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辩论赛技巧

辩论赛技巧

时间:2022-07-01 02:1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赛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辩论赛技巧

第1篇

【关键词】辩论赛;高校;学风建设;作用

一、前言

辩论赛是一种考验学生反应能力、思考能力、答辩能力的有益活动,通过辩论赛,学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建立优良的学风着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辩论赛主题

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学生会以“掘英育才,打造长大学子的辩论盛会”为主题,以“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清晓杯”辩论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辩论赛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辩题,精选辩论话题,引导同学思考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辩题、院系推荐辩题、资深辩论专家命题、各兄弟高校辩论队交流辩题等形式,组建“清晓杯”辩论赛辩题题库,精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话题、当下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以及一些经典哲学辩题等等,如第九届“清晓杯”辩论赛的辩题主题即是“大学、实践、社会”,从辩题上吸引同学们对辩题积极思考和讨论,积极参与辩论赛当中,从而更深入的渗透辩论文化。

2、选辩才,笃定辩论精神,明确选拔标准

(一)广泛宣传扬辩论文化。通过活动宣传板、官方网站、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弘扬辩论的文化和历史,大力宣传最佳辩手、优秀辩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迹,增强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意识,在长江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辩论氛围。

(二)严格选拔甄辩论队员。通过设立严格但不刻板的选拔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辩论赛要求辩手首先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其次,要对辩论有高度的热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完成自己辩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队员顺利完成比赛。

(三)模拟比赛验辩论人才。通过设立常规性友谊赛、交流赛等模拟辩论赛与各院系辩论队的队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实战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实战演练,检验所选的辩论人才,根据比赛情况适当调整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案。

3、练辩能,夯实辩论才能,树立言行榜样

(一)强化辩手个人能力水平,了解辩论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资料,请教资深前辈等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与现代辩论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院系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辩手培训措施

(1)文化素养培训:由指导老师选定古诗词,辩论队成员诵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思辩能力培训:辩论队成员可选即兴话题辩论,或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思辩能力。

(3)辩论技巧培训:观看往届比赛精彩视频,分析选手台风、辩风及辩论技巧,同时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实战能力培训:不定期举行模拟赛,提高实战能力,并请专业评委点评,总结分析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4、践辩神,深化辩论精神,展现语言魅力

(一)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完善辩手管理系统的组织建设。通过“清晓杯”辩论赛以及各院系辩论赛系列活动,以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辩论人才,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辩手培训和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辩论队组织结构梯队化、选拔模式制度化、培训机制科学化。不断完善鼓励制度,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二)以辩论赛为契机,加强校、院间交流。组织辩手积极研究辩论技巧、探讨辩论发展、推广辩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整合全校资源,搭建辩手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在全校各项辩论赛事中,为“清晓杯”辩论赛中产生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主席提供机会,如指导“星火杯”新生辩论赛,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主席、计时员、监时员进行一轮系统的培训,详细讲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参赛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友谊赛的形式积极的与院系进行交流,让其在发扬辩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实现成长成才。

四、辩论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1、扩大了辩论的校园影响,引导了同学思考与学习

伴随着“清晓杯”辩论赛的成功举办,长大学子的辩论热情在校园内明显高涨。从各院系辩论赛的开展,到“清晓杯”小组赛、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总决赛比赛现场的座无虚席,观众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全程参与,而且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数观众对于贴近大学生活、深入社会热点的辩题比较感兴趣,部分同学建议辩论应该让经典更经典,辩题的选择应该走高雅文艺路线。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辩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大学生活、教育科学、社会热点的思考更加深入。辩论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

通过“掘英育才”系列辩论活动的开展,长大学子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2012年,长江大学代表队赴许昌大学参加“三国杯”电视辩论赛,摘得冠军,杜森林荣获全场最佳辩手;首届长江大学辩论队队员、经济学院代表队最佳辩手李晓宇率队蝉联“清晓杯”辩论赛三连冠,并在第七届“万人创百星”活动中荣获“口才明星”称号;优秀辩手李欣、万楷荣获“学干明星”称号,杨丹、张程荣获“口才明星”称号,颜娇、王格格、韩等多位同学也在其他领域分获校园明星称号。经过了“清晓杯”辩论赛的培养与锻炼,这些同学的思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伶牙俐齿,而且拥有了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这些同学在其他领域也能够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升华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年来,“清晓杯”辩论赛不断完善 “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甄辩题、选辩才,练辩能,践辩神”的系列活动,将辩论队的建设细化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实战演练”三个部分,做到对辩论队员“文化素养、思辩能力、辩论技巧、实战能力”四级培训,将辩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了同学们勤学善思、能言善辩的能力,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2篇

关键词: “外研社杯” 英语辩论赛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2008年5月20日,第十二届“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每次看完辩论赛都让笔者激动不已,联想到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交际、辩论、演讲能力训练,与英语辩论赛的要求不谋而合,如果将辩论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能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本着这种精神,笔者在“外研社杯”辩论赛现场直播时,指导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颇为强烈,趁热打铁,我在学生中组织了一次辩论赛。首先,由学生自己确定题目,推举主席及正反主辩,主辩再自行结合三位助辩。因为是第一次,给学生一个星期时间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担任评委。一个星期后,辩论赛正式开始。正方辩题: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反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30分钟的辩论似乎转瞬即逝,正反双方大展辩才,可由于知识有限,常出现理屈词穷的时候,有的听众激情难按,代为辩论,虽有违规章,却也增色不少。结束后,询问学生感受,学生自觉知识有待丰富,也理解了课外准备的重要性,同时觉得这种方式很好,若能很好地完成,对英语水平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语,要求以这种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我给他们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学生阅读了相关课外知识之后,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又确定了一个辩论题目。正方: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反方: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双方的论点都比较有力,对辩论技巧的掌握较之前次熟练。这场辩论实力相当,双方都有没做好的地方,但这次辩论赛较第一次大有进步。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学生知识面扩大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必须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过在选择辩论的题目时要注意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学生查找资料会方便些,论证资料充分些,积极性也更高些。

