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

时间:2023-01-10 04: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规划

第1篇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69-03

1.前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规划先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规划进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广大农民。

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

在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南陈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试图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2.村庄总体布局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的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农民住宅。

2.1对于保留改造居民点,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的特点,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设计时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在对土路、石子路进行规划梳理,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对围墙棚舍进行统一安排的同时,遵循农村地区自然肌理,保护农村有别于城市的自然风貌。在规划中,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图1)

(1)以控规为依据的同时做到少拆现状建筑,现状建筑与规划红线矛盾的地方,在规划中可适当调整用地红线,以适应现状建筑,节约用地。

(2)道路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及进村位置。为了适应现状道路改造,道路宽度控制在2.5~4.0m。

(3)应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2D04-2010年村民建房(已审批未定桩)情况表(表1)中所有户数将首先安排在保留改造点进行插建。

(4)因改造而在保留居民点中侵占了农民的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应在其它地方相应做出补偿。

(5)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在适当位置考虑了机动车的停车位。

(6)根据上海常年主导风向,增加设置公厕、垃圾收集等环卫设施。

2.2对于新建居民点,则努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村民生活模式,努力把规划区建设成为一个居住环境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郊区新型村民社区。

重视乡村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浓郁、邻里关系融洽、景观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社区。(图2)

(1)总体户型比按照南陈村居民点现状调查结果(表2)做适当调整。

(2)住宅及宅基地的布置或与道路垂直,或平行于道路,或与道路成不同角度的夹角,间隙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整体形态生动活泼,丰富而多变。各组团围绕组团绿地布置,形态上形成一定的向心凝聚力,促进人文归属感的形成。每个居住组团都设有室外健身点或公共活动场所。

(3)在交通组织上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以节约用地。居民点内部道路划分为主路和支路。主路结构为环形或尽端路,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曲折处理,降低了组团内部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4)新建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0.375hm2(4亩),总建筑面积1000-2000m2之间,可结合卫生所、超市、会所、物业管理用房、公共厕所一起设置。

(5)统一规划、分期开发、配套建设。注重分期开发的工程经济性以及设施配建与住宅建设的同时性,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建齐全、道路交通系统完善、每期开发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分区单元,每个单元的有机组合又形成一个统一的住区。

在分期建设中,近期、中期、远期的户数都听取了村里领导和农民的意见。新建点分期建设首期根据五年内南陈村村民建房计划(表3)安排户数,并据此确定首期的户型比。

(6)居民点每20-30户设置垃圾桶。垃圾收集点则结合周边区域统一考虑。每居民点规划一座公厕,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3.农民住宅及宅基地

农民住宅设计既要源于农村生活,又要高于目前的农村生活。在户型设计中既要注意功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对应,又要引入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

由于用地范围的限制和对居住户数的要求,居住的舒适性和节约用地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把握并处理好这个矛盾是本次住宅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3.1对于保留改造点,宅基地面积不受《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9)的制约。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改造中侵占了农民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在其它地方做出了补偿。

3.2对于新建居民点

(1)宅基地划分数据指标按照相关指标要求进行规划。即对于1―2人户,3-4人户,5人户,和6人户分别规定不同的宅基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层数。住宅以双拼的形式组合,宅基地之间则以间隔1米的方式组合,形成农村特有的宅基地布局形态。

(2)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本次设计中,住户围墙采用低栅栏建设方式,不建设实体围墙,宅基地南北围墙线后退小区围墙3m,以满足住户的南北道路的需求。

(3)如何确定农民住宅面宽的问题一直贯穿设计始终。有人主张面宽做宽,符合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居住习惯,但由于总用地面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限制而未能实现。最后房型面宽定为7―9m,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节约了土地。

(4)在户型设计中,住宅底层设置卧室和卫生间,方便老人居住;卫生间面积稍大,可提供洗衣等家务劳动空间;底层南向出入口开在客厅,北向出入口开在厨房,符合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也减少了走道面积,增加了生活用房的使用面积。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农民的使用特点,为农民提供仓储农具的空间。(图3)

(5)机动车停车位设在庭院内,不设车库。

(6)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设计中预留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农村地区没有高层建筑的遮挡,水温升温快,效果好。且农村均为独门独户的多层住宅,热水器安装维护方便。

4.乡村景观

4.1对于保留改造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农田、果园、水网结合,创造出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郊区新居民集聚区。

对于现状有河流经过的村庄,结合景观,梳理整合河道,提出河道水系整治方案,并利用原有水塘、河道进行景观布置,设置居民游憩场地。

现状有果园的,可以适当修理改造,形成别具风格的农村景观。

4.2对于新建居民点

绿地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结合步行道路,有机联系各组团绿地。并与规划区内的水体资源结合,形成社区绿地景观系统。各组团的公共绿地景观又与规划区的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系统。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07-03

在发展生态旅游及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生态农业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生态、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是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与科普于一体,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型旅游形式。生态农业旅游不同于传统农业,也有别于休闲旅游业,它立足农业,注重农业的循环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充分体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在经营形式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服务等全面融合,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与旅游区规划思路

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农业景观,其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景观,最后是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景观。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村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现代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分析

太阳山生态旅游示范片区位于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北部,东北靠美丽的太阳山。西南临沾天湖。旅游资源丰富。该片区包括梁山村、肖伍铺村、郑家河村、太阳村、沾天湖村五村共计2410.01hmm2。该区气候条件良好,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还兼有湿润的演湖小气候和潮湿的森林小气候特征。该片区地貌特征由东至西呈山地、丘陵两级阶梯分布。太阳山生态示范片区沾天湖开阔的水面,太阳山起伏的山地丘陵,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成为柳叶湖独具魅力的景观区域之一。

2.2 生态旅游发展条件

(1)政策优势

近几年,随着建设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该片区又被定为柳叶湖管理区市级新农村示范片,这为该片区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区位优势

规划片区同属太阳山旅游-规划区,地处常德城郊,交通便利,半小时车程即可到达最远的梁山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3)资源优势

连绵的太阳山,清澈的沾天湖,山间有座座水库,田间有阵阵花香,自然风景可谓美不胜收。同时,片区内人文古迹不胜枚举。古老的自露寺,悠久的观音桥,岩人岩马砖雕等等。虽然目前古迹尚待修复,但他们是近代文明的见证,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是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珍宝。片区的乡村旅游,加上现有的柳叶湖,太阳山、渔樵村、体育生态园就构成了柳叶湖区的黄金旅游线路。

(4)基础优势

该片区各村庄自身基础条件好。产业以传统水稻及优质果树、花卉为主,2008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经济基础较好。同时,五个村的干部素质高,肯想事、会干事,号召力强、凝聚力强,融洽的干群关系。

3 旅游总体规划

3.1 设计构思

(1)以人为中心,着力于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塑造农村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怡然的栖息之地。

(2)力求在合理安排各类建筑的同时,使整体布局与人的关系体现出韵律感、构建人性化的空间,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空间序列之美,

(3)设计,融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将道路空间、街道步行空间、景点旅游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空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样性、连续性的空间体系。形成“依山、滨水、绿脉、宜人”为核心要素理念。

3.2 规划结构

充分利用场地内山水相依的有利条件,构筑具有现代氛围、新农村形象。设计构建一山、两水、一带穿五点规划结构模式。

“一山”――即指太阳山林场及大太阳山生态旅游区“两水”――即指沾天湖和红旗水库:“一带穿五点”――即指以太阳山生态旅游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走廊带动梁山村、肖伍铺村、郑家河村、太阳村、沾天湖村五村的经济发展。发展以乡村旅游或为旅游服务而开展的项目,见图1。

