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花钟教学设计

花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6 07:0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花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花钟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5

小学品德与社会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为核心任务。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升级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赢得自我成长主动权;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多元化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革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历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实物展示、生动讲述、课堂演绎、故事介入等方式创设情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为你高兴,与你分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介绍相关内容。有学生说:“第一幅图中的男生获得学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同学们都来祝贺他。第二幅图中的小女生遇到了烦心事,几个好伙伴正在劝导她,给她以精神支持。第三幅图中的老爷爷倒在马路上,一群小学生纷纷围拢,扶起老爷爷。”教师给出评价:“你观察得非常细致,能够准确说出图片内容。”然后提问:“当你与别人分享快乐时,别人的心情怎样呢?当别人分享你的快乐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很快达成共识:当与他人分享快乐时,他人的心情是快乐的;当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时,自己的心情会更快乐。教师继续引导:“你有了烦心事,会跟周围的同学说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情呢?”学生们开始讨论。有学生说:“我有烦心事一般不会跟别人说,我怕人家笑话我。如果真有烦心事,我一般会写日记。”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成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再设计思考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渐渐走入问题核心,形成重要学习内驱力。

二、接轨生活,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接轨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能够给学生以更亲切、更直观、更生动的感知体验。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课程,在课程中感知生活,从而有效拓宽学生学习感知的维度。

接轨学生生活,主要体现在思维认知方面。例如,在学习《我要攀登》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入游戏:让学生离开座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半蹲姿势,抬头挺胸,两臂前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两分钟时有人退场,五分钟不到所有人都败下阵来。教师随即展开“采访”:“你坚持了四分钟,表现相当不错,请谈一下你的感触。”学生回答:“我也想成为最后一个退场的,可这双腿不给力,两分钟就开始酸麻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可最终还是挺不住了。”教师总结:“游戏让我们碰到许多困难,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学生们快速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相关内容,因为有了一定的体验经历,学生学习思维迅速启动。

三、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历练

品德与社会不是纯理论课程,教师给学生灌输大道理不可取,也不可行,应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量,实践活动一般不能走出校门,教师要在有限时空内展开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感知机会。

例如,在学习《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之前,教师可安排实践活动――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故事。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诚信名言众多,学生搜集很丰富。如:“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失信就是失败。”(左拉)“诚信为人之本。”(鲁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其中诚信故事展示有:郭沫若很小时特别顽皮,但很孝顺。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疗,可这花很贵,他买不起。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去偷芭蕉花,后来真的偷来了芭蕉花送给了妈妈。妈妈知道后很伤心,批评他做了不该做的事。郭沫若很内疚,再也不做这种事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特别鼓励学生要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弘扬诚信精神,鼓励学生做诚信之人。

第2篇

关键词: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前言

对于小学数学来讲,教学中最大的挑战源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比较有限,所以,教师的口头描述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弥补此项不足,现实中教师有必要以建模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优化。

二、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感知模型

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使用生活原型,并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在实施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创设情境这一环节,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做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原本抽象的知识。以小学中加减法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参考下述做法。

首先,用生活中的事物来使数学知识具体化。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咱们楼下花坛里的月季这两天开始开花了?咱们班的小月同学特别喜欢月季花,所以,她每天都会去看一看这些花,并对花开情况进行了记录。下面大家有请小月同学说一下她观察的情况好不好?”小月说:“花坛里一共有两株月季,周一的时候左边那一株开了1朵花,右边那一株开了3朵,周二的时候左边那个新开了2朵,而右边的只新开了1朵,周三的时候左边的又开了1朵,右边则没有新开的花。”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小月说的情况用表格简单记录下来(可参考表一)。在做好上述准备之后,教师即可进入正题,让学生根据这个表格,回答以下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周一的时候,两株月季一共开了几朵花?周二和周三的时候呢?”此种做法可以体现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愿意配合,同时,这个过程也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进行了锻炼,有助于其更灵活的掌握加减法知识。