二、能力得到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口语水平提高

如果说辩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双方(甚至多方)在论争的过程中,突破自己思维和观察的局限,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么英语辩论赛对增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改进外语教学都大有裨益,这使学生看到了英语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考级拿证,而是要实践运用。

四、与社会接轨

随着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从地区、国家扩展到不同大陆乃至全球。与此相适应,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被融入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中。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和西方外语教学的优势,有必要探求一条能将交际教学融入传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辩论赛则正好满足这个要求。学生在准备辩论期间,需要不断地调查、研究、比较、思考。学生也许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需要知道到哪里才能寻找到答案,而这个寻找准备的过程也会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所提出的迫切要求。当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的探求,需要广大中国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确实给人启迪,观看后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切实地提高了英语水平。总之,把辩论赛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以往协会积累的总结,由于会员的数量比较庞大,加上协会的一些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按计划进行,协会的会员与协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在新的学年里为改善这一点,除了争取多开展一些有益于会员的活动外,口协将会员分成三大组,在原本有协会特色的辩论队的基础上再建立“演讲组”和“表演组”两个特色组,各设组长。遵循协会的规章制度,根据协会的活动任务,三大组的组员在各自组长的直接带领下进行常规活动和培训,并且开展1—2次活动。分组后,各特色组的人数不会太庞大,训练和活动会更统一一些,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新学期的活动:

9月初(即新生军训期间):

1、协会的宣传工作。我协会会组织人员到新生宿舍看望新生,帮助新生,同时口头宣传口协(经费允许的话会有宣传单),让新生对口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讨论与进一步确定本学期工作详细计划,开始准备招收新干事与会员的工作以及筹划会员迎新见面大会。

9月下旬(即军训结束):

招新工作。将按实际情况招收一定数目的新干事和会员。

10月中旬:

迎新动员大会;今年将继承上一年收效不错的活动形式,将迎新和动员结合起来展开。大会中将辩论表演赛作为主要节目,各班准备参加辩论赛选手来观摩,介绍辩论中的基本技巧。这样既吸引会员的参加与保证参加人数,能更好地宣传了“新生杯”辩论赛,拉开新生辩论赛帷幕,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

第十届08级“新生杯”辩论赛;我协会将在10月上旬就开始做好辩论赛的宣传工作,会将关于辩论赛的通知下达到每个班级的团支书手上,由支书通知组织班级辩论队参加“新生杯”。

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

1、平时培训:

三大组根据各组的特点同时有序的进行会员培训,计划是每个月进行一次。比如,辩论队可以每个月放映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开设有关辩论的讲座等等,表演组可以开展朗诵比赛,相声对决,话剧,小品,原声配音等活动,演讲组则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或者模拟竞选现场等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形式多样,能引起会员的兴趣。

2、活动任务:

辩论队,表演组,演讲组本学期各开展一次面向全部会员的活动,可以将08级新生作为主要对象。

演讲组:“我的大学—我做主”演讲比赛;

表演组:电影原声配音大赛——mychoice,myvoice;

辩论队:趣味辩论赛

三、经验学习交流会: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途径

口语交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每个人从幼儿启蒙时期就应该开始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训练。而由于现在的小学多数都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特征。因此,在小学启蒙时期,学校和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模拟交际情景

口语交际技巧是一种较抽象的知识概念,不能直接转化为具象的知识点供学生学习,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果直接向学生教授口语交际技巧,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如果利用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口语交际课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模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答,同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在学生口语能力过关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故事,这种小游戏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开设比赛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因此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更多口语训练。在阅读训练的课堂上,可以开设辩论赛来引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的技巧,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渐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是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文章为论点开展辩论赛。正方:汤姆应该把鱼放掉;反方:汤姆应该把鱼带回家。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依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辩论中来,让学生在辩论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辩论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阅读课堂上的枯燥感,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辩论赛中,帮助处于弱势的一方,巧妙地延长辩论赛持续的时间,让学生在辩论赛中充分体会到交际的乐趣。

三、在实际生活中训练

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展开训练。虽然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课程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犹如纸上谈兵,因此收获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学校可以多开设各种活动,例如踏青、植树、征集志愿者或学雷锋做好事等,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利用率。小学生在活动之后,心态通常都会比较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往往就会产生倾诉的愿望,这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并引导孩子多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口语训练平台,在班级范围内展开演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活动中的体会,鼓励学生演讲,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内容,还是培养小学生各项基本素质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教育,而口语交际能力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求学道路以及职业生涯,更对其一生的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应把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第5篇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法学教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法学教育发展的进度并没有跟上国际商法,包括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步伐。本地法教育的任务几乎已经让法学院不堪重负,这导致了各大法学院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引入新的学习计划或只是表面上做些新的课题。我国的法学教育长久以来更是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经历之间的失衡,而对于国际法学科来说,使得学生将国际法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似乎更加困难。“国际法的教学,必须面向全球。”[1]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应当成为国际法的教学目标。

一年一度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Willem C .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以下简称“Vis Moot”)为国际商法和国际商事仲裁的践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Vis Moot的核心理念是给每个参与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经历,并同时促进国际商法和国际仲裁的发展。因此,Vis Moot在成为世界各地国际商法学者、仲裁员、律师和国际法学生的巨大盛会的同时,亦是国际商事仲裁界的最重要事件之一。为了吸引和便利更多的亚洲学生参加,自2003年起,Vis Moot在香港设立分会场,即Willem C . Vis(Ea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以下简称“Vis Moot East”[2])。 2011年度,第18届Vis Moot迎来了近300所法学院参加,超过700名的仲裁员给参赛队伍的表现进行评分和评价,其规模和影响力令人惊叹。

