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小论文

时间:2022-02-01 06:5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学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学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而德育学科的学科特点,更讲究的是“知、情、信、意、行”5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职业、法律、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来明确正确价值取向、思索社会热点问题、指引自身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考核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小议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1 考核方式:鼓励多样化

除传统笔试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材料分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越来越多的成为德育课的有效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的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必然要求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鼓励更为考察学生能力运用的新颖方式。

传统德育课评价常以笔试试卷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分出分数、等级。特别是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获取高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教师通常只能依靠最后一两道主观题分出分差,同时客观题分值过大也会降低学生作弊难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分析、小论文、调查报告类考核方式以往在课后练习、单元测验中经常使用,针对专门问题往往效果较好。大作业通常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参照高考材料分析题方式,采用经济、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新奇感,参与感。与之配套的批改则可放宽尺度,对符合立意的新观点给予鼓励,突出对事件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合理联系书本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辩论、表演也是新颖、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比如笔者展开的“学生绘制校园周边生活地图行动”(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及实施”、“校园部门大探索”(针对我国的基层管理部门部分)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完成。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运用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方式,做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学们很有参与感、成就感。

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辅以辩论、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较为抽象的规律、原理则可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学生在表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二次加深认识。

2 考核内容:由知识强化转向能力培养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共识。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必须围绕考查能力来展开。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

德育考核注重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因素,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完成成果,体现能力。如笔者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学生实际陪同父母共同办理低保手续,行胜于言,自己也受到精神触动;有学生收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突出前后对比变化,详实有据;更有学生采访五保户、了解领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贴近现实,有真实感。

现行的考评过于偏重对知识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的差异。我校虽都是建筑类专业,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均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考”。以笔者一次开放性期末考核为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能力的特点,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撰写小论文;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美术设计和电脑编辑能力,即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经济学原理制作一份思路清晰、排版美观的电子经济学小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缜密认真,作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组织蕴含社会学原理、符合我国实际的“小品演绎”、“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差异化考试有效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3 考核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中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绝不应该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评价体系,特别是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评和互评。

具体到实施层面来看,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中学生自评与互评效果较好,评判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印象,二次学习。主观性较强的材料分析、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则需要老师进行事前专门考核培训,确定评阅标准,传输解题思路,经过训练后也能较好地完成互评工作。学生充分参与自评互评,能消除考核神秘感、增强其重视性,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班主任,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家长等都来参与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既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学生要求,又具备现实教学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2]金华兴.中考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与特点[J].政治课教学,2002(03):35.

[3]宋公志.我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4.

[4]叶永鹏,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9.

[5]罗芳芳.中职德育课考核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1.

[6]教职成[2008]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五种方法”及课程设置中“五类问题”,旨在阐述师生在教学中的职责,通过双方配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分析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体现在时间空间上,更渗透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或与之相近的专业,一曰是人才的需求,二曰是应用的广泛。现代的高校犹如一个教育工厂,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是大致相近的教材,重复着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彰显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外塑”,西方重视的是“引发”;我们的管理是“圈养”,西方的管理是“放生”;我们的教育“包办”为多,西方的教育“自主”为多。因此,学校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存在的困惑与迷惘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方法

笔者担任02计算机应用本科班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有学生提到:“老师,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解?”这让我们想起了多年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师课堂讲,学生机房练;想起了为什么总是有学生要逃课或课堂开小差;想起了我们的学生虽经过四年的“苦读”,却得不到“委以重任”;想起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为什么游戏软件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设想若我们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听课如似听故事,学生岂不像热爱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像爱听故事一样爱听课,学习也就像游戏、像故事一样充满魅力。在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有些方法值得探究:

2.1工程背景法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的现状,若仅按教材讲方法其收效是不佳的。教师可考虑在开课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项目,找不到者教师为其确定一个项目。以所选项目为工程背景,随着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内容。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自行总结在自己的项目中所用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交流。虽然学生在背景知识以及对所讲专题的准备方面差别较大,但从整体效果上讲,一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锻炼了学生思考及表达能力。

2.2小论文总结法

学过“数据结构”的人都知道,在各类教材的叙述中,除描述的工具不同外,内容结构方法上几乎相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各类方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算法的异同,其体会的多少与深浅,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论文的写法要求,其格式上可不像正式论文要求,只要将学习中的想法,特别是算法的改进反映出来即可。通过上机验证,课程结束后将小论文整理成册。这让学生们对实现数据结构中的算法,体验人机的结合,分析算法的优劣,做到学懂弄通,举一反三收效甚大。

