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3:2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
(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3讨论
主要是对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的观察和测量。急救人员用压眼、呼叫、轻拍的方法快速确定伤员的意识状态包括伤病员是否清醒、嗜睡、深浅昏迷等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是否正常。检查伤员有无呼吸,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等情况。听诊心脏扣挠动脉或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往意脉率和脉律。如触不到挠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降至8010朴洲g以下加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下降至以下。快速确定是否对伤病员采取急救复苏措施。测量血压确定伤病员血压是否正常过高或过低。用手触摸伤病员皮肤、月支体温度有无冰冷、发凉、发汗等情况。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必要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2根据病情对伤病员全身进行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暴露伤病员身体各部位,迅速检伤,以利发现是否有直接危及伤员生命的体征。检查伤病员体表有无出血如有出血,立即设法止血。触摸伤员头皮、颅骨和面部是否有损伤或骨折。检查耳、鼻有无出血或液体流出。观察眼球及晶状体是否正常有无结膜出血、角膜异物等。观察口唇有无紫给,口腔内有无出血、异物或牙齿脱落是否存在口渴、口干。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出血、僵直、活动抵抗及棘突压痛等。检查胸部有无肋骨骨折和开放性伤口。询问是否存在胸痛及疼痛程度。听诊肺部观察呼吸情况,吸气时两侧胸廓是否对称。检查腹部有无膨隆、包块有无腹胀、疼痛、疼痛性质、疼痛程度。是否有腹式呼吸、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腹部有无伤口出血。对于急性创伤和伤病员不可盲目搬动伤病员。应先检查脊柱及两侧软组织有无畸形、压痛、肿胀等体征。动作要轻。检查骨盆有无疼痛和骨折俩手分别放在伤病员骸部两侧轻轻施加压力。观察外生殖器有无损伤。检查四肤有无肿胀、疼痛有无畸形往意关节活动是否正常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末梢循环情况。
3根据急救现场伤病员的发病情况、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检查
立即对伤病员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池可借助仪器检查,取得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4做出初步判断后,实施院前救护
4.1维持呼吸系统功能护士应遵医嘱纪合医生对伤员实施救护。救护措施可穿插在评估和体检过程中。对意识丧失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等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窒息者要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的异物及痰液。昏迷者要防止舌后坠用口咽管通气或用舌钳牵出固定。对伤病员需行心肺复苏者在伤病员身体下垫硬木板,开放气道去枕平卧位头向后仰,上提下领,以利人工呼吸。注意保暖。对于一般伤病员河根据病情采取舒适卧位。对缺氧者及时给予氧吸入。
4.2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病情需要而又有条件时应及时进行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测、药物治疗。对张力性气胸伤员行穿刺排气亦可安置闭式胸腔引流迅速减压。对开放性气胸者应密封包扎伤口。
4.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保证治疗药物及时进入体内。静脉输液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河保证快速通畅地输入药物。对危重伤员河建立2一3条静脉通路。
4.4外伤的处理
(1)出血是创伤后的主要症状之一池是许多疾病的一个急性症状。根据伤病员的血压情况估计出血性质和出血量。对于内出血情况较复杂的伤员只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来判断。大量出血时危险性大应在对症止血、补液、药物治疗、预防和治疗休克的同时尽快将其转运到医院内救治。对于外出血首先判断出血性质动脉出血者,出血为搏动样喷射呈鲜红色静脉出血者血液从伤口持续涌出呈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者血液从伤口渗出或流出呈红色量少。500刚以下的出血伤员常无明显反应。500一1000川的出血伤员可表现口唇苍白或紫给,四肤冰凉月渴头晕无力等。1000一2000刚的出血伤员可表现四肤厥冷,脉搏细速反应冷淡、血压下降心率130次/分以上。根据出血性质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对于较小创口的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池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四肤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时河采用止血带止血法并可将患肤抬高以减少出血。
(2)根据受伤部位选用合适的包扎用物及包扎方法。包扎方法包括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和丁字带包扎法。包扎具有保护创面、压迫止血、减轻疼痛及骨折固定等作用。包扎前注意创面的清洁、消毒、四肤包扎时注意保持肤体功能位置包扎顺序为从下向上从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松紧度适宜往意观察肤体末端颜色、温度。骨隆突处应加衬垫,以保护受压皮肤。固定绷带时打结应在肤体外侧面不可在伤口处、受压处、摩擦处和骨隆突部打结。
(3)对于骨折、关节严重损伤、月支体挤压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伤病员应采用临时固定的方法,以减轻疼痛诚少并发症并方便转运。颈推骨折的伤员取仰卧位枕后垫一软枕,头的两侧各垫一软枕或衣服卷固定,头部用绷带固定在担架上,限制头部前后或左右晃动。胸、腰推部骨折的伤员平卧于硬质担架或木板上伤部垫软垫预防压疮再用带子将伤病员固定使其躯体不得转动。四肤骨折固定前包扎伤口J高时固定用的夹板要超过断骨两端的关节。
4.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实施基础生命救护时,即开始注意脑复苏极早头部降温,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血脑屏障诚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可采用冷敷、冰帽、冰袋等降温措施还可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等。
4.6对症治疗对于伤病员的各种急性症状河采取降温、止痛、止咳、平喘、解痉、角军毒等救护措施。
5安全转运
经过现场急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将伤员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使其得到进一步治疗和护理。转运过程中继续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进行不间断的有效救护始伤员以持续的生命支持。有抽搐与痉挛者应取下义齿河用牙垫,防止舌咬伤。根据伤员的情况对司机提出行车要求。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6重视心理关怀
【关键词】 院前出诊;长途转诊;急救护理