Vis Moot的组织者和仲裁员都是热心于教学和交流的国际法律人。法学学生要成为国际型法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熟练运用法律外语的技能,还应当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实践法律的应用型人才。Vis Moot追求教学价值的理念和提供的契机使其成为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价值追求之辨析

事实上,很难用“Vis Moot是……”这样的句型来对它进行定义,因为Vis Moot不仅仅是个模拟国际商事仲裁庭的辩论赛,其内在意图并不在于竞赛,而是期望成为一个教学项目[3],鼓励全世界各地的法学院的学生学习研究国际商事法律,尤其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法律文件,并运用国际商事仲裁这种形式解决国际商事纠纷;通过模拟国际商事仲裁庭的辩论赛的形式,使得参与者在不同法系下解读国际商事法律规定,并且在来自不同法系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面前,练习掌握一定的庭辩技巧[4]。法学学生能够通过对国际商事仲裁几近真实的体会,锻炼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庭辩技巧,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全方面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这样的意图通过Vis Moot完善的组织安排得以实现。

1. Vis Moot的形式

每届Vis Moot的组委会于每年10月初比赛案件的材料,包括申诉声明、答辩申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如双方当事人来往的信件。最近的案件材料还包括当事人与仲裁机构往来的最重要的信件。在拿到案件材料后,各参赛队伍就开始准备于12月上旬提交申诉状。在圣诞节前,该队伍会收到某只对阵队伍的申诉状,在来年2月提交相应的答辩状。复活节前期,在维也纳和香港会举行模拟仲裁庭的口头辩论环节。在口头辩论进行之前,各队会收到所有抽签对手的书面材料。小组赛需经历4场辩论,两场作为申诉人,两场作为答辩人。每场辩论赛各队派出两名选手参加,仲裁员根据各位参赛选手的表现分别打分,小组赛结束后,按照分数累积的高低排名,一定比例的队伍得以进入淘汰赛。比赛进入到淘汰赛阶段后不再计分,而是由每个仲裁员分别选出自己认为获胜的队伍,由仲裁庭做出最终决定。每届比赛将评选出最佳参赛队伍、最佳书状等奖项,最佳申诉人与答辩人的评选仅依据各选手在小组赛阶段获得的分数。

2. 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的价值追求

Vis Moot从其名称和组织形式的角度考量,将其定义为“竞赛”似乎并不为过。但是,为了澄清性质,Vis Moot的规则中对其设计价值给出了清晰明确的阐述,即Vis Moot被设计成为一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竞赛形式的教学项目,而非附带教学价值的竞赛,Vis Moot的规则和程序都应当按照教学的目的进行解释[5]。Vis Moot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充分贯彻执行了这一价值追求,使得竞赛的形式不阻隔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两大教学目的——对国际商事法律和国际商事仲裁知识及庭辩技巧的掌握,体现在Vis Moot的安排和发展的细节之中。

一是竞赛制度的开放性。在作为竞赛形式的制度设计方面,Vis Moot在四个方面突出体现了教学目的。其一,Vis Moot的参赛资格是开放的。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法学院都可以组队报名参加,并且参赛人员的国籍和学历没有任何要求。虽然每场模拟仲裁每方只能上场2位选手,但每支队伍的参赛人数没有限制,参赛次数也没有限制。这体现了Vis Moot期望被广泛参与,从而实现其对教学价值的追求。其二,Vis Moot 不禁止参赛队员获得额外的帮助。大多数模拟辩论赛禁止或至少大大限制了教练或非学生教练的参与,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过程可能实现的教育效益。虽然这些限制可能有助于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但对于教学目的,似乎适得其反。教练、学者或其他法律执业者参与到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有助于参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专业知识和庭辩技巧。其三,Vis Moot鼓励和推动参赛队自行组织模拟赛,这是Vis Moot在权衡了教学目的和竞赛目的两种追求之后做出的选择。许多其他模拟赛事禁止参赛队之间在赛前举行模拟训练赛,这是基于保证比赛结果公正性的考虑,部分队伍会因物力、财力、地理位置等限制而无法参加模拟训练赛,各队伍参加的模拟训练赛数量和规模也会有差别。但是,Vis Moot的组织者考虑了模拟训练赛给予队伍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本着推动教学的目的,给予参赛队伍自行组织模拟训练赛的自由。事实上,得益于模拟训练赛的普及,参赛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其四,在每场比赛结束后,仲裁员被鼓励给出及时的反馈给参赛队伍,参赛队伍也可以要求仲裁员给予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仲裁员的意见并不一定“正确”,受某些仲裁员推荐的庭辩技巧很可能被其他仲裁员所否定,某些仲裁员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很可能与其他仲裁员不一致,这种情况因仲裁员来自不同法系而显得尤其突出。这对于比赛来说似乎是个“糟糕”的因素,但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出于对教学价值的关注,并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二是专注于CISG等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推广和发展。为了实现推广国际商事法律规则和国际商事仲裁的教学目的,案件总是涉及国际商事合同的争端以及以仲裁作为争端的解决方式。涉案的虚构国家至少有一方是《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以下简称“《纽约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以下简称“CISG”)的签署国,仲裁地国家总是适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以下简称“《示范法》”)。此外,案件同样涉及其他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规则,如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

仲裁规则因轮流适用赞助赛事的仲裁机构的规则而每届不同,在2012年的比赛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被作为案件的仲裁规则。

三是提供国际商事仲裁的真实体验。Vis Moot虽然是比赛,但其力求复制真实的国际商事仲裁,促使参与的学生能获得具有应用价值的实践经验。因此,比赛的组织安排细致而周详。随着时间的发展,Vis Moot使用的案件材料越来越完善,最近的案件材料包括当事人与仲裁机构往来的最重要的信件。虽然信件并不会改变必须考虑的核心法律问题,但它切实有效地向学生展示该机构的职权,以及真实的国际商事仲裁进行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比赛案例的现实性。在实际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双方当事人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而仲裁庭的组成也往往非常“国际化”。因此,在赛事组织方面,任何队伍在小组赛中都不会遭遇其他来自本国的队伍,并且尽量安排大陆法系背景的队伍与英美法系背景的队伍配对比赛,每场比赛的仲裁庭也尽量选择来自不同法系的仲裁员组合而成。这些刻意的安排,正是为了充分符合真实的国际商事仲裁的境况,体现出Vis Moot隐含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未来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法律领航人[6]。

