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

时间:2022-06-15 07:5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舞蹈艺术

第1篇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二、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第2篇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第3篇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第4篇

一、情感表现的基本概况

所谓的情感表现,即是通过外界刺激来调动起人各方面的情感情绪,比如开心、伤心、愤怒、喜爱、害怕、讨厌、倾慕、悲伤等,换而言之即是人在受到刺激之后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共鸣。总而言之人类拥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每种情感情绪都能够通过舞蹈得以反映,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各重要的阶段即为情感的真实流露,其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舞蹈艺术来说,即便表演实力、表演动作、肢体表现同样重要,然而若舞蹈缺乏情感要素,其仍然很难在情感上影响广大观众,很难让观众获得相应的情感共鸣,更不可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表演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在舞蹈创造层面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舞蹈者仅仅通过炉火纯青的技巧与动作来展现作品,其所表现的舞蹈艺术普遍是淡而无味的,可是舞蹈者如果将情感、技巧、动作三者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其不仅能够博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赞赏,而且还能够让更多的观众对表演作品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二、情感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不管是叙事性的舞蹈表演,还是抒情性的舞蹈表演,这两者都务必要依托在浓厚情感的基础上性的,也唯有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舞蹈艺术当中,表演者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艺术作品的真谛,才能与观众取得心灵上的沟通联系。与此同时舞蹈者不应当将表演仅仅局限于技巧、动作等表面性层面,而应该深入地挖掘动作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表情与举止更好地诠释舞蹈意义、展现舞蹈魅力。而且舞蹈表演者要科学合理地掌控好情感的表达程度,若投入过少的情感表现,则会导致整场表演演变成广播体操练习,根本不算是一场艺术上的舞蹈表演,而若投入过多的情感表现,则会造成娇柔做作的局面,甚至会让观众产生厌恶的情绪。由此可见,缺乏情感表现的舞蹈作品实质上并不是一个高水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其必将会迎来没落的日子,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一直无法触碰到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难以让打开广大观众的情感世界,所以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缺乏情感表现的舞蹈作品,必定会缺少长期性的观众,其会逐步走向失败的境地。为此当代舞蹈表演者务必要将情感表现与舞蹈艺术科学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情感影响来展示舞蹈艺术,通过舞蹈呈现来表达情感,最终借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打动更多的观众。

三、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艺术中的表现途径

(一)通过真情流露,获得更多观众共鸣

作为艺术科学的其中一种,舞蹈能够充分地传达出表演者的情感、诠释出艺术作品的真正含义,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快速地袒露出表演者内心的声音,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到观众的心灵共鸣,为此舞蹈表演者应当在创作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听取心灵最底部的声音,务必要尊重内心的真实感悟,因为唯有如此,其才能借助舞蹈动作与创作思路更充分地展示出舞蹈艺术所包含的真实情感,才能创作出一系列吸引观众、高水准的舞蹈作品。比如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群众表演专场,其中一对残疾人共同完成了《牵手》的双人舞蹈,其不仅感动了评委老师与现场观众,而且还牵动了全国有观看该节目的观众的心,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两位残疾表演者不仅通过自己的默契性、技术性来展示出舞蹈动作的美,而且还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比赛、超越生命的精神,他们不仅无比地信任对方,彼此支撑着彼此残疾的身体,而且还用顽强的身体与意志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系数的舞蹈动作。由此可见真实、真诚的表演,才能更有效地打动观众,才能让观众认识、了解与感受舞蹈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与性质,才能真正获得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通过尊重舞蹈、关注角色、感悟生活,不断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性

事实上,舞蹈表演是一项由心而发的艺术作品,若表演者一味追求技巧、技术、表情是否到位等表面性工作,却忽视了舞蹈作品所要展现的情感因素,没有从根源上寻找舞蹈的含义、重视舞蹈角色的情感发展、体会舞蹈所包含的生活意义,那么通过这种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舞蹈作品仅仅是一个艺术空壳,并不能带动观众、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更不能和观众获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而且目前国内大多数舞蹈表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练习各种表情控制、技巧运用、肌肉松放、动作连贯等,却在根本上不关注、不重视、不听取自己最心底的声音,没有很好地诠释出舞蹈艺术作品背后所要展示的意义。可是舞蹈表演者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表情练习,必定会造成面部肌肉僵硬化的结果,使得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难以完美地展示出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情,从而让在场观众或者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心理对舞蹈表演产生虚假、不真实的感受,甚至会觉得舞蹈作品缺乏一定的时代内涵或者艺术气息。由此可见,舞蹈表演者应当在创作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剧目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深入地分析与挖掘出角色所要表现的情感思路,尊重自身的心灵感受,将生活体会与生活经验行之有效地应用至舞蹈表演当中,为广大观众提供真实、表里如一的舞蹈表演。

