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20 04:0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设备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第1篇

1.1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完善的管理机构是保证高炉机械设备管理有效性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能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落实责任制度,对于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炼铁工业对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工作人员的岗位流动性大,所以在高炉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构方面无法进行明确的制定,导致管理机构存在缺陷。有的企业认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应该由管理部门来完成,所以没并没有专门设置高炉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构,但是高炉机械设备属于施工现场管理的范畴,所以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常常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和牵制,因此而使得高炉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低下,对于正常的生产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炉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中,完善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既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也是引导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规范。在某些企业中,对于高炉机械设备的管理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资料管理记录,而且在管理措施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使得高炉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处于混乱,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1.3设备选型不合理

高炉生产规模较大,涉及到的机械设备数量很多,如果不能保证设备之间的有效配合,就可能会引发设备事故。有的企业在高炉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对使用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另外,在进行设备的采购时,忽略了设备质量的严格把关,也容易导致某些购进的设备无法与现有的机械设备合理的配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容易为设备的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1.4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针对高炉机械设备构建了管理部门,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炼铁机械设备的整体的运转情况不熟悉,所以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同时,很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所以对于高炉机械设备的操作或者维修都不够专业,这不仅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的发生。另外,有的企业缺乏长远的目光,虽然在设备的更新换代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不愿在管理方面进行投资,很少为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所以在管理效率方面,始终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2加强高炉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高炉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且对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管理机构的工作获得有效的开展。同时,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实施经济责任制,并且通过相应的奖惩机制的实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建立健全高炉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只有构建起完善的高炉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因此,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炉机械设备管理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设备管理制度,并且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由于部门和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必须要由当事人承担,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促进管理制度完善的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保证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提高高炉机械设备管理效率。

2.3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高炉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的人员必须要按时做好必要的维护工作。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一般在机械设备运转之前、运转中以及停机之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保养,并且由管理人员做好详细的记录。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除了日常检查与维护,还需要定期对高炉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做好预防性的维护工作,如定时定量加注油、固定螺栓以及检查油品的污染程度等等,对于磨损严重的零部件要及时的更换,通过预防性维护可以提前发现机械设备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及时消除。

2.4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对于高炉机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要开展相应的培训之后才可以上岗。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炉机械设备的组成、运行方式,以及其各项操作和性能等等,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激发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和会闹,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可以引起管理人员对高炉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

2.5建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企业都开始引进先进技术,在生产活动中建立了机械设备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报,同时能对故障进行分析诊断,并予以自动处理,为合理地制订设备的维护计划提供技术依据。

3结束语

第2篇

就目前生产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必须要提高对机械等生产设备的管理,因为只有加强设备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提升机械的综合使用率,进而控制企业在生产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为提升企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并且在生产型企业运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营也很重要,生产设备发生机械故障造成生产线的停工,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能力,保障设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安全平稳地运行,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完善

众多的生产型企业都将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使用方面,基本上没有将设备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就现阶段的管理制度来讲并不完善。一些企业并没有对机械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并且购买的设备不作入账,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及时。甚至在某些国有企业中将设备转移他用或是将设备直接卖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财产的损失。一些生产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人员过少、生产人员偏多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抓生产、要产量、要质量上,造成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有所忽略。

2.2机械设备配置不正确

在生产型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机械设备配置不恰当的情况。机械设备的购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地购置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在生产机械方面的支出,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很大帮助。但是在某些企业中也经常会出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的现象。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型企业中对生产线上的某一机械进行更新时,不能单纯地考虑新机械或是旧机械中的某一个,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地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生产计划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

2.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

对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于生产企业中的机械设备几乎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造成设备老化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对于企业中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讲,也需要对设备的保养工作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并促使其养成以养护为主、以维修为辅的思维方式,将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企业生产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效地控制机械正常工作中的损耗,防止设备出现提前“退休”的情况。

