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时间:2022-12-05 18:01:07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第1篇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髙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窭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人,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踉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人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人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髙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髙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髙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向各个专业收集技术参数,让各部门对需要购进的物品明细列出清单,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审批;其次,采购单位必须严格根据学校的要求,控制好经费的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采购单位(国资处等)提供经学校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审定的详细设备清单和技术参数报财务处进行网上申报,进入政府采购程序;最后,项目的实施和结算必须符合规定,能够保证及时的登记人库。

3.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工作不是单方面的工作,必须调动政府和高校双方的积极性。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报表的时候,要将采购成本预算纳入其中,一些大型的设备还需要进行明细处理,表明生产的厂家、品牌名称以及一些规格型号等等。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要多与学校进行联系,对采购数量大,对时间没有明确要求的设备进行统一购买,以便节约更多的资金。对于科研亟需的设备则要较快速的完成购买,一些价格高、精确度准确的设备则可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完成进购,降低采购花销。

4.开展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一些高校政府采购人员由于素质道德的限制,使得工作中会暴露出一些不足,甚至存在私密财产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相关人员的廉洁自律性,杜绝以权谋私的现象,从而更好的为学校服务。

五、讨论与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逐步完善,高校在执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法》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依法采购意识;加快体制建设与改革,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保证高校政府采购机制稳步健康地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一、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

1.高校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全面质量管理中所指的质量是一种广义的、综合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高校首先应该树立全面素质质量观,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该树立多样化质量观,适应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在高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应倡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学工作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质量作为质量管理的根本方法,让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持久推进。

2.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质量管理是高校中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个体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提高,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整体工作质量。凡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相关消费者需求的学校内部、外部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的各级管理组织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参与到了学校各种规定的制定和管理之中来,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变成结构全面、条理分明的系统。

3.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将质量管理的概念贯彻到高校日常活动的全过程中去。在教学管理中,要把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深入到师生的思维之中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学过程的效率和利益,近几年来,学生的素质和标准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而逐步降低,在入学时,学生素质是良莠不齐的,学生的整体质量没有保证,所以,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质量水平,首先要做好质量输入的入口工作,招生录取时就要做好质量工作;其次,学校应该让学生进入校门时就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让他们感受到人才评价标准的约束和激励。

二、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

1.质量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参与到工作目标的制定上来,这种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自我控制并完成工作目标。学校各级教学管理者要依据目标管理的层次、范围和性质对其所属的成员进行管理,使各级工作做到上下协调。

高校质量目标管理的要点是:为高校教学质量各级部门和人员规定教学质量目标;把普通教职员工和各级管理者都纳入到质量目标管理之中来,使他们都收到目标的激励和约束;按照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的效果来考核教职工和管理者的业绩;注重强调“自我控制”的作用;注重成果的实现,讲求效益。

2.PDCA循环。PDCA工作方法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工作方法的简称。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基本工作方法。

计划阶段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质量改进的目标和实施具体措施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高校要确定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确定实现效益的指标,在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必要的数据,制定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阶段要求高校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措施,实现质量目标。实施阶段首先要在小范围内执行方案来验证计划的方案是否能够达到改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收集数据,培训所有的参与者运用质量改进的技术和方法。

检查阶段要求高校管理者按照计划和检查的效果和情况去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以效益指标为原则对项目进行评估,确认改进是否成功,并在改进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PDCA要持续循环下去,把持续改进作为每一个人工作的一部分,从而使整个学校更好地了解自身,并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3.QC小组。QC小组由高校员工自觉组织形成,依据高校的质量目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效益。

QC小组活动开展时,应该注重计划的制定,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活动,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善;QC小组选择主题时要谨慎,要围绕高校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QC小组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工作气氛活泼起来,对员工和管理者具有吸引力;QC小组要求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分析现存的问题,并采取适应的策略、选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质量低下的工作阶段。

总而言之,把质量管理的概念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去对于高校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所以,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把质量的观念贯彻到每一个步骤中去,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选择目标质量管理、PDCA循环或者QC小组的形式进行质量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学俊.高等教育服务观[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顾客至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0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trategy under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erspective

