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01:4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干部剖析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针对任何人,只反映实际情况:
一、现状
1、大众认知的公务员形象:
现在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只要一提起公务员就跟贪污、、灰色收入等挂钩了,好像全天下的公务员都有灰色收入,都在吸取民脂民膏。一谈公务员收入低,就遭到骂声一片。
2、我自身的现状:
我目前工作在乡镇,家庭条件很一般,是通过考试进来的。我所在的乡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工资水平:每月拿到手的为2565元。至于奖金、福利、津贴我从来没见多过一分钱。我每月就是靠着这2565元来养家糊口,每月交通费需要300元(工作的地方离家大约有190公里,家和工作单位属两个县),每月在食堂吃饭需要200元,手机费需要近100元,其他支出暂时别说,看我还剩下多少。我的家庭靠什么来过呢?
我从来没有过正常的礼拜天、节假日。我的实际工作内容:上班后,不能离开乡政府大院,要接电话,写材料、迎检查、打扫卫生。你们难以想象,基层公务员忙起来,晚上就真不能睡觉,这一点都没有夸张。别说灰色收入了,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倒贴电话费、差旅费。
二、剖析
1、关于大众对公务员的认识,有其合理性。
不错,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好像就高高在上,好像就套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绝大多数一般公务员很可怜,拿着微薄的工资,所谓的好处、灰色收入其实他们根本连边都沾不上,穷其一生可能连个房子都买不上。就那我来说吧,我可以经得起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检查和监督。因为我反映的是再实际不过的情况。当然,少数为官者和一些权力比较大的机关确实收入很高,但这并不占到多数,为什么要让绝大多数的普通公务员背上这样的黑锅,却过着惨淡的生活。
2、在政府机关混,有时候要斗勇斗狠斗智,背景不容忽视。
没有背景的基层公务员,在单位就是老黄牛,什么活都得干。有背景的,实事求是第说,更受重视。
3、没有背景的基层公务员,升迁难度更高。
这是是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了。当然,不管怎样,我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等风来吧!
三、解决途径
也许有人说,既然你说的这么不好,那你为什么不辞职,你不干有人干,有人抢着干。诚然这是实情。这就好比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我毫不夸张的说,辞职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也在想只要我找到一个谋生的方式,我不会留恋基层公务员一天。
还有一个顾虑,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怎么承接,我毕竟在外地,这个手续办理也需要托关系的。作为基层公务员,没有什么尊严可言的。只要是上级部门,没有一个人把你当人看待的。只要是群众,不管有理没理都能说你两句,你得忍着,否则人家就上访,就说你工作态度有问题。
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到底在哪里?一般的公务员,手中并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他们收入微薄,却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我现在毫不夸张的说,我是24小时在乡镇,晚上加班是常事,有时候半夜12点还得把你叫起来。没有什么真正的事业,应付检查就过多的把你的精力耗费了。
同时,我们的乡镇干部的职务晋升天花板就在那里,这个,大家都懂的。
我希望国家、省、市尽快出台激励机制,比如说,在异地工作的公务员,应个人申请可以调回家乡去,不需要托关系,找门路,而是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一般的人就没有关系和门路可以用,两地分居可能是一辈子,这样还有人能安心工作吗?或者说本地的公务员,工作满几年后,只要每年工作考核为优秀,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提拔,而非自己去找关系。或者说,在公务员行业引入绩效工资制。既然公务员也需要交纳养老保险。为什么就不应该有绩效工资,等等。这些都是希望上级应该为最基层工作人员考虑的。
俗话说,“后方稳定,前方才能安心。”我们一天到晚就想着如何让家人吃饱饭,如何解决生活困局,解决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等问题。在前方如何安心?
