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0:5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系统基于响应式web设计的需求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用于管理审批学院科研项目的一个web系统。本系统采用响应式web设计技术,基于B/S模式,在J2EE平台上开发和实现。在项目开发之前,为了构建响应式web设计的开发框架,必须先确定系统整体的需求。由于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学院教师,因此,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院教师进行了需求调查,以确定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类型和所关心的具体的功能需求,便于规划出几种典型的响应式布局方式。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系统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类型及分辨率主要有PC机(1024×768或更高)、Android智能终端(480×800)、iPad(640×960)三种类型,使用这三种分辨率大小的用户占了被调查用户的绝大部分。同时,确定了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注册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在登陆页面登陆成功后,即可看到主页面内容,主页面导航栏由“公告栏”、“新申报项目”和“我的项目”三个栏目组成,其中“我的项目”包括“立项建设”、“材料上报记录”、“申报记录”和“已结项”四个子菜单项。
二、系统基于响应式web设计的实现
1采用弹性布局一个系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度,那么里面的内容就算设计的再好,也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系统。由于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用户使用的设备类型各异,访问设备屏幕尺寸大小不一。如果采用传统的两栏或三栏固定宽度的布局方式,虽然符合PC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但必然不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展示,使移动设备用户缺乏体验。因此,系统布局设计必须相对灵活,能够针对不同分辨率的设备自适应调整。为了实现更灵活的布局设计,能在多种类型设备的显示器中完美显示,我们需要对页面元素采用弹性布局。所谓弹性布局就是不使用固定宽度限制页面元素的显示范围,这样才能让页面元素根据所使用设备的显示器分辨率大小灵活伸缩显示。弹性布局是一切响应式布局的基础,只有在弹性布局的基础上使用其他web设计技术才能让页面在不同的访问设备中很好的呈现。弹性布局要求包含元素的宽度单位全部采用百分比,同时设定包含元素的最大和最小宽度。根据前期分析和页面弹性布局要求,在主页面中,页面头部(Header)、底部(Footer)固定,占满整个一行,因此宽度设定为100%,中间部分(Container)分成左侧边栏区和右侧正文区两部分,宽度分别设定为25%和75%。采用这种弹性布局方式,元素的宽度会自动随着浏览器窗口宽度的改变而自动调整,不需要考虑浏览器窗口的具体宽度有多大。
2引入媒体查询媒体查询是响应式web设计的核心,它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分辨率大小自动调整相应的样式。从CSS2开始,就可以在CSS中通过设置媒体类型获得媒体支持。为了适应屏幕,大多数移动设备浏览器会把网页缩放到设备屏幕的宽度,当缩小比例较大时,会导致浏览者看不清楚页面的内容,浏览内容不方便。我们可以首先使用meta标签的viewport属性来设置,让网页宽度默认等于屏幕宽度。在质量工程管理系统页面的<head>标签中添加这个<meta>标签的内容,代码如下。上面的代码是强制设置网页在移动设备上的显示宽度等于设备宽度,按照原始网页缩放比例(initial-scale=1.0)1.0显示网页。这样,支持viewport属性的浏览器就会按照原始网页的实际宽度去显示网页内容了。接下来,在上述设置了viewport属性的基础上,引入媒体查询来设置网页在不同的分辨率大小的设备上自动调用相应的CSS样式进行显示。媒体查询被用来检查对于所有宽度大于1024px分辨率的移动设备来说,系统页面内容的宽度会被固定为980px。如果viewport小于980px,页面布局会以弹性布局来显示。如果viewport小于640px,页面内容将会把左侧边栏区和右侧正文区展开为整体宽度,形成一个单栏布局。页面具体应用的媒体查询代码如下所示。
2导航栏设计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大小的限制,质量工程管理系统在移动设备上显示时,导航栏目会重叠显示,使页面看起来杂乱不堪。针对此问题,作者特意对导航栏重新设计,对于小屏幕的移动设备,利用js技术在最初时隐藏导航栏目,只为用户提供一个按钮,用户点击时,就会显示完整导航栏。这样做不仅使页面看起来整洁美观,节省了屏幕空间,用户还可以按需索取想要了解的内容。在以后扩展系统功能增加更多导航条目时,也无需考虑屏幕尺寸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三、系统测试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在多种浏览器和不同类型移动设备屏幕中进行测试,以便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质量工程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在多种移动设备上也经过不断的测试和完善,最终效果如图1所示。
四、结语
本文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讲述了如何使用响应式web设计技术为移动设备访问质量工程管理系统提供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web开发,响应式web设计技术可以给移动设备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访问设备的分辨率不同而进行的重复开发,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开发效率。
作者:赵卫东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是加强本科教学建设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文章针对当前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院系、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新体系。
关键词:
质量工程;本科教学;管理体系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2012年再次《“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1],同期广东省教育厅也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对于促进教学基础建设、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质量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3]。针对当前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提高教学主体主观能动性角度入手,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的困境
从“十一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甚至各高校均实施了质量工程,毋庸置疑,质量工程的有力实施对加强教学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扩招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稀释和对冲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个别问题比较严重。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实施质量工程的重点和核心任务应当是关注质量和内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等五种现象,质量工程建设本应“以点带面”,实际情况是“以点代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把质量工程建设等同于立项项目建设,而不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固优补弱,凸显特色。当前不少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实然价值取向与其应然的价值取向不匹配,把质量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虚假工程,偏离了实施质量工程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
