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02:3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业培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创业型劳动者进行培训最基础的一项活动就是选择合适的创业培训定位。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将农业产业的规划设计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另外在进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首先对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分析,只有合理规划与布局,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不同产业园区的结构设计,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进行有效地连接起来。因而,所以只有以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才能进行合理的创业产业培训定位,必须要对当地的主要产业优势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力与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
1.2创业要求与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
不管创业培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但是对于培训目标的要求大致都是一样的,即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创业意愿,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通过培植,将这些具备基本发展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与专业生产技能的人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1.3农村产业发展与创业培训活动开展
(1)产业技术基础培训。就是对培训对象的产业技能以及基本的产业理念进行培训,通过该项培训活动的进行,实现对生产活动的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经济水平与生产能力。在文中我们以现代化的畜牧实用技术作为主要的分配对象,其主要的生产技能包括生产技能、营养与饲料、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业产业的深层加工。
(2)产业运营基础培训。为了保证基本的生产活动以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产业运营活动的有序展开。这就要求要对基本的产业运营技术的培训以及硬软件设计的完善。硬技术也就是农业工程建设技术;软技术主要是指管理理念与知识能力。
2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的有效开展
2.1要对创业培训有正确的定位
创业培训绝不能只为造成社会影响力而采取的形式主义行为,为换取较高的出镜率和一时兴起。政府有关部门带领和监督下制定一整套实施规范细则,组建专门的部门配合实施,对考核成绩优秀者有明确的奖励制度。
2.2要对培训形式和内容有明确的规定
我们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对所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进行理解,当也可以将该项活动看成是一场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只有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进行学习才能使创业者在创业技术和创业理念上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只有在书本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创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思想才能被逐步完善。
2.3重点培训和普遍培训的区分
重点培训是指树立龙头企业在企业扶持上有特殊的侧重点,想让龙头企业起到主导作用,带领附近乡镇开始特色创业,这是创业过程中相互带动的连带创业关系。普遍培训是面向所有有创业欲望的农村劳动力的,定点、定时、定向培训内容可按照定单、定点培训,并可以灵活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创业领域和创业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还要控制好典型案例的引导效果。在广大劳动群体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普及先进的农业的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培训活动是农业活动案例进行推广的必须活动;二是为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开展创建一个载体;三是作好服务活动是农业活动一个基本的示范保证。
3结束语
关键词:专业+创业;实践;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体现“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四年四推进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具体如下第1、2学期:理论上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验实践层面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创业通识实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考证、经济应用文写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等。第3、4、5、6学期:理论层面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实习、生产管理课程实习等;创业基础及创业实验(实训)包括人才测评实验、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创业体验等。 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其中第7学期,主要在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创业孵化园进行实验和实训,具体项目包括创业资源与商业计划书训练、参与项目运营管理、Syb培训、ERP综合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商务谈判模拟等;第8学期,将学生推向市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
二、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普适型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掌握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底蕴与情怀,二是面向全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创业哲学、创业心理、创业素质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三是展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自我设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路径。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教育,本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分析基本方法与工具,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基础,为学生解决专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分析工具及解决办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方向教育,本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先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教师利用学校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素质、性格测评,全面了解的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专业课与创业课相结合,深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仅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中小企业创业、分析创业实践案例,创业风险,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知识能够深度把握。最后,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本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学生进行ERP实训与SYB培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流程与创业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并指派相应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选择创业的学生前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后期组建创业团队,提交创业项目策划案,进驻创业孵化园。
该创新实验区运行的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自主管理
“四年四推进”的主要内容:
“四年四推进”是指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即在每个年级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目的实施的学生自主教育项目,辅助培养方案的实现,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推进阶段:新生适应期和定向期,这一阶段目标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上如何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或讨论式;生活上如何从依赖式转变为自理式或自立式;与同学相处如何从本土化转变为区域化或全国化。将来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专业介绍;个人四年学习规划:理想、目标、计划、措施;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及其他。
第二推进阶段:“专业+创业”知识积累和探索期,这一阶段重点打牢专业与创业知识基础,全面进行锻炼培养。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方法,具备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展现个人特长优势,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牢固夯实学业基础,为后续就业、创业、考研冲刺做好准备。该阶段具体工作及方法途径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练习与交流;听专业学术报告;学习如何查阅和积累资料及其他。
第三推进阶段:社会实践与职业确定期。这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本科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业完成及资格证书获取;会做一般性社会调查;根据老师安排完成实践独立课程;能够完成阶段性课程论文。在第二阶段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工作: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专业与创业实习;学年论文写作与交流;职业去向的确定;完成独立实践课程及其他。
