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论文数学

教育论文数学

时间:2022-04-07 17:4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论文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论文数学

第1篇

十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首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与可能。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儿童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总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

2.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老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

5.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如果能通过及时反馈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知晓者学习动机强。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

总之,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情绪活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感恩教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改变了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数学课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错误认识。我的数学课堂中,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数学教学课堂增添了一定的感彩。那么,怎样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知恩”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感恩教育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也能发现有许多地方含有感恩素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会结合数学教材,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得体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懂得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和社会之恩等。例如,我在“统计”的教学中,进行了调查统计,问学生:“你们知道平时父母最喜欢吃什么菜吗”。其中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菜的占80%,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不知道的占15%,我及时指出他们平时不够关心父母;还有5%的学生就说父母什么菜都喜欢,说明平时父母任劳任怨,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儿女的一片爱心,教育他们要力所能及地回报父母、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巧设教学情境,渗透“感恩”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只能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抓住每一个教学知识点,还抓住每一幅图或有感恩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环节之中,保证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同步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与位置——前后”这一内容时,结合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了,有8个小朋友排队在饭堂打饭。小明排在第2位,这时我请学生说出小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等学生回答后,我再加设情境:忽然小明的好朋友小东跑来要直接站在小明的前面,小明说“要讲文明有秩序地按先后顺序排好队”,小东还是不理不睬,此时小明自觉地站到了队伍的最后,小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其他人变了吗?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时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秩序,做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三、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报恩”

小组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小组内的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让学生互助互学的同时,还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团结友爱,养成大公无私、克己待人的好品德,使学生懂得关爱家人、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的道理。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懂得对他人报恩。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布置小组准备好一个硬纸板的圆和一根包装绳,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与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认识圆周率并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小组内互相出一道求圆周长的题。整个学习过程我只起牵线作用,所有知识点都是学生在互动中一步一步学习完成的。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还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追求成功和生存奠定稳固的基础。

四、通过课后延伸,尝试“施恩”

感恩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于一体,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就能让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例如,在“欣赏与设计”的实践教学中,班上开展优美图案设计大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还结合各个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等,鼓励学生自制美丽的贺卡,写上几句祝福语,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学生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教师的教诲之恩、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感激祖国之恩等。

五、结语

第3篇

首先,思想上变革.在教师心中往往有几个不放心:这节课讲少了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个知识不讲学生能不能学会,一节课讲不满45分钟学生余下的时间会不会学习,课下没有作业学生会不会只会玩耍,等等.正是教师的顾虑造就了一批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顾虑少了,思想解放了,教学才能彻底变革,素质教育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其次,行动上变革.教师应该启发诱导,指导学生学习.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对每一节知识精讲或者列出指导性的提纲帮助学生自学,以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学

1.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组织课外学习兴趣小组,收集整理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成功经验等,熏陶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感受数学的真谛,进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

2.指导学生制定能力培养计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课堂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与自学;鼓励指导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学收获与体会;同学间互相答疑解惑;等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作为组织与纠错的参与者.例如,在讲“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笔者提出问题:假若你给同学们讲授这节内容,你会怎么讲?你想让他们掌握什么?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进而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待学生自学完毕,又提出问题:疑问1:课本第3页和第5页的两个探究,你找到答案了吗?你是怎样想到的?疑问2:两个原理的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疑问3: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两类不同方案中的方法互不相同应怎样理解?疑问4: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中第一步的方法不影响第二步的方法的选取应怎样理解?疑问5:在课本例1中,若A大学也有数学专业,那么这位同学的选择共有6+4=10种,这种说法对么?疑问6:从A城到C城须经B城转车,每天A城到B城的汽车有三个不同班次,且到达B城的时间分别为上午8点、9点和11点;B城到C城的汽车有两个不同的班次,且发车时间分别为10点、12点.则一天内从A城到C城共有3×2=6种不同的乘车方案,这种说法对吗?疑问7:现有一个同学转学进入平度一中,让你负责随机安排在高二年级的12个班中,有12种不同的安排方案.A同学认为这是加法原理的应用,B同学认为这是乘法原理的应用,你赞成谁的观点?学生积极参与,争相起来讲授这节课的重点和体会.在这些疑问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以看代练是许多学生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多数学生学习数学靠记忆背诵,遇到具体题目只会背诵方法,不懂思考.造成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不良局面.究其原因,学习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看不练,只能留下浅显印象,不能体会其中的方法技巧、基本原理和思维奥妙.因此,自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动手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才能把对知识的表面浅显理解转化为思维深处的触动,体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骤涉及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算能力、由抽象到具体的问题转化能力.

