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2-12-30 23:28:51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诸多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口委员会下简称IPCC)在2007年评估气候显示,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增长1.7°C,同时海平面也会同期上升17cm。如图瓦卢本是--个连接着9个岛均的太平洋小国,但是由于全球的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导致图瓦卢所属的其中之一岛鸣Tepuka Savilivili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根据相关的气候专家预测,图瓦卢的其他岛峭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变化中也会难逃于海洋的最终吞嗟,图瓦卢将成为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消失的国家。其实诸如此类岛均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咱而消失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图瓦卢,太平洋的基里斯坦也是难逃厄运的,虽然该国是最先提倡节能减排、环保经济的国家,但也没能逃离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恶果,现今已有两座岛均被淹没在大海之中。由于目前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现状,这种气候变迁已经发展的越来越频繁,同时还伴随着更为严重的气候灾害,诸如干旱、冰霞、严寒酷暑、强烈风暴潮等等,己经开始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人们面对家园的消亡不得不饱受离乡之苦,一些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移民大量产生,他们可能会从一个国家的内部进行迁移,甚至严重的还会跨国迁移。由此产生的环境移民问题也成为了现今国际法研究的重点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1世纪环境移民已经成为了主流移民的发展趋势,根据专家统计,目前国际产生因环境变化导致的移民数量可到达2600万,随着环境恶劣的变化,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这种环境移民的趋势只增不减,甚至到2050年能够超过亿万人次。虽然目前国际法对环境移民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但是并不能代表环境恶化导致移民数量的减少,同时这种大批量因环境而移民的群体如果没有及时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目前国际环境难民问题引发了很多的学者关注,但是相关法律对"难民"也有了很好的保护。在1951年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下文简称难民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下文简称难民议定书)针对难民和寻求避难者的保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很多学者也对现有的环境移民是否为环境难民展开了广泛的热议,但是由于环境的因素导致的出现难民并不能完全归类于"难民"的定义中,所以环境移民并不像难民一样,会受到国际法对人权的保护和援助,但是随着因环境问题导致移民的群体增多,国际社会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从环境移民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和完善环境移民国际人权的法律保护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本文提出环境移民人权保护研究,就是指出对于环境移民问题并非单个国家、单个国际组织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协作与沟通,才能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环境移民问题。同时研究环境移民人权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际法的保护措施,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更加推动了国际法对环境移民的理论建立和实际发展,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这种对人权的保护法律依据更是有关于国际环境移民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利益,是对环境移民人权保护的最大保障。

.........

一、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现状

(一)环境移民概述

从目前研究来看,针对乎"环境移民"的定义并不明确,相关的参考文献对于有关环境移民的环境难民、气候难民、气候灾民倒是很容易产生绝淆,之所以会造成这一混淆问题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环境移民与环境难民的概念属性相同,但是在其定义和地位上仍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广泛争论的话题是因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的被迫移民,但究其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定称呼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其是否归于难民行列,而关于环境难民是否属于公约难民(或者说环境移民能不能被称作环境难民)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重点。"环境移民"的定义主要是由国际移民组提出的,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如环境的自然变化、人为变化导致环境居往的当地人们不得不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或者是人们因生活条件的不利影响主动进行迁移,这种环境移民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移民。不会受到环境地域火小的影响,不是只有国际迁移才是所谓的环境移民,国内迁移也是属于环境移民的,只要是因环境变化造成的迁移都叫环境移民。在1951年难民公约中,"环境移民"也是指一些能够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环境,或者由于大量的战乱,为了逃离虐待不得不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自己的祖国的人。判断难民的主要条件在于是否受到过来自多方的压迫,由此可以推出,环境移民并不是环境难民,主要是因为环境的恶劣变化不能使迫害造成的迁徙,这也是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

(二)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的特殊性

环境移民,作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是不幸的一个群体。但是,作为地球的主人,他们似乎不应独自承受整个人类的灾难。对于环境移民来说,找到一个避难之地是当务之急。然而人权和国家总有着天然的矛盾。为了证明环境移民避难权的合理性,学者提供了两个权利基础:地球资源的共有权,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M她iasRisse为证明环境移民有移居他处的权利,给出了一项理由一一人类共同享有地球。这是一个古老的观点,可在John Locke和Hugo Grotius的着作中找到。Risse认为,地球资源和空间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与此同时,每个人都需要地球资源去维持生命。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最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它属于全体人类。他提出,地球资源应当是平均分配的,无论你出生于何时何处,都享有对地球资源均等的诉求。这种平均分配不必体现在平等份额上。在Risse看来,平均体现在拥有平等的机会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由地球资源共有权引出的一项权利就是紧急避险权。紧急避险权要求,当环境移民处于紧急状况而在其母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避难国应为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支持。这种支持就算不能在实质上这到基本生活标准,也应该至少为环境移民提供相应的机会。在环境移民的母国领王基本灭失或者毁损程度严重到无法寄居时,移居他国是唯一选择。

.....