第四推进阶段:目标实现期。该阶段目标实现,创业的实现阶段,包括个人创业、团队创业;考取研究生或顺利就业。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的选择及组织创业;明确考研目标,并参加考前辅导班培训。端正就业思想,并掌握相应的应聘常识和技巧,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者创业计划书。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措施:创业项目的确定,创业团队组建及创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答辩;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参加校内外招聘会;开展“珍惜在校时光,我为母校添彩”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高等学校 就业创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gets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would be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ystem.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guidance is not good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s of lack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1 学科研究不深
一些高等学校没有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大多高等学校也没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仅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突击性质的培训,忽视了对低年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展开,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有效的宏观指导。
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便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的信号。而且我们知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高就业率。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存在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要求、单纯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问题的直观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观念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等学校像国外那样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等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清,也因此对其难以给予太多的重视。这自然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发挥出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明灯般的指导作用。
部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观念落后,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单单重视管理功能,却忽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即教育和服务功能。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满足个性化要求。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想对大学毕业生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作基础。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大都没有相对规范的材,所采用的教材普遍是自编、参编以及翻译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上课教师常常拿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便去授课,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2 课程时间较短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确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启发,大多数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课后自学,但现有授课时间很难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启发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取消,教师在授课时也只能给大学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常以“考研辅导”、“专家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形式来作为补充。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大四学生,这样会忽视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的要求,更没有建立起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临近毕业时才开课,开课的时间太晚,应该在大一时就开始,一直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诉求。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
3 教学内容单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关于择业技巧指导、理论性指导的理论较少。有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俨然成为了应试性的指导和对付面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过度强调就业的技巧,忽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过度重视面试和包装的针对性,直接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采取欺骗性的手段攫取机会实现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授的重点,停留在针对毕业班大学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仅能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无法达到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讲课的过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老师讲、大学毕业生听的形式,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课等。
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现实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轻视,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放在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始终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式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也变成了“自习课”,成为大学毕业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4 师资力量不足
就业创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流动性很大,积累一定经验和有理论思考的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轮岗调离原先的工作岗位,这便造成了资深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失,便直接影响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就业创业指导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长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畴,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大多是由各学院的部书记或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必须的专业化知识理论背景,以及正规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经验,虽然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职业化。在指导工作开展时的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对比较单一,同时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因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程度。
5 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作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的实时传递和以及相对应的网上招聘和手续办理的阶段。这种认知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介绍社会职业的发展现状,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职业测评、网上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
而部分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化服务依然相对缺乏,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许多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目的,在建设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物理建设的硬件投入相联系,忽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自然不明显。
部分高等学校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看成简单的形式化过程,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单纯地建设表面工程,并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极大的浪费。有些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味追求硬件设备上的高配置,但与这些硬件设备在购入时的高投入相对的却是再投入实践后极低的使用率。高等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配置硬件设备的功效,从而造成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失衡,即资源上的浪费。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物理建设上的高投入还会造成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更新的资金匮乏,更加阻碍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宇.坚持以“四拓展”为核心,实现学生充分就业――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13.
[2] 周云霞.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14.
