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0:0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际贫易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在国际贸易这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中,任何细节都无时不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在国际贸易中,适应特定文化环境的企业就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环境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其国际贸易活动就难以展开,可见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东西方国际贸易中影响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反映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如对任何服务都要说声“谢谢”,作完报告也要说声“谢谢”,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连打个喷嚏也要说声“对不起”。
二、东西文化反映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一般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三、东西文化反映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活动,内容繁杂丰富,因此,在进行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将各种跨文化因素考虑在内,重视文化差异和传递文化信息,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并根据此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调整,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1、颜色内涵差异
颜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由于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颜色所代表的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红色为例,在中国,红色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人们也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喜庆的颜色,过年长辈会给孩子红包,促成美好姻缘的中间人,是红娘。而在西方,红色却被视作凶残,暴力,贬义的代表,例如红灯区,就是英文中,red-light-district,译过来的。
2、数字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的内涵的差异也千差万别,例如,中国人非常喜欢6,8,9,10这几个数字,分别寓意着顺利,发财,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的美好含义,而在西方,却没有相对应的含义。相反,在《圣经》中,666则代表着魔鬼。(王茜:2013)另外,13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在西方,人们却避免使用这个数字,因为《圣经》中有记载,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还有,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因此,考虑到这层文化的差异因素,商标为7一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非七上。(陈柳悦:2011)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图腾作为一种象征,往往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民族人们心里,往往有着凝聚力的作用。“龙”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则是凶残的象征,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我们将其译作“four Asian tigers”,原因也就在此。而在东南亚,白象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么以“白象”命名或与之相关的产品,在东南亚畅销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仅仅列举了三种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其实,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等等其他的许多因素,翻译工作者应该统筹考虑,多观察,多了解,从而做到翻译对原文的忠实。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品名的翻译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非常之多,除上述所述之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对事物的命名上有所体现。例如: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中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陈柳悦:2011)另外,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商品名称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进行硬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陈柳悦:2011)
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积累相关的经验,准确的进行翻译,避免在货物进出口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2.商标名称的翻译
在商业活动中,商标名称往往在吸引顾客眼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标名称翻译,要综合考虑各种跨文化因素,要准确的传达商标源语所包含的内涵。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的时候,总会做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易于民族文化和人们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出现严重的用语失误,而贻笑大方。在这一方面,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洗化用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与其优异的产品名称翻译是离不开的,比如,舒肤佳(safeguard),海飞丝(head and shoulders),飘柔(rejoice),汰渍(Tide),帮宝适(pampers),这些翻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音译的方法,而是将产品特点,使用效果,甚至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可口可乐(Coca-Cola)的翻译也是一段佳话。Coca-Cola是由美国药剂师约翰·斯蒂斯·彭伯顿于1986年发明的,而coca和cola则是代表了其两种不同的主要成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登陆中国之时,可口可乐这个名称则一炮打响,译者的成功就在于将音译和文化相结合,在保持源语语音特征忠实的基础上,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是难得的好翻译。
除此之外,像耐克(Nike),雪碧(Sprite),多芬(Dove)Yahoo(雅虎)等等的翻译,琅琅上口,深入人心!外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宜采用两字或三字的结构准确地表达出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为这既符合中国传统习惯,又与时俱进。(马驭骅:2008)如果译者只是采取简单音译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商标名称,而不考虑本土文化的因素,则达不到真正的品牌推广的效果。
3.广告宣传语的翻译
广告宣传语的翻译,要做到精炼,简洁,让读者印象深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译入语的言语表达习惯相结合,例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19世纪70年代,美食家Joe Cheek穷尽一生,研制出一种香醇浓郁的咖啡,这种咖啡大受欢迎。190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首次品尝麦斯威尔咖啡后,惊异于它的美味,大赞“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从此,“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成为麦斯威尔一贯遵循的准则,这句来自总统的评语,也被麦斯威尔咖啡作为广告语沿用至今。这句广告语的翻译,不仅将源语的含义传神的表达出来,而且对仗工整,深的中国观众的喜爱。