(二)建构模型

感知模型只是一个开始,建构模型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重点。建构模型有助于学生实现独立思考,对其创造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并借助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模型验证当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模型运用能力。以小学数学中角的相关知识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参考以下做法。

首先,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张图片,比如三角板、语文课本、闹钟等,并对学生说:“同学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到角吗?”这并不是难题,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找出,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趁热打铁”,在肯定学生做法的同时引出角的定义。比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真聪明,所有的角都被你们找到啦!可是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哪个是角的?角有什么特点?”在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会因为不知如何描述而有所迟疑,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在5分钟的讨论之后由组长发言。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同学们可以摸一摸你们的课桌,有角吗?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是学生思考和构建模型的阶段,也是建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组长发言之后,教师再引出角的定义,就相当于是对学生回答的总结,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不仅省去了教师讲解的步骤,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应用模型

在模型构建完成之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模型,使其发挥出辅助作用。模型应用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这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教师可以作出如下假设:“校门口的早餐店来了5位小朋友,他们都想要吃鸡蛋饼,但是离上课时间只有15分钟了。按照做饼师傅平常的速度,一张饼需要6分钟时间才能够完成,并且用来做鸡蛋饼的锅每次只能做2个,同学们算一算,这5个小朋友能够在不迟到的情况下都吃上鸡蛋饼吗?”在学生思考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做好一张鸡蛋饼至少需要多长时间?2张呢?3张呢?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才最少?”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巩固模型

这个环节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却绝对不应省略。在教学中可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进行,过程中应将知识归纳及方法总结作为重点,并围绕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具体做法可参照下文。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教学体系未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更多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区域信息化发展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致使部分学生觉得教学课程过于简单,无法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而部分学生也因之前接触计算机少,而学习过于吃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兼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求。

2.实践课程学时设置不合理

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逐渐增多,课程安排也逐渐增多;但高校常用的教学模式为“机房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需要自行熟练掌握,并在课外花不少时间进行自我巩固学习,否则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3.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高校课程大多是将期末统一考试作为教学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某门课程总体学习情况,对各知识点掌握情况无法在成绩中体现。

二、微课程概念分析与高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应用

1.微课程起源和制作理念

(1)微课程起源。“微课程”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的。“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高校老师将原来的课程知识按学生掌握情况,分化成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的微信课程体系。

(2)制作理念。“微课程”制作的基础是制作工具,制作关键则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微课程用户主体为学生,一个微课程只有一个知识点,10分钟为最佳时长。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提问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字幕点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记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程模式构建分析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对即将开展的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分析,保证向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知识掌握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要求与实施目标,以此满足各个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

(2)课中互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针对课堂知识点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课后巩固。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的具体化,包括知识内化与知识传授。知识内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后练习与实践练习而获取的知识,知识传授则是教师通过课堂传授实现的,因此,课后巩固十分重要。教师需要针对已结束的教学知识进行反思,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则通过学习知识测评、课后练习以及总结分析来实现知识内化。

(4)各阶段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微课程教学中实施要点主要为:①教师需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导读设计,以围绕教学目的且能引起学生学生兴趣进行导读制作。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学习任务布置与问题设计,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也要具有一定挑战性,以满足高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根据学生自我评价、个人讲述、学习报告、小组互评等综合表现,并结合学生统一考试中的测试情况,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微课程”教学属于新教学方式,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自主讨论能力与探索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

第4篇

教学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在教育名著《设计教学法》里认为,设计教学法的教学进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目的;(2)制订到达目的的工作计划;(3)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儿童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4)检查其结果。这给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广开课程资源,开发大量软件,直接用于课堂,呈现勃勃生机,而它于80年代介绍到我国,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应该良好。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开创教学设计,其内在含义为:明晰、趣味和热烈。

