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卫生院帮扶医生

卫生院帮扶医生

时间:2022-07-24 00:0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卫生院帮扶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卫生院帮扶医生

第1篇

以党的十和县委十五届三次会议为指导,以“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抓改革,谋发展,不断改善设施,健全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认真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网底”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目标

到2016年底,建成县、镇、村三级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达到机构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广大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建设内容

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群众医疗预防保健“可及性”和“公平性”的组织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医疗卫生的重要举措。加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是建立四个机制。

(一)科学规划,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

县卫生局在医政股设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调配全县的医疗卫生资源。各单位在确定工作目标,制定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同时,也要成立相应的办公室,制定工作制度,指派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

(二)共享资源,形成互利共赢的协作机制

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全县医疗行业的技术与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优带差、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纵横联系。

一是解放思想,拓宽帮扶渠道。2014年底以前县级各医院必须将帮扶渠道上挂外联至上级医院,并至少与2所市级医院、1所省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定期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将对口帮扶不仅建立在医院与医院,更要建立在科室与科室、人员与人员、医疗设备的开发上,争取使每位患者遇到紧急情况,都有上级或同级专家参与救治,每个医院遇到业务难题都有同行专家授业解惑。

二是上下联动,实行对口帮扶。县级医院要采取对镇、对村分级指导的工作模式。派出业务技术骨干到镇卫生院定期轮换坐诊,到村卫生室下乡义诊;镇卫生院派技术骨干到村级卫生室开展业务指导,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服务模式上变“坐堂待诊”为“进村巡诊”。

三是多措并举,严格执行对口帮扶制度。严格执行医生职称聘任前必须下基层支援帮扶制度,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帮扶的项目要从业务指导上拓展到医疗设备、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促进县镇各级医院晋级升档工作。

(三)加强镇卫生院建设,建立镇卫生院良性运行机制

镇卫生院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发挥枢纽作用,关键是要强化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在投入上、队伍上、管理上加强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镇卫生院实行建、管结合,重在建设,实现房屋、设备、人才相配套。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省、市国债资金,加强基础设施设施,特别是要加强标准化内涵建设。按照“实用、够用、管用”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步实施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医院晋级升档,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用三个“一批”:公开招聘一批医学专业毕业生。增强镇卫生院的造血功能,激活医院活力,提高服务能力;在职培训一批卫生技术人员,建立终身教育制度。要有计划多形式地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定期轮训,提升医务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从业比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反聘一批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发挥离退休同志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服务推动作用和培养下一代示范教育作用。

三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镇卫生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深化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聘任制,推行优胜劣汰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实行以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强化网底功能,加强村卫生室运行机制

一是合理配置村医。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根据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保证每村都有一名中医或者能中会西的医生,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周岁(含)以下,对于确有一技之长或因工作需要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者,可适当放宽。

二是严格乡村医生管理。乡村医生开展执业活动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乡医补充考试合格后,或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经村级聘任,乡镇推荐,县局同意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三是加强村医的培训工作。各镇卫生院作为辖区村卫生室的直接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村医的在职教育和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开展以“三送”(送人才、送技术、送管理)、“三共享”(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共享)为核心“牵手”活动,组织乡医到镇卫生院、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快乡医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知识结构的转变,努力打造“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

四是全力保证村医待遇问题。村卫生室是协助县、镇两级医疗机构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群体,是群众健康保障的最后网底,各镇卫生院要全力保证村医的各项待遇,严禁扣留、挪用任何村级补助经费。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落实创新社会治理的实际行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各单位要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人员相配合的工作局面,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

第2篇

(一)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覆盖率为70%;

(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为3.5‰;

(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65%;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55%;

(五)精神分裂症规范治疗率达25%。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县11个乡镇。

(二)项目内容

1、认真做好我县2014年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的质量控制及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上报工作;对辖区新确诊的重性精神病疾病患者,在与本人或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继续搞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登记表》。

2、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每年至少为建档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提供1次健康体检。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体检表》。

3、精神卫生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和建立点对点技术支持关系,每季度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及精防科工作人员要到所管辖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县精神卫生中心专业人员每半年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督导考评。

4、组织开展本辖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活动每年至少2次。定期开展患者康复与家属护理教育,并做好记录(附件1)。

(三)年度工作任务测算

2014年各乡镇以2013年底登记、建档、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为基数,做好现症病人和新确诊病人的随访管理等工作。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逐步完善全县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和网络建设,创新精神卫生工作管理。全面加强精神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日常工作机制。县精神卫生中心及各乡镇卫生院要制定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计划,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建档和管理治疗工作。县精神卫生中心要与市优抚医院以及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和合作机制。乡镇卫生院专或兼职精防医生与县精神卫生中心建立点对点的技术支持。各乡镇组建关爱帮扶小组,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帮助,并做好登记。填写《重性精神病人帮扶小组工作记录》(附件2)