其次,还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词翻译,例如,摩托罗拉手机的经典广告词,Intelligence everywhere,被译作智慧演绎,无处不在;A Kodak Moment.(Kodak 柯达)就在柯达一刻;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 地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翻译的成果需要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品牌推动力量的广告语翻译的准确与否,则至关重要。
四.结语
商业英语的翻译,涉及方方面面,译者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撞。同时,避免死板的直译,将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原文,仔细推敲,确保翻译将原文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恰当运用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84-85.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在商务交流中所体现的文化类型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以及行为模式等。因此,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讲授商务知识,更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 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之间的关系;第二,商务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 如何面对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并培养并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
1.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指运用语言于交际的能力。1972年美国的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n)提出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实际交际中, 说话人和听话人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语法能力,即 “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1980年加拿大学者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与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着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Lyle?F?Bachman(1990)提出外语能力主要由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以及情景语境组成。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结果的能力(Carley H.Dodd,1998,P4)。可见,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两个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除了包括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跨文化交际中个人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作为初级目标, 交际能力以目的语文化为核心来提高目的语交流的能力。只有拥有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特别提出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英语基础又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外经贸、外事类复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今天, 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3.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 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 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 运用语用策略, 以书面或日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
目前,商务英语被认为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作为它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内容除基本语言知识外,还涉及贸易、财会、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作为在商务活动中所应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也会受特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 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成为在国际背景下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商务活动成功的基础。
二、 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
Hymes将交际能力视为文化能力的一部分。Burns 也提出, “交际能力应当结合文化语境来探讨, 因为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有效交际是达成的交易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而尊重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的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显着特征,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有所表现。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的渗透现象,包括思维方式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非言语层面四个层面。
1.思维方式层面
受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下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 如就东西方文化而言,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首先,东方文化重演绎推理, 而西方文化重归纳推理;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西方文化偏好分析思维, 即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在商务活动中,东方人一般注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西方文化不同, 尤其是美国人, 习惯从具体事物入手,认为细节才是问题的本质, 在他们的合同中, 各项条款的认定也比东方人细致明确。
其次, 东方文化注重统一, 强调整体优先,西方文化注重对立,强调部分优先。例如中国和日本,往往对全部问题进行战略性的考虑,认为只要能建立起和谐的业务关系,细节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采用的是顺序决策方法,先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他们习惯于解决一个条款推进一个条款,最后的协议就是将各个小协议综合起来。
另外,东方文化中的思维法方式是以螺旋形对一个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 英美文化则偏向线性思维,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中心思想。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采用的是含蓄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优于直接的表达方式。 英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商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价值观层面
价值观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必然会遭遇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