3、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多数的生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时效性管理,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的加强。在企业进行机械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选择一些使用寿命长、质量好、性价比高、适合企业发展的机械设备,同时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考虑到其中,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较高可靠性、节能性以及安全性的机械。

3.1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

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可以切实地增加机械的生产率。并且在企业对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对设备的购买投入,使得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可以被充分利用。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选择过程中,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租借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费用的投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设备的管理可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2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第3篇

1.1管理机构不完善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好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由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应设置好各个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在本高速公路项目施工中,项目整体长度较长,施工设备以及人员的调动比较频繁,但本施工期间在专职于机械设备管理上的机构还不够完善,专业人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情况下,将机械设备管理完全纳入施工现场管理范畴当中,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缺乏联系,甚至将工作职能并入了其他的现场管理部门当中,造成管理层与操作层发生脱节,设备管理工作难以积极开展。

1.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本企业根据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专门的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但由于施工企业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导致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中的人员变更速度较快,设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本企业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中,80%的设备管理人员是大专以下学历,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对设备管理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与有序。同时,企业将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或租赁上,无法对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导致人员素质及能力无法适应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

1.3使用与保养脱节

当前本施工企业在开展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严格执行了定人定机的工作制度,机械设备的使用与操作人员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没有将这种对应关系延伸到保养环节当中,简单来说就是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责任没有对应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之上,操作人员只管用,不管修,维修人员又比较应付,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与使用人员相互推诿,难以界定责任。除此以外,由于没有责任制度作为保障,导致项目施工中工作人员仅仅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设备管理与使用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多数设备在项目施工期间长期处于超负荷或带故障运行状态下,设备磨损老化,一方面对施工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机械设备的后期维修费用。

2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体制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作为前提,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必须涉及到施工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与个人利益相互挂钩,以充分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本企业而言,在机械设备管理体制的建设及完善上,采取了统一规划、专人负责的基本思路,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界定专业管理人员与群众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同时,在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上,遵循“七个有利”的原则,分别是: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机械效能的发挥,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机械完好率的提高。同时,本企业还针对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的流动性进行严格控制,除根据工程施工情况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外,尽可能的不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使设备、人员、以及岗位责任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为施工机械设备的保管、检修、以及操作划定具体的责任人员。

2.2加强技术培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公路施工项目而言,施工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模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故而,本企业首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重视技术培训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乃至对机械设备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力度,优选一批一专多能型人才。同时,本企业还根据公路项目施工的一般特点与规律,组织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专员、以及操作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设备管理研讨会,通过研讨会的方式集思广益,钻业务,学技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了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管理技能的提高。

2.3加强设备维修保养

第4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电行业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力亦随之不断增强,施工企业理念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干一项工程”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经营一项工程”。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加强自身项目管理水平,形成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运营机制,抓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潜力,是企业在水电行业中低成本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

0引言。

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项目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力图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成本控制的几点看法。

1开源节流。

作为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一是要认真履行已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争取最大收益;二是要强化物资设备管理和劳务分包管理,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物资消耗,节约开支,是为节流。

1.1开源、增收。

开源、增收措施的业务对象是业主,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承包合同、优势单价、技术与造价有效结合。

(1)合理利用承包合同中有利条款。承包合同是项目实施的最重要依据,是规范业主和施工企业行为的准则,但在通常情况下更多体现了业主的利益。但这并不是说成本控制人员在合同条款有效利用方面无所作为,合同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公正,汉语语义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也造成了部分合同条款可多重理解或者表述不严密,个别条款甚至有利于施工企业。这就为成本控制人员有效利用合同条款创造了条件。在合同条款基础上进行的变更索赔,依据充分,索赔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建筑招投标制度的实行,施工企业中标项目的利润已经很小,个别情况下甚至没有利润。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依据合同条款进行有效的变更和索赔,成为项目能否赢利的关键。

