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时间:2022-11-12 03:1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创新;素质模型

Quality ModQuality 安徽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该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学校积极借鉴了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和实践模式。近五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亚军、突出成就奖各1项;“挑战杯”系列全国级竞赛等获奖63项,省级竞赛获奖100多项等,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00多项。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体成员的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2014年成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专项经费资助。通过在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得这些机械类毕业生走向社会,更有可能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学科专业。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多数高校卓越机械工程师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的培养模式,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学生签订工作单位后的单位实习等累计1年的学习实践,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机械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机械类专业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应具有:(1)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2)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3)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4)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为此,对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在本科培养阶段应重视以上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具备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更高层次的素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共青团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对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养的学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

1、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国家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则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本领域的先进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竞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要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如熟知ppt的制作、作品动画的制作、实物模型的制作等;进而,在竞赛的每一轮选拔中,如“挑战杯”系列竞赛要经历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拔,其中的每一轮晋级都要对作品和计划书等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方面,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能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构建了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学院每年花大量实习经费用于学生深入厂矿车间、生产一线实习实践,在校内建立大学生金工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和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实现作品的科学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企业普遍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软肋。如今的社会,每一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科技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多数都是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参加,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同时,都需要与其他组员积极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以使整个团队发挥最优效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促使学生有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自己融入团队,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容易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一个明确的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团队协调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自身使命感;在团队分工中,任务的认领和协调,需要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加之创造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般都具有的一定科学性,或资源保护,或节能减排,大都具有造福社会等性质,这些都使的参赛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四、依托科技创新,对持续提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建议

1、充分利用校共青团组织平台

近年来,学校团委把“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列入每年的共青团工作要点。每年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主线,组织举办好 “挑战杯”系列竞赛、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其他校内科技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社,为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了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安排专门的场地与指导老师,为学生创新制作提供电脑、制材、制作工具、图书资料,并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创新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创新欲望和潜力的学生,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他们在各类科技竞赛屡创佳绩。

2、继续依托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平台

为了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开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已增至30个。学院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每个团队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要求各团队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认真落实本团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指导教师需积极指导相关学生参与创新与科研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学院依据年底各团队计划完成情况和取得成绩,给予团队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此,机械类专业学生可以联系老师或学长,申请加入相应的团队参与科技创新与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构建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上,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创新应用能力)、两个支撑点(机一电)、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零部件技术测量及运动和受力分析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五个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学期,大学生创新实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

4、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创业素质,近年来,学校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工作,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申报,指派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指导热情的教师参与指导,并对获批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并列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金预算报省教育厅审批, 鼓励支持本科大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通过组织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机械制图与CAD 学习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在职业教育中要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则是指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较为流行的是学习领域(Lernfield)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所构成的课题单元。

该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制图与CAD”学习领域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教学内容、载体选定、学习情境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进程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案设计及教材选用等方面来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方案,该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定位

“机械制图与CAD”主要是介绍如何绘制和识读灌装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用CAD软件绘制灌装机械工程图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从业岗位所确定的多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它属于机电一体专业岗位的基本领域,也是机电一体化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与其他领域一起构成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期学习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本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学习奠定了基础。后续课程有《机械设计》《机械基础》《传动零部件及机械分析实训》以及毕业设计,本课程是这些专业领域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后续的专业主干课和今后的就业岗位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1.以机电一体化岗位为出发点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追踪,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零件的识图、测绘与绘图,计算机软件绘制零件图、零件的公差要求标注和识读、机械图样的三维造型、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

2.以能力培养为主

教学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目标为唯一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模式由学科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优化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查阅资讯,通过讨论定出工作计划,通过思考合作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发展其一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3.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本学习领域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测绘典型部件减速器为载体,实行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激励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

4.以测绘工作过程为导向

本学习领域以测绘减速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建设“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情境,重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

5.实现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一体化

将中、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纳入教学内容中,实现实现资格证考试与教学一体化。改革考核方法和内容,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三、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五大知识模块。

1.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模块: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法、基本立体投影、截交线与相贯线、组合体视图、机件表达方法

2.制图应用模块: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

3.CAD绘图:AUTOCAD二维绘图、AUTOCAD三维绘图

4.基本技能训:线型练习、平面图形分析、组合体三视图测绘、机件表达方案综合运用、螺栓和螺柱连接、圆柱齿轮啮合、零件测绘、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5.综合测绘训练:部件测绘