2.3游戏设计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基本功是程序设计,其对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影响颇大。远的不讲,从77年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大学生学过的算法语言,无外乎有ALGOL60、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名称虽不同,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语言核心体未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语句的功能易理解,语句的灵活运用犹如“大难临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联想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内容和效果外,还有一种精神,游戏不是表演,游戏是自己。玩游戏虽然累,但其乐融融。设想将游戏设计法引入教学中,也会让我们的语言课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解剖简单游戏入手,讲解语句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入点门后,其“修行”转入学生个人,教师加强引导,留下思考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拉开了学生间的距离,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相互间有了比学赶帮,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4学生讲解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学无条件服从于教。计算机软件的许多课程,并无标准答案可言,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讲课,融入学生的资源,改善学围着教转,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只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

2.5边学边用法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很适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理性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教学。如由加法指令演变为累加器的过程。其次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学。如通过算法过程学习完成一个管理系统。再之,计算机的应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捕捉学科发展前沿,对开阔学生视野很重要。

3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持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这是一种师生依据课程要求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课程。它更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做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定位,达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之目的,改变以往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问题值得思索:

3.1因人设课程问题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专业尚属年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师生均有发言权。这不仅是对课程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课程安排要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为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旨在引导学生成长,而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3.2因知识设课程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存贮行为,它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幸福地生活。反之,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那么出现的“高分低能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的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的富足。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他精典课程更为迅速,探讨一种实时性强,动态灵活,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3.3因学分设课程问题

完全学分制,自主择课,对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若课程仅为学生修满学分而设,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学分制。计算机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与专业发展迅速有关,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埋下了“伏笔”。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商业主义、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颇为盛行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人才工程中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对社会无疑是一种贡献,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4因实验设课程问题

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学校的办学能力。目前专业实验室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缘于人力财力的缘故,实验室发展满足专业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涉及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涉及到提升专业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3.5因需求设课程问题

需求主要来自学生与社会。为满足市场要求,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考虑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问题,在吸引生源方面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四年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普遍感到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自觉功底不足,无法在编程、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出现了为了就业去职业培训机构再“回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受到社会的“青睐”,留给了我们思考与遐想的空间。

4展望未来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进步的时代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旨在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具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保障机制,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辈出。科学的、实用的、发展的、有效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向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仁们提出了挑战。文中“五种方法”及“五类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批评、主动的思想,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学习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强调的综合、广博、人文底蕴的精神,营造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提供了与学生共同迎接未来挑战的宽广舞台。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成长春. 赢得未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Robert J.Marzanc等. 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冯建军等.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

摘 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了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开放式;高效

一、在教学中采用创造性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的内容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使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设计具有创新型的课程教学教案,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上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把握历史规律。与此同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主题。比如,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让学生去探索,去回答一些具有广泛性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工业革命总共进行了几次?工业革命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工业革命对现代的生态环保产生了什么不利的影响?等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讨论等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在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形势的需要,所以就要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如网络、图书资料、图片、相片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社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教师提供的内容,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果。比如,在“楚汉之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总结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会失败,刘邦会获胜?”“假如你是项羽,你如何处理好当时的人际关系?”等观点,并要求学生写出小论文,要论点鲜明、论据清晰、句子流畅,要从正面去分析,并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总结现代企业(团队)用人之道。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把握好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等。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郭云超.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27).

(作者单位 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中学)

第4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理论研究和试验”,“发展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和试验”。要加强理论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让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本来就是标准化学校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教研、学生充实知识、师生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搞好学校图书馆建设,是中小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改要想有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经常更新知识。教师知识的充实与更新,除了定期培训外,主要还是教师自学。因此,学校必须建好图书馆,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提高、深造、创新立说的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作出贡献。通过图书馆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时为自己充电,保证自己的能量充实,从而为学生的教育事业更好的奉献。也能够为使学生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及时查找资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教师教学任务质的提高,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完成新时期教学模式改革的历史重任。

教师身居教育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如果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进图书馆认真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信息,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专心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那么很可能会成为教育专家。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需要数以万计的教育专家,必须让他们参与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培育新一代,发展教育事业。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好中小学图书馆,让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策源地。使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得到良好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增强学生的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是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把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好是必然选择,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自主型人才。法国社会学家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迎接挑战,在中小学建好图书馆、阅览室,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拓宽学生视野,变单纯的灌输为教师讲解、诱导加学生自学的教书育人方式,如:教师安排好学生阅读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找书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知识竞赛,或写小论文等;还可以由教师拟好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等。总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高妙的技巧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自主型人才,为未来在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打下基础。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大力加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之一就是“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建设好学校图书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书育人,能为素质教育奠定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面貌将大为改观,学生更会像雨后阳光下的花、苗,在园丁的培养下茁殉沙ぁU馕学生进行学习和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促进了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综合文科 “生态作业” 辅助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81-02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教学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强调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推动学生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变化。评价的功能向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划分档次和指出其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明确现有能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评价的主体正走向多元化:评价的革新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方式之一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和协商,让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生态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共同发展。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作业完成的方式

