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23:1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
明确设计任务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
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2.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3)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4)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6.进度计划
第一周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
或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软件测试或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关键词:多课程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1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应教材的问世,都有力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现阶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门课的教学仍各自为阵,采用单一的教材,无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仍无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
第二,教学中虽然强调实践,但往往仅限于某课程甚至某教材的实验。学生对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虽有所加强,但如果项目需要应用多课程的知识点才能完成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团队教学机制。班级课程与教师依然是一对一关系,某一教师被指定承担某班某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多个教师共同讲解某些内容。这样无法发挥教师的优点,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的团队教学。
最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进与加强。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2多课程融合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应该也不能理解为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而是
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就是要打破课程内容的界限,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融合多课程内容,考核时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过程,强调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实行动态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就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为了避免教师独立教学导致的课程割裂,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部分内容所有课程都不讲的现象,必须对相应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必要的调整[2]。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课程教学内容
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编程、关系数据库和SQL、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多个教师,传统教学通常由每个教师负责某一门课程,独立教学,教师间的沟通很少。学生独立学完每门课,却很难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而使用融合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软件工程的教师经常发现,对授课过程中布置的案例,学生一开始提交的作业虽然功能都已经实现,但存在着界面设计很随意、程序代码编写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某门MIS系统开发语言时,任课教师往往着重从语法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程序功能,忽视了软件工程要求的规范编程、重视软件质量、设计先行等,认为软件工程课上会讲。而通过融合编程规范,教师一开始就统一讲解分属两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分两次讲解,学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脱节,一开始就养成了规范编程的好习惯。
3.2以项目的形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被要求将所学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往往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与应用时间间隔太长,而且以前从未进行过将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实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虽然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但内容实在太少且时间实在太短。
多课程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尽早进行类似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均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项目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而简单、基本的内容会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设计平时成绩管理系统的平时成绩录入模块,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业务,整理出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测试计划;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范式,比较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劣,应用PowerDesigner设计ER图,设计测试用例;在实现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注重界面设计风格,学会规范编程,认识掌握具体控件的应用场合和技巧,掌握单元测试的技巧等。这样,课程案例体现了连贯性,强调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3.3多种教学资源并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一本教材为主,而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则是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将其加工成多本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室设备,针对不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3],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过程中适时布置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指定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就会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比起传统教学,开展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因此要注重教师团队资源的利用。从教材组织、教学安排、项目知识点讲解到课后总结,始终应以教学团队展开。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学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3.4动态教学
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各种调查表应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课程内容融合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对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动手能力的测试,突出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团队合作能力[4]。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而成为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工具。
3.6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小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如下:
① 授课顺序的安排。
② 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初步分工。
③ 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软件的编写或利用以前编写的软件。
(2) 各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
第1、2节为VB程序设计(4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① 演示整个项目的实现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点是文本框、标签框及命令按钮。
③ 菜单的设计。
④ 事件代码的编写。
第3、4、5节为关系数据库和SQL(6学时)。
讲课方法与传统的讲课方法没有区别,内容涉及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在介绍相关命令时,介绍前台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与VB程序设计课程相衔接。
第6节为VB程序设计(2学时)。
本节主要内容是实现VB与SQL数据库的连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安排一两个小实验。如“点击某按钮,在文本框中显示若干文字”,“设计一个输入密码的界面,并判断密码是否正确”。
第7节为软件文档写作(2学时)。
利用网络,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的文档,对比教材介绍的内容,以讨论的方式讲授。
第8节:测评及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学习的,测试时,每组随机抽取1~2人。
(3) 下一项目安排。
为了体现项目的相关性与知识的连贯性,下一个项目的重点放在查询语句、软件的文档设计等,要求学生提交相关文档。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系统――学生各科成绩查询系统。
以上简要介绍了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对上述过程需要作如下几点说明:
① 本次教改实验班级以前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所以在VB程序设计课中,有些内容只简单介绍。
② 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严格按学时和内容的安排进行,有时VB课也介绍数据库的其他内容,文档写作课也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③ 各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也是动态安排的,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
④ 一个小项目结束时,并非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较原计划完成得多。
⑤ 讲课内容并不是项目内容的简单分解,项目只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该项目中。如本项目的运行界面并没有文本框,但并不是不学文本框,相反,文本框的使用却是重点考核的内容。
4多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间座谈、问卷调查、课堂小测及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常规的系部教学检查等,我们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典型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各个指标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项目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明显改善。
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优势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有利于突出知识应用的连贯性。以项目为线索,将多课程内容融合,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强调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连贯性,按照知识在项目中的重新组合,这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合作,发挥专业特长。将多门课程融合起来,强调团队教学,有利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教学研讨,教学合作成了主动化、经常化行动。同时,教师的团队合作也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也随之加强。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由易到难逐个完成项目,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逐渐增强。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各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中结合团队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献礼,杨述芹. 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63-65.
