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训练体会

大学生素质训练体会

时间:2022-06-08 01:0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素质训练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素质训练体会

第1篇

关键词:篮球教学;田径训练;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4-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田径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体育工作人员深思。篮球教学一直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滑,有的技术战术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将田径训练加进篮球教学,提高大学生体质,更好地为篮球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如何将田径训练融入到篮球教学中,发挥田径是运动之母的地位,体现田径的健身功能,建立强健的体魄,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高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田径训练被淡化的原因分析

1.1 对田径运动认识度不高。据了解,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田径所占的比例不大,基本以球类运动为主,虽然开设了体育选项课,设有田径运动项目,但是选择此课程的人数非常少,由于人数太少,无法开展田径教学,取消了本门课程。就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高校忽视了田径教学的地位和作,没有注意到其功能与价值。二是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觉得田径运动没有球类运动有意思,比较枯燥,比较累,对跑、跳、投等技能畏惧,不能自发地参与田径教学。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比较差,对一些技术无法完成,完全放弃田径运动项目。

1.2 学生运动能力下降。当今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认识到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不断下降趋势。体育运动项目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达到更高的技能,才能体会各项目中的真正快乐。大学生参与一些喜欢的运动项目,仅仅停留在从中得到的快乐,没有达到通过这些项目是否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或者达到一定的水平等,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运动能力不断下降,体质越来越差。

1.3 田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田径教学被淡化,其原因主要是田径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或者单一造成的。体育教师应该在田径教学方面多思考,不断反思教学,一味地按照传统田径教学方法教学,会使大学生更加地厌恶田径课,比如短跑教学,有的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枯燥地跑50米、100米等,没有新颖的地方能激发学生兴趣,多数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只能随意应付教学任务,起不到锻炼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田径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2.篮球教学与田径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篮球与田径项目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场地器材方面,田径与篮球项目的要求都不高,有一片篮球场地或者空旷的场地就可以开展篮球运动,田径也一样,两者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两者都具有群众性,高校中篮球爱好者比较多,田径运动爱好者稍微差一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体育运动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田径和篮球也不例外,这些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相互转化。田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各项体育项目的基础,只有做好田径训练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项目,发挥田径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2.2 身体素质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虽然篮球运动在高校中比较受欢迎,但是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能提高不到一定的层次。篮球运动要求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力量、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等,这些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相互转化提升篮球技能。而田径训练在这些素质方面都可以得到解决,只有出色的身体素质,才能在篮球运动中将自身的技能灵活运用。

2.3 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关系。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迅速,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比较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才能提升自身篮球技能。在篮球比赛中,技术层次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身体素质获取得分的机会,可见,身体素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所以,在篮球教学中,加入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比较有趣味性的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收获,不会觉得篮球运动的单一性,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3.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体育教学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不喜欢田径教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比较喜欢趣味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也是不争的现实,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喜好,将田径训练加入到篮球教学中,通过球类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只有将田径与篮球教学结合进行,才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将游戏引入到课堂,增加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比如在短跑类教学中,加上篮球进行短跑比赛等比较灵活便于实施的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体会团队合作意识。在篮球教学中,将田径训练的一些技能融入进去,利用场地或者器材,进行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游戏教学,发展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体验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在田径教学中,可以与更多的球类项目相结合,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卫.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

[2] 胡明立.巧用篮球进行田径素质训练[J].训练竞赛,2010(10)

[3] 龙晓峰.将田径训练渗透在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改革,2009(3)

第2篇

1.1、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首先出现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因为当时英国的运输船队受到德国战火的侵袭,不少的船员因此失去了生命。然而,人民却从那些船队生还者的身上发现一些共同点,就是其都具有非常强的意志力,最初的拓展训练便因此而展开了。等到二战结束后,拓展训练逐渐因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播开来,并且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内容拓宽,其训练目标逐渐拓宽成包括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在内的多项训练。此项训练在1995年流入中国,然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受到我国各阶层的推崇,逐渐被国家机关、外企及现代化企业列为日常培训。在二十世纪末,体验式培训率先被清华大学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其拓展训练主要是由场内、野外、水域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会有不同的内容。现代拓展训练将体育活动作为载体,以拓展训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体线路,引导学生的心理认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开发潜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情绪调节能力有重要意义。

1.2、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发展比较完善的项目,其主要具有综合性、挑战极限、开发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提高自我认知和培养正面情绪的特点。拓展训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其项目大多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正是这些难度让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和心理。正是挑战和困难,是学生跨越自身的制约和“极限”,提高自信心。同时,部分训练更是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拓展训练充分强调学生作为主体,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还有一些安全事项都会在事前交待清楚,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此实现提高自我认知的作用。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克服心理惰性,挑战自我;开发潜能,增强自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然后将外在的影响内化,最后形成一种稳定而具有衍生性的品质,其受到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自然也包含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表现在智力方面的是知识储备的程度,当然其中也有先天遗传而导致智力水平的不同,但其中更被注意的是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利用。然而,非智力方面的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水平的高低,个性的好坏,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水平以及个体行为习惯对社会的适应情况。当然,心理素质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除智力之外的、所有的能影响个体行为的非智力因素。然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对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的综合,其内容是包含了责任心、自信力、情绪调节水平、意志力、独立性、受挫能力、自我认知水平等方面。心理素质是个体的、稳定的、倾向性、能动性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改变。因此,这种所说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而心理素质同时具备了可发展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体育拓展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1、可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品质

学生要想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取得一定的成功,离不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优秀品质的帮助。然而,这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够获得的,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锻炼和学习才能培养而成。恰恰体育拓展教学就为这些品质的获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让大学生在训练中不断的挑战困难,经受考验,不断锻炼和学习,最终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3.2、拓展训练可以改善合作意识

拓展训练除了对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进行磨练和提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设计的。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难以个人完成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理解、配合,最终共同完成任务,并在任务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并学会在团队和集体之中敞开心扉、相互信任并逐渐建立其配合的意识。不仅如此,还能让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相互帮助的乐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拉近彼此的距离。

