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18:2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与地坛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21世纪,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上归纳了很多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疑难点的解答。平台有网络作业系统、课程所需资源、网上学习交流、分析和统计数据跟进组成,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掌握课程知识,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辅助激发学生的热情。
关键词:
中学语文;网络辅助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学习条件有很大的提高,再也不像上个世纪一样,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纸张为载体的书本知识形式为主,现在知识的传播有很多种方式,网络课程复制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就像一个教师一样,代替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除课堂外最好的第二课堂,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和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需要将网络辅助系统充分的运用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还需要的长时间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完成线上线下的知识结合,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一、网络辅助课程研究概述和条件
新课程的改革是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正是有了新课程的改革,才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和谐互动的过程。此次教学研究的对象是课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其特有的优势使得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不懂和理解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重复收听,直到揉和吸收为止,既节约了教学成本,有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本次研究以高中语文科目的研究为例,实现教学--学习--反馈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对教学的特点以及网络辅助教育系统的阐述。
1、网络辅助课程研究的大概内容
网络辅助语文教的基本意思是指在保留传统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辅助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率。对语文课程起辅助作用的基本上在下述三个方面:
1)提供一个高效学习环境
在现有的条件下,提供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环境,其中包括课前备课、课后巩固和辅导、考前复习、完成作业、课后讨论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系统,知识的更新和反馈更为便捷。
2)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
师生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辅导软件都能完成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资源课程形成的课程资料包括课标、教案、材料、考题、参考资料等,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3)网络教学的各种计算机辅助系统交互的功能
提供网络教学辅助交互式学习的优势,比如BBS、blog进行观点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再学生的交流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2、网络辅助教学具备的条件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专业的教学计算机,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建立共同的校园区域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室应该配有个人计算机,并且能连接英特网,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制作学生上课时的课件,构建起一个方便的教学平台,为老师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学生的家里也应该有一台用于学习的个人计算机,掌握可以自己使用计算机上的网络知识,借助网络获取到有用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网络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网络辅助教学的具体形式
建立英特的辅助教学,教室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教学系统,包括个人主页、公告板、留言板、教学博客等,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能在课后交流的平台。网络的应用的普及,使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日趋完善,对于网络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信息技术能模仿真情节,还能记录真实感受,将时空格局延伸到课外。网上辅助系统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形式包括以下几个:
1、备课
教师的备课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备写教案,对各个阶段练习的内容有不同的讲解有不同的认识。有关教学内容方法的知道和参考资料的来源更全面和更接近实际生活的优势,这对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有很大帮助。
2、授课
教师的授课不仅限制于一堂课的时间,地点也不限制于教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对教师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的口头讲课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渠道,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一对多的网络辅导,使课程听讲与课后的网上学习互为补充和协调。
3、练习
学生做练习在以往的时候只能独自一人在房间内写作业,虽然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但是同学之间的知识水平相当,不能提高学生写作业的效率。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改往日的不便,在网上的专题讨论区,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对学生进行答疑。
4、课程内容
课件和教学资源等基础资源,各类版本不同,各有优劣,教师可以通过甄选和使用这些资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提供素材的支持,网络课件网罗了很多的新闻和文章模板,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供高效安全的素材资源,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成果展示
历届优秀的一些文章可以在平台上面展示,作业的范例试卷也可以供学生下载练习,学生在欣赏优秀范例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正和进步,在及格的基础上达到优秀的程度。除了优秀作业语文试卷之外,还增加“优秀美文欣赏”,其中包括材料和满分的优势等等。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欣赏的同时,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提高学习水平。除此之外,成果展示还应包括学生学习优秀范例时的疑难问题和教师解答,为更多的学生解除疑惑,尤其是对于多个同学都存在疑问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为学生的进步扫除障碍。