1.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相结合

思品课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建立和谐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为了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教师将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相结合。八年级下册内容是法律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严肃法律观念,设计了“模拟法庭”作业。

“模拟法庭”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按照自选的角色,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小组合作模拟完成法院的庭审过程。

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准备过程中有每个学生自己的任务,也有小组的合作交流。

对学生进行模拟审判训练,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学会了协作配合,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

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不仅仅在课堂上,更不能是一节课能完成的。设计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作业,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为了让课堂知识延续,为了学以导行,针对八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课程,以与人交往为主题,设计了作业“足迹”,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需要和学生情感需要,由点滴作业积累,定期整理,共同完成“足迹”这本成长记录册。

例如: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内容为与父母交往,与师友交往,与社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以第一单元与父母交往为例,老师根据学习需要分多次设计了如下短期作业:(1)带一张全家福,向同学介绍你的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2)写张卡片,记录你感受到家庭最温馨的画面或场景。(3)完成表格,了解爸爸妈妈的生日、个性、喜好等。(4)写给爸爸(妈妈)的信,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爱与期望。(5)画一幅理想中的家庭场景的画。(6)讲述与父母有意见分歧的事及你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些作业分布在每节课前,老师以此为上课素材。学习完成一个,组织同学们把这些照片、卡片、漫画、信件等小作业粘贴成册,完成了“足迹——我爱我家”部分。每个单元这样整理一次,一学期便完成了“足迹”——我的成长记录册。

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成长记录册,点滴的记录,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情感,当学生翻阅自己亲手制作的记录册时,会体会到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感受家的温暖,当把处理同学与父母关系的方法付诸行动时,同学们感受到了快乐。

3.必选作业与自选作业相结合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教育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体会与感受。作业呈现形式必选和自选相结合,重要内容为必选,培养能力的内容为自选。

例如: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个体差异显著的学生,自主习得、主动内化所学知识,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尝试了期末评价的改革。用超市菜单的形式,列出了一学期所学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期末评价自选超市

菜单一:自制小报(必做)

要求:图文并茂,内容贴合主题,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要求自创,8K纸打印和手绘均可。版面色彩鲜明、设计美观。

菜单二:自绘漫画

要求:内容贴合主题,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寓意深刻,配创作说明(字数200以上)。自创手绘。

菜单三:策划活动

要求:内容贴合主题,可实施性强。具有教育意义。A4纸打印稿,正文宋体五号。

菜单四:撰写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论证有理有据,并有自己的观点。800字以上。

4.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1:八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并希望得到认可。为培养其对事物的认知、评析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设了“时政小讲堂”。

演讲要求:(1)内容为近一个月发生的国内外大事。(2)要求事件表述翔实,六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字数400以内。(3)有自己独到的评价,要求原创,字数400以内。(4)语言流畅、语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可互动。(5)演讲稿要提前一周上交给老师指导。

学生自选时政内容整理后加入一定的评价,谈一谈个人的思考,由摘抄进入札记的境界,即不仅“摘”,而且“思”。这样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评判的能力和演说能力。

5.文字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

我们提倡“小课堂、大社会”,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实践基础上,整理成文,内化知识,进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例2:2012年暑假,学生调查电影票的处理方式。老师指导学生调查了各大影院一年售出的电影票数量。从浙江时代院线的网站中了解到仅2月20日~2月26日一周,仅是十部热门影片,浙江时代院线旗下的电影院共放映6070场,售出电影票286800张。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因电影票而浪费纸张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1)电影票要做得尽量小而薄,节省材料。(2)电影票循环使用,组织回收,二次利用。(3)仿照地铁票,重复使用。(4)使用电子电影票,用市民卡来购买。

这次的调查让学生们有了很深的感触:低碳生活,应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

三 作业评价的策略

在作业改革中,思想品德社会教师必须扮演好“评价者”这一角色,建立起一套及时、多元、赏识的评价机制,以完成过程中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评价的切入点,对每一份思想品德社会学科实践作业进行反馈评价。

