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3-02-18 05:42:40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

第1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2篇

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既是国家和省有关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会、落实会,也是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动员会、推进会,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开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刚才校党委副书记芮鸿岩同志代表校党政作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系统阐述了我校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我完全赞成。会议表彰了一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5个学院交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宏观上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从中观上看,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从微观上看,毕业生个体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目标缺失、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准备不足带来的岗位对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前不久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还将就此下发文件。江苏省政府、扬州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贯彻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校党委常委会多次研究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整充实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扬州大学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必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以人为本,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们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学校对政府的“抱怨”之声,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就业也是办学之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将就业率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招生计划挂钩,这将对学校的形象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保证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能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有效需求岗位不足、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客观背景,也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的内在因素。部分专业社会需求已趋饱和,但毕业生存量很大;部分专业生源异常充沛而社会需求大为减少,招生火爆与毕业就业困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各类人才培养的比例,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我们一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立完善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的素质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要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素质拓展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发展引导和个性发展引导,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差异性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明确岗位责任,构建和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在2007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构建“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明确各个层面的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领导主抓”就是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强调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校党政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将就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统筹”就是要求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好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负责校内外人才市场的构建和联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学校的社会资源运用以及就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院系为主”就是要求各学院树立主导意识,努力形成本单位学科专业的领先优势、特色优势、差异性优势;发挥主体功能,强化人才培养责任主体、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的“双重主体”作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班子成员要带队跑市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要落实具体任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全员参与”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立足于岗位育人,着眼于学生生涯发展和素质拓展,致力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更多的人热心于做毕业生求职的“参谋”和“红娘”,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

总之,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指导,优化服务,健全队伍,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1、加强指导。就业指导应是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接受的人生发展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找准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其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参加规定的教学实践外,应让他们更早地参加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以丰富人生阅历,体味人才内涵,取得工作经历,积累实践经验。组织毕业求职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要领,增强自信,提高应对、应变能力。

2、优化服务。我们要在现有学生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健全信息网络,丰富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远程面试五位一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学院要建立并正常维护就业指导网站,使其成为“知识之窗”、“信息之窗”、“职业之窗”,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全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数据库,常年与校友、用人单位、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条件,积极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地方人才中心、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举办联合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衔接,积极开拓互联网上人才市场,为学生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在咨询服务中要做到关心、热心、耐心,进一步提高就业咨询质量。

3、健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人员,注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各学院都要在辅导员中落实专人负责就业工作,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要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满腔热情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要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取得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辅导资质,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第3篇

__学校毕业典礼活动总结

“德育为首,做人为先”是__学校一项重要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学会做人”放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实践性、实效性,而毕业典礼,就是__学校开展仪式教育,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周密组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学校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学生一生发展,着手素质全面提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的办学思想,积极推进“__立人”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领导把毕业典礼活动作为对全体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典礼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校长靠上抓,各学部校长亲自抓,制定“__学校毕业典礼活动实施方案”,精心布置,周密安排,切实保障典礼活动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每一次典礼活动,学校都认真做好活动筹备,成立筹备小组,研究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确定毕业典礼程序,准备毕业典礼主席台背景、鲜花、毕业服、音响、桌椅等所需物品,提前通知参加典礼的有关领导、家长和来宾,做好每一项细节性的工作,保证活动万无一失。 二、典礼组织有序,活动效果显著 学校每一次的毕业典礼活动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感恩__,再续辉煌”是不变的主题。现场活动组织有序,隆重而富有教育意义。毕业典礼展示了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生活,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老师的感谢之情,通过典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感恩教育”,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学段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学段的开始,学业和人生一样,需要总结过去,重新站在起点,走向新的辉煌,教育学生立足今天,脚踏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毕业典礼活动让每位毕业生难忘,让全体在校生受益,取得显著效果。 三、典礼仪式规范,饱蕴教育价值 __学校毕业典礼仪式包括:奏国歌,校长致辞,毕业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家长代表发言,毕业班同学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向毕业班老师献花,宣读“__奖学金”获奖同学名单,颁发奖学金,宣布毕业生名单, 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拨穗并留影。每一项都饱蕴教育价值。 1、仪式中奏国歌环节,师生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唱着肃穆的国歌,感受到庄严神圣的氛围,激励师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教书,为中华民族奋起而读书。 2、校长致辞中充满激励言语、饱含深情嘱托,热情洋溢,谆谆教诲,树师生信心、扬师生奋进志气,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向上。毕业生代表发言,展优秀风貌,感恩__,志续辉煌,对全体在读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教师代表发言,示高尚风格,殷殷深情,溯往追夕,展望未来,让学生感受师生的浓浓情谊、__的和谐与美好。 3、毕业班学生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向毕业班教师献花,这里蕴含着学生对母校的感恩,表达了对与他们朝夕相处,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的一份感激,表现在行动上,更给力。每一次毕业典礼上都有学生泪流满面,都有老师热泪盈眶。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人生才会更成功、更快乐! 4、__学校董事长__先生设立了“__奖学金”,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是对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嘉奖,是物质奖励,更是一种荣誉,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楷模。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会有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5、宣布毕业生名单, 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拨穗并留影,让学生懂得自己已经走过了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终点也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毕业学生身着博士服,一个一个走到台前,由各学部和总校的领导为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拨穗并留影,亲身感受领导的亲切关怀,让历史见证他们在学校成长的光辉历程,从而坚定信心,走好下一阶段的路,真正做到“今天我以__为荣,明天__以我为荣”,激励全体学生勤奋学习,取得更大成绩。 __学校毕业典礼自__*年开始举行,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年复一年,深刻影响着一批一批的__学子,我们将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不断改进毕业典礼活动,让这项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品牌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编辑:杰作)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77-03

为了解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对本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医药人才,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工作。

1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5年11月,笔者从《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中,按专业、就业地区随机抽样,以邮寄、直接送达的方式,向调查对象发放《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调查表》。第二阶段为2006年3~4月,组织相关就业工作教师走访了在南宁、柳州、玉林、贵港等地就业的部分毕业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

