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数学考试时间

高考数学考试时间

时间:2022-06-17 00: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数学考试时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数学考试时间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考试;技巧;时间分配

无论是平时测验性的考试还是高考选拔性的考试,数学试卷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梯度,下了考场以后经常会听到同学们抱怨考试时间太紧,后面大题做不完等等。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试卷按“16/3/3原则”分为三部分,16道客观题、3道简易解答题、3道压轴解答题,如果同学们能学会合理的分配这三部分的答题时间并掌握难易题的答题方法和顺序,不仅可以让同学们从容不迫的面对考试还能使考生发挥自己最大的答题能力。

1.充分利用考试前的五分钟

我们平时考试还有正规高考,考试的试卷都是提前五分钟发放的,这五分钟是监考老师让我们检查试卷、阅览试卷的,但是不允许我们做,所以这五分钟一定要好好把握,不要拿过试卷来就从第一个选择题开始看,我们在没拿到试卷之前只是对试卷的空想,当拿到试卷以后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五分钟给我们的考试制定出一个大体的战略。一般建议,拿到试卷以后从后面的六道大题开始看起,这六个大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是从简单到困难,为了考试,我们平时也会练习各种各样的题,这时看试卷会发现有些题可能会是做过的或者做过相同类型的,对于这种题要先对其进行解答,这些题的分拿到手后,我们心里也会有底,对其他的题目也会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对于那些一看就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题目,先暂时放过,这样制定出一个大体的答题步骤,才能感觉对整个考试运筹帷幄,对考试充满自信。

2.在考试过程中要认真审题

数学题的考察往往会在一个字或一个数据上,读题一定要透彻,如果因为这个字或这个数据没读懂而影响考生找到解题的关键,这种情况考试是非常吃亏的,尤其是考生在误读了以后没有及时发现,还感觉轻松的解答了题,这样既浪费了考试时间又耽误了考试的进程。因此,审题这一步骤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要觉得时间紧迫而潦草阅题,真正的掌握时间是在认真审题的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脑子里一旦对这个题目有了思路,单纯的写出解题步骤是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

3.培养成一次就做对的习惯

现在有好多学生,遇到自己会的或自己觉得简单的就急着赶紧解答,就是为了给难的题目争取时间,殊不知,他们做的那些所谓的简单的题目分值也是相当大的,有时前面和后面的题目难易程度差别确实很大,他们在做题时总是存在着赶紧把全部的题做完,还得留出空来检查试卷的心理,通过我们多次的考试实战,我们会发现留空检查试卷是不太现实的,除非你做题的速度确实很快,不然很多时候会造成简单的题没做对,后面难的题也没解答出来的不理想后果。因此,考试时一定要记住,对于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题目要拿全分,一次就做对,对于不太把握的题目尽量拿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力。

4.做题顺序由易到难

一般考试都是先拿简单的题为试卷做铺垫的,不会开始就出很难的题,我们在考试中也会深有体会,考试题目是越做越难,其实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有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例如1979年的高考数学考试,它的第一个题就是大题,震慑住了很多同学,导致那一年的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这就是对心态的考验,所以从那一年开始为了能让学生正常的发挥,题目都开始遵循着由易到难的规律,首先将学生引入做题的状态,再慢慢地加大题目的难度。有的同学也很自以为,上来就会做那些比较难的题目,甚至从最后一个题目开始做起,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存在的风险太大,我们可以切身感受一下,如果考试开始就被题目吓住卡壳了,会不影响做题的心情和自信心,为了我们有一个优异的成绩,千万不要轻易冒险。

5.控制考试时做题的速度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做“欲速则不达”,平时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给我们一个大题的做题时间安排让我们作为参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调整,想必我们通过多次的训练会掌握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速度,所以一旦到了正规的考试,千万不要紧张,暗示自己考试时间紧,要加快做题速度等,这种情况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紧张越是想加快速度反而会拖累你,更不能安心来做题。我们知道,如果做题速度和平时训练的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做题的质量,因此,保持平常心是很重要的。考试和平时是一样的,我们会做的题目就是那么多,如果加快速度的话,可能会导致会做的题目做错,不会做的题目更得不了分,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做题速度是必要的,考生有时间的把握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题目中去,才能正常发挥。

6.结语

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是一定存在的,面对诸多的考试不要总是紧张或不知所措,我们平时有很多的练习,对考试流程还是相当熟悉的,所以,考试时平常心就好。在平时练习时多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做题的技巧,考试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这些好习惯,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

1.学会正确定位。沉重的考试压力是高考最大的禁忌,而压力往往来源于考生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因此正确定位是科学应考的前提。考生在经过多次模拟考试后,对自己的水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合理的心理期望应该是把预期值定在正常发挥或者发挥到平时状态的90%,这样才有利于减轻压力,放松心态。

2.学会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人的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苏联一位天才演员N.H.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就能克服这个缺陷。他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因为剧中的人物是不口吃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后,在开考前不妨用“我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一定能够过关”之类的话语来暗示自己;在遇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时,也可以用“这题别人肯定也不会做”来暗示并鼓励自己。

