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19:5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变化是建筑节能的核心内容,其节能效果主要依靠改善并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来实现.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主要包括墙体、门窗、屋面、楼地面等部位采取保温隔热措施,这些保温隔热措施的采用有利于建筑主体结构保护、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
1.1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采用材料和砌筑型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耗热量.由于单一材料的墙体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较高的保温隔热功能,尤其是寒冷和严寒地区,因而可以在单一材料墙体的基础上增设一层有保温功能的材料组成复合墙体,通常墙体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硬质泡沫塑料、玻化微珠、聚苯乙烯保温颗粒等等.另外,可以通过墙面的垂直绿化以及色彩的不同,降低墙面太阳辐射和较高的吸收太阳辐射,而且还美化环境.
1.2门窗节能
由于高校建筑的使用学生数众多,为满足自然的日照、采光、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的门窗洞口尺寸均较大,以致于门窗是能耗散失的最薄弱的部位.户门和阳台门应结合防火以及防盗的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放15~18mm厚玻璃棉板或岩棉板.窗户节能技术主要从减少渗透、传热和太阳辐射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如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良好的塑性窗框加上双层中空玻璃;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密闭型材料和边框设灰口等密封;窗扇与窗扇之间可用密封条、压条以及高低缝等形式.
1.3屋面节能
屋面节能主要通过改善屋面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主要节能技术有:选用密度较小、热导率较低、吸水率较小的保温材料做屋面保温层,如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代替常规的水泥珍珠岩或沥青珍珠岩;采用架空、蓄水、种植或铺贴绝热反射膜等方式做屋面的隔热层;在屋面构造形式上采用目前发达国家流行的倒置保温做法,即将保温层置于屋面防水层之上,改变传统的把无机多孔材料(如膨胀珍珠岩、炉焦渣)置于防水层与结构层之间的不利做法.
1.4楼地面节能
高校建筑主要是公共建筑,使用人数众多,显然做成木地板或类木地板是不合适的.因此,可以将楼地面保温节能做成层间楼板(底面不接触室外冷空气)和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悬挑,保温层可直接设置在楼板底面;采用不采暖的地下室顶板作为首层的保温隔热,加强房间与房间的保温隔热.另外,用于楼地面节能工程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厚度、密度、压缩强度、导热系数和阻燃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各种保温板或保温层的厚度不得有负偏差.
1.5利用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12t,大约2/3国土面积的总辐射量超过0.6MJ/m2.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不仅资源丰富,免费使用,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大对太阳能源充分利用技术的相关研究,在高校这个耗能大户里优先、全面的使用太阳能技术并积极推广,以降低整个社会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技术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取暖、太阳能集热供热水、太阳能发电、主动式太阳能取暖和空调等.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太阳能空调,由于在我国的建筑终端能耗中,空调能耗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太阳能制冷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光电转换器实现以电制冷;二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光热转换,以热制冷.具体实现太阳能制冷的系统主要有: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决定在全省106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场所、学生宿舍和食堂安装空调,实施“空调进高校”工程,这对于高校利用太阳能空调技术来建筑节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2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2.1节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结合我国现时国情并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国家于2007年颁布并实施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全面规定了在建筑节能工程方面需要验收的项目以及建筑设计、施工中部分强制性执行的标准检测项目,为建筑节能施工提供了基础和必要的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以后我国又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和《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等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为新建建筑的各类节能现场检测方法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较为科学的测试依据.目前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主要在建筑围护结构方面有所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也做过一些探讨和研究[3].如山东建筑大学潘雷等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现场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出适用于不同保温形式围护结构的修正系数.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费慧慧等人对新建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影响现场检测技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的朱传晟总工对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如热流计法、热箱法和红外线摄像仪法,重点对热流计法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扬州大学杨鼎宜教授等用冷热箱法测定了稳定传热状态下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等.国外对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及报道也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对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检测,相关的检测性能参数也是在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日本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测试,提出了建筑物围护结构对流换热系数和风速的关系式.
2.2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2.2.1热箱法
热箱法检测技术是需要人工制造一个传热的模拟环境.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分别在试验试件两侧各布置一个所需温度、风速和辐射条件的热箱和一个冷箱,待试验环境条件达到稳定后,采用相应的仪器设备,分别量测冷、热箱体内壁的温度、模拟环境的空气温度、试件的表面温度以及计量箱中的输入功率,再根据物理计算相关原理和公式,计算出被测试试件的传热的性能指标,如热阻、表面换热系数等相关指标.热箱法检测测试技术适用于室外相对湿度不高于60%,室外空气平均温度不高于25℃的自然环境,且试验所用热箱的内部温度不低于室外自然最高温度8℃的情况[4].在建筑构造方面,热箱法检测技术对于门窗、楼板、外墙的传热性能指标的室内实验室检测非常有利,测试的结果一般较精确.由于需要模拟试验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种方法不适宜用于现场施工的检测,但自然气温对实验室试验的结果影响微乎甚微,可以用实验数据作为现场施工的参考.
2.2.2热流计法
建筑耗热测定中最为常用的仪表就是热流计,也是传统的建筑能耗量测仪表,主要适用于对各种材料组成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分析.使用时将其传感器埋设在绝热结构内或贴敷在绝热结构的外表面,可直接测量得到热(冷)损失值.检测时间宜选择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月份,要求室内外自然气温差必须大于20℃的条件下才能测试,而且要求室外气温的变化起伏不是很大,测试的条件应放在至少稳定7d的人为制造室内外温差或连续采暖条件下的房间里进行,以此来保证测试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室内外空气温差愈大,热流计读数的误差相对愈小,计算所得之结果亦较为精确,因此此法受季节影响较大,一般需要在冬季才采用此法.
