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

时间:2022-07-23 23:1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门诊口腔感染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门诊口腔感染管理

第1篇

1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门诊拥有众多不同种类、形状复杂、较难清洗的医疗器械,通常与患者的口腔黏液、牙齿、血液以及唾液等进行直接接触;同时这些医疗器械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不能一次性使用,一般都需要清洗和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但由于口腔门诊的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在交接、空腔等部位残存着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这些未能清洗干净的残留物极易造成医疗器械的污染,进而造成患者交叉感染[2]。此外,口腔门诊还存在一些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牙科注射器具、根管器具等,都是传染疾病的常见传播媒介。

1.2诊治环境的污染

口腔门诊医院的诊治环境是极易被忽略的感染危险因素。口腔门诊是集中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接待、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场所,众多口腔疾病患者在此环境下进行呼吸、吐出唾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器会将带有病原菌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血液甩出在空气中,极易造成治疗环境空气、地面以及物表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口腔门诊空气合格率低于70.0%,治疗期间飞出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液体是造成口腔门诊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3,4]。

1.3一次性医用辅料的污染

棉签、棉球、垫布、纱布以及纸巾等都是口腔门诊常用的一次性医用辅料,一般用来清理患者血液、唾液、止血等,这些与病原菌密切接触过的一次性辅料如果不能合理回收处理,极易传染病原菌,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门诊常见的一次性杯子、医用手套、镊子以及注射器在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4医务人员交叉感染

口腔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口腔病患部位、唾液以及血液等进行接触,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无菌防护意识,未能及时对与病原菌接触部位进行清洗或者进行清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都会使医护人员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源。

2控制感染的管理对策

2.1加强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首先医院应该定期对全体医人员进行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对于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同时组织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参观,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规范操作,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治疗完成后及时摘取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手卫生,处理好一次性辅料。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自身未受疾病传染或本身不是传染源,将自身从交叉感染中摘除[3]。

2.2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制定“口腔门诊专业操作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门诊一次性医用辅料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口腔门诊防护感染相互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一次性辅料等进行消毒处理[5]。①每次进行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时都应保证至少2人在场进行操作,同时严格正确对过程进行记录。②对于结构复杂、接触病原菌的高危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浸泡消毒-高压高温灭菌的流程进行。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探讨研究防护感染措施,不断改进现有操作规范。④建立健全相应的相互监督、赏罚分明的制度,做到大家相互监督、改进有赏、违反必惩。

2.3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消毒

口腔门诊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排除这一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①地面清洁。定期打扫口腔门诊的地面,重点清除治疗时飞溅出来的血液、组织碎片以及灰尘,然后将新洁尔液喷洒在地面,仔细清洁门诊室内的每一处。②全面消毒。在对整个门诊进行清洁打扫后,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才能达到排除诊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地面、物表;用紫外灯消毒照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③日常保持。对口腔门诊进行清洁和消毒的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及时处理血迹,定期清洗门诊内的牙床、手柄、头托等。

2.4妥善处理一次性医疗辅料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与患者黏液、血液或者组织碎片等有密切接触的棉签、棉球、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辅料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注射器、探针以及手术刀片等尖锐器械应放置在专用利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置。

2.5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和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常见病原菌的日常检测,定期对口腔门诊的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以确保现行的消毒管理规范措施能够达到目标效果。此外,对于用于口腔门诊的消毒灭菌液应定期更新,以避免适应性耐受菌的出现;同时还应记录紫外灯以及空气消毒机的工作时间,做好日常监测。

3总结

本文对我院口腔门诊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门诊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多次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操作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①加强感染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②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③注重日常环境维护,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④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陈致诚.口腔诊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2-914.

[2]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胡秀琴.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73-75.

[4]袁有兰.门诊口腔科的消毒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38-139.

第2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口腔医院;医院感染;门诊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67-03

医院感染是与医院的建立相依并存的世界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的诊疗技术、抗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病原微生物类型的不断演变,医院感染已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已成为评价医护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1]。

医院感染能明显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延误患者康复时间,给个人、家庭、医院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不断有关于医院感染的严重事件的发生的报道,这些感染事件给患者和医院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口腔是人体的四大菌库之一,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生态系统[2]。口腔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综合医院有着许多共同性,但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医院感染日益被重视,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成为重点,做为口腔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贯穿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每个环节。所以,加强护理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口腔医院的特点

1.1 口腔医院的特点

口腔专科医院有着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3]。门诊患者多,儿童和老年患者较多。口腔疾病的诊治基本上都是在口腔内进行和完成的。口腔医院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于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分泌物、血液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可以直接污染各种设备、器械以及医护人员的手等。

2 口腔医院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2.1 空气介导的交叉感染

在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各种器械和物品,牙钻、洁牙机在高速旋转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沫、气雾和气溶胶,这些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气沫、气雾和气溶胶对诊室内的空气、物体表面造成污染,还可以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口、眼、鼻黏膜及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内,从而引起医护之间、医患之间以及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2.2 口腔医疗设备介导的交叉感染

2.2.1 口腔手机、三用枪介导的交叉感染 口腔综合治疗台内部管道系统复杂,与连接在其上的手机、三用枪等一起组成了口腔的基本治疗单位。当综合治疗台、手机停止转动的一刹那,手机头部的空气呈现负压的状态,该状态已经Ojajavi等实验研究证实。这种负压状态可导致患者口腔内的血液、分泌物吸入手机内部的水、气管道系统和死腔,病原微生物会在管腔壁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同理,用于冲洗口腔和干燥牙体表面及窝洞的三用枪也会产生回吸现象。由于手机、三用枪是有腔器械,而且管腔细小,不易清洗。若处理不当,再次使用时回吸物质就可能随着转动喷出的水雾进入另一患者的口腔,造成交叉感染[4]。

2.2.2 其他口腔治疗装置介导的交叉感染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种口腔治疗装置配备越来越多元化,如高频电刀、牙髓活力测定器、光固化机等均要进入到患者的口腔内进行操作,常在短时间内反复为多个患者使用。若无全面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控制污染的措施,将会成为介导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2.3 口腔材料、药物使用过程中介导的交叉感染

口腔的各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口腔的各种材料和药物,如口腔内科在治疗牙髓炎、龋病等常会使用安抚镇痛、窝洞消毒、盖髓、失活、干髓、根管消毒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每个患者的用量并不大,常常很多患者共同使用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取拿并与其他药物混合在一起调拌,在操作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稍有不慎,极易成为交叉感染的介导。

2.4 口腔印模、模型介导的交叉感染

口腔修复、正畸科的患者,口腔印模直接接触了患者口腔内的唾液甚至血液,表面有很多微生物,包括某些致病菌,若口腔印模未经消毒处理即灌注模型,则很容易在技工室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

3 护理管理在口腔医院门诊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3.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组织

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组织医院护理系统中相关人员成立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是每一个科室的负责人,管理小组针对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近远期工作计划并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切实可行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计划是做好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的第一步。管理小组要通过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随时抽查以及深入一线等途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医院感染的各项预防措施持续处于良好的状态。