1.3 调查内容

共18项(评价16项,建议2项)。

1.3.1 评价项目及评判等级:

①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印象:

A好;B较好;C一般;D差。

②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评价:

A明确;B比较明确;C基本明确;D不够明确。

③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

A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要;B能够较好适应社会需要;C基本适应社会需要;D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A重视;B比较重视;C一般重视;D不够重视。

⑤所学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不合理。

⑥对学校课程安排的评价:

A科学;B比较科学;C不科学。

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的评价:

A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B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C管理一般,控制水平一般;D管理松散,控制水平差。

⑧认为学校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

A基础理论;B专业知识;C基本技能;D社会实践;E毕业实习。

⑨对学校毕业实习环节的评价:

A安排科学,管理规范;B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C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D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的评价:

A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B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C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D学风差,学术文化氛围不浓。

11对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的总体评价:

A效果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2对学校教师素质的评价:

A德才水平高;B德才水平较高;C德才水平一般;D德才水平差。

13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A效果很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4对学校的社会声誉的评价:

A好;B较好;C一般;D差。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评价:

A满足;B基本满足;C不能满足。

16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1.3.2 建议项目:①对学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议;②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2 调查结果统计

共发出调查表37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95.1%,可使用339份,占发出调查表的91.6%。

可使用的调查表中,临床医学专业201份,药学专业103份,生物技术专业35份。339份调查表的评价项目统计结果见表1。

3 调查结果分析

①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毕业生的一致认可。41%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评价好;5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较好;另有8%的毕业生认为印象一般。

②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34.5%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明确;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比较明确;12.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基本明确。

③我校培养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30.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58.7%的毕业生认为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10.9%毕业生认为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

④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35.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54.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9.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为一般。

⑤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合理。33.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设置合理;64.3%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设置比较合理;但有1.8%的毕业生认为设置不合理。

⑥学校的课程安排较为科学。 39.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科学;58.7%的毕业生认为课程安排比较科学;另有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不科学。

⑦学校的教学管理较严格,对教学质量控制的水平较高。56.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25.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另有17.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一般。

⑧在“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这个问题上,46.6%的毕业生认为是“专业知识”;22.1%认为是“基础理论”;13.3%认为是“基本技能”;12.7%认为是“毕业实习”;5.3%认为是社会实践。

⑨学校的实习安排较为科学。31.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科学,管理规范;52.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16.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学生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评价较好。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29.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18.0%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

11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质量总体评价好。35.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58.4%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较好;6.2%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一般。

12学校的教师素质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36.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高;58.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德才水平较高;5.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一般。

1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37.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很好;49.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较好;1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一般;0.3%的毕业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差。

14我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并得到毕业生的认可。34.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好;58.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较好;6.8%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一般。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调查。30.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63.1%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6.5%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16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40.7%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58.4%的毕业生比较满意;0.9%的毕业生认为不满意。

4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

毕业生十分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此次调查活动中,他们向学校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

4.1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建议学校最好再增加一些综合实验课程和实验课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课程安排方面:希望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适当调整一些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安排。

4.3 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希望本专业相关学科都能及时增加一些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内容,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深入;希望能根据社会用人市场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4 外语学习:希望能适当增加英语的学时。

4.5 教学管理方面:建议更合理地安排实验、实习、见习课,以提高学生实践课堂的学习吸收率。

4.6 学风建设方面:建议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学生对科研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营造更好的校园学风氛围。

4.7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方面:希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及自信、诚信、谦虚的品质。

4.8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更深入探讨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5 调查总结

学校长期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成效显著。统计分析339名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比较明确的占87.3%;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能够很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达89.1%;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比较重视的达90.3%;认为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的达83.5%;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较好的占93.8%;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比较满意的达99.1%。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对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值得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学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整改,以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5篇

2014年,这样的局面即将画上“句号”。

高校将首发“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2013年1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要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内容。

《通知》明确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此后高校应在每年年底前当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有明确文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也是继教育部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之后的新要求,不仅包括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高职生,范围更加广泛。

对此,社会舆论给予了积极回应,认为此举是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主动回应民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措,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向社会公布,这是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对于来临的2014年有媒体已经发出了“更难就业季”的判断。据教育管理部门数据,2014年全国将有大学毕业生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留学归来参加就业的将近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背后就是千万个家庭。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而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就需要有权威准确的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否则就无法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政策,而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无从监控,实施效果也无从准准确评价。以往,就业质量信息的一直不理想,信息的“权威性”饱受舆论质疑,直接妨碍了高校就业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以至于麦可思公司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因其数据翔实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被许多机构和研究者广泛参考和引用。

此外,教育部要求高校在校园网、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使过去只有学校自己知道的“家务事”,成为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的公开信息,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透明化。

高校就业工作有了“标尺”

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国外发达国家也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不仅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还常常对某个专业跟踪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如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将MBA毕业生的就业公司、就业岗位、年薪、社会地位等,作为学校专业学术水平、毕业生竞争能力、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具体指标,并以此来评判学校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排名和地位。

相比之下,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已经十多年,但系统性的、常态化的就业统计制度还相对缺失,不利于家长学生专业报考不说,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也缺乏准确的“标尺”。

长期以来,高校很少对公众公布就业信息,甚至讳莫如深。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秘密,担心公布出来会影响招生。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家长不敢全然相信各高校在招生时宣布的统计数字。而且,目前单纯的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对学生家长而言,这样的数据可能加剧对就业的担忧,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也缺少参考价值。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199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持普遍支持态度,被认为是“动真格的”行为,但由于当时的就业环境相对宽松,公众并不像各高校那样重视它的排序。几年后,广东、江苏等省份公布本省高校就业率后,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已显著提高。

但从2004年开始,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公布具体学校的就业率,而是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总的初次就业率,一些高校因“虚假就业率”问题遭受公众的质疑。《通知》的下发,无疑将有效解决这一顽症。

实际上,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上、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简称“三到位”),这是教育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根据“三到位”要求,高校除应设立独立建制的就业工作机构外,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比例达到1:500,就业经费达到年度学费的1%。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多年,目前高校的“三到位”程度较低,有的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其他工作合在一起,有些将就业工作职能设在学生处(科),有些与招生工作结合配备人员;就业工作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院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施简单,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人手不够,谈不上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中心甚至被看做是安排人的地方……