技法二:三个“注意”

1.注意时间分配。高考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平均1分钟要做1.25分值的题目。但是高考的时间可不能平均分配,要根据自己的数学水平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中等偏上水平的同学来说,可以这样安排:

①通览全卷。从发放试卷到开考铃响,一般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考生要利用这段时间初审试题。主要任务是查看题型和题量、试题的难易程度,还有试卷本身印制有没有问题等。我们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览全卷的过程就相当于磨刀,开考铃响就开始“杀题”了。

②选择题,一般有12题,由于有选项的参考,可以采用估算法、排除法、特殊值法等,因此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要控制在40分钟左右。

③填空题,一般有4题,每一题相当于一道小的计算题或者推理题,可以控制在15分钟左右。

④解答题,一般有5~6题,可用时间为55分钟左右,由于解答题的难度是从易到难排列的,因此要有所侧重安排做题时间。数学水平高的同学,可在后面的题目多花一些时间,数学水平较低的同学,则需要在前面的题目多花一些时间;

⑤检查答卷,可用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主要检查答题卡有没有填涂,有没有漏题,有没有答错位置等明显失误。更重要的是对会做的,但是没有把握的试题要重新验算一遍。特别是考卷的前三题,由于刚刚开考心理非常紧张,简单的题目也可能算错。

2.注意认真审题。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而非常多的考生为了贪快,往往像看小说一样浏览,经常导致看错题,考后追悔莫及。即使是简单题,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把题意弄清楚,以防看错条件、数据或者是答非所问。对于位置靠后的中等题和难题,更需要反复、仔细地研读,并且在研读的过程中圈画题中的重要条件,注明已知量和待求量。考生可以在题目空白处写出由已知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或者可能的解题路径;如果题目有图的,不妨把数据标到图上;如果没有图,需要自己作图的,可以在草稿纸上边读题、边作图、边调整图。

求学提醒:由于评卷以答题纸为依据,试卷仅在本地招办封存,因此在试卷上涂涂画画是没事的哦!

3.注意换位思考。高考试卷中总有一定比例的难题或者新题,一般来说命题者命题时是以“新题不难、难题不新”为原则的。遇到这类问题,可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命题人,那么自己要考查考生哪些知识?一些用不上的条件有什么用意?要解决这样的知识需要考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角色转换,领会命题者的真实用意,从而“投其所好”,就一定能够正确解答。

技法三:四个“先后”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容易题,再做较难题。高考试卷三种题型整体上是由易到难排列的,并且三种题型内部也是从易到难排列的,也就是说选择题的最后两题肯定比填空题的第一题难,同样,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可能比第一道解答题难。因此,考生在通读全卷后,要在头脑中快速制订解题策略,果断跳过难题,把应该得到的分数先抢到手里。当然,从易到难,也要求考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

2.先小后大。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属于小题,它们的特点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技巧性弱,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不高。因此,考生在考试时应该把简单的小题先完成,从而为分值较高的解答题预留更多的时间。

3.先点后面。高考数学解答题一般包含有2~3个小问的“渐难式”综合题,解答时可在完整读题的基础上(因为后面的问题可能对前面的问题会有提示或者验证作用),能写一步是一步。比如,可以把每个由原始条件能够推出的结论都写出来,再联合得到的结论看看能不能得到新的结论,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的问题准备解题条件,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由点及面。

4.先熟后生。同样难度的试题,考生应该先做那些知识掌握比较熟练、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攻下熟题的同时,还可以激活思维,提高思维的兴奋度,从而实现一举拿下中高档题的可能。

技法四:五个“避免”

1.避免情绪波动。当题目较难或计算量较大时,一定不能急躁,这时可以喝口水或者向窗外看一眼,从而起到平复心情、休息眼睛、整理思维的作用。此时,要想到“我难人亦难”,特别是要想着自己不是奔着满分去的,有几道试题不会也是正常的,只要自己在容易题上做到不丢分,一样能够考出好成绩。这样就能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直至考试结束。

2.避免思维定式。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大量的题海战术有时也可能导致“熟能生笨”,即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灵活性,走进死胡同出不来。

例如:(2015届江苏高考模拟题)已知实数x,y满足x>y>0,且x+y ≤2,则的最小值为

.

许多考生一看到条件“x>y>0,且x+y ≤2”都想到“线性规划”,作出可行域,但是由于多元目标函数几何意义不明朗,只能放弃。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分母和为定值的基本不等式问题。如果考试遇到这类问题必须转换思维,不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