1.激励具体化,引领学生进步

由于思想品德社会学科不计入中考分数。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作业改革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及时反馈评价外,思想品德社会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但是和音体美劳等学科相比,思想品德社会学科学生比赛较少,学生对外展示的舞台也就相应不足。因此,在作业改革中,思想品德社会教师应积极开发团委、大队部的各项比赛资源,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参与比赛,为学生搭建各种体验成功的平台,将激励具体化,从而引领学生进步。有效整合团队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大量的才华展示平台,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

2.方式多样化,过程结果兼顾

从成人的眼光来看,初中生的作品一定充满了稚嫩。因此在对中学生实践类作业进行评价时,不要指望他们的作品能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而更应该注重过程,让学生能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因此,在评价机制中,教师应该侧重学生的过程评价。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例,主要应注重学生的选题评价、方法评价和成果评价。

3.主体多元化,突出参与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除了比赛平台之外,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交流会等为载体进行多元评价,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重点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合作作业中,要特别关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世博会,世博前夕布置了一项“世博活动策划”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个世博活动。最后在展示评价里,设计了一个环节。评委现场就策划内容提问小组任意一位成员,这就保证每一位同学必须全程参与、了解策划的整个过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以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问题与启示

在探索“轻负高质”的路上,我们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设计“生态作业”,引导、指导、辅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活动、阅读、摘抄、演讲等方式进行从“传统型作业”向“生态作业”的转化。在老师们设计的个性化作业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学情,努力指导学生完成“生态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同时做到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生活实际设计作业,不让“生态作业”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生态作业”,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赋予了学生高品质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学文、黄忠杰、骆中成等.“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志宏、郅庭瑾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摘 要: 历史与社会活动课设计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活动目标的设置要力求具体明确;内容形式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特点;活动进程的安排要做到有序而进。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活动课 活动目标 内容形式 活动进程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活动课的质量如何与教学设计直接相关。要保证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高效优质,首先就要优化活动设计。我们不要把活动设计简单地看作只是一项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上好本节活动课的一个预设性研究过程。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体现活动课设计的优化呢?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活动目标的设置要力求具体明确

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目标设置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的陈述是抽象的,需要对其作细化处理,使其指向更加具有明确性。设置目标导向行为,使操作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目标越是细化就越具有可操作性。就三位目标的整体性而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使智能提升、人格塑造和策略运用融为一体。就活动目标的具体陈述而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行为主体学生化。也就是说在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目标设计时,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二是行为动词准确化。在课程目标的陈述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应反映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目标,使得活动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检测、可操作性;三是行为条件具体化。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规范。这些条件的提出要明确而具体。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综合探究八《探寻身边的历史》的活动,我们可以把活动目标设定为:(1)通过动脑想、动手找、动眼看、动口讲等多种途径亲身体验感受历史的过去性、多样性、连续性特点。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历史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昨天的一切即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明天的历史,从而得出“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这样的简单结论;(2)通过搜集各种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以及和同学交流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亲身体验学习历史的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感悟身边处处有历史,历史与生活分不开的重要观念;(3)通过分组分类收集资料,明确活动课的责任分工,通过对自己收集的内容的分析和思考,领悟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某些特点;(4)通过在课堂上的各种解说、展示和介绍活动,通过讨论与交流,进行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多维互动,培养乐于同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社会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形式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特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的主题,这当然是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内容的首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需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展更多的主题探究活动。尽管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如何选择却有一个总体的规定性,这就是其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特点。第一,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如,我在教学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的“文人的世界”这一主题后,组织了一次以唐宋文人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记相关内容,而且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唐宋时期发生在文人身上的故事,要求明确之后,学生课下准备,经过筛选,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这种以讲故事为形式,具体内容又由学生自己选择的主题活动,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学生从搜集材料,熟悉材料到经过竞争展示材料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走进了历史故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第二,选题时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识水平相适应。适合学生的特点,除了适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外,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我陪乾隆游龙游》这一活动,是学生学习了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学习了感悟身边的历史后进行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已会绘制旅游线路图,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家乡龙游历史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传说乾隆六下江南,游过此地,故取名龙游。我们把主题活动取名为《我陪乾隆游龙游》,就十分自然地把传说联系了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自己家乡比比皆是的文物古迹耳熟能详,通过“陪乾隆游玩”,把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等整合在一起,内容虽然比较繁多,但对学生来说容易入手,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活动形式也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活动就容易成功。