急诊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通称。运送患者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 迅速、安全地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的职能之一, 患者危重多变的病情、复杂的病种、较长的车程等是其主要特点, 同时环境、设备、时间、路程等条件限制着抢救的实施, 患者家属的监督及其情绪也影响抢救实施,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中, 死亡率的降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已成为急救专业人员需要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2 年10月院前急救转诊的280例患者, 均安全送达目的地, 无医患纠纷发生, 因此, 先进的设备、充分的准备、精湛的技术, 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的有力保障。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 年10月共转运危重患者 280 例。189例男性, 91例女性, 患者年龄 3天 ~78 岁, 平均 48岁, 出车距离 50~230 km, 平均 147 km, 转运时间 40 min~2.5 h。转运2 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 3 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21 例脊柱损伤患者, 19 例心肌梗死患者, 76例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变患者, 2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2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15例断指、断肢患者, 11 例危重新生儿, 87例复合伤多发骨折患者, 其他危重患者 24例。
2 护理干预
2. 1 出诊、转诊前的准备
2. 1. 1 伤情评估 接到长途转运患者信息后, 院前医护人员应当立即探视病区患者, 对患者伤情进行认真检查、评估, 观察患者的意识、昏迷程度、心肺功能、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分析、判断监测数值, 了解是否应用药物、出血伤口是否包扎、骨折情况等, 并积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将转运的风险程度详细告知, 签订《长途转运协议书》及《院前病情告知书》, 使患者家属理解并支持转运, 减少发生医患纠纷。转运前, 应协助随车家属将行李和外院病历资料妥善放置, 避免挤占急救空间, 影响急救[1, 2]。
2. 1. 2 人员和物品准备 一般由1名医生、护士、司机参与院前出诊和转诊, 救护车上的急救箱内须配常用的急救药品。同时配备转运、包扎止血、吸氧、除颤、插管等必备器材。出诊护士每天负责检查补充救护车上的物品, 对各项检查确认无误各种物品安放在车内固定的位置, 保证其处于完整备用状态[3]。
2. 1. 3 掌握出诊适应证 由急诊值班医务人员接听120电话, 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病情以及与患者的联系方式等做记录。
2. 1. 4 履行报告制度 出诊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目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然后详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 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家属强烈要求转运且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大的, 转运前要让家属在转诊同意书上签字。这样可以让患者家属有心理准备, 同时也可以避免医疗纠纷[4]。
3 急救护理
3. 1 医护人员素质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急救专业, 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职业道德良好、急救护理知识扎实、急救操作技术熟练;经过相关急救专业培训, 熟悉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热情、真诚对待患者, 发现、反应问题迅速, 沉着、果断处理问题。在长途转运途中, 医生使用口头医嘱, 急诊护士“三查七对”更需严格执行, 保证救护车中的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 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完善护理记录[5]。
3. 2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持续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心功能的监测, 心率、血压, 发生变化、心律失常、室颤应发生时行积极处理。
3. 3 患者合理放置 不同患者摆放要求不同, 颅脑损伤、脑出血、昏迷等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胸部创伤、呼吸困难的患者取半卧位;骨折的患者进行牢固固定, 颈腰椎损伤的患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搬运时将身体固定于脊椎板上, 尽量减少转运途中血管、神经的再损伤[6]。
3. 4 呼吸道保持通畅 昏迷、颅脑损伤患者使其头转向一侧, 依据检测情况调节吸氧流量;固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管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出痰液, 保证通畅呼吸道;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 有严重呼吸窘迫的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 行机械通气[7]。
3. 5 维持有效循环 用留置针在转运患者前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建立1 条, 必要时可建立 2~3 条静脉通道, 抢救药物通道1 条, 其他为辅助药物通道。院前急救用药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三清、一复核”, 听清、问清、看清为“三清”, 与医生复核药名、剂量、浓度, 用过的安瓿必须保留到转运任务完成, 便于进行核对就是“一复核”[8]。
3. 6 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的实施 护理人员要勤查、勤问, 坚守在患者身边, 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实施有效的、必要的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患者意识、血压的改变, 紧急发生的异常情况, 途中采取抢救措施, 必要时停车抢救, 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术等, 并做好护理文件记录。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是重要组成部分, 长途快速、安全地转运患者为挽救患者生命及进一步抢救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患者病情评估认真, 急救器材药品准备充分, 途中病情变化观察严密, 是长途转运急救危重患者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钱虹 . 院前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防范 . 中国现代医生 , 2008, 46(25):68-69.
[2] 易艳 . 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 . 临床急诊杂志 , 2011, 12(2):120-122.
[3] 陈佩乔,黄晓辉.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7):17.
[4] 张青梅.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 卫生职业教育 , 2011, 29(16):143-144.
[5] 刘丹, 李宜, 林永顺. 长途转运病人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急救医学, 2006, 30(8):766.
[6] 魏红云 , 方玉桂, 鲍光欣, 等.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1):48-49.