(二)项目建设实效不强质量工程立项时,项目负责人高度重视申报书的填写,花大力气美化申请书,以此打动评审专家,专家评审时由于了解项目的渠道有限,因此,申报书谁写得漂亮,谁的前期基础扎实,团队成员结构合理,项目预期成果丰硕,谁获得立项的可能性就大。由于项目数多,管理难度大,多数学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停留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过程管理弱化,中期检查乃至结题验收也主要是形式大于实际,以走过场较多,最终造成质量工程建设立项时隆重热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冷清收场,不少项目实际完成质量不高,实际效益与预期成果相差很大。
(三)教学主体缺少积极性作为教学主体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得到激发和调动起来。学院作为旁观者,完全依靠学校职能部门管理各级质量工程项目,没有作为主人翁参与进来,更没有作为关键责任主体进行管理。作为教师,质量工程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覆盖面不宽,受益面较窄,多数教师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立项,认为都是少数教学积极分子或院系负责人的事情,与己无关,部分教师甚至都不知道“质量工程”。再者,当前很多高校还难以有效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之教学工作没有科研那么实惠,在职称评聘中权重较轻,教师关注度也不高。对学生而言,质量工程中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项目极少,他们不是直接受益者,要视项目建设成效,他们才能从中受惠,因此,他们也难以直接参与,其主动性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作为教学的三个主体,只有院系、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形成合力,才会使得质量工程实现其实施的实然价值,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一)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校级项目基础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体系,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以省级项目为骨干,以校级项目为基石,明确校级项目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狠抓校级项目的建设内涵,省级项目须在校级项目的基础上产生,国家级项目须在省级项目的基础上遴选,根据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校级项目,明确重点,巩固优势,凸显特色,同时又要填补空白,扶弱助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实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夯实教学建设基础。
(二)抓住重点,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紧紧抓住教学工作的三个主体,以如何激发其工作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工作的着眼点。1.针对院系,扩大其办学自。首先,扩大院系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自,下放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和项目数的立项权,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和备案。其次,针对院系层面,设立综合层面的质量工程项目,除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等项目外,还设立试点学院、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等项目,扩大试点学院的内涵,允许其在学校治理框架内自主调整本科专业和决定招生规模,促推院系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贯彻“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的发展战略,明确建设方向和目标,做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优化各类各层项目布局,规划好综合类和一般类、教师类和学生类项目建设,切实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改革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费的拨付方式,改变以往直接将经费拨给各项目负责人的方式,将项目经费以整体打包的方式拨给项目所在单位,由院系进行二次分配和拨付,这有利于院系明确本单位的建设重点,错位发展,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2.针对教师,扩大项目覆盖面与受益面。虽然国家级和广东省质量工程有近10种建设项目,但很多项目一线教师难以主持或参与。针对此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扩大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类别和数量,校级项目一共有24类,含自设项目,而且不少项目是专门为一线教师而设的,如教学团队、通识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程、全英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精品教材等,这为一线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兴趣,选择申报项目。此外,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对学院不限项,仅对每个教师申报的项目有项数限制,任何教师只要有意参与质量工程,均有机会。3.针对学生,创设让其直接受益的项目。鉴于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中只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个学生直接受益的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级质量工程中增设了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第二校园计划等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计划旨在鼓励各学院大力开展多维多层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品牌赛事,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公信力强、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训练计划鼓励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针对性强、全员覆盖、层次有别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不断优化训练模式,制定科学的训练标准和要求,便于学生自主训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第二校园计划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学校层面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近70所国外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此外还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及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同时鼓励各学院也积极开拓联合培养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校园经历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优化管理流程,注重项目建设成效针对当前质量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彻底改变“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用钱”等现象,华南师范大学优化、重建和再造管理流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和实践。