[3] 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4]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6] 潘|.新闻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青年报》就业报道的十年嬗变[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论文摘要:本文对农村生源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代际分化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应对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和对高职学生加强创业就业教育,以实现他们的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
职业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是指不同代的人们对职业优劣标准、意义和性质等在价值判断上所表现出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与其父母或其他长辈在职业价值观上所表现出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无论高职学生还是他们的农民家长,在就业选择观念上都比较理性,而对于创业的态度则既跃跃欲试又缺乏信心,无论在人数比例还是信念和决心上都不及就业选择。因此应加强高职生创业就业教育和现代农民职业培训,促进两代人职业价值观代际差异的整合。
一、农村生源高职生职业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据周怡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调查研究,老中青三代人因经济腾飞产生的差距被日益拉大。此外,2l世纪初,廖小平等也对代际价值观的分化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我们在此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226名高职生及其家长发放问题基本相同的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其中回收来自农村高职生的有效问卷197份,来自农村的家长有效问卷136份。经过认真统计、精确计算、详细分析和对比,发现来自农村高职生与其长辈在职业发展目标、职业价值标准、求职途径和职业培训方式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
(1)在职业发展目标上,高职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而学生家长却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例如在回答“您(您的孩子)毕业后的发展意向”问题上,选择创业和考公务员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和家长选择创业的比例都极低,分别为4.5%和2.8%,表明两代人对创业都缺乏信心,更多家长则选择考公务员。在首选的工作地区和首选的最佳工作单位目标上,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其他城市的比例比家长要多出10多个百分点,比较多的家长则选择城市与农村无所谓,个别家长甚至提出就让孩子在家附近的单位工作。家长希望首选的最佳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其次是民营企业;而学生则更青睐于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相应的比例差额都在10%以上。以上对职业发展目标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无论在职业发展方向、专业对口还是首选工作地区和工作单位方面,都比家长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而学生家长由于出生于农村,又至城市打工多年,表现出对城市向往的同时又很难割舍对家乡的依恋,同时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那样的“铁交椅”和“铁饭碗”有着浓厚的兴趣。
(2)在职业价值标准上,家长表现出较强的客观性、现实性,而学生却表现出太多的主观性、理想性。在回答影响选择毕业后发展方向的因素时,22%的学生选择是“自己的爱好”,而家长的比例只有11.4%。81.2%的家长选择了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学生相同的选择比例只有66.5%,差异相当突出。工作时优先考虑的方面,学生多选择“发展前途和待遇薪水”,而家长则优先考虑“工作的稳定性”,分别相差26.9%和23.2%,差异可谓悬殊。特别是对薪酬工资的考虑,选择每月工资5000元以上家长的比例为4.3%,而学生比例却是17.4%。从以上多处比较可以看出,家长考虑职业价值比较务实,较多的按照客观形势和现实条件考虑问题,而学生多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考虑,少数期待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这与高职学生数十年在校学习脱离社会实际,而家长无论在农村务农还是进城打工都接触社会实际比学生更多有关。学生家长对职业价值标准的考虑比较多地更接近社会现实。
(3)在求职途径和培训方式上,学生表现出自主性和现代性,而家长则表现出依赖性和传统性。在回答您首选的求职途径问题时,65%的学生选择自找工作和网上求职,家长与此相同选择的比例只有47.8%;学生选择“依靠学校推荐”的比例只有5.8%,而家长选择“依靠学校推荐”的比例却高达25.5%。在择业过程中最希望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家长偏重于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学生则更需要提供就业信息。关于就业指导方式,学生喜欢的就业指导方式由高到低是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家长喜欢的就业指导方式由高到低则是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二、加强现代农民职业培训,实现强农富民
(1)明确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在努力降低农民自己缴纳培训费用的前提下,促进农民主动参加职业培训。着力构建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多渠道、多头多路筹措培训资金。加强信贷支持,化解资金瓶颈,改善对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根据贷款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采取现有放贷政策和存折质押放贷两种形式。要建立农民创业风险基金,确保遭受风险时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创业者的培训对农民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和社会要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各类科技人员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建立定向劳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劳务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农村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完善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补助机制。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3)积极鼓励农民创业,加大支持力度。政府要成立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要组织由专家学者、成功创业人士、政策执行部门人员参加的创业专家咨询团,免费为创业农民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信贷支持、政策法律咨询、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的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指导咨询服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用地供电、供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在现有的建设用地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支持农民创业。
三、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实现高职生的职业价值
(1)充分认识高职生的创业价值。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即为创造新的事业。狭义的创业概念主要是指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高职生自主创业,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出挑战,有利于在创业实践磨练中成长成才,成为未来社会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中坚力量。社会、家庭、学校和媒体都应该满腔热忱地支持高职生自主创业,这样不仅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2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4日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是迎合知识经济时展而兴起。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通过美国的多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彭刚著有《创业教育学》;毛家瑞,余祖光,袁国常等分别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发展概况,王树生在《创业教育研究》中提出了创业教育在各种教育中采取的模式,指出“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应采取结合方式”。在我国,创业教育在高校领域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而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还没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几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证调查,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我省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但缺乏创业教育指导。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明确,无论是哪个学校,只要设置了专业,从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是逐步完善的。因专业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根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分批次的建设实训基地。逐步满足教学需要,虽然有的学校现在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是很好,但也都在建设中。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缺少的是没有开展创业教育。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丰富多彩,但没有创业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是外在的、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过程,也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河南省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性社会劳动或者宣传活动等等,在生产实习中采取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培训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近本专业工作性质。并且定期举行技能大塞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在整个的教学和比赛的过程中都没有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行为,此种教育形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个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或者技师,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未渗透创业教育行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及实施办法。它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起控制作用。河南省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基本符合各个学校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有的是教学校长直接负责,有的是校长牵头,教务处长负责,有的直接划归到学校的装备处和实训中心,教务处配合。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建设逐步达标,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且形成一套很好的管理方案。校企合作比较典型的是河南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企业领导负责,学校校长兼任企业培训部门的领导。管理机构简单,人员直接负责到位。在现有管理体系中没有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和创业行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教育环节。