【关键词】 颌面部; 外伤; 急救; 护理
颌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分,平时可因工伤、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引起损伤。又因颌面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通口,损伤后引起的血肿、水肿、组织移位、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而影响呼吸道的通畅。更甚者,严重的颌面部外伤,有可能影响到比邻的颅脑组织。因此,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和护理,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迅速的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9年5月-2011年8月本院急诊科所处理的12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其中7例为单纯颌面部软组织挫裂伤,5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骨骨折、鼻骨骨折、颧骨骨折、颅底骨折、颅脑损伤。致伤原因:有6例为交通事故引起;4例工伤,1例牛角挑伤;1例打斗致伤。
1.2 主要急救措施 有10例需液体复苏;2例拟诊有颅脑损伤而药物降低颅面压;6例作呼吸道疏通术:清除呼吸道异物,从鼻腔插入通气管等;7例手术止血。
2 结果
所救护的患者中由于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病情得到控制,其中10例病情稳定后转入相关科室继续治疗。2例在本科留察5~7 d治愈后出院。
3 护理体会
颌面部外伤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损伤一样,在急救护理时,也有止血、包扎、固定等救护措施,但由于颌面部的特殊性,又有下列的特点。
3.1 颌面部外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严重颌面损伤常伴有颈部大血管损伤,特别是颌内动脉损伤,出血难以制止可造成出血性休克[1]。如出血量达全身循环血量的30%即可出现症状,超过50%可致严重休克。休克早期患者可出现轻度缺氧、烦躁不安、口渴,严重时表情淡漠、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呼吸深而快、脉搏细而弱甚至测不到,收缩压在60 mm Hg以下,脉压差小于20 mm Hg;晚期血压降至零,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本组救护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减少,有2例出现休克症状。为此,协助医生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彻底止血。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头戴冰帽减少脑组织缺氧;休克患者常由于组织灌注不良,可有体表温度偏低、畏寒现象,要给予适当的保温措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如调整室温在20℃左右,或给患者加盖被褥。但禁忌任何形式的体表加温,以免增加局部氧耗,加重组织缺氧[2]。加大氧流量以改善缺氧;观察尿量及颜色,准确计算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同时测定血压、脉搏、呼吸,注意患者皮肤和指甲毛细血管床反应,对失血量作初步估计。血压是休克最重要、最基本的监测手段,包括无创和有创方法。通常认为收缩压2.0为严重休克[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或行静脉切开输液,针头选用大号针头(9号针头),以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休克状态。在保证血容量的前提下使用血管收缩剂。
3.2 颌面部外伤并窒息的急救护理 所救护的12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中,有6例因血肿、组织水肿、组织移位、舌后坠、血凝块、分泌物等引起呼吸道堵塞面出现窒息症状。因此,对颌面部外伤的患者,特别是并有昏迷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有窒息的表现。窒息时可出现胸闷、气憋、烦躁、恐怖、大汗淋漓、皮肤发绀、呼吸音减弱或消失。遇到此类患者,应及时给予疏通呼吸道,给氧,氧流量2~4 L/min。因血凝块或分泌物堵塞者,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堵塞物,同时改变,采取头低侧卧位。而对于因舌后坠而引起窒息息的患者,则应用开口器撬开患者牙列,再用舌钳把舌向外牵拉,同时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将头偏向健侧,便于引流物外流。因血肿、咽部水肿引起的窒息,可从口腔或鼻腔插入通气管,以解除窒息。对损伤严重且咽部分泌物不断滞留者,如严重颌面部外伤伴颅底骨折患者,在清理咽部分泌物和血液的同时,马上选择气管插管,以预防窒息发生。此外,气管插管途径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如患者出现牙关紧闭、下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时,经口气管插管往往难度很大,此时应首选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插管既方便口腔内的清创缝合也便于气管导管的妥善固定,更重要的是可避免反复在口腔插管而延误抢救时机[4]。同时作好气管切开的思想和器械准备。
3.3 颌面部外伤并发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 救护的患者中,有2例因严重的颌面部外伤,而并发颅脑损伤。观察耳、鼻、眼是否有脑脊液外流。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常见于急性颅内压升高,常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深而慢的所谓“两慢一高征”,发现上述情况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确诊伴有颅脑损伤者,应将护理的重点转移到治疗颅脑损伤上来。及时配合医生执行医嘱,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10 mg以降低颅内压,利尿,减轻脑细胞水肿。采取头高足低卧位,床头抬高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对尿失禁者及时插导尿管排尿,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并记录尿量。同时给氧,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
[1] 黄秋华,赵晓丽,申琳,等.严重颌面外伤的急救配合与护理干预[J].护理杂志,2007,24(4):64-65.
[2] 李武平.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8.
[3]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9-81.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口腔护理班护生为实验组(43人);2012级老年护理班护生为对照组(49人)。研究对象均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后录取进入护理系学生,均为女生,入学时随机分班。实验组年龄18.63±0.82岁,第1~2学期课程考试成绩为83.12±4.32分;对照组年龄18.15±0.81岁,第1~2学期课程考试成绩为83.28±4.43分,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授课教师、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后实训室开放自主学习时间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验组借助急救护理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急救护理教学资源平台。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操作技能及学习体会测评考核,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
1.3学习效果评价
1)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学生成绩。系部及教研室针对全系本学期开设急救护理课程的班级,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统一安排理论及操作考核。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内容、方式、时间相同,试卷由课程组老师流水作业阅卷,评分标准一致。技能考核采用抽考形式,抽考项目、考试时间、考场、用物及考核教师均由系部统一安排。同一项目评分标准统一,所有项目均为100分制。2)学生的学习体会: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订了《急救护理课程学习体会调查表》。该调查表主要通过自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急救护理课程的体会与收获,共30个条目,采用四分法对各个条目进行评分,1~4分分别表示不赞同、不确定、部分赞同、完全赞同。30个条目的总分代表学生学习急救护理课程的体会,满分120分,得分大于90分说明在学习中收获较大,自我评价较高。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92份,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操作技能成绩和学习体会测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