1.简化申报程序。改变过往立项要填诸多材料的情况,简化项目申请书的填报内容,校级项目仅需填写项目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效,减少非必要内容的填报,要求填写内容言简意赅,不必赘述,这也减轻教师繁重的填表之苦。学院提交各项目申报材料,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通过予以发文备案。2.注重过程建设。改以往严进宽出为现在的宽进严出,通过学校发文公布的项目仅为建设项目,要想获得校级项目称号,需加强内涵建设。首先,需通过中期检查,根据各项目已完成的建设任务与建设预期成果的对比,淘汰一批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成效差的项目,促使项目注重过程建设。其次,结题验收时,根据项目预期成果的完成情况,决定其是否通过,只有建设成效突出、任务饱满、成果丰硕的项目才能获得校级项目称号。推荐省级项目时,必须以校级项目做基础,从中择优遴选推荐,在同类项目推荐自校级立项以来开展最好、成效最突出的项目,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建设经费直接拨付到项目团队,而且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以此鼓励各校级项目重过程、重建设、重实效。3.实施量化考核。项目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环节,都注重量化考核,关注项目建设实效,设计表格时以定量的数据为主,少用定性描述或以定性描述为辅,这样会对各项目施加适当的压力,杜绝以往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现象。4.加强经费使用管理。首先,简化报账程序,改变以往需要经过教务处审核签批才能报账的方式,由项目所在学院审核签批。其次,虽然经费以学院打包的形式下拨,但在学校财务设立专门的账号,到该批项目全部结题验收时,对各学院经费使用绩效进行考核,若经费管理不力,使用不善、执行不佳,会相应的扣减该学院下一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若项目结题完毕时仍有经费剩余,则予以回收,不再下拨,促使各学院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执行效率和效果。5.巧用奖罚杠杆。针对学院,为鼓励其加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校级基础,华南师范大学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总经费的30%用于奖补,以奖励上年度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较多的学院,实行“优质厚拨”的方式,促动各学院加强项目内涵建设。针对教师,考虑放开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类别和数量之后,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势必会大涨,建设成果也会更多,学校将校级教学成果奖由每四年评选一次缩短为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外,设立校级优秀教学论文(教材)奖,与教学成果奖隔年交替开展,这就形成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论文—优秀论文奖两条激励路径。若项目未通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若项目通不过结题验收,则在通过之前项目负责人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针对学生,若其依托大创项目或学科竞赛取得成果,学校有针对论文和竞赛获奖的奖励,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条款。若在第二校园取得优异成绩,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政策,以此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珍惜机会。
三、实施成效
华南师范大学从2011年以来立项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2014年共立项各级质量工程项目857项,较2011年均有大幅度提高,覆盖到每一个院系,参与教师人数超过140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2%,说明院系及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很踊跃。此外,校级质量工程中学生为直接受益人的项目有220余项,参与学生人数1300多人,学生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类质量工程及教研教改项目的支撑下,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学校届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获1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5项,其中一等奖40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7项。近三年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41项,获奖教师人数近700人,所占比例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30%。这也说明学校教师不仅参与质量工程踊跃,而且很多教师取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能被业内广泛认可。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依托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学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关于教学改革、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433篇,专任教师人均0.68篇,表明学校教师对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投入度较高。质量工程是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抓手[4],院系、教师和学生既是质量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质量工程实施的受益者。只有结合校情,紧紧抓住激发三个主体创造性和工作活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质量工程的实施才能顺利开展,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质量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爱芝.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寇琳琳.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1,(3).
