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时间:2022-06-19 14:41:03

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第1篇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XX年4月23日,我有幸作为小学英语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全程参加了XX年网络远程研修资源的开发工作。

本次研修的主题是 “语言知识教学的语境设计问题”。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此前我在创设语境时,存在着抛开文本的情境而去创设一个新的情境进行、过多地站在老师“如何教”的立场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等问题,创设的语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在为期近半个月的研修过程中,担任讲课教师的我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选择的教材是鲁科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册unit 5 lesson 2 it’s on the first floor.教材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jenny和lucy都是加拿大人,jenny一直在中国上学,lucy从加拿大来中国拜访jenny。课文所呈现的正是lucy来参观jenny学校、 jenny向其介绍学校功能室位置的一幕 。

在解决语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学校作为主情境贯穿整堂课教学。在新知呈现环节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热身环节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幻灯片出示了自己学校的图片,复习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充分的铺垫;在呈现新知环节,又呈现了自制的jenny学校的模型来创设语境,模型的使用联系了学生对楼层的认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first、second、third这三个单词的含义。在新知训练环节,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语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在听音回答问题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进行操练,首先是教师带大家来做,然后学生在小组内操练,第三次放手让学生自己问答,通过声音、文字、卡片和模型,由整体到部分到个体,让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些语境的创设都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新知运用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学生全部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在此环节中我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有动手的,有动口的,有在旁边倾听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到理想学校的设计中来,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在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这一问题上,在新知呈现环节,我注重了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语境,比如在热身环节通过课件出示自己学校功能室的图片,在新知呈现环节利用学校模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任务主线等,因为模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具,它能够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语境的意义,模型上呈现学校功能室的图片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学会music room、art room这些新单词了。

在新知操练环节,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向听课老师介绍自己的学校即利用幻灯片出示学校平面图,并为学生搭建了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核心句型进行表达,为语言的真实运用做好铺垫。

在新知运用环节,我通过语言、文字、教具模型、图画等多种语境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创设语境,动手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通过师生问答,小组活动,小组展示,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的操练,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完成了开课时教师提出的介绍自己学校给新教师的任务,实现了语境从文本中来,到实际中去。

但是,通过此次研修,我也深刻反思到了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语音语调,有很多学生字母m和单词the的发音不很准确,但我的纠正却不及时;基次是在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来创设语境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注意到生活中的信息差,学生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学校时是利用的学校平面图,但有的图片并不是学校真实的功能室图片;其三是在课堂上学生们创造性地说出了this is my reading room. it’s on the first floor. it is small. this is the teachers’office, it is big. 这样的句子但我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语言生成新的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的。

十多天的培训很快,相逢匆匆,离别亦匆匆。但本次研修中我的收获还需要自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去慢慢的消化和吸收的。同时我也坚信,这样的研修会让我得以更好的成长的。

第2篇

在看到远程网络研修给农村教师和教学带来变革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作为农村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偏远农村小学设备与研修要求存在差距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如今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互联网的开通、多功能微机室的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无疑为农村教师远程研修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一些偏远的教学点,往往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还与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微机配置低、网络质量差、设备维修更新跟不上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学校设备与网络远程研修要求存在差距,从而影响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有些学校可用微机数量与教师人数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上网方式的限制,只有一台或几台微机接入互联网络,几位参训教师轮流共用一台或几台微机进行研修活动,成为该校教师远程研修的最大障碍。

二、老教师比例较大导致远程研修进度不一

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也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依然成为制约远程研修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全市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过程中,我镇24位参训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6位,占到总培训人数的25%。这些老教师对网络远程研修的具体要求认识不清,对信息技术设备操作不熟练,能完成必要的作业还显得比较吃力,更谈不上如何进行网络的广域研讨和交流,也就导致了网络远程研修的进度和成果的不均衡。

三、研修时间与形式的不同导致研修成效不一

本人参加的两次远程培训,在研训的时间和形式上存有一定的差别,使我感到研修的成效不尽相同。全国“综合实践”学科网络远程研修是在假期中,通过全体参训学员集中学习,在班主任的组织和引领下一步步完成研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由于学员是集中研修,加上班主任老师的现场指导,学员在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解答,从而大大提高了研修的效益。并且,学员的每一次作业、研讨都得有班主任的评价、把关,确保了研修的质量。

全市小学班主任网络远程研修中,采用的是跨地域的教师组班研修方式。班级人员多,加上老教师比例的增大,从而在研修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更多。尽管在研修中每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一名,但是分散研讨的形式势必导致研修的同步性不强,也就无法实现学员问题和困惑的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研修的效率。

四、研修过程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远程研修与集中实地研修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所跨地域范围广,自主研修时间多。这也就容易出现个别研修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或跟不上研修步伐、或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发生。通过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的最终结果看,班级与班级之间在作业、点评、班级的建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无疑各区县师训处领导与各班级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不无关系。可见,加强在网络远程研修中的过程监督,势必会提高教师研修的积极性和认真度,也必将会提高远程研修的质量。

尽管在农村教师远程研修中还存在着以上的几个问题,但这是新的教师学习和培训模式运行中必将产生的现实问题。也正是在逐步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次的学习和交流中,研修的成果才得以步步提升。通过这几次的研修成果来看,参训教师确实受益匪浅,不仅是自身理论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观念学习思维模式的变革才是教师最大的收益。我相信,网络远程研修必将为新时代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一条现代化的高速路。

第3篇

关键词:雷达; 远程网络; 装备维修; 军用电话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9-0035-03

Scheme of Remote Maintenance System for Radar Equipment

ZHU Can-shi

(Engineering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Radar is the main battle equipment in armed forces, and its completeness directly impacts on effect of combat, but the reality of far away from the maitenance center, inconvenient traffic, poor repair ability of radar station restrict the perfectness of radar equipment.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 radar remote fault maintenance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ts three levels of maintenance modes to safeguard the perfectness of the equipment is realized by improving the equip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maitaining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 line, adopting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and using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ies.

