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

时间:2023-02-12 12: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

第1篇

一、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下的档案工作

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走向自动化、程序化。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辅助数控编程(CAPP),计算机参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制作文件、统计和数据处理,进而发展到把集合3C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与有关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等组合在一起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置身于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企业档案工作者将发现企业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次是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旧有的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分类更能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状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此外,在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以往的企业档案工作者以参加科研产品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竣工验收做为对其企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接收就显得有些滞后了。“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企业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企业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档案管理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要求计算机详细记录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及相应的更改信息,要在不同的版本上注明当前的有效资料,以确保最终归档使用的是正确版本的图形或图纸。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时企业档案的保管也不再只以卷盒和柜架为装具,更多的经过档案人员鉴定归档的企业档案信息将存入“虚拟库房”。

为企业活动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亦发生了转变。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只是对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初级要求。重要的是要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及时掌握企业的产品信息及开发过程。一切以企业生产建设为中心,找准档案工作为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做到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对象。要达到这样高层次的档案信息处理要求,档案工作者绝不可是思想守旧、图安逸、躲清静者;档案工作也绝不是仅靠几种目录、几间库房就可包容的。

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何为“电子商务”呢?电子商务即通过电子手段完成整个商品贸易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的展示、定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因特网(Intemet)、企业肉部网、和企业外部网结合起来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

第2篇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面向应用

作者简介:任蕾(1979-),女,山东淄博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67-02

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4G/LTE、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3D打印、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英语学习带来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笔者所在的院校,该课程被设定为限选课。同时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特点,其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把该课程简单的认为是英语课,学习目标不甚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该课程的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学科中的每个领域,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

“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所必知的英语术语与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科技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1]同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掌握初步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特别是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其中,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包括:该领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摘要的撰写、科技文献综述的撰写、讲稿制作与做报告能力的训练等。在通信与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述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日益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

传统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的教学方法为:词汇+翻译+语法,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3-6]为改变科技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面向应用的教学部分进行了大量实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词汇+翻译+语法的教学内容不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要求都更高,同时该教学内容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检索

本文中的科技文献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会议文献、技术报告、国内外专利、相关图书、产品技术说明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英文文献大量涌现,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往往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而阅读的第一步即检索文献。该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从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科技文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大量资源,通过指定主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2.科技文献阅读

由于有大量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和词汇,面对英文文献,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文献的内容。因此让其在文献阅读中熟悉和掌握词汇即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面向应用的科技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心之一。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量专业词汇是由词缀等合成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的训练效果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好。

3.科技文献摘要撰写

撰写科技文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中摘要的撰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摘要是每个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科技英语课程中也将其作为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该能力训练与文献阅读可同步进行,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完成摘要撰写的任务。

4.文献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文献综述,才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而本能力的训练是以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为基础的。在该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限制学生仅参考英文文献,可以通过检索和阅读部分中文文献进行,这主要是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可通过中英文献对照,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科技文献的内容。

5.讲稿制作和做报告能力的训练

为使学生适应专业发展及学科的国际化,方便今后进行学术与科技交流,培养学生进行讲稿制作与做报告的能力是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该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展seminar式的教学活动,特别适合科技英语类课程的开展。

这些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继续进修均有益。在笔者所在高校,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面向应用的教学学时提高到12学时,即在详细讲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重点文献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面向应用的教学上,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关的大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顺利开展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由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针对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熟悉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源,即能熟练的使用这些资源,根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快速、精确的科技文献检索。目前这类专业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资源、维普电子资源、IEEE Xplore、EI Village、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ProQuest、Hans Publisher、SLCC(Springer+Kluwer Online)等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同时美国专利局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搜索也包括在内,这些电子资源基本能涵盖各类文献。此外,通信与电子信息类科技公司的英文网站也是技术资料检索的重要来源。

