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时间:2022-10-03 00:1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三国的歇后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第2篇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有关诸葛亮(孔明)的歇后语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鲁肃上了孔明船——尽办糊涂事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第3篇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日照第二实验中学初三:臧璐衡

第4篇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多年了,深知语文作业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眼下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形式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可是现在的语文作业内容囿于课本知识,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是机械、重复的抄写,学生缺乏兴趣,如:把当天学的生字写三遍并组词,把要求背诵的课文抄写三遍等;全班都做同样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学生把作业当苦差,疲于应付,作业质量低劣,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不感兴趣。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好奇心理,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因此,作业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创新作业形式,在符合教学原则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高年级学生的潜能。我在平时的实践中,做了这么几类作业与大家分享:

一、实践作业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我想: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能不能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了课文《荒芜了的花园》,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并评一评谁表演得好:学了《松坊溪的冬天》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成图画并展览。学了表现人与人间亲情的单元让学生学会感恩,向自己的亲人回报爱,并记录下来。这样把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可以“打通”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性家庭作业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外阅读作业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课堂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我选了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书比如这学期我们读了味泰戈尔的《图书馆》、冰心的《繁星・春水》、叶圣陶的《稻草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朱熹的《熟读精思》,学生已积累了不少有关美词佳句。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设计“ 读书美容院”,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1、请你为“读书美容院”起个名,届时写在匾额上。

2、开张时请你送两句赠言。

3、准备向顾客推荐一本好书,书名《 》作者

你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4、我想邀请你在开张仪式上致辞,请你准备好发言词。

自开张以来,学生以主人姿态主动为班级的“读书美容院”献计献策,变一贯的被动做为主动做,学生乐意完成。从推荐书目中,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引用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作赠言和发言词,通过自身经历揭示了读书明理、读书养气、读书养颜,拓宽视野等诸多好处。

这样的作业既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做起作业来会兴趣盎然。

三、少量的、有梯度的书面作业。

因为书面家庭作业具有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预习将学知识提出疑问的作用,所以还是要适当布置一些。但要控制书面作业总量,注意梯度。最好运用活页式作业,这样既有基础,又有应用,还可以加点拓展!

四、经典作业

我们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布置了一次情系“三国”的作业。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学生对此文的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原因是社会上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特别喜欢其中的风云人物。面对学生的三国情结,我在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

1、如果你的绘画技术还不错,请你为自己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设计一张名片:名片上最好要画出人物的画像,在附上一段性格、事迹介绍,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评价这位三国人物。

2、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的书或者电视剧,请你为自己最喜欢或者最讨厌的一个三国人物写一段评价语,结合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评价会更有说服力。

3、如果你只从《草船借箭》一文中了解了几个三国人物,请你再读懂、读熟书本后面的选学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再结合两篇课文中的人物,积累背诵十个有关这几位人物的歇后语。

4、如果你愿意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可以和同学合作设计一下,演一演《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一作业安排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中1-2项来完成,既考虑了留给学生充裕的作业时间,也考虑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按兴趣超额完成。学生对于这样的选择性作业非常有兴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兴奋不已,纷纷讨论要选择那个作业完成,更有人已经在班级里为故事表演“招贤纳士”了。

利用作文课时间,我们进行了“走进三国”的作业交流:且看那些把张飞画得吹胡子瞪眼的,把庞统介绍得惺惺相惜的,把诸葛亮介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把三国歇后语背诵得神气十足的,把《草船借箭》表演得有模有样的,同学们画三国、说三国、演三国,感受着三国的刀光剑影,品味着三国的英雄情怀。让我欣喜的是: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班级里竟掀起了“三国热”,很多同学买来了《三国演义》,也有购买《易中天品三国》的,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下课的时候常常能听到“鲁肃”、“司马懿”、“张辽”、“赵云”等这些名字。似乎在无意间,学生为自己布置了一道“品读三国”的作业。

一颗石子能激起一池的涟漪,那是多么美的画面!教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布置作业时,面面俱到一刀切,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根源。作业的个性化是有助于“提优、抓中、补差”的。设计作业注重其层次性,并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爱我所爱”、“对号入座”,以此来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将是我们为提高作业效率而不断思考的方向。

第5篇

2、.描写春天:鸟语花香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风拂面春雨如油春意盎然

3、描写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狂风暴雨赤日炎炎酷暑难耐枝繁叶茂

4、描写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金桂飘香秋菊傲骨果实累累秋风送爽

5、描写冬天:滴水成冰北风呼呼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寒风刺骨

6、描写花: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百花争艳花团锦簇花香袭人繁花似锦

7、描写草:绿草如茵一碧千里杂草丛生生机勃勃春草如丝奇花异草

8、描写树:古木参天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苍翠挺拔郁郁葱葱高大挺秀

9、描写山:山高林密山峦起伏危峰兀立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嶂

10、描写水:水平如镜微波粼粼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碧水蓝天海天一色

11、描写风光:山清水秀依山傍水水绕山环风光秀丽风景如画湖光山色

12、描写风雨:和风细雨狂风暴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雷霆万钧大雨滂沱、

13、描写日:旭日东升日上三竿艳阳高照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夕阳西下

14、描写月:月出东山月光皎洁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月光如水月白风清

15、描写星:月明星稀满天星斗众星捧月群星灿烂群星璀璨繁星满天

16、描写早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雄鸡报晓日出东方晨雾迷漫晨光熹微

17、描写中午:光芒四射艳阳高照炊烟缭绕烈日当空、

18、描写傍晚:夕阳西下晚风习习落日余辉夕阳如丹彩霞满天霞光万丈

19、描写夜晚: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灯火辉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霓虹闪烁