3.3 人口及用地规模布局

规划区总用地2410.01hm2,依据《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标准村庄布局规划导则》和《镇规划标准》,并结合现状用地情况,至远期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按不超过140m2控制,远期至2020年人口为5600人,建设用地规模为78.40hm2。故现状用地范围能满足村庄发展要求。

(1)房屋建筑规划

村部建筑布局强调空间可塑造性,通过建筑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建筑单体要具有地方特色,色彩要清新淡雅,创造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在该区内需拆除三类建筑要求在新建时筑统一建筑立面形式,和风格,并且按“一村一品”的定位重新设计单体形式。如沾天湖村村民住宅为湘西民居建筑形式;太阳山村村民住宅为后现代湘西民居建筑形式;肖伍铺村和郑家河村村民住宅为现代简约派建筑形式;梁山村村民住宅为结合本土材料装饰为主的现代简约派建筑形式。

同时建筑规划设计是要注意:在村入口处设置景石、花灌木丛,设计入口标志,要求标志造型要具有乡村特色;结合村部或在村民居住较为集中地设计中心休闲广场,该广场可供居民集合、娱乐、休闲、健身等。广场内设休息凳,栽种大树供村民休闲;有条件的可设球场或置放健身器材等为村民提供健身的条件:中心广场主要体现出新农村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村域内若有水面可结合水面形成滨水景观带,在水边设钓鱼亭、休息长廊、健身步道等。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结合整个规划区建设的情况,以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为原则,适应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和市场需求。

原则上每村各设一所幼儿园,规划片区内原则上在肖伍铺村设1所完全小学,增设班级并完善学校其他设施;按照“一村一室”的设置原则进行设置,远期至2020年实现一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卫生室;文化设施的建设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现实需求相适应,村级图书室藏书不少于1000册,面积在20m2以上,要求设立现代远程教育村级服务站点,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在梁山村,郑家河村和肖伍铺村规划设置养老院,共计150~200个床位:规划在肖伍铺村设置集贸市场。市场的用

地面积不应少于1hm2:加快农业专业服务网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

规划区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建筑院落设垃圾收集点,其设置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及便捷的原则,废物箱的按置:街道按25~50m、规划区服务半径按70m设置。

3.4 道路系统规划

(1)交通体系规划

整体性与景观性――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相互连贯并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创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道路设计与规划区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同时,宅间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二者自成体系。

将规划路网分为四大类即:区级公路,旅游公路,村级道路和组间道路。规划道路红线按乡镇道路特点进行控制,以构建有乡村特色的道路系统:区级公路8~10m:旅游公路6~8m宽道路红线:村级道路6~8m宽道路红线:组间道路4m宽道路红线:两侧分别控制6~9m绿化带,建议绿化带种植1~2排乔木以形成乡村道路特色,对区级公路和旅游公路增建错车道和候车亭。将原有沙石路面进行改建成水泥路面,所有水泥路面均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实施。砼路面厚度为20cm,新建道路则严格按标准实施。

(2)客运站与停车场规划

静态交通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适应小汽车的日异增长,充分安排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区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测算,并结合设计要求:

本次规划在该片区内共设1个公交客运站即肖伍铺站,4个停车场即肖伍铺停车场,渔樵村停车场,太阳山停车场,梁山停车场;区级公路和旅游公路按标准设置公共汽车停靠点,指示牌和公用电话亭。片区内各村按“每村一站”设置公共汽车停靠点。

3.5 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片区内坚持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村庄的特色产业、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原则;以旅游业为龙头,协调发展风景、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在柳叶湖区域村庄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片区内各个村庄产业发展的侧重,结合现状村庄的主导产业,依据“一村一品、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个村庄的主导产业做出规划。

结合整体布局与组群规划,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山泉溪流,本规划以休闲步道为景观主轴,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地联系各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空间连续性。将山体绿化、休闲广场、景观大道与溪流水景、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融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绿地系统。

梁山村,太阳山村,沾天湖村,郑家河村,肖五铺村等村可利用沾天湖开阔的水面和起伏的田园风光,开展登山、徒步、单车、泛舟、垂钓等类型丰富的田园乡村生态旅游活动;可利用太阳山森林公园自然风光开展休闲旅游产业,同时规划开发“休闲农庄”的经济模式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观光区重点为游客旅游,内设儿童和老人活动及休憩设施。绿化以草坪为主,配以灌木、少量造型优美的乔木。休闲区沿路设置,是空气清新的“绿肺”,周围配以花坛、座凳及花架等小品设施。

农事体验区、游戏区设置表演台、各种活动场地、娱乐设施及喷泉、凉亭、架空柱廊等建筑小品,并以此为核心通过景观大道向外延伸,与休闲空间构成一体,使周边绿地自然地延伸到建筑底层,使建筑、绿化、娱乐设施与居民的活动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适宜的娱乐、休息和交往场所,充分体现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民俗文化及生活、生产方式等资源,以体验农村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活动,可培育农家旅店,餐饮服务,蔬菜种植,农家养老,儿童教育(农事体验),捕鱼钓鱼,观景照相,文化娱乐等新的项目来丰富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利用片区内良好的自然地貌环境,大力发展花木水果产业,使该区成为花木市场和果品采摘基地,同时也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

整个规划区由建筑围合成不规整几何形,布置草坪、灌木、柱廊、坐凳、花坛及凉亭,令游客享有稳定、平和、高雅的休闲环境。规划区以景点为单位,构筑不同主题的活动场地,以花坛、树木分隔空间,或大或小,或分或台,形成各具特色的半公共空间。

环境小品的内容广泛,从指示标牌、休息亭廊、水池、雕塑、灯柱、灯具、围墙、花坛、座椅、儿童游戏器械到一些市政设施等。它们的设计应融功能性、装饰性、趣味性为一体,对规划区景观的形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树种选择应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常青为原则,少量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花木。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可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花卉,把不同等级的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绿化有机整体,尽可能的减少噪音污染。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问题;难点;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1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缺乏规划指导

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加之镇村规划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多轮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

1.2 住房形式单一

功能落后,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还沿用落后、传统的方式,形式单一,功能不配套,结果是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严重的浪费。

1.3 规划执行难

许多村庄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建设不按规划进行,使其没有延续性。

1.4 环境差,设施不完善

村庄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普遍存在,杂物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水电线路乱拉等随处可见。时尚的小洋楼、大瓦房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新房子、大院子、破村子、旧样子”,环境脏乱差。

2 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

2.1 规划的不科学性

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建设、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还必须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对体系及各项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但在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编制人员从技术角度精心设计,但由于对各方面知识了解的局限,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管理的随意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影响下,当地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新农村的规划,放松了对新农村规划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因而新农村规划建设比较随意。在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中,选址不当、不依法审批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不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只追求短期内能面貌一新。

2.3 执法的复杂性

违法建设是村庄顽症之一,查处难度大,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干扰:权力的干扰,村干部、村“大款”为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公共空间;人际关系的干扰,使执法工作进退两难;个别村干部以发展经济或支持重点项目为理由,随意变更规划。

2.4 配套措施不完善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许多比较合理的规划难以实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两个部门独立编制的,彼此缺乏相互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此外,新农村规划实施中,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但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在实施中随意变动,村庄面貌改善情况小尽人恿。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农村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在群众参与及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做好规划。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规划建设不能“一刀切”,须征求民意,克服关门搞规划的现象。应从农村地域出发,根据产业搞规划,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呼应,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的农村风貌。规划中要综合当地人口、交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同时,结合农村历史、现状、未来,既顺应时展趋势,又充分尊重历史现状,弘扬传统文化,规划先行,保持历史文化脉络。二是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新农村中心村规划,使村民建房进入按规划实施、审批有序规范阶段。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道路及排水等因素,依据“方便生产、改善环境、节约用地”的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不同情况,逐步拓展、延伸,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四是不断提高规划质量。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体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县级建设规划部门要搞好新农村规划编制的监管,严把规划审批关,确保规划内容全、深度够、指导性和适应性强。

