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10:1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指纹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注册;识别;图像获取
在生活中较常见的指纹识别应用有:指纹锁、指纹考勤、指纹门禁、指纹保管箱、笔记本电脑指纹登陆模块、手机指纹开机验证模块、指纹网上银行。相信随着技术发展成熟,应用成本越来越低,指纹识别技术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
指纹识别由于其电子门锁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开始彻底走向民用。国内生物识别未来将形成上百亿元的市场,其中安防业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市场空间很大。目前,罗湖口岸已经用了指纹通关,德国将指纹识别付款应用到某些超市中。预计指纹门禁、指纹读卡器、指纹智能锁,指纹门禁考勤一体机及相关指纹身份识别系统将会迅速普及到每一个安全防范项目和智能大厦,目前国内年门禁安装数量大约是在50万门以上,其中指纹识别的在门禁应用大概只有1%左右,而一般国外这个比例大约应为20%以上。换句话说,在国内安防业,生物识别产品的市场缺口在9.5万台左右,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状况是,目前专门从事指纹读头和电子门锁指纹门禁生产和销售企业很少,所以综合起来看这个市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市场大,竞争少。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身份的鉴别工作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无疑是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身份鉴别方法,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工业界的实际应用中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指纹识别技术在研究与使用得到了关注,但其发展还是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究其原因是指纹识别在识别率、稳定性以及识别速度等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实际使用时的要求。
2.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
毫无疑问,指纹识别技术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具大的,一般的自动指纹识别技术都需要有四个过程,即指纹图像的获取、指纹图像的处理、指纹特征提取和指纹匹配,也就是说,指纹识别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工作,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数字图像处理在指纹识别中的应用。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图像获取就是把一幅模拟图像(如照片、画片等)转换成适合计算机或数字设备的数字信号。这一过程主要包换摄取图像、光电转换、数字化等步骤,而指纹图像的获取就是通过一定的设备采集手指表面的指纹凹凸信息同时将之转化为数字信号图像的过程;而在指纹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几种常用的图像处理手段,如图像增强,图像分割等,其中在图像增强的过程中又包含了灰度与对比度的处理过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信息,衰减或去除不需要的信息,从而使有用的信息得到增强,便于目标区分或对像理解;指纹特征提取则是从经过预处理的图像中提取指纹特征;指纹匹配顾名思义是指匹配指纹的特征,从而进行识别。故对几幅指纹图像进行匹配一般是从图像中提取的特征进行匹配。
一般来说,指纹图像有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两大特征,能够反映指纹整体开关特征的是全局特征,这个特征的提取一般局于指纹分类;能够反映指纹细节特点是局部特征,这个特征一般用于指纹对比。指纹线中的中断点、交叉点及拐点是指纹的特征点。
指纹识别系统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注册阶段与识别阶段,也就是提取指纹特征和识别指纹特征的过程。一般在注册阶段,都要求输入各自的用户名以及对应的指纹,该过程需要将手指放在专门的采集指纹窗口上,经过指纹识别系统的指定模块特征提取模块将输入指纹的特征提取出来,结合用户名形成一个数据库;识别阶段时,该系统会将输入的指纹与数据库中现在有的指纹中进行一系列的匹配,特征点特征线等,这个过程需要读取数据库中保存的指纹特征信息。通用的指纹识别系统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指纹识别系统
就使用情况看,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终端指纹识别系统。嵌入式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不需要其它的设备就可以完成工作,这方面的应用有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此处的指纹考勤机需要定期连接设备读取存档)等;计算机终端的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使用则更加灵活,通过计算机的分配,可以使多个系统共同使用指纹数据库,若用在考勤设备中,则可以实时显示该工作人员是否在岗。
除了公司等地的考勤、安保等地,还有一个与我们是日常生活更为接近的使用场合,即笔记本的指纹识别系统,现在,有很多品牌的笔记本已经将指纹识别系统应用到计算机上,笔记本的指纹识别系统大概经历了两代,第一代的指纹识别系统使用的是光学识别系统,这种技术容易出错而且不稳定,而第二代指纹识别系统采用的是电容传感技术,利用小信号创建指纹图像的半导体设备,电容传感器产生的电子信号可以直接达到真皮层读取指纹图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3.结束语
指纹作为生物特征之一,其先天具有的不变性,唯
一性和可分类性,是公认的具有法律地位的个人身份特
征的可靠证据。指纹识别系统相对其他生物识别系统,
起点较早、种类最多应用最广泛,由于指纹识别系统成
本低,可以集成在很小的芯片上进行处理,已经普遍被
用来替换用户名/ 口令、电子令牌等传统的身份认证终
端设备。目前,指纹识别系统已用到了几乎所有需要进
行安全性防范的场合,遍及诸多领域。
参考文献:
[1] 郭浩.基于嵌入式隐Markov模型的指纹分类和匹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2] Jain A K, Pankanti S. 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nd Imaging 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Mie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9.
