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18: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社区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路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位于路桥十里长街中段以东,与路桥街道古街社区为邻,北依月河街,东靠妙智街,交通十分便利。该中心建地约2000平方米,以18间2~3层楼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遗产作为综合办公楼。现有固定工作人员10余人,下设热线受理部和综合执行部;建有会议室、图书室、棋艺室、康复健身室、医护保健室、文化活动室和爱心驿站等。
二、社区服务中心残疾人事业开展情况
路桥街道下辖14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5.4万多人,其中有各类残疾人1100多人,持证残疾人395人,贫特困残疾人18人。为全面整合资源,更好地开展多领域、多层面、多样化的服务,路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残疾人事业在路桥区残联及路桥街道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用以来,街道残联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加大扶残力度,拓展助残空间,使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打造了优质的助残工程。
(一) 开展康复服务
街道投资12万多元,在社区服务中心添置了轮椅、跑步机、踩踏车、牵引椅、肌力训练桌、臂力训练器等。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并为其制定康复计划。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上门服务。设立残疾人专版宣传栏,及时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各种生理、心理及保健知识。定期邀请医院专家教授到中心进行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并免费为患者义诊。半年来,已举办了3期知识讲座,约630余人次参加。同时还针对一些残疾人存在药物和器械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开展心理康复治疗,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残疾人找回自信。
(二) 搭建就业平台
中心工作人员定期到辖区内的私营企业、社会福利院等进行走访了解,掌握用人信息,及时把有关岗位在服务网站进行公布。充分挖掘路桥小商品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2005年共为16名残疾人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结合市场的需求,中心还聘请专业老师为残疾人开办计算机应用、家用电器维修、服装裁剪等技能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
(三) 设立爱心超市
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会捐助和社会救助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常性捐助与扶贫济困活动搭起了一个互助平台。街道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起约180平方米的“爱心驿站”。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及时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救助。困难对象每人每年可以凭“爱心卡”,不定期到超市领取价值500多元的粮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半年来,通过爱心超市向外发放的救济物资已达2556件,累计救助资金约41500多元(不含社会捐献物品)。
(四) 提供法律援助
中心常年聘请浙江晓法律师事务所陆加勤律师为法律顾问,坚决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咨询,帮助残疾人树立法规意识。
(五) 建立服务热线
在中心开设一条热线电话(2981890拨一拨就灵)、一个社区服务网站,及时为市民和残疾人提供各类求助服务。通过求助热线或服务网站,及时为残疾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指南、爱心慈善等20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服务。
(六) 丰富文化生活
为鼓励残疾人平等参与社区各种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在中心添置了一些适合残疾人学习的读物,定期为他们开放和辅导。通过学习提高残疾人的法律观念,增强自立能力,树立战胜困难和疾病的勇气。利用节假日,组织残疾人进行棋类、书画、说唱等文体活动,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加强与健全人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区的建立。
一、合作目的
(一)由于一些单亲家庭或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对子女的照顾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青少年服务中心主要服务边缘青少年和缺乏照顾的青少年及其家长,同时兼顾服务*港分隔家庭的子女。
(二)进一步拓宽香港**社会服务社在内地的服务领域,继续促进*港社区服务交流;扩大**街社区服务内容,提升街道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档次。
(三)为香港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在一个内地实践基地,更好了解内地;为*港社工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更好从事社工专业。
二、双方责任
(一)甲方:**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
1、负责办理设立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有关手续。
2、负责提供专用场地,提供本中心专线电话。
3、派出大专以上学历职员,担任推广及开展此项服务。
4、在逢源街辖内设立宣传专栏,作为本中心的宣传活动阵地。
5、建立街道办事处与各社区的宣传网络,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宣传本中心服务宗旨,扩大社会影响面。
6、负责发动有兴趣该项服务的义工(大学生和专业人士)协助中心工作并协助社工系学生实习。
(二)乙方:香港**社会服务社
1、负责派出参与此计划之专业社工或职员,定期在中心提供青少年及其家长辅导、个案辅导、座谈及咨询等。
2、负责一性次提供开办经费港币伍万元,用于添置中心设备:包括电脑3部、电脑打印机1台、传真机1台、电视机1台、DVD1台、办公台椅2套、电脑办公台椅3套、音响设备1套、电视机柜1个、部分书柜和图书。
3、协助培训中心职员,增加他们对此服务的了解及认识,以便更好开展工作。
4、每年提供港币贰万叁仟元给**街道办事处,其中贰万元作为办公经费、水电费、市内电话费等费用,叁仟元作为开展义工培训之经费。
5、负责提供宣传栏内容,协助印制中心刊物和宣传单张,作社区及家庭教育宣传。
近年以来,通过防非典,预防禽流感等工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灾难应急的重要性。20*年,在陕西省和*市地震局的帮助下,在*堡街道办事的18个社区开展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地震应急知识的普及工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1.学习地震应急知识,正确认识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认为地震应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工作,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素质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地震应急工作具有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的特点。开发志愿者的热情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提出“通过经常性地震灾难应急知识的普及,将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建立街道和社区二级防震减灾应急指挥系统
根据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社区具体情况。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的一级指挥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建立八个以专业化救援为主的应急队伍,负责*堡街道办事处的整体防震减灾工作。建立以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委员会为核心的二级指挥系统。通过社区志愿者建立三个以自救互救为主的应急队伍。负责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的防震减灾应急工作。组织机构如图。
3.通过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群众性防震减灾工作。
社区志愿者是社区最大的的财富、是社区最大的资源、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在街道办事处的宣传引导下,以防非典,预防禽流感网络为基础,18个基层社区相继建立了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防震减灾志医疗愿者队伍和防震减灾治安保卫愿志者队伍。在灾难来临时,为群众自救互救打下了基础。
4.通过社区防震减灾讲师团建设,普及抗震减灾知识。
*堡街道办事下属18个社区,有大学型社区4个,有丰富的高层教育人力资源。有大量的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志愿者,发挥他们的优势,建立社区抗震减灾志愿者讲师团。讲师团经常到各个基层社区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灾难来临时,为社区居民正确处理应急事件打下基础。
5.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建立基层社区避难体系和避难场所。
当社区居民意识到灾难应急的重要性时,基层社区避难体系和避难场所成了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各个基层社区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绘制社区平面找到合适的避难通道,确定合适的避难场所。在灾难来临时,快速疏散和安置,并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18个基层社区的确的避难通道和避难场所陆续确定。一些应急避难场所已经挂牌。
6.通过重组社区、政府、驻地单位资源,建立灾难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防震减灾志愿者救援队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行平时增加一些训练项目,当灾难来临之时,迅速成为应急救援队伍。
1)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做为应急指挥中心。
2)将*堡街道办事处预备役连做为抢险救灾志愿者专业救援队
3)将*堡街道办事处街道卫生院做为医疗志愿者救援队
4)将*堡道派出所做为治安保卫志愿者救援队
5)将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做为志愿者通讯队
6)将*市麦德龙市场做为志愿者物资供应队
7)将*堡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做为志愿者生活安置队
8)将*堡街道办事处市容监察中队做为志愿者交通运输队组
9)将*堡街道办事处党政办和社区艺术团做为志愿者宣传报道
7.通过增加一些训练科目将养犬场改为搜救犬培养基地
在*堡地区有一家进口名犬饲养训练场,通过协商,进口名犬饲养训练场适当增加一些搜救训练科目,这些名犬就会成为搜救犬。当这些进口名犬卖给其他人时,搜救犬培养基地会告诉卖主此犬有搜救功能。当灾难来临之时,这些名犬会迅速成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员。
8.通过*社区网,将社区防震减灾知识广泛传播。
9.今后*堡街道办事处18个基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规划
坚持在“志愿”基础上,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地震应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1)社区志愿者队伍硬件配备
(1)相应的简单破拆工具。
(2)短距离对讲机。
(3)志愿者活动室
(4)配发相应的标志(有可能配发一些制服)。
2)社区志愿者医疗队硬件装备
(1)担架
(2)简单的救急设备
(3)储备一些应急药品
(4)配发标志和短距离对讲机
3)社区志愿者治安队
(1)配发标志
(2)配发一些应急器材
初步统计全地区18个社区约需投资15万元
10.街道办事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规划
8个街道办事处专业救援队伍除加强训练课程外,还需配备一些专用设备.