一、明晰

一堂课的明晰指两个方面:教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清晰,重点难点清晰,认识明确;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清晰这堂课了解多少、懂得多少、必须掌握多少,目的明确。课堂要借助多媒体,清晰度必须要保持,师生共同追求透明度、清晰度。如教学《散步》,如果要学生掌握“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可以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记叙、议论、抒情”,让互动有的放矢。采取线性发现法,让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也可让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有表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抒情与议论。然后默读几章,来理解记叙,再阅读全文,让学生议论出记叙文中这三者的关系:必须以记叙为基础,抒情议论为突出中心服务,起到感染读者、升华主题的作用。再让一个同学口头讲述班中的一件“困惑之事”,重点表现如何解决,配抒情议论性的开头和结尾,文辞要新颖鲜活,亦可借用网络语言。这样学生在课内就完成了“摹仿——迁移——创造”的过程,掌握了记叙抒情议论,也更深地理解了亲情以及如何对待亲情。当然,由于各人的理解水平、原有基础不同,掌握得好坏不一,但这三者是明晰了,知识也学到了。

二、趣味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新鲜时尚”的东西多。而保持语文教材的品位,“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语文课教学要饶有兴趣尤为重要。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喜欢那些动植物,同学们说了许多:看蚂蚁搬家、驮米粒养金铃子、斗蟋蟀、种太阳花、养含羞草、栽葡萄……再让学生谈校园生活:运动会上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目的丰富多彩,离队入团时的感慨喜悦,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百花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短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苏霍姆林斯基名篇《致女儿的信》,教师不宜回避“爱情”,要演化成教育学生爱情审美的默契点。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真正的爱,不管你怎样说,都始终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为尽管爱的魅力能使我们陷入歧途,尽管它不把那些丑恶的性质从感受到爱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但它始终是受到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我们就不能达到感受爱的境地。我们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若在迷惘之时,学习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致女儿的信》,教师善于利用挖掘、传播美感,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羞涩,还会使课堂趣味大增。

三、热烈

据报道,2010年6月美国缅因州一所学校的一个班级,课堂气氛“热烈”到教师难以控制的程度,几乎出现事故。但什么也没有发生,课堂很热闹、很安全,学生们喜欢这种课堂,也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相比之下,我国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却过于严肃、古板、沉闷。因此教学设计追求热烈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答疑,学生欢快愉悦地倾听,讨论热烈,情绪激昂,人人参与动脑动口,应该作为语文课的标志之一。如《中国石拱桥》的分段,介绍卢沟桥后对“七七抗战”内容的加入是否需要,不一而论。有同学说一、二、三自然节为第一部分,一部分人反对,说一、二为第一部分。文章最后又有分歧。有人说最后一节是一部分,有人反对,认为最后两个自然节为一部分。通过争论分析,答案是清楚的。再如《香菱学诗》,要善于导引学生进入“以诗为心”的情境。脂砚斋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受尽欺辱、折磨。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通过看书讨论,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了。教师的设计要重在深度广度,让学生思考争论。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兼,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构成课堂教学的优美乐章。

第5篇

【关键词】微课;工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工具已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达到最好的掌握知识效果,“微课”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1.1 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2 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主要特点

2.1 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2 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3 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4 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3、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利弊

“微课”的实质在于在缩小的班级和缩短的时间内,对教学技能进行集中的训练。它减缩班级人数及练习课时长度,简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每次课堂实践通常集中于一项特定的教学技能(目标行为,如演示技能、提问技能),针对3~6位听众在5~10分钟之内演习目标技能。

3.1 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优点

3.11 让各种教学技能综合性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初学者很难分辨和掌握,微型教学旨在解决这一难题,它对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研究和训练,使复杂的教学技能得以简化,由易到难,由浅人深,渐次进行。

3.12 设置易于控制的简化的训练环境,通常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而是面对3~6位学生教5~10分钟,运用某一技能的微型课。

3.13 使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课堂互动细节,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强化和巩固已学会的内容,努力调整尚未掌握的部分,掌握有关技能要领。微型教学往往需要在有固定安装摄像设备及计算机的专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旁设有专门的控制室、观察室。所以,微型教学是从角色扮演转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有控制的,可以及时反馈的角色扮演,类似于实习前的试讲。它又比试讲更具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完整的计划与设计,真正把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之落到实处。