3.2 多元投资,搞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配套起来,做到水通、路通、电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肋”,而制约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这就要求加大投资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农民“生活更优美、交通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一是通过多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法,政府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新农村农民建房要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建设新农村不能看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资金上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典型引路,以试点加引导,让农民看到新农村美好图景,自觉自愿地参与。

3.3 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土地乃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国人多地少,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土地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

1、新农村景观的特点

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形成了新农村的景观,它会受到自然环境、人类经营活动、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制约。镶嵌体在形状、大小及其组合方面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且还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农田与居民住宅混杂分布,居民点、自然风光与农田交融在一起,且不同的民居及风土人情都各具特色[1]。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的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关键环节。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是以遵循环境秩序为前提而进行的,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之美,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进步。

3、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

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解决的是怎样对乡村土地、空间、土地上的物质进行合理规划,其根本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景与景和谐统一的最优环境,以适合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娱乐活动[2]。

4、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有以下4个原则。

4.1整体综合性

景观是由许多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一个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体,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联系,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时,应将景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以发挥其整体的最大功效。

4.2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是多种美的融合,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态关系和谐美等,与那种只注重人为形成的对称、线条美截然不同,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都以它作为最高美学准则。

4.3自然景观优先

自然景观优先是指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类的介入必须在处在规定的环境容量内,不能对生态系统的基本通道进行破坏,要实现与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4.4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变异性与复杂性的一个量度,包括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当多样性的程度较高时,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大,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特征的丰富性。

5、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

5.1环境敏感区的规划

环境敏感区一般是指具有最显著区域景观特征的地区,也是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便难以弥补的地区。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对该区域的保护程度与范围进行分析、调查与评估,以确定环境敏感区的具置与范围,并实行重点保护,避免环境敏感区遭到不合理的开发与使用。

5.2注意在规划时保持完整的景观结构

完整的景观结构是使景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可是乡村的景观结构时常会因为遭到人为的影响变得极不稳定,所以,必须在进行景观结构的规划时,要对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以完善其结构,进而保证其稳定性。以下是较常见的两种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5.2.1注重对新农村廊道的规划

景观中不同于相邻两边环境的带状或线性结构。农村廊道中,一般有河流、峡谷、道路等,廊道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通道,包括物流、信息流及能流通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2.1.1自然廊道的规划

在进行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廊道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自然廊道通常是指河流与山脉这两种廊道,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吸收、释放、缓解污染,能够形成一条保护环,避免农村遭到城市的污染。水是人类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时,应保护好河流廊道,同时也应对河流进行充分利用。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使之和两岸的乡镇、庭院及村庄绿化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相互交错、别具一番风味的山水田园风光。

5.2.1.2人工廊道规划

人工廊道是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大要点与亮点,常见的人工廊道主要有人工修建的公路、铁路等,对于物质的运输、气流的交换、人员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中,人工廊道主要指的是村道。然而,当前的农村道路普遍存在布局不科学、无绿化、连通性较差等弊端,未能形成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坚持绿化、硬化与方便化的设计原则,将道路设计成为连通性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并加强对道路两旁的绿化规划,如在配置树种时,可采用高、中、矮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营造多层绿带景观,既能作为景观,又能作为防护带[3]。

5.2.2注重斑块的规划设计

斑块在城市景观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斑块主要指的是和周边环境具有外貌或者性质区别的空间单元,在乡村景观中,农田、草地等也是斑块。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到斑块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斑块理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斑块,如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当前,许多农村的居住点普遍存在分布杂乱、新老房屋未能分开布置、无公共绿化等弊端,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把斑块建设均匀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规划居民点时,按照“统一集中与均匀分布”的布局进行规划;于此同时,要规划好居民点间的公共绿地,这样既能均匀分布绿地,又能增强居民点之间的联系[4]。此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农村拥有的农林资源,既要有效进行产业发展,又要结合资源开发出新的观光旅游,促进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的建设[5]。

5.3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

以往的景观创造主要以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为主,该方法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并获得一定的新景观,但需要长期地耗费人力与能源去维持。在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中,应把生态工程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生态工程,能够利用环境的生能动性来帮助景观自我增值,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态多样性可以营造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生态环境,该种环境的结构层次较丰富,且其自身的生长、成熟、演化能力较强,能有效抵制外界对它的影响,即使不幸被破坏,也可以自行更新、复生。所以,应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工管理费用,又能实现对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6、小结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一大任务,然而当前的农村规划设计仍存在较多不足,如无绿化、无硬化等,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视生态景观的规划,坚持把景观生态学及现代景观规划作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对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合理规划。本文主要对新农村景观的特点、意义、规划原则、规划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包括对敏感环境区的保护、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等。

参考文献:

[1]朱文涛.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J].科技资讯,2009(18):237.

[2]黄春华,王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3):93-98.

[3]王俊翔.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科技信息,2009(09):411-412.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 建设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新农村规划不是一乡、一镇、一村孤立进行的,它们是市、县域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了解村庄现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出适宜农村发展的特色规划。

1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有些已经完成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变,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困难。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观念落后,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

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往往导致路径跟随、盲目投资建设现象,造成无谓的浪费和建设的混乱无序。所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

2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村直接变成城市,或是在面貌上接近城市,而是要建设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田园小镇。

2.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2.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2.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

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2.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农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分别是:现代农业主导带动型、休闲农业主导带动型、畜牧养殖主导带动型、休闲渔业主导带动型、工业企业主导带动型、商贸流通主导带动型、民族特色主导带动型、历史资源主导带动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参考、借鉴各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但注意不能走向模式化。

2.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从区域层面上划定禁止建设区,并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田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同时,对农村将来发展用地的数量与类型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整理闲置、废弃建设用地,以便合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注重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要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村域内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道路路面硬化,并进行道路断面综合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水质要求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保障水质,供水到户;建立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结合周边城镇市政设施进行集中供暖,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进行分户供暖和作为燃气;建立一套有序、完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体系;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结合村庄出入口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布置集中绿地广场;进行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3 小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其战略意义,又要充分分析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建彬,张红梅 新农村规划要义的几点思考 山西建筑[J] 2007(33);

第6篇

关键词:援疆、新农村、理性、环保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划背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新疆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以来,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央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对口省市援建工作的逐步深入,为新疆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上海市对口喀什地区包括莎车在内的四县的援建工作。在中央支持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切实努力下,莎车县已建起了多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富民安居工程示范点,成为了援建的一大亮点。全面推动莎车县奔小康,则必须设计一套覆盖面广的长效机制,其中的农村工作是重点。

莎车县的农村发展建设就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从而能充分统筹各项资源,有序满足农民需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使得农村的建设行为理性化、科学化、高效化,更好地起到“规划为先”的作用。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分析县域和乡域村庄的基本情况,根据村庄布点的规划要求,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明晰村庄的名称、时序以及规划村庄的产业规模与特点;确定村庄的等级规模、发展方向和建设标准,提出村庄建设的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的工程名称及规划布局;确定城镇与村庄以及村庄之间的道路系统及相关设施,提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提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农田、林地、湿地的保护措施和建议;提出对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艺术、科学价值的建(构)筑物、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名胜景物或景点保护及利用的措施。

在乡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布局规划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时序,科学进行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点的人居环境。

