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先进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29 14:5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先进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先进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淮安市交通塞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强了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了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推进了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建设和创新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商执娜,吴家琳.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66+270.

[4]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弓民.高校育人过程中“三个自信”理论与实践融入的路径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

[7]罗系数.课程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周忠华.论核心价值观自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北京电影学院 李博.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10]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第3篇

论文摘要:在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要求我们用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方向,应当实施突出主体、包容多样的建设方针,应当采取硬文化和软文化建设齐头并举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措施,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文化精神得到大力践行和弘扬。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引导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投入较多,在精神方面投入不够。在高校掀起的一轮轮旧校区改建、新校区建设热潮中,许多院校一味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也只看重这些外在因素。殊不知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局限在学生管理和娱乐层面,思想意识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彰显。校园文化虽然有管理和娱乐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却是它的思想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要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使其长期置身于浓郁的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三)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易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非主流文化蜂拥而来,纷纷以“时尚”的面目在青年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价值观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许多高校纷纷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虽然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内容,但职业价值观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指导,来落实工作领域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影响:〈1〉高校组织的主导价值观是高校领导者个人价值观的群体化,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影响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组织主导价值观。形成学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的过程,必然要求学校领导者对校园内各种价值观进行筛选、扬弃,引进和倡导优良的价值观。而高校领导者这种行为过程必然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支配。因此,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必然产生重要影响。〈2〉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而高校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学校组织共有价值观先行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学校必须通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更新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从而才能推动学校各项建设的发展。由于高校领导者在高校组织管理层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领导者是高校组织文化提升的推动者。推动学校建设不断发展是高校领导者的主要职责,而形成学校发展的建设力量必须依赖学校组织共同价值观的驱动,因此,高校领导者必须倡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不断提升。高校领导者在推动校园文化提升的过程就是其价值观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通过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工作中发挥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复杂工程。由于这种文化工程的无形、易变、复杂、系统等特性,决定了开展这一工程所具有的相当大的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进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负责人,高校领导者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一项关键的建设工程来抓。因此,高校领导者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指挥者。高校领导者组织指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影响他人的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通过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价值观教育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学校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学校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价值观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对形成高校教学能力和取得优异教学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让大学的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大学的和谐文化、先进文化与其创建活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文; 李燕;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

[2]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09期

第4篇

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用于地区可持续性评价的出发点就是:把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探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态消费水平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在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空间流转于地域分异,不仅提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线数据,而且是制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依据。本文拟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评价了青海省可持续发展前景,并在可能改善的领域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促进与改善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1.“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要点释义

1.1生态足迹的概念

人类依赖自然提供食品、能源的生产能力,同时也依赖自然吸纳污染物的能力。为了测度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的消费是否在其承载力限制内,Wackernagel和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生态足迹的定义: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和水资源量【1】。

1.2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域。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2】: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理论上讲,地球表面的各种土地类型具有排它性,即只能用作一种用途,而不能兼有其他用途,如用作耕地的土地就不能同时用作建筑用地开发【3】。

1.3关键的技术参数

1.3.1产量因子

产量因子(β),又称为生产力系数。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这就需要一个生产力系数将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尺度。生产力系数可以用评价地区的某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其世界平均生产力的比值来计算。本为计算采用的产量因子【2】:耕地1.66,林地0.91,牧草地0.19,水域1.00,建筑用地1.66。

1.3.2当量因子

查字典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完善舟山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公共财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使广大农民在劳动之余,能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目前,渔农村文化是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渔农村文化市场,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舟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渔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渔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将文化建设与渔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因此加强本市的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构建和谐舟山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任务。

1.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立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夯实和建设,能有效实现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观众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针对海岛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从而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舟山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凸显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目前,渔农村文化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构建完善的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从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1.3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新渔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渔农民,如果没有全市渔农村群众的参与,建设渔农村新社区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新渔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不仅能够传播科技、法律、市场知识,提高渔农民综合素质,满足广大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维护农村稳定乃至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本市新渔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市广大渔农民的迫切愿望。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渔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由于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比较贫乏,存在着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保障渔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1.4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1.4.1生态承载力(EC)

