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03 18:14:43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第1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狠抓抗震救灾工作落实

我局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片区负责,成员由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组成。下属单位区市政工程公司、区路灯管理所和区自来水公司以及行业归口管理单位金强自来水公司和9家燃气企业都分别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紧急召开会议,按照区委区政府及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及时安排落实抗震救灾相关工作,制定了24小时不间断值班巡查制度和每两个小时情况集中汇总上报制度。

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一)全力重点巡查抢修城市供水、供气设施

地震发生后,副区长邱向东及时带领市政公用局领导视察了区自来水公司、金强自来水公司、凯能天然气公司等抗震工作开展情况。区自来水公司和金强自来水公司每两个小时对主水管网、井群、泵房、供水设备等进行巡视和检查一次,每半小时对水源水和出厂水进行严格监测,区疾控中心和水环境监测站进驻区自来水公司和金强自来水公司以及达鑫自来水公司对温江自来水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5月20日-26日,中国供水协会等5家国内权威机构对区自来水公司灾后供水设备损失情况和城市供水水压、水量、水质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的水质卫生指标一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在温江报上进行了公布。我局组织区自来水公司成立了党员抗震抢修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24小时巡查,每2小时巡查1次,24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及时解决用户的用水困难。从5月12日至31日共为用户抢险维修36次,抢修爆管7次。

我局组织燃气公司于5月12日晚上21:00整关闭天然气,实行分时段供气,加强管道检查维护,5月15日上午7:30恢复全天供气;对液化石油气中炬燃气公司、超旭石化有限公司储罐场站进行了安全检查,要求两家企业加强事故应急的处理,确保储气安全和用气安全,想方设法组织气源保障了市场的供应,未发生一起燃气安全事故,保证了全城安全供气。

(二)维修维护市政设施

1、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及时组织机关科室和下属单位每天对市政公用设施逐条街道进行拉网式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维护,消除安全隐患。5月12日下午,对城区道路、人行道等市政设施,重点对28座桥梁实施巡查,未发现异常,并在28座桥梁上全部立牌公示和派专人通宵值班,桥上不能站人、停车。5月20日上午,邀请区安监办、区应急办、西南交大等6家单位召开了对城区7座D级桥梁情况进行通报和处理意见的商讨会,对部分桥梁实行了禁止车辆通行。

2、维修维护道路交通隔离栏杆120米、人行道方块砖89平方米、花岗石20平方米、彩砖14平方米及树围45平方米,设置安全警示桶26个,更换检查井盖10套、雨水篦子18套。

3、道路围墙倒塌100米及时得到全部恢复。

4、立即通知相关施工企业,市政工程全部停工,对存在灾害隐患的部位设立警示牌。

(三)维修维护路灯设施

1、维修加固灯杆126根,更换受损灯罩281个,维修路灯18盏、箱变和配电箱33台,检修供电线路1160米;公平建安社区路灯灯罩有5处损坏了,存在安全隐患,接110通知后及时排除。

2、对全区红绿灯进行24小时监控,维修红绿灯13次,安装温泉大道3处、金府路口与学府路口1处红绿灯,确保全区交通畅通。

3、针对晚上市民大部分都在空旷地区避灾的情况,路灯管理所对人流密集的道路、景点增加照明设施,加大照明度,为市民安全提供有效保证。

(四)全力做好灾民安置点修建工作

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我局临时接受修建灾民安置点的紧急任务,局主要领导又及时带队连夜赶赴安置修建点。从2008年5月15日起,我局相继完成了温江原树人学校、寿安镇(防疫监测点处)和都江堰市天源佐岸、幸福大道莲花社区、胥家羊叉社区、石羊清水、竹瓦温馨家园、天平村八处灾民安置点修建工作。

对温江原树人学校学生公寓A座、B座、学生食堂等进行翻新维护、水电气安装和清洁环境卫生,粉刷墙壁23704平方米,翻新房间门窗260个、护栏240米,更换自来水管网约40米、水龙头和淋浴设施200余件(套),新增插座118个、路灯12盏,更换灯泡及开关380个、吊扇及其调速器12个;安装天然气泄露报警器1套,新铺设天然气管网6米,对4台灶具进行维修维护;清掏排水沟50米,摆放鲜花6000盆,清除室内杂物10车及绿化带和活动场所的杂草等。

5月18日投身于寿安镇(防疫监测点处)灾民200人安置点房屋搭建、打围及水电安装等工作,搭建活动房30余间,维修水泵1台,安装蓄水量2吨的水池2个、自来水管道400余米、水龙头17个、淋浴设施8件(套)、活动房内外配套设施(插座、灯)45套、泛光灯7盏等。

5月20日开展援助都江堰市天源佐岸、幸福大道莲花社区、胥家羊叉社区三处灾民安置点修建工作。铺设污水管道480米,建150立方米的化粪池2个,架设路灯34盏,铺设线路568米、电缆2180米,安装灯泡1076个、插座745个、开关876个、磁插保险48个、漏电保护器38个、配电箱1台、厨房供电总闸1台,铺设了自来水管网和燃气管网,调配安装了饮水净化器2台,购置快餐座椅136套。

石羊清水温馨家园62亩,铺设给水管2300米、排污管1500米,修建化粪池10个共360立方米,蓄水池260立方米,花台1800米,草坪砖1250平方米,浇筑混凝土4000立方米、板房基础12500平方米,回填连砂石3万立方米,绿化栽树238棵,路灯6盏,庭院灯25盏,厨房54间,9个厕所共18间,9个淋浴房共18间,9个集中洗漱点,住房472间,可安排入住人数310户,约1100人。天平村修建板房80余间,浇筑混凝土约400平方米。

石羊竹瓦温馨家园占地45亩,铺设方块砖5000平方米、草坪7000平方米,边嵌石3500米、排水管2350米、排水沟1500米,浇筑混凝土3000立方米、板房基础11400平方米,回填连砂石1.3万立方米,回填草坪土500立方米,摆放鲜花1万盆,栽树850棵,厨房40间,厕所26间,住房457间,可安排入住人数380户。

八处灾民安置点于2008年7月7日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投入资金1315万元,人员8000余人次。

高考即将来临的时候,为了让灾区更多高三毕业生能沉着应对高考,把握未来,*农业技术职业学院为都江堰市受灾高三学生撑起了一片天。*农业技术职业学院使用的是自备水源,为了确保饮用水安全,我局于5月28日立即安排区自来水公司对*农业技术职业学院食堂铺设自来水管网。5月30日*农业技术职业学院食堂的自来水管网已全面接通,铺设供水管网970米,安装了食堂、厕所等用水设施,投入资金7.7万元,实现了正常供水。

(五)及时反馈信息

第2篇

[关键词]玉树;重建;救助机制

2010年4月14日,我国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应急救援基本将灾后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国家确立玉树三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救助不断注入灾区,重建救助机制为玉树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取得重建的胜利。

一、重建救助资金:中央财政资金为主

在震后的第十天,国务院即了《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最早明确提出了鉴于玉树灾区的特殊情况,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安排为主。随后,确立了中央为主,多方支援的重建资金筹集原则,重建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1)中央财政安排的恢复重建资金;(2)省级财政安排的恢复重建资金;(3)社会捐赠资金;(4)居民和企业自筹资金。最终,根据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规模为316.5亿,包括中央财政资金206.5亿,青海省级财政资金20亿元,社会捐赠资金60亿元,企业自筹及贷款25亿元,居民个人负担5亿元,上述资金具体由青海省统筹安排用于规划内恢复重建任务的相关支出。

