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4 03:45:55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第1篇

《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这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阅读,同时为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如文化、安全、教育、管理等领域。全书包括绪论在内共六个章节,主要讨论的是国家文化安全对高校教育安全的意义,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启示。《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在绪论中提出问题的缘起,主要是分析当前国际文化背景,阐述了教育安全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下研究高等院校的文化安全,并罗列当前有关文献综述,以此保证该书观点的全面性、正确性和客观性。

第一章前提与反思: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与历史演进,共有三节。第一节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与学说,分析了文化安全的历史演变,叙述国家文化安全的特征和学说。第二节为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主要包括现实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项。第三节为研究教育安全的意义。教育安全对国家未来发展极其重要,不仅拓宽了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领域,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且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该章节内容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国家文化安全,并且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典型与极端:文化安全问题的教育视域,共有三节。第一节阐述教会大学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蚀。教会大学对国家文化产生威胁,具有一定掠夺性和侵略性,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的奴性,从思想上让教会大学生走入歧途,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为收回教育主权进行抗争。第二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文化隐忧,即“弃美学苏”教育模式的文化困境、文化样态和文化隐患。高等教育的文化图景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形成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开放格局,但开放时期我们不能忘记文化使命,高等教育的文化也要居安思危。

第三章追求与使命: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共有三节。第一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历史追求。高等教育的改革不能忘记,当今学生要牢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传统和时代内涵。第二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现实诉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要履行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担负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同样要在文化“走出去”中牢记责任和使命。第三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主体的文化责任。学生是高等教育文化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一定要牢记文化意义与文化使命,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应主动维护国家安全,担负起文化责任。

第四章挑战与困境: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现实。第一节阐述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经济和文化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打开了文化封闭的大门,让文化从后台走向前台,同时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不断渗透,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威胁着国家文化安全。第二节阐述网络信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网络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西方国家牢牢把控网络的话语权,意图通过网络煽动和颠覆中国。因此高等教育安全关涉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向学生传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高等教育文化生态的“西化”倾向,避免教育主权遭受侵蚀,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在第五章中,我国借鉴与参考了美国、日本及印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举措,从中借鉴经验,提出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措施。第六章主要讲的是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构建新型文化安全观,完善高等教育文化安全管理机制。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安全保障机制,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安全教育,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勿产生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让教育改革紧贴中国优秀文化,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观点,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中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是否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面对现代大学生相对淡薄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大学生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1.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思想上麻痹模糊,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防意识淡漠、国家安全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一些大学生把国家安全看成是国家军队与安全部门的事,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态势下,推崇急功近利及实用享乐主义。这无疑会削减主流价值的原则性,最终导致社会价值的散乱,使国家精神意识方面的安全问题面临消解的危险。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近来美国与我周边国家频繁举行联合军演,使中国国家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也日益升级。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有20余人把户籍迁往钓鱼岛,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岛民,并表示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1]。但当代大学生对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识。面对国家安全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更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2.为培养合格接班人,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从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国家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大学生在得到国外有些公司及机构资助自己出国进修,或推荐国外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时,就只看到友谊的一面而忽视国家安全。把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资料或文件随便对外泄露。更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受金钱侵蚀,主动把国家重要文件出卖给境外机构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留学海归无视国家法律,回国后不惜余力拉拢、腐蚀在国家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岗位的同学或老乡。为境外机构收集情报资料,使中国经济、军事、科技领域等遭受泄密重大损失。有些大学生对老同学、老乡需要一些资料、数据,明知违法但认为情面难却而所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使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国家安全教育责任心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历来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仍然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高校要切实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教育大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党和国家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国家安全和国家意识教育。早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3] 两年后的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4]在以后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8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牵头,分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完善。对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增加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容章节,目的就是着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可见,党和国家关于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补充和完善的。这也正是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力理论依据。高校在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工作中,首先要增强学校党政干部与教师员工的政治敏锐性,以此提高责任意识。把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看成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来实行,使各部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真正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责任。 

    (二)齐抓共管分工合作,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工作由来已久,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1.国家安全教育必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5] 所以教师必须以三个基本方面为教学目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新形势的需要,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内容时可结合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来展开。通过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把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可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效果。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国家安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大学生来说是否爱国不仅仅是道德要求,同时还是政治要求和法律要求。使大学生认识到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国家意识,因而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很难在理性层面和整体意义上确立科学的国家安全意识。在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更要激发起他们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国家安全教育必须与国防知识教育相结合。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是以单纯军事技能和军事常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而没有将国家安全涉及的有关内容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中去。在课程设置上两门课分别有武装部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社会科学部的思政教研室承担,基本上是以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展开。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军事理论》课中,加强联系与沟通,使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既达到有机融合又克服无谓重复。在《军事理论》课中,教师除了系统论述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这五大领域的前沿问题外,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和体会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爱军情感。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侧重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等。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与国防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来报效祖国。国家安全教育只有紧扣中国的国防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及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来展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求得教育的实效性。 

3.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多渠道相结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授课要求大学生“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6]。但是,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意识为主的国家安全教育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突击性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情况通报,而是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 [7]。因此,必须坚持主渠道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多渠道的潜移默化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学校可利用社团活动、学术报告、外出参观等形式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逐步增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新国家安全观念。使每个大学生都清楚的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事关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日本已有20余人将户籍迁至钓鱼岛[n].环球时报,2011-02-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2007: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z],1994:2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学习材料[z],1996:10.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193. 