(三)充分结合真情实感和夸张表现手法,为观众展现“似像非像”的舞蹈表演

一般而言,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动作,通过加工、美化等形式高效地诠释出舞蹈艺术作品背后所要表现的情感,也就是说舞蹈动作是表演者更好地表达情感、传达情意的前提基础。例如三人舞《金山战鼓》里有一幕讲述梁红玉中箭扑倒在地的情景,而导演为了表现出梁红玉内心最坚强、最顽强的意志与毅力,让梁红玉表演者在表演开始时先用手按住伤口,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徒手拔出敌箭,再者就因忍受不了身体的伤痛而痛倒在地,并仍然用手不断地支撑着整个身体、慢慢地做起来,最后因体力不支而再次跌倒在地。,整个表演过程虽然应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可却不失真实意味,在详细、细腻地展示出梁红玉受伤倒地全过程的同时,还表现出梁红玉英勇、顽强不屈的魅力精神。由此可见,舞蹈创作者在构思动作时,应当充分地展现出自身无限的想象思维,将形象化的人物角色、真实可靠的情感表现、成熟灵活的表演技巧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舞蹈作品最终依托在人类情感的基础上,同时再应用上合理、夸张的表现手法,逐步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舞蹈作品。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舞蹈 语言 艺术功能

舞蹈语言,来自人类早期的身体语言。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搏斗,他们以简单的身体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正由于舞蹈用形体表达情感,舞蹈语言才能跨越地区、民族与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理解的“世界语”。舞蹈语言是一种确定的、规范化的“有形可见的动作流”,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功能。

一、舞蹈语言的基础材料

舞蹈动作在舞蹈语言中属于基础级,它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础材料。

舞蹈动作有十大要素,内外各五个:内是意、劲、精、气、神,外是手、眼、身、法,步。人的外部肢体动作总是受体内器官的内在活动支配与支持的,每个动作,由四个基本元素组成:1、动态,即动作的姿态。它包括静止的姿态、流动的姿态、舞步等。2、动速,即动作的节奏、速度。3、动律,即动作的空间走向,流动疾缓的内在规范。4、动力,即动作的力度。动作的力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形成一个情感倾向;另一种含义,是指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力点的爆发、力点的转移、力点的延伸等。

以上几个元素是构成一个动作的基本成分,这些成分的组合,便是使动作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我们掌握了这些元素的性能之后,便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将这些元素发展,变化、重组,构成新的动作,并以这个新的动作作为母体动作或叫核心动作,发展成新的动作系列。只要编导认为,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什么样的素材去表现,或者不强调素材的风格性,强调素材的可变性,以恰当表现题材或人物情绪为目的,选择某种风格的动作为核心,根据元素发展、重组的原则去变化,便可创造出与核心动作风格特点近似的动作系列去表现作品的内容。

二、具有独立性的舞蹈语句

舞蹈语句是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一定的情感倾向,按照一定的形式逻辑把单一的动作进行编织的有意创造,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与形式条件。从动作到舞句,既有形式上的升级,也有意义上的升级。

舞蹈语句的独立性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形式相对完整、独立;2、能够向观众传达作者的意向;3、不用借助于其他的辅助手段。

舞蹈语句是由舞蹈动作发展而来,又向着更深层次的舞蹈段落延伸而去,最后扩展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只有具备延展性的舞蹈语句,才有发展成为舞蹈作品的潜能。因此,对于舞蹈语句的寻找和锤炼,是舞蹈作品创作至关重要的步骤和依据。

三、舞蹈段落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

舞蹈段落也称舞段,由舞蹈的若干具体段落构成。在舞剧中,用独舞、双人舞、群舞情景性舞段、场面性舞段等不同性质、不同表现作用的舞段共同去体现作品的主题和对人物形象的渲染与塑造。

舞蹈段落作为舞蹈作品的基本单元,汇集了舞蹈动作、舞蹈语句的基本要素,具备了语言的基本条件,如表情达意、借喻暗示、唤起回应、引发联想、沟通共鸣以及形式美的欣赏等。不同性质的舞段在作品中有不同的作用,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功能。不同表现功能的舞段汇集一部作品,各个舞段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能将别的舞段衬托得突出新颖,从而共同完成主题的表达及人物的塑造。西德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指导克兰科编创的,被誉为新古典派代表作品《奥涅金》,全剧共由九个舞段构成,其中有六段双人舞,三段群舞。每段舞段作用明确、简练,恰到好处,既各有功能,又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充分透出舞剧大师克兰科的创编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儿童舞蹈强制意志

笔者认为,意志培养在少儿舞蹈训练中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寓教于乐;二是适度的强制;三由适度的强制到自觉。

一、寓教于乐中的意志培养

儿童幼年时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行动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做事往往是凭兴趣,即使有目的,碰到点困难受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寓教于乐,强化对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前提。

所谓兴趣是指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感情体验联系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也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在快乐中舞蹈,在自信中舞蹈,在欣赏中舞蹈,在创作中舞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钻研、探究的习惯。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处于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为长期学习舞蹈,培养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舞蹈启蒙、兴趣培养建议采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教材,还有老师自创的游戏、情景剧、载歌载舞的歌谣、统合训练等)。

但是,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和训练呢?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苦练”渗透在浓厚的舞蹈兴趣中,“趣练”融汇在长时间的坚持舞蹈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笔者在舞蹈训练中,有机地把磨练意志的“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儿童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地机械训练,时间稍长孩子就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把激发兴趣和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有了这种愉快的寓教于乐活动过程,儿童便会对舞蹈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舞蹈表演角色,同时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了培养儿童意志的目的。