二、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笔者拟构建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图1)
(二)实施创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择和培养,创业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受教育对象范围的划定,还是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选择,都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摸索。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加外聘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2、以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趋向完善,但是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中都没有创业教育内容,所以要把创业教育的内容逐步渗透到其中。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育目标,即创业教育的开展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依据教育目标选择传授什么知识和经验,即教育内容。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在河南省开展创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
3、政策保障措施。创业教育的外部保障措施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领域外的相关要素,包括资金、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三个组成部分。
资金方面,在加大创业投资的同时,政府应该有意识的给各教育领域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财力支持,以推动创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的资金投入仅是创业教育资金的一部分,创业教育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和个人的援助。来自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援助,通常会以创业基金的形式,为经过一定阶段创业教育、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提供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
政策法规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在加大对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创业政策的落实。一方面要落实好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各级财政部门沟通、经费运用、教育成果购买的相关政策,以及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对于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关于创业教育实施目的、方法、内容、师资、投入上的相关规定,以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制度性保障。
社会文化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在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晚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还相对陌生,甚至对创业行为还有一些负面认识。因此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便为创业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氛围,促进创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构建,引导人们通过努力自主创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
(三)一专多能目标体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培养出技能型、创业型双型人才,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即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原有知识水平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途径传授教学内容。根据我国创业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采用下述方法和途径开展创业教育。
1、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通过教学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和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以文化基础课为载体,以专业课为媒介体。可以对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中接受正规化学校教育的学生进行,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获得对市场经济的概括性认识和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
2、与活动课程方式结合。活动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品质、能力、知识在教学和活动中得到提升,而且对各个领域和范围的受教育者都十分适用,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活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要素结合进去,如在班会、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活动中,都可以结合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另一种是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开展专题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3、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讲座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内容丰富、时间短、容量大、灵活、便捷,在人数和听讲对象上约束较小,讲座者既可以是经济管理领域、科技领域、经济政策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也可以是成功的创业者。讲座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使得它成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教育培训方式之一。
4、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业品质、能力和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教育和实践资源,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学校的各种专业性活动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活动帮助他们形成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本文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了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塑造与时俱进的高技能型创业人才;二是使师生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三是发挥高职院校特色,重实践、重技能,建立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使河南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有的放矢。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为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创业型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解决了国家所需的“技工荒”和“技师荒”的问题,也缓解了就业压力,为解决就业难拓宽了途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润生.论创业教育与高校改革[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目前,省内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成果认定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根据相应的学分认定标准和学籍管理规定,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
一、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能力训练
为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我厅本着“规范管理、稳步推进、加强引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从2012年起,组织全省普通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省级“大创计划”已覆盖全省42所普通高校,立项项目达到5080项,其中1000项列入国家“大创计划”,3050项得到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近2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2013年,由教育部和科技部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省高校的参展项目分别在“我最喜爱的项目”、“最佳创意项目”、优秀论文、“创业推介项目奖”评比中获奖。
为鼓励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创计划”项目的选拔、指导及保障工作,提高省级“大创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2014年我厅将省级“大创计划”项目分为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甲类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乙类项目由学校配套资金支持。根据各校2013年入选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的数量,确定了2014年各校参加省级“大创计划”的项目分组。各校可根据所在组别的项目数量从校级“大创计划”项目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大创计划”的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的数量分别占项目数量的50%。省内高校共推荐2020个项目参加省级 “大创计划”,其中,甲类项目1010项,乙类项目1010项。