三、结语

第4篇

摘要每门学科的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应该利用教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品德教育

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诸多的因素,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负有非常重要的义务。

在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有感触。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俗话说“不成材,便成人。”其实成人非常重要,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能为社会做多少贡献呢?一个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每门学科的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应该利用教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选择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现在的教材内容编排非常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学生非常喜欢。例如:有动手分水果的、逛超市的、有坐车参观的。。。。。。就拿分水果来说吧,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品德教育的例子。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分完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你会怎样分呢?”生:每个人分的一样多。”老师鼓励分的一样多的学生。当然也弄清楚分的不一样多的理由。曾经有和小朋友他说的很有道理,回家分苹果,他愿意把大个的分给奶奶,原因是他奶奶病了,她应该多吃一点,好补身体。我在班上问孩子们他做的对吗?没有想到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样的效果正是我想得到的。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说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行为品德也得到了正确的向导,这也是一种品德教育。

二、利用实践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谈到品德教育,也许有些人认为它是班主任的事。其实,只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每个学科老师都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现在每册教材都设计有教学文化,实践活动。这两部分内容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最还教材。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美化我们的小天地”通过组织学生美化我们的教室使他们的手脑都得到教训。布置还教室后,组织全班学生欣赏,谈感受,说想法。说生们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学生说:“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把我们的教室布置的真漂亮。”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喜悦,说明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废旧物品再利用以及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一次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也是一堂有意义的品德课。

三、挖掘应用题中的品德内涵。

数学课中的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只要细心挖掘,适当引导,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自私自利,心胸狭窄,他会乐于助人吗?在一次练习中需要用一法将剩下的4个人用一辆坐6人的车子运走。我问孩子们可以吗?“当然可以。”学生的回答很肯定。为啥呢?我让学生想想后回答。一个小朋友说:“出去旅游很好玩,谁都想去,不能因为我们去了,还剩下他们4人,样不好。”王华说:“对嘛,我们是一个集体,应先照顾全班,空两个座位没有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我做了点评:“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对。做事情该考虑大家的感受,这样我们才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次活动中“进一法”掌握牢固,学生同样也得到了较好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见。要想把我们的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许多外界因素。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利用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从事多年的数学的教学工作,我也对这一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数学不只是一门算一算,比一比,画一画的学科,它同样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内涵。我们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应该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快乐健康学习、成长、生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良好行习惯、有爱心、讲礼貌的一个合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5篇

一、培养有情感的数学学习

给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做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孩子们年龄小,懵懵懂懂,感情依赖,教师要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感情,能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信任,从而“爱屋及乌”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让他们对数学应用起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及学习意义。生活当中数学无所不在,经常进行学有所用方面的练习,以此解决问题,比如父母一年种地的收入是多少?上班的父母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减去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还剩下多少可以储蓄?一年十二个月,父母一年能够储蓄多少钱?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费二三十万元,这要耗费父母多少年的心血?这样的数学学习,幼儿能够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有它的用处,也能够进行德育,这样的学习,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能够养成动脑筋的习惯,从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这是学习的飞跃,也容易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接近实物

学习数学要灵活多变,不要机械地囿于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幼儿接近实物,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通过触摸,对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把课本上的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比如认识物体的学习中,是学习各种图形,对于幼儿们来说,要想加深他们对物体的印象,最直接的方法,是接触实物图形。眼看、手摸、嘴说,他人说出图形,幼儿迅速指出具体物品。通过这样的学习,一般来说,所有的幼儿,基本上都能够准确记住学过的物体形象,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幼儿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加深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准备一些小刀、一部分纸片,各种各样的盒子和一些农作物,让他们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实物形状,纸片用手叠,苹果土豆用刀切割,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制造教材里没有的实物形状,每次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课堂上的幼儿们都十分踊跃,一片生机勃勃的学习景象让我十分欣慰。