二、适度的强制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关键

国外专家对1000多名超常儿童进行了30多年的追踪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智力和工作成就之间决不是完全相关。研究者发现,800名被追踪研究的人中,对20%成就最大的和20%成就最小的加以比较,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判别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意志品质的不同,前者的成就在于有意志,坚强、自信,有进取心,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能锲而不舍地坚持到最后完成任务。后者成绩小则是由于他们缺乏上述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从被动性的行为到自发性的行为是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才能完成的。儿童也是如此,只不过要适度。

在少儿舞蹈培训中,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是有一定特殊性的。舞蹈是“残酷”的艺术,4至6岁之间的孩子在训练中多以兴趣为主,他们要依赖父母和教师的提醒和帮助才能确定目标和努力实现目标。这样才能为他们步入舞蹈大门打下基础。当孩子在7至9岁之间时,虽然他们在思维上多多少少有了解能力及意志力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和不在场的情况下守纪律就不一样。在舞蹈训练当中也往往缺乏自觉性。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例如:日复一日的软开度、压腿、踢腿、开胯等训练,疼痛、偷懒、放弃……是每个孩子都会面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外部强制(老师、家长)的力量,老师、家长的要求、监督、提醒、帮助和赏识是他们意志努力的需要。因此,适度的强制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关键。有了外界因素的提醒、监督、赏识和帮助,使孩子们在训练的每个阶段都能坚持完成训练任务,而不半途而废,逐渐形成意志品质行为的自觉性。

三、适度的强制到自觉,教育者的意志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者(教师、家长)的意志力在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儿童树立意志坚强的典型,是儿童乐于接受而又行之有效的锻炼意志的好方法。教育者对待本职工作,敢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这样率先垂范,就会给儿童以巨大的鼓舞与影响。同时,父母也要把儿童充沛的精力引导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上去,并给儿童在训练中制定目标。目标在儿童心中越明确,儿童就越主动,越积极去克服训练中的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训练目标时,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也要有切实可行的训练后即能达到的短期的目标。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付出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强制明确的提醒,又要有帮助、鼓励和欣赏,在肯定中增强自信,在苦练中获得进步和成就感。孩子才会有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第7篇

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历史较早,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的祭祀仪式而产生,这一时期舞蹈表演者的身份地位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逐渐转变为一种为统治阶级享受的娱乐方式,舞蹈者的身份随之有所降低;到解放前期,舞蹈表演作为一种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职业,表演者的身份很地下,也被大众所不齿;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国舞蹈逐渐引入国内,舞蹈一种作为艺术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舞蹈表演者的身份得以恢复和提高。舞蹈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舞蹈艺术经历了从身体舞蹈艺术到影像舞蹈艺术。在远古社会,无论是婚丧嫁娶、生育祭祀和播种丰收,还是驱病除邪,舞蹈不仅是远古先民的一种质朴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法,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原始时期,舞蹈的诞生是脱离对工具的依赖,并且主要是以身体为媒介的,可以说是音乐、舞蹈和文学的结合。随着文字、录音技术和摄影摄像的诞生,舞蹈艺术逐渐脱离了身体的在场性,并且成为了舞蹈影像。目前,我们欣赏舞蹈不需要到现场去观看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只需要到影院、电视和手机登媒介上进行欣赏。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舞蹈艺术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重大改变,而且也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和精神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接下来笔者将对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展开分析和阐述。

二、数字时代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1、舞蹈游戏与游戏舞蹈

从诞生开始,舞蹈就和游戏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语言产生前,人们是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随着语言得到普遍运用、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逐渐出现了诗歌、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在舞蹈中通过游戏或者各种模仿动作进行情感的发泄,随着网络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舞蹈艺术逐渐采用各种新型技术和形式。虽然舞蹈游戏极大地丰富了游戏者的视觉效果,但与“原生态”的舞蹈只是有了一些联系,但与舞蹈艺术具有很大的差距。而游戏舞蹈是一种不受传统演员、舞台和灯光等舞蹈元素的影响,采用专业数字化舞蹈软件制作的数字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实现了将想象中的舞蹈表演通过技术变为虚拟中的舞蹈现实。

2、数字舞蹈与影像舞蹈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数字舞蹈和影像舞蹈开始诞生。数字舞蹈是一种脱离了舞蹈编剧和舞蹈喜爱者,将虚拟的完美舞蹈表演和舞台效果通过电脑屏幕进行虚拟的展现,这种创作是一种纯粹的数字化舞蹈影音,主要体现出数字传播和舞蹈影像数字化这两个方面。影像舞蹈主要的特征是处理对舞蹈作品中的某些特定镜头进行修改之外,基本是保持了舞蹈表演的真是面目,这种舞蹈形式主要是通过用摄像机将摄影棚或舞台表演进行完整记录的过程。