20、描写雾:影影绰绰云雾迷蒙朦朦胧胧大雾迷漫雾气满天薄如轻纱

21、表示雪:瑞雪纷飞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漫天大雪大雪纷飞鹅毛大雪

22、表示称赞:赞不绝口赞叹不已名不虚传名副其实举世闻名独一无二

23、描写表情:炯炯有神目不转睛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笑逐颜开目瞪口呆

24、描写外貌:亭亭玉立虎背熊腰眉清目秀面黄肌瘦如花似玉尖嘴猴腮

25、描写心情: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欢天喜地悲痛欲绝忧心忡忡心如刀绞

26、描写动作:左顾右盼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摩拳擦掌拳打脚踢手舞足蹈

27、赞颂品质:拾金不昧舍己为人坚强不屈大公无私见义勇为刚正不阿

28、坏品质:口蜜腹剑自私自利心怀鬼胎狼心狗肺口是心非狼狈为奸

29、表示说: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议论纷纷口若悬河谈天说地出口成章

30、表示看:走马观花瞻前顾后面面相觑察言观色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31、表示笑:哈哈大笑眉开眼笑笑逐颜开嬉皮笑脸捧腹大笑哄堂大笑

32、表示哭:痛哭流涕泪流满面泪流如注悲痛欲绝泪流洗面

33、表示想:左思右想不假思索胡思乱想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深思熟虑

34、表示人物心理:忐忑不安心急如焚提心吊胆闷闷不乐心事重重暗暗窃喜

35、表示认真: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心致志

36、表示朋友多、情意深:同甘共苦形影不离深情厚意同生共死情同手足

37.表示绿色: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流一碧千里郁郁葱葱

38、带有颜色: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面红耳赤黑白分明青山绿水青红皂白

39、表示颜色多: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颜六色

40、表示场面热闹: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擦踵热闹非凡

41、赞建筑物: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42、赞工艺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43、含有数字:一目十行二龙戏珠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发百中千言万语万紫千红

44、含反义词:承前启后弄假成真舍近求远异口同声大惊小怪积少成多

45、含近义词:花言巧语千方百计左顾右盼欢天喜地胡思乱想明争暗斗

46、含人体器官:出人头地千钧一发扬眉吐气狼心狗肺虎背熊腰胸有成竹

47、含“手”:手舞足蹈情同手足妙手回春眼疾手快心灵手巧指手画脚

48、含夸张成分:怒发冲冠顶天立地排山倒海人山人海翻天覆地胆大包天

49、含比喻成分:铁证如山水平如镜骨瘦如柴守口如瓶胆小如鼠红叶似火

50、源自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51、源自历史故事:程门立雪完璧归赵三顾茅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指鹿为马

52、源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后羿射日

53、有关战争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神出鬼没兵贵神速围魏救赵

54、表示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坚定不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知难而进有始有终

55、含有虎字:虎头蛇尾虎背熊腰虎口脱险虎视眈眈调虎离山放虎归山

56、带有“龙”字:生龙活虎龙争虎斗龙飞凤舞画龙点睛车水马龙叶公好龙

57、含有马字:马不停蹄马到成功指鹿为马一马当先走马观花心猿意马.

58、含有牛字: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角挂书对牛弹琴九牛二虎之力

59、含有鸡字:鸡飞狗跳闻鸡起舞鹤立鸡群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毛蒜皮

60、含动物名称:羊肠小道鼠目寸光狗急跳墙如鱼得水狐假虎威惊弓之鸟

61、ABB式:冷冰冰白茫茫绿油油沉甸甸毛茸茸亮晶晶黑乎乎红艳艳

62、.AABB式:世世代代日日夜夜原原本本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口口声声

63.ABCC式: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得意洋洋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文质彬彬

64.AABC式:亭亭玉立夸夸其谈井井有条历历在目恋恋不舍津津有味

65.ABAC式:自言自语无穷无尽一心一意不慌不忙半信半疑人山人海

66、关于团结合作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心同德

67、关于取长补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博采众长多多益善

68、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贪小失大舍本逐末轻重倒置小题大做

69、有关读书、治学的: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70、含“然”字:跃然纸上浑然一体安然无恙哑然失笑肃然起敬油然而生

歇后语

一、《三国演义》歇后语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张飞穿针——粗中有细4、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5、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6、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7、草船借箭——满载而归8、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0、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11、关公赴会——单刀直入1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13、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

二、《水浒传》歇后语

1、梁山伯的军师——无(吴)用2、李逵卖煤炭——黑对黑;黑上加黑

3、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4、老虎扑食——三股劲

三、《西游记》歇后语

1、孙悟空大闹天空——慌了神2、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4、猪八戒戴花——自美

5、白骨精给唐僧送饭——假慈悲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7、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四、《红楼梦》歇后语

1、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2、贾宝玉爱林妹妹—好梦难圆

3、正月初一—元春4、爆竹除旧—迎春5、花香扑鼻—袭人

五、其它:

1、王羲之练字—入木三分2、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3、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4、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5、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6、打开天窗——说亮话。7、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8、瞎子点灯—白费蜡。9、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10、龙王爷跳海—回老家。11、浪子回头—金不换。。12、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1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1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15、聋子的耳朵——摆设。

16、包公断案——铁面无私17、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18、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19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20、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2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22、芝麻开花—节节高23、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24、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25、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26、白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27、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28、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29、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30、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六、十二生肖歇后语

1、鼠进书箱—咬文嚼字2、老鼠过街—人人喊打。3、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4、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5、虎口拔牙——胆子大6、兔的尾巴——长不了

7、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8、偷鸡不成——蚀把米。9、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 导入 方法 学生 兴趣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引言,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的设计,教学实践也证明,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六种,以期抛砖引玉:

一、故事导入法

先讲一个短小精悍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比如《林黛玉进贾俯》这篇文章,可以先讲《红楼梦》第一回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激发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周瑜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悠远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是那么和谐;那么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

三、趣味新闻导入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天,在这个世间发生的趣事,不胜枚举。它们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如若从中撷取几朵,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我在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引了两条趣闻: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僻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有一次记者去采访,碰到一村妇,当无意提到葡萄牙时,村妇顿时惊讶万分:“什么?葡萄牙?葡萄还有长牙的?我活了50多年,从来没听说过。”(生笑)其二:曾经浏览网页,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某县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成语,突然,他大声说了一句话,接着迅速躲在讲台后面,等了一会儿才出来,说:“同学们懂了吗,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误人子弟!(生笑)前一个例子错误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开理解,闹了笑话;后一个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剥,也出了洋相。可见,有时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

四、手机短信导入法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机短信早已是E时代青少年的宠儿。如果在导语中适当运用,必将和学生碰撞出火花。我在上《项链》时,以一则手机短信开场:

偶然与你相见,你双眼对我放电,遇此尴尬场面,我的站姿不敢改变,想用视线与你划清界限,你竟张嘴有吻我的意愿!我的妈呀!——

我故意戛然而止,有个大胆的男生喊:“哪个男孩这么大胆子”(众生笑)

我笑了,说:“你上当了!谁家的大狼狗没拴铁链!”(众生大笑,那男生害羞垂头)

我紧接着引入正题: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初见呢呢!但最后才知原来是看见狗了!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所以,这就叫……(学生答: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

五、打油诗导入法

打油诗,听其名就感觉滑稽可笑、饶有趣味。若合理地引入导语,必将增色不少。有次上课,我说,同学们,我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

多情是蠢猪,

痴情真糊涂。

无情才叫帅,

绝情最冷酷!(众生笑)

当然这些话说得有些偏激,但是也真实地反映了某种不良现象。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如此。杜十娘是何等多情和痴情!李甲又是多么无情和绝情!

六、谜语、歇后语导入法

谜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猜谜、说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很应该也很必要。

比如我在介绍著名作家老舍时,并不是一上来就讲他生于何时何地,哪一年写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这样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开场的——我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先能猜出来:第一,“挑嫩的”;第二,“晚年离婚”。(生笑)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

第7篇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南部,南与辽宁省接壤。象教寺就在库伦城里。

清初,统治者对蒙古族实行封禁政策,除设盟旗制对蒙古各部分而治之,还有诸多严格的限令,诸如不许蒙古人习汉文,说汉话,取汉名,不许汉人到蒙古人居住的草地开垦耕地、经商等等,目的是实行愚民政策。同时还大兴喇嘛教,规定蒙古人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到寺庙当喇嘛。为了鼓励,规定有诸多优惠政策,因此,蒙古人纷纷走进寺庙,就连王公贵族也趋之若鹜。一时间,草原上寺庙林立,梵音不绝。

满清政府在把蒙古各部改为“盟旗制”的同时,还将蒙古各部分为王爷旗、都统旗和喇嘛旗三种。其中,喇嘛旗系仿效“政教合一”体制,旗内宗教、行政、司法、财政、税收等大权统归该旗寺庙达喇嘛掌管。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所设的喇嘛旗共有7个,其中有5个在漠北蒙古(现外蒙古)一个在漠西蒙古(青海),而漠南蒙古(现内蒙古)仅有库伦旗一处。

作为喇嘛旗的库伦,很快确立了在东部蒙古的佛教中心的地位,仅在库伦镇这一区区弹丸之地,就建立大小寺庙70余座,一时间梵音缭绕,香客如云。

作为喇嘛旗,清政府给予其他蒙古旗所没有的优惠待遇,使这里形成了一个“特区”。频繁的宗教活动,除吸引来周围蒙古信众之外,也有来自内地的汉人到此经商,不久就形成繁华的街市。同时,持续不断地寺庙建设又使得大批汉人工匠、画匠常年居住于此,并有的在此安家落户,使库伦成为清代早期中原文化最早渗入的地区。

在库伦寺庙里,最显赫的非“三大寺”莫属。三大寺,是兴源寺、象教寺、福缘寺的总称。在建筑结构上采取汉藏结合式,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群面积为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其中,兴源寺建于1649年(顺治六年),竣工于1650年(顺治七年)。清廷赐名“兴源寺”,并赐蒙、汉、藏三体文字匾额。康熙五十八年扩建。福缘寺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象教寺建于1670年(康熙九年),因象教寺为库伦行使政教权利的中心,在建筑格调、布局上和其他寺庙迥然不同,佛殿只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面积为扎萨克达喇嘛居住会客、印务处办公场所。二层小楼即坐落在象教寺佛殿后面,是一个四面建有围墙的独门小院。这里是扎萨克达喇嘛住宿和会客的专用场所。

二层小楼青砖蓝瓦,为硬山顶建筑,共有五间。门前有石柱两根,刻有珍贵的石刻蒙文对联,石柱上端支撑起二楼的阳台。阳台宽约一米五,对一层楼又可起到雨搭的作用。雨搭之下、门楣之上镶嵌有四十幅戏曲彩绘,每间八幅,计四十幅。因为有雨搭的保护,使得画面免受日晒雨淋,因而得以保存较好。但毕竟经受了三百四十多年的风雨,有个别画面剥落严重,加之雨搭与墙壁结合处漏水所致,有的画面上有明显的水渍痕迹。

虽然象教寺从建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但40幅彩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少有人了解它的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处的特殊位置。