2.2.3红外热摄像仪法
红外热像技术是目前新研发的一种建筑节能检测手段,也是基于红外线技术理论以及先进的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和红外线探测器技术的一种非接触性的、综合性的测量技术高科技产品.红外热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摄像仪对新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热工缺陷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得到的各种热像图来显示各种建筑构造有无热工缺陷,并对分析检测结果做比较参考,以此作为验收、修复、增强建筑节能施工措施的理论数据依据.红外热像技术既不破坏被测物体或试件的温度场,又能测量细微目标和运动中的目标[5].此法具有可利用计算机存储测量数据和处理分析,方便长期保存和几何运算;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并显示被测物体温度的热图像;对于温度的分辨率较高,精度可达到0.01℃;现场节能检测的红外热像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还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为简化检测程序和优化检测数据等都有很大益处.此法具有较多优点且不受季节的限制,还可以远距离测定建筑构造的热工缺陷,这必将会极大地完善和提高新建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所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3存在的问
题(1)检测技术和设备的不完善性.新建建筑的几种检测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给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地区气候特点和建筑能耗特征研究制定出检测精度高、快速准确的节能检测系统是一个迫切现实问题[6].(2)现场与实验室的对比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由于现场检测条件受自然气候条件、新建建筑构造自身状态、安装设备系统运行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地,造成检测结果与标准理想状态偏离较大,测试结果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在标准的实验室条件下,易将被检测试件的周边模拟或制造成近似热绝缘状态,对于检测试件的热工传导系数的测试结果较为准确.由此造成虽然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检测,但是得到的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对成果的取用造成混乱.(3)检测方法有待统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节能检测方法由传统的、粗略的检测技术向新型的、精确的测试方法迈进,还有一些衍生发展出来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形成了很多对有关热工传导系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标准.该如何统一规范测试条件和检测方法,建立一个比较同种项目的检测技术使用和结果的平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高校还须对检测技术进行大力研究和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节能检测的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行业的发展需要.(4)专业型建筑节能检测人才队伍匮乏.目前高校开办建筑节能检测的本科专业较少,一般都是研究生以上才有相关的研究方向,这就造成社会上的建筑节能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对于专业型的人才更是缺乏.以致目前大多建筑节能检测人员由原实验室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人员转型而来,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新型检测技术和方法知之甚少.因此,为加快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降低新建建筑能耗量,建筑节能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未来“十三五”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类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4结论与建议
高校的体制及高校的特性建筑方案设计的影响更大,(1)建筑方案初步确定了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以及人流疏散,包括建筑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通风、采光等。它直接影响了以后师生使用安全度、舒适度以及方便程度。(2)建筑方案的确定,基本上确定了结构体系、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装饰标准等直接影响了整个造价及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3)建筑方案决定了立面造型、组合、装饰材料,确定了建筑的外观及建筑风格。
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不够重视,认为学校只要提出要盖什么楼其他就是设计院的事,方案只要建设行政部门审批了就可以了。只要求设计院速度越快越好,这样就造成建筑功能不合理、造价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后面边施工边修改。设计单位不认真负责水平较低当前建筑市场的特殊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为体现公正、公平在设计单位的选择上大多采用的是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队伍选择,并为减少人为的因素,设计招标简单地以设计费高低来定标。这样难免选到水平较低不负责的设计单位,为了经济利益,不做设计前的认真准备,建筑方案设计粗糙、低劣。造成很大的影响。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所有的建筑方案设计都是以满足功能需要为出发点,尤其是高校建筑平面功能是否适用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合理性。因此方案设计必须在满足适用与经济的前提下注意美观,而不应过于追求外观造型增加不必要的构架;不应过于追求外立面的豪华,提高外装修材料档次,以避免造成投资的冲破。
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管理对策
重视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管理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建设项目也处于不断扩建之中。由于高校投资体制及国家财力的限制,高校筹集到建设资金来之不易,建筑工程项目都是一次性的,全寿命周期持续时间长。高校要重视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管理,要组织主要领导负责、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管理小组,全过程跟踪管理;对建筑方案、适用性、经济性、外观造型等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后,做好设计任务书的下达。择优选择高水平负责任的设计单位建筑方案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他是由设计单位来完成的,他是由设计师根据城市规划、基地及环境的要求、建筑本身的诸功能要求、造价的控制、技术问题及其可行性、建筑的艺术造型等进行复杂的创作。没有高水平负责任的设计单位是做不好建筑方案设计,所以高校在选择设计单位时对一些学校标志性建筑例图书馆、体育馆、大门等可通过主管部门审批后经过充分考察选择几个高水平负责任设计单位进行邀请招标,对于一些简单的建筑如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也应该以综合评分以方案为主而不以单纯设计费用高低选择设计单位。充分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以人为本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功能---建筑的目的,建筑总是伴随其功能而存在,功能就成为建筑永恒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就必然要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人而创作。力求在物质方面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安全、适用、方便和效益;在精神方面能给人们以舒适、美学的享受。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收集地理、风情、历史等潜心从建筑的总体、平面、空间、形象等各个方面的设计上,创作出高质量、高品味、高效能、多效应的建筑来有效地去满足人们在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实现建筑的多元功能价值。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进行,就是在设计过程把投资分配到各个专业进行限额设计,通过横纵向的综合控制,设计过程各个专业有机结合及对设计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合理处理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建筑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过分的功能要求必然会造成造价的增加,其外观的简单,过低的造价会影响使用功能的不足,不可能建造一个美观的建筑物;而一味追求美学效果,就可能丧失建筑的基本功能,并且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在高等学校建筑中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所处校园的位置等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
实例
某闽南高校建设一逸夫图书馆项目,在建筑方案设计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经验:学校重视组织强有力的管理小组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全过程管理该项目是教育部邵氏赠款第十九批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320万元,其中邵氏赠款500万港币。学校十分重视,组织了院长统一领导由基建、国有资产、财务、图书馆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于当代高校图书馆与过去不同,它不但具有藏书、借书、还书功能,同时还可阅览图书、期刊、电子阅览、学术报告研究等功能,并根据项目所在的校园规划的位置即位于校园中心功能区的南北中轴线及东南中轴线的交汇处,通过认真考察、研究并多次请图书馆管理专家论证,提出项目设计任务书,对方案设计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管理。通过邀请招标选择国内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项目设计通过邀请招标由国内某著名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项目合理处理了功能要求、美学、造价三者之间的关系(1)项目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兢兢业业、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平面布局简洁、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交通疏散管理合理。项目设计五层,层高4.5米,建筑物四角设四部疏散楼梯,(2)逸夫图书馆坐北朝南,位于校园中心功能区的南北中轴线及东南中轴线的交汇处,东侧为校园内的主要开放空间以及休憩广场,主入口设置在南面。东西南北均临景观水面,远观整个建筑仿佛生长在水色绿地之中,宁静而充满活力。建筑意象采用了闽南“土楼”圆形建筑,圆形的建筑意象使其成为了整个校园的视觉中心,建筑流线便捷顺畅,给人以强烈的建筑美观,环境艺术的熏陶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体现现代教育建筑的独特魅力。是一个突出的景观亮点。
作者:沈华东 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基建处
关键词:入口迭合区;整合;文脉
Abstract:With the Xiangya Mansion of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as a project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entrance transitional area. By setting forth integrity concept of design, it tries to seek a form of architecture consistent with urban environment and context, while coordinating contradictions among all kinds of restrictions and reflecting the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the entrance transitional area; integrity; context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37-03