三、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完善建议.........22

(一)明确环境移民的法律地位.......22

1、法律空白.......22

2、法律地位及概念.......24

(三)完善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机制.......26

(四)建立国际环境合作机制.......28

三、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完善建议

通过上文对环境移民人权的分析可看出,正因为环境移民人权具有特殊性、需要得到重视 和保护,在讨论保护方案时既不能脱离环境移民这一主

体,也不能忽视人权本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应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具体说来,应从明确法律地位、完善保护机制这两方面入手。另外,审视当前学者提出的几项保护路径,就落实人权的保护而言,笔者认为实践中应着重考虑建立关于环境移民问题的新公约送一方案。 (一)明确环境移民的法律地位

法律框架的空白指的是并没有合适的法律框架为环境移民提供避难权及其他基本人权的保护。原则上,对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问题的讨论应当属于国际难民法、国际人权法或国际环境法的框架内,但是由于环境移民在国际法上身份地位的不明确,该些部口法很难为其提供足够的保护。在国际难民法中,其狭父的难民定义使得环境移民被排除在外,从而导致环境移民无法依法享有难民的待遇。即使将环境移民勉强归类到"寻求避难者"中,他们享受的权利依然并不比现有的多。而国际人权法由于其立法的概括性,使得其订立的人权保护规则是人人享有的,并无专口针对环境移民的条款,从而不能一一应对环境移民的特殊要求。此外,虽然《世界人权宣言》第14条提到了寻求和享受的权利,但它对国家并没有强剌约束力,其地位与难民法无可比拟。而且着名的《公民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巧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公约》并没有提及避难权。依靠国际人权法来落实环境移民避难权保护几乎不现实。就国际环境法而言,这一领域的法律直接应对环境变化,主要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几乎不讨论国家对个人、集体的责任。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是为了帮助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而巧立的,并不探讨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处境,因此对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尤其是避难权的保护,帮助不大。至于其他法律框架,比如避难法、移民法,更是由于其过于宽泛或无针对性无法为环境移民提供帮助。所yu兑现有的法律框架并不足以应对新出现的环境移民问题,更无法为环境移民提供遥难权保护。

......

第2篇

关键词:自然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和物质基础,人类不仅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还要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的保障,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不断的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社会产生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定的破坏,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的形成,使人类健康受到很大的危害。许多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人类生命受到打击和摧残。

空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满足人类刘氧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清洁新鲜的空气环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给我舒适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良而污浊的空气则有碍于生长发育,影响和危害健康, 引起疾病发生,由于生产性的烟尘废气、有毒气体、生活性的灰尘和煤烟,交通运输性的燃料和尾气不断的向空气排放,使空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和间接的危害。发表论文。其中直接危害有;急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局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 间接危害有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居民生活条件,影响植物生长,腐蚀建筑材料。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外界环境。发表论文。人体内的一切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成人每天的生理需要量大约为2—3升,人们不仅维持生理生化活动需要水,而且保持个人卫生,环境清洁,体育锻炼和绿化等也需要大量的水。

水质不良或水受到污染,人饮用了不洁之水可引起杆多疾病发生和传播,甚至导致死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进入水体, 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粪便、垃圾进。入水体,使水体受到污染,可造成人体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有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急慢性中毒发生的同时,还有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土壤和空气、水一样,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环境。人类不能脱离土壤而生活,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土壤污染中的微量元素,能通过食物、水、空气进入人体, 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污染来源有生活污水、垃圾和人蓄粪便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三废”的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要通过“土壤一植物一人体”“及土壤一水一人体”这两条途径进入人体产生危害。