第二,熟练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目前笔者要求学生主要会使用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文献,特别是会使用Google scholar,将其作为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的补充。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法讲解摘要写作方法。以多篇中等长度的英文科技文献为例,该类文献包括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包括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掌握摘要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布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第四,文献综述是在检索并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搜索文献。由于学生对文献综述不熟悉,笔者在教学中给出相关的范文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自行撰写。

第五,讲稿制作和做报告不仅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要用到,参与各类竞赛答辩也要使用,因此如何制作吸引人的讲稿,并出色的做报告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做报告的活动中,并每两周安排2~3位学生制作讲稿并报告主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一起对讲稿和报告的过程进行评点。

第六,通过布置大作业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要求,布置了相应的作业,每位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但基本均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选择通信与电子信息类领域的一个主题,可以是教师指定主题,也可以自选主题,这些主题都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热点主题。二是就选定的主题,检索相关科技文献。对文献检索的具体要求是:检索文献不少于20篇,考虑到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求检索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同时需给出每篇文献的检索方式,即关键词和搜索的数据库等。三是对搜集的科技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撰写综述。撰写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规定的任务之一,借助本课程作业,可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尽管撰写文献综述有较大的难度,但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认识、训练的机会十分重要。另外,在作业要求中笔者给出格式和具体的综述写作大纲以供学生参考。四是制作关于该主题的讲稿。具体要求是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其选择的主题制作讲稿,该任务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申请创新类课题答辩,乃至今后工作都有所帮助。同时,选择或者指定部分学生在课上时间汇报主题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弥补了该课程枯燥、参与性低的缺点,并以类似seminar的形式,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具有通过文献阅读进行科普的作用。

三、结束语

笔者结合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类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给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霞,王娟.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李丹.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教学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7):143-144.

[3]李大鹏.电子信息专业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激励式教学特点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85,187.

[4]陈榴,戴韧,杨爱玲.关于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85.

[5]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69-170.

第3篇

    【论文摘 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第4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不少师范院校增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也增设了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加之专业开办较晚,所以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在院系的努力下,我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都与专业升为本科后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太适应.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实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薄弱;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除课堂教学外,课外缺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及手段,缺乏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设计类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1].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尽快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顺利接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下一次本科合格评估做准备,改革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2实践教学改革

2.1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2.1.1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并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五个模块.不同模块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区别,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1.2将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中分离出来.课程设计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实验教学,学生要经过查阅资料、设计并论证方案、制作作品等过程,许多任务都是在课外完成的.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分离,单独教学,有利于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2.1.3将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与实验教学要区分开来,单独组织教学.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必须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并将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先在校内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进行初步实训,然后在到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校外实习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深入公司、工厂的研发及生产一线,了解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学生的研发和生产操作能力.将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

2.2.1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的原则进行.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课程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和过程模块化等弊端[3].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2.1.1修改实验教学大纲,自编实验教材

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因此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统编教材较少,就现有的统编实验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各学校使用的仪器设备生产厂家不一样,也难于使用统编实验教材.虽然仪器设备生产厂家配套了实验指导书,但与实验教材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不能直接当教材使用.因此,应该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厂家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编写好与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实验教材,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2.2.1.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所开设实验基本是验证性实验.虽然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基本是验证性实验的改版,并非是真正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此必须重新修改实验内容,真正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重新划分它们的比例.突出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位置,增加工艺操作性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验证性实验过程过于模块化的缺点,适当增加分立元件实验,培养学生的焊接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验证性实验内容有些呆板,应该修改部分实验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内容.