一句话来总结当前基层公务员的情况。“政治上看不到前途,经济上得不到实惠,亲人得不到照顾,心理上得不到慰藉”。
我说的都是实情,愿意接受任何人检查和监督,也欢迎大家好好调查调查基层公务员是什么情况再给评论吧。
一、我县春季森林防火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大造宣传声势,全力营造浓厚氛围。对森林防火宣传,我们既秉承了往年注重实效的优良传统,又着重从形式上不断创新,使防火宣传的教导面大大增加。一是巡回宣传。3月2日,我县开展了“森林防火游行车队巡回宣传”活动,组织车辆20多台,排成长龙,气势浩大,游行车队途经全县18个乡镇(林场)所在地,89个行政村,宣传时间历时整整一天,为森林防火宣传造足了声势。二是会议宣传。据防火办统计,我县召开各类森林防火会106次,其中乡镇召开森林防火会20次,村组召开群众大会86场,群众直接受教导达3万人次以上。三是电视宣传。在防火紧要期,县电视台各频道通过插播、滚动和飞字幕等形式播放《防火通告》、《紧急通知》和森林防火公益广告。为确保宣传实效,加大了播放频率。县新闻台天天晚上重复播放2次,白天3次;图文频道每1小时滚动播出一次。四是新闻宣传。在防火紧要期,嘉禾电视新闻台、《今日嘉禾》、嘉禾政务网等多家媒体加大森林防火新闻报道,仅2至3月一个月多时间内,嘉禾新闻台采播放森林防火新闻稿26条,《每周聚集》栏目制作2期森林防火专题节目,《今日嘉禾》刊发森林防火新闻报道19条,嘉禾政务网多次对森林防火会议和县级领导讲话材料进行全文刊发。
县内各大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有力地提高了我县森林防火的社会影响力。五是短信宣传。移动、联通部门一遇高火险天气,及时向全县20万用户群发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有关火源治理警示短信,全县群众直接受教导率达70%。清明节3月25日至4月5日间,不论天晴下雨,移动、联通都天天保持发送“失火烧山,一律坐牢”等警示短信,时刻提醒人们注重森林防火,为清明森林防火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标语宣传。各乡镇、林场、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所有公务用车都在车上统一张贴了“违规用火,一律拘留”的宣传标语;各乡镇所在地和集市区都悬挂了宣传横幅,村组醒目处都刷新和书写了宣传标语;县林业局在重点林区入口处竖立了森林防火宣传牌;县*林场标语宣传更是做到了铺天盖地,场内场外,路边墙上都有防火标语,全县防火标语宣传氛围极其浓厚。七是广播宣传。为宣传新《森林防火条例》和《郴州市野外火源治理规定》,县防火办重新录制森林防火宣传磁带100块和vcd碟30块发放到各乡镇、村组。八是《通告》宣传。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印制《通告》4000张,乡镇翻录和自行印发《通告》1万多份,每个自然村1份,重点防火自然村或人口1000人以上的大村则达到3份以上,确保《通告》深入人心。
(二)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火责任。一是会议部署,落实责任。2月14日,“2.12”森林火灾完全扑救后第二天,县委就立刻组织召开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县直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参加的森林防火工作紧急会议,县委书记曹建平、县长陈荣伟、县委办主任邓泽佳、副县长*作了重要讲话。2月22日,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荣伟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会议听取了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县林业局森林防火工作情况报告,会议认真剖析了我县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对策。3月11日,全县农村工作会召开,表彰2009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兑现2009年度森林防火责任状,17乡镇、林场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状》。3月16日,县委、县政府为确保清明森林防火平安,又紧急召开了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邓泽佳、副县长*等县领导就清明明期间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和认真安排。二是文件安排,落实责任。“2.12”森林火灾后,2月13日,县委、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动员全民,全民动员,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一项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月16日,县委办又接着下发了《关于对当前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紧急部署全县森林防火督查工作。2月底,县委督查室根据前段督查情况,下发了《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情况督查通(一)》。3月10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下发了《关于确定*林场等4个单位为全县森林防火黄牌警告和警示单位的通知》,一系列文件的下发,确保了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有序、高效运转。三是“四包四定”制,落实责任。即“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包山头”,“定责任领导、定责任区域、定责任人、定奖惩制度”,确保了防火责任落实到山头,落实到人。四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重点林区防火工作,我县以县政府名义明确了责任单位。县*林场防火责任由县*林场、石羔乡和盘江乡三个单位共同负责;“两园一寺”(烈士公园、东塔公园、普照济寺)防火责任由县林业局、建造局共同负责;市县交界山头、县内主要交通干线由县林业局和所在乡镇共同负责;乡镇交界村、山头防火责任由相邻乡镇共同负责,其它重点地段按辖区自行负责。五是实施黄牌警告制,落实责任。从今年起,我县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一年内两次被黄牌警告的单位,农村工作“一票否决”。3月11日全县农村工作会上,通报了今年第一次被黄牌警告和警示的四个单位。六是加大问责力度,落实责任。*林场火灾发发生后,县纪委、县检察院立刻介入,对林场场长、分管防火及相关人员共11人进行了追究。其中7人被行政问责,4人被刑事拘留。七是严厉纪律,落实责任。在4月12日前,我县森林防火工作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森林防火领导原则上不得离开辖区,确需离开的,需经上一级有关领导同意,确保森林防火组织领导到位。
