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建筑论文

可持续建筑论文

时间:2023-01-01 08:4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建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持续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途径,措施

 

一、引言

每当冬季,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经常会抱怨家里的暖气不热,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由于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差,使我们房屋内的热能损失了一半甚至更多。同样,炎热的夏季建筑里的冷气也因为建筑的总体热工性能差而大量散失。建筑能耗浪费相当严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术落后,供暖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当,采暖收费不合理,缺乏节能意识等。尤其突出的表现在过分强调降低建筑物的一次性投资和对某些建材制品的要求不严,结果节省了一次性投资,却造成了长久的能源浪费,得不偿失。如不赶紧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建筑能耗的浪费,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在能源日益深刻地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撑体系的今天,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二、我国实施建筑节能的一般途径

我国目前建筑节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门窗的保温隔热。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与墙体、屋面相比,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较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增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帘、窗板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2)墙体的保温隔热:

墙体是外围护结构的主体,我们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也可以采用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但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热桥对保温的影响较大,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使用内保温复合墙体使用。而且从长远来看,外墙外保温的效果明显高于内保温。由于复合墙体能满足围护结构各种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有着更多的优越性。论文格式。

(3)屋面的保温隔热:

屋面作为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它的保温隔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层,也可采用架空型保温屋面或倒置式屋面等方式来达到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

(4)采暖系统的节能

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供暖和区域供暖,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在管网系统中,安设平衡阀,可以使管网系统达到水力平衡,与未安平衡阀的不平衡系统相比,在保证所有房间满足规定室温的条件下,可以相对的降低所供暖区域的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三、对未来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建筑业是典型的资源与能源高消耗产业,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建筑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耗,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结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已迫在眉睫。节能绝对不等同于能耗绝对数量的降低,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室内环境质量为代价。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能耗绝对值将有所上升,建筑室内环境标准也将提高;节能的关键在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室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需要政府,全社会各个行业、企业及各位公民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宏观调控、以科技发展为载体,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论文格式。建筑节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确定可持续建筑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组织和协调全国范围或各地区的可持续建筑运动;修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新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组织和协调可持续建筑的教育和培训;促进与国际可持续建筑运动的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

(2)开展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培训

必须使建筑节能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设法筹集经费,组织拍摄建筑节能电视宣传片,在电视和网上宣传播放。教育部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教书宣传经费的投资。建设部主管报纸、杂志、网站、出版社要加强建筑节能宣传介绍,要多宣传建筑节能典型,介绍建筑节能技术和知识。

(3)推动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尽快开发并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适用的多种建筑节能配套技术,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当地适用的建筑节能配套技术。可从经过实践考验的成熟技术中先挑选出一些编印成建筑节能技术指南。还要继续研发先进适用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窗技术和采暖计量及控制技术以及太阳能、地热能技术。当前建筑节能市场中,以假冒伪劣产品和技术低价竞争的情况相当普遍,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应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加以规范,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继续组织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要重视建筑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4)组织建筑能耗调查,建立能耗数据库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建筑能耗数据,进一步了解建筑运行情况、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内少数单位做过一些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分析工作,但这不可能是全面系统的。从已有的调查资料来看,同一地区同类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差距很大,说明能源浪费大,节能潜力也大。如果如果能够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实际能耗数据,将大大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发展。为建筑的节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5)加大推广使用节能材料的力度

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促进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墙材生产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利废及建筑垃圾等再生墙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钢渣、工业废石膏、石屑等各类工业废渣,生产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陶粒砌块和各类建筑技术,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和木材资源。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及建筑节能产品的备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四、结语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策划、实施及取得实效的长时间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诸多环节。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论文格式。可以预见,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迫切要求,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

【2】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

【3】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

第2篇

1.问题提出

建筑的发展把“人的需求”推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上――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因此,我们努力实现的不仅是有个建筑物,还要使之置于一个健康的、易于生存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中。建设部发言人仇保兴强调: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绿色建筑评价研究发展得非常快,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得认识还不完全,与实际需要相比,评价体系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至于绿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客观、科学的体现。

本课题就是在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后,运用价值工程等原理及方法对绿色建筑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没有很好地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它只是基于环境学家的角度对是否为“绿色建筑”进行了判定及对其等级进行了划分,然而并没有对绿色建筑做出全面的评估。本论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1.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等因素,还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如:建筑形态、使用方式、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等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营造等等进行分析以得出绿色建筑的真正价值所在。

2.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及回报,检验各项绿色技术带来的效果,包括对其在使用过程中运行费用的降低、节能效益,甚至对人体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上评估。

3.目前的几乎所有国家的评价指标体系均没有评价历史人文等有关内容,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内容的欠缺,本论文将会考虑建筑和历史人文的平衡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战略与技术”,成立了相关的技术协会、研发组织,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

英国建筑研究所(BRE)推出的BREEAM是各种评价系统中最著名的一个,它于1990年首次推出,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最初,BREEAM的评价目标主要是办公建筑,该机构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目前该系统己在全球传播,并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建筑物环境质量和性能的工业标准。

(2)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

“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1998年8月第一版,2000年8月第二版)。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2000年3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 LEED GREEN BUILDING RATINGSYSTEM VERSION 2.0),旨在用成熟的或先进的工业原理、施工方法、材料和标准提高商业建筑的环境和经济性能,为设计单位按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设计提供指导。

(3) GBC绿色建筑挑战

“GBC绿色建筑挑战”发起于1996年,当时有加、美、英、法等14个国家参加。两年间,各参与国通过对多达35个项目进行研究和广泛交流,最终确立了一个合理评价建筑物能量及环境特性的方法体系:GBTOOL,目标是建立第二代建筑环境评价系统。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14国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会议“绿色建筑挑战98 (GBC98)”,在这次会议上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和总结。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可以适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的技术水平和建筑文化传统.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绿色观念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尤其是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我国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绿色评价体系之后,已经推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生态评估体系包括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和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大指标. 经判断打分后上述五大指标体系得分都在60分以上则被认定为绿色生态住宅,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2)建设部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5年10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6月)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木,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笔者主要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①在现有的各种评价系统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基准,每种评价系统选取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都大相径庭,这就使得每种评价系统的使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第3篇

关健词:生态建筑;设计要点;注意事项;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building, detailed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choi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for reference.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esign features; note;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1 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心是生态建筑存在的根本, 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首先要求建

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 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 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它包括建筑物的朝向、 定位、 布局, 对地形、地势的利用, 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对植被的考虑等。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 因此, 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 如太阳能的利用、 天然冷源的利用, 自然的采光、 通风、降湿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 材料, 以降低建造成本。

(5) 尽可能使用无污染、 易降解、 可再生的环境材料

1.2 对使用者的关心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 湿度环境, 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 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 宜人的居住、 工作环境。如良好的照明系统、 合理的房间进深、 宜人的光环境。