玉树灾后重建开始前,中央政府就已考虑到将会面临的特殊困难,这些困难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又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困难。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主要有:玉树地处高海拨地区,高寒缺氧,黄金有效施工期只有五个月,并且对重建施工人员适应能力影响大,影响工作效率;极重灾区结古镇地形地势复杂,地形狭窄,地势高差大,可用地面积小而安置人口多,并且设计施工难度大。社会环境方面的困难主要有:玉树地处艰苦、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重建中供水供电等保障条件供给存在一定困难,距离省会西宁800公里路程,运输道路仅有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都制约着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实施;玉树是民族地区,藏族人口占97%左右,基本属于全民信教区,灾后除硬件设施的重建外,还有软件的重建,包括灾区民众的社会交往关系,价值观念的树立,对社会的再度认同等,在民族地区如何使其自身发展跟上重建的速度,是帮助重建新家园的基础,实现这一基础面临很多问题考量。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玉树灾后重建,总体部署领导恢复重建工作,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重建新家园、新校园、新玉树的重视程度。

二、重建救助组织:省委、省政府领导

玉树震后重建救助所形成的组织体系,核心是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指导,内部有州及以下各级政府部门不断理顺的重建工作体制支撑,外部有各方援建单位、企业和援玉干部的支持。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灾后重建负总责任,既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又要建立灾后重建现场指挥调度系统,科学高效有序的完成重建任务。在应急救援刚结束不久,相继成立了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省长骆惠宁同志担任,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省政府副省长马顺清同志担任。现场指挥部承担现场指挥职责,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各工作组和玉树州按照职责范围开展工作,领导参与灾后重建的部队、武警,实行军地联动。现场指挥部对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领导小组的指示,研究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情况。以省委、省政府领导,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导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统一指挥,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玉树州具体承担和落实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通过理顺州及以下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包括成立适应灾后重建工作的临时性组织,积极探索调整基层社区管理模式,转变机构职能,健全由州委统领,州政府总负责总协调的工作机制。例如为了有效实施灾后重建相关方案,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州委、州政府在2011年成立了17个专项工作组,在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各工作组抽调有工作经验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对抽调人员进行分组分工,设立职能小组,并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2010年7月,根据灾后重建工作的需要,在结古镇重新调整组建了10个副县级的管理委员会,内设综合协调、党群宣传,规划建设,群众生活和综治维稳5个工作组。2011年11月及时组建了玉树县过渡安置管理委员会,内设党群宣传,街道社区筹建办公室,综治维稳,消防,供水,供电,环卫,综合办公室等8个工作组,在玉树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履行灾后重建阶段社会管理、服务保障和抓基层建设的职能。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需要将机构职能由管理转型为建设型,并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灾后重建干部队伍,2011年3月,10个管理委员会成功转型为建设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在2011年2月新增加了新寨建委会),组建的工作组与管委会相同,这样,12个基层委员会形成的社会网格化管理,有力促进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对口援建和干部援青是推进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即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根据玉树灾区重建的实际情况,中央决定这次灾后重建主要采取对口援建的方式,对口援建的安排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确定东西扶贫协助支援省(辽宁省)和支区的对口省市(北京市)为对口援建省市。二是中央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施工建设任务,央企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铁二局等。三是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部分项目的援建,承担部分运输任务,如援建“两校一院”交钥匙工程,即八一孤儿学校、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和玉树县八一医院。四是青海省组织省内力量援助玉树建设,包括西宁援建杂多县,海西州援建治多县等。援建工程的资金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业主是当地政府,这样的援建模式需要政府与援建单位建立协商沟通机制。玉树州及时成立了州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各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切实解决影响施工的问题,服务援建单位。各援建省市、单位的党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党组织共同组织活动,深化地企共建,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玉树州援青干部作为支持灾后重建的智力资源,安排在对口支援的重要岗位,首批援玉干部先后被任命州、县常委和副州、县长,并明确具体工作分工,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支持和参与玉树的重建和发展。

三、重建救助措施:实现灾后复兴

重建期的救助不同于应急期,应急期更多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重建期需要在做好过渡期安置工作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详细的规划,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完成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宗教设施的建设,并实现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复兴发展。震后重建救助措施具体如下:

(一)通过周密重建规划实现各项设施重建。实现各项设施重建的第一步是科学规划,这项工作在震后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开展,迅速开展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灾后重建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中规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汇聚到玉树挥洒智慧,其中中规院发挥了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的统领作用,玉树地震发生后,中规院积极响应,迅速对救灾工作做出了安排,利用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于4月17日至20日短短4天起草完成了《关于过渡期安置房的原则建议》、《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报告,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在规划前期广泛调查公众诉求,规划方案初步形成后,中规院工作组于2010年5月28日、6月9日、8月7日在结古镇分别就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现场公示,其场面范围之大、藏族群众参与之踊跃、争论讨论之深刻为国内前所未有。

玉树灾后设施重建包括城乡居民住房、商住和商业用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寺院及宗教场所等,无论哪一种重建都要符合规划要求,体现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些规划有国务院正式颁布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规院设计的《玉树州城镇体系规划》、《结古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结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古镇总体城市设计》等。灾后设施重建中首先是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按照先基础、后住房,先地下、后地上的次序,玉树州积极配合、支持援建单位,完成在学校、医院、市政、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性和先导性设施建设;城乡住房建设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又以结古居民住房建设为重中之重,结古是极重灾区,是全州灾后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投资最多,项目最多,通过锁定群众意愿,逐渐推进住房建设;寺院是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合理安排、给予支持、依法审批,基本恢复震前规模”的原则和要求重建,87座受损寺院的修复重建与全州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同步开工、同步建设,切实发挥寺院在重建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寺院自建的形式,支持受损寺院和僧舍恢复重建。

(二)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实现灾后社会重建。青海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在教育医疗、财政税费、社会保障、援建援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玉树州委、州政府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政策措施层层细化支持玉树灾后社会重建。这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资助优惠政策,对在校生实现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或生活费补助,对转移到省外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费、交通费等补助,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教育发展;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恢复重建期间从实际出发尽可能给予减免、补贴政策,如灾区事业单位和个人一律免征各类行政收费和政府性资金;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灾区群众后续生活保障及伤残人员康复救助、计划生育、扶持企业和产业发展等政策都在切合玉树灾后重建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推行。

参考文献:

[1]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宋旭光.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政策框架与政策体系―以汶川地震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9

第3篇

为了这份抉择和愿望,灾后的巴蜀大地,从家园的重建到生产的恢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援建项目的进行,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地进行着。

大地震周年前夕,对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带给我们信心,带给我们力量。

规划先行,重建美好新家园

主题词:重建规划 年度计划

记者:汶川地震发生快一年了,回顾一年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艰辛战斗,刘奇葆书记为我们总结出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在这个核心理念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一年来我省恢复重建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捷: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重建为民,为民重建,这始终是我们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抗震救灾的阶段,我们一方面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一方面先期启动了一大批城乡居民住房、道路、学校、医院、供水等事关灾区群众安置的生活设施和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泛参与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日夜奋战,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的全部下达,恢复重建项目的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和港澳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在千头万绪的抗震救灾阶段之后,我省如何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刘捷:科学规划是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奇葆书记、巨峰省长在抗震救灾初期就作出了要及早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着力编制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指示,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本着对党中央和国务院负责、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迅速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就在大地震发生后第7天,2008年5月19日,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及办公室迅即成立,建立起中央部委、省、市(州)、县(区、市)、乡镇的五级联动机制,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重建规划涉及面广、内容繁多、体系完整,充分反映出我们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规划指导下的科学重建,是要努力实现灾区的恢复振兴。

记者:《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确定了到2009年年底完成灾后重建估算总投资的72%,请您具体解读一下。

刘捷:为了让灾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和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作出了“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工作部署。省发改委在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灾区政府,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10个专项规划明确的重建任务,全面梳理灾后重建项目,建立起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将国家规划确定的重建任务具体细化分解落实到39个重灾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数32728个,估算总投资8858亿元。计划到今年底,完成估算投资6377.9亿元,占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总投资的72%累计完工项目26593个,占重建任务的81.2%;到2010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通过提前完成重建任务,切实发挥灾后重建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项目支撑,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主题词:项目推进 资金保障

记者:您在前面提到,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面推进,目前进展到什么状况,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刘捷: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3月下旬,我委组成10个调查组,分赴灾区对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及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督查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6个重灾市(州)及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省重建委安排部署,措施扎实,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总体进展良好。截至3月底,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恢复、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市场服务体系、土地整理复垦等十个大类的恢复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2728个,累计完成投资2967.8亿元。在灾后重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全省重大项目的强劲带动下,全省一季度投资增速高达78.2%,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实现“开门红”。

记者: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方面任务目前完成情况如何?