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充分了解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用地布局、人口特征、设施水平等现状情况,注重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风俗习惯、特色风貌和生态环境。坚持实事求是,规划方案符合村庄特征和农民诉求。不盲目提升产业定位,不设置不必要的设施,不搞大拆大建,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远近结合,易于实施

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注重设施建设、住宅更新、环境整治等任务在时间序列中的合理分布。明确各项设施和住宅的建设标准,明确建设用地的空间增长边界,尽量少占用耕地、不占用果园,使规划能更高效地实施。

设施提升,服务同质

以提升道路交通、供水供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首要任务,确保市政服务水平和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在市政、道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上,全县农村采取统一标准,并尽量做到城乡服务均质化。

控制为本,引导为主

规划实施以控制为基本手段,新建住宅和设施必须在划定的范围内,以规划明确的标准进行建设,在规划远期时通过老旧住宅和设施的自然淘汰,达到拆旧建新的目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强拆强建,科学引导个体建设行为,从而从整体上达到规划的空间优化目标。

环境优先,多元统筹

把环境保护放在新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合理安排村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环境生态优化、土地利用优化、道路交通优化、城镇与农村关系优化和人文素质提高。

规划现状

概况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斯也克村位于莎车县叶尔羌河以西地区,位于莎车县城以北4.5公里,塔尕尔其乡乡镇驻地以南约6公里。本村所属的塔尕尔其乡总人口39726人,7696户。斯也克村以水浇地和果园为主。各项种植业、林果业发展较为均衡,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因此本村及邻村已开始发展大棚农业。现状村庄四个村民小组,相对分散的沿着村庄现状主要道路排布,没有形成集中的居住点。

村庄发展条件

建设用地人均规模较大;建设用地沿主要道路线形布局,布局分散而且不利于市政设施的集约化服务。旧宅建筑质量较差,正处于改造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功能定位

根据在编《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总体规划(2012-2030)》,斯也克村为基层村,主要功能为特色果业、高效科技农业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优化居民点布局,通过引导农民建设行为,达到零星建设用地逐步还耕,主要居民点逐步向村委会集中为目标,控制宅基地面积,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道路场地:确保道路安全、可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率100%,加强道路景观建设,改善村庄面貌。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上位规划,按基层村标准配套各类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均质化。。

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确保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确保供电安全,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安排污水污物处理方式。

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划分符合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安全,建造成本经济,建造工艺容易。优化住宅设计,合理规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减少用地浪费。

村域规划策略

发展规模

结合对莎车县未来城镇化趋势的判断,规划预计斯也克村的人口规模不会有超常的增长。远期2030年按350户规模安排用地布局,可容纳人口约1600人。

居民点规划原则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绿化与环境卫生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宜居生活环境质量。为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降低各项配套成本,提升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规划对现状居民点做适当拆并,遵循以下原则:方便生产,拆小并大;依托现状,服务便利;少占农地,集约用地。

农村居住点规划

居住点规划总面积为41.6公顷,其中集中建设区范围面积为20公顷。

规划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避免无序蔓延,做到新村和旧村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尽可能延续和发展原有的村庄格局,衔接好新村和旧村的社会网络、文脉特征、道路系统、空间构成等要素,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发展。

规划布局和结构

规划居住点由两条生态绿轴、一个服务核心、四条居住带组成,形成“一核、两轴、多片”的空间结构。

土地使用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和民意:规划村庄集中建设用地的选择基于现状居民点用地和目前宅基地选址意向。

节约用地和珍惜农用地:根据规划人口规模计算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总量,并通过详细规划的方案比选,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居住规划

形成集中的块状居民点

目前“延路建房”的模式是最经济,最符合农村生活以及建造模式的。但会导致村庄延续地过长,增加了配套设施的成本,不便于村民享受公共资源,丧失“聚落”所拥有的聚集感和亲和力。

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范围进行了控制,并在道路两旁进行了空间延伸,从“线状”转为“块状”。村舍的排列根据原有房屋的肌理,沿道路向里发展。力图在不改变原有肌理的情况下,改善农民居住质量。

渐进式发展,逐步建设

规划提倡逐步调整,渐进式建设,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尽可能避免在近期对农民家庭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建设实施起步时,可先在规划居民点的临街进行保留改造、拆旧新建和完全新建。在过渡期内,按规划需归并的农户,可以结合其自身农宅更新需求时,建议其在规划居民点内选址建设新宅。

在居民点内形成线形绿化环境

本村道路和现状建设边界较平整,较难形成组团利用。规划因势利导,利用宅基布局的空隙,形成居民点内部的线形绿化廊道。该绿化的功能灵活,可根据需要作为组团活动场地或果园。

宅基地设计

根据当地宅基地的相关政策,斯也克村采用0.8亩的标准建设。设计注重安居与富民相结合,充分展示维族风情,充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基于莎车县的自然特征、农民生活习惯和入户朝向等情况,规划提供了五组住宅院落和建筑物布置方案,以供选择参照。宅基地大小分为两种,均并预留了庭院。

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当地民居通常使用的元素和形式:大院、葡萄架、棚架、外廊和夏室,力图保持当地独特的居住气氛和场所魅力。同时,基于“可选择、可加建”的理念,提倡渐进式发展,农户可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步扩大建筑的范围,增加房屋数量。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设计理论;建筑景观

一 山东胶东半岛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山东胶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 ,北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临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土地总面积 3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9%。胶东半岛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多雨。本次调研的主要地区为青岛、威海和烟台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

(2)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表现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生存环境以及建筑改造、道路景观规划等内容。以此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3)胶东新农村建设基本状况

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当前,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对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研究是在探索中完善和前进,很多设计方面的理论都需在实践中总结。所以,目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深入农村调研,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点来探索胶东半岛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胶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该地区受到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等各因素的影响,在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相对缺乏。在道路用地规划、宅基用地规划以及排水设计规划、废弃物用地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构成了限制和制约,所以目前对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科学化土地规划管理的要求迫在眉睫。

二 胶东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青岛、威海和烟台地区一些在建和完工的新农村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1)总体规划设计有待完善

此次调研中发现胶东地区某些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用地、宅基用地以及排水用地和废弃物用地规划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某些社区的内部和周边出现了和社区环境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统一的规划设计。在道路交通规划方面,有些社区中的道路性质不明确,缺乏依照社区功能分类安排路网设计;在民居规划方面,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房屋结构设计存在照搬城市民居设计问题;在排水用地及其废弃物用地规划上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2)景观设计呈现随意性

新农村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和反映新农村审美层次的重要体现。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城镇广场与社区的景观设计与整体规划风格、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整体色调不统一、不协调,存在着设计的随意性和拼凑性。新农村的景观设计应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3)农村居住环境设计单一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的建设一味照搬城市小区规划模式,不能体现农村社区环境自己的需求定位,所以当前新农村的居住环境形式要呈多元发展,不能让新农村的规划设计程式化,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这样才更突出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只有立足于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产模式以及农民的生活习俗进行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定位,真正站在农民的视角上思考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才能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之路。

三 胶东新农村规划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探讨

(1)整体规划原则

通过对农村土地规划现状调研来看,整体规划是解决农村规划用地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必须要对整个村落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按照农村自身的生产生活习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整体规划设计的设计总体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规划设计要体现对农民的尊重和了解,加大土地的利用率,让居民拥有合理的交通空间、休闲广场、民生设施,使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功能与审美的满足感。要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相统一,使建筑与景观相协调。要以生活发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为设计指导方针。要遵循环境与资源,需求与供给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对各项用地和基础设施做进一步调查研究,精心定位,合理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不仅要有前瞻性,同时也必须保证其可实施性及实用性原则。