(三)严管野外火源,保持高压治理态势。一是禁火《通告》。2月24日,县人民政府以嘉政通〔2009〕3号文件印发了《嘉禾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森林防火期有关工作的通告》,确定2月24日至4月30日为森林防火期,全县所有林区及林缘500米范围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二是加大非凡群体管护责任。对痴呆傻和精神病人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专门台账,与其法定监护人签订《森林防火监护责任书》,并分别明确一名村组干部或党员作为跟踪监护人,凡系该非凡群体引发的森林火灾,一律由监护人承担,跟踪监护人负连带责任。对在校未成年学生则由班主任负责监管。三是突出加强林场、风景区、墓群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火源治理。*林场通过与周边乡镇村组签订《联防协议书》、召开森林防火座谈会等形式抓好火源治理工作,共同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县林业局在清明前对我县“两园一寺”(烈士公园、东塔公园、普照济寺)开展了“三清”工作,即清杂草,清枯死枝丫,清坟墓。此次“三清”工作,共出动劳力410个,开设15米宽隔离带7公里,清除枯死枝丫30吨,清扫坟墓86座,有效确保了我县城区重点风景区清明期间的安全。四是强化火源巡查责任。
各乡镇都成立了20-30名的森林防火巡逻队,防火巡查实行定人、定村、定山、定责任“四定”制,确保火源巡查不走过场。哪块山头或或哪片责任区因违规用火行为未及时得到发现或制止而发生森林火灾的,要追究相应责任人和责任领导的责任。五是加大造林炼山审批力度。为防止造林炼山和林缘可燃物烧除出现“跑火现象”,我们实行了造林炼山风险金制度,假如出现“跑火”,风险金则作为罚金进行处理。对于炼山超过150亩的山场,县林业局专业扑火队会到现场督火。六是加大违规用火查处力度。县林业局天天安排一组由4人组成的巡查队,由领导带队,深入山头地块和重点防火单位进行巡查,巡查中做到有烟就查,有火就灭。一个多月来,县林业局处置违规用火12起,罚款4600元,责令张贴《检讨书》2009份。对违规用火的每起处理情况都及时进行了电视曝光,确保达到处理一人,教导一片的作用。七是严厉打击火灾肇事者。我县各有关部门按照事故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处理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汲取不放过的原则,从重从快打击火灾肇事者。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反应强烈的森林火灾,森林公安非凡加大了破案力度。*林场2·12森林火灾,犯罪嫌疑人畏罪潜逃,为把犯罪嫌疑人早日抓捕归案,森林公安采取了多项侦查手段,网上追逃令,印发《悬赏通告》,《悬赏通告》并在电视上连续播出两个月,终于在案发后63天把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盘江乡宅候村2.14森林火灾,为找到突破口,森林公安在宅候村四周的几个小组设立了3个“举报箱”,以方便群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盘江乡政府和宅候村的积极支持下,森林公安在10个工作日终将此案告获。
(四)严格工作督查,确保各项措施到位。在今年森林防火工作中,森林防火督查始终贯穿于所有工作中。按照市级要求,我县成立了森林防火督查组。督查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县纪委、县林业局和县电视台3个单位参加,督查时间从2月16日起,持续到4月底,督查的重点是“九查”,即:查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查防火巡逻队是否履职,查防火宣传是否深入人心,查野外用火监管是否得力,查森林火灾隐患是否杜绝,查应急分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查扑火工具是否备足,查防火值班是否正常,查责任制是否落实。督查工作以来,督查组共明查暗访26次,双休查岗3次,电话查岗4次,发现违规用火现象26处,要求乡镇写出书面说明6次,下发“县委交办函”9份,提出整改意见32条,问责乡镇4个。通过督查,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林场森林防火各项措施的落实。与之同时,县林业局内部成立了四个防火督导小组,每组由1名局领导、1名公安人员和1名防火办工作人员组成。督导工作实行轮班制,天天都有一组人员深入乡镇督查和指导基层防火工作,主要是“四查”,查防火值班领导是否在岗,查防火宣传车是否在宣传,查火源巡逻队是否在履职,查“四包”责任制是否得到落实。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导小组都及时记录在案,并通报乡镇,其结果列入年终考核成绩。
(五)狠抓应急预备,提升科学处置水平。一抓值班备勤。今年县林局充实了值班力量,增加了一名值班人员。并规定,对发生较大或危险性大的森林火灾,必须两名值班人员同时值班。对于出现缺岗或漏接电话的现象,一经查实,从严查处。对于乡镇值班,县防火办天天都会不定时电话查岗,确保全县防火政令、信息畅通。二抓队伍建造。为使扑救森林火灾专业化,落实省市要求的“三禁止”,我县加强了专业和半专业队伍建造,全县成立了17支半专业扑火队和两支专业扑火队。每个乡镇依据辖区森林面积情况,都成立了一支10-20人不等的森林扑火半专业队,森林扑火半专业队人员和车辆都保持相对稳定。这项内容是乡镇森林防火工作考核的一项硬指标,对未按要求建立半专业扑火队的,森林防火工作年底考核为不合格。县林业局、县*林场在原来专业扑火队的基础上,都增加了专业扑火人员。天晴间,队员食宿相对集中,确保一有火情,能快速反应,速战速决,实现打早、打小、打了。三抓物资储备。针对扑救*林场大火,扑火工具消耗大的实际情况,我县及时添置了扑火工具。当前县级储存二号扑火工具有300把,砍刀100把,风力灭火机16台。同时各乡镇林场按照市县要求,都配备了可供50人扑火的工具,重点林区乡镇购买了风力灭火机。
