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地理总结

考试地理总结

时间:2022-06-20 15:4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试地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试地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A4纸学习法 小抄 主动学习 归纳法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77-01

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了,苏州的地理学科也经历了从独立的一门学科到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然后再回到最初的独立的地理学科,不论哪个阶段基本上都是以非中考科目的形式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苏州地区的地理考试从闭卷走向开卷,闭卷考试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范围或纲要性的资料让学生去整理、去背,学生有的放矢,复习还是处于有序状态中,但开卷后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想想反正可以带书来抄,有很多学生认为不用复习了,只要考试时把书带来就行了,时间一久,连听课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下降,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回到有的放矢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尤其是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传统的复习过程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学为主,而A4纸学习法则是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A4纸学习法,说的简单点就是要求学生把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每节课的重点,都总结在一张A4纸上,内容和字数不限,讲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公开允许学生带“小抄”来考试,只要你有本事能把重要的内容都整理到“小抄”上去,在开卷考试的时候不能带课本来,只能带一张总结好的A4纸和地图册来考试,下面笔者就A4纸学习法的目的、优势、方法以及注意点做一个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A4纸学习法的实施方法及注意点:

1.教师要和学生讲归纳总结的方法。

比如:表格法,比较法、图示法等,归纳的语言要精炼,重点部分可用醒目颜色的字来写或用下划线。

2.A4纸的内容必须为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印稿或复印件。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A4纸上的内容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整理而成,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或是复印别人的成果。

3.开卷考试时只能带一张A4纸和地图册来。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浓缩了各种地理信息,更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进行地理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4.每次阶段性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完后,要让学生养成回顾的习惯,即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小抄”还有没有什么不足,以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

其次,这种学习方法有很多优势: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A4纸学习法的来源。

在国内有很多地区,初中地理是不参加中考的,但要进行全市统一的地理毕业考,也就是会考,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开卷考只要到时把书带过来抄就可以了,无论教师课前准备的有多充分,也无奈自己在这场表演中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唱着独角戏,下边的学生是在很被动地听,回家后更谈不上复习巩固了,以至于上课和复习的效率都大打折扣。

但用A4纸学习法的想法来源于哪呢?但凡有考试就一定会有人想作弊,当然有这种念头也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能更理想一点,为什么不引导学生把重点内容归纳总结到“小抄”上呢?总结的过程不就是复习的过程吗?最初的想法即来源于此。

2.变被动为主动,重在学习过程。

实施A4纸学习法之后,根本不用老师多强调,学生就自觉的阅读教材,归纳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了,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笔者想要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熟悉教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加深印象的过程、是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加强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1.归纳总结的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归纳法是地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而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是对教材众多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分类、比较、整理和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归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不一样,第一次交上来的学生总结的A4纸,情况不是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应当如何总结,要注意哪几点。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逐渐抓住了要领,越来越会归纳总结,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厚积薄发,开始显示出它的优势,从成绩上看,不同基础的同学进步情况不同,学习中等和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进步较明显,基础较好的同学变化不大。

2.不要小瞧学生的总结能力,他们的潜力会让老师眼前一亮。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他们会更多的使用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而不是文字;懂得对分散在几节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组织、融会贯通。有的男生平时一点也不积极,上课连笔记也懒得记,总结的A4纸居然是工工整整,内容丰富,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些都是笔者没有想到的,真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的潜力。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使用了小抄后,很快学生就发现吃了亏,继而了解到光有“小抄”只要不理解还是没用,这就告诉学生一个强烈的信息,“小抄”只是一个学习的辅助工具,不是根本,根本在课堂内45分钟的听课效率,这就逼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两年实践下来,笔者找了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次无记名投票调查,结果如下:

第2篇

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依据,复习时,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合理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整、完善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达到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点,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游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第二节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讲 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讲 等值线的判读

第三讲 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四讲 地理数据分析与计算技能培养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二讲 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第三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五 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

第一讲 区位因素分析

第二讲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

第三讲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专题六 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第一讲 区域空间定位

第二讲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第三讲 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专题七 选修部分

第一讲 旅游地理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三讲 环境保护

考前冲刺

专题八 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

第一讲 选择题常用答题技巧

第二讲 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

专题九 热点问题

专题十 规范答题要诀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二)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三)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时间安排:

1, 一轮结束:2月底。

2, 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

3, 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

4, 自由复习:6月1日——考试前。

三、具体模式: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四)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xx2019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计划安排表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五)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5—2018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第3篇