三、带领幼儿走出课堂

大自然绚丽多彩,农村的幼儿们对大自然中充满着无限的向往,每次带领幼儿接近自然,融入生活,幼儿们都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上乘的教学艺术。比如说认识东、南、西、北,我们完全是在课外的“大自然课堂”完成的。我和幼儿们刚刚说明这个意向,幼儿们已经眉开眼笑了,我们拿着各种工具,走出教室,精神抖擞,通过各种景物来判断东、南、西、北各方位,根据工具来检验方位,幼儿们东跑西颠,忙的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充分体现了对学习的兴趣,谁有能说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呢?这说明质量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习的乐趣,幼儿对东南西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坐在教室里,去想象,去琢磨东南西北要深刻、正确的多,我接着推进,启发大家建筑物的建设和东南西北的联系,想一想自己的家,门口是朝什么方向?窗户各是朝什么方向?想一想植物的生长受方位的什么影响等等,为什么?幼儿其乐融融,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启动思维,充分体味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具体形象,加强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让幼儿打好学习的基础

数学知识自有它的特点,和其他的学科有些区别,这就是它的环环相扣,比如说语文知识,上过三年级,也可以不经过四年级直接进入五年级,勉勉强强也是可以的,但是数学就不行,这星期的可没有听讲,下一个星期的课,恐怕无法进行;所以从一开始要让幼儿们在幼儿时代就打好数学的基础,好比建筑高楼大厦,一层一层的都要认认真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幼儿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知道了数学是什么,知道了数学的研究方向,抓住、认清数字学科的核心内容,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巧。美国的心理学家罗素认为,如果对原理能够掌握,对其认识到位和很好地进行把握,那么就会消除学习的难度,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研究与分析的时间。懂得了原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就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学习问题,等于拿到了开启学科大门的钥匙,轻车熟路,省时高效。这样的学习轻松快乐,轻而易举,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教师、幼儿们都疲劳不堪。教师要让幼儿们掌握这种方法,养成打好基础的习惯,不投机取巧,一步步走向成功。试想,新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在头脑中形成轮廓,不能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又怎么能够新旧结合?

五、知机识变,破臼除窠,改变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说过,知变则胜,守常必败。教师的教学和幼儿们的学习亦复如是,要打破传统的旧有的观念,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们进行数据学习,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比如灌输性的教学向生活性教学转变,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化,让我们的数学充满生活气息,使得二者桴鼓相应,把学习变成了实际的应用,让幼儿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总之,给幼儿教学数学责任重大,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讲方法,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者:李胜男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毛洼幼儿园

第6篇

1.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即使一部分学校学前教育数学专业的老师有着较高的学历,也对数学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不过老师还做不到充分地掌握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能力,加上老师自己的经验有限,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太符合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要求。

2.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考核方式就是学业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死板地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学校进行考核的方式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笔试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体现,致使学生逐渐淡化对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与开发。另外,学生还不太理解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含义,比较忽视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3.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学校中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中,所用的教材都不太具有实用性能,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比较注重数学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内容分散程度很大,课程内容也很多且关联性强,不过学校安排的数学课程教学学时则不多,教师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所要学习的内容,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形式古板的讲授式教学,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物,导致课堂氛围较差,缺乏活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

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意义

1.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改善课堂效率。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通过缩减不必要的课堂内容,为有意义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效率,并提供一定的时间来回顾与重新认识学生以前所学的课程,要完成这一工作就需要课堂时间的足够充裕。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改革能够保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讲授,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减轻学生压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策略中,老师通常都会大量地布置课堂或课下训练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会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且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变差,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消失,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对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的改革,就指让学生的课堂训练内容优化、简化,注重课堂训练的质量,减轻由于过重的任务内容对学生所造成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育的工作中,需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努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快乐的氛围,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有效的互动。如果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必须让学生对教师拥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尊重,这就要依靠课堂教学中建立快乐的学习氛围来实现。学生仅仅在处于快乐的学习氛围里面,才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教材和课堂内容的选择来说,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以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以改革数学教学策略。老师同时还要进行动态的跟踪,通过不断地了解新措施在教学实践里所出现的新问题,实时地跟踪调整,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丰富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7篇

在小学学习阶段,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始终贯穿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工作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为人师表,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润无心无声”的过程,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正面力量带给学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上好这堂数学课,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合理整洁的板书设计,都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看到积极面对生活工作的正能量,对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钻研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设计的各种教材版本中,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但这不是说,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始终要坚定:德育教育是贯穿于每个学科的教学中的。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学,把道德教育渗透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教“时间”的一堂课中,我引导学生了解“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他们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教“圆周率”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100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学生们听完祖冲之的故事后,油然而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自己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在学习多位数的时候,我会列举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些数据让学生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学习数学知识当中,体会到我国这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出每个学生的爱国热情。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这样的德育素材还有很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说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就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定律是要学生们理解记忆的,这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完成的,学生要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并且应用,教师的枯燥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又达不到学生掌握理解的目的,这个时候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一起讨论、总结归纳,获得知识。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小组内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还有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中所学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认真书写作业记笔记,善于归纳总结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等。