Keywords: radar; remote network; equipment maintenance;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0 引 言

随着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美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理论和技术,以此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维修保障。可以预言,网络信息化的装备维修保障将是军队维修保障的发展方向,远程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是网络信息化维修保障的┮桓鲋匾分支,它将从根本上减少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

目前,许多基层雷达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雷达站多驻守在边防、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远离城市,而且交通状况较差;二是技术人员成份较新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对口率偏低;三是资料缺乏,多数雷达只有随机资料而无检修资料,不便检修。

在这些问题的制约下,雷达站技术人员遇到无力修复的故障时,只能依靠上级装备机关派人抢修,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耽误抢修时间,降低了雷达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影响了作战效能。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故障远程诊断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设计方案

1.1 环境设计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是雷达设备维修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体,主要由视频捕获设备、参数检测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保密设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构成。

视频捕获设备和参数检测设备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起点,在故障现场完成对故障现象、各种技术参数指标、波形和现场维修实况等信息的采集。采集到的信息被送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存储、处理,再通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视频捕获设备采用数字摄像头,参数检测设备采用数字多用仪,信息处理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传输通道采用军线网络。数字多用仪是重要的维修工具,它将双通道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合二为一,既能测电压、电流和电阻值,又能测视频、触发和其它各种波形,而且可测量的频带较宽。数字多用仪通过RS 232电缆与电脑连接,数字多用仪测出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转换后再由网络发送给远程维修中心。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维修中心,根据故障现场传输来的各种参数、波形和抢修实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故障维修,再通过网络将维修结果和维修决策反馈至故障现场,实时指导雷达站技术人员排除故障。雷达站技术人员也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辅助排除故障。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通过专用软件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还原,使各种参数和波形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通过判断各关键点的参数及波形是否正常查找故障部位和故障器件,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维修决策,迅速排除故障。

1.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1.2.1 设计的基本技术思想

在技术雄厚的科研院校、维修工厂、机关职能部门建立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军事通讯网络与各部队连接。建立故障诊断和维修中心时,联合研究所、修理厂、制造厂和相关专家组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动态联盟,共同为系统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服务。各部队(客户端)建立实时的故障检测系统。及时发现装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并迅速进行诊断;当本地的故障诊断系统无法解决时,利用军事通讯网络访问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及时地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相应修复,从而有效地实现各技术资源的共享。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图

这种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谝徊阄用户诊断层,即图中的基层诊断服务器。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利用驻留在用户自身的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并依据诊断的结果进行维修,当无法确定其故障点或故障原因时,通过军用信息网向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心申请技术援助,也就是第二层――中心诊断层。诊断中心在受理客户的请求后,依靠中心现有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资源,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并给出维修建议。第三层为群体会诊,当中心不能诊断或诊断失败后,由中心向有关成员发出故障会诊请求,调动入网的所有技术资源,实现对系统故障的诊断。

1.2.2 系统功能

基于军事通讯网络的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各地专家通过网络对部队装备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异地“会诊”;实现全空军范围内的诊断知识库和数据库共享,进而为解决全军性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武器装备从生产、储备到使用的全寿命管理、为装备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采用Web开放式系统结构,新入网的部队可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便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该系统既能加强科研院所、主机厂与大修厂、部队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提高部队的维护保障水平,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水平。

1.2.3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结构图

故障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1.2.4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

由图3所示,首先部队雷达装备站(客户端)通过军用电话网络拨号到中心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请求连接(在有宽带网时,不需要拨号连接),在连通后,客户端把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装备故障现象图经过压缩、加密后传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在接收完数据后,经过解密、解压缩等步骤,将文件显示或保存。另外,客户端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下载服务器的文件资料,其操作过程与上传文件一样要经过压缩、加密后才能传输。

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运行模式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故障维修数据库包括知识库和图形库。知识库是故障推理维修的知识部分和一些常见故障的汇总,以方便各雷达站技术人员在遇到典型故障时进行查询并做出维修。图形库是故障推理维修中提供的各关键点检测信息的波形图形集合。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负责故障维修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日常系统事务管理和使用权限管理。在远程维修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库没有记录的新的故障现象,也可能发现数据库中的某些知识不正确,根据这些情况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3 结 语

军队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是为适应空军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的需要,针对部队驻地分散,机动多变,维修困难等特点的一种设计模式,是一种充分调用院校、研究所和维修工厂以及雷达兵部队装备机关的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对雷达装备抢修现场进行远程指导的系统。该系统是建立于高效的网络基础之上的专家咨询模式的装备抢修,是对传统抢修模式的一种创新。该系统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成本低,不需要改进通信线路,能较好地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佟震亚,余雪丽,陶世群.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张雁,邹县芳,陶龙民,等.网络远程控制大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施光伟,金悦.Windows 2000 Server配置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BRENTON Chris, HUNT Cameron.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彭磊.基于现场总线的万能式断路器通信从站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1):65-66.

[6]汪晓平.Visual Basic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应用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GIBSON J D,BERGER Tobe, LOOKABAUGH Tom.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8]滕召胜,罗隆福,童调生.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助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51-03

一、“国培计划”的要求与远程培训的特点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现在逐步扩展到幼儿教师培训和大中专教师培训。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始于2007年。教育部当年启动了主要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万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国家级远程培训。此后又有2008年和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的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培训骨干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第二,开发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发挥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力量,开发并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开发坚持多样化、立体化、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国培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培训模式,开阔思路,不断探索,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力求做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研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近年来,“国培计划”注重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得到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培教师的抽样调查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3.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4.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二、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

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m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第5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问卷调查;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161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13-0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1]。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2-4]。各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5-7]。因此,开发适合中国特点的网络成瘾诊断与鉴别工具势在必行。

但综观以往的研究,基本都依据DSM-IV的成瘾标准编制(Young,1996)[8],采用两分法的结论。但网络成瘾者确实存在中间状态,简单两分既不科学也不利于研究者对网瘾程度与特征的深入分析。同时,西方的网络成瘾问卷直接应用于国人,显然也会遇到一定的文化困扰。而台湾学者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及其修订版[9-11]正是针对这2个问题而编制的。目前,该量表虽已在国内应用,但相关作者却未进行修订,这显然会使其研究成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质疑。

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引进陈淑惠2003年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初步的应用,以检验其对于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并修订出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常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4所浙江高校内随机抽取大学生1 106人,删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93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4.36%。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专业、学历分布情况见表1~3。