二、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实践、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求真知,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2012年开始,我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经信委、中国互联网协会、第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宣传部以及北方重工、抚顺特钢等行业企业共同举办了机械创新设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公益广告创意设计等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竞赛项目学科涉及面广,师生参与程度高,近50万在校大学生参与了省校两级竞赛。我厅委托各承办单位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学生奖项、优秀指导教师奖项、优秀组织单位奖、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奖等各类奖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为了给本科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共识、争取支持,我厅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宣传。所有竞赛项目都邀请媒体、行业、企业等有关人员观摩,辽宁电视台、华商晨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新闻媒体都对竞赛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中兴通讯、外语教育出版社、辽宁省建筑勘探研究会等还赞助或协办了智能自主机器人、英语应用、结构设计等竞赛。
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场所和竞争舞台,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以专业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推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了引导高校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4年我厅组织专家组遴选、批准了14个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建立立足于专业教育并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四、以学校专设机构为基础,建立大规模创新创业教育专用基地
为了给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教育、训练、孵化平台,2014年我厅启动建设了2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特点,倡导“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开设若干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类课程,吸引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和支持学生的课外学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创业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培训和指导,在竞赛期间为学生参赛提供物质条件;从指导教师、实验条件等方面为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提供条件支持与保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一站式”服务。
(3)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联合行业、企业,依托项目带动,实现与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环境。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平台,通过模式改革、实践提升、成果驱动、校企共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形成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区、示范区和先导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
五、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针对我省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条件不均衡的现状,2014年初,我厅启动了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由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创指委”)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开展了案例内容丰富、便于在线学习、跨校学分互认的课程资源共享试点工作。先期规划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年内实现网上选课修读。
在此基础上,我厅组织省内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已被列为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为了提高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2013年11月我厅委托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
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全省42所高校的180余名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培训。培训期间,省创指委主任委员李志义教授做了题为“创新与创新教育浅议”的报告;11名省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分别围绕“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进行了专题授课和针对性的教学培训;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刘铸局长详实地介绍了我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创业的发展趋势,从政府层面提出了推动创业教育的看法。
六、以创新创业年会为契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为了给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参与计划高校交流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管理经验,2014年6月28―29日,我厅与省财政厅共同举办了辽宁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学生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占有比例较大,其学生教育涉及面较广,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与之比较次之的是教师教育的研究,包括实习、职前、入职后、继续教育等等。(1)教师教育:《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目标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等;(2)职业技术:《试述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色——兼谈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中美职业技术教师教育者的特征比较研究》等;(3)理念:《21世纪的伙伴关系:“威斯康星理念”的新发展》、《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哈蒙德教师教育思想述评》等;(4)基础教育:《美国基础教育全国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研究》、《当代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5)中等教育:《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学校文化: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基于民办寄宿制中小学的案例研究》、《礼物的流动——对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探究》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作为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热点之一,在研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幼儿教育”硕士层面研究成果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各个方面。诸如特色教育、研究生教育、法制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学者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评估、督导、以及教育财政等问题,如:教育评价:《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等,但整体上来说,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博士阶层对“幼儿教育”关注
在CNKI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为“幼儿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数据上传过程中重复上传,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有112篇博士论文。从思想观念的整体上进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学的脉络,如《幼儿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儿教育的价值研究》、《幼儿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从隔离到全纳》、《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等。结合地域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发展比较前卫的国家为实体,实际进行论证,主要有澳大利亚,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硕、博专业论文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之比较
与其他学科类似,幼儿教育学硕士阶段论文研究范围较广,可以说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阶段论文其涉猎范围相对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总体上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国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类国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为龙头,其导师各有其研究领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如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幼儿思想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在基础性教育方面有所侧生、西南大学则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强。其各院校有其风格、特点,导师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
小结
当前、课程改革、模式改革、评价方式、教师教育以及财政和运行机制成为硕、博士论文共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热度持续近十几年,然而,幼儿创业教育、研究生幼儿教育研究、特色幼儿教育在博士生论文中尚未有涉及。在弱势幼儿群体的教育在硕、博论文中涉及都较小,甚至在博士论文中没有查找到,有待于加强。