LU Qingqing

Abstract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alitie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that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customer first" and "full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starting on problems arise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proposes to innov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de of establishing a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reform process in the highligh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notation of "full participation" absorb "the entire process involved" three strategies.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customer first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

“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

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

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注释

①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② 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第4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8-02

一、目标管理体制视角下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与独特性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让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中“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它强调的是质量的评价主体是“顾客”,是“顾客”的感知。[1]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其工作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的本身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个企业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式上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要求。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许多学生也把高等教育视为就业的敲门砖,并学会了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便将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那么,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是否可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高职院校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2]尽管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计划实施全面质量(TQM)并申请ISO9000认证,也有不少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3]但是人们对高职院校能否采用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全面质量管理能改善学校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组织目标、评价内容和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管理目标的差异性

TQM目标具体、明确而清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优势,并有效和高效地实施最大的经济效益”。[3]工业企业产品是有形的、静态的,质量标准清晰而且易量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去度量。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目标比较宏观,不易度量。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成果及其为社会和学习者所作出的服务,都是难以甚至无法量化的。因此不可能如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标准去度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是动态的,它以大学生未来从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而这种效果的高低又要求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创新,因此管理起来有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

(二)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共解难题。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则具有明显的游离性和分散性,一是学术职能与行政后勤职能的分离。这一分工经常导致两个分离的平行团体,而非两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两个团体里的成员很少共享整个组织的宗旨和远景目标。二是各门学科的分工。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兢兢业业的,而对但对其他专业一般很少关心,这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离心现象特别明显。

(三)管理内容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认为大部分的问题是由于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而不是个别人的错误。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般把教学事故的发生归咎于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整个系统的不完善。

(四)TQM质量标准运行周期相对较完全,有立竿见影之效,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体系有效性相对滞后,一般要经过五年甚至三十年积淀才有效果,因此要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这与TQM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有矛盾。

(五)TQM的一些词汇很难引起高职院校人士的共鸣

TQM的首要原则是“消费者至上”,但许多教师认为“消费者”一词过于商业化,用来描述师生关系过于简单化。并且,“消费者满意”容易使教师们迎合学生的要求,而无法开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而且这类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2]

二、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虽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实施TQM来换位思考高职院校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施TQM可以从深层次上考虑实习过程的本质以及改善措施,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为此,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确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和标准体系。要以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优秀”等级标准作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方案制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实践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试卷评估标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标准、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等等。二是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试与试卷质量监控等。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如实践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审查与论证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建设检查制度、教学实习基地评估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等。三是完善周期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按照教育部5年一周期的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系统观念。要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建设体系,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其次要完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的建制、规划、实践教学、实验人员队伍、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物品、安全与环境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对实验室建设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对建设不力,管理不善的要追究责任并责令改善,效益低下的不予投入直至关停并转,以提高资源利用绩效。

(三)真正做到以科研促实践教学

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实践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全面实现教学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尖端科技。我们不能把TQM当作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丹琳,聂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企业家天地,2006.2:106-107

第5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教务管理 全员管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先进理论方法,对高校的教务管理具有指导价值。高校教务管理应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加强教学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包括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它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坚持以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其基本内涵:一是强调质量是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强调人应该是组织发展的首位,并且通过管理与激励促使全员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能力为组织带来收益。三是预防式管理。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仅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检验只能剔除废品,不可能真正提高质量水平,只有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采取先进、规范的管理方式,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四是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

二、高校教务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回应

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大跨越式发展,环境的改变导致了高校教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些新特点要求教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高校教务管理对这些新特点的回应。

1.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教务管理对象人本性

“顾客为中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高等教育的顾客主要由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两部分构成。内部顾客主要指学生和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指家长和未来的雇主。学生在高校顾客群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学生是联系学校和外部顾客的核心中介,学生是直接消费者,是直接内部顾客,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是教学质量的出发点;但从“学”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又是学习的执行者和直接责任人,是教学质量的生产者之一,是学校教学的“内部人” 。教务管理的另一内部顾客是教师,他们对培养学生,提升学生质量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家长是最关注学校教学的外部顾客之一,关注的程度甚至超过学生本人。家长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了解学校,是对学校教学影响最大的外部顾客之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品牌、声誉,甚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优质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肯定难以为继。因此,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社会为本,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和特色。