三、活动进程的安排要做到有序而进

在活动进程的安排中,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做到有序而进,有条不紊。第一步确立活动主题。除了教材安排的综合主题探究外,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科学地确立活动主题。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如《我陪乾隆游龙游》这一主题,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这些特性。第二步是展示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特别要凸显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最主要的是要以目标作为导向,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让目标指引学生的每一项具体的活动。在让学生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时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如《我陪乾隆游龙游》这一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旅游路线,提高地图知识的应用能力,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家乡的文化的积极感情。第三步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选定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明确其活动中的任务。如果是以小组活动为方式的活动课,还须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小组,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在不同活动中,角色分配应该有所不同,以便每位学生都能熟悉各种不同的任务和角色。要把小组合作中的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既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第四步感知活动阶段。从直观感知出发,让学生初步接触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以活动实例演示、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步形成活动成果。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或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自己的观点组织成活动成果,如: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第六步活动的总结反思。活动总结可分为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评价反思和活动延伸三个部分进行。其中最重要的评价反思,通过学生自己对活动进行反思,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等手段进行全面总结,以提升活动成果。

第7篇

关键词: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在2011年10月的“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决定。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1年11月9日首次的20门视频课程以来①,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了包括文艺、哲学、经管、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学科在内的75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好坏应该由教师、学生和社会群众在内的广大资源受众者进行评价。从网络点击率一项可以看出,国内高校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建设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研究国外开放课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学习国外开放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可以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开放课程盛行之际,我国教育部和各高校也一直在建设精品课程。为什么大学生在“逃课”的同时却网上“淘”国外开放课程,国内高校课程为何难出精品、少人问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高校课程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大都采用PPT+板书的灌输式说教授课方式,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基本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形式刻板,内容乏味,从而容易使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课堂有逆反心理,因此逃课现象比较严重。

2、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授课内容基本选自某本国内经典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内容往往陈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很少加入最新前沿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轻松获取。还有一些课程存在所讲即所考的现象,教师授课内容仅仅围绕期末考核点展开,为了提高及格率,教师会在考前划分考试范围并给出复习题,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把教师所给资料弄懂或背下来即可。国内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教师教学态度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很难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SCI了几篇、成果奖有哪些、经费有多少,在这样的一种评价体制下,教师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推动课程改革。很多老师并不热衷于教课,也没有想如何把课程教好或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而是把心思用在竞争项目、竞争经费、提职称上,他们热衷于搞社交、搞科研发表文章。当然,实际上很多科研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做,而是由手下的学生在做。

4、考核方式方面。据调查②,国内大部分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30%(出勤+作业)+期末笔试70%,基于这样的一种重结果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作业抄袭、期末突击复习或考试抄袭的现象在国内各高校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学校想尽了把学生拉回课堂的办法(有的学校已经使用指纹记考勤),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相比于国外开放课程大多在课程的绪论部分明确指出考核方式以平时学习表现为主(占70%左右,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上讨论、课后研讨、EMAIL交流、独立作业完成情况、PPT展示情况、小论文写作情况等等),考试和测验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30%。

5、课程国际化方面。很少有外国学生或学者观看和访问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视频和网站,原因在于我国高校课程现在几乎全部都在用中文上课(英语或留学生课程除外),而英语则是科技界的国际语言,如果一个高校要国际化,你要多用英语讲一些课,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足够高,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外籍教授、留学生来,学校才能够真正的国际化。目前我国在国际化方面还很欠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6、课程资源方面。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课程网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PPT课件、授课录像、作业上传下载等几部分构成,很难找到课堂内容以外的其他补充材料,如教师讲课相应的讲稿、有针对性的推荐阅读材料等。

三、国外开放课程特色

相比于国内精品课程重评奖实用性差的现象,国外开放课程成为国内很多学生的新选择,其流行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搜狐、网易等提供的国外大学公开课都是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不涉及太多专业词汇,容易听懂,人们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很好地训练听力。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56-01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以题海战术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许多学生学习状况较为被动。高中政治学习重在理解,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逐步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参与者,应当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以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学习知识若要学习的透彻,不能单单学习表面知识,而是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进行应用。

1.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探究目的不明确

高中政治知识的涉及面较为广泛,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多数政治教师因为自身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专业素养差异,探究目的不够明确。一些教师为了探究而进行探究,没有做好备课准备。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过程盲目开展。一些教师探究问题缺少深度,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设置的这种问题,不仅达不到提升的目的,而且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出探究性问题后,教师未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探究毫无目的。等到探究结束,教师不能进行探究总结,学生无法明确探究的目的。

1.2探究内容陈旧

政治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其时效性较大。政治教材应当适合时展,将社会中的一些时效性内容融入教学中。政治高考试卷中也经常涉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学生了解时政,以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时政实现探究。但是多数教师探究教学内容设置时,用陈旧老化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教学难度也很大。若在举例分析过程中采取陈旧资料,学生的心理上会觉得厌烦,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探究主体错位