[3] 李晓昆.基于结构特征的指纹识别.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9,21(2):25~29
[4] 王崇文,李见为等.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01,12:63~65
[5] 章毓晋.中国图像工程及当前的儿个研究热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2,14(6):489~193
[6] 高靖靖.指纹识别预处理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如今社会已然是信息化时代,每个人的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最为常见的当属指纹识别了,但当下指纹识别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虽然指纹识别较为广泛应用,但有着安全性不大好,识别率不高,指纹易受损,可伪造等缺陷,对于一些需要安全性高的特殊场合来说不足以胜任。而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指静脉识别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指纹识别的使用方便,大众接受性高,快捷等优势,还弥补了可伪造,易受损等缺陷,大幅提升了信息的安全性。
【关键词】信息安全 生物特征识别 指静脉识别技术
1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之下,有些信息问题和弊端是较为突出和必须解决的。现在的身份识别慢慢由外物识别过渡为生物特征识别,就目前来说相对成熟和应用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当属指纹识别了,但仍有着无法弥补的弊端,比如当指头受损或者有污渍等影响指纹纹路的情况下,指纹识别的识别率将会大幅降低,而且虽然无法破解和篡改机器内部的指纹记录,但现在有方法制作指纹膜,制作好的指纹膜可以进行指纹识别认证,所以指纹识别安全性并不能长久得到保障。而指静脉识别是根据静脉里血红蛋白反射的近红外线形成的静脉像来识别的,属于活体识别技术,由于静脉属于内部生理特征,所以不会受到表皮、污染、温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静脉像也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指静脉识别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2 指静脉识别原理和处理技术
2.1 指静脉特征成像原理
医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的手指血管纹路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之所以采用手指静脉这一部分是因为相比于动脉来说静脉更加接近人体皮肤表皮,更容易采集。另外静脉相比动脉来说曲线和分支更多,采集到的静脉图像特征也就越明显。通过使用近红外线透照射手指时,静脉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掉近红外线,肌肉和骨骼等部位被弱化,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图像。
2.2 图像的采集
在静脉成像这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成像设备感光传感器多数分为两种:CCD和CMOS。其中CMOS较为便宜,并且集成度较高,功耗也低,虽然在成像的质量上没有CCD优秀,但是CMOS的光谱敏感范围在近红外线段中比可见光的高出5到6倍,更加适合在红外光线下采集图像,所以总体来说COMS更为合适。
近红外线范围一般选在850nm左右,在这个波长左右静脉透射的部分较少,成像明显,另外还需要增加红外滤光片来尽可能消除来自可见光的干扰。
2.3 图像的处理
采集到的图像会带着噪声,并且图像还会受到手指摆放的位置和姿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做进一步的处理。
其中有几项处理方法较为重要的:
2.3.1 图像增强
由于使用者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手指的厚度也不尽相同。原始图像还会受到椒盐噪声的影响,这就给后面图像的分割造成了困难,所以在图像分割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
2.3.2 去噪处理
需要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减噪,可以采用均值滤波的方式对图像进行图像平滑。均值滤波主要是邻域平均,针对有噪声的原始图像(假设为f(x,y))的每个像素点选择一个模板,这个模板是由邻近的m个像素组成,求得均值之后再将均值赋给当前的像素点,即为该像素点最终的像素值。公式如下:
∑f(x,y)
2.3.3 图像区域裁剪
采集到手指静脉图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图像背景等冗余的数据,为了避免冗余数据的干扰,就需要我们进行图像区域的定位,最为常用的提取目标物体的方法为图像阈值化,适用于图像中目标物体和背景占据不同灰度级范围的情况。通过设置多种阈值对应不同的特征,由此可将图像像素点分为了若干类。常用的特征包括了直接来自原始图像的灰度和彩色特征以及由原始灰度或彩色值变换得到的特征。将原始图像设为f(x,y),按照定好的准则在f(x,y)中找到特征值T,分别赋予0和1来标明图像的背景和目的物体,也就是图像二值化。
2.3.4 图像分割
根据图像分割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1)利用图像灰度统计信息的方法,比如一维直方图阈值和二维直方图阈值;