急救护理教学资源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模块中的课程概要、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系统全面的了解急救护理课程提供了便利,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门课程;教学日历以及拓展模块的图片资源、试题库、案例资源等为教师具体实施教学提供了参考。
3.2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
助学课件、助学视频、学习指南、学习情境及在线练习、在线测试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了机会、资源和平台,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3为师生课后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机会
在线测试与在线答疑不受教学时间与教学场地的限制,将学生和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在线答疑使教师随时为学生解答疑惑成为了可能,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答复,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3.4为师生了解、学习临床一线新知识、新技能提供了便利
1 病历摘要
男43岁,已婚,农民工,在采石场碎石。于上午10:20在抡大锤碎石时突感剧烈头痛,大汗淋漓,急呼“120”急救,接听电话的护士认真询问发病经过后,初步判断可能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告知工友迅速将患者平卧,保证头部不受仍何振动,通知医生并另备2床棉被及2个软枕,立即出诊。到达现场后查:心率96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50/105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存在,颈强二指。表情痛苦,诉头、枕颈部及前额部疼痛难忍。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在剧烈运动时发病,暂诊断为:(1)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出血。待行头颅CT检查及腰穿后进一步确诊。立即将患者轻轻移至救护车上,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并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以缓解脑血管痉挛。在运送患者路途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减振措施,以防加重出血危及生命。到达医院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神经内科抢救治疗,定期随访,7周后完全康复出院。
2 急救与护理
2.1 准确判断:根据此患者发病经过:起病急骤,由于突然用力或情绪兴奋等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1〗等综合分析,可初步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急救处理
2.2.1 固定头部,避免振动:(1)迅速将患者移至救护车上,保持平卧位,绝对保证患者头部不受仍何振动。其方法是:以2个软枕置于患者枕部,头的两侧各以1床折叠成似圆柱形的棉被与枕部用束缚带固定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振区,以避免头向左右动。(2)告知救护车司机放慢车速,尽量选择路况稍好的位子行驶。
2.2.2 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取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体有无外漏皮下,以避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
2.2.3 解除脑血管痉挛:取尼莫地平24mg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因其可解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痉挛。
2.2.4 消除患者紧张而恐惧心理:告知病人头痛是因为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所致〖2〗。我们正在用药治疗,嘱其缓慢深呼吸,分散注意力而缓解疼痛。
2.2.5 路途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陪护在患者身旁,随时观察神志、瞳孔及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呕吐时立即轻轻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的发生。
2.2.6 保持通讯通畅:及时与CT室、神经内科联系,以做好检查、抢救准备工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2.2.7 做好交接班:在做完头颅CT明确诊断收住神经内科时,应与接收科室做好交接班手续,包括:病情、急救措施、用药、护理等并签名。
3 讨论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认真接听“120”电话,快速反应〖3〗。迅速正确的做出判断,组织人力物力,以做好相应的抢救、运送的准备工作。
3.1 思维应敏捷:综合分析患者工种、所处位置、车辆行驶的路况、病情及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备齐用物,立即出诊。
3.2 加强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及急救技术的训练,不断提高急救水平:院前急救所采取的有效护理措施对此患者预后致关重要,为预期达到痊愈的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3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急救;术前护理;要点分析
脾破裂是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常见病,占腹部外伤手术的首位,加强脾真性破裂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脾非真性破裂的病情观察,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6月到2013年12月之间收录的6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8例。其中年龄在8-74岁之间。致伤整个病因主要有:车祸伤、高空坠落伤、压伤、滑倒、砸伤以及锐器伤等等。其中单纯性脾破裂有19例,其余的都伴有其他伤,其中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的占有46例。对于68例全部行脾切除手术,除其中2例因为多器官损伤和失血过多致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而死亡之外,其余的均经过临床治愈出院。
1.2 护理方法
主要是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总结术前急救的护理的要点,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2.1 入院时护理
对于入院的外伤性脾破裂与伴有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一般给予抗体克处理。并及时的给予氧气吸入,从而改善患者的组织缺氧状况,并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1.2.2 休克护理
对于患者出现休克,需要注意输血和患者的护理,具体的操作要点如下。
1.2.2.1 输血护理
由于一般患者在出现外伤性脾破裂时,经常出现失血过多而造成休克的现象,因此需要补充血容量,一般在进行输血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尽快补充有效的血容量。一般紧急情况下,需要先给患者注入胶体或者平衡盐液体,并以每30min 的800~1500mL快速的输入,另外应尽快的采好血标本,进行急行交叉的配血,同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进行补充有效的血量;②正确的输入血液。一般在血库中取的血需要加温10℃-37℃为宜,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温液体进入患者体内而引起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痉挛,从而避免出现休克;③正确的掌握血容量的补足指标。在进行护理时需要密切的观察BP和HR以及肺部的情况和患者的尿量与神志的变化,并观察患者是否继续出血,同时控制好输血的量。直到患者的休克基本缓解之后,需要调整输液通道的供药途径。
1.2.2.2 护理
对于患者出现休克的现象,一般需要采取正确的进行护理,同时注意保暖。在护理中将患者头和脚各抬高15-30度之间,其目的是增加回心血量和缓解重要的器官供血不足情况,从而努力的减少因为缺血和缺氧而造成的重要损害。另外,护理的过程中注意切勿随意进行搬动患者,避免因为创伤部位的活动而出现大出血和休克,对于伴有开放性的伤口的肢体,需要给予止血处理。一般休克早期的患者多伴有躁动,如需加床档,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对于冬天需要注意保暖。另外对于有合并伤的患者,需要在转运的途中,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1.2.3 排尿护理