将评价区域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经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分别转化后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C=∑R×βjγj。其中β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γ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当量因子。

1.4.2生态足迹(EF)

通过汇总地区的消费数据,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Ai),并用当量因子调整为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F=∑Aiγj。

1.4.3生态赤字或盈余

地区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地区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地区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系统的安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2.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本文对青海省2002年至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资源消费足迹计算和能源消费足迹计算。生物资源的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共选择24项消费品种,根据世界平均的单产水平【5,6】,计算其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分类汇总可以得到消费的生态足迹占用。能源消费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的消费量,将其换算成标准能量单位,并参照世界平均的各种能源的单位面积(化石能源地)吸引热能量【5】,计算其生态足迹的占用。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将其转化为世界平均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它是青海省的实际生态承载能力。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7】。因篇幅所限,计算过程未详细列出,只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3.评价与改善建议方案

从青海省2002~2007年的在整个研究时间序列中青海省的生态足迹需求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说明该青海省的生态系统不能支持人类对它的压力,地区生态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为了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和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要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林产品,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来满足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

第5篇

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本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几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出现了以城促乡、以市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市域文化建设率先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的称号。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普查公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保护名录4项、市级41项。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几年来,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近三年参与的群众就达12多万人次,开展重大节庆活动150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l场,举办各类文艺展览26场,免费放映电影440多场。同时,在全市广大农村依托老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表演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挥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四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的《华溪春潮》、《丽州之夏》、《企业职工艺术节》、《新永康人》等大型载体和《十八蝴碟》、《九狮图》等一些精品剧目,为本市赢得了荣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2.实施新农村文明创建工程,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到农村就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2005年推出的“十个示范,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已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觉悟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康文明村创建,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以“三清四改”为重点全市卫生大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的文明整洁水平大大提高。三是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迅速增加,有30%的农村修建了室内外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几年来,全市有近350个村的村容村貌、农户家庭面貌、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趋于合理,学校、卫生所(室)和文化室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促进了村里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创建促进思想道德和谐的新路子。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

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民本身,还是从农村社会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政治、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一是在政治思想层面要突出先进文化的本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本市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和“文明创建”、“生态村庄”工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人文精神层面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村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无论文化积淀如何,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层面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

三、努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市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和行政村完成文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比较完善文化站,村村有基本文体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市、乡镇、村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市、乡镇要经常组织开展辖区内乡镇、行政村参加的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广大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我们应充分借鉴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既立足理论探讨,又立足实践总结;既立足时代特征,又立足地方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抓好全市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使建设和谐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校园文化 创新人才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先进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有新的要求,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地位,图书馆应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号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如何在先进义化视野下进一步加强图书馆自身文化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重要阵地作用和辐射、传承、引领功能,已经成为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1、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关于图书馆文化的内涵,许多研究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全体馆员、职工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该馆特色的群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还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全体馆员、职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图书馆的义化内涵。综合了专家和学者对图书馆文化的各种解读,笔者对图书馆文化作出如下界定:图书馆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图书馆为载体,以全体馆员、职工和读者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义化形态,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我们所研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与时俱进、带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线劳动者的素质。我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支撑着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展开。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建设好图书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2、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图书馆由于肩负满足读者信息需要和知识需求的任务,既有传递请报信息的功能,又具有传播知识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为空间场所开展的。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如乘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像站住千万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任你驶向无穷的宇宙、浩瀚的海洋

2.2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的知识技能,因此,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报刊、硬软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的资源共享,具有信息的无限性、新鲜性。

2.3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

如果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

高职院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知识、学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学生学知识、学文化、学专业、学做人的精神食粮。图书馆可以通过推荐优秀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就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而言,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共同创造的义化现象。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高职院校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合理的课程实践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3.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

教育从本质上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作用的。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更多地在于使学生通过对义化价值的汲取,取得人生对社会实践的全面体验。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 转贴于