(2)利用图像空间区域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图像分割方法,比如生长法、多光谱图像分割、纹理分割等;
(3)边缘检测方法,利用了图像中灰度变化最强烈的区域信息信息,比如Canny算法;
(4)像素分类法,是利用图像分类技术进行图像分割的一种方法,比如统计分类方法、模糊分类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等。
2.4 指静脉特征点提取
采集图像通过处理便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静脉图像,不同静脉图像的区别在于静脉的拓扑结构以及细节点。而细节点的提取一般有以下几种:
2.4.1 端点
当指静脉在手指内部一定深度或近红外线透射不够深的时候就会出现。
2.4.2 分叉点
由一个单一的静脉段分裂为两段静脉段时出现。
2.4.3 双分叉点
当两个分叉点靠得比较近的时候就会出现。
根据上述三种细节点进行特征提取的方法如下:
2.4.4 提取端点
以端点为中心提取一块范围N*N(N的值视情况而定),然后删除该范围中没有与端点相连接的点。计算特征与范围边界的连接数,如果数目为一个细节点就将该细节点作为端点并保存该点与水平线的角度,否则不成立。
2.4.5 提取分叉点
以一个分叉点为中心提取一块范围N*N(N的值视情况而定),接着删除在该范围内不与该分叉点相连接的点,计算特征和该范围的连接数,当连接数目是4个的时候,就认为该分叉点是双分叉点,同时并保存分支之间的角度,否则不成立。
3 总结
针对传统指纹识别所凸显的弊端提出了指静脉识别的优势以及光明的前景,阐明了指静脉系统从采集到特征提取这一系列过程的原理以及方式等关键问题。虽然目前指静脉识别并没有像指纹识别那么为大众所熟知,但目前指静脉市场正处于临界状态,一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普及到各类领域之中,甚至将会引领信息安全的方向。就像十几年前人们纷纷丢掉腰间的呼叫机换成手机一样,指静脉识别将会大放异彩!
(通讯作者:刘晋胜)
参考文献
[1]葛彦平.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袁智.基于匹配融合的指纹与指静脉双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 黄芪 指纹图谱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 branaceus ( Fisch. )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甘、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浓、敛疮生肌的作用。临床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1]等症。黄芪为常用中药,每年需求量约600万kg[2]。
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等[3]。长期以来对黄芪的质量控制,人们仅以黄芪甲苷的含量作为黄芪及其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传统的方法通常是薄层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质量控制中。但仅仅测定一个、两个单一成分无法完整表现中药材的全面情况。指纹图谱方法的出现为全面可靠的保证黄芪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所谓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进行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某类或数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它具有特征性和稳定性[4]。利用色谱技术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的中药材,因生长年限、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可能产生个体间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个体间必然有群体共有的相似性[5]。因此,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其基本特点。整体性是指比较完整的反应药材的面貌,模糊性强调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
近年来对黄芪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包括色谱法、光谱法以及其他方法。这里以介绍色谱法为主。现介绍如下。
1 色谱法
1.1 HPLC指纹图谱研究黄际薇等[6]
采用剪碎黄芪药材30.00 g,甲醇浸泡过夜,超声提取10 min,过滤,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水10 ml溶解后,以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20 ml/次,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回收至干,甲醇溶解定容至5 ml。使用黄芪甲苷做对照品。使用DAD检测器。色谱条件为乙腈∶水(30∶70)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分析时间:60 min。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黄芪药材所含黄芪甲苷等成分均得到很好的分离,找到共有峰13个,其HPLC指纹图谱基本一致,共有峰面积之和均大于各总峰面积的90%,但其共有峰面积的比值有一定差异。