[2] 何元清.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69-70.
[3] 王兰,陈兴稣,刘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6-57.
[4] 应宏. 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 职教论坛,2009(14):14-15.
A New Teaching Method on MIS with Merging Related Courses
CHEN Wen, LIU Shao-qing, WANG Lin-yan
(Computer Department,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关键词:毕业实习;企业实训;软件学院;高等教育
1背景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认真抓好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1]。
200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中指出,在软件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大量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面向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示范作用,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针对软件学院毕业实习的特点,我院与IT实训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实训的一种实习模式。近年我院的毕业实习按照这种新模式有序地进行,从以往软件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考核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高校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保证毕业实习教学目的的达标[3-6]。我校四年制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以后,为期三个月。实习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强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体系,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开发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根据以往我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毕业实习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软件实践教育方向模糊。软件实践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就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但是,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当前,软件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案是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内容和层次与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不相匹配,实践教育方向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教育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时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差距太大而感到实训和工作压力过大。
(2) 理论课程设置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软件行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的应用复杂性和专业性,而高校软件学院理论课程设置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直接应用于毕业实训和工作中。
(3) 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软件学院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当前高校软件学院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教学科研型人才,缺乏软件行业企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知识经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
(4) 实习教学计划与就业导向脱离。软件学院的毕业实习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案例作为实践内容,这样的实习教学计划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重复和再现。而且,在毕业实习的计划中,与就业导向有关的内容如工作前景分析、公司应聘面试和软件企业文化熏陶等环节几乎没有。
(5) 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企业实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二是将实习经历转化为工作积累。所以企业实习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全面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实习内容并未直接导向就业,目的性不强。
(6) 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大三结束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训,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力度不够,未能即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需求调整毕业实习计划,致使实训内容滞后单调,而且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软件学院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毕业实习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3企业实训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应有效果,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关键[7-8]。根据CC2005课程体系设置和当前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业实习模式的设置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以企业实训作为毕业实习内容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 学校和企业共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学校需要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选送教师去软件企业或软件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行高新软件技术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当年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具有相应理论教学资格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教授毕业实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训工作。
(2) 学校和实训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了使企业实训能贯穿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合作协议,形成“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学校学习加一年的毕业实习。这种长期的合作协议使学校和实训企业可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享。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理论教学及毕业实习计划。按照CC2005课程体系结构和软件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和企业实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4) 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根据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情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明确毕业实习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到用到的知识能够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并能将其直接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
(5)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就业。毕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导向就业,所以学校与实训企业在合作协议及毕业实习内容中应对就业问题进行协定。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任务和方向,推荐学生去对口企业就业,口头签约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样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训。而且,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软件行业发展实时调整实训内容,紧跟软件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直接导向就业。
4企业实训实例
我院毕业实习以企业实训为主,建立了北京和成都两个企业实训基地。在我院探索出的企业实训的模式下,实习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习内容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规划和企业开发项目共同商讨、研究而决定;实习组织由学院教师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实习指导以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课教师为辅共同承担。下面以我院2008年本科毕业实习为例,说明企业实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1) 实训目标。
熟练使用Java或者C#编程语言,掌握基于B/S构架的应用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开发。掌握J2EE或者.NET软件开发体系架构,能独立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企业中小型软件设计解决方案。掌握主流软件企业常用开发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深入研究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岗位技术要求。掌握现代IT企业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立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结项等完整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笔试、面试技巧,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实训特点。
实训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2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2周);第三阶段――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4周);第四阶段――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5周)。实训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进入角色、接受知识。
在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阶段,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团队,使学生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现代软件企业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
在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阶段,通过项目案例分解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项目实践专项强化各个角色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角色积累软件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在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阶段,通过项目开发团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能力。
在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实训学生根据前三个阶段积累的软件专业技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个月的实训中保证每个学生完成8000~10000行的代码量,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角色岗位的开发任务。
实训过程中,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察和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便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现代IT企业用人岗位需求,讲解编写简历规范、面试技巧,并请各个IT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面试和座谈。
(3) 实训角色。
结合学生分组情况和自身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训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需求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4) 实训内容。
Rational 统一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用例设计、软件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技术(J2EE或.NET)、数据库技术(Oracle 10G或SQL Server2005开发实现)、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项目过程体验等。
(5) 项目实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实战。如移动彩铃营销综合信息系统、网通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酒店数字化管理系统、积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信息化系统统一平台、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
毕业设计课题项目开发阶段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但在这个阶段不再区分角色的职责,而是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小组选择的项目,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某一个毕业设计子系统课题开发,包括从这个子系统课题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子系统部署全部软件开发流程,最终以自己开发的子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毕业设计论文。
(6) 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分项目组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两部分,实训学生成绩=项目组成绩×60%+个人考核成绩×40%。项目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涉及的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数据库、开发语言、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等。项目成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具体技术概念程度、编码习惯和熟练程度、职业素养、创新和钻研精神等。
(7)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如下项目资料:项目组提交最终版本源代码工程、软件安装程序、用例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数据库文件;项目组提交软件项目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文档、模块开发卷
宗、测试文档、用户手册、项目周报、阶段评审记录、配置管理文档和软件质量保证文档等;实训学生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和实训总结报告。
5结语
以企业实训为核心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改革软件学院办学体制,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质软件实习基地,整合校企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综合型软件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实训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可以更快地掌握软件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罗威,杨红云,等.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38-40.