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很多人认为数学知识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其实这是不对的,数学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这些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出各种美妙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互相去画出他们的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教材中要求的数学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与神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注重德育,又不能喧宾夺主。总之,我们要坚持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朱宏伟单位:山东省曹县普连集镇高庄小学

第8篇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创新是指在已有的知识所提供信息的各种排列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创新能力日益重视,创新能力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不断加深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了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学会应用,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首先,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表示关心、爱护、信任和希望。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教学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很多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设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创新。以研究性学习为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研究并付诸实践。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行到最后得出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型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数学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课堂是一个大舞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协作,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找出规律,在探索中经常会有新发现和新思想。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灵活多变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试着学习使用计算机展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有好处,也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创新。在问题的设置上,数学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信息题或有挑战性的综合体,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是分组讨论,相互协作,使每个小组成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总结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活动,培养了勤奋进取、踏实创新的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判断、推理、分析、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下一步进行研究、实现创新打下了基础。再次,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参与其中,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创新思维。以开放题为例。开放题是一种富有教学价值的题型,它具有几种鲜明的特征:内容丰富,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广,贴进生活实际,内容新颖,解法灵活;形式多样,开放题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表、对话等形式进行安排设计,有较强的综合性;思路开阔,开放题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学生解题时可以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分析,以获得多种结论;灵活创新,开放题的解题思路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生的创新培养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完善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照顾到学习水平各异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暂时遇到挫折的学生,教师要耐心与其交流,引导他们走出阴影,激励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争取通过努力,在下一次取得成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同时予以指导,及时归纳总结,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的用处推广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增强他们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乐观向上。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紧跟时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创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另外,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也是必要的,通过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求知成才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新的发展。

作者:蔡火城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一中学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在科学知识、精神领域、和谐氛围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取向、人格形式、审美情操、思考方法、知识才能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把人们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滋养等教育,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的意义、追求的目标、理想观念、道德水准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合理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把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因此,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理所当然。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这表示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糅合在一起,浸泡在数学知识中。这样一来数学课堂就变得更丰富,更具有生气和人性,突出了数学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素质

数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培养人的主要载体。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中,人们注重事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探索真理的奉献精神,都是极其广泛的人文教育素材。就当前课堂的要求看,数学课堂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大胆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人文素质直接或间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改变人的思想观点,启迪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争取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它们都是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养料。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灵魂,是知识的源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个科学知识丰富但缺乏人文素养底蕴的人,绝不会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抓住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数学课堂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人文素质的渗透,促进个性发展。比如:在学习分类统计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统计污染环境的垃圾种类。如废气、废水、废渣、废电池、废塑料袋、各种噪音、夜晚灯光、装潢材料等。调查分析暂时污染和永久污染的垃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2.利用数学美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数学是美的,它具有简洁与灵巧、对称与和谐、深刻与丰富的美。数学知识中的这种美,不像美术那样以色彩、线条、画面等直观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逻辑归纳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变而形成现实生活与理想空间的完美表象。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由于负数的引入,加法可以转化为减法、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和减这一互逆运算达到了辩证和统一,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真实写照吗?3.结合数学家成名的事例,激发学生勤奋刻苦的人文品质。众所周知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重大贡献就是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开创并建立了闻名遐迩的“陈氏定理”,因此有很多人亲切地将他称为“数学王子”。但是没有人会想得到,他的这一成功源自于一个数学事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听得津津有味,并对这一奇妙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大量的数学方面的书籍,增长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概念、法则、公式、逻辑,钻研数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数学事例,引发了他的数学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刻苦,继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4.组织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行人文感染趣味数学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她展示着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学生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和神奇奥妙的数学方法,因此,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向往,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通过数学竞赛、数学故事、数学生活实践、数学名家采访、建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王学军 单位:会宁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开动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气氛。因此,巧妙地设置问题是一种教学艺术境界。