大学生的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1.83±1.24) h。上网场所:宿舍内宽带网57.88%,网吧33.87%,学校实验室6.32%,其他1.93%。上网目的(多选):聊天为83.32%,多媒体娱乐为68.68%,查阅学习资料为68.11%,浏览新闻为66.42%,其他6.73%。

1.2 工具

1.2.1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2003年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因素。“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戒断成瘾、耐受性3个因素。“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2个因素。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93。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和0.88。采用4点计分,各维度分数为所包含题项分数之和。陈淑惠认为,得分在前5%者为高危险人群,总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可能性越高。

1.2.2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由国外学者Young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修编而成。此问卷共8个项目,目前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各题目要求以“是”“否”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5分被诊断为成瘾者。

1.3 程序 选取浙江省的4所不同类别高校进行抽样,包括重点高校、非重点高校及民办高校,同时在高校的专业侧重上包括理工科高校、师范类高校、艺术类高校及综合性高校。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将问卷发放到学校各宿舍楼内以及自习教室中,请不同系别、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填写并回收。

1.4 统计分析 数据回收后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CIAS-R单项评定结果 对933名被试在CIAS-R量表各条目的得分进行了统计,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每一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条目得分与该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40以上,相关均达到了0.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26个项目都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可以对网络成瘾者进行有效鉴别。见表4。

2.2 信度分析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α=0.944 6。使用奇偶分半法,将CIAS-R条目组分为两半,分别求出每一被试在两半条目组上的得分和,然后计算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分半相关系数:r=0.914 6。用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后为r=0.916 6。

2.3 效度分析 参照陈淑惠CIAS-R的编制过程,采用迭代主轴因素分析法最优斜交转轴方式对所有条目进行分析。首先,对CIAS-R问卷的26个条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X2=11 900.65,P

其次,对CIAS-R的26个条目作主轴因素分析。经过9次迭代,共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4个,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9.142%,经检验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5。

再次,26个条目经过最优斜交转轴之后,可以分别归属4个主因素,其中第7,10,17,26题均在2个因素中负荷相近,可能导致最终因素归类上的误差。通过分析项目与因素的对应关系,依次将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因素1(强迫性与人际健康)、因素2(时间问题)、因素3(戒断成瘾)与因素4(耐受性)。

此外,将所有被试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中的得分作为效标分数,与其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中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r=0.55。经统计检验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2.4 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情况 各年级组男女被试在CIAS-R中得分比较见表6。经过ANOVA检验,男女间CIAS-R得分有极其显著差异(F(1,932)=26.872,P

各年级之间CIAS-R得分经统计检验发现差异极其显著(F(3,929)=6.512,P

不同专业之间在CIAS-R得分上的差异也被发现(F(2,925)=6.956,P

3 讨论

3.1 CIAS-R具有较高的信度 对CIAS-R在浙江省4所大学部分学生的测查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同质性系数Alpha值为0.944 6,分半信度为0.916 6。根据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时可以用于团体间的比较,在0.85以上可以用于鉴别个人。鉴于取样特点,此量表可以用于鉴别网络成瘾者的主要特征。当然,由于调查是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因此无法进行有效地重测,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

3.2 CIAS-R有较好的效度 首先,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因素分析所抽取出的4个因素,一共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9.142%。并且通过事后50名大学生主观判别的结果来看,条目对网络成瘾与否的两个群体的区分度比较高(r=0.93)。

其次,该量表也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素分析表明CIAS-R具有4个特征最大的因素(与量表编制时所设想的5个因素有比较高的一致性),是量表的主要成份,每一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都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均在0.40以上)。

第三,在抽取因素中发现,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就高达41.076 %,远远大于20 % ,且远远大于第二因素所解释的变异;它的特征值为11.172,也远远大于第二个因素的1.382。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在一个测验或量表中,如果第一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测验总特征值的20 %,或者最大特征值与第二特征值之比接近或超过5,就可以认为该测验或量表具有单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也可以选择单因素解释,即强迫性与人际健康问题可能是判断网络成瘾的最主要的特征。卡特尔最大特征值分布图(即碎石图)也表明取一个因素是合适的。当然,造成这种因素分析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取样上的偏差或者中国大陆学生与台湾地区学生在某些语言理解上的偏差所致,例如,研究中所发现的第7,10,17,26题均在2个因素中负荷相近,从而导致因素之间的混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确定。

第四,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较好,与以往的类似量表结果有一定的符合性。当然,中度相关的结果可能是由于Young的量表题量少且两分计分,导致其对于网络成瘾程度的辨别力不高所致。而这恰恰是CIAS-R编制的初衷和优势所在。

3.3 大学生CIAS-R结果与同类研究比较 CIAS-R在大学生中的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与国内外研究的一般结论相吻合[9-12]。这一结果同样表明,CIAS-R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使用价值。但是,研究者也发现年级上表现出的逐级增加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陈侠[13]发现,网络成瘾最高的是一、二年级,而高年级比低年级要低。对于这一结果,有以下几种可能:(1)本研究中四年级的学生取样比较少,其代表性可能不够理想;(2)由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具备上网的经验,其一旦网络成瘾就具有连贯性,因此,的确存在着随着网络使用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年级的提高)而表现出网络成瘾倾向的增加。

总之,本研究对CIAS-R所做的修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量表特性具备了良好测验的基本要求,可以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成瘾者的主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方便的测查工具。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12-9].2007:.

[3] Grohol JM.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2005[EB/OL].[2008-12-9].省略/netaddiction/.

[4] 王智弘.谁来解救网络中的沉迷灵魂:政府与产业应负的责任.网护情报,2008,25:A.

[5] 蓝燕.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国青年报,2001-7-10(5).

[6] 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上海,2005,上海:中国心理学会,2005.

[7] 梁祝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105.

[8]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anada,1996.

[9] 陈淑惠.我国学生计算机网络沉迷现象之整合研究-子计划一:网络沉迷现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9.

[10]陈淑惠.网络沉迷现象的心理需求与适应观点研究(二):网络沉迷学生之心理治疗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2002.

[11]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 2003,45(3):279-294.