3.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创造准就业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它以其特有的办学方式和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学生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化目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4、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要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有更宽广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条件。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图书馆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能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自己。

4.1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载体多样、种类繁多,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丰富的义献信息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义献资源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馆藏建设中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组织藏书,同时也要面向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建设馆藏,建立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

4.2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同时,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服务于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即一方面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应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宝库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因此,图书馆住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目前,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的生产、服务、实践发展需要,将教、研、产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构建新的合作教学模式。

4.3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等,这些设施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共享教学资源,不但为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改革提供技术基础和支持,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校园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发挥环境和设备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

4.4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藏书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服务工作主要是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义化活动开展的。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即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检索服务、复制服务、网络服务、报导服务等,为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与义化沙龙等提供义献信息、文献资源。同时,应当不断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校内外与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因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又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要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结合,力争为学生营造实践创新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医世家,1977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2004年创办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于春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吉林省医药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会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客座教授等多个职务。在医药医疗学术研究领域,于春江发表了多篇有独到见地的论文,并编著出版了《胃肠病的科学防治》、《消化系统常见病防治260问》、《中国当代专科专病医论文萃临床专病治验辑要》等著作。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医药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自立于世界医药企业之林,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用先进文化统帅企业,铸造企业灵魂。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春江先生。

吉林一正药业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医疗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该公司从一个小小的四平市胃肠病研究所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吉林省一正医疗发展有限公司,从昨天的个体诊所到今天现代化的制药集团企业,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实现了用先进文化铸造企业灵魂的跨越式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吉林一正药业已经跻身吉林省二十强企业、小巨人企业、科技先进企业和国家星火计划的明星企业。带领一正人风一程雨一程走过来的董事长于春江先生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吉林省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吉林省劳动模范”,“四平市第八届劳动模范”和“四平市慈善家”等荣誉称号。

记者:人们都知道,作为民营企业,大多都脱胎于家族式管理模式,而这种“上阵亲兄弟”式的管理在一定层面上显然是企业向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的障碍。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于春江:家族式管理实质上就是家族文化的理性实践,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家族式的“缘文化”必然导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无法实现自我超越,而且,在人才的使用上往往是排外的,既难吸纳人才又难于留住人才,管理阶层普遍缺乏品牌文化意识,在管理上又普遍缺乏授权,老板总是担心雇佣员工影响自己对企业的控制,不敢放权,不敢放手让他们干,结果老板事必躬亲,无法形成优质团队和高效管理。

记者:您刚才谈到品牌文化,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带有战略的意义。请您就品牌文化与企业建设谈一谈。

于春江: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品牌负载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时尚认同和生活品位,企业的行为规范、团队风格、科技内涵、管理水平等内在质量也都凝结在品牌之上。民营企业老板如果忽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武装企业,而一味注重所谓的知名度,不惜代价地进行徒有其表的广告包装,结果完全可能因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真实内涵而使品牌成为虚假标识,从而大大削弱商品的诚信度和美誉度,甚至使品牌成为商业讹诈。

记者:由此看来,提升民营医药企业的“文化力”已经成为企业首当其冲的竞争力。请问,您在企业“文化力”的创建方面有那些看法与尝试?

于春江: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走向强大走向持续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优质的文化体现在企业管理层面应当就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整合。不论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的根本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自身的资源半径,也就是取决于人才素质的半径。而人才素质根本上又是由企业的文化建设决定的。经验证明,对人的最佳管理莫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只有真正把人当人去尊重,既尊重和关爱企业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又尊重和关爱潜在的每一位客户,并且把这种理性精神融注进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才可能铸就企业在人们心灵中的丰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吉林一正药业集团的核心理念:“一心一意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企业是:以一流品质打造一流品牌;我们的管理准则是:创新、高效、务实、民主、宽容、博爱、竞争、发展。我们的经营理念是: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过渡。我们遵循的这些行动指针,使我们尝到了文化先行的甜头,感受到了文化整合的魅力。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深切的认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确是企业整合资源优势、顺利实现经济价值、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无价之宝,也是我们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企业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