“民以食为天”,人体通过食物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食物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基础。发表论文。人类通过摄取食物而获得营养,合理营养可保证人体的能量需要,构成机体组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很多情况下,食物也可以给人带来——定的危害, 当食物受到污染和腐败变质时,使食物的卫生质量下降,营养价值降低或丧失,就可以危害人类健康,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及细菌性食物污染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远期危害,营养素不足可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空气、水、土壤、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健康,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趴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环境保护的措施,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类健康的重视和关怀。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防止环境污染,治理和消除环境污染, 向公害作斗争, 已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生存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打占是数不胜数,典型的有央视记者长江报导的阜阳工业污染不断向淮河排放多种污染物,使河水中的cOD严重超标,河水流经的河南的沙颖河,使污染物不断渗入深丘黄孟营村的坑塘,经压水井被人长期饮用,导致村民中的癌症死亡现象、残疾现象、不孕不育现象、聋哑现象、失明现象、儿童先心病现象越来越多,村民存在受到严重威胁。还有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因中国石油集团四川石油管理局的东北气矿发生严重井喷,造成空气污染, Hjs气体大面积泄露造成千人中毒,234人中毒死亡。这些都说明人类破坏自然, 自然就会更大危害人类。

第3篇

“2013年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助理王春益表示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值得宣扬的亮点颇多,这也是“十大事件”的重要

意义。

2013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分别为: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3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全国雾霾污染严重,国家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013年,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联合发改委等五个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会同有关部门,把“大气十条”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设置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和全国31个省(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向社会公开。“大气十条”的贯彻落实稳步推进,不断深化。

4、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部署。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部署。会议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2013年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6、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贯彻落实中共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科学治理,推广适用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为抓手,实施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7、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项目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现阶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013年6月,经中央批准,将环境保护部原归口管理的“生态建设示范区”项目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央批准更名后,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新增第五批、第六批共72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开展的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水利部启动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农业部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生态文明社会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

8、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力度加大。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1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重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对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区导致保护对象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行政

问责”。

9、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相继召开。

2013年7月2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贵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宣读的贺信并发表讲话。11月23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杭州)年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召开,会议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变革与转型发展”为主题,研究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027-02

引言:

本文论述了丽江市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户用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措施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在新时期治理环境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出的实际成绩和产生的环境效益,为生态环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农村能源工作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其独特的效用,让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充分融合,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实现利益的共享,能源的再续,环境的有机化。

1丽江市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1)丽江市因风景闻名、以旅游立市,生态环境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丽江是该市的重要工作,因此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全市的头等大事。改善能源利用方式,调节能源利用比例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例如净化空气、保护森林资源等,因此市政府一直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保障措施之一来开展。(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现在,已经过了六十多年,然而丽江市农村能源建设起步于70年代末,起步的时间并不算早,在能源建设方面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丽江市能源建设主要包括推广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热水器、微水电等措施进行综合利用。在能源建设的几十年历程中,先后经过了永胜“七五”全国坝区节柴改灶试点县“,八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全省沼气建设重点县一、二期工程;华坪县“九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及国家生态环保治理重点县;程海湖、沪沽湖面源污染综合防治。(3)拉市海湿地工程治理等项目的展开和实施,为丽江市能源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丽江市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已经经过多年的建设、宣传和推广利用,目前全市的农村用能已达到了合理开发资源共享的有机生态新格局达成了双重功效。据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丽江市已有沼气池11.1万口、节柴改灶21.2394万户、太阳能热水器5.6533万户。

2农村能源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1农村能源建设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1.1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是整体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丽江市生态环境开始出现恶化的形势。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例如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等。而这些灾害的发生大多由于环境的恶化导致,要从根本原因入手,就要完善环境的治理。对森林生态环境要有系统的完整的防护体系,在大风天气中要加强对林木的防火管理,防止因火灾带来的环境恶化。在适当的种植时机大面积种植树木,防止在洪涝季节因森林的缺失造成的水土流失。2.2.2大量森林造到破坏使环境变的异常脆弱,各种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涝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也造成水源枯竭,使生态失去平衡。而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好的解决和修复。。丽江市夏季多大雨,缺乏森林资源对土壤的保护,就会导致山体滑坡,大量的水土流失。只会在生态脆弱的基础上重复的遭到破坏,这种恶性循环如果从一开始就得到控制,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让恶性循环尽早终止是最好的办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平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农户改灶、建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治理排污工厂、改善土地状况等农村能源建设,是丽江市山区实现能源替换的重要手段,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至2015年,丽江以达到11.1万农户使用沼气池、21.2397万农户使用节柴灶、5.6533万农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这些新能源的利用可以使丽江市每年减少森林消耗45万吨,保护森林11.4万亩,节约标煤2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1万吨,有效的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现在丽江市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66.15%。2.2农村能源建设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丽江市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村镇环境“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主要是由于过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及畜禽粪便而产生的对水环境的污染。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随着环境破坏的严重,能源改进和环境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新的能源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也有重要意义。