6、课程资源
除基础知识,课外阅读等模块的资源外,还包括历届的习题、在世界上发生的新闻、跨地区的高考题目等数据库资源。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学习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语文文章理解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较之传统课堂语文教师的讲解,这一模块对语文学习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既有针对性训练,也有基础训练,在掌握的同时又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这种放射科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类资料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完善而且有效的学习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引导学生对某些敏感和负面新闻的理解。学生团体意识比较薄弱,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帮助他们进行新闻和资料的筛选,以便他们更准确、更高效、更愉悦的学习和交流。
三、网络辅助课程教学的优势分析
1、网络辅助教学相比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师一对多进行教学,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式,知识教学以封闭式的课程模式为主要目标,而教师课上结束教学,学生课下的学习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练习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语文课程的学习本就是一门需要密切关注实际生活的科目,它需要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常识和灵感,若一味的强调文字的理解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网络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明显的不同,网络辅助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来学习,运用媒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和为学生解答难题的机会,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它更多的是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不仅仅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更为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
2、网络辅助教学开放性的特点
语文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科目,规范性和社会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网络辅助教学是真正的跨时间、空间的教学,重视自然、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生活。把数字图书馆和网站资源衔接学生的学习,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开放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鲜明的个人观点,不断吸收社会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网络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人格的正确树立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很好的机会。
四、网络辅助教学案例
以高一课文《我与地坛》为例,教学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掌握重点难词,了解作者主要背景和作品;理清作者的散文思路,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教材准备
关于地坛的照片和身残志坚的人物图片,对其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接近文章的素材,在上课时播放给同学。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做视频朗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到理清思路,了解主题。然后在百度上搜索《我与地坛》的相关材料,用适当的教案做参考,根据教学需求,找相关的图片,完成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先用一组天坛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里,然后是教师对地坛进行简介。引出作者史铁生,他在最满怀志气的时候因为意外忽然失去双腿,使他万念俱灰,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同时在他身边陪伴他的人是母亲,是他母亲给了他希望,陪伴他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史铁生在克服了困难之后,最终战胜了命运,他也更珍惜生命。
2)走近作者
21岁的史铁生在清平突然双腿残废,现实生活中一个健全的人突然残疾了,除了不适应,还有很多的困难。然后屏幕展示史铁生的图片和他的其他作品。在音乐声中细细品读这篇文章。
3、互动探究
先是教师范读,然后提问同学:“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的有荒芜,颓废。再问:“史铁生借地坛来比喻自己,此时的史铁生的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颓废、落魄。提示小结,通过史铁生的个人经历,顽强拼搏的过程,关于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但是这是一个不能瞬间解决的问题。思考德国的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在好生忍受生活的同时,一棵树对我们平静瞧着我。如果地坛也能说话,他会对史铁生说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对史铁生说什么?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不仅增加了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也培养和学生的情感。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更为亲近的去感受作者的文章和情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引发教学反思。
五、结语
通过对网络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效果分析,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通过对网络辅助中学语文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本次论文研究认为目前的网络辅助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存在问题。现在的网络技术飞进,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全面实施,网络教学势在必行。没有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和发展空间,就不能带给学生们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本文希望中学教师们能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供借鉴,也能支持网络辅助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形成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黄珊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113-115.
[2]沙凤林.网络多媒体教室条件下中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张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01-104.