[2] 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S]. 粤教高(2004)30号.
[3] 刘震. 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置换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福建电脑,2008(10):186-187.
[4] 熊才权,梅清,王春枝. 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施[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14-115.
[5] 王海晖,熊凡. 校企联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J]. 电脑与电信,2008(7):106-111.
[6]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7] 张广泉,杨季文.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8] 张安民,张远辉.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创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42-244.
Reform of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Ke-hui, XIAO De-q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包括软件过程、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以及软件工程管理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思想,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着重强调整体工程化的原理和方法,不涉及详细的技术细节,因此,如何使教学生动实际、实践效果良好,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从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和互动研讨、综合项目实践三个环节入手探索“软件工程”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工程”课程内容。
2 课程特点
软件工程作为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2.1 知识的综合性:软件工程主要研究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具体涉及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由于课程涉及内容丰富,因此必须结合软件开发实践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
2.2 理论的实践性:软件工程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根据人们开发软件产品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课程,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开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较抽象,概念繁多,使得这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3.1 教学方法不当。目前很多教师把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纯粹的理论课来讲授,如果没有具体案例和软件开发实践做支撑,学生只能被动听讲,逐渐形成教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最后考理论的局面。对于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大学生而言,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思想,只能死记硬背,因此感到课程空洞无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3.2 项目实践环节薄弱。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的现象,例如实训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素材比较零散、不系统。有时甚至缺乏进行教学实践的场所与环境,造成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同时目前的课程考核主要依赖于理论考试,因而学生也不太重视项目实践环节。
3.3 授课教师项目经验缺乏。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研究,缺乏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然而没有自身实践的直观感受,就很难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也难以感同身受。
4 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的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驱动、互动讨论及综合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思考和实践中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
4.1 案例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贯穿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能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软件过程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各种软件过程模型的特点,之后通过字处理软件、运算器等开发案例,让学生来选择模型,分析讨论哪种开发模型适合哪个开发实例,由此深刻理解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在讲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时,可以选择学生较熟悉的“图书管理系统”作为讨论案例,从需求获取、需求建模开始,逐步贯穿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人机界面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将抽象的方法步骤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
4.2 课程实训和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
第一,教师针对重要知识点布置1至2个类似的课堂练习,难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解答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组内协同解题,各组分别给出答案,最后由教师指导总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和参与意识。
第二,针对课程内容中讲授的两大方法学,即结构化方法学和面向对象方法学,教师精选规模较小的综合题目进行研讨,例如完成“工资生成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建立“牙科诊所预约系统”的对象模型等题目。由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独立思考,课堂内采取“启发-思考-研讨-综合”的步骤,由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积极讨论各个关键问题,综合各方结论,逐步完成题目要求。
4.3 综合实践。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综合实践的建设,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体会和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综合实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式的工程实践。在54学时的软件工程理论教学基础上,增设36学时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实际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软件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工程实践过程中采取导师制,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5人,每名导师负责指导一个小组的实践活动。题目采取教师指定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项目规模应保证每名学生分配到3至4个功能任务。每个小组应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导师每周按时对小组的工程实践进行释疑、评审里程碑事件并安排后续任务。各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控制进度等,组长带领全组顺利完成任务,总评可加一定分数。小组完成项目后,应提交各阶段的开发文档,由全体导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文档的评阅,最后举行项目答辩会,各小组介绍工程实践中完成的工作并演示的软件系统。综合实践的考核总评分由导师评分与答辩评分构成。