1)标志和对讲机.
2)破拆工具
3)训练营地(设在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4)搜救犬小分队
初步统计全地区8个街道办事处救援队约需投资27万元
11.18个社区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目前,18各个基层社区已完成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点规划工作。已有三个社区完成了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牌设置。其他社区陆续完成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牌设置。今后,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投资
1)18个社区应急公共厕所建设
2)18个社区应急水源建设
3)18个社区应急储备建设
以上约需投资13万元。
12.搜救犬小分队建设规划
目前,我们已和*堡名犬饲养训练场达成协议,在原训练场的基础上,建立*搜救犬训练基地。希望本基地能在间内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搜救犬。*搜救犬训练基地训练出的部分搜救犬作为街道搜救小分队的队员。
据调查,本地区18个社区中,0.7%的家庭有宠物狗。我们决定成立搜救犬协会,由训狗专家杨淑民担任会长。将搜救犬的培养变成爱狗居民的经常性活动。平时,在训狗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授课和培训。每年举行一次搜救狗搜救比赛。将搜救狗的培养变成一项群众性活动。18个社区的宠物狗可作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队员。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为农服务”办社宗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紧密结合“新网工程”建设和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以供销社为依托,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职能、人才、网络等方面优势,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维修难、服务差、收费乱的问题,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二)建设原则
1.经济与效益兼顾及持续发展的原则。服务优先,注重向市场要效益,坚持为民服务、便民利民、综合服务、整合资源、连锁服务、加盟服务原则。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体系建设发展模式。
2.对照标准、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结合作为中心城区的实际,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城市供销社服务功能创新的要求,适应居民的生活需求,使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城市气息”。
3.强化保障、给力发展的原则。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供销社关于全省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在项目报批、网点建设、专项资金、业务开展、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资金保障,投入资金150万元以上用于体系建设,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供销社专项资金5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10万元、区财政配套建设资金50万元,其余所需资金由区供销社自筹。
(三)目标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供销合作社主办、各部门支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借助对供销社系统现有经营网络的盘活改造,结合市区三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运作,尽可能实现快速启动,低成本建设,高起点运行。吸纳社会技术力量,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连锁配送、便利快捷、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维修、家政服务,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
二、体系建设
(一)搭建平台
1.成立“市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供销社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区供销社、发改、经贸、人社、财政、民政、农林水、税务、工商和各街道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区供销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统筹、指导和监管三级维修服务网络建设;二是负责网点总体规划,综合维修服务体系运行的总体协调、管理、服务、指导;三是培育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四是督促检查。监督、检查、反馈、研究解决筹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筹建工作如期完成。
2.建立“市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管理中心”,挂靠在区供销社,办公地点设在市义全街供销大厦。中心的主要职责:监管各维修服务站点服务质量;零配件统一采购、配送;对维修服务站站点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负责维修服务站点统一标识、统一装修、统一服装的设计和实施;负责维修服务站点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负责为维修服务站点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维修服务人员培训与用户交流平台等业务。
3.建立综合维修服务站,建设主体为基层供销社。根据实际情况,在北峰、东海、城东等三个基层供销社所在地各设2个综合维修服务站,依托东湖、、秀等三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各设1个家政服务站。服务站由基层供销社及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管理,并接受区综合维修管理中心的监督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和零配件的统一配送。服务站主要职责:负责本区域及周边未设立综合维修服务站的街道的维修服务和零配件供应;负责各加盟店和村级综合维修点的协调服务和技术指导等。
4.建立社区级综合维修服务点。根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基层社及等三个街道各设立3个服务点。服务点的主要职责:掌握各项维修技术,完成当地的农机具、电脑手机、家电等简单维修维护工作及提供家政服务;难以完成的,做好服务记录,及时与综合维修服务站或维修服务中心联系维修。
(二)建设标准
1.统一标识。在门店装修时,店面标识统一规范,标识设计为:左上角为“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
2.场所条件。区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的营业面积应在200平方米左右,街道级维修站的营业面积应在60平方米左右,社区级维修点的营业面积应在20平方米左右。家政服务站点建设参照执行。
3.规范制度。建立规范服务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门店标识,统一服务承诺,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着装,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监督管理;设立岗位监督台、员工佩戴工作卡。建立报修记录簿、配件预定簿、意见建议簿、投诉处理簿等,做到规章制度上墙,接受监督,履行承诺。
4.人员配置。服务中心配备维修技术人员5人以上;服务站配备维修技术人员3人以上;维修点配备1—2人。家政服务站点可根据业务需要适当增加人员配置。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月成立“市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市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市供销社。
(二)组织实施。月进行摸底调研,确定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管理中心及站点的设置和布局。-6月制定管理办法、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组织培训,装修门店,购买设备,申办证照,配备统一服装,统一采购零配件。7月基本完成社区综合维修体系建设,并投入运营。
(三)总结验收。8月根据项目建设任务,由区供销合作社组织对全区服务中心及站点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查找尚存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强化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9月向省、市供销社报送建设情况阶段总结。10月邀请省供销社检查验收。11月做好补缺补漏和整改提高工作。12月进行全面总结,并报省、市供销社。
四、扶持措施
(一)经贸、人社部门组织对维修服务、家政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在培训资金上给予扶持。
(二)工商部门降低社区服务业创业门槛,放宽居家养老服务待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三)对龙头家政服务业给予补助,对在区纳税,有10个以上连锁门店,每年推荐的家政服务员300人以上,或为300户以上家庭提供服务,首次年纳税额5--10万元的家政公司,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2万元;首次年纳税11—20万元的家政公司,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3万元;首次年纳税20万元以上的家政公司,给予企业一次补助5万元。
(四)民政部门对家政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五)街道级综合维修服务站建设,每个站补贴2万元。社区级综合维修服务点建设,每个点补贴5000元。对于整合社会资源,加盟服务维修点,每个点补贴2000元。
五、工作要求
(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在职能范围内给予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二)根据政办文关于“省级财政补助当年开展建设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专项资金50万元,县级政府须配套建设资金50万元,其余所需资金由县级供销合作社自筹”的规定。及时落实区级50万元配套建设资金,保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使我们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把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好。使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首要任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依托。
我们敦化市也相距在市内四个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及37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的竞争上来的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在经厉了一次下岗后,深知自己再次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
劳动保障机构健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 岗位开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都反映说:“过去,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通过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 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落实“三个代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 就能准确掌握每位下
岗失业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去,我们在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大部分同志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有制度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 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当前,各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运作还不够规范,最终都影响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挥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平台建设。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脏活、累活不想干,赚钱少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去干没“面子”的活,总是觉得只有进机关或进大企业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如市里今年给街道安排的“4050”人员)。
2、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下岗失业人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
在今后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邀请有关方面对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民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 工作作风不断改进; 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做到政策运用到位,办事程序规范,业务操作准确。
2、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服务标准,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了“一次告知,两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即对第一次前来办事的人,告知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在第二次办完,第三次如还没办完,则主动上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规范的语言,热情、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街道再就业服务工作。