(3)合理的空间布局, 宜人的空间环境。

(4)对各种使用者的全面考虑, 包括对残障人士的关乙。

(5) 提高安全性, 增强防灾能力。

(6) 完善的通讯系统, 使使用者可以方便、 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1.3 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 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至使用者的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这里, 建筑不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 不再是冷淇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 它将提供给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引人自然元素、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 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 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 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 尽可能将水引人一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 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 净化小环境, 改善小气侯。

(5) 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 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1.4 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 体现在生态建筑中, 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结构、 建筑设备等设计方面具有灵活的、 可选择性的要求上。

(1) 楼体的可生长性: 包括基础的预留量, 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 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

(2) 预留的管道空间: 包括水、 电、 通讯的发展空间。

(3) 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包括家具的可拆卸、 灵活拼装。

(4) 利用机器、 模拟机器、 甚至干脆被设计成机器。

1.5 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

环保技术和材料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 虽然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和材料来支持生态建筑的设计实践, 但至少我们应认识到大力开发环保技术和材料对生态建筑的支撑作用。建筑设计中应积极采用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 采用新材料、新产品, 促进建筑业的现代化, 使建筑和居住环境符合当代人的生理和审美要求。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2.1 气候设计法一一设计结合气候、地域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建筑适应气候要求的特征, 在 “ 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顺应和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 选择和创造与场地气候相适应的材料、 构造、 建筑形式和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 其设计的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方式。气候设计法重点突出气候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 并从更高的技术起点来增强对自然能源的利用。

2.2 生物设计法一一设计结合生态

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冲突, 是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生物设计法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通过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 以循环方式令资源、 能源在系统内有序流动, 获得一种低耗、高效、 无污、 无废、生态平衡的人工环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自然过程调查视自然过程为资源, 进行资源信息调查。

②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 进行资源信息调查。

③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 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 构成单因素图再根据具体要求用图叠技术进行叠加或用计算机技术归纳出各种综合图。

④结果表述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 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三、建筑结构的选择

结构设计对建筑的生态、 能源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影响。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建筑的形象、 降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建筑的飞跃总是建立在结构革命的基础上, 一些新的结构形式的现, 把人们对建筑的建造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而可以在意义更为广泛的范畴内探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造问题。

对生态建筑来说, 结构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长寿、 松散和高效的结构。这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 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 空间需求选择有效合理的结构方式。第二: 对选择的结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 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灵活性和耐久性。

3.1 结构方式的选择

(1) 结合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选择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的选择受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空间需求的影响。一般常见的结构方式如下: 木结构、 砖混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结构、 析架与网架结构、 拱结构以及索结构等等,每种结构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应根据建筑需要灵活选择。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 其各种结构体系所能提供的内部空间是不同的, 反映在建筑平面中也各具特色。 表是高层建筑一些常用结构体系在平面中的形式及所能提供的内部空间情况。

(2) 从节约能源、 资源角度选择结构一一轻质低耗能结构轻质低耗能结构具有两个优点:

1) 材料强度高、 用料省, 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较少废弃物排放,做到 “少废多用”。

2) 结构轻便, 对基础要求较低, 灵活性较大轻质低耗能结构包括一般的轻质结构: 木结构、 轻钢结构等, 也包括一些新出现的结构形式, 如张力弯隆、 张拉膜结构等。

由于现在木材已很少作为承重的结构构件使用, 因此轻质低耗能结构主要是针对轻钢结构而言。

3.2 结构方式的优化设计

优化是让一个系统通过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结构设计系统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临界点: 当设计方案未达到这个临界点时, 系统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导致不经济: 而当设计方案超过此临界点时, 系统就会失效, 结构可能会坍塌。 因此, 优化就是要寻找这个临界点。结构方式的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力效能一结构轻量化

根据结构构件传力的特点来确定构件的材料和形状,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是结构轻量化的主要特点。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 认为, 当结构的传力方式通过特定的组成构件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让人们能够凭借常识和经验做出判断时, 建筑就会使观赏者产生某种共鸣,或者是稳固带来的愉悦、 又或者是危险带来的惊叹。 当这种结构系统越接近 “临界点”, 它越具有心理比的震撼力。

(2) 提高材料效能

提高材料的强度, 不仅可以减少结构材料的消耗、 减小结构构件的尺寸、 减轻结构自重,而且可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 从而节约更多的资源、 能源。 例如, 就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 法国最近研制了一种超高性能的高强度绿色混凝土简称。

这种绿色新型混凝土的构成成分中包含一种活性细粒混凝土,简称, 其强度可达到, 甚至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利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型材, 不仅减少了构筑物的水泥与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同时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 保证或延长了建筑的安全使用期。

(3) 结构构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

在不影响建筑艺术和造型创作的前提下, 设计应尽量标准化,减少构件数量类型, 提高预制构件比例。尽管生产构件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 但从总体上说, 规模化、 产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会弥补这方面的投人。此外, 预制件组装现场, 采用干式作业, 减少施工时的能耗和污染。

四、结语

总之,生态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云, 夏葵, 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周曦, 李堪东编著生态设计新论一 A1 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整体设计因地制宜 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行业,在整个项目工程施工建设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是人们的不断追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在建筑设计中产生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的出现对建筑设计和整个建筑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如何更好的落实该理念,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的执行绿色建筑设计,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并提出了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更好的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1、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设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并且在建筑拆除阶段还能够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点。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绿色建筑就是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各类废物的产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2、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绿色建筑设计是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新理念,它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材料,使整个建筑物得以最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它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以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推行绿色建设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当地资源压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在设计的时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设计低耗能的建筑物;通过就近获取建筑材料来节约运输成本;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物的保温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等以上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运用,都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拓宽建筑材料使用范围。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能够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有利于拓宽材料的使用范围,为新材料的进一步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为了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各式各样的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并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拓宽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

3、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而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启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工程建设,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

正因为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行业和整个社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指导,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好的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结合设计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设计策略。

1、做好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建筑物整体设计的优劣将会对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整体着眼,优化设计,做好对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工作。例如,在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温墙体就没有任何必要。而在寒冷地区,使用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保温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迅速散失。在这种情况下,将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才能达到保温效果。

2、因地制宜。绿色建筑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气候不同,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就有很大的差别。而在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集热和制冷,从而降低这些方面带来的能耗和污染。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非常必要。而对于阴雨过多的地区则没有必要利用太阳能。对于寒冷地区,应该在建筑保温材料方面增加投入。而在炎热地区则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这样能够防止太阳辐射,避免产生眩光。

3、尊重当地环境。绿色建筑设计首先应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尊重当地环境。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特征、人文环境等因素,了解当地气候、水文、资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资料,使得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建筑物的舒适度,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4、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用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小的材料,尤其是优先选用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的材料。在选择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木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们的优良性能,还要考虑它们无有毒物质的释放。此外,还要注重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以采暖空调为例,如果使用绝热维护材料,能够有效节能约50%。