(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于“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时间较短,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要深入研究项目需求,撰写各种开发文档,又要熟悉开发工具,完成项目编码及测试,各小组最终只能完成较粗略并且简化的项目开发。然而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若重新选择设计题目,从零开始分析和开发项目,同时也面临就业和各类考试的压力,会使学生感觉千头万绪,分身乏术,最终完成的效果也不甚理想。鉴于此可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延续到毕业设计中,延用工程实践中的学生分组和导师分配,每个小组延用工程实践中的设计题目。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在已有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功能实现,扩充新的系统需求,也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架构对系统进行重构,深刻体会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全过程。
5 结束语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已全面实施由案例教学、课堂实训研讨以及综合实践三个环节构成的全新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软件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珍,马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2,9:185-186.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是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其重点在于软件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还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高职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从事软件技术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是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故加强软件工程课程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一、软件工程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高校对于软件工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许多教师本身缺乏使用软件工程方法开发一个完整系统的经验,不能将当前软件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基本原理的讲解之中,与实际的软件工程实践有明显的差距。所谓课程实验也是在一个缺少软件工程支持的开发环境下进行的。由于缺少适合高职学生教学使用的实验环境和资料,学生也只是编写一些规定的软件过程文档,根本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与实践和软件开发过程实践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程,感到内容抽象、枯燥,甚至认为没什么实用价值。另外,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研究学科发展和最新技术,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对策
1.规划新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以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基础、应用、实践三个层次上建立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为核心,融入企业的最佳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VS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3)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让学生从“可实践”软件工程的角度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现代软件开发技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
2.推行案例化教学和探索式学习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众多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因此,应将一些软件开发案例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从软件开发的实际案例中总结出不同的软件系统,结合这些系统的特点和开发策略,讲解瀑布模型、原型化方法、增量模型、形式化方法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等,会使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并且有利于在实际开发中运用这些过程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在软件工程技术方面,也可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需求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演化等内容,重点讨论基于用例的面向对象方法和组件技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与软件企业人员的接触交流,会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课堂讲解避免“一言谈”的死板方式,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要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以开发小组(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
3.探索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软件工程教学的新路子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软件开发环境,使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软件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软件工程CASE工具的应用能力,高校与软件CASE工具开发商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可在软件工程实验室共建(企业提供教学软件)、人才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下面以软件企业西安楚凡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介绍高校与软件CASE工具开发商的合作内容与形式。
(1)共建软件工程实验室
楚凡科技向高校赠送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教学版UML建模工具――Trufun Plato 2008专业版用于共建软件工程实验室,提供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
楚凡科技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提供免费电话、email咨询等方面产品应用支持。
(2)课程合作
楚凡科技将以优惠价格提供相关授课教师参加初中高级收费公开课培训;
高校与楚凡科技合作开展面向学生的uml理论和实战培训;
高校与楚凡科技合作开设学生毕业实习平台,提供真实项目供实习学生操作,实现项目全程建模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楚凡科技配合高校老师编写教材或共同出版教材;
(3)科研合作
高校在课题研究中需要采购更高版本产品用于研发实践,楚凡科技给予产品优惠支持;
楚凡科技可以在高校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合作。
通过这种学校与软件厂商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中的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软件工程开发环境及软件CASE工具,并将学习过程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实现真实项目全程建模过程,培养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学生软件开发中的项目分析与设计能力。
三、结语
根据高职生培养目标中的“实用性、技能型”要求和加强实践教学的新特点,认真分析软件工程学科的当前发展趋势和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突出先进性、系统性和工程化;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将课堂式讲授、互动式讨论和探索式学习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方面,应建立适合学生小组开发的软件工程支持环境,结合毕业设计目标围绕实际项目开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部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8,(8).