首先,时间观念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很强,拥有“单一时间习惯(Mono-chronic time or M-time)”,以大部分的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及斯堪地那维亚人为典型。他们把时间区分为一个个小的单位,然后很关心准时性;倾向在一个时间点上,只专精一件事情。例如 “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观念便是从美国推广而来。与此相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是封建意识较为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持有“多重时间习惯(Polo-chronic time or P-time)”,P-time的特征是同时间内发生许多事情,并且“和人们之间有很大的牵连”。例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弹性的, 时间应当用来享用。中国和日本是多种时间利用方式的典型。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随意性灵活性强,在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会把大量时间用在建立友谊增进了解上。日本人在谈判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而在实施时,他们的行动却很迅速。与中国相同,日本也十分看重关系文化,赢取商业活动,喜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建立个人友谊。
其次,是平等观念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润分配,另一个是“权利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平等主义价值观,认为买卖双方无论哪一方都要获得一定利润,因此在对利润的分配问题上相对更为公平。甚至,许多美国经理认为, 利润划分的公平性似乎比利润的多少更为重要。而东方人受等级意识的影响较深,卖方往往会顺从买方的需要和欲望, 对利润的分配较为有利于买方。此外,“权利差距”也是商务活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作为高权利差距国家,在商务谈判活动中的等级差距随处可见。上级的权威性受到极大尊崇,而下级经常依照上级的指示办事。等级分明,人们根据自己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面对需要超越自身权力而做出的决定,而向上报告等待指示时,这种高权利差距就造成了商务谈判效率低,时间长的缺点。而美国是低权利差距国家,每位商务谈判人员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利,面对问题能当场做决定,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是谈判人员更具责任感。
还有,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 忠实于国家权力和集体的利益, 注重个人利益是私欲的表现; 而西方文化崇尚自我意识和个人奋斗, 如果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就等于人权的丧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人注重群体, 将自身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服从群体的意志,为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个人选择,因此每个人的荣辱进退都跟这个群体密切相关。因此导致中国人依赖并习惯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所以, 责任意识不如西方强, 也缺乏独立个性和自决能力。而受个人主义影响,美国人认为, 人是独立的个体, 既有责任也有权利, 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达到既定的目标, 并且将使用权力和冒险视为好的品德。
3.语言层面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之来考量英语词汇教学,前者是介绍死的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后者是一种思维方法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中,借用多种方法,比如直接介绍、对照比较、案例分析、多媒体手段等,及时适时介绍西方丈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影视翻译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外国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与电影的普及使人们对影视作品的翻译要求越来越高。钱绍昌教授曾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000:61)因此,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问题则自然成为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意从语言角度探讨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问题,结合钱绍昌教授提出的影视语言五特色,分析了文化意象要素对影视翻译策略的影响,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文化对应策略。
二、语言中的文化意象
1.什么是“文化意象”
一般来说,“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理结构、宗教习俗、价值观念以及历史和地域的特征”(马小莉,2008:6)。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意象逐渐沉淀为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有其独特、深渊并且相对固定的文化意义。在交流过程中,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符号和意象心领神会,无需赘言。可是,在诸如影视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中,这些文化蕴涵丰富的独特意象则会成为交流的障碍,需要进行特别的重构和润色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语言与文化意象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独立存在。很多英语表达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有些源自圣经故事、神话传说,有些源于历史事件、民间风俗等,还有的源于体育运动、工商业等其他学科。因此,在进行语言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把握其背后的文化蕴含,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几种在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语言中的圣经、神话故事:宗教、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独特、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为希腊(Hellenic)文化,一为希伯莱(Hebrew)文化,而这些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对英语影响非常广泛。这些圣经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意象非常容易对影视翻译过程造成障碍,需要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和译者的足够重视。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一词就是源于希腊神话。战神雅典娜(Athena)在为雅典城命名之时,就赠送了一根橄榄枝,希望这座城市永远安好。而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里,“有一只鸽子叼了一片橄榄叶飞回方舟”,于是诺亚知道洪水退去,世界恢复了最初的平静。如果读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会更深刻地明白橄榄枝对西方人的重要意义。另外,现代英语中,不少词汇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众神的名字,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Flora”一词源自古神话中的花神,在现代英语中指代“植物”,衍生词有flower/flour/florist/floral等;“Muses(缪斯)”为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诸神,衍生词有music/museum/amusement等;“Titan(泰坦)”是曾统治世界的巨人族一员,在现代英语中就指高大强壮的人或重要人物,而几乎妇孺皆知的《泰坦尼克号》则以此命名。诸如此类的词汇不胜枚举。
语言中的文学蕴涵:Hamlet一词来源于莎翁的悲剧《哈姆雷特》,熟悉剧本者都知道优柔寡断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典型性格特征,顾名思义该词就成了“优柔寡断者”的代名词。
语言中的文化习俗:在英国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一杯茶》的故事结尾,丈夫对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But let me know if Miss Smith is going to dine with us in time for me to look up The Milliners’Gazette.”吃晚餐前为什么非要看时装杂志呢?原来西方人在与客人一起吃晚餐时,有更换上比较正式的服装并做一番打扮的习惯,如果对这种背景不懂得,对丈夫提出要去看时装杂志的话就不容易理解。
