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时间:2022-03-27 02:0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近义词 词典 辨析

引言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后期,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很多,包括教材生词释义不当以及教师讲解不当等原因。因此合适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讲授近义词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了一批近义词辨析词典,从释义、功能、用法等方面进行辨析。例如《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邓守信,以下简称《用法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卢福波,以下简称《对比例释》)、《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马)]、《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王)]、《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杨寄洲、贾永芬,以下简称《用法对比》)等等。

一、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关于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敖桂华认为有针对性的辨析方法应包括三个方面: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方清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了归纳、述评。

关于近义词,教师首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从词性、搭配、色彩意义方面等方面进行辨析。首先要看词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词性相同,再从其他角度比如指称范围大小、语义轻重、语义搭配、词语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这样面对学生突然提出来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词语辨析问题,教师才不会一下子不知所措。

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思考时间短暂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方法进行辨析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恰当的近义词辨析方法以及适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具有哪些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辨析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二、近义词词典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从使用对象,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编排体例,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等几方面对前文提到的五部近义词词典进行比较分析。

(一)使用对象

各部词典都设定了各自的使用对象。下面我们看一看作者们的介绍。

《用法词典》“适合已学习三年以上汉语学习者所用。所习得简体字应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汉语拼音。”

《对比例释》“主要使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它将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意义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异同,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与使用,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近义词词典》(马)“是一本为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工具书”。

《近义词词典》(王)是“供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

《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各部词典的使用对象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师。《用法词典》《近义词词典》(马)的使用对象规定为汉语学习者;其余三部词典把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作为使用对象,同时都把汉语学习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选择、释义语言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二)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

各部词典对比分析词语的组数及涉及的词语数量各有不同。

《用法词典》共收约700个词汇,分为252组。所选词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一个近义词群,也就是对比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义词。

《对比例释》共对比了254组词语,涉及词语630多个。

《近义词词典》(马)共收近义词381组,1046条。

《近义词词典》(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主要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个常用词,选定了420组近义词。”据笔者统计,共包括956个词语。

《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1718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之内。其中有80多个是三个词为一组的。比如“之间、之中、之内”。有的词分别和不同的词组成一组词,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终于”。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部词典词语对比的组数都在250组以上,《用法对比》更高达1718组;各部词典涉及到的词语总数在630以上,两部《近义词词典》均在1000词左右,《用法对比》为2842个,远远超过其他词典。

《近义词词典》(王)和《用法对比》明确提出选词依据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用法词典》未明确说明选词依据;《对比例释》选词为“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近义词词典》(马)的出发点则与众不同,“从英语出发,特别选择那些英语相同但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

(二)编排体例

《用法词典》“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各词搭配的语境标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词条的意义不是用汉语解释,而是用英语解释;例句也有英文解释。作者在词典前言中强调,词典的着重点不在定义而在用法。

《对比例释》“对比的角度不仅限于词义,还更多地注意结构、语用等方面;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内容与例句还做了英语翻译,分析对比中为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意义和规则,还进行了正误用例的对照。”该词典对组内各词在词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都详加解说,同时进行了正误对比。

《近义词词典》(马)先把所选的每个词都罗列了十个左右相应的词组,以方便学习者参考使用。在例子之后还有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的词义辨析和正误对照的句子。词、词组和句子都加了汉语拼音。

《近义词词典》(王)在辨析各组近义词用法异同时,力求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释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译。

《用法对比》首先列出两个(或三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的词语,标出词性,加注汉语拼音,然后从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四)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

《用法词典》“所选范句比较自然,主要依据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在列举范句时,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尽量包括,使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

《对比例释》“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

《近义词词典》(马)例句简短,分析异、同的时候一般各有两个例子。

《近义词词典》(王)例句较多,但是部分例句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较远。比如“这些渔民从事近海捕捞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释义语言难度也较高。比如对“家”和“家庭”词义的描述: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血统”等词难度较高,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

《用法对比》中“用法对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编者编写的。编者编写这些例句,充分照顾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尽量过滤掉可能给学习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某些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句子的语境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注意全书生词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读者使用的难度。

三、关于近义词词典编写的思考

(一)词典使用对象要明确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差别,所以要根据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词典。使用者要么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么是汉语学习者。如果既针对教师又针对学习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释、例句等都不会具有针对性。当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词典,这样上课所举例句、解释语言都能适合学生的汉语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水平高,也可以参看教师词典。笔者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日本学生,上课时带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不是日汉词典或者汉日词典。

(二)释义语言及例句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学生词典的释义语言以及例句应该简单易懂,同时加上英文注释。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水平,不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才能真正起到词典的作用。

(三)词典的工具性作用

词典例句的选择除了简单易懂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句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查阅字典学生既可以知道词语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表达。

(四)对比分析方法要重应用,少描述

对比方法应该侧重词语搭配和使用语境。这样才会使读者清楚词语的正确用法。如果描述过多,没有搭配和语境,学生还是不能正确使用。

(五)对比形式简单实用

采用简单实用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对比词语的异同,以及出现的语境等。

(六)编排科学

词典编排上,各个板块应该清楚,易于区分。可以采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或颜色深浅等加以区分。这样更便于读者查阅。语

参考文献

[1]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2]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1).