四、载体的选定

学习领域采用以测绘典型部件减速器为载体。原因有二:一是减速器结构典型,且包含了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和箱体零件,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几乎所有机械制图涉及的零件,零件类型较齐全。二是测绘减速器的最终目的是画装配图和画零件图,而要画好装配图和零件图则需要一定的制图知识和绘图技能。如:画零件图要求掌握投影法、点线面的投影和机件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点。画装配图要求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和装配图的画法等知识点。

五、学习情境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在考虑项目的实用性、趣味性、可拓展性及可操作性等因素,以减速器的测绘过程为主线设置4个主教学情境,分别是拆装减速器、零件测绘(分三个子教学情境:轴类零件测绘、盘类零件测绘和箱体测绘)、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及三维建模、画减速器装配图。在主教学情境下又可设置若干个子教学情境(在子教学情境中又可分为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领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演员”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是“导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七、教学进程表设计

教学进程表如下:

八、教学组织形式

本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按照一个实际工作完整的“六步法”来进行,即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检查(控制)、评估。

九、考核方案设计

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鉴定性考试,轻视平时形成性考试的思想,加大了平时形成性考试占的比重。各项学习情境评价占80%,期末考核占20%。

考试与行业认证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计算机绘图期末考试采取中级绘图员认证考试题目。

十、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不同于本科教材,绝对不能套用本科教材的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适应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需要,要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上开展教材建设。

为了进一步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我们还希望能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真正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先确定其学习领域内容,以适当的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的行动和教师有效的组织、合理引导实施教学进程,这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体现。本课程的设计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19.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8-02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性质(定位)、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合理、准确的课程标准定位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的《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应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即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定位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业教师深入制药企业、制药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确定了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药设备方向)面向的制药设备维修类、制药设备操作类、制药设备管理类三个核心岗位群以及制药设备营销类、制药设备制造类两个拓展岗位群。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岗位群的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我们选择了制药通用设备操作、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出工作任务中所隐含的工作过程知识、技能,提炼出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建立 《制药通用设备》是我院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药设备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根据制药设备方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岗位能力而设置的。《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对应的主要是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是该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学生以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学习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应用、设备选型以及设备操作、维护、常见故障处理等。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制药设备结构和解决制药设备维护及维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为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 通过先修学习领域课程《机械制图与公差》、《机械基础》、《金属工艺》、《金工实训》,学生具备了机械零件、机械传动基本知识和能力,制图、识图的能力,金属材料及其加工能力,以及钳工操作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学习,为后续《制药设备安装维修》、《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领域目标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旨在使学生获得职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各类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总体结构及细部结构,性能、特点、应用及选型的相关知识;熟悉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操作、维护、常见故障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专业能力目标 具有运用制药通用设备的基础知识对设备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制药通用设备类型的能力;具有正确操作制药设备并对设备实施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具有运用制药通用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故障诊断及处理的能力;具有制药通用设备相关的识图能力;具有对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拆装能力。

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质量、成本意识以及低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

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设计理念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目前通行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之一。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寻找载体。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主要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对制药设备维修岗位从事安装、操作、维护、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工作过程所隐含的知识,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选择了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以学习情境来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考核评价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目标能力化、教学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多样化的特点,以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要求。

学习情境划分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选择了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构建课程学习情境,根据工作过程所隐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置与典型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对学习情境进行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以“液体输送设备”学习情境为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明确了该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实施步骤等内容,教学全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实施,如表2所示。

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评学生知识理解、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要考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养成;既要考核学生学习结果,更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应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品格、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在考核方法上,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对学生学习采取较全面科学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成果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方式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能力。考核评价小组按课程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全过程负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将栋.高职类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6-48.

[4]王志平,任爱珍.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93-94.

[5]池寅生,游文明,尹晨,冯晓九.体现数字化设计的“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48-52.

[6]张智.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9,(36):91-92.