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依靠外力推动,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评价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的事情不归学校管,高校只考虑学生的培养。至于毕业生的去向如何、发展状况如何、社会接受程度如何,则很少过问。

到了市场经济年代,人才资源按市场需求配置,大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姑娘不愁嫁”,而是要看市场的脸色。学校要千方百计进行产、供、销的链接,培养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人才。倘若一所高校自诩为名牌,它的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这样的名牌将大打折扣。

中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致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无疑对高校办学有了“预警”作用,能提醒高校把“生产”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校的社会适应度,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教育部力促各高校面向市场,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被看做是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者互动的长效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如同《通知》中所要求的: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当然,在看到就业质量报告对高校教学改革发挥“正”效应的时候,还应该充分估量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毕竟就业统计是一项繁杂、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高校多,如何确立统计标准、如何规划统计方案、如何监督实施等,显然不是一纸文件所能够解决的。

仅就就业率而言,公布的是初次就业率、二次就业率还是三次就业率,是否公布分专业就业率,是否公布就业率构成,其他如是否公布就业层次、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区域流向、薪酬水平、学生满意度等。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通知》明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这样教育部直属高校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阶段性的总结、评估,根据前段工作情况和社会反应,细化指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对后面的本科、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指导。一轮工作结束后,再总结、评估,在工作进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

就业质量报告不仅仅是就业数据的统计,也是对高校管理评估手段。对此,也有学者担心,如果不进行科学设计与监督,一些高校考虑经费划拨、招生计划、教学评估等因素,是否会出现以前的“被就业”“虚假就业率”等问题,如此,公布就业质量报告的积极意义不仅丧失,还无端增加了高校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须对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监督,除了社会监督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谁签字谁负责”,让真实的就业情况晒在阳光下。

从眼下情况看,要让就业质量报告“达标”,各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能撒手,至少从标准设计、工作流程和监督监管方面予以“把关”。另外,考虑到学校人力资源限制及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还应该重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根据《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委托第三方来评价就业工作,这样给类似麦可思这种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也有了发挥的空间。

另外,目前的就业统计普遍是“静态”性的,只针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而缺乏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动态追踪机制。市场是动态的,这样的统计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实质性指导作用,因此需要更长时间周期的数据,这都是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需要完善的问题。

可以想见,如果全国“一盘棋”,各高校能够将就业统计工作做好做实,那么,就为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链接

美国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情况

美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除就业率之外,通常还包括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以及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一项名为“从学士到就业”的调查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主要有工作稳定性(包括毕业后工作变更次数、失业比例以及工作的平均时间等)、工作收益(主要包括工作的薪金福利)和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安全性、晋升机会、同事及工作条件)等,同时还对这些指标分专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行更为精细的统计。由此可见,美国的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关注内容广泛、全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仅重视就业的“量”,而且还关注就业的“质”。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PDCA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是培养本科生科学思维、学术规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成为各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生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

1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趋势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综合、有效地配置学校的有限资源,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把握好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毕业论文就是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基础是四年来的知识积累。其次,对每篇毕业论文都配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从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上进行指导,同时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再次,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校为毕业论文置留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和试验条件。

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是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若干步骤:即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具体包括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关键因素、制定措施计划、执行计划、调查结果等步骤。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特点是: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方位控制质量因素,将工作质量作为管理的重点,以此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要领就是要求流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实施文档化。

2.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质量方针是学校教学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行动准则。质量方针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两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标准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面描述和具体细化;质量监控包括对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监控和过程监控。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管理、设计过程、设计结果、师资和设备等质量特性;要求毕业论文质量持续提高,对各种不合格的情况进行纠正、改进和预防等。

3 加强标准建设,全面提高质量

质量标准是阐明学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毕业论文执行过程的基本规程,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内,它用于规范教学及服务质量管理活动;对外,它用于展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构、运作状态和向教学质量。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角度来看,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的制定首先应该包括过程控制流,即毕业论文设计应该经过哪些基本过程及各过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其次,应有具体的质量标准,针对每一个基本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设计切实的质量控制标准及监控措施。

具体地说,根据全面质量的思想,毕业论文基本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选题、论文指导、基本训练、质量检查、成绩评定、答辩、材料总结和存档等环节。针对每一环节,选择最能直接影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观测点,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符合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遵照PDCA基本流程,可以分解为目标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和总结系统,该标准的建立实际上就是PDCA四个子系统的建立过程。

3.1 目标系统的建立(Plan)

在调研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两部分。要求教务部门组织修订各专业毕业论文大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的全程组织管理进行规范。

3.2 执行系统的建立(Do)

该子系统包括选题、开题和指导。执行系统的作用是按目标系统的各项要求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按照三全质量管理思想,产品质量的主体是人,要求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要加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各司其职,做到层层落实,实现全员思想。另外,质量的优劣体现在客体――毕业论文上,因此对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应进行详尽的规定,即怎样进行论文选题、开题、指导。

3.3 检查系统的建立(Check)

检查系统的作用是及时了解执行系统按目标系统要求完成任务的情况。该子系统包括论文质量和评定。论文质量重在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有论点正确性、论据充分性、格式规范性、论文实用性等。建立毕业设计的检查制度,包括学院自查、专家组抽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

3.4 总结系统的建立(Act)

总结系统的作用是信息反馈,以此进行偏差修订、错误更正。在各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材料总结,肯定成绩,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不断地充实修改文件,不断完善目标系统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对论文进行及时规范地归类存档。

4 结论

毕业论文工作是全面系统工程,将TQM引入毕业论文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核心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监控,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有利于学校明确每个角色在毕业论文中的任务、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实到质量上,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互查、自评和互评,及时预防、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学校声誉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华.浅析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周彩云.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1,(6).

[3]袁爱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进展及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10,(2).