[3]邓守信.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马燕华,庄莹.汉语近义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辨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而言,要做到正确使用近义词,首先需要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近义词使用中偏误的出现,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中,应该找准“切入点”,从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析语义,通过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来区分近义词

“科学的甄别、准确的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诸方面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敖桂华,2008)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发挥”和“发扬”都是动词,都含有“表现出来并扩大”的意思,但意义的侧重点却不相同。“发挥”着重把蕴含在内的东西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作用”“发挥力量”“发挥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发扬”则着重把对过去存在的东西,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扬民主”等。请看下列的偏误用例:

a.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

b.我想谈谈父亲和母亲怎么发扬作为老师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东西,用“发扬”更为合适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为老师的作用是潜在拥有的,需要表现出来,则用“发挥”更为贴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动词,都表示把事物接过来收下,但“接受”着重从思想上承受,领受而不拒绝,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经验,观念等,比如“接受礼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则是着重从行为上接纳,一般只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学生”等。

a.老人和年轻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对方的想法。

b.这里的广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个例句中,方法属于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个句子中,广播的信号是物质的需要从客观上接纳得到,应该使用“接收”。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失望”和“绝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没有达成”的意思,但“绝望”的意义比“失望”要更为强烈。比如说,“对比赛结果很失望”,“对你的行为很失望”,如果这里用“绝望”,就不合适了。

a.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们饥饿,会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绝望。

前一句中,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的希望没有达成,但是仍然有机会,所以用“失望”更为合适;而后一句中,对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绝望”。从这两个句子能明显看出词语意义轻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义的轻重却不一样。“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语义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则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语义比较轻,比如说“希望一切顺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学生有时候不能明确区分出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a.我渴望明天下雨,这样就可以休息了。

b.离开故乡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显不正确,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没有到达如饥似渴的地步,用语义较轻的“希望”才是正确的表示;第二句中离开故乡三十年,回去看看应该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确的。

3.适用范围不同

“召集”和“召开”都是表示把人们召唤到一起开会。但是“召集”强调聚集,它所带的宾语既可以是表示开会的词语,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召集一次重要会议”,适用范围大。但是“召开”只指聚集大家开会,宾语只能是表示会议的词语,如“召开村民大会”,“召开班会”等,不能是“召开全体村民”,适用范围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是适用范围却不相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

a.这次考试是为了考查你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b.长白山的项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质。

这两个词语不止意思相近,发音也一样,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混用误用,一定要加以区分。

(二)深入语境,从用法差异上区分近义词

掌握近义词语义的不同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打开了门窗,而对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重点。

1.语用色彩不同

留学生在近义词学习中的一些语用偏误,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用色彩而导致的。因此教会留学生审视语用色彩(感彩和语体色彩),对正确使用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结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但是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情况,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比赛,考试,测试等都可以用结果来表达。而“成果”在表示发展的最终情况是,往往侧重于事情好的结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奋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兴”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带给人的愉悦,但是语体色彩不同,“高兴”偏重于口语,日常说话和小说等文体中会比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兴”,“很高兴见到你”等;而“欣喜”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欣喜万分”等。有的学生在刚学习了“欣喜”后,会出现“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没有掌握语体色彩的差异。

2.搭配对象不同

在近义词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对所教授的近义词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用近义词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说,“解除”和“废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装,装备等,而“废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条例,制度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组合时,像“解除条例”,“废除武装”之类的偏误便会迎刃而解。

3.区别词性

第3篇

一、考点都放在近义词辨析上。

近义词辨析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往往成为学生失误率较高的题型。在这一类题型中,相当一部分近义词的结构都是“相同语素+相异语素”,这就从结构特征上为我们提供了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存同析异,即相同的语素实际上可以不予考虑,只辨析相异成分即可。只要考生特别留心近义词的相“异”之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1 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 )别人休息的。

2 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 )人们的健康。

A 妨害 B 妨碍

“妨碍”与“妨害”的相异语素是“碍”和“害”,分别是“干扰阻碍”和“危害”的意思,而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对人或事造成障碍”和“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做出判断:妨碍别人的休息,妨害人们的健康。

再如“违反”和“违犯”:“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与规程、制度等搭配;“犯”指“触犯”。常与法规、党纪等搭配。

再看下面这道题:

1 现在,雾都重庆直接______国务院。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2 在中国古代,妇女居

地位。

3 这个诊所是人民医院的______单位。

A 附属 B 从属 C 隶属

三个词的相同语素是“属”,得从相异语素来分析:“附”强调“依附性”,“从”强调“主从”“依从”关系,“隶”强调“被支配”“被管辖”。所以这得题的答案一目了然:1c,2b,3a。

2009年的各地高考题其中几套题的近义词也可以用“存同析异”这个方法来做。

1 (20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特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画山水。

A 遏制次序善于

B 遏制秩序擅长

C 遏止秩序擅长

D 遏止次序善于

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句意是说对于环境恶化先要想法控制,这样就可以排除C和D。再看“秩序”和“次序”,前者侧重“有条理”“不混乱”,后者侧重“顺次”“先后顺序”,这样看来答案是B。

2 (20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 解释偶然妄自尊大

B 解读偶然夜郎自大

C 解释偶尔妄自尊大

D 解读偶尔夜郎自大

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语素“释”和“读”:“释”指“诠释”“说明”,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阅读”“理解”“体会”:而本句是说有学者将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解释翻译为三句话。“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与“经常”相对,语境中修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与“必然”相对。“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有“狂妄地自高自大”的意思,“妄自尊大”侧重"VA为自己了不起”,“夜郎自大”多指,“无知的自负”,“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坚信“自己定会创造出光明的未来”,充分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这道题答案选C。

3 (2009年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 感受依托未免

B 感触依附未免

C 感触依托不免

D 感受依附不免

第4篇

英语中的词语复杂,内容丰富,词义涉及面广。我们不可能一次将一个词的各种词义都引申出来进行比较,这样反而会造成复杂化,使学生更难理解和掌握。这里所谈的引申比较,是从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基本词义出发,进行引申比较,用较常见的例句进行辨析。在教学中,常用的引申比较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词自身的引申比较

词自身的引申比较就是在一词的基础上引申出其它词,进行比较、辨析。例如:

1.Theprincipalissatisfiedwiththeteacher’swork.

校长对老师们的工作感到满意。

从上句中satisfied引申出下面几个词:

Yoursuccessgaveusgreatsatisfaction.(n.满意、满足)

你的成功令我十分满意。

Theresultsofhistestaresatisfactory.(adj.令人满意的)

他的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Heboughtthenewdresstosatisfyher.(v.使…满意)

为了使他满意,他买了那件新衣服。

2.Hermoodvariesfromdaytoday.