作者简介:

于天明(1966―),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专业建设、制药设备教学及研究。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 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大部分课程应该在数控实训中心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边讲边做边学,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做中学,主要进行机械、电工电子以及微机控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适用于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飞机等各机电行业。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电机拖动”等课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学生分析搭建典型控制电路时增强了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2)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3.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4.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好的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实习场地。乃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题目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企业能对学校的建设提出良好的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校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结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训室建设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淘汰快、实训教师不足等问题.又使高职院校有了造血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开发和经营,创办与专业设置相联系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经济实体,学院可以采用灵活的资金政策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5篇

—— 刘杰

[人物小档案]

刘杰

硕士:英国华威大学

专业:货运(供应)工程及物流专业

公司:AkzoNobel(荷兰阿克苏诺贝尔)

工作经历

2005年5月~2008年 管理培训生

第一个轮岗:2005年5月~2005年年底 生产部

第二个轮岗:2006年~2007年 工程项目部

第三个轮岗:2007年~2008年 英国及北爱尔兰助理计划经理

(回国后,培训期结束)

2008年~2009年 中国总部(上海) 计划经理

2009年至今廊坊工厂厂长

“每一个轮岗都给你挑战,逼着你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达到别人可能需要3~5年才能达到的水准。”

——张哲峰

[人物小档案]

张哲峰

学士:大连理工大学

主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辅修:电子信息工程

公司:GE(通用电气)

工作经历

生产运营领导力项目管理培训生

第一个轮岗:2010年7月~2010年12月 上海

职位:质量工程师

第二个轮岗:2011年1月~2010年6月 杭州

职位:维护计划员

第三个轮岗:2011年7月~2010年12月 沈阳

职位:物料采购经理

第四个轮岗: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 海防(越南) 职位:新产品引进经理

张哲峰的25岁生日将在越南海防度过。

这是他作为通用电气的生产运营领导力项目管理培训生的第四个工作地点,离他现在所在的沈阳隔了“十万八千里”;新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在的岗位同样迥异——从物料采购经理到新产品引进经理。

入职一年半,张哲峰已经换了三个工作岗位。用很短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这是每个管理培训生必经的挑战。

已经成功克服了多次挑战的管理培训生刘杰算是安定了下来,他在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廊坊分厂厂长的职务上已经干了近三年。这个“最年轻的厂长”赢得了了大家的认可,并在公司的考核中得到了“outstanding”(优秀)的极高评价。通常,只有不到1%的人能获此评价。

“沟通、学习和领导力。”张哲峰和刘杰不约而同道出了管理培训生所必须的三点能力。在外人看来,管理培训生是一条职业发展的快车道,光鲜亮丽;但是身在快车道上的人,必须有极佳的驾驭能力,才能最终驶向终点。

沟通沟通再沟通

刘杰初入阿克苏诺贝尔时 ,是在生产部工作。刚刚入职的年轻人,就被要求到班组去管理工人。刘杰负责给一个班组30余名工人安排早晚班,管理工作现场,执行工作计划,“简单来说,类似于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刘杰从英国大学毕业前从未下过生产线,这在工人们看来,显然太过“稚嫩”。“你必须向他们证明,你是负责任的,你要以身作则。”刘杰整晚陪着工人上夜班,和他们闲话家常,很快打成一片。

更大的沟通挑战来自于刘杰的第三份岗位——英国及北爱尔兰助理计划经理。2007年,他去了英国,跟一群蓝眼睛白皮肤的人过起了招。

“在英国也要做项目,还要管理员工。但是这里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毕竟,你是一个黄皮肤的人,需要用你的建议说服白皮肤的人。”工厂的员工不乏老手,他们已经按照自己既定的工作方式工作多年,而刘杰一来,就向他们推销起了一套全新的排产系统(工厂接到订单后制定生产计划),要求他们从人工排产转变为电脑排产。

“他们不相信你做的系统会比手工排产更好。”无论是否上下级,老外较起真来也不给这个中国年轻人面子。刘杰所能做的,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当然在一开始,语言也是一个大问题。“他们说话飞快,还夹杂着俚语,虽然我在英国留学两年,还是经常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如果第一遍刘杰没听懂,他就私下里找工人慢慢聊,直到弄清楚了他们的意思。

“要尽可能尊重他们,站在工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顾虑;向他们解释新方案的制定原理和旧方案相差无几,不让工人产生抵触心理;并尽力证明新方案的优越性。”刘杰总结说,要以理服人,也要好商好量。