3、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促进再就业援助制度的形成。要把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和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作为首要任务,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援助制度。一是要做好基础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及时领到再就业优惠证,特别是摸清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社区内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小市场、社区幼儿园、社区超市、社区电器维修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区内外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联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三是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并在市就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为困难对象提供专门的帮助和便捷的服务;四是要协助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释,使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能准确把握,很好运用。
关键词: 社区照顾 协调 能力 需求 教育策略
1.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的多元群体社区照顾有很大需求,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儿童、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等需要在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以老年人为例,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而且目前家庭结构呈现“421倒金字塔结构”,夫妻两人供养双方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后代,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仅493.7万个,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4张;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照顾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1]。
目前国内专业化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主体和工作体制比较缺乏,更缺乏专业性的组织发挥协调作用。在上述情况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回应社区照顾需求的重要中介载体――作为政府投入大,覆盖面广,低福利广覆盖的购买服务项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要优先服务困难和急切需要的群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是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一项工作[2],特点是同时服务社区内的困难家庭、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多类对象[3]。以广州市为例,2010年广州市首先在20条街道开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到2013年已覆盖市内所有街道,成立的中心共有150多个[4]。社区综合服务随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开来:目前中山市已实现镇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市顺德区已实现每镇(街道)均建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工服务站点,并逐步让社工服务覆盖到全部村(社区),深圳目前已建成200余个社区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建成700个社区服务中心;东莞已有5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市级试点,到2015年实现全市一半以上的社区(村)都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
以推进社区发展为远景目标,以推动居民参与为过程目标,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结果目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有可能做到“源自关怀社区的照顾”[6]、“社区是本位”[7]的社区照顾要求的。“社区照顾协调”这一概念指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工作的过程,其中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妥协与谈判,多学科团队和照顾管理之类的方法,提供一个灵活、个性化、统一和具有效率的社区照顾服务[8]。在社区照顾服务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协调,社工的协调能力对社区照顾服务有很大影响,笔者从2011年至今于广州市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担任实务督导工作,结合四年多的督导工作经验和观察,总结归纳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然后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视角探讨相关教育策略。
2.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
2.1协调的对象
社区照顾协调的对象主要是社区照顾的两个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服务对象互助小组等;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暂托服务等[9]。
2.2协调的工作
理想的社区紧急支援系统应由居委会、邻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共同组成[10],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已经把社区照顾服务协调的职能转移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以构建社区紧急支援系统的任务理应由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社会工作者或者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其他系统的专业权力,所以本应受到法律法规充分支持的社区照顾支援系统现在无法可依,相关各方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具有行政背景的单位(居委会往往异化为街道的派出机构),对接派出所、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在社区照顾协调中容易发挥中枢作用,而本应该发挥社区照顾协调中枢作用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则发挥着边缘化的协助协调作用。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工作主要是把握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的正规支持系统和非正规支持系统的资源情况,明确社会工作者和所在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角色,协助案主及其照顾者与街道、居委会、社区老人院、社区助老员等正规支持系统和邻里、义工等非正规支持系统接触和争取资源支持。
2.3协调所需能力
对被照顾者个人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被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自身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被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被照顾者与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照顾者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被照顾者和自身的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照顾者与被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其他部门方面:对机构和中心的架构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心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资源情况了解,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准确界定案主的部分需求与其他部门的服务职责匹配情况并能清晰向其他部门同事表达与协商。
对居委会、街道方面:平时与居委会、街道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熟悉的工作关系,了解有关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的申请程序,熟悉有关申请对应哪些职能部门,针对困难的个案情况切合实际地向街道、居委会等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
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方面:收集有关政策和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按照程序协助案主与有关方面沟通,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支持。
对案主的邻里方面:与案主邻里建立信任关系,向案主邻里了解案主情况;引导案主邻里关心和观察案主的情况,并及时告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
对社区的义工方面:在社区宣传吸引居民对于社区照顾对象的关注,招募社区义工,培训义工,安排社区照顾的义工岗位,建立社区照顾的义工机制。
对社会的资源方面:收集有关基金会、义工团体、其他专业机构的信息,协助案主链接有关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资料汇集与写作、沟通联系。
3.社会工作教育策略的探讨
根据社区照顾协调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课程应该贯穿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上应该首先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相应确定课堂内外的学习方法。
3.1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1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地看待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特点,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分析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需求。
社会个案工作:围绕个人、家庭的个案工作程序与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与案主建立工作关系、评估案主需求、制订介入计划和实施;
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小组动力(领导、沟通、冲突、生命周期等)和过程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服务共同需要的案主。
社区工作:社区照顾的任务与策略、社区工作技巧、社区政策与政策分析,有助于多元社区照顾需求群体的社区融入、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的协调。
社会政策概论(社会工作政策法规):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家执行的与社区照顾群体有关的实际法律、法规。
社会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与运行、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服务的项目管理等,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的机构内部组织运作和跨部门协调,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技巧。
公关礼仪:了解礼仪的内容、基本内涵、掌握个人礼仪规范、掌握基本的交际礼仪规范,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居委、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人士的交际与沟通。
义工管理与培训:招募、培训、岗位设计、督导、激励义工等知识和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发动义工的力量为受照顾者和照顾者提供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社会工作课程:为社区照顾协调提供了有关服务对象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实习: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结知识和实践,行动和反思,真正内化有关的价值观和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3.2教学方法
3.2.1课堂授课