二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下段工作打算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长效治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部分乡镇对森林防火工作安排时紧时松,忽冷忽热,有“出现问题时突击抓一阵,上级检查时赶紧忙一气”的现象,全县森林防火严密的责任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二是宣传教导欠深入。乡镇中召开村组党员干部的森林防火大会多,而直接召开群众大会的少;在村组醒目处张贴、书写宣传标语多,而林区入口处、交通要道设立固定宣传牌少。三是火源治理还未完全到位。个别地方野外火源监控还有漏洞,监管野外用火密谋不大,监管覆盖面不宽,执法力度不够。四是森林火灾综合扑救能力还不强。今年县级组织乡镇指挥员虽进行了多次扑火培训,但乡镇组织各类扑火队开展预案演练和扑火培训的较少,队员的整体扑火技能不高,森林火灾处置中有“调解不足,保障不力,队伍打乱战”的现象。
下段工作打算:一是认真近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开展“回头看”活动,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二是加大乡镇督查力度,狠抓各级防火责任落实。三是逐步建立适合我县县情的森林防火工作体系,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我叫李玉玲,和李玲玉差一个字。”身穿红袄、满面笑容的老板娘,一边给客人搬凳子倒茶,一边热情地自我介绍。
李玉玲今年42岁,是葛洲坝移民,“刚来这里时,过得不好,就靠种柑橘,一年到头只能赚两三千块钱。”后来,镇里发展旅游,政府出钱修路,还号召村民改造房屋。她和老公一咬牙,花了30多万元,盖起了眼前这栋漂亮的四层楼房。
按照镇里要求,房子外观清一色是峡江风格,白墙,青瓦,仿古木门窗,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子盖好后,从没做过餐饮生意的李玉玲夫妇,也壮着胆子,在一二楼开起了餐馆。李玉玲的餐馆就开在长江边,坐在店门口,能看到马路对面的长江,江面上,碧波荡漾,不时有轮船驶过。
李玉玲说,这里有山有水,空气也好,听说镇里还要搞建设,就想着好好在这里做生意。
三斗坪镇:“挣票子,靠旅游”
集镇建设,看似是政府补位,撬动的却是当地旅游业。在这个缺乏耕地的集镇,旅游业成了镇上居民的生存命脉,镇上居民或在景点周围,或在江边,开起了农家乐。因此,把集镇基础功能建设好,打造靓丽的旅游环境,才能留住游客,提高集镇百姓收入。
李玉玲所在的镇是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地处“三峡画廊”之称的西陵峡畔,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这里依山傍水,上扼巴蜀天府之水,下连荆楚鱼米之乡,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李玉玲听说的“镇里还要搞建设”,指的是2012年夷陵区推出的城镇标准化建设工程。即夷陵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内,每个乡镇集镇要建设一条靓丽的进出通道,一个优美的居民休闲广场,一个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一个标准化的水厂,一个生态化的污水处理厂,一个现代化的垃圾填埋场,一批环保公厕和一条精品示范街。”这八项标准化建设工程被当地称之为“八个一”建设。
“目前,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进出通道、水厂等已经建好了,再建一个休闲广场、农贸市场、临江的精品示范街和公厕,我们就能在全区率先完成‘八个一’建设。”在明媚的阳光下,望华女士眯着眼睛,倚靠着江边护栏,一边捋起袖子,一边向《支点》记者介绍。
望华是三斗坪镇党委书记,身材娇小,说话语速飞快。她指着李玉玲餐馆前这条大路说,1994年在这条路上行走,晴天也要穿雨鞋,路面高低不平,还有几十厘米的坑。现在,地下挖了3米深的电缆沟,所有电线电缆全部地埋,地面上看不到一个电线杆,所有工程都是按照国际旅游名镇的标准修建。
三斗坪镇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石牌三峡人家、三峡观坝、石牌要塞、黄陵庙等都在其境内,为打造旅游明星镇,2008年5月8日该镇启动临街、临江民房改造,现在已经完成了260多栋私房改造。改造风格正如李玉玲家一样,是突显地域文化的峡江风格。李玉玲告诉记者,如果按照镇里要求的风格建房,政府会补钱。“我们建房,镇里给了3.2万元的补贴。”
这种峡江风格,不仅仅体现在民房改造上。为了带动农民发展旅游服务业,镇政府决定,凡是建造峡江农庄,创办星级农家乐的农户,均能获得每户1万元的补助。
很显然,三斗坪的集镇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而是为了打造中国旅游名镇。“因为旅游产业是就业面最宽泛、拉动和带动相关行业最丰富的产业。”望华举例说,沿江的石牌村,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旅游名村。老百姓提篮子,开馆子,摆摊子,挣票子,全部是依靠旅游业。有几家农户,去年“十一”黄金周,7天净赚20万元。石牌村全部是农家乐,卖烤鱼的,一天能赚5000元。
在乡镇建设之前,三斗坪镇的产业很杂乱。山上1万亩桑蚕,山腰1万亩茶叶,山脚1万亩柑橘,都不成气候。“专注旅游业后,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我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桑蚕,原来没有深加工,现在政府扶持一家移民企业,创办了桑蚕科技有限公司,依靠山上1万亩桑蚕基地,专门做桑蚕深加工。如今,中堡岛牌蚕丝被畅销国内外。
先前,镇里的蚕茧都被江浙人收走了,现在蚕茧不仅实现了就地加工,还转化为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集镇全覆盖,合作社对桑农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对桑蚕进行市场价收购,还提供农机服务。”望华感慨道,新型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才行。