5、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支持日常生活用电。不管使用何种能源和技术,都要重视节约,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有利于能源的收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充分收集和利用能源。

6、采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在能源使用的使用应该注重节约,根据日照强度调节室内照明系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重视对能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重视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新理念,它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后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使建筑项目工程建设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薰浩.绿色建筑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江步.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彩萍.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4]李雪平.浅议绿色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6(36)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工业建筑; 建筑教育; 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information era,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esign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developed countries,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y combining the actualit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lls 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s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formation era;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91-02

1引言

2008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全国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单位有设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过这次会议交流,我们惊喜的发现:许多工业建筑设计院越来越重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项目中的地位,年轻的建筑师们对工业建筑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工业建筑精品让我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上海1933老场坊的改造设计项目[1],经过建筑师匠心独具改造后的内部空间让参观者都颇为感动。但是,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业界对工业建筑的教育关注不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体系中依然忽视了工业建筑教育,在这次研讨会上仅有2~3所大学建筑院系的代表与会,该现象反映了工业建筑教育在我国高校建筑教育中受到忽视的现状。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 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 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 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 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 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 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 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 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 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 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 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工业建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回顾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理论、技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5]。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工业建筑创作的整体水平,应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建议高校建筑院系重视和加强工业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工程界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来参与我国高校建筑院系的工业建筑教育事业,共同开创我国工业建筑设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38(10) :4-7.

[2] 费麟.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新建筑,2004,(03):4-10.

[3] 袁渊.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

第6篇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第7篇

论文摘要:为了探究影响节能住宅推广的原因,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节能住宅的价格和时节能环保内涵的了解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节能住宅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将节能住宅推向市场,关键是要降低节能住宅的造价,并且要让购房者深入了解节能住宅带来的好处。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住宅产业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供给日趋紧张,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也是在城乡建设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尽管与普通住宅相比,节能住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还有政府的大力提倡、专家和舆论的高声呼吁,然而节能住宅的推广最重要的是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文将从消费者理性决策过程的分析入手,在影响消费者购房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找出造成节能住宅建设推进缓慢的关键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内涵及住宅业的发展现状

“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一概念是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所提出的,其核心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

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十分显著。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占了总投资的绝大部分。资料显示,2006年前五个月住宅的投资额达3892.28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68.8%。住宅产业对资源的占用、能源的消耗、环境的负荷是相当大的。据统计,城市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

现阶段我国节能住宅建设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我国现有城乡住宅建筑总量约330亿平方米,而节能型住宅不足2%。这些现有住宅还在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比发达国家建筑能耗高2~3倍,这势必进一步加剧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

从目前形势来看,一方面住宅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继续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住宅建设,各个方面都将难以承受。为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上半年联合了(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部国家标准,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品质。

3理性消费决策对节能住宅推广的影响分析

尽管节能住宅呼声渐高,但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节能住宅的推广雷声大、雨点小,似乎不太被市场所接受,处境尴尬。那么,大多数消费者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节能住宅呢?

为了便于对购房行为进行分析,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北京市为例,根据搜房(soufun.com )研究院2006年的(北京市最新购房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对消费者购房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随机抽取样本近1000个,其中有效样本894个)。以下将用层次分析法(AHP )3,结合(报告》中消费者购房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对消费者购房的理性决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节能住宅推广的关键因素。

假设一消费者准备购买一套住房(A),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即普通住宅(C1)和节能型住宅(C2)。消费者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方案只在造价和小区环境方面有所差别,其他如交通、地段、户型结构等条件基本相同,而消费者做出购房决策的过程是完全理性的。为了研究方便只选取影响购房因素中的前五个因素,即交通(B1)、地段(B2)、房屋价格(B3 ),小区环境(B4)、户型结构(B5)进行评价。影

响因素重要性的值=(1,2,3,4,5,6,7,8,9},即各因素间重要性程度为:1,相等;3,稍重要;5,重要;7,明显重要;9,绝对重要;2,4,6,8介于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程度大小就是(报告》中的排序,重要性程度值可以认为取决于选取某因素的人数分别占选取比其更重要的所有因素的人数的百分比(如果选取两因素的人数比较接近,说明重要程度相当;反之说明重要程度相差较大),具体数值按以下规则确定:

如选择价格因素的人数分别占选择交通和地段因素人数的66.37%和81.17%,则交通和地段相对于价格的重要性程度值分别为3和2。另外,设对于价格因素,普通住宅相对于节能住宅的重要性程度值为a;对于小区环境因素,节能住宅相对于普通住宅的重要性程度值为b(一般来说节能住宅价格比普通住宅高,环境优于普通住宅)。

在确定了各因素间重要性程度的值之后,构造判断矩阵: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层次总排序的CR

4结论及对策

目前,节能住宅的推广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出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央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来积极推动;另一方面,节能型住宅的建设相对于整个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差强人意。因此,要让节能住宅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必须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节能住宅的价格和消费者对节能住宅优点的认识是大力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要想使消费者接受节能住宅,必须使a的值增加并同时减少匕的值,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具体对策包括:

第一,降低节能住宅开发成本

由于建造节能建筑的工艺与传统方法不同,设计和施工比普通建筑复杂,施工要求非常高,还要采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因此与普通建筑相比开发成本要高。一般来说,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节能住宅比普通住宅造价高出5%-7%,造成了节能住宅价格的水涨船高。因此,要降低节能住宅的价格就必须降低其开发成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促进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提倡和发展建筑专业化施工;加快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链等。

第二,使消费者真正了解节能住宅带来的好处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深刻认识到节能住宅的优点和购买节能住宅的必要性,在购房时更多地考虑节能、环保的因素。由于目前大多数消费者的观念还不到位,加上绿色住宅存在超额成本、具有溢出价格,他们不愿多花费比普通住宅高5%-7%的价格来购买节能住宅。此外,绿色消费也往往意味着购房者必须放弃某些利益(如对舒适度的追求),而且绿色消费具有较强的利他性,环保效果缓慢4,这些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其实,使用节能建筑可以大幅降低建筑的能耗、节约后期使用成本,从长期来看是划算的5。但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消费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必须要通过大力宣传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节能住宅的优点和购买的必要性,强调节能住宅给购房者自身带来的益处。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保节能; 道路设计;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源节能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保节能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布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保节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我国城市现状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 8dB (A)。

二、城市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现状

1.遍布公路下面的管线交叉纵横

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控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各种管线所用材质不环保,不经济,经常出现跑冒滴漏,不得己对道路面进行破坏。

2.建筑住宅节能几乎没有纳入建筑考虑

只关注房屋外观和结构,不注意节能,使居住用能极为浪费。有关专家统计,通讯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三个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耗能至少可降低60%一70%。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是资金含量高的持久性资本品或家庭耐用消费品,其宏观调控需要从长远着手,从规划着手,注重实施。