摘 要::随着新一季的高校工业设计的设计展览拉下帷幕,我们带着惊喜和激动的心情收获作品展。我们的产品设计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进行探索,我们要发挥本土文化传统元素,设计出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产品。我们要开创品牌新意识,始终贯穿人的需求为第一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新功能,新技术,新能源。这其中以工业设计专业较为著名的江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江南大学为介绍的重点。主要通过毕业设计作品为重点进行功能分析。我们更要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紧跟以德国,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步伐,大步进行产业升级规划。设计出古色古香的中国元素的产品设计作品。无论是最近的流行交互界面设计,甚至是人工玻璃吹制技术,交互设计,纸和云设计,更有可能下次的设计改革更是一次交叉学科的完美碰撞。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德国
江南大学2015届的本科毕设设计展的主题是“如是观”。江南大学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学科大学,在选择主题的见解可谓是独树一帜,这在统筹规划,企业认证的知名度也是业界典范。
“如是观”这一词源于《金刚经》,意思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包含了三层的含义,即是“幻有观”,“无常观”,“如实观”。以上三点也是正好符合本展主题。符合情景式设计,其中的母婴外出授乳系列辅助产品设计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任务,我们需要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行。设计的市场定位及其准确,是年轻时尚辣妈,为了解决外出授乳这一情况的出现。我们通过细节展示图也可以看到气囊充气后,母亲可以可以及其舒适将孩子抱在怀里。气囊设计及其轻便,便携不用时也可以放在包里,便于出行使用。充分考虑到场景,细节处理上也是及其人性化处理。这一设计定位在未来的市场份额会逐年增加。设计就是方便生活,为了明天更加美好。用户体验环节也是做得及其到位,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为设计提出重要的解决方案。使用流程拉开拉链即可将背包中处于折叠状态的充气气囊舒展开。在稍等片刻充气时间,气囊就会充满并膨胀成适合婴儿侧卧的柔软气垫。运用塑料大口结构束腰带和背包巧妙结合在一起,因此束腰带同时也可作为背包的肩带使用。围上遮挡蓬,即可实现全方位遮挡,妈妈即可安心授乳。遮挡蓬顶部为网状半透明材料,妈妈可以更方便观察婴儿在怀中的一举一动,加强亲子交流。产品适用于公共场合,此设计更是为母婴设计市场打开一个新的市场。
在这次设计展上的交通工具设计中,拆卸式多功能旅行自行车设计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款自行车车设计是应用于长途骑行。多功能设计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符合流行现象。流行现象的心理强迫包括从众心理,自我表现,逃避现实。①
在外形设计上更是借鉴了仿生学,利用羚羊的速度感来设计速度感来设计海报logo,时尚大方也不缺美感设计。多功能驮包架和工具铲解决你在长途骑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设计处理上我们可以轻便将多功能驮包架拆卸,让你户外长途旅途中不用自己费事。工具铲的设计更是解决实际各种问题,复合式功能设计也是未来设计的一大亮点。总结一句江南大学的设计展设计范畴之广,包括交通工具设计,古色古香的韵味设计,甚至结合高端科技的高端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对于功能和细节处理上花了较大功夫。江南大学将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灌输在每一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中,祝愿广大学子未来都成为设计中的精英。
2015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的产品设计风格更是截然不同。对于产品的形态问题,我们一直报着学习的态度,其中一件名为惊喜的设计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或许也不太了解,但是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偏见意识,令人焕然一新。打破传统模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特征。通过展板上各种展示图,我们可以此沙发可以随意改变形态特征。要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带有目的性,设计也是自觉的,设计是对实践的指向性和指导性,设计更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对于追求新潮的80后,90后,这款设计无疑是一个有范的标志,我们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我们需要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产品更是借鉴传统元素变化设计出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更是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意大利设计师贝里尼(Mario Bellini,1935-)是最早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观点认为随着机械部件基本上被电子线路取代,产品的外形就只是由传统,美学,和人机工程学综合来决定了。②
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主导权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我们已经翻身自己做主人了,没有任何想不到的,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步挣脱传统意识,形态或许在未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思想层面意识。简洁化设计也不失去韵味,我们的美术学院在审美意识上似乎更胜一筹,我们一直都崇尚自由,但我们也不愿意丢失自己老一辈传统化的东西,让我们仔细审视融入传统元素的新设计作品。我们一直都在模仿其他优秀设计,其实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新奇的传统元素,我们这个系列设计就将剪纸工艺运用于设计中,这样营造的一种韵味让人好生享受。
说起国外的设计不得不提法国和德国的设计,真是可谓都是巨人的肩膀。设计一定要做新邻域,1949年1月18日出生于法国的菲利普.斯塔克设计范围之广,拥有自己独到见解才不会随波逐流,我们才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导权。在他为AXOR(雅生)设计的全新的透明版本Axor Starck V.在这个器具中我们见到的是水之活力和运动之美。看似不太了解,但是这种韵味也是无法比拟的。更为著名的是他设计的椅子,他最喜欢简洁设计,我曾经在本科阶段看过他选拨年轻设计的记录片,经过重重测试,不光你对材料的了解,市场调研,电脑作图这么简单。而是你必须具有统筹规划的鬼才能力,我们说技法问题我们可以后天培养,创新却一直很难很难。我们国情一直使我们处于尴尬境地,我们有技术是有,但是核心技术一直缺乏,这就需要我们狠下心来仔细面对问题。德国的工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危言耸听,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他们的技术工人可谓是技术一流,西门子电子一直在世界处于优势地位。我们中国总觉得技术人才总是低人一等观点是及其不正确的,我们国情觉得只有大学才可以培养合格的人才。德国的教育分成俩种,要知道培养技术型人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也是趋势。理论性人才在我们以前只是匮乏的年代备受推崇,我们的设计更需要跑市场,做规划蓝图,做成型磨具,投入市场营销,大众反馈等等环节。我们只有放下身段才能改变此番此景。我们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第一,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意识,承接产业升级,做自我品牌。第二,放宽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要创造包豪斯设计工作室,让我们设计作品有雄厚的技术支持。第三,加强全民终生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万事开头难,这一路上或许有许多艰难险阻,但是创新技术刻不容缓。产品的市场化也是未来的趋势,加强商业化模式发展。对于材料问题我们可以像魔法师一样对待,循环利用废旧材料,或许我们也可以跟着浪漫主义走一遭,探寻我们的新设计发展路线。纸浆模塑成型技术也不是梦,我们无虑担心褶皱这项无规律的艺术。(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设计心理学,赵江洪,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见74页
② 工业设计史,第四版,何人可,主编,柳冠中,主审,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见第十章,战后重建与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字: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部非常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高等学校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是教育部提出的第二层次的核心内容,是目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应用技能。
VB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一门可视化的高级编程语言,其界面设计、语言特点与其他语言相比简单且容易掌握,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B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VB语言虽然与其他编程设计语言相比较为简单,但课程抽象性高、知识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怎样使学生特别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VB编程语言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这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VB程序设计的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2.现状分析