3.3、拓展训练可以让人获得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通过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和提升,然而丰富的训练内容和复杂的训练模式会给受训者带来的挑战。在完成训练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时不时地遇到来自内心的各种心理挑战,例如紧张、失意、烦操等情绪,也会受到一些外在条件的挑战。然而,在这种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过程中会让受训者感觉到自我存在、发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体验让人不断成长,最终产生一种质的改变与升华。而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成功的欣喜和失败的磨砺都会让每位大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正视失败和成功,评价自身,挖掘强能,提升自信和受挫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合唱团 音乐美育

一、普通高校组建合唱团的作用与意义

合唱团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社团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艺术活动形式,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高品位的艺术氛围、精神氛围,并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重要的作用。通过合唱实践来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个性,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的。

1、合唱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青春活力的青年群体,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美有更迫切的追求。大学生美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理论学习,二是审美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美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合唱团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力、感染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能有效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合唱是多声声乐艺术,人的不同音色形成不同声部,同存于合唱之中构成人声美的多种层次。在合唱中团员可体会不同音色交融的丰富,多声部动态纵横交错的变化,不同感情发展的对立统一。合唱歌曲大多为经久不衰、百听不厌具有艺术性、民族性、思想性的作品,长期的合唱艺术训练能让合唱队员建立起正确的“人声美”的导向,大学生长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能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减少他们受其它低俗化音乐熏染的机会。

2、合唱团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当今社会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他们个体意识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只注重自我、不关心集体,

合唱团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集体观念。

合唱是一门需要合作的艺术。每一个合唱团员不但要明确在各自所属声部艺术表现的要求,而且还要体会与其它声部的兼容关系;既要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又要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合唱团员要以达到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为己任,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任何一位团员标新立异、独具个性的表现都会破坏整体的声音效果。由于合唱有谐和、协调等综合性艺术要求,合唱的音色、节奏、力度、速度不允许个人有半点随意,每一位合唱团员都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来达到音乐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要求。合唱艺术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主义活动,参加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改变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倾向,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文明人的重要条件。

3、合唱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高校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目前在高校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合唱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生活演练情景,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合唱艺术作品大多包含优美的旋律、向上的内容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优美、和谐的合唱音响能调节、平衡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长期在合唱实践中陶冶,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并“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培养起健康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另外,合唱排练的过程非常辛苦,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效果,针对演唱中的不足往往需要反复改正、磨合,这就要求合唱团员有长久的意志忍受生理机体上的疲劳。日常训练中的磨练能培养合唱团员为集体目标而努力的高度自制力、自我约束力和坚韧性。合唱团是一种群体活动,在合唱中团员要相互合作、友好相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身的人际交往水平。合唱团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大学生合唱团的训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已组建自己的合唱团并经常性的演出、比赛,各种演出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同时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但如何提高高校合唱团的艺术水准,如何以合唱团等艺术实践活动带动校园艺术教育氛围的提升等问题还需教育工作者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根据自身多年高校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合唱团艺术活动经验作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提高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水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重视常规排练

常规排练是一个合唱团提高艺术水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日常的业务训练对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平起关键作用。选择曲目是排练的关键之一,高校合唱团在选曲上应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通过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曲目的演唱来开阔团员的艺术视野,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指挥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操作,做到井然有序。一般排练前合唱团要做 “热身操”、发声练习等相关的准备活动。训练前的发声热身很重要,它能使人头脑清醒、精神焕发,迅速进入歌唱所需要的兴奋、灵活的状态,从而使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合唱团在排练新作品时先分声部练然后再合排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声部练时由声部长带领各声部熟悉乐谱和唱词,在各声部都能较熟练地分别演唱下来的情况下开始合练。合练阶段指挥要对作品进行细处理,包括对歌曲旋律、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对歌曲音乐风格、意境作简要说明。每次排练最好是新曲旧曲相结合练习,在学习新曲的同时巩固旧曲,这样每一次的反复练习团员对歌曲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逐渐从对歌曲谱面的音响认知深化到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深层体验以及对歌曲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性认识。在常规排练中,指挥要注意整个训练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艺术性,可用形象教学、亲身示范等方法来提高合唱团的排练效率。

2、假期集训,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辅导

普通高校合唱团大多为非专业学生合唱团体,团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为了强化团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统一的集训非常重要,它对提高合唱团业务水平起关键作用。

集训期间一方面要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另外还要进行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及视唱练耳素质练习等。合唱团员的发声方法很重要,合唱的发声方法在美声方法范畴内,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的共通共溶。为提高团员的演唱水平,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练习方法,合唱团可邀请国内音乐院校或专业团体的声乐专家在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给予指导。合唱团外聘专家指导,为的是让每位团员都能有意识正确的发声,这能使一个合唱团的演唱水平迅速向专业水平迈进。虽然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演唱歌曲捎带着可以获得一些音乐知识,但集训时的讲解、练习会更全面、系统。音乐基本知识包括识谱方面的知识,如音符、调号、表情记号等,视唱练耳主要是培养团员识谱能力,集训的强化技能练习是一个合唱团演唱技巧得到迅速提高、艺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对于提高团员的音乐基本素质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累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合唱团在高校社团中具有实践性、普及性、广泛性等特点,它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来促进大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并能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对全校师生有熏陶、感染、鼓舞作用。在国家大力宣传、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时候,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总结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经验,这对于更好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育模式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学美育》 仇春霖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2、《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