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公关礼仪、义工管理与培训和相关领域实务课程属于直接实务课程,教学中注意收集实务案例素材,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调研等方式提高社会工作学生对于前线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在认知上有所了解,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态度上逐渐接纳实际工作的困难和复杂,在技巧上有模拟练习和锻炼,创造实习机会,在大学毕业前有一定的实务基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概论、社会行政等间接实务课程,着重培养思维习惯,提醒学生不仅仅要有实务能力,还要有社会行政的思维。具体而言,了解政府的组织架构,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生态系统,了解所在地的正规服务系统,了解不同群体的政策支持系统,了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运作,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分组项目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3.2.2课外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该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精神病康复者服务中心等社区层面的服务中心合作。在了解上述中心服务对象需求、资源特点等前提下,鼓励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外做日常性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从而熟悉有关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是由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或者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社区、学校、家庭的具有日常性、规范性、长周期的志愿服务[12],志愿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并非是补充,一些院校已经把志愿服务整合到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之中,因为志愿服务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13]。
3.2.3专业实习
有意识地选择有社区照顾对象群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供学生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习所在社区情况、社区照顾群体的情况、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内有关部门的情况,与机构提供的指导实习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充分沟通,提议负责实习指导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有关社区照顾的实习机会给予实习生,并且运用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指导实习生,促进实习生充分感受有关社区照顾的服务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反思自身所学的理论,内化有关社区照顾的价值观和提升实际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涛.养老并不是最浪漫的事[J].中国社会工作(老龄),2015(4):卷首.
[2]穗民.关于印发《推进我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213号.
[3]穗民.关于印发广州市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期间三个工作规范的通知,2010,320号.
[4]罗观翠.我看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N].中国社会报,2013-09-27.
[5]汪昊.社工综合服务:改变广东社区管理路径[N].中国社会报,2013-03-17.
[6]林诚彦,张妙娟.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7]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8][英]特斯特著.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10]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11]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冯博雅.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动员与参与――以H中学“学校社工站”志愿服务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4(80).
一、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转型及单位制逐渐解体,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环境、内容、对象等要素发生变化,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流动人口大增、居民权利意识增强、社会阶层分化等。从广州市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包括:
1.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责不清,政府管理责任与职权不匹配
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直接组织协调辖区内社会管理工作,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落实市区政府部署任务。区政府指导、监督、考核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统筹、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行政管理事务。从街道办事处实际工作内容看,其工作涉及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所有方面,例如治安维稳、人口计生、流动人口管理、劳动监督、民族宗教、居民、集体经济和社区服务等。因强调“属地化”管理,加之各级政府间职能边界模糊,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将很多具体工作交由街道办事处,造成街道承担着过多行政管理事务,经常疲于应付。同时条块关系错位,街道办无执法权,难以承担专业性管理职责,管理力度不足,街道和职能部门就难免推诿扯皮、推过揽功、争权推责。责任主体不明确、责权不统一的结果是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职能难以落实,效果不理想,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2.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事务与其拥有管理资源不适应
伴随单位制管理的解体,单位承担的诸多社会管理功能转移出来,单位成为单纯的社会生产单元。大量下岗、失业、离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单位不承担在业者的社会管理,更多的人成为社会人。社会管理服务等职能开始由单位转到基层政府及社区,造成基层社会管理对象和事务等大量增长。流动人口也使得广州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对象、任务、内容等更加繁重。但是,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并没有相应增加,基层管理资源与其承担任务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分税制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决定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间接决定了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各级政府间缺少较为恰当的财力和责任分担,人财事权过分向上级政府集中,事务具体办理过分向下,基层政府普遍财力不足,很多管理事项依赖服务收费。因编制内人员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基层管理机构只能临时聘用人员。而聘用人员薪酬较低,素质良莠不齐,这又给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带来诸多弊端。为野蛮执法、矛盾冲突埋下祸根。
3.街居关系错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泛行政化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实际上居委会已成为诸多政府管理事务的具体执行者。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向社区延伸时,把各种具体事务的办理下放到社区。却保留管理权。政府下拨给社区居委会的经费也由街道办事处代管,只能根据街道办事处要求使用,经费成为街道办“挟持”居委会的有力工具之一。两者间的指导和协助关系逐渐转变成为领导与指导同时并存的双重关系,届委会沦落为街道办事处下属机构。这使得居民自治机构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居民自治功能。过强的政府行政管理也使得社区的社会组织发育低下,由于成立和运作门槛设置较高,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服务、互助服务、专业服务受到很大限制。
二、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做法
面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困境与问题,为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2009年以来,广州市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通过整合街道机构人员队伍,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等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街道、社区基层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重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初步构建起综合管理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管理服务模式。
1.整合街道机构人员,重新定位管理与服务功能
针对基层社会管理的问题,广州市整合街道机构、人员及职能,以“业务归并、人员整合、服务前移、管理落地”为主线,按照职能交叉、工作关联、高效便民的原则归并职能相同相似的机构,把涉及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及综合执法并各司其职的科室、部门等整合为担负多种职责的综合性机构。这包括:建立街道社区综合管理中心,担负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租屋管理及流动人员管理等综合性管理职能;建立设立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再就业服务、婚姻家庭服务、青少年教育、残障人士服务、群众诉求反馈、困难群众帮扶、社区养老、社区卫生保健等服务平台;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形成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流动人口联合管理服务等联合防控的局面;建立街道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街道城市管理、出租屋管理、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劳动监察的巡查、信息采集反馈、简易执法等工作。(根据2011年2月广州市社会建设调研访谈资料整理,也可参见率征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提升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广州日报,2011年7月14日)整合街道机构人员,优化管理服务职能配置,缩减了内部管理程序,较好地解决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问题,优化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提升了街道科学管理辖区社会事务的能力。
2.强化居委会的自治职能,理顺街居之间的关系
为强化社区功能,广州市按照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的思路,梳理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权力、职责,改革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了居委会工作新模式。根据工作性质内容,将梳理出的136项居委会工作划分为政务协助、居民自治、可转介服务三大类型。对大多政务协助类工作,转交由社区工作站办理,少数从居委会中分离出去,由街道新组建的各管理中心承担;对可转介服务类工作,居委会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交由专门的社会组织来承担;居民自治类事务则须由居委会承担。在梳理居委会工作同时,重新定位社区工作人员。部分人员归口社区工作站,与街道中心对接,承担政务协助的工作;部分人员充实到增设居民自治工作专职岗位上,由社区居委主任牵头,与社区党务专职副书记一起,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工作。针对社区管理的具体事项,届委会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议事、民意沟通、矛盾化解、转介服务、多方参与、评议监督等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这增强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促进了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引进社会组织,以专业社会工作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政府及社区承担的特殊人群服务以及家庭服务等工作难以满足人们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需要,而这些服务正是社会组织的强项。由此,广州市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开始引进社会组织。以专业社会工作提升管理服务。例如,荔湾区逢源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招聘社工人才,立足居民群众需求,引导社工从事实际社会工作,打造出“家长俱乐部”、“群众心声站”、“康龄社区大学”等多个服务创新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再就业辅导、青少年教育、养老助残解困、群众利益诉求和社区卫生保健等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其他街道也采取了类似做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0年,广州市共投A6000万元购买了公益民间组织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根据2011年2月广州市社会建设调研访谈资料整理,也可参见周祚:《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今年总投入超过6000万元》,广州日报。2010年9月4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街道、居委会通过依托社会组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手段,克服了传统服务手段单一、粗放、有限的缺陷,细化了政府社会服务职责,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好评。
4.加强基层资源供给,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