作为城市形象与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高校建筑在整个城市的景观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建筑由于时间跨度大,破损严重,已经不能担负起教学及科研的任务。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扩招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几十年前的规模。因此,高校在其原有基地上的改扩建,如何既保证高校原有的建筑文脉,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的功能,是大城市进行高校改建或扩建时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高校入口迭合区作为高校建筑的当门彩,在整个高校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迭合区的建筑设计,需要综合文化、建筑及使用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新近设计的湘雅大厦为高校入口迭合区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实例。
前身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它是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校友组建的雅礼协会联合创建的一所西医高等学校。2008年,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整合校园环境,学校在蔡锷北路与湘雅路的交汇处征地9033.08m2,拟建一栋高层综合楼(湘雅大厦)。该征地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蔡锷北路与湘雅路交汇形成丁字路口,社会车流众多;现有校门较小,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基地内建筑风格相对零乱,还需解决校车的停放问题。(图1)如何在保障高层综合楼功能的前提下,将湘雅医学院的历史文脉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入口迭合区湘雅大厦的设计尤为重要。综合该基地的设计条件和最终建筑设计,湘雅大厦为探讨城市高校的扩建与改建,尤其位于迭合区的建筑提供了一个比较优秀的实例。
1设计条件分析
基地选址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校园的入口迭合区。它由校前区与入口毗邻区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分别属于大学与城市,是进出校园的重要联系部分,也是大学主入口对内外的功能辐射范围。从构成关系上讲,此迭合界面是城市与校园的分界,划分了两者不同的空间领域;从功能内容上讲,这又是一处临界地域,具有相对复合的功能内容。因此,基地内的建筑应该有不同于其他区位的特性,成为校园与城市的人、物、信息流向的中介,又同时为城市与校园提供功能载体。
综合评估基地及其周围环境,在设计过程中提出如下几方面控制要素,这几个要素被证明是该迭合区建筑设计中的几个核心准件。
1.1 空间形态
入口迭合区包含校园中的校前区、城市中的入口毗邻区,以及二者之间的边缘空间――迭合界面。整个空间绝不是面的简单拼合,而是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区位的变化与运动都可能牵涉其他空间的发展与变化。入口毗邻区中的建筑功能、规模、形态等要素应与其邻接的大学入口紧密关联;而校前区在交通联系、视线联系等方面的设计也应采取整合设计方法,考虑与毗邻区的整体性。
1.2 文脉
建筑文脉是指关于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大学校园建筑的文脉已超越了单纯建筑物之间的物质性关系,还包含有学校的文化品位以及历史沿革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耶鲁大学在湘雅医学院西医体系的建构上有过重大帮助,而历经百年发展的湘雅也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体系,我们决定借鉴耶鲁大学校园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完美的形式和典雅的内容来象征湘雅人的严谨学风和端正态度,并表达对前人的尊敬和感谢之情。
1.3 校门
校门设计在整个校前区设计中举足轻重。作为校园与城市的联系通道与分隔界面,同时也是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印象,校门应是整个校前区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人们往往能够从校门形态的变化体会到大学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大学校门性质具有复合性,即具有标志物和建筑物的共同特征。
2建筑设计原则
针对上述几方面控制要素,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原则。
2.1 总平面设计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我们遵循“布局紧凑、分区合理、交通便捷、安全适用”的原则,对原有校前区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好交通、景观、空间等设计要素。从交通角度来看,校前区是交通会聚的终点与出入口。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对原有交通方式的继承与优化,保留原有校区的主干道,在基地北面增加了大校车的停车位,形成车流“通而不畅”的形式,降低了进出校园的车速,以便于管理。在空间布局上,将基地的西南面辟成小型城市广场,减少建筑体量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并充分利用原有公共工程设施,进行竖向设计和管网设计,创造一个既属于校园又属于城市的“中介空间”,以满足个体与社会、建筑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图2)。
2.2 功能设计
大厦总建筑面积为60864m2,其中包括地下停车场、商业、实验室、办公、留学生公寓等功能(图3~图4)。这些功能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而为在其中的工作、生活、娱乐和信息交流等人的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功能组织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多种功能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从平面功能而言,湘雅大厦底部为城市商业,满足学院内部的商业需求并服务于城市;高层部分为湘雅医学院的实验室、办公及留学生公寓,作为功能上的迭合区。一方面各功能均要相对独立,以保证自身功能系统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如独立使用空间和辅助设施,独立的交通空间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各部分功能又能相互关联、相互借用某些设施。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注意深化功能划分,促进相互交叠,提高建筑的活力;同时,在促成功能交叠、设施共用或借用的同时也要保证各种功能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并形成各自的功能块是建筑平面对城市迭合区的平面处理方式。
遵循以上的设计原则,我们对综合楼的平面布置如下。
① 大楼采用姊妹楼的布局,两个出入口作为消防疏散出入口。
② 竖向设计上,负二至负一层为地下停车场,一至四层为商场,五至六层为实验楼,七至十一层为办公楼,十二至三十层为国际留学生公寓。
③ 在一层平面上,商场、办公和公寓的人流完全分开,便于疏散和管理。
2.3 造型设计
从城市关系而言,湘雅大厦位于湘雅路和蔡锷北路的交汇处,周围集中了新闻大厦(商业形态),湘雅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医院形态),卫生厅办公楼(政府办公形态)等多种建筑形态。在这个城市重要节点,建筑形态的迭合区恰当地表达出湘雅大厦的学院风格是建筑造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厦高30层,采用“承接历史、延续古风”的处理方式。裙房部分采用深赭色大理石镶嵌玻璃幕墙,以色彩的变化来增强外立面效果的观赏性和可识别性。学院入口处以实墙面为主,间以竖向的细线窗,给人以厚重、墩实的心理感受,塑造“百年湘雅”悠久的历史。商场入口处采用哥特式风格连续尖拱的建筑符号,以营造商业繁华感,渲染商业气氛。塔楼部分强调竖向线条的运用,以适度的分割体现比例和尺度,增加立面的层次感,体现建筑的高贵和典雅。大厦整体采用灰调,使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脱俗,而局部运用的一些明快的色调,更增添了大楼的动感与活力。(图5)
2.4 校门设计
“门”产生的最初,是作为单纯的交通通道,是为解决防御与通过的矛盾而存在的建筑要素。我国传统的大学校门往往注重表达文化传统的倾向,多采用牌楼式形式。湘雅医学院现有的校门也属于此类(图6)。在此次设计中,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提出“泛入口”概念。即把建筑物和校门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整体的空间序列。校门既是建筑的一个立面,又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包含了“二维表皮”和“三维空间”的双重特性(图7)。而这种复合性的空间,又包含了人的活动在其中,使建筑与城市、与环境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与柔和,层次也更丰富自然了。
3结语
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学校园与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而演变着。在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校园与城市互为支持,大学才得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城市也才能成为大学发展的肥沃土壤。校园建筑的设计,不应再囿于解决校园内部矛盾的层面,而应运用协调发展思想,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环境,走向"校园・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可以预见,在高校的扩建与改建过程中,必须将城市与校园真正意义上地联系起来,客观分析设计条件,尊循相应的建筑设计原则,在实际功用与建筑文脉两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
[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我国重点名校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似、教学大纲趋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如出一辙。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体系陈旧、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弊端。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设计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不足,导致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目前我国工科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以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为核心的设计课程模块;以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课程为代表的技术课程模块;以建筑史为代表的建筑理论课程模块;以美术训练和电脑软件为基础的表现类课程模块。
1.1技术类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附加部分图纸或习题练习,完成课程的总体授课。由于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导致了学生毫无拓展创新思路的意识,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譬如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思仍然延续了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思维,过于注重力学和结构的计算公式推导,基本不考虑建筑师执业过程中对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需求;建筑技术和材料课程则明显缺乏综合训练的内容。
1.2理论类课程“治学先治史”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它表明了专业历史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建筑历史(理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视野的宽阔程度,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未来的专业发展。但建筑史的书籍尤其是建筑批评类书籍的相对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建筑理论积累明显不足。我国现有建筑学教学体系(无论是理工类还是艺术类院校)中,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研究或讨论几乎一片空白。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往往等同与表面形式或功能排布的抄袭,他们虽然开口“高技”、闭口“极少”,却不知其是何意,源自何处,因何产生,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