她的情绪天天在变化。

引申比较:

Theweatherisvariableinsummer.(adj.变化无常的、易变的)

夏季天气变化无常。

Itissaidthatthisgameisavariationoftennis.(n.变化、变动)

据说这种球赛是由网球变化而来的。

二、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

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是指在讲到某个词在本课中的基本含义时,如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其它词,就引申出来加以解释、辨析。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例如:

1.Mr.JohnsongetsamonthlysalaryofU.S.$800.(n.)

从salary可以引申wage和pay,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工资”,但其含义不同。salary是指非体力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薪水”,通常按月,有时按季或年计算(Salaryisusuallypaidmonthly,sometimesthreemonthsorayear,forajob,esp.asforworkersofhigherskillandrank);wage指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工钱”,通常按周、日等短期计算发给(Wagesarepaidweeklyforajob,esp.asforlabourersorworkers.),常用复数形式;pay指不论工作性质如何,针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它包含salary和wage(s)(payispaidforajob),为不可数名词。通过英汉对照解释,这几个词的基本含义学生已经清楚了,然后再举例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熟悉用法。比较:

Shedrawsasubstantialsalary.

她的薪水相当高。

Hisaveragewagesare¥250aweek.

他每周平均工资是250元人民币。

Igetmypayontimeeverymonth.

我每月按时领工资。

2.Ihaverecentlyreceivedaletterfrommysister.(v.)

从receive可以引申出accept,前者指“收到、接到、得到”(getsomethinggivenorsent)。后者指“接受”(agreetotakesomethingofferedorgiven)。举例比较:

I’vereceivedaninvitationfromthem,butIdon’tthinkI’llacceptit.

我接到了他们的邀请,但不准备接受。

Shereceivedhisgift,butshedidnotacceptit.

她收到了他的礼物,但没有接受。

3.ThisisthemostbeautifulsceneryI’veeverseen.(adj.)

从beautiful引申出pretty,handsome和goodlooking。beautiful意为“美丽的,漂亮的”(givingpleasureordelighttothemindorsense),指给人以极大的愉快,几乎达到理想的美,指人时仅用于女性和小孩;pretty“漂亮的,可爱的”(esp.ofawoman,achild,onasmallfinething,pleasingornicetolookat,listento,etc),多指女性,小孩或小而漂亮的东西,并不表示完美无缺的意思,而着重表示“可爱”;handsome“漂亮的,英俊的”((esp.ofman)goodlooking,ofattractiveappearance,(esp.ofwoman)attractivewithafirm,largeappearanceratherthanadelicateone),形容男性指“容貌端庄、英俊”,形容女性时指“健美”;goodlooking“好看的,漂亮的”(attractive),泛指容貌美,多指男性,有时也指女性。通过以下例句比较其含义及用法:

Howbeautifulthegirlis!

这女孩好漂亮啊!

Thebabylooksprettierwhenitsmiles.

那婴儿笑起来更可爱。

Sheismorehandsomethanbeautiful.

她与其说是漂亮,不如说是健美。

Agoodlookingyoungmanwalkedalongtheriverwithaprettygirl.一位漂亮的年轻男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河边漫步。

4.HespeaksEnglishfairlywell.(adv.)

从fairly可以引申出rather,两者都是“相当地,颇有几份”的意思。但fairly常与含有褒义的形容词或副词连用,rather则与表示贬义的形容词或副词连用;此外,rather可用于比较级和too之前,fairly则不能。比较:

Mydaughterisfairlydiligent,butmysonisratherlazy.

我的女儿颇为勤奋,儿子却相当懒。

Heisratherbettertoday.

他今天好多了。

5.Theoldmanwalkedacrosstheroadcarefully.(prep.)

从across可以引申出through,两者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前者指“横过、越过、穿过”,强调从一边到另一边(fromonesidetotheother);后者强调穿过两边(inatoneside,orend,andoutattheother)。比较下列句中across和through的含义:

TheyswamacrosstheYangziRiverthissummer.

今年他们横渡了长江。

Thetrainwentthroughsometunnels.

第5篇

关键词:副词;到底;终于;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外国留学生在运用这些词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有关近义词的辨析就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近义词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论著已有很多。但有关近义副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到底”和“终于”的语用分析,探究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

(4)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了。

(5)问题到底解决了。

(6)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上述几个句子中:(1)与(2)、(3)与(4)的区别是有无句末语气词“了”,(1)和(3)、(2)和(4)的区别是一个句子用了“到底”,一个句子用了“终于”,上述句子究竟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下文会作具体分析。

一、“到底”和“终于”的用法分析

(一)《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

到底:[副]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他~是谁?/~到底事情怎么样了?

主语如是疑问代词,到底只能用在主语前。

~谁去(×谁~去)/~哪一个好?(×哪一个~好)

带吗的疑问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吗(只能说“你去吗?”或“你~去不去?”)

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到底+动/形。必带“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词语。

经过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们~战胜了风雪,到达了目的地/

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a)用在动、形或主语前。

~没过去,问了很久才问到/他~有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了/~你有办法,很快就把机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词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终于:[副]

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a)终于+动。“终于”后至少要有两个音节。

反复试验,~成功/等了很久,他~来了/几经周折,案情~大白/尽管多方医治,~还是把受伤的腿锯了

b)终于+形。限于表示状态变化的形容词短语。

天色~暗了下来/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强壮起来/赶了八、九十里路,小刘~疲惫了。

(二)“到底”和“终于”用法的异同

相同点:a)词性相同:都是副词,同属时间副词

b)部分义项相同:“到底”的第二个义项与“终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c)都能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对所跟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点:a)使用语体有别:“终于”多用于书面语,“到底”书面语、口语都比较常用。

b)“到底”有三个义项,是多义词;“终于”是个单纯词。

c)“到底”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必带“了”,“终于”不受此限制。如:问题终于解决/敌人终于

问题到底解决了/敌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终于”没有此用法。

你到底(×终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终于)收到了没有?