二、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在国际商法教学中的价值

源自商人习惯的国际商事法律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却是一门“年轻”的法学学科,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商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公法与私法的关系、国际惯例与国内私法的关系、英美法与大陆法的关系。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不仅要覆盖以上各个方面,还需要解决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7]。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引入Vis Moot不但可以满足前述各种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新型国际法教学形式。

1.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一言堂”,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方式的弊端早已为国际法学教育者所认识。黄进教授曾撰文阐述过3D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讨论(Discussion)、对话(Dialog)、辩论(Debate)的方式[8],肖永平教授曾撰文阐述变“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育理念[9]。通过Vis Moot进行教学可以完全改变“一言堂”的状况,因为Vis Moot本身的目的便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学知识的教学和法律执业技能的培养。在Vis Moot的过程中,教练的角色类似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老师,需要带领参赛队员学习国际商法和国际商事仲裁的内容,并训练他们的庭辩技巧。

对于基本的法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排斥传统的授课方式,但面对情形各异的案例,对于相关法学内容的概略性掌握是无法满足分析案例的需要的。因此,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学生们被推动着去深入学习和研究;教练此时如同一个舵手,应当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进,如教会学生查找和使用相关法律文件在制定过程中的会议记录、对法律文件的补充或说明文件,以及相关法律适用的案例。学生们则需要学习多种途径的资料查找方式。资料的适用性和关联性,或使用方式,均可以与队员、教练进行讨论,对资料的搜集、掌握甚至可以训练成为一项技能。这是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主积极性,在资料的搜集、积累和讨论中主动学习、逐步加深对案件和法律的认识的过程。

2. 提升法律思辨能力

任何诉诸法庭或仲裁庭的争议都有两种立场去分析事实和法律。Vis Moot规则要求双方都在书面和口头陈述中分别主张申诉人和答辩人的立场。每支队伍需在一定时间限制内提交作为申诉人的申诉状,并在稍迟的阶段针对对手的申诉状提交作为应诉人的答辩状。

但在口头辩论阶段,短时间内角色的频繁变化对每支队伍来说都不可避免。小组赛阶段,每支队伍每天扮演的角色不相同,而淘汰赛阶段各队伍的角色由抽签决定,很可能在短短30分钟内要完全转换思维,站在另一方立场上论证,这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也是Vis Moot成为高水平竞赛的原因之一。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法律思辨能力因此得到了充分训练[10]。

3. 全方位技能锻炼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传递法律执业技能是一个共性问题。模拟法庭或模拟仲裁庭的教学方式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教育中比较常见,而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在专业技能培训上显然关注不够。律师职业需要10个基本技能:(1)解决问题;(2)法律分析;(3)法律研究;(4)事实调查;(5)通讯;(6)咨询;(7)谈判;(8)熟悉比较诉讼程序和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9)组织和管理法律工作;(10)对道德困境的识别与解决[11]。所有的模拟辩论赛都会强调这些技能中的一部分,但Vis Moot几乎涵盖了它们的全部[12]。如同大多数模拟辩论赛,Vis Moot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法律分析并针对这一案件所产生的问题,通过研究,拟定论点。Vis Moot特别之处在于,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事实分析,甚至允许一定程度的事实调查。尤其,Vis Moot安排了“要求澄清”的环节,即法学学生在收到案件材料后的一定时间内,如果对案件材料有任何疑问,或者认为存在必须证明事实而缺乏相关证据的情况,可以向Vis Moot组委会提问,要求组委会进行“澄清”,这个环节鼓励了参赛学生在分析案件时进行有意识地“发现”。

在参与Vis Moot过程中,学生通常以队为单位工作,在规模比较大的团队里工作尤其要求成员之间能够有效沟通、组织和管理团队中的工作。对于高效率的写作与高超的庭辩技巧而言,有效沟通同样至关重要[13]。

不得不谈及的是,无论是最初的文书写作还是最终的比赛过程,普遍存在着对时间的要求。尤其在“开庭”过程中,参赛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陈述,提出己方的法律主张和法律依据,并针对对方的陈述提出反驳。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目标任务往往会带来不小的压力,而激烈的庭辩或仲裁员过多的提问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应对压力的经历无疑是他们的宝贵经验。

4. 庭辩技巧的“演”与“练”

“庭辩技巧”被定义为“辩解的行为或积极获得法庭对于原因或诉求的支持”,通常是在审判机构或仲裁庭前辩解。所谓“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庭辩技巧的传授不仅仅是技巧本身,还有如何训练的方法,这无疑是对教练最具挑战的部分。首先,庭辩技巧是基于一定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只有在自身掌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传授给他人;其次,庭辩技巧无法仅仅依赖书面的传授。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庭辩技巧由教练“演”出来,学生们经由观摩和模仿而习得。

对庭辩技巧的练习是参赛选手最辛苦的工作。对于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语言是第一个难关。如何能够组织起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庭辩技巧训练的第一要务。而组织己方的论证、回答仲裁庭的问题、反驳对方观点的方法,都需要参赛选手在长期的庭辩训练中掌握。

三、结语

在竞赛的组织形式之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本质上是一项实现了教、学互动的活动。对于参与Vis Moot的各方来说是一个共赢的局面,仲裁员在指导参赛队员、贡献自己的法律观点和执业经验的同时,可以从参赛队员和其他仲裁员那里获得新鲜的视角和信息;教练在训练参赛队员的过程中,一方面接纳新知识、新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实现了法律素养与参赛队员们共同提高;而对于参赛队员来说,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法律知识的积累、研究能力的增强、庭辩技巧的掌握、登上“国际舞台”等等,都在参与Vis Moot的过程中实现。

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国际型法律人才要求具备在国际社会中妥善处理法律事务能力,这样的能力是立体的,体现在语言、法律素养、对不同的文化的适应性、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个人的仪态、形象。而这些要素在Vis Moot中一一体现,参赛队员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即使是其他参与者,参与Vis Moot的经历总能够给他们的“国际化水平”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坚持长期、有效地参加Vis Moot活动是我国法学院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西,宋连斌. 法学教育方法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1.