“一开始,区里提出要搞‘八个一’建设,我还想着,是不是形象工程呢?但是,区政府有一套考核体系,推着乡镇往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这样做确实很好。对我们三斗坪来说,环境建好了,游客来了,老百姓经商意识增强了,大家开农庄,做饮食,沿着江边,所有村子都带动起来了。收入提高了,老百姓是直接受益者。山清水秀环境美,还能吸引外来人口来这儿投资生活。”望华说得情绪高涨,双眼熠熠生辉。
龙泉:城镇升级,打造白酒名镇
这个依靠稻花香集团等名企带动经济发展的乡镇,正朝着“宜昌生态产业新城和夷陵区域副中心”的目标进行城市升级。新型城镇化对于龙泉镇而言,目前正处于大张旗鼓的建设阶段,但设施建设不等于居民幸福,解决居民住房、就业、完善各项福利保障才是根本。
离别美丽的三斗坪镇,第二天,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北部的龙泉镇。
一路尘土飞扬,因为施工,道路很是崎岖。新建好的小鸦路(小溪塔至龙泉镇)一侧,有一大片空地,几辆挖土机正在紧张作业,大堆的泥土被堆成了小山丘。一路上,不时出现稻花香集团的巨型广告牌。
在龙泉镇,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幢巨大的酒瓶状楼房,傲然伫立在工业园区的一侧。镇上人告诉记者,那是稻花香集团的办公大楼。
不一会,汽车拐进了一条整洁的柏油路,几排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这里是一个拆迁户居民安置点——胡家湾安置点,16栋安置房刚建好不久。
距离公路最近的是曹开珍家,今年50岁的曹开珍去年12月初才搬进新房,因为镇上修公路,她家的田地和房子被纳入拆迁范围。该镇一名领导告诉记者,2011年龙泉镇征地按每亩56000元的工业标准进行补偿。曹开珍说,他们家拿到手的征地补偿金有52万多元,建安置房花了40多万元,现在生活主要靠打工。
来龙泉镇之前,就听闻该镇被纳入夷陵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规划。在镇中穿行,目光所及之处,大多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该镇副镇长冯劲松告诉记者,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只是基础建设,龙泉镇是按照副中心城区的标准在建,不仅如此,龙泉镇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白酒名镇。
在龙泉镇,被称为母亲河的柏临河穿城而过。目前,全长2.9公里、占地22公顷、总投资1.8亿元的临河路综合改造和景观工程正在施工建设,预计2014年全面建成。未来,这条路将是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白酒文化街。
在这个处处弥散着白酒味道的乡镇,不得不提稻花香集团。一家龙头企业,不仅与所在地的经济息息相关,也与乡镇规划建设融为一体。稻花香每年创造的收益不仅支撑了龙泉镇的GDP,也对夷陵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龙泉镇打造白酒名镇,获得了夷陵区大量财政支持。
这个被称为“大手笔”的乡镇建设,正在培育小鸦路千亿产业经济带,沿小鸦路、伍龙路两条产业发展轴推进拓展,统筹建设集镇中心区、伍龙商住新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三个生态人居区和生物产业园、三峡职教园、稻花香工业园、龙泉创业园四个产业经济园,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冯劲松说,按照龙泉镇的规划,除了完成基础实施和集镇综合改造,还要形成“三横三纵”的交通干道网,拓展城镇空间,壮大城镇产业,推动集镇南拓,实施与宜昌主城区的对接融合和联动发展。
很显然,把乡镇升级为城区建设,对促进产业发展非常有利。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布局,而真正能实现人口城镇化,除了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外,最重要的是让居民安居乐业。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该镇在居民安置点划区分片,引导村民进入居民点相对集中居住,统一配套基础设施。而该镇居民种田的很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打工。该镇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发展产业能解决大量就业,光是稻花香酒厂,就有5000名工人。
乡镇升级改造、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成了该镇的工作重点,然而人口城镇化,还是要保证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有完善的福利保障,期待龙泉镇城市升级的同时,更期待产业发展能真正带动居民致富。
邓村:高山小镇吃“生态饭”
这是一个高山小镇,居民常年缺水,设施落后,“八个一”建设对邓村而言,俨然是政府的“补位”行为。千百年来,这个靠山吃山的美丽茶乡,在完善了城镇功能建设后,再加上龙头茶叶企业带动,乡镇居民生活条件会得以改善。
在这个隐匿于高山的乡镇,清晨,鸟儿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一湾湾茶园,笼罩在薄薄的云雾中。到了春天,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鹅黄色的新茶,伴着农家袅袅的炊烟,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野风光。
受益于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邓村在网上声名鹊起。2012年12月,首批11个“中国最美小镇”出炉,邓村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乡镇。这座高山云雾中的集镇,从此走进了大众视野。
邓村集镇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平均海拔800—1000米。从宜昌市区出发,要2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方能到达集镇。长期以来,邓村一直是夷陵区最贫穷落后的集镇之一,当地居民反映,以前停水停电,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问题是缺水。缺水严重时,学校、卫生院等人口集聚区,不得不靠购买桶装矿泉水维持生活,多名学生共用一盆水,数户居民共打一口井,安全饮水问题困扰了集镇很多年。