2.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教务管理质量的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质量不只是产品的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生产的产品或是服务的质量不是少数的领导或管理人员的工作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全面参与和无私奉献才可以实现。

全员参与教务管理。我国高校的教务管理在学生、教师心目中普遍是一种“刚性管理”,即个体成员只是机械地服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泾渭分明。由于过于强调管理者的权利,无法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务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鼓励全员参与,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管理中过于强调行政权力的局限,调动全体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因为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从教学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入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教职工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

全过程参与教务管理。全过程性管理强调把教务管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如图1),通过教务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实施的不断往复运动,即循环,不断推动教务管理的优化。然而由于官僚体制作风,我国高校教务管理通常只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计划环节、执行环节和检查环节,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处理环节(反馈环节),这样也就难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学期末进行总结时即使发现问题也只能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留到下次改进,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和及时地处理问题。高校所有的工作是都应该围绕着教学工作来进行的,因此在各个层面的管理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的体现,对过程的管理其实也就是防止问题出现的最好方式。高校教务管理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就可以降低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机率,使教学管理工作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3.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教育标准与ISO9000质量标准的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新的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ISO9004-2着重阐述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在其附录A中明确将“教育与培训”列入服务业栏目中 。在实践领域,由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机会的不断增多,人才培养模式已出现国际化趋势,这就需要各国间对教育服务质量的相互认证,ISO9000标准正适应了这一趋势。虽然ISO9000标准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但是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很少应用相关的质量标准,因此首先必须大力提倡该标准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育产品的周期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复杂性,质量检测标准的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应用ISO9000族标准时一定要根据教务工作自身的特点,将适用于企业的通用质量体系要求转化为适应教务工作的质量体系,恰当地制定质量标准,确定管理对象的可控因素、可控范围、可控层面。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论,对于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结合各高校教务管理的特点,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灵活运用于教学管理上,高校的教务管理效率会得到提升,教学质量肯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蒂姆•欣德尔.管理思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4.

[4]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何茂勋.全面质量管理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3 .

第6篇

1目前有哪些问题存在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

首先是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落后,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虽然在我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之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高校质量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集中反映为两点:

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要依据。进行教学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分数仍然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分数也是评定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甚至依靠分数的高低进行优秀教师和优先学生的评选、进行优等课程的评定、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完全反应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严重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是规章管理“泛滥成灾”。在众多高校中,利用制度、规范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不仅偏离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将管理流于“检查”的形式,还让教师疲于应付,难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2如何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供“理论结合实际”,那么就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管理观念。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都是“人”,所以要将“以人为本”的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管理这一行为的过程中,“人”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参与就变得极为重要,要提高在校师生的参与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管理者,还要靠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基于此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教师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再有教师要有对学校的责任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存在重大的影响;然后教师还要有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树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这一管理行为的中心和重点;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团队意识,要会为他人负责,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团结起来,统一教学质量管理这一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给予学生学习技巧、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开始做到自律、自强。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个性化方面更多的保护,让教育做到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

其次,要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有很多组成板块,例如:出勤、请假、评价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并且具有动态特性的体系,所以应该将其系统化起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尽快见到管理成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学习效果等多层面的评价,通过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汇总起来为管理人员提供评价依据,并为预防问题和修正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再次,要提高管理的管理水平。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管理者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种管理过程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以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服务学生。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等等,如果一个高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的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其中包括4个核心原理:让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保持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事实来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的产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我国高校由于扩招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就读人数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有人认为,量与质两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并会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很难兼顾,在就读人数大大增加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这段时期就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期。

在这一时期内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生产中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对教學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必要的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参加质量管理的全员性管理;是对招生、教学计划制定、实施、运行、考试和学生毕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基本理论。

第7篇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扩招,导致资金短缺。资金的短缺会影响学校制度的建设,进而导致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特征

全面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者是阿曼德・费根堡姆博士,提出的时间为1961年。他主张在产品质量监管和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都应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管中。并在产品早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管体系,而不是在产品完成的后期展开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全面控制。优质是展开全面控制工作的中心,加强对全员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其二,全面质量。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以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管理的对象转向教学质量,展开对教学质量这一特殊对象的全面质量监控、全员参与监控等相关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一是重视预防性监控和教学质量的事后监控。二是加强全员参与控制。通过组织建立专项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全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中,实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是加强全过程的监控。全过程的监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两方面,并注重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前期、教学后期的有效衔接。