(2)合理利用优势单价。优势单价是指中标项目中利润空间比较大的合同单价。众所周知,我们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中标后谋取更大的利润,会采取不平衡报价的投标方法,尽量提高变更可能性较大(主要指增加工程量)的项目的利润空间。这些利润比较大的合同单价就是我们的优势单价。

合理的利用优势单价,就要求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利用设计变更等条件,增加优势单价的工程数量,从而谋取更大的利润。

我们知道,工程施工中实现设计意图可以有多种的方式,它们各有优缺点,常常是多选一的问题。例如基础工程,我们可以采用浆砌块石、浆砌片石、干砌块石、片石混凝土浇筑等多种方式施工,均可以达到设计的要求。当然上述方案有的造价高,有的造价低,有的施工速度快,有的施工速度慢。施工企业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尽量选择利润空间大的方案进行施工,充分利用优势单价,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技术、经营紧密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一直是成本控制领域重点强调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程度,甚至存在严重的脱节。

技术与经济紧密配合应体现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对于如何确定项目施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单位在施工经验方面与施工单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确定合理的设计变更方案时,往往要充分征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意见,甚至会要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首先提出设计思路,这就为施工企业谋取合理利益创造了条件。而技术人员因自身工作特点的限制,所编写的施工方案偏重于考虑方案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虽然能够完成设计要求,但从成本角度考虑,却不是最优化的,甚至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大大地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忽视了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控制人员参与施工方案的制订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技术人员应首先提出能够达到设计意图的几套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比较论证,并将论证的结果作为确定施工方案的量化依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应在便于施工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情况出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是最为显著的。上述第(2)条中,建议业主采用片石混凝土浇筑基础的例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1.2节流、节支。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做到节流、节支,首先必须推广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利于降低消耗、节支增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人、财、物的配置入手,据工程施工实际考察结果反馈,结合行业统一定额,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成本核算定额,逐级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和全成本核算。②实行多种分配方法,对主要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管理费进行核算与分析,人工费管理实行基本工资、产值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材料费管理实行以内部核算定额消耗为基准,严格控制采购库存量。③机械费的管理实行以设备运行费为基准,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④把主辅材料消耗水平和费用支出与完成工程量挂钩,严格进行考核奖罚,从而增强作业队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减少超挖、节省材料、提高工效,同时,在各作业队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设立目标激励奖和安全质量专项奖。⑤在实施核算制度过程中,逐步建立成本分析的核算反馈制度。由财务部门对工程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核算,分析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状况,反馈信息用以指导施工生产,完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同时,应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如施工工期、进度安排等),适当调整定额,实施成本核算、定额分配等。

这样运作的益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明显降低材料消耗,直接成本减少,过程控制严格;二是实施阻力小,能够循序渐进,边摸索经验边进行,为全成本核算和采用其他成本控制方式打下基础;三是使人力、机械配合等各项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增加了分配的透明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理念的培养。

节流节支的重点工作是加强项目材料费用和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

(1)材料费用控制。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通常情况下不低于50%。材料费用控制是指对施工项目消耗的物资材料进行数量和价格控制,将物资材料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是成本控制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一,本文进行重点阐述。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现在对材料消耗数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限额领料”。根据此额度分阶段控制材料消耗数量,确定材料消耗的额度。限额领料中的“额”,通常都理解为定额,即根据定额数量确定消耗数量。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比较片面。材料消耗数量当然要参考定额消耗量,但不能完全机械套用。首先,施工项目的差异性决定了定额无法全面反映不同的工程特点,其次,定额是社会劳动力综合平均水平的表现,管理水平不同的施工企业,相应的材料消耗水平也是有区别的。定额的材料消耗数量甚至材料种类不是适用所有具体的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还可能差别很大。所以,作为一个成本控制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考定额数量,合理确定材料消耗额度。