三、道路设计的盲目性

道路设计时只注重道路的拓宽,不考虑道路其它综合配套设施及环境设计。例如,现在城市在拓宽道路时,把原有道路旁的树木通通砍掉,拓宽后不进行重新栽种,原有的雨水排污填死等情况。

四、城市规划如何体现环保节能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能耗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保护节能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目前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必须用环保节能材料进行施工,否则决不允许进行施工,例如供热、供水部门取消焊接钢管管材,采用不易被腐蚀的塑料材料管材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

5.建筑采用新型材料,创新建筑材料,新型墙体、门窗和屋顶材料,提高节能效率,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开门窗而浪费能源。此外,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总之,通过提高建筑寿命和节能水平并合理规划各小区楼房分配布局,实现可持续建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多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率途径,也体现出城市整体规划与节能环保设计的重要性。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自然光利用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节约资源、以及减少污染的基础上的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生态建筑是以其从理论走向实践为技术方向的,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当中,自然光利用技术在生态建筑的应用也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从对自然光简单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收集 、转化以及利用。一般来说,在技术方面通常会使用的就是将诱导式技术引入设计中进行设计。而所谓的诱导式设计,即不借助机械设备为辅助,而是采用建筑构造手法来调节小环境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节能和舒适的目的。

自然光利用策略

现今,生态建筑中自然光利用技术的政策:首先,要保证建筑低耗能、低污染的前提下,利用高技术手段(数字化精密分析及建筑技术等)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微气候(温度、湿度及通风等)。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有诱导式采光、诱导式通风以及诱导式恒温恒湿等设计。其次,通过高新技术,利用太阳的光能转换――热能、电能等能源、其他能量使建筑能量耗损变低,亦能使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担减少。

自然光利用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一)诱导式采光设计

依据人的生物本性,我们了解到自然光照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特别重要,而且,衡量我们建筑内环境质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建筑的自然光照。因此,合理的自然采光能够大大的节约建筑因人工照明而带来的能量耗损,同时,也能够让人感受到更加健康舒适的建筑内环境。当今建筑界的生态建筑师或多或少的在自己设计的建筑中体现出对自然光的喜爱,并通过一系列的方案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透光材料的应用,这也是生态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增加自然采光的面积。而诱导式采光的设计是以保证内部照明度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节约人工照明的能量耗损为目标。在这种设计中通常会用设置遮阳设施、利用反光天棚、采用光导纤维以及安装百叶窗等方法。诱导式采光可以提供给人舒适的自然光照,同时,也可以使得人工照明的能量耗损降低,特别是光导纤维及太阳光收集器等一些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普遍应用,推动生态建筑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诱导式恒温恒湿设计

主要利用太阳光热能和建筑构造手段,在尽可能不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置以及选择材料来达到建筑内部温度、湿度舒适就是诱导式恒温恒湿设计。它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这也是一种能量耗损较低的生态设计方法,其主要代表就是现在在生态建筑中应用的“双层皮”玻璃幕墙。这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光的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享有“可呼吸的建筑皮肤”的称号,是根据过去建筑玻璃幕墙能量耗损高及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而运用的一种节能技术。

(三)诱导式中庭气候交换系统

一般来说,利用诱导式通风与诱导式采光综合作用就是诱导式中庭气候交换系统,这种设计方法经常出现在现今生态建筑中,它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透光中庭主要表现人们对自然光的向往、喜欢,最先由美国建筑师波特曼在20世纪60年代将中庭引入大型公共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庭本质已经改变,它不仅仅是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室内气候缓冲、调节的空间。在生态建筑中,通过温室效应、热烟囱效应和绿化引入等方式,在节约建筑低能耗同时带给大家一个舒适健康的建筑内环境就是生态建筑中的透光中庭。其温室效应及热烟囱效应都是利用自然光的热效应产生的新型建筑节能方法。详细的说,就是冬天时通过温室效应原理让建筑达到保暖的目的,夏天时利用热烟囱效应的热压原理加强通风使建筑降温。而绿化引入对中庭的空气质量优化,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负担,给使用者带来心理上的舒适。

低能耗住宅中多种引导系统的综合运用(OM阳光体系)

OM阳光体系,即多功能的太阳能利用体系。它可以使室内的空气冷却或者加热,还能温暖地面及供给热水,它属于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只要通过有限的高技术就可以提供全年的室内气候调节。OM阳光体系的主要对策是运用低技术和高技术的融合,而不是人们认为的高技术,其主要特点就是简洁性。OM阳光体系主要原理:首先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屋下的通气槽,并积聚在屋檐下,然后被屋顶上安装的玻璃集热板加热,致使空气上升至屋顶最高处,最后通过其它转换方式加热建筑中的地板和水,可以为家庭提供热水和暖气。高技术主要运用发挥屋顶集热板的效率,并有使系统工作更加高效的特点;在室内不同地点进行检测,以决定何时热空气应该导入室内或者排向室外。

设置功能区和缓冲服务区

功能区和缓冲服务区的合理设置,能够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室内空间环境对自然采光及通风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节能。这两者的设置既相互独立又方便联系,在提高了功能区的灵活性同时能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在建筑中,功能区通常是建筑功能里的一部分,而缓冲服务区则是建筑中的辅空间,功能区一般属于灵活的空间,这样设计在功能和使用上需要调整时,可以通过最少的时间及最小的消耗达到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然而缓冲服务区是高技术生态建筑中用来调节室内温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是为功能区服务的,在为功能区提供辅助功能的同时又为服务区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活动空间以及气候的缓冲空间。

自然光利用技术的推广存在问题与应对方案

自然光利用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世界各地,但其中可能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我们又要如何去做,有什么应对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然光应用首要问题就是成本问题,这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其中包含初置成本和维护成本。

第二,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设计的完善与尚未健全的维修技术。

第三,从整体考量系统的安全性。

第四,建筑的位置与其和阳光相对的位置,不同位置的建筑接受日光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这点很难控制。

第五,成本回收和财务支出的不确定,让其不敢冒险采用自然光技术。

应对方案

首先,拥有更完善、成本更便宜的技术,包括调光策略、遮阳设计、空间对流设计太阳光热能量循环利用和新产品测试技术。

其次,专业的教育与推广,加大自然光利用技术应用的专业训练,并全力发展自然光优势。

再次,政府补助,制定一些奖励政策、电力企业回馈或是 专业授权。

最后,确定未来发展研究方向,以加强自然光应用的效益与产品化为目标前进。

结束语

随着自然光在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我国生态建筑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进而终于实现生态建筑目标,打造一个良好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给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龙广,胡望社,刘力.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运用――光[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2] 玛丽・古佐夫斯基.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汪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08).