在象教寺二层小楼的四周,有一圈高大的围墙,其南面有一座大门,西侧另开一扇小门。过去,僧俗人等要到这里拜会喇嘛及办理公事,均需走西侧小门。小门南侧开有一扇小窗,来人首先要通过窗口向值班喇嘛说明来意,再由值班喇嘛通报,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现在在窗口周围,坚硬的砖墙上有很多粗如手指,深浅不一的洞,这些洞密如蜂巢,最深的有一两寸,这就是等待接见的人打发等待的寂寞,用手指挖出来的。受到接见的僧人及蒙古王公,均要在值班喇嘛的引领下,躬身而进、躬身而出,对于“高高在上”的戏曲彩绘,几乎连正眼看一下的机会都很少。

再有,住在这里的扎萨克达喇嘛都是由朝廷委派,且大多由青海藏族喇嘛充任,庙里的喇嘛都是蒙古族,对中原文化了解很少,对戏曲就更是知之甚微,因此即便是常来常往的喇嘛,也难免对这批精美的彩绘熟视无睹。

解放后,解散喇嘛,销毁器物,象教寺同三大寺一起,成了旗党政机关的办公场所,戏曲彩绘本当有机会昭示出本来面目,但终因地处偏远,文化相对滞后,致使这批彩绘始终淹没于世间。近年来,为了恢复民族宗教活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库伦旗花巨资对三大寺进行整修。1985年,三大寺被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曲与宗教

在汉民族的寺庙文化中,戏曲与寺庙向来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这是与戏曲的“悦神”功能分不开的。旧时凡建寺庙,大多在寺庙对面建有戏台,每逢庙会,都要为神仙演戏以取悦之,以求得风调雨顺,祈福纳祥。但这一文化形态只是在内地道教和汉传佛教中盛行,并未影响到广泛流传于、青海和内蒙古的“黄教”,即喇嘛教。但这并不说明喇嘛教中不含有“悦神”方式,而是有着他自己的独特形态。藏传佛教中的“跳鬼”即跳查玛舞,就是其特有的方式。在象教寺前面有一个宽阔的广场,就是当时跳查玛舞的场所。

自清初开始,清政府把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作为“国策”,不惜重金广修喇嘛寺。同时,也给内地汉族工匠、商人打破禁忌,进入蒙古地区创造了一个契机。

蒙古人历来以毡房为庐,居无定所,不擅营造,要建筑大规模的寺庙,就要假汉族工匠之手。在调查中,当地百姓都说库伦旗最早的工匠、画匠来自山西,这一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山西寺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以五台山为中心,形成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在长时间的寺庙建筑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寺庙建筑工匠和画匠。从库伦旗三大寺建筑风格来看,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大都以硬山顶、歇山顶等形式为主,整体风格是以中原建筑风格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揉进藏传寺庙的风格。

山西又是戏曲大省,影响广泛,并对后来山西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梆子都有较大影响的山陕梆子就发源于山西、陕西南部接壤处,后向北分别发展成山西梆子(晋剧)和陕西梆子(秦腔)。这些工匠、画匠长期从事寺庙建筑、修缮,又深受戏曲文化的滋润和影响,有着较浓厚的戏剧情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十幅戏曲彩绘位置不是很显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兼具有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因为在高高的门楣之上、雨搭之下,门与檩条之间有四十多公分高的一条空隙,在没有玻璃采光的条件下,用彩绘作为弥补,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办法。营造像象教寺这样规模的庙宇,事先自然会有一个较完整的设计,但这种设计通常只注重整体风格结构,主体功能等,诸如门楣上方的空隙如何装饰这样的细节,应属画匠分内之事。当然,绘画题材应有多种选择,如山石草木、花鸟鱼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当时的花匠为何选中了戏曲故事题材已经不得而知,但选择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题材,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座小楼并非寺庙礼佛诵经的佛殿,作为扎萨克达喇嘛起居会客的场所,这些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戏曲彩绘故事,也不失为对枯燥的僧侣生活的一种调解。

戏曲彩绘的艺术及研究价值

北京历经金元明三代,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到清朝中期,北京昆曲、高腔、乱弹三强鼎立,但作为后起之秀的乱弹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而以典雅细腻著称的昆曲愈见式微。其中又以形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更为活跃,山陕梆子平民化,生活化,更加贴近民众,其声腔的豪放粗犷也更符合北方群众的性格。

戏曲史上有名的“徽班进京”发生在象教寺彩绘完成三十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后经多年的改造磨合,最终于道光至咸丰年间正式形成京剧。在此期间,除了“徽汉合流”以外,又大量吸收了“花部戏”,即各地方剧种的优点,并从中移植改编了大量的剧目,其中,从山陕梆子中受益匪浅。

通过彩绘可以看出,绘画者对戏曲是十分熟悉的,这可以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服饰等各方面得以验证。在画面上,多处保留着舞台演出的痕迹,如《双打店》、《五花洞》、《(铡)美》、《打金枝》等表现室内的戏中尤为明显。绘画者完全是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观察。所有房屋都没有前脸,左右两侧无墙或只有半截墙壁,这都是旧时戏台的痕迹。然而,绘画者的思路并没有完全囿于舞台,而是发挥了大胆的想象,扩展了舞台空间,通过左右两侧虚拟的墙壁,可以直接看到室外的景物,或花草,或山石树木,不仅使画面丰满,也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在绘画时,充分运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优势,巧妙地铺排人物,使画面上每一个位置上的人物都清晰可见,且栩栩如生。

四十幅戏曲彩绘中的《宫门挂玉带》表现的是唐朝李渊病重,秦王李世民深夜探病出宫,听到建成、元吉在张尹二妃宫中饮酒取乐,李世民将玉带摘下挂在宫门之上以示警告。故事中人物既有分处宫内外,又有宫门阻隔,如采用一般的画法,至少需两幅以上作品。而彩绘用敞开式宫殿,借以表现宫中人物饮乐场面,又以一座没有宫墙的“宫门”分出宫内外,手法之巧妙,人物神态表情之细腻入微,令人惊叹。

