时间:2022-02-13 21:1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关键词:课程重要性;因材施教;师生互动;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1-02
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入校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基本硬件、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同时也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办公应用软件office组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工作以后应用计算机水平。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1.1 让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学生上课听课不专心,不认真上机时间联系,偷偷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互相拷贝作业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明天就要考试,学生今天上课是否还会这样,答案是绝对的不会。那么平时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说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这门课程对他的意义不大。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才不会松懈。我们教学工作不应该仅仅放在讲授知识,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样学好这门课程,学好它的作用是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类似吃饭的本领。在日常的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不仅变成工作需要,而且还可以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学好本课程除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多用处,对于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也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程不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也不需要深厚的前期基础,只需要一个认真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为学生讲讲在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和必须性,让学生知道不会计算机操作或者学不好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会对自己以后造成什么样的不便,同时把本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将学习和考证结合可以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必要的催化剂。
1.2 因材施教
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入校新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所受到的计算机教育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增加或减少相应章节的授课内容。例如:硬件方面的知识,大多学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知识,计算机硬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衡量这些硬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就够了,没有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讲的很详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讲的太多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角色教学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课堂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给学生分配实训任务给出实训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操作要求来完成实训作业。但是这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训题目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这样没有办法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实际工作中的角色比如会计、秘书、老师、公司职员等搬进课堂,把学生在课堂定位成具体的角色,给出实训题目、实训目的和必要的原始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格式等来完成实训要求。例如:到年末了某公司要举办一个答谢新老客户的新年晚会,制作一个邀请函给所有客户给出客户数据表,你作为一个公司经理秘书该如何完成这个工作,问题摆在面前学生必须自己动脑子完成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使用。
1.4 建立多种沟通方式,让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辅导时没有学生或很少有学生问问题但是作业却做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常用发生,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和老师沟通起来并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样自如,加之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别的同学笑话或者自己没有办法很好的组织表达自己的实际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即使不会也不愿意问老师问题。现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能上网大家都有QQ或微信,那么以班级为集体建立一个群所有同学都加进来,大家都不用真是姓名,有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无论用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还是图片的形式都可以自由和老师沟通,在群里提出问题由老师解答也可以由会的同学解答,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习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1.5 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师生互动,注重反馈
师生互动是指在老师和学生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师生互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却是有所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实际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专业的概念尽可能用通俗易懂话表达,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理解的实际情况,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觉得这个概念很简单可以少讲,因为教师都是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对于老师来说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好理解。老师在教学中要协调好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做好“教”的同时,把学生“学”的效果放在重点。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多提问多解释随时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建立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请学生上讲台做题或是为同学讲解自己做题的思路,并给出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同为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利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6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毕业前至少要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证书,那么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就应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完成目标的重要成分。将等级考试和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时刻提醒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否则三年大学上完有可能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上机考试,考试中有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但是期末试题质量不高的现象却较为普遍,而且只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上机操作的真实能力,将考试分布到学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将整个学期的内容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试题型分成基础知识与汉字录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与网络操作 四个模块,每学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模块测设,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最终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各模块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部分组成,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一级考试贯穿到了学习的每个阶段,为提高学生一级考试的及格率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结论
通过多种方法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更好的服务,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可以快速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为学生毕业找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阮琼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评论,2006(5).
[2] 郭红,孟广学,崔新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2) .
[3] 梁俊毅,陈静.初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
[4] 杨春燕,刘庆存,孙亚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华章,2011(11).
[5] 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2).