设施不全、面貌落后的现状与“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极不相符,邓村党委副书记刘永文告诉本刊记者:“现有的环境和设施,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步伐,损害了邓村对外开放的形象。”
新型城镇化,首先应当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从这个层面来讲,“八个一”建设对邓村而言,俨然是政府的“补位”行为。
2012年8月15日,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小镇的安宁,邓村开始进行道路改造。在集镇开餐馆的张翔告诉本刊记者:“虽然修路严重影响了沿街店面生意,但大家都拥护,这条路早就该修了!”在张翔看来,邓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小镇后,来镇上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改造环境是当务之急。记者来到邓村时,道路已经修好,1228米的街道平坦整洁。
除了道路改造,该集镇还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集镇水厂,从大老岭龙潭湾至邓村集镇铺设了20公里的引水管网,建成后可彻底解决集镇4000人的饮水难问题。除此外,邓村还分别建了垃圾填埋场、农贸市场、客运站、环保公厕、停车场等,集镇面貌在一步步改变。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靠种茶为生。每年的4月初是采茶的季节,在镇上开服装店的邓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买东西的人不多,我们就把店门一关,帮别人采茶去了。我摘得慢,一天摘3斤茶。根据摘的茶的质量来定价,有的卖30多块一斤,有的卖40多块一斤。一天能赚八九十块,摘得快的,能赚200多块。自家有茶园的,他们请蛮多人来摘,给人家开工资。从坡上采回来,直接卖给加工厂,一天就能赚一千多块呢。”
邓女士说,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采茶的都是中老年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只摘春茶,因为春茶贵,夏茶、秋茶就不值钱了。到了5月份,春茶摘完了,他们就出去打工。腊月里回家过年,在采春茶之前种天麻,九十月份就可以收天麻了。由于种天麻和采茶季节正好错开,再加上打工,每年会有三种收入。
邓村的8万亩茶园,不仅养活了当地百姓,还为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茶企提供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带动了集镇经济发展,据刘永文介绍,集镇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有几十家,在采茶季节,不仅镇上人采茶,还吸引了当阳、荆州等地的人来邓村打工。人们把采到的茶叶卖给这些加工厂,加工厂再卖给几家大型企业,企业通过自身品牌面向市场,这种企业加农户的模式,带动了集镇经济发展。
如今,邓村一方面积极改造集镇环境,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然而,虽然龙头企业有了,专业合作社也有了,但邓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对邓村而言,“八个一”建设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实际问题,但要想让农民放心地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必须先解决他们的生存及福利保障问题。
遭遇土地流转难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集镇建设,还是发展产业,最让基层政府头疼的是土地流转问题。虽然土地不能为农民带来满意收入,但大多数农民依然不愿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
无论是茶乡邓村,还是旅游名镇三斗坪,八项基础功能建设,都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难题,并改善了环境。正如望华所说:“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乡镇靠什么留人?靠环境留人,靠产业留人。”
三斗坪镇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在一个山坡上,卢军是这里的负责人,在详细介绍了两个厂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后,指着山上告诉大家:“这座山上已经有几百只乌鸦,前段时间还发现了野猪。垃圾少了,环境净化后,野生动物就愿意来安家了。”
三斗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在撬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让人期待。然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土地流转。“土地原本就少,害怕流转多了,对农民有影响。”望华说,很多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
邓村也存在类似问题,农民一边打工,一边种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为解决这个问题,邓村把杨家湾整村土地流转作为试点,推行基地公司化、生产集约化的茶农组织新模式。尽管如此,记者走访时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依然持排斥心理。龙泉镇因为征地补偿金相对较高,情况稍好一些。
望华去成都考察后,非常赞赏成都的土地流转模式,“成都胆子大,你家多少地,我在别处给你另一块,把老百姓闲置的土地集合起来,进行土地整理,统一发展苗圃基地等产业。”
今年,三斗坪镇计划选花鸡坡村做试点,该村是镇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决定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让大户承包经营,摸索经验后再在全镇推广。