3.文化意象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和习俗的载体和积淀,东西方文化有着共性,也存在许多差异。有时,我们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例如:大海捞针(find the needle in the haystack);一箭双雕(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毛骨悚然(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等。但是,完全的对等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必须重视那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歧义。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She was the last straw”这一表达可能会误导很多中国受众,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救命稻草”一说。但是,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大相径庭,这一表达的意思是“再也无法忍受之人或物”,因为英语俗语中有“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了一头骆驼”的表达。
猫头鹰(owl)在我国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它的叫声通常让人联想起死亡。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总是以学识渊博的预言家或博士的形象出现。这是因为在古希腊罗马神话或通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栖着的就是这个小家伙,猫头鹰于是就成了智慧和知识的象征。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英语中“as wise as an owl”的表达。
由此可见,对英语语言的正确理解必须有文化背景的支撑,词汇的积累当然离不开文化背景,这正是我们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应该牢记的,也是我们在进行影视翻译过程中应牢记于心的准则。
三、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1.影视翻译的五大特点
钱绍昌教授在其论文中提出了影视翻译的五大特点,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我们在进行影视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这些特点采用特殊的翻译策略,满足影视翻译的特殊性,达到翻译的有效效果。
与文学作品不同,影视作品的语言是需要观众用耳朵来聆听的。在这种情况下,影视剧中诸如“He/She/It”等的不当翻译就非常容易误导受众。影视作品中,除了文字艺术之外,还综合了解诸如画面、音响,及演员等的其他因素。演员的对白和表演不仅相互辅助,还相互制约,这对影视翻译活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影视剧的瞬间性与通俗性更是对翻译译文的语言流畅和简约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无注性则为很多文化蕴涵深厚的表达的翻译造成的较高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影视翻译时,采取独特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将原语作品中的文化韵味传递给译语受众。
2.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重构与翻译策略
在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问题中,李运兴提出五大常见翻译模式,即“直入式:源语文化词语直译或音译;阻断式:源语文化词语被略去;诠释式:提供相关语境;融合式: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译语;归化式:用译语文化词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2001:39)其实,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外信息,例如画面、英语、肢体语言等,为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提供了众多的便利条件。因此,在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采用直入式翻译模式,也就是直译或者异化的翻译策略;应该尽量避免其他四种模式,因为这些模式会使文化交际的效果大打折扣,失去原语语言与文化的异域魅力与独特味道。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常见的实例:
电影《乱世佳人》中的经典独白之一:
“As God as my witness...as God as my witness,they’re not going to lick me.”
——“老天在上,为我作证,我一定不会被打倒的。”
此处,将“God”一词意译为“老天”是不恰当的,这会让中国观众误认为中美信仰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此处直译为“上帝”是完全恰当可行的,既能保证受众充分理解,又能保留原语、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蕴涵,何乐而不为呢?
电影《美国丽人》中的台词:
“Oh,well,alright,let’s all just sell 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because it’s more convenient that way.”
——“噢,行,我们全都出卖灵魂为撒旦工作去吧,因为那样更方便。”
这里,译者就采用了异化、直译的翻译方式,将Satan直接译成撒旦,不但保留了语言的异域风情,而且根据上下文完全会被受众所理解。其实,在译制片中,经常出现的“Oh my God/Wow”等表达,完全可以直接翻译为“哦,我的上帝”等,而不需要根据中国的文化习俗意译为“哦,天呐/啊呀”等中文表达。在保证原语、原语文化成功传达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翻译洋化,以保留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
当然,译者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恰当的翻译策略。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当文化差异太大,在影视字幕无注性、瞬间性等特点的制约下,译者还是会选择放弃对原语文化的保存,而采用同化或意译的策略实现有效、可行的影视翻译。例如,在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如下一组对白。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Isabella: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这里,译者将dragon翻译为龙骑兵,非常容易使受众困惑,因为在中西文化中,“dragon(龙)”一词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西方文化中的龙就是喷火的恶魔,是邪恶的。而中国文化里,龙是神圣、高贵的,是至高无上的。可是,高贵的龙骑兵怎么会长着恶魔般的红胡子呢?因此,直入模式的翻译给上下文的语意连贯造成了严重障碍,在此处是完全不恰当的。我们可以意译为“野蛮之人”,保证与原片艺术最贴近,也最易被译片观众所理解。
总之,影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译者应该本着有效传递文化内涵的原则,将最相关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重构、润色,并传递给受众。如何在保证影视剧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使受众充分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作品,就成为影视翻译人员的不懈追求。
四、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我们在进行影视作品的翻译时就必须将其中的文化意象问题考虑在内。受影视翻译的瞬间性等特点的局限,译者并不能通过注释等手段解释文化蕴涵,因此在文化意象无对等的情况下,如果将某些文化涵义深厚的英语词语硬生生地直译为晦涩的中文的话,广大受众则无法理解原语所传达的意思,影视作品翻译必将失去其该有的文化传承意义。但是,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原语文化原汁原味的传达,译者们往往采用直入模式,直译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保证受众理解的原则下,将原语文化意象最直接地呈现在受众眼前。总之,在进行影视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审视文化交流的现状,结合影视翻译的特殊性,采用恰当的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达到最有效的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李颜.从文化翻译观读影视翻[J].湖南大学学报,2005,(03).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4]卢炳群.影视字幕翻译散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
[5]马小莉.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J].电影文学,2008(17).