(三)多渠道发现、登记、管理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日常筛查制度,使用《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充分依靠乡镇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和各地民政、公安、残联、救助站、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以及县精神卫生中心等力量,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患者排查。对发现的疑似病人,由监护人陪同到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由具有精神疾病诊断资质的医生到乡镇进行诊断或复诊,诊断明确的患者,依照“知情同意”原则,纳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并录入“数据分析系统”,努力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

(四)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防止肇事肇祸发生。乡镇卫生院精防医生在县精神卫生中心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注意患者用药安全,遵循“安全、早期、适量、全程、有效、个体化”的原则,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指导和督促。对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病情稳定率;对病情不稳定、未接受药物治疗、未持续用药等高风险患者,要重点做好随访管理,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降低肇事肇祸发生率。对危险性评估3-5级的患者,增加随访次数,并将信息反馈给当地派出所,密切与当地派出所配合,加强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五)乡镇卫生院专或兼职精防医生,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为本辖区内在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服务过程中遇到医疗技术上问题,及时与县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联系,以获得技术上的帮助,必要时请精神卫生中心医生现场处置。

(六)各地加强与民政、残联密切配合,利用各种渠道的资金,加大对家庭困难病人救助、治疗及心理疏导等帮扶工作。

(七)考核与评估

第3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卫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紧密结合夏县实际,有序推进夏县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逐步落实改革措施。目前,一体化改革框架已基本形成,改革效果初步显现。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实行“六统一”管理,加快“新医改”进程

2017年10月17日夏县医疗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医疗集团下属12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变更法人资格,实行行政管理、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模式。

行政统一管理方面:集团现已成立综合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质量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药械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教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健康管理中心10个管理中心和医学检验中心、放射影像中心、信息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120急救中心等6个业务中心并开始运行。

人员统一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岗位聘用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依岗聘用,合同管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原有人员按原人事规定管理,新进人员由县医疗集团自主招聘,报县人社局备案。医疗集团对所辖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调配。

资金统一管理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集团经济管理,确保财务收支真实、安全、完整,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确保资产盘点移交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集团制定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资产盘点移交实施方案》,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资产、账目、设备、物资等进行了全面、详实清查。

业务统一管理方面:集团定期开展医疗质控、临床路径、病历书写规范、临床业务知识和技能等专项培训,抽调各管理和业务中心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护理、院感等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现场指导,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行为,提升业务能力,推进医疗业务一体化管理。

绩效统一管理方面:为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绩效考核方案》(试行),突出职责履行、医疗质量、费用控制、运行效率、财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扶贫、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的考核,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调整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激励机制。

    药械统一管理方面: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根据《山西省医改办关于做好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药品采购“五统一”的通知》和运城市《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促进药品“两票制”和“五统一”政策的尽快实行,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关于落实药品“两票制”和“五统一”政策的具体措施》,并对与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患者,提供两个月慢病用药长处方服务,进一步方便慢性病患者。

(二)打造“医联医共”新模式,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

为致力打造“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运城模式,稳步实现“县强,乡活,村稳”的医改目标,医疗集团在上级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医联体建设,做细做实分级诊疗工作。一是通过医联体模式,结合“同心共铸中国心”义诊活动,与北京、省、市三级医疗机构加强合作;二是与山西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3所三级医院签订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具体的医联体帮扶协议,疑难重病人上转更加高效;三是与各上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自2018年1月至10月,来自山西省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共累计有18名专科专家到我院轮流开展对口支援,现有13名专家正在我集团长期带教坐诊,参加科室急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帮扶期间,每周二至周四开设内科、外科专家门诊,让夏县百姓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经统计,2018年以来各位专家开展集中培训授课21次,科内各专业培训400余次,参加培训2000余人次,帮助各科室开展新技术项目10余项,集团各临床、医技科室医疗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四是邀请上级专家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培训,选派4名年轻医师前往西京医院进修学习一年,组织骨干医师外出短期培训102人次,不断强化县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五是由山西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夏县人民医院组成的义诊专家组开展联合下乡义诊活动30余次,参与专业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骨科、五官科等临床学科,参加医务人员120余人次,累计诊疗患者15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700余份,前往水头镇、裴介镇、泗交镇、禹王乡、祁家河乡等乡镇卫生院业务查房7次,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及群众授课10余次。

在分级诊疗方面,我县医疗集团已经建立健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运行机制。当前,医疗集团十三个成员单位都已经设立分级诊疗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分级诊疗工作,分级诊疗新秩序基本建立。

(三)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一体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集团已经着手建立人、财、物向基层下沉相关制度,对集团成员机构帮扶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一是集团组织10余名各科专家成立巡回医疗队,下乡入村深入到瑶峰、庙前、水头、裴介、禹王等10个乡镇开展了义诊和健康体检巡回医疗活动,受益群众1800余人;二是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医疗从业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组织开展为期14天的专项技能培训,为78名村卫生室医生提供培训学习机会,为3名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进修;三是集团从县人民医院抽调6名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英医护人员到裴介、尉郭、水头三所乡镇卫生院定点定位帮扶一年,集团制定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管理制度》,确保对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四)落实医保打包付费政策,助力集团医疗机构发展