[6] 王荣英.浅谈高职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 大众科技,2010(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 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一、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技工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
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技工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6-01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高职学生生源中有中职生、普高生和三校生,他们在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的侧重各有不同。同时,随着高职录取方式的多样性,有统招录取学生、单招录取学生和特长生、保送生等,因他们经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校园,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不一。
1.2 教学模式陈旧,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发挥实践的作用,仍然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2.“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点
2.1 “翻转课题”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可以看视频、课件、听播客、阅读电子图书,还能在网络上互动交流,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材料。同时,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仅需协助即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2.2 “翻转课堂”的优点
(1)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宽松,且有课件、视频和情境等素材的融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在自学时对已经清楚的内容可略看或跳过,对复杂问题可以反复查阅课件和视频资料等。既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甚至其他网络平台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特别对学习成绩好,勤于钻研的学生非常有利。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从传统课堂专注记笔记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平台资源,利于学生收集学习素材。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更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制作和打磨上。素材准备之后可以实现教师间共享,有效避免了所有老师都去准备相同资料的重复劳动。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对“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计算机应该基础课程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熟练,便于搜集、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和课外教学视频,并搭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普及率高和校园宽带、Wifi等的全覆盖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式教学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第二,实践训练;第三,课堂学习巩固,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图1所示。
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阶段。上课之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前制作好课件、视频资料和相关课程标准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使用先进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陆该平台系统,下载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
第二,实践训练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主题,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实训的同时可促使学生再次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自己课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同时,学生还可就不清楚的问题现场向教师提问,以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了解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堂学习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第一阶段的提问和第二阶段的实训情况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相互质疑等,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 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思考离开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和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少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廖国荣,左涛.“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 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丽娜,女1981.9,江西萍乡,汉族,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非常热门的一门专业课,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普遍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若只采用传统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方法,那么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IT行业的理论型“适才”,而不能成为一个与IT产业高速发展及变化相适应的实用型“专才”。所以,只有不断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创新,通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实训教学及认证培训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能同学生的就业目标联系起来。要对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具体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的来培养学生,将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1]。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在进行课程内容划分时要将理论课程体系同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对专业教学内容要加以科学、合理地分解、重组、删减以及补充。此外,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与爱好需求,可以开设一部分选修课,将选修课成为计算机专业课的必要补充。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关系到计算机专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实验课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增加实验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来增加一定的实践环节。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完成最基本的课堂实践,此外教师还要设置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课后练习和实训项目[2]。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来完成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践,将理论教学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进一步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以开设计算机维护与维修项目实训、系统集成项目实训等。
(二)组建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
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的建设目标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改革,考虑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以及职业素质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以网络的建立和管理作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作为基本组件、综合布线作为依托、局域网络系统作为体系结构,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校园网络,将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同时具备网络教学、学生实训、科学研究、网络应用开发及实施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熏陶,也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可以以一些比较经典的网络项目作为教学实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网络项目的同时在过程当中所学习到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在实际工程当中实施网络集成项目所需的步骤,将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地方牢记于心,从而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奠定基础[3]。在进行实训项目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组建能力、安全防范能力、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建设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两个不同的环境来促进学生对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从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同时,通过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以及项目设置[4]。此外,校企合作可以增加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项目实训基地,有利于利用企业人才来进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条件允许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到生产一线上去完成,而由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
四、积极开展职业证书的认证培训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职业证书的认证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多拿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能同时具备转换岗位所需的适应能力以及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那些对学生就业有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实训的调整。
五、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型“适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能进一步研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教学以及认证培训来培养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颖.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校园旬刊,2010:52-52.