[6]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关键词:合资企业;决策思想;文化冲突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也日趋频繁和密切。文章以中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通过剖析该公司从决策思想及决策行为的差异,寻找出中美合资企业决策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文化差异,分析冲突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提出实施跨文化决策的措施,以期为合资企业解决跨文化决策中的文化冲突提供借鉴。
一、长安福特公司企业决策
长安福特公司执行的是权力上收的决策政策。重大决策的决定权在董事会和总经理手中,如增资扩股、新产品开发等。经营决策由执行委员会做出,执行委员会由副总裁以上领导(三位外方老总和三位中方老总)及提出议案的该部门总监构成。福特公司在世界汽车行业中的显著地位,奠定了合资公司中的“福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但因其历史的厚重中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该公司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跨文化决策问题。
二、跨文化决策
Pearce(1994)曾提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贾玉新,2007:16-17)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内容、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与调整过程。由于世界各国有着很不相同的文化底蕴,这种差异必然会体现于其管理者的决策思想及行为之中。
三、跨文化决策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一)跨文化决策的根源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荷兰教授霍夫斯塔德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得出了表现各国核心文化价值的4个层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社会的男性化”。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美国的社会文化以个体为基本单位,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西部拓荒时代至今,美国聚集了那些远离亲人靠自己力量想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他们极其崇尚个人主义与独立。与美国文化不同,集体主义是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具有妥协甚至中庸的民族性格;讲求以“和为贵”的统一与和谐,善于运用平衡、协调解决冲突和对立;重视伦理与道德,讲究等级秩序;推崇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鄙视个人主义和享乐思想。(林海棠,2007:42)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渊源的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美双方在决策上的冲突和矛盾。
2.圆式思维-线式思维
Stewart(1972)曾这样描述过美国人的思维特点:“对美国人来讲,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概念组成的,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由事实开始向理论发展。”美国人更热衷于搜集事实和数据,更看重经验和观察的方式。而东方社会,则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他们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与世。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贾玉新,2007:98-100)因此,中美双方决策者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从根本上导致了跨文化决策的冲突。
3.情感型-工具型
为了区别不同文化中交际对其环境的依赖程度,Hall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他指出高背景文化中,信息的传递、沟通是通过体语、上下文联系等进行的。中国人沟通经常使用含蓄而不直接的语言,这种过程导向型沟通往往依核于接收者的途释,而低背景文化中,大多数信息的符号是语言、文字等表达。西方人尤其是共国人使用发送导向型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有义务向接收者正确传输信息。(勒医兵,2001:50)中方的决策程度一般是由工作人员调查情况,领导分析决断,再由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决策细致而缓慢,美方管理人员则要求有职有权,在了解问题过程中就解决问题,决策速度和工作节奏很快。由此可见,中方决策者以人为中心,重和谐及对事对人的理念与美方决策者以任务为中心,对事不对人的理念相冲突。
(二)跨文化决策对策
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NancyJAdler)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变革分为4个阶段“国内-国际-跨国-全球”,并提出了各种管理措施。按照南希爱德勒的观点:解决组织内的文化差异有以下3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凌越。二是折衷。三是融合。(张沛,1998:32)不同文化背景之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完全不同的决策观。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来看,企业文化就其本质特征来说具有融合的趋向。
四、结论
文章以中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通过剖析该公司从管理思想、管理规范到管理行为的差异,寻找出中美合资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文化差异,分析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跨文化决策的措施。本论文的研究认为:中外合资企业要想大展鸿图,就必须重视文化差异问题,并在相互尊重、理解、沟通的基础上,确立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决策方式,并通过跨文化人员的开发与培训逐步缩小文化差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作者简介:贾亚杰(1987-),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勒医兵.企业文化差异、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经济文化,2001
[3]林海棠,薛静,李浩.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研究[J].现代企业,2007,2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中西药文化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从研究中西药文化差异入手,阐明中药文化传播对解决中西药文化差异和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决定性作用,并分析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具体对策。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内容具有理论创新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7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贸易达到3亿美元,但出口和进口各为1.5亿美元。作为拥有几千年中药文化的大国,相对于中药材的大量出口,我国中成药的净出口居然为零,实在令人惊愕。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多种多样,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中药文化传播在中药产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西药文化差异概述
中药产品国际化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多数受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人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之前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中西药是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现在服用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还是医生开的汤剂,绝大部分都是复方,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十分困难。而西药则由单一的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对于药物的有效成分要求一清二楚。因此,中药趋向于经验治病,而西药则更注重相关数据和实验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从整体上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辩证论治。这主要表现在中药“标本兼治”上。中药文化中的治病不仅仅只是消除病症,更多时候重视的是人体的整体调理和平衡,如果阴阳、五行等方面失去了平衡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相对于中药来说,西药则着手于消除眼见和实在发生病变的人体部位的疾病,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转移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药善于“治标”,因为只是治标,因此西药的疗程相对中药来说比较快。
再次,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如果说西医西药是西方人长期以来的哲学和实践的技术产物的话,那么,中医中药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人学的对外仿生思维和实践的技术产物。