e)“到底”还有“毕竟”的用法,此时是强调原因。“终于”没有。

他到底(×终于)有经验,很快就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除了(1)之外,(2)-(6)这五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三)“到底”和“终于”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到底”和“终于”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深层语义有区别。用“到底”时,描述的是客观的过程,最后总能印证结果,这个结果有好有坏,有种事情的结果本该如此,只是用的时间比较长罢了;用“终于”时,较多表示希望达到的结果,此结果一般是好的结果,它强调的是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自己期望出现的结果。如:(a1)问题到底解决了/(b1)问题终于解决

“到底”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结果有好有坏。在(a1)中,表示的是一种好的结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种不好的结果。

但是,“终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结果,赵运普(2002)《也说“终于”》一文中就详细分析并指出,“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从这点来看,在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到底”和“终于”是可以互换的。

二、近义副词误用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面“到底”和“终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义副词误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近义词量大且多

留学生从初级阶段的后期开始,随着汉语词汇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每学习一个新的词语,都极有可能存在与以前所学的旧词相辨析的问题。

(二)教材生词释义不详

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生词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词+汉语拼音+外语注释”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给学生一种印象:不同语言词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就无法准确区分汉语中众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口头或书面交际的不得体。

(三)教师讲解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语时,只是孤立的讲解某个词的词性及用法,没有在此基础上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作详细的比较分析,也没有给出大量正确的句子让学生模仿、操练。

(四)学生没学到位

留学生对词语的全部义项掌握不全面,对词语的用法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有时还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的影响。

三、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语副词本体研究

副词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类词,它们虽然比不得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多,是封闭的类,数量有限,但是这些副词的分类情况、一个个副词的用法、同类副词之间的小的差异等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才能给学习者讲明白。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偏误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学生用错副词的句子,并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其使用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该副词的目的。

(三)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

1、对比一组副词义项上的差别。

2、分析一组副词适用语体的异同。

3、考察一组副词对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要求。

4、对句型和句式的依赖程度。

5、对主语或宾语的要求。

第6篇

那么,如何避免“跑题”“换题”的“惨剧”发生,如何把这部分考生训练到位。笔者研究发现,产生这类作文的原因颇多,比如考生状态慵懒和心存侥幸都与态度不端正,写作兴趣不足等有关,但最核心、最可突破的还是核心词的论述能力,读他们的文章你看不到一个核心词,即便有,也是标签式的表达。换而言之,他们的核心词表现能力缺失,如何提升核心词的表现力,让说理内涵清晰、精准、丰实,笔者结合“简单”材料作一些探索。

一、从核心词出发,发散思考,清晰其内涵

一般来说,最初考生对核心词的理解很浅显、很感性,有的甚至非常模糊、粗陋,其实这都非常正常。教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同时要做好因势利导,从核心词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活动。比如以接龙游戏的方式,要求学生用“简单”组词或造句,并尝试说“简单”的基本内涵。这个环节应鼓励学生多说,说得越多,写作的思路就越开阔。

此时,学生很可能陷入单角度复沓的局面,教师就应及时疏导,以追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再次思考。比如,简单仅仅指生活、人生吗?还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学生或许会陷入冷场的境地,此时教师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抛出自己的结论,要充分给予学生搜索信息的时间、空间。同时,对该问题又要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待到成熟时刻,相机抛出,与学生共享。比如笔者想起叶浅予先生对丰子恺简笔画的评价: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这样一来就清晰告知学生这里的简笔内涵是简练而精当、简约而不单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发散角度应多元化,尤其是引领了素材积累走文学性、艺术性的价值取向。

这一环节我们通过发散思维,全面地搜索、调取有关简单的信息,并尝试着提炼其内涵,然后我们会发现简单在学习、生活、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与其他词语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清晰多了。

二、比较概念,辨识词义,精准其内涵

事实上,我们在对核心词发散思考的时候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把几个近似的核心词混为一谈,这就是写作中的大忌――中途易辙。这时就可以截取学生作文中混淆概念内涵的片段,请学生阅读后,提取出语段的核心词,然后比较、辨识该词与材料指定的核心词的区别。

比如在阅卷中我发现学生将简单与细节、简单与平凡混为一谈。在抛出问题语段后,请学生甄别两组概念的不同。此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因为此前他们不懂如何辨析词义,教师应当授之以法,比如拆词法,细节就是细小环节或情节,简单就是简朴、单一;平凡就是平常、一般、普通。还可以从逆向解读,与“细”相对的是“粗”,与“简单”相对的是复杂、繁复,与“平凡”相对的是“伟大”,这样一来,核心词的内涵认识不仅正确而且准确。

为了巩固和夯实学生近义词辨识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近义词辨析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口头展示也可书面表达,比如请大家运用才拆词解释法和反向解释法,辨析“平庸”“个性”“创新”词语的内涵。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看似没有差别的两个近义词,但仔细辨识你会发现其实二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写作时不加以比较辨析,就很容易违规,一旦被阅卷老师判定为概念不清或者偷换概念,作文得分就很低了。而近义词辨析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出现的核心词,力求不换不改,另一方面我们写作时没有词典,可以运用拆词解释方法或者反向解释方法,帮助我们弄清核心词的内涵。

三、植入情境,渲染核心词,充实其内涵

当我们能比较清晰、准确地把握核心词的内涵,可以说道理的内涵似乎就一目了然,这就切合题意了。不过,说理不能止于辨析概念,因为这样说出来的道理就显得非常空洞、乏味,无法激活阅读的趣味,这样的文章也打不出理想的分数。如果我们将核心词的内涵置于具体、详实、生动的文学意境之中,那么其说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不仅可以充实说理的内涵,而且能够增加道理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位。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就学生作文中典型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自主查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就此写出自己修改后的下水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核心词渲染的真正效应,而且在点评中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方向,学习到一些修改的技巧,特别是学生会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语文老师的敬佩与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请学生诊断下面语段在核心词内涵表现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升格前:一棵简单的树蕴含着高贵的人性。树所体现的安详正是人性中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的写照。像沈从文在泥泞中享受满池荷花的芳香,为中国服装史开辟新页……(《简单的树》)

诊断:作者围绕简单,由树想到人,再由人想到沈从文,但是树的简单不够形象具体,沈从文的简单表现以及内涵根本没有能见度。修改建议:应将树的简单具体分解,发现沈从文身上简单的精神特质,但凡能涉及此内容的环节应不吝笔墨,浓墨重染。