3.2 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缺点

3.21 教学技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整体性和个人特点,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巧,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智慧,仅依靠微型教学是无法掌握的。

3.22 以录像设备作为反馈手段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际评价的压力和主观偏见,但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辅导性。机器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反馈手段,它取代不了辅导老师的作用。

第6篇

一、研读教材,认真备课

以前在备课的时候一些教师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却又什么都抓不好。笔者通过课改和几年来各种出课、赛课的实践,摸索出在备课时,首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确定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需要搜集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搜集大量相关的材料,包括教案、课件、音视频等,这些都可能对下一步的备课产生灵感;接下来,要根据对这节课的理解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且要制定出粗略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有哪些活动、需要什么样的音视频或图片材料等,都要详细列出来,然后再去搜集材料;经过第二轮的搜集之后材料基本已备齐,最后可以制定更加具体的详案,着手准备课件。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内容不适合要及时调整。

二、精挑细选,合理运用

我们常说:“新时期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口井。”所以,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但是这些材料,并不是全部适合这节课。所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最合适的,真正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材料,无用的要坚决舍弃。尤其是视频材料,视频在选择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符合本节课的内容,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才是清晰度和视觉效果,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比如《劳动的歌》一课中,笔者选用了许多视频材料,可以说每一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截取其最精华、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中有一段“舂米”的小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秒钟,但是配上《杵歌》的音乐,再加上课堂上的语言描述,就把高山族边唱《杵歌》边“舂米”的劳动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比起教师干巴巴的描述,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教学设计,逻辑性强

这里所说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教学主线一定要明确,设计思路要清晰。笔者在听课的时候通常有这样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很美、有亲和力,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课堂上也非常“热闹”。但是,听完后总感觉各个知识点分散,存在许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不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不强,没有深入研究教材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唱综课还是欣赏课,教学主线一定要清晰明确。比如在《劳动的歌》一课中,教师以劳动为主线,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为学生创设劳动时的情境,依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抬木头、舂米等学生喜欢的体验活动,并且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巧妙的用舂米的动作来给歌曲伴奏、数拍子,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劳动气息。而且,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体验,最终体现音乐学科审美育人、德育育人的目标。

四、教无定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单调,导致许多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厌恶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如欣赏《空山鸟语》时,教师会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的运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欣赏,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作大胆的尝试,采用室外教学的方法进行。根据地理优势(崂山脚下,三面环山),把学生带到学校后山(在学校教学楼后面,沿木栈道可以爬到半山腰的凉亭)的木栈道和凉亭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小鸟鸣叫,蜜蜂嗡嗡,苍松挺拔,桃花嫣红……然后,播放《空山鸟语》,让学生闭目聆听,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美,与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教师在室内上课,准备若干课件、图片、音视频材料,然后语言启发讲的口干舌燥,这一次尝试有效地借助周边自然环境,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也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例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肯动脑、肯用心,总会找出最适合的那一种。

五、提高技能,服务教学

音乐教师中,不乏专业技能高超之人,每一次技能大赛都展示了教师们高超的技艺。展示的同时,有人又不禁会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合理地运用和展示这些技能呢?”“教师技能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解决问题而表现的,盲目的炫技看似热热闹闹,但却是与课堂无关的无用功。比如有位教师古筝技艺高超,在讲《茉莉花》的时候,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江苏民歌《茉莉花》。古筝优美的音色,再加上她高超的演奏技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身临其境真地看到了美丽的茉莉花,是技能展示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但是在接下来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时候,这位教师还用古筝来给学生伴奏,陕北民歌的高亢、豪放,用古筝来表现,未必合适。学生也仅仅是唱出了歌曲的旋律,完全没有感受到歌曲的风格,更不用说表现了。所以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让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课堂锦上添花。

六、拓展课堂,鼓励探究

第7篇

一、演课、说课之异同

(一)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

演课,又称“模拟上课”,是授课教师在脱离课堂教学环境(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的背景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堂教学过程的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为一体的一种教研活动。所谓说课,是授课教师就某一具体教学课题,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充分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向专家和同行教师们说明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1]通过概念分析不难发现,演课是在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实践性非常强,演课的目的在于展示授课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学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呈现出来,以便研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的合理性。说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清楚关于某个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不仅要说清楚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还要给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的理由。因此,相比演课,说课没有那么“直观”,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性要更强。