胡芳弟等[7]采用称取药材粉末2.5 g,用甲醇超声提取3次(30,30,30 ml),30 min/次,蒸干甲醇,残渣用40 ml水溶解,再用正丁醇提取4次(40,40,20,20 ml),分取正丁醇层、回收至干,残渣用甲醇超声溶解,定容至5 ml。使用毛蕊异黄酮和芒炳花素做对照品。使用DAD 检测器。色谱条件为A相水,B相乙腈;梯度洗脱B相含量在80 min内从4%变化至10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找到26个共有峰,12批样品相似度符合要求。
贾晓斌等[8]取药材粗粉2 g,加甲醇50 ml,回流提取2次,2 h/次,合并甲醇液,回收甲醇,残渣加热水10 ml溶解,用等量水饱和正丁醇提取5次,合并正丁醇液,用等量氨试液洗涤1次,弃去氨试液,正丁醇液水浴蒸干,残渣加60%乙腈溶解至5 ml,离心,过滤,取滤液1 ml,加参照物溶液1 ml,既得。使用人参皂苷做对照品。使用VWD 检测器。色谱条件:流动相为水和乙腈;检测波长:203 nm;分析时间:60 min。共标出黄芪药材13个共有峰。由于黄芪皂苷类成分UV没有特征吸收,故选择末端吸收203 nm作为检测波长。
上述方法都是采用 HPLC-UV测定黄芪药材的指纹图谱,但因为紫外末端吸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管佳等[9] 取药材粉末1.5 g,用甲醇索氏回流提取5h,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水10 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20 ml/次),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20 ml/次),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用甲醇定容至5 ml,即得。使用黄芪甲苷做对照品。使用ELSD检测器。色谱条件:流动相为水和乙腈,二元梯度洗脱15%~60% 乙腈;洗脱时间65 min ;漂移管温度105℃;载气流速2.7 L·min -1。标定的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值均小于1.0% ,单峰面积大于或等于10%峰的峰面积比值也比较稳定,三者的图谱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0批样品间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李翔等(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芪药材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2005)对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分别提取,采HPLC/DAD,HPLC/ELSD 分别测定,制作了两套色谱指纹图谱。充分反应了药材特性。黄酮类:取黄芪药材粗粉约2.0 g,用甲醇超声2次(100 ml/次,20 min),合并两次甲醇液、回收至干,甲醇溶解定容至5 ml,既得。使用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做对照品。使用DAD检测器。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相为乙睛一甲醇(体积比9∶1),B相为水,梯度洗脱A相含量在60 min内从5%变化至95%,检测波长:260 nm。标定了11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符合要求。
皂苷类:取黄芪药材粗粉约1.0 g,用甲醇90 ml,氨水10 ml,超声处理60 min,滤过,滤渣用甲醇洗涤3次,20 ml/次,合并滤液、回收至干,残渣用甲醇定容至5 ml,既得。使用黄芪甲苷做对照品,使用ELSD检测器。色谱条件为漂移管温度:40℃;载气(空气)压力:3.5Bar;增益值:7 ;流动相:A相乙睛-甲醇(体积比9∶1),B相水,梯度洗脱A相在60 min内由5%变化至95%;检测波长:203 nm。标定共有峰8个,10批样品相似度均符合要求。
1.2 HPLC-MSD指纹图谱研究徐青等[10]分别建立了HPLC/DAD和HPLC/MSD图谱。使用PAD检测器,质谱仪。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异丙醇;检测波长203 nm。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为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接口和离子源;气化温度400℃;加热毛细管温度250℃;夹套气压414kPa;辅助气压10AU;质量扫描范围100~1 199 u;扫描速率l.5 S。以梯度洗脱及低波长检测得到的液相色谱图,可应用于不同产地黄芪药材的指纹图谱比较。紫外和质谱两种检测器可对不同特性化台物的检测进行互补,获得相对充分的指纹图谱信息。
李翔等(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芪药材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2005)测定了黄芪药材 HPLC/MSD指纹图谱。使用ELSD检测器。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水,梯度洗脱,A相在75 min内由5%变化至85%;柱后分流比8∶2。质谱条件为离子源:大气压电离-电喷雾电离(API-ESI);检测模式:负离子;扫描范围:m/ z 200~1 000 ;干燥气(N2 )流速:9.0 L·min - 1 ;雾化气压力:30 psi;干燥气温度:350℃;裂解电压:110 V ;毛细管电压:3 500V。黄芪药材HPLC-MS总离子流色谱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复性,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4.5%,标定13个共有峰,相似度计算结果均大于0.94。 2 光谱法