管理特征。高等学校具有自己特有的活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的形式而存在。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高等学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不能简单地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而是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与教学目标、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信誉度的目的。

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不同。就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而言,产品是他们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教学体系、规章制度等。其教学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对教师展开全面质量管理,还是对学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都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像控制产品质量一样控制师生。师生是有情感的,产品是没有情感的。这是企业展开全面质量管理和学校展开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之处。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尊重师生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的难度系数较高。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对象。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他们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给予的影响力难以准确判断。尤其是教学活动与产品生产活动的时间不同,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长远的,因此需要用长远的眼光评价教学活动的影响效果。

最后,教学质量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主要以终端审核把关为主,采用这种方式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会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成效较小。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活动事后控制行为,这种行为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整体而言,不能重复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质量评价难度较大情况下,终端审核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不足,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

由此可见,将全面管理理念引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是可行的。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做好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衔接,始终将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受控状态,进一步避免教学质量问题的发生。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管,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这种建构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监管效果不好。甚至很多学校构建质量监管体系的目的是应付上级检查,流与形式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此作为基础展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系列工作。本文以计算机学院为例。计算机学院大部分是一线教师,专职行政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时,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监管机构缺乏执行力。因此根据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目标与标准、组织与制度、评价与反馈三方面展开讨论。

目标与标准。这部分主要由目标系统和标准系统组成。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是有效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其教学质量的监控目标也是通过管理和监控的方式得以实现。设置目标是学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工作,也是制定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工作还是监管工作,都以目标作为基础,并展开人才定位的设计,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与制度。组织系统由监管和管理两部分组成,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学院的全部工作人员、教学全过程。监管组织在得出监督结果之后,需要组织和成立一线评价机构,对监督结果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进而实现提高学院教学整体质量的目的。监管组织机构和一线评价机构的成员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构成。学院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是确保监管工作有序展开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学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职权和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化。

反馈与评价。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监控体系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调节问题。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信息是评价与反馈系统的主要职能。学院以反馈和评价系统给出的信息作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监管方案,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8篇

质量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促使本科高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这一系列变革,高校教学管理者不仅要顺应这种变革,更应深化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不断丰富和拓展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1.1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学管理

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指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其宗旨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其特点是执行过程中突出刚性和连续性。

1.2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新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本质上是国家对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回应。质量工程是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导向性强,政策性明显的特点。其目的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最终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二者又不同,传统的本科教学主要是目标管理,追求简洁、高效,以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宗旨,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促使常规教学管理幅度增大,管理过程发生延伸,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重心转向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突出管理的过程性、管理效果的渐显性、管理载体的层级性,从根本上丰富了传统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2质量工程项目促进本科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类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项目内涵丰富,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将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

2.1促进教学管理观念更新,树立全员质量观

随着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开始倡导全员质量观,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的共同价值观,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质量观悄无声息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转变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如今,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基本工作准则,人人都是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全校范围内已形成重视质量的浓郁氛围,质量观变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管理的凝聚力和办学的合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加强与各院系、各行政处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都能以“提高质量”为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共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做贡献。

2.2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实教学管理力量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为充分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了一只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通过校内外培训与交流考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等方式,使其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教学管理的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教学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学管理领导和教务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也成为新的教学管理力量。一部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他们既是各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任务,又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者,他们在参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同时也成为了管理者和建设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革。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作为高校利益相关者之一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中,全面保障教学管理质量。

2.3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申报通知、上报材料收集、材料汇总整理、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常常陷入细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进而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大力开展教学信息化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高效的校园网络,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支撑教学的教学管理系统,把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或修改相应的管理模块,对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使教学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使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网络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师生,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

3教学管理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驾护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实施工作,为贯彻落实质量工程项目的相关举措,教学管理部门积极适应质量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把质量工程的实施与学校基本建设和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一是教学管理部门结合学校实际,认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规范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确保质量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管理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内容及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教学管理使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践行。三是教学管理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与改革联系紧密相连,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重视教学改革,以改革促进建设,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项目得到全面提升。