针对基层财政、人力、物力等资源短缺问题,广州市提出街道办事处经费主要由区财政负责解决,加大对街道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投入。广州市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以及办公经费,明确参照事业单位标准给予居委会专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2009年以来,为配合试点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区两级财政为每个试点拨款2007:5元,有的区财政及街道还增拨资金,整合服务场所,增加对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投入。例如,海珠区下拨569万专项经赞作为2个试点街道的建设经费、花都区及新华街道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心及服务站建设、越秀区北京街道调剂700多平方米场地用于服务中心等。(根据广州市民政局在“广州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其提供的书面资料整理)在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硬件建设之外,市区财政还拿出专项经费通过强化服务中心、居委会和专职人员队伍培训,支持街道购买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手段,来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把人力、财力、物力等管理和服务资源更多投到基层,解决基层“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址办公”的突出问题,推进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了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三、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启示
广州市通过整合街道管理服务机构强化居委会职能,通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增强基层管理服务资源等途径,创新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给我国整体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带来如下启示:
1.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须转变政府职能
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多年来,我国基层政府管理组织机构都将经济职能放在首要位置,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为解决此问题,广州市明确街道不再承担具体经济发展职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增强街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由此可见,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首先需要推进政府转型,将政府工作重心转变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
2.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须厘清居委会职能
居委会是基层居民自治的主体,对居民自治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更多承担协办政务的职能,较少顾及到对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服务。为加强基层居民自治,广州市对居委会承担工作进行梳理,转移居委会的工作重心,使得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到居民自治事务方面,增强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促进了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3.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须促进服务专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管理手段单一、行政化;社会服务手段传统、低效率。在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分化及社会需求多元化、分散化的背景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需要向现代专业化管理服务转变,通过引进专业化服务,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社区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问题家庭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了居民社会服务人性化、个性化的需要,推进了基层管理服务社会化。弥补了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不足。
一、改革背景
历下区是济南的中心城区和重要窗口,是全市辖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益事业需求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接的服务项目增多,服务要求也不断上升。街道办事处及其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基层服务主体,面对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不断适应发展形势、转变工作职能,进行了诸多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历下区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自2009年起一直排在全市首位。区内各街道办事处努力克服地域面积小、空间承载量受限等困难,在工作中突出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使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要求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现行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上涨,社会总体趋于稳定,为推进改革理顺机制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政府财力不断增强,使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实力来加大公益服务力度,这为下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为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历下区既承担着老城改造、打造泉城特色标志区的任务,又肩负着建设东部新城、打造政务文化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的重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逐渐明晰, 公益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空白逐渐显露,社会各界对建立高层次、专业化、结构合理、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的街道社区服务体系的需求日渐迫切。
(三)工作职能不断转换,为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一是对街道出资举办的企业进行改制,实行政企分离,使街道办事处将更多精力、更优资源集中到服务辖区群众、助推区域发展上来。二是理顺区、街之间的工作关系,弱化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外贸出口等经济考核指标,制定以服务为主导的考核办法,调动和激发了办事处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搞好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三是通过积极推进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的经费保障和转移支付力度。这些改革尝试为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深化基层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面临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配备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受传统体制束缚影响,街道所属事业单位管理,长期以来坚持绝对平均、相对调整的固有模式,区内各街道机构设置完全相同,人员编制总体接近,只对个别单位进行少量人员编制的相对调整。虽然各街道办事处在人口、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较大差异,但自2001年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以来,区内所辖各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就未再进行过调整,导致面积大、人口多的街道办事处依靠现有人员难以完成工作任务。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现有人员难以应对,只能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勉强弥补人力不足,很难满足辖区群众和单位的服务需求。在街道所属事业单位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人员编制未能及时做出相应调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制僵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充分履职的瓶颈。
(二)事业单位未能充分发挥其公益服务职能。一是街道所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不清,造成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些事业单位由于职责要素的缺失,承担了本应由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二是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由于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从机构性质上来说,事业单位的创办目的不是为了个体或组织的利益,从管理体制上来说,事业单位资源由政府配置,通过行政手段和计划实行条条管理,并且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市场化程度低,导致了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缺乏符合形势需求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这都限制了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效率。
(三)服务民生工作存在管理体制问题。公益服务是普惠性的事业,事关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责。对街道所属从事民生服务的事业单位,历下区街道办事处存在着监督管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充足等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几点思考
必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使其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服务总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结合历下区实际,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要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质量,首先要理顺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同时健全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其制度更健全、机制更灵活、服务更高效。建议将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一并划归办事处行政机关,强化办事处行政科室职能;对经营良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由市场配置其资源;对已无职能的空壳单位进行裁撤,编制收回。同时整合街道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成立街道办事处的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承接辖区内的经济、城管、文化、社区等全方位服务内容,对居民进行一站式服务。
机构设置方面,具体设置如下:经济发展中心,承担辖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技术推广、产品质量监管、经济统计、协税护税等方面职责;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市政建设、房屋建设、园林绿化、交通、防汛、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等协调服务管理职责;文化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各种文化项目, 对辖区内的其他社区社团组织进行统筹管理和服务整合;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制定辖区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社区事务、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运行机制方面,为了提高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在服务中心内部健全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分权制衡机制。一是设立以本单位以外人员为多数的理事会。作为其决策层,理事会由街道办事处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和综合服务中心自身代表三部分组成,人员各占1/3。二是明确理事的产生方式。代表街道办事处的理事,由街道办事处委派,代表社区居民的理事,由居民推选产生,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职位的负责人确定为当然理事。三是确定理事会的决策方式。理事会决策采取票决制,外部理事和内部理事一人一票,不设权重差别。四是管理层作为理事会的执行机构,按照理事会决议独立自主地履行日常业务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等职责,并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工作。五是成立监事会,由居民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组成,作为监督机构,负责对理事层、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等情况进行监督。