[3]严发萍,王红雨,赵琦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关键词:宁夏医科大学 本科教学工程 新思路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29-02
教育部在“十一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①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针对影响、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项具体建设内容,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②。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在实施“质量工程”7年时间中,本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研究和探索“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宁夏医科大学“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实施“质量工程”项目的初衷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③。但现在很多教师只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书的填写,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获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上,而不去关注项目本身的建设。为能够立项,过于重视评前的形式包装,评后建设反而缺少新的内涵和改革深度;部分项目立项后多年无人问津,资金投入得不到效果回报;部分项目只建不用或建而无用,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更没有达到反哺教学的作用。
2.团队意识淡薄。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过程中,有些项目为增加评审通过率,整合学校各方面的专家、教师以及优势资源,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项目团队。可一旦立项,这一项目团队就又从整体分散成独立的个人,之前为申报而整合的优秀团队和资源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部分申报下来的项目成了项目负责人个人的事,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学科不配合,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2007年开始实施“质量工程项目”时制定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管理现有的项目。
4.学校层面对“质量工程”项目不够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申报、建设期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但在衡量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中没有体现,致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宁夏医科大学“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修订和完善“本科教学工程”相关制度。项目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核心和重点在于抓好管理。因此,要实现质量工程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强化质量工程管理.只有在抓好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深化教学内涵建设④。我校在总结分析以往“质量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宁夏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程”的现状, 统筹规划,完善制度,相继制(修)订了一系列关于项目设置、立项原则、过程管理、经费使用、结题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办法,先后修订了《宁夏医科大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奖励办法》等,提升了“本科教学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合学校人事处修订了《宁夏医科大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在核算教学工作量、评选优秀教师、考核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工程”倾斜,将个人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绩挂钩,加大了质量工程项目在职称晋升中的比重,增强了教师申报的积极性。
2.注重培育,分级建设。对较为薄弱又具有一定特色的项目进行前期孵育。在立项前优先资金支持、制度倾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其内涵建设,夯实校级项目建设基础;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申报自治区级项目的力度;鼓励项目负责人将年轻教师吸纳进项目组,从制度导向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参与度;组成项目申报专家组,为有意申报课题而缺乏申报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申请书的撰写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申报书撰写水平。
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了充分发挥系(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提高教学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与“老、中、青”相结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学校授课比赛要求以课程教学团队为组队单位,团队赛的成员应包括本课程授课教师共计3人,并具有职称梯队(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授课比赛设置团体奖和组织奖。
4.精细管理,加强立项后监管。强化奖惩机制,增强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意识。对建设进度迟缓、整改不力的项目进行批评警示,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同时,创新项目监管机制,在项目申报时,严格资格审查,避免出现同一内容重复申报多个项目、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现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不合格者进行公示,限期整改,再次复查通过方可继续建设,否则取消其立项资格;在项目建设结束时,定期验收,如未通过则收回项目资金,取消立项。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结题后由学校出资制作《大学生创新实验感言集》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论文汇编》。
5.建立学生评价机制。学生是“本科教学工程”最终受益者,对课程建设情况最有发言权,而现行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把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有些直接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更加要重视对学生考核后的意见⑤。我校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中和结题后及时印制和发放了《宁夏医科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宁夏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宁夏医科大学精品课程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等,及时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建设中不断改进完善,使提高教学水平真正落到实处。
“本科教学工程”实施7年中,宁夏医科大学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凝练特色,重点抚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和学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学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特色专业相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不断巩固、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基金项目: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教育教学与改革项目)
注释:
①王晓燕,叶大鹏.“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71-73
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1]6号
③孙浩.黑龙江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奚春睿,李松,章宗籍,彭银,张学梅.强化质量工程管理,深化教学内涵建设[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B):146~148
④周传胜,刘军峰.“质量工程”反哺青年教师培养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2-6
⑤万晓兰,汤德平.要关注“质量工程”的质量与实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15-16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教务处 宁夏银川 750004)
一、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制度执行力
管理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梳理管理制度,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适当整合,形成我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划分二级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推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教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停调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突出“三期”检点,强化督导和评估;继续开展试卷、论文检查,规范试卷、论文工作,确保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育和帮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较快提升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研究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改造,打造优势专业,形成专业特色。XX年,拟申报新设本科专业2-3个;加强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对新办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继续加大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增强新办专业的综合实力;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进行品牌建设。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开展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争取本年度再获批2-3门;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启动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广泛调研,积极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实验室搬迁工作,组织试点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准备。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各环节的安排,保障学生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积极参加周期性党会进行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学习教育及专业新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工作计划:(含教学工作、质量工程、技能竞赛);
高质量完成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加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
3.教师培训计划: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会;关注省培、国培消息,积极报名参加;
4.教科研工作计划:(含课题研究、论文、专利、教材);
公开2篇;
5.指导学生计划:(学生社团、实习实训、学生竞赛);
指导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会计技能大赛;
6.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计划(双百工程、社会兼职等);
工作时间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评上讲师职称获得中级会计师证书。
指导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会计技能大赛;
6.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计划(双百工程、社会兼职等);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25-03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4]李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44-345.