[12]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Computer in Human Behav,2000,16(1):13-29.

第6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 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2011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7篇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

第8篇

本文作者:陈立立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情况调查

问卷从课程模块、作业和论文设计、专家团队、培训资源丰富程度、学习进度安排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90%,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所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感到满意。问卷从运行速度、在线交流互动、使用敏捷度、技术服务、学习意愿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4.76%,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感到满意,但是满意度不如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高,还具有提升的空间,也有待培训网站的优化和完善。问卷从学习管理制度、培训指导、网上互动交流、辅导教师管理能力、课程定制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机构管理能力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7.57%,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感到满意。但是,经过对各分中心的分别统计发现,参训学员对某一分中心满意度只有70.18%,远低于87.57%的总体满意度,表明个别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管理机构的总体形象和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2009年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重庆市30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了此次远程培训。由此,重庆市开始了大规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组织与管理。随着,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批次参训人数由最初的几百人,增加到上千人,培训的组织管理逐渐开始出现管理不到位,监控失效等问题。有效的外部监控必须是由行政管理手段、学习考核手段及网络技术手段等综合运用形成立体监控体系来发挥监控效能[2]。由于大规模远程培训组织和管理经验的欠缺,培训管理机构的监控手段比较单一,学习考核的方式设计欠缺科学性和灵活性,缺乏完整立体的多维监控体系[3]。重庆市各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训校长,特别是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知识结构、关注的培训重点和内容差异较大,这就让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在远程网络培训的初期,网络课程多是国家或地方面授教材的网上克隆[4],随着远程培训的高速发展,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资源逐渐丰富,但是针对参训校长的关注重点进行的课程开发还非常欠缺,特别是具有针对重庆地方情况的特色课程还需要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远程网络培训这一学习方式缺少传统学校的校园环境,且培训讲师和参训校长以及参训校长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参训校长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部分校长,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远程学习的校长,对于远程学习环境和远程培训的特点不熟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产生了对远程培训的排斥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校长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态度消极,在提交培训当中的作业和参加交流研讨中缺少自身的原创和感悟,流于应付,大大影响了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敦促和协助各培训网站进一步保证网络平台畅通,因参训学员均为校长,平时学习时间紧张,在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中,网络平台的快捷反应和网络的通畅对学员们尤其重要,同时各网站应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更快捷的咨询反馈,让学员们减少参训学员在操作中的后顾之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程内容的开发,特别是针对培训对象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可增设拓展课程,此部分课程可不计入总分,使参训学员在学习之余能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精心设计研讨主题,进一步加强学员与专家、学员和学员之间的在线互动交流,增加并固化专家实时答疑的时间,增加专家线上论坛答疑次数并给予学员及时的反馈。同时,专家的答疑和指导情况记入市级专家考核档案作为其他项目组建指导专家团队的基本依据。加强和各培训管理机构的沟通,确保培训管理机构管理到位、关怀到位、服务到位,为保证参训校长有效学习而尽职尽责。在巩固传统远程培训分散学习的模式的同时适当增加网上集中实时授课培训,这样有利于参训校长与专家直接接触,减少因离线分散学习带来的距离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知识及解决疑难问题。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实施策略

重庆市成立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和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执行办公室,负责全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和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作为培训实施单位,分别针对重庆市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组织和管理。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与其他三个分中心成立了远程培训教学管理小组与各区县教委干部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联络协调、管理监督,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使每个片区都形成了三级培训组织管理支持体系,保障在大规模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中,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技术支持到位。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基层校长远程培训的基本状况,与指导专家一起科学规划远程培训的重点,确定参训片区和校长类型。校长远程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优质资源,组建网络班级,每班40人,配备一名由当地行政人员担任的班主任,并且选取一名校长学员担任班长负责班级学员学习的进度跟踪、讨论交流、技术辅导等。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网络班级为学员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培养反思能力、拓宽学习视野的平台,满足了学员学习和交流需求,避免了学员孤独感。加强课程需求调查,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让参训学员充分表达自己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实现课程的“按需”设计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培训考核方案注重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的结合,学习过程性和实践性考核的结合,合格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的结合以及学员评价和专家评价的结合。考核方案不仅能引导学员网上自主学习,也要求学员参与网络交流;不仅考察网上学习的具体情况,还要求学员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不仅要对基本项目做合格评价,还要设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设置附加项目做激励性评价;不仅要进行学员之间的作业互评,还有专家对研修成果的评级。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和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分别指派了专职人员对本片区远程培训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网络动态督查和跟踪,防止学员通过“挂机”增加网上学习时间。在全面掌握整体培训进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对学员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掌握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每半月进行一次统计,与那些学习困难和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员从思想上进行沟通,同时每月一次的统计简报都将学习情况通报市领导小组和各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有序。#p#分页标题#e#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发展路径思考

中小学校长网络远程培训是当前一种适用于大规模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手段,基于重庆市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实践经验,对重庆市中小校长远程培训未来发展路径作如下思考。远程培训区别于传统面授培训对参训校长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重庆市未来的远程培训中,树立参训校长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观念,逐步适应远程学习的方法,发挥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克服传统集中培训中外部驱动式的学习习惯是保障远程培训效果的基础。提升远程培训的有效性必须从激发参训校长内在学习热情和外部施加学习压力两方面入手。人性化的关怀和契合校长兴趣的课程设计是提升校长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把握参训校长的特点,制定契合参训校长兴趣的课程是激发学员内在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5]。同时,外部监控不可或缺,利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权力给予参训校长外部压力,确保参训校长按照培训要求,完成培训规定学习量和成果要求。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对于引导参训校长的学习注意力,促进参训校长深入学习并内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包含学习时长、课后作业、研修日志、研修成果、小组讨论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考核方案是重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考核未来发展的趋势。远程培训必须以先进的学习平台为依托。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具有定制个性化课程、良好的人机界面操作、快捷的运行速度、及时的技术维护等特点。培训管理机构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这样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培训管理机构与专业化的培训网站进行合作成为目前最流行的远程培训资源整合方式。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参训校长分享到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交流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各专业培训网站更加靠近一线参训校长,有利于各网站个性化定制课程能力提升,人机互动界面的优化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9篇

  