集团与医保中心签订了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协议,采取“总额预算、按月拨付、年终结算”的方式,将核定的医保基金统一每月预拨给医疗集团,集团医保中心每月对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医保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由专门人员与县医保部门对接,做到医保资金每月报账,确保医保资金及时拨付。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织密县、乡、村信息化网络

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是县乡一体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为尽快架构县域内医疗信息化网络,加快完成集团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入山西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并完成了与健康山西平台的对接,实现了区域内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二是投入200万元与夏县农商行和山西惠盈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患者自助服务系统工程,建设患者自主服务平台,提供预约挂号、自助挂号、在线支付、诊间支付等业务,实现检查结果查询、推送与互认,开展移动支付、出院患者床旁结算、门诊患者诊间结算等服务,实现个人健康档案手机查阅查看,提升老百姓的医疗服务获得感;三是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信息化联通。一期计划对各乡镇卫生院实现信息化网络联通,实现远程会诊时时互动,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为县中医院、妇幼院、骨科医院、疾控中心增设信息连接端口。二期计划对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细化公卫网络模块分工,延伸公卫网络模块功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均等化、人性化、智能化。三期计划深入覆盖全县257所村级卫生室信息化网络,实现县域信息化网络全覆盖。

(六)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家庭医生签约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集团结合脱贫攻坚和健康扶贫工作,全面推行村、乡、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1+X”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组建46个家庭专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参与签约医生349人。其中县医院参与签约医师48人,签约团队优先与辖区内的贫困户、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医疗集团对经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提供免挂号费、免健康管理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两免三优先)服务,对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进行医疗服务跟踪和指导,提升群众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截至目前,夏县辖区内常住居民362619人,家庭医生签约186830人,签约率51.52%,各类重点人群签约90104人,签约率81%;建档立卡贫困户3951户,全部双签约,签约率100%;计划生育特困家庭5户,签约5户,签约率100%。

(七)实现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充分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品质,更好发挥中医、疾控、妇幼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经县委组织部提名和考察,由县公立医院管理任命县中医院、县骨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院负责人分别任医疗集团副院长和院委,发挥各自机构专业优势,为我县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等14项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减少疾病发生。

(八)加大医疗人才招聘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我县医疗系统人才短缺现状,聚焦人才流失、编制空缺、人员退休等问题,坚持引育并重、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医疗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一是通过建立医疗科研平台,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大人员招聘力度,扩大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适度放宽招聘条件,力争两年之内将集团空编岗位全部招聘到位;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人才结对包联机制,选派临床技术骨干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坐诊,开展技术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基层医疗技术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九)全面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含金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卫计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及发展状况、基本医疗保障承担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集团抽调专门人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积极调研,经申报批准现已完成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

(十)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各项民生实事工程

一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帮扶措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实施“136住院报销政策”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密切关注和跟进健康扶贫网上信息录入和核查核准工作完成情况和慢病手机APP随访管理情况,组织人员定期对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专项督导考核,确保健康扶贫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不走形式、不打折扣;二是与县残联合作为全县200名精神残疾人和40名重度智力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康复知识宣传、残疾人用药指导等多种支持;三是扎实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工作,对各乡镇卫生院完成数量及完成质量每月进行追踪管理。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2961例免费产前筛查,圆满完成全年指标任务。

二、下步打算

第4篇

仓房镇地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部,距离县城65公里,北邻十步山,西靠羊洞山,东滨丹江口水库,被当地人形象地比喻成一座山区“孤岛”。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镇卫生院留不住人才,当地群众就医非常困难。

虽然仓房镇卫生院在国家卫生项目的支持下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只有1名主治医生和1名全职护士,另有2名临时医生和1名临时护士,根本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所谓大型医疗设备仅是一台X光机和一台显微镜,但由于太过陈旧,X光机拍出的片子对临床诊断基本没有参考意义。同时,这里药品品种太少,基本无法为患者处方治病。如果遇夜间突发疾病患者,在镇卫生院无力处置的情况下,患者只能熬到白天再乘轮渡前往淅川县就医。长期以来,仓房镇百姓一直盼望改善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的局面。

2012年7月,梁训太担任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当他了解到仓房镇百姓对医疗健康的强烈需求后,当即决定对口支援仓房镇卫生院,并派出一名副主任医师李传勋去当地开展长期医疗帮扶。

在梁训太的支持下,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仓房镇卫生院无偿送上价值6万元的药品,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仓房镇进行义诊及健康宣教,并在此后的两年中,陆续赠送了B超仪、500毫安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煎药机、牵引床等多种基础医疗设备,大大提升了仓房镇卫生院的诊治水平。

事实上,在淅川县境内,还有很多个类似于仓房镇这样的山区“孤岛”。为了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惠及到众多偏远山区,梁训太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和“大医博爱”志愿者淅川支队,逐步构建起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庞大志愿服务体系。