治大国若烹小鲜,新型城镇化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尤其是土地问题,关乎农民生存命脉,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愿意转流土地。如何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不仅仅需要基础城镇功能,打造宜居环境,更需要做好产业布局,以产业解决农民就业或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完善农民医疗、社保、教育等福利保障。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相比国内其他地方政府,夷陵区为支持乡镇基础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其做法令人赞赏。问题是国家投钱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好以后怎么办?在农村,清洁费很难收得上来,高昂的运营成本乡镇难以承担,后续管理和人才队伍难以为继,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细看夷陵区提出的“八个一”建设,每一项工程都花费不菲,有的工程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有的甚至要上亿元资金投入。比如,龙泉镇临河大道改造需要投资1.8亿元,自来水厂一期工程需要投资9000万元。巨额的资金投入是否会给集镇带来沉重压力?
宜昌市夷陵区住建局副局长曾凡茂说,“八个一”建设对乡镇有一定压力,但是一些需要巨额资金的建设,基本上都是通过申请国家项目的方式,取得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比如龙泉镇临河路改造,是通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国家争取到了428万的管网改造资金。还有每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基本上都是整合国家资源,申报国家项目。剩余的建设所需资金都不大,乡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规划和建设,可以通过整合资金,或利用市场化等方式来运作。除此外,地方财政也给予一定支持,去年夷陵区安排了500万元财政支出用于“八个一”建设,今年计划支出1000万元。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有些通过申报国家或省级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建好的工程,却面临运营成本大、管理难等问题。
邓村一名负责城建的乡镇干部透露,仅仅一个垃圾填埋场要实现正常运营,填埋费和运输费等加起来一年至少要35万元以上。这笔费用让家底不厚的邓村有些吃不消。而在三斗坪镇,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已经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其日处理污水能力和垃圾填埋量,也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对此曾凡茂表示:“目前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日常管理和人才管理,都被纳入区环保局的环保项目中心,财政独立。环保项目要实现全部运转,运营成本很高,乡镇负担不起,最终还是需要区财政来贴钱。”
曾凡茂说,2012年是“八个一”建设推行的第一年,主要工作是建设,建设完成后,后期管理和运营是重点。以自来水厂为例,以前,完全是乡镇来管理,而乡镇大多会交给市场来运作,随便收点水费,来维持运行,监管没有到位。从2013年开始,夷陵区要理顺机制体制,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监控要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集贸市场,采用市场化方式管理。广场、公厕以社区管理为主。下一步,会从管理和运营上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建好的工程能真正发挥作用。
宜昌市夷陵区的“八个一”建设,仅仅是国内新型城镇化众多探索中的一个。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该做的事。然而,硬件设施建好后,接下来是如何学习城市管理,建立现代化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保证社会效益,通过社会效益来带动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提升的过程。
链接材料1:
“过去靠长江吃饭,如今靠旅游”
李进:37岁,三斗坪镇皇陵庙村民
李进开的农家乐,在皇陵庙村小有名气,他还专门找人起了个好名字——黄陵别院。
店内装修古香古色,雕花木窗,一串串红灯笼,清新雅致,敞亮通透。记者一行挑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老板娘斟茶倒水,还给客人端来几盘瓜子、花生。男主人李进陪客人谈话,老板娘始终笑吟吟地站在一旁,不时给客人添水,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
李进是个很和气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声音很轻。他告诉我们,原先他家是土房子,1990年起了新房。开餐馆已经很多年了,最早是在江边开小吃店,专做船员生意。江上的船员会在码头上岸吃饭,李进就给他们做宵夜。那时候,算是靠长江吃饭,一年有2万块的收入。
2000年,他又在集镇入口处开餐馆。从2011年起,李进花了100万元,按照镇上要求的峡江风格,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开了现在这家农家乐。李进说,现在生意全靠旅游。镇上的旅游旺季是4月—11月,以他多年经营餐饮的经验,店里生意一直不错,现在每年的纯利润有10万元。
说话间,进来一位镇上的干部,李进赶紧递上一根烟。说下一步打造星级农家乐,李进很认真地听着,不时打听些细节。对这些信息,李进通常很上心。他说:“镇上搞建设,真的好,建设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才会好。”
链接材料2:
坝区移民的新生活
李玉玲:42岁,葛洲坝移民,现居三斗坪镇
在三斗坪镇,有不少来自葛洲坝或三峡库区的移民,李玉玲是其中一位。记者到来时,她正跟邻居坐在自家的餐馆门口晒太阳。从春节到五一前的这段时间,是镇上的旅游淡季,李玉玲很享受这几个月的悠闲时光。
支点:以前你做过餐饮生意吗?