对于患者需要及时的做好患者的排尿处理,并观察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和输液量是否充足,同时了解纠正休克的程度,并掌握和及时调整补充的血容量与输液速度。一般如尿量小于25mL/h,则说明存在肾血管收缩与血容量不足现象,需要加快输液的速度进行缓解;如果尿量一般稳定在30mL/h以上,则说明休克已被纠正,同时肾灌注良好及血容量充足,需要适当控制的对液体的输入量和速度进行控制。如果尿量持续过多,则需要引起重视,防止肾功能衰竭。
1.2.4 病情护理
在急救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的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一般观察腹部有无讲行性的膨隆和腹痛有无进行性的加剧以及有无移动性的浊音和腹膜刺激的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的症状与体症,一般则提示可能有腹腔的脏器破裂与出血的可能性。此时护士需要协助治疗医生做好腹腔的穿刺,并做发急诊手术的准备。
通过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分析,如果男性患者的RBC低于3.2×106/mm3,而女性的RBC低于2.8×106/mm3,并且Hb低于9%。并且有继续下降的发展趋势,一般说明腹腔内有出血脾破裂的可能性,需要及时的做好救治工作。
1.2.5 术前护理
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遵嘱医师的指导,一般需要禁饮食和放置胃肠减压以及备皮,并做皮试和配血。一般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送手术室手术,以免贻误手术的最佳时机。并做好术前的相关护理,保证手术正常进行。
1.2.6 心理护理
由于导致外伤性脾破裂的重要原因大多数都是意外,而且病情比较危急,一般患者缺乏思想的准备,经常存在恐惧和焦虑,有的患者出现绝望的心理。因此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和安慰,并关心和体贴患者,让患者减轻恐惧感,从而使患者从容镇静,并积极的参加治疗。
2、结果
通过术前的护理,其中有2例因为多器官的损伤和失血过多导致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出现死亡外,其余的患者都临床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97.4%。
3、讨论
【关键词】 野生菌中毒;急救;护理
每年的6-9月份,正是野生菌成熟的季节。因野生菌里富含各种氨基酸、植物蛋白、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份,自然就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然而只要烹饪方法不当或误食有毒菌常常可导致中毒,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中毒症状常因患者进食野生菌的数量及品种不同而表现各异,毒菌中毒临床上主要分 四型:①胃肠炎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水样便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②溶血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腰部酸痛、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③肝损害型:初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肝大、黄疸、出血倾向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性脑病而死亡。④神经精神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头痛、多汗、流涎、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出现精神失常、幻觉、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我科从2012年6月-2012年9月共收治28例野生菌中毒患者,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15例,其余均为女性,年龄最小6岁,最 64岁,平均35岁。其中胃肠炎型17例,神经精神型8例,中毒性肝炎型3例。本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催吐、洗胃、导泻、利尿、应用解毒剂、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支持治疗,23例病情稳定,分别于4-8天出院。其中有2例患者随后相继出现心、肝、肾功能受损,经我们精心护理,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护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于住院后1月余治愈出院,中毒性肝炎患者1例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呼吸循环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1例转肾内科行透析治疗,1月后治愈出院。1例病情恶化转ICU抢救无效死亡。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快速、彻底地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物 ①早期病情较轻合作的患者指导其催吐,催吐效果不佳者应当及时进行电动洗胃机洗胃,洗胃必须彻底;催吐:一般口服温开水每次200ml-300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压迫舌根引起呕吐,反复多次,直至吐出的胃液为清水为止。洗胃:一般在中毒发生后6-8h内进行,如果超此时间,仍应用清水反复多次进行洗胃,洗胃越彻底预后越好。②导泻:导泻的目的是清除进入肠道的毒物,我们一般用20%甘露醇150ml口服或从胃管内直接注入导泻,但腹泻严重及重度虚脱的患者不宜进行导泻。
2.2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保证其通畅有效,正确及时执行医嘱,根据医嘱合理使用利尿剂,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和阻止毒物的吸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3 用药原则 ①抗胆碱药物阿托品适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毒蕈碱样症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多汗、瞳孔缩小、心动过缓等,此时应及早使用,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严防阿托品过量。②当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病,中毒性心肌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应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③晚期重症患者应加强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④严重出血时应给予输血治疗。
3 病情观察及护理
3.1 心功能受损的护理 为患者实施24小时床旁心电监测,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心律、心率的变化,当并发心功能受损时应适当控制输液滴速,以防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而加重病情。
3.2 肾功能受损的护理食用毒菌常可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表现为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我们以每公斤体重×3mg多巴胺+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以2ml/h微量泵持续注入,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肾动脉以及保护肾功能。当患者出现少尿、无尿并发心衰、脑水肿、肺水肿、严重高血钾、酸中毒及明显尿毒症症状时可行血液净化治疗。
3.3 肺功能受损的护理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协助其取半卧位,吸氧2-4L/min,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当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时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3.4 肝功能受损的护理嘱咐患者要卧床休息,每日要抽血复查肝功能情况。观察其黄疸、腹胀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出血倾向,静脉输注保肝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的药物。