3造成丽江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1生活垃圾造成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垃圾的出现。便捷的生活方式,让环境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各种白色垃圾,食品包装垃圾,生活废弃物的排放,所产生的让土地难以降解的物质,对环境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生活废水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也有破坏,生活所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待以解决的重要问题。3.2工厂废气废物排放带来的问题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大多数化工业也在农村建立起来,废气废物得不到好的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地庄稼里,让土地的质量变的脆弱不堪,生态环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磨难。废气的排放让农村干净的空气质量变的混浊,农村的生态在各方面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3.3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的问题各种农药化肥的出现让农民的劳作收成变的更加可观,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的破坏。化肥的使用削减了土地的肥沃程度,让土地失去了原本的可重复可再生功能,让土地变的贫瘠,种植难度增加,大部分农作物腐烂在土地里,对土壤又是一种巨大的负担。3.4森林遭到砍伐带来的生态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虽有改善,但仍比较缓慢,人们为了利益开始砍树卖钱,日积月累,森林不堪重负,种植环境变的恶劣,地表环境变的脆弱,防护功能逐渐减弱,当大雨到来时,天然的保护体系不再强大,由此带来的山体滑坡等问题尤为严重,生态变的不堪一击。

4环境的治理

(1)70年代末,丽江市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建设,通过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项目实施带动农村改厕、改厨、改厩等项目,沼气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粪便遍地的问题,还实现了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厩厕净化,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2)此外,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通过沼气池的厌痒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含有氮、磷、钾、钠、钙、铜、铁、镁、锰、锌等微量元素等,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生态的可持续,资源的可再生,环境的优化。丽江市通过对农田、果园等施用沼液沼渣明显地改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3)通过沼气池的建设解决了粪便遍地的问题、减少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让土地变的更加肥沃,更加有机,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相应的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4)工厂的排污排气得到了好的改善,工厂利用一定的工序将自身排放的废气经过再处理,转变成为工厂的一种新能源,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为工厂节约了成本。将污水经净化,可以用作其它用途,让资源经过层层利用,给工厂带来新的发展。(5)人们开始大力种植林木,为防护灾害的发生做出天然的保护屏障,改善种植环境,让地表变的更加坚固,土壤变的更加有机肥沃,大片的绿色森林在防护的同时也改善了空气质量,让生态变得更加文明可持续。

5结论

很久以前无知的我们以为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了解生态,了解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是有限的,不论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为了后代,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农村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让能源得以再生的最佳方法,不仅优化了农村的自身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注重生态文明健康的今天,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成为新的发展理念,我们都要为生态平衡现而努力,让环境变的更好,生态更加文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马宏;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现代园艺;2014年06期

[2]朱平庆,王德山;[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9年04期.[3]张纯良;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3]李香兰,陈志明,蓝大煌;浅谈农村沼气池的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年.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苏州某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约5000m3/d,主要包括浆料浓水、浆料清洗水、印染浓水、印染清洗水。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等特点,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该废水经过曝气调节池 混凝沉淀池 水解酸化池 接触氧化池 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处理后,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但排水中仍含有大量难降解处理的大分子有机物环境保护论文,污染物浓度和色度较高,不能够满足生产用水的要求中国学术期刊网。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并降低企业生产用水成本,企业兴建了一套处理规模为5000m3/d的中水回用工程,实现废水的资源利用。

1、工艺流程及特点

针对该废水的水质特点,在试验的基础上,本公司确定了以砂滤、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为主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和回用。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废水回用处理工艺

Fig.1.Technology diagram of wastewater reuse

污水站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流入回用调节池,由提升泵入石英砂过滤器以去除前段处理工序残留的微小絮凝体,然后自流流入臭氧氧化池,最后经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后回用。臭氧氧化池利用臭氧氧化废水中残余的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环境保护论文,将其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而显著提高了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1],

2、主要构筑物设计及运行参数

2.1 回用调节池和回用水池

回用调节池和回用水池共壁合建,半地下室,钢砼结构,有效容积均为200m3。

2.2 砂滤器

采用4台外形尺寸为φ3000mm×4000mm的砂滤器,滤料采用0.5~1mm的均质石英砂中国学术期刊网。设计滤速为V=8m/h,反冲洗周期为24h。反冲强度为10~12 L/(m2s),反冲洗历时10~15min。冲洗方式为先采用空气冲洗,然后气水联合冲洗环境保护论文,最后用水反冲洗,