(二)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服务发展”的要求推进动态管理,服务工作大局,促进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配置,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方面,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和领导职数。以整合原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建立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为契机,将全区街道办事处所属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全部收回,借鉴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路,制定《历下区街道办事处分类办法和机构编制核定标准》,以街道辖区总人口(人)、财政总收入(万元)、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作为分类指标,并将各指标数值转换为各自对应分值,根据分值不同,将全区街道办事处划分为一、二、三类,根据分类对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重新进行核定。
另一方面,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机构有破有立、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人员编制的综合使用效益。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加强横向调剂。对全区街道层面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刚性管理,做到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财政供养人员“三不超”。二是推行“养事不养人”用人机制,实行“花钱买服务”。对一些公益服务和公共管理领域确需新增人员的,积极推行“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用人机制,即只核定财政补贴“份数”,不定编到人。
一、提高认识,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2002年3月,经省市政府批准,东山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6月份正式挂牌。由镇进入街道,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制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东山已全面融入城市。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实践的课题。面对刚刚由村转为社区、镇转为街道,我们各级干部对如何开展社区建设还几乎是一片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富民工程”为工作主线,把社区建设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1、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一是统一干部思想。我们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快社区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实现富民强街、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从而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社区建设的要求上来。与此同时,我们多次邀请市民政局和xx市先进社区的领导来作专题宣讲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诠释社区建设的内涵,提高大家的理性认识。此外,我们分批组织街道和社区干部到xx先进社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吉林省四平市参观,让大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和感悟社区建设,启发思路,开阔眼界,为建设社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宣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必须立足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我们发放了致《社区居民一封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利用宣传栏宣传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创建工作计划等,把广大社区居民的目光吸引到社区创建上来,逐步确立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全新理念,赢得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三是宣传驻区单位。通过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社区创建的共同责任,征求驻区单位意见,争取对社区建设的支持。明月集团无尝提供场地让社区建设活动中心;区劳动局帮助东山社区率先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站;xx造币厂与章村社区共建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整合资源、共建文明社区的效应。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形成了各级干部重视、驻区单位支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考核。街道专门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挂帅,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宣传、民政、财政、计生、司法、文化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网络,为推进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与此同时,街道明确了创建目标,即利用2年时间,全部建成xx市示范社区。为此,街道专门制定了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与年终评比挂钩,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调动了社区干部抓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3、典型引路,强力推进。外港社区基础条件较好,加之居民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社区相对集中,人居环境比较优越,社区建设易见成效。为此,我们以外港社区为试点,首先在点上取得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然后,在全街道加以推广。为促进面上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坚持每月一次现场推进会,在实践中发现典型,塑造典型,推广典型,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章村社区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在全街道率先建成农民公园和休闲广场,免费为居民开放;东山社区建设首家社区就业培训学校;岔路社区培植了一所家政培训学校;龙西社区建成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外港社区建成6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正是这些典型,引领着社区建设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紧扣目标,推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立足社区创建目标,我们以美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发展社区服务、推进社区自治、繁荣社区文化为重点,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快社区建设。
1、抓阵地建设,构筑社区创建工作的平台。一是健全网络。各社区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构成要素,将9个社区合理划分为61个居民小组,初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网络。与此同时,成立了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计生、社区治安六个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网络。二是加快基础实施建设。去年累计投入近600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此外,各社区还建成了“一点、两栏、三站、五室”,即一个全民健身点;宣传栏、公示栏;社区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教育培训室、调解室、警务室。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各工作委员会制度以及党建制度全部规范上墙,并且还建立了“居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各项制度的建立,使社区工作步入有序运行的轨道。社区每季度一次“三公开”已成惯例,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干部向居民代表述职,重大事项经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已成为社区工作必经的程序,社区居民自治得到充分体现,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2、抓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工作的亲和力。我们立足“四个面向”,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各项社区服务。建立了治安巡逻队、社区专业服务队、社区卫生保洁队,全街道已有志愿者队伍近2000人。形成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去年以来,我们把社区服务和推进富民工程相结合,把服务重点放在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上,共投入近20多万元用于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发放居民养老金。街道、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共培训500人次,推荐就业580人,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此外,街道各职能部门纷纷将工作重心下移,有的还建立了社区服务窗口。现已建立了社区治安服务窗口,实现了警务进社区,并配备了90名社区保安人员,街道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用于社区警务建设;建立了计生服务窗口,配备了30名计生信息员;建立了社区窗口,直接受理居民的来信来访。日臻完善的社区服务,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便利,增强了认同感。
3、抓文化建设,提升文明程度。我们把建设学习型社区融入社区创建之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一是狠抓老年教育工作。街道成立了老年大学,开设了10多个专业,现有学员达200多人,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还建立了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了24个班,学员达500人,老年学校已成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二是开展健身活动。现已建成20多个室内外健身点,并且定期开展健身活动。章村社区还把健身点和环境、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免费农民公园和体闲广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健身的场所,而且塑造了现代文明社区的新形象。三是大力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去年以来,由社区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多达30余场次。此外,街道结合迎接“十六大”,举行了文艺演出和首届社区文艺汇演,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提升标杆,实现社区创建工作新突破
对照创建省示范街道和省级示范社区的标准,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重在建设的方向,进一步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同创共建,努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社区服务完善、文化生活丰富、综合效益显著、道德风尚良好、社区居民放心的现代文明社区。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创建工作计划,继续采取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形式,落实关键举措,营造创建工作的强大声势,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效应,提升创建水平,争创省级示范街道和一个省级文明社区、三个市示范社区。重点在四个方面求突破:
1、在强化阵地建设上求突破。我们以章村社区为试点,一次规划到位,分批组织实施,高起点建设好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年内实现50%以上的社区小组建成办工和活动中心,并且统一挂牌,统一标识。同时,街道投入200万元,正在新建1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2月底即将投入使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服务,进一步扩大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此外,新建中前社区综合大楼,力争建成全市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