3.2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培训力度

有针对性地专业培训和教育是做好医院感染的基础。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对护理人员不断地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等的培训和教育;选派骨干护士参加有关的医院感染培训班;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关于消毒供应室的“两规一标”,不断强化和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在护理工作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在进行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5]。

3.3 诊室环境管理

保持各诊室的空气流通,自然通风,尤其在使用空调时,更要注意诊室的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以减少空气中各种微生物的含量。每日诊疗结束后,用含氯消毒液刷洗痰盂、擦拭台面、有薄膜覆盖的物体及时更换薄膜,湿拭清洁地面,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液及时清洁地面,用臭氧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减少细菌存留造成的污染。

3.4 在诊治患者时要做到“六个一”

口腔疾病的诊治基本上都是在口腔内进行和完成的,接触到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所以,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对每个患者都应做到“六个一”,即一套检查盘、一副或多副手套、一支或多支手机、一套小器械、一套隔离膜、一杯消毒液。

3.5 四手操作

是在口腔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四只手同时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平稳而迅速地传递所用器械、材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

3.6 正确洗手

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预防感染扩散的措施,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6]。因此,在进行操作前后都应做好手的卫生,应正确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双手[7]。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进行传播,每一诊室或每一诊疗椅位,均应设洗手池,要求其位置便于医护人员使用。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即使用脚、肘、膝操作开关或感应开关。使用医用洗手液,擦手巾必须清洁干燥,一人一用,最好是使用一次性擦手巾。洗手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

3.7 个人防护

强化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意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即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规范着装,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在为患者治疗,特别是开髓、洁牙时要戴面罩或眼罩,对治疗中患者的双眼也应给与保护。在做牙体治疗时使用橡皮障,可以有效地减少唾液、血液而形成的污染气雾,同时也可以防止治疗中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创伤和继发出血。标准预防强调的是双向防护,既可以防止病原菌从医护人员传播给患者,也可以防止患者把病原菌传播给医护人员。在口腔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距离极近,如果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及防护意识不强,则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8]。

3.8 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

对使用后的器械,严格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口腔器械种类多、形态大小不一、材质各异。如钻针短小,前端为多层次锯齿状,不易清洁干净;如手机,精密度高,为有腔器械,有水、气道管腔系统,手工无法清洗干净。口腔器械使用频繁,被血液、唾液、炎性坏死组织等污染的机会多,必须严格消毒或灭菌。对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对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器械,包括手机、车针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对接触患者完整皮肤、黏膜的器械,包括口镜、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对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前必须消毒。本院对重复性的医疗器械,均在使用后由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

3.9 维持就诊秩序,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士是医院内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每一项护理操作、每一条规章制度都应该向患者做必要的宣传教育,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以及预约复诊时间等,都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以使患者能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疾病。同时,管理好患者、维持诊室良好的环境和秩序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之一。

3.10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点,是护理管理的一部分。严格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储存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保洁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组织他们学习《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以及关于医疗废物、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严格做到医疗废物分类放置、及时清运,并在工作中做好防护措施。

3.11 监督及监测

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助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等的监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科室,进行整改或改进。

3.12 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于口腔专科医院,每一个科室都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其中消毒供应室又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对消毒供应室加强监督检查,规范用物处置流程,提高消毒供应室人员的意识和素质,对消毒灭菌物品按规定进行各项监测,保证全院消毒灭菌物品的供给。

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等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而这些技术措施都离不开护士的护理操作。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涉及医院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护理工作贯穿了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因此,护理管理工作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7.

[2] 赵佛容. 口腔护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03.

[3] 吴红梅,陆金星.规范化管理在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0,8(8):2037-2038.

[4] 郭敬珍,沈迈旗. 加强口腔科消毒灭菌的规范管理[J]. 中国学杂志,2004,21(1):76-78.

[5] 陈茜,彭丽娥,宋军燕,等. 综合性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8):135.

[6] 钟秀玲,程棣研. 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

[7] 赵中,何惠明,唐金梅. 综合性医院2011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9):140-143.

第3篇

方法:对口腔器械以及收集进行消毒。

结果:要想控制医院感染,就需要对医护人员加强感染知识方面的培训、对感染因素进行加强管理、医护人员加强个人卫生、保持通风以及消毒。

结论:在口腔内科门诊中,容易出现感染,同时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问题。有关制度的完善,规范医疗流程以及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得到减少。

关键词:口腔内科门诊 医院感染控制 措施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5-01

一旦口腔内科出现感染,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传播疾病[1]。我国目前的口腔内科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受到环境以及不同感染原因的影响,对医院感染的控制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对口腔内科门诊的感染控制是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对口腔内科门诊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出了无菌手机的使用,大部分人认为无菌手机要比高压蒸汽灭菌的效果好。但是在使用无菌手机方面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2]。目前所使用的手机通常都是采取真空脉冲进行灭菌,主要因为它能将冷空气气泡充分的排出。采用预真空脉冲灭菌器进行灭菌,能使灭菌的效果得到确保,也能更好的将器械保存。

蒸汽灭菌法主要是针对个人的灭菌方式,对曾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采取蒸汽灭菌法会严重的损耗医疗器械,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的戊二醛对其进行浸泡。并没有同患者发生接触的器械,在使用超声波进行清洗以后,采取高压蒸汽做进一步的灭菌。清洗完器械以后,将其放置在手机袋中,标注上有效日期以及时间,避免发生错误。

2 方法

2.1 对医护人员加强感染知识方面的培训。在医院的发展中,需要医护人员加强自身在感染方面的知识。在当今的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医护人员诊断水平以及感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医院可以开展关于感染知识方面的座谈会,这有助于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全面了解,同时也能使其熟练的掌握灭菌的操作过程。医护人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临床的治疗做进一步的总结,使医院发生感染的概率得到降低,这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医护人员的工作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必须做到工作的合理性。

2.2 对感染因素进行加强管理。随着人们年纪的增加免疫能力也会下降,患者本身的体质较为特别,并且医院集中了许多微生物,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在口腔内科中,患者的口腔疾病有很多种,在免疫能力以及防御能力方面都有所差别。要及时的检测病原菌,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要合理。根据容易造成患者感染的因素,医院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这样能将感染的路径阻断,进而实现对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

2.3 医护人员加强个人卫生。相关的研究表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卫生,能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降低到50%。在口腔内科门诊中,医护人员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使交叉感染得到避免,对感染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患者以及医护人员个人所携带的病毒数量。有关的实验证实,刺破内层手套的概率是2%,刺破外层手套的概率时候10%,医生可以戴上双层的手套,这样能使针刺的情况得到避免[3,4]。医院的条件许可,在对患者进行诊疗以前可以让患者带上一次性的手套,能使患者携带病毒以及发生感染的情况得到减少。如果患者的皮肤出现损伤的情况或者是有过感染,医生可以带上双层手套,这样能使患者以及医生本身的安全得到保障。