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张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76-02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舞蹈艺术的特殊性与个体身体条件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教育中,舞蹈似乎只与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有关,中学生主要是以读书为主,艺术修养有音乐、美术足矣。长期以来,除了专业的舞蹈院校和艺术院校,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没有接纳舞蹈这个艺术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使它远离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系。1然而,2008年我带领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近距离接触到一大批学校舞蹈队的精彩演出,使我充分感受到学生舞蹈素质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也亲身体会到广大学生对舞蹈素质教育的热切需求。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好学生,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学生既是舞蹈教师艺术教育的对象,又是表现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媒介,因此,对舞蹈艺术来说,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表演技能至关重要。但是对于高校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身体素质已经定型。很多对舞蹈艺术一无所知,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极大了困难和问题。

(二)舞蹈艺术的表演技能与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的肢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的。2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这无疑对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教师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学生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关键在于一度和二度创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越完美。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虽然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已经不可能再有幼儿时期的心理。但是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表演艺术,却对个体的心理因素具有特殊的要求,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与矛盾。

(三)舞蹈基础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课中地位特殊性矛盾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10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舞蹈基础课程,由此可见高校舞蹈基础课程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舞蹈的逢勃发展之势和学生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舞蹈的开展面临着多种因素和制约,一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师资匮乏,专业水平较低,很多有别的体育老师兼任。加上大部分舞蹈教师不能得到定期的再培训,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信息闭塞,致使学生所学的舞蹈并不标准。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存在着不合理,民族舞、芭蕾舞难度相对较大,学生需要的多为“自娱舞”(交谊舞、简单民舞),迫切要求能掌握几种能终身受用、将来就业能交际的舞种而非全是舞蹈专业标准化教学,再有高校基本缺乏系统的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三是学校对舞蹈活动的组织和宣传较少,没有舞蹈的练习课时,学生很难充分意识到舞蹈的各项价值。这些因素为舞蹈教育的教学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二、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编出一些舞蹈组合或小型舞蹈,在必要的场合进行演出,依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和民间风格的音乐编排一些情节组合,使学生们从韵律和动律中体会舞蹈语汇的内涵,加强他们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发灵感和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自编、表演,学生们既得到了表演技能的锻炼,又使舞蹈基本功得到了巩固。

其次,在舞蹈意识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反映关系十分密切,学生的心理素质好、思维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大学生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反映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人快得多,所以,我们应创编一些学生思维、心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又适应当代舞蹈发展的作品和课程。如在舞蹈教学中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会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动律感觉,从心理上驱使他们明确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与舞蹈中的情、景、人物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启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现代意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达到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舞蹈基础课堂教学效益

(一)培养自信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方面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音乐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身体。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集体舞蹈的排演,更强调的是集体的协作和交流,并通过长期舞蹈的训练与表演,来大大提高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而且通过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的自信心。舞蹈表演,不仅是对编排的舞蹈的单纯演出,也是劳动成果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学生经过自身努力编排后,演出过程中得到观众的认可并获得掌声时,自信心也会逐渐的建立。

(二)激发审美情趣

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发的突显出来。人们追求美、欣赏美,用美学来陶冶情操,充实自身。同样,当代大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与欣赏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飞跃,因此高校在美学培养及教育上逐渐担负起了重任。舞蹈是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各种舞蹈动作、组合,运用完美的肢体语言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可以提高生命质量的艺术形式。

(三)增强个体素质

舞蹈艺术的欣赏可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的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情操,舞蹈练习在自身体现美的艺术,感受美的文化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健康。因此,舞蹈艺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舞蹈艺术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与体育锻炼截然不同。首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是使接受锻炼者肌体健壮,形成块状肌肉,而舞蹈练习则是使肌肉线条拉长,塑造完美的身体线条;从练习方式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主要是侧重身体机能的训练,而舞蹈则是与音乐相结合,更为强调动作及组合与音乐节奏的结合,体现律动的美,从而大大提高身体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所以大学生们在练习及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更加会重视人物形象及气质的表现,这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象气质的提高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增强就业竞争力

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如果大学生在面试时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拥有一项特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提高了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能更好的与人相处;并且在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磨练了练习者的意志,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培养了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进行面试,一个充满自信、形象气质佳、能吃苦并且有集体意识的人,和一个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相比,当然前者更具竞争力。

(五)加深民族文化的了解

作为继往开来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来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服饰及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普及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发扬民族文化。

四、结论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把大学生的精神、情感、身体很好的融合于一身,使更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了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理论教育 素质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形式的国防军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层次越来越高。国防军事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应顺应新形势,逐步更新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改善培养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重视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不仅对实现国防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养成、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国防军事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文化的高度自觉

所谓自觉”,一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二是指自己感觉到或自己有所察觉。

1..运用对比法,加强国防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防意识的认同与自觉。近代中国屡遭外国列强侵略,山河破碎,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如今,苦难屈辱成为过去,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牢记屈辱,居安思危,在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历史影片、五四画展、革命英雄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新旧两个时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时代变化,从而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

2.军事理论内容与学生特点、专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把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的特点。一方面,介绍军事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新式武器,结合学生知识背景,向学生展示最先进军用技术,介绍最新的武器装备,最流行的作战理论和方式,培养他们潜心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军事理论课按照专业的不同设置,突出军事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如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介绍目前世界军事领域的新材料等。在军事理论课程中体现专业差异,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3.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行为自觉

入学军训主题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军训要求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高度统一。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逐步熟悉大学生活,避免入学就松散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日常行为中严格规范,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斗志,也让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快形成良好的行为自觉。

三、新时期高校军训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信品质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丰富国防军事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在军事训练之余,用视频、电影等方法,观摩建国后历次阅兵,向大学生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通过介绍我军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展示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的自信。

2.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向大学生介绍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最大部头兵书《武备志》,第一部研究军制专著《历代兵制》,最早出现的军事巨著《左传》等经典军事著作;介绍中国古代官渡之战等十大经典战役的过程及结果,分析古代军事家谋略思想;介绍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世界十大战争等,拓展学生的国际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关注军事领域的发展动向,让大学生体会到自信,不忘根本,吸收外来、不断创新、着眼未来。