2、在社区环境建设上求突破。环境建设的水平,是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们把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人居生态环境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根本任务来抓。以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为载体,一方面注重社区的绿化,结合绿色江宁工程建设,实现绿化布局均衡,绿化工作达标;另一方面要发挥街道市容监察中队的作用,主动争取区市容局的支持,上下联动,加强市容卫生的整治。以道路、小区市容卫生整治为突破口,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实现区域景观良好,环境整洁有序。目前,市容整治工作初显成效,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012年我街以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为目标,落实部门齐抓共管机制,认真探索转型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加快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为我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现结合我街实际,提出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意见: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三结合”工作是计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抓紧抓好计生“三结合”工作是实现计生工作“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把“三结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颁发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书。做到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施治的“三结合”工作机制。街道拟定年内召开2-3次“三结合”部门工作协调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计生工作难点问题。村(居)委会、辖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计生“三结合”和“三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颁发的计生责任目标和“三结合”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任务。各部门要制定计生“三结合”工作方案和计生“三户”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确保责任明确,人员到位,工作落实,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计生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及督促工作。
齐抓共管,综合施治。
摸清计生“三户”底子,建立健全计生“三户”档案,分析研究计生“三户”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要把农村的二女结扎户、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户及符合政策生育的计生特困户和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中的计生“三户”特困户做为帮扶重点。同时,发挥村(居)计生协会会员联系户的作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会员与计生“三户”结对帮扶。各社区居委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为社区和本单位的育龄群众提供“三生”服务,制定方案,建立健全楼(幢)长负责制。使计划生育与社区各项服务紧密结合,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
⒈派出所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在办理人口迁入和暂住证时,要审验婚育状况证件,并做好审验记录,对无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员,发放限期交验通知,督促流入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要督促房主、业主与各村(居)签订计生管理合同,协助开展流动人口联网清理。做到档案资料完整。
⒉街道民政办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在安排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发放救灾救济款时,对计生“三户”的贫困家庭在同等情况下,实行优先安排,并在数额上有所倾斜,把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二女结扎户和计生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并把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
⒊街道企管委要加强企业干部、职工(含流入人员、非公有制企业招聘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完善表簿卡、双查、四术等常规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计生“三户”就业(含流入本辖区的计生“三户”)。把人口理论、双基知识等培训与岗位练兵等技术培训相结合,做到档案资料完整。
⒋街道计生办要认真履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制定计生工作计划和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并认真实施;当好党工委、办事处的参谋。搞好宣传教育,提高优质服务,抓试点创特色。会同有关部门把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同传授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科普教育等社区生育文化系列服务相结合,认真落实宣传访视;按照巩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要求,负责检查督促,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计生责任目标。
⒌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要把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无偿为计生“三户”举办和安排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优先为计生“三户”提供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尤其是帮助计生贫困户和二女结扎户增产增收。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法治化
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迅速,截至“十五”末期,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8479个,一般社区服务设施l94796个,全国城镇新增3.2万多个老年活动之家和约2000个较完善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目前,全国已有的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达30多万人,社区志愿者l8o0多万人。伴随着社区服务制度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从法学视角全面剖析我国社区服务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法治化、和谐化,以至推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有借鉴意义。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概念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l887年,德国社会学家Tonnies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最先提出社区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初,社区概念被引人中国。现在,对于社区,比较统一的界定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社区则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动员社区力量开展的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呢,管理学上一般将其界定为规范和调整社区服务管理、运行、监督机制的法律制度。我们主要从法学角度将其界定为调整社区服务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自l993年以来,我国的社区服务法律制度一直处于发展提高阶段。目前,调整社区服务方面的专门法律尚属空白,只有一些中央的总体性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主要有:l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部委颁布《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这是社区服务发展中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它要求将社区服务纳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基本任务,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此后,社区服务迅猛发展。l995年l2月民政部颁布《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推动社区服务向高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2006年4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该文件指出,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更是对“十一五”期间的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做了详细部署。
(二)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社区服务制度的主要模式,即政府为主导,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注重社会效益
(1)政府为主导。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
(2)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单位负责人参加,对本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居委会既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又是社区管委会的下属组织,具体负责落实社区管委会下达的社区服务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利民便民工作。总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会落实,必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3)注重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资文化需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区服务应注重社会效益。当然,也并不排斥有偿提供社区服务的可能。不过即使有偿服务,也应当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则。
2.宏观上明确了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总体目标为:到2010年,在全国城镇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具体目标为:一是到2010年,全国每个街道基本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70%以上的城市社区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他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要有明显改善。三是“十一五”期间,中央拿出6亿元专项资金,民政部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l4.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建设3000个左右的示范性、综合性的社区服务设施,包括500个左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左右社区服务站及l00个左右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
(2)发展社区服务体系要重点完成四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如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就业和保险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老年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等。二是要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区、街道、区(市)社区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社区”。四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个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3.规定社区服务的对象为本社区全体居民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而是涵盖了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措施,社区的居民都有权享受,只是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区服务。因此,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
4.规定了社区服务的各项内容
(1)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
(2)面向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家务劳动社会化产生了对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应当使社区面向社会,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良好的日常服务,等等。
(3)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服务。除了普通居民,社区内还或多或少存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等,为这些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内容之一。这种服务通常是有偿的,而且互惠互利。通过为辖区单位提供餐饮、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一方面能够解决社区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能解决辖区单位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意义
(一)是实现社会法治化的重要环节