三、数字时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影像的数字化

传统的舞蹈一种以舞台为平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进行展示,从文化消费和传播方面来说,传统舞蹈是一种面对特定观众的审美活动。随着影视文化的逐渐普及,舞蹈通过影视屏幕逐渐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对象,现在的舞蹈艺术已经摆脱了舞台性和时空的限制,观众可以在电视屏幕上随时进行舞蹈节目的欣赏。但从根本上来说,数字技术并未对舞蹈艺术的“身体”属性进行彻底底改变,只是对舞蹈者生物意义上的肉体进行了抛弃。数字化的舞蹈艺术为观众展示的虽然不是表演者直接的身体影像,只是借助了虚拟现实的技术给观众展示的是比舞蹈表演者的肉身更加感性和完美的身体影像。

2、娱乐性和游戏性

随着影像舞蹈的出现,舞蹈艺术逐渐由固定目标观众群变为大众性的艺术形式,而且由于各种影视虚拟技术的应用,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例如街舞和自由舞等。影像舞蹈让每个人都有了实现跳舞梦想的机会,例如90年代兴起的跳舞毯就是数字舞蹈的一种。过去的舞蹈表演者是受到统治者独享的一种娱乐方式,舞蹈表演者没有自主的选择权,现在舞蹈者有的是为了在公众场合进行自我展示,有的是舞蹈爱好者,有的是为了保持完美身材等,都是舞蹈者的自主选择,而且舞蹈艺术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3、即时互动性

网络虚拟空间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参与,具有交互的作用,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参与创作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舞蹈者进行自我完善和吸收不同层次精华的平台,将单一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变为公众与艺术家进行互动的艺术产物。数字舞蹈艺术最具有吸引力的特点就是具有即时互动性,让舞蹈表演在舞台化发展的过程逐渐实现了舞蹈的互动因素,并且将舞蹈艺术的魅力得到了极大地拓展,这是数字时代舞蹈艺术最值得发展和期待的一点。

四、结束语

第8篇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根据社会功能的要求,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训练。一是抓住儿童爱蹦爱跳的天性,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诱导,抓住节奏,突出整齐,追求美观。二是抓住舞蹈性,练好基本功。为避免枯燥无味,基本功课程可编排成适于儿童训练的健美操动作,在生动、欢乐的课程中培养儿童舞蹈的基本功。三是编排组合,增进兴趣。适应孩子们认识规律,编排拟人化的动物动作组合。如小鸭子洗澡、玩耍......四是用民族舞律功,提高孩子灵敏度。民族舞蹈对摇、摆、颤、扭、跳很有讲究,也很容易被掌握。选择适当的藏族舞、傣族舞、新疆舞作为初级教材很有必要。五是开设毯子功,增进舞蹈技巧。毯子功训练是提高舞蹈技术技巧的捷径,一般经过二年多训练的孩子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六是用集体舞增强群体意识。儿童们参加集体舞训练,能在愉快的歌舞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增进团结、自觉地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抓住儿童舞蹈的艺术特征,适应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对于儿童舞蹈的创作十分有益,这已成为社会舞蹈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可成儿童舞蹈艺术界的共识,从而推动儿童舞蹈事业的发展。

第9篇

(一)舞蹈内容舞蹈是传递美的艺术,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舞蹈都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美的舞蹈首先是内容美,内容是一个舞蹈审美客体的首要构成因素。

1.舞蹈题材的选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题材来源于生活,并经过精心提炼和加工才可以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舞蹈题材要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弘扬社会主旋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给现代人带来精神鼓舞。同时舞蹈的题材还要适合舞台表演,舞蹈演员通过优美的动作和饱满的感情演绎出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震撼。

2.舞蹈主题的选择。主题是舞蹈艺术作品的升华,不仅要体现现实价值,还要彰显时代意义。以广受观众喜爱的舞蹈《丝路花雨》为例,该舞蹈主题非常鲜明,舞者用千姿百态的舞姿将敦煌艺术的魅力重现展现出来,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舞蹈本身的美感享受,也不由得将国人伟大的艺术成就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联系在一起,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实际上,即便是同样的题材,主题不同也会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美感,悲剧是舞蹈编剧常用的主题营造手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因此悲剧主题在舞剧中往往更能给观众带来美的震撼感。

3.舞蹈意蕴的营造,意蕴是观众在欣赏舞蹈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官上的感受和反思,意蕴的营造一方面依赖于舞蹈的题材和主题,另一方面与观众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观众对舞蹈的情节设计要求不高。再加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很低下,因此较难理解舞蹈作品的意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相信人们会更加注重舞蹈作品的内涵和底蕴。

(二)舞蹈形式舞蹈的形式丰富多彩,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变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舞者用多样化的舞蹈形式将舞蹈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达到舞蹈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舞蹈形式包括人体、舞蹈动作等多个部分。

1.人体,人体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载体,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时,最先看到的就是舞蹈表演者,舞蹈表演者要有和谐的体形,男舞者身材修长、身躯矫健,女舞者曲线优美、气质出众,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