3.5 胃肠功能受损的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腹痛、腹泻、呕吐情况,记录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和量,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腹痛明显可适当应用解痉剂,指导患者进食清淡、少渣、富含营养的饮食。吐泻严重者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电解质,及时补充液体、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6 神经精神型患者的护理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变化情况,并发幻觉、谵妄、惊厥等中枢神经损害者应加强护理,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防止自残、坠床等伤害行为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保护性约束。
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休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①切勿购买和随意采食自己不熟悉的蕈类特别是颜色鲜艳的菌类;②加工烹调应注意炒熟炒透,不能生吃凉拌;③野生菌不能混杂食用,每次只能食用一 品种;④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晕、发热、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5 讨 论
在病例中,有2例病例因为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最后死亡。其中也有病例是误食后出现症状及时来就医,能够得以早诊断、早治疗、早行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是痊愈成功的关键。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最初30min,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全过程而言,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的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1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min内出车。
2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急救与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3.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mm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5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车速要平稳,不要急刹车或突然提速,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必要时,驾驶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通讯工具通知医院做好救助准备,维持秩序,劝散闲人,保持伤患四周环境的安静,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关键词:院前急救: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方法,是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又称实证护理,其意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我科于2015年4月起试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院前急救患者急救护理中,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3月院前急救患者100例作为循证护理组(实验组);随机选择2015年1月-3月院前急救患者100例作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岁。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7-81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章,寻找循证问题和循证支持,并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中。
2.循证护理实践
2.1提出循证问题 急救信息不准确。
2.1.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接听电话记录病情不确切,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呼救者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表达不清就挂断电话;非医务人员接听电话;使用当地的方言;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记录地址不准确,导致院前急救到达现场的时间延长,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时救治,延误病情。
2.1.2实施干预: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建立健全的急救呼叫出诊登记本,接听出诊电话由具有3年以上护士负责,按要求详细询问,准确记录,安装来电显示及录音电话。按要求将患者姓名、年龄、呼救时间、呼救电话、呼救地点、基本病情症状、调度人员填在出诊单上。询问地址时一定要问清楚对方方位,询问附近有何醒目标志物,向司机交代清楚。医生接出诊单后,及时与呼救者进一步联系。
2.2提出循证问题 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
2.2.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紧急情况下未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对抢救仪器不能熟练操作,非专科医生出诊,对患者处理不当。
2.2.2实施干预: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提高现场应急能力。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现场急救模拟训练,将常用的急救操作流程规范化,各种常见疾病的紧急处理措施的掌握,熟练各项抢救器械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等。掌握急救药物的剂型、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和观察要点等。
2.3提出循证问题 法制观念模糊,医务人员责任心低。
2.3.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部分医护人员出诊慢,院前救护设施缺陷:急救器材维修不良,处于非应急状态,出诊携带急救用品不全,急救后物品、器材不能及时补充、复位;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不足,或急救仪器处于非应急状态。转运中观察患者不仔细,延误抢救时机。
2.3.2实施干预:医护人员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转运前医师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转归等向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使其有心理准备,以防医疗纠纷发生。制订院前抢救护理记录单,医生护士认真记录。转运途中医务人员必须陪伴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遇有法律纠纷应主动报警,录音录像,并及时向医院汇报。
2.4提出循证问题医院保障不到位。
2.4.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因急救电话故障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出故障,导致出诊不及时,按规定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师、护士在3 min内出诊,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往往因一人原因就会导致出车时间延误。
2.4.2实施干预:加强救护车的管理,指定司机组长负责救护车维修保养工作,其他司机各自分管一辆救护车,做到勤检查,勤发现。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强化人员急救意识,制定严格的出诊制度,定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以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确保出诊急救物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使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设备必须随时处于完好状态。每班出诊护士负责检查救护车上的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班班交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及时处理。
一、止血
血液从损伤的血管流出称为出血。出血是急救中常见症状。血液由伤口流至体外者,为外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软组织、器官或体腔内,为内出血。不论内出血或外出血,均需尽快止血。本节主要讲述外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1.动脉出血血液颜色鲜红,血液自近心端随脉搏而冲出,呈喷射状。