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尽量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的发现、调查和处理问题,以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探索政治课问题,得到技能、知识和情感的培养。由于高中政治知识的内容较多,偏离于实际生活,探究式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如果有效探究要求发挥出教师指导性作用。但许多教师更重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按照拟定好的教学方式开展,学生只是辅学习,教学目的变成教学内容完成,并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4探究方式单调

若要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保证探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时将生动的探究式教学变得较为单调,无法开展教学工作。由于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探究,教学模式固定开展。只通过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个体化教学下放权力,许多课堂学生孤立的发挥作用,合作化探究缺乏实质性效果。若是全个体探究形式开展,也不利于探究目的实现。

2.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精心设计探究过程

每一堂政治课都是以导入、传授基本知识、提升重难点、概括课堂知识、分析时政的方式进行,比较符合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知识结构。探究式教学应当精心设计整个过程,取得教学流水式发展。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规划、问题式、提问式,用兴趣化和多变化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传授基本知识时,学生进行自我研究。而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适度讲解。例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理解供求关系理论,让学生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难点,对此进行探究。重难点探究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教学时引进时政分析,在讲解供求关系时提出我国物价上涨的现象。学生采用经济学供求关系进行分析,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能力。总结课程时,要在总结评价内融入学生探究过程,让学生明确本节探究的目的和内容。

2.2创建情境开展探究互动

创建情境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建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创设情境的素材可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教师以创建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将教材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深入探究。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探疑、解疑。在课堂探究结束之后,教师点评学生探究中提出的观点,肯定其中的创新价值,并指出其中的缺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点评,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志、态度、能力进行点评。

2.3创造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中才可以相互启发和相互影响。教师需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探究氛围,提高自身政治修养,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学生肯定的赞扬,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幽默的语气会活跃课堂氛围。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采取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打破师生的隔阂。

2.4拓宽探究空间

高中政治课探究空间和时间较为有限,除了平时课程教材知识探究,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更多探究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社会公益服务和资料研究。高中政治课探究涉及面广,包括文化生活、政治建设、经济生活等。教师若选题不当,会造成少部分学生参与而多部分学生陪探。开展课外的主题探究,学生会有许多新收获和探究成果,比如文字资料、录像、图片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制作为PPT课件。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并锻炼了自身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局限性。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中政治必须要加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高中政治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运用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有针对性开展教学计划。落实新课程需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是传统教学转变为现代化教学的平台。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探究式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建情境和拓宽探究空间,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孙宇华.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3).

第9篇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合作学习的概念

我国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2.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4~8人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助合作、分工互赖,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测验或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给予及时评价、奖励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各种机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培养情感。

二、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应用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意识薄弱

高中语文课里有些内容本来需要课堂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加之语文课与其他理科相比相对简单,所以一些老师更加疏忽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造成高中语文课教学一度低迷。

2.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不当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仲裁者;二是教师成为旁观者。教师只布置任务小论文,让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也不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不巡视课堂,导致学生从心里就不重视这项活动,这样的教学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比较差,对合作学习没有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技能和技巧是关键因素。而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学生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相互间学习竞争很激烈,虽然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拉远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合作学习中会很难与人合作、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合作学习就很难展开,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比较欠缺。

4.分组不合理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能力倾向、学业水平等因素。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分组是否合理关系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

三、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1.培养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根本上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工作者”,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其他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效果较好的,多交流、多合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发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合作学习的作用。

2.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并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要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且目标的表述要清晰。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3.提高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意识方面为合作学习开通道路,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之后,再要求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多为他人、集体着想,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

4.合理分组

第10篇

关键词:鉴赏教学 欣赏与表现 创作 创造 创新 创写 创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1-01

现象一:在展览馆里,据统计参观者每七秒钟就看完一幅画,而在学校艺术节的展览室里,学生都流连忘返。分析其原因:大多数参观者对名画大作不理解,无法更深层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但他们又迫切需要艺术的欣赏活动,对发生在身边的艺术事物倍感兴趣。

现象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将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结果:(1)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接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形式美。(2)教师过早地介入评价,造成学生认识和思考作品内涵的阻碍。