2.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舞者在舞台上呈现的人体动作的造型和旋律,一名优秀的舞蹈表演人员必须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才能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要体现美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舞蹈动作要讲究规范性,尽管舞蹈是艺术家某种艺术风格的体现,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但舞者并不能凭空来创作舞蹈动作,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体现某种特定风格。例如舞者在表演时都要做到动作简洁、干净、利落,动作整体分明,不生硬板滞等规范要求。二是舞蹈动作要有节奏感。舞蹈动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实际上都是节奏的掌控,所有舞蹈动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节奏来呈现出来。正如我们上文所叙述的那样,舞蹈的题材主要来自于生活,舞蹈动作也从生活中的动作提炼出来,但生活中的节奏不太鲜明而且较为零散,为了增强舞蹈的节奏感、体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者会将生活中的节奏进行抽象化和形象化处理,使其更适合舞台演出。例如中国古典舞《踏歌》,就是将生活的踏足动作进行形象化处理,舞者用敛肩、含颌、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等舞台动作,创造出整体划一的节奏感,带给观众美的体验。

3.舞蹈语言,舞蹈语言是舞蹈动作的连缀。一般来说,舞蹈语言要有饱满的感情,要和谐流畅,富有表现力,如陈爱莲的《蛇舞》,那个平躺在地上,弯旁腰成一个圆圈缠着猎人,身体像蛇一样慢慢蠕动的动作,形象十分生动,进而揭示出像毒蛇一样的恶人的阴险性格,从而使舞蹈获得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舞蹈情感情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核心部分,艺术的根本特征就是情感的表现。一部舞蹈作品只有饱含情感,才能在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才能获得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舞蹈表演本身并不仅仅是人体本身和舞蹈动作的展示,更主要的是通过人体和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一名优秀的舞蹈表演者不仅要掌握熟练的舞蹈动作,还要充分体会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内在情感,舞蹈演员不能离开舞台角色去炫耀自己的舞蹈技巧,也不能在舞台上随性的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要进入到舞蹈作品的情境中去,以作品角色的定位去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不是自己的情感,而是所演绎角色的情感世界。例如舞蹈《祥林嫂》中,演员刘敏用整个心灵在体验角色的悲惨身世,在表演结束后,依然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中不能自拔。需要指出的是,舞蹈的情离不开理的制约和规范。一个舞蹈作品只有以情感人,它才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吸引广大观众,但是,这个情又不能不以理作为准则。理是对物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在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合乎理的情,才是舞蹈作品所需要的情。舞蹈作品不仅要以情感人,还要以理服人。

二、结语

第10篇

1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创作严格依据“动作性”这一艺术特性,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是由于动作新颖、具有特色、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而取得成功的.因此,舞蹈的动作性还表现为舞蹈所独有的造型.这种造型也是以人体动作为基础,表现为舞蹈过程中,舞蹈者手势动作、表情姿态、以及身段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体现了舞蹈艺术“形”“神”结合的特征.在舞蹈过程中,舞蹈者动作相对静止,体现的是生活片段刹那间的凝固,深刻体现了舞蹈一种雕塑感,是一种独特的静态的艺术形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并留个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和联想.例如,在很多舞蹈和开场和结束时,都善于运用这种相对静态的造型,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空间,并给人以新奇的美的享受和联想.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还要求全部人体形态动作,按照一定的节奏有规律的连贯地、流畅地发展,这种富有韵律感的动作称为“律动”“.律动”使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相区别,也与戏剧动作相区别.律动的基础是节奏,节奏是联系动作的强有力的纽带.如果说动作像一串分散的珠子,那么、通过节奏这条线,把它串联起来,并形成有规律的动作组合.离开了它就不可能产生有韵律感的舞蹈动作.舞蹈艺术动作性特征的灵魂是舞蹈者的表情.假如没有表情融入到舞蹈者的动作之中,即便再完美的动作,也不会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可以说,舞蹈艺术的动作特征是由舞蹈者的内在的情感与外在动作相统一的节奏体现和反映出来的,舞蹈的“律动性”也就体现于此.

2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舞蹈的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自古以来是表达人类感情的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人曾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实际上,相比诗歌或者音乐抒发人的感情,舞蹈抒发感情的效果要更好.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习惯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感情,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还不能充分表达感情的情况,才会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感情.我们知道,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特征,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需要舞蹈者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和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的参与到舞蹈的动作之中,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来表达和抒发某种情感.舞蹈抒发感情的过程是以身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动作表达情感,以情感来引起动作.如果舞蹈脱离了抒情性,就不会成其为舞蹈,只是一般的杂耍而已,更称不上艺术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有多种表达方式.一是直接抒发.比如,在一些舞蹈作品中,为了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编排的舞蹈就需要通过动作表达特定的感情,同时感染观众,也使观众身临其境.无论表达喜、怒、哀、还是乐,舞蹈都能够通过人物的情感,舞动其中,将无形的情感变为有形的动作.二是间接抒发.舞蹈作品间接抒发感情,是指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通过动作展示的形态类似于动物的情态、植物的特征、或者自然界中某些景物的形态变化等,来间接表达舞蹈编排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荷花赋》、《金凤回巢》以及独舞《金蛇狂舞》等,就是属于通过河流、荷花、凤凰以及金蛇间接表达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编排者将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外界的景物之中,并形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舞蹈节奏与风格,反映需要表达的生活画面.三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突出抒情.本质上,抒情并不排除叙事.这种叙事抒情是通过有情节的舞蹈或舞剧来展现编排者情感的抒情性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抒情和叙事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尽管与话剧、歌剧、和小说相比,舞蹈的叙事相对并不明确,但是具有叙事内涵的舞蹈,其抒情性更为突出.在舞蹈中,叙事和抒情往往能够更好的相互渗透,糅合在一起.比如,蒙古族大型舞蹈《森吉德玛》就是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典范.舞蹈中,通过精细的情节发展,如恋人的钟情、定情、抒情到最后的殉情,来不断的刻画人物心理的复杂的感情,很好的将编排者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使观众也为剧情与人物的命运受到感染和牵动.