2.3 臭氧氧化池

臭氧氧化池为钢砼结构,设2座。为了提高臭氧的溶解效率,将臭氧池设计成多格串联式,接触时间为30min。臭氧发生器为青岛国林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单台臭氧产量为600g/h,臭氧通过设在池底的刚玉微孔曝气器分散成微小气泡后进入废水中,臭氧投加量控制在(12±2)mg/L。在臭氧池后加设停留槽,减少残留的臭氧对后续BAF的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网。

2.4 BAF

BAF为钢砼结构,共设8座环境保护论文,并联运行,COD容积负荷约1.0kg/(m3d),下降式运行,流速为2.0m/h,填料层高度为2m,接触时间为30min,采用水槽堰板均匀布水,底部出水。填料采用比表面积大、表面粗糙、易挂膜的陶粒填料。

BAF池能耗低、氧转移率高、抗击负荷能力强,且使用寿命长。在BAF池底装有人工反冲装置,反冲的出水回到原污水处理站调节池。

2.5主要设备

(1)砂滤器4台环境保护论文,规格为φ3000mm×4000mm;

(2)砂滤器提升泵;KL(W)80-160,6台(4用2备),流量为50m3/h,扬程为32m,功率为7.50kw;

(3)臭氧发生装置:空气源,CF-G-2-600型,2台,臭氧产量为600g/h;

(4)BAF曝气风机:BK5006型,3台(2用1备),风量为7.07m3/min环境保护论文,水柱为6m,功率为11.3kw;

(5)BAF反洗风机:BK6008型,2台(1用1备),风量为15.1m3/min,水柱为6m,功率为22.6kw;

(6)BAF反洗水泵:KL(W)125-200B,2台(1用1备),功率为22 kw;

3、工艺运行

该回用系统于2008年5月开始调试运行,调试约1个月后,对COD的去除率趋于稳定环境保护论文,业主方化验室对出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连续监测验收,经检验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开始进行部分回用于车间生产用于冷却循环水和漂洗水,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顺利通过了业主方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中国学术期刊网。

4、经济效益分析

整个深度处理规模为5000m3/d,占地约1000m2,总投资为750万元,吨水运行成本为1.4元, 经过1年多的稳定运行,平均每天回用水量约为1800m3。

该公司将河水处理后回用于车间生产的用水成本为0.9元/m3,达标排污费0.26元/m3,两项合计约1.16元/m3环境保护论文,每年约节省费用1800×1.16×300=62.6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结论

针对苏州某印染厂印染废水的特点,以该企业污水站排水为对象,采用采用砂滤、臭氧氧化、BAF等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达到企业生产用水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1年多的运行,系统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运行效果良好,得到了环保部门的支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召海,刘文保,沈骏,等.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3):358-37.

第6篇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changing fast development, the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acing in a certain extent by the impact and damag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meteorological work, how to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s no longer damaged, has become a serious face now must and thinking problem. This paper on how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Keywords: weather; Explore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取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仪器、设备和附属物。 气象探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气象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重要保证; 是确保气象部门取得正确观测数据、得出科学预测结论的前提,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生命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治区气象条例》和《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和不断完善, 气象事业的依法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责任重大, 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 随着我区地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因城市建设引发的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和影响的事件频频发生, 为了切实解决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为地方各界提供更加优质、准确的气象公共服务,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意义十分重大。

一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要充分利用国务院赋予的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以及《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力求与地方经济建设不发生冲突,使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才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法制建设重在宣传, 用正确的导向和正确的舆论来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的宣传, 是提高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大对内部人员的宣传力度。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树立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的理念, 充分认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 用法律的武器指导我们的各项事业。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加大对外部的宣传力度。采取不同形式的宣传渠道, 如: “3•23”世界气象日、“5 •12”防灾减灾日、“科

普宣传日”、“12 •4” 全国法制宣传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面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 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尤其对发生在气象行业的案件要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树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让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像天气预报一样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普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气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和完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地维护好气象法律法规的尊严; 维护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好气象部门的合法权益, 树立好气象部门在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