2.4 保持通风以及消毒。患者进行口腔治疗以前,使用消毒液,冲洗患者的口腔黏膜,进而达到消毒的作用,这样能使患者自带病菌量得到减少,同时也能使交叉感染的情况得到避免。口腔门诊的患者比较多,在加上医院的环境较为特殊,在门诊的空气中通常会有大量细菌产生,所以要注意门诊的通风。

3 结论

在口腔内科门诊中,容易出现感染,同时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问题。有关制度的完善,规范医疗流程以及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得到减少。医护人员要对灭菌以及消毒的过程进行了解,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此外,还要做好对医疗设备以及器械的消毒工作,对引发感染的因素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叶宇,黄卡立.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在口腔科门诊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5):122-124

[2] 崔彩霞,杨彦第,崔涛.浅谈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对卫生员管理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03):133-135

第4篇

本文作者:吴慧琴、马翠琴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口腔门诊是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之一,口腔器械物品血液污染是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血液传播性疾病传播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1〕,与其他科室相比,口腔门诊的患者多,医护人员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而且口腔门诊器械形状复杂,污染严重,清洗消毒困难,历来是消毒灭菌关注的重点,因此做好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口腔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全县口腔门诊消毒情况,2009-2011年每季度对县城、每半年对乡镇的口腔诊疗器械、口腔门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和紫外线灯辐射强度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

1方法

对口腔诊疗器械、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和紫外线杀菌灯进行采样检测。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开展采样和检测;对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诊疗器械按灭菌级器械进行采样和检测;对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诊疗器械按消毒级器械进行采样和检测;采样方法是用棉拭涂抹法,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2〕。空气用9cm直径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置于室内采样点1.5m高处暴露5min,然后将采样平板置于37℃温箱,培养48h,计数细菌总数。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用沾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进行涂抹采样,然后将棉拭头剪入采样液管内,震荡洗脱取样置于37℃培养48h,计数细菌总数,检测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中消毒剂取样1ml加到盛有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后,取样作活菌计数及检测致病菌。紫外线杀菌灯采用紫外线强度测定仪距灯管中心1m处测定。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规范标准进行结果判定。消毒级口腔诊疗器械以细菌总数≤20cfu/件(100cm2),不得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灭菌级口腔诊疗器械不得检出存活菌为合格;室内空气以细菌总数≤200cfu/m3(Ⅱ类环境)和≤500cfu/m3(Ⅲ类环境)为合格;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以细菌总数≤5cfu/cm2(Ⅱ类环境)、≤10cfu/cm2(Ⅲ类环境)且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使用中消毒剂细菌总数≤100cfu/ml且不得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紫外线杀菌灯以辐射照度值≥70μW/cm2为合格。

2结果

2009-2011年每季度对县城、每半年对乡镇采样1次,3年共采样412份,合格378份,平均总合格率为91.75%。其中消毒级口腔诊疗器械合格率为94.35%,灭菌级口腔诊疗器械合格率为88.89%,室内空气合格率为87.5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5.83%,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100.00%,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95.83%,紫外线灯合格率为85.42%(表1)。所有消毒与灭菌后的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均未检出致病菌。

3讨论

口腔诊疗器械侵入性操作多,使用频率高,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的潜在危险大〔3〕。通过这3年的监测发现,平罗县口腔门诊口腔诊疗器械和环境在消毒与灭菌方面整体较好,但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缺陷,乡镇卫生院和部分个体口腔门诊不能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开展消毒、灭菌效果自我监测工作,部分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消毒知识贫乏,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消毒剂使用不规范,消毒液配制不合格,达不到消毒效果。诊疗环境对诊疗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管理,严格紫外线灯的使用管理和加强照射强度的监测,提高室内环境卫生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医务人员相关感染知识的培训,使口腔诊疗规范化,预防和控制各类医源性感染事故的发生。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呼市综合医院的口腔科门诊诊疗室空气、工作台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总数、消毒剂的有效含量、使用中消毒剂的染菌量以及诊疗器械的无菌检验等。

1.2 评价方法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与灭菌评价方法及标准》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

2 结果

本次对呼地区6所医院的口腔科门诊进行的消毒灭菌效果检测中,共采样100份,合格97份,合格率为97%,消毒剂染菌量和诊疗器械无菌试验合格率均为100%,其他依次为物体表面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97%,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100%,消毒剂有效含量的合格率为100%。

3 讨论

3.1 感染途径

3.1.1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3.1.2 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患者而致感染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3.2 对策

3.2.1 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2.2 加强环境管理,作好个人防护 口腔科诊室、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用紫外线照射2次/d,1 h/次。诊断桌、窗台、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均做到规范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正确规范的洗手是避免医院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为确保医患安全,操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

3.2.3 更新口腔器械,改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的品牌,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机清洗: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 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首选方法,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拨髓针、牙周刮治器、拨牙钳、牙挺、洁牙器、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刀柄、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调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再清洗擦干后分类,独立包装,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3.2.4 牙椅管道系统的消毒 下班前每张牙椅用0.5%健立素含氯消毒液抽吸消毒,开诊前、收诊后用快速手机排气、排水1min,牙椅表面采用诗乐氏消毒液在治疗结束后抹洗,痰盂随时保持清洁。

第6篇

【关键词】 口腔门诊 艾滋病 控制对策

1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年报告,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世界上已有2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全球共有332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世界艾滋病新闻会上联合通报了中国艾滋病病情: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2008年1~9月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虽有所减缓,但是地区分布差异大,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并且,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

2 艾滋病(AIDS)在口腔门诊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HIV)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唾液、、泪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组织之中,潜伏期短的2个月,长的可达15年[1]。口腔治疗时,口腔器械如拔牙钳、牙科手机、车针、拔髓针、洁牙器等接触口腔唾液、粘膜和血液,如果不彻底进行消毒,极易引起感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高速牙钻机在治疗停止瞬间形成的负压将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致病菌回吸到手机内部造成手机水、气管道的污染也会造成HIV的感染和传播;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在口腔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造成传播;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戴手套操作,医生的手就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介[2],更为严重的是口腔医务人员一旦染上HIV又可传染给病人。如亚特兰大DCD报告了3名牙病患者因治疗牙病而被1名患有AIDS的牙医所传染[3]。

3 艾滋病(AIDS)在口腔的临床表现

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显示,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患者可出现各种口腔病损。艾滋病的口腔表现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艾滋病在口腔的常见病变如下:

3.1 白色念珠菌病。HIV感染者口腔发生念珠菌病占61%[4]。在没有任何诱因,如无放疗、化疗史,无长期用激素、抗生素史以及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情况下,患者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怀疑艾滋病。

3.2 舌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常发生在舌的双侧缘,表现为白色斑块,表面不规则,为垂直皱褶状突起和毛发状病损,不能擦除。

3.3 牙周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可发生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并可在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