第3篇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赌博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观;教育

自经历二战的痛苦、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来,世界各国的人们从频繁的战乱中意识到安定与和平的重要性,并且懂得了如何在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安全观的定义及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以军事、外交和政治安全为侧重点转变为以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核武扩散、非法移民、海盗、走私贩毒、洗钱等国家各个领域的安全内容上来,即“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在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者与建设者,有义务尽自己所能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世界”。据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国家安全观来讲应该加大对非传统安全观的教育力度。

一、非传统安全观概述

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又称之为“新的安全威胁”,(new-security threats),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在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或者是不常见的一种安全威胁;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这些年逐步凸显的发生在战场以外的那些安全威胁,这个词其实也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舶来品”。在国际学术界中对非传统安全这一概念有十分激烈争论。有的观点认为,现下新的安全威胁其实就是来源于“非传统威胁”的冲突与挑战,所以,非传统安全就是对各种“非传统威胁”的研究及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非传统安全要立足于当代社会、打破传统,将研究领域从军事和政治安全层面转移到非传统的、新的安全观层面,更多的是要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公共卫生、公民认同等方方面面。目前,对非传统安全认识较为统一的表述为:非传统安全是与传统安全概念相比较而言的,指除以军事为主及围绕战争展开的政治与外交冲突以外的,对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利益与国家安全产生威胁的其他因素。

二、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观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于非传统安全观的认识很不全面。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观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能力反映着该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没有发生变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于立足世界之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文化也正是赶上这趟交流的“列车”传播于世界各国,各国文化的不断深入与交织,让各国青年成为最终受益者。在我国,“文化侵略”一词上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过激烈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少数激进分子认为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西方文化则以无声息的方式“和平演变”着我们的大学生。这些形式以网络游戏、电影电视、书籍等在国内传播,而这些又都是大学生们最爱的。因此,在对待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们还存在很多误区,盲目和激进的对待外来文化都是不理智的。

其次,信息安全意识不够。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国的信息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一些核心信息技术还在依赖外国;信息安全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网民对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西方的敌对势力常常利用网络媒体在我国舆论界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以此来实施文化侵入与渗透等等。我们的大学生正是网络主力军,互联网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多元性,不断的吸引大批大学生进入网络生活。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传播着危险,网络内容大多良莠不齐,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舆论所利用。如:在非典、H1NI流感爆发时期,我国国内发生抢购口罩、板蓝根的事件,这些正是由互联网舆论的推动与放大引起的。

最后,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薄弱。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过度的对环境及资源进行利用,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员的不断流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疾病的传播,公共卫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的H1N1发生的禽流感以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就引发了国内大规模抢购板蓝根、食盐的现象。大学生大都认为公共卫生安全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信在未来,公共卫生安全会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学生对于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地去应对这些危机,盲目的跟风应对会引发更大的危害及影响。

三、当代高校进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建议

学校掌握着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是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站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去思考,寻找更理想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实施非传统安全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更全面和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一)政府牵头,健全法制建设

要加强大学生的非传统安全教育,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同时政府也有职责对非传统安全教育做贡献。近些年,在大学生国防教育这一块国家及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在1997年、2001年相继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外,还制定了《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国防教育大纲》等教育性文件,这些法律以及文件对国防教育开展从内容、课程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法律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但这些文件中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如我国法律没有涉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我国高校作为开展教育的一把手,一方面应该着手对非传统安全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要与政府积极配合尽快将非传统安全教育融合到国防教育体系中,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立法支持。

(二)高校重视,加大投入力度

高校是开展与实施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首选场所,高校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程度与学校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力度基本成正比,如果学校的重视和投入不够那么就会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成效。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以及国防安全教育的投入与重视还不够,无论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还是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我国都应该加大对非传统安全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效果。首先,高校需增加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对高校开展和实施国防教育的经费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经费的支持对于高校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起保障作用。其次,高校应注重对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条件是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前提。最后,高校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非传统安全教育中教师这一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践中,教师都是开展教育的核心力量。

(三)形势教育,培养安全理念

《国防教育大纲》中就有明确规定:高校的国防教育要针对国际和国内安全形势,展开、维护祖国的统一的国防教育,对国家安全环境进行详细讲解,明确当前所面临的安全任务,增强公民忧患意识。形势政策课在各高校均有开设,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却很少涉及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内容,以往大多讲的是有关军事政治及恐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改变教学思路,结合时政、生活热点,适当的增强学生非传统安全观教育。比如说,在2009年爆发H1N1禽流感后,高校可聘请一些医学专家以及学者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公共卫生安全宣讲,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本质进行分析,介绍一些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和措施,以此来避免在高校中出现恐慌,不仅是对学生公共卫生安全一时的培养,也是对学校正常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勇.试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社会科学,2003 (10).

[2] 阎学通.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分析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

[3] 李承.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4] 子杉.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国家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谈不上公民幸福的生活,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国家安全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提高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国家安全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献身和维护国家权益与安全的强烈责任感、义务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给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现状调查结果

本着对这一问题的关心,笔者调查了北京7所高职院校①,其中6所公办校,1所民办校,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调查结果显示首都高职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一)部分高职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4%的学生表示听说过“国家安全”,26%的学生表示没有提说过。国家安全意识应该一个国家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已经处于高等教育层次的公民来说,超过四分之一的高职学生没有听说过国家安全,说明虽然不是全部的大学生都对国家安全完全陌生,但国家安全意识的淡薄和弱化是事实。高职学生上网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新闻”(38%),其次是政治新闻(17%)、军事新闻(17%),再次是“体育新闻”(14%),另有14%的高职学生表示从不看新闻。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学生不关注政治和军事新闻。

(二)高职学生对非传统国家安全了解、关心不够

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包括“领土安全”和“国民安全”,65%以上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包含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48%的学生选择了文化安全、生态安全,选择信息安全和科技安全的学生占44%。在笔者与高职学生访谈的过程中也发现,受访的高职学生听到“国家安全”后,第一联想到的往往是军事安全,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个“军事”安全的概念是包含了“领土和”的概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信息安全、科学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调查显示的结果是超过50%的学生认为这不属于国家安全。可见,高职院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必须紧跟时展,与时俱进,增强高职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意识。

(三)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高职国家安全意识的两大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83.7%的高职学生认为所受到的国家安全教育来源于学校和老师,49.3%来自于社会媒体,41.9%来自于书籍报刊,家庭朋友为35.5%。可见,高职学校对高职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学校教育会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通过学校教育是有可能抵消社会和媒体的不良舆论观点的影响的。目前高职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漠和概念混淆,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责任,主动成为高职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引导者。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因子排第一,军训及军事理论教学第二,课外活动排第三。因此,高职学校应主要从这三个途径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二、加强高职生国家安全意识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应专门研究国家安全教育,形成具有学院特点的国家安全教育模式