(2)规划设计要体现功能满足和审美感受

通过创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和优雅的文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让空间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居住、娱乐、基础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区域、交通体系等功能空间的设计规划方面,尽最大可能体现其服务功能的满足。在规划过程中,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喜爱的视觉形象应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概括,形成本土文化品牌形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采用统一的形式语言,使文化主题、景观形象、色彩视觉设计系统相互融合,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和审美感受的统一。

(3)建筑规划设计

不论是基础建筑、文化建筑、服务性建筑还是民居建筑设计,都要对当地的地形状况、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应立足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节材等设计方针,设计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并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社区住宅,要在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大力推行适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公寓式多层、高层和联户式住宅建筑,逐步控制独立式住宅。每一幢楼从设计到外装修、材料的选择,都要体现新农村新气象,充分参考本地气候等条件,比如夏季多雨地区,要注意房顶的倾斜度的造型设计以及房屋开窗大小和朝向等。要遵循节约性建筑、科技性建筑的设计理念,依照艺术设计形式美原理,给每一幢建筑赋予生命和灵魂,让建筑与生命更贴近,与自然更融合。

(4)道路规划

在农村道路规划中,要注意车行和人行两条道路,在此可采用新农村建设“人车分流”的道路规划理念。如果不实行人车分流,会造成道路的拥挤,带来安全隐患。容积率较高的社区,则尽量使农用车辆入户,在民居建筑设计时考虑设置车库。新农村社区应随着农民私家车增多而尝试设立集中管理的停车位。小区的步行系统应顺应景观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既能有效直接的达到每个片区,又能提高步道系统的趣味性及环境审美。

(5)景观规划

新农村社区着重强调社区环境塑造,把社区生活空间作为艺术研究对象,从而营造出具有园林生活情调的康居环境。将景观渗透到小区的每个角落,创造可达性共享性强的景观。要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状况,并加以研究和利用,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使之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和协调,其中包括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社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考虑商业及小区的建筑﹑小品﹑铺装﹑种植等景观设计因素,处理好植物生态效益与环境功能﹑总体环境景观与局部﹑近期效果与中长期效果等等多方面的关系,力求植物景观与小区整体风格和谐统一。2)因地制宜,胶东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丘陵、平原、山区等地形相间分布,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土地建设规划方案。另外,注重植物品种在胶东地区的可生存性,根据植物的姿态﹑颜色和生长特性等进行不同的景观布置。注意多种多样种植形式的运用,注意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多层次合理搭配,注意长绿和落叶的比例协调,从而达到立面层次丰富,平面曲折有致的视觉效果。同时,以人为本,突出现代居住小区新的姿态,生机焕发,赋予新的文化内涵。3)在儿童活动场所,要创造一个清洁﹑优美同时符合儿童生理审美特点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时,必须注意不要选用飞毛﹑飞絮的树种,并且注意不栽种多刺﹑有毒﹑有臭味及容易引起过敏的植物。儿童娱乐设施景观一定要注意其安全性。4)地被及草地,按不同位置地被栽植品种不同,主要选择阔叶麦冬,吉祥草﹑万年青。草地可按不同的位置选用草周期长﹑耐踩踏的地毯草或黑麦草和高羊茅混种;或选用耐热﹑厚、美、观赏性的早熟禾,在早熟禾的局部位置可加植金银花等则更美。5)公建配置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的公共建筑,应选在小区的中心位置,同时与活动休闲中心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方便服务居民,通过室内外景观空间、展示宣传空间、居民交流空间和休息空间的营造,完善公建配置,提高购物、娱乐环境的使用率。另外可布置小型休闲广场和健身场地,营造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提高社区文化品质,形成特色的公共建筑环境文化区域,扩大在社区周边范围的影响力,提高社区的知名度。

作者简介:王东辉(1963-)职务: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职称:教授。

第8篇

关键词: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各地新农村建设迅速开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国家重大经济和政治任务是在推进大跨度城镇建设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以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峻落后,农村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因此,探讨不同村庄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方案,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据统计,中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我国有占全国人口总数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山地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因此,山地新农村建设更应结合实际情况,具备针对性、合理性。

山地农村的特性解析

建设用地分散,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可集中建设用地少

山地农村村域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数农宅依山而建,按方便耕作、放牧而建,山间小户、独户较多。村庄整体建设用地分散,村域面积虽然广阔,但可集中建设用地相对匮乏,致使每个村民小组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村位于甘沟乡西部,距离乡政府13公里,村域面积约为99033平方公里。村下辖6个生产队,全村现有283户,总人口1183人。现状村民除队居住相对集中外,其它生产队均呈散点状分布在村域内。村民住宅依据牧草地的划分,零星分布在牧草场中,宅基地大小不一,建设用地极度分散,浪费严重。

山地农村地形高差较大,坡坎较多。如何适当整合集中建设用地,实现土地集约化,是村庄建设尤为重要的任务。

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辐射范围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采用的标准偏低。而山地村庄受自然地形的客观条件影响,造成道路交通、给排水、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加大,致使农村社会建设与各项发展相对滞后,个别村民组甚至仍然无法正常用水用电。

散布的村民住宅降低了各项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不仅不便于生产队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不便于政府和村委员会的管理。

村6个生产队中,队各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而小渠子沟队、沙洲脖子队、沙洲扬水站队仅接通了部分基础设施,解放沟队与杰特科尔长队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甚至至今未通公路。村域内基础设施整体占线较长,公共服务设施辐射范围不足,投资成本较大。

产业发展具有特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困难

山地农村产业相对平原农村更具特色,除种植、养殖以及畜牧业外,还可以借助自然景观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

山地农村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也存在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劣势。产业发展是村庄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山地农村对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认识的不足,使村庄整体布局分布零散,造成建设用地极大的浪费,增加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困难度。

 街巷空间丰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村庄街巷空间较为丰富,每条街巷都展示出不同的空间形象,最大限度地体现山地乡村特色,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传统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围绕门前、巷口、溪边、树下布置 ,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乡村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化,其规模有所扩大,村民对活动设施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传统公共活动空间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已无法满足村民沟通交流、集体活动的需求。

自然灾害期易受灾害,防灾任务严峻

山地村庄多位于两山交接的地势相对平坦的谷地中或台地上,加之环境破坏及对防灾设施建设的忽视,使得山区抗灾能力比较弱。因此,灾害发生期山区容易受到灾害破坏,引发村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由于防灾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山地村庄防火、防洪等防灾设施不健全,因此防灾规划与建设任务非常严峻。与平原村庄相比,自然灾害发生时,山地村庄的救灾工作难度较大,对综合防灾规划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

1. “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居民点布局模式

与平原农村相比,山地农村可耕作土地少,作为牧草场的牧草地分散,劳作距离远。因此,如同平原地区农村一样的完全集中建设,将无法适应山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能提高村民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水平。

面对村“点多线长”的居民点特征,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分析村庄发展优势与劣势,首先确定村庄整体发展方向与布局,再明确哪些村民点适合集中扩展建设,哪些应采取迁村并点牧民安置,最终形成的居住点分布形式是:“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即将原有分散在山区的村民最终集中迁并至三个生产队内,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完善道路系统,方便各生产队之间的联系。这种布局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利于各项设施的共享。

2. 设施建设应满足村庄长期使用的要求

山地农村地形复杂,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高、难度大、周期长。考虑到山地农村的特殊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从长远出发,科学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实施计划,以适应村庄长期发展的需要。各项设施应依据服务范围与村民需求设置,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充分尊重村村庄功能布局基础上,规划对村庄功能予以加强、分类,分期逐步完善道路系统与给排水管道,以及电力电讯网络,以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规划在中心生产队(队)建设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在距离较远的生产队(沙洲扬水站队)增加设置便民公共服务设施。