3.4 卡波基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肿瘤常位于上腭的两侧,其次是牙龈,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大小形状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损。肿瘤出现溃疡时可有疼痛感觉。

3.5 其他口腔表征。单纯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非霍奇金氏淋巴病等。

4 口腔门诊医生对艾滋病认知和防护情况调查

2008年7月,我们参照三九健康网艾滋病频道调查问卷修正并补充相关内容,对东营区辖区内210名口腔医务人员以现场匿名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知识来源、传播途径、检测、发病机制、治疗、口腔内损害的表现、职业危害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应答率100%。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答对率较低;对艾滋病能否通过血液、唾液、、分泌物传播答对率为68%; 对艾滋病在口腔病损的知晓率为42%;对职业接触感染危险性估计过大的为79%;27%的口腔门诊医生表示愿意为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治疗;89%的口腔医生认为应单设艾滋病人诊室。一次性器械应用率为84%;治疗时戴口罩、手套者占57%。综合医院与个体医院、口腔诊所在防护措施方面有显著差异。

5 口腔门诊消毒情况调查

2008年10月,我们对东营区辖区内34处口腔门诊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进行了调查,34处口腔门诊均有高压消毒锅,有齿科专用高温高压灭菌器的占78%,消毒制度健全的占84%,手机一人一用一消毒占56%,开展消毒效果监测的占45%。通过调查,只有少数口腔门诊能够做到规范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而多数口腔门诊存在规范消毒不规范,未开展消毒效果监测,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口腔门诊存在把消毒设备当摆设,不进行严格消毒的现象。

6 口腔门诊艾滋病感染控制对策

艾滋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波及地区广和死亡率高,而且尚没有杀灭HIV的有效药物和手段,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所以重在预防。通过对口腔门诊医生艾滋病认知、防护和消毒情况的调查,发现口腔门诊在防控艾滋病感染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我们感到加强口腔门诊艾滋病防控措施刻不容缓。主要对策如下:

6.1 加强宣传培训。口腔门诊医生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熟知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危害,全面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特别是要熟练掌握艾滋病在口腔的发病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漏诊、误诊。另外,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既不要歧视,也不能恐惧。

6.2 加强内部管理。

6.2.1 完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口腔科门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等综合方法的实施,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血源性感染发生。

6.2.2 严格消毒。设置专用的口腔清洗消毒室,配齐必须的设备,如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注油机、牙钻及基本数量的手机。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5]。口腔门诊医户人员要熟练掌握《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印模托盘、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使用后要认真清洗,除去表面的污物,尽量选用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如果手机周转有限,用2%戊二醛消毒1min,仍然有较好的消毒作用[6]。经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的器械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消毒液一般夏天每3天更换一次,冬天每6天更换一次,使用频次高的可适当缩短更换时间。

6.2.3 加强监测,确保质量: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定期对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质量。对压力灭菌器采用工艺、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每锅次、每件器械和物品的灭菌质量。对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器械的功能完好、清洁明亮、无锈迹。每月对器械的灭菌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

6.2.4 规范操作:口腔门诊医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另外,在治疗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每治疗一个病人都要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尽量使用一次性的诊疗器械。提倡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对无防回吸的高速牙钻机,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6.2.5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对口腔门诊产生的一次性以及普通医疗废物要每日进行消毒焚烧,必要时将焚烧残渣深埋。对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地面,用浸透0.1%次氯酸钠溶液的布擦掉后弃入一次性用品袋与医疗废物一同焚烧。

参考文献

1 刘甘露等.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2 尹美女.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7;9(22):89

3 史久成等.艾滋病及其口腔疾病(一).口腔医学,1997;17(3):165

4 刘甘露.蒙坚.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第7篇

关键词: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硬件配置

口腔卫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在各类口腔诊疗机构数量增加的同时,诊疗技术水平以及感染因素的控制等环节上却良莠不齐,增加了患者感染乙肝、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可能性[1]。为此,开展对辖区内口腔诊疗机构的普查,可以为卫生部门日常监督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泰州市内所有开展口腔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包括下辖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泰兴市、靖江市和市辖范围内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门诊部、口腔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等。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

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口腔科室设置部分,依据可比性、共有性和重要性三个原则,结合日常工作经验,选择感染控制相关环节的调查项目制定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医务人员现场操作、工作环境清洁与消毒、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1.2.2现场调查

对下辖市区主管医疗卫生监督的监督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集中时间在2015年1月-2015年3月对各自辖区内的口腔诊疗机构进行普查。

1.2.3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查漏补缺,将数据录入EpiData3.1软件生成数据库,导出数据到Excel2007和SPSS17.0后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地区与类型分布

泰州市开设口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共有185家。按地区统计,各市、区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姜堰市(38家)、兴化市(37家)、靖江市(34家)、泰兴市(32家)、海陵区(19家)、市辖区(15家)和高港区(10家)。按诊疗机构类型统计,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乡镇卫生院(64家)、口腔诊所(62家)、综合医院口腔科(32家)、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13家)、口腔门诊部(12家)和二级口腔专科医院(2家)。其中,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是指设有口腔科目的妇幼保健院(所)、厂矿医务室、非口腔类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

2.2患者接诊情况

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的年均患者接诊量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平均每家单位的日均接诊患者例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50例次、综合医院口腔科20例次、口腔门诊部9例次、口腔诊所7例次、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7例次、乡镇卫生院4例次。

2.3消毒与灭菌方法

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物理与化学方法均使用的有98家,单用物理方法的有73家,单用化学方法的有14家。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的单位数共计143家,总体使用率为77%。不同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一次性诊疗器械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1%,口腔门诊部占83%,乡镇卫生院占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77%,口腔诊所占68%,二级口腔专科医院为0。

2.4清洗、消毒与灭菌区域

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有50家,其中综合医院口腔科19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23家,其他口腔诊疗机构8家;在清洗消毒间的有100家;在诊疗区域内的有80家。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均有在诊疗区域内清洗消毒的情况。清洗、消毒或灭菌间(区)平均面积大小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55.2m2,其他预防保健机构53.1m2,乡镇卫生院12.8m2,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2.0m2,口腔门诊部7.9m2,口腔诊所6.1m2。

2.5设施设备配置情况

选取机械清洗设备、水枪、水池、酶洗液配置四个调查项目。泰州市185家口腔诊疗机构超声清洗机等机械清洗设备总体配置率为59%,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和口腔门诊部配置率达100%,配置率较低的为乡镇医院口腔科,占34%。配置清洗用水枪的共有58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31%。按机构类型统计,除二级口腔专科医院配置率100%外,其余均未完全配置,配置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19家,占31%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家,占13%。见表2。

2.5.1烘干设备

选择是否配置烘干设备、气枪、擦干用消毒纱布以及是否自然晾干4个调查项目,一家单位可以选择多种干燥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完全配置烘干设备、气枪及擦干用消毒纱布,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未达到100%。配置专门烘干设备的共有29家,总体配置率为16%;配置气枪的共计有55家,配置率为30%;采用自然晾干的有82家,占44%。