[2] Louise Barrington, Glenn Haley. Go East, Young Arbitrator[A]// Janet Walker. The Vis Book[C]. US: Juris Publishing, Inc., 2008.

[3] Pierre A. Karrer, Hew R. Dundas, Lawrence W. Newman. Winning the Moot: What Do Arbitrators Want[A]// Janet Walker. The Vis Book[C]. US: Juris Publishing, Inc., 2008.

[4] Association for the Organis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 The Rules[EB/OL]. , 2011-02-20.

第6篇

一、有效发掘文章情感刺激点

“文章无处不动情”,文学类作品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强烈的抒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情”入手,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去体验,唤起情感的共鸣。如《故乡》一文,闰土二十年后和“我”见面时倾吐衷肠的一段,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分析上,学生得到的只是个麻木者的形象。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少年闰土原是怎样?如今为何变成“仿佛石像一般”?为何“只是觉苦,却又形容不出”?先是摇头,继而沉默,默默地吸烟又是为了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深有感触地认识到闰土此时无限哀愁和无限悲痛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剧。这时,作者的感情与教者、学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跳动,以至于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传授阅读知识、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阅读材料所传达的情境,能加速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学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情境,不但丰富了阅读教材的审美空间,营造了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还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产生解决的欲望,进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答案。

三、有效地开展综合活动课

为发挥课堂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文化节”、“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游艺会”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我在教授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安排了一场辩论赛,双方的辩题分别是:正方——顺境更易成才;反方——逆境更易成才。从搜集资料、确定辩手到熟悉辩论赛规程、辩论技巧的指导,我全程辅导。辩论赛严格按照正式的规程来,选出了辩论赛主席和主席团成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探讨,并且写出了精彩的辩词。辩论的阶段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反方二辩激情而理性的反驳让正方哑然,也赢得了同学精彩的掌声。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是参加辩论的同学还是“亲友团”的同学都感觉到收获很大——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自由辩论阶段二辩的出色发挥让大家意识到了日常积累和读书的重要性,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四、有效地展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我不征求父母的意见擅自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和“父母不理会我的感受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对是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待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导演”,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 常规工作: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1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8、  积极拟定配合校学生会做好第二届“挑战杯”立项工作。

   以上便是我部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完备的计划是良好的开端,此后我们会本着广大同学服务的原则,严格把按照以上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争取将我部本学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

关键词:评价手段多样化 改进试卷考查 评价渠道多样化 开展“辩论赛”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新课程的地理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作品的质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以及地理实践与应用能力水平的测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的各项素质给予综合的评价。我认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改进试卷考查的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考试、不要考试。地理教学评价中,除了地理考试,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会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考核。但不同的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和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应做到适合新课程目标的恰当选题,就是要提高命题的技巧和水平,编制出更多考察地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试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在讲完“农业”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

(有趣的一家)小明家家庭成员来源“复杂”,爷爷来自河南,奶奶来自四川,妈妈来自广东,一家住在一起,在饮食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试从农作物的分布等角度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同时,考试后在成绩分析上要多用纵向比较,突出分析学生进步,才能真正关注每个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更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摆脱片面的、教条的、陈旧的评价的羁绊,把发展性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推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二、教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

地理课改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部分无法用纸笔测试出来的那段内容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所进行的一个评价。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行为、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式这些都是无法用测试来评价的。所以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就需要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进步与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如下表,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转贴于

三、评价渠道多样化

只有老师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过程性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学生自评和互评。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会比较片面,采取自评和互评,可以使得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习方式,对同学的帮助等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2.家长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学生更多在家里进行自学。所以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进行评价。老师可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家长参与。

3.社会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行,社会力量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评价有时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时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9篇

关键词: 口语教学 心理语言学 言语生成 辩论赛 公众演说

一、引言

在历史上,马丁・路德・金曾以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唤醒了在种族问题上沉睡的美国民众;在电影中,美国著名影星阿尔・帕奇诺在《女人香》中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以精湛雄辩的演说折服了整个会场和学校的纪律委员会,挽救了一个受到冤屈的学生的前途;而在学术性辩论赛中,来自复旦大学的两名男辩手以有理有据的几次演说征服了在座的观众和评委,获得了第11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冠军。好的公众演说会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改变人们看待事物和世界的眼光,甚至能够改变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方式。

自从2004年以来,笔者有幸受到邀请,每年赴北京参加“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的评委工作。在这几年中,笔者深深地被一些优秀辩手们折服和打动:他们可以在短短30分钟之内准备好一个临时通知给他们的辩论话题,建设好己方的论点和论据,并且充分预测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而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在没有网络协助、没有电话外援的封闭情况下进行的。尤其是2007年5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的总决赛,正反双方(复旦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英语是否要被定为中国的官方语言”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复旦大学代表队(反方)的两名男辩手以出众的表现征服了观众和评委,捍卫了他们所辩护的信念“英语不应该被定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从上述的经历中学到很多。其中,最为直接的收益就是在英语口语教学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动力。

二、理论综述

无论是辩论,还是公众演说(下文均称为“演讲”)都与人际交往上的言语生成密不可分。根据《心理语言学》对于言语生成的观点,Speech Production is a“process from thought to speech;a far more elusive process,with more human facilities(brain,muscles of articulatory organ,facial expression,body gesture,etc.) are involved;a more difficult subject to study”.(言语生成是一个从思维到言语的转化过程,涉及到人类的大脑、发音肌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研究对象。)Carroll认为,言语生成大体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Conceptualization(概念形成机制),Formulation(形式合成机制),Articulation (发声机制)and Self-monitoring(自我监察机制)。