2.2.1.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只适用于验证性实验.上实验课之前,学生按照实验讲义进行预习.上实验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进行讲解,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4].最后,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去操作并记录数据,教师进行辅导,课后学生照抄实验讲义,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然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EDA技术.EDA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综合电子设计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5].在上实验课前,可以让学生用EDA软件先做仿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可以反复进行多次仿真实验.仿真验证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更容易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另外,利用EDA软件及开发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自选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并选择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需求分析和项目设计,自己进行仿真和实做实验,独立进行调试并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仿真实验和实做实验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例如在电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在课外进行设计,在电子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在课外制作作品,在课内调试并由实验教师验收,课外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多学生反映实验难度大,但收获大,实验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6].这种实验比验证性实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每门实验课程只安排1-2个此类实验,学生就会获益很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CAI软件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开辟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2.2.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开放实验室,是保证学生自主实验的重要措施.它使学生在把握整体实验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支配自己的实验进程.目前,虽然我们开放了实验室,但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很有限.今后应该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我院是民汉合校,民族学生多,他们相对专业基础较弱.大力开放实验室,可以使民族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实施实验室开放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实验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身临其境,感受实验的乐趣.

2.2.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需要有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看为教学辅助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实验人员梯队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该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指导教师除给学生授业与解惑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院实验课基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需要引进学历高且实验技术过硬的人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验技术高的实验教学梯队,培养和稳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2.3加强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电子信息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由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升为本科后,我们成立了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开设了课程设计.但给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缺乏灵活性、综合性.针对专业特点,课程设计任务要增加灵活性,指导教师不再编制统一题目,只提出课程设计总体要求和预期效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教师进行审核和指导,提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对于实训,我们以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为工程训练基地,让学生进行两周左右的工程训练,让学生练习焊接、电路版的设计与制作等电子产品制作工艺.通过收音机、报警器等电子产品的组装和调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由于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但大部分是应用型实习单位,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很少.我们应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争取在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多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制度,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到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是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前,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理论性题目多,实际制作性题目少,造成学生纸上谈兵多,实际设计制作少,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学生从实习单位或即将分配去的工作单位选题,选题要结合专业和单位实际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到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实际项目研究与开发,单位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回校进行设计(论文)答辩(.2)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技术开发中选出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结合实习实训内容,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教师修改审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质量逐步提高.

2.4以电子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7].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狠抓电子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电子信息专业为专科时,我们就做了积极准备.一方面,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了不间断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方案》,从大一开始,逐项培养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成立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二是成立了家电维修兴趣小组,举办“电子协会志愿者学雷锋,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利用节假日走入社会,为喀什群众维修电器,为喀什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维修仪器设备,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受到了喀什各族群众和有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专业升为本科后,我院高度重视电子设计竞赛,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集中领导,统一安排.精选了多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面广的教师组成指导和培训队伍,精心制订培训计划和竞赛方案.我们提供了培训和竞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元器件材料,为竞赛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大赛开始半年前,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初训,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出30人左右进行为期二个月的第二期集训,主要进行单片机开发应用、FP-GA开发应用、嵌入式开发应用、电子系统集成与设计的培训.最后经过考试和考核从中选出20人左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三期强化训练,进行实战模拟.培训结束后,组织4个队(12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的宗旨是:“重在参与”,“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2009年9月与2011年9月,我们两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自治区二等奖、三等奖各二项的成绩.以后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调整 培养方案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正,李炜,段晓燕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34-137.

第6篇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第7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1-60-02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s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Xu Huiyan, Gao Jinding, Wu Shuyu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running status of electronic specialtiesin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a new pattern of "3+1 application" excellence electronics engineer personnel is developedwith industry experts together. Three monthsjob skills training in the seventh semester are set up creatively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They are useful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Key words: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practice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巨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高校都开办了这类专业。据统计,1999-2006年高校扩招人数已翻了一番多,其中超过50%的扩招名额集中在电子信息类专业[1-2]。然而教学资源的建设却远远滞后于扩招的步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是每个高校都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起点低、底子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形势不容乐观。新建本科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如何正确定位,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后发赶超,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3-5]。

1 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从2005年升格为本科高校至今,以“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指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理工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子信息类本科四个专业,每年招收规模在300-400人之间。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⑴ 生源整体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历年录取分数大部分都在二本控制线附近,其中有1/3左右的生源来自职高对口升学,2/3的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如何对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⑵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研发工程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便是重点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学生比例也是很低的。如何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是个重要问题。