彩绘中内容十分丰富,有春秋故事,如表现伯牙摔琴的《马鞍山》,表现伍子胥的故事《杀府》、《昭关》,此外有三国故事,也有唐宋故事,还有取自民间传说的神怪故事《五花洞》、《照(赵)州桥》。其中,以三国故事最多,计十五幅,其次为《红鬃烈马》故事六幅,从《彩楼婚配》到《大登殿》,基本概括了全剧。

难能可贵的事,现在戏曲舞台已经很少上演或已成绝响的剧目,在彩绘中也有表现,如《红鬃烈马》,现在舞台演出通常是《算粮》与《大登殿》连演,跳过中间的《银空山》、《收高士稷(纪)》两折,在彩绘中,就绘有《收高士稷(纪)》一折,可谓难得。

三国戏,是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最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演出。《三国演义》就是在吸取了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再度创作而成,《三国演义》的问世,又反过来促进了三国戏的编演。在现存山西地方戏传统目录中,三国戏剧目多达150多出,仅次于京剧。剧目之多,甚至超过了《三国演义》的回目120回。在彩绘中有关三国剧目,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是诸葛亮,其次为关羽、曹操。此外,还有张飞、吕布、貂蝉、马超、黄忠等。在脸谱勾画上,绘画者采用了舞台化与生活化相间的手法,剧中的花脸,如张飞、姜维及“红净”关羽,均采用舞台化妆,而生角、旦角,如吕布、王允、貂蝉等都采用生活化,作为丑角的人物,如建成、元吉、《五花洞》武大郎、县太爷等,也没有按舞台演出时“三花脸”绘画。这种虚实相间的手法统一在一幅画面中,相得益彰,有着极强的观赏性。

《红鬃烈马》故事深受广大底层民众喜欢,是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象教寺戏曲彩绘选取了其中六折,其中不乏绘画中珍品。《彩楼婚配》说的是丞相之女王宝钏彩楼抛绣球招亲,也是彩绘中人物较多的一幅,彩楼下争抢绣球的各类人等及看客各具形态,呼之欲出,锦衣绣帽的纨绔子弟,短衣毡帽的底层劳动者,熙熙攘攘、你争我夺,振臂高呼者,袖头高挽者,后来居上者,倒地挣扎者,可谓丑态百出,不一而足。

画面右侧立一老者与一荷锄者,二人神态自若,宛如世外,使画面动中有静,顿生情趣,表现了绘画者极高的绘画技巧和把握人物的能力。与之相媲美的,是三国戏中的《舌战群儒》,画面上诸葛亮端坐正中,气定神闲;张昭等东吴谋士或垂头丧气,或跃跃欲试。唯一的武将黄盖顶盔冠甲,器宇轩昂,众多人物无一雷同。同是人物群像,《彩楼婚配》与《舌战群儒》表现手法各异。

戏曲彩绘错别字辩误

在彩绘中,每一幅画面都书写有故事名称,这些名称或写在旗帜上,或写在房檐下、柱子上,或写在画面边缘,白底黑字,外加或方或圆形边框,为辨识画面内容提供了方便。但有一点令人不解,就是这些名称中出现很多错别字,在四十幅彩绘中,共出现错讹十幅十一字,此外,还有《宫门挂玉带》字迹缺损较严重,但其中的“带”字的字形明显不对。有错别字的画面分别是:《审律》(《审录》)、《侍环》(《赐环》)、《奉义亭》(《凤仪亭》)、《鸿鸢捎书》(《红雁捎书》)、《收高士稷》(《收高士纪》)、《斩马枢》(《斩马谡》)、《霸州》(《巴州》)、《照州桥》(《赵州桥》)、《美》(《铡美》)。其中,有些错误是明显的,如《赵州桥》的“赵”字误写为“照”、《铡美》的“铡”误写成“”、《斩马谡》的“谡”误写成“枢”等等。

有些错误查证起来就相对困难,如《赐环》原本是三国戏《连环计》中一折,但现在并不单独演出。彩绘《侍环》画面上共计四人:正中桌后坐一人,三角眼、蓝莽、丞相冠、挂黑满。这一形象与现今戏曲舞台上之董卓完全相符。画面右面侧坐一人,着红袍,挂三绺髯口,下站一女子,红杉,绿披。另外,有一侍女立于戴丞相冠者侧后,场景与三国戏中王允宴请董卓完全相符,故下站女子应为貂蝉。此外,这幅彩绘与《貂蝉拜月》相连。经反复查找,在山西梆子现存传统剧目中找到《赐环》一折,经判断,这一幅彩绘上所书“侍环”应为“赐环”之误。

《收高士稷(纪)》是全本《红鬃烈马》中一折,在《赶三关》和《银空山》之后,西凉国代赞公主协助丈夫薛平贵收服高士稷(纪)的故事。现今舞台通常是在《算粮》之后接演《大登殿》,《银空山》、《收高士稷(纪)》两折基本已成绝响。查有关传统戏曲目录,山西梆子和京剧传统剧本高士稷均为高士纪。