[3]王建国.光、空间与形式――分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J].建筑学报,2000(2):61―64.

[4]安藤忠雄.光・材料・空间[J].世界建筑,2001(02):31―35.

第10篇

关键词:建环专业;实验教学;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06-02

引言

虚拟仿真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信息技术,能够模拟真实设备或系统的工作过程,具有信息量大、生动形象、身临其境、实时交流等特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促进当前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一个典型工科类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设计、轻实践”等问题,强化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实用人才,是社会对建环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将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到建环专业实验教学中,解决目前实验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提高建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建环专业实验的教学现状

目前,建环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传统模式[2],存在实验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实验类型多以验证性、演示型为主,学生学习被动,往往敷衍了事。为了改进实验教学效果,很多学校做出积极探索和改革[3-4],如独立设置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实验考核模式、开设创新实验、增加生产实习等。虽然这些努力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发展中存在瓶颈:

1.受实验室条件限制,很难开设交叉性专业实验。

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多样、构成复杂、设备庞大、维护费用高,受实验室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很难建设较为综合的暖通空调实验平台,使学生对系统整体性和在工程中的实际运行缺少全面性认识。

2.受生产与安全条件限制,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

为了弥补交叉性专业实验的不足,很多学校加强了生产实习环节。但是,由于实际工程环境复杂、危险大、操作安全要求高,企业出于经济效益和安全考虑,不可能同意把在工程现场进行实验教学,只能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学,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3.受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限制,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大多数学校建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4个班。当学生人数多时,而师资力量有限、实验设备数量有限时,如何安排好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建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虚拟仿真技可以生动形象地复现各类复杂的暖通空调系统,有效解决建环专业实验改革的瓶颈问题。虚拟仿真实验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生产与安全条件的限制、师资与实验设备的限制,可以实现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拓展实验类型,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交叉性、创新性实验。

建环专业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带来如下优势:①能营造出一种仿真式与交互式的实验环境,不用考虑实验室面积、投资、运行、维护费用,使得实验经费大大降低。②能展现建环专业的最前沿技术,扩展实验项目。③扩展实验内容和深度,突破课堂教学难点。④去除了繁杂的实验准备工作,节省去人力、物力,更有效利用师资力量。⑤可以反复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

对于实践教学而言,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可以使用简单、高效、成本低廉的传统仿真技术来完成,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或综合性实验,可采用虚拟现实系统来实现。

三、建环专业领域的常用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以低成本、高开放性和广泛适用性等优势,已经在建环专业相关的科研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很多仿真软件被用于暖通空调的仿真建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室内环境的仿真。主要有Fluent、Airpak、Phoenics和Flovent等软件,其中Fluent和Airpak最具代表性。Fluent软件包含丰富而先进的物理模型,能够准确模拟所研究对象内的空气流动、传热和污染等物理现象。Airpak则是专门面向HVAC领域的室内环境仿真软件,在功能上没有Fluent全面,但是比Fluent更易于建环专业人员使用。

2.建筑或空调系统能耗的仿真。主要有EnergyPlus、DeST、DOE-2和BLAST等软件,其中EnergyPlus和DeST在我国应用最多。EnergyPlus吸收了DOE-2和BLAST的优点,采用集成同步的负荷/系统/设备的模拟方法。DeST基于状态空间法理论,利用多区热质平衡算法和三维动态传热算法模拟建筑能耗。

3.暖通空调系统性能的仿真。主要有TRNSYS、SIMULINK、HVACSIM+和DYMOLA等软件。TRNSYS模块化结构的动态系统模拟软件,内置了200多个功能性子程序,目前应用最为普遍。DYMOLA是基于方程式的多物理系统模拟软件,能够很好解决因果类仿真平台的代数循环问题,而且具备将建模和数值方法的理想解耦,适用于开发复杂的空调系统仿真模型。

可见,仿真技术已经在建环专业科研领域有广泛应用,可以模拟建筑室内复杂的热环境,仿真各种复杂的空调系统,为暖通空调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建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状况

仿真技术是用来构建仿真系统的物理模型,真实反映出实际系统的特性。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来说,必须有交互式界面,通常用Vega、U3D、Eclipse、CATIA、WebBuilder、Visual Studio、LabVIEW等软件平台开发,使学生可直接参与,探索仿真对象的变化过程。目前,虽然建环专业领域的仿真研究很多,但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建环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相对很少,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美国可持续建筑性能研究所开发了LearnHVAC软件,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对空调系统进行模拟操作,包括短期控制模拟,长期能耗模拟,分析系统故障。教师可以自定义暖通空调系统的模拟场景,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管理。目前,LearnHVAC只是可发了变风量系统一项实验内容。

在国内,山东建筑大学开发了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只侧重于对原理的认识和体验,实验功能简单;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教授将组件技术应用于中央空调的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研发过程中,其开发方法能够对虚拟仿真软件有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5];湖北工业大学以BIM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组建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

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很多大学已经开展了相关调研,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研究虚拟仿真教学方法等工作已经逐步开展。

五、结束语

虚拟仿真技术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必将推动建环专业实验教学发展,如何与传统实验项目有机结合,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开发创新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近年来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平,毛昌杰.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2]赵丽娜,贾永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验考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5,29(3):56-58.

[3]熊军,刘泽华,罗清海,等.工程应用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58-161.

[4]陈世强,张登春,于琦,等.建环专业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18-121.

第11篇

关键词:冬奥会、城市发展、冬季运动

中图分类号:G81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冬奥会社会与经济收益达到夏奥会的一半,但是规模较夏奥会却差得很远,这导致冬奥会的申办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些国家甚至以强力的国家力量卷入并以赤字财政支持,冬奥会成为机遇与风险共存的实践,其结果是更大的城市参与,更远的场馆建设,环境与经济的负效应成为地方政府与议会反复纠结的话题。

研究现代冬奥会必须首先注意其在城市发展、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本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与北美洛基山区共5个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后奥运效应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申办冬奥会的战略决策有所帮助,我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已经将申办冬奥会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计划中,长春、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有了今后申办的打算。

1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三届冬奥会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冬季运动的发源地,因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带来很多湿气的影响,冬季温暖多雪,非常适合开展雪上项目。从1924年到现在,21届冬奥会有10届是在此举办,有4届在3座城市举办。

1.1 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奥会

格勒诺布尔位于法国东南部山区,历史可远溯到古罗马时期,市内有许多15-16世纪的造型优美的古建筑。格市的冬季运动资源对举办冬奥会并不理想,1968年的国际滑雪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格勒诺布尔太靠南了,大西洋气候和地中海南风,不能发展冬季运动”。但是格市法国人积极看待冬奥会,将之作为获得国际认同、促进城市进步的手段,期望利用冬奥会影响为其新兴的无线高科技产业建立市场形象。格市在申办报告中宣传自己是阿尔卑斯山区的首府,有发达的工业与旅游业,有坐落在巍峨山脉中的登山中心。