3.增强国防军事教肓实效,改善大学生自信品质

“90”后是现在大学生的主体,大家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有“独立追求,抵触约束,个性张扬,挑战新鲜事物,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根据“90后”大学生特点,军事教育应与时俱进,在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安排时将世界热点、太空安全、海洋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等问题涉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统领谋略的思想。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除基本军姿、步伐、军体拳、打靶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抗震、防灾、反恐、防爆等内容,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劫持等灾难自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团结拼搏、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四、新时期国防军事教育锤炼当代大学生自强的品质

“自强”,是指个体努力向上,勉励图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

1.军事理论与形势政策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爱国精神

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2.加大应征入伍力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祖国

投身现代化国防建设事业是符合入伍条件的每位学生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在高校军训期间和结束后,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海报、标语等渠道,采用国防教育理论课、国防法知识普及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国家政策,让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自愿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

3.强化报国之志,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重任,更多的大学生以大学入学军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将远大抱负与现实相结合,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学习动力,坚持不懈,真正把自身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与祖国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第6篇

【关键词】 健美操训练;女大学生;自信心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一项大众体育项目。健美操适应性非常广泛,它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很多学校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学生技能、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辅导。近几年,笔者通过健美操训练的教授实践,深刻体会到科学的健美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其美的形体,而且有助于学生完善个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当前,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运动,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自信心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女大学中间进行必要、有效、系统的健美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以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健美操专选班20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健美操训练培养女大学生自信心这一命题做了初步考察,并对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原则、方法、成效等问题得出了一系列具有总结性、规律性结论和认识。

一、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健美操专选班200人,年龄一般在17~20岁,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此期间发展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而健美操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对增加个体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有较好的作用。

首先,在健美操训练中,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学生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或过低。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和肢体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以及对教师的信任。同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助于她们提高自信心和减少焦虑。对于高焦虑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尽量为她们创造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使她们在健美操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励学习的信心。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手段,鼓励她们在健美操训练中积极练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

其次,为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我们采取的健美操训练方法是:着重意识品质的培养,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由学会一个动作到学会一套动作组合,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顽强品质。同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使她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应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例如,规定几个基本步伐,引导学生编排上肢、身体和头的动作,再组成小的动作组合进行个人表演,给予鼓励,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成效与意义

从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看,在女生健美操练习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力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初步形成,亲身体验了心理训练全过程。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音乐与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娴熟,训练后大都变得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二是自信心增强。随着学生表现意识的增强和对健美操的进一步熟练,动作能做到幅度大、控制有力,并且对动作的理解和学习动作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能够逐步体验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慢慢地发生质的变化。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高。

三锻炼自觉性增强。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引导。为此,我们在健美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增强自信心来吸引学生热爱健美操,以达到自觉锻炼的目的,从学生上课出勤率可明显看出她们锻炼的自觉性已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不仅上课的出勤率增高,而且上课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有些学生甚至自愿在课外参加各种体育兴趣班。从学生在体育器材室借体育器材的名单上可以看出,在学期初到第六周前,190名学生中只有26人次在课余时间借过器材,第六周后到期末就有135人次借过体育器材。这种参与锻炼的热情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随着自觉性和健身意识的增强,长期坚持下去,健美操会让她们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结论与反思

近年来,尽管我校在健美操训练中运用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有:(1)健美操音乐比较单一,缺乏各种音乐元素的制作和整合。(2)女生生理期时缺少合理的管理。(3)健美操练习动作编排和音乐的搭配需更合理,动作难度和动作的观赏性还需符合时代性。(4)健美操练习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有:(1在健美操的音乐安排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音乐,尽量考虑多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歌曲,让她们在感受流行音乐的同时提高运动自信心。(2)对女生的生理现象,教师应该给予关注,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如建立女生经期卡片,由教师记录;给学生讲解生理卫生常识,让学生注意卫生,减少顾虑;教师应主动关心她们,不要她们做剧烈运动,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3)动作的编排要新颖、连贯,难度要适中,可以适度调节,让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刻增加她们的自信心,提高她们的表现欲。(4)合理增加健美操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健美操活动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健美操真正成为的大众体育项目。

总之,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全面的作用,健美操通过体操、舞蹈、音乐等形式吸引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健身健美操中去。参与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精神压力,提高表现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改善女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的不适应,面临了一系列挫折情境,很多大学生产生困惑并普遍表现出了抗压能力比较差、应对方式比较消极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受高考的失利、父母的失望、学校的不满意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据调查,90%以上的高职大学生希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上仍然是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和障碍进行的诊断性教学,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解决自身成长性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素质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试图从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着手,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为消极性目标。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般定位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此类课程重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

2.课程体系设置零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比较零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选修名额有限,满足学生需要难;教学课时数少,系统讲授知识难;上课人数多,教学形式灵活难;选修学生不重视,稳定教学秩序难。所以,虽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高校很多,但学生选修的人数不多、普及面不广、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欠佳,课程的内容和教育的力度不能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3.教学内容趋于学科化

心理健康课程不等于专业课程。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本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加快乐地生活,所以课程的内容应能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然而,教师们往往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而较少介绍应用性方法和技术,忽略其实用性。

4.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教学方式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有的教师扮演权威角色进行说教;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大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实际,结果教学虽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却造成“满堂灌”、“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互动情感交流;有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老师讲,学生记,课后做作业,考试考概念,上成纯粹的心理学理论课,等等。

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1.支撑平台——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吸纳杜威的教育观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宣扬用“学生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围绕学生组织一切教育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与体验。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1.课程方案设计的几点考虑

(1)精心设计内容。第一,我们是在以前积累的团体辅导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精心地设计,并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确定了课程的核心基础是抗压(挫折)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分为8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间为90分钟。首先在一个二级学院试行新的教学方式,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经学生反馈和领导者观察对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确定下来。第二,核心内容以抗压(挫折)能力训练为主线,但是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团体中面对各种矛盾,如人际关系的矛盾、失败情绪、动力问题、目标问题等等,在处理这些矛盾中不断得到成长。