李玉玲:从来没做过。
支点:从没做过,就敢开这么大的农家乐啊,你胆子真大!
李玉玲:(大笑)不是我胆子大,是我老公胆子大,我跟着他干的。主要看着镇上游客多了,很多人都开了农家乐,生意都不错,我们也开了。
支点:开之前有没有到哪学习过?
李玉玲:以前,夷陵区劳动局组织过农家乐培训,镇上有8户人参加,我们也去学了。就是教怎么做餐饮,怎么给游客服务。学完之后,我们就开了(这个农家乐)。前年(2011年),镇上举行烹饪大赛,宜昌市烹饪协会和夷陵区旅游区组织的,我们店也报名参加了,还拿了奖了,金奖。
支点:现在店里生意咋样,请了几个人帮忙?
李玉玲:请了4个人,3个服务员,1个师傅,服务员一个月开1200元工资(每人),师傅3000多(元)。旺季的时候,这几个人不够,忙不过来。旺季时,生意还可以,一年能挣几万块钱。
支点:你有几个孩子?家里有其他负担吗?
李玉玲:就一个儿子,现在重庆读大学,别的没啥负担,所以才敢开个餐馆,试一试。
链接材料3:
哥伦比亚波哥大落脚城市建设经验
加拿大《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道格·桑德斯在其《落脚城市》一书中,对哥伦比亚波哥大落脚城市的建设作了如下描述:
如果在农民大规模迁徙之前,政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那么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农民进入城市后,既失去了土地,又无法顺利融入城市,从而出现城市贫民窟,成为社会上犯罪率高、居住密集、嘈杂肮脏的地区。国外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等到贫民窟的矛盾冲突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对贫民窟进行升级改造,而这势必是付出高额的成本。
政府如果能在乡下移民涌入城市而大量兴建房屋之前预先介入,大部分的问题其实都可以事先解决,不仅成本较低,乡下移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改善的幅度也会更大。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具有远见。
在这方面落实成果最显著的是哥伦比亚波哥大的东南端地区。在那里,一片位于深谷边缘的低矮丘陵农地正铺上一条条道路、装设一根根电线杆、开挖一段段的公用设施坑道,并且把土地分隔为一小块一小块。这项计划称为乌斯梅(Usme)新城市计划,用意即在为目前还没动身出发的乡下移民建造一座未来的落脚城市。
这种做法称为“地点与服务”,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深受世界银行官员的喜爱,后来却普遍不再采用,原因是预先规划土地导致土地价值大幅扬升,以致贫穷的乡村移民根本负担不起。世界银行及其他机构于是改用其他成本更高的贫民窟升级方案。
不过波哥大的新城市计划(以及巴西阿雷格里港与哥伦比亚佩雷拉等地的类似方案)却翻转了这种做法,改采一种柔道式的土地开发策略,把房地产投机活动倒转过来,反而有益于乡村移民。这项计划将在900公顷的土地上设置地基,可供20万新进移民兴建53000栋住宅。之所以挑选这个地点,原因是这里接近波哥大市区,不但有利于居民搭乘廉价快速的既有通勤电车,下水道与供水管也不必延伸太长的距离。
乡下移民可取得具有各项基本设施与完整所有权的地基,而且价格和不具合法性的偏远空地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地主虽然只能取得微不足道的农地征收租金,却可分得规划后的建设用地以供使用或出售,因此他们也能分享地价上涨的好处。
藉由这种方式获得的私益虽然比不上自行开发土地,风险却也比较低。国家必须事先支付开发费用,但可在部分土地上兴建购物、商业与住宅设施而与事后回收这些资金。因此,借着预支未来繁荣发展的成果,这么一座落脚城市即可具备较佳的质量,并且能够成长为兴旺的人口聚集中心,拥有自己的中产阶级。
链接材料4:
新型城镇化应把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的规划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新型城镇化规划不要将重心放在城镇建设规划上,而要将重心放在人口城镇化规划上,应重点规划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少农民进城;
二是进城农民多长时间享受到与市民平等待遇;
三是各级政府每年拿出多少财政收入解决进城农民的福利保障待遇等;
四是建设多少进城农民能买得起或租得起的住房;
五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少新的稳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