因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小学校以上现象并不鲜见,美术教育认识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存有这种使命感。下面就以上现象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1 强化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力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有一则试题:欣赏北宋伟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后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2)当时经汴河……分析……;(3)导致该城市衰落的原因;(4)北宋后……分析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5)如今……分析……无独有偶,在一份高考信息杂志上,也出现了一则赏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回答问题的试题。由此,我们至少捕捉到两个方向的信息:一是美术所隐含的各科知识日益凸显出来,且已引起教育考查者的重视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二是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强化中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以提高中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人天生可以成为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毫泽尔《艺术社会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现许多智力出众的人却在美术鉴赏力方面表现出十分低下的能力和水平。可见鉴赏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各种基本能力的交叉与升华。

那么,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美术欣赏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美术作品的感受、对作品相关知识的传授、对作品的评价等。所以,针对开篇出现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

(1)美术欣赏者的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欣赏的效果,教学时不容忽视。那种一开始教师直接对作品进行评价是不科学不公正的,这样或多或少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抹煞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因而,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能将批评家的解释当做作品本身唯一的信息,并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2)欣赏与表现的关系

欣赏并非只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和达到欣赏目的。同时,不断地欣赏艺术作品或优秀学生作品,也会唤起学生潜在的创作冲动。为此,我特意对参加美术专业培训的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来参加训练九成以上是因为观赏了课堂上教师的范作,说明欣赏的冲动直接影响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3)美术欣赏与各学科的渗透,即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欣赏作品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传承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据此,教学中应以传播美术文化为使命,让学生像欣赏“唐诗、宋词”一样体验艺术意味。“诗、书、画”三位一体说明美术从渊源上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学科的综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想不久,美术在物理、数学、生化等自然学科中存在的元素也将会引起重视。这可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美术欣赏与创造思维的形成

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物态化结果,欣赏者要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利用已有知识对作品重新做出阐释。就是说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不要隔靴搔庠泛泛读些有关作品的解释。而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欣赏的新体验表达出来,并使之采取自己的方式将审美感受物态化,我认为这种物态化形式可以综合为以下三种:

一是审美意识的语言表现―― 创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作品直抒胸意,各持已见。因为个性差异,对作品的阐述也就不会相同,有人喜欢壮美,有人追求优美,有人醉心于华美,还有人以朴素为美,以奔放为美,以奇巧为美,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主张,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等心理过程,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捷的物化方式。

二是审美意识的造型表现―― 创作。

由于个体文化底蕴、知识面、生理特点等因素,对于某些学生仅仅用语言还不能完全表达欣赏者对作品的全部感受和理解,何况美术创造本身就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学生在欣赏中一旦唤起了潜在的创作冲动,他们就会主动地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要素以及各种材料把审美想象表现出来,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集中的表现方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在观赏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后,“像发了疯一样”跑回家,在这种强烈感受之下,他“发出了第一声吼叫”―― 即创作了《生命之舟》。我以为把欣赏与表现合理结合起来是优化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理想途径。

三是审美意识的文字表现―― 创写。

在教学中我每年都会举行学生艺术小论文竞赛活动。这是因为把审美意识、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抒发他们在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缓释,获得悦志悦神的人格层次上的愉悦,而且是欣赏主体把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用文字表现出来,使艺术欣赏个体的直观感受达到理性升华,真正获得美术鉴赏的效果。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才会树立起艺术的自信,逐步培养起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不成章法,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教师要力求实现德育课的功能,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达到德育课的实效。

中职学校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公共课之一,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现德育课的双重功能。因此,务必加强德育课教学的探讨、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下面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浅谈体会。

一、德育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素质不高

一是教师知识面狭窄。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较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否则因理论缺乏,知识单簿,必然出现照本宣料、内容单调、课堂枯燥乏味现象。二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对时变化不够敏感。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快,青年学生非常关心,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时政资料的收集和教学引人,必然造成“理论空调”,学生漠不关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一直还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三)德育课程不受重视

事实上,德育课在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是中职学校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轻视德育课现象,是造成德育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二是中职学校的教学探究较差。他们既不象高中政治教师,也不象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可以有很多培训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很少参加课改培训,校内也很少组织教研、教改活动,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本人自己去摸索。

二、塑造教师行为

在德育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作用”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如下几点:

(一)坚持学习。作为德育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和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老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柔韧有余,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尽而达到德育课的教学教育目的。

(二)设计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法十分重要。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案例、备环节,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三)讲究教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结合技校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教育规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逻辑性。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切忌“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四)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好。

(五)善于反思。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反思。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三、激活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效果。 转贴于 (一)重视课堂导人艺术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心理”,开讲一般从“情、趣、疑”人手,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人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目的。

(二)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了教学的主体环节就是抓住了本次教学的中心和关键,达到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这个阶段教学方法很多,下面谈本人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不能照本宣科,“一言堂“。