(2)注重学生的反馈。在课程进行的第1次、中间和最后1次,我们都设计了问卷对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馈。完成第一次课后,让学生说出对这种课程形式的期待和他们的建议。如,学生普遍提出要尽量多进行户外的教学活动;要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精选既有收获又能让大家乐于参加的活动,等等。整个课程结束也及时要学生写心得体会,提出活动建议。

(3)采取分组活动方式。每次上课仍然采取2个自然合班,为了便于操作,各个合班以10~12人一组进行了分组,分组尽量采取随机的方式,避免同一个寝室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小组内学生是合作的关系,而小组外则是竞争的关系。事实证明这样的分组方式非常好。每次课程结束,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课程外也经常进行交流和交往,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

(4)注重领导者的反馈。每次活动,领导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参与度、分享、表情等,都及时关注。课后所有上课教师集体讨论,对活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两个学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对难度不大、参与度比较高并体验到成功感的活动特别喜欢,如团队建设,寻宝活动,巧过电网,八仙过海,一个小时内每个小组完成一支舞、一支歌、一个话剧、脑力激荡等。而且对于这些亲身参与并有所收获的活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不习惯分享的学生,整个课程下来最终也有变化,能够主动走上讲台来分享。

2.课程设计具体方案

四、收获与评估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们采用观察、作业、记录、心理测量和跟踪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和学生的变化。心理测量主要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应对方式等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并选择其他采用传统方式授课的大学生作为控制组,采取等组后测的方式。通过对参加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心理测验分析和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后发现:

第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这种课程方式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好。对比传统方式上课的班级,接收抗压(挫折)能力训练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班级,在整个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能够主动上台进行简短的表达,而且紧张程度有所下降。

第二,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及适应能力、应对方式方面都呈现显著的变化。许多学生在自我分析报告中普遍反映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毅力等到了锻炼,心情比以前轻松愉快了。正如一个学生参加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后的感言:“每一次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成功也不是最终的成功,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但是我学会了永不放弃。”

总之,学生的变化和收获,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也鼓励我们做更仔细的工作和更严密的研究。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提高学生抗压(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新途径,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努力。

五、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考虑开展更多的户外活动,但是要确保有时间分享环节,不能把训练纯粹变成一个游戏。同时,分享环节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领导者需要及时肯定学生在活动当中的积极表现和创新,这样要求领导者要有极高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同时,由于人数比较多,领导者需要一定的助手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活动节奏。

第二,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心理素质拓展和素质拓展的区别。活动的选择上要注意室内和室外的结合,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活动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抗压能力,但是活动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一方面,如对人格培养、情绪控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面对的情景的难度也应把握好,设置中等程度的难度比较合适,尽量避免一味的以惩罚为主的活动。

第三,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性和团体的半公开性质。在活动的选取上,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分享的内容不强迫分享。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尽量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和积极的力量,对团队中出现的人际矛盾、失败情绪等需要领导者很好地处理。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

第8篇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26-03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以身体练习、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唯美性群体练习。健美操还具有健心功能。情绪是精神活力的外在表现,也是精神活力与机体反应密切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心里有压力,情绪就会导致各种疾病与早衰,不益于身心的发展。健美操锻炼的氛围欢快、轻松,节奏感强,能使人心情舒畅、愉快,精神振作。从 1987 年首届竞技健美操比赛开始,健美操运动逐步走向成熟,受到众多女大学生的青睐。随之,各高校也开设了健美操课程,通过健美操的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心理和生理以及社会竞争能力,已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研究体育课程教材中价值取向,寻求科学实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提高健美教学的质量,这可以帮助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健美操素质教育。因此,关注女大学生的健美操素质教育情况,了解她们参加健美操运动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健美操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内在气质。从表1可以看出,不少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健美操锻炼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内在气质。

1.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通过收集、查阅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因素有明显影响,进行健美操锻炼后,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健美操是结合音乐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下完成动作,锻炼者的注意力会融入这种欢乐的氛围,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激情与快乐。其次,健美操在有氧的情况下可调动相关肌群参与活动,使人情绪高涨,进而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再次,健美操大多数动作都是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现,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健美操中的姿态、表情等肢体语言,可将焦躁、忧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坚持健美操锻炼的大学生不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都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自信得到提高。因此,健美操运动是一项适合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体育运动。

2.表现欲的提高

表现欲是人们将自我价值在他人面前显现出来以求得肯定和赞扬的一种欲望,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欲望。从心理学角度上讲,现代大学生爱美并乐于创造美。因此,在健美操运动中应注意挖掘健美操中“美”的因素,将音乐美和动作美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激发自己美的潜质,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充分体现健美操的艺术魅力。经过长时间的健美操锻炼的学生对健美操的动作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体验到完成整套动作过程中的巨大乐趣,也愿意把自身的美展示给大家。有了适度的表现欲,学生才乐于发挥自己的潜能,她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开发。

3.内在气质的提高

健美操是种融健身、健美、健心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健美操训练虽然是以健身为基础,但是与形体内容相适应的大学生内心情感构成了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气质影响的主要原因。健美操锻炼就是要把健身、健美、健心融为一体,它对塑造体型美、姿态美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健美操训练正是通过塑造大学生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外在姿态的高雅美,形成内在气质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在健美操的学习锻炼过程中,参与者的体能、姿态、协调性、灵敏性、乐感等外在气质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从而使潜在气质发生变化。大学生因其年龄、心理、体能等因素,更易接受这种影响而使其气质发生变化。

二、健美操对大学生生理因素的影响

1.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除了要保持有氧运动,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才会对心血管系统起到良好作用。健美操运动训练后,心肌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心肌营养性粗壮、有力。每搏输出量增加,氧气利用率提高,功能出现节省化,因而基础脉搏减慢。呼吸频率平均减少2.3次/min,而肺活量增加了104ml,说明通过健美操训练能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2.具有塑身作用