第8篇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arket economy, as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drawn social attentio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becomes the important thing to promote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sens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major index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nterprise. In China,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its irreplaceable role sustain the lifelines of their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business, core competence is necessary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condi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o strengthen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关键词: 综合经济;国有;企业;竞争力

Key words: economy of integration;state-owned;enterprise;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18-02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1.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提出。国有企业文化形成于国有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之中。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文化不断趋于成熟,国有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奉行的价值。除此以外,国有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氛围和对价值的认知也要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

国有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国有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会形成的具有自身组织特色的文化,国有企业在社会、地理和经济等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影响之下,其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国有企业文化的价值性: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会为国有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无形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引导员工向着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步使多数员工的思想形成共识,这就是国有企业文化的价值性。这只无形之手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会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的成长性:国有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较于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国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国有企业文化也要不断的使自己得到完善、调整和升华,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这就是国有文化的成长性(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1989)。

1.2 核心竞争力内涵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C . K . 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 .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主要观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术以及把众多的技术进行整合。”国内学者史东明(200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点包括:①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合力”而不是“核力”,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能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是一种完备结合状态。而国有企业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技术优势,并不必然导致整体竞争优势。②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生长力而不是静态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起点,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国有企业生产力的组织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构建力、生长力。

2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国有企业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济基础。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促进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和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愿望的实现。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有企业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拓展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从而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还是获取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制胜力和做强做优的先机,都必须要以拥有和掌握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前提。“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生动地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2.2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的管理虽然不是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但它是形成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托。一个国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持久的繁荣,必须要依托于高起点、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并把企业管理方法的核心从制度上转换到文化上来。由此可见,先进的企业文不仅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还可以塑造国有企业自身的形象,打造国有企业的文化品牌,从而实现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使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规律,通过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逐渐深入到职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渗透到国有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融入到国有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国企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动力,对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雪杰,2006)。

3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3.1 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一是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要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满意(CS)为宗旨。所谓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就是要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真正做到“一切为顾客着想”,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体贴和关怀客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顾客既是上帝”的理念。

二是塑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国有企业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的陈旧。我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国有企业应该组建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契约+精神”的工作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国有企业氛围对于传统的员工的管理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有强化制度管理的力度,又要讲求柔性管理的策略,在管理中为员工创造一定得晋升空间,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构建人才培养、生成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国有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和有志之士,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氛围,要善于聚才、用才和留住人才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为员工营造施展才能与智慧的舞台,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

二是运用柔性管理策略,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柔性管理是一种以精神管理为基础,以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的作用下,在员工之间会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国有企业价值观,随着这种共同价值观念的增强,员工的自律意识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员工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员工也会以更为积极地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来。

三是立足于创新,打造职业经理式的国有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国有企业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各级领导者作为国有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化身,对塑造和维护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级领导者的头脑中,员工的职业意识、创新和尝试变革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国有企业文化、管理、技术、服务、营销的演变方向,并同步实现创新就是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职责。

3.3 创建优秀学习型组织国有企业只有比强大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和更好,才能持久的保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得力的组织措施、恰当的切入点和强有力的国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一是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国有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首先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二是创建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学习的人文环境,即营造一种宽松、积极、进取和开放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的创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营造有助于组织和员工终生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国有企业精神;营造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优秀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要以心灵转化为中心,以团队学习为手段,运用系统思考的思想和方法,在培育国有企业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激励和共创愿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加大组织认同感和知名感,不断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持久保持。

参考文献:

[1]王冬岩,王春岩.试论国有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29-30.