2.静脉出血血液颜色暗红,血液从伤口远心端涌出或缓慢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颜色可自鲜红过渡至暗红色,整个创面都浸血,呈点状或片状渗出,混有细小动脉和细小静脉,量较少,多可自愈。
(二)出血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有可见的外出血比较容易发现,一般可根据衣服、鞋、袜的浸湿程度,血在地面聚集的情况和伤者全身情况来粗略判断出血量。
2.全身表现根据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当失血量达到20%以上时,可出现头昏头晕、面色苍白、口渴、脉细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症状体征;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可危及生命。
(三)止血器械与用品
止血可用的材料很多。在现场抢救中可用消毒敷料、绷带,甚至干净的毛巾、布料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充气止血带、橡皮止血带是制式止血带,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用绷带、布带等代替,但不可用绳索、电线或铁丝等物代替。止血钳等专用的止血器械是最可靠的止血方法,但应避免盲目钳夹。
(四)止血方法
1.指压法沿出血血管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分,使血管受压闭合,阻断血流,以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
(1)头面部出血可压迫一侧面动脉(同侧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颞浅动脉(同侧耳屏前方颧弓根部),以止同侧头面部出血。
(2)颈部出血可压迫一侧颈总动脉(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用力向后压,将其压向第6颈椎横突上,达到止血目的。注意绝对禁止同时压迫双侧颈总动脉,以免脑部缺血缺氧而昏迷。
(3)肩部出血肩部的血供来自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在锁骨上凹扪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对准第l肋骨压迫,可止肩部出血。
(4)上臂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选择腋动脉或肱动脉压迫止血点,腋动脉压迫可从腋窝中点压向肱骨头,肱动脉压迫可从肱二头肌内侧沟中部将动脉向外压向肱骨干。
(5)下肢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别在大腿根部腹股沟中点稍下、腘窝及踝关节前后方压迫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后动脉。
2.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四肢、头颈、躯干等体表出血大多可采用此方法。具体方法为:用消毒的纱布、敷料或急救包,折成比伤口稍大的块状,将伤口覆盖,再用纱布、绷带作适当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达到止血为宜,必要时可将手掌放在敷料上均匀加压,一般20分钟后即可止血,同时抬高伤肢以避免静脉回流受阻而增加出血量。
3.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利用关节的极度屈曲,压迫血管达到止血。在肘(腘)窝垫以棉垫卷或绷带卷,将肘关节或膝关节尽力屈曲,借衬垫物压住动脉,并用绷带或三角巾将该肢体固定于屈曲位。可用于肘关节或膝关节远端肢体受伤出血。
此方法虽然能止血,但有一些不利因素:①可能压迫血管、神经等组织。②伤肢合并有骨关节损伤时则可能加重损伤。③不便于搬运。故尽量不采用此方法。
4.填塞止血法用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内,压住破裂的血管,外加大块敷料加压包扎。一般只用于大腿根、腋窝、肩部等处。这种加压包扎的方法不适合较大出血、实质性脏器的广泛渗血,或继发感染出血、恶性溃疡出血、鼻出血等。填塞的敷料不能长久留在体内,一般在术后3~5日开始慢慢取出,过早可能发生再出血,过晚则易引起感染。
5.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的使用一般只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或采用加压包扎后不能有效控制的大出血时才选用。使用不当会造成更严重的出血或肢体缺血坏死。常用的有充气止血带和橡皮止血带两种,前者由于有压力表指示压力,压力作用平均,效果较好。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绷带、布带、三角巾等代替。止血带一定要用衬垫保护局部软组织。
6.结扎止血法直接夹闭出血血管断端以阻断血流的方法,活动性出血于清创的同时结扎止血,未止的大血管出血则按伤情和条件进行血管修补术、血管吻合术、血管移植术等处理。
7.药物止血法根据伤者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止血药物和输入新鲜血液或各种凝血因子,以提高凝血作用。局部药物可采用明胶海绵、止血粉敷贴创面止血。
(五)注意事项
1.指压止血法为简便而有效的急救措施,但不能持久,故同时应做伤口的加压包扎、钳夹或结扎止血。
2.不能用绳索、电线或铁丝等物代替止血带。
3.上止血带应注意部位准确、压力适宜、衬垫加好、标记明显、时间控制。
(1)部位准确以靠近伤口近端为宜。
(2)压力适宜上肢压力为33.3~40kPa(250~300mmHg),下肢压力为53.3~66.6kPa(400~500mmHg)。一般松紧度以刚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刚好不出血为宜。
(3)标记明显上止血带后立即记录使用日期、时间、部位,做好标记,便于观察。
(4)时间控制原则上止血带一次限于1小时左右,如为充气式止血带也不宜超过3小时,每隔30~6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太久而发生坏死等严重后果。松解前,先补充血容量,并准备好止血用具后再进行;松解时,如有出血,可暂用指压法止血。
4.钳夹止血应避免盲目乱夹,以防止神经和正常的血管等组织损伤。
5.若为大血管损伤,影响肢体存活和功能者应尽早作血管修补、吻合、血管移植和再植等手术。
二、包扎
就地取材,利用最便捷的方法,采取最快的速度,对伤口或伤肢进行包扎,起到局部加压保护、固定和扶托作用,使伤者舒适安全,减轻痛苦。
(一)包扎用品
1.常用材料绷带、三角巾、毛巾、被单、丝巾、衣服等。
2.特制材料四头带、多头带、丁字带等。
(二)包扎的基本方法绷带和三角巾可根据需要随意折叠、缠绕,用途广泛、简便。
1.绷带基本包扎法常用的基本包扎方法有6种,根据部位形状的不同而采用相适应的方法。
(1)环形包扎法是最基本、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包扎的开始与结束时,或包扎直径相等的部位的小伤口,如颈、腕、胸、腹等处。要求绷带环形重叠缠绕,下圈必须遮盖上圈,结束时用胶布固定尾端或将带尾分成两头,以此打结固定。
(2)螺旋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直径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躯干、大腿等,要求先将绷带缠绕数圈,然后将绷带以斜行方式,每圈遮盖上一圈的1/3~1/2。
(3)螺旋反折包扎法适用于包扎直径大小不等的部位,如前臂、小腿等。要求由细处向粗处缠,每缠绕一圈反折一次,每圈遮盖上一圈的1/3~1/2,反折部位应相同,使之成一直线。
(4)蛇形包扎法适用于维持敷料或夹板固定。要求与螺旋包扎法相似,但每圈互不遮盖。
(5)八字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屈曲的关节,如踝关节、腕关节。要求将绷带在伤处上下,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一上一下互相交叉包扎重复作“8”字形旋转缠绕,每圈遮盖上一圈的1/3~1/2。
(6)回返包扎法适用于包扎有顶端的部位如头部、断肢残端。第一圈在中央开始,来回反折,一直到该端全部包扎后,再作环形固定。
2.三角巾包扎三角巾为制式包扎材料,其制作简单,应用方便,可灵活运用于身体各部位较大伤口的包扎,如头、肩、胸、背、臀、全手、足等。
(1)头顶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向上反折约5cm,然后将折缘放在前额与眉平齐,顶角越过头顶,拉向头后,两底角自两耳上方绕至枕后交叉,交叉时将顶角扫在一端,压在下面,然后绕到前额的中央打平结。
(2)肩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到底边中点,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形,成为燕尾巾。把燕尾巾夹角朝上,放在伤侧肩上。向后的一角略大并压住向前的角,燕尾底边包绕上臂上部打结,然后两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
(3)胸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胸部,约在肘弯上3cm,顶角越过伤侧肩,垂向背部,三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的伤处,两端拉向背部打结,顶角也和此结一起打结。
(4)背部包扎法方法与胸部相同,只是位置相反,结打于胸部。
(5)臀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于脐部并外翻10cm左右宽,拉紧底角至腰背部打结,顶角经会阴拉至臀上方,与底角余头打结。
(6)全手、足包扎法将手或足放在三角巾中央,指(趾)尖对着顶角,底部位于腕处,将顶角提起反盖于全手或足背上,将左右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绕回腕部,于掌侧或背部打结固定。