2.5.2包装材料、器具

包装用材料、器具包括布类、硬质容器(方盘)、一次性纸塑纸和一次性无纺布。一家单位可以使用多种包装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的四种包装方式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硬质容器(88%)、布类(51%)、一次性纸塑纸(42%)、一次性无纺布(20%)。按照机构类型分析,硬质容器(方盘)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使用率均为最高,布类在综合医院口腔科及乡镇卫生院中使用率较高。

2.5.3消毒、灭菌设施设备

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采用物理方式消毒、灭菌的,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总体配置率最高,为56%;配置率最低的是快速卡式灭菌器,为4%。大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均有配置,配置率最高的是综合医院口腔科(38%);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卫生院口腔科(31%)及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38%);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除口腔门诊部未配置外,其他类型机构均有配置,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配置率(44%)最高。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灭菌共计112家单位,均使用戊二醛消毒灭菌,另有2家诊所采用其他方式消毒、灭菌。在112家中,配置无菌水的仅有为22家。总体配置率20%,各类型机构的配置率分别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占50%、口腔门诊部占17%、口腔诊所占16%、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其他机构占15%,配置率均较低。

2.5.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调查是否配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化学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及有无监测记录两个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配置消毒与灭菌效果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的共计97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52%。其中,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的配置率较低,占44%。有监测记录的共计82家,登记率占44%;登记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占2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1%。

2.5.5存放设施选取是否有专门诊疗器械保存柜

以及是否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两个调查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有专门保存柜的共计138家,总体配置率为75%。其中,配置率较低的为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3%。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的共计170家,占92%。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在诊疗区域内存放口腔诊疗器械的比例均较高。

2.6环境清洁及消毒

配置紫外线灯的有147家,总体配置率为79%;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医院口腔科,为55%,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较高。配置化学消毒剂对环境消毒的有80家,配置率较低的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31%;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3%;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38%。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有18家,分别为综合医院口腔科11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5家、其他预防保健机构2家,其他类型机构中未配置。配置机械通风设备的共计有54家,配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00%)、综合医院口腔科(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54%)、口腔门诊部(33%)、口腔诊所(1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见表3。

2.7职业防护设施

选择是否每年体检与培训、最近一次体检时间、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时是否配置防水围裙与手套、诊疗时是否配置护目镜和手消毒剂等项目进行调查。2013-2014年二年中每年均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共计78家,占42%。其中,每年体检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1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2%。2013-2014年两年中参加过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的有117家单位,占63%。培训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58%;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56%;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46%。清洗用防水围裙共有53家配置,总体配置率占29%,整体配置率不高;而配置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2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17%;清洗用手套整体配置率较高,占95%。诊疗时配置专用护目镜有112家,整体配置率为61%,各类型诊疗机构中均有部分单位未进行配置。配置手消毒剂的共计50家单位,配置率为27%,整体配置率较低。其中有2家二级口腔专科医院手消毒剂配置率达到100%,综合医院口腔科配置率为为56%,其他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手消毒剂配置率均较低。

2.8相关制度制定情况

选择是否制定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以及所使用的消毒产品是否索证两个方面进行调查。185家口腔诊疗机构对所使用的消毒产品的整体索证率不高,为17%。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的整体制定率为60%,制定率较低的口腔诊所占60%,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7%。

3讨论

近年来,泰州市185家不同类型的口腔诊疗机构的患者接诊量均有所提升。但是,相关诊疗设施设备的配置率却比较低,尤其是口腔诊所及乡镇卫生院口腔科,而这种低配置引起诸多的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口腔诊疗院内感染的发生[2-4]。通过调查,发现这185家口腔治疗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1)清洗环节。

水池数量不足4只,不能有序实现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4个清洗步骤,引起清洗后的器械交叉污染;无相关机械清洗设备、水枪及酶洗液,不能有效去除精密、复杂、管腔类器械内部的血液、体液等有机污染物[5]。

(2)干燥环节。

未配置干燥设施会将清洗时的残留水分带入化学消毒剂稀释其浓度进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残留水进入包装材料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不仅影响灭菌效果而且会缩短其有效期限。

(3)包装环节。

多数单位直接用不锈钢方盘盛装,蒸汽无法穿透,灭菌效果无法保证。

(4)消毒灭菌环节。

尤其是以戊二醛化学方法灭菌的单位,多数未配置无菌水而是使用自来水冲洗,使得已灭菌器械再次变得“有菌”。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薄弱环节,除综合医院口腔科、二级口腔专科医院的监测记录较为完整外,其他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常规物理及化学监测基本未按要求进行,设备损坏维修后、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及重量发生改变后须做的生物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未监测,则无法确定消毒、灭菌器械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正确,亦不能保证灭菌效果。

(5)存放环节。

存放的温、湿度条件对保存期限有影响。用方盘包装快速灭菌的器械有效期为4小时,多数单位的医师及感染控制人员甚至不知晓这个知识点[6],方盘盖上居然标示有效期为7天。在环境清洁、消毒环节,未配置空气、物表消毒设施及空气净化、机械通风设施,尤其是在冬季、夏季,由于空间环境密闭,空气不流通、无新风进入,易导致大量口腔飞沫残留在诊疗环境中,引起医生、患者的感染[7]。

(6)职业防护环节。

未配置围裙、手套等防护设施不仅易使清洗人员受到穿刺伤,而且会将粘有病菌的清洗残留水等污物带入诊疗环境中。未佩戴护目镜、口罩及手套,易使大量的飞沫侵入到医师的眼睛、呼吸道并粘附在医师手表面。未配置手消毒剂,致使致病菌在手上滞留时间长、致病菌难以杀灭[8],均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严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泰州市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配置率较低,存在院内感染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及卫生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这些口腔治疗机构督促指导,要求他们加大对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与配置,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口腔病患者的健康不受威胁。

参考文献

[1]杨玉勘.3371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504.

[2]黄雁虹,江勇,贺佩兰.口腔科消毒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J].现代医院,2008,8(1):113-115.

[3]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20-3221.

[4]范雪兰,张红岩.控制口腔交叉感染的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24(3):284-285.

[5]顾爱萍,冯萍,茅挺,等.39650例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苏州医学,2007:3093-3094.

[6]吕金,张锋.口腔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95.

[7]杨燕,严艳,许曼艳.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原因及预防[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3):183.