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可以起到减肥塑身的目的。因为有氧运动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伸缩和伸展,而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是ATP,ATP分解成ADP和PI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而人体内的ATP能量有限,持续肌肉收缩还需要从ADP再合成ATP,在这个过程中脂肪被分解成脂肪酸,在有氧情况下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起到燃烧体内脂肪、减肥塑身的作用。通过健美操锻炼,大学生对形体美、健康美有了感性和初步的认识,从而改变了她们的基本身体形态。健美操也是塑造人体美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青春期学生的形体会因训练而发生变化。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达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3.提高平衡控制能力

健美操在完成跳跃、支撑动作过程中,运动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平衡控制能力,保持肢体处在相对稳定的位置。整个身体小肌群的协调控制能力是完成该类动作的重要保证。而通过健美操训练,可以控制身体稳定性,能确保运动员姿态稳固,增强旋转跳跃能力,从而保证动作的平衡性和完美性。

三、社会竞争影响

1.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引起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大学生的观念也因此而发生改变。事实上,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会发现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个人主义”“心胸狭隘”等。健美操锻炼和比赛不分国界、年龄、地位高低,它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项展示唯美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学生在从事健美操练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所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健美操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

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健美操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和适宜的条件,可为人们提供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所谓健美操运动中的角色,指个人在由参与健美操运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例如健美操成套动作的托举,处在自己位置的每个人通过与该位置相适应的每个角色行为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地位。通过健美操锻炼中角色的学习,参与者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地扮演好各种角色的,从而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3.促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研究指出,影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有沟通能力、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等。而健美操可以直接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健美操的每个动作都是在讲解示范下完成的,因此有技术纠正的沟通和自我完善的沟通。所以健美操运动能提高人的沟通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健美操也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和配合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女大学生通过健美操的训练,既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生理能力,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她们的表现欲、自信心、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在大学体育课中加强健美操训练,不仅可提高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增强她们的体质,还可以使其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通过有氧健美操锻炼,大学生可以消除体内多余脂肪,塑造美好形体,从而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3.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可使肺部的弹性和呼吸肌得到锻炼,使胸廓更好地发育。同时,可以使肌纤维变粗,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使肌体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另外,还可以培养人体形成良好的姿态。

(二)建议

1.有氧健美操的训练内容可以根据锻炼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力求使每个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且通过健美操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在健美操训练过程中,除了要保持有氧运动,同时还要保证训练的强度,要使不同身体素质锻炼者的每个肌群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这样才能收到塑造体形和消耗脂肪的功效,体围也才会有明显的改变。

3.对有氧健美操爱好者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了解到此项运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重要性。有氧健美操的生理生化指标评定要更具科学性,并对锻炼者在锻炼中所取得的显著效果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此项运动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张东秀.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 崔文惠.健美操教学中影响表现力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第9篇

论文摘要: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 现代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它以开发大学生人力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全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锻炼良好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式和灵活的运用知识。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而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则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再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把概念、知识和技术设计成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通过体验、反思、归纳整合和应用四个阶段,在观念、品格、方法、能力知识等五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他们全面成长成人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1 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拓展训练中学生要通过部分项目体验和挑战,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以及培养敬业、拼搏和创新精神。例如‘‘职场博弈”就是通过职场的激烈竞争,来让学生树立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同结果,以及在竞争中树立诚信意识才是合作的基石。在“攀岩”过程中,面对自己指定的目标,学着放弃还是继续拼搏坚持挑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类似于生活中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时遇到坎坷障碍的考研和锻炼,从而来提高他们的拼搏精神。

2 拓展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品格

成功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品格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和关键,全面培养学生的优秀的品格。在拓展训练一些特定性项目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趣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在“空中断桥”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能否保持平和心态,战胜自己的恐惧,果断、自信、勇敢地跃出去,将是他们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行为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拓展训练中很多活动告诉学生:不论做任何事情,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非常重要的,你抱着一个什么样心态,你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3 拓展训练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能力

成功素质教育就是更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完善和优化能力结构,并促进其能力不断地内化、提升为稳定的素质。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项目是在要求学生在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情况下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的。“风雨战士”这个项目要求十几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不同号码的队友按大小排列在一起,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都被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与大家进行沟通,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项目进行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间不断进行交流,怎样在嘈杂的环境中让同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怎样说服同伴采纳自己的建议,这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最大的考验。在心得体会中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不仅能够消除误会,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相互之间信赖,使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信任。“实战模拟之激情岁月”、“过电网”、“突破封锁”等等。学生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丰富、动手能力是那么强。很多学生参加完“突破封锁”这个项目后体会最多的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勇敢地去尝试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4 拓展训练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是将学生方法素质的训练作为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认识和实践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并内化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就是通过项目的种种设置,让学生在项目操作体验中,来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准确的操作方法。“十字路口”就是让学生模拟在错综复杂的交通路面上合理的方法通过。项目中,大家必须集思广益、突破创新、统一思想、形成团队决策,才能完成挑战任务。

5 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知识量与素质水平有密切关系,不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就不能取得成功。成功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内化、沉淀并合理的运用。拓展训练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运动到项目挑战过程中,为以后工作生活的运用打下基础。“过电网”就是将管理学中的“问题决策管理体系”(PDCA)运用到此项目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等几个环节,几轮的不断调整计划、尝试挑战来通过网孔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此项目中灵活运用“PDCA”的成功启发,来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工作中。

对学生而言,由于观念、品格、能力和方法尚在成形,除了靠知识层面的学习对其产生大的改变外,还必须从深层潜意识层面的学习切入,创造一种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内心的成长,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行为的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持久的改变。在学校进行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平台,其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具观念、品格、方法和能力的成功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宝华.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证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经营,2009(12).