升格后:一棵树也许是简单的,只有叶子的陪伴,没有繁华的装饰,只有单纯的绿色,没有盘曲纵横的姿态,只有单一的挺立向上的伟岸。去除繁华方显真。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一棵简单的树。淡雅朴实、不惧风浪、敢爱敢恨。他让我们了解了朴质、真淳、善良的湘西人民的心灵美,他正如一棵树,在朴素纯真中彰显着人性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

第7篇

复习内容: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看拼音写词语和生字组词的训练。以书为主,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并能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填出相应的词语。

2、以课文为本,对每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抓住《语文园地》的练习特点,以归类的形式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3、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4、阅读训练的内容多样,帮学生建构最基本的阅读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以看图写话为核心,鼓励尝试想象故事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各异的思维方式。

复习策略:

复习难点是帮助学生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指导学生能够用部分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组词,从而达到积累语汇的目的。

(1)汉语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写字词,形近字辨析组词,多音字(组词,在句子中选择字音),总结易错的字,写出相同偏旁的字(独体字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复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等)。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偏旁,来判断它们的用法,重在引导学生在运用和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用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反义词,或者进行一些口答或者书面的填空。

(3)词语:反义词、近义词、填合适的词(数量词、词语搭配)出现形式有:直接填空、连线、在句子中填写。拓展积累词语:你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吗?(四字词语、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标点、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过把句子写完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话,以达到让他们写一句完整话的目的。

(5)古诗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能填空或会默写。

(6)阅读:数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画有关的句子。(注意画准、画全。)根据短文内容填空。(要找到有关句子注意标画,写正确。)选择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或正确的字,选择恰当的词。词语搭配、找近义词、反义词。(连线、填空)加标点符号。拓展(如:你想对文中的##说点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说,句子要通顺。

(7)看图写话: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单幅图看图写话:抓住图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当时会说什么,神态怎样。(由图展开想象。)[本册的写话复习,重点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仔细观察画面,弄懂图意。积累一些句式,如:谁干什么。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认真检查写好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立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练习巩固。

复习安排

复习进度:

第一阶段:从12月24日——1月4日共计7天。(边上新课边查漏补缺。)

练习看拼音写词语、根据偏旁写字组词、加偏旁组词、形近字组词、一些基础知识,背诵的课文、会认的字、多音字、课后题。

第二阶段:从1月7日——1月11日,共计5天。(分单元逐步复习)

1月7日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月8日第三单元热爱祖国

第四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1月9日第五单元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第六单元关爱他人

1月10日第七单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第八单元热爱科学

1月11日单元综合复习

考前阶段。(归类复习)

1、字词部分:查字典、填上适当的词、选字填空、写出近义词、按要求写词、补充成语、划去不同类的词语等

2、句段部分:连词成句、补充句子成分、组词造句、加标点、照样子改写句子等

3、写话:整理句序、看图写话等

4、综合练习

5、模拟试题

复习时候的侧重点。

要以课本为基本出发点,重视课本内容和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扩宽知识面,要加强各种句式的训练,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词语、句子、古诗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要经常设计一些语言迁移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加强阅读写话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努力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语料库 词汇研究 英语教学

1 前言

语料库(corpus)在创立之初,即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在理论语言学家Chomsky看来,语料库语言学并不存在。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认为,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不能应用于语言教学。他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并不属于应用语言学。然而,Leech和Halliday都十分强调语料库研究对探讨语言本质所起到的作用。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语料库语言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海量的真实语料,便捷的搜索功能,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外语各门课程的教学,对外语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中,词汇教学是语料库用于外语教学时间最早和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

2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

一般来说,现今的语料库研究一般集中在4个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结构和篇章类型。在外语教学中,语料库索引在词汇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词语搭配

掌握词语搭配的用法,摒弃已过时的搭配,教师再无需靠直觉区别不同的搭配。

2.2 近义词辨析

语料库索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语境,可帮助学生比较近义词之间细微的语用差别。

2.3 提供例句

学习词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真实的语境。语料库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例句,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例句牢固地储存词汇的使用。

3 语料库语言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3.1 辅助词汇教学

长期以来,词汇学习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选用词汇是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挑战。语料库宏大的数据库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更可靠和更客观的语言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填补在认识词语搭配过程中的空白,通过实例加深印象,增强学习效果。学生获取的不仅是如何地道的使用语言,更是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英语教师都是中国人,他们将中文思维迁移至英语词汇教学也是十分常见的问题。使用语料库就能将教师凭直觉和感性认识搭配词语的问题迎刃而解。

语料库除了能帮助学生掌握词语搭配,也可以较好地帮助大家辨析近义词。在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十六单元课后习题中,有一题近义词辨析。要求学生分别将作为动词使用的shape和form的正确形式填入下列四个句子中。教师用书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不能让学生直观明确地将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使用。所以,为了更好的辨析这两个词语,通过华南大学英语教育语料库检索,在数百条分别有关shape和form作为动词使用的词条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shape后面往往接的是抽象名词。如,character,activity,life,future,principle,world等。较之shape,form作动词使用时,后面往往接的是具体名词。如,story,studygroup,picture,band,photo,city等。通过对近义词的辨析,学习者都深有体会:有了语料库,原来许多模棱两可的近义词都可以很清楚地区分了。

语料库引入词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去利用学习资源,体验词汇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用语料库,解决了学习者在词汇应用时拿不准,凭直觉的困难。如果对某个词的用法不清楚,可以查询语料库,掌握其搭配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学习地道规范的表达。而且通过真实的语境学习词汇,既能丰富词汇量,又能加深记忆,在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有极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查询并寻找词语的规律,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2 缩小课堂英语与真实英语的差距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语教学的重心从词汇语法教学转移到如何进行交际的教学。语言在不断发展,有些看似经典,在我国英语教育中代代相传的用法早已过时。为了避免这些依旧存在于中国的英语课本上,却在英语国家口语交际中早已淘汰的用法出现,语料库引入词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rain cats and dogs”作为英语习语的典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流传着,但早在1992年,英国语料库语言学家Rundell就说明了在现代英语中(至少在现代英国英语中),这个习语几乎不再被使用。在BNC的1000万词的口语库中,这个搭配一次都没有出现过。一个出现在《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课后习题中中用于辨析superior的干扰项lofty,在COCA近40亿的词条中,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很多英国人甚至表示从没听说过这个词。