第7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8

摘 要: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落实到位两项工作,一是教育引导,二是帮助扶持。教育引导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帮助扶持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帮扶

面临即将到来的就业选择,其中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学业、经济、心理、身体、人际交往、求职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或困惑,通常我们把这部分毕业生视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

每年进入秋冬之季,高校新一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将紧锣密鼓地展开。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在增大。必然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困难也在随之增多。毫无疑问,从落实好校园民生的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是高校必须着力抓的工作。从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键还是要在下面两个方面的工作上下功夫,一是教育引导到位,二是帮助扶持到位。

一、教育引导困难群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影响和制约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从当前的实际看,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应主要抓好五个“子”的工作。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教育引导他们切实转换“脑子”。多年以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身份概念是:“天之骄子”、“精英”、“白领”。 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中“天之骄子”、“精英”的自我概念自然是少了许多。但是,坐办公室,当“白领”,拿高薪的想法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毕业生自我身份定位的转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我们花力气来抓。要教育和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切实建立这样的自我观念: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太多什么,只是证明了你是有了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人,是学习了相应专业知识的人,是你的一切仍需要等待社会、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人。转变原有的自我概念越到位,新的自我概念构建越完整越准确,择业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就将越少。

(二)要教育引导他们敢于抛开“面子”。有些毕业生总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就业就是要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职,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才有“面子”。因而部分毕业生仍然不大愿意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中小企业工作,仍然轻视普通、平凡岗位,就业预期仍然比较高。有部分毕业生个人是有到基层、艰苦行业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打算的,但是碍于面子或担心社会、家庭压力,又不愿或者不敢做出这样的诀择。即便是今天有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有大学生成了养猪状元,有大学生成了种果大王,有大学生成了修脚大王,有的大学生卖猪肉也年收入数十万元的情况时常见诸报端,也仍然难以解除部分毕业生所谓失“面子”的担忧。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者应该做十分耐心细致甚至是艰苦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通过你得引导教育帮助毕业生放下所谓的“面子”,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创业者的姿态去参与择业、创业,参与社会竞争,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三)要教育引导他们勇于放下“架子”。以往,很多大学生对一些暂时收入较低的行业和岗位不感兴趣、不屑一顾,甚至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香饽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选择单位、岗位时,主观上预先为自己设定薪酬标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还有还贷的压力毕业生,或许是因为自己“穷”怕了,更是希望毕业后尽快改变自己的经济困境,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主观设定标准,把薪酬作为择业考虑的唯一因素那就成为问题了。因此,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全面、长远、统筹考虑好规划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着力引导他们在关注薪酬因素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从事业发展、单位潜力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和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放平心态,放下身段,先就业再择业,先做事再谋事,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四)要教育引导他们认真理清“路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而言,要想在就业中找到出路,一定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路,一定要知道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确实还有部分毕业生对上面的问题或不去想、或不愿去想、或想不清楚、或想不到位,那就难免自己会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迷茫,那么彷徨。因此,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一定要在这方面教育引导好学生。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自己想清楚并且回答好如下四个什么:一是我想干什么――考研升学还是就业创业?二是我能干什么――个人的资本是什么?具有的社会资源是什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缺陷或者不足?三是我想到哪儿干――本地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是外出闯荡还是返家就业创业?四是我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到达我要的目标?要制订时间表,制定行动计划,设想好具体步骤和进程安排。通过我们的 教育引导工作,让就业困难毕业生在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想到位了,他们心里的迷茫、彷徨、盲目性也就减少或者消除了。

(五)要教育引导他们注意抢占“位子”。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新增就业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数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将存在。特别是所谓的好行业、好单位、好岗位总是需多供少,所以抢“位子“竞争总是存在。2012年将有7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经济发展的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容量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在各高校中,就业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学校和用人单位很热情,而学生不急、不紧、不关心的现象总是存在。从我校历次组织的校园大型招聘会的情况看,有时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早到了,学校的领导、老师也到了,而毕业生却是拖拖拉拉,在老师的千呼万唤下始出来。还有部分毕业生,犹犹豫豫,或等待、或观望、或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使很多就业信息白白浪费,很多机会从身边溜走。学校感到学生不积极,老师感到付出没有结果,用人单位也抱怨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几方都不满意。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强烈地感觉到,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让包括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内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树立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和主动意识,认真珍惜每一次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要积极主动的去争抢时间、争抢机会、抢占位子十分的重要。

二、提供心理援助和经济帮扶是促进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要十分重视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上援助。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困难的就业局面,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十分注意在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被动依赖心理。既渴望就业又缺乏勇气是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矛盾心理状态。四年大学生活,一些同学已经把舒服当成了常态,把依赖当成必然,把等待养成为习惯。凡事总是等学校、等老师、等家长。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不主动去做求职简历,不主动去了解就业信息,不主动去推介自己,不主动去参与岗位竞争等,而结果总是丧失许多可能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帮助这部分毕业生尽快克服这些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以主动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就业的竞争中去。

二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就业困难群体中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残疾学生,我们把他们列为“双困生”。这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上的某些缺陷,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很低调,有些甚至有常有低人一等感觉。这种心理在就业问题上也有可能反映出来。这部分毕业生一方面就业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又常常自信心不足,担心和顾虑多。学校和就业指导老师要特别关注到这部分同学的情况,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尽量克服自卑心理正视自己,正视困难,提振自我的就业信心和勇气。

三是要帮助他们有效化解特殊时期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即将步入社会了,大多数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的,甚至部分是敏感和脆弱的。比如:感情的纠结,对前景的担忧,对处境的困惑,对社会和单位的不解,对自己的能力怀疑等等。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除了上面的矛盾困惑外,还多加还贷款的经济压力。面对这些矛盾困惑和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及时援助和帮助,一些学生的心理就很容易变形或者扭曲。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些同学选择回避,有些选择放任,有些选择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每年5月到7月这个特殊的时期,高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十分必要。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此类工作。如安排形势与政策报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判断形势;举办就业创业知识讲座、论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释放压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维持情绪健康。同时,这个时候,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给予困难群体毕业生更多关心关爱,要多到学生宿舍、食堂,深入到毕业生中间,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通过我们潜心过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原则工作,帮助广大困难毕业生提升心智水平,保持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困难和压力,确保他们心理健康与思想、情绪的稳定。