1.3设计类课程大多数院校都选择按建筑类型来安排设计课程及练习:一年级安排美术基础及建筑初步等课程,其后的二年级至五年级每个学期由浅入深,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题,如先是阅览室,小餐厅,独立住宅,幼儿园然后到俱乐部,博物馆,写字楼,旅馆,影剧院等。仅通过几个有限的建筑类型也很难全面了解建筑设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一步造成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现行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8周设计院实习则显得周期较短,同时设计院建筑师们有自身业务压力,根本无瑕指导实习的建筑系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项目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2改革思路
从专业教学目标来说,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理解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工程属性间的关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了解一个建筑从概念设计到最后竣工所要经历的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以增强综合能力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为目标,整合传统的基础课模块、设计课模块、技术课模块、理论课模块的教学安排。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探讨新的课程大纲,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主干课程系列,突破以建筑设计为主干的单一课程模式,这些系列互为依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意识突出建筑节能、生态环保等新兴技术热点。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符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和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优化选修课,增设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
2.2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技艺”整合原则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教学进程的连续性、考核方式的动态性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1)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技艺”整合原则下的建筑学教学活动,以建筑设计模块课程为纽带,以方案设计为中心,结合结构选型设计、电力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尤其重视防火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在整合设计的过程中,采取师徒模式(导师—学生)进行授课,各个导师和学生根据兴趣及方向双向选择,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设计课题,并依此优化各自的教学进程,百花齐放。同时注意导师与学生间尤其是各个导师间的交流沟通。(2)教学进程的连续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涉及到“技术”的基础课程模块所处的平行并联状态打破。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构造、建筑安全等多门课程,以设计课程模块中学生的设计图纸为核心,打通原先各自为政的不同知识体系。(3)技术(理论)课程模块期末考核的动态性。突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核心地位,整合的方案、技术、艺术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各个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围绕上一学期或正在进行中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图纸布置单元训练环节,最终将建筑设计模块图纸作为期满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全抛弃以往那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后者以理论的论述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作为考核的重点。
3结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乐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信息、知识的集散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大师生知识殿堂和精神家园的高校图书馆,对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馆藏资源特色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必须以全新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营造知识管理环境,而建筑环境建设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良好的环境建设有利于树立图书馆美好的形象,是提升图书馆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物质保障。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应是一座环境和谐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建筑,建设时必须改变传统图书馆以书为本的观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满足现代化信息服务的需求,营造一个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自然环境与人类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群落,既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又较好地表现出图书馆的品格与文化底蕴。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人文精神理念的设计、选址,主体建筑、外部环境设施、内部环境布局和美化,以及标识设计、厅堂装饰、人文精神体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的健康、环保,人性化的环境氛围。
二、图书馆建筑是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要营造一个提升读者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的氛围,就必须为读者创建优雅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1.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既体现学校风貌,又引领时代潮流;既追求新颖美观,又不显现商业气息;既吸收高科技成果,又不脱离现实的追求。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典雅、庄重,具有文化特色,更应充分考虑校园的整体性,在选材、造型、风格以及细部各个方面,要使建筑设计融于校园的整体环境中。通过人文精神理念的建筑设计,达到总体和谐,色彩协调,内秀外美,端庄大方,以建筑所具有的高雅品位和现代文化艺术神韵,给读者以艺术感染力和美好的启迪。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要具有时代感,与周围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校园建筑的整体美;主体结构要突出时代特征,融入地方特色,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力求特色鲜明、简洁明快,表现出浓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图书馆的周围环境是建筑实体的延伸,应与主体建筑相得益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2.高校图书馆的选址要求
选址对图书馆的环境质量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应靠近教学区,一般宜建在校园主干道旁,与教学楼、实验楼等相毗邻。馆舍的环境营造要充分考虑空气质量、绿化率,周围应视野开阔,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获得良好的感官效果。选址时还可借助周边环境,使图书馆周围风景资源成为图书馆环境的一部分,让风景穿窗而入,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里阅读,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的理想建筑环境格局。3.高校图书馆的主体建筑
高校图书馆的主体建筑除了要重视其实用性之外,还应具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建筑风格,充分反映图书馆的典雅性格特征和创作构思的统一性,体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意识,不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使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彰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和提升图书馆乃至整个学校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应是学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校进行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中心,除了读者在这里进行学习研究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报告、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所以,图书馆的主体建筑,既要充分考虑功能用房设置的全面性,同时还要顾及到周边环境的美化和内部结构的布局,营造出优美的内外部环境,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香气息。
4.高校图书馆建筑应是多种功能组合的综合性建筑
现时代变化速度非常快,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跟着转变,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管理模式、空间用途和技术装备都会变化,一方面要求在规划设计时有所预见,适当超前,而更重要的应在建筑结构、布局、管线接口等方面都为未来发展作出考虑和适当安排,使建筑能适应变化,提供灵活调整的可能。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藏书、借阅的功能,图书馆工作者已从纯粹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到计算机采购、编目,还开展了借阅咨询、文献复印、书刊供应、声像影视、技术交流、信息等多种多样的读者服务项目: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功能应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多元化性,从而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
5.高校图书馆建筑应是长期使用而布局又不断变化的“可塑性”建筑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实现图书馆建筑可持续发展,以建筑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可拓展性为基本准则,与现实可行性实现最大限度的统一。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更新,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图书馆设备的改进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布局随功能需要及使用要求而重新研究,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即内部空间能适当变换其使用功能,或加以适当地改建、扩建,以适应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乐山师范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所在地——乐山市。学院坐落于乐山城西,濒临大渡河,东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西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遥遥相接。以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名字命名的沫若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北侧,与城市森林公园、行知楼、运动场相毗邻,完美地将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和环保节能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特点,突出鲜明的知识品位和时代特征:圆形的建筑主体平面布局,意味隽永,淡乳黄色弧形的外墙,清新流畅,局部的玻璃幕墙映照校园美丽的风景,整体造型既庄重典雅又不失动感,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美的和谐统一。整个图书馆建筑环境组成了乐山师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已成为反映学校学术氛围和校园主体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新晨
三、外部环境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物质保障