刘捷:四大重建任务进展都较好。城乡住房重建上,农房维修加固任务已全面完成,开工建设永久性农房122.26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6.8%;城镇住房预计明年5月可完成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等重建项目开工率较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旋项目进度较好,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159个,占重建任务的74%。另外,多数地区的产业恢复重建项目进展较为明显,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记者:在各地的恢复重建中,资金保障很重要,这方面情况如何?

刘捷: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措的确非常重要。全省注重协调好“四类资金”,有效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确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快速推进。一是协调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各县(市、区)的首批中央恢复重建基金已拨付到位。二是协调落实对口援建、港澳援助、社会捐建、国外紧急援助贷款、信贷等资金,到位情况较好。三是大部分县(市、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创新机制,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四是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放大资金,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参与重建。

记者:在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之后进行恢复重建,对我们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大难题。一年来,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有什么创新经验值得推广介绍?

刘捷:的确,大灾之后的重建对我省来说是全新的课题。各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有不少经验。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上,都江堰等地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模式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在促进土地流转上,成都市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试点,加快土地流转。在融资方式创新上,成都市通过搭建政府性融资平台,争取银行

信贷资金支持,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在就业安置上,江油市在重建项目实施中充分考虑群众就业问题。在强化监督管理上,广元市组建了三个层面的督查督导监管机构。在突出建筑特色上,北川在农房重建中突出民族特色,青川县则因地制宜推行钢木结构住房等。在结合发展提高上,各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援建省(市)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飞地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

如火如荼,对口援建进行时

主题词:全面推进 特色鲜明

记者:总结一年的重建工作,作为四川人,最让我们铭记在心的就是对口援建。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捷:是啊,各支援省(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从大局出发,把灾后恢复重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对口支援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受援县(市)具体组织实施援建工作,与灾区融为一体,真情投入、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我省各相关部门、各受援县(市)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确保了援建工作有力有序全面推进。截至4月10日,各支援省(市)已确定对口援建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517.4亿元,目前到位援建资金186.1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港澳援助项目已确定191个,援助项目总投资78.6亿元,已到位援助资金11.4亿元。

记者:我们知道,一年来,各援建省(市)都竭尽全力推进援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要简单总结的话,对口援建工作有什么特点?

刘捷:一年来,对口援建的各兄弟省(市)真情付出,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全国人民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如果要总结的话,我认为有五大特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二是对口支援资金及时到位。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的困难情况下,各支援省(市)仍全力以赴完成既定援建任务。三是“软件”支持工作全面展开,先后有3万多人次到灾区服务,转移安置学生异地就学1.6万人,为受援地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33万个。四是多方努力,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地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季。五是积极开展产业重建支持,援建省(市)的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到灾区参与恢复重建。

全力以赴,打好灾后重建攻坚战

主题词:民生项目 城镇重建 基础设施

记者:按照中央提出的“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捷: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今年是关键年、攻坚年,省重建委多次组织专题研究,专门召开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加快重建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目标责任。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按时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突出三大重点:一是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二是加紧抓城镇重建;三是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力争到2010年9月,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当然,要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面临的困难很多、挑战也很大。但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两年内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越是加快进度,越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重建工程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在加快进度和注重质量的同时,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防止超标准、超实际重建。

记者: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完全围绕民生定出的目标。

刘捷:的确。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等民生项目作为加快重建的重中之重。农房重建及城镇住房维修加固今年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2010年5月前全部完成。学校恢复重建任务今年底前基本完成,确保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两年内完工99%。

第4篇

在这一个月当中,13亿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悲怆和泪水、痛苦和感动。

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灾难过后,我们要在废墟上升起明天的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在带领13亿同胞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已经铺开了灾区重建的蓝图。

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国家全面启动灾区重建规划工作,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已经成立。

6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十六次会议,部署灾区恢复生产工作,讨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这次会议就抓好农业生产、恢复工业生产、加快基础设施恢复、做好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恢复工作等问题作了周密部署,会议要求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

6月8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规定:灾后恢复重建要统筹安排交通、铁路、通信、供水、供电、住房、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能力。

在此之前的5月15日,卫生部《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方案从疫情监测、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消毒处理、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尸体处理、心理危机干预等9方面指导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同时卫生部还组织制定了《鼠疫等3种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抗震救灾卫生监督工作指南》、《关于加强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工作预案和方案。

6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会上宣布:目前,大规模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绝大多数伤员得到妥善救治,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灾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同时,毛群安还宣布,卫生部门在千方百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继续做好灾区群众特别是重症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已经在科学规划灾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建工作。

毛群安说,灾区卫生系统的重建工作,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先安排灾区过渡期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尽快恢复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安排卫生建筑规划专家,参与指导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工作。二是以县医院为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医疗服务,以巡回方式支持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地方医务人员为主、外援医务人员为辅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对县级防疫工作负责人开展培训,制定灾区卫生防疫中长期工作规划和部署。三是协商有关部门尽快规划安排做好灾区伤员的康复工作,安置需要长期住院护理的伤残人员。四是调整现有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布局,制定医疗卫生“省包县”对口支援分工方案,并作好医疗、防疫、卫生监督队伍同中央制定的恢复重建“对口支援”计划的衔接。

第5篇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年是我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逐步完善的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一是绝大部分街镇乡编制了辖区**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并上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二是大部分街镇乡落实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现场调查或检查,编制了重大地质灾害的单点防灾预案,并分别落实了责任人;三是开展了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和汛后检查,认真贯彻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四是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五是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对46处危岩、滑坡进行了防治,为437人解除受危岩、滑坡威胁隐患。

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下列问题:部分街镇乡防治机构、应急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与实际需求差距大,特别是县乡镇一级几乎未设立此项资金,使计划治理和避险搬迁的重要地质灾害点绝大多数未得到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依然十分严峻;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不能有效承担起地质灾害监测、应急调查处理等防治工作;个别街镇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

二、**年全县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重庆市地环环境监测总站委托对本县辖区内的地质环境调查,县国土房管局于**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会同重庆市208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街镇乡分管领导、国土房管所所长及村社干部,分成二个地灾排查小组,对全县24个街镇乡和原有19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经现场勘查,初步确认全县属于危岩、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66处(其中:危岩占119处,滑坡占43处,煤矸石泥石流4处),灾害体总规模为115.1913万×104立方米,威胁村民1031户,人口4915人,房屋4827间,潜在的经济损失约17417万元。经过**年的防治,至目前为止全县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20处,(未包含新增点在内)灾害体总规模为94.3097万立方米,威胁村民4696,房屋4545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

(二)**年全县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区段划分,大足县为中~低易发区。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二级进行划分: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其中低易发区总面积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2%;中易发区总面积为46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8%(详见附表一):