四是要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就业信心。就业难问题,是高校和毕业生都不容回避,也无须回避的。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就业工作者,一定要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毕业生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把就业困难的形势给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讲深、讲透、讲清楚。这个问题讲到位了,一方面可以使毕业生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抛开以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降低就业期望值,增加现实性、可行性,使之态度更务实,行动更扎实。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在讲形势严峻的同时,一定要讲对策,讲措施,讲出路。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广大毕业生增强信心,找到出路,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迎接挑战。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怀和重视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大力宣讲中央、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方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上下功夫。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各省各地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方面都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对于这些政策措施,我们宣讲和解读工作应该落实到位。

三是要在宣传学校在制度、措施、人财物力的保障

措施上下功夫。实际上,没所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都是不敢丝毫松懈和怠慢的。为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都相应出台了许多新办法新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一定要及时地传送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人人了解人人皆知。通过我们的大力宣讲和细致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央和国家的关心,让中央、地方和学校政策措施得到落实,让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毕业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和全社会为此做出的努力,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学校,相信自己,及时调整心态、提振信心,挺起腰板,勇于迎接挑战。

(二)要在经济上给予困难毕业生必要的扶持帮助。

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来说,即将毕业前夕,各种花消也相应增多。在毕业环节上的主要支出通常有异地毕业实习、制作就业简历、到用人单位面试等方面。据毕业生们的反映,这笔开销少则几百、上千元,多则数千元。别少看这数百数千元,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算什么,而对几年大学生活靠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举债维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有些毕业生就是由于拿不出路费而放弃外出找单位或者无法到外地单位去面试的。因此,在毕业前夕和外出找工作的环节上,学校给予困难群体学生以必要的经济扶持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校的做法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给予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予以必要的求职补贴。二是在毕业学期对毕业生开展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学习,举办各种劳动技能证书培训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开展培训时,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毕业生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免收培训费,由学校在学生资助经费项目中予以帮助。多年来,我们每年均开展四、五个培训学习班,帮助数百位就业困难毕业生拿到各种就业资格证,大大地增强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广大毕业生的欢迎和赞许。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社会、家庭和学生都有特殊的意义。作为高校领导者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部和教师,我们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带着对每一位困难毕业生满腔的爱和热情去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特别是要在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援助帮扶两个落实到位。要通过我们务实有效的工作给予困难毕业生以实实在在帮助,使面临困难、需要帮助的毕业生在我们的帮助扶持下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勇于迎接挑战,找到理想的工作,扬起他们新的人生风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师院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师院校为解决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问题,部分教师教育专业采用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在提高培养数量的同时,重视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为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所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目的、过程、特点,通过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活动[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从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和状况等方面进行观测。国内外学者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方面,例如云南省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及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了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在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研究方面,梁九妹等研究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力的有关指标体系,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体状况、就业期望、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3];在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方面,董玉刚从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4]。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多。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聚焦于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情况从几个指标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通过内部自我评价,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不同学制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高师院校招生专业的规模与定位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某高师院校对其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研究方法 参数检验是在假设总体分布已知的情况下,针对总体分布的某些参数进行推断检验,因此参数检验对相关变量的分布有严格的要求。在现实中有许多变量的分布是否满足某种特定的分布可能人们事先并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其分布类型,但其分布并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这时候就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5]。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本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时,选择了六个指标作为变量,由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标并不一定满足区间[0,1]的分布,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因此,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把五年制和三年制毕业生作为两个独立样本,通过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数据,推断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的指标选择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6]。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部分专家认为,短期内分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从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率等方面评价。因此,在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以下6个指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1.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可直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统计截止时间在8月31日。 2.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3.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5.职业吻合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6.半年内离职率:从当年毕业时到当年12月31日,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 四、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某高师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独立完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利用该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选择了教师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和半年内离职率两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该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总体水平为2674元/月,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1.0116:1,三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0.9207:1;该校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76.3%,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1.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68.3%,通过数据的规格化处理后,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p#分页标题#e# 五、数据分析结果 将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利用Mann-Whitney检验,五年制指标和三年制指标的秩和分别记为W5、W3,检验基本步骤如下:1.先假设H0:就业竞争力无显著差异H1: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差异2.计算检验统计量3.Mann-Whitney检验结果根据i=j=6,Mann-WhitneyU为15.000,查表可得: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Mann-Whitney检验,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说明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性差异。再通过单一指标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五年制专科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72.6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67.33%,五年制专科生高于三年制专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23.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31.7%,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要低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这两项指标说明,五年制专科生比三年制专科生的专业定位更明确。 (二)五年制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比较扎实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705元,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462元,明显高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更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1届教师教育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发现五年制专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并无显著性差别。若从师资培养质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考虑,建议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四)对不同学制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通过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三年制专业毕业生要高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离职率,说明我们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醒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攻克就业难关,实现自身理想的关键[8]。针对目前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以及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教师等从事生涯教育理论的研究,科学地对高师院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9]。另外,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成为就业中的“短板”,高校应构建“规划—指导—实战”三位一体的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即从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见习,职业社会导师的配置,分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实战实习的控制指导机制四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有效路径,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10]。 七、结语 本研究以就业竞争力评价六个指标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某高师院校2011届不同学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实证分析的对象是针对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毕业生,本研究为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当然,在短期内的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观测,结论才更准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是智力因素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各高校应当重视和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及时跟踪与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抓好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9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新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和任务,动员和部署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等会儿,孔玉芳副省长将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现在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五年来及20*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五年来全省共有154万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70%。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4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41.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28.9万人,比20*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到32%。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在社会有效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截止20*年9月1日,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22.9万,较20*年同期增加5.6万人,平均就业率达到79.03%,超过全国平均就业率8.12个百分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达到16.7万,较20*年同期增加3.3万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7.75%。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扎实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省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鹤壁市、平顶山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就业工作;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在全国首创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我省较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回顾过去的五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1、形成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省顺利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毕业生分配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的成功过渡,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2003年,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组织、宣传、教育、人事等21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协调。省直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共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以及大多数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程度也在迅速提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格局。