   公司培训工作计划1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高支部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促进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和“干部下基层”活动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职能,实现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跨越。

   具体措施

   一、培训党员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

   二、组织党员学习新《党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规定》和典型安全教育片。

   三、学习科技服务创新、党员干部下基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我县的影响。

   四、学习信息科技、业务技能、市场经济、法制知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五、学习“抗击非典”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

   六、组织党员学习对突如其来的疫病的应对和防治措施。

   公司培训工作计划2

   一、培训的意义:

   对员工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是圆满完成委托管理目标的保证。

   二、培训的目标:

   1、培训目标是在意识、知识、技能三方面加强和提高,改进员工的行为和表现,培养出高素质的物业从业人员。

   2、通过系统的培训,加强员工对管理服务的认识,改进工作态度,做到“服务第一,质量取胜”。要求每个员工都做到“团结、奉献、尽责、高效”。

   三、培训的方式:

   XX广场管理处员工培训分三步进行,管理处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地培训计划。

   第一步:岗前培训

   物业入伙前,管理处组织拟派员工并安排培训课程,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XX广场,同时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第二步:在职培训

   完成岗前培训课程后,安排各级员工进入物业内进行实地训练,并配合物业入伙,令物业管理工作能够全面开展,为业主及时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第三步:提高培训

   在物业入伙后每三个月安排更新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以适应物业行业发展。

   四、培训课程:

   1、管理处专业培训:确保管理处正常及有效的运作。

   (1)基本物业管理概况

   (2)管理处的具体运作

   2、客户服务培训: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水平,达到星级酒店服务标准。

   (1)客户服务准则

   (2)电话用语、礼貌培训

   (3)客户接待礼仪

   (4)客户投诉

   (5)客户管理

   3、工程培训:根据XX广场实际情况、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1)物业接管验收

   (2)二次装修程序控制

   (3)设备保养和维修

   4、保安培训:针对写字楼、商场、酒店式公寓等高层楼宇的特性,加强物业保安服务意识。

   (1)保安准则及工作纲要

   (2)保安仪表、行为及纪律

   (3)处理投诉及对客户的礼貌和态度

   (4)保安消防装备使用

   (5)保安消防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及维护

   (6)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

   (7)火灾事故的处理办法

   (8)车辆、人员出入控制

   (9)事故纪录

   (10)法律、法规

   (11)队列操练

   5、清洁绿化培训:掌握清洁绿化标准和检查方法

   (1)清洁流程和标准

   (2)清洁、绿化器材和物料

   (3)检查标准

   (4)绿化管理

   公司培训工作计划3

   为贯彻落实《z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强化教师队伍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文件精神,根据《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市教育局20xx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为切实做好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第10篇

1网络化矿井提升设备管理方法

煤矿生产企业井田面积大,安全性要求高,管理部门不集中等特点,使得提升设备的管理存在管理内容单一、各部门间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网络化的矿井提升设备管理方法可解决以上问题。该方法将先进的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融入管理,可以使提升司机与维护人员实时了解提升设备工作状态,面对复杂工况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可以为管理者制定维护决策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现场总线、企业Intranet与Internet三网的相互融合为信息传递搭建了桥梁,使设备的异地管理成为可能,各层次管理角色从不同网络接口参与管理,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远程诊断专家的加入增加了提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各层次人员均实时获取设备状态信息,直接参与设备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化矿井提升设备管理方法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在线监测系统获得设备实时数据,结合人工录入运行维护数据以及历史检修数据形成设备信息的实时集成存入数据库,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及数据挖掘技术,将原始数据分类处理为可供各种统计、趋势预测及智能诊断的数据集存入本地数据服务器,供不同需求用户调取使用。本地智能诊断系统与获得权限的远程诊断中心可提取原始数据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若设备运转数据在正常范围,则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评估并预测变化趋势,作为制定维护计划的依据;若发现设备故障,则应立即对故障进行诊断并提出维修建议。然后,管理人员通过诊断结果与运行状态评估制定设备维修/维护计划,审核后安排维修人员根据计划内容进行维修。最后,将每次维修中的设备状态参数、计划任务及实施记录反馈等整理提交至企业Web服务器,生成各种直观的统计,图表、趋势预测曲线与报表进行Web。基于此,笔者构建了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IHMS)。