⑶ 按照一般学校的做法,在第七学期安排理论教学。但第七学期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等各种原因,到课率比较低,如何在满足考研学生需求并提高考研上线率的同时,又提高其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值得研究。

这些问题是困扰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我校办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教学方法

2.1 设置校内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提出并实践了“卓越电子工程师”“3+1”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四年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其中第七学期前10周进行校内岗位技能实训,后10周赴企业顶岗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岗位技能环节的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潜质,从“技术研发型人才”、“技术管理型人才”、“研究创新型人才”三个大方向进行选修,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分类培养,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第七学期到课率低等问题。目前技术研发型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涵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IC设计师等电子信息技术类岗位模块。与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创博龙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一起,完成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即已具备了约一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

岗位

技能

实训

教学

环节

][技术研发

型人才][技术管理

型人才][研究创新

型人才][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

嵌入式系统工程师

PCB设计与工艺工程师

FPGA开发工程师

IC设计工程师][电子商务师

市场营销

企业管理][考研辅导模块]

图1 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2.2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成立了由合作企业知名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体系的设计、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其中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授课。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PCB课程设计、岗位技能培训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合作企业完成或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可以说,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逐步形成了“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学生教学进企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2.3 “教、学、做”一体化,大比重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类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要求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地了解各种复杂抽象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电子信息类专业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实验室授课,以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体验教学为主,采用边教边练的形式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方案中每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为2至3周,四年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不低于40周。同时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

2.4 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在完善基本实践教学主体的同时,探索实践了“企业定制”和美国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国际联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大学生电子制作及竞赛基地实践基地,成立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电子通信俱乐部”等兴趣小组;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实验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举办科技文化节和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等不同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采取教师与工程师联合指导的新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电工与电子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近年来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37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从2010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至今,累计有55位学生被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本文提出了设置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深度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式教学等措施,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如何结合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合理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以及如何将校企合作机制制度化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秋华,章坚武,王玉娜.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

理科教育,2008.77(1):64-66

[2] 曾旭日,孙克辉.培养理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

教育,2006.1:97-99

[3] 邬书跃,高金定,李晋等.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与产业教育,2012.5:48-50

[4] 高金定,邬书跃,孙彦斌等.EDA技术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58-160

第9篇

【论文摘 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如下: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第10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作为集电子、通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在现代化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紧随时展潮流,同时也能和其他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电子信息工程含义

所谓的电子信息工程就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保密工作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有关联,为了更好的掌握其中的内容,可以对先进的新产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新技术业务产业链整合关系越来越大,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要想使行业间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为了使电子信息化工程更好的在实际中应用,我国政府制定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为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现状来看,相关企业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并且长期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看准了新型电子技术,并加大力度研发。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电子商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一些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企业开始对电子商务进行布局,新平台和新业务的兴起,为传统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布局在企业中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优秀传统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公开化,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加快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步伐,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及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需求的着力点,其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使传统优势产业有所提升,也能使战略性产业有所发展,对产业的高端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政府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企业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因此,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要培养一批有着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产业专家,不断的完善企业技术团队,增强企业创新。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不断的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鼓励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的推陈出新。企业要加强国际交流,并展开多方合作,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不同技术活动中去,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大力支持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并对其进行优惠,以降低海外人员的商检及物流费用。同时政府也应该支持国外企业在生产规模,使其扩大投资范围。企业应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不断的优化产业环境。

(三)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肆虐的环境之下,推陈出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要对产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保证骨干产业的稳步增长。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该着重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产品优化升级,使电子产业向数字化转型。要以应用展,大力发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增强产业化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技术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虽然我国现在电子信息产业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将会在世界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葛利嘉,朱林,袁晓芳,陈帮富.超宽带无线电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10.

[2]葛利嘉,曾凡鑫,刘郁林,岳光荣.超宽带无线通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76-107.

[3]常远.UWB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产生和调制技术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4]朱慧,苏锐.超宽带技术概述,信息技术,2006.

[5]武海斌.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工程,2003.

第1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第12篇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