在医院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医院逐步形成一套服务基层边远山区的体制机制:规定医生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前,必须先到偏远地区的基层卫生院工作一段时间,做好对口支援服务;推出了“创先争优――党员下基层送健康”“名医下基层,为民送健康”“科技下乡”“扶贫双联”等多项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医生深入到淅川县的偏远村落,开展巡回义诊、送医送药等医疗服务,将医者仁心的大爱温暖到千家万户。

仅2014年,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共开展各类义诊活动近百次,惠及偏远地区百姓上万人。同年年底,医院被河南省医院管理协会授予“南阳市名医院”的称号。

“博学润德,大爱成业”。梁训太以这八个字作为人生座右铭,用博爱仁心时刻守护着淅川县的每一座“孤岛”。

第5篇

涟水县麻垛乡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2000年以来,一直是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扶贫点。响水县小尖乡位于县城南部,也是经济薄弱乡之一。

1.察看扶贫项目。在涟水麻垛乡,笔者首先察看了该局投资建设的春华村电灌东站和西站,这两个电灌站建成后,彻底解决了全村约1800亩土地的抗旱排涝问题。另外,在麻垛乡,还察看了麻垛乡创业点轩雨电子有限公司和永泰电子有限公司。对这两个公司分别投资20多万元,用于水、电、厂房等辅助设施建设。目前,这两个公司生产经营形势喜人,年产值分别实现500余万元和300余万元,利税分别实现70余万元和60余万元,并雇用了160余名当地妇女,每名女工月工资约1500余元,不仅发展了当地乡村经济,而且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2.调研扶贫工作。自2000年该局对麻垛乡结对扶贫以来,先后选派多名政治业务素质好、事业心强、对农村工作熟悉的同志到麻垛乡帮扶,制定扶贫工作目标规划,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道路铺设、学校教学楼、乡村文化站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等;开展农技培训活动,多次邀请科研院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技术,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和示范,赠送发放农业书籍,帮助引进新品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帮助街南村500户农户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

3.开展走访座谈。在麻垛乡和小尖乡,笔者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先后召开了三个座谈会。一是在春华村,召开了10多名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民生、向农民宣传中央的政策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答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与政策相关的实际问题。二是在麻垛乡卫生院,召集乡村医生召开座谈会,采取对话形式,了解有关情况,向他们宣传医改政策,解答有关问题。三是在小尖乡卫生院,召集县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乡卫生院、卫生监督所、村卫生室有关人员召开座谈会,调研公共卫生、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医改、绩效工资、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等情况,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有关情况。

4.考察医药生产企业。利用这次“三解三促”调研活动,笔者还考察了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在涟水,考察了恒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响水县,考察了亚帮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和江苏恒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亚帮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反映的基本药物招标和电子监管码实施中存的问题,将积极研究予以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方面,一些干部希望扶贫立竿见影、早见成效;一些农民认为扶贫是政府工程,存在“等、靠、要”、依赖政府投入的倾向;另外,扶贫资金效益管理也需进一步提高。

2.农村医疗方面,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简陋,医疗设备也较落后,医疗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工资偏低,职称评定受学历、数、计算机过关等因素的影响而受限,村卫生室经费没有固定保障,医生工资更低,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3.医改方面,医改资金的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运转压力较大;一些医生对实施基本药物和绩效工资存在模糊认识,担心收入下降;使用的基本药物品种和规格偏少,尤其是儿科、妇科的用药偏少,影响了临床诊疗需要。

4.医药生产方面,企业反映物料供应商电子监管码印刷技术不过关,直接印刷的监管码存在印刷模糊、位置不一等一系列问题;激光刻码对小盒的印刷要求较高,很多包装材料印刷厂家还不能掌握等,对企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生产成本的增加及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对策建议

1.以更大的力度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建议要继续坚持重心下移、扶贫到村、落实到户的扶贫开发基本思路,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工作。一是要不断完善扶贫发展规划。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坚持扶贫和开发并举,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建设。要多帮扶一些民生项目,如道路建设、自来水净化、路灯、下水道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疏通沟渠,修建些桥涵、电灌站,既方便农民出行,又加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 二是选准选好帮扶项目。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努力做到投向准确、成效明显。从我们单位来说,除了帮助援建日光蔬菜大棚这一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外,还可利用我们的优势,指导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生长条件并有市场需求的中药材,改变传统农作物生产,提高农业效率。三是强化产业化带动扶贫。“无工不富”,积极帮助引进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企业到麻垛投资办厂,或者引进医药相关粗加工、药包装等企业,并切实加强环保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致富途径。四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2.着力加强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据统计,目前,全国58%以上的农民就医在乡村卫生院,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加大投入,增加先进设备,引进优秀人才,改善医疗条件,增强服务周边群众的能力,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这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指导意见》要求每个村卫生室都要有乡村医生,并明确了乡村医生的职责、加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管理的措施等。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精神,大力加强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3.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要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认真归纳总结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以及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强化财政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财政补助,不仅要给予足额补助,而且要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既要保证人员工资,又要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投入资金,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和良性发展。同时,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形成的历史债务及时进行化解处理。要加大对非财政转移地区的补助力度,建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非财政转移支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给予适当补助,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建设政策。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下一步,我省应以全科医生建设为重点,采取加大定向培养、集中培训、城市支持农村和培养全科医生等办法,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六位一体”功能的发挥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4.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和药品采购机制。到6月底,我省1377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并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近期,省基本药物委员会根据实际,还调整了基本药物目录,增加了一些妇科、儿科用药,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基层用药需要。为了进一步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变以医养药格局,切实为百姓减负。下一步:一是应着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和民营医疗机构延伸的进程;二是我省应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允许市级政府部门在不增加省增补药物品种总量的前提下,拥有10%左右的目录补充权限,以适应各地用药需求。三是完善招标采购机制。要认真吸取省内外招标采购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机制,兼顾各方利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药品招标采购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体现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不能唯价格论,要给中标的企业有一定的合理利润空间,只有这样,企业才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线的改造,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第6篇