第10篇

(一)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涵养,缓解心理压力

大学生由于经常遇到学业、生活、就业上的种种困扰,导致自身的压力较大。如果对方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内心的不良情绪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宣泄,很容易造成各种心理障碍,甚至产生抑郁悲观的心态,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音乐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方式,能帮助人们唤起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听到活泼、轻快的音乐,能缓解人心里的苦闷忧郁,为让人提供发泄情绪的出口,使人变得积极、愉悦;而平和、舒缓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人感到舒适轻松,帮助大学生探索和发现内在自我,原本脆弱无助的心也变得坚强。通过学习和掌握音乐方面的知识,学习和了解有关音乐创作的背景来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能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的创作意图,综合性地领会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内在享受,因此学会音乐鉴赏有助于大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有助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通过音乐鉴赏,一方面能掌握部分乐理知识,例如如何识谱、音程的概念、和弦的种类、常用音阶和调式、作品的表现主题等等,有助于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不仅用过作品的表面,而是弄清楚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特点、所属风格流派来理解音乐的真实创作过程,深层次感受音乐作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体会作品中存在的美妙因素,从多角度把握音乐。例如赏析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品《二泉音乐》,如果大学生充分了解了这首作品的内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欣赏作品时,大学生能从乐曲委婉低沉的旋律,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中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历尽人世艰辛,饱尝社会辛酸的悲凉,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让艺术形象更加丰富生动。所以音乐鉴赏对于加深音乐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审美兴趣的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激发大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曾有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训练有利于人类右脑的开发,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激发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本身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也承认其部分发明创造的灵感就来源于音乐。由于每个人对同一歌曲的和声结构、风格及节奏的把控上有不同的标准,加上音乐感性的非语义性和非可视性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对歌曲内涵也有不同理解。而在理解过程中,我们已经在音乐心境里对音乐作品进行无限的遐想,强化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训练了自身的抽象、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所以音乐艺术作为感受的艺术、想象的艺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还能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优化音乐鉴赏教学的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应当加大音乐鉴赏课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和完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校可以配备适当的器乐、影像或多媒体播发器等等,将这几种不同的形式穿插于教学之中,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乐曲开头、、结尾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及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去聆听和感受音乐的旋律和内容。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对教学模式丧失新鲜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素质的特长,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加入他们想学到的音乐内容,例如设置提问环节为学生解答疑问,现场随机抽取一名同学进行音乐表演并加以点评等等,这些方式不仅能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令其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中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内在魅力。

(二)课堂适当引入当代流行音乐

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大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接触得更多,也更感兴趣。因此教师无需局限于讲授欣赏经典音乐,而将优秀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作品拒之于外。可以先将大学生熟悉喜欢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歌曲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并让学生接受练唱,掌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和旋律。或者将热门的音乐节目如《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中国好歌曲》之类的比赛视频当堂播放,同时加以点评每首作品的优劣,让青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结合音乐作品内涵学习音乐。之后再逐渐引入传统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让其在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后体会这几组不同类别音乐的差别和魅力,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欣赏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生将养成欣赏音乐并分析内在情感的良好习惯,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为丰富情感,提高音乐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34-0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大体可分为个别谈心和团体辅导两种。素质拓展训练法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是近年来引入的新型教育方法,它重点培养受训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培训对象在团体协作中准确地自我定位,审视自己,并且学会与人保持健康良好的交往与沟通,对培训对象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1]。

一、素质拓展训练内涵

传统的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用于盟军军事训练。这种训练极大地提升了预备军人的生存意志和协作技巧,使盟军拥有了新鲜且优质的后备力量。但传统的拓展已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为了满足世界各团体组织对人才培养锻炼的要求,诞生了素质拓展训练。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素质拓展训练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让学员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获得体验,接受个人潜能的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共同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的一种课程[3]。

二、医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现状分析

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在小范围内仍具有消极思想。首先,医学生的思想是解放的,善于发现并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其次,医学生不断追求进步、独立,明确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争取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且正处于青春奔放时期,从心理学上说,自身具有冲动叛逆的心理。当面对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校单调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报刊等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导向时,医学生的理想会出现低层次和模糊性,同时加重了逆反心理,便对思想素质教育产生轻视、漠视,甚至消极对抗的态度。

2.心理素质现状分析。据调查,医学生心理负担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部分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变得茫然。医学生升学后,感觉不适应,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目标而逐步失去动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恋爱的刺激中。其二是,部分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变得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3.身体素质现状分析。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整体上不理想。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社会实践中,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导致医学生体质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部分医学生在高中由于升学压力,不注重自身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进入大学后底子薄,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必然身体素质不强。第二,部分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不重视体育课,总是寻找借口不参加正常的体育课。第三,由于衣食住行的质量提高了,部分大学生不自觉的暴饮暴食,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认知

1.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过程。素质拓展训练对环境的需求基本上可分为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种,其训练方式包括充沛体能、成功心理、自我挑战和团队合作等。素质拓展训练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发现、醒悟,对个人、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整个过程包括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和应用等五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活动后的体验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①情境性。对封闭在书本、课堂里的医学生来讲,情境学习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模式,它可促使医学生通过外在环境和内在心境两方面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拓展训练的场景中,学员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做出反应,加以解决,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体验。②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发调动人的潜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拓展训练的理念就在于要求学员在某个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学习体验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医学生通过加强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富有激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③反思性。反思伴随着素质拓展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反思既可促进学员在某一情境中产生的联想,又可在情境外帮助学员回味,拓展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这种心灵的振颤所带来的思索。所以医学生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反思,都是一次重新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医学生将所获得的感悟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④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形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体验和领悟。因此,拓展训练的结果总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感受、体验。每一位医学生,通过这种拓展训练,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进步。⑤实际可用性。素质拓展训练的最重要的主旨在于学员在情境中通过自身真实的操作和切身的体会交流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此外,拓展训练中,在培训师的帮助引领下,可以提高医学生在活动中的领悟力,减少盲目性。

四、素质拓展训练法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医学生中所体现的积极作用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先行后知”的现代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它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等目的,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影响和指导其未来的事业和生活[4]。