1.概念形成机制(Conceptualization)是言语形成的第一步,涉及到需要传达的概念。事实上,一旦需要被传达的概念产生了,一个言语语篇就算是有了一个开始(a meaning to be conveyed occurs then the speech starts)。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成功的言语形成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概念或者没有好的概念,将没有言语形成的原料和对象。

2.形式合成机制(Formulation)的过程就是将想要传达的概念以具体的形式予以表现(give a form to the ideas that we want to deliver)。这一过程涉及到对于思路的整理,对于句式、时态、语态、词汇的选取。好马配好鞍,好的概念也需要好的组织和形式来呈现。

3.发声机制 (Articulation)就是将已经存在和生成的概念和形式通过发声系统表达出来,形成言语。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大脑指挥人体的发声器官,同时结合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输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在执行计划和准备计划之间来回运作,以确保准备好的信息得以传达,并且积极地准备和计划下一秒钟将要输出的言语。(We alternate between planning speech and implementing our plans.)

4.自我监察机制(Self-monitoring)就是讲话者在讲话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监察和评估,在发现任何错误的时候及时进行修正。自我监察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我们发现失误后,自行打断说话(self-interruption);其次是我们通常说一些表示正在编辑的插入语,可称为编辑语(editing expressions),如:“呃,对不起”,“我的意思是……”;最后是纠正话语(self-repairing)。

三、言语生成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的形成(Conceptualization)

Sue Kay在她的《实用演讲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提到开始演讲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作为众多需要准备的事项之一,做记录 (note-taking)是非常重要的。[2]事实上,做记录的过程就是进行一次头脑风暴(brain storm)的过程。在一张空白纸上迅速而且尽可能多地写下所有跟演讲主题有关的字词、短语、句子等,不分前后顺序,不需要任何逻辑关系;然后再系统地整理这些零碎的信息。这事实上就反映了演讲者在这一领域中最大的知识范围和框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演讲者形成概念,以顺利地完成言语生成的第一步。

外研社近几年开始在国内推广英美国家的议会制辩论赛制。在议会制辩论赛中,评委们对正反双方评分的时候着重从Matter(内容),Manner(风度)和Method(策略)三个方面去考虑。[3]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Matter(内容,即what you say)。一个好的辩论队伍可以在仅有的30分钟之内准备好攻击性和防御性俱全的即兴演讲,其中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强有力的立论。对于Matter,Sue Kay的概括性说明如下:所谓Matter,包含了实际的材料、论点、推理、举例、案例调查和事实列举、反驳、Point of Information,当然还包括对论题的定义。[4]

除了做记录以外,形成好的概念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大量地阅读。人类的语言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接受外界信息并积累下来的总合,同时加上一些原创性的灵感。本次获得辩论赛冠军的复旦大学的两名辩手平时经常翻阅很多英文读物,例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Readers’Digest,Times Magazine等。从这样的大量阅读中,他们既获得了大量有时代意义的信息,又增强了他们的英语语感。

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大量地浸泡在英语的环境中:大量地阅读英文读物,大量地收听英文广播,大量地观看英文电影等都将有助于学生们构建宽广的知识框架。

2.形式的合成 (Formulation)

包括Palmer和Michael West在内的国际知名语言教学专家们共同认为词汇对于语言教学非常重要,Coleman Report(第一章)也提到了对于词汇的重视。Palmer与West联手合作,根据词汇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提取了大概2000个核心词汇,并且于1953年出版了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开发教学材料的标准参考文献。Sue Kay在她的《实用演讲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也强调了准备一个演讲之前对于词汇的搜集和整理:通过运用词典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演讲相关的词汇,以备使用。

此外,Palmer还根据他在日本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结论,认为英语的语法对于将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习者们来说非常重要。 同时,Hornby,Gatenby,以及Wakefield等学者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强调了英语语法的重要性。[5]他们的理论为TEFL/TESL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多查词典,多做头脑风暴和多监察自己语法的习惯。在课堂上,给大家即兴地出一个演讲题目,留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使用词典,使用手头的参考资料(包括教科书、报纸、杂志等)尽力去准备。然后,当一名同学在作即兴演讲的时候,鼓励其他的同学仔细聆听,并且积极地指出该同学演讲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错误。即使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很难对一些时事问题作出深刻地思考和评论,更何况还有词汇和语法上的障碍。

3.发声的过程 (Articulation)

发声的过程就是将思维中已经准备好的言语通过人体的发声器官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涉及到对于发声器官的使用(即嗓音的使用)和肢体语言的使用。

一个人的嗓音是这个人性格的内在部分,因此,不要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嗓音或者假装别人的嗓音。但是,要在作演讲的时候除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每句话后面都说一个OK)。在演讲的时候,尽力身体站直,以保证肺部有畅通的气流进出;在演讲的不同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调,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讲话的时候张开嘴,以确保发音清晰――很多的人演讲的时候咕哝着嘴,因此发音不够清晰。Sue Kay认为使用肢体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强调力度或者是为了协助表述。因此,一个呆板木讷的独角戏式的演讲不会赢得听众的共鸣,同样一个过于放松的手叉口袋的演讲又会显得很不专业。

因此,在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们保持自己原有的嗓音,多多使用不同的语调,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甚至目光交流。避免为了提高自己的语速而牺牲发音的清晰度。宁可语速放慢,也要尽力张开嘴,做到发音清晰。必要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将一个单词按照音节拆分成很多零碎的部分,对每个音节实行夸张的放大,对每个音节的发音都做到准确和清晰到位。

4.自我监察 (Self-monitoring)

自我监察是一个有意识的、自我觉醒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保讲话者知道自己上一秒钟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从而达到“自知、自省和自制”的效果。