3舞蹈艺术的虚拟性

虚拟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要想生动的表现和反映出社会生活特殊性,必然要采取虚拟的手法.舞蹈的虚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人体日常生活动作进行抽象概括后的拟动作.比如通过舞蹈在舞台上表达的虚敲进门、爬山涉水、骑马行舟,以及割稻洗衣等动作,都是舞蹈虚拟性的重要表现.比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虚拟性的动作包括,穿的颠簸、水的流动以及船上的人的动作等都表现出来了;而在舞蹈《木兰归》中,木兰饰者的表演的骑马回家的情景,以及在舞台骑马的动作,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对生活动作的扮演,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升华,是以日常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深厚的舞蹈功底展现出来的动作.另一类,则是通过对社会和自然事物的动态抽象和模拟呈现出的舞蹈艺术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特征一般要通过借助想象力,并且运用特定的手法才能达到虚拟的效果.在模拟自然界和社会典型动作中,舞蹈者需要利用需要特定的外形、神态、色彩等属性,通过夸张、浓缩,等手法,表达情感,并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得到理解.尽管绝大部分模拟并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舞蹈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却通过这些特定的模拟动作间接表现出来.这种模拟形式的“虚拟性”能够真正起到“以假代真”、“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比如双人舞《追鱼》,就是舞蹈者通过鱼老人之间的追逐和嘻嘻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4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动作、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的整体效果中,因此舞蹈的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当代社会,随着舞蹈艺术表现更趋复杂和多样化,以及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特别在产生了舞蹈剧、舞剧这些舞蹈体裁后,就使得舞蹈艺术更朝着综合性艺术方向发展.首先,与舞蹈联系最紧密的要数音乐.一定意义上,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必须在音乐的特定的节奏下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我国舞蹈家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还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他认为,即便是一个没有任何声音伴奏的舞蹈,但是从舞蹈表现的动作也能使人感受到舞蹈动作体现出的音乐的节奏型.经过某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认为舞蹈某些舞蹈可以不需要伴奏音乐.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无声伴奏的舞蹈,更多通过手铃、胸铃等饰件获得了音乐的节奏,取代音乐伴奏舞蹈.可以说,有节奏的音响就是特定形式的音乐.因为这些节奏本身就有律动、音高和音色.比如,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的舞蹈《无声的歌》,尽管是一个无声的舞蹈作品,但是舞蹈中为了展现革命烈士狱中斗争生活,风声、水声、镣锗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也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舞台的上的美景布置、灯光、服饰等内容也是舞蹈艺术综合性的重要体现.舞蹈也是舞蹈表演艺术,舞台上的背景、灯光、演员服饰等都是说明时代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对于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舞台美术在舞蹈艺术中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剧《中国革命之歌》,就通过巨型花岗石的浮雕“雕塑幕”将观众一开始就带入到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的回忆.这种舞台美术不仅增添了剧场的严肃氛围,而起很好的烘托了革命的主题.同时,舞蹈者的服饰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者的服饰不仅仅表现了舞蹈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层次,而且特定的服饰与特定定舞蹈是相辅相成.特定的服饰限制人体动作形成了特定的舞蹈风格.最典型的要数傣族姑娘穿的筒裙导致了蹲提步、送胯的舞步;彝族的大提裙,形成了提裙、甩裙的动作.再次,舞台灯光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灯光具有塑造空间和风格情调,烘托色彩气氛的重要功效.如独舞《敦煌彩塑》,舞台上只用一个二道幕拎起的椎限,在灯光精心的照映下,却成了一个很美的洞窟.随着舞蹈表演.迫光、侧光、流动光在演员身上缓缓变化着各种不同色彩色调,塑造着美的舞蹈形象,给了人很好的艺术享受.舞台灯光在生动的画面上,像一把挥洒自如的画笔,伴随着舞蹈的每一个段落节奏的转折起伏进行冷暖明暗、虚实隐显的展示,不断地创造着舞台构图色彩上奇异的效果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遗想.综上所述,“动态性”、“抒情性”、“虚拟性”、“综合性”等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成为舞蹈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当然,在舞蹈欣赏过程中,需要从舞台的整体艺术特征出发,才能从中更深刻的感受和扑捉舞蹈艺术的内在品质,深刻认识舞蹈作品的内涵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作者:高静单位: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 概念 起源 发展 传承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民间舞蹈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它并不是舞蹈界凭空想象出来的艺术名词,它是经过悠久历史形成的舞蹈文化体系,它本身具有民族的特色性。民间舞蹈是由民族不同特点、性质、风格的舞蹈组成的,他们又以自己各个地域的不同风貌、生活习惯,孕育出多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那些在人们心目中得到认可和接受的就流传到现在,并被时代生活赋予新的内容,而且结晶成舞蹈文化殊的地位。