2.操作程序不同

说课侧重于理论,运用教学理论分析、阐述备课、讲课的目的要求和过程,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环节。演课与真正的上课没有太多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分为若干教学活动程序来予以实施(比如分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等环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教师常规教学的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3.信息传递不同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说课是一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活动,就是由说课教师(传播者)向专家或同行(受传者)单方面述说如何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第三方”的身份(如图1所示)。演课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演课教师(传播者)在专家和同行(旁观者)面前呈现如何与虚拟学生(受传者)交流互动的过程(如图2所示)。

(二)相同点

演课和说课都建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都需要事先分析教材,熟悉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从听课的对象来看,演课和说课的学生都只存在授课教师的想象当中,真正面对的都是专家和同行教师(评委)。

演课和说课都是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从中窥探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

二、演课、上课之异同

(一)不同点

1. 概念内涵不同

演课是授课者在脱离学生的环境下,把课堂教学任务进行高度压缩,只把与执教人有关的教学任务进行当众表演的教研活动,[2]而上课是教师将所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有真实教学对象的教学活动。

2. 参与者不同

演课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整个过程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一个人既导又演,既为师又为生,预先设想好学生活动的环节并通常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过渡。而上课有学生的真实参与,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唱好这出“合唱戏”。如果把上课看成是演员和观众互动的演戏,那么教师就是演员或导演,学生就是观众。由于演课的观众只存在演员(演课者)的想象中,因此只能算作彩排,真正的上课才能看作正式演出。正如同没有观众无法见识演员调动观众气氛的能力一样,离开学生这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演课也无法考察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这也是演课的缺失和弊端之一。[3]

3.教学状态不同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可预见性,因为学生可能会提出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或者发生教师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在教师的“备选答案”之外),属于动态教学的过程;而演课完全由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教师预先设想好的,采取的是自问自答的方式,属于一种静态教学。

4.时间不同

演课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分钟,而上课则为传统的45分钟。演课重点描述教师是如何教的,对学生如何学则更多的是点缀;而上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这一特性。

5.难度不同

演课是在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重难点的揭示穿插在课堂中,因此它和有生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难度大于有生教学,且相对于有生教学,“演课”具有规模小、时间短、教学场所灵活易变等特点。[4]

(二)相同点

演课和上课都涉及具体的教学过程,都有具体的教学对象,只不过演课是无生课堂,演课的“学生”是虚拟的,存在演课者的想象中,而上课属于有生课堂,学生是真实存在的。

三、说课、上课之异同

(一) 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教研活动,目的在于考查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上课是建立在备课基础之上的实际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重点应放在“教什么”上;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所以说课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概括即可,不必跟上课一样展开讲解,重点应放在“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上,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3.时间不同

说课一般只有10~15分钟的时间,而上课则为标准的45分钟。

4.要求不同

上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给学生,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5.程序不同

说课有一套基本的操作程序――说教材、说学情、说方法、说过程等;上课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

6.评价标准不同

上课的评价侧重课堂教学的效果;说课的评价侧重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

(二)相同点

两者都是备课的后续工作,都需要以备课为前提,都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都需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两者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四、演课、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演课、说课与上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蕴含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专业素养,都可以从中展示、评价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功力。从活动的最终目的来看,演课、说课、上课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活动的最终结果来看,演课和说课由于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假想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想的发展,因此容易“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实施起来难以实现,故而演得好、说得好不一定上得好;反过来,上得好的课不一定演得好、说得好,两者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演好课、说好课能为上好课服务,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友荣,郑全军,符传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3.

[2] 赵福庆.说课、演课、评课――一条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新途径[J].山东教育科研,1999(3):16-18.

第8篇

活动越多越好吗? 