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能起到诱导作用,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CDIOl理论;高校人才培养;建筑学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我国教育事业也在朝着蒸蒸日上的方向发展。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模式,比如CDIO教育理念。这是一种高效、创新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高校建筑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也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将CDIO教育理念应用进了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1CDIO理念下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现状改变的必然需求
目前,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方面都还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十分重视,但是轻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沟通技巧、管理理念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培养还缺乏关注度。导致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他们在实习工作中,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工作模式,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CDIO理论,对建筑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①由于受到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当地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限制,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建筑学人才无法进入到高层次的社会岗位中,企业对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问题表现主要存在与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课程比如工程构思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建筑学人才缺乏设计规划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关注,促进人才的多元化与综合性发展。②从本质上来说,建筑学属于一门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大对应用能力的关注度。但是,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临场发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较为落后,与社会企业对相关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③很多高校教师们在对CDIO理论方面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方面的了解还处于表面程度,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是了解得不够清晰,这也是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大关键问题点。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有CDIO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而言将会是非常有利的。高校除了要关注对院校人才的培养之外,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工作,并且也可以让一些企业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的全面与完善,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需求
大部分的高校都是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教学、设计操作、实践应用。建筑学的教学方式大致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设计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会形成威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有其存在的好处,可以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输与讲解、有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但是他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虽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掌握了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很好地应用与工程实践中,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而这种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却无法对其进行应用的建筑学人才,无异于只会“纸上谈兵”的军师,而这也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我们提出了基于CDIO理论理念的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教育理论杜宇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义十分准确,也符合社会岗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CDIO理论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教学划分为理论基础教学、个人能力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培养以及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培养等四个部分。这一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需要教师对建筑学的专业教学要求有准确的把控与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CDIO理论教学原则,制定出一个高效、完善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3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社会对于建筑物的品质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各大企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素质水平等,都是决定建筑业能否获得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学是一门将设计艺术与工程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专研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在CDIO理论的引导之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建筑学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对个人的发展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应用进行实践工作中,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在建筑项目的时间操作中,运用好建筑设计理念,将专业理论教学融入进实践操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建筑业对于现场实务操作能力较高的人才需求量也是十分大的,对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高校要想培育出更多的综合性建筑人才,需要将建筑学理论知识与建筑业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教学。再者社会对于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好,以及工作效率高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这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好,还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全面型的人才,才能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2基于CDI0理念下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创新教学机制
在CDIO理论基础下,现代高校不仅要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同时关注对学生创新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建筑设计项目,将万众创新的理念融入进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项目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包括有场地的调研与分析,项目的设计与创作以及项目的验收与总结等,这种项目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讨论中,表达自己的实践观点。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教育条件,引进一些先进的软件或者硬件设施,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吸引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建筑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思考,促进建筑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
CDIO理论,高校在构建建筑学教学实践模式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完善化打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输与讲授比较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差。因此,高校建筑学教师要利用好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动思维,参与话题讨论与交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讨论中,解决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将当地某区域的建筑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合作进行教学案例的探讨与交流,让小组成员们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多个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整理与修改,最后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也可以将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让各个小组成员一一进行设计方案的演示与阐述,鼓励各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评价讨论中。这种开放式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打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CDIO理论背景之下,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建筑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与当地的优秀建筑企业签署协议,让学生参与到建筑单位的设计工作中,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回访,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项目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其次,对于即将毕业实习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教师可以适当为其安排一些设计任务,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结束语
在CDIO理论的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使高校建筑学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艳艳,贾长洪,刘萌.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1(03):152-155.
[2]唐西娅,郑辉,刘杰,等.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20):166-168+172.
[3]贾涵.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城市住宅,2019,26(09):205-206.