对于农业类院校,学生学不好VB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基础差。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农村高中非常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计算机教育,因此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有关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学起来就比较困难。
(2)课程多。目前所有高校的各个专业学生的课程普遍都很多,学生每周的课程一般有7~8门,平均每周有30节课。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又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不会太重视VB课程的学习。
(3)内容多,课时少。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尽可能地给学生开设更多有用的相关专业课,这样就只能压缩VB课程的学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语言体系,其涉及的内容繁多,正常需要讲到第七章,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讲到第五章。为了能把VB课程的重要内容讲完,必然要加快速度,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消化所学的知识。
3.解决方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环节中遇到的以上问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
(1)理论教学。
①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首先,告诉学生本课程是必须通过的课程;其次,本课程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才能掌握。告诉学生本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以上机考试的形式,学生随机抽取考题,由于考试系统里的知识面广,题量大,邻近座位的学生选的题也不一样。这样就能很好地杜绝小抄或互相抄袭的现象,学生不能靠侥幸,只能靠自己平时扎实、认真地学习才能通过。因为考试形式特殊,VB课程内容又多,特别是编程需要学生不断地上机实际操作,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生最好是在当学期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尽量不要重修补考。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重修考试还过不了,最终导致工作难找或者考研被淘汰。教师主要应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督促学生去认真地学习本课程。
②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而编程设计在毕业设计、读研过程,或者工作中都会用到,VB程序设计是一门很实用的语言。另外,目前有很多设计语言,只要学懂VB程序设计语言,在工作中如果如果使用其他设计语言,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方式能很快地掌握其他的编程设计语言。还有,为了面对就业压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VB)多取得一个证,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VB课程的动力。
③只求懂,不求多。农业类学院的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较好,可正常地按教学大纲进度讲授,本文主要是针对文科、艺术类或者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数学功底基础差,需要放慢速度,一次课(2节课)最多讲1~2个经典的例子,不求多但求精,精到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掌握。要求学生上好学好每堂课,多督促,点名和回答问题与平时成绩加分制相结合。
④分层次教学、布置任务[1]。首先使学生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要求这些学生先掌握最简单的理论知识和最简单编程例子,树立信心。保证每个学生消化,有层次的进行布置编程任务,给掌握得好的学生布置难一些的作业。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慢慢来,或者指派程度好的学生对其进行课外辅导。
⑤适当删减内容。缩减课本内容,并不是老师要偷懒,想少讲东西,而是大部分老师讲得太多,不去注意学生是否消化。目前,大部分农业类院校的专业不同,用的VB课程的教材却一样,书上的例子一般都不是太容易,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在课堂上挑一些经典且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预习和复习,从而能进一步掌握。那些难懂的例子但又重要的例子,我会把整章讲完或者课程全部讲完再讲,而对于那些难懂的例子但又不重要的例子,直接告诉学生不用看,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可以减轻的学习负担。
(2)实践教学。
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2]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编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而不是学生靠简单死记硬背,需要不断地上机练习才能掌握,所以教师应该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3]和网络技术[4],建立完善的局域网,上传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每次实验课的上机作业,保证学生能一人一机,随时可以下载。在下课时,学生能方便快速地直接上传给教师机。教师根据收到的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成绩。
②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先让学生快速地模仿书上的例子,照搬照抄,再布置相似的编程例子,最后再布置拔高的编程类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挫败感,最终使学生掌握编程技巧。
③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每次实验课结束,选代表让学生自己演示本次实验结果,老师并给予额外加分。
④老师在实验课要积极地指导学生。学生一般在理论课上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验课上,所有的问题都出来了,老师要认真、耐心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及时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⑤监督与鼓励想结合。在每次上完实验课后的理论课上先表扬实验课做得好或者认真做的学生;再把学生实验课出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易犯的错误记忆深刻,又能使学生上课不容易瞌睡。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农业类院校专业的复杂性,特别是文科、艺术类或体育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本文考虑可以将其考核方式[5]进行改革,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笔试考试成绩、大作业成绩和平时成绩。笔试成绩主要是参加学校开发的VB考试系统所得卷面成绩,是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大作业考试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将学生分组,5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完整的、较简单的且实用的管理系统(如可视化的考勤系统、办公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目,也可以由老师定题目,大作业一般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两周内完成。在递交大作业时要准确标明第1,第2,……的完成顺序,老师会给出不同的成绩;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平时上课的出勤率(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另一个是平时上实验课作业的完成情况。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笔试占60%,大作业占20%,平时成绩占20%。
5.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长期以来讲授VB程序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校的实际教学效果验证了这些解决办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贾玲.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武警学院学报,2009,25(3):86―87.
[2]刘志成,陈承欢,宁云智.“SDSPR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2:98―100.
[3]王春山,王超,陶佳,刘波.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12:62―65.