作者:曹晔单位: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4年设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加强与企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和结合度,实施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依托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筑工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育资源共享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实习参观、观摩教学相结合,并适当提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视频教学比例。提倡教师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逐步建设教育资源共享网络,设置3-5门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为学生扩展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丰富和完善课程考试形式,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将小论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纳入考核体系。探索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和课程论文讨论环节,建立课程过程考核环节,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作者:邢妍邓西录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号、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号文和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前,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逐步将原有的培养模式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以尽快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人才。
一、跨专业、多层次、“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将“双创”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务,改革以往传统、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多层次、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从招生模式的按专业招生改革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基础课教学。第二,尝试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初次分流,即“专业分流”,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划分会计学、会计信息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知识选修课学习,积累创业知识。第三,在第五学期安排跨专业综合实训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学生可自主选择就业、专升本或者自主创业,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从业资格的相关辅导,并参加顶岗实习,针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安排学业指导和考前辅导;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加强创业精英教育,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完成企业初期孵化,学院可给予相应创业基金予以支持,以商业计划书答辩代替毕业论文答辩。第四,优秀创业毕业生离校后也可返回母校进行创业知识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基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开设创业学、创意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具体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阶段,由于课程不为人熟知,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分、学时上予以支持,形成学校内的创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外部环境。2.物质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硬件设施进行更新,需要购置相关硬件和软件,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物质基础。3.潜移默化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浸润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为后期课程跟进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
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旨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以后更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创新战略、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合同与交易、电子商务、税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学习机会,例如拟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相应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四)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个人意愿,在学生中筛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重点培养,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班级或学生社团,为立志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对学生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初创提供辅导,并完成企业初步孵化,协助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市场开拓、人员聘用以及申请创业基金等环节,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企业经营打好基础。
(五)离校后“反哺”或“回炉”阶段
当首批以创新创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必须加强校友职业发展的追踪,同时继续对毕业生创业进行指导,以辅助毕业生创业孵化成功。过段时间后,可以邀请离校后的优秀创业毕业生回母校举办创业讲座或创业沙龙,畅谈创业感想和经验教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回母校短期“回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自愿捐赠创业基金,“反哺”母校,为今后的学生创业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能力认证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培训证书,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颁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证书。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养模式,以交换生、进修生身份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在其他学校参加KAB、SYB创业培训实验班;或与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院校、企业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创业培训,成绩合格学生可以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今后创业可享受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种优惠措施。
三、“双创”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突出实践和实施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单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弊端,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一线课堂教学相融合。
(一)“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双重培养
引入导师制,做到不仅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外,还应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配备具有创业辅导资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在最后创业孵化阶段进行一对一辅导,手把手完成企业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财经类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资源,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为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一次与经济社会无缝连接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体会创业和就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
在“双创”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培养会打破原有的学制和上课方式,远程教育、远程帮助将可能成为授课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微课、案例式教学等方式提供互动性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
(四)“试错”式教学
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实践,乃至企业试运营,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各种错误和问题中摸索企业经营决策和技巧,加强团队管理和磨合,将现实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高度仿真,尽力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社会的无缝衔接,把今后犯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互动式教学“双创”人才的培养
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大家谈”,教师身份也将因此而转变。头脑风暴、siminar、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都将成为授课方式,教师将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群演”,学生将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在不断往复的互动之后,创新创业将被印刻在学生心中,使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六)赛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各级团组织可通过各类比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创业俱乐部等为基础,扶植全新的学生社团体系,同时辅助第一课堂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操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以“双创”为背景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高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
[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
[3]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