各县(市)要参照金华市区设立基层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的做法,争取当地政府安排设备购置、房屋修缮、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资金补助,不断提升基层的硬件水平。按照A、B、C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类配置医疗设备,并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纳入“十三五”建设项目库。着力改善金华市区江北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设备等配置。

启动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全市强化建设20家左右中心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住院功能全面开展,使其具备开展一、二级手术和助产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所有县(市、区)2016年每千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乡镇范围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床位数增加0.1张。

继续做好定向培养社区医生工作。分期分批选派骨干到先进地区基层医疗单位结对培训进修。加快编外人员的入编工作,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浦江县要争取明显提高基层人员“在编率”。积极完成基层卫生人才2016年各项培训任务。

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载体,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所有县(市)于2016年6月底前出台签约服务政策,核定签约服务经费标准,明确签约服务费用于对签约医生及其团队的劳务补贴和工作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及其他应得的奖补经费总额等政策措施。推行跨乡镇(街道)责任医生签约竞争机制。按照《金华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规范与考核办法(试行)》(金卫〔2016〕16号)文件,认真开展签约服务和考核评估。全市2016年创建1-2家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省级培训基地,每个县(市、区)培育1家以上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为重点,2016年全市“规范签约率”达到20%以上。

针对一些基层卫生单位还存在“考核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改革措施,研究制定“标准化内部考核方案”,进一步体现优劳优酬,切实提高考核的公平度和提升考核的整体效率。探索开展“目标年薪制+全员浮动工资制”改革试点。

开展基层卫生单位特色专科评审工作,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差异化发展,发展基层急诊、中医药服务、社区康复、慢病、老年病、医养结合等特色服务项目,重点培育“一院一品”。争取2016年有20%的基层卫生单位通过特色专科市级评审。

加快HIS、LIS、PACS、心电检查、移动随访、签约服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影像、心电、检验等方面的远程诊断中心,诊断中心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龙头科室,实时传输图片和数据,实时传送专家诊断报告,缓解基层诊断人员和诊断能力不足问题。通过远程会诊,使影像诊断、检验结果分析等诊治水平逐步同质化。全市建立医学检验、影像会诊等中心的县(市、区)达到6个以上,力争于2017年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全面共享。

按照《金华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拉开医保补偿差距,加快提高参保人员在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费用的报销水平,合理拉开乡镇、县及县外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引导群众优先利用基层卫生资源。2016年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含乡镇范围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就诊人次)占比维持在65%左右。

落实市、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起扎实有效的结对帮扶关系。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县级以上医院建立联合病房、联合门诊,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下沉覆盖率要求达到50%以上。

在义乌市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通过政府对基层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含修缮)、设备投入(含信息化建设)、人员培养和培训经费、人员经费(含基本工资、当地同类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的单位缴费财政补助部分、住房公积金)等实施足额专项补助,对全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试行“标化工作当量”方法,实施政府付费购买,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

针对行政村和居民人口分布实际情况,按照“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进一步调整设置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已有合理规划但没有完成设置的,要填平补齐。新建的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由村委提供土地或村公共用房。对规划后多余的现有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可通过转为门诊部、诊所的方式予以解决。

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不低于45元,认真落实国家、省规定,新增部分全部用于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监管,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评估。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0%。60周岁以上参保老年人体检率65%以上,中小学生、儿童健康体检率达90%。

(一)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5月1日前完成群众的

满意乡镇卫生院单位自查自评,5月20日前完成县级初审,6月上旬完成市级全面复核,迎接省级抽查。(二)开展“等级乡镇卫生院回头看”。对全市第一轮评审通过的21家甲等卫生院、72家乙等卫生院进行“回头看”,市级对每个县(市、区)抽查1-2家乙等卫生院和20%的甲等卫生院,迎接省级抽查。