3.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山地农村产业相对与平原农村更具特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应继续发展特色产业,突显地区特色。

综合考虑村各生产队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周边竞争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同时结合乡域整体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村庄产业发展应以强化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导思想。

规划仍以农、牧业为基础,加速村庄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市场、配套设施等的建设;同时,依托当地基础条件,通过可以挖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培育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4. 保留特色街巷及公共空间

山地是人类聚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村庄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和景观的多样性而赋予街巷空间景观更多的魅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具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应予以保留,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公共空间,利用村庄自然条件,选择合理地点,增设活动设施,体现村庄特色。

在村的村庄规划中,原有的河道、建筑的布局、街巷空间都很具有地方特色,规划保留了原有空间特色,建筑与道路的设计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设置标志性景观,使村庄处处体现处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融合。

5. 重视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

山区地形地势绵延起伏,综合防灾工作困难重重。为有效地制定综合防灾机制,各村应与相邻村庄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应急救援与生活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紧急响应与长期准备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地新农村防灾规划重点是加强防洪的工作,规划应明确抗震、防洪标准,制定详细的综合防灾措施。沿村庄建设用地山体的山脚设置截洪沟,避免大量雨水汇集到村庄内,造成村庄内部的洪涝灾害。

同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与约束,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村庄综合防灾工作的落实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在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指导下,解决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消除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种隐患,完善安全防护体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的做好实施方案,为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基础。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新农村特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繁荣。

2现状概况

四道河子村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三十里堡街道东北,地处龙口水库上游,小黑山水源涵养

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西南侧。四道河子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东西向的村级公路---土四线将村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整个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现状建设用地主要沿公路及沟谷平坦地势呈带状分布。村内无重大地质问题和自然灾害,无规划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主要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村内道路多为尽端路,未形成网络,主要道路为硬质路面,其他多为泥土路面,部分拌以砂石铺装。

3落实上位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新农村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不能就村谈村,应把其放在城市和整个区域中研究,例如水源地保护的控制范围、生态保护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历史保护街区及村庄被划入城市建设区等等,应充分落实上位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四道河子村位于小黑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村庄建设发展长期受限制,从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出发,村庄担负着生态保护的重要职责,多年来直接或间接地损失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按照“受益补偿、损坏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生态补偿原则,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给予生态保护贡献者相应的补偿,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尊重村民意愿,明确发展方向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村庄发展意愿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及调研结果,根据上位规划及地区的生态环境要求,四道河子村定位为绿色旅游生态型村庄。

第一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水果种植及水产品养殖。水果重点引进发展大樱桃、加工桃类等高效经济品种,加强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优质无毒苗种繁育基地,使水果优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产业:严格控制工业发展,保持现状生产建筑用地规模,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有污染的企业。

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小黑山绿色生态旅游基地,同时发展“农家乐”等形式的村民自主经济。

结合大连市整体旅游体系建设,利用小黑山独特的景观资源,可发展山林生态游、岩洞探险游、趣味活动游。可适当开发拓展训练、烧烤野营、休闲娱乐、养马场和跑马场等项目。让游客体验奇峻山势和壮丽的自然景观,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形成生态休闲游等资源合理配置的区域旅游休闲基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为农民谋财、替市民找乐,帮助农民消除发展障碍。建好“农家乐”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城乡沟通与交流。

5合理开发控制,严格保护耕地

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禁止地方政府以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名进行圈地,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5.1用地布局

四道河子村依据村庄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功能要求,规划延续现状建设的布局,村域范围由四部分构成:即农林用地、村民住宅用地、生产建筑用地、旅游接待基地。

根据四道河子村村委会的意见结合现状情况,小黑山旅游接待基地选址在迟家沟北,小黑山附近。规划采取集中的方式建设一定规模集休闲、娱乐、餐饮及住宿于一体的旅游接待基地,满足游客的需要。建筑形体以低层园林式建筑为主,园内种植先绿化后美化,逐步实施,以常绿针叶林为背景,以有色树种为基调的绿化体系,协调生态、观赏和经济的关系,创造植被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营造一个生态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基地,以此来带动四道河子村的旅游发展。

5.2生态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林地、果园等用地,注重保护小黑山的生态环境,强化村域连续的绿色生态背景,合理利用山水资源,形成绿色背景、黄色板块及蓝色水面的村域生态网络。同时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调四道河子村的旅游特色,在农家庭园中集中绿化布置,沿村内道路两侧、休闲活动区和宅间空地进行重点绿化,体现绿色山村的自然清新面貌,形成房屋、农田、绿树、小河、公园于一体的风光景致,满足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尽情享受这里独有的蓝天、青山、绿地、清新空气和古朴民风。

5.3道路系统规划

理顺村城内各个村屯的道路,规划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确保村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和可达性,塑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中基本保持了现状的路网框架,结合地形对局部道路的走向进行了调整,形成“一横五纵”的路网结构,“一横”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五纵”为通往各村屯的主要道路。

6完善村域防灾体系

新农村规划与整治应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地质灾害等灾害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综合整治、平灾结合,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规划结合四道河子村村委会设置防灾指挥中心,结合规划布局,利用绿地、广场、健身活动场等空地作为避灾疏散场地。医疗卫生点有条件的应设置临时的隔离、救治室。

6.1消防

村屯主要车行道路保持行车通畅,符合消防要求。每个屯应有一个消防负责人,并设置一处消防设施存放点,内设铁锨、头盔、水桶、灭火器、抽水泵、消防专用手推车(或摩托车)、消防水管等消防器具。利用村屯周边的池塘、河渠做消防取水点,设置明显标识。生活给水管道兼做消防给水水源,水量水压和管径需满足消防的要求。

6.2防洪

对村域进行排水分区,根据汇水面积预测其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结合现状确定河渠宽度及控制蓝线宽度,修建明渠或截洪沟。明渠以疏通、防治为主,绿化为辅,避免建造人工砌筑的硬质垂直岸壁,建议采用较生态自然的软质坡地扩岸。

6.3防震

新建房屋标准要求达到国家设防标准,房屋建设时尽可能避开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为村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拆除危房,并对不安全的农房进行加固。

7结语

四道河子新农村规划经批准后即具备法律效力,规划应在金州区政府和三十里堡街道的监督下执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应遵守本规划,以保障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大力加强《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宣传,开展村庄规划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群众的规划意识、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引导农民依靠自力更生,搞好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自己的新农村家园。

第10篇

关键词 村庄规划;村庄特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42-02

《城乡规划法》中确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近些年来,衢州市柯城村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新农村的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柯城区总面积609km2,人口41万,下辖2镇、8乡、7个街道,310个行政村。柯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辖区内的村庄的各具特色,有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山区型,类型多样,所以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那么,如何科学地编制新农村规划呢?这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1 提高设计者的技术服务水平,使设计真正地融入村庄

1)善于总结村庄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综合考虑村庄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节约土地的角度,整合村庄资源。对于旧村改造来说,新村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能给旧村提供调整空间,给旧村内部的梳理提供条件。怎样处理好个中关系,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尤为重要。

2)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他有他的特点,尤其是村庄规划,一个村庄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他有其自身的历史,有其自身的文化,每个村都各不相同,村庄规划的编制不能笼统地颠倒重来,必须尊重他的发展逻辑,用科学的眼光编制适合于他发展的规划,包括建筑的风格,朝向的布置,市政设施的安排等等,只有这样才利于村庄的向前发展,才利于带动农村奔小康。