1964年格市制定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很多居住、学校、运动、文化设施都作为冬奥会建设的必要。据此,新建了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众多交通基础设施,新建了许多冰雪体育场馆、奥运村等运动服务设施,新建了无线通信网络设施。城市更新工程清单也非常广泛,从高速公路到新的城市中心。冬奥会后不久又陆续建设了许多新的地标如城市广场、火车站、邮局、医院、文化中心、校园、纪念碑等,格市面貌在几年时间内完全改变。

格市在城市规划上获得了成功,但是该届冬奥会争论纷呈。争论之一是传统精神被破坏。冬奥会移到城市举办而不是冬季运动胜地,场馆设施等越来越分散化,缺少内聚力,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不再混合居住在一个真实的国际社区内,违反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初目标。争论之二是重商主义的抬头,场馆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城市营销,而不是作为社区休闲开放中心。争论之三是冬奥会运动设施的毁坏与丢弃现象,被称为格勒诺布尔综合症,表现如下:

冰上项目场馆只能改做它用,因为维度的原因即使冬天也需要人工制冰。设在公园的速度滑冰场只能改作它用;奥林匹克大厅用于音乐会或其它功能,偶尔也作为冰上展览;Palais des万人体育场保留下来,徘徊于盈利与城市免费的休闲开放设施之间。位于Autrans镇的70m北欧跳台滑雪与越野滑雪场成为城郊的高山滑雪场,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运营一直不理想。位于saint nizier的90m跳台滑雪场废弃后改为山地自行车世界杯训练与比赛场。设于Chamrousse的雪橇与高山滑雪场后来被废弃,而其它的比赛服务设施也全都毁坏或丢弃了。以后格勒诺布尔几乎没举办过大规模的赛事,地方政府想再次申办1976年冬奥会遭到当地人的反对,以后想申办2018年冬奥会仍然遭到当地人的反对。1988与1998年举行了冬奥会周年纪念,但是却产生了集体失忆现象,当地人不愿意回忆冬奥会。

冬奥会给格市带来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冬奥会之后,格勒诺布尔一直以高科技为城市发展重心,吸引了惠普等大公司驻扎,也吸引了许多中小型高新技术研究机构。每年有大量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此召开,在科研和学术方面形成了国际合作的优良传统。今天它号称“法国硅谷”,在法国的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冬奥会对旅游业影响较小,旅游产业仍然是alpexpo展览中心的会议旅游,法皇太子胜地和savoy风景区的景区旅游,三十多年后冬季运动旅游才有所发展。

1.2 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第12届冬奥会

因斯布鲁克自13世纪开始设市,19世纪因铁路而繁荣,现在是奥地利西南部交通枢纽城市,蒂罗尔州的首府,交通便利。市内的教堂与城堡类古建筑很多,地处海拔570m的阿尔卑斯山下,远处雪峰与城郊古堡交相辉映,景色壮丽。

因市有悠久的冬季运动传统,很早就是奥地利的冬季运动与旅游胜地。因市被认为是非常适合的冬奥会选址地,该届冬奥会被认为是回到原来认为的最好的地方,能保证好的气候、好的设施、好的沟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主办地既有美丽的冬季风景,还有能利用的场馆设施。现代奥运会最推崇的理想是好的运动家精神。吸引业余者参与,尊重其它文化形式,具有国际主义风格,这一切在因市都有体现。

因市举办了1964年与1976年两届冬奥会,现在该市成为世界级的冬季运动中心。为1964年冬奥会特地建造了伯伦纳山口至意大利的高速公路,为1976年冬奥会又改进了桥梁、公路等一些交通设施,新修了雪场电梯、索道、无线中继站等。因市认识到历史文脉与传统精神的重要,参照了首届夏蒙尼冬奥会的建设经验,两届冬奥会的重点都放在运动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完善上,注重城市的内在品质的提升而不是外部形象的变化,城市面貌并没有因为两届冬奥会的举办而改变多少。一直到今天,因市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城市风貌,当年的奥运村以后扩展成为居住区,当年的联合媒体中心成为地方的公共汽车站和教学机构。

冬奥会的举办促进了因市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市举办第一届冬奥会后,就为奥地利输送并培训了大量的体育人才成为奥地利重要的冰雪体育培训中心。从80年代起,因市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奥林匹亚冬季运动中心,成为常年大型冬季赛事的举办地。所有为冬奥会建设的体育设施都得到了良好的保养、更新与扩建,主要滑雪区域已经由冬奥会期间的2个扩建成6个,拥有59条缆车随时供游客使用。每次大型赛事都唤起因市市民集体的强力、自豪的回忆,而且市民基本上都同意竞办2002、2006、2014、2018年冬奥会。因市的工业产业受冬奥会影响不大,但是旅游业得到较大发展。2009年,全市人口为11.8万人,但是每年到此旅游过夜的人口超过100万人,城区50公里半径范围内,发展起100多家4、5星级宾馆,拥有22000个床位。

1.3 2006年意大利都灵第20届冬奥会

都灵是意大利工业重镇,欧洲汽车之都,有着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丰富历史遗产。20世纪初,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工业中心, 到70年代,大量工业企业涌入,以菲亚特与福特汽车产业为首要标志,都灵成为城市工厂,人口由70万人扩张到100万人,城市负面问题大量涌现,长期有空气灰暗、工厂林立、应绕道而行的城市形象。

都灵申办冬奥会的初衷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变城市负面形象,这一点与申办1984年奥运会的洛杉矶相似,希望在保留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山麓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借此完成从汽车基地到旅游胜地的转型。都灵明确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大力推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体育场馆建设重建城市和工业区;大力推进相关领域(房地产、能源、交通、滑雪场地的管理和维护等)发展;推动“绿色科技”以保护阿尔卑斯山区环境。运动设施选择在生态贫乏的地方兴建,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用高科技成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都灵具有丰富的举办国际大赛的经验,拥有良好的冬季竞赛设施。奥组委减少室内场馆的数量,一些比赛安排在室外举行,比赛需要的15个场馆中只有4个为新建,其余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或者是临时性建筑。奥组委马上又申办2007年大冬会和2010年滑冰世锦赛并获得成功,冬奥会的场馆设施得到有效维护。意大利政府、皮埃蒙特大区政府和都灵市政府为冬奥会共支出34亿欧元。但大冬会只花费3000万欧元,世锦赛则花费更少。

为了给旅客提供四处观光的更好便利,都灵改良了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现有交通量的道路网络,并且扩展公路、铁路、机场这些基本设施,新建了一条地铁线,古老的圣卡尔罗广场新建了地下停车场,新建了连接米兰和里昂的高速铁路,新建了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和五星级宾馆,而冬奥会之前都灵只有四家四星级宾馆。城市内的旅游景点设施也普遍改造焕然一新。统计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就吸引了150万的游客来到皮埃蒙特大区。到2009年,冬奥会为都灵带来上百亿欧元的投资数额,5万多个就业岗位,突破千万的旅游人数,城市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新时期。