一、民间舞蹈的概念

民间舞蹈,是来源于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众多舞蹈艺术种类的来源,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由人们直接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一定历史的生活习俗和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表达人们真实、纯朴感情,并有着独特舞蹈风格和个性,它是以广大群众为来源,并由人们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体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华的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其原因就是它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不断由人们在劳动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才得以繁衍生存。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精神生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生命律动的呈现。是由人们集体创造、娱乐、传承的舞蹈文化。

二、民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氛围和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表现形式之一。民间舞蹈是人们的艺术之源,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心灵相通的民间艺术,永恒的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

远古时代,各族人民,在物质上依赖土地,精神上崇拜神灵构成了原始民间舞蹈的萌芽。

民间舞蹈是用人类的形体动作、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化,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传神达意,抒感的。早期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劳动中就懂得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人体动态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生产劳动、风土人情、游牧、狩猎、战争、宗教、祭祀等等,可以说每一项活动都没有离开舞蹈,而这些舞蹈自然都是由集体创造、传承的。在自编自演的舞蹈中,真实地表达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和装点着单调、古朴的生活,伴随着人们存在和发展。

民间舞蹈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自己独特光芒。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丰富淳朴的表现形式,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促进着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民间舞蹈是从人们的实践与生活中得来的,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欢度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婚礼舞”“宴席舞”“庆典舞”“丧葬舞”“庆丰收舞”“农家乐舞”“宗教祭祀舞蹈”等都属于民间舞蹈的范畴。

在众多民俗活动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术吸引人们,使民俗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间舞蹈有了固定的日期,地点举行,也就充分保证了舞蹈形式的世展和传承,再现艺术精华。

三、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时代历程中,民间舞蹈也随之分化发展,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后来发展成宫廷舞蹈:一部分仍保留在奴隶的中间,在民间流传。由于出现了专供统治者观赏取乐的宫廷舞蹈和用于皇宫祭祀的礼仪舞蹈,所以民间舞蹈就被划分出来,流传于民间,不断的发展创新。

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的艺术之源。它从原始的舞蹈中脱胎出来,既是原始舞蹈的升华,又是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基础。民间舞蹈演员既要掌握系统的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的技巧技能,提高舞蹈作品创造力,努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对优秀的舞蹈作品学习,开阔眼界,给舞蹈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舞蹈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做准备。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步可形成以下特点,它是区别古典舞、芭蕾舞的。

1.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历史元素,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

2.群众性:它源于生活,是人们集体表演、传承、创作的成果,来源和服务于群众。

3.自娱性:每当人们在集体场合,都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抒发内心感情,它是人们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时展,有着与时俱进特点。深入生活,鼓舞感动着一个时代的人。

5.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显示出地域、民族特征。在民间舞蹈中,不能为了弄巧成拙而生搬硬套。我们应该潜心于学习,从动态表现中去挖掘民族的核心律动。

民间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技巧的体现,也是为民间舞蹈的特定情绪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心态融入到舞蹈中去。

舞蹈创作是基础,应参与创作舞蹈和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舞蹈技巧技能,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编排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

民间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宝库,而且是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任何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吸收民间舞蹈的丰富营养,反复提炼加工,切合社会需要,得以广泛流传,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2篇

了解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人,大概谁都不会忘记1989年男子群舞《黄河》在北京演出的盛况。那是《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勾起了人们对于祖国的无限深情,舞台上舞者们尽情挥洒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婆娑而舞的身躯互相激励,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中华民族将在黄河岸边演绎全新的生活,将要创造一个时代的奇迹!人们屏息观舞,幕落时许多人热泪盈眶。演出盛况的消息很快在全国各地传播。而那一年正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

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真可谓大河浪涛连天涌,花雨缤纷话神奇。这是中国舞蹈家们乘东风,张大帆,鼓干劲,争上游,创造当代中国舞蹈奇迹的年代。

首先,中国舞蹈艺术前所未有地探触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以动感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极其丰富的社会精神风貌,以舞蹈艺术之美勾勒着中国社会精神生活之旅。1989年问世的《黄河一方土》以鲜明的个性勾勒出黄河人的内在情愫,虽然仅仅是婚姻生活的幅幅画面,却极力地将艺术的目光聚焦在人的内心深处。随后,1991年问世的大型舞蹈晚会《献给俺爹娘》,更是整个90年代舞蹈创作的先导。其中对于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艺术表达,得到了众口一词的高度称赞。它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舞蹈创作发展,也几乎可以被看作是自延安新秧歌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精神在舞蹈领域的又一次昭彰。《俺从黄河来》、《黄土黄》等作品或用大群舞构图中充满渴求力量的身影,或用浓烈的鼓声和奋跃的舞蹈姿态,积极反映了中国开放初期人民群众从闭守心理到张望远方的急切目光和冲动心理。《东方红》、《阿莫惹妞》等一系列作品则比较深入地探索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和容纳百川汇成大海的胸襟与气魄。

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90年代的舞蹈创作不得不打破原有舞蹈艺术的样式和风格,采用新鲜的手法,大胆探索新的表现理念和表达方式。《长城》、《绿》、《地平线》等作品,也都将艺术创新写在了自己的艺术旗帜上。2001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看见了河岸》、《我要飞》等现代舞作品,更是将中国人大胆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全新自我的时代风貌勾画得生龙活虎。演出中那紧握拳头的速写,让每一个观舞者都深切地感受了历史前进的巨大冲动和力量!