[2]权洁,李森.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3]陈利科,高添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发展
1我国计算机应用近几年的发展简要回顾
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最初始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国防科研和科学计算等方面。之后,计算机应用领域逐渐广泛起来。最近几年,计算应用已经走进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工业、交通运输、金融行业、商业行业,还有医疗、教育、娱乐等行业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云计算、数据库的应用和“互联网+”等的应用,发展较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涉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和前景,较强的计算能力俨然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计算机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使高职教育主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面向各个企业在创作、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项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和加强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广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了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相关知识点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硬件到软件的更新换代的步伐越走越快,然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无法及时更新。
3结合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明确合理教学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之中,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的技术能力。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用户和各种功能类型的网站也迅速增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职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知识,让知识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使高职教育同迅速增长的新科技有较大的差距。每一所院校生源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区别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定位计算机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此方向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随着各大学校的扩招生源的素质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学习计算机深层知识困难加大,导致就业时无法达到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有目前高职教育的计算机知识教学相对落后,深层次知识不全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学生们的就业途径和就业率。
4谋划具有独立特色的发展之路
根据目前企业和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划分得很详细,已经不是早期几大类,对相关专业要求更加严格,知识面需求更加广泛。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各个高校的基础课程)“软件技术方向”(.net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Web设计与开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计算机设计方向(平面广告设计、3D设计等)等等。目前已经很多高职院校已将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并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契合本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人才需求的专业划分。下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进行简单分析。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目前所开设的专业均属于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不断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以各个专业群为基础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余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也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结合企业和当地人才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自己有特色的“订单班”“学徒制”等教育理念,始终秉持职业教育理念,重视校企合作办学。例如与中兴通讯开始“订单班”教学模式,结合中兴通讯自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对应人才培养方案,并依照当前技术发展对校内实训室进行建设和设备引进,还聘请了企业中优秀的讲师到校亲自授课,将企业最新的知识引入课堂中。在高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举例说明。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相关教学,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拓展问题。高职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突出自己的能力特色,结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所以,计算机应用如果想在高职教育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教改理念,打破常规的教改理念和教学模式。涉及的专业教师多次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研。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企业实地调研学习。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当前人才需求和工作种类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技能模块进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
5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已经慢慢融合在各个专业之中,今后也必然成为各个行业的附属技能。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严格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构建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大方向,以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为目的。更多的院校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企业实地学习和实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增强了立足企业基础。其中计算机应用的最新知识在与企业密切合作中,逐渐为学生所适应和学习。所以计算机应用如果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才需求,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教学改革,增强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使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和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相结合。良好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根本,以区域经济为辅助,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一个合理的计算机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任务,需结合当地发展,专业性质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和加入实用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地融入岗位工作中。其次就是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和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探索符合院校自身的育人模式,倡导课赛融合、课证融合等相关的教学改革。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计算机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资源库,聘请相关企业优秀的专家将企业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企业一线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些对高职教育在今后的教育和发展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帮助。计算机应用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的好与坏,各种因素都环环相扣,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基础素质和企业实训实践等等,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6结语
由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有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区域经济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程度不同,所以,对高职教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陈旧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教学模式终究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技术和细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适用型专项人才。对计算机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不够全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各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还没有全面和有力的数据支持。希望今后能够将这方面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对比分析,例如就业岗位实际名称,所从事具体工作业务,运用什么工作平台和应用软件,整个行业中紧缺的人才需求等。
参考文献
[1]伍春艳.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66-167.
[2]顼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16-17.
[3]张度过.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3):39-41.
【关键词】说课设计;课程教学;教研改革
说课是一种教学和教研改革手段,在备课基础上,规定时间内,面对同行或者专家领导,针对某一课题,采取讲述为主的形式,系统地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并且表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依据等,之后由专家评委审议,达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为目的地一种教研活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下面我将针对我院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程的说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只有认识和掌握它们,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引领人们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这也决定了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为后续所有涉及计算机相关操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对象为全院一年级学生,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软件office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使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进行知识迁移后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课程改革
(1)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项目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2)逐步采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系统进行考核,由系统自动阅卷,实现无纸化考核方式。
二、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我们总结了现代职业人所必需具备的7项计算机基本技能,如表1所示。
根据这7项基本技能精心设计了7个教学模块和对应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三、教学实施
1.教法阐述: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多元评价法。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利用广播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让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训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课堂上采用“案例四步曲”组织教学,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第1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第2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第3步,落实任务,拓展提高,第4步,鼓励表扬,多元评价。
接下来,以word表格制作为例,来演示课堂教学的具体执行过程:第1步,首先创设情境展示案例,给出两种形式的“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一种是表格形式的,另一种是纯文本形式的,并设问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直观更清楚,从而导出本堂课的课题。该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提问法。课堂时间为5分钟。第2步,以制作这张表格为案例来介绍表格的制作方法,经过分析,将制作表格的过程细化为3个任务,进入到任务驱动环节,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演示讲解,该方法很容易突破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这一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演示讲解法。课堂时间为20分钟。第3步,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本堂课的基本任务制作这张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并进一步对任务进行拓展,设计几个选做表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任选其一来制作,并鼓励学生在样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这一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自主学习法。课堂时间为15分钟,第4步,在点评中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操作认真规范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对于作业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性的评价,该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元评价法,课堂时间5分钟。
四、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建立QQ群、班级邮箱等方式,来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2.网络教学环境:实训课在实训机房完成,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并且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连接,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进行师生交互。
3.教材开发与选用:通过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的方式撰写并出版了本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指导,该教材和实训指导本学期已正式投入到学院的课堂教学当中。
五、考核评价
1.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注重对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2.考核方式:本课程总评成绩=70%笔试成绩+30%平时成绩;
3.教学效果评价:在针对学院三年制大专班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过关率达90%以上,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认可。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课教学分析与设计,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方法更为具体,教学过程更为清晰,为教师备好上好该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芬.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科教创新, 2011(04).