1、降雨预测

据县气象局对我县**年汛期降雨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汛期(5—9月)降水量略偏多,大雨开始在5月中上旬,于9月底结束;6月和7月上旬降雨量偏多,局部地方有洪涝。据分析,今年降雨量有分布不均的特点,特别是6月至7月上旬降雨量相对较多,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2、重点区域预测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地质灾害一般多发于沿山一带、广大山区和公路沿线,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带最易发生;其次是沿公路、铁路及城镇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段。结合**年降雨预测情况及各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程度,预计全县可能发生较大险情、灾情地质灾害的主要有以下区域:

重要区域主要包括玉龙镇老街东侧斜坡地段,玉龙镇老街两侧斜坡地段,玉龙老镇燕子岩、狮子岩危岩带;大足县北部、西部、西北部地区和古龙乡。这些区域可能发生较大规模险情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重点街镇乡主要有玉龙、宝顶、宝兴、石马、金山、拾万、国梁、珠溪、铁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龙、龙岗、棠香等16个街镇乡,面积469.8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危岩崩塌。

重要交通干线主要包括大邮路、大铜路、大荣路、城宝路、大安路及成**铁路大足段等沿线的高陡斜、边坡。这些区域主要可能产生高陡斜、边坡崩塌破坏失稳。

重要矿区有天青石矿区、跃进煤矿等。这些矿区可能产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重要水库有上游水库、化龙水库、古龙乡白石村通天河水库等。这些水库可能产生渗漏。

除此外,在上述各重点预测区域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对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

3、重点防范期

全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汛期(5—9月),每年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生和滞后性。暴雨的频率和强度直接制约和控制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以汛期(5—9月)作为重点防范期。

近年来,全县因不合理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增多,各类对地质环境扰动破坏强烈的工程建设项目均应以整个施工期作为重点防范期。

同时,地质灾害不完全由降雨所诱发,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在无雨期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又以危岩崩塌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最为典型,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在非汛期同样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

**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在认真总结**年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情况,结合县域内城镇、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分布状况和城镇规划,我县**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为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区、重要交通干线、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和重点矿山等4个区域。

1、重要城镇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城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首先要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工作,同时还需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目前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应注意建立和改善灾害体及周围地表的排水系统,保护坡体植被,及时封闭地表裂缝,加强监测,尽快进行勘察治理;对已作过治前勘查或进行过局部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应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变形监测和后续工作,力争及早治理,以避免造成更大危害;进一步完善对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检查和汛后检查制度;国土、建设、交通、水利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对破坏地质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除继续推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外,还必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和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调查表详见附表三)。

对矿区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对规模较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应采取排水、充填裂缝等应急措施。要加强对矿区的管理,规范不合理工程行为,特别注意对尾矿和废渣堆放点的监测,防止暴雨引发矿渣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2、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县境内溪河纵横,各级交通干线均受到地质灾害不同程度的威胁。这些灾害点大多数稳定性较差,汛期变形明显加剧,对所处交通干线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对道路旁的地质灾害设置缓冲带,对滑坡主要采取以排水、减灾和护坡为主的防治手段;对危岩崩塌主要采取清除、衬砌和封闭为主的防治手段。同时要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并定期检查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

3、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全县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多成点状分布,部分受地质灾害威胁。其中主要有北山石刻区滑坡,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北山石刻区停车场旁危岩、南山石刻区危岩等。由于自然人文景观点的特殊性,需对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点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防灾措施,首先要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报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坏自然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考虑工程治理措施,争取市级项目对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带进行工程治理。

(二)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1、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登记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同时编制和落实好点上的防灾预案,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作好监测预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各街镇乡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历年地质灾害抢险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形势,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项准备工作,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各有关部门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了解水情、气象、灾情、险情,按规定请示、报告、传达,并认真作好记录。

2、建立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制定防灾预案

为加强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和各街镇乡应成立以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以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建立包括县、街镇乡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机构,对发现的险情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县政府指导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开展辖区内的应急抢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贸易、公安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物资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部门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信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各街镇乡政府要根据县和当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现状、气象部门提供的短期降雨预测结果及县防灾有关精神,编制本街镇乡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严重威胁城镇、居民聚居区、国家公益性机构、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汛前排查情况。对全县40个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近期防治规划(**—2011年),对全县65个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远期防治规划(2011年—2015年),对其余地灾隐患点加强监测,逐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各街镇乡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要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在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建成以专业监测为主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群测群防监测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测预警,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辖区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政府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各街镇乡要加强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四、地质灾害处理与灾情报告

(一)地质灾害处理

各街镇乡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灾情报告

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必须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及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生规模较小的地质灾害,县政府负责处理,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发生重、特大地质灾害时,由县政府在2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受灾信息,12小时内上报灾情及救灾情况,并抄送市级政府有关部门。

县国土房管局得知发生重、特大地质灾害信息后,应按规定及时报告。

第6篇

震后恢复重建任务重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繁重。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巴基斯坦协调官让・范德莫特里在伊斯兰堡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的工作重心目前正从救援工作向重建工作过渡,但这一过渡过程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救援行动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但它还不是整个救灾工作的最困难部分。要让灾民恢复正常生活,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些国家的救灾经验表明,在救援活动告一段落后,后续工作容易进入低潮。因此,面临每年一季的严冬,巴基斯坦灾民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重建资金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005年10月15日,巴基斯坦总理肖卡特・阿齐兹坦言,巴基斯坦北部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灾后重建可能需要50亿美金资金,重建过程可能需要10年时间。2005年11月11日,巴基斯坦总理财政事务顾问萨尔曼・沙阿在伊斯兰堡举行的新闻会上宣布,在全部重建活动所需的51.98亿美元中,向伤亡和房屋受损家庭提供补贴为2.05亿美元,救援行动所需费用为10.92亿美元,灾区初步恢复生产生活需要3.01亿美元,恢复基本经济活动需要9700万美元,对灾区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35.03亿美元。他表示,这些数字仍然只是对中间费用的初步估算,随着救援和评估人员更多地进入那些灾后初期因交通原因无法进入的地区,对重建费用的估计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同时,灾民面临寒冬,重建时间要求急迫。巴基斯坦地震发生在冬季,灾民过冬以及次年过冬都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05年11月19日,阿齐兹在巴基斯坦灾后重建国际会议发言中强调,对灾区的救助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过“这不是一次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因为“灾民所需要的紧急救援行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比我们原先预期的要长”。安南在会上发表谈话说,随着喜马拉雅南部山区严寒的冬天正在一步步迫近,灾区正在面临着第二轮大规模死亡的威胁,因为妥善安置灾民、搭建临时房屋和开展灾区重建已成为三项最为紧要的任务。他向各援助方发出呼吁:“我们的努力决不能松懈,必须让(灾区的)民众尽可能保持健康和强壮,以迎来重建的那一天”。

建立管理机构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国家各部门间统一协调,各尽其责,共同协作才能做好。因此,明确责任机构,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合理规划重建方案,协调实施灾后重建行动等工作就排上了巴基斯坦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日程。

首先,巴基斯坦成立震后恢复重建局。2005年10月15日,总理阿齐兹表示,为加强对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协调,巴政府决定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震后重建局,该局直接向总理报告工作。震后恢复重建局是巴基斯坦地震后政府成立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协调机构,该局由主席领导,下设法规和采购、财务、规划、监测评估、过渡时期救济等部门,它的使命是规划、协调和规范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通过个人互助和社区参与,鼓励自强自立。在该次地震后,震后恢复重建局的目标是通过政府资助,在农村修建大约40万座使用抗震技术的房屋。