[5]肖立山.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评估的几点认识[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9,22(3):73-75.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过去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未来的为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推进。首先,成立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办公室,便于加强统筹与指导,统一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对于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队伍,主要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将网络教学的应用更改为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并且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支持也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在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选择一部上乘之作作为网络信息教学的优秀案例,加以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教学;第四,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栏,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此类建设,扩大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设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信息化网页,打开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大学生学术水平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他们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对独立学院而言,它也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因素的分析
(1)指导思想要求偏高。就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基本目标是锻炼学生科研的基本技能,而不是创新,介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自身的要求也要有针对性,毕业设计目标的界定也要更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味照搬普通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而脱离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来制定指导思路显然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
(2)教学各方面资源有限。师资有限是独立学院在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时存在的显著问题,一个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指导的学生过多,意味着花在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就减少了,这样势必会导致论文质量控制上出现较大漏洞;其次,部分指导教师还有可能承担与自己本专业相差较大领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就导致学生论文题目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少,教师指导起来费劲,学生完成起来也举步维艰;最后,由于毕业设计指导经费有限,部分没有课题的教师基本上不承担指导任务,这就使得原本紧张的师资雪上加霜,而对于部分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指导教师申请下来的课题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课题,一旦研究进展到一半却无法继续要重新选题时,均浪费了大量精力。
(3)学生思想意识与技能训练薄弱。通过对独立学院历届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存在如下通病:①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②学生对论文的训练太少,查阅文献、数据处理、文章结构安排能力欠缺;③论文格式不清楚;④严重缺乏主动性;⑤外文翻译困难;⑥结构计算、软件使用能力不强;⑦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质量不高。此外,鉴于毕业设计一般在大四时才着手展开的现状,学生一部分要找工作,一部分积极备战考研,对于毕业设计都是疲于应付,特别是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
二、提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案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指导和执行,提高质量,需要充分考虑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改革旧方式,创设新思路,力求寻找到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优质培养的新途径。
(1)指导思想合理化。从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师资等资源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现有的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从教师角度加强管理与指导。从教师角度出发,应该从如下角度完善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①把好选题、开题关。毕业设计的课题要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明显。题目不宜过大或过小,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上下功夫;②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向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以及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指导记录,导师签名;审阅论文初稿或检验设计(实验)结果,提出修改与改进意见。把好学生毕业设计正文和外文翻译等质量关;③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④可以有针对性的在短学期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让学生提前预热。
(3)从学生的角度强化意识与提升能力。首先要在意识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端正心态,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单纯来源于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而且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加就业砝码息息相关;其次,要鼓励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毕业设计的研究中去,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再次,要加强与指导老师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对自己毕业设计有益的帮助。
(4)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和就业三位一体化。鉴于毕业设计启动较晚、周期较短的现状,为更好解决学生专业实习、就业和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可采取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压力,从而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研究中;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就业三位一体化,可以充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目的更明确,而且能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这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为今后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5)校企合作共同指导。针对独立学院特有的办学理念和现有的丰富企业资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融入企业,直接与企业的生产与实践相挂靠,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有限以及教师指导经费不足的现状,企业也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优越的实施条件,用实际生产经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大大加强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进而增强学生钻研的信心和动力。特别针对于理工科类专业,一旦设计出来的产品或者实验结果为企业所用,那意义将更加巨大。
当然,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质量是一项长期工程,各种对策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不少难题,但是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配合,利用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和就业相结合、将毕业设计带入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定会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高飞,贺仁宇,李晓娜,朱耀庭.探究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1合理的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更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选题应大小适宜,题目新颖。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选题的灵感。虽然毕业论文一般在最后一年进行,但是学生在校专业课的学习中就应有所准备。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及在护理学领域中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而这些知识、观点、问题都可能引起某些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他以后毕业论文的选题。从大学生创新实验中进行总结归纳得到选题。我校每年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我校开展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为我校“质量工程”建设中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其实施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申请参与项目过程中,可以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从临床实习中发现问题上,提出论点。护理专业实习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渡时期,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必经的途径,我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有一年完整的系统的综合医院的实习时间。学生在不同科室的实习中所接触到的新观念、新技术及发现的一些新问题等,学生可以把自已最感兴趣的方面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分出一些子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最好是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但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层次学生毕竟有限。查阅文献,从中获取选题方向。阅读大量中英文综述、论文,先粗读,从中选取对论文选题及写作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再进行精读,从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有疑惑或困难时要向指导教师多请教;同学之间要多联系、探讨,获得同学的协助、支持。
2优化指导模式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手段