2 .加大巡查力度, 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

立法是基础, 执法是关键,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科学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理念; 气象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 要加大对气象台站周围的建设情况进行巡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理”,既能保证探测环境不受破坏,又保证了“气象法”的贯彻落实,这无疑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依法行政举措。坚决杜绝不作为和的行为。加大执法案件的处罚力度,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给予严厉处罚。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理论基础

1.1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5]。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8]。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实例分析

4.1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著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第8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第9篇

关键字:城市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 问题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场所和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这就导致了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都已被垃圾包围,大气环境质量严重超标,水环境的污染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工作生活。近十几年,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提高全名族的环境意识、加大环保措施力度、增加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等方面来改善环境质量,虽然整体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城市产生的环境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城市在环境上面临的问题

城市生活中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四种最基本的污染形式。

(一)水环境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环境污染现象普遍存在且越演越烈,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水没有妥善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水环境。

(二)城市中大气质量严重超标

随着当下社会交通运输业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众多的能源燃料被相继大量使用,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物质,随着这些对环境有破坏性质的物质进入到地球的大气层中,就会对地球的大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城市垃圾和废物处置不当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生产上,都会制造出大量的废物、垃圾,由于未将其妥善处理,导致了垃圾到处堆积,使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被垃圾所包围。垃圾的随处堆积,不仅占领了土地、影响了城市的美观还导致了疾病的传染,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另外也使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变得更加严重。

(四)城市中噪声问题严重

现在我国的文化娱乐事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都迅速发展,由些而带来的噪声扰民现象也越来越多,根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得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噪声超标,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建设生态城市及城市环境保护的对策

在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将保护重点放在综合治理以及防治工业污染上,对社会中的固定污染物、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予以防治,以此来加大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对已经被破环的城市绿地进行不断的修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降低城市污染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建设生态城市

一个好的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协调关系、高效功能以及合理结构的城市生态系统。所谓的协调关系是指对资源更新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予以协调、对社会关系予以协调、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予以协调、对城乡之间的关系予以协调、对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胁迫之间的关系予以协调;对于功能高效而言,其主要是指将人力予以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予以优化、保持物流能够通畅、适当的经济物力的投入以及便捷的信息来源;合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优良的环境质量、合适的人口密度、有效及时的自然保护、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土地利用资源以及充足的绿地系统。总结的说,生态城市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

(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优化

根据城市发展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总体目标,应该对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对污染类企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减少工业污染的排放,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城市的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和鼓励,彻底消除结构性污染;严格控制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技术落后、不合理、能耗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在城市的建设中,应把环境因素作为首要因素来进行考虑,实现城市的环境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城市的布局设置。

2、建立节能、高效、环保的交通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可制定以下两个措施:(1)强制淘汰行驶里程和年限都超出范围的车辆,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进行技术性的改革,对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和设备进行大力推广,使汽车尾气的排放得到控制,在使用燃料方面,鼓励大家使用机动车清洁燃料。(2)建立现代化综合性客运交通系统,该系统以大运量快轨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社会交通和个体交通为辅助,以减少小排量汽车的数量及使用频率。

3、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能有效解决环境质量问题,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改造,产品结构的调整来控制企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在生产中,要实现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把原来传统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掉,以此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小水泥厂、小电镀厂、小陶瓷厂等小型重污染企业予以淘汰,以此来加大整个行业的兼并力度,与此同时还对集团制企业予以充分鼓励。对于那些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以及污染地区进行严格的限期治理,对于工业地带产生的粉尘以及烟尘污染要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

4、增加在环保上的投入,拓宽环保资金渠道

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城市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若要想解决环境与经济和社会这三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可采取以下措施:(1)让环保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保证污染防治投入资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以上,并逐年提高。(2)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途径增加环保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人们建立环保体系。(3)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行建设项目的保证金制度。(4)将境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引到环保投入上,对于进行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活动,政府应在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5)收取生态环境补偿费,把补偿的费用用于恢复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环境 环境利益 环境权

一、人与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或状况。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中心、为主体的环境,围绕生物界的并构成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生态学中的环境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法中的环境应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学术上没有一致的答案。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使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认为环境是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因素总体,人与环境的关系,实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人和人类始终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生活资源的历史。在人类早期,人与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根本的区别。人出于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按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和生态规律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全部受自然生态规律的控制或调整。人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性及由此形成的原始的和谐的秩序,达尔文概括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在人类社会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后,特别是经过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空前发展,人类树立了对自然界的绝对权威并占据了主宰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类以“万物之主宰”的绝对优势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用、征服、掠夺与破坏,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