4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0

目前我区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加大力度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五、尽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第10篇

财务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将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中,要求我们在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营用和分配等财务活动中,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将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填写记录,其目的是为质量管理活动留下证据,便于分析,使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相对稳定性,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学校价值最大化,使财务活动为学校全体教职工所理解并行之有效,协调财务管理目标一体化。那么,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校财务预决算分析中的作用

预决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建立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但目前,高校在预决算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仅停留在对国家拨付的教育事业经费进行预算,年终决算也仅仅是对决算报表的编制,预决算差距较大。在财务预决算工作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后,以上问题就得到较大改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财务工作者理解其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使员工承认对问题负责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将预决算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根据以上思路,财务部门按上年财务收支决算和本年度事业计划制订本年度财务预算。经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每年终了编制学校收支决算。平时运用对比分析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决算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口头或书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校长决策提供依据。

2在教育经费筹措和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在经费管理中只注重财经经费拨款和学生学费收缴,对经费管理短期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依据国家对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来尝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准确把握拨款政策性和导向性文件,把握好同上级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经费的核拨本着公平、透明、公开的程序到位,努力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外,全面质量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式使高校财务部门考虑利用银行贷款来筹措和调节经费,在财政收入不能增加,学费收入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向银行贷款,获取用于基本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来加快高等院校发展的步伐。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为高校摆脱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3在教育收费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收费工作具有层次多,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且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会计核算形式,在教育收费中,学费收入的全过程不能完整的反映在学校财务核算体系中,在学校的会计帐簿中反映的只是已交学费的具体金额。至于应交学费和欠交学费数不能在会计帐簿中反映出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了一系列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和清欠激励措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责任制度,增强各部门协作共管,同时配套做好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确保助学贷款落到实处,规范、有序的组织学生收费工作,使学生欠交额度达到最低限度,保证年度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帐,实现高校应有的办学效益。

4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最大区别是高校固定资产无论是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造成财务帐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使用年限。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求固定资产从购置到验收、入库、使用要有完整的书面申报手续,对购置资产的合理性,必要性要有专题校务会议记录在案,对资产管理按“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落实管理部门,避免重复购置、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现象的发生。其次,全面质量管理还要求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将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并在学校财务报表和资料中加以体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5在学校二级经费使用中的作用

就当前看,我国许多学校已建立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但学校二级院(系)收入及经费使用未形成一种科学合理、规范、完整的管理模式,漏洞较大。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完整的内部控制的制度。所有收入全部上交到学校结算中心帐上,严格按照“收支二条线”原则使用经费,对二级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二级财务核算管理岗位,除日常公用经费核算外,对二级分院的创收经费、学生的活动经费、奖学金、教师的课外补贴和科研工作量等进行统一核算管理。这样,就能把全校各分院、系、部创收经费和其他经济事项的收入、上缴、使用情况有效地置于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之中,在此基础上,规范二级分院经费审批程序,在内部分配上,坚持量入为出,合理规定分配比例及学校、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并使“分级管理”财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11篇

ISO9000进入教育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后,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ISO9000,并在“学校是否应当导入ISO9000族标准的问题”上引发了争论。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谨慎对待观点。江苏教育评估院杨晓江《关注教育领域的ISO9000现象》一文,其结论是:ISO9000在企业界公认获得了相当的声誉和成功,如今其势力范围已从企业界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它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颇值教育界借鉴,但可行性与合理性尚不平衡,一些具体操作环节大有商榷之必要,这在今后的移植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探讨,既不可消极对待,也不可盲目跟风。

二是不宜采用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ISO9000,中小学不宜》一文,其结论是:企业与中小学之间存在4个方面的差异,即标准化与多样化、用户至上与学生发展为本、承诺与持续改进、文本与人本。因此,ISO9000,中小学不宜。

三是赞同导入观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赵中建教授《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适用于学校教育吗――关于教育领域引进质量体系认证的思考》一文,其基本观点是:学校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来建立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消费者中心”和“质量持续提高”观念的树立,但未必一定需要进行认证。

随着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和学校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推行,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和研究。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个“一校三区”有近8000名学生的教育集团,于2002年10月在集团内的实验学校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7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ISO9000的实施过程,从微观方面对积累的一些理性思考作一叙述。