(三)积极参加全省全国基层卫生技能竞赛。国家竞赛分全科医疗城市组、全科医疗农村组和社区护理组三个项目。各县(市、区)按照竞赛要求于5-6月组织选拔赛,市级竞赛安排在7-8月份举行,并选送优秀选手参加省级选拔赛。

第7篇

按照文件要求,现将2014年全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卫生发展任务,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人才工程。完成定向学历教育、人才强化培养、人才定向引进、对口强化帮扶、人才激励稳定任务,全面实施各类在职培训、招聘引进、学历教育和培养提高,使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中高级职称人数有较快增长。

二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强化了甲、乙、丙类传染病管理。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脊灰疫苗免疫规划报告接种率均达90%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进一步控制。完成艾滋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疾病阶段防治任务,推进卫生应急和鼠疫防治工作,开展对口支援、农牧民健康促进、卫生防病知识巡讲等活动。落实了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做好资金统筹、执行监督、分类指导、项目评估和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实施“三大行动”、促进“六项重点”

一是强化卫生队伍建设。截至2014年9月底,培训(培养)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063人次。其中,培养定向医学生(专科)100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100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150名,县、乡两级卫生技术培训人员100名,藏医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藏医基层骨干人员56名,社区、乡镇卫生院藏医药技术骨干36名,在职卫技人员专科学历教育100名,紧缺专业(检验、影像)在职人员培养100名,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培训328名,“9+3”考聘人员岗前培训92名,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72名,民族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培训37名,乡村医生培训1700名,设备使用技术人员培训84名。18个县均完成了培训(培养)的选送计划任务。

二是实施卫生技术人员招募计划。2014年,计划招聘卫生技术人员630人。招聘计划中,州级直属单位占5%,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占15%,乡镇卫生院占80%。目前,已招、考聘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人员58名,乡镇卫生人员92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0名,公共卫生人员40名。

三是继续强化对口支援工作。截至2014年9月底,完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我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派驻计划,接收对口支援医师109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57232人次以上;内地二甲医院计划对口支援我州78所中心卫生院,共派驻医师102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38.54人次。州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组建医疗卫生工作组赴偏远农牧区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累计派出医务人员4167人次,诊治患者39.23万余人次。

四是实施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9月底,国家和省下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507个,投入资金828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7204万元,省财政配套2712万元,地方配套2891万元,续建项目69个,投资61703万元,开工项目438个,投资21104万元,开工率达98%。实施2011年度行动计划省财政补助资金设备配置项目,已完成设备招标采购工作,采购设备将陆续配置到位。

五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甲类传染病报告鼠疫发病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0.09/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3601例,死亡8例,报告发病率329.8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8种1192例,报告发病率109.17/10万。全州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67.96%,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2.75‰。

三、积极开展基层服务,努力推进整体工作

一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政府补助资金每人每年240元,农牧民人均参合筹资标准达到290元,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

二是积极开展柔性流动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参与柔性流动服务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4个,乡镇卫生院332个,开展了诊治疗工作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三是组建为边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的医疗小分队。截至2014年9月底,州级医疗卫生单位组建高海拔县巡回医疗小分队17支,分别赴雅江、新龙、色达、白玉、理塘、稻城、德格、石渠、道孚等县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累计义诊咨询患者7.3万人次,筛查包虫病患者80545人次,建议手术339人;筛查白内障患者4889人,建议手术529人,建议其他眼科手术275人。

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3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累计采购中标基本药物796个品规,总采购和1011.30万元。基本药物上网跟标采购和贷款集中支付比例均达到100%,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药费和住院药费同比下降30%左右。

五是积极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和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均落实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

六是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政府对乡村医生平均补助标准达到6000元/人/年。

第8篇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00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2000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00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二)关于蛟河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第9篇

【关键词】 医疗服务职能;保健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2-02

玉门市柳河乡卫生院成立于1956年,承担全乡3402户,1.15万人口及周边农垦团场0.6万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任务。卫生院单独设立党支部,职工11人,其中党员8人。全院现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编制病床21张,开设内、外、妇、儿、中医、产科等12个临床科室,拥有200mAx光机、B超、三导心电图、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价值65万元医疗设备36台件。年门诊1.8万人次,住院400余人次。

近年来,柳河乡卫生院结合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将党建工作与落实新医改任务、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加快基层人才培养、提高医疗质量、落实惠民政策、优化行业作风紧密结合),用工作实绩检验党建工作成效,有力促进了全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的全面提高。