2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结构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的C/S与B/S混合架构,融合了基于C/S模式的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网、基于B/S的本地及异地设备管理信息网,并提供接口连接煤矿企业ERP。多层网络融合使得IHMS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应用平台供提升设备维护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煤矿企业ERP的一个子系统供企业管理人员使用,此外,系统还可以作为提升设备远程在线监测与诊断管理节点,与远程诊断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互传,利用远程诊断管理中心的专家与技术优势,实现基于Internet的设备异地管理,同时远程管理诊断中心将诊断结果与维修意见传回现场,指导管理人员决策的制定与维护人员的操作。IHMS系统基于企业Intranet/Internet,结合现有提升设备管理的特点,建立了IHMS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提升现场监测站由提升机、传感器、PLC、工控机与数据服务器组成,现场工作人员通过组态软件与浏览器实现数据的查询、浏览,设备在线数据提取及动态数据录入等内容,在线提取的监测数据结合人工离线录入数据构成动态设备数据存储于数据服务器,并在诊断服务器进行相应的诊断与分析,组态界面与数据通过Web服务器于企业Intranet与Internet。监控中心与调度中心等管理部门通过企业Intranet与现场进行信息传递,实现用户验证、数据查询及下发工单等功能。远程诊断管理中心采用数据库复制的远程传输技术获取现场数据,通过远程端Web服务器设备信息与更权威准确的诊断结果。终端用户可使用联网的计算机、手机与PDA等设备通过浏览器向各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由各服务器执行相应操作,并将结果通过浏览器输出至终端用户,使各层次用户参与到设备管理中,实现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结构满足提升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功能及性能要求,且具备开放性与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3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功能模型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煤矿企业对提升设备资料、运行、状态维护等设备关键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汇总形成满足不同部门管理要求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各级生产计划部门提供实时、准确、完备的设备信息,从而辅助管理部门对设备运行维修状态进行决策分析。提升设备及其相关管理部门通常存在地域分布广、职能差异性大的特点,且不同管理部门对提升设备运行信息的筛选分类、提取加工等阶段性处理的要求不同,因此系统总体上采用层级分布形态[13]。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弥补了地域差异造成的管理不便,为设备信息远程传递及异地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提升设备现场总线与企业Intranet的物理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融入有线及无线的Internet,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型,主要包括设备资料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及配件管理等功能模块。考虑到系统涉及内容的复杂性与动静态信息的交叉,功能模型采用IDEF0图分析建立。1)资料管理:以基本信息和图纸、文档资料为基础,结合运行、维护及更换配件等信息形成提升设备信息数据库,通过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内容可以了解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及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运行及维护情况,为操作和维护人员提供经验与技术指导,为管理人员制定状态维修决策提供依据。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具备权限的管理人员,各项运行维护数据的筛选入库可以在全网(即现场、企业内部及In-ternet)进行。2)运行管理:通过在线监测数据的自动存储与离线综合记录的人工输入记录汇总提升设备运行状态,对设备关键参数及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由现场工作人员的经验结合故障诊断系统的智能诊断与远程专家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对设备故障进行报警与诊断结果的输出。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提升司机与远程专家,运行数据主要在现场总线传递,远程专家通过Internet获得设备运行数据并提供诊断服务,管理人员可在企业Intranet或Internet网内对入库数据及报表进行有限操作。3)维护管理:综合设备历史故障情况、运行实际工况、关键监测数据等信息,实现提升设备的突发故障维修与计划性状态维护,对维护计划的生成与实施、维护过程及结果的记录与报告实现智能化管理。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管理与维护人员,管理人员根据运行管理模块得到的设备状态预测与故障诊断结果制定维护或维修计划,下达工单并组织维护实施,并跟踪维护执行的全过程,维护工作经过运行验收与成本费用分析后,将维修记录信息录入数据库后结束。工单的下达与信息的记录运行于企业Intranet网内,并提供接口供外网进行有限操作。4)配件管理:通过建立配件库存模型实现对配件基本信息、订货、抽检、入库、申领、出库及报废等事务的管理。从运行管理模块获得的工况信息与从维护管理模块获得的配件消耗信息都可以为配件库存上下限的确定提供依据,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管理人员,通过对配件存储的合理组织,提高供应率,保障设备维护顺利完成,数据传递可在全网进行。

4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已在西山煤电集团马兰矿副立井进入实施阶段,融合了提升设备现场、企业ERP与远程诊断中心的各自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子系统完成提升设备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维护管理功能。在提升设备现场,开发了基于组态软件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子系统,以及基于Web的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子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子系统的任务是在前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提升设备各部件状态在线监测,实时地获取设备的状态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及分析处理,实现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突发故障报警、历史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及打印报表等功能,为现场操作人员充分了解设备的实时工作情况提供帮助,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原始监测数据庞杂,不同工作人员所需要的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针对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状况数据的需要,采集到的现场数据同步存储至现场数据服务器,并通过Web服务器以网站形式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系统至企业Intranet/Internet,管理人员无论是在企业内部或是任意地点,都可以通过权限认证后获得提升设备任意时刻的运行数据。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子系统除了向各层管理人员提供现场提升设备采集数据的查询与管理外,还兼顾了离线数据录入的功能。现场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将设备运行、巡检、维护和检修记录直接在浏览器端系统界面上输入,管理人员即可同步查询、保存及打印,缩短了运行维护记录的录入与审核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Intranet监测与故障诊断网系统示例界面如图5所示。提升设备现场的故障诊断受限于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与专家知识的匮乏,较适合对突发故障报警与显见故障趋势的预测,更为复杂的故障诊断、寿命估计与状态趋势预测需要远程诊断中心的专家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支持。因此系统将现场原始数据中反应设备运行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通过现场的Web服务器采用数据库复制技术同步传输至远程诊断管理中心。借助中心的研究设施、技术与科研人员优势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一步将处理结果传输回现场及企业ERP,并以网站形式于中心Web服务器。设备远程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网系统示例界面如图6所示。系统通过相应的接口模块集成到企业ERP中,实现了企业层对现场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指导。各子系统基于Internet的数据传输与共享融合为IHMS系统,搭建成为提升设备远程监测、诊断、维护与管理平台,各层管理人员无论身处集团公司、矿区、设备现场或是远程诊断中心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结合自身权限参与设备管理。

5结语

网络化的设备管理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身处异地亦能掌握设备运行、维护状态,参与设备资料管理与决策制定,缩短了信息上传下达的时间,提高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网络化煤矿提升设备管理系统(IHMS)将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基于网络技术提出了数据的传输与共享解决方案,实现了对提升设备高效异地管理。IHMS系统的实施转变了煤矿企业对提升设备的维修模式,通过对设备的在线监测和远程故障诊断,进行合理的状态维修,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效率,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费用。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各级管理部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系统提供的接口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更有效率、更科学的提升设备管理与诊断体系。

作者:石瑞敏杨兆建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11篇

一、有效研修,发挥教研员引领作用。

参与、指导和引领是教研员在校本研修中的主要作用,教研员群体特有的双重角色,使工作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和挑战性。如何更好的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是开展有效研修、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研究指导,服务教学。我们倡导教研员学会换位思考,体察教师的需求,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和敏感性。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加强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觉肩负起工作责任。研修一体,重心下移。由教研员对教师这种点对点向点对面的转变,更加关注了教师群体。由只关注研到研修并重,侧重以人为本,关注教师成长。

(二)课题牵动,点面结合。我区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主持的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教师基本功训练、机器人进课堂、城乡联动校本研修等十五、十一五哈市级国家级实验课题,或结题或正在实验中。各乡镇专职教研员都承担子课题,并指导课题的实施。三级教研网络为学科研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元研修,均衡发展。各级教研员在工作中利用教研沙龙、案例研讨、一课多备、网上研修、技能比赛、课程开发、城乡互动、分片教研等形式在全区信息技术学科开展活动。在校本研修中运用了恰当的主题,提出好的创意、有价值的课题和有建设性的建议;适当分解研修主题;设计研修活动的流程;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等做法,成效显著。