这样美好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达到?其实早前已有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文教学原本就应当是一门艺术,它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至美之境,一切有利于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手段都可以应用其中,而语文本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如“留白”这样的艺术留足了空间。
然而,这样宽广的空间中究竟该于何处留白?尤其对于新教师,如何选择最易操作和最见成效的留白区是需要深深思考和长期摸索的。作为涉足语文教学领域不算太久的新教师,我就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学会在备课中留白,将为课堂创造多种可能
偶尔翻看工作后的第一本备课本,其中的详尽令我很吃惊:连某个问题学生可能说出的几种答案,某段文字请哪位学生朗读都在备课中细细写明。不可否认,新教师应该备详案,但备课若是过于详尽,沿着一条一眼看得见底的路走,上课就会成为一段毫无悬念的旅程。如今的教案较从前简单一些,上课却反而变得轻松,甚至偶尔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意外的惊喜。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的讨论环节,第一年讲的时候,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试图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发言。学生确实沿着我画好的路线走了,一堂课下来,顺顺当当,既定任务全部完成,但终觉没什么乐趣,心中也留下些许遗憾。如今再讲《拿来主义》,又到讨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拿来主义者,你想去哪儿拿来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诸如“去美国拿来教育体制”、“去古时候拿来传统礼仪”、“去顶级球队拿来足球教练”等,而最后一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就有人说道:“再好的教练遇上中国男足都没办法!”由此一转,新一轮的关于“拿来”与国情如何结合的讨论又开始了……一堂课匆匆过去,在热烈的讨论中,师生都感到愉悦与充实。我想,这才是我所追求的,而这些,备课本中是不需要有的。
这就是备课中的留白,它有一个方向,但没有一条划定的路;它伴随着些许未知的忐忑,也常隐藏着令人心动的奇景。在备课中留白需要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自己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大体预见,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清醒与灵活,更关注学生的反应。对新教师而言,备课中留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挑战,它激励并见证教师的成长。
二、适当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收获自己思想的火花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思考、感悟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时间自然应该更多地留给他们。然而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45分钟的“效率”,过于看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过于担忧课堂的沉默冷清,却忘了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忘了最根本的目标:学生的收获与发展。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提出:对学生提问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可使学生更恰当地回答问题,增强学生信心,也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让提问失去价值。想起讲《我与地坛》时,同一个问题:“你对文中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细节最有感触?”在一个班我只给了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结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思想不深就是语言不畅,好好的一个问题硬是被时间搞砸;在另一个班,问题提出后,我不急着找人回答,等了大概3分钟,等到几位学生抬头看我的时候,我才让他们回答。这一次效果显著,几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悟,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话我至今难忘,他说:“我最有感触的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一句,因为我现在正在为此而奋斗!”多可爱的回答。庆幸我给了他们多一些时间,给了他们用真心真情体验文本的机会。
其实,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并始终保持紧张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思考时留下多一点时间,在课前或课中挤出一点时间松弛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例如闭目一分钟,下午课前唱一首简单活泼的歌等,都能很好地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消除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懂得利用时间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而懂得利用课堂时间的人则是成熟的老师,学会把握课堂的轻重缓急,应是每一位新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利用课堂外的留白,借学生之手开拓语文的天地
作为最具艺术性的一门主课,语文学习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增长或者成绩的提升,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生活、人的精神。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应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束课堂教学的时候恰当地留一些“空白”。
最初懂得在课堂外留白,其实是受了学生的启发:在上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之后,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这才发现课上我并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跟这位学生讲解完,我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好机会吗?于是第二天我在班上提了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到原著中找答案,很多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外留白的方式很多,例如上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用一段文字描写老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或者续写琼姗未来的生活;又如在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朗诵后,我介绍学生找这首歌来听,在音乐中体会与文字不同的感觉……
本文拟就活动体验这一学习方式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谈一点体会。
一、 教材处理:注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教材,应该是教学的材料,它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处理方式。应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根据教学内容,编者已经安排好了比较恰当的活动方式,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做更加细致具体的工作,比如应该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1. 关注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为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教材编者设计了为数甚多的活动方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操作不无裨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这时我们就不一定唯教材是从,而是应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开创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必修一中提到,《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他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因为学生没有实际体验,能谈的无非就是假大空的假想。我们就让学生写下十六岁的切实感受,夹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里,留给日后的自己和孩子看。这样做,既避免了学生说假大空话的尴尬,又给日后观照自我留下了真实的坐标。
2. 不拘泥于文本和教材,体现教学的灵动性