史春香等[11]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附件SabIR采集不同产地黄芪药材的近红外光谱(NIR),建立判别分析模型。运用相应化学计量学软件结合SIMCA技术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模型合理,具有优良的鉴别分类功能,扩展了近红外在线监测仪器的功能,此方法比传统的性状鉴别法更具有科学性,比常规的光谱、色谱和质谱法鉴别更快速简便,且无污染,是药物分析的新发展方向。
3 其他方法
张庆芝等[12]采用RAPD法确定DNA指纹图谱,HPLC-ELS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硫酸-苯酚法测定黄芪总多糖的含量。结果显示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和梭果黄芪有着较接近的遗传关系,苦黄芪,黑毛多枝黄芪和直立黄芪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张曦等[13]采用PAPD技术扩增药材基因组DNA样品。结果表明高盐低pH值法适合于提取黄芪药材的基因组DNA。RAPD法可以准确,快速的鉴定黄芪及其代用品,程序简单、快捷,样品用量小。
4 结语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是全面反映中药所含内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反映中药的质量,尤其在现阶段中药的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没有确定,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的方式,将有效的表征中药质量。同时指纹图谱也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有利于中药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4]。现阶段我国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还停留在使用各种方法建立药物及制剂的指纹图谱和对数字化信息处理的初级阶段。中药指纹图谱的高级阶段将是进行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可用于中药理论和新药开发的研究体系和模式的建立[15]。
随着对黄芪药材及其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新的分析技术,理论的发展,更加可靠、可行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为最终解决中药质量的科学性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249.
[2]赵 杰.中国常见中药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95.
[3]段亚丽,谢梅冬.黄芪化学成分及其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研究现状[J].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3):35.
[4]金 宏,刘洪玲.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概述[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89.
[5]谢培山.中药色谱指纹图谱鉴别的概念、属性、技术与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653.
[6]黄际薇,李瑞珍,刘 杰,等.黄芪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5,27(11):1244.
[7]胡芳弟,赵健雄,封士兰,等.黄芪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4,27(11):831.
[8]贾晓斌,陈 彦,蔡宝昌,等.黄芪皂苷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J].中医药学刊, 2004,22(12):2227.
[9]管 佳,毕志明,李 萍.黄芪皂苷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07.
[10]徐 青,王加宁,肖红斌,等.黄芪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的建立[J].分析测试学报,2002,21(2):89.
[11]史春香,杨悦武,郭治昕,等.近红外技术鉴别黄芪产地[J].天津药学,2006,18 (1):19.
[12]张庆芝,吴晓俊,刘 涤,等.黄芪及民间习用品DNA指纹图谱和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6):457.
[13]张 曦,徐 青,黄璐琦,等.中药材黄芪的DNA指纹图谱鉴别[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3):33.