第8篇

关键词:拓展链接原则;文本;能力;迁移

在近年的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都有课外链接部分,它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产物,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体现了新课程中“回归生活”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考试方向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都会相应设置“拓展链接”环节,或将所学过的文章进行类比,将新旧知识融汇整合,或将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增加语文课的内涵。但是,在“拓展链接”这个环节中,有许多教师处理不是十分恰当,使语文课变了味,变成了思想教育课、环保课、探索课,甚至幻想课,导致语文课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升级公开课,讲的是《死海不死》。整节课是说明文知识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探讨都很少。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文章结尾那句“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来进行拓展:面对死海水位日益下降,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如何来拯救死海?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观点也很新颖,极富挑战性。有的学生提出为死海扣大棚,减少死海的蒸发量。有的提出把死海冻结,然后运到异地保护。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老师也不纠正和引导,而是一味地肯定和鼓励。我曾多次对那节课进行反思和推敲,但总觉得那是一节“变味”的语文课。它缺少的是课文本身具有的文体知识和文章内容,它的拓展也不是充分利用生活、社会资源,而是引导学生“胡思乱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拓展环节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原则

这一原则多运用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多是传统名篇,而且内容多有交叉。所以课后链接多以新旧知识的融合、巩固为目的。《三国演义》是初中新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学生只要粗略读过,或者看过电视剧,其中的很多典故都会知道: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学生知道的相对较少,老师可以借这次拓展来引导学生积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妄自菲薄;苟全性命;欲擒故纵;作奸犯科等等。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学生或多或少知道些,可以发挥大家的力量来收集。第二题,是第一个题的加深,不但要知道关于诸葛亮的相关知识,还要能在框定的范围内答题。第三题,是文言文和诗歌的整合联系。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属于此题的拓展范围。

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根据本课写出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天下忧。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醉翁亭记》的课文内容来对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从而达到新旧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学过《爱莲说》,让学生积累和“莲花”“”有关的诗句,都属于此类拓展。

二、以文本为基础的原则

拓展应该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文本所设计的内容纵向或横向延伸。不能信马由缰,脱离文本。一中考议论文《心系一处》最后一题: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也属于这类拓展,学生答题,必须联系文章心系一处,并获得成功进行论述,否则就是无效答题。可见,平时的课堂拓展是脱离文本的,是远离语文教学的。我们的课外拓展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优美的特点来设置:从生活中找出能表示时间的脚印(大自然的文字)的事物,模仿文章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三、有利于能力迁移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能力最终要回归到生活应用中去,变语文能力为社会实用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的拓展链接应该注重语文能力的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语文教学通过拓展这一环节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以设置一个拓展链接: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从其他资料上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写一段导游词。这个拓展题的设置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也是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契机,还是语文实用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一举多得。一中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一道有新意的拓展题: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把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名词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语文课切实走进生活。

当然,语文课的拓展链接要遵循的原则还不止以上三点,还要遵循适时、适度、共鸣性等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作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罗贯中笔下的他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更有忠顺勤劳之诚,匡扶社稷之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天下“第一奇人”,看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如何演绎自己炫美的人生。

诸葛亮其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他未曾出山,就已在隆中定鼎三国,三分天下;出山后,充分发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大胜赤壁,辅佐刘备成就帝业;刘备死后他又定南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为守,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3岁。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此外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帅哥,更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阅读《三国演义》,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智慧、谋略、忠诚、机敏、博学……

神机妙算,堪称神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足智多谋,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隐居隆中,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长远战略思想;出山后两败曹军,使关、张去隙:“孔明真英雄也!”奠定了他在刘氏集团内部的威信,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既避开了周瑜的暗算,又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无论大小战争,他都能轻松应对,赤壁之战,他“草船借箭”计谋超群,“巧借东风”神乎其神,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另外他还有“锦囊妙计”未卜先知,空城一计,吓退孟德,八阵图谱,困住陆逊,甚至是死诸葛都能吓走活仲达。另外他能遗计斩魏延、显神保蜀民、预知邓艾偷渡阴平等等,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他的智慧,不仅作者赞其“此万古之人不及也”,连对手都盛赞他“真神人也!”“我不如也!”鲁迅也评价他“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小说中的传奇人物,诸葛亮与汉主刘备可谓肝胆相照,他为刘氏江山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是多方面的:作为军事指挥家,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使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作出以攻为守的战略选择,“六出祁山”,直至病死五丈原;作为政治家,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知遇之恩。刘备三顾之时,诸葛亮仅是一个26岁,没有任何功名的布衣农民。刘备能枉驾三顾,这让诸葛亮大为感动。不但如此,刘备临死时,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莫大的恩宠和信任,更加激励了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他励精图治,屯田兴兵,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康熙就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千虑有失,瑕不掩瑜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品格亦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智谋策略亦有失策之处,情感上也有私心和七情六欲。罗贯中在神化诸葛亮的同时,也敢于展现其性格的不足:一是用人上的失误。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在华容道上用他,他放走了曹操;让他镇守荆州重地,结果使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此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马谡,言过其实,刘备就曾告诫过他,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让他镇守汉中咽喉街亭。丧失街亭,使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二是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北伐役中,魏延就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的战略,但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竟未同意,结果错失战机,后邓艾灭蜀,正是用此偷袭之策。三是领导艺术欠缺。作为辅国之臣,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手下人才的发展,防碍了人才的培养,结果他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另外他没有坚决制止刘备的冒进,没有肃清刘禅身旁的小人,这些都是造成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直接原因,为他的靓丽人生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考题点拨

例1:(2007年天津市试卷)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填空:

在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中,写了许多表现诸葛亮才智的故事,如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个(用五个以内的字概括)。东吴的主帅周瑜风流儒雅,有勇有谋,但气量狭小。嫉妒孔明的才能,非要置他于死地,结果却是屡遭失败,在临死前不禁仰天长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此题根据情节把握名著的细节。考查名著,一般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考生只有熟悉这些内容,明确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才会应对自如,从容作答。解答时要理清脉络,不可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示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任选其一);既生瑜,何生亮。

例2:(2010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卷)判断文学名著表述是否正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

点拨:名著情节的考查,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这包括体现人物成功的事迹,大家熟知,流传极广的事迹以及人物转折或成语俗语中涉及的情节。考生在备考时,应学会归纳,归类处理,以备考查。

参考答案:正确。

例3:(2006年四川省资阳市试卷)某校初三(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腐败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

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

乙方:

丙方:

丁方:

点拨:此题考查考生阅读名著的感受。读名著,切忌读死书,更不能迷信书本。要理解内容,以之为鉴,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走向成熟的养料。解答此种题型,应亮明观点,然后引用人物事例说明人物性格,表明作出选择的理由,表意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众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孔明听毕,汗流遍体 ②言讫,叩头流血

③先主谓众官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3)文中“先主”相对_________而言,指的是_________,该故事概括为“_________ ”(五字以内)。

(4)选段中孔明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试结合小说说明先帝的“知遇之恩”表现在何处?