摘 要: “试卷包装纸”是教师用于考后分析的一种手段,也叫反思表或者考试反馈信息表。教师通过学生的考试反思可以更高效地讲评试卷、分析命题,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利用“试卷包装纸”可以帮助学生搭建错题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解题思路。

关键词: 试卷包装纸 习题讲评课 使用效果 考试分析

引言

高中学生在实现高考目标前都要经过多次的大考、小考、小测、阶段性测试,多达几十场的考试。如何利用这些考试,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笔者认为考试过后的习题讲评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至少有35%左右的学生对于习题讲评课的参与热情不高,甚至不愿意听,宁愿问同学。

一、何为“考试包装纸”(Exam Wrapper)

“考试包装纸”(Exam Wrapper)是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埃伯利卓越数学及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元认知”专家玛莎・洛维特在几年前提出的一套反思、回顾考试的方法。教师把评过分的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试卷的外面裹上一层包装纸,这些纸上罗列几个关于各项学习内容的时间分配、试卷分析中丢分百分比及自我反思、改善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再交上去,开始准备下次考试的时候,教师再把这些包装纸发回给学生。

洛维特的“考试包装纸”主要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一次考试进行反思,激发学生主动反思,提高调节技巧,从而强化考试的复习效果。笔者将“考试包装纸”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在每次大考、小考中都设计相应的“考试包装纸”,让学生对每次的考试都进行有效分析、反思。根据这一试卷问卷调查,强化学生在习题讲评课上的参与效果。

二、“试卷包装纸”的设计

根据地理考试的特点,笔者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地理考试分析表》(附表1)。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笔者根据考试情况灵活设置“试卷包装纸”,大考中我们需要统计学生所有考试试题的考情分析,学生需要分析所有题目的对错及成因。在普通的测试中,选择错误题目进行纠错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有效地了解学生。

三、“试卷包装纸”的使用效果分析

1.“试卷包装纸”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习题讲评课

从问题出发,地理知识类问题细分为三类:叙述类知识、疑问性知识和解决性知识。叙述性知识是阐述关于“是什么”这类问题。疑问性知识是阐述“为什么”这类问题,而解决性知识则是“怎样做”类型的问题。通过地理考试反思表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错误类型,提出合理的解题措施。经过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叙述性问题,失分点主要在于知识点掌握不牢,材料分析不全面。而对于疑问和解决性问题则需要区别对待,常考的农业、工业类问题掌握得较好,规律性分析问题则较差。教师在进行习题讲解课时不能够“一把抓”,而应该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综合分析考题,对错题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找出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详解,举一反三,让学生加深了解。

2.“试卷包装纸”有助于教师备课

优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备教材、备课标、备考点、备学生等。“试卷包装纸”就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考查问题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教师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课下搜集解题方面的有效资料,多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掌握不同的解题技巧,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丰富习题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3.“试卷包装纸”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学生在考试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考题错误的原因多样。教师如果不深入了解学生,则会想当然把已经讲了多次,或者刚刚讲过、考过的考点作为学生的“已知点”,不再讲解;将新出现的考点、知识点作为学生的“易错点”,课上花大量时间讲解,结果却收效甚微。经过考前的问卷调查,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重点、难点,强化教学效果。

4.“试卷包装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归纳总结能力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前是科代表向学生收集错题、学生将难点反馈给教师,或者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时当堂询问学生,现在多数学校采用了网上阅卷系统,可以根据阅卷系统提示的全级的错题、正确率等信息判断学生的易错点。但是这些都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而且不是学生的主动反馈,缺少对问题的自我反思和归纳总结。“试卷包装纸”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考卷,树立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强化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力,避免过于依赖教师。同时,带着问题听课,可以提高注意力,增强习题讲评课的听课效果。

5.“试卷包装纸”有助于学生构建错题知识网络

学生的失分点五花八门,失分原因非常复杂。有些问题是因为时间不够、粗心大意、材料没看清导致,还有很多问题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性节点不足所导致的。学生要善于利用“试卷包装纸”,深入分析错题原因和知识信息,将错题进行分类,分别建立易错知识库、难点知识库和错题信息库,有效构建错题知识网络库,过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温故而知新”,反复多次,学生逐渐掌握这类问题,大大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结语

合理有效使用“试卷包装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如果教师不能够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则会成为地理教学上的“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大大弱化功效性,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1)教师在执行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特别是科代表。(2)学生填表和分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制定表格时一定要注重其时效性,尽量简化问题,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使用频率上要合理,不能大考、小考、小测一概都用,否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复习压力,“吃力不讨好”,引发学生的怨言。

⒖嘉南祝

[1]刘筱清.运用“试卷包装纸”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考试的效果[J].地理教学,2016(6).