【摘要】掌纹(palmprint)诊病是传统中医和生物全息学相结合的一种疾病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手掌的掌纹线特征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以期达到疾病的早期诊断的目的。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掌纹诊病、掌纹提取和识别处理技术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掌纹 诊断 中医 全息医学
Research Progress in Palmprint Diagnosis
Ping ZHANG, Jiong ZHU*, Likun ZHANG
【Abstract】Palmprint diagnosis is a widely used method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olographic medicine.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observing the palmprint features to reflect the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with the aim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direction of the clinical work.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palmprint diagnosis, palmprint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palmprint, diagn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ographic medicine
手掌(palm)位于手腕和手指之间,掌纹(palmprint)就是手掌内表面上皮肤乳突线隆起形成的、肉眼直接可见的纹理[1]。手掌及指纹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故医学上常把它作为个人识别的重要标志。中国在唐宋年间就已开始广泛收集研究掌纹。随着近代生物全息学、医学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人体掌纹特征与疾病发生之间存在较密切联系,并努力尝试将之应用于疾病诊断。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掌纹诊病、掌纹提取和识别处理技术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1 疾病诊断方面
楼氏等[2]观察了1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纹特征,并与以张海国[3,4]报道的1040例汉族人10项肤纹参数正常值为对照组,采用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拓印患者的手纹,通过放大镜下观察发现,先心病患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常伴随皮纹发育上的异常,手纹特征表现为指端双箕斗纹增多;atd角小于对照组;a-bRC明显减少;I3区及跨于I3和I4区之间的真实花纹出现率增高,但I4区真实花纹出现率明显减低等。石氏等[5]观察了356例心脏病患者的掌纹特征,主要以40岁以上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为主,发现心脏病发生后会在手掌的相应部位(心区)出现一系列变化。如血管显露、皮肤局部发暗,发紫,形成多种病理纹(三角纹、叉纹、十字纹、岛纹)。张氏等[6]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通过建立量化的皮纹特征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皮纹特征的数字化描述,其以肿瘤患者的皮纹特征作为临床应用实例,通过建立的量化特征指标体系,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定量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皮纹差异,结果发现肿瘤患者的皮纹特征与正常人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Logistic回归预分析能够为肿瘤易患性做出较好预测。张氏等[7]观察了67例卵巢癌患者手指掌纹,发现卵巢癌患者斗形指纹减少, 正箕增加;手掌各区真实花纹总数增加,小鱼际区真实花纹减少;手掌过渡I型摺纹增加,这些指纹参数的改变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孟氏[8]对60例先天性智力低下患者的掌纹进行分析,结果提示通贯手的发生率正常组与智力低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智力低下组atd角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经t检验P
2 掌纹识别及处理技术
掌纹图像是进行人体掌纹诊病的主要手段,掌纹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掌纹识别的准确率,从而影响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传统的按掌印或拓印方法,存在操作耗时、人为影响因素多等缺陷,因此,近年来发展了用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或CCD(电荷耦合元件)等提取掌纹图像的技术如杨[9]等对扫描仪进行改造,一方面避免了环境光的影响,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手掌与玻璃面板挤压变形而造成图像失真,最终得到了较为清晰的掌纹;同时,杨氏等又制作了数码相机架子和暗箱,采用数码相机对掌纹进行采样,也得到了图像清晰、无变形的采样图像。
此外,掌纹特征的量化和数据分析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黄氏等[10]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理论和稳健回归提取掌纹主线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提取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使提取的掌纹主线更加自然平滑、特征清晰,尤其适合临床专家的诊断和皮纹学专家进行分类。
3 结语
人体掌纹特征与部分疾病之间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联性,通过掌纹分析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近年来,在掌纹图像提取、掌纹特征量化分析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晨霞. 现代掌纹诊病图谱[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楼新法,卢中秋,邵华信,杨新东.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纹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27