3)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上一层次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听取当地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的意见。村庄规划是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涉及到每户农户,涉及到村里的每条道路,每块想要利用的土地,怎么改造才最适合当地人的需求,只有当地人才最有发言权,所以在编制过程中,需要认真了解,在各个阶段都要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及时的给予公示,同样也使村民真正地参与到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来。

4)将高质量的服务落到实处。村庄规划应该是动态的,在确定规划方案后,对村内每栋农房的建设,每条路的修建,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都应该做好衔接,及时地把规划中不合理的内容给予修整,使规划不断完善,使其更适应村庄发展的实际。

2 规划如何体现适合当地的村庄风格

2.1 建筑风格的体现

不同地理位置的村庄,建筑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如果纯粹地把城市的东西搬到乡村,也许就会与乡村特色格格不入,而且也不能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得到传承。当然,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照抄。因此,在风格体现时,在外立面设计上要抓住当地的特色,在内部布局时要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事实上,从城市到郊区,再到山区,整个建筑风格是逐步变化的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循的,也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相联系的。例如,衢州市柯城区的几条生态经济产业带,市区至七里,市区至石室、花园,都是很典型的。好的风格的体现,对于沿线、甚至片区的经济发展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2.2 文化风格的体现

其实,细究起来,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只不过有些浓一点,容易被人察觉到,有些淡一点,就被人忽视了。但是,在规划时都应该尽力寻找,并且通过规划,使它在村内有所体现,如从建筑方面、配套设施方面、甚至是村民家中,多种渠道都可以。例如,七里乡均良村,培养出了一批国家栋梁,从这个村里出去的博士、硕士就有多名,是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耕读文化村;又如华墅乡园林村,当地人多数为宋学家朱熹的后裔,有着兴学重教勒碑禁赌的光荣传统,也是一个特色文化村。规划通过对这类村庄文化的保护、引导和发扬,村庄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文化风格的体现,不仅能够使其成为村庄的名片,也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 为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思路

3.1 电力、电信方面

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在全区的村庄都得到覆盖,但是线路建设和村庄规划的不同步性,使得村庄建设时,尤其是新村建设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规划编制当中,应该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避免土地浪费,或者重复投资。

3.2 给水方面

现状村庄的给水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市政供水;一种是采用压力井。目前,市政供水正在不断地普及,但是建设也有先后,在规划时,对于能够接入市政管网的,一定要考虑接市政管网,对于暂时不能接入的,应提出整治意见,并对水质提出要求。

3.3 排水方面

农村的排水,除了城中村和少量的集镇区村庄有条件接入市政管网外,其他的还是以自由排水和沟渠排水为主,那么,在规划中,就应该确定排水形式,对于以自由排水和沟渠排水为主的,需提出整治疏通意见,避免造成水体污染,并为今后建设留有余地。

3.4 卫生设施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垃圾收集处理、农村卫生状况改善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且,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增加了很多的卫生设施,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规划中应该进一步提出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方法,以及转运地点的选择等,为村庄垃圾真正有效地解决提供思路。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村庄规划,一个真正能用的规划,他的编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只有设身处地地、全面地为当地老百姓考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考虑,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规划、成为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古城堡;新农村;长峪城;规划;保护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castles and villages at the Great Wall around Beijing. With the planning of Changyu City Village at Changping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the 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and ancient castle protection are elabora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ethods of new countrysid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Great Wall and ancient villages.

Key words: ancient castle;new countryside;Changyu City;planning;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36(4)

作者简介: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建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明初以来,长期而深刻的外患危机,对北京防务及明王朝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迫使明廷在长城沿线驻守重兵,并以“卫”、“所”、“寨”等不同规模的军事建制形成以军事为中心的人口聚居,进而演化出独特形态的聚落体系。清军入关后,长城及其周边的堡寨失去了军事价值,“民”的序幕也至此拉开,这种戍边军事聚落开始回归于普通聚落的自然发展演进历程中。由于有前朝的屯田历史,使得大多数堡寨在军事功能丧失后,没有沦为废墟,而演化为今天的村落。

北京地区的长城戍边聚落是整个长城聚落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临近京畿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但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其传统特色正在快速消失,因此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对其进行有关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1北京地区戍边聚落的保护现状

自明亡以来,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城堡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村庄的快速发展,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将城砖扒下建房,墙中夯土填沟,如延庆地区的夯土砖墙城堡,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消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区县逐步将遗址保存较好的一些戍边城堡确立为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但由于保护级别较低,保护资金、措施和力度不够,许多城堡与几百年前一样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京郊旅游的火热,许多堡寨村落为了尽快致富,对传统资源盲目开发,随意整治,以至不少古城堡被“善意”地破坏。

自2005年北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农村的整治与更新速度加快。2007年北京市投入7个亿用于新农村规划建设,已有小部分长城沿线的堡寨村落被划为规划整治范围。从规划建设的效果来看,由于专业人员的介入,村庄中的多数历史遗迹得到重视,为有效保护提供了条件。

北京地区长城戍边城堡村落多位于深山区,近几年,这些村落的人口增长趋势正逐渐放缓,同时许多村民为脱贫致富纷纷赴北京城区及周边城市务工,不少人在城中生活,村中常住人口下降,农事及建设规模也趋于平缓。从客观上对城堡村落中历史遗迹破坏有减缓的趋势。而一些城堡保存完好的地方,均已开展起不同内容的民俗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密云的遥桥峪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堡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许多人来此度假。城堡中民居全部用于接待旅游者,村民对为其带来财富的城堡建筑倍加爱护。同时这些堡寨村落的成功,对周边堡寨的村民也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如距遥桥峪仅一公里的吉家营,历史上是一座比遥桥峪大许多的堡寨,但由于破坏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旅游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当地村民对遥桥峪羡慕不已,同时也自发地对现有城堡遗址进行保护。

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旅游开发均为长城城堡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是未来这些城堡保护的主要工作。

2昌平长峪城村庄规划实践

2.1村庄概况

长峪城建于1520年,1537年扩建,为明代长城戍边城堡中的“营城”,其位置十分险要,是从延庆盆地进京的一个要道。城池在两山夹持的山谷之中,城墙与山上长城相接。清军入关后,演变为村落,是长城戍边聚落演化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目前长峪城城堡墙保存相对较好,还存留着南门、北门和一小段城墙,而且均有不完整的瓮城。城内还保持着与当年戍边文化密切相关的三座寺庙――永兴寺、药王庙和关帝庙。 村外存有长城敌楼等遗迹。2003年长峪城及其村内寺庙被确立为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峪城隶属于北京昌平县流村镇,属深山区型村庄(图1、图2)。到2007年底,村庄现状人口总数为400人,共165户。2007年村庄年人均纯收入为4338元,村庄北临白洋沟自然风景区,东临北京西峰山和西北风情园,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地域。

2.2以遗址保护为前提的村庄发展分析

2.2.1村庄发展优势与机遇

2.2.1.1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长峪城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据北京市区3小时车程,远离城市喧嚣,自然景色优美。村域内山峦迭起,植被丰富,环境优美,乡风纯朴。非常适宜发展果树种植采摘,春季满山的杏花,可以赏花;秋季遍野的海棠树、枣树,可以采摘。夏季山中凉爽宜人,可避暑,可垂钓。古堡长峪城依山而建,山村特点鲜明,山景秀丽,村庄宁静优美,生态环境较好。村中古树参天,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保存良好(图3)。

2.2.1.2战略性的公共政策优势

长峪城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遗迹决定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这就为村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条件。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优势,创出品牌,打出特色,将对村庄经济起到主要的带动作用。村庄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果树,可为来此旅游的游客提供当地的采摘果品,一产和三产相结合,增加一产的收入,有利于村庄的发展。