[2]史东明.组织创新: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9篇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管理需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但现代大学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更需要文化的浸润。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从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的构建,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大学文化润物无声。

论文关键词:大学管理;制度;文化

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甚至有些高校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当中。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我国大学管理中的现状

(一)制度管理占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偏重于制度管理。不可否认,制度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理性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可测量的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来说,理性化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可测定目标的快捷高效的实现。

然而,相当多的管理者们把制度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习惯于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立详尽的条例、实施程序和保障机制。通过强制性纪律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通过制订细则化的考核标准来衡量评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并将之作为教师评优与奖惩的依据。这种将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指标统统进行量化处理的管理方式,使教师疲于应付,倍感压力,成为被制度支配的工具人。

(二)文化管理刚刚起步

虽然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目前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应用阶段。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文化管理主要强调心理上和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与自律。而现实中,由于长期坚持制度管理,制度管理的惯性使人们养成了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因此,一旦没有了制度的约束,要求主观认识不一的人们自觉地去接受一种在文化引导下的管理方式,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二,文化管理必须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学校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动力和标准。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文化管理如果缺乏学校文化的支撑,那只能是空谈。

二、大学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关系

(一)制度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制度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表现形式,具有强制性,其目的是追求效率。主要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着重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强调学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是一种直接的、刚性的管理。用制度管理学校,体现了依法治校的思想,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秩序化运转,有利于落实目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造公平。这是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方式。

但是,这种直接的、刚性的科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谐和内力驱动。对于大学教师这样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意识与自我追求的职业群体,一味地规约和监控只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和打击,对学校制度管理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管理效能和教学效果。而对于渴望真知、追求真理的大学生群体,过于侧重量化指标的管理引导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文化管理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为最高目标。文化管理就是人性化管理。对学校而言,文化管理即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并联接通,形成共同愿景,通过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最终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达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柔性的管理,它通过柔性的人文关怀,促进情感和谐,利用内力驱动,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保证了大学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晰的使命与目标。文化管理没有强制性的规约而又很自然地实现对教育活动的规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为之治。

(三)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关系

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两种模式,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制度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最直接的载体。当管理者要倡导某种新文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度的实施,将倡导的文化渗透到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逐步接受了参与到管理中的新文化。当制度被广泛地认同,遵守制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的时候,制度本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者所倡导的新文化也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文化是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降低制度成本的关键所在。制度是刚性的外在约束,当制度的内涵没有被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和道德的时候,被管理者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去贯彻制度,制度的推行需要监督、惩治等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而当制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的时候,被管理者已认识到遵守制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准则和制约,无须严格的监督就能自觉地执行制度,制度管理自然而然取得好的效果。转贴于

三、加强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融合,实现大学管理由制度规范到文化浸润

(一)制度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首先要从制度的建设做起,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并将制度与大学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一个制度的推出,只有让教师们通过适当的途径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公平和民主,才能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制度更加合理,从而形成合理的约束力。制度形成的结果是刚性的,而形成的过程却可以是柔性的。因此,制度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时代先进文化的脉搏,也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二)明确思路,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建构顶层设计

大学建设与管理有其规律性,因此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管治大学。同时大学发展与特定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程序与民族文化传统等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大学管理方面,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管理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切实把握大学的本质,构建富有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章程既是大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大法。要以长远眼光和战略观念对待学校章程的修订,以此为总纲,建立和健全其它规章制度。章程既体现了大学的文化,章程也会不断涵养新的文化。

(三)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制度体系

制度从本质上讲,作为管理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是文化的反映,要继续优秀传统,因此有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保持;同时制度要有创新性,要体现现代大学治校治学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且制度要根据环境条件的改革而不断修订,体现继承性、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使创新的制度体现变化的情况。

(四)凝炼精神,加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不变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最高层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价值尺度,从历史看就是稳定的办学传统,对外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以一套理念、价值为基础的,或者说制度体系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标准与价值追求。因此,创新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大学制度体系是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润物无声,使大学文化在有形无形中浸润人心

第11篇

论文摘要:工人文化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在上市场经济发展改革时期也应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工会维护职工文化权益的载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弘扬先进文化的窗口、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文化宫要努力创造引领职工先进文化,大力发展职工文化事业,在发展中与时俱进。

一、 工人文化宫的概况

永安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位于市中心南门广场,于1986年由永安市总工会投资建设,面积2900多平方米。底层原没计由商用对外租赁 、二楼功能设有图书阅览室、职工书画展览厅、职工卡拉OK演唱厅、退休职工活动室、录像放映厅、三楼功能设有职工 活动舞厅(可进行文艺演出)、文化技能培训教室、钢琴培训活动室。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展活动,现编制人员4人,合同工2人。现兼管的职工业余团队有七个:工人俱乐部协会、职工钓鱼协会、职工象棋协会、职工楹联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集报协会。