国家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所牵涉的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应站在高职人才培养的高度,将国家安全教育视为自身最重要的使命,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师资团队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这是开展好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家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重叠的内容很多,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时,这几个教育领域之间边界模糊不清,这使得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造成了学生没有形成敏锐地国家安全意识,缺乏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比如,只要涉及到革命传统教育,总是离不开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迹、百年屈辱的历史、“小米加步枪”以弱胜强的革命辉煌,内容重复,国家安全还停留在革命年代,时代感不强,学生难以引起共鸣,无法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此,国家安全教育需要进行独立的研究,需要增强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需要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模式。高职院校可利用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资源,组织专门的团队,作为“国家安全教育项目组”,项目组可以由学院党委、团委、各院系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武工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等部门共同组成,组织师资研讨出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威胁,特别是结合高职生所面对的特定的职业环境,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各个学科重点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不尽相同,如银行专业可能更多涉及国家金融安全,计算机专业可能更多涉及国家科技信息安全等。各高职学院可根据本院专业特点不同而突出不同重点,形成一个适合本校特点的国家安全教学方案,或编写成国家安全教育的教材。然后,将全校统一的“国家安全教学方案”,下发全院各个部门,组织全院全员培训学习,开设专门的课程,设定专门的学分和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将国家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明确地有针对性地以国家安全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必定会使高职院校的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二)高职院校需要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浓郁的关注国家安全的氛围

国家安全教育需要专门化研究,同时,也需要“一体化”教育,这是开展好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原则。所谓“一体化”教育,即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所有与学生相关的环境中去,既有基础课又有专业课,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既有课堂时间又有课余时间,需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要融合到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这是加强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原则。从课程的一体化来看,主要可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对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基础理论课的融合。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国防教育的融合。利用军训、军事理论课,加强和牢固树立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第一层面———军事和领土安全的认识,因为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军事和领土安全的威胁,同时,必须强调军事安全的基础必须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后盾。第二,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融合。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在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宣讲时,加强高职学生对我国安全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第三,融入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高职学生对国情的认识,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期,特别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成为国家稳定的坚实力量。第四,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融入。在“基础”课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结合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加强学生对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操守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安全法》、《国家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高职学生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自觉守法。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感说教,对于类似国家安全教育这样课程化的内容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会极大地影响“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国家安全的内容繁多,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手段还在不断更新,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恐怕无法完全掌握全部的维护国家安全各种办法,但是,学生能够把关心国家安全,时刻思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种习惯,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因此,高职院校在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促使其课程化的同时,还需要化有形为无形,努力营造出这样一种环境:能给学生经常提供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家安全遇到的威胁,能传授给学生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和学习入手,学生生活的时时处处渗透着国家安全相关信息和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让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养成“国事天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乃至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构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平台

调查显示,高职生大都不喜欢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学,但是,由于长期的习惯养成,他们又都依赖于灌输式的教学,也就是,课堂上不愿意学,出了课堂不知道怎么学。具体到国家安全教育上,可以采用学生社团的方式,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加强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成立“国家安全教育项目组”,派出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管理组织如团委牵头,招募对国家安全相关特点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专门的社团,如“军事爱好者联盟”、“强国学社”、“新科技发烧友”、“网络达人社”等等。社团一旦组建起来,就由学生自主组织各种活动。由于不是学院官方组织,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能够自己做主,会更加乐于加入进来。学生社团也是营造学院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成员内部可以自我学习军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对外可以进行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增强国家安全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大力支持此类学生社团,为其活动提供场地、经费等实际支持,还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社团领袖进行国家安全相关的培训,也可以将学院的许多传统活动项目承办给优秀的学生社团。通过这些活动,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宣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己办活动,也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增强社团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学院还应支持学生社团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并为之提供专门经费和硬件设施,鼓励其开展活动。支持学生社团自己建设网站,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原则下,学院要充分尊重学生,加强他们自主创新、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拓宽国家安全教育的空间,将相关内容通过网络在学生中传播,不仅提高传播效果,更能让学生体验如何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这一重要的国家安全内容。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国家安全进行专门化研究、“一体化”教育和社团化方式,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职学院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如果没有专业团队,没有针对本学院专业特点的国家安全教育研究,没有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一体化”教育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对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门化研究是基础。“一体化”教育是完成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原则,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不可能是一门课程可以完成,必须由全体教育工作者实施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只有全体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都参与到其中,才能说完成环境建设。社团化方式是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学生自愿参加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亲身参与到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践经验,最终证明国家安全教育研究的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以上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构建一个适应学校专业特点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提高高职生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4-16(1).

[2]边和平,潘盘甫.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效机制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5):28-29.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8-02

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专项教育活动,以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履行国防义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斗争仍在继续,各国的较量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强大的国防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军事素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国防建设、国家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项目,涉及的学科较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历史,了解国家的安全环境,以及各国的军事发展动态,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国防教育教学注重军事科学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广泛涉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术科学等,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中,学生“摸爬滚打”,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还强健了体魄,增强了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通过国防教育,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和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防的重要潜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大学生们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安全意识,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当前貌似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斗争的方式在不断演变,由军事斗争逐渐转向和平演变,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渗透加剧。而且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一些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内挑起事端,企图破坏我国目前和平发展的现状,“、”势力抬头,企图分裂国家,海权争夺愈演愈烈,南海诸岛被严重侵占,战争也许难以避免。这些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给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在国防教育教学的认知上有误区

许多学生、家长都不明白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军事理论的教学和军事技能的训练,认为保家卫国那是军人的事情,我们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跟所学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认为那是一种多余的课程。甚至有许多高校的老师都认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也就摆在了一个从属的地位,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将国防教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独立的教研室,只是在学生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

(二)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单薄

当前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技能训练,一种是军事理论课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军事技能训练原来主要由所在地驻军负责训练,但近几年来,各高校面对驻地部队繁重的任务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始尝试由退伍兵来承担一部分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而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相当多的学校开始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讲授基本的军事知识,如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内容,但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师资却严重缺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该课程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没有国防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都不是本专业出身,而且因为专职教师的岗位变动导致教学队伍很不稳定。