2.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1)仿照示例,试从小说《三国演义》中找出相关情节,印证上面的评语。

示例如:约官职――街亭失守,用人不当,自贬三级。

(2)陈寿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3.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又再度向刘备推荐。请写出你所认识到的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并用相关情节证明。

性格特点:_________,印证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写出下列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成语、歇后语和名句。

(1)诸葛亮吊孝――

(2)诸葛亮眉头一皱――

(3)三个臭皮匠――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

(6)个个_________;家家居易百乐添。(仿照加点字格式填写)

参考答案

1.(1)①完毕。②完毕。③对……说。(2)我即使肝脑涂地,又怎么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呢!(3)刘禅;刘备;白帝城托孤。(4)示例如: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

2.(1)示例如: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七擒孟获。(2)《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60-0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好奇心才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就等于启动了学好历史课的最原始的动力。那么,怎样在平常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各种科学技巧,使历史教学更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完成历史学习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来谈谈。

一、研读教学大纲,以课本为教学主要材料之一

认真研读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清楚大纲目标,才能灵活选择一节课所需要的合适素材。把课本作为主要材料之一,选择恰当的历史典故、歇后语、成语、小故事、图画、图表等素材形成一节课程的内容,所选择的素材必须与教师课程目标相吻合,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对学生理解教材、记忆知识有帮助,决不能为趣味而趣味,选格调低俗的素材。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趣味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已有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能灵活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香港时,配乐播放的中英交接仪式,请学生全体起立致敬,让学生从行动到感官意识到这是多么庄严和神圣的的时刻,体会中华儿女曾经的屈辱和如今的自豪,无需华丽的语言,就能使课程体现出本节课的情感价值观。

三、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程。情境导入法如同拍球中的“短、平、快”,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初一历史上册《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中,我就是通过讲述有关人的起源几个神话传说再结合类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提问导入法的特点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知识的新境界。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充分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温故导入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固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拿破仑帝国”一节,这样设计导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最早出自何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人物、事件的欲望。

四、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

从心理学来看,初中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三国鼎立》中的人物时,多媒体出示人物,借用评书中讲解人物的方式,简单给人物刻画线条。他是乱世奸雄,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前后两个历史小事件反映出了的两面性,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物,不愧史书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廖廖数语,结合历史事件形象刻画了曹操的人物形象。 五、巧妙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11篇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

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

生充分地读,读得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读出情味,读出方法,读出语感,读出语文的素养。"因此,我们

要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让朗读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让书声琅琅成为语文课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对那

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咀嚼思考、品味赏析,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学生在审美

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情趣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以读为本,课内务实高效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真正做到"

以读为本"呢?我设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按照"初读-细读-精读"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以读代

讲,以读促思,以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培养语感,带动写作。

1、初读感悟,理解脉络,感受语言之美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脉络。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是教师范读,可以运用课件教学——范读,让同

学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把学生带进课文描写之中,吸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布置自学要求,

逐字逐句地读通课文,力求人人读正确,做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草原》一课,先揭示课

题后,出示课件有关草原的风景图,教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有感情地范读,把同学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草

原中,带进相敬如宾、载歌载舞的欢乐的场面中。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了

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的场面。

2、细心品读,创设情景,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应精心创设阅读情景,指导学生细心品读,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如教学《观潮》时,我们

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在欣赏了多媒体所展示的景象之后,

再精读文本,此时那美妙的乐声、浩荡的潮声、朗朗的书声自然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景。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

声音非常响"美妙意境,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之势。

3、潜心研读,斟词酌句,品味语言之美

研读就是学生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基础下,领会文章的内在含义,进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

者运用的手法。在这个环节中,则采取配乐朗读、引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法,达到有感情朗

读,从而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受到意境美、语言

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处理完解释题;指明读后及时正音;让大家齐读,渲染瀑布壮

美的气氛。最后让学生个别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想象出阳光、紫烟的色彩和飞流轰鸣的声响;还让

学生通过读,仔细体会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由于重视学生的读,所以,这节课上得活、上得巧,教学效

果很理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以读为本,课外读写同步

学生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阅读兴趣引向课外,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休闲

,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同时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课外阅

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加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体会周围的情和思,关心自己

和别人的家庭,就能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学生就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1、不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

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语文教学首当其冲就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外

读物也趋向鼓舞,产生心中喜悦,从而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我常常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

他们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学过《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目《三国演义》;学习了《海底世界》,又可以向学

生推荐《海底漫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效果颇佳。同时我又善于从学生中寻

找榜样,如来时成绩不好的文棉同学因为爱看课外书,使得她的作文用词异常丰富,值得同学学习。我就

趁热打铁,鼓动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盼着

读,恋着读,沉浸在读书的欢乐海洋之中。

2、广泛博采课外语言勤练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可边读边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

片断摘录下来,以便重点学习,还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为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

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我常常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将文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语以及精彩片断抄录下来

。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试着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想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

生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大胆地试写读书笔记,做到每读必写,逐步养成习惯和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