1.挑战自我,完善人格。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5]。许多医学生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挑战精神缺乏,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当今社会,其心理负担所产生的压力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工作者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针对医学生心理素质弱,可以为他们精心设计类似挑战心理极限的项目,让学生充分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如:“空中断桥”项目,要求学生站在8米的高空,在教练的保护下,从一块木板跳到平台上。学生通过这种集训法,学会承受压力,控制情绪,挑战自我,果断实施,进而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2.协同合作,增强意识。如今的医学生,因家长的宠爱、自身的不严谨,大部分养成了孤傲、任性等性格,缺乏合作精神、团体意识。素质拓展训练让医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团体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意识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体会队友间的相互信任的价值。团队意识的提高和合作精神的加强,有利于医学生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为医学生认清自己以及合理的定位自己奠定了基础。通过团队合作,纠正自身不严谨态度,增强理论创新和临床技能的提升。

3.相互沟通,加强交际。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善于交际沟通的问题不可忽视。目前国内医疗卫生体系不合理,风气不正,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医学生掌握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盲人走路”项目中,学生就需要扮演“盲人”或“指挥者”的角色。“盲人”与“指挥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默契,建立相当程度的信任,“盲人”在“指挥者”的帮助下越过障碍,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让医学生感受信任与被信任、接受帮助和帮助别人,领悟在一个团队中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是团队具有良好凝聚力的必要基础[6]。

总之,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团体合作、交际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尤其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法的教育模式更加具有直观性与现实意义,有效改善医医间、医患间的关系,增强医生的医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洪晓波.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169-170.

[2]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115-117.

[3]李薇,肖丽哲.拓展训练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2):90-92.

[4]朱广奇,李永建.从拓展训练的特点看其对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9):89-90.

[5]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合唱;教育;意义;和谐;有效途径

合唱,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作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就是实施音乐实践的有效途径。它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高品位的艺术氛围、精神氛围,并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培训人的音乐听觉、感觉、修养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现在,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组建了合唱团,各种演出活动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准,如何以合唱团等艺术实践活动带动校园艺术教育氛围的提升,还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一、高校建立合唱团的意义

1、合唱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青春活力的青年群体,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美有更迫切的追求。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美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合唱团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力、感染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能有效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2、合唱团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他们个体意识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只注重自我、不关心集体,很多同学相比较而言更喜欢流行音乐,喜欢独唱,认为这才是展示自我的方式。 合唱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集体观念。

合唱是一门需要协作的艺术。每一个合唱团员不但要明确自己所属声部艺术表现的要求,而且还要体会与其它声部的兼容关系;既要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又要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合唱团员要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任何一位团员独具个性的表现都会破坏整体的声音效果。由于合唱的音色、节奏、力度、速度不允许个人有半点随意,每一位合唱团员都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来达到音乐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要求。

合唱艺术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主义活动,参加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改变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倾向,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文明人的重要条件。

3、合唱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高校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目前在高校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合唱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生活演练情景,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和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不同 ,合唱的曲目一般都是内容健康向上,鼓舞人心的。优美、和谐的合唱音响能调节、平衡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此外,在长期合唱实践中陶冶,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 培养起健康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另外,合唱排练的过程非常辛苦,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效果,针对演唱中的不足往往需要反复改正、磨合,这就要求合唱团员有长久的意志忍受生理机体上的疲劳。日常训练中的磨练能培养合唱团员为集体目标而努力的高度自制力、自我约束力和坚韧性。合唱团是一种群体活动,在合唱中团员要相互合作、友好相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身的人际交往水平。合唱团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提高高校合唱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加强合唱团的常规训练

常规排练是一个合唱团提高艺术水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日常的业务训练对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平起关键作用。每周应保持一定的时间进行常规的训练,此外,选择曲目是排练的关键之一。高校合唱团在选曲上应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通过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曲目的演唱来开阔团员的艺术视野,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指挥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操作,做到井然有序。

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笔者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训练。1、叹气练习。让学生在叹气的同时了解气息应该在胸腹的哪一个具体的位置,通过叹气来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2、突起联系。在吸气之后,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去感受气息在腰腹间的流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其次是进行发声练习。刚进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息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另外采用字母元音的发音,让学生习惯口腔的打开状态,学会在演唱的时候口腔“竖”着开。使声音能够和谐统一。

在每一次的合唱排练之前要进行发声练习,它能使人头脑清醒、精神焕发,迅速进入歌唱所需要的兴奋、灵活的状态,从而使训练收到更好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共鸣”,感受和声的魅力。此外,每次排练最好是新曲旧曲相结合练习,在学习新曲的同时巩固旧曲,这样每一次的反复练习团员对歌曲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逐渐从对歌曲谱面的音响认知深化到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深层体验以及对歌曲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性认识。在常规排练中,指挥要注意整个训练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艺术性,可用形象教学、亲身示范等方法来提高合唱团的排练效率。最主要的是合唱与独唱不同:独 唱追求个性,合唱则强调共性。在合唱当中是不能出现个性的声音,要互相的协和,追求一种和谐的声音。要在这一原则下,合唱要求发声方法一致,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声音控制自如、刚柔相济;咬字吐字规范、整齐划一。为此,要求合唱中的每一员在演唱时,要学会先聆听别人演唱,然后再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同时,还得学会“靠”着唱、交流着唱,要把自己的声音融进集体的声音中去。演唱时,要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样,合唱才会谐和完美、浑然一体。

2、给学生争取各种各样演出的机会。

光是做到了合唱的常规的训练还是不够的,必须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表演中获取经验,不断地获得提高,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合唱的队伍中来,体验合唱的魅力。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合唱的表演和比赛,也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去感受合唱的魅力。此外,让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以上的合唱比赛能够增加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有好处的。通过这些途径就能够很好的开展合唱的教育,让大家在音乐当中去感受美,享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