    笔者曾听过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只叫了两个优生口答一带而过。)

    (7)学生拨学具种。(老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

    (8)比赛修钟表(把标明时间但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10)故事“时光老人来做客”。(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4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多元教学设计,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多维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鼓励质疑,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展开质疑活动,只有让学生多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维展开多元活动,帮助其找到问题切入点,这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起点。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向未知行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意识的基本体现。教师在学生展开质疑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技术力量的支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并结合教辅材料设计质疑问题。学生质疑问题展示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进行点评,并从中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这样感兴趣呢?这块大石头具有什么特点呢?李四光找老师、找爸爸去探寻,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呢?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李四光为什么能够成为著名科学家呢?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其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学生思维启动痕迹明显,针对这些质疑问题展开讨论,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追求个性,体现学生求异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大一统”,“统一”是标准,“一致”显效果。其实,任何形式的学习行为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感知呈现个性化是正常现象,追求“统一”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标新立异的观点,对权威提出挑战,并在追求个性表达的同时,体现思维的创新色彩。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要故意唱反调,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独到感知,对学习内容进行创新理解。当学生阐述个性观点时,教师不能有排斥态度,无论学生个性见解有多少缺陷,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质疑勇气给予支持和鼓励。学生会在思维运动中找到正确出口,促使思维快速健康成长。

在学习《秋天的雨》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展开赏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有学生对这段描写给出个性理解:“秋天的雨和钥匙没有太多的相似点,这个比喻是不是有些牵强了。我认为秋天的雨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东西。不如改为:‘秋天的雨,是可爱的精灵。’”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给予积极评价:“你能够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理解,说明你有挑战的勇气,真是值得肯定。老师为你点赞。应该说,你的见解和课文一样精彩,都可以称为经典。”学生听教师这样评价,备受鼓舞,学习更加主动了。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都具有丰富的联想意愿和能力,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多种诱导方式,启动学生思维运动,让学生在联想中获得思维历练,实现思维升级。学生个性人格里,都有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成功。教师要对学生心理有充分探析,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给出不同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启动想象力,在个性想象过程中,通过分辨、筛选、比对、分类、优化等思维活动,逐渐形成成熟的学习认知。

启发学生想象,需要注意引导切入角度,只有对准学生思维切口,才能形成重要的激发力量。如在学习《花钟》时,教师让学生从鲜花生物钟的特性出发,通过联想,利用花钟特点可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服务,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很快给出一些创新思维结果:利用鲜花盛开时间不同特点,可以为广场、会议厅、演出场所布设背景、进行修饰,形成独特氛围。不同植物开花季节有差异,可以在公园景点内进行交错布设,让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虽然学生想象没有什么离奇之处,但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期,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好铺垫。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实际展开多元解析,形成重要创新突破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在感知、想象、整合、优化中形成创新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课堂质疑活动,追求个性思维表达,塑造学生创新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第10篇

摘要:“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微课的开发是在教学中边摸索边实践,给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微课;高职院校;实践

在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非正式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和可视化学习的产品成就了如今的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和无线学习的模式。可汗学院的十分钟课程的出现,正是符合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颠倒的课堂,翻转的课堂教学,即传统的在课内知识传授、课外知识内化变为课外知识传授、课内知识内化。这种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微课教学视频是由微教案、微反思、微课件和微习题四个基本资源组成,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的主要特点。微课类型有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演示型及其他类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类型。一次优秀的微课要做到内容新而实用,教法巧而流畅,要点明而有效,形式多而精良。[1]

2、微课的特点

2.1 微课视频的时长较短。

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这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只有5-8分钟的规律。

2.2 微课视频文件容量小、选题小。

微课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微课的选题小,教学内容较少,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2.3 微课的设计精致、紧凑。

微课要进行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示范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2.4 微课“面向学习者”,强调对学习者学习支撑的效果。

微课“面向学习者”,强调的是对学习者学习支撑的效果。一节微课是否优秀,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解决学习者的困惑。[2]

3、微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极大的改变。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培训模式都将因微课而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3]

视频对学习者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预防学困生的出现。同时,又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学生既可用来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4、微课在职业学校的实践探索