我们通过对语料库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就可以发现哪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属于英语国家的高频词。这有助于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英语教师减少盲目性,让学生学习到真实的、自然的和正在使用着的语言。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料库驱动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为大规模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实施环境。针对学习的某一个词语,学生可以主动地运用语料库索引软件进行检索,对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来加深学习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针对需要讲授的内容设定预期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线,通过语料库检索,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将检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和教师进行讨论,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把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3.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学习在语言输出中具体表现为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两个方面。语料库在口语表达中能帮助学生实现使用自然的、最新的语言。同样,在书面写作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料库语言学证明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域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不同。这能使我们更直观、更清楚地认识各种语域变体的特点,也使我们对这些不同的词语的用法有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一般的词典都将began和started视作同义词,因此,在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想到哪个就选择哪个。而检索给予语料库发现,began主要被使用在书面语中,started则主要出现在口语中。Started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为每百万词中出现256次,但began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仅为每百万词18次。

检索语料库,分析真实的语境,区别相同意思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不同表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较好地杜绝大量口语词出现导致文章读起来比较随意的情况发生。

4 结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更好使学生掌握词汇,适时适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语料库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我国语料库的研究起步较晚,语料库的规模较小,以及大部分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使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础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没有普及开来。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可以做到改变观念,对语料库进行学习摸索,在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语料库资源建设方面,在更好地应用语料库提高英语教学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probabilities in grammar. In Michael Hoey (ed). Data, Description, Discourse.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1993.

[2]Leech, G.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orpus Linguistics. In Aijrner, K. & Altenberg, B.(eds.)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1.

[3]Tongnini-Bonelli, E. 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1.

第9篇

敷衍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敷衍 fūyǎn 应付 yìngfù 周旋 zhōuxuán

【敷衍】做事不负责任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如:

1.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应付】敷衍了事。如:

2.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周旋】应付。如:

3.拿他周旋好了,或者可以解释解释。

辨析:“敷衍”贬义词,着重指应付了事,不认真办事,不诚恳待人,如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它可构成“敷衍塞责,敷衍了事”等词语。它还指勉强维持,如灾情不算重,粮食还可敷衍。“应付”着重指敷衍了事,不认真处理,如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些取巧的办法。它有时指对人对事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来对付、处理,如他整天忙着应付来访的客人;有时还指将就的意思,如今年我的工资收入一家还可以应付得过去。“周旋”指交际应酬,打交道,如例3。它又可指回旋,盘旋,如他们冒着暴雨,在滚滚的洪流中跟不断翻滚的圆罐周旋。又可指跟敌人较量,相机进退,以战胜敌人,如与敌人周旋到底。

第10篇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该考点的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所选词语(包括熟语)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极易忽视的,干扰点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包括熟语)。考点是对含有相同语素的近义实词及熟语的辨析以及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选择词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选择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三是找出并修改具体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词语。前两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分值通常是3分;后一种题型属于主观性试题。

【解题技巧】

一、弄清语境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就有了固定的意义。考生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词语的意思。如:

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最后 (A.时间 B.瞬间)的情景。

“时间”跨度较长,“瞬间”跨度极短。句中的语境是“被埋没前”,而且是“最后”,当指极短的时间,与之相照应应选用“瞬间”。

二、辨别词义

主要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近义词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判断选用哪个词语更为恰当。如: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A.坦陈 B.坦承)该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严重滞后。

“坦陈”和“坦承”都含有“坦白、坦率”之意,但“坦陈”强调“陈述”,“坦承”强调“承认”。句中的语境是“某市负责人‘承认’该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严重滞后”,所以应选用“坦承”。

三、筛选排除

对于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考生可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直至选出正确项。如:

欣赏是一种处世哲学,在你得到赞赏的同时,千万别 (A.吝啬 B.吝惜)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吝啬”多用于具体事物;“吝惜”既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赞赏”属于抽象事物,所以排除“吝啬”,选用“吝惜”。

四、词义代入

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入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彩、语体风格等是否恰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就实词而言,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类。在使用过程中考生只要搞清词语褒贬色彩,就很容易作出判断。再如有些实词适用范围比较宽,有些实词适用范围比较窄,考生只要辨明其适用范围便不难解题。如:

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 (A.充斥 B.充溢)着饱满的生气。

“充斥”指充满、塞满,含贬义(厌恶意);“充溢”指充满、流露,含褒义。“饱满的生气”是含褒义色彩的,所以应选用“充溢”。

另外,在高考试题中,熟语的命题点往往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不分、近义混用、用错对象与不合语境等方面。在做熟语尤其是成语类辨析题时,考生首先要弄清其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鹜、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彩。其次要扣合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从而准确答题。

【答题误区】

1.重解法,轻积累。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其实是需要下很大工夫积累记忆的,对有些词语,学生若不记忆其解释,几乎难以靠技法区分。

2.靠不成熟的语感进行辨析,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正所谓“跟着感觉走,你将一无所有”,完全凭感觉做题,没有可靠的判断依据,是很容易误判的。

3.只考虑小语境,而忽视大语境,没有全局照应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将顾此失彼,从而难以选出正确选项。

【同步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就是我们赖以 、繁衍的地球。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可能有外星人存在,但是 有外星人的话,也是他们已经 和适应了千万年 上亿年,已经适应了他们那个星球的环境,正如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适应了地球的生活一样。

A.栖息 即便 进化 到

B.生息 即便 进化 或

C.生息 如果 演化 到

D.栖息 如果 演化 或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文化发展主动权,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