[2]赵海燕.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催化剂[J].医学信息, 2011(08).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无处不运用到计算机。我们的教育也逐渐的将计算机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中职学校也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在走出学校时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我们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内容为windows7和office2010这两部分的知识。可以说这些知识是计算机中的基础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掌握他们是相当必要的。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并没有处于一个较好的状态,我们发现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差,并且差异大。计算机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从而达到优化日常学习、工作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使得教师的教学走向误区。提出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来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是相当重要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与高中生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职学生多半是学会一种生存的技能,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据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还存在一些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处于传统的状态。传统教育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先进行教学的演示,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习题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一直是计算机教学所适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了。同时中职学校与高中学校是有所不同的。教师的教学并没有深入,还处于教学的浅层面。第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并没有透彻的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中都存在一个误区,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会运用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否定这一个观点的对错,但是理论知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不能忽视其重要地位。第三,计算机课程的上机操作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训课上,教师往往扮演着指导的角色,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都可以咨询教师。但由于实训室的教师陈列安排,导致教师并不能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并没有好好的利用上机课。同时实训课的课时量并不能满足一些学生的需求。以上三点就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从这三点中看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需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变这一现状。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中职学校现阶段使用的教材为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院校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教材与旧的教材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新教材更注重人文的渗透,而旧教材的内容往往是逐步深入,从基础知识讲起,逐步的渗入基本操作。新教材在这一点上有了一点改变,先分章,再分节。教学内容中添加了一些情景案例,还有学生之间交流的问题设置。这样的改变可以说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二,新教材加重了信息安全这部分知识。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随之出现的还有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新的教材加重了这部分的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网络的信息安全产生重视。第三,新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比旧教材的多。旧教材中图片较少,新教材中不仅有图片,还有步骤的详解,这样学生自己也可以在课后进行练习。但是过多的图片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学生因为知道教材中都有详细步骤,就会忽视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在计算机中达到最终效果并不仅仅只有一种途径,学生常常会因为书中的图片和步骤而忽略其它的方法。以上的三点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旧教材存在的差别,我们发现新旧教材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四、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上面的我们已经具体的分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现状,这些现状的表现并不是积极的,因此下面我们提出几种改变现状的教学方法。第一,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中职学校在选择计算机教学的教材上有进行一定的比较,可以将新旧教材的优点做一个对比,结合讲个教材的优点。比如说,新教材中对于信息安全这部分知识的重视就是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采纳的。第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混用的方法。可以理论与实际上机操作相结合。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进行预习,来进行讲解,学生讲解不足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小组探讨学习模式也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自己也要逐渐的重视计算机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要转变思想,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仅仅认为学会操作就行了,其实理论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学习其它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的三种方法就是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将有效的解决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现状,充分地优化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课堂。
五、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发现,现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仅仅是学会如何操作,而没有深层次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中职学校与高中学校不同,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是要逐渐的面向社会的,教师的教学更要贴近现实。同时,我们的社会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是相当关键的。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中职学校所运用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也要结合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0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级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高速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图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不懂计算机早晚要被现实淘汰,作为新现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这项技能。那么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肩负着这样的任务,所以这门课程也就成所有专业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证代考的形式,本文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1 现状分析
1.1 学生分析。
(1)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地区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所以层次差别很大。我所带的一个班级有40人,均为90后,有1/3人家里面有电脑,这部分学生“懂”计算机,觉得没必要再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所以他们有时候不想好好去听课;而其他学生,则感觉这门课程很难,听不懂,更不会做,甚至连最基本的指法都不会,更谈不上Word排版等操作。所以这部分学生想听课却听不下去,索性也就不听。所以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要么用手机玩游戏,要么用电脑玩游戏、聊天等,这些情况就也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一些挑战。
(2)经对我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期末考试有复习题,考前突击一下。2)现学专业不都是自己所选,所以不感兴趣。3)不是自己喜欢的课程。4)不喜欢该课程的老师。
1.2 课程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应该说在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底端,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差别,全部都是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开设的。
课程内容设置上较旧,很难跟上市场的节奏,理论部分的讲授内容较多,占课时的比例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少,虽然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设计上已经做到了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平均分配,但教学计划仍然按照章节来组织实施,适用性较差,有时候就会出现脱节、偏离实际情况的问题。