第8篇

广西省柳州市卫生监督所,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 医院作为病患与病菌高度集中的场所,也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发地区,特别是口腔科很多操作器械都与患者唾液和血液直接接触,医源性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口腔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就医院口腔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感染控制对策。

[

关键词 ] 口腔科;感染;原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91-02

医院感染控制不仅关系到病患健康,同时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口腔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室,其感染控制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口腔科医疗器械类型多样,周转快,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如果消毒不彻底,极易在病人之间发生交叉污染。其次,直弯机头及涡轮手机等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腔隙较多,普通器械的洗消方法难以达到彻底的消毒灭菌。再次,当涡轮手机设备停止运行时,机头处于负压状态,微生物、血液及唾液等容易进入到机体内部,甚至在机体死角滋生繁殖,当再次运行时,将引发交叉感染。因此,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各项感染控制工作,以有效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1口腔科医院感染原因

1.1口腔科环境污染影响

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有空气污染、设备污染及水污染,其中空气污染主要是在口腔治疗期间,容易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或者在牙齿修复或者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末,对室内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依据某医院口腔科室在2012年共采集了68例空气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进26例分样本合格,合格率仅为38.2%,空气污染严重;设备污染,主要是X光机、牙椅、按钮、手柄、门把手及开关等设备在口腔治疗中成为感染介质。在口腔操作过程中,粉尘、唾液及血液等对医疗设备造成污染;水污染,主要是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污染,或者医疗器械未能进行有效清洗,口腔科的污水排放前未进行有效消毒。

1.2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

某医院口腔科室在2012年对30份消毒医疗器械,30份灭菌医疗器械进行采样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仅12份消毒医疗器械样本,合格率为40%,16份灭菌医疗器械样本合格,合格率为53.3%。口腔科手机头及车针等医疗器械污染率相对较高,特别是涡轮手机在操作时容易被粉末、血液及唾液等物质污染,导致涡轮手机腔隙内存在很多的污染物,且难以进行清理。同时在牙齿打磨后,涡轮手机会产生回吸效应,将粉末、血液及唾液带入到机头内,在口腔治疗时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症状[1]。再者,钢丝、车针及牙钻等都由主治医师保管,未能进行规范性的消毒和灭菌,大大提高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1.3医务人员受到严重感染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能够与患者直接接触,容易受到患者体内血液及唾液的严重污染。临床研究表明,口腔科室工作人员出现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倍,因此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通过采集某医院15名口腔科科室工作人员血液样本进行检查发现,其中10例工作人员HBsAb呈阳性(66.7%),7例工作人员HBeAg呈阳性(46.7%),8工作人员例抗-HCV呈阳性(53.3%)。

1.4医疗意外损伤感染

通过对某医院口腔科科室2010年—2012年医疗器械损伤感染事故进行调查发现,2010年共发生8起损伤感染事故,2011年共发生12起损伤感染事故,2012年共发生9起损伤感染事故。主要由于口腔科很多医疗器械都属于尖锐器械,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若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未能树立良好的防护意识,将发生切割或者针刺等损伤情况,大大提高了医源性感染发生率。

2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2.1完善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症状,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口腔感染管理规程要求,制定完善的清洁制度、洗手制度、防护制度及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等,确保感染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以使医院口腔科的感染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建立一支感染控制小组,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对口腔科各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2改善口腔医疗环境

首先,将口腔科室分为三个区域,即诊疗区、清洗消毒区及污染区,定期开窗通风,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其次,口腔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治疗方案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术前应准备各种手术物品,避免治疗期间反复取物,对医疗物品或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手术过程中要求医务人员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及手套,不可直接与物体表面相接触,避免医疗物品受到感染[2]。再次,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若诊疗物品表面受到污染,应及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拭,且每日应用消毒剂清洁地面。最后,定期对口腔诊疗环境和诊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及时掌握口腔科消毒灭菌效果状况,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口腔医疗安全。

2.3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首先,要求医院口腔科做好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感染控制及无菌操作等知识教育培训工作,让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并树立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口腔科室感染控制知识。其次,在口腔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可能与患者口腔黏膜、血液及唾液等直接接触,从而引发交叉感染现象,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在口腔医疗操作期间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帽子及口罩。患者体液或者血液可能会喷溅到医务人员眼部,要求医务人员要佩戴防护镜,同时严格遵守术前洗手消毒的要求。若手套严重破损或者手部受到污染,应立即将手套脱出,并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清洗手部。再者,器械消毒室必须与口腔诊疗室分开设立,器械消毒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在对口腔诊疗器械清洁、消毒及灭菌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即佩戴帽子、手套、袖套、口罩、防护镜及防护裙,在清洗消毒结束后及时进行手卫生。

2.4医疗器械消毒及灭菌

口腔科医疗器械数量较多,类型多样,使用频繁,且与患者体液、血液及唾液等直接接触,成为疾病感染的重要介质。因此,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有效清洁、消毒及灭菌,以阻断感染路径。同时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医疗器械危险性及材质特性,以采取针对性的消毒方法及灭菌方法。首先,与患者黏膜、血液、唾液及伤口直接接触的口腔医疗器械,主要有拔牙器、牙科手机、根管诊疗器、牙周诊疗器、车针及各种手术器械等,在操作前都要消毒灭菌。车针和手机使用后应在空中旋转30s,再拆卸车针和手机,并用酒精对手机表面进行消毒,然后用酶洗剂清洗,再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然后将手机水渍擦干放油后装入灭菌袋,最后进行高压灭菌[3]。车针与口腔黏膜接触频繁,容易受到血液污染,是医院口腔科感染的危险器械,使用后需及时清洁、消毒及灭菌,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现象的发生。其次,与患者皮肤、口腔黏膜直接接触的诊疗器械,主要有镊子、印模托盘、口镜、测量仪器、探针等,在操作前都要消毒和灭菌,才能减少医院感染机会[4]。再者,做好口腔科室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其工作流程主要为医疗器械清洗—医疗器械保养—医疗器械消毒及灭菌—医疗器械贮存,这些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标准进行,才能确保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质量[5]。口腔医疗操作结束后,需用酶洗剂将医疗器械上的污垢进行清洗,然后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擦干放油后,可高压灭菌。若有些医疗器械无法高压灭菌,可将医疗器械放入2%的戊二醛溶液中进行浸泡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

2.5做好医疗废物和医院污水处理工作

按照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医院口腔科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口腔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以规范口腔医疗废物处置行为。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口腔科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分类,做好标记,规范储存、运输及处置,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和泄漏。一次性诊疗物品不可反复使用,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使领用数量与废弃数量相吻合,避免重复使用[6]。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口腔科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达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2.6加大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力度

医院口腔科必须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口腔科环境卫生学和诊疗器械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项目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表面、诊疗器械、无菌保存液使用中消毒剂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实现医院感染监测的制度化和经常化,以实时掌握口腔科消毒灭菌效果状况,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率,为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结语

口腔科诊疗器械由于消毒灭菌不彻底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尤其基层医院口腔科诊疗空间较小,布局缺乏合理性,医疗器械消毒不够规范,容易被污染,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口腔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滞后现象较为严重,大大提高了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因此,要求医院必须加大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同时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操作行为,降低口腔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提高口腔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

参考文献]

[1] 黄美琴,许笑华,陈淑良.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0,11(3):78-80.

[2] 索英,李美兰.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12(10):76-78.

[3] 钱瑛,张淑军,邢媛.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2,15(1):98-99.

[4] 金顺贞,袁季华.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原因及控制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7(18):90-93.

[5] 魏新社,代灿灿.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30).