2.2.1.3民俗接待具有一定基础

村庄接待民俗旅游的基础正在完善,5户市级民俗户已审批挂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图4)。

2.2.1.4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村内有3座古庙,而且有残留的古城墙,是长峪城的特色之一,充分利用这些既有资源可以充分发展旅游业,并可以此带动本地商业、餐饮业的发展。

2.2.1.5传统民俗活动

长峪城梆子,在永乐年间之前就已形成,远近闻名。每年春节是当地百姓重要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长峪城元宵灯会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逛长峪城元宵灯会历来都是昌平西北部人们春节期间参加的一大盛事,是昌平、门头沟、怀来两区一县交界处的重要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本地旅游业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2.2.1.6有相当数量的闲置房屋、设施资源

闲置的小学和中学校舍、废弃的猪场目前都还没有利用,村庄有许多空置的房屋和潜在的建设用地资源。

2.2.2村庄发展劣势与挑战

2.2.2.1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保护工作艰巨

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自然损毁比较严重,具有代表性的老民宅年久失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村庄发展及村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矛盾,在村庄建设上缺少专业参与指导。

2.2.2.2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内民俗旅游业发展滞后

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利用开发方法不得当,缺乏知名度和特色项目,且缺乏与旅游及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民俗接待户数量较少。以果树种植为主的产业不具规模,有产量无销量,产业链不完善。

2.2.2.3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厕所还未进行改造,地下排水管道目前仍然是雨污合流,除了主要道路之外,其他大部分道路还未硬化。

2.2.2.4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配套公共设施,如医疗站、文化站等。

2.2.2.5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不足

村庄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及旅游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

2.3村庄定位与规划

2.3.1产业发展目标

以长峪城村原生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古堡戍边文化体验旅游、山地休闲、民俗接待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把长峪城建设成为北京远郊区知名的民俗旅游村。实现历史村落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2古城堡、古村落及周边长城遗址保护

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以古村落为核心的保护和建控区域,依法保护。提升长峪城遗址文保单位的级别,积极推动纳入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工作,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社会、经济支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濒危遗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尽可能从经济上、生态上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上综合考虑,为长城戍边堡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3.3产业发展策略

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在保持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上,根据村庄自身条件,优化产品种类,挖掘产品特色,辅助村中三产的发展。发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通过嫁接等手段提高现有果品的质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以古堡及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这一巨大品牌效应,大力开展旅游业,并努力创新,开辟新的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商业、餐饮、客运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村庄的支柱产业。通过规划方案的逐步实施,增加长峪城在旅游业内的知名度,来达到增加吸引游客的目的。从而解决村内部分人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2.3.4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构筑“一点――一带――三大片区”的布局结构。

2.3.4.1一点:水库钓鱼区

重点发展水产养殖及休闲垂钓,使其成为来此游览的游客登山之余的重要休闲场所,可以在水库周边设置垂钓休闲中心,促进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结合不污染水源的甲鱼,鲢鱼,中华鲟等进行有特色的放养。

2.3.4.2一带:休闲观光农业带

重点打造沿村庄主要道路周边的休闲农业种植、娱乐餐饮、民俗接待。主要建设位于观光农业带中部的旅游接待中心,规划打造为长峪城的旅游接待核心区。

2.3.4.3三大片区:古堡村落戍边聚落生活体验区、杏和海棠种植观赏区、山地休闲区。

3结论

古城堡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完全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达到双赢,特别是在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相近的地区,文物古迹往往会成为村庄特色的主要特色标志,而这又恰恰会成为旅游业竞争的获胜法宝。

当古迹成为村民致富的资源时,文物保护意识自然会很快提升,只要有合理的规划、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村落中的古迹保护就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周边这种环境敏感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对农村更新效果与周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所以新农村规划的方式方法对长城及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乡村文化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由乡村旅游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意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对维护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袁家村以创新理念大力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质和丰厚的关中文化,开发和规划“关中印象体验地”项目,成为十个中国最有魅力有限乡村之一,其规划对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 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 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适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方面,由这些蕴含了较高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转化的旅游产品必然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而从旅游市场消费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乡村旅游的出现及蓬勃发展,实质是异质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从城市文化角度对乡村文化的考察与欣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又一价值的发现与承认。

3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研究-以礼泉袁家村规划为例

3.1袁家村概况

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唐太宗昭陵约10公里,西安市约60公里,全村由60户住户,268人口组成。周边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3.2袁家村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休闲村落的规划设计对象,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间设计和村落区域环境景观设计。袁家村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楔入点,以关中民俗聚落生活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乡村意象。在旅游项目上延展为体现关中生产生活方式的作坊参与性活动,体现关中饮食文化的食街商贸活动、集休闲度假饮食为一体的仿古乡村院落农家乐、展现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根据旅游项目延展为承载关中生产作坊及饮食商贸的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及街市、具有古民居特色的农家聚落及乡土特色的活动场所。

3.2.1空间区域划分

袁家村规划以道路为界限分割的几个休闲区域。以关中印象体验区为核心,娱乐区块半围合式外延地块发展方式,布局结构明了,村容井然有序。

3.2.2空间景观解读

场所空间是反应地方特色人居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村落的场所空间景观主要涵盖了民居建筑、道路、导视系统、植物、景观小品等。在规划设计时,应围绕目标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

(1)民居建筑景观设计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观集中分布在关中印象体验区、正街农家乐区和关中四合院区。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区为了复原明清时期兴盛的民间作坊和贸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态,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构件重新复原修造,整合关中民居聚落形制,营造关中民居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村容村貌整齐划一,是典型的现代化居民住宅形质。

(2)道路规划设计

袁家村的道路规划相对较为完善,线路设计简单明了。关中印象体验区的步行街由一条4米宽游览步道贯穿始终。游览步道为青石铺设处理在材质纹理和质感上切合度良好,风格相得益彰,体现出古朴的聚落道路特质。

(3)植物景观设计

旅游休闲村落因其开放性,对于环境的生态性要求更高。合理的选用植物,即可以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给村落带来生机。袁家村在树种上主要选用的是柿子树,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总配置上采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相协的方式,垂直藤本植物的应用为袁家村创造了一副动人的乡村画面。

(4)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还能表达空间主题。袁家村用于丰富空间的景观小品,主要有关中传统的农耕的工具,还有拴马桩、石槽、石碾等,用农村自然素材替代现代人工痕迹过重的景观素材,自然而然提升主题印象,增加乡土民俗文化意境。

4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的几点意见

4.1乡村旅游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旅游地规划与规划的核心概念与中心内容,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定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增强旅游地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4.2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

乡村文化资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性三个层次由于其表现形式和显隐性层度的不同,决定了其对旅游需求的满足,对旅游行为的支持、对旅游产品类型的不同表达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都糅合了这三个层次的文化资源,它们从整体上决定和影响着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整体感知, 及其对旅游消费的满意度。

4.3乡村意象的营造

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它是由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层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其中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一种表层性认识。而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意象的深层次内涵,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乡村制度文化资源,对乡村精神文化资源的一种深层感知。乡村意象所反映出的乡村与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吸引、满足旅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根本,因此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必须以乡村意象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与乡村旅游开发主题相呼应,任何旅游活动的规划开发一方面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意象这个整体;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和强化这种乡村意象, 增强乡村旅游地整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结语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乡村旅游开发应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的底蕴, 通过相应的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呈现给游客,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备其特有的识别性,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根基和旺盛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反对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猎奇心理而出现伪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过度舞台化倾向, 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防止旅游者的行为污染和非乡村文化的渗透,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地道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05:01.20.

[2]郑鑫,邸.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新西部.201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