[4]董怡华,王英刚,王辉,等.基于CDIO理念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9,47(13):191-194.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 财务管理课程 教学 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社会各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建筑专业的学生仅仅具备建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然而对于作为非财务专业的建筑系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难学且晦涩的科目,要想将其学好实属不易。因此,相关教师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1]。
一、建筑类高校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是国际商业的重要组成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商品交易还是商品竞争,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商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融入到商业活动中去,仅凭建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
(二)适应建筑业改革的需求
建筑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建筑投资的体制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依靠政府投资和命令进行生产,对于工程任务也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只有具有实力和竞争能力较高的企业才能获得工程项目,并且在承包整个工程项目的过程还可以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外包,以便加强合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进度,从整体上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工程造价的分析预测和计算显得越来越重要,滋生了财务管理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土壤。在建筑类高校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建筑行业对建筑财务人才的需求[2]。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建筑财务管理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各国的相关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还必须能够及时的应用在实践中,使理论联系实践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有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财务知识,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建议
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发展起步较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难以提高。现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智能目标,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教学的规范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的内在规律,以便制定出难以程度适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在建筑类高校中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分清教学的主次关系,在充分重视建筑会计的基础之上对建筑管理进行辅教学,扩展这门学科的适用范围且不缺专业性。另外,在构建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时,可以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使得财务管理体系得以完善健全[3]。
(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财务管理不是建筑类高校的主修课程,所具有的课时比较少,如何在有效地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财务知识,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教授内容的浅尝辄止,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可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财务管理原则、观念、如何进行投资和筹资、利润分配以及财务预算等方面的讲授上,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另外,还应随时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衔接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取得良好的课堂表达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上,教师总是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和讲解,特别浪费上课时间,尤其是在对知识进行总结复习时,内容庞大而复杂,往往一节课讲不了多少内容,极大了降低了上课的效率。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前备课,总结知识点,将财务知识的梳理等前期工作都利用幻灯片等形式准备,必要时可下载些视频等以便在上课时播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又节省了写板书、说明、抄练习题的时间,极大的缩短了时间,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财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四)创设符合财务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在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能否合理创设直接关系着课堂效果。教师通过研究创设出符合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并把学生逐步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并运用所学的财务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单纯的有关财务的内容,而是联系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创设出的问题。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财务现象,促进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教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建筑类高校的财务管理课堂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习得财务管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因此,必须提高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视,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培养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蒲林霞.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张建华.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财务与金融
[3]江维琼.关于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1.1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亟待更新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开设在大二阶段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培养和塑造学生专业态度与专业认识的一个起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初识房屋建筑,学习房屋建筑的各组成部位与其组成构造,其中不乏各种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当下建筑工程的一致性,对学生树立专业第一印象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显得意义重大。但是查阅市面主流版本教材内容,特别是在引入先进工艺与新材料等方面,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防水材料中讲到的沥青油毡早已被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给取代;新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强度最低为C15,而书中仍将C10混凝土作为基础垫层来使用等。作为培养民办高校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是以懂原理,能动手为主要出发点。但是目前“房屋建筑学”的教材内容显然与实际工程有很大的脱节,教材内容更新势在必行。
1.2课程教授内容繁杂,学生顾此失彼
“房屋建筑学”在土建专业整个教学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与“土木工程材料”等先修课程知识作铺垫。这些课程与“房屋建筑学”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知识点相互重叠与渗透,可以说“房屋建筑学”是一个综合以上课程的一次综合运用。正是由于该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知识衔接能力不够,综合运用能力有限,教授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1.3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尽如人意
“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包含两个部分: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前者主要侧重与建筑功能与形象的设计,后者重点集中于构件的功能与施工做法。该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周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约为3:1,满足教学大纲的任务与要求。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课程设计集中于期末考试前一周,学生无心投入设计实践之中,疲于应付各科考试。
1.4涉及设计数据较多,学生缺乏感知能力
“房屋建筑学”里含有较多的设计数据与尺寸要求,各种尺寸大小不一。有考量建筑长与宽的较大尺寸(以米为计量单位),亦有衡量细部构件较小的尺寸(以毫米为计量单位)。学生对于某个数据缺乏直观的体验,无法准确判断及合理做出设计。
1.5考核方式落后,学生考后即忘
“房屋建筑学”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以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如概念和构件作法等。这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考后即忘。失去了课程教学的基本意义,与“实践性”、“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改革