90年代以来,舞蹈艺术不仅是时代的号角,吹响着当代中国进步的主旋律,还用舞蹈艺术特有的心理刻画力量揭示着人类内心的丰富世界。换句话说,如何深入开掘人类内心世界,是这一时期当代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上最重大的课题之一。舞蹈艺术创作积极探索了多种社会层面的丰富社会心理,以及不同性别者的精神之旅。《暗战》用双人舞的形式表现了生活中普遍发生着的对抗、冲突及其复杂。在国际上获得很高声誉的《也许是要飞翔》、《和梦一起上岸》则表现了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暂时挫折以及那不可放弃的永恒追求。也许是舞蹈艺术语言富于优美动感的缘故吧,许多优秀作品都将视觉焦点集中在女性心理的刻画上。《天边的红云》以中国工农伟大中的女性战士为表现对象,用浓重的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艰苦绝地上的牺牲之于女性战士所潜藏的解脱意味,以及正是在牺牲中所蕴藏的精神之壮烈、追求之高尚!杨丽萍的名字,自80年代开始响亮起来,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不仅证明着一种舞蹈艺术被普遍认可的社会现象,还证明着让舞蹈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艺术理想。这在当代青年舞蹈家中并不多见,也是新时代以前中国舞蹈界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我们深究其理的话,除去杨丽萍所创造的特殊舞蹈形态美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她非常善于创造具有独特心理色彩而又非常富于民族性的舞蹈艺术形象,舞台上时有即兴发挥部分而至自由状态,能够触及人心和生命底蕴。她的《雀之灵》、《两颗树》等,都可以当作女性心理的独白去细细解读。

10余年来,舞蹈者们穿行于历史的时空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的鼓舞之下,以独特的思考力量和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的舞剧和舞蹈诗。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78年间,近30年里舞蹈界共创作了70余部舞剧。自1989年至今的10余年来,共有约120部舞剧问世,是此前舞剧创作的近两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舞剧创作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0余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如此众多的当代舞剧拥有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舞剧人物之画廊。如由黄豆豆主演的舞剧《闪闪的红星》,以巧妙的舞蹈艺术手法,用一个孩子般的眼睛观察事物,塑造了一个充分舞蹈化的“潘冬子”。舞剧《妈勒访天边》,对一个简单而富于象征意味的壮族传说做了大胆的加工和改造,以超越自我、战胜人性中的弱点为艺术表现的大主题,在传统故事里做深入开掘,成为一部当代人心灵历程的诘问史。《阿炳》、《大梦敦煌》、《妈祖》等舞剧和大型舞蹈诗作品,都在各种角度上塑造了多样的人物,或以神奇的民间艺术家生平故事为底本,或以沿海人民普遍尊崇的神灵人物为表现对象,或以古代文化遗产为创作的依托,给我们的舞剧艺术舞台增添了相当美好的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大潮鼓舞下的舞蹈艺术如同风头浪尖的弄潮儿,创作了许多富于突破性、开拓性的作品,多样化成为时代主潮。同时,随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中国舞蹈像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到剧烈的冲击。80年代中后期,舞蹈界关于“中国民族舞蹈生命力何在”的大讨论吸引了许多舞蹈工作者的注意。在那次讨论中,观点分歧之大,正反映了改革开放在舞蹈界引发的思想动荡。一时间民族舞蹈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间舞难以表现当代的都市生活,已经该被收藏进博物馆了,或是让民间舞蹈自生自灭。当时的这种带有激进性和极端性的观点,已经被今天民间舞壮阔发展之事实所反驳。《土里巴人》、《珠穆朗玛》等舞剧和大型舞蹈诗作品,《牧歌》、《阿惹妞》、《红色恋人》、《出走》、《穿越》等作品从主题立意、编排观念、表演形式、舞美语言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创造。《望穿秋水》将爱情生命的不可挽回与团圆的渴望浓缩在双人舞里,声声长叹曾经让很多人为之流泪!独舞《翔》提炼的是蒙古族舞蹈手臂中蕴含的翱翔之意,《酥油飘香》则是藏族女性舞蹈文化的新鲜再造和示范。《顶碗舞》中那一群美妙绝伦的维吾尔族姑娘和她们的舞姿舞步,创造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的神话!

10余年来,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正在走着一条辉煌而又必须付出千百倍努力才能取得回报的发展道路。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90年代是中国舞蹈艺术极其辉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舞蹈家们创造了不少艺术奇迹的年代。努力坚持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的道路,坚定地走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道路,探索鲜明的民族审美情趣,深刻地开掘中国多种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大胆的艺术变革精神,中国舞蹈艺术就一定能攀上新的高峰,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