重新审视ISO9000在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ISO9000确实有很多值得中小学在教育质量管理上认真借鉴的思想,它向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也有10年多的时间了,今天的教育又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ISO9000在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1.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形成教育质量的标准。教育标准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许多事情上却一直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滑行。”“我们办有几十万所学校,但却没有下大力气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标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本世纪初,教育领域自发应用ISO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的情况,恰恰说明了在我国建立一套自己的教育标准的迫切性。

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标准。虽然制订标准是很严肃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在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的教育规范的情形下,中小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制定一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范本,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许是我国部分中小学再度关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2.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推进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公布,对教师工作职责的绩效考核这一长期困扰教师评价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已无法回避了。教师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教师职业要求相符合的、与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行为及其过程的评价。而要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过程进行考核,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个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既可以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来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又可以从“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绩效,使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更具客观公正性。

3.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要求,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不仅仅是单纯的课程接轨,更重要的是管理机制上的接轨。因此,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使国内学校学习借鉴国外学校的先进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以缩短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的时间,这对基础教育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理性运用ISO9000推进学校持续的发展

重新审视ISO9000在教育管理中的意义,旨在说明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的现实性。但由于以下一些因素,决定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必须理性地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教育管理活动有其特殊性。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其特殊性: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目的、学习态度等往往是定性描述的;人的培养与发展中的许多因素是难以量化的;教育管理还涉及伦理、道德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工作的绩效考评也比其他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求有更多自由发挥空间的特殊性等都需要我们理性运用ISO9000族标准体系。

二是教育管理方式存在差异性。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可能会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当学校管理逐步由刚性管理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时,ISO9000的质量保证模式中的对各种活动持续记录与分析等文本管理手段有时就难以实现其预定的管理目的。因为“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管理方式注重人的感情、重视人的潜力、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

三是学校发展水平呈现层次性。学校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针对一些内部管理不善,师资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学校,借助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细化管理,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的教学工艺流程和标准,以确保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符合基本规范,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例如,笔者所在教育集团内的实验学校,原是江阴市的一所薄弱学校春申中学,2002年7月整体并入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后,以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为抓手,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经过7年努力,教学质量已跃居全市前列,成为重点高中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在实验学校移植ISO9000的理念和方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又在具有“百年老字号”的高中部试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却发现推行后所取得的成效远不如实验学校明显。正如陈玉琨教授所言:“在较低的水平上,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教育的水平,但在较高的水平上,它又可能束缚学校的创新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影响学校的个性与学生发展的个性”。

笔者所在教育集团内的实验学校理性运用ISO9000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学校由弱到强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粗浅的体会是:

1.理性运用ISO9000首先要转变思想。学校教育过程化的特点期待以过程化为重要特点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服务的。ISO9000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因此,学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就会增强教师对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创设前提条件。

ISO9000质量管理的运用促使那些薄弱学校走出了困境,但这一管理的成功是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的成功,这种成功是有其局限性的,是阶段性的成功,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全面发展和提升。发展力,是当代教师的生存力;文化力,是现代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现代学校的管理必须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建构,必须培育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学校文化,这是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理性运用ISO9000抓住核心是关键。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必须依据学校的管理实际,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将它分解为若干个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使ISO9000质量体系的要素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其中的核心环节即“PDCA循环原理”是关键:分析现状,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实施策略――P;寻求对策,围绕发展目标,依照策略实施――D;明确规范,评价实施结果,检验目标达成――C;监控纠错,总结分析反思,设计改进程序――A。在进行PDCA循环时,要注意“C(检查)A(总结策划)”环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对提高策划的水平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运用PDCA循环的事实证明,毫无准备地进入“策划”阶段和在“检查”了前一循环的实施效果之后再进入“策划”阶段,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科学地进行PDCA循环,有效地发挥“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作用,是学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是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改进学校工作的关键。

3.理性运用ISO9000创新制度是保障。学校制度不能满足于经验层面的滚动,要实现创新,超越经验模式;也不能满足于实践层面的滞留,要实现提升,实现思想追寻;更不能满足于固有教育思想的继承,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学校 论文 制度体系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账。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