建立毕业论文辅导的QQ群,便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书写毕业论文主要是在实习期间,与指导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建立毕业论文的专用QQ群,可以及时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通知和要求传到群共享中,并能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也可以将论文书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群里进行讨论。标准化毕业论文格式,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作为医学及护理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故此学院在大学论文格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订,制定出更加适合护理学科的论文格式,让学生严格按照格式书写。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及辅导,从最近几年护理学生在论文选题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调查报告,这必然会涉及较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故此应加强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对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毕业论文数据库及优秀毕业论文展区,学生可以对历届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学习、借鉴,推陈出新。严格限定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一般学校都将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计为教学工作量,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会导致辅导的学生过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学生过多必然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故此学校应根据教师的职称,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及其指导的往届学生论文的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地安排其指导学生人数。评阅老师严格把关,将学院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同组指导教师之间可以对其指导的论文进行交叉审阅,相互提出参考意见。并让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同时担当该组的评阅教师,对开题报告及论文进行评阅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重视英文摘要的书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书写相应的英文摘要,有些英文底子较差的学生在英文摘要的书写时常用些翻译软件,造成英文摘要错误极多。指导教师要对此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允许参与论文答辩,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加强对英文的学习。重视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严控质量关。毕业论文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学生应分配在不同的答辩组,完善答辩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指导教师评分,二是评阅教师评分,三是答辩成绩,三个成绩分别占不同的比例,最后计算出总评成绩。对不合格论文进行整改,整改后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合格者缓授或不授予学位。对优秀论文获得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相应表彰,并推荐一些优秀,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学校、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本科护生对论文的选题,并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规范答辩模式,合理评价标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才能保证本科护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提高护生素质。
本文作者:魏酉龙张莉蓉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质量工程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7-02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动手能力的不强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应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就能造就适应时展的全面人才。
1 夯实基础 培养兴趣
1.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原来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等四门实验课程,俗称“四大化学实验”。各实验课程分别开设,相对独立,且有脱节之处,学时也分散。在有限的学时内,还会出现部分内容重复,相当数量的课时浪费在无谓的低层次循环之中,且实验教学大部分都放在了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以及验证性实验项目上,导致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综合系统训练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编写了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和2,避免了一些不足之处。
1.2 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天才,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打牢基础是根本,高楼万丈平地起的道理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问题是怎样去做这项工作,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主要是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实验前做好预习等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教材,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检查预习情况,作为实验考核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只有这样才会熟练正确地操作,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提高实验数据的可信度。二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正确:这项工作从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抓,学生操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仪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发生危险,导致事故。三是仪器试剂放置应规范:在做化学实验时如果仪器试剂放置不规范会很容易造成仪器损坏和试剂泼洒,甚至发生烧烫伤事故。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身作则,认真示范,使学生感受到规范的必要性,自觉养成好习惯。四是试剂用量要适度:取用试剂量过多或过少,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会出现与已知现象不符的状况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原理入手,进行估量,这样既能得到正确结果又能减少浪费。五是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实验完毕及时清理实验台是良好实验习惯的基本要求,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是否清理好实验台柜,最后在实验原始数据上签字才能让学生离开实验室。
1.3 严格实验考核制度
在进行实验教学方面我认为主要还是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考核,本实验中心采用平时成绩、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60%,操作考试成绩占40%[3]。
平时成绩:对学生每次实验进行评分,累计后平均即得学期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迟到、早退情况;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时台面等的整理;实验报告,包括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有效数字的表达等。
操作考核成绩:本实验中心的实验课程采取实验结束进行操作考试,操作考试采用随机抽题方式。操作考试内容: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规范操作;独立操作能力。
为了使实验课的成绩评定能公平、合理,本实验中心制定了《基础化学实验考核大纲》和《基础化学实验考核得失分标准》。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实施了多年,效果良好。
1.4 提高实验兴趣
积极开展各类实验竞赛,每年春学期我们都举办校级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通过笔试筛选正常参加决赛的学生有一百多名,都能拿到学校的荣誉证书,使得这部分学生得到一种荣誉感,能也为毕业时的就业增加一定份量。另外,由于江苏省教育厅每两年(逢双年份)举行一次全省范围的大学生化学化工竞赛,所以逢双年份我们是校级竞赛暨省竞赛的选拔赛。参加学生更加踊跃。
开设实验教学选修课,能使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能拿到学分,使一些学生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也算是得到一些实惠吧!这方面工作,我们已经向学校进行了申报。
开放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做一些规定的实验项目或和教师商定的一些实验课题。这方面工作还有待于强化。
2 提高能力 增强素质
根据我校目前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提出的。本人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绝大部分是属于技术或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显得非常重要。而我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目前我校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大概为2-3∶1,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在实验课内自由发挥机会的时间则更少,实验教学效率较低,而在实验课外,则很少有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部分学生对待实验课,只是敷衍应付,抄袭实验报告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种只注重理论教授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教育必将造成大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因此,我认为实践教学应该要提升一个高度。而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和实习,但实习如果是在校内实习还能说得过去,如果是在校外,如到工厂实习则是众所周知的效果甚微,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在此情况下,实验教学就应该是重中之重了,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配齐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提供平台 脱颖而出
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能够具备的,对于创新能力是可以打下一个良好基础的。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这样一个平台上,在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后,可以为部分有个性的学生提供方便,让他们从由兴趣爱好开始,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个性与创新能力,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平台。
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从各方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全力开放实验室,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谐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4]。在正常的实验教学以外,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实验,以此激发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4 做好服务 开创辉煌
随着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老师会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学生科研工作纳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当中,进行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统一考核;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以开拓专业学习的视野为目的,以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和各种技术学科为主要对象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广泛地开展各种科技咨询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以实践教学为主,尽量创造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已经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基础课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正式成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必须尽我们所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2] 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27-29.