(三)教育途径单一,效果不佳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生规模快速扩大,大学生参与军事技能训练的人数众多,而参训官兵和老师都非常有限,给日常的训练带来了难度,因此,大部分高校的技能训练停留在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整理内务等简单内容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训练效果。二是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受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制约和影响,相当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没有成为培养大学生军事理论素质和国防意识的主阵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缺乏理论性、前沿性、吸引力。教师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的说教,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途径单一,再加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偏差,学生不重视,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对策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国别教育;比较研究;发展;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0-01

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认知也就是对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认知,因为他们把对别国教育的研究贯穿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始终。在朱利安和库森时代,基本上是以输入他国的教育制度为使命。到二十世纪,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康德尔反对当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单纯描述”的传统,开始了对比较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探索转向方法论研究阶段。

一、建立在不同价值取向之上的单纯描述

(一)国际主义取向上的描述借鉴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提出了四点建议:(1)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3)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在朱利安的《建议》中无不体现“国际”一词。朱利安将普遍的人类教育作为各国教育的共同基础的理想和设立国际教育机构的构思远远超越他的时代,但一个世纪后日内瓦国际教育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证明了朱利安的远见卓识。

(二)民族主义取向上的描述借鉴

1831年法国教育家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教育之后,撰写了一本《普鲁士教育报告》,书中描述了普鲁士的教育行政,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责任,教师的培养、人任命和薪俸,课程的内容等。库森与朱利安不同,朱利安满怀国际合作的希望,库森主要是以外国的范例作为发展法国教育制度的借鉴。他曾经说:“我研究的是普鲁士,而我思考的始终是法兰西。”他认为借鉴的领域必须是法国国民认为有必要改革的领域,借鉴的经验必须是预示该领域改革能够成功的经验。

二、建立在历史主义基础上的比较教育理论研究

(一)强调意义理解的国别教育比较研究

20世纪后,国外的国别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朱利安时代是基于法则的分析,而以萨德勒为代表的时代则强调意义理解。萨德勒认为“比较研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那些能从一国照搬到另一国的机制,而在于证明某种外国制度之所以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实质”。康德尔和汉斯是继萨德勒之后的强调意义理解的学者。康德尔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阐述这些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被解决的,并发展教育哲学或教育原理。”

(二)以历史主义为支撑的意义理解

20世纪早期到中期,强调意义理解的比较教育专家大都是历史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因素有关,教育应该在历史、文化、政治诸背景中加以审视。离开社会和历史背景,是不能理解教育的。康德尔曾说:“如果不走到教育制度的背后去发现促进这种教育制度形成的因素,那么,就不可能了解任何教育制度以及各种教育制度之间的差异。”汉斯更是从历史的视角建立了比较教育理论。汉斯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历史之中的,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的。

三、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认知

(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在相互交错中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比较教育学者方法论研究主要是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视角构建各自的方法论体系。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可以用平行于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表述,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数量之间变化关系的研究,表达为定律或规律性的一般化陈述,强调的是定量的研究。在实证主义辉煌发展的年代,以埃德蒙・金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家的思想,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显的文化相对主义色彩。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张力,使得当时的比较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方法论争鸣与论争。

(二)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比较教育研究也在挫折中发展。在全球化、学科交融、以及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论争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认知逐渐多元化。

国外学者对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知更加深入和透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家各抒己见,涌现各式各样的方法论流派,虽然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是多元的争论才真正的促使了学科理论的发展,这是学科繁荣的表现。国外学者在国别教育比较研究中的认知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多元化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3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及腐朽思想的影响。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途径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被冲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不够深入,盲目崇拜和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信心不足,从而出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冲击面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稳定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形式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锋,这一现实的复杂性给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扰和挑战。

1.全球化动摇了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全球化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全球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大学生因对国情认识不深,极其容易向往西方的物质生活,甚至开始向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随着文化市场和教育市场的开放,境外各种文化思潮和精神产品大量涌入国门,“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1}西方国家的民主、公平和自由等价值观念也随之进入我国。大学生对各种思想的吸纳和接受使高校成为全球化下各种思潮的汇集地。一些大学生因社会阅历、经验不足,对历史了解不透,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缺乏了解,容易形成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

2.陈旧的教育方式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去“极左”思想的残留和影响,一些党员干部不敢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害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力宣传会阻碍经济发展,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加强会重蹈“十年浩劫”时期的覆辙。这种轻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象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首先,在教师资源配置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置不足,在教学上通过扩大课堂听课人数的方式解决,一两百人的课堂规模导致教育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在资金投入、课时安排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例也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僵化,方法单一,观念比较陈旧。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致使一些不健康思想有了滋生的土壤。

3.网络和影视等大众媒体缺乏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在信息、文化、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影视、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其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战略。中国在抵御其渗透方面的能力有限,电视、电影的制作在片面追求收视率、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对主流意识的宣传越来越淡化,不重视教育意义,以至于“后宫争斗戏”、“快乐女生”“闯关”等低俗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在给青年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青年学生们宣传了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功利思想和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投机思想,不同程度上配合了西方国家的西化策略,给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了负面作用。同时,我们在加强大众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创新不足,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比如面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十几年来都更新较少,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忽略了对大众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导向的规范。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1.营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环境。社会各领域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支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新闻、文艺、宣传、出版等方面都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反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各类展览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参观应一律免费;各类网站都应适时把握正确导向,大力承担社会责任,开发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面向大学生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强对学校附近的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扰乱学校正常生活、教学秩序的娱乐活动场所。严肃处理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事件。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要主动配合高校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2.坚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导地位。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强大,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活力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标准。{2}

3.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更多的强调教育内容的强行灌输,很少关注到学生的自身特点,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强调老师的主动性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高校要改变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行的灌输方式会在逆反心理与思想较强的大学生那里失去教育效果。我们不能把主流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大学生生活中的点滴之中。这样,学生们明辨是非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地提升。尊重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教育方式方法中非常重要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得以满足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分析、选择意识形态。