[2]刘婉林.“地理解题重复出错”原因及解决方法浅析[J].科教文汇,2013(1).

[3]阳桂英.浅谈地理试卷讲评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4]邓晓红.新课改中提高地理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J].教改创新,2013(12):55-56.

[5]尚先志.新课改背景下优化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3).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体系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8-01

一、引言

经历过高中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高三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的生命线和学生的前途命运,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一直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备考能力,教师们会存在无从下手,到底从何下手,根据本人教学实践总结。

二、老师把握课本原理,理清知识体系

课本是文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考试的核心,如何把握课本知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答题。我们的教师常常根据课标和考纲对重难点进行复习,这样的话,不管花费多少的精力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三的复习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综合运用和知识体系的渗透,才体现知识结构的牢固性。钻研考纲和全面解读教材,突出主干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教材内容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三、深刻研究高考题目寻找知识规律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对教学目标的解读,是教学过程的指向标,高考真题是考试大纲规范目标,模拟是以高考真题为模版进行改编的题目,真正理解高考真题,就掌握高考知识的要求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出高考题之间的联系和对知识运用的要求,回归课本,用课本原理来解读考题,重点研究知识的运用方法;把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联起来探究出考点的核心点;对近五年高考题比较找出变化的趋势;得出对高考知识把握的方法。近几年的地理全国卷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素质。因此,对基础的复习就成为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掌握同一个知识点下的题目规律方法,所有的题目都围绕知识原理来展开,掌握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

四、带领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完善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结束学生对课本单个知识和地理图形一般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做题方法还不行,基本上老师讲到哪里学生都可以跟上思路,但是做题,学生便无从下手,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整个知识体系。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才会体现老师教学的效果。从知识点-知识面-知识体系-知识空间的构建,把知识描绘成一幅地图,从地图里面可以理清地理要素,只有像这样知识之间相互渗透,原理的理解才深刻,运用到整个综合考试中去,才可能提高单科成绩到整个文科综合成绩。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图。第二轮复习中教师注重“系统”,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系统,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原理知识放到区域地理地图上去解读区域地理的原理和区域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锻炼运用的基本技能。

五、把握考试动向及变化的策略

两纲"即教育部新课程规范的地理教学大纲和国家考试中心颁布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考试要求部分,地理学高考是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材知识原理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出题依据,以新课标的发展改革思路为指导方向,考题以知识背景原理为切入点,时代自然环境、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生产力等以图形的方式为立足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共生理念。

我们平时上课以曾经的考题为教学的指导,时间长了也会变为一种定式思维,高考题目每年力求在知识核心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思路、运用上的创新,还结合了当今时代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读时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城市、交通,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上课把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训练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长期坚持,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提升。高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中有离不开知识原理,理解时代回归本质就是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赋予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深刻理解知识原理的价值。

总之,地理学的复习需要掌握知识原理并运用到地图上去解读,掌握越充分,解读题目的信息量越丰富,做题正确率才会上升,体现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曼丽,杨铭.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8):77-78.

第5篇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考学生就是考教师,学生关心自己的分数,教师关心学生的分数,师生只是关注答案的唯一性。在试卷分析时,教师在讲台上一题一题地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对答案。教师总觉得多讲点比少讲点好,由这个知识点联系到另一知识点甚至更远,知识“井”挖的越来越深,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感觉自己只要讲了,心里就放心了,整个课成了教师的演讲课。还有的教师重考试而不重视讲评,干脆直接发答案,忽视了试卷作为测评手段的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者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出题方向也不断向素质与能力方向迈进,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大加强,题型由原由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重心,不断转向对新的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提出观点看法。试题答案也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再追求唯一标准,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考试有待改革。

一、考前教师要认真设计考题

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试卷开始,这时教师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就有了初步了解,再加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可大致对考试结果形成一个设想。

其次,整理试题。现在的高一高二地理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可以按难易程度,可以按章节知识点、能力点做好归纳总结;非选择题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哪些是典型题、新题型;那些是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做好标注。