1.3 阿尔卑斯山区三座冬奥会举办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比较

表1 阿尔卑斯山区三座冬奥会举办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对照表

2 北美洛基山区的两届城市冬奥会

洛基山脉北至加拿大西部,南部几乎贯穿美国全境,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山脉与北纬40度交汇地带的北美洲西北岸,受到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冬季温暖多雪,非常适合冬季运动,是许多冰上运动的发源地,有二届冬奥会都在此地区的两个城市举办。

2.1 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第15届冬奥会

卡尔加里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是海拔1000m多的高城之一。20世纪初在特纳河谷发现石油、天然气,卡尔加里才繁荣起来,举办冬奥会时,已有65万人口,交通、旅游都很发达,是加拿大的冬季运动培训基地。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夏奥会出现了债务危机,这种阴影一直影响着冬奥会。1988年,卡尔加里奥组委对冬奥会的无形资产做了激烈讨论和详细预估,无形资产包括举办赛事经验、文化价值理念、不同文化碰撞、大众集体记忆、全球知名度、集体成就与志愿精神、体育创业、教育档案等许多方面,最终形成了将无形资产作为长期遗产的策略。为配合冬奥会,卡尔加里策划了时间最长的无偿奥运艺术节,策划了600多次演出与展示,18个领域共2200个艺术家参与,1/5的居民参与。还举办了有偿的艺术活动为258次,共售票19.7万张,收入260万元。奥组委确定公共投资只能用于场馆设施建设,始终小心平衡冬奥会、私营主、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过了广泛的大众宣传与大众参与之后,政府才开始进入,因此冬奥会被评论为更象一项商业行为而不象政府行为。

卡尔加里充分利用了原有场馆,新建场馆和奥运村与高校的体育设施结合设置,使卡尔加里大学的国际形象得到提升。赛后,奥运颁奖广场变成了城市大厅,每年在此进行国际儿童节的室外演出和其它一些节日庆典活动。1988年后,卡尔加里大学成为了冬季训练中心,2006年,校园内的奥运村在政府资助下又增加了住宿规模,参加都灵冬奥会的总数为20人的高山与越野滑雪国家队就是在这里训练。校园内的场馆提供了体育运动研究的机会,加拿大运动中心为高校提供训练装备与研究基金,并提供运动员到学校培训,这种激励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奥运会基金一直赞助卡尔加里大学的人类行为实验室和运动医学中心开展冬季运动方面的科学研究。卡尔加里又在肯莫地区成立了冬季运动中心,原有场馆维护利用很好,加拿大7个冬季运动国家队、2006年参加都灵冬奥会的多名加拿大获奖运动员都在这里培训。

借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经验,卡尔加里成立了奥运发展协会(CODA -Calgary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现在CODA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冬季运动私人基金会,也是最大的冬季运动培训机构。CODA以冬奥会捐款合计为7.05千万美元作为基金,到2006年基金价值上升到1.85亿元。CODA共投入4.6千万美元用于冬奥会运动设施的维护更新,每年只用了利息的1/5,除此之外还拿出了2.6千万美元奖励了上千个运动员。CODA主席Susan Veres宣布截止到2006年,冬奥会运动设施创造了9.25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2.2 2002年美国盐城湖第冬奥会

盐湖城是犹他州的首府。美国犹他州的申奥历史几乎同冬奥会历史一样长,先后7次申办冬奥会,终于获得成功。由于过去申办的努力,犹他州早就完成了运动设施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只承诺支持本届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奥运村居住设施建设。盐湖城奥组委(SLOC)完全由地方商业以及个人进行的私人投资组成。SLOC的主要宗旨是通过赛事运作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提升交通设施水平。主要运作措施为举办艺术节,40万人观看了展览与演出等活动,40%的活动免费,票价仅为20美元。

1998年政府投入4亿美元是用于维护现有的运动设施以延长使用寿命,保证赛后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形成奥运遗产。SLOC重点研究了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除了这4亿美元之外,加上SLOC私募的7亿美元资金,没有给纳税人增加任何负担。用于场馆建设的费用很节省,约3.22亿美元,只新建了犹他奥林匹克速滑馆和皮克斯冰场,这归功于对现有场馆的充分利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SLOC认识到创建基金会的重要性,开始处理场馆责任与基金会的关系,建立非盈利的犹他运动基金组织与管理组织。这是奥林匹克设施首次建立一种资金制度以为赛后利用服务。SLOC在赛后宣布,冬奥会一亿美元利润的7650万美元拨给犹他运动基金会,该基金会负责犹他速滑馆(Utah’s Olympic Oval)和奥林匹克公园的赛后经营管理。目标是使场馆在赛后依然能得到充分利用,既要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也能举办各种级别和规模的竞技比赛。

因为有基金支持,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运行良好,面积扩到389英亩,共包括了短橇、钢车和六个跳台滑雪场和1个花样滑雪场,用于培养运动员并向大众开放,冬季用于训练,夏季用于比赛。接收基金支持的还有举行速度滑冰的德尔塔中心(Delta Center),一直在培训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为了自我经营,有一部分空间开辟出来作为犹他爵士篮球队之家。犹他速滑馆现在每年训练1.9万人,1万名滑冰爱好者,5千名足球运动员,400名橄榄球运动员,200名速滑运动员,200名曲棍球运动员,冰上溜石运动员。

冬奥会之后,犹他运动委员会(USC)致力于推动全州的体育运动,至2010年,依靠冬奥会的场馆设施举办了200多场赛事活动,包括13次国际比赛如2007年国际聋哑人运动会、2007全球全面速滑冠军杯赛。2006全年,犹他州体委单独策划的赛事活动总经费在5-6亿之间。没有犹他运动基金会支持的场馆都致力于多功能经营,75%的活动都不是冬季运动,例如士兵谷滑雪场(Solder Hollow Meadow)面积扩大到600英亩,现在进行多种经营,开展登山、野营、滑雪、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等多种活动。举办开闭幕式的体育场(Rice-Eccles Olympic Stadium),位于犹他大学,一年后就被大学翻建并多功能使用。鉴于卡尔加里与长野都采用了颁奖广场,盐湖城将颁奖广场选址在城市中心,期望成为对大众开放的休闲广场,但不幸的是因为缺少资助而成为了停车场。