第9篇

[关键词] 医院感染;口腔疾病;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41-02

目前临床上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以及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工作重点[1]。有报道显示,口腔科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可能通过接触血液、唾液、脓液等多种细菌微生物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2]。本研究探讨了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信息,现将相关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口腔科2010年12月~2012年1月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7~64岁,平均(48.9±2.6)岁;牙周病13例,急性化脓性腮腺炎6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12例,其他11例。选择同院口腔科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6~66岁,平均(49.1±2.4)岁;牙周病15例,急性化脓性腮腺炎7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14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诊疗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 年龄及疾病种类;诊疗资料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空气定期消毒及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诊疗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医护人员无菌操作合格率、空气定期消毒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生素联合应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均为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病例。医院感染是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就诊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这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并给患者造成重大的损失。近年来口腔科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比例有增高趋势,值得关注。口腔科疾病治疗的各项操作均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患者的唾液、血液中均存在多种细菌微生物,若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将会导致医源性感染[3-4]。

本研究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诊疗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空气定期消毒及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不合格或者不合理会明显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应该采取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保证医疗质量。参阅相关文献,有研究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管理最好的项目是空气紫外线或臭氧消毒,而物体表面消毒、护理人员手卫生、护理操作及无菌消毒液的使用管理等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缺陷[5]。临床工作中合理配置硬件设备、规范消毒隔离工作、强化质量控制、加强针对性护理管理可以使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患者数明显降低,环境卫生学合格率明显增高,确保医患安全[6-7]。

本研究提示危险因素,如诊疗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空气定期消毒不合格均与无菌、消毒相关,这表明无菌观念在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器械以及工作室的消毒状况,核查要用到的操作器械是否消毒合格、是否在消毒有效期内,并按照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操作室进行消毒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此外,抗生素的应用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已经得到临床证实,护理人员也应加强相关的用药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用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具体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消毒隔离规范,必须穿戴工作衣帽,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对每一例患者治疗前后,医务人员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清洗双手[8-9];护理操作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②医疗器械消毒隔离规范,患者治疗所用器械,实行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与完整皮肤接触、可能暴露在体液或唾液飞沫中的器械以及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的器械应当进行消毒,可选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或遮盖;诊椅、治疗台面、治疗车、各种仪器台面要每日清洁,如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各类器械包设专柜保管,标签醒目,摆放有序,每日、周清洁、清点;各器械柜、器械室的门及时上锁,并严格交班,器械一旦损坏或丢失,及时报告护士长,以免延误使用[10-12]。③空气定期消毒,诊室及病房均应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无异味,环境整洁,无杂物堆放;空气每日用电子灭菌灯照射消毒1次,每次0.5~1 h,在使用高浓度臭氧发生装置进行消毒时,必须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消毒完成后应通风30 min以上,工作人员方可进入诊疗室;应定期进行室内空气培养,空气细菌总数标准为2 500 cfu/m3以下[13-14]。④设专人负责,加强管理,科室可以根据情况安排人员轮流做感染监测护士,在专职人员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各诊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执行情况,定期对消毒物品进行检查以及消毒效果监测,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同时增强护理人员的相关防范意识。

综合所述,临床护理工作者应了解本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爱工,李莉莉,柳淑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79-1080.

[2] 张文燕.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17.

[3] 方秀娟,钱敏,石胜陵.口腔综合治疗台交叉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4):368.

[4] 彭生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151-152.

[5] 贺佩兰,林慧,黄雁虹.口腔科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4-5.

[6] 方洁新.护理质控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18-119.

[7] 戴轶.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10,26(8):88-89

[8] 李懿.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11-212.

[9] 陈爱霞.手消毒习惯对控制基层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及其养成方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51-152.

[10] 江田,.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9(20):2717.

[11] 赵金花.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及防护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31-1532.

[12] 王海雪,周慧霞,左亚新.浅谈口腔门诊的感染管理[J].护理杂志,2000,17(2):49-50.

[13] 刘卫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10):176-177.

第10篇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人员流动性大、病情各异、致病菌繁多[1],且其检查多需与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接触,发生感染几率较大[2]。本通过分析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感染预防和护理管理方案,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自2013年3月起开始实施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制度,以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作为干预前对照期,以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作为干预后观察期。

1.2 方法

1.2.1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的患者繁多复杂,病情各不相同,携带致病菌种类混杂,且人员集中、流动性大,极大提高了致病菌感染几率。其次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多数需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进行检查和治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若门诊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理念不强或不规范,则很容易成为致病菌感染的媒介。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各项感染监测情况分析表明:以手检阳性标本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一般物品表面和空气,无菌物品阳性标本检出率最低。

1.2.2 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 (1)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调研分析结果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3]进行健全完善,并成立由耳鼻喉科科室主任直接负责的感染质控小组,层层分工,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奖励与处罚制度;(2)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组织感染预防、消毒管理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课,加强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和感染意识,并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与知识的考核;(3)加强门诊环境管理。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耳鼻喉科门诊环境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空气无毒害消毒,补充常规紫外线灯管消毒的不足,减少空气含菌量;(4)加强医务人员手消毒。严格规范执行手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步骤及醒目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严格洗手步骤,为医务人员配置消毒凝胶以避免使用洗手液或毛巾造成污染,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洗手依从性;(5)加强医疗机械感染管理。目前,耳鼻喉科检查治疗中内镜、微创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如支气管镜、鼻镜、电子喉镜等,对于这类设备需采用专用清洗装置进行清洗和消毒。活检钳、异物钳等非一次性使用检查物品清洗后需高温灭菌后备用。(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耳鼻喉科检查使用的棉签、纱布、注射器等物品需分类放置,然后包装运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理。(7)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防护服,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对于已知感染源使用一次性物品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发生。

1.3 评价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及标准预防执行情况三项,采用抽查统计方式;(2)消毒隔离管理质量,包括无菌物品保管、废弃物处理、消毒灭菌及患者隔离防护四项 ,参照护理部检查得分情况,各项满分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干预前抽查176人次,干预后抽查158人次,干预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1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n (%)]

组别 例数 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 标准预防执行

干预前 176 89(50.57) 117(66.48) 109(61.93)

干预后 158 124(81.65) 141(89.24) 128(84.81)

x2 35.4724 24.5443 21.9845

P

2.2 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干预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2 干预前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

组别 消毒灭菌 无菌物品保管 患者隔离防护 废弃物处理

干预前 83.3±7.6 79.6±9.7 75.9±8.8 84.1±5.7

干预后 94.2±6.8 90.4±5.2 91.2±3.1 90.8±4.6

x2 7.7075 7.0762 11.8252 6.5962

P

第11篇

【关键词】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

为了全面实现关于“以病人为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目标,硬抓医疗的质量管理、保证护理安全、逐渐的规范考核标准过程、重视持续改进一种管理理念,口腔专科护理的质量考核准则应与时俱进,紧跟调整的步伐。具体根据口腔专科医院的“大门诊小病房”特点,我院口腔护理部重新调整了质量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重建护理部门的质量管理