二、有效教学,实现网络环境下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优化,使多种学习模式迅速呈现,教师的角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师依托网络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专家的指导交流,共建资源。教学内容开发了,扩展了,更新更快,不受时空的限制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从而实现了“学习促进者、终生学习者、课程开发者、行动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自主发展模式、学习的自主性和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了教师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框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学习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以“系统思考、自我超越、转换心智、共同愿望、团队学习”铸造团队。

利用网络环境下聊天室、聊天群、论坛、博客、播客等平等交流,营造学习氛围,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分享观点、相互帮助,实现共同进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超越、积累和传播。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主动发展式、学会学习式、导生助学式、任务驱动式、主题演绎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我区涌现出了胜利、实验小学网络化研修;小岭、双丰、永红城乡结对,互动研修、龙涤、继电基本功训练;新华、双丰、平山、舍利农远资源应用等典型学校。培养了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熟悉网络化教学的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创新人才。

三、有效应用,积极推进农远工程。

在推进农远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了农远资源校本化和“三种模式”的应用探究与实践,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化,教师们整合加工资源的能力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效益充分凸现。

(一)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实现农远资源校本化。

如何实现农远资源校本化,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农远资源应用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农远资源的二次开发我们的做法是:

文本类资源二次开发采取“加一加,调一调,减一减”,主要有初步加工—应用尝试—评议反思—再次加工,这些都可以在三种模式环境中实现。

媒体类资源二次开发教师既要懂得学科教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媒体制作技术;既能读懂农远资源的设计思路,把握农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的思路;又要明了并掌握媒体资源的制作技术及实践操作能力。

综合资源二次开发就是将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片等综合性资源以专题的形式,按照加工者的个性思维进行重组与整理,创生出新的网络教学及学习资源。

由于注重农远资源的二次开发,极大地提高了我区农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资源的意识,培养了农村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对资源的收集、甄别、整合与应用能力,又能创生出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资源校本化,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二)积极推广与应用“三种模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1、培训是关键。我们在加强短期集中培训的同时,突出利用和开发适合“三种模式”资源的后续培训。在加强技能和技术为主的常规培训的同时,强化了教师和技术人员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

2、建设是基础。加强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积极开展活动,确保教学信息化进程的实施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城乡优质资源的共享。

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提倡“广泛、深度和特色”,借助“育龙网”、进修学校及基层学校网络平台,构建和谐的、动态化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系统。在城乡结对,互动研修;村小联动,团队研修;课程开发,合作研修等研修活动中,实现了最优化的资源整合与高层次的共享。

3、应用是重点。我们在教师农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中,主要按照“进修学校指导—学校督导—学年组定方案—教师定计划—建立评估奖励机制—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路提出要求,汲取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农远资源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农远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我区在推广与应用“三种模式” 的过程中,倡导教师坚持“功在课前,同课异构;立在课上,教学创新;思在课后,专业提升”的应用策略。在互相沟通、协调、补充中共同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也为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便利和服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农远工程模式一使用光盘资源进行教学。在上课环节我们采用了八种方式。方式一,整节课播放光盘,让学生跟着光盘学习;方式二,光盘播放前提出学习要求,然后播放光盘,中间不讲解或点拨,播放后进行小结;方式三,光盘播放前提出学习要求,播放中针对重点、难点及时暂停,或重放,讲解。播放后小结、拓展;方式四,模仿光盘中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选择播放光盘的部分内容;方式五,只是模仿光盘中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不播放光盘;方式六,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跟随光盘学习,一部分内容按自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方式七,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课堂上播放光盘中的片段;方式八,把光盘资源和自己找到的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后再使用。

农远工程模式二学校卫星资源课堂应用。利用空中课堂进行同步教学,利用光盘和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开展中和实践小组活动。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我们在应用时考虑到小学没有建设多媒体教室,就分层次在具备班班通的学校或者借助中学硬件资源开展应用。利用空中课堂播放教学光盘;利用“育龙网”和E达教育网,育龙硬盘资源等IP资源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利用二次开发的本地资源进行教学。

第12篇

(一)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概念。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的。1958年,英国研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计量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概念。从维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把教育经费视为了教育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两部分,其实质上是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教育的机会成本。对此,笔者将其称之为广义教育成本。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虽然大陆学者王善迈、靳希斌、袁连生,中国台湾学者盖浙生等一些代表人物对教育成本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归纳总结来看,都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提供或接受教育服务时所耗费资源的价值量。在这个成本概念中,不考虑教育的机会成本。依照我国学者对教育成本的一般性定义笔者给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性概念,即指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和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或接受该种形式教育服务时所发生的资源实际消耗价值量。在这个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性概念中,笔者注重的是“资源实际消耗”,即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物化劳动价值量和活劳动价值量实际消耗的货币形态表现——货币成本,较之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成本一般概念更为具体化,笔者称之为“狭义远程教育成本”。

(二)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模式。会计成本是指针对一定核算对象、可用货币计量的成本费用。从会计的角度讨论成本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是谁的成本,二是成本是否可计量。狭义远程教育成本依然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成本概念。从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看,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是个人、教育机构、国家(政府)和社会,讨论研究教育会计成本时应针对某一教育成本承担主体而言,即个人教育成本、教育机构成本、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目前我国远程学历教育机构与普通学历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在管理体制上,它是一个“二元交叉管理系统”,一个教学服务网络结构体系。在这个教学服务网络系统中,一方面,各级层是分别独立的法人单位,人、财、物受地方行政部门制约,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支持服务上形成了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系统各个层级之间存在资源共享、相互支持服务的关系,也即经济利益分配的关系。因此,其教育成本承担主体具有系统成本承担主体特点。现代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宏观上是指整个远程教育机构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货币成本,也即整个远程教育系统的货币成本,可称为系统总成本;微观上,远程教育会计成本是指构成远程系统的各教学单位的货币成本,可称为系统子成本。系统总成本等于构成系统的各子成本之和。本文所讨论的远程教育成本均是指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