1 规范管理提质量破解难题促发展

在党建工作中,柳河卫生院坚持以“医疗作风优良,岗位服务规范,群众评价满意”为标准,积极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行卫生院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坚持“管理就是效益”。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以规范行为为标准,以程序操作为要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服务前移,推进科室责、权、服务协调统一。实行“四点一线”的工作方法,即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破解难点、发现亮点,深入临床一线,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努力降低医药费用,积极创建和谐、优美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遵循“有因可循、有证可求、对症治疗”的治疗原则,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让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实行全员竞聘制和绩效工资制,通过以上活动,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重基础,强内涵,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在改善医疗环境上下功夫。依托国债卫生院建设项目,建成866平方米的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投资30万元对6个村卫生室全部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全面改善了乡村就医环境。同时,根据基层卫生院职能定位,对内部科室进行了重新调整设置,突出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以人为本特色,做到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门诊、病房清洁、舒适。三是从全乡群众的健康考虑,提升卫生院在新医改政策指导下的服务职能。率先在全市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对6个村卫生室实行行政、财务、药品、人员、工资“五统一”管理,并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初级卫生保健任务落实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评价,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全乡各项卫生工作的有效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全覆盖”目标和新医改政策要求,大力实施惠民服务工程,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目前,全乡参合农民1.14万人,参合率99%,累计补助医疗费用73.9万元;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控制在20元和700元以内,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 突出特色重实践更新理念优服务

柳河乡卫生院坚持把“两推进一提高”(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工作。大力实施“六个一”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卫生院全体职工进村入户,为广大农户送医、送药、送健康。一是签订一份责任书。由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与乡村医生对全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包村包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医生、护士每月对村卫生室进行4次业务指导,每月利用不少于10天的时间走村入户,对农村患者进行回访,开展家庭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二是人手一张医患联系卡,注明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姓名和电话号码,分发到农户家中,方便随时联系。三是开展全乡疾病谱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并实施群体健康干预措施,对普查出的慢病患者每人建立一份健康管理手册,动态管理,定期访视。四是每半月开展一次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活动。五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居民自身预防和保健意识。六是每年开展一次全民健康体检活动,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医患联系卡1.4万张,建立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手册1206份,孕产妇访视500余人次,健康体检9800人。

3 转变作风树形象争先进位定实绩

柳河乡卫生院紧密结合卫生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和人民满意卫生院创建活动,全面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卫生院文化建设。一是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医德医风制度,狠刹行业不正之风,近两年来未发现1例医务人员索、拿、卡、要红包、礼品、回扣等行为。二是着力优化服务环境,从患者角度出发,想方设法解决其就医期间的生活困难,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三是坚持以“争创一甲论英雄,破解难题论能力,统筹兼顾看水平,争先进位定实绩”为目标和准绳,要求各科室工作人员做到热情、周到、文明服务,大力推行操作程序化,沟通细致化,服务人性化的“三化”工作模式,切实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贴心、舒心、放心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等级医院创建为契机,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严格执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建立并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医务人员“三基”训练,努力做到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人人达标,遵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不拘一格选人才,使一批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的青年技术骨干站在了管理工作的前沿,为卫生院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制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广大职工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并积极与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酒泉市人民医院结成帮扶对象,建成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外派进修人员7人次,5年累计外派进修人员35人次,通过外派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全院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或纠纷事件,营造了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群众和患者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让患者得到了更大的便利和实惠。

第10篇

一、当前我院医疗卫生现状

到目前,我镇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镇共有中心卫生院1家,乡村卫生所(室)12家,从事卫生工作(包括村医)36人。而全镇总人口13000人,千人口医生数仅占2.76人,开放床位12张,千人口0.92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院除仅能提供基本门诊医疗服务外,总体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卫生院生存仍然困难。年全院业务总收入43.2万元。其中医疗收入12.2万元,占28.9%;药品收入30.9万元,占71.1%;按年度决算报表反映,总支出104万元。通过8万元药品结余弥补后,全年尚亏损额12万元。

二、造成卫生院生存困难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以药补医现象依然突出。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卫生投入政策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医疗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防治任务的完成。

(二)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小、差”问题突出。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均存在规模小、功能弱、布局不够合理以及人员素质低的现象,从“小”字方面看,卫生院虽初具规模,但相对较小,大多数患者到卫生院只是看看门诊而已;从“差”字方面看,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缺少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我镇一些边远村屯,如卫疆、新平等村屯出现了只有老少居住的“空壳”现状,百姓缺医少药,迫使患者多半流失异乡他院,从而导致收入减少。

(三)乡镇卫生院体制不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行中存在“以药补医”的现象,药品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占71.7%,在现行管理体制条件下,仍靠销售药品来维持医院现状;二是观念滞后,管理落后,人浮于事。卫生院内部从上到下缺乏制度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领导层缺少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一般职工安于现状,坐等病人上门服务,仍然固守“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不愿改革,害怕竞争,坐以待毙。

(四)卫技队伍严重不适应新时期要求。总的表现在: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在全院20名职工中,有65%的医务人员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5人,占25%;高级职称仅有2人(其中有1名于年1月即将退休)占10%。学历低,技术水平不够高,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地制约着农村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其次,近10余年来没有高技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充实和壮大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出机制僵化,群众对“小医院”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五)卫生院存在管理松懈问题。管理制度不全、或有制度不按制度落实,这些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如:财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制度、卫生院消毒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等等都已建立健全,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三、工作思路及工作举措