4.1 如何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微课

1)选题

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炼,教学内容要明晰,知识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如果该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详细讲解需另设一节“微课”。必要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选题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记住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微课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2)设计

依据内容、结构、创意设计信息化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微课片头含有微课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信息,以方便教师观摩与学生学习。要明确微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来自主和个性化学习,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微课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4]

3)制作

做微课时,可以采用多种工具,做出不同类型微课。可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PPT,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然后用录屏软件将ppt播放的过程和讲解的声音同步录制下来,直接生成视频;还可以通过手写板或交互白板,用ppt对教学过程进行讲解演示,并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还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其中,以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这种方式的成本最低、最简单。

还可以将同一课的不同类型微课合并起来。截断、分割或者合并微课视频,要用视频编辑软件。合并后要尽量选取高清模式输出,不要选取一般模式,否则画面质量就会下降。

4.2 微课的开发

1)因师制宜,建设校本的微课教学资源库

以本校教师为主力,重点开发学科微视频教学片段及elerning自主化互动学习资源,构建校本微视频及自主学习资源库。

2)因生制宜,开展微课研究活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无论在课堂或在课外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3)因课制宜,理性探索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程还处于探究中,与有效教学能形成怎样的关系,还不能过早下结论。很多专家认为:微课程来势过猛,而且现在倡导探究性学习,微课其实只是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形式,翻转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如果把微课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会把生动的师生互动变为单一的看视频,教师也不能做到“以学定教”,所以,微课只能是课堂教学补充而不是主流,它适于如下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的课后复习,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假期学生的自学等。[5]

4)建立有效的微课评价机制

什么是好的微课?第一,教学内容严谨,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第二,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作品不仅包含微课视频,还包括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可供其他用户借鉴与使用;第三,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精心设计讲课脚本,讲解精炼、路径合理,重点突出;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第四,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第五,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视频清晰而小巧,视频无抖动,声音清晰干净。

4.3 微课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设备和费用如何解决?如何控制学生在上网学习期间是学习的?如何保障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现有课时和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什么时间去完成微课的要求?这些都是在微课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5、结束语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因师制宜,建设校本的微课教学资源库;如何因生制宜,开展微课研究活动;如何因课制宜,理性探索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建立有效的微课评价机制,以及如何解决微课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微课的开发,边摸索边实践,持一种理性态度,探索一种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余胜泉,赵兴龙.基于教育信息化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 2009(10):15-18.

[4]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第11篇

微型课是教师在无学生的情况下,面对教育专家、同行进行15~20分钟的虚拟教学。它能较方便、快捷、全面地考查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基本功和授课能力等。虽然微型课表面上听课的是教育专家或教育同行,但对话的对象却是虚拟中的学生。它不需要教师口头阐述设计意图,但要将教学意图渗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说课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个别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突然转变语气和风格,向评委说明设计意图或口头描述学生活动情况。这就是将微型课和说课混淆起来了。

微型课和标准课的区别:首先是时间,标准课用40分钟展示师生活动的全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经历的生命过程。课堂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活动。微型课由于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只有15~20分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其次是标准课有学生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分配时间。微型课没有学生,教师根据经验、教学内容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课堂教学。最后标准课教学内容要相对完整,环节齐全。而微型课可以是完整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某一精彩片段的呈现。

说课、微型课、标准课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说课让教师头脑清晰,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依据和设计意图。小课有利于教师熟悉教学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教学,是标准课的浓缩。说课、微型课都是为标准课服务的,他们的终极“战场”是标准的40分钟课堂。只有明确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定位,把微型课上得姓“微”,上得精彩。