二、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类

(一)按成本支出与成本核算对象的关系,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教育总成本。直接教育成本是指为对某一成本核算对象(如某专业、学生、课程等)提供直接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付费用的总和,是直接的教学成本,如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网络线路运营成本等。间接教育成本是指为某一成本核算对象间接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付费用的总和,是公共服务成本,如学校行政管理费用、人员培训费、公共教学设施折旧费等。这部分费用是要将成本对象按学时、人数等进行合理分配的成本。而学校发生的与教学服务无关的其他费用,如给学生提供的奖励、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教育总成本是指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总和。这种成本分类更能分清“教育经费”与“教育成本”之间的不同。

(二)按照成本支出与“受益”时间的关系,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教育经常性支出是指为维持正常教学所发生的经常性项目支出,如人员工资、低值易耗品费用、水电费、通信费、网络运行费等。教育资本性支出也即教育的建设性支出是一种投资较大、使用较长的项目支出,如教学楼、视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多媒体教室、双向视频教学设施、资源开发制作设备的建设费购置费等。这部分项目垫支形成固定资产,其价值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被磨损变旧而减少,实现价值转移。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规定,经常性支出是指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各项支出,应当记入当期的成本中。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与本期及以后各期收益有关的支出,按受益期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远程教育成本计算也应比照这一原则,将远程教育的资本性支出以计提折旧的形式逐步计入核算对象的成本中,这一点对于主要依赖于网络设备从事教学、固定资产密集度大于普通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而言更为重要。需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受益”有经济收益,更主要是社会效益。教育会计期可以是学年、公历年,也可以是学制年限。

(三)按照成本性态,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一定时期和一定学生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与学生量的依存关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学生量范围内,不随学生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叫固定成本。教育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对稳定不变,当学生人数超过一定量时需要增加教育固定资产,固定成本也就随之增加。固定成本又可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约束性固定成本不受学校当局短期决策的影响,是维持学校运行的最低成本,可称为“学校办学能力成本”,如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折旧费、管理人员薪金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受当局短期决策影响,可在不同时期改变的固定成本。一般在预算年度开始,学校当局根据当年规划和财务状况可斟酌调整的成本有教学资源开发费、教学培训费等。变动成本是指随学生量同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按学生人数计算支出的实验费、实习费、作业批改费等。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随学生量不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按教学工作量计算的津贴、兼职教师工资、电话费等。混合成本可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对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性态进行分析,确定成本性态的数学模型,是定量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规模—效益的重要手段。(四)按照成本内容,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综合成本和单项成本。单项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投入某种要素或某项支出而形成的成本,如人员成本、材料成本、设备维修费、网租费、网络课程管理费等。综合成本则是培养学生的各单项成本之和。其中单项成本的计量和考核对于分析教育成本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有重要的意义。

(五)按照成本用途,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开办成本、网络及设备运行成本、教学资源开发制作成本、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科研成本。开办成本是指开设远程教育的必须设施投入和筹建开展远程教育的各项费用支出(如入网费、网址注册费、筹建期差旅费、上级评估检查费)。设施成本可在使用过程中以计提折旧的形式计入相关环节成本;筹建费用可根据费用的大小,逐渐在以后各期(级)进行摊销,计入管理成本。网络及设备运行成本是指接入互联网络、网络维护管理、设备的维修保养等环节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软件摊销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教学资源开发制作成本是指在多种媒体课件、教学资料包、在线测试等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开发软件摊销费、管理软件摊销费和其他相关费用。学习支持服务成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资源供给、设施使用、学生培训、师生交互、学习监控与评价、教学活动、学籍考核管理等环节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资源开发成本的摊销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管理成本包括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及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宣传广告、招生等环节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他相关费用以及对开办费的摊销、对附属单位的补助、上缴上级款项、贷款利息费等。科研成本是指学校发生的科研项目支出和其所属的科研机构消耗的材料费、人工费、其他费用以及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科研支出与教育服务无直接或间接关系,这部分支出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中。

此外,从成本分析、控制、决策等角度,还可将教育成本分为生均成本、边际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计算

(一)系统子成本计算。这里所指的系统子成本只包含本教学单位(如省级电大的开放教育学院的学生)自招学生的教育成本,系统中上层级对下层级的教学支持服务以及管理的费用,不应作为系统子成本,应作为系统成本计算项目在系统总成本中计算。而系统中下一层级对上一层级缴纳的“管理费”,及上层级对下层级的“补助拨款”,其实质是学费收入的再分配,不计入系统子成本。

(1)课程总成本。指该课程该学期的完全成本,包含与该课程有关的网络及设备运行、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学校管理等环节分配的人工、业务、公务、折旧等费用,毕业实践视同课程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课程总成本;为人工福利费;为业务费;为公务费;为折旧、修缮费;为摊销费;为其他费用。

在实际操作中,成本计算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来完成。见下表:

××课程总成本计算单

编制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成本要素

成本项目人工福利业务费公务费折旧、修缮摊销费其他合计

网络运行

资源制作

支持服务

管理费用

合计该课程

总成本

注:人工福利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

(2)专业总成本。指本学期该专业所开课程总成本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专业总成本;为第i门课程的总成本;n为该专业开课总门数(含毕业实践)。

(3)系统子成本(教学单位的总成本)。指本学期该教学单位所开专业总成本之和。

(4)课程生均成本。指该学期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平均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课程生均成本;为课程总成本;为该期该课程选课人数。

(5)专业生均成本。指该学期该专业在修学生平均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专业生均成本;为专业总成本;为该学期该专业在读人数。

同理可以计算该教学单位生均成本和学分平均成本,以用于不同目的的经济效益分析。

(二)系统总成本计算。在系统成本计算中,本文以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计算。

(1)系统专业总成本。指完成某专业教学服务与管理整个系统的完全成本。它等于各远程服务层级该专业总成本之和,加上系统中上层级对下层级教学单位分配给该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以及管理的费用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

其中:为系统专业总成本;为第i个教学单位的专业总成本;n为系统中与该专业有关的教学单位总数;为分配给该专业的第i层级对下层级的教学服务以及管理的费用;m为系统的服务层级总数。

(2)系统专业生均成本。指该学期系统中该专业在修学生平均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系统专业生均成本;为系统专业总成本;为该学期系统中该专业在读人数

(3)系统专业学分平均成本。指某专业学分平均总系统成本,是制定学分收费标准的依据。其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