2.1吐故纳新,保持知识的先进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与时俱进,塑造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如何能让学生从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是本次专业转型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持知识的先进性,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显得尤其重要。应加大教材更新力度,及时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规范的更新内容,摒弃废旧、少见的内容,合理删减教材。民办高校也可以根据各自定位与发展方向,开展自编专业教材建设工程,让教师拥有更多自,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向实践课倾斜
“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实践课教学学时,控制实践课教学质量重要性不言而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再用理论知识加以诠释,这是一条比较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可以考虑把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放在学期期中,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期末时间紧张的矛盾。
2.3开展户外课堂,加深对建筑的“感知”印象
面对“房屋建筑学”中比较专业的概念和比较具体的施工构造做法,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方式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课堂效果收效甚微。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我“感知”是一种新颖且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法。“房屋建筑学”的课堂完全可以设置在建筑室内外的各个位置。例如:讲授房屋的开间、进深或勒脚、散水、女儿墙等构件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寻找校内各建筑对应的构件,并要求用皮尺测量出各构件的尺寸;讲授屋面的排水形式与防水构造时,可将课堂直接开设在建筑的屋顶,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又在实际测量中加深了对构件的了解,一举多得。
2.4多种考核形式并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考核方法应突破传统的纸面答题,改变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形式。由于“房屋建筑学”的综合性与工程实用性,可以在考试形式上多样化,考试内容上专业化。例如:在讲授完成建筑平面设计的内容后,通过设置课堂小测验的方式,用一些简单的建筑方案快题,要求学生绘图表示,以达到巩固练习,强化锻炼的目的;在讲授完成楼梯的设计步骤与要求后,设置综合小测验,要求学生设计一套完整的楼梯并用绘图的形式表达。将这种单元测验的成绩计入总分,最终汇总评判。这种方法弱化了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现象,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
3结语
关键词:高校建筑照明节能;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照明领域的节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建筑照明能耗特点及其现状
(一)总量大
就现阶段全国高校情况来看,已经成为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由于各高校在硬件设施、管理条件和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特殊性,教学实验楼及相关公共场所水电费均由学校支付,学生宿舍水电费也是采取分摊形式收取,使得高校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
(二)节能潜力大
我国高校人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的人均能耗指标。据初步统计,全国大学生生均能耗、水耗分别是全国居民人均能耗的4倍和2倍,这也说明,校园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三)影响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具有人员众多、知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能够源源不断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在高校里接受节约教育,感受节约氛围,形成节约的思想意识,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走出校园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会用节约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将节约理念、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高校校园建筑一般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本文针对高校建筑照明系统调研其现状,随着近十几年高校的迅速发展,校园内即有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建筑物,又有 2000 年后的建筑物,室内照明灯具大多采用T8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与老式电感镇流器并存,尤其是线路优化设计及控制方式方面几乎没有多大改变。
二、以环境功能为基础的光源设计
(一)白炽灯的使用设计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白炽灯的使用还比较普遍,白炽灯价格低是大多数人坚持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设计时,设计师首先需要减少白炽灯的使用范围。在室内场所中,设计师应该将节能灯作为主要照明设备,将白炽灯作为辅助使用。由于白炽灯结构原理较为简单,不会受到电磁干扰,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调节,在一些频繁需要光照的场所中仍然非常适用。
(二)荧光灯的使用设计
荧光灯结构原理非常简单,便于制造和生产,同时其自身光度较高,且光色柔和,消耗的电能也不多,使用寿命也远高于白炽灯,是人们首选的一种节能灯具。荧光灯是目前能耗最低的一种大众照明设备,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节能灯。因此,设计师应该将荧光灯作为照明场所中使用的主要灯具,并通过对荧光灯进行布局来合理安排照明场所中的光照范围,最终降低建筑场所照明方面的能源消耗,提高照明节能效率。
(三)气体放电灯的使用设计
气体放电灯的规格非常多,并且人们根据不同需要生产出的灯具类型也各种各样。气体放电灯自身光效非常高,使用寿命要比其他普通灯具要高很多,照明范围广,非常适用于一些大型室外场所,例如,体育场或者是大型广场以及工厂之中。设计师在对一些室外大型场所进行照明设计时,应该将此类设备作为主要设备使用,这样能够在确保光照充分覆盖室外场所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照明节能目的。
三、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中的措施
(一)教学楼、实验楼照明系统控制方式
教学楼、实验楼主要功能区域是教室和实验室,为对教室照明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建议对照明系统配电线改造,将教学类、实验类房间照明系统控制方式改为与教学课时关联的“定时控制 + 感光控制”。自习室受学生自习习惯影响,往往出现少数学生自习而教室照明灯具全开的现象,造成照明能耗严重浪费,建议根据作息时间设定启动时间,将自习室照明系统改为“定时控制 + 计数照明”控制系统,从而可以根据教室自习的学生数量,调整教室内灯具开启数量,达到合理控制灯具开启数量,降低照明能耗的目的。
(二)图书馆照明系统控制方式
图书馆室内主要功能区域为阅读区,为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改善传统照明线路设计,通过照明系统配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将照明系统控制方式改变为“感光控制系统+红外感应控制系统”,即靠窗阅览区采用感光照明,可根据照明区域照度自行调节灯具打开的数量。而内部带卡位阅览区采用红外感应,卡位无人时灯具关闭,卡位有人时开启灯具。
(三)合理确定照度标准
合理的照度标准是指设计人员通过对照明节能相关方案进行设计,正确确定需要的照度,既确保照明场所之中的照度能够满足工作或者生活需求,又能提高电能与照明设备的使用效率。设计人员在确定照度标准时,应该将建筑场所地理位置跟建筑场所功能类型以及场所空间大小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不同场所大小以及不同使用类型对相应的照度标准进行合理确定。例如,在生活场所中,书房所对应的照度基本都在100 Lux 上下浮动,而人们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的最佳照度在600 Lux 左右。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在书房之中加设台灯以及近用灯具来增强阅读时书房照度,从而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照度需求。而在生产厂房区域中,人们所适应的照度一般在300 Lux 左右,另外楼道跟楼梯等场所中的照度不必过高,一般控制在150 Lux以上即可。
(四)自然光互补节能功能
为了提高高层楼宇建筑照明系统节能降耗潜力,充分利用自然光与人工照明间的匹配,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相互组合,通过自动检测和智能分析,获得最优调配策略,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当自然光能够满足照明场所照度需求时,关闭人工照明系统;当自然光不能满足需求时,则需求自动开启照明系统,并根据照度实时变化调节人工照明灯具的照度,以维持照明场所的正常照度需求。由于自然光照度存在实时变化特性,为了提高照明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满足人性化智能服务需求,此处引入照度阀值或阈值,即当照明场所实际照度值超过关闭或打开阈值或阀值,并持续 15min 以上时,人工照明系统自动关闭或打开,以满足照明系统节能调控需求。控制模块可以根据场所照度变化,在定时管理、人员移动探测、自然光匹配利用等控制模块功能整合下,通过图像数据、连续数字化调节控制技术,控制执行机构完成无缝智能调节,达到节能降耗和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的功能需求。
(五)智能调节节能功能
智能开关模块中的照度传感器,自动检测运行环境周围的实际照度值,然后将采集的照度值同用户预先设定的照度值进行实时比较分析,并经模糊 PID 控制器运算分析形成对应的调控方案。如果存在偏差,则需求通过智能开关发出调节信号,调节照明电路的运行方式或灯具组合,直到满足预先设定的照度值为止。红外人体移动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会自动检测运行环境的温感特性,如果没有人在,则不管周围环境照度如何,通过控制器关闭所有灯具,达到节能效果;如果有人在,而外界自然光照的照度能够满足场所功能需求时,则关闭灯具节约电能;如果有人在且自然光照照度不满足照明场所需求时,则通过运算分析形成对应的调控策略调节照明灯具的亮度或开启相应数量灯具组合,以满足照明场所照度要求,提高系统人性化服务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良好的节能措施来降低照明场所自身的能源消耗,同时不断的创新研究,才足以提高我国节能环保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翔,赵建平,林若慈.我国办公建筑的照明节能评价方法的探索[J].照明工程学报,2014,03:50-57.