4.发挥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高校需要建设适应信息时代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3}在我国,大众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媒体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正确导向功能,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群体来讲,大众媒体不仅直接发挥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也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点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网络传播能力,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价值观念逐步占领网络媒体阵地。要加快完善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红色网站”,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向大学生传授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知识,为大学生解答他们关心的各种焦点、热点和疑点问题,切实发挥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关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

[基金项目:201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之扶持共建项目“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E089]

注释:

{1}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5):P113-114

{2}林艳,冯德军.关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思考.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P76

{3}林松.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P131

参考文献:

1.徐运华,赵平.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2)

2.罗映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和强化究[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5)

3.王晓方.关于加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政治与社会,2010(10)

第9篇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部高校大学生; 国家安全意识;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7.01.022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7)01-0119-05

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防线,提升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目前“一б宦贰币殉晌我国顶层战略设计,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契合西部地区的共同需求,有助于推动西部经济转型升级。而西部地区同时又是国家安全斗争的前沿阵地,西部高校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的重点对象,西部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无疑在当前和今后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工具与研究样本

为调查“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在文献研究①和专家咨询(共咨询了4位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均为正高级职称,2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1名来自东南大学,1名来自武汉大学)的基础上设计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试测、专家审核修缮等环节,最终形成了包括26道题目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从国家安全形势认知程度、国家安全政策了解程度、国家安全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法制意识、“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认知程度等维度来设计测项,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笔者于2016年3月至4月在陕西省6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6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985工程”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211工程”高校,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一般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问卷147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率为89.77%。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为708名,占53.43%,女性大学生为617名,占46.57%;大一学生402名,占30.34%,大二学生341名,占25.74%,大三学生270名,占20.38%,大四学生312名,占23.55%;人文类专业大学生376名,占28.38%,经管类专业大学生385名,占29.06%,理工类专业大学生457名,占34.49%,医学类专业大学生107名,占8.08%;387名大学生来自“985工程”高校,占29.21%,432名大学生来自“211工程”高校,占32.60%,506名大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占38.19%。

二、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一)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

在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作答情况见表1、表2。当前我国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同领域的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多且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部压力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部压力相互叠加。从表1、表2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状况的认识是基本准确的。

(二)对国家安全内涵与内容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项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知情况,回答情况见表3、表4。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做出了权威界定,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维持“安全状态的能力”。2014年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十一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3]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全面,国家安全问题已绝不仅仅体现为军事、政治方面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大系统,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从表3、表4可见,接近半数的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未能从“总体安全”、“大安全”的维度上去思考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四成以上的学生对国家安全内容的认识过于片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三)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状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回答情况见表4、表5、表6。可见,总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安全同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

(四)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政策的了解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8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的了解程度。8道题目均为常识性题目,分别为“在我国,什么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哪年”、“2015年12月31日起,中国人民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什么”、“2013年11月我国宣布在哪一海域划设防空识别区”、“在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四种国防类型中,我国的国防属于哪类”、“我国目前设置了哪几个战区”、“我国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哪天”、“目前哪国非法占领我国南海海域岛屿数量最多”。8道题目的平均正确率为51.27%,男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59.45%,女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1.89%。这些题目并非专业性强、难度高的测题,稍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的同学即可做出正确回答,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这反映出当前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和安全形势走向的关注程度并不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更加不足。

(五)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题项及回答情况见表7。从调查结果可见,整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是较为强烈的,能够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自身联系起来,将其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

(六)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行动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具体情况见表9、表10、表11。可见,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和《国家法》,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虽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四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反映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国家安全法》第 77 条规定,公民应当履行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的义务。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虽然表示面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时应该采取行动,具有较强的行动意识,但在行动方式的选择上较为茫然。

(七)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对我国而言,正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多选,请按严峻性排序)”一题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正面临的军事、政治、国土等领域的传统安全威胁能够保持清楚的认识和判断,而对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不足,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十分充分(认为我国正面临文化安全威胁、科技安全威胁、信息安全威胁的学生比例均不足半成)。

(八)对“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项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了解程度,具体情况见表13。这3道题目均为难度系数不高的常识题目,可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够理想,平均正确率仅有20.67%,可见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关内容了解程度颇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地缘政治和宗教、民族、制度、文化等诸多矛盾复杂交织的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和严重的地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除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引起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外,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4]而对于“你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否严重”一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比较严重,会面临某些安全风险”,多达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见表14),这说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不充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呈现出“强弱面并存”、“优劣性参半”的显著特征: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对我国总体安全形势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够较为充分地感知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较为强烈、对国家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国家安全政策与安全环境关注程度不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不够充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认识程度不够充分。

三、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为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工作。

(一)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完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高校存在多种安全教育形式和渠道,如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人身安全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但总体而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渠道融合不到位、认识高度不到位、理论研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西部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和准绳,完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已有资源、开拓教育渠道、构建课程体系和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组织机制、构建长效落实机制、建立特色教育机制、完善自我教育机制,坚持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理解是较为片面和狭隘的,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究其原因,可能既与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关,也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关。美国军事战略中心东移、中日争端、我国与越南及菲律宾等国之间的南海争端、日本及印度等周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并频繁军演等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国防巩固、军队强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从“总体安全”、“C合安全”的视角认识和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应融入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生态恶化、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纳入自身的教学范围和视线,并注重挖掘隐性课程的国家安全教育功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多管齐下,引导西部高校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

当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多管齐下,激发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密切关注国家的安全环境、安全战略、安全动向。在通过课程教学的同时,可采取课外参观实践、社团活动、案例讨论、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宣传栏展示等形式进行教育;在发挥传统媒体教育功能的同时,可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zone、BBS讨论区等载体传递有关国家安全重大事件、国家安全最新动向等方面的信息。重点应提升女大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

应切实增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使学生了解到在面对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时应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选择。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家安全法》、《国家法》,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国家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宪法》、《刑法》、《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对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局势和各种国内外冲突与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明辨是非、理国。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大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如“棱镜门”事件、“5・22”新疆事件等)展开教育,既要注重开展集体式的宣传培训,更要注重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浸润式的传播渗透。

(五)切实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使大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西部高校应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真正明白“一带一路”是中国之路,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发展共赢之路。同时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风险、了解管控安全风险的“良方”,这是西部高校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西部能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本文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仅对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很多深层次的因果关系、逻辑进程的总结与分析都未深入展开。关于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逻辑结构与层次维度、不同类别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差异、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等问题是下一步值得充分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螅2014-04-16(1).