,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

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市场

,与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

A.掌握 觉悟 占领 连接

B.掌握 自觉 占领 衔接

C.把握 自觉 抢占 衔接

D.把握 觉悟 抢占 连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未来有多远?也永远无法 预知未来城市的模样。

,“城”因着人类的 而生,“市”也因人类的智慧而行。请与我们一同走进未来之城,美好而全新的生活方式将 。

A.清楚 而且 居住 伸手可及

B.清楚 但是 居住 近在咫尺

C.清晰 而且 聚居 伸手可及

D.清晰 但是 聚居 近在咫尺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城管局要给全市数千名环卫工发放棉工作服,这是好事。但算算日子,这批本该雪中送炭的棉衣却成了马后炮。环卫工们这个时候才拿到棉衣,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苦笑。

B.与其他企业招聘台前冷冷落落相比,红宝饰品有限公司招聘台前一直人流不断。该公司承诺可以根据需求在家门口安排工作,对于这样耍花腔的公司,应聘者自然很是青睐。

C.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小觑,作为联系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和桥梁,媒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墙头草的作用。

D.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对于一意孤行、屡教不改的员工,必须不时给他来个下马威,才能让其在公司里安稳地工作一段时间。

5.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偷猎者的残杀,野生动物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人类终于认识到,再不能对鹿死谁手的残暴之举漠然视之了。

B.在许多人眼中,社会责任就像是一只皮球,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把它往别人的怀里送,却忘记了那也应是自己的本分。对于一些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有人竟然也路不拾遗,实在让人汗颜。

第11篇

【关键词】字源法 教学技巧 汉字教学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66-02

字源法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技巧。所谓课堂教学技巧,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项目或言语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字源法是通过对汉字字形来源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分析词义、强化记忆的一种课堂教学技巧。在众多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中,字源法是极其特殊的一种。因为现在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技巧,大多借鉴于西方学者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而字源法则是根据汉字特有的表意特征总结出来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独有的教学技巧。

下面笔者就从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字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字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汉字往往是他们学习的难点和最大困难。他们认为汉字难认、难写、难记。面对汉字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也一筹莫展。其实,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现在很多汉字字形还保留着某些象形的特征。这些汉字往往能见形知义。我们如果用字源法教学,从字形入手,给学生展示汉字的本源,并向学生解释汉字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汉字。不仅如此,对汉字字源的展示和讲解会给枯燥的汉字教学带来趣味性。同时,很多汉字蕴含着文化因素,分析它们的字源也对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种技巧并不适用于所有汉字的教学,它一般用于教授形象性比较强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象形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人: (甲);日: (甲);水: (甲);雨: (甲);牛: (甲);羊: (甲)等等。

这类汉字形象性非常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展示这些字的本源,稍加讲解即可。

许慎给指事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

本: (金)。《说文解字》:“木下曰本。”“木”下面加上一个符号表示树根之所在,故本意是树根(地上的部分)。

末: (金)。《说文解字》:“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木”上加一横表明树梢所在的位置,故本意为“树梢”。

刃: (甲)。《说文解字》:“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刀”旁边加上一点,表明刀锋之所在。

甘: (甲)。《说文解字》:“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外面是“口”的象形,“口”中有一横表示食物。食物含于口中舍不得咽下,表示味道甜美。

曰: (甲)。《说文解字》:“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口”上面加一横,表示从口中出来的气,即口中发出的声音。

许慎给会意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在形声的造字法广泛使用之前,会意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因此,用这种方法造出的汉字很多,且大多形象性较强,非常适合使用字源法教学。如:

从: (甲)。《说文解字》:“相听也。从二‘人’。”一人跟随一人向外走,有随从的意思。

北: (甲)。《说文解字》:“乖也。从二人相背。”二人相背为北,所以,战斗中,失败的一方转身逃跑为“败北”。

保: (甲)。《说文解字》:“养也。”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固有保全、保护等意思。

牧: (甲)。《说文解字》:“养牛人也。从攴从牛。”右手执木棍赶牛之形,故有放牧牛或牛群之意,后来词义扩大为放牧一切家畜。

寇: (金)。《说文解字》:“暴也。从攴从完。”外来的人右手执棍打屋内的人,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名词“外寇”;另一个是动词“侵入”。

二 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字源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早已被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使用这一技巧进行汉字教学。然而,传统的字源法只应用于汉字教学,并不应用于词汇教学。经过我们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发现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而一般来说,汉语中一个语素基本对应一个汉字。我们分析汉字的字源就找到了汉字的理据。因此,把词拆分成语素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词的理据,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些近义词就可以使用字源法进行辨析。在此,我们试举一例:辨析“改变”和“变化”。

这两个词有一个相同的语素“变”,因此这两个词词义的共同点就是某人或某事物和原来不同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词词义的区别。既然“变”是两者相同的语素,那么它们的区别就主要体现在“改”和“化”上面。

改: (甲)。《说文解字》:“更也。”左边是一个孩子跪着,右边是一只右手拿着一个木棍。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家长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改”这个字的理据。

根据“改”字的理据,我们可以总结出“改变”这个词词义的要点有两个:第一是存在问题;第二是有人为因素。

下面我们来看“变化”中的‘化’字。

化: (甲)。《说文解字》:“变也。”“化”和“变”互文见义。这个字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倒转的人。古人认为变化之大莫过于倒转,因此取人形倒转表示“变化”之意。这就是“化”这个字的理据。

我们经常说思想变化了,天气变化了等,再结合我们分析的“化”字的理据,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变化”这个词的词义中不一定存在问题;也不一定有人为因素。

我们可以用下表来表示“改变”和“变化”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字源法在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中都可以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还鲜有人对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抛砖引玉,使字源法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注 释

①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 语素;虚词;语误;偏误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25-02