当然,人情攻势同样少不了。刘杰经常和工人一块喝酒、闲话家常,到工人工作场所走走看看,了解他们现有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线工人的支持后,刘杰的这套全新的自动化排产方案才投入了使用。

快速学习,时时学习

和刘杰一样,张哲峰在通用电气的管理培训生岗位上也遭到了不少挑战。

一开始,这个年轻小伙的职务是质量工程师,这与张哲峰的大学专业并不完全对口,“特别是国家质量标准这一块,我很欠缺,几乎一片空白。”但是,这份工作的持续期只有半年,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份工作,完成从“菜鸟”到“老鸟”的转变,并最终独挡一面。

“你必须在两周之内定下你轮岗的目标,明确你在这半年内要做什么事情。你会有一个带你的老师,也就是部门经理;他会和你讨论,制定你每个月需要完成的任务。”一切都必须紧锣密鼓,时间短任务重,张哲峰必须快速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并开足马力向前冲。

但是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

刚刚工作的他,不熟悉公司文化,不了解岗位知识,还必须带领一个三四人的团队一块做项目;而他面对的任务——在物流部门制定一套质量控制标准——完全是从零开始。

张哲峰要盖一座连地基都没有的房子。而且,他还不是专业建筑师。

“没有办法,我只好恶补相关知识。”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他也注意多和兄弟工厂的同事打交道,其他工厂可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质量控制标准,他就边问边学。

如今,张哲峰得知,当年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岗位,现在由两个人共同负责。“可能事情多了吧,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我当时所做的,就是给他们搭了个框架,现在他们要往里面添砖加瓦了。”在“搭框架”的那段时间里,张哲峰每天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

必须高速。因为繁重的任务并没有给张哲峰多长的职场缓冲期,他必须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尽快适应公司里各个不同团队的工作氛围,和来自不同国籍的人打交道;适应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风格。

边适应,边学习。

除了工作任务,张哲峰等管理培训生还要参加公司定期为他们举办的培训班,基本每半年就会有一周的脱产学习,学习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领导力课程。财务管理一度让工科生张哲峰非常“纠结”,好在外国的老师讲课生动,大量举例,而身边的同学也是风格各异,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乐趣。

回想这一年半的管理培训生经历,张哲峰坦言:“学习能力真的很重要,要不断学习,快速学习。”

领导得有领导力

在日常工作当中,下级服从上级,天经地义。作为管理培训生,刘杰张哲峰们必须完成公司交给的另外一些项目任务,为这个项目成败负责的,只有管理培训生自己。但是,一个项目的完成,必须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

于是问题来了,凭什么让其他人尽心尽力地做一份额外工作呢?

“多和他们谈,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项目的一份子,让他们知道这个项目不是为我做的,是为公司做的,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刘杰进入公司后,所进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压缩涂料生产时间”,这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关键节点,刘杰必须仔细考虑哪些环节的时间还有继续压缩的可能,并和自己团队成员商讨,制定最佳方案。

刘杰的经历看起来顺风顺水。进入公司后,他第一个半年获得“on target”(及格)评价,第二年便获得了极少有人能够达到的“above target”(良好)评价。他曾经一度同时进行两个项目,而且全部按时完成。

但是,刘杰上手的第一个项目,差点半途而废。

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刘杰的老板认为涂料生产时间曾做过压缩,再压缩下去的可能性不大,劝刘杰放弃。

“我说我不会放弃,不然我对自己都没法交待。既然开头了,就一定要完成;我宁可两个项目同时做,也不放弃这一个。”丢出这样的话后,刘杰接手了两个项目。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和团队成员头脑风暴,最终成功。

对于带团队做项目,张哲峰也深有感触。

他做的是一个经济生产项目,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大家都很忙,你要给大家布置任务,就必须把你的观点说得很清楚,让他们觉得有效可行。”当时张哲峰不过是个公司新人,他的指令并非所有人都会遵照执行,甚至还有老员工会当面挑战他,直截了当提出他的提议不是最优方案。

“吸取经验教训吧,经历了一两次之后,后面就顺畅多了。”现在,张哲峰在身份转换之间已经越来越驾轻就熟,在轮岗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可以不再麻烦自己的部门经理,独立解决各种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