首先是时间上要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怀有好奇心,注意力比较集中,应把握这一时间,用新颖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别致的形式、巧妙的手段把学生引入一种亢奋的状态,使新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使新问题的解决得心应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发明家”的故事引入新课,能立竿见影地使学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其次是在知识接受上要巧。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以及知识理解由易到难的交替点,巧设问题情境能畅通思维、钝化矛盾,达到“柳暗花明”之效果。如“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是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基础上进行探究,这些内容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有所了解,在学习时往往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缺乏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从动手中体会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观察中得出所学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就能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

再次是问题设置坡度要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深入认识问题。如讲《梯形中线位定理》一节时,可分设若干个问题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入手,让学生经历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猜想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动手剪拼验证猜想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开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开放式情境,可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途径、角度去寻找与学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后,给出一个三项式,先用提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学习分式方程后,让学生以此为背景编一道实际应用题,编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三、创设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数学的发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合适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它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存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把运动员跳水的最大高度问题抽象成抛物线问题,把物流公司的运费、里程、利润问题构建成二次函数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设美学情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看它,很有趣。”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中有美,从而对数学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审美情趣、创新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有关数学的图形,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欣赏“海上日出”美景的同时,感受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中获得“五环”旗的欣赏美感。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创设德育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第11篇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加上语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2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误区

大部分职校学生主观地认为到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这才是将来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技能训练,而把数学等文化课的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职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数学来说属于“弱势群体”,数学的抽象性和连续性让他们觉得要学好数学简直是“天方夜谭”。错误的认识和学习的困难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厌弃”数学。

3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

3.1课堂教学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影响

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的求知欲望,以书本和教师的结论为信条,思维僵化,提不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2教学过程重教、轻学;教学方法上只顾自己灌输,不顾学生接受;

3.3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过程比较封闭,学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敢大胆设想,即使心有疑惑也不愿意提出问题。学生参与不够深入,能力得不到培养;

3.4教学目的上只考虑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而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数学的重要性,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认为学习数学是做“无用功”。虽然,我们平时也常常强调数学是“多么”重要,但并没能“唤醒“”昏睡”的学生。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对此,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设计现实问题,创设意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开放课堂,让学生探索中发现问题,讨论中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用实验、观察、分析、类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去发现,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数学需要应用,应用需要数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它们。例如在讲椭圆的第一节时结合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其返航。在讲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课尾我引入两个生产实际的例子:a.双曲线齿轮。b.发电厂的冷却塔,这两个生产实例典型、接近专业课、接近生活,并且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使数学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去。

(4)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所以未取得最优良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5)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4总结

第12篇

一、创业教育

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职院校的招生日益困难,随着中职院校的升格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我国的大地上,导致今天的高职院校招生总已经超过了高考招生总人数的一半,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高职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近730万,相比2013年700万毕业生增加了30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以往还没有就业的100多万人,2014年的就业压力更大,竞争越发激烈。虽然官方统计的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就业质量的参差不齐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大一部分学生工作时间不长就选择了离职,这样就要重新进行择业,这部分学生又加入到求职大军当中。据某社会团体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本科生。高职院校如何应对学生就业难,就好业更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某高校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有自己做老板的想法,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这说明学生们对自主创业相当热情,但同时,对国家自主创业政策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对怎么去创业想法不是很成熟。通过对创业学生的调查可知,绝大部分的创业失败了。创业失败的原因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缺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及创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本文从创业教育教学方面,谈谈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互通。创业成功的关键要有创新意识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我们知道,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也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教学对当前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数学教学和创业教育教学的共同目的,实施好数学教学,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创业教育更好地实现。而创业教育是个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具有稳定性,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进行融合渗透。进行创业教育的广泛性,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的氛围中熏陶。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数学课,更是使少数学生敬而远之。不少数学教师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办,每天抱怨学生素质低。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不能凭着一张文凭一劳永逸了。数学教学,应该侧重知识的应用,也就是说要以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严谨的数学理论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怎么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即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毕业后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呢?

首先,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每周让学生做数学黑板报,每期的观点必须是独创的。数学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尽力找一道有多种解法的题型让学生做,当然最好找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些一道可以有多种变化的题型,通过能把给出的题目演变出更多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道数学题有一种形式的解法,找出问题的共同性质。课堂引入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不规则图像的面积怎么计算,比如随意摘一片树叶,让同学回答它的面积怎么计算,大家一定会争着回答,对学生的奇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情感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是思维凝练的精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只注重解题内容、解题步骤正确与否,更要注重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这样的数学教学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创业。

作者:李广利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