灾后恢复重建局成立之后,立刻开展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首先,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方针。2006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局制定了《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文件》和《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具体指导巴基斯坦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政府对倒房、毁房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鼓励个人自强自立,自己劳动或雇工建筑房屋。其次,开展灾情和需求情况评估,震后恢复重建局派出600名援助和监察人员到9个受灾区调查,摸清资助人员名单,划分资助类别,确定重建补助标准。第三,政府根据灾民住房受损情况分阶段进行资助,以保证资金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第四,邀请巴基斯坦国家工程服务公司设计抗震民房,备用几种模式共灾民选择。第五,进行大规模培训。巴基斯坦动用12个灾后恢复重建培训中心,经过两年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其中,基础培训310436人,技术培训199686人,社会重建动员和组织能力培训110750人。

实行“自我重建战略”

巴基斯坦政府实行“自我重建战略”,鼓励灾民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政府向灾民提供资金、技术和指导,建筑质量则由震后恢复重建局负责监督。该局主席阿尔塔夫・萨利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府提供资金,灾民提供劳力,在冬天来临之前,地震灾区将重建起60万栋房屋,使每个受灾家庭都有固定住所”。

2006年4月7日上午,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和巴控克什米尔帐篷营地中的灾民领到了政府发放的房屋损失调查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根据计划,灾民房屋损失调查工作需在10天内完成,政府根据申报情况,向房屋完全损毁的家庭提供75000卢比(约合1250美元)房屋重建费用,向房屋部分损毁家庭提供50000卢比(约合833美元)重建费用。为让那些因为重建住房而无暇工作的灾民获得生活来源。巴基斯坦政府还在后来的6个月内向他们提供每月3000卢比(约合50美元)的补贴,孤儿、寡妇等弱势群体也将得到特别救助。4月8日起,灾区开始举行多个防震住房、学校和清真寺的奠基仪式。

《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文件》规定,在进行恢复重建前,开展培训、信息交流、教育等活动,鼓励使用身边便于利用的材料,使用成熟的方法修建房屋,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建筑材料供应,提供银行账户进行拨款。为帮助地震采取培养重建工作所需的各类人才,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政府在灾区陆续开办“技术发展中心”,首个中心在2006年4月底投入运转。

同时,震后恢复重建局与受助家庭签订合同,保证修建房屋时正确合理使用资金,并应用抗震机构标准。政府资金将资助受益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根据受益人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比较贵的住房结构,将被资助比较小的面积。巴基斯坦政府鼓励受益人自己动手或雇人修固房屋,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建筑材料,受益人将直接通过银行领取恢复重建资金。

为了保障房屋材料和质量,巴控克什米尔政府组成了一个技术委员会,为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市所有重建的房屋进行质量把关。据介绍,每个重建住房的灾民都可以拿着房屋图纸找到这个委员会,请他们帮助查找设计中的问题,房屋建设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技术指导。

第7篇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代表、媒体人士、爱心企业和NPO组织代表共160余人参加论坛积极献言,围绕“志愿服务组织的合理架构(常态与应急状态)”、“志愿服务立法研究”、“灾后重建中志愿服务项目规划”、“爱心企业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有效模式”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经验分享”等5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全球之声”时事评论员毕研韬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锦棠教授、可可西里管理局才嘎局长、《国家历史》杂志刘红燕副主编、西南财经大学韦克难教授、瑞莱克思教育培训中心王洁琼咨询师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表精彩演讲。他们观点独特、见解深刻的演说激起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来自宝马、安利和卫通等爱心企业代表除了介绍企业在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外,还就爱心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进行了探讨。同时,来自法律界的专家以“完善立法,为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提供保障”为题,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志愿服务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论坛上,NPO组织代表、圣爱基金会负责人发表倡议,号召全体志愿服务组织继续关爱四川,情牵四川,践行志愿精神,为四川灾后重建作出积极贡献。

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各级团组织把抗震救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经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授权,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在省、市、县三级迅速建立了志愿服务指挥中心,及时志愿者招募公告,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按照灾区需求,及时派遣志愿者队伍参与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优势,有力有序有效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那段与生命争分夺秒的日子,志愿者们乘火车、赶飞机、白驾车、搭顺路车,从四面八方赶来;

在团省委机关、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地的志愿者招募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排起长龙;

在通往灾区的高速路上,绿色的军车,白色的120救护车,贴有心手标志、挂有爱心横幅的各式志愿者车辆川流不息,一场全国人民齐心参与的抗震救灾的大决战场面令人振奋…

据不完全统计,共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到178万余人次。派出的志愿者队伍中包括9.34万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其中有4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将灾区群众帮扶和心理调适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了群众思想工作。在那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爱心换取希望,用生命换取生命的大救援中,志愿者成为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现出众多先进团队和个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绵竹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岩、蒙祖海、尹春龙。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青年的广泛认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当抗震救灾志愿从抢险救援阶段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也迅速调整状态,从应急转入常态。我们及时从志愿者队伍、组织、资金、阵地等方面入手,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接力机制,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志愿服务。

一是积极构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联合省应急办等14家职能部门制发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并纳入省政府应急处理运行体系。在紧急状态下为政府处置公共应急事件提供后备和补充力量。10月上旬,我们迅速组建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并赴茂县等重灾县执行应急志愿服务任务。市、县两级应急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工作相继启动。

二是努力构建志愿服务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加大与民间社团、公益组织交流力度,透过基金支持、社会捐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保障。成立了“卓卓志愿者公益基金”,首批争取社会资金150万元。

三是派遣骨干志愿者队伍继续深入灾区一线支援抗震救灾。紧急抽调非灾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基层工作队驰援重灾县(市、区)团委:紧急增招并向全省灾区增派了1000名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有效充实了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四是着力建设巩固志愿服务阵地。我们已在全省重灾县(市、区)建设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站300余个,未来三年将在全省建成1000个“志愿者服务站”,有效拓展志愿服务站工作领域和项目。

五是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在省人大的重视和支持下,将《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纳入2009年立法调研计划,争取依法合理界定志愿服务内容、范围,明确志愿者及组织内涵、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责任。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几点启示

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六个月里,我们面临了少有的遭遇和处境,经历了少有的困难和考验,承担了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受到了少有的关注和关切,赢得了少有的掌声和赞许,收获了少有的坚强和振奋。总结回顾起来,有几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珍视。

(一)党政重视支持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巨大动力。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中,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看望慰问志愿者,总理亲自向团省委下达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群众工作和心理调适工作的重要任务。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提出了明确指示。省长蒋巨峰就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作具体要求。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授权团省委统筹志愿服务工作,中央和省委单独下达志愿者表彰名额,充分反映了党政对团组织和志愿者的信任和关心。

(二)应急快速动员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从第一时间应急快速反应到形成合力,从志愿者有力有效组织到抗震救灾志愿服务队有序派遣并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从志愿者队伍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到广大志愿者以超常的坚定坚强坚韧,与灾区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尽己所能,无私奉献。志愿者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了高尚的情怀。我们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

(三)有效整合资源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灾区群众特别是灾区青少年的迫切需求,我们以项目化运作方式,以志愿服务形式吸纳、凝聚了一大批社会团体、青年组织、企业协会、QQ群、车友会等民间组织,联系了宋庆龄基金会、国际美慈组织、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日本长腿叔叔育英会等国际国内知名组织 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效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工作领域。

(四)完善组织体系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依托全省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网络,我们迅速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志愿者指挥中心,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联合办公室等,形成了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了志愿者数据库,针对性开发了志愿服务项目,准确对接服务与需求,积极统筹协调,有效组织引导志愿者,形成了志愿服务的合力。