护理部门需要设立专职护理管理监督小组,各尽其职,分别对病房及门诊护理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同时,门诊部及病房应落实到个人,如护士长、各科室的护理骨干等负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

2严格要求护理管理

不断调整与修改关于口腔专业特点护理的质量管理标准,完善口腔护理的制度。落实护理部门人员的职责,如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主任护师、护士长及整个护理部领导的职责等。不断健全与完善护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门诊护理、住院部管理、抢救护理、护理员的专业培训、整体护理等一系列专业护理制度。

3对不同级别人员制定相应培训计划

对于本科生,需要培训五年的培训时间,在入院期间,要经过不同科室的转换2年,门诊部及急诊均1年。在专科过程的所有待遇有医院承担,护理部对具体的培训计划的实施全面负责。在培训期结束,根据其、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考核,对其今后的工作合理地、具体地做出安排[1]。对于合同期护士,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主要集中该部分人员的岗前培训。在业余休息时间,护理部门要对所有科室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规范整个专科口腔医院的消毒灭菌过程。针对实习生及进修生,制定针对性的培训。

4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下,口腔医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完善口腔护理的专科标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因此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主要包括:计算机水平、学历教育、口腔专业水平、外语交流水平、护士长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合理分配护理人员资源,根据需要对护理员进行调整[2]。

5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根据我市的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需要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在不同病房的比例。同时,严格执行关于口腔专科器械的消毒灭菌标准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消毒管理制度:护理质量检查、急诊室服务、门诊系统服务、手术室服务等规范检查标准,对护理操作的标准度进行考核评分。

6确保及时的信息反馈[3]

为确保使口腔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的改进,一定需要评价系统的监督检查,发生问题时做出及时反馈:有实际措施、有改进、有批评、有表扬、有奖惩等制度。抽查并记录病房和门诊的护理质量,通过检查组人员进行汇总,随后反馈到各级管理员,在反馈表提出需采取的措施,总成绩与奖金相联系。

7持续质量改进(注重过程)

建立完善的护理流程,包括护理的标准操作流程、护理岗位及口腔专业护理等。各种工作应该有相应的记录,如:培训笔记、会议记录、护士长手册、健康护理的教育资料及对现场护理的卫生宣传。

8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给予优秀护理员多种培训机会,包括学术交流、参加高水平的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机会,使其水平得到提高[4]。为各级护理员创造晋升及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外来技术,善于各种交流。另外,护理部要为不同护理人员提供表现自己的平台。如:优质护理服务的演讲比赛、护理高技术操作比赛、护理论文的交流等。

9门诊部护理的综合管理

门诊部每天人员流动频繁,容易造成门诊部的杂乱。所以,门诊部候诊厅必须清洁整齐、秩序井然,合理布局诊室及消毒室,工作分配遵循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分诊台护士必须提前上岗,做好准备[5]。分诊台需要有卫生宣传资料,岗位职责标准及健康宣传等材料。同时,该类护士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较强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以便可以更好的处理突发状况的发生。诊室护理人员应积极互相配合,尽量不影响到病人的治疗,配合提示在治疗后的需要注意事项。访谈在场患者,进一步了解护士直接服务的情况。随时提问护理员常用药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病情时的处理程序。门诊部应该随时根据所需,合理安排护理各岗位工作。规范护理的相关技术,及时纠正发生的护理的问题,修正护理缺陷的管理制度,要求科室的相关护理员熟记于心。实现每个制定科室科研及推进教学计划,护理部以应该每年举办不同种类的各项讲座。同时,对各级人员进行口腔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科室需要小讲课(主要关于专业知识),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讨论,有规划地培养本科护士进行学历教育,增加其专业知识,并要求每科室的护理人员发表规定的论文数量[6]。

10体会

口腔专科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护理管理多种材料和原始记录,护理质量,以及持续改进的方法和过程。重点是是服务与质量持续改进、质量安全、着重改进过程的原始记录,每项标准和制度的建立都应该有根据,突出医护配合治疗过程中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和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学宁,黄亮,赵硕辉,等.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2):196.

[2]刘学宁,孙伟.口腔科诊疗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619.

[3]沈显军,林海升,罗旭明,等.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改善口腔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1):1004-1006.

[4]黄华,罗维,林田,等.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建立——以口腔预防教研室为例[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98-899.

[5]何咏群,李楠,陈军,等.银连含漱液在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254-256,264.

第12篇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原因分析

医院感染是医源性感染,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水平,经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保持手卫生是抑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基本、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1]。口腔门诊诊治患者众多,医护人员人均接待量大、操作频繁,且操作多围绕口腔进行,后者环境复杂、病菌众多,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抑制感染的关键。本次研究对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究改善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78人(男26人,女52人),年龄20~52岁,平均(34.92±8.25)岁;学历:中专5名,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58名;医师49人,护士29人;从事口腔医护工作1~30年,平均(9.2±3.6)年;职称:低级职称52名,中级职称14名,高级职称12名。

1.2方法 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设计、完善调查表;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法等方法,对医护人员洗手的时间、方法、有效性进行调查[2]。调查、考核均有调查者配合其它科室、医院管理人员开展;观察均在被调查对象并不知情的情况进行的。

1.3判断标准 洗手标准:需用碱性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为洗手;清除污垢、碎屑完全且冲洗时间>20s为有效洗手;有效洗手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等消毒剂消毒,为有效卫生消毒洗手[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行手卫生措施前后手部监测 护士洗手前、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数量均低于医师,医师及护士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均低于洗手前,差异显著(P

2.2 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措施因素分析 据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间洗手执行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工龄、岗位间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显著,其中工龄5~10年医护人员执行率最低,医师执行率高于护士,差异显著(P10年合格率最高、

3 讨论

手卫生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医护人员手携带细菌数量,本次研究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携带细菌情况较严重,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医护人员执行洗手后,特别是有效洗手后,手中携带病菌显著下降,执行卫生消毒后基本达到了无菌标准,但仍未达到手术消毒标准[4-5]。

该院存在手卫生执行不严格现象,统计应执行1493次,执行1333次占89.28%,其中合格率82.67%。医师手携带菌数量较护士更多,本次研究中医师其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远高于护士,可见医师对于自身手卫生重视程度较高,而护士手卫生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刘怡清等统计护士较医师其手卫生意识更强,笔者认为可能与本次研究中医师经验丰富、资历较老、工作素质较高有关,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差异较大,个别护士存在工作散漫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工龄在5~10年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较低,笔者认为此类医护人员工作态度有待提高。此外,男性者其洗手执行率与女性未见显著差异,但合格率低于女性,应加强有关督导。

参考文献:

[1]李晓艳,张少茹.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27(11):3722-3723.

[2]张有英,时军辉,支君,等.洗手后两种不同干手方法的选择与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05):386-387.

[3]黄洁英,甄晓燕,罗海玲.口腔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525-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