二、考后教师要做好统计

教师批阅试卷后,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是讲评中的主要环节。主观题部分,以表格的形式逐一统计得失分情况,包括学生典型错误和优秀的答案,还要分析哪些问题是个别的?哪些是普遍的?也可以与其他班的加以对比,以了解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和学生才有针对性,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三、创新试卷讲评模式

考试后大部分学生都急于知道分数,热情高涨,对试题印象深刻,因此,讲评应及时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容易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发挥小组的合作能力,选择题部分组内合作做出一份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自纠,自己分析错误原因并在相应位置做明显标注。常见出错原因有粗心大意忽视审题干、概念模糊不准确,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计算错误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各组的情况及对一些试题的看法观点。接下来教师公布答案,各小组指定一人提出组内问题,看其他组同学是否能解决;若能解决,则由其推荐一人分析讲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及纠正。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交流经验的空间。

第6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第7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第8篇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带的是七、八年级地理,对我来说地理是来到芹池中学来的一门新的课程,真的是个挑战。经过一学期的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爱好,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舆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天气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进步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最后,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进步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题目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把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综合回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先容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温习迎接考试。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把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欢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爱好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进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题目,这些题目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时间匆匆而过,回顾本学期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此刻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进取性及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资料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我总教育工作的同时,进取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善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9篇

(一)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顺着老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走,只满足于听懂了、记熟了,但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究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学生没有主动进行质疑和释疑。从本质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失去了了解思维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疑问、困难、障碍与矛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存与生长、发展与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必然缺乏探索新知识的经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想到问同学或老师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以致于在学习中往往只满足于“是什么”,而不去深究“为什么”。

(三)学生没有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平时,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只记忆知识,而没有深究知识的隐含线索并进行充分的联系,也没有把注意力落在知识的疑惑点、关联点和薄弱点上,从而造成知识体系不清晰,知识联系不紧密,知识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和规律化,当然也就为知识的提取与迁移应用,以及思维的灵活变通造成了障碍。

(四)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缺少对题型的专项训练,而是沉溺于题海,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使得训练陷入了盲目性。由于高考地理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又没有去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总结,如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日照图、气候类型图、影响因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试题的解法提炼,当然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另外,还有许多学生缺少联系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整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缺少分析,使得相类似的问题一直伴随着自己,从而造成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

(五)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策略的总结。只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才可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复习的最佳效益。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把复习策略放在足够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很容易出现埋头拉车、盲目复习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缺乏足够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缺乏鲜明的学科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考复习也就只能停留于盲目和肤浅,劳而无获或者收效甚微的局面便很容易出现。

二、“高耗低效”问题的对策。学生应该“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熟悉联系为关键,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掌握方法为目标”作为复习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一)目标的具体化。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如果学生对考试目标不了解,复习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复习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劳劳地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把《考试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便能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但是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少去宏观地把握知识系统,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显得薄弱,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思维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复习时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三)思维的程序化。学生应该反思和归纳自己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有意识地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时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太阳高度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图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的走向、疏密、弯曲程度、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和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经常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转化、重组与归纳,因此,掌握思维的合理流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总结式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第11篇

一、学纲研题,把握高考新动向

从今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可知,高考试题整体特点是“结构比例合理,强调稳定性;控制试题难度,体现公平性;立足主干核心,注重基础性;坚持能力立意,凸显综合性;展现思维过程,倡导探究性;强化图表运用,突出学科性;关注社会现实,彰显实践性”[1]。今后的高考命题思路会坚持能力立意,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高考地理考虑到中学教学实际,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考纲及其说明地理部分作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命题。教师在学习时要“纲本对照”、“纲题对照”,同时,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教学,研究“两题”(高考题和训练题),其目的是领会命题意图、思维过程等,准确获取其考查的知识能力目标,建立分析高考试题思维模式,把握高考新动向。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为主导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它不仅是高考命题的准则,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因此,教师要坚定基础意识,强化能力意识,牢记学生意识。虽说高考考题在书外,但理在书中。复习时,教师要以考纲为统领,整合教材,构成框架,既要用好用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引导学生绝不猜题押题,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应把握《考纲》提出的考核目标中的四大高考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审题的重要环节,“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是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因素,“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结果,也是其程度、水平、能力的表现,“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处于最高层次。教学中教师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教能让学生乐学,但不要迷信自已的讲,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地理问题,对地理重体会、有思考、会运用。