二、注意课时划分的合理性

小课首先面临的就是划分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在观摩中发现不少教师学段目标不明确,课时划分混乱。有位教师执教“乌鸦喝水”,展示了如下环节: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读文: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生字所组的词。3.去掉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小组抢读,介绍识字方法,对比字形。4.再读全文。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推测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生字。如果按通常两课时设计,那么第一课时的目标应该是: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3.体会学习小乌鸦爱思考,肯动脑的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课时划分和目标制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有一些教师,用一课时的时间既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完成了整篇课文的讲读,还进行了拓展。表面上看教学内容丰富,但透过内容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内容,一节标准课能完成吗?即使能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一定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入下去,学习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备微型课和标准课是一样的。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划分课时,制定清晰的课时目标,再围绕课时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不会走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微型课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实效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导课要快速切题。可以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直接复习导入;可以启迪思维,设疑导入;可以巧用图片,情境导入;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导入;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总之,导课要简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比较适宜。

授课内容要相对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微型课在讲授时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条主线组织教学。

要适时小结,适时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收获,也能让自己的意图体现得更清楚。如每个环节或知识点讲完后要及时进行小结,特别是课堂小结,可以从知识、情感、学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小结。

板书要简洁完整,能体现重点,突出难点。一个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相继完成板书。最好根据学生年龄情况选用图文结合的板书,切忌课前写好板书、上课无板书等情况出现。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丰富性

微型课虽然没有学生,但课堂评价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常规要求、知识讲解、学法引导、环节过渡、虚拟调动学生情绪都要通过课堂评价来完成。丰富的评价让没有学生的课堂不呆板、不单一,让没有学生的课堂处处展现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注。微型课的课堂也会因为评价而丰富生动。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展示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效率师生关系自身素养整合教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有限的45分钟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这是我们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特别在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底子薄,学习英语环境差,大部分学生课后不读英语,不做英语作业。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行。下面笔者通过二十几年农村英语教学经验,谈谈农村学校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上好英语课的前提

大家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平时接触中,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跟学生交心,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跟上时代步伐,尽量减少代沟,跟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尊重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体验需要满足的乐趣。当然,还要善于容忍学生的过失,能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二、提升自身素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我们要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备课效率。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备课时教师们应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思广益,系统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备课时还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还有一点老师很容易忽视的就是要及时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在本节课中要积极加以改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更有争对性,才更有效。

2.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教师花最小的时间在组织教学上。更多的时间用在直接教学上。特别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往往组织纪律性比较差,老师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那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可能要付诸东流,因此老师一开始就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培养师生间默契度,做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都能心神领会。教师还要能巧妙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最低限度地减少用于非教学的时间。比如,课堂上,学生走神、做小动作,我经常以提问方式代替批评提醒学生注意、学生犯困疲劳时,我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或讲个笑话缓解一下气氛,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情绪,又不中断教学。

3.提高教学过程实效。

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英语学业减负的重要手段。都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个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绝大部分的内容,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来说是“减压”,对老师则是“加压”。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要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体现在三个“读”上,即读透教材,读透学生,读透自己。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再用老师流利,生动,简洁的语言去诠释,学生肯定会被牢牢吸引住,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被愉悦的接受,当然,要加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使用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游戏活动等,并用竞赛形式加以体现,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多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增添教学活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巩固课堂内容,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4.提高课堂练习针对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检验。课堂练习一般在课结束前五至十分钟进行,练习内容主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练习一定要精,精的内涵是:量少、典型、针对性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学生根本不需再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就能掌握新知识了,教师对学生本堂课所掌握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没有必要再去课外“抢”时间加班加点,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适当的教材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英语新教材在农村中学普遍反映内容多,上不完。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整合教材。整合教材包括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先后顺序的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教材重难点的实时处理。现行英语新教材的使用宗旨是一纲多本,我们必须抓住“纲”,也就是新课程标准,这样,我们在整合教材时才不会迷失方向。合理地整合教材,即“删、改”。“删”主要体现在词汇教学上,对非大纲规定的和复现率不高的词汇只要求学生会读,晓其义,而不作词的用法的讲解。“改”并非指随意更改教科书的内容,而是指调整材料的顺序,分散教学难点,从而易于老师课堂操作。对教材的整合处理还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目光。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内容多,上不完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从而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幅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缩小农村英语教学与城市英语教学的差距,使农村英语教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我们农村英语教学的落后现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