[3] 张海国,王伟成,许玲娣,等. 中国人肤纹研究I.汉族10项肤纹参数正常值的测定[J].遗传学报, 1981,8(1):27
[4] 张海国,王伟成,许玲娣,等. 中国人肤纹研究II.1040例总指纹嵴数和a-b纹嵴数正常值的测定[J].遗传学报,1982,9(3):220
[5] 石昌德,刘俊峰,杨建军,等. 全息生物学预测诊查心脏疾病特征指标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1,3(3):177
[6] 张亮,屈景辉. 构建与肿瘤相关的皮纹特征量化指标体系[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7] 张光道,舒沪英,曾桂兰. 67例卵巢癌患者的手纹观察[J].癌症, 1988,5:383
[8] 孟英奇. 60例智力低下患者的皮纹分析[J].大连医学院学报,1986,8(2):53
[9] 杨剑兰,袁国武,朱原良. 人体医学掌纹图像获取技术简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4): 3724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电子商务安全的要求,分析了电子商务中常用的安全技术,并阐述了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标准在电子商务安全中的应用。
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 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因特网上影响交易最大的阻力就是交易安全问题, 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只有2.8%的人对网络的安全性是感到很满意的, 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重视安全问题。
一、电子商务安全的要求
1、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不被他人窃取。
2、信息的完整性:指确保收到的信息就是对方发送的信息,信息在存储中不被篡改和破坏,保持与原发送信息的一致性。
3、 信息的不可否认性:指信息的发送方不可否认已经发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可否认已经收到的信息。
4、 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指交易双方的身份是真实的,不是假冒的。
5、 系统的可靠性: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电子商务所需的几种安全性要求中,以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最为关键。电子商务安全性要求的实现涉及到以下多种安全技术的应用。
二、数据加密技术
将明文数据进行某种变换,使其成为不可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就是加密,这种不可理解的形式称为密文。解密是加密的逆过程,即将密文还原成明文。
(一)对称密钥加密与DES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是指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一个相同秘密密钥,也叫会话密钥。目前世界上较为通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RC4和DES。这种加密算法的计算速度非常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对大量数据的加密过程。
最具代表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是美国国家标准局于1977年公布的由IBM公司提出DES (Data Encrypuon Standard)加密算法。
(二)非对称密钥加密与RSA算法
为了克服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的密钥管理和分发上的问题,1976年产生了密钥管理更为简化的非对称密钥密码体系,也称公钥密码体系(PublicKeyCrypt-system),用的最多是RSA算法,它是以三位发明者(Rivest、Shamir、Adleman)姓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
在实践中,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可靠以及使用效率,一般可以采用由RSA和DES相结合实现的综合保密系统。
三、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和信息认证。前者用于鉴别用户身份,后者用于保证通信双方的不可抵赖性以及信息的完整性
(一)身份认证
用户身份认证三种常用基本方式
1、口令方式
这种身份认证方法操作十分简单,但最不安全,因为其安全性仅仅基于用户口令的保密性,而用户口令一般较短且容易猜测,不能抵御口令猜测攻击,整个系统的安全容易受到威胁。
2、标记方式
访问系统资源时,用户必须持有合法的随身携带的物理介质(如存储有用户个性化数据的智能卡等)用于身份识别,访问系统资源。
3、人体生物学特征方式
某些人体生物学特征,如指纹、声音、DNA图案、视网膜扫描图案等等,这种方案一般造价较高,适用于保密程度很高的场合。
加密技术解决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对于信息的完整性则可以用信息认证方面的技术加以解决。在某些情况下,信息认证显得比信息保密更为重要。
(二)数字摘要
数字摘要,也称为安全Hash编码法,简称SHA或MD5 ,是用来保证信息完整性的一项技术。它是由Ron Rivest发明的一种单向加密算法,其加密结果是不能解密的。类似于人类的“指纹”,因此我们把这一串摘要而成的密文称之为数字指纹,可以通过数字指纹鉴别其明文的真伪。
(三)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建立在公钥加密体制基础上,是公钥加密技术的另一类应用。它把公钥加密技术和数字摘要结合起来,形成了实用的数字签名技术。
它的作用:确认当事人的身份,起到了签名或盖章的作用;能够鉴别信息自签发后到收到为止是否被篡改。
(四)数字时间戳
在电子交易中,时间和签名同等重要。数字时间戳技术是数字签名技术一种变种的应用,是由DTS服务机构提供的电子商务安全服务项目,专门用于证明信息的发送时间。包括三个部分:需加时间戳的文件的数字摘要;DTS机构收到文件摘要的日期和时间; DTS机构的数字签名。
(五)认证中心
认证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简称CA),也称之为电子商务认证中心,是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认证服务,能签发数字证书,确认用户身份的、与具体交易行为无关的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中心通常是企业性的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受理证书的申请、签发和管理数字证书。其核心是公共密钥基础设(PKI)。
我国现有的安全认证体系(CA)在金融CA方面,根证书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根认证管理一般是脱机管理;品牌认证中心采用“统一品牌、联合建设”的方针进行。在非金融CA方面,最初主要由中国电信负责建设。