在教学中,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纠错意识”。不但是纠自己的错,也包括纠他人的错。具有很强“纠错意识”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在逛街时看到街边商铺的中英双语招牌的时候、在聆听他人进行英语演讲的时候都会主动、自觉地去搜寻和发现错误。当然,在自己演讲和写作的时候,更是要有意识地去搜索和发现错误,以便改正。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人不犯错误――即使英语本土国家人士也会在讲话中犯各种错误。因此,不需要求全责备,更不是要通过纠错来进行人身和名誉攻击。应当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仍然面临着“口语难”的处境。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却无法通畅地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流,以致于全社会开始对于持有四、六级通过证书的学生采取谨慎保留、甚至怀疑的态度。这个问题亟需英语教育界高度关注,并且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措施。言语生成理论可以为英语口语教学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合理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实际操练。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能够锻炼自己英语言语能力的活动,例如参加一个小型的英语演讲俱乐部,一个英语辩论协会等,并且不断地使用“概念的形成、形式的合成、发声的过程和自我监察”等步骤指导自己的口语练习。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积极地应用言语生成理论,提高学生在概念形成、形式合成、发生机制和自我监察机制四个方面的意识,学生的英语口语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avid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47-279.

[2]Sue Kay,Practical Presentat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34.

[3]http://省略.

第10篇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 演讲与辩论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Speech and Debate

Teaching and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HEN Lingl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listening, speaking" two parts of capabilit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four modules; especially emphasize the ability to speak.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arable, thus,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train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speech and debate as the ability to develop oral communication in two major sections, independent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has an essential role. From th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parture to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debates based curriculum, expand elaboration.

Key word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peech and debate; course teaching

1 演讲与辩论简介

演讲与辩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演讲是指在公共场合,采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手段,针对某个或某些具体的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见解,阐述道理或者抒发内心的情感,并进行鼓动的一种语言活动。演讲能对个人的口语表达技巧及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训练,对学生个人的胆量及表达能力是一个极有利的锻炼。

而辩论是针对某一问题上,参赛双方采取争辩的方式以捍卫自己的观点,通常情况下,由于辩论赛采取的是驳斥对方观点的形式,因而场面是极其激烈的。辩论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条理的逻辑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以及在赛场上雄辩的能力,因而辩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演讲与辩论的有效教学

2.1 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随着现代教育逐渐提倡注重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着重的思考,从多方面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演讲与辩论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由于尚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对陌生的话题较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寻找同学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故事、笑话等。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顺利开展教学,让学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从“逼着学”到“主动学”。这个过程一定要忌讳偏难的话题,这样的话学生难以开口,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在课程教学进行到中阶段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阐述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包括两种口语表达方式与一般表达方式的不同,肢体语言的合适应用等。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优秀人才的讲演与辩论,从中观摩技巧,逐渐学习在不同主题下如何运用言语表达以及肢体语言征服听众。

2.2 合适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方法

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对一些场景进行简要模仿。在中级阶段,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观摩大型赛事的比赛现场,领会大型比赛的氛围,观摩优秀的演讲者与辩论者是如何征服受众,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搭建表达内容的框架,培养学生的及时思辨能力,在即兴演讲与辩论赛中快速做出反应。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演讲及辩论赛的实战演练,选择题目,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积极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现成果。

2.3 合理考查,公平评价

教学需要进行考核才能明确教学的进展、问题,因而,教学的考核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考核对于鞭策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在演讲与辩论的教学中,为了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需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占30%)及最终成绩考核(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演讲与辩论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等综合情况,而最终成绩是学生的个人演讲与小组辩论的综合成绩。这样的综合性考查机制能有效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独立学院院校的学生由于一开始便存在底子薄、态度差的问题,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不会对他们作出积极的评价。因此,一个积极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学生作出一定努力之后,进行公平、积极的评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冲劲更足。

3 有效演讲与辩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倾听,注意倾听。倾听是一门重要的说话艺术,据相关调查表明,人与人的交往中,听的部分占据了55%,由此可见,听的艺术之重要性。在演讲与辩论中,倾听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接受对方发出的声音,而是通过倾听和思考,将这些听到的声音转化为重要的信息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加以思考、分辨,提取核心内容部分。同时还应注意声音发出者在讲话时的神情动作,注意领会其中的要领,并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思考。

(2)表达要自信。在交流中,说话者必须要有底气,这样才能让受众觉得表达是有据可信的,尤其是在征服听众的演讲与征服对手的辩论赛中。这便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开阔自己的眼界、树立积极的心态,学习强有力的表达技巧,在交流中、演讲中、辩论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在表达时自然得体、大方有度。

4 总结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缺乏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前人的看法上对现阶段独立学院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典型课程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认为现阶段的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从教学者与学习者两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当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止上述的演讲与辩论训练,其他的如讨论、复述、交谈等也都是极其有利的方式,教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彩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1(4).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演讲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关演讲与口才的图书比较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讲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形态等),或者如何塑造一个演说家。这样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专业化、太格式化,内容陈旧,辐射角度小,且缺少灵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编写的《演讲的艺术》 [2 ]。这本教材编排虽然很好,但它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言难度和选材内容都不太适合中国学生。那么,推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关键。

《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是笔者主持编写的教材。基于对主流口语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明确地把口语课分成两大块:“基本技能训练(上)”和“演讲与辩论(下)”。“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交际功能训练,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激情和习惯,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英语连贯表达。 “演讲与辩论”就是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专门化训练,比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法庭模拟等,让学生熟悉一般英语辩论的规则和技巧,增强批判性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编写过程中吸纳与采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借助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有以下4个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4 ]。输入方式包括阅读材料输入、视听材料输入、篇章背诵输入、教师课堂知识输入等。Swain对于“输入假设”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还必须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只有创造机会充分使用所学的语言,才有可能锻炼学习者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准确度 [5 ]。课堂输出活动包括模仿表演、看图说话、故事复述、故事创作、角色演绎、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立体的综合化建构,实现英语说、读、写、视、听、辩能力培养的空间一体化,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三、演讲课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英语演讲课有2个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演讲审美及演讲心理等;另一个是学生的“练”,演讲课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利用现实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统地、探究地进行演讲演练,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课上应“精讲多练”,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型、学生友好型的课堂氛围,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交互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教”与“练”的比例,精心设计和组织演讲场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 观摩成功演讲范例