[4]曾年琳.计算机语言VB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18):5012―5013.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继课程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实际编程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构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行为、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形成教学团队等问题进行了探索。通过多年实践表明,课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而且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理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学生的基本编程素质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而备受重视。对其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甚至是整个专业的后继发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实际编程能力,因此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考核等都要围绕此目标进行[1~3]。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创新改革,如何进行教材建设和形成教学团队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4,5]。为了整体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进行了C语言课程建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1变单一教学目标为多元化教学目标
根据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学的思想,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根据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性质的不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性的差异等,重新制定和修订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设计要求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要有不同的要求,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这样的新体系才能更加适合办学特点和师生具体实际,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上也将更加客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1.2变知识灌输为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
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语法和结构为核心,能力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标,变应试为应用。本着面向未来的精神,把C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工具,不再局限于单纯介绍C语言基本语法,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掌握程序设计的精髓,培养学生无论以后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1.3变传统考试模式为新体系下的评价方式
加大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质量监控力度,提出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但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五个统一”(即学大纲、统一课程教学方案、材、统一课时、统一考试),要求所有开设C语言课程的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或统一命题,从而完全实现教考分离。并要求加强各种听课、评学评教活动,构建新体系下的课程评价标准。
1.4变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建立课程学习网站。网络环境下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编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各种学习模块,采取基于学习活动的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的互动学习模式,通过建设多种模式和多种学习渠道,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中“基础加专业、实践加知识、自学加讲解、素质加综合”的有机结合,在客观上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1.5变教师为中心为自主性学习为中心
课程网站内容体系以学习的自主性为基础,将知识、能力、任务、策略和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确立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在照顾群体目标的同时,重视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允许水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根据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综合运用能力的加强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1.6变单一课程教学为后继多课程的基础教学
由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出于为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提供基础的考虑,在教学体系中应加强指针和结构体部分的内容。
2从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出发,规范整个教学过程
2.1规范整个教学过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建设。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进行整理,规范整个教学过程。编写完整的课堂教学教案;制作完整的教学用PPT,以规范教师基本教学行为;精选大量典型的、针对性强的例题,减少教师教学过程中选择例题的盲目性,也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提高;每次实验内容要有针对性,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对课程设计提出要求,给出样例和参考课题,规范整个课程设计环节。
精心制作课程教学网站。课程教学网站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应该内容丰富、完整,针对性强,可用性好,力求做出自己的特色。除了相关教学内容以外,应制作完整的课程网络课件,以方便学生复习和自学;应解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考试的考核要点进行分析,整理出若干套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网上丰富的资源,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而且会使课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广阔,师生的利用率也会越来越高。
实时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实时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采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个别交谈,发放问卷调查、听取教学督导的意见和分析考试成绩走向等方式,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由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组成。
(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加深和巩固重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提高调试能力。基础实验内容分模仿型、测试型和设计型三类,以设计型为主,实验内容一般难度不大,规模较小。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基础实验,对比较重要的章节应设置两个基础实验(如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类型等),以加强学生对重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常,课程设计中的问题比平时的习题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课程设计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软件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书上的知识变“活”,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平时的习题较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而课程设计题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是比任何教师更严厉的检查者。
为达到上述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C语言的应用,应给出课程设计样例和参考课题,引导学生应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逐步掌握开发规模较大的C程序的系统方法。每个课题采取统一的格式,由问题描述、基本要求和选做内容等部分组成。问题描述旨在为学生建立问题提出的背景,指明问题“是什么”。基本要求则对问题进一步求精,划出问题的边界,指出具体的参量或前提条件,并规定该题的最低限度要求。选做部分向那些尚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能开拓其他学生的思路,在完成基本要求时就力求避免就事论事的不良思想方法,尽可能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解法,使得程序结构合理,容易修改、扩充和重用。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在创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3.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可以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对象分成A、B、C三个层次组织教学。A层次由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组成,教学要求更高一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拓宽基础,适当加强应用,注重传授编程思想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着重提高学生的算法设计素养和能力,使他们的个人特长得到发挥。B层次为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计算机专业三年制大专生,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而C层次主要是面对两年制计算机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比较困难,在教学要求方面更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训练,加强课外辅导,指导学习方法,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效果,以达到课程教学要求。