最后,中医药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理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已经明确中西药各自蕴含的文化,那么中药文化究竟有何优势呢?
一是深厚的历史背景。中药从起源到如今,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从夏商西周形成雏形,到秦汉、隋唐,两宋、明清达到发展,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且并未曾中断。这样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
二是中医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统一起来,这一思想带有方向性意义。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
二、中西药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影响
为何中药在国外屡遇红灯?除了中药本身存在标准缺乏而导致鱼龙混杂问题外,近年来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对中药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很大。
首先,中药和中医一样,都有着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和深厚文化,如中医中就有经络和穴道,而中药中就有着“毒药非毒,只要用法用量合理”等说法。这些都是用现代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中药文化中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东方宗教文化,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但西方文化则注重实证,以可见得到的东西和实验为准。比如经络、穴道、毒药能人药等等,用西方药学观点而言,是根本看不见也行不通的。因此从一开始,西方人就带着“巫医巫药”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药,多数外国人认为中医药是一种很玄妙并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
其次,中西药质量标准之间的分歧是中药进人国际市场障碍之一。西方的药品标准都是针对西药的,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发生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都要求有清楚的数据显示,这是因为西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重视实验和数据。但这些要求对中药来说却很难实现,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药方法,主要靠控制品种来源、产地、生长年期、采收加工、炮制、贮存以及外观和一些简单理化鉴定对中药材进行质量评估。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同国家因其医药文化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药物质量标准,我国中药产品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的事情屡见不鲜。
最后,中西药文化的差异在解说药物成分方面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西药受西药文化注重实证与分析的影响,讲究药物有效成分,对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一定要有准确的数据说明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来证明,这些在西药说明书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中药讲究的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和药物的炮制,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多数中药的药性、功效及药理作用,并不能以单体化学成分所代表。如广东著名的地道药何首乌,生何首乌本身含有蕙酿类成分,长期滥服确实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但我国通过选用其块根,用黑豆汁反复炖蒸,经过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为“制首乌”,能补肾固肝、益精乌须,是一种滋补良药。但这些很难向外国消费者说清楚,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从中药产品出口的角度看,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中药产品很难走出国门,因此中西药文化差异带给中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在了解文化差异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探讨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广东中药出口的一大特点是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上半年对上述4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5787.8万美元,占广东中药出口总值的85.8%;其中,对香港出口4139.2万美元,增长34.3%,占出口总值的61.3%。为什么广东中药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受我国中药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香港与广东一衣带水,文化同源。香港民众对中药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丝毫不比广东人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汉药在这些国家深受欢迎。
由此可见,中药文化对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接受了中药文化,那么就等同于接受了中药产品,这样中药产品进人该国家便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对外贸易是跨越文化、种族、国界的经济活动,各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是受文化背景制约的。对于中药这一特殊商品来说,因其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内涵,因此在让国外消费者接受中药之前,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中药文化。换句话说,实现中药产品国际化,中药文化首先要国际化。这就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加强中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只有通过文化传播,不断地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相互理解,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给中药产品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三、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中药文化的传播现状
从古自今,我国的中药文化传播一直没有停止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中药文化的传播活动。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科技部2006年7月17日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该计划包括6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的第五项内容是“推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2006年1月,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2006年3月制定了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第五项任务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为广东省的中药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中学术机构和团体(包括大学)的作用明显。比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宣传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广州中医药大学多次派专家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亚细安中医药大会,并于1989年发起成立了穗台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是把广州、澳门、香港、台湾的中医药界人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是书籍、刊物、媒体。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的《本草纲目》1596年首次刊行,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存最早的中医药期刊,是民国11年(1920年)由广东赞育医社出版的《赞育月刊》。1955年创刊的《中国中药杂志》则是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中药学术性刊物,该刊物与其它学术期刊在传播现代中药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时珍国医国药》等网站则实时传播现代中药文化的最新进展和变化。
第四,中药企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我国众多的中药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广告的国际宣传、还是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药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中药文化的有效传播,比如广州的“陈李济药厂中药历史博物馆”和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的“神农草堂”等等。