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全省的抗震救灾工作已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任务更加艰巨,影响更加深远,责任更加重大。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厉行节约、保护耕地,传承文化、保护生态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重建基本原则,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客观分析了当前全省面临的形势,科学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的总体要求,明确了用好“两个机遇”(即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强化“三个全面推动”(即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这给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形势,如何推动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一是如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持久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从当前实际来看,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还存在参与组织规模较小,参与人数有限、参与主体较单一、志愿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等具体问题,有待我们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深入持久参与灾后重建。二是如何全过程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灾后重建中,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在几个月里集中爆发,应该是一场考验意志的“志愿长跑”。灾难考验了我们的应急机制,灾后重建工作要求我们从应急状态下的志愿服务行动向常态下的志愿服务行为转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到心理抚慰、农房重建、医疗卫生、困难帮扶、就业创业等生产生活多个领域。三是如何构建灾后重建志愿服务体系。灾后重建中,如果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志愿服务有限的资源将难以发挥最大效用。有必要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协调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应对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高效到位的志愿服务。四是如何实现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志愿服务发展实际,立足灾区重建实际需求,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激励等长效机制,将对深化志愿服务行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几点构想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重点做好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体系。一是在现有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特别是县(市)级协会的建设,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完备、相互协调的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协会体系,不断增强协会的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做好志愿服务站建设,加强组织体系网络建设;建立志愿服务站社会化运行模式,按照志愿服务站建设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社区、街道和农村特别是灾区安置点志愿服务站的建设,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加强与民间社团、NG0组织等公益组织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引导、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建立开放合作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是多年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灾后重建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受灾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和灾后重建各个方面,广泛实施心理抚慰、规划建设、医疗卫生、助孤助残、结对帮扶、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专门成立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项目运营办公室,将就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开发与实施,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建成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全省项目与地方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架构。

(三)进一步培育志愿服务骨干队伍。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专长,我们将大力培育志愿服务骨干队伍,重点在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方面下功夫,大力引进专业志愿者,着力培育本地志愿者,努力实现“专业志愿者本土化,本土志愿者专业化”。一是进一步加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管理力度,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以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为补充,培育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骨干队伍。二是继续做好全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服务专业的应急志愿者,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序性。

第8篇

摘要:通过找准营区硬件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可以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基于层次分析法,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建立了由5个目标因素、24个指标构成的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某营区为例,通过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关键词:营区防灾;防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1引言

近些年,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且突发性强、危害后果重。我国灾后抗灾救灾力度大、效率高,相比之下防灾减灾能力则明显不足,不少学者开始相关研究分析,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谢礼立[1]等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震后恢复时间为评价准则,建立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吴大放[2]等构建了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进行了应用示范;张明媛[3]等提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概念,建立了生命线系统耦合关联矩阵,提出了抗灾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樊运晓[4]等建立了包括社会财富、固定财富和生命线工程三方面内容的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判指标体系。综上,因为城市规模尺度较大,城市层面的防灾能力评价主要以单一灾种为主,综合防灾能力评价则以生命线系统为主要考察对象,评价模型不适用于军队营区。地方上与营区规模类似的社区防灾减灾研究,因为受产权私有化制约,很少提出对硬件工程设施的评价与改造,主要集中在通过软性的管理手段进行安全社区的评估与改进,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等。军内一些学者———主要是“营房人”,已经发现问题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研究成果的可实施性不佳。

文献[5]构建的营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只有2个层次、5个指标,造成指标涵盖内容过于笼统、评分偏差可能较大;文献[6]也有类似问题,将营区防护和防灾评价内容混合在一起,造成单项指标所涵盖的评价内容很杂、细节过多,在具体项目评分时不便于操作。灾害之所以造成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与土木工程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军队营区可能存在的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设施设备老旧、环保措施不到位和灾备保障不周等问题,会削弱营区防灾能力,进而影响战斗力保持和提升,影响武器装备和官兵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结合长期从事营区营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从军队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出发,研究营区作为承灾体的防灾能力评价,以期为提高硬件设施抗御灾害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7]是模拟人们决策过程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的系统评价,通过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

2.1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通过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和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并通过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来分析重要性比较的主观判断是否偏离客观实际,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逐层计算权重。

2.1.1构造各层指标权重判断矩阵模型

根据对问题的调查分析,把相关因素按性质分层次排列。一般可分为三层,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2构造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两两比较,对同层次指标之间相对上层次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其中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标识。

2.1.3层次排序和结果一致性

检验将相关说明、材料和评价参考标准提交给本领域专家,凭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2.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多年营区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梳理,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筛选出24个营区防灾能力考察指标组成指标层,并归纳成5个方面组成准则层。选址部署准则层包括场址避灾情况、周边灾害源、营区对外通达性、外部救援力量和安全防护等五部分内容。规划布局准则层包括保密性圈层划分、功能分区、路网交通、绿地和场地等五部分内容。营房条件准则层包括营房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防火安全性、防灾设施可靠性、日照通风和采光等五部分内容。环境保护准则层包括地形地貌处理、雨污排放、废气处理、垃圾处理和军事污染处理等五部分内容。灾备保障准则层包括供水、供电、通信保障和监测监控系统等四部分内容。

2.3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邀请某军事设施建设主管部门、某工程设计研究院、某工程建设指挥部、某质量监督站、某军兵种军事设施建设局以及相关院校等单位的11名专家,按照前述1—9标度法对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定。首先,将1—9标度表、相对重要性调查表和有关资料发给专家进行独立判断;其次,回收结果并计算相对重要性均值和同类指标归一化处理;然后,将计算结果返给各位专家重新填写,直至各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以此的两两指标相对重要性平均值构建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对其进行仔细验算,对不符合要求的重新进行调整,直到各判断矩阵都具有符合要求的一致性,最终得出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2.3.1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解决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为相应因素的单排序值。

2.3.2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是在同一准则层中单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出针对目标层的准则层所有指标重要性的绝对权重,为了使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也需要像层次单排序那样,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各指标经过调整的最终权重值进行层次总排序。

2.4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评价评定标准

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营区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筑法规和《军队现代营房建设管理评估试行标准》要求等制定的[8]。由于我军部队类型多、分布广,对营区防灾规划建设要求不尽相同,本文所拟订的评定标准不可能适用于全军部队,其他营区参照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

3实例应用

3.1某营区防灾能力评价实施与结果

首先,调研与评分。选定13位军事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干部,通过对某营区现场查看和集中审阅规划、现状及相关管理资料,发放评价表,并要求评价人员背对背独立评分。然后,数据采集与处理。所有评价表经收回且确认有效后,用Excel软件建立高级运算表格,输入评分数据。假定各位评价人员的评分权重相同,根据评分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得分,并加权计算,得出加权总分。七年后,再次请专家对改造后的营区防灾能力进行评价打分。

3.2营区改造前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6.98分,表明该营区防灾能力较弱,其中,6、7、8、11、12、13、14、16、17、21、22共十一项单项得分低于7.2分,特别是营房条件方面,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和防火安全性三个指标项得分均未超过5.02分,结合营区营房具体情况,可知大量营房建成年代久、安全性较差,急需改造。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该营区90%营房严重受损。