(2)茶话式教学法:它是课堂的一种民主教学形式,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活跃、轻松、自由。教师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智力。

(3)幽默教学法: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教师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如果教师教学平淡,只能加速学生脑疲劳,注意力分散,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德育课有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同时增加信息量,扩展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12篇

论文摘要: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要适应考试改革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考试观念。本文分别从考生、考试质量和考试评价三方面,对教师考试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从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和教学评价观这三个角度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进行了探讨。

在当代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很多考试专家和学者也已经开始反思这种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作为21世纪的现代型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考试观念?如何实现这种考试观念的转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树立怎样的考试观念

1. 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结合。目前,大部分的考试都把重心放在考生的智力发展上,忽视了考生的德体美劳等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差异,这是有悖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考试改革的时代要求的。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考生德智体美劳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关注考生的个性发展。

(1)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体育、审美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考查。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更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以及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平时除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定期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审美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平时多多锻炼身体和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并定期进行学生的考核评估。

(2)不仅注重考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考生的个性发展。每个考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考生的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顺应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个性发展,即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安排课余时间,去学习和培养他们的特长。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所有的考生,尤其是那些具有专业特长的考生,更不能把那些特长生和学习上处于弱势的学生划分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

2. 考试质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相结合。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考试必须具备公平性和有效性,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估每个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选拔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但是,目前考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无效的现象,比如考生享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公平、高科技考试作弊现象,以及考试的效标维度单一等,都会使考生处于不公平的竞争。

(1)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巨大差异。与城市和东部地区的考生相比,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考生的教育基础也相对薄弱一些。如果教师或考官用同一套标准去衡量和比较他们的能力水平,并进行鉴别和筛选,这对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考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给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资料的帮助,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尽量减少城乡学生之间出现的学习资源享有的差异性。

(2)对于屡见不鲜的考试作弊现象,教师要遵循学校考试监督管理制度,对待考试作弊的学生,要采取“一教育二处罚三处分”的处理方案,严格维护正常的考试秩序,促进学校的考风建设。同时,平时要加强对考生诚信考试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并采取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考试违纪表现和成绩评定挂钩,以鼓励他们加强平时的学习,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3)一个“好”的考试,就是要在某方面能够有效地测量出考生真实水平的考试,它直接反映了考试目的的达成程度,能够直接将考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尽量编制效度高的测验,使命题更科学,并且建立多种效标标准,提高评分的客观性,对考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检验和衡量。

3. 考试评价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目前,考试评价方式主要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评价标准主要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整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或片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考试观,阻碍考试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注重考试评价的多元性,以便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整体状况和综合素质水平。

(1)在考试评价方式方面,应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除了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定量指标外,还可采用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观察、成长记录袋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作为定性指标,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在考试评价标准方面,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凭一张试卷去预测学生所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还应记录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小测验的成绩、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考生平时的排名等,来综合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如何实现考试观念的转变

1. 教学目的观的转变。目前,很多教师都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把学生的考试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目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因此,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和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其升学率的高低,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考试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真正掌握和运用程度。这种功利性过强的心理,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内容,从而阻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要建立考试只是评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的教学意识,考试的作用在于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全面地了解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把考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教学这个途径,使学生真正获得将来进入社会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所以说,教师的教学目的观需要及时更正,以便促进考试观念的转变和考试改革的进行。

2. 教学内容观的转变。目前,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考试这个中心点,按照教材的基础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他们过多地倚重教材,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也要传授课外的知识,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和在合作中进行学习。

此外,由于考生是考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教学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学生考试心态的调节和培养。考场上有胜利者,必然就会有失利者,如何让学生在得失之间维持心态上的平衡,缓解学生的怯场现象和考试焦虑心理,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做的。因此,教师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考试观念教育的课程。给学生讲述包括考试观、应试策略、考试焦虑及干预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考试心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考试,淡化并最终消除学生错误的考试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考试观。

3. 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传统的考试功能主要强调它的区分与选拔功能,这样就人为地把学生划分为三个群体: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标签化的行为很容易使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容易引起师生间的对立和冲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观应该得到及时地更正。

(1)要做到教学评价内容的转变,由单维的评价内容扩展为多维的评价内容。不仅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考试分数,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独立探索能力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要做到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由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缺乏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将考试的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传统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对于纠正唯分数论和建立多元评价考试体系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教师要及时转变错误的考试观念,更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评价,树立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中心,以考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考试观,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分数的科学使用,实现考试评价的多元性,尽量使考试做到公平、有效,从而促进考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观念的转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