第五,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中外民间交流源远流长。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中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
2.我国中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中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我国中药产业问题上,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讨论大多从中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做文章,或从绿色贸易壁垒人手,还有的是从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国际化角度讨论问题。但唯独中药文化传播问题鲜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草草带过,没有深人的研究。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欠缺中西药文化的结合。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人相信中药是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国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很难接受中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在中西药文化中寻找共同点,或合理地弥合它们的差异。一味地对外宣传中药的优势和西药的劣势,只会使国外消费者对中药更加反感。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中药品牌。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品牌不仅包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好的中药品牌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中药老字号必须重视塑造强有力的产品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文化传播氛围,加速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要求对中药的药理药性有精确和可信度高的药理药性报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药企业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我国中药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成分,企业很难提交精确的药检报告通过欧美等国的审核,进而导致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进人国际市场并合法销售。
四、推进中药文化传播、加快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十大措施
1.
提高对中药文化传播、中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推进中药文化传播的首要措施。目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等都没有认识到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中药产品国际化需要软硬两种条件的话,那么中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就是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软条件,缺少这一条件支撑的硬条件本身(如产品质量、成分确定、疗效稳定、产品成本等等)很难有所作为。
2.发挥中药自身优势,强化中药文化建设,扩大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除了治病之外,还能起到保健和养生的功效,这与国际上刮起的草药保健热不谋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机遇强化中药文化建设呢?我们应该以中药文化为载体,结合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挖掘中药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培育国际知名中药品牌,不断地传播和演绎中药文化,为中药产品国际化铺路搭桥。
3.组织中药和语言学科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消除中药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语言是彼此沟通的桥梁,中药有很多专业名词如阴阳平衡、归经等等较难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阐释中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统一进行整理、编写,然后再让研究外文的专家们来翻译,英译名的选择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强调规范、通俗,适合西方思维习惯,以便于交流。
4.合理利用传媒力最传播中药文化。在利用各种媒介(图书、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中药文化时,要注重适度、合理、可信的原则,做好受众定位、受众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争中药文化进人西方主流社会。比如对名药、名方、名医、成功的治疗病例进行系列介绍等等。
5.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网,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传统文化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而独立发展起来,与外界文化信息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文化。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媒体”。作为开放性的媒体,它使全球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6.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中药文化传播工作要进行总体的策划、组织和安排。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机会向各国政府有关机构宣传介绍我国的中药管理、生产、中医考核等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标准。再次,建立中外政府相关部门定期会话、交流、协商机制。最后,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借助国内外的捐助,加速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7.积极开展中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中药文化对外传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我国中药传统理论,普及中药知识,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鉴国外药物研究成功经验,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中药文化的科技含量。
8.联手港澳,构建中药文化传播平台。广东、香港、澳门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广东与香港不仅在血缘上、历史文化上有较深的渊源,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格局,经济上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为两地在更深层次上的中药文化传播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是国际金融、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市场体系健全,法治完善,资讯发达,经济国际化程度高且熟悉西方文化,为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9.积极推进中西药文化的结合,提高国外消费者对中药的认同感。中西药各有相应的药学理论体系和各自蕴含的文化,就文化本身而言,并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外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看到的多是中药文化劣势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西药文化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量做好弥合两者差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中药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论语 理想国
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论文百事通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柏拉图强调着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合理性。认同社会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生产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利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伸出来的.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成为了被统治者。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这些士是从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设计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被视作无知的意思。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夫子?”