3.3营区防灾改造情况概述

该营区进行了灾后恢复重建,改造后建筑密度1.8%,容积率0.02,绿地率70%,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收集率均为100%,重点对场地和营房加强了防灾规划设计,主要改造内容包括:(1)场地与布局改造。因山就势保留和恢复林区1360亩,整合功能、紧凑布局、集约建设,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影响,对地震后出现的多处山体松动、滑坡地段进行了堡坎加固,恢复地表植被。营区集中建成区内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营区综合训练场空旷宽敞。在营区主轴线区域设计的景观水系,结合了防洪和生态建设。(2)营房改造。新建22栋营房单体,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加固改造营房4.5万平方米,整修营房35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营房均按照国家和地方抗震、防雷、防火等要求设计。(3)道路和出入口改造。根据场址实际情况保留北出入口和东北侧辅助出入口,增设南侧战备出入口。营区道路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主干道混凝土强度C25,宽7米,三纵三横,分隔六大功能分区,营区道路占地18%,主要道路成环,道路呈网状。(4)防灾工程改造。重点考虑防火、防震和防洪。拓宽原有道路兼作消防车道,结合道路网将营区分为五大防灾区,在每个分区最高处设防灾监控系统,台地建设区消防道路连接成环。(5)设施设备改造。优化营区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以及给排水外线、消防外线等系统。变电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至3个,进行分区供电。打造营区“六网七系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其中,“营区安防一体监控系统”通过营区周界、营房和营房内部及重点部位设置的监控点,实时掌握营区安全状况,及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数字营区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计量、传感设备,精确监测水网泄漏点位。

3.4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8.21分,且24个指标中没有低于7.2分的,表明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较强,且基本没有防灾短板。该营区营房在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和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恢复重建以来未发生各类重大灾害事件。

4结束语

本文以军队营区防灾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用于找准营区工程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为军队营区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某营区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风华,谢礼立,范立础.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J].地震学报,2004,26(3):318-330.

[2]吴大放,刘艳艳,陈剑波,等.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及等级划分———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4):107-110.

[3]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后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地质,2001,15(1):113-116.

[5]张义清.营房工程防灾减灾管理研究[D].重庆:后勤工程学院,2010.

[6]张庆.营区规划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后勤指挥学院,2009.

[7]董艳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92-93.

第9篇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

摘 要:雅安4·20地震发生后,给四川带来巨大的损失,灾难过后的重建是四川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全国瞩目。为了更好恢复重建的需要,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地震案例进行了全面收集,尤其是日本311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经济领域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的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重建借鉴。

关键词 :地震灾害;灾后重建;持续经营计划;汶川大地震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42-02

我国由于地域广袤、地质复杂致使灾害情况尤甚。我国20世纪以来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0多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造成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地震灾害不可避免,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不断重演。"大破之后必有大立",受灾之后的发展,是灾后重建规划无法忽视的重要课题。在灾后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中企业的恢复和重建十分关键。同时企业的恢复重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七级以上的地震灾害,其中破坏最严重,影响最大要数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汶川5·12大地震。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地震灾后的重建经验和教训,为雅安地震的重建提供借鉴。

一、唐山地震重建经验分析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大地震,地震波及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唐山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程才实认为唐山重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程才实说,“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从地震发生35年后的今天看唐山重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安全还包括建造标准,从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国家的标准是很明确的,给全国按地震的烈度划分了区域,每个区域要执行不同地震烈度的建造标准。

2.以人为本

在唐山重建中,自始至终视住宅建设为“头等大事”,鉴于此,对住宅建设中,资金优先安排,运输优先保证,物资优先供应。

3.是发展

在关心民生的时候同时要关心生产。要重视重要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让这个城市马上形成造血功能,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重建也留下了遗憾:重建选址没有避开地震断裂带;急于让灾民住上房子,规划水准不高等问题,也为今天的重建提供了教训和参考。

二、台湾9·21大地震经验分析

1999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面,发生了震级为里氏7.6级大地震。地震造成死亡2321人,受伤8,000余人,该次地震估计造成经济损失92亿美元,约占台湾年GDP的3.3%。台湾“9·21”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十分艰巨,于2005年才宣告完成。台湾在重建过程中有以下经验:

1.重建推动灾区进步

大地震促使各方人士调查灾区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重建工作促进灾区的进步。例如修建抗震的新校园和公共工程、推广安全教育等。

2.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灾民的需求也有很多差异,单纯依靠政府无法满足每一个灾民的具体需求,通过民间义工和民间组织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3.成立统一的重建协调机构

台湾成立了“行政院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和协调地震的重建工作,该委员会制定重建计划的策略和总体规划,安排重建资金的使用。该机构是一个从上到下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在水平上又细分出各种不同的责任分工,并落实到具体人头上。

4.灾后重建,旅游当先

旅游似乎看上去与地震灾后重建的情感基调不一致,但实际上重大灾害发生后,在诸多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优先恢复发展旅游业,是国际性的经验。泰国在东南亚海啸之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香港在“非典”之后、云南在丽江地震之后,都把旅游作为优势产业统筹规划,优先予以恢复和振兴,也都对灾后整体恢复产生了明显拉动作用。台湾有关方面较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积极宣传灾区真实的旅游信息,消除民众恐慌情绪和客源地的各种误解;另一方面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灾区旅游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但是重建中也曾在一些教训,主要体现在:对灾民需求缺乏持续关注,赈灾中浪费严重,迁居遭遇问题。

三、汶川5·12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该次地震的重建工作目前中有序开展中,但是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在雅安地震重建中借鉴。

1.统一高效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

5月18日,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9大工作组,其中,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负责拟定灾后重建规划。5月21日,国务院研究决定,由30位专家组建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地震救援和重建提供建议。

2.统筹规划

灾后重建时间长、任务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经济、社会与自然规律,统筹城乡,以科学发展。2008年9月23日电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3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以及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3.对口支援模式是有效的探索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汶川地震两周年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18个对口支援省市给予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472个,已开工项目和建成项目分别占已确定项目的98.7%和73.7%;对口支援资金772.3亿元,已完成投资587.4亿元,占总投资的76.1%。

4.推动产业重建

产业重建是灾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为了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改善民生,立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灾区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5.灵活筹集重建资金

汶川地震重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捐赠,同时政府还在积极开展用较少的政府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

四、对雅安4·20地震重建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期望对雅安4·20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注重沟通协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灾后重建领导体系

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巨大,灾后重建工作十分复杂,因而灾后重建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高效的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日本的经验和海地大地震的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体系由中央领导、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重建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

2.制定灵活的金融财政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通过灾区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减轻受灾地区企业、个人的负担。通过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获得重建资金。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灾区重建。

3.建立灾害风险分担的长效机制

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建立多元化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地址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平时建立地震风险准备金制度。每年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发生地震时,补贴灾民,分担损失。

4.地震重建考虑长远。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灾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因而灾区重建从城市修建、房屋修建、产业规划、企业选址等都要考虑长远。

5.推动企业重建,促进经济发展

灾区援助只是为灾区输血,而企业重建,恢复生产,才是重建灾区造血功能。在支持企业重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国有大型企业的重建工作,更要重视灾区的中小企业,因为雅安4·20地震灾区,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在重建中的困难远远大于大型企业,他们的恢复发展自己关系到灾区民生和当地经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淑升,吴舜泽,逯元堂,于雷.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8,7.

[2] 伍松乔.“再造新北川”[J].四川文学,2011,5.

[3] 王能洲; 张婧; 马仁锋.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的影响及重建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4] 袁旭梅; 刘玲.灾后重建的投资最优曲线[M].WTO经济导刊,2009,5.