论文关键词:江西;高等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技贡献、办学效益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扩展,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效益和办学实力显著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江西高等教育受到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江西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
1.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民族兴旺、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2.高等教育的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扩充数量转到提高质量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2300万增至3000万,全日制本专科生从1500余万增至1900万,研究生从90万增至140万,各项指标的年增幅在6%左右。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已定格在低于GDP的增长水平上。高等学校正日益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3.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各校提升层次的愿望和国家的调控政策冲突加剧
高校数量大增,层次矛盾初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数量上,当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0余所,江西省有各类高校95所。[1]在类型和层次上,高等教育初步分出三种类别: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五个层次:“985”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博士点高校、有硕士点高校、其他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各高校提升层次的愿望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冲突明显,竞争将更加激烈。
4.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当前,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的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重大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重要的知识贡献。而国际上,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谁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谁就能够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优化结构,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6.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发展趋势,政府、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
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为高校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又提出了管理机制上的适应性等问题。高校不仅要理顺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还要理顺自身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向着高质量、高层次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疑给高校的现实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江西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还相对落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等院校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近100所重点大学中,我省仅有一所。这种状况至今仍未发生根本变化。每年我省大批第一流学生被录取到外省高校,毕业后能返回江西工作的仅占少数,这意味着我省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我省只有一所高校(南昌大学)有幸成为“211”工程大学。在2003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名单中,江西高校无一入选。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等不尽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江西高校加大了专业调整力度,设立了许多新的专业,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脱胎换骨,多数院校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财、管、法、外语、体育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尽管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在布局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仍存在各自为阵、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高校布局上,我省高校在南昌地区的占一半,其他地市高校数少;在高校结构上,目前,我省高校结构中的师范类、医学类高校偏多,工科类高校偏少,造成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失衡;在高校专业上,我省高校中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专业仍较少,所谓热门专业则一哄而上,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比较严重。[2]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实际社会需求对接不够,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
3.学科建设仍较落后,高技术平台相对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省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全国的差距还非常明显,学科建设仍较落后,与上海、湖北、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差距极大,就是与福建、湖南、安徽等省比较,差距也十分明显。[3]一般学科多,重点学科尤其是一流学科少;博士授予单位、博士学位点数量偏少;大师级领军人才匮乏,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多,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学术水平方面,高级别原创性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奖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不多,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与经费、三大检索论文及高水平专著较少。在各种科研情况排名中,江西高校往往排在后头,学术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在高技术平台方面,我省的博士后流动站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相对不足,不能充分为我省高校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4.学科方向凝练和沉淀不够,未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学科方向凝练和沉淀不够,有的高校学科方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方向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学科研究方向不是本领域发展的主流方向,特色优势不鲜明、不突出,行业影响不够显著,特色和优势学科有待强化,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较少,许多学科没有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未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5.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高校负债过重,存在潜在风险
高等教育投入一直是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总体上看,我省高等教育的财政性资金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经费来源不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不充足。另外,我省不少高校用于新校区建设的贷款数额较大,在既没有足够的政府投入,又缺乏创收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个别高校即使只付息而不还本,也难以承受。这种债务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一些高校的良好运转,从长远来看,也势必影响这些高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江西高等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根据我省地方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与完善高等教育层次及学科布局
按照“整体部署、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我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高等教育层次及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在我省若干急需某方面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地方与区域设立该所需科类与学科,努力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使该地方与区域高等教育层次及科类与学科布局更加合理。 转贴于 2.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我省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1)实施“高水平大学创建工程”。选择1-2所高校(如南昌大学)作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突破点,从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着力选好几个特色学科花大力气进行重点建设,着实创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2)实施“特色高校工程”。在我省高校中,遴选并支持建设几所在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中作用与贡献度极大的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每年由省里投入相当数量的建设经费,支持特色高校进一步做强、做优,使之在我国的地方与区域或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3)实施“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高层次人才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营造高品质的学习氛围,还是建立学科梯队,都要有一批重量级的大师。因此,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一方面注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加强现有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省里可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基金,在我省各高校遴选若干名拔尖人才作为大师级领军人才培养人选,并给予大力资助,对其赴国外名校深造、进行重大课题研究等等方面大力支持和资助,使其尽快脱颖而出。
(4)实施“特色学科方向凝练工程”。实施“特色学科方向凝练工程”,要求省内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凝练出本校的特色学科方向,作出相关规划,提出具体建设目标。省里可设立“特色学科资助基金”,对富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学科进行重点资助,并进行动态跟踪。相关高校则应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将特色学科做大做强,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学科,以大幅提升省内高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3.实施“二项计划”,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的学术水平
(1)实施“江西省高校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应包括“高校教师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和“研究生前沿学科研究计划”。可由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共同拟出当前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适时更新),每年立项支持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拟出当前各学科的研究前沿下发至各高校,力求每位教师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都熟知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且致力于学科前沿研究,甚至在追踪学科前沿的过程中开创新的研究前沿。