第10篇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院校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植大学生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孵化器,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大学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具有信息辨别力的思维方式,要能够理性判断并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处于当下信息实时更新的“互联网+”时代,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教育方式单一化“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空间的各类信息快速传播,不论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还是随意捏造的歪曲谣言,都会迅速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关注,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复杂而又多元化,使得他们急切地想要知道事实的真相。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拥有巨大的权威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正面的理论灌输,相较于“互联网+”背景下时时可得的海量信息资源,五彩缤纷的视听信息,传统教育习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却使大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单一的灌输教育法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大学生的头脑,甚至还有可能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理论灌输。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单一性,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工作。

2.教育环境复杂化“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更加偏好于通过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手段来获取并传播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世界多元化了当代大学生与世界各地各类人群之间的交流方式途径,地理观念下的国家界线也越来越模糊,根据兴趣爱好或者思想的一致性,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团体活动,不分国家与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理想化的存在。然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却乘机利用他们国家自身的发展优势及其在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导权,大肆公开或隐蔽地兜售传播各种所谓普世价值的歪理邪说,宣扬无主权的民主,宣扬绝对的人权与绝对的自由,居心险恶者刻意捏造或者故意贬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实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煽动大学生从思想上与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分化,并恶意夸大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大肆抨击,煽动大学生,歪曲舆论导向,企图扰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进而颠覆我国大学生主体价值观,这些新的复杂局面使得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

3.教育监管机制亟待完善当前对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随之而来的自媒体蓬勃发展,大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快速增强,他们的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快,尤其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甚至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添加各种素材以使信息变得更加夺人眼球,从而造成信息的歪曲性传播。因此,大学生的某种顺手的传播行为,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及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导致野蛮暴风式传播。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各类信息,大学生难以及时进行正确判断,而我们的监管机制仅限于建立班级群或者关注学生的异常行为,根本无法约束或者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冲击当代大学生已经建立的正确价值观,严重地威胁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1.扩展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时空性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传统的教育手段中主要是由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人员在课堂,通过面对面的理论灌输方式来进行的,或者是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围绕固定而有限的信息来开展的,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呈现明显的单向度信息输入。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方式呈现爆炸式信息输出: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课后大学生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随时享受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这都有意或无意地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之中。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受课堂场地的影响和限制,为大学生实时共享信息或者接受在线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学生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共享丰富的满含“正能量”的图像视听资源,而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可以有效抵制不良言论及思想对他们的侵蚀,从而自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提升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时代,高校愈发迫切改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方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专家精准概括的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由高校教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和解读,教材以外知识内容则比较少,这种传统且枯燥的灌输教育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产生负效应。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使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实现学习资源的交流共享,还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使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与学习更加便捷,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对各类信息加以分享或评论,使他们经过探讨比对后得出正确的思想观点,这种共享共建的学习资源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增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方”合力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社会及家庭三方具有不可推卸责任,“三方”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合力做好相关工作。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借助“互联网+”,可以使高校、社会、家庭彼此之间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通过新媒体平台有选择地将意识形态教育素材融入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家庭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或者登录相关的APP软件实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各类动态,高校与家庭的双重监管可以及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持续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社会上相关的职能机构通过“互联网+”积极推动并履行社会教育义务,负责任地配合高校、家庭来全面监督大学生的日常言行,以正能量传播为主要依托,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1.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互联网+”时代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只有不断革新教育手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要求。第一,拓宽高校思政课堂。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政课”模式,打造思政“金课”,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育方式和建立教学平台,鼓励大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及时引导,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课堂阵地。同时大力推广意识形态教育的线上线下互动、线上正能量资源的共享、热点事件的共同探析,从而进一步落实思政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效用。第二,创建校园特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校党委或团委可以积极组织“革命英雄”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全面激发大学生的英雄情结,形成崇尚英雄、热爱英雄的浓厚爱国氛围,调动起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努力创建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要拓宽“红色”文化阵地,也要拓宽优秀的革命文化,实现现实与网络世界同接触,用奋发向上的各类事迹鼓舞大学生,从而巩固意识形态的教育成果。第三,大力推动社团宣传的影响力。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团组织活动紧紧相连,通过公益社团的帮扶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友爱精神,组织大学生团体走访老红军,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舍身为国的高尚情操,与此同时可以将各项活动的过程进行视频直播,或者制成微视频上传至网络与大学生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大学生可以实时互动探讨,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新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升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素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地,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的渗透力与感染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网络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全面增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素养。尤其是面对地区热点冲突事件,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客观分析,有效干预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某些暴力事件,时刻爱护国家,维护祖国利益。要让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站好队,教师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坚决不传谣、不盲从。因此,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环节,把思政工作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关注网络舆情信息、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大学生的信息沟通,以创新的思维打造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高校线上线下教育方式的实施,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以理性的觉悟、端正的立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师生“互联网+”思政工作新环境下的独特教育功能,正确运用多姿多彩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忠诚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群体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者。

3.整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为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的复杂环境,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首先,政府要推送正确的舆论信息。政府应主动占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发挥各类红色平台及网络信息主体“推送人”的作用,紧紧掌握大学生获取正确舆论的引导权。其次,高校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现实问题,因而需要积极拓宽互联网环境下思想信息交流的渠道,全面整合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向。最后,社会要营造正面的传播环境。社会在烘托营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把握主动脉唱好主旋律,依托各类智能终端,通过媒体推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信息传播环境,正面解答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第11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 大学生 价值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4-03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及周边治安、刑事案件频发,极大威胁着大学生的安全。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大学生,遇到学习、生活等环节的各种安全隐患,随时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安全危险,影响着大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影响到高校的安定和谐,因此,高校需要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预防意外伤害、抵御不法侵害中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近年来在校园内外发生的多起涉及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其原因虽然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多数当事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缺乏。调查显示,在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不法侵害缺乏预见和预案;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防范能力不足;对社会消极现象缺乏分辨能力。因此,通过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安全因素的内容和特点,增强对不法侵害的辨别力和预见性;通过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防止不法侵害。