三、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1.文化的态度不同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统治者要制定出规则来。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客观上是在禁锢文化、扼杀艺术。
在那百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主张。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排斥其他文化的。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提倡博学多闻。也相传他向老子问过礼,这都说明,孔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化的。
2.妇女地位认识不同
孔子收取弟子,不论门第,不论贫富。但三千弟子清一色的是男性。由于孔子传承了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树立了孔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更不会考虑让妇女担任官职。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思想确实伟大。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3.
[2]休昔底德.佰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
[3]蔡尚思.孔子与柏拉图:一种理想智慧纲领[J].中国哲学史,199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32-02
一、引言
语言不是单纯的,它与人类的各种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即被人们称之为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如世界观、思维方式、言谈举止、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而造成了交际障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影响学生交流的主要障碍就是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际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如四六级的过级考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以至于学生整日埋头于记单词、背语法条目。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和过级证书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因此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也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如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龙”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再如:“熊”在中国人和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熊样”、“真熊”等贬义词。而在英语中的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他是个数学天才。由此可见,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基本上以课文为主,大部分的课文都会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和美国的民权运动有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精选了关于地下铁路的三个真实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在文章中穿插了一些有关基督教的基本知识,谈到了一些美国的土著文化,同时也提到了美国作家哈利特・比彻・斯托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1.融合法:指将语言材料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很多课文的语言材料融入了很多文化的因素,内容大多是介绍东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全套教材的文章体裁多样,不仅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和说明文。第一、二册的课文选题大多反映表层文化。如第一册中的Growing Up、Friendship、American Dream、Romance;第二册中的Values、The generation Gap、Overcoming Obstacles、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牵制作用更加明显,有关文化的选题逐渐增加。在第三、四册,教材中选入了一些反映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层文化(观念文化)的语言材料。例如,第三册中的Civil-Rights Heroes;Security;The Human Touch;第四册中的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Cruelty;The Pace of Life;Terrorism。老师在讲授这些语言材料时,把文章里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2.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文化敏感性。如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西方对待老人及孩子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中国对待孩子的一切都喜欢包办,如学习,工作甚至婚姻,而西方却鼓励孩子学会独立。
3.实践法: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看英文录像和电影、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观察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交际习惯,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做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民情、文化概况,并与中国的相关情况比较。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自由言论,结合真实情感世界,建立真实语言环境,展开真实交际,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交流。《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一单元都有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关的思考讨论题,内容既针对主题又牵涉到了西方文化,在学新课之前,首先安排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五、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便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 Susan Stemplesk. Cultural 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
4.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5.庄淑娟.如何加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
【论文摘要】目前英语是国际旅游的通用语言,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然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密切相关。
1 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 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 park,岳阳楼yueyang 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 allow me say something about 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 have a pleasant 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p.(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the 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with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啰嗦等毛病。这些错误可能均受母族的语法体系的干扰,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 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流旅游经济旅游资料旅游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论文百事通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footbuilding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TianAnMen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br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Leek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音译+意译: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饭店Xiyuan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论文百事通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OfficeFor”(补票处),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新晨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国际出发、InternetCafe网吧、DrinkingWater饮用水、ShoppingMall购物商城、Information问询服务、CarRental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转弯、Slow减速行驶、No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