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感觉老师每堂课都是在念书、没有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果就不好。那么这就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首当其冲的应当保证理论讲授的课时,这样就挤占了学生实践课时,结果学生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解或熟练操作又要继续学习下一个知识点。
2 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2.1 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专业针对性不强。就大部分学校而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所有专业使用同一教学大纲的是个非常普遍现象,这样就不能按学生所学专业来对口教学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果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就会消极学习,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
2.2 先理论后实践模式教授学生。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合了视频、图片、声音、图形等多种媒体,具有了图文并茂功能,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教室,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都采用了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因为这种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这样听完就忘,时隔几天进行实训时,却无从下手。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就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
2.3 上机时诱惑太多。在他们心里,到机房上课就是放松,就是玩游戏,由于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时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在机房的电脑上安装一些游戏,或用智能手机上网看电视、电影,小说等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而学生年龄又小,自控力很弱,所以这种心理及行为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教师在正常授课的情况下,还要用大量的精力去维持课堂秩序。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教学目标的偏差。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考试展开,计算机应用能力被计算机等级证书取代了。其实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还是很感兴趣的,只是我们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的偏差,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出现偏移,对计算机知识死记硬背,只求等级考试过关,不求会实际应用。
3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学时的重新安排。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那么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一个学期完成,在学时分配上具体见下图,很明显实践学时远远大于理论学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内容顺序重新排序。一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编排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Word 2010的使用Excel 2010的使用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与简单应用,每章都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教学。一开始就以大量文字性的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软硬件系统理论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演示和操作,几个星期之后了,学生还不能使用计算机做点具体的事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基本上被概念性的知识抹杀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重新排序,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兴趣的操作当中去,再去学习硬件、软件的使用,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可能要下来,那么再继续学习新的操作知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奋点,接着再去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进制转换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内容可以这样安排Word 2010的使用计算机系统Excel 2010的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与简单应用。
3.3 案例教学+班级分层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告诉学生去怎么做,而不关心内容的实用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法是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自己去查阅、搜集、思考、创造,这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得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起来。在案例教学的后面阶段,每组发表就本小组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进行讲解,一般应在10 分钟以内完成,之后发言人或本组其他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相应的解释,通过这种方式的经验交流,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虽然使用案例教学法,既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又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使头脑风暴法得到充分的应用,但是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案例的编制不但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要短小、精悍、实用。
在给新生上第一堂的时候,教研室或老师会采取现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爱好、性格、所学专业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将来打算。通过这些信息,老师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份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告,根据报告对此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次,形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那么老师在编制案例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
3.4 按专业情景教学。在完成相应的基础理论模块教学外,在实践教学中,模拟该专业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情景,通过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成知识原子,以及相应知识原子的操作技巧融合到自行设计无缝对接的实训题目当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具体的实训操作,了解计算机的相应操作技能和知识点,同时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兴趣、工作带来便利。比如:财会金融专业增加Excel 表格的高级操作中的财务函数,调用现有模板创建企业财务报表、打印工资条等专业内容;人文科学系增加计算机录入(五笔输入法)技巧,制作简单的Word文档及表格,熟练的进行长文档的排版和图文混排(如报纸),会制作简单的Excel 图表并能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硬件的识别及安装,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安装上多花点时间。
3.5 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平行发展,本校对该门课程采取了考证的方式才能毕业,但是也没忽略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为了督促学生要有个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考到证书而忽略了平时的能力训练过程,所以本门课程的成绩主要由“过程化”考核构成,取消了期中考试,实行单元考、月考、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再加上期末考试,按照权重进行综合,这样就形成了最后的综合成绩,好处在于有利于分析、概括每个月、知识单元的学习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使喜欢考试前突击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好每节课。通过这种考核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应试教育和能力训练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3.6 定期举办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计算机课程设置,考察高职学生在计算机硬件安装及调试,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查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施能力等综合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引导专业教学内容及方向调整。
所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处于优势位置。然而在现实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学生便没有了压力,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基础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能获得各种荣誉和成绩,加强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兴趣,为取得班集体荣誉,班里基础好的学生就会主动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另一方面学生获奖的情况也会在广大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起到榜样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能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在参加的全国性的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影响会更大。同时对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而言,也有利于提高其计算机水平,促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4 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但要跟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多多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此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改革,充分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一帆.有关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索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2]汪同芸.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