(一)指导思想

年,将在市中医院帮扶三年来的成果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卫生局中心工作,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工作思路

第11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安排,我委在区人大常委会____副主任的带领下,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分级诊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赴永嘉考察,实地走访台一医、宁溪中心卫生院等单位,并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区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充分征求了各参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2015年6月开始,我区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启动实施了分级诊疗工作。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为目标,将群众首诊需求合理引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工程,注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制订方案、出台政策、规范流程、狠抓落实,分级诊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区累计转诊患者3724人,其中由基层转诊到区级医院就诊的1784人,转到区外市内医院就诊的430人,转到省级或省外医院就诊的1429人。由区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1人。

(一)强基础,分级诊疗格局已初步形成。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建立工作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订出台城乡卫生一体化、分级诊疗实施方案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并从经费支持、医保政策、药品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开展。从强化硬件保障入手,先后启动了宁溪卫生院、南城、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基建工程,并成立了台一医院桥住院分部、宁溪住院分部,区中医院北洋住院分部,定期选派专家到分部坐诊。积极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共有3家中心卫生院通过省级甲等卫生院评审,6家卫生院通过省级乙等卫生院评审,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区级医院与上海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上级专家来黄门诊、手术和技术指导,区级医院专家下基层门诊和技术帮扶渐成常态。

(二)重保障,分级诊疗管理渐趋规范。注重政策引导,重点发挥社保政策的利益导向作用,城乡医保报销实行差别化支付,对不同级医疗机构执行不同的报销比例和起付标准(2016年为乡镇级80%、区级70%,区外市内45%-55%、市外40%),参保患者经分级诊疗平台转诊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且住院起付线只剔除一次,更好地引导患者首诊到基层。注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导向作用,从单位收支结余数中提取40%用于发放超额绩效工资。同时对在西部工作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金,21年以上的每月补助可达500元。注重配套机制建设,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转变基层医疗卫生的理念和模式,目前,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签约覆盖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4%。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配送机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政策,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齐全。发挥中医药传统特色,全区1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受到了群众的青睐,中医馆的建设对于引导开展分级诊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平台,分级诊疗工作已初显成效。为确保分级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各医疗单位均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转诊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按照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制定实施方案,制作工作手册,建立合理的转诊工作流程,加强分级诊疗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检查考核,确保转诊渠道畅通。建立了以台一医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信息化网络为载体的区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心电会诊、医疗器械消毒供应、放射诊疗等五个区域诊断中心,加强预约诊疗、上下转诊、检查结果查询和费用结算等集约化服务,由此引导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将病情重、疾病急、危险性大的病患转诊到区级医院诊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就诊的新格局。分级诊疗工作实施一年多来,已初见成效,据卫计部门统计,2015年,全区门急诊总人次为417.6万,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全区门急诊总人次的54.14%,首次超过区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人次。区级医院的住院人数增速明显放缓,以台一医为例,2013-2014年,出院人次增长率为6.8%,2014-2015年,增长率下降为2%。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明显增长,以院桥中心卫生院为例,2014年住院人数为为1713人,2015年住院人次为2327人,住院人次年均增长率47%。

1、政策宣传不够到位,群众就医习惯难改。调研中发现,影响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数群众没有获知该项制度的实施,分级诊疗的宣传方式不够多、力度不够大,广大群众对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了解不深,对具体操

作流程、医保政策等内容知晓率不高。医护人员对该项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仅限于自身了解,缺少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宣传。另外,一些群众的就医行为很大程度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惯性”影响,就医看病无原则地追求大医院、追求著名医学专家。2、基层诊疗水平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分级诊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主要是要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但当前,我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群众的信任度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常规设备不足、仪器过于简陋,无法开展疾病诊治所需的常规检查,是导致群众没有选择首诊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区19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缺口达2000万左右。二是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缺口达304人。同时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差,工作后部分基层医疗卫技人没就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单位工作,因此培养好了就调走了,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三是全科医生紧缺,按我国每万民居民配置2-3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我区全科医生缺口达130余人,已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3、转诊操作流程有待规范,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一是转诊单流失较严重。因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尚在建设之中,转诊单采取纸质形式,个别医生填写转诊单内容不完整、字迹潦草,部分患者因重视度不够,转诊单流失还较严重。二是区域内的“双向转诊”平台已初步建立,但下转依然较少,从数据显示,由基层转诊到区级医院就诊的1784人,而由区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仅81人,由此挫伤了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的积极性。三是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平台尚未建立,造成区外市内的转诊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致使分级诊疗的部分政策无法实施。

1、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力度。区政府及卫生、财政、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各司其职,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积极参与分级诊疗。要完善“双向转诊”的制度,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强化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实行首诊责任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切实加强分级诊疗和转诊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促使医疗行为更加规范,质量和管理效率整体提升。同时要适时开展分级诊疗服务效果评价,视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并进一步细化相关举措,持续增强分级诊疗服务实效。

第12篇

(一)**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