(六)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就是标志网络用户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用于证明某一主体(如个人用户、服务器等)的身份以及其公钥的合法性的一种权威性的电子文档,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CA中心签发。
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签名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从而保障网络应用的安全性。
四、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标准
(一)安全套接层协议
SSL (secure sockets layer)是由Netscape Communication公司是由设计开发的,其目的是通过在收发双方建立安全通道来提高应用程序间交换数据的安全性,从而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通常是Web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
目前Microsoft和Netscape的浏览器都支持SSL,很多Web服务器也支持SSL。SSL是一种利用公共密钥技术的工业标准,已经广泛用于Internet。
(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它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公司发起,会同IBM、Microsoft等信息产业巨头于1997年6月正式制定的用于因特网事务处理的一种标准。采用DES、RC4等对称加密体制加密要传输的信息,并用数字摘要和数字签名技术来鉴别信息的真伪及其完整性,目前已经被广为认可而成了事实上的国际通用的网上支付标准,其交易形态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规范。
五、总结
网络应用以安全为本,只有充分掌握有关电子商务的技术,才能使电子商务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然而,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万守付,电子商务基础(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关键词:WiFi;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29.5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有线网络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WiFi技术有效推动了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此外,WiFi技术在需求逐渐增大的无线定位中的应用,在促进WiFi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
1 WiFi技术无线定位的优点
随着人们工作与日常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无线定位技术水平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在定位查询、设备运行监控以及其它方面的实时监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工作与日常生活的自动化水平。无线定位一般采用GPS卫星定位和WiFi定位两种,其中,GPS卫星定位技术适宜于室外定位,在室外大范围定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对于室内定位,由于密集建筑物对定位信号的遮挡作用,导致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室内定位中无法发挥作用,造成定位精度低、耗费高的现象。而WiFi无线定位技术在现有WiFi网络的基础上,在不需要安装定位设备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定位,并具有应用范围广、使用成本低、定位精度高等优势,是提高室内定位精度,提高室内定位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GPS定位技术相比,WiFi无线定位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1)使用范围广。WiFi无线定位技术适用于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等各种环境的定位工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使用延伸性。(2)使用成本低。WiFi无线定位技术是建立在现有WiFi网络基础上的,不需要安装其他设备或进行网络的改造等,降低了WiFi无线定位的使用成本。(3)使用灵活。WiFi无线定位信号不受建筑物的阻挡效果,定位精度高,适用于多种环境定位工作,尤其对于无法用GPS定位的建筑物密集区定位以及室内定位,WiFi无线定位具有很大的使用和发展优势。
2 WiFi无线定位原理
WiFi无线定位原理是通过收集监测区域的AP信号,将信号输送至服务器后对AP信号的MAC坐标进行计算,从而确定AP信号所在地,达到定位的目的。因此,实现电子设备的WiFi无线定位需要电子设备能有效的收集电子设备周围的AP信号,通过定位服务器的计算以及数据库所记录的数据确定电子设备所在位置,定位的精度与电子设备收集到的AP信号的数量与强度有关,电子设备收集到的AP信号数量多,信号强度大,则定位精度也就越高。
3 WiFi无线定位计算方法
WiFi无线定位技术主要包括三边定位计算法和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其中,三边定位计算法又分为普通的三边定位算法和质心定位计算法。三边定位计算法是利用三个参考点与定位目标的距离确定定位目标的具置,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则是通过对定位目标发出的AP信号中包含的特征指纹信息进行对比和区分达到目标定位的目的。相比于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来说,三边定位计算法定位精度较小,这是由于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的对目标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不需要对AP信号的种类、模型和位置进行分析,在定位效率、操作以及定位精度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3.1 三边定位计算法
三边定位计算法是通过测量三个AP信号参考点与定位目标的距离,以三个参考点为圆心,以三个参考点分别到定位目标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利用计算公式对三个圆的交点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定位目标的实际位置,三边定位计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距离测定和定位。距离测定过程