(三)注意事项
1.根据伤口大小,以及所处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及方法。
2.包扎前伤口必须先盖上无菌敷料,避免直接触及伤口。
3.包扎时适当添加衬垫物,防止局部皮肤受压,并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4.包扎松紧要适当,注意露出肢体的末端,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三、固定
所有的四肢骨折均应进行临时固定,目的在于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减少休克,避免骨折断端移动摩擦而损伤血管、神经、周围组织乃至重要脏器。本节简单介绍急救情况下最常用的外固定材料和方法。
(一)固定用品
1.常用材料夹板,有铁丝夹板、本质夹板、塑料制品夹板和克气式夹板。
2.急救材料树枝、木棒、竹扦等,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利用健肢固定伤肢。
(二)方法
1.自体固定法适用于下肢骨折,将伤肢固定于健肢,两脚对齐,将伤肢拉直,注意用棉垫或其他软织物将关节和两小腿间的空隙垫好,然后分段包扎固定。
2.夹板固定法根据骨折部位、性质不同选择适宜的夹板,并辅以绷带、棉垫、纱布或三角巾等物来固定,以达到相对制动稳定骨折的目的。
3.特殊骨折固定法
(1)骨盆骨折:仰卧位,先在伤者的两膝及两踝之间放一衬垫,后在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上各以绷带束紧固定。
(2)脊柱骨折:将伤者俯卧于硬板上,避免移动。必要时,用绷带将其固定于木板上。
(三)注意事项
1.上夹板固定前,先检查并处理伤口,不可将外露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以免造成感染。若有休克,及时抗休克。
2.夹板的长度应适宜,必须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3.夹板与皮肤之间应有衬垫,以免皮肤摩擦破损或固定不牢靠。
4.固定松紧适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或失去固定的作用;固定时,一定要露出指(趾)端,以便随时观察。
四、搬运
伤者经过上述现场初步处理后,需要将其转送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诊治。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及时、迅速、安全地将伤者搬离事发现场。搬运工作的准确,可减轻伤者的痛苦,否则会加重病情,以致贻误治疗。搬运的方法包括徒手搬运和器械搬运。
搬运用物有:担架、椅子、门板、毯子、绳子等。
(一)搬运方法
1.徒手搬运适用于转运路途较近、伤情又轻的伤者。
(1)单人搬运法
扶持法:适用于病情轻,能站立行走的伤者。救护者站在伤者一侧,使伤者手臂揽着自己的头颈,然后救护者用外侧的手牵着伤者的手腕,另一手伸过伤者背部扶持伤者的腰,使其身体略靠着救护者,扶着行走。
抱持法:救护者站在伤者一侧,一手托其背部,一手托其大腿,将其抱起,伤者若有知觉,可让其一手抱住救护者的颈部。
背负法:救护者站在伤者前面,呈同一方向,微弯背部,将伤者背起。胸部创伤者不宜采用。如伤者卧于地上,不能站立,则救护者可躺在伤者一侧,一手紧握伤者的手,另一手抱其腿,用力翻身,使其负于救护者背上,而后慢慢站起。
(2)双人搬运法
椅托法:甲乙两人相对而立,甲以右膝,乙以左膝跪地,各以一手伸入伤者大腿之下而互相紧捏,另一手彼此交错支持伤者背部。
拉车式:两个救护者,一个站在伤者头部,两手插到腋前,将其抱在怀内,一个站在其足部,跨在伤者两腿中间,两人步调一致慢慢抬起。
平抱或平抬法:两人平排,将伤者平抱,亦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将伤者平抬。
(3)三人搬运或多人搬运法:可以三人平排,将伤者抱起齐步一致前进。四人或以上面对站立将伤者抱起。
2.担架搬运一般救护者将伤者水平托起,放入担架上,使其平卧位,头朝后,脚朝前。搬运途中尽可能使担架保持水平。上坡时,脚放低,头抬高;下坡时则相反。
(二)注意事项
1.搬运途中,要随时观察伤者的伤情有无变化,如神志、表情、面色、脉搏、呼吸等。
2.昏迷者或有恶心呕吐者,应采取侧卧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3.对于脊柱损伤者,应先固定颈部,再用硬板搬运,严防颈部和躯干前屈或扭转,应保持脊柱伸直。
【关键词】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群体中毒;救护
近年来,中毒性疾病在我国有所增加,尤其是急性群体中毒的恶性事件较为频繁,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多年来,我科曾救护突发群体食物中毒患者多宗。为了保证救护时护理人力资源和物资的供应,使患者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准确的整体救护。我科制订了一套急救护理应急预案,此预案在群体中毒救护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救护群体中毒8起,共225人。其中2起为学校学生发生群体中毒,人数分别是28人、30人,3起为酒楼食客发生集体中毒,人数分别是18人、20人、22人,另3起为单位发生集体中毒,人数分别是30人、32人、45人,每起均是食物中毒,发病时间在餐后15min~3h,病情一般为轻、中度,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25名患者经救护后全部完全。康复,其中96人经急诊留观室治疗4~12h后症状缓解、消失离院,119人经住院治疗1~3d后康复出院。
2急救护理应急预案
2.1救护前准备平时要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护理技能的培训。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群体中毒患者时,必须做到急而不乱,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娴熟的急救技能,而且平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毒物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救护措施;加强护士对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学习,组织模拟演练,并定期训练,考核。
2.2人员、物资紧急调配制订救援人员、车辆设备的准备和管理制度。成立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护小组,救护小组成员要时刻保持可靠的通讯联络,手机24h开通,做到随叫随到。当接到突发群体中毒的救护任务后,值班护士应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院行政值班,迅速调集救护小组人员参与救护;调配医院全部救护车急赴现场;及时通知主要物品供应单位,准备充足的洗胃液,如需要洗胃机洗胃时,应急调全院的洗胃机到急诊室。
2.3采用分组法人力安排群体中毒由于情况急、人数多,救护任务重、工作量大,应加强救护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根据中毒患者的需要,将护理人员分成六组,由护士长统一指挥,各组分工明确,协调合作。
2.3.1院前救护组院前救护组接到群体中毒救护任务后,在5min内要派具有一定急救经验的护士急赴急救现场进行初期急救、转运患者,初步评估中毒人数和程度,并将现场情况及时通知院内,为院内分组救护的准备及调整提供信息,以利于院内的救护工作。
2.3.2接诊组群体中毒时,患者几乎同时或短时间内到达急诊科,接诊组的护士负责接诊,对患者情况进行登记;协助医生分诊(按病情轻、中、重度贴标记),危重患者送进抢救室,保证危重患者得到优先救护;测量生命体征并详细登记,及时与抢救治疗组交班。
2.3.3抢救治疗组抢救治疗组要由资历长、抢救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负责建立各种通道(静脉、气道等),用药治疗,定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尿量等情况,随时记录病情、抢救措施、护理效果。
2.3.4洗胃组迅速清除胃内容物以减少吸收是抢救食物中毒成功和决定病程长短的关键[2],故洗胃组由插胃管技术较强的护士负责,指导意识清醒、症状轻、有合作能力的患者催吐洗胃,对病情重或不合作催吐者给予插胃管洗胃。
2.3.5运送组群体中毒人数多而集中,我科的留观病床有限,对需要转入病房继续治疗的患者,运送组负责护送入院,保证患者途中的安全,并向接收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负责护送需要做检查的患者和标本的送检。
2.3.6协调组负责各种治疗用物的供应,与相应科室联系床位、救护车的调度,各有关人员的通讯,清理现场用物。
3讨论
在短时间内集中大批的中毒患者时,具有场面混乱、病情轻重程度不一、表现复杂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设备和人力、物力资源来救护患者,要求护士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保持急救现场有序,这是提高群体中毒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3]。因此,我科制订了一套周密的应对救护群体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合理分流,使每次在群体中毒患者的救护中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序进行,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在群体中毒救护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武.加强院前急救,提高中毒急救水平.中国临床医生,2005,33(7):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