三、强化学法,指导能力训练

1.创新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1)经验传承。在高考复习教学之初,以往届考生有效复习方法的心得为例,结合自身多年复习经验感悟,与学生交流高效学习方法。如关注地理时空、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养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学会从地图中发现知识,学会正确的区域分析思想,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强化比较法、归纳法的研究,勤于实践等。让学生先学通法,用通法引领复习,在复习中实践通法。

(2)引导总结。在高考复习中,有机渗透点滴学习方法,让学生注意领悟,多思考“我怎样学习”,如“如何判断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等。多总结、摸索适合学生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形成准确而简洁的书面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专题交流。复习区域地理之前,以“好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专题讲座形式与学生探讨总结高考地理(总)和区域地理(分)学习方法,强调分析区域特征的思路与要点。

(4)临场指导。临近高考,关于方法论最后一课,略论临考之法,强调高考时要镇定自若、通览全卷、但求少丢、处变不惊……培养临场能力,让学生充满自信,稳操胜券。

2.加强练习,培养学习能力

(1)选(设)用妙题,力求新颖。精心选择(设计)习题,力求立意新颖、独到,难易适度,设问巧妙,具有梯度,启迪思维,训练“信息获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习题中注意设置激活思维的情境,并用好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贴近生活实际,巧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意对好题可以“一题多用”:学生做好题并订正讲评、引领学生对该题的命题思想进行剖析、考前再体会以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

(2)广开思路,促进练习建模。笔者曾大胆尝试,在今年“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高考研讨会”献课“比较类综合题答题思维建模”专项复习时,秉承“以生为本,激趣激思激情,追求激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美丽课堂”教学理念,用“审美化地理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据所授课题需要,采用“展示好题(教师)―尝试解决(学生)―暴露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师生)―纠正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师生)―提炼有效解题策略(师生)―思维建模达成共识(师生)―对点突破提升能力(师生)”教学策略。其间笔者不断激发学生在判断、推理时抓关键词,广开解题思路,帮助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课堂学生角色有序转换(即应试者―评卷者―命题者),教学达到。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答题、命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用好地图,培养多向思维。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考查学生地理核心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练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好各种类型的地图,图文结合,图图、图表(文)转换,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多视角识图、绘图,培养读图技能,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读图能力,提升地图意识,培养地图素养。

教学中可采用“正向思维(抓课本重要概念、原理、公式,抓图表,抓知识内在联系,扎实掌握课本知识)―逆向思维(所学知识倒过来想,结论与条件可否对换等)”培养,训练学生脑筋急转弯,增强应变能力,特别是当习惯性思维束缚头脑时,逆向思维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采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培养,既在解题中进行多题归一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多寻找知识点背后的内在联系,又训练学生对典型习题能一题多解,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

3.吃透命题,及时做好讲评

(1)评前充分准备。讲评要有典型事实、有数据、讲出道理。因此,需做好统计(可按错误类型、错误或遗漏点、错误率等),正反典型材料收集整理,详细分析工作(特别注意分析命题意图、导向价值、侧重点、相对难易程度、不足、常见错误或问题及其原因和努力方向),确立讲评主题,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整合,设计讲评教案,使讲评有所侧重(重难点、地理能力、解题技巧、错误原因等),提高讲评效益。

(2)创造参与机会。一堂成功的讲评课,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可采取分小组先组内学习后大组代表交流的小组合作式,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相结合,自愿与指定相结合,并可提出讲题要求和限定讲题时间,人人参与、相互倾听,在合作、质疑、分享中学习,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采用多种方法。讲评倡导自我发现、自我总结,重视创新、研讨多样化思路及方法等,可用学生问题展示(以题带面,对学生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归类、并用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实例现身说法)、试卷考点串联(学生对发放的试卷只写相关考点、延伸考点,不具体答题)、解题思维记录(学生记录整理解题思维,课堂表达对该题的理解过程)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剖析问题的效率,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4)激思碰撞技巧。在讲评过程中,让学生说题(命题意图、审题、解题思路角度等),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的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与学生一起探知审题方法,激活思维,碰撞解题技巧,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以明确答题方向,找到答题“切入口”,圈定答题范围,打开解题思路,把握不同题型的答题关键,组织答题内容等,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地理能力等都能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得以拓展、深化。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教师;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