2.3 洛基山区二座冬奥会举办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比较比较

表2 洛基山区二座冬奥会举办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对照表

五个城市比较看出,最理想的冬奥会举办城市是因斯布鲁克,其次是都灵与盐湖城。三座城市的赛前规划措施都没有将冬奥会看做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手段,注意减少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投入,在场馆建设上多以改建为主,这使冬奥设施的赛后利用有资金保障,在体育事业、旅游以及原有其它产业上都表现出全面的拉动效应,经济增速加快。期望通过冬奥会推动城市建设并促进城市发展的格勒诺布尔反而发展不够理想,负面效应表现严重,市民甚至集体失忆于冬奥会。

参考文献:

① 曹阳. 哈尔滨冬奥会比赛馆生态设计对策研究 [D].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7

② 赵阳. 冬奥会运动设施规划设计研究 [D].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7

③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

④ 都灵冬奥会官方网站 torino2006.it

⑤ 盐湖城冬奥会官方网站

⑥ 美国洛杉矶奥运基金会

第12篇

一、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理清科学发展思路

改革伊始,粮食局迎难而上,积极响应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号召,采取调整企业结构,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分流富余人员等措施,加大力度,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__年底,粮食部门所属企业调整为8家,在职职工334人,离退休人员670人,企业扭亏为盈,自20__年始,连续7年创利在500万元以上,20__年创利680万元,达历史新高。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粮食局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途径,走建设储粮强区之路,实现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粮食局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发展方向。

(一)找准薄弱环节。20__年以前,__区国有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存在3个弱势:一是以乡镇建粮站的形式,已经不适应改革的需要,越来越显现出不合理性,当时全区35个粮站,加上储备库,总计储存储备粮不足30万吨,仓容分散,设施陈旧。二是露天存粮多,当时占存粮总量65%,仓存粮不足11万吨。三是管理不规范,造成浪费甚至亏库。

(二)急需调整人员结构。自20__年开始,投资兴建主食生产配送基地,推出“运河主食厨房”工程,先后自筹资金789万元,在城区主要居民小区和繁华街道开办了运河主食快餐连锁店25家,建立主食配送生产车间2个,提供就业岗位180个,较好地安置了企业下岗职工。对有储粮经验的职工,进行再培训上岗,为完成建设储粮强区的艰巨任务做好人员组织准备。

(三)从区情出发,为服务“三农”打好基础。__区是__市“粮仓”,粮食总播种面积141.9万亩,粮食总产62122.2万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6.4万亩,单产418公斤,总产23575.2万公斤,农民每年出售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余粮(小麦、玉米)在8万至10万公斤。如何为农民服务,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布局和农民售粮情况,按照__区委大开发和城市化建设总体布局,合理调整粮库网点布局,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势在必行。

二、进行结构调整,突出科学发展重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粮食局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建设高标准储备库为重点,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一是把握关键环节,加快基层粮站产权制度改革。经__区国资办批准,由中介机构对所有产权置换的粮站进行资产评估,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定价,以免国有资产流失。为确保公开、公正、公平,聘请司法局公证处对产权置换进行全程监督,并通过媒体和张贴广告,向社会产权置换公告,进行出售标的展示,积极配合土地局、地产开发公司与有关乡镇政府做好相关工作,保证出售标的符合区、乡镇规划。在此基础上,交由__区地产开发公司统一挂牌出售,并做好粮站的移交和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到20__年底,共完成30个基层粮站的产权置换改革,盘活了资产,为重点发展粮食购销龙头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合理布局,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为适应各级储备粮规划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粮食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仓储设施更新建设进度。20__年起,自筹资金8000万元,在____国家粮食储备库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启动了续建工程,新建仓房21栋,43160平方米,仓容量达到18.5万吨,大幅度提高了储粮能力。另外,对该库的粮情测温、机械通风等系统进行改造,实现微机联网管理,为安全、高效、低耗储粮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储备库铁路专用线进行粮食周转,提高仓储设施的利用率,该库已培育成为本地区的粮食集散基地。20__年,为配合__城区规划改造,对__粮食直属库进行迁建,投资3500万元,新建__雍阳粮食储备库,总建筑面积25626平方米,新增仓储容量11.5万吨,圆满完成了区政府安排的拆迁任务,合理地调整了企业布局。20__年,为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总投资5000万元,在崔黄口镇经济区征地9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新建了__运东粮食储备库,新增仓容9万吨。新建的三个大型粮库,以高大平房仓为主体,仓容库貌焕然一新,管理条件进入佳境,管理成本明显下降,经营效益全面提升。总的看,__运东粮食储备库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物流节点,与已经建成使用的__国家粮食储备库和__雍阳粮食储备库一起,形成了__区粮食购、销、调、存等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条,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部门充分利用__的区位优势及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条件,主动与中储粮总公司有关部门联合,确保了国家专储粮储备指标的落实。目前,粮食系统储备各类储备粮达38万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收购农民余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企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库,发挥出三大服务功能。

一是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产增收。__运东粮食储备库建成后与已经建成的__国家粮食储备库和__雍阳粮食储备库形成了服务“三农”的龙头企业,基层粮站为收购网点,带动个体工商户收购农民余粮,发挥主渠道作用,缓解农民卖粮难,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发挥已建成的区域性__粮网的作用,实现与全国粮食信息网络联网,及时收集掌握粮食生产、销售、供求信息,及时向社会,引导农业生产,农民种粮,逐步完善公司加农户的种植服务模式。以20__年为例,__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收购农民小麦3.5万吨,每吨比国家托市价高200多元,(参照粮食主产区托市价0.77元/斤,粮食有限公司收0.89元/斤),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

二是提升储粮水平,成为本地区的粮食集散基地。新建的三个高标准储备库,布局合理,仓容量大,

机械化水平高,实现了现代化信息管理,存粮安全、高效、低耗,确保了方便农民售粮,国家专储粮储备指标的落实。三是提升了企业建设的整体形象。在粮食储备库建设上,注意从__发展大局出发,结合镇区规划进行建设,如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__雍阳粮食储备库临津京公里一侧建筑了8200平方米商业综合楼,美化了103国道沿线。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崔黄口镇津围公路一侧建设了商业门店,投资200万元美化了津围公路沿线,提升了城镇和仓储库项目的整体形象。

三、立足规范化管理,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坚持与时俱进,顺应形势变化,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首先,建立一支精简、专业的储粮队伍。对全体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选派骨干外出学习,达到硬件设施过硬,队伍管理规范。其次,制定了《__区储备粮库规范化管理办法》和各项制度,做到各个储备粮库统一人员着装,统一卡片内容,统一仓容标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仓房规范。再次,搞好科学保粮,积极推广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和绿色保粮技术,使科学保粮率始终达到100%。总之通过建设一支坚强的保粮队伍,为建设储粮强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__年__区粮食局获__粮食系统仓储知识竞赛第一名,20__年上报论文4篇,获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共获国家级保粮管理员证37件,市级保管员证65件。

四、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储粮强区实践体会

1、要始终不渝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勇于破解难题,扭住发展的抓手不放松,同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把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企业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