2.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法纪意识,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又受到外来各种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易于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失于纪律或法律:大学生在校园内参与非法传销、打架斗殴,赌博、酗酒滋事、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屡见不鲜;在寝室里违章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引发火灾等危害事故的时有发生;某些大学生因为与同学产生摩擦而残害生命的事件让人震惊;个别大学生在校园内驾车撞人并蔑视法律,更有甚者,在校外撞伤路人后不但不及时救治反而惨害伤者……极少数大学生从违纪到违法,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大学生存在的糊涂认识,加强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提高法律修养,坚守法律底线,切实加强自律;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及工作后遵纪守法,抵制不良诱惑,健康成长成才。

3.有利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高校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和学生结构的复杂,不安全因素增多:如不法之徒,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增加了安全隐患;部分学生在校外租房,疏于管理,在人身、财物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校安全制度不健全,整改不彻底,隐患查而不除等;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这些不安全因素,制约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自己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最大限度避免不法侵害;帮助大学生了解校园的治安形势、不法分子的作案类型和常用手段,有效辨识园和谐稳定的“铁拳头”,有案必破,犯法必究,使不法分子在高校校园无施案之机、藏身之术,最大限度地打击不法侵害,维护校园及周边的安定和谐。

4.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国际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国内的敌对势力也未停止活动,他们妄想煽动、利用大学生闹事,破坏高校的稳定,甚至引起动乱,危害社会安定:一些敌对势力借助各种理由煽动学生去进行游行、示威等;一些敌对势力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企图“西化”中国;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等组织企图控制大学生;一些敌对势力对大学生采取金钱收买、出国担保等手段,刺探中国秘密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认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觉抵制和反对“”等组织的欺骗宣传;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涉及范围广,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教育

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也是大学生在校安全的基础。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律基础方面的课程以及《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国家安全教育

1.政治安全教育。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的冷战思维有所抬头,某些西方国家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崛起的图谋没有变。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腐败问题、收入分配悬殊、就业难;少数、分子、境内外“”挑事端;敌对势力利用民主、宗教、“”等来煽动学生闹事等。通过政治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形势,警惕敌对势力的欺骗宣传,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安全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国家安全教育法》,保守国家经济秘密和军事秘密。提醒学生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知识涉及国家和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各类常见灾害、灾难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避险知识等;开展逃生和急救等演练,以及人身损伤紧急救护和技能等。

1.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知晓预防火灾的基本常识。增强灭火技能,让大学生学会在各种场合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本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2.交通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常识,增强大学生交通安全法治观念,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医疗卫生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有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不拖延,尤其是发烧症状;不到校外的无证小诊所就诊;对于传染性疾病,需要回家疗养的,征得学校同意后,可及时回家治疗;注意非典、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4.网络安全教育。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大力提倡绿色上网,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敌对势力在网上散布的的煽动言论。

(四)人身财物安全教育

1.人身生命安全教育。普及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如用电、用火、用气安全,特别是学生公寓的用电安全;宣传人际交往的安全,特别是使女生了解如何避免受到异害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地生命态度,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规避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伤害,提高自身安全的技能。

2.财产安全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妥善保管贵重物品,不在宿舍存放大额现金,不擅自留宿外客,不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对陌生人要保持警惕,人离锁门;在教室要注意保管好手机、钱包、银行卡等,不要随意放置;拒绝非法传销,谨防受骗上当等。

(五)心理健康教育

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从容应对各种挫折,排解负面情绪,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全面客观地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促进人格的完善,杜绝或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引发的违法违纪行为和安全事故。

(六)就业安全教育

要引导毕业生克服焦虑情绪,降低期望值,面向基层就业;谨防求职受骗,保护好人身财物安全;要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安全认知;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不安全因素,打击不法侵害,最大限度保护大学生。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1.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合力”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解决安全和生命教育“三进”问题,即安全和生命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各部门力量精编高质量安全和生命教育教材;把大学生的安全和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配备专(兼)职教师,组织进行授课,规范考试和成绩管理等。其次,组织各部门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并结合本部门实际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所课程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安全教育;学工队伍与后勤服务部门或把安全教育与宿舍安全检查、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结合起来,或结合学校发生的具体安全案例进行专项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各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各部门或通过消防安全演习、求生训练、防身演练等实战演练,或通过“安全防范月” 小品、相声、征文形式等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与防范技能。

(三)抓好安全教育骨干队伍建设

1.注重专业保卫队伍建设。具体负责全院安全教育工作的保卫处应以学生的安全需要为中心,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并不断对队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对全院安全知识教育的领导能力。

2.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常年奋战在学生安全工作的第一线,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隐患排查、排除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努力,因此,这支队伍的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安全工作中至关重要。每学期应举办辅导员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技能在内的培训,增强这支队伍在安全教育中的战斗力。我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落实辅导员的待遇、出路、职称等问题,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3.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1)成立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普法协会等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以防人身伤害、防财物失窃、防心理疾病、防违法犯罪为重点的专项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2)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引导热爱保卫事业的骨干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中来,能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防卫能力。(3)充分发挥各院系学生会、团总支、宿舍自律委和各班班委在学生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中的作用。

(四)抓好“三重点”安全教育

1.抓好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有厌世、厌学等倾向的学生,要定期谈心和“一对一”的帮扶;对于经常打架、外宿、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等严重违纪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在对女生的安全教育上,主要是强化女生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以及特殊情况的自我保护等。

2.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高校应重点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

3.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重点抓好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在人群集中场所的安全教育。

(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1.坚持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化。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骨干队伍、专兼职教师以及服务部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把安全教育纳入各单位及教职工的工作量,年终予以考核。对因安全教育工作不力导致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2.坚持全校安全情况通报制度。以“安全通报栏”或“安全简报”等形式,及时持续向学生通报本校每周(月)的安全情况,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六)营造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1.充分发挥学校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充分发挥学生安全防范和普法协会、校学生自律委员会、各院系学生自律组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参考文献:

[1]周连香.浅议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科教导刊,2011,(5).