计算材料消耗额度的工作量很大,对成本控制人员的要求很高,成本控制人员除了熟悉定额和现场情况外,还需要了解施工工艺,常常出现商务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目前通常采用的解决措施有两个:一、将材料消耗量的计算工作转移到工长,这样一来解决了商务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二来也促使工长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施工成本方面,增强了材料节约意识。但也存在工长为避免施工材料紧张,影响施工进度,将材料消耗额度放的比较大不利于材料消耗控制的问题;二、分主要部位进行材料消耗数量控制。分主要部位进行材料消耗数量计算是将工程分成几个主要部分,以这种方式对限额领料进行简化,减少了成本控制人员工作量,但控制工作不够细致,易造成材料消耗超耗,所以必须配套现场检查措施,杜绝浪费现象。

建议采用的材料消耗数量控制方式:根据项目特点分块,以块进行消耗量控制,块的范围不能过大;要求工长在提出材料计划的时候进行材料计划数量的计算,并附上计算书,供技术人员审核。成本控制人员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数量是否正确,以及材料损耗的额度是否合理。其中,损耗额度的审核比较简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长加强协商就可以了。但审核工程数量是否正确的工作就比较烦琐。笔者建议项目成本控制人员提前抽时间集中突击计算各个部位的工程数量,并按照部位编制成表格形式。这样,审核材料计划确定材料消耗额度的工作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当然,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必须配套一定的奖惩措施,节约了要进行奖励,非必须原因超耗浪费要承担责任,提高节约意识及积极性。建议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制订具体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控制采购库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修旧利废,降低库存。

(2)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纯粹的劳务分包费用在项目成本中的比例比较低,通常情况不超过15%。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劳务分包费用通常会包含一部分施工企业不易进行控制的小型机具和易耗材料费用,增加了一定的费用控制难度。施工企业进行劳务分包的时候,除了劳务谈判确定分包队伍外,经常采用招标方式确定劳务队伍,这样对项目部以合理低价选择优秀的劳务队伍是有利的。

在这里要强调合理低价,劳务市场现在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某些方面竞争比建筑市场更激烈,并且劳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劳务队伍水平能力也参差不齐,许多劳务队伍根本就不具备承担亏损的能力。为生存下去,许多竞争能力不足的劳务队伍被迫进行低价投标,并且是低于成本价投标以维持运转。劳务分包本身利润空间就较小,劳务队伍在其中的回旋余地不大,低价中标后,为完成合同,或者尽力压低劳务人员工资,造成劳务人员劳动积极性低下,或者与施工单位尽力纠缠,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要价。在这些措施不能奏效、出现无法承受的亏损的情况下,劳务队伍只能消极怠工,拖延进度,甚至停止施工,逼迫施工企业满足自己的要求。

出现这种情况,对施工企业和劳务队伍两败俱伤。施工项目进度滞后,无法保证工程进度,对企业自身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同时,劳务队伍出现亏损,生存空间被进一步缩小,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建议:一、施工企业尽可能采纳比较有竞争力、有信誉的劳务队伍参与施工;二、不要无原则压低劳务分包单价,要对劳务分包的成本做到心里有数,避免吸纳低于成本价的劳务队伍进场施工;三、可能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协作队伍,规定在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达到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协作队伍可获得奖励,以提高劳务队伍施工积极性,使企业、协作队伍达到双赢。

2严格过程控制,加强成本管理。

“过程是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和活动。过程管理,主要是侧重于对动态形势的活动的认识、控制和优化”。充分地利用资源,最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准确地克服不利因素,求得相对高质的管理效果是过程管理追求的目标。

严格过程控制,可以有力地避免或克服传统管理中“反复抓”的管理弊端,使整体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当施工单位中标承建一个工程项目,就必须从人、财、物的有效组合和使用过程中狠下功夫。诸如对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人员、机械设备的配备,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高效,设备要充分有效利用。对材料消耗、配件的更换及施工工序控制,都要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可预见因素对施工的干扰,也使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在影响工程成本构成因素中的比例降低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过程控制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组织水平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