1.以课程项目的方式规范教学内容
建筑动画制作一般分为前期策划、建模、贴图、灯光设计、渲染输出以及后期合成几大工作阶段。在建筑动画公司完成一个动画项目的整体流程是,首先根据拟定目标策划方案,通过三维表现的方式制作出完整的建筑效果,再结合后期软件输出完成逼真的三维建筑影像动画。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前期设定,不能随意更改建筑造型和场景,在动画完成后按照规范的审核程序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测,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因为涉及的知识体系、技能操作面较广,所以建筑动画设计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被安排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在实际制作建筑动画时,学生必须结合其他课程的知识点,因此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衔接建筑动画制作的每个阶段,教师有必要采取课程项目贯穿的方式来规范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有效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课程教学目标。在建筑动画设计课程具体的设计上,要求每组学生在课程初始阶段先拟定建筑动画制作项目,即创意范围。在此阶段,教师必须与每组学生讨论不同项目的可发展性并提出修改意见。在确定好动画项目后,每组学生就要讨论绘制出项目脚本,以此为依托详细规划出接下来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模型制作以及灯光贴图制作都是二年级的相关基础课程,学生一边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一边进行自己项目的创作。在整个项目制作中,教师要起到审查与监督作用,严格按照实际建筑动画项目要求规范学生完成相应阶段的设计任务。采用课程项目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建筑动画项目的制作过程。
2.计划实践课程安排,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建筑动画设计这门课程安排了72个课时,相对于一个完整的建筑动画项目来说,时间不是很充分。除去教师的讲授以及课堂评讲的时间,学生的项目制作实践更少,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整个项目的制作进度。具体的课时分配是这样设置的:第一个项目情境建筑动画前期策划工作浓缩为4个课时来完成,搜寻相关资料的任务可以在课后补充。第二、三个项目情境是建筑动画制作的基础部分,也是技术性最高的一部分,通常在实际公司项目中要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来完成。前期要求的动画成品时间是在三分钟之内,除了每组创意的建筑物主体模型外,其他配景部分可以通过一些素材的修改来配合完成,所以学生在制作的时候相应容易很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用以完成创意制作部分。之后的渲染输出安排的时间也仅仅在6个课时以内,课堂上主要是调整参数的环节。建筑动画这门课程被安排在高职院校三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课余有足够的时间来渲染动画,可以把一些技术性不高但是耗费时间的练习延伸至课外。接下来分镜头设计、后期制作的项目情境是整部动画的灵魂,用到了总课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以保证动画良好的收尾工作。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创意难度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部分的制作,从而保证学生的课程项目能达到一定质量,是任课教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针对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法
建筑动画设计这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作为引导,真正把公司建筑动画项目作为课程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岗位角色,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以公司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严格要求学生。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团队的项目讲解与评价时培养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个性特征较为明显,对问题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使其进行有价值的创新。在建筑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动画分镜项目情境制作上因为经验不足容易导致镜头切换生硬,缺乏景别变化。为了让学生理解镜头的运动规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逐步分析案例中镜头的组接变化,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提出“某某镜头的运动方式有哪些”“镜头之间的景别切换是怎样完成的”等问题,让他们对分镜设计先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有一个深入理解过程,根据不同团队的项目先进行实际影像拍摄,拍摄与项目中建筑形态类似的动画影像,再经过团队讨论,制作出分镜小动画。在真正进行三维分镜制作时,还可以加入实拍影像时不能完成的一些创新的分镜设计,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在这种层层引导启发下,学生可以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分组式教学法
因为学生性格迥异,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内充分表现自己,让师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彼此,教师可采用分组式教学法,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筑动画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以项目贯穿始终的课程,所以分组进行动画设计和制作,能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分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成绩、技能操作、与他人相处关系以及性格、交流能力等。每组成员不能超过五个,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必要时可以选定一名组长进行监督管理。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恰当分工,这样才能让项目的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完成项目制作后,还要增加小组成员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审核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组员合作的过程,每位学生都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教师的过程引导,统一作业评判标准
在建筑动画设计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担任课程项目的策划总监、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对六个项目情境的合理引导,让学生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掌握建筑动画设计的类型、方法及设计制作要点。六个项目情境是平行关系,各项目单元之间同样是平行关系。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引导,通过学生的团队合作、计划制订以及角色分配,按照实际工作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刚开始进行时,教师就要以项目总监的身份给学生制订统一的项目制作要求,即评价标准:建筑模型与贴图的规范要求、灯光设计的合理性、动画输出的统一格式要求、动画的镜头数量、景别的切换以及音效搭配等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应尽量具体,可以让学生在实施项目时更为规范,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作为项目最终评价标准,给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评价系统。在作业评讲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动画的形式,让全班学生较为直观地认识到每组动画制作的差异性,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动画的制作水平,从而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
四、结语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3岁(1992年3月17日)
居住地:西安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8个月]
公 司:XXX中铁一局
行 业:建筑
职 位:建筑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土木工程
学 校:西安建筑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有从事建筑工程的工作经验,熟悉施工现场设计变更、工程量签证、施工人员组织、材料组织报验等整个现场施工管理流程。了解装饰与水、电、风等机电专业间技术配合及相关技术规范,有着良好的现场协调能力,电脑操作熟练。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建筑
目标地点:西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建筑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3 /7—至今:XXX中铁一局[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建筑
工程 建筑工程师
1、 负责样板段施工,并在图纸上体现,同业主、监造核实并确认;
2、 负责对分包进行关键部位图纸、施工安全交底;
3、 负责对分包现场签证核实以及所上报进度工程量的核实;
4、 负责安排分包施工任务及劳动力配置;
5、 负责确认装饰工程所用材料的规格、类型,提出需求计划并组织进场。
2012 /7—2013 /7:XXX实业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建筑
工程 建筑工程师
1. 在校期间对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参观和学习。
2. 对燃油燃气锅炉、电热式锅炉、热泵和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有了实际的了解。
3. 另外还在湖南省 结核病防治医院的施工工地实习了一个月。
4. 期间对医院的建筑结构平面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5. 详细观察了医院的中央空调系统,观看了其风机盘管的布置方法。
6. 对建筑 工地的一些注意事项也有了基本的了解。
教育经历
2009/9—2013/6西安建筑大学土木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9/6 大学英语六级
2008/6 大学英语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