[2]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3]林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湘潮,2009,(3).

第12篇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7)01-0119-05

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防线,提升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目前“一?б宦贰币殉晌?我国顶层战略设计,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契合西部地区的共同需求,有助于推动西部经济转型升级。而西部地区同时又是国家安全斗争的前沿阵地,西部高校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的重点对象,西部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无疑在当前和今后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工具与研究样本

为调查“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在文献研究①和专家咨询(共咨询了4位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均为正高级职称,2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1名来自东南大学,1名来自武汉大学)的基础上设计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试测、专家审核修缮等环节,最终形成了包括26道题目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从国家安全形势认知程度、国家安全政策了解程度、国家安全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法制意识、“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认知程度等维度来设计测项,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笔者于2016年3月至4月在陕西省6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6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985工程”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211工程”高校,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一般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问卷147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率为89.77%。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为708名,占53.43%,女性大学生为617名,占46.57%;大一学生402名,占30.34%,大二学生341名,占25.74%,大三学生270名,占20.38%,大四学生312名,占23.55%;人文类专业大学生376名,占28.38%,经管类专业大学生385名,占29.06%,理工类专业大学生457名,占34.49%,医学类专业大学生107名,占8.08%;387名大学生来自“985工程”高校,占29.21%,432名大学生来自“211工程”高校,占32.60%,506名大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占38.19%。

二、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一)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

在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作答情况见表1、表2。当前我国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同领域的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多且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部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部压力相互叠加。从表1、表2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状况的认识是基本准确的。

(二)对国家安全内涵与内容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项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知情况,回答情况见表3、表4。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做出了权威界定,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维持“安全状态的能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十一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3]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全面,国家安全问题已绝不仅仅体现为军事、政治方面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大系统,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从表3、表4可见,接近半数的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未能从“总体安全”、“大安全”的维度上去思考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四成以上的学生对国家安全内容的认识过于片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三)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状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回答情况见表4、表5、表6。可见,总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安全同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

(四)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政策的了解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8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的了解程度。8道题目均为常识性题目,分别为“在我国,什么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哪年”、“2015年12月3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什么”、“2013年11月我国宣布在哪一海域划设防空识别区”、“在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四种国防类型中,我国的国防属于哪类”、“我国目前设置了哪几个战区”、“我国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哪天”、“目前哪国非法占领我国南海海域岛屿数量最多”。8道题目的平均正确率为51.27%,男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59.45%,女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1.89%。这些题目并非专业性强、难度高的测题,稍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的同学即可做出正确回答,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这反映出当前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和安全形势走向的关注程度并不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更加不足。

(五)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题项及回答情况见表7。从调查结果可见,整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是较为强烈的,能够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自身联系起来,将其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

(六)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行动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具体情况见表9、表10、表11。可见,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和《反分裂国家法》,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虽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四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反映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国家安全法》第 77 条规定,公民应当履行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的义务。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虽然表示面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时应该采取行动,具有较强的行动意识,但在行动方式的选择上较为茫然。

(七)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对我国而言,正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多选,请按严峻性排序)”一题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正面临的军事、政治、国土等领域的传统安全威胁能够保持清楚的认识和判断,而对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不足,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十分充分(认为我国正面临文化安全威胁、科技安全威胁、信息安全威胁的学生比例均不足半成)。

(八)对“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项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了解程度,具体情况见表13。这3道题目均为难度系数不高的常识题目,可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够理想,平均正确率仅有20.67%,可见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关内容了解程度颇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地缘政治和宗教、民族、制度、文化等诸多矛盾复杂交织的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和严重的地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除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引起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外,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4]而对于“你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否严重”一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比较严重,会面临某些安全风险”,多达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见表14),这说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不充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呈现出“强弱面并存”、“优劣性参半”的显著特征: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对我国总体安全形势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够较为充分地感知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较为强烈、对国家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国家安全政策与安全环境关注程度不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不够充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认识程度不够充分。

三、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为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工作。

(一)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完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高校存在多种安全教育形式和渠道,如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人身安全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但总体而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渠道融合不到位、认识高度不到位、理论研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西部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和准绳,完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已有资源、开拓教育渠道、构建课程体系和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组织机制、构建长效落实机制、建立特色教育机制、完善自我教育机制,坚持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理解是较为片面和狭隘的,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究其原因,可能既与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关,也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关。美国军事战略中心东移、中日钓鱼岛争端、我国与越南及菲律宾等国之间的南海争端、日本及印度等周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并频繁军演等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国防巩固、军队强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从“总体安全”、“?C合安全”的视角认识和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应融入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生态恶化、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纳入自身的教学范围和视线,并注重挖掘隐性课程的国家安全教育功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多管齐下,引导西部高校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

当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多管齐下,激发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密切关注国家的安全环境、安全战略、安全动向。在通过课程教学的同时,可采取课外参观实践、社团活动、案例讨论、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宣传栏展示等形式进行教育;在发挥传统媒体教育功能的同时,可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zone、BBS讨论区等载体传递有关国家安全重大事件、国家安全最新动向等方面的信息。重点应提升女大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

应切实增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使学生了解到在面对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时应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选择。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宪法》、《刑法》、《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对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局势和各种国内外冲突与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明辨是非、理性爱国。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大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如“棱镜门”事件、“5?22”新疆暴恐事件等)展开教育,既要注重开展集体式的宣传培训,更要注重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浸润式的传播渗透。

(五)切实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使大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西部高校应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真正明白“一带一路”是中国之路,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发展共赢之路。同时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风险、了解管控安全风险的“良方”,这是西部高校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西部能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