3.避免思维漏洞。思维的漏洞是造成考生“会而不全”“会而失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拿解析几何来说,利用点斜式列直线方程,斜率不存在时要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时的前提条件是Δ> 0;过一点截距相等的直线有两条,其中一条是过原点等,都是考生容易遗漏而导致失分的地方。其他章节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考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方法 高考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科目,而高考又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到了高三阶段,数学新课已基本授完,这时的教学主要以复习为主。而复习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分数,关系到能否升得一所好大学。所以从进入高三开始,高三数学教师就要抓住复习的各个环节,注意复习策略,优化复习效果。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搞好数学复习。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一、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解题的规范性和示范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离开解题规范性。要寻求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审题规范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而语言表达规范和答案规范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在高考试卷评分标准中,主观题都是分步给分的。一般情况下,到了高三复习时,教师往往更注重大容量的题海战术,学生也疲于做题,因而经常会忽略解题的规范性。结果是教师讲了不少题,学生做了不少题,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解题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规范示范,同时要求学生在解题中规范答题,以形成规范解题的习惯,以免学生在以后的检测乃至高考中不会因为答案正确,但因语言表达不准确、推理过程凌乱、书写步骤不规范而失分。

二、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要注重代表性

有代表性的例题肯定不是那些偏题、怪题、难题,而是在问题中能融入相关知识点并富有启发性的题,并在问题解决时能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新见解。典型的例题具有代表性,研究它的典型意义,可以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第一轮复习的特点,那些虽然包含知识点多,但思维跨度大、运算量大的题要少选或不选。因为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还不具备如此的能力,所以选这样的题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逐渐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例题和习题都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专家、学者反复推敲选定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辐射性。我们通过对高考题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试卷,许多考题都是由课本习题演变、改编而成,所以,学生把课本上的问题真正搞懂了,对于考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要处理好通性通法与特殊解法的关系

特殊性是相对通性通法而言的一种解题策略,特殊法是指在解题时采用特殊的数值、特殊的几何图形等解题的策略,并且在客观题中所求得的结果就是问题的结果;或者先解决数学问题的特殊情形,而后从解决特殊情形的方法应用或推广到一般问题之上,从而获得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显而易见,相对于“通性通法”而言,“特殊法”往往显得简单、直观和具体,且容易解决。在数学高考题中,一般有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的客观题,这些试题都不需要解题过程而是只看问题结果给分,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特殊法的应用。特殊法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一个最佳的特殊化问题,因为较理想的特殊问题是极易解决的。我们知道,特殊法解题实质上是在用问题的必要条件解题,但因为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又是充分的,所以客观题中用这种思想解题是等价的,即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但是,如果是解答题,则这种做法是不完备的,犯了“以部分带全体、以特殊带一般”的错误,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熟练运用通性通法解题的同时,还要注意特殊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类的客观题中,更要注意特殊法的应用,或取特殊值,或取特殊图形等,以便轻松简捷地解决问题。我们要树立“在客观题中尽量用特殊法去解决,在解答题中以特殊法去探路”的思想,从而快而准地解决问题。

四、在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要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发挥例题的增值功能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使例题纵横延伸,其中横向延伸主要是指对例题的一题多解的探讨,纵向延伸主要是指改变例题的条件和结论,采取有层次的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挖掘问题的多解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解法上求异。在教学中需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吃透知识的外延与内涵,让他们掌握其内涵发展与外延变换,使其对知识能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能增强例题的实用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五、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要认真剖析错题,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第一论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错误是学生的共性。如何让他们在以后的第二轮复习中不错或少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把正确的解法抛给学生,虽然暂时学生会记住它们,但时间一长,往往又忘得一干二净。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如果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适时展示,让他们自己首先来纠错,这样他们印象将会深刻得多。例如解含有参数的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的有关问题时,学生经常会忘记考虑二次项系数;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学生会忘记考虑公比为1的情况;研究函数奇偶性时,学生会忘记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等等。当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地在课堂上展示。这种错误的剖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掌握,改善思维品质;反之,我们总是把正确的答案直接送给学生,则不能暴露问题的矛盾。

六、高三数学解题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反思回顾是解题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作用是在于将解题实践提炼升华,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要让“解后反思”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使之“制度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1.反思方法优化。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解出后,我们要指导学生对各种解法的优劣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方法简单,简单在何处?哪些方法复杂,复杂在哪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2.反思模式规律。对典型问题要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举一反三,掌握通法,不断提高解题能力。3.反思问题变式。对某一题目进行条件变换、结论探索、逆向思考、图形变化、类比、分解、拓广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使一道题变为一类题,使学生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探索和创新能力。4.反思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隶属性、层次性、过程性等特点。中学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等;中学数学基本方法有:消元降幂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对以上基本思想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化隐为显,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提炼、归类、应用,真正做到既用具体方法解决问题,又用相应的思想统摄思维、引领思考。

七、高三数学复习中教师要研究考试说明,培养学生意志

为了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指导高考,每年教育部都要颁布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高考考试说明》,每年相应的教材考试内容也都有一点小调整和修改。高三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搜集一些专家或教师与此相关的文章,重点研究《说明》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哪些细微变化,叙述方式有什么不同,要求上有哪些调整。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考试的变化。因此,在高三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面对,加强钻研,明确目标是从容面对数学高考的必修课。

数学高考不仅是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竞赛,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的一种较量。数学高考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而且能考查学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使学生养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因此,在教学中,高三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数学考试中的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等心理素质,并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考方向,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归纳、领会、应用,这样就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更上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