2、构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强化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就业服务和保障工作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将2003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梳理,进一步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新的形势,制定了许多新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体系。

3、健全规范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近年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规范。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服务的职能逐步加强,校园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区域性、行业性、校际间的各类协作市场进一步密切,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以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各大中专学校、省辖市毕业生就业网站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补充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和网络服务体系也已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重要渠道。

4、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同时,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各高校在确定发展规模和调整布局结构等工作中,以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重要依据,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设置专业等方面与就业率适度挂钩,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初步形成了事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5、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2003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省辖市也充实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各大中专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在学校内部形成了“校级领导主管、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一支政策性强、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

6、营造了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舆论氛围。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众化就业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家长所接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正在逐步淡化,“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逐步成为毕业生的共识。各大中专院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以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各新闻媒体加大就业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怀,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共同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省委、省政府和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及各大中专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省委徐光春书记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批示,还亲自到省教育厅和高校进行专题调研。省委最近召开了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徐书记亲自到会讲话,安排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要求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省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列入重点工作,每年都召开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强力推进。各高校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这些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部门配合是保障。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使得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组织部门从党管人才的高度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牵头抓总,连续发出多个文件,明确分工、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舆论氛围;教育厅作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当好省委、政府的参谋,努力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本厅年度重点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事部门在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完善人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再就业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特别是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待就业登记,实行优先培训和优先就业;共青团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贫困县等多项计划;发改委、民政、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也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三、强化服务是基础。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组织双向选择活动。各有关部门带着深厚的感情,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工作。各高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直接推动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才有效的应对了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保持了毕业生就业人数的稳定增长,保持了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各部门、各省辖市、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做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然要求。党*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党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战线的同志要提高认识,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精神上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任务,在全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尤其是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建设步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着力提高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适用人才的能力。我们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社会实用人才。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要加强基本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品牌和特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职业院校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广大基层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个问题能否处理好,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建立宣传、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推动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和徐光春书记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广泛宣传动员,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报名应聘;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毕业生到村任职提供支持和服务。有关高校要对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际需要。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校内培训、省内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干部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广大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科学管理、教书育人的能力。要落实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吸引优秀青年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年是就业工作政策的落实年,20*年是就业的服务年,那么20*年就应该是就业工作的推进年、促进年。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33万多人,加上未就业毕业生,预计超过35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工作任务更为繁重。2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圆满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各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有关方面落实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细化实施措施;要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便利服务;要用足、用活、用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有条件的省辖市要创新思路,努力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渠道。各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国家和地方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确保今年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比去年明显增加。

2、抓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校园市场为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规划,整合各种资源,举办分区域、分专业、分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积极组织好校园双选活动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与合作。对于各类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要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做到用人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办会质量与效果。要高度重视就业双选活动的安全工作,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因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而引发安全事故。各高校要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联合有关部门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3、抓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降低毕业生求职择业成本;要不断提高校园网站的专业化程度,积极完善网络职业教育与测评、视频面试、就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各省辖市(县)要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要进一步完善设施,丰富信息内容,突出网站特色。要加快扩大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争取到年底使加盟高校由目前的40所增加到60所,实现资源共享。

4、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以“教师培训年”为契机,加强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真正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确保课时足、效果好;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重点,辅之以专家讲座、个别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要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毕业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5、抓好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要把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各大中专院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典型,倡导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建立毕业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或积极加强与创业孵化基地的联系,指导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把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6、抓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工作。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要优先安排他们进入就业见习基地,提供有计划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在其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针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要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回到原藉后主动到有关部门进行待就业登记,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7、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今年开展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从组织领导、基本条件、指导服务、规范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工作每4年进行一次,第一轮评估从今年开始,两年内完成。

8、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今年做好这项工作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大中专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统筹安排此项工作,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简化离校手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纪念活动,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氛围,让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采矿工程;就业对策

1 当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7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3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9%,有26家企业集团出现亏损,比去年增加了16.7%。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通报还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2.1.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00万人,总体就业形势目前看来并没有缓解迹象。

2.1.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煤炭工业低谷时期,煤炭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发展受阻,纷纷减少招生或转变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专业当然也是,其毕业生少,进入煤炭行业的更少,再加上行业人才流失等,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在此后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采矿工程毕业生一直是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呈供不应求态势。而近一两年来,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2012年开始,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开始遇。据悉,2013届已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2.2 原因分析

2.2.1 部分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不少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已不如几年前迫切,部分煤企开始减少进人计划。今年8月在云南腾冲,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了2014届煤炭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数据显示,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减少了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人计划。

2.2.2 煤炭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数量剧增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间,各煤炭高校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作为煤矿主体专业的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快速增加,呈数倍的增长,增速远高于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水平。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其2003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2人,而11年后的2014届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为236人,增长了3倍多。另外,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又增开了一些采矿工程专业。

2.2.3 采矿研究生、高职高专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前些年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不仅采矿专业本科生规模快速增加,采矿研究生以及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也在快速扩大。除了大量采矿高职毕业生,当今越来越多的采矿研究生选择到煤矿工作,这也挤占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

2.2.4 对口单招、企业委培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广泛推行 为修补煤矿人才“断层”,2003年开始在中国矿业大学试行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此后在全国很多煤炭高校推行,十年来为煤炭行业输送了上万名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前些年开始,很多煤炭企业还采取“非转主”的方式,将企业非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通过委培或二学位的方式转为煤矿主体专业。

2.2.5 行业科技的发展 近些年,随着煤炭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产高效矿井的大量建设和投产,煤矿生产系统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少煤炭企业正在追求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逐步实现“减人提效率”。

2.2.6 课程设置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 当前一些煤炭高校采矿

程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还存在与行业最新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学生从大学入校到毕业一般需要四年时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7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目前,有少数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有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造成就业困难。