[3]王敏,方森辉.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3(2).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探索基于“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资格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
课证融合;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企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作用突出。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非常普遍。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和利于企业岗位需要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是最终目的。然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学生能听懂课堂教学内容,一旦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时却无从下手,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教学未能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普遍性,课程教学大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涉及知识非常广,在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
1.2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教材的更新滞后,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来架构,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导致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技能培养不足,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1.3课程考核不规范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是以授课教师为核心,从教学到考核都是任课教师一人完成,教学质量没有客观的检验标准。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如果授课教师不同,课程考核标准也不同,这种考核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切实体现岗位技能需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模式,直接面向应用,按实际应用的需要组织课程教学。
(1)情境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有效融合。教师讲解时,学生边看边做,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围绕着做,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来呈现,例如设立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2007应用、Excel2007应用、PowerPoint2007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等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为若干个任务。
2.2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来学习和实践。项目可划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拓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由各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构成;专业拓展内容则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在公共知识基础上增加专项操作技能的项目实例,既满足了通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不同专业的技能需要。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先介绍原理、概念,然后通过应用实例来巩固学习,尽管其逻辑性较强,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不便。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应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专业需求。
模块化的思想则是以模块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各模块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十分灵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具有本专业职业岗位特色的教学模块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一旦某些知识点需要更新,只需对特定模块进行拓展和更新,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需要,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教学内容划分成基础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模块划分如表1。
(2)项目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设置,每个项目设立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学生通过项目案例的学习和操作,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每个项目案例经过精心选择,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推进,循序渐进。
2.3开发实用性强的项目化教材
尽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不断更新,但往往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变化,没有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理论知识过多,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的编写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立足于学生的实用技能、以实际应用来构建教材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内容的选取“源于生活,归于应用”,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工作相关的素材,既体现实用性,也保证趣味性,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为更好地体现教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主旨,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中,教材采用项目及任务形式,设有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六个项目,项目下设立多个任务,各项任务由“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部分组成。“任务描述”部分通过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任务目标、任务实施效果;“相关知识”部分则根据任务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介绍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任务实施”部分说明了完成任务的详细步骤;“任务小结”部分则对整个任务的实施进行总结归纳,每个任务完成后还设立一个实训,用于学生完成任务后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技能。
2.4合理设置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考核,开展“课证融合”。基本思路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直接以“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考试作为课程考核。
本文提出的“课证融合”区别于“以证代考”,“以证代考”尽管有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质量评价规范、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证”的选取、考核内容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在课程教改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在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的基础上,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题库,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题库。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题库中的试题组卷,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具备第三方认证考试的优势: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专项技能,又能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学生也取得社会和企业认可度高证书。
通过施行“课证融合”: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变革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也规范了考试程序,同时解决了外聘教师不重视教学质量的难题,破解了课程考核可信度不高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效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不同专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按专业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嵌入该认证课程的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进行重组,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密切联
系。一方面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考试范围规范化,实现
“课证融合、教考分离”,另一方面通过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有效体现专业的特色。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3337.
[2]李洁,周苏,师秀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设计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0):153158.