3、适时拓展课外阅读促写作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

越见深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

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如商店门口的"你的微笑,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又如"希望工程"

的宣传语:"感受阳光,给予希望";2008年奥运会的广告词:"因为奥运,所以梦想;因为梦想,所以北京

"……都是很好的生活语言材料。综上所述只是一个基本结构模式而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

材的类型和体裁特点采用不同的读法来组织课堂结构。要以读为本,辩证施教。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空

间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甘于动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了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对此,"课标"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感受

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体验审美的乐趣"、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

读量,提倡少做练习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我们共同努力,去

实现这样的美好蓝图:让"阅读"不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和形式,还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英汉习语;来源;翻译;文化特色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语言的结晶。英汉习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语习语包括习惯用语、谚语和许多俚语表达;汉语习语可以被大致分为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粗俗语。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英汉习语有很多共同点,都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适当地使用习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没有习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单调而干涩无味。

正确的翻译习语有助于对整个句子和文章的理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时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很多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所以,习语的翻译是译者的难题,也是翻译理论者关注的话题。

一、英汉习语的来源

首先,大多数习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习惯用语,比如水手发明了很多和海洋有关的生动的短语,运动员使用运动方面的习惯用语。这些习惯用语产生于各行各业,它们不仅简洁、口头化而且生动形象,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久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下广泛使用,其中最生动最有用的习惯用语逐渐地由普遍的对话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最终被广为使用。比如share happiness and woe (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指利用有利条件首先采取行动;become reconciled (言归于好)指化敌为友。Harmony brings wealth (和气生财)指人缘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习语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它们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如the apple of discord (不和的种子)指争端,祸事;Pandora’ s box (潘多拉的盒子)是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装着所有罪恶的盒子。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个习语源自《伊索寓言》。一只饥渴的狐狸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设法去摘,结果还是够不着。最后它只好悻悻走开并自我安慰地说:“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还没熟透呢。”

再次,宗教是习语的重要来源。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深受宗教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习语。圣经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习语,事实上很多的圣经短语至今还出现在口头的对话中,但却很难去追溯它们的根源。如olive branch(橄榄枝)源自圣经,意味着“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义为“讲和”。《旧约·创世纪》中说,“上帝降洪水灭世,义人诺亚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无恙。洪水稍退,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水势,鸽子回到方舟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洪水已经消退。”后来人们就将橄榄枝看作平安、和平的象征。现在,“伸出橄榄枝”这个习语已被中国读者广泛使用。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自中国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达也是产生习语主要来源之一。圣经之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英语习语最丰富的文学来源,这些习语被广为使用。如,Achilles’ heel(阿咯琉斯的脚踵)来自著名希腊史诗《伊里亚特》;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总之,习语不仅和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还和其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和心灵境界等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习语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和习语的民族性特点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有着漫长航海历史的岛国,所以很多英语习语都和大海有关;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村,因此农民的俗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惯用语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丰富体验的结晶,由农民在劳动中积累并代代相传。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英汉习语的来源丰富多彩,又往往带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层含义,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和翻译。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修辞手法等。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可遵循如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东西方人们对于感情、客观事物和社会经历等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有少量的英语习语,不仅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而且隐含意义也相同。这时保持直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还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和风格,且增添了语言表现力,译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汉语中的“瑞雪兆丰年”就直接译为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糖衣炮弹”直译为 sugar-coated bullets;“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直译为 be strict with oneself and lenient towards others。英语中的Wall has ears直译为“隔墙有耳”; olive branch直译为“橄榄枝”;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牙还牙”。

转贴于 2.意译法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时,此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来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如:汉语中的“纸包不住火 ”应意译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译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 西方读者也许会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尤其在一定的语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译,意思明了,有利于整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又如:汉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常常意译为 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塞翁”这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中国的读书人大都熟悉,但西方人大都不熟悉这个人物,若采用直译,会让西方读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英语中的rob Peter to pay Paul 应意译为“拆东墙补西墙”,正好和汉语的习语意思相对应。若直译为“抢彼得的钱付给保罗”,中文的读者会引起歧义,不能达到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3.对等翻译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内涵意思和形式结构上都很相似,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法,即互相套用同义习语。这种译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语的形象、风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习惯,体现目标语的文化特色。例如:汉语的“爱屋及乌”可以套用英语习语 Love me, love my dog. 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又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特色;英语中的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可以套用汉语中的“杀鸡用牛刀”;又如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可套用汉语习语“宁为鸡头,无为牛后”。

4.音译加注法

汉语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称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法,可以直接音译过来再添加解释性文字,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的翻译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文化风味、修辞形象,又容易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者也易于理解。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加注的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西方读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大师,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充分地向西方读者传达了原语中的文化信息。

5.直译加注法

有些习语的起源非常复杂,直译不能充分表达其含义,而且不宜用太长的译文对其详加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好借助注释说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如英语习语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若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很快出去喝酒”,译文表面上似乎忠实原文,可目标语读者不明白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会出去喝酒,也许会误解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殊不知,星期五是英国的发薪日。此句译文应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大醉”。翻译时通过这样的加注法,“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的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又如:He that lives with Muses shall die in the straw,若直译为“和缪斯住在一起的人将死在草堆里”,会让中国读者很困惑,若在后面加注“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在死后才出名。”其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翻译的目的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习语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翻译过程比较复杂,即要做到“信、达、雅”,还须斟酌、权衡,尽量兼顾“音、形、意”几方面,以达到最佳效果。翻译习语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五种方法,既要充分表达出原习语的含义,保留其生动、简洁、深刻和幽默的特点,还要再现原文习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色彩。

参考文献

[1]Chitra Fernando.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及应用[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3]郁福敏、郭珊.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