3 当前促进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5月中旬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也出台多项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级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联动。除通用的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外,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主要去向行业的特殊性,促进采矿工程本科生顺利充分就业,对于高校来讲,笔者认为还应着力加强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宣讲和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应该通过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及现代化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让同学们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以及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认识到四年前大学入学时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甚至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眼下的形势的巨大改变。十年黄金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心态,在采矿工程本科生内心滋生并届届相传,当前急需改变这种状况。此外,近年国家及省市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也要对学生及时宣讲,让学生及时了解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学生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加强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事业观,引导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树立独立自主的择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不盲目趋同;引导同学要善于抓住西北、西南煤炭产区所蕴含的发展机遇,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结合采矿专业及煤炭行业特点,学校还应利用入学教育、平时课堂内外、就业指导等机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专业意思,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不怕吃苦、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爱岗奉献精神品质。

3.2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多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对每个学生开展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尝试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或职业指导;发挥专业教师尤其是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工作中还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qq群、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注重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关心重视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就业困难、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对这类学生归纳分类,建立档案,有针对性的实行“一对一”帮扶,把心理引导和实际帮扶相结合。

3.3 加强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就业部门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校外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煤炭行业联系,广泛邀请煤炭勘探、建设、生产、设计、煤机等方面单位来校招聘,充分挖掘煤炭行业就业潜力。另外还要加大与非煤矿山企业、建材、建筑、中铁等行业联系,开拓非煤行业就业市场。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社会及企业了解较少,学生了解企业的渠道往往局限于通过网络或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至于部分同学签约时对所签企业也不怎么了解。因此,不仅是主管就业的领导、老师走出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带学生到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省外的煤炭企业去,在假期到煤炭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也可以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专业课学习、就业宣传栏中,适量介绍

一些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外,要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深造,一方面可以培养煤炭行业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创业、应征入伍、考公务员或其他途径就业。

3.4 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煤炭行业高速发展,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行业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对采矿学生培养和教育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精心设计“倡个性,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采矿”学科思想,以煤矿开采为主,能够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矿区生态保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服务,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供同学选修或辅修。同时,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及其他各类团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3.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是影响就业特别是采矿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8年煤炭部撤销以后,原煤炭行业高校除中国矿业学院外均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生源包括采矿专业生源也往往是省内的居多。数据显示,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其采矿工程生源本省的达七层甚至八层以上,而这些学校在煤炭主产区的贵州、山西、宁夏、新疆等地招生相对很少。受“百善孝为先”及故乡情结等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因此可以考虑多招一些山西、陕西、贵州、宁夏、内蒙、新疆等地的学生,这些省区相对更需要采矿专业人才。另外,可考虑多招一些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吃苦精神相对较好,当然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体现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

【参考文献】

[1]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z].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07-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办发〔2013〕35号.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调查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之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了多少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质量才是大学的生命,可以说,一所大学的社会声望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毕业生的质量决定的,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说,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是我们的最大骄傲。

一、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把毕业生质量调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各高校要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它作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要认识到此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对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的研究。

二、探索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创新方式

在通常质量管理意义上加强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实践尽管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信息反馈点, 目前大多数高校广泛使用的调查方法是学校组织调查组到毕业生所在单位,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或通过传统邮寄信函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这在某种意义上虽然起到了调查的目的,但却存在着缺点,例如,传统的方法调查周期长,耗费人力财力大,调查面窄等。笔者通过多年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实践,认为除上述的调查方法外,在网络发展和先进的通讯工具发展的当今时代,从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实践和数据来源方面分析,我们认为,最好的途径是网络,方便快速、成本较低,且在问卷的填写上可信度相对较高。因此,不断更新的高质量问卷的设计和分析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2009~2010学年,课题组结合本职工作,就国内某大学毕业生传统的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突破扩展到工作后毕业生的“交际能力及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工程实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营及组织管理能力、开拓精神及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及受欢迎程度等工作后具体的考核指标,设计问卷并在网上展开调查,收集分析登陆人填写、关注的相关信息及采取与登陆人咨询问题互动反馈信息等共收集600多条记录,经初步整理,保留有效记录450条。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其他两个向度是“一般”、“不满意”)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效果良好,“毕业生质量”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总数的86%、“思想道德素质”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总数的92%,在认为表现不满意的指标中,也没有最差的项目,只是在“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认为有所欠缺,所占比例分别为32%、29%。

专门性调查是针对性很强、效果很好的方式。2009年寒假,联合某校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安排学生利用返乡度假的时机,对学校已申请助学贷款但未能按期还款的5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我们对贷款毕业生工作工资情况及未按期还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议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如加强诚信教育、创业教育等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其他方式,如利用校庆的有利时机和返校的校友座谈;利用企事业用人单位来校招生时机,进行座谈、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展开相关的调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走访校友,收集校友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资料;还有通过信函、通讯手段,以及周期性的考察走访活动等方式收集建议和意见。

三、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学校有关方面对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

当然我们只对有关实践经过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在我们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已分别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就业工作和此项工作本身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我们认为,近年来展开毕业质量集中调查的高校大部分为医学类院校、新办或升格高校、高职高专学校,以及一些高校的新办专业。究其原因,一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规模、结构、体制都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监控和规范;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规模、结构、体制都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监控和规范;二是以培养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更需要得到社会对其“产品”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增加人才适应性。另外,一些办学条件和水平较高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已形成了自身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

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教育的成效有一个周期性,它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显现。

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是由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决定的,要从学校自身归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毕业生质量除学校的培养环节外,在良性循环中赢得和争取优质生源已成为当前高校关注甚至竞争的焦点。可以说,优质的生源是影响毕业生质量的源头因素之一。

四、结论

用人单位通过对不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价,可反映出各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各学校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社会化评价是对毕业生质量最直接的最客观化的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践证明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突破传统的信息调查模式,网络调查这种创新方式更能完善调查工作、采用此法可提高效率节省费用,并可获得准确信息。把毕业生质量调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将它作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了探讨性的研宄,初步得出结论:(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虚高现象;(2)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不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以及实习机会不足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本省中小学需求体育人才的专项预测较准确;(5)当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于现实。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就业 就业准备