英语演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快捷的途径是观摩。通过观摩,学生对英语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名人演讲的精彩片段,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大师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观摩之初,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心观察,注意演讲者的一举一动,如姿态、肢体语言、服饰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并适当对演讲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讲解其中相关的演讲技巧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选择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给学生们观摩。实践证明,演讲课程之初多观看英语演讲成功的范例、演讲比赛的录像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羞涩、树立信心,是演讲学习初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模仿成功演讲

观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讲范例后便可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模仿。首先是形态模仿。鼓励学生模仿演讲者的“形态”,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与演讲者有一模一样的身势语,因为文化差异,有些身势语在中国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如过多的耸肩和扬眉等。要根据演讲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可以与原演讲者的动作有差异,但基调和情绪必须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讲做成盛气凌人的训诫或哗众取宠的煽情。其次是声音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演讲者的用声技巧,如气息强弱的处理、换气、断句、停顿等。语音的模仿是关键,元音要尽量发得饱满,结尾的辅音要轻发,还有注意吞音和连读现象等。语调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在演讲节奏、句子升降调、轻重音等方面尽量靠近演讲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讲文本模仿亦如书法临帖,很讲究“循规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师可从经典范本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如精彩的开头、有力的说理、美妙的修辞等供学生模仿写作自己的演讲稿。

3. 演讲技巧训练

观摩和模仿是演讲的初始阶段,之后就进入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阶段,如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组织材料进行主体内容的逻辑说理、怎样做到演讲文字的准确与生动等。讲授完相关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给出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拟出提纲、整理材料、写出讲稿。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演讲文本,要求学生把观摩到的演讲技巧和课堂学到的演讲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演讲实战,演讲完毕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老师做出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在众人面前开口演讲,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逻辑性较强的演讲。

4. 课堂英语演讲比赛

当演讲的基本技巧都进行了介绍和训练之后,学生对演讲技巧运用得比较娴熟,信心也逐步树立起来。接下来要锻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表达能力。可将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结合起来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演讲题目让学生抽签(题目应该随着课时的推进由易到难),抽到签后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做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由组员打分,评出最佳演讲。然后各组的优胜者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逐。分组比赛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进行打分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评判演讲的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 课堂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的能力,更具挑战性。在大量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训练之后,可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一个贴近生活、有时代色彩又富有争议的题目,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上进行辩论,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赛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别设一、二、三辩及自由发言人,由教师充当主席。辩论演讲更具对抗性,是即席演讲的更高层次,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个月举行一次。

6. 演讲拍摄及分析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3分钟,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下次课上播放上次拍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运用和分析学生自己的演讲视频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演讲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观看演讲视频的其他同学就可以比较、分析出他人演讲的优劣,以扬长避短。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和手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文化修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玉.“读议写”课程改革―――以美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陈 惠.英语口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12篇

时间过得好快,11月份就这样又悄然而去,回首11月份的工作忙碌却又充实着,同时也收获着无数的快乐与感动。在部长与副部的英明带领下和我们共同的努力中,11月份的工作有条不紊得进行着。

11月份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开拓同学们的视眼,我们一直努力完成系学生会交给我们的工作,坚持每周五按时播放电影。我们自主配合,分工合作,积极收。电影资讯。我们一般在周一的晚自习后,逐个逐个寝室咨询过来,调查出人气最高的影片。接着我们便“兵分两路”,一方收。影片资料,一方下载电影。并按时把公告贴于寝室门口和五教楼下。还要积极与生活部、女生部联系沟通,使放电影工作顺利进行。放电影一直是我乐此不疲的工作,从中不只是可以了解众多影片,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大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周围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二、11月份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策划了3份策划书,分别为元旦策划书、“一二九”策划书、舞台策划书。这对于从来没有策划过活动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们信息部先进行讨论,部长提出几点的意见把我们的思维打开,每份策划书我们都认真查找资料,把我们独特的创意写进了策划书,争取将活动策划得完美。通过这次写策划书,我深刻得了解到后面的真正意义,以及一二九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三、11月份中我们部还组织聆听了由女生部组织的美容美发的讲座,汪施含老师的精彩讲座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不只懂得了怎么妆扮我们的外表,也懂得了很多关于化妆的技巧以及化妆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汪老师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外表美固然重要,而心灵美却是重中之重。汪老师深情并茂得讲述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母爱父爱的伟大,我看到很多同学在低头偷偷的抽泣,心里犹如打翻的调料盒,错中复杂的味道,在深深感动中,在深深自责中更明白了现在父母对我们来说是天是地,而以后我们就是父母的天地。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一句“谢谢”真的不足以代表什么,然而平时的我们却连谢谢都吝啬了。汪老师讲的对,我们要大声说出对父母的爱,并要付之于行动中。

四、我们部还组织聆听了由学术部组织的辩论赛,辩论赛的辩题是贴近我们大学的生活,为“大学生找兼职的利与弊”。辩论赛如火朝天得进行,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胜了,都告诉了我们,任何事物都利弊,看我们怎么把握,找兼职固然是好事,帮家里减轻了好多的负担,在经济上让我们更懂得节省,也可以让我们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但找兼职的前提是要在我们保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多余的时间工作。毕竟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主要任务仍是学习。

现在仍很感谢我能进学生会,让我找到了在学习在工作中的乐趣,生活充实而快乐着。也让我拥有了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寒冷的冬天来了,但我在忙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11月份就这样过去了,希望在12月份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工作,积极配合,出色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