教师要敢于不再将文章当成范文,而是真正当成一个材料,一个展示活动、提升能力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想点点子,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活动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例如《雷雨》可创设周朴园真假情感的辩论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让学生走入校园,蒙上眼睛,哪怕是摸摸树干,体会作者渴望拥抱自然的真切感受。简单的活动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灵动和智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往往要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若采用教材的处理意见(文本研习)不一定能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法,将音乐的灵魂与文本的灵魂有效结合。虽然整节课我们没有对文本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班上许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种流泪所产生的美学印象足以使我们的学生最深入地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向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我相信他们会记得教师在他们柔软的心湖间投下的这一抹感动的阳光。
3. 在活动中体验,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性
活动体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展现形式,它是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曹勇军老师是这样解释活动体验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我们不可忽视这几个词,那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可见,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活动仅仅是形式、过程,而体验是本质、结果。所以,要强调个体的亲历与参与,重视个体的直接经验,切不可喧宾夺主,以活动的花哨取代本质性的个体体验,尤其是合作探究课,最忌以热闹的形式代替个体的探究。因为没有个体的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仅仅是“皇帝的新装”,对个体的发展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理性地看待与处理静态的阅读探究与动态的合作探究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活动体验绝非单纯的去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体验、思考与探究,要正确处理与另两种呈现方式的关系,真正做到“合则俱美”,避免“离则三伤”。要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活动的质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上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非简单地走过场。例如教授《我的五样》(必修一)时也学着作者那样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五样东西,然后模仿作者那样一样一样划去,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样势必会流于形式。因为像文中所说,“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这种痛感是历经后的椎心之痛。而学生的心智年龄还达不到能想象割舍下其中任何一样的痛感,很可能还会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本身很认真的设计。又如教授《肖邦故园》(必修三)时拿灵感来源于肖邦故园的肖邦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以为可以双剑合璧,更好地诠释文本,结果恰恰是你最不愿看的,底下睡倒一片。原因何在?因为要让学生有感觉,教师自己得要先有感觉,试问我们教师真有那么高的音乐修养,能从肖邦的乐曲中感受到作者笔下含蓄而美丽的景象吗?这种做法,无疑就像给柔软的脚穿上一双铁鞋,痛苦不堪。再比如教授《景泰蓝的制作》(必修五)时可以利用景泰蓝笔筒,让学生当一回现场解说员,说说这个笔筒通过哪几个程序才能制成,那上面的图案用了何种原料才变得五颜六色,这样就极大可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非仅仅将笔筒当成一个展演的道具。总之一句话,活动课也要有达成的目标,而非轰轰烈烈一堂课,稀里糊涂闹到完。
二、 对待态度:注重活动体验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和学习策略,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1. 教师要有所为
活动课仍是正规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它也要有完整的教案、详细的记录、课后的反思,最好还要有成果的展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上休息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师更有为。
比如,你要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参与意识,并要及时予以调整;学生上台讲课,你也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你的点评做好服务,否则,没有点评的课仍是没有航向的课。再比如,它要求你的应变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更强,因为有些情况是你事先无法预计的,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非将你的体验硬扣在学生头上……可以这么说,只会抱着教参的教师能够上得了课,但不一定能上得了好课,因为你的知识库正随时等待着学生的检索。所以,真正好的活动课,你要准备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时时要抓取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瞬间,虽然可能要比一般的课更累,但这个平台,却可以使教师获得自身的提升。
总之,要设计和组织好一节成功的活动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和技能,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我们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不断反思,增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2. 关注所有学生
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泛泛地提出要求就进行所谓的活动,而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发言要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不发言时,则要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归纳别人的发言要点。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自己的思辨与口头表达能力。总之,说,就要规范的说;听,就要勤于记录别人的发言。每一环节均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偷懒将自己变成看客或局外人,防止学生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势差。当然,有的时候则要辅以必要的检测手段加以强化。
此外,活动体验必定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甚至是家庭背景相结合,因此还要着重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首先要关注那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合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定低一点的目标,并对其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时地予以表扬,增进其活动体验的快乐。记得一次活动课上,有这样一位平时不声不响的男生,一开始定的小组老师不是他,可快到上课时,这位男生突然对本组的成员说他想上去试试,于是跟我商量后才临时换成了他。从他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可以看出他对整个活动是关注的,虽然因为紧张而漏掉一个教学过程,但对于一个平时从不举手发言的他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挑战呀!可见,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尝试的欲望,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战胜障碍的条件,他们就可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还要关注那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学生,比如有些活动需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工具,而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活动的乐趣,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活动课的困惑与前景
第二版教材比起第一版教材虽然已经减少了两个专题,但是课时仍嫌紧,为了赶进度,许多有价值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甚至于不得不流于形式,这是时间上的不保障。
与此同时,活动体验课的效果与急功近利式的分数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分数而不顾新课程理念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甚至连学生的活动体验也不去顾及,这又是心态上的不保障。
尽管如此,活动体验仍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的目光,落到实处、提升人文空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要真正地做实、做好确实又相当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