大学生就业问题乃当今我国社会最热点问题之一。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府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应届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145万发展到2012年的68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以及失业大学生毕业生数累计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逛待解决就业难题。据麦可思研宄院(MyCOS Institut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及《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己然连续四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之一。在全国人民都注重体育的大背景下,作为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景如此不堪,现阶段了解社会需求,探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深层次原因,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调整专业设置等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新的研究课题。

一、湖南省体育专业的就业状况

高校的一再扩招,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数也逐年提高的事实无须再强调,然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值得关注。反映了所调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2008年-2012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情况,然而笔者经过专家访谈以及学生访谈了解到湖南省各大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中存在虚高的现象。高校近五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均超过90% (含考研率),其中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2Q11年、2012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由此笔者从数据上分析有三点得出:其一,湖南省各大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及就业指导等工作落实非常好,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二,湖南省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市场需求始终是毕业生就业的主导风向标。体育教育专业己然连续四年被划为“红牌”专业,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前景堪忧。对此笔者走访以及电话或网络联系了部分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及教师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所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虚高现象。笔者分析总结就业率数据虚高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一,湖南省高校为了响应近几年出台了关于高校招生数与毕业生就业率相挂钩的政策,从数据上提高就业率的专业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招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继而放松了对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的审核,甚至部分高校有只要毕业生出具工作落实证明并可领取补助费的不成文规定;二,毕业生为了应付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获得学校的“就业补助费”,直接从实习单位或相熟的公司等就业证明函甚至私造假章开具证明;三,为了方便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偿为高校以及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的空壳公司应运而生,为真实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增加了难度。

二、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

(一)就业信息来源

毕业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最主要的途径为“上网查询”,至此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今高校网络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90%以上,而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有着更新快,花费少等优势条件。然而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越来越完善,相应的网络诈骗也应运而生,近年因此受害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毕业生面对海量的选择时候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机会有时就这样在自己茫然选择时候错过了。排在第二位的是“校园招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高校都趋向于综合型大学发展,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校园招聘会必将成为广大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由表中可以看出,选择所占比例仅占36.27%,这从直观上说明了湖南省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不够紧密,所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效果不佳。“父母”这一选项排在了第三位,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是相当严重的,然而现实社会中,有家庭背景关系的较父母人脉关系不广的的确是容易就业的多。“同学”这一选项被排在了第四位,笔者认为同学之间互享信息的途径无疑是同学之情的表现,但同时同学也是竞争对手,且经过口头传达在同学处得到的信息大都会较最新信息要晚。

(二)就业过程中看重因素和苦恼因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相对比较集中,性别之间差别不是非常的明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工资与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地区”“专业是否对口”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5.14%、46.83%、38.03%。除此之外“升迁机会”与“父母的意愿”也占有了很大的比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金钱对人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如今的高校毕业生主要都带着功利的思想去寻找一份工作,笔者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钱才有地位”的思想充斥整个社会,如今的校园较以前更加开放,与社会接触的更多,自然也就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其二,虽经济发展得很是迅猛,然而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日趋增大,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作为高知识分子,本身从思想上定位就要比一般人高,在如今“以金钱衡量一切”的主流趋势下,作为大学毕业生自然也就想得到更多的金钱。

苦恼因素来看,“运动能力较差”选项的选择所占百分数为59. 51%,高居榜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专门性人才,运动技能竟然成为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主要苦恼因素。虽然全国性扩招会导致生源质量减弱,然而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足以解决运动技能差的问题,可现实却不尽人意,经走访湖南省部分中小学教研组的组长得知,对新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

(三)期望薪资待遇情况

对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而言参加工作最主要目的只有两点: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发展潜力,由表5可以看出“1501-2000元”、“2001-2500元”、“2501-3000元”以及“3000元以上”这几个选项的选择率较高,其中选择“2501-3000元”选项所占百分比为25. 70%排名第一位,由此可见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理想要求着实比较高,然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成本的提高也迫使毕业生们对工资的渴求日益增加,这样的变化也是无可厚非的。

(四)期望就业地区

期望就业地区去向情况一览表可以看出,有46.83%的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期望去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工作就业,41.55%的毕业生理想工作地为非省会的城市,期望去乡镇或农村的毕业生仅占7.04%,没有人考虑出国寻找机会。由此可见毕业生都趋向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寻找工作,不愿意去往农村或乡镇工作,这也一度造成市区工作竞争激烈,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紧缺的现象。

(五)期望的就业单位

有了期望的就业单位也就有了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教育教学部门,公务员以及研究生为当前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期望就业单位。选择的百分比分别为:33.45%,25.70%,14.39%,“体育产业部门”的选择率为13. 73%,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8.10%,=2.11%的学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期望进入“街道社区”工作的学生仅占1.76%。由此可见,仍有大部分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认为做教师,公务员,拥有高学历才是王道,追求一种稳定的工作或者是因为迫于逃避寻找工作的压力继续在学业上深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局面。随着市场需求人才的类型转变,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区群众体育事业的有效开展,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作为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们不应如此保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事业,勇敢的去创业,走进社区,将发展基层的体育事业为己任。

三、影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有很多,笔者暂且从毕业生自身,高校培养与就业指导,湖南省体育教师市场需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自身培养不足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调查表明仅有30%的毕业生自主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考核,18.32%的毕业生正在攻读其他专业学位,由此可见在自身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的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该如何挖掘体育专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是当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深思及研宄的对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势在必行。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认识不足

有38.03%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入学动机为“上学拿文凭”,32.39%“爱好体育”,13.18%“就业渠道广”。在本科院校中,体育专业在高考时对文化课的要求低于同院校其他专业100多分,这无疑给了文化课不理想,考取本科院校机会嫩茫的高中生上本科的希望。为了上大学,为了读本科选择了体育专业,然而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情况对于高中生的学生们还是很遥远。据访谈了解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都是稀里糊涂的为了上大学就进了大学,对于将来的就业根本不了解。调查结果现实有69.72%的大学生了解一些”,21.83%的大学生“一直关注,很清楚”,甚至有24位应届毕业生对此“没概念”。

参考文献:

[1] 卢佼.全球背景下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及对策之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