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造型,还是活动功能都是市里首届一指的。文化宫所有员工(含聘用合同人员)多时达20多人,所有的场所全部由文化宫自己组织经营。作为我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窗 口,88年至 92年期间市里把大的文艺演 出任务交给市总工会 ,市总把任务交给工人文化宫,大小演出任务,多时每月有两次 ,少则一次,还 有职 工活动舞 厅 、职工 卡拉 0K演唱厅 、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是天天满座 ,接待来 活动的职工群众 ,比如职工活动舞厅是 天天超负荷接待 ,最多时接待 400多人 ,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群众休闲的乐 园。由于文化宫 的知名度在外 ,很 多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交 流 ,文化宫 天天 有活动 、月月有演 出 、文化宫的全体职工不畏辛苦,对来参加活动的职工总是热情接待。上级来我市进行精神文明检查 ,对文化宫文艺演出 ,书画展览,文体活动等,每次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工人文化宫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获得上级工会 的表彰,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十佳文明歌舞厅 :

二、文化 宫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文化宫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理念和机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对今后文化宫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战略考虑,造成了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由于工人文化宫和政府文化馆不同,政府办文化馆人员经费是由财政核拨,而工人文化宫则由工会和文化宫自己来解决,为确保人员工资,文化宫采取将主要的活动场所租赁出去,失去参与市场竞争良机,职工也失去锻炼的机会。

2.1993年后由于文化宫没有节余 的资金更新设备和装饰活动场所 ,造成设备和环境老化,无法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里也把很多 的活动项目转移到市文化馆去了如今座落在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大楼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协调,成了城市中心又矮又旧的危楼,随时都有被弃用的可能。

3.文化宫人事流动是一个死角,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平均年龄超过50岁,比如文化宫的主任从大楼落成调进来,当年42岁干到60周岁才从主任岗位退下来。

4.文化宫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又能抓创收,能够做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这样的人才少 。

5.人事制度造成现有在职人员长期吃大锅没有危机感,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主人翁精神;更缺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到外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上都是老一套,没有新的思路。

6.由于文化宫没有人事权,所需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又招不进来,安排进来的人又非所用,从而影响了文化宫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制约了文化宫的发展。

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一方面文化宫作为职工“学校和乐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不计或少计成本和经济收入来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文化宫又得靠自己的经济收人和上级工会的补助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文化宫长期在微利有时甚至无利状态下运作,长此以往影响文化宫的生存和发展。

8.协会活动难以保持持续性:协会开展活动除了工人俱乐部协会相对正常外,职工钓鱼协会成立的前几年活动还比较频繁,后来由于经费和协会骨干力量的变动,协会从此走下坡路,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其它协会成立初期搞了几次活动,到后来由于经费原因没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

三、增强工人文化宫活力的若干对策

1 .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员工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分流机制;加紧经营机制的创新,构筑公益性项目和经营项目两大运行平台。

2.建立完善机制,培育激励人才的土壤。文化宫要达到总体发展目标,需建立完善“七项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形成公益性和经营项目管理体系;二是激励 机制 ,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 和奖惩制度;三是在用人上要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四是用工机制,形成各种用工形式相配合的用工制度;五是分配机制,形成适应市场运作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模式;六是考核机制,形成适应公益事业、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的科学考核标准;七是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政务公开、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3.体现职工文化特色,打造新兴活动品牌。职工文化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三贴 近”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具有强烈时代特色气息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内容,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品牌活动。

(1)增加阵地活动项目。在保持原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蹦嘲优秀活动项目,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表演、优秀职工论坛、电子技术、知名品牌公司咨询讲座等等。

(2)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办职工舞蹈、卡拉OK歌手赛、声乐、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体育竞技等等各种比赛 。通过各种比赛发现的优秀人才,向上级 和基层工会推荐。