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经济利益对环境利益的强势挤压产生了环境问题。为洞见环境法与环境权的本质,有必要对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加以辨析。何谓利益?利益就是好处,就是能够满足或实现人们的需要、愿望、要求的东西。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太重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哺育”,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自然界首先或主要是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利益。生产是人们依靠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通过生产,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同时,自然界提供自然人生活(生命存活)的基本条件、审美满足(如优美的风景)与生态平衡,这就是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环境利益。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环境利益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追求经济利益的载体,如果没有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人类将无法最终实现其经济利益。其次,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程度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人们或人类的环境利益。再次,如果由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环境污染不能有效解决,会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人的物质财富造成危害,导致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皆不可得、甚至为负。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环境利益就是环境带来的利益。环境带来的利益应该包括经济利益与纯粹的环境利益(以下称环境利益)。自然界带来的利益是环境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需要辩证的分析。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可以为家庭与企业谋取经济利益而无偿利用。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也可以仅供人们基于生命形式而享受。前者属于环境带来的经济利益,后者属于环境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可物权化的自然资源可以有偿或无偿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创造物质财富,给人类以直接的经济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自然资源也有维护生态平衡、审美愉悦等环境利益。自然界容纳着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承载着自然界自身变迁所引致的各种破坏,并且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断重新塑造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把有害于人类的环境逐渐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的环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利益,但环境自净能力也可以用之于生产而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污染超越了环境自净能力的承载限度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利益是环境利益,环境法要求经济利益的实现不能损害环境利益。

三、环境利益与环境权

环境法怎样保护环境利益?为了保护环境利益,环境法怎样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环境法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何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依赖于环境权理论的成熟以及环境权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上受到重视。环境利益只有上升为环境权才能够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因此,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了更为深刻地洞察环境权的概念与属性,我们需要对权利概念加以必要分析。何谓权利?这是让学者们深感困惑的一个难题。即使在法理学领域,权利也是一个受人尊重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康德在谈及权利的定义时就感叹说,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权利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什么是真理那样会让他感到为难。尽管如此,学者们还是对权利的概念与本质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形成权利本质的诸多理论。张文显在《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一书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最具有代表性和主导性的八种权利概念与本质学说,即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可能说、规范说、选择说。在中国学界,学者们大多从要素的角度来揭示权利的本质,认为权利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夏勇在《人权概念起源》一书中把权利归结为五大要素:利益、主张、资格、权能、自由,认为以这五个要素中任何一种要素为原点,以其它要素为内容,给权利下一个定义,都不为错。程燎原、王人博在《权利及其救济》一书中把权利最重要的要素归纳为自由意志、利益、行为自由,认为权利是由自由意志支配的,以某种利益为目的的一定的行为自由。笔者认为权利的本质在于人们的利益,所谓权利就是某种规范体系所保护或保障的主体的利益,所谓法律权利就是法律所保护或保障的主体的利益。人们的自由、意志、行为、主张、选择等权利要素只有指向利益、以利益为目的才可能纳入权利之中或上升为权利。

第11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经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及健全环境法制等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贸易;环境问题;环境

一、 经济贸易的发展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不断繁荣,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逐渐恢复和繁荣,从GATT的“临时生效”到八轮回合谈判的有序进行再到WTO的成立,关税、非关税壁垒不断削减,贸易自由化障碍不断拆除,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是,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急剧扩增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 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发已严重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总。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生物资源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资源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各方面休戚相关,为人们提供多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战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盲目追求利益,追求扩大出口,许多重要资源显著减少,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于灭绝。

2.海洋污染

海洋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载体。但是,随着海洋开发的密度、强度的加大,海洋使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视。主要突出问题有:海洋资源枯竭现象严重;海洋资源的衰退、海洋环境恶化;海洋垃圾及油轮泄漏等均给海洋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3.大气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因交通废气、污染企业或者发生事故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酸雨等大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三、 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环境和贸易是经济发展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当然,一些小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单独不会产生多大的危害,人们生存,就一定会消耗资源,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过度的生产和消费总和起来就会导致环境的恶化。比如空气污染,资源枯竭,海域污染,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等,都是这类活动的结果。

四、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各国在保护本国环境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绿色贸易壁垒开始出现。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限制、禁止某些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措施,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主要表现在:

1.推行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制度。为了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分别在农药残留、空气污染排放、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海洋污染防治、废弃物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防治措施,并且要求进口的产品也必须达到这些标准。但是这些标准都是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昂贵成本的,这就给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绿色卫生检疫制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状况和质量标准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这一现象,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边境检疫、经检验制度与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检验。不合理增加对提高产品的卫生检疫标准,严重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绿色包装制度。随着包装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一方面降低了包装成本,另一方面,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大。有些国家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包装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制定了严格的包装标准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包装不可进口。这样,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五、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情,但其已日益全球化,并成加快发展的态势。发达国家制定出了各种环境壁垒,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国际上贸易与环境的协议以及发达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环境贸易措施,势必会对我国的贸易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一,不加节制地资源出口,极大地损害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至少还没有认真、主动地去寻求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很多企业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盲目开发出口产品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例如:日本森林覆盖率达67%,但是日本国内仍有严格的环境标准,控制森林的砍伐,其木材主要依靠进口。而在森林覆盖率只有14%的我国,每年仍有很多企业大量砍伐林木,且竞相压价销往国外。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最后势必会极大地损坏本国的利益。

第二,技术要求提高,出口产品的成本随之增加。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环境标准和制度无疑是对我国出口行业的打击。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我国的出口商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和科技含量,这些增加的投入无形中使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少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效益。

第三,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到限制。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量超标,以及使用发达国家已经禁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对农药残留量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以食品为例,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加拿大规定了87种,日本规定了96种,美国规定了115种。许多发达国家还针对不同食品规定了不同的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如日本规定了大米有52种标准,美国规定了梨类水果有128种标准,德国对蔬菜水果类规定了168种标准,而我国尚未针对不同类型食品规定不同的农药残留量标准。另外,我国涂漆玩具、蜡笔、电池、纺织品等产品因铬、汞含量超标。含致癌偶氮燃料等原因已被禁止进入欧美市场。因不符合国外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目前已有相当产品被拒门外,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为此受到不利影响。③

六、 我国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治进程

1.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公布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④该标准指出,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我国立法应该与国际接轨,主动适应国际要求,制定出与其相一致的国内法规,借鉴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点和经验,推动我国的环境标准达到国际要求,增强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加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减小污染。

环境的保护不光要看最终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而且要注重其生产过程中是否产生污染,对于环保型企业建立奖励机制,加大科技方面的研发投入,给企业技术上的支持,从源头上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3.加大对出口产品的深加工,调节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以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环境的目的,从我国大量进口各种资源产品,我国企业由于利益的驱使,也竞相向国外出口动植物资源及其他资源。这无形中其实是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资源掠夺”。我国应该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对于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与补助,减少由于资源流失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损害。

4.加强环境标准建设,加大对环境违法的惩罚力度,禁止或限制废弃物的转移。

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不同于国际通行标准。。比如造纸废水COD排放标准我国分三级,150mg/l――500mg/l,而国外都在100 mg/l――500mg/l。⑤这种差异一方面容易受到环境贸易壁垒方面的指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环保产品的出口。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不一致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相关方面的立法进程,尽快的与国际标准达成一致。同时,严格控制国内企业的环境标准,在经济发展企业投资的同时,综合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使环境成本内化,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的高污染产业,对于一般污染产业,应要求按照其母国的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管理,最大程度的防止污染企业进入国内。与此同时,设立一定的优惠措施,鼓励国外的环保企业来华投资,学习其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措施,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新的动力。

5.加强国际立法合作,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讨论和谈判,为我国的长久发展谋求更为积极地地位。同时,利用多边贸易协定中规定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取消一般数量限制原则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坚持抵制以环境措施作为贸易壁垒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已加入WTO,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如果发现发达国家对我国使用环境壁垒,如对我国产品环境标准的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则我国可依WTO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同时,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协作,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出一个真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贸易措施,并推动其落实。

总之,自然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自然环境为贸易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同时,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加快完善国内立法的同时,进一步的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环境,协调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谋求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注解

① 文伯屏《入世后贸易与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载《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617页

② 《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谭黎华 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③ 蔡守秋 《论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所引起的法律问题》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④ 胡佳 《WTO框架下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及我国的立法对策》 载《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第431页

⑤ 赵峰等 《谈“复关”的环保对策》 载《环境保护》杂志 1994年6期

参考文献:

[1] 文伯屏 《入世后贸易与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载《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617页

[2] 施耀等编著 《21世纪的环保理念――污染综合预防》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1页

[3] 谭黎华 《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蔡守秋 《论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所引起的法律问题》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4期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