    在现代汉语中,语素【1】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构词单位,是语法中词法分析的最小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语素的教与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中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事物概念,一种具有语法作用,前者叫做实词,后者叫做虚词。这里着重收集分析的是学生在虚词使用中存在的语素偏误。虚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工具,用来联系词、句子成分、分句,以至句子、段落,并表示各种不同语法关系与语气。汉语里虚词的数目不多,但是作用很大。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型态变化,不像西方语言能在动词的型态上作改变,以说明动作时间是在现在、过去或未来,或是用人称、单复数呈现人物的性别或数量,而虚词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一问题。因此,仔细辨析掌握每个虚词的搭配关系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虚词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本身的特点来确定,不能错位。虚词一般分为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然由于所搜集学生作文的语料中,叹词的偏误极少,故本文仅将虚词偏误分类为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四种,下面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副词偏误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行为动作或状态性质等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频率,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以表示两种行为动作或状态性质的相互关系,一般充当状态,不修饰名词。不同的副词意义不一样,不能任意使用,即使功能相近的副词,也未必能随意替换,必须针对搭配对象所要表达的语义作选择。外国学生写作时常出现副词滥用、近义词混淆或是近义词连用等副词偏误。

    (一)副词滥用

    1、a.那时我很顽皮,就拿着刀子在桌上削竹子,却觉得很好玩。(我的童年)

    b.那时我很顽皮,拿着刀子在桌上削竹子,却觉得很好玩。

    (1a)的“就”有滥用的偏误。“就”属时间副词,在句子中承接上下句,一般指短暂时间内即将发生的情况,但是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指那时的他很顽皮,拿着刀子在桌上削起竹子,却觉得这个动作很好玩,就这个句子而言,主要动作已经发生,所表达的重点应该是表示动作给人出乎意料的含意,并非即将发生的情况,所以不需要由“就”这个副词来表达动作在句子中的时间关系,“就”在此句中因修饰作用和语义无法搭配而造成副词滥用的偏误,故宜删除“就”字。修正后如(1b)。

    (二)近义词混淆

    2、a.虽然现在的我功课不好,但是体能也不错。(给十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

    b.虽然现在的我功课不好,但是体能还不错。

    (2a)中的副词“也”使用不当。副词“也”与“还”都是表示重复、频率的副词,在句子中当,“也”一般指的是两个人或事出现相同的情况,如“他爱运动,我也爱运动。”“还”是表示勉强过得去的副词,多修饰褒义形容词,如“他的生活还过得去。”在此句中作者想表达的是现在的作者虽然功课不好但是在体能上的表现还不错。前句为否定的、负面的含意,后句有赞许的、肯定的含意,前后句所呈现的含意截然不同,故不适宜用表示两事相同的副词“也”字,而应使用表示“尚可”含意的副词“还”,此句因副词的功能接近造成混淆。修正后如(2b)。

    (三)近义词连用

    3、a.你或许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像白痴。(有趣的运动世界)

    b.你或许会觉得这样做很像白痴。

    4、a . 我原先本来想要告诉她,可是没有勇气。(被人欺负时该怎么办)

    b.我原先想要告诉她,可是没有勇气。

    (3a)、(4a)都存在“近义副词连用”的偏误。在一个句子中意义相近的副词只要使用一个即可,两个则显得多余累赘,(3a)“或许”和“可能”都是表示估计上不很肯定的语气副词,“或许”和“可能”宜删除其一,如(3b)。 “原先”、“本来”都是表示事情开头、最初时间的副词,“原先”、“本来”也只能保留一个,修改后如(4b)。

    二、介词偏误

    现代汉语介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其用法也是比较复杂的,介词不可以单独使用,必需置于名词、代词或某些短语前组成介词短语,用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结构除了介词带宾语之外,有些介词常和某些方位词语搭配,如介词“在”常和“上”、“中”、“下”搭配成“在……上╱中╱下”格式,而介词“当”、“在”常和“时”、“时候”搭配成“当……时╱时候”或“在……时╱时候”,介词“以”常构成“以……为”格式。介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有多种用法,常用介词可依功能分为表示空间、表示时间、表示对象、表示依据、表示缘由等类。外国学生在使用介词结构时,常遗漏了后带词语,或忽略语义与结构的搭配,造成介词偏误。

    (一)搭配词语遗漏

    5、a.在跑接力(),体育老师也常帮女生跑。(有趣的运动世界)

    b.在跑接力的时候,体育老师也常帮女生跑。

    6、a.在我记忆()好像七、八岁时到了昆明。(我的童年)

    b.在我记忆中好像七、八岁时到了昆明。

    (5a)、(6a)均有介词“搭配词语遗漏”的偏误。介词“在”常跟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或时间词语搭配,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和“上”、“中”、“下”、“内”、“里”等方位词组合时,可用来表示时间、空间、范围、方面、条件等。(5a)所要表达的是跑接力的时候教练帮女生而不帮男生这个含意,“跑接力”是事件而非时间,语意上不完整,故应加上“的时候”才能与介词“在”合成完整的介词短语,以达成说明时间点的任务。(6a)所表达的是记忆之中作者七、八岁时来到昆明的含意,“记忆”之后加上方位词“中”,语义才能完整呈现。修正后如(5b)、(6b)。

    (二)近义词混淆

    7、a.由那次的教训中,我学到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b.从那次的教训中,我学到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

    (7a)有介词混淆的偏误。“由”与“从”都是表示空间的介词,介词“由”跟名词组合,用来引进施动者,介词“从”表示起点,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可以表示处所、来源,二者因功能语义相近,容易造成混淆。(7a)所表达的含意是,作者了解到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这个道理是源自那次的教训,“由”跟“那次的教训”无法搭配,应改为“从那次的教训中”较通顺。修正后如(7b)。

    三、连词偏误

    “连词”是虚词的一类,他的功能主要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分句之间的某种关系。汉语里“连词”的数目比较多。连词当中,有的常用以连接词或短语的,有些常用以连接分句。“连词”一般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有某种关系,这种种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联合关系”,如“和”、“跟”、“以及”、“并且”、“或者”、“而且”、“宁可”、“然后”、“于是”等,及“偏正关系”,如“虽然”、“但是”、“不论”、“尽管”、“那怕”、“如果”、“即使”、“因为”、“所以”等等。有些连词用法很不相同,不能互相替换,如果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不当或是连接词语搭配不当,都会造成连词的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