(3)为基层工会培养各种文艺、体育、宣传实用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做大、做精 、做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技能培训,如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小品培训、乐器培训、电子技术与文化艺术、灯光音响、宣传栏、美术字、黑板报、广告、国画、书法等,不断创新项目内容,创出自身特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培训品牌。

(4)职工艺术团队以组织辅导功能为主,坚持立足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不断推出深受广大职工喜爱的优秀文艺节目,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工艺术”品牌 ,努力探索活跃职工文娱、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增强文化宫的生命力。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诚信;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24-02

诚信既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诚信缺失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诚信缺失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因而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日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正所谓“读书以明理为先,立身以诚信为本”,更何况“明礼诚信”一贯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1]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无信则不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早期,哲学、宗教领域的学者对诚信作了主要研究,而关于诚信方面的著作主要以经济和法律领域为主。如亚当·斯密的《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和朱·弗登博格的《博弈论》等。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诚信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2]。英、法、美、德等国家民商法中都对“诚信”,“信用”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在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就是诚信,在人类不断地学习认识中,诚信潜移默化地开始由单纯道德理念转变为法律规范,并广为流传,正如代表着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罗马和古希腊,此时的诚信不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诚”和“信”各有寓意。“诚”,即实际存在、真实无妄、内诚于己。“信”即外信于人。春秋前,由儒家提倡,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于封建宗法社会,建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上的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正式产生,不过此时的诚信并不是一种平等的道德要求,而是伴随着社会变革,思想冲突逐步演化为忠、孝、仁、义。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墨孟也各有自身见解。不过,孔子也曾讲过“义以生利”,可见“诚信”带有一定功利性,成为儒家道义思想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在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诚信进而得到升华,它开始强调荣辱感,信念、良心等思想上的自律,给心灵一片净土,给诚信一片天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积极营造讲求诚信的社会环境,创建文明诚信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诚信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好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当代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分析

(一)学术失范行为分析

《论语子路》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学术殿堂的高校,学术诚信是对每一位学子做学问的根本要求,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学术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对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求学者来说是最基本的戒律和规范。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教学中,诚信失范事件比比皆是,考试作弊屡见不鲜,违背教育初衷,违反考试秩序,破坏学校风气,贻害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营造优良学风。

1.主观因素

学生自身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对学生来说,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优劣与否,也影响到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得到肯定、发展党员、获得荣誉等。针对考试作弊,不少学生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宁愿选择铤而走险,放手一搏,更何况考试作弊成风,渐渐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考来的成绩还不如那些平时学习不刻苦,考试投机取巧的同学,这无不刺激一些学习中等的学生开始随波逐流,加入考试作弊行列,总的来看,在高校校园中,考试与作弊如影随形。而在完成论文时,网络上随处下载照猫画虎,照搬照抄,东拼西凑,始终坚持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谬论,诚信缺失。

2.客观因素

第一,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单一。

学校通常以某一阶段、某一课程的结课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校和教学工作者的行为,未能做好言传身教。

教育者工作者队伍中不乏一些行为不端者,打着名牌大学的牌子,凭借学校资源,私立培训班赚钱,有时甚至会纵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对同学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行为持默许态度等,对学生进行不良诱导,造成负面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已不完全是一块净土,教师也再难永葆圣洁,更何谈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呢?

(二)就业失信行为分析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下,大多数高校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些岗位信息或是一些招聘会信息,而对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心态、就业态度的指导几乎为零,未能在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就业准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当前高校毕业生基本为80后,思想开放、活跃,行事大胆,养成毕业生怕吃苦,急功近利,责任感薄弱等特点,最终导致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对社会、学校都造成了不小影响。

1.个人简历弄虚作假

个人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能力的主要凭证,因此毕业生们为了争取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机会,在制作简历时不惜弄虚作假,杜撰社会实习经历、伪造荣誉证书、冒充学生干部身份等,将在一项学校活动中的参加者说成是组织者,、织者过分夸大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诚实,未能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