[3]舒萌.探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4):38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2.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增强适应性的现实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给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生到底具有怎样的知识水平?在这门课中要掌握哪些知识?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学校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的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改革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滞后,考核方式死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课程内容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仍然是以Windows系统、Office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缺少强化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教学,缺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项目开发教学。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是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缺乏具有专业性,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方向的评价考核体系。
1.2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目前,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了一些改进,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多,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内容增多,知识点更细,然而课程安排的学时数量却并未增加。教师往往不得不占用实验学时来讲课。学生的上机练习时间就相应的减少了,学生无法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造成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较弱。
1.3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不合理
课程安排上还是依照传统的理论课进行设置,将2学时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并没有考虑到这门课程的动手实践性比较强,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灵活的教学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前学后忘”,理论和动手实践的脱离,掌握知识的效果比较差。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
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微机的组成与安装、网络环境的建立和Flas制作此类实践操作型课程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可在三、四年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开设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深度训练内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项目开发能力。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原有的Windows系统、Office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等基础性内容和新增的微机的组成与安装、网络环境的建立等实践操作型内容放在二年级开设,将Flas制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践型内容放在三、四年级开设。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针对本届学生多少和机房的容纳能力,分为几个批次交叉安排,一次课安排3学时或4学时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保证在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训练课题。
2.2 改革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在硬件内容方面,微机的组成与安装、网络环境的建立两个模块,内容主要包括微机硬件的组装与调试、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和网线制作与网络环境的搭建等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要取消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采取两名学生一台计算机,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室全实训教学。教学以实训课题为中心展开,给出操作步骤和结果样本,教师首先进行集中讲解,指导学生怎样去完成课题,并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操作,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此后,教师主要进行答疑和考核。最后,教师对本次实验课程进行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和技能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要勤于提供咨询与帮助[1]。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书本,往往忽略了教学宗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后不能触类旁通,造成了学习兴趣的下降。采用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会增强,易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任务要考虑到层次性,应该先设计总的任务,再设计子任务。子任务应该分为2种层次:基本任务和提高层次的任务。提高层次的任务在设计上难度系数逐步加大,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提高层次的任务来完成。
2)设计任务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部分训练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对于在三、四年级开设的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深度训练内容,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灵活教学。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一个信息系统或者网站的设计与研发,设计成一个整体的教学项目,其中包含多个单元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启发度。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自己选择单元项目,每个学生在组里承担一定的工作,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实施方案,直到解决问题[2]。对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些深度训练内容,使用项目教学可以把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步:
1)设计教学项目。关于项目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有一定的难度。项目太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项目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起不到锻炼实践能力的作用。
2)将学生分组,确定学习小组,实行小组协作学习。根据项目的难度,一般将学生7、8人分成一组,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编程工作,成员之间彼此要进行合理的协调,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3)各小组可以从老师设计的项目题库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自主学习,讨论项目分工,制定项目计划,展开工作。要注意的是,没有合理的计划恐怕项目无法成功的完成,因此制定项目计划要师生一起动手,要符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计划,越详细越好[3],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要详细的列入项目计划中。
4)验收项目成果,对项目认真总结。项目总结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有了进步,对哪些知识有了更进一步新的认识和了解,哪些方面是自己目前尚无法达到的,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清晰明确。认真做好总结,学生会对这门课程和自己有更深的认识。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可以使老师有的放矢,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这种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2)将课堂讲授和实验练习相融合,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3)教学内容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2.3 个性化、灵活化的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侧重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进行课程成绩的评定。Windows系统、Office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等基础性内容,在期末进行水平测试,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核。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抽题,自动收卷和阅卷评分。微机的组成与安装、网络环境的建立等实践操作型内容,成绩应该是对平时表现的综合评定,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课题即获得一个评价,只有获得合格以上的成绩才能视为完成本次实验课题,方可进行下一个实验课题,最终成绩是对前面所有成绩的累加[4]。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深度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成员进行集体打分评价。
3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雷振德.《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3):63-66.
[2]郭艳光,闫丽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145-148.
[3]郑蜀东.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15:89.
[4]岑岗,魏英,王亦军.计算机实用技术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