第10篇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 "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

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各个地区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区地震工作机构的重要工作。我国的地震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次多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大都发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就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与能力,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削弱。虽然有些国家曾试用断裂注水等方法使地应力逐步释放,而企图达到削弱地震灾害源强度的目的,但这也仅是在研究过程之中,如若考虑到我国地震的多发性和经济技术能力,类似方法的实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震源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而进行破坏的,人为阻止地震波的传播也是很困难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地震的承灾体主要是构筑物破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坏和引起次生灾害,这些通过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护和减少损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各方支持、科学规划的方针,发动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全力支持灾民从快、优质重建家园,确保200年春节前,结对联系的对象搬进新居。

二、结对联系办法

县直联系单位向各乡镇提供干部职工名单,再由各乡镇根据联系单位提供的干部职工名单,遵循一个村以一个单位为主的原则,按结对的方式,具体排出干部职工联系对象的名单。排定后的名单于9月29日前报县抗洪救灾指挥部及县直联系单位各一份,联系干部职工务必于10月上旬进村入户,开展帮助灾后民房重建户的重建工作。

县派驻各重灾乡镇的工作组长负责督促结对联系的县直单位做好结对重建工作。结对联系干部职工记好联系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到户联系的时间、帮助联系的内容、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及对象的反馈意见等。联系工作日志须有联系户签字,并接受包点联系县干及县有关部门的随时抽查。

三、结对联系干部的联系职责

结对联系干部职工要肩负“为民解困”的重责,饱含“爱民助民”的热情,按照单位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投入到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中去。结对联系的具体职责:

1、按照该受灾村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引导结对对象集中迁移,并积极协助他们选好重建地址,帮助设计重建住房方案。

2、积极帮助重建户,落实政府部门援助资金,协调信用社贷款支持,帮助联系落实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帮助联系其他社会资源对房屋全部倒塌户建房的扶持和援助。

3、协助解决结对对象建房期间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暂时居住帐篷的,要在10月底前帮助落实公房和投亲靠友,以确保灾民安全越冬。

4、协助落实结对对象建房期间的各项收费减免政策,做到零收费。

5、协助结对对象把好建房质量关,确保达到安全居住国家标准。

6、督促结对对象尽快实施重建,确保元月16日前搬进新居。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联系单位要充分认识结对联系房屋重建户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安排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结对帮扶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带头,班子成员要全体参加,副科以上干部每人都必须联系1户以上。

各单位明确一名结对帮扶联系员,必要时驻村做好房屋全部倒塌户房屋重建工作的信息联系,及时将房屋全部倒塌户重建房屋工作的进度反馈到本单位。

第12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对这起发生在高原地带、三江源头的强烈地震,举国震惊和悲痛、举世瞩目和关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工作,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就是要全面总结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奋力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抗震救灾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提供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

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玉树地震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浅,震中距人口密集城镇近、破坏力强。主震震级达里氏7.1级,最高烈度9度强,震源深度14公里,余震3000多次。灾区总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约1000平方公里,有24.68万人受灾、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多元。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平房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通往结古镇的主要通道214国道多处断裂沉陷、桥涵坍塌,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这次玉树抗震救灾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在灾难救援史上是罕见的。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救援队伍高原病多发;灾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救灾人员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受灾区域集中、地带狭窄,大规模救援行动难以展开。但是,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千难万险消磨不掉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千山万水阻挡不住我们救援同胞的坚定脚步。我们迅速组织开展了一场在高原高寒地带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我们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坚持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逐村逐户进行拉网式搜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紧急转移被困群众22.5万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我们最快速度救治了伤病人员,迅速向灾区调派医疗队伍,所有伤病群众都得到及时救治,地震当日果断决策实行全部重症伤员转运治疗并在72小时内完成,有效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我们最大可能安置了受灾群众,紧急调运大批救灾物资,地震次日国务院制定了临时救助政策,18.82万人领到生活补助,20.65万人领取了救灾口粮,19.31万人领取了转移安置补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灾后无大疫,切实做到了让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病及时能医。同时,优先解决临时校舍问题,灾后36天内所有学校全部复课,高考顺利进行,并在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安排3535名灾区学生在省内转移就学、5074名中学生转移到省外就学。震后第七天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表达对玉树地震罹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我们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紧急抢修因灾损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震后3小时玉树机场恢复通航,24小时基本恢复了交通、通信,48小时基本解决了通电问题;切实做好余震监测防范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避免了新的人员伤亡;尽快恢复灾区商业、邮政、金融等服务网点,支持农牧民开展生产自救;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灾区保持人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我们及时客观公布了抗震救灾有关信息,紧急启动应急新闻机制,及时准确震情灾情和人员搜救、医疗防疫、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捐赠资金物资接收和分配使用等情况,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我们迅速扎实展开了恢复重建,灾后第二天即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准备工作,迅速完成灾害损失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定国务院关于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意见,编制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灾区废墟清理,组织实施对口援建。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灾区人民正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顽强奋斗,重建家园,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次玉树强烈地震,再次让世人认识到什么是山崩地裂、山摇地动,也再次让世人领略了什么是顶天立地、感天动地,见证了人间大爱、生命坚强、人民伟大。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留存人心,有很多舍生忘死的事迹让人铭记,有很多大爱大义的善行感动百姓。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国抗震救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上耸立起又一座巍峨丰碑!

危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同灾区人民心心相连。正在国外访问的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提前回国指导抗震救灾。总理立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部署安排。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依法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于当日赶到灾区,组织协调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结合玉树灾区特点,迅速排出抢险救援的时间表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时间表;科学就近选派适应高原环境的救援队伍,科学组织运用先进技术装备,科学划定救援片区,科学安排重症伤员转移治疗,科学规划灾后恢复重建,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抗震救灾的速度、效率和效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品格,生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危难时刻强大的领导力和驾驭力,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

危急关头,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青海省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紧急投入抗震救灾。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组织带领群众抢救被困人员、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家园。广大共产党员危难之际牢记使命,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特别是灾区基层的很多党员干部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拼着性命工作,以心血、汗水和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灾区人民在强震面前没有惊慌失措,在失去家园的时候没有悲观消沉,坚强不屈、守望相助,在残垣断壁之间、碎石瓦砾之中,各族群众和各界人士奋力开展自救、互救,用压不垮、震不倒、摧不折的精神,集聚成“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的强大力量。

危急关头,我们的人民军队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6000名人民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民警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承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帷⑻乇鹉芊钕住钡木瘢约崆恳懔μ粽教辶蕖⒕窦蕖⑸婕蓿迤魄淹蛳瘴智褐谒腿ド南M4痈呒督斓狡胀ㄊ勘巳朔苡抡龋睦镉惺茉秩褐诰拖蚰睦锛幔睦镌智槲<本拖蚰睦锍迦ィ睦镉猩揽佳榫拖蚰睦锿H嗣褡拥鼙贸嗟ㄖ页稀⒏痔庵竞脱庵仔戳烁刑於氐挠⑿劭琛K且宰约旱氖导市卸砻鳎遣焕⑽焕⑽率逼谧羁砂娜恕?危急关头,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合力。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目光就一起投向玉树,忧心如焚、感同身受、竭力相助,奏响了“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的时代强音。各地区各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全力支援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各条战线都在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中华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又一场重大灾害、经受住了又一个重大考验。这场抗震救灾斗争,是一次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弘扬、政治制度优势的大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防灾减灾能力的大提升。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极大地激励灾区人民用汗水重铸新的生活、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同志们、朋友们!

在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从中收获了宝贵启示。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突出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近些年来,从应对非典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以及正在有序进行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从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经受住了多项重大考验,再次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蓬勃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也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保证。没有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没有30多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和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只要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这次玉树强烈地震的斗争中,我们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民族大团结具有特殊的凝聚力,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强震突袭玉树,玉树各族人民生死相依、共同面对,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甘苦与共,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民族情意。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再一次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感情。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新校园、新家园、新玉树。玉树的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制约、困难和挑战,任务繁重艰巨。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要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区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上一个大的台阶,使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的台阶,使灾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目标。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结合起来,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与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结合起来,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深入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力争今年底前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使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实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同时,同步安排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抓紧恢复公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参与对口援建的单位要精心做好援建各项工作,灾区各级政府要为对口援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并动员和引导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努力构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重。今年我国历史罕见的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森林大火等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应对举措。我们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抗御能力。要高度重视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和医疗防疫体系,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又一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同志们、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