法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的法治化包括方方面面的法治化,社区服务发展也不能例外。而事实上,目前社区建设与发展缺乏法律上的规范,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缺少法律法规保障。当前,国家主要通过一个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来规范社区服务发展,在各地也都依据这一“意见”来开展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地区性的规定。《社区自治法》这一社区自治的基本法还未出台,各专项法律如《社区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也没有出台。这种情况下,必须完善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建设,早日实现社区服务的法治化、规范化。
(二)是实现社会和谐化的重要环节
我们知道,社区服务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维系弱势人群的社会尊严、生存权利和生活能力,限制不平等的差距,提高社会的公正度和稳定性;二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需求,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促进社区的人际交流和人际关怀,改善社区的人文环境,提高居民的道德文化素养。而这些功能正是同我们当前倡导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理念殊途同归的,因此完善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建设,使社区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实现社区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环节。
三、国外相关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及启示
(一)美国社区的“皮毛法律”
在美国社区,法律要求每一个业主避免在自己的土地或房产上进行“不合理”地侵扰附近土地使用或享受的活动,小麻烦也有相应的法律监管,美国人称此类为“皮毛法律”。以社区噪音问题为例,早在l997年,纽约市议会就通过了严厉的《新噪音防治法》,规定在距离公寓楼一米处进行测量,所有噪音超过45分贝的声源都被禁止使用。无论是狗叫、过大的电视音响还是汽车的呜叫,都不得连续超过3分钟,上述违规超过三次,就将被罚款525~2625元。“新法”还规定,各家商店、酒吧、夜总会的扩音喇叭声音不能让街道上行走的人听见,如果音量太大,就将最高处罚2.4万美元。家庭报警器、建筑机械、电动工具、垃圾处理装置、大型空调设施等都在该法的严格监管之下。音响设备,一次违规罚款90—350美元;三次违规罚款270~1050美元。狗叫,一次违规罚款45—175美元;三次违规罚款l35—525美元。车辆喇叭,一次违规罚款l30美元;三次违规罚款4200美元。摩托车(过度轰鸣),一次违规罚款440—1400美元;三次违规罚款1320—4200美元。锤子敲击(夜晚),一次违规罚款440美元;三次违规罚款4200美元。酒吧、夜总会喧闹音响,一次违规罚款2000—8000美元;三次违规罚款6000~24000美元。另外,纽约市环保部门专门成立了处理噪音污染的机构,该机构有几十位督察员从上午8时至下午6时处理有关噪音的投诉。原则上,只要社区有投诉,督察组成员就会带着监测仪器,在当地警察的陪同下赶到现场测试噪音分贝,对违规者当场开具罚单。
除了社区噪音问题备受法律关注,其他社区的琐碎问题,如家庭宠物限养、保持自家门前卫生问题等等均有法可依。美国的这一做法对我国将来实现社区服务法治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出台社区服务相关法律时必须考虑最大限度的细化和可操作性。具体而言,就是完善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如社区环境改善、社区服务方式多元化等都要有具体的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
(二)社区服务刑罚制度
社区服务刑罚制度是法院判决犯罪人为社区从事一定时间公益劳动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方法。
也就是说,法庭通过下达社区服务令的方式,判令犯罪人进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通常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保持和维修社区福利设施、参加国家实施的工程、在某个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参加劳动。社区服务的刑罚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该国在l973年的《刑事司法法》中规定了“社区服务”的刑种。该法规定,法官可以判令被告人进行无偿的社区工作,弥补因其罪行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这种刑罚方法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国纷纷仿效并很快将其法律化。目前,社区服务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而且,国际社会非常重视社区服务这种方法在各国的推广、使用。1997年12月24日至28日在赞比亚卡马多举行的非洲社区服务裁决国际会议通过了《卡马多社区服务宣言》,对于推动社区服务刑罚在世界各国的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20**年,全区老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老龄委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按照城区老龄工作社区化、社区老龄工作社会化的总体思路,围绕“六个老有”目标,强化基层老龄工作基础建设,不断推进社区老龄工作社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老龄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区人民政府、锁金村街道办事处同时获得“**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3名同志获得“**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区老龄办获得了“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称号和“**区‘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的荣誉;区委、区政府表彰了10个“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有功单位”、27个“老龄工作先进单位”、109名“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授予20位同志为“孝亲敬老之星”和“老有所为之星”。
一、以社区老龄工作为重点,强化职能,基层老龄工作的基础更加扎实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纽带,是老年人的“家”。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是落实“六个老有”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而做好社区老龄工作的重要条件就是建设一支热爱老龄事业、处处为老年人着想的老龄骨干队伍。上半年,区老龄委结合社区居委会主任改选的契机,对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进行了改选,把刚退下来的有经验、有能力、愿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的老社区主任吸收进协会担任会长,为老年人协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升了协会工作的活力。为加强协会工作能力建设,区老龄办对全区64个社区居委会主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和街道老龄干事、老年人协会会长进行了培训。通过系统业务培训,增强了他们的业务本领和在一线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培训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强化了责任意识,从而确保了基层老龄工作骨干队伍整体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全区基层老龄工作的组织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基层协会会长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6月份,全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推介会在我区召开,现场观摩了**湖街道板仓社区、锁金村街道锁三社区、后宰门街道北安门社区和老年人协会,各街道社区的老龄工作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了省、市老龄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整合资源,社会化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今年,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生活照料服务网络、老年健康服务网络、老年慈善救助网络、老年文体教育网络、老年权益维护网络”进一步健全,社会化助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上半年,区老龄办与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共同对享受政府资助服务的老年人的满意率进行了调研和评估,老年人满意率为100%。同时,区老龄办还对今年新增服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底,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了更详细、更适合老年人的量化服务指标,从而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状况、不同类别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及便于街道、社区更好地操作,区老龄办印制了《**区居家养老服务手册》分发到基层。《手册》从老年人申请、社区审核、街道把关到区老龄委审批以全部工作流程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各种申请表、评估表均作了详细规范。这一做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扩大政府资助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同时,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通过考试,40名护理员取得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并全部加入了万家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队伍,壮大了护理员队伍的力量。10月份,区老龄办与锁金村街道办事处共同评选出“十佳明星护理员”,并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大大激发了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护理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以“数字**”为平台,加快建设,老龄工作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
我区现有老年人6.5万,为及时、便捷地了解老年人信息,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从2005年底,区老龄办研发的《**区老龄工作管理软件》利用“数字**”网站,实现区、街、居三级联网。今年上半年,各街道、社区完成了老年人信息资料的录入,全区老年人信息库初步建成,基本实现了全区老龄工作信息化管理。老龄工作信息网络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老龄工作的效率。这工作,得到了省、市以及全国老龄办领导的肯定。
四、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为基础,因地制宜,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活动的内容也由最初的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为适应老年人多样化文化需求,促进“老有所乐”的落实,各街道、社区老年人协会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活动室)每周坚持为老年人开放不少于3次,办得好的社区坚持每天开放。星光老年之家,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活动推进制度建设。部分社区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作用,将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办晚会、开联谊会、办祝寿宴、外出旅游等形式,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又融洽了老人、邻里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区老龄办通过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大力营造老年文化氛围,宣扬积极健康老龄化,既检阅了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成果,也推动了全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老人节期间,由**省老龄委、**市老龄委、**区老龄委共同主办,由区老龄办承办的“枫叶颂”大型广场演出和咨询活动在鼓楼北极阁广场盛大举行,全区8个街道1000多名老年人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度重阳节,省、市30多名法律专家、卫生保健专家现场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省广播电台健康频率对广场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五、以公正维权为重点,高举维权大旗,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今年是老年法颁布实施*周年,各街道、社区以此为契机,通过制作标语、宣传橱窗、举行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年法。区、街、居三级老年维权网络积极发挥作用,解决老年人涉法问题。每周有一名律师到社区接受咨询,帮助老年人维权,受家庭侵害的老人可以暂时到老人庇护所庇护。街道通过老年“道德法庭”,实行道德点评,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区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权益分部,对老年人的涉法问题,通过法律途径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全区老年维权网络的有效运作为全区老人撑起了一片蓝天。区司法局在“全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推介会”上作了题为“整合服务资源,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典型发言,受到了省、市及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新晨
六、以先进为典型,深入宣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