在分层次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外,还要利用课程网站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加强课外答疑辅导;强化实践环节,设计好整个实验教学的内容;加强课程的总结,帮助学生对每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重点难点分析,典型例题分析及解题能力训练,提供网上学习环境,供学生课外自学使用。
采用分层次教学形式,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信心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学风。
3.2教学研究应不断深入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课题。重视教学研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立足实际,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学研究已成为课程建设教师的自觉行动。
(1) 整体把握C语言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结构性概念的作用和意义。如在编程语言中为什么会有数组的概念,没有数组能不能编程,数组的本质是什么,在学习数组内容时重难点在哪里;为什么要有指针一章,没有指针可以不可以,指针的作用是什么,学习指针的方法应怎样;为什么要有结构体,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做,有什么不方便等,在教学过程中要讲透重点和难点。在讲解某个具体的典型程序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要定义这么多相关的变量,所使用的算法思想及其实现等。总之要有针对性地按照提高其编程能力的目标进行教学。
(2) 注重对典型程序的学习和掌握,提出四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典型程序的学习过程应分为四个阶段:听懂到看懂、理解到熟悉、基本掌握到掌握、完全掌握。如果通过学习能够“完全掌握”课程中的十几个典型程序,应该说教学是成功的。
教学方法是众多长期从事C语言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经验的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程序设计水平和程序调试能力才能有显著提高。
(3) 注重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从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出发,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C语言对后继课程的基础作用。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规则,还能够领会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4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选用全国优秀教材外,应加强自编教材及辅助配套教材的编写和课件研制。教材是教学活动双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工具,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积淀,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材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作者的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作者的课程观、人才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质量标准。
对教材编写要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统筹把握好“增”、“删”、“减”、“移”、“合”五种策略,做到专业需要、学生状况、教学条件三者有机结合。实验教材应注重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并配有电子教案,提供例题程序源代码,以方便学生自学,形成立体化教材。
教材应全面系统地介绍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化编程思想和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注重C语言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精心思考,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部分内容进行侧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每部分内容,尽可能地贴切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可能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力求将复杂的概念用简洁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做到深入浅出。
5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搞好教学,需要教师的团结协作、集体智慧的发挥,也就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以教学水平高、业务造诣深、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体,配备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形成的群体。教学团队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人员要不断壮大,内涵不断充实,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对课程主讲教师明确责任,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在业务上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青年教师实行严格考核制度,确保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另外为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即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必须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创新的教学思想、宽厚的学术水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教学团队要讲求实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集体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探索教学中的新课题,组织编写教学资料,制订教学方案,期末进行课程总结,组织听课等活动,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实体,这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组织保证。
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将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得到规范,教育教学的意识得到加强,学历层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教科研立项数量逐年增加,立项级别也将稳步上升。
6教学实践效果
教学团队的成员,他们是课程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使用者。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及实际编程能力较建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本科生毕业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及答辩情况来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编程能力,编程能力的提高,应该源于C语言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比和分析2006-2008年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下图。
7结束语
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语言课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学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锻炼了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了教学团队,使师资队伍的师德教风、教学水平、教学的规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也激发了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春葆. 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甘玲. 解析C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杨理云.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7,(5):162-163.
[5] 张建珍. C语言教学方法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09):12-13.
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GUO You-qiang
(Computer Sci-tech Department, Bengbu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