(2)实施“江西省高校科研精品计划”。在实施“江西省高校前沿学科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江西省高校科研精品计划”。每年组织我省高校科研精品遴选活动,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精品,并给予较高的荣誉,以鼓励高等学校及高校教师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凝练、砥砺科研精品。
4.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对已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要加大动态追踪与监督检查力度,每年要有年度建设总结报告,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以确保“质量工程”项目保质高效完成。同时,国家与省级教学团队等相关“质量工程”项目可融入“前沿学科研究计划”、“高等学校科研精品计划”等相关计划中,以提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与水平。
5.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交流与合作水平
鼓励省内大学与产业界、科技界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集中力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中心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科技界建立长期、紧密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以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载体的教育、经济与科研的联合体,以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孵化器、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等形式,共建科研创新实体或共同体,实现科研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的“无障碍”流动,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转化。并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探索高校与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独立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合作进程,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4]在此基础上,主动加强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不断拓宽高校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有针对性向世界各国的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派出留学人员。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促进留学人员学成回国。
6.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避免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高度重视高校的管理工作,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探索符合省情与校情的高校管理模式。特别要注意按照法律要求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符合法制理念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秩序,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加强高校债务风险评估,强化动态管理,严格控制高校债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部分高校的债务风险。
关键词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 数模竞赛 创新能力培养 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广泛开展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问题是近年来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延安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几年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经济、计算机及软件、管理、国防等,虽然数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但是,人们对数学类课程、数学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等诸多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全脱节。正如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今天的数学科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门技术。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将其当作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在保证打牢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分层次、分模块实施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竞赛指导
一是在数学建模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按照知识点及教师研究方向,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九个模块。第一层次包括数学软件、初等模型、优化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个模块;第二层次包括离散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等四个模块。第一层次针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针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具体措施是:由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每位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主讲自己所从事的方向模块,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专业优势,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按知识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是在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建模知识+专题讲座+模拟+竞赛”的模式组织校内建模竞赛,主要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内容,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集训+软件应用+旧题新做+模拟选拔+强化训练”的模式组织全国建模竞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为内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良好培养。
2.2 建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网站,为数学建模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数模竞赛有机地融合,为学生全方位了解、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开辟第二条通道。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建设规划】、教学团队【整体情况、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案、课程作业、课程习题、模拟试卷、参考资源】、实验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大纲、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实验作品、实验报告】、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学生评教】、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奖、获教学奖项、人才培养成果、教材建设】、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自测】、成绩考核【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下载专区【教学软件、常用工具】、数模协会【协会简介、协会章程、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竞赛获奖、优秀论文、往届赛题、模拟赛题、校内竞赛、新手入门】等,这些内容几乎囊括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学习就可以全面了解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 专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专业优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其中两个为数学类专业、两个为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两专业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专业结队子、学生结队子的模式组织教学和小组讨论,强化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强化数学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在竞赛组队中,每队均配备至少1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和1名数学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数学建模竞赛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校内数学建模竞赛试题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实际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时,从往届赛题或模拟试题中选择一些题目,将其进行适当的延伸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6项、陕西省一等奖33项、二等奖71项,4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1名指导教师获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600多名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赛事因此也成为了延安大学学科竞赛品牌和亮点。
3.2 我校数学建模教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
教学成果奖:“理工类大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性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荣获2003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荣获2012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厚基础、重实践、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7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质量工程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为2011年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为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
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2009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省级重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为2011年校级重点;“计算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校级重点。
3.3 依托数学建模教育平台,推动指导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数学建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理、工、经、管、教各学科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学生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为手段,通过“分层次、分模块、四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提高我校学生解决在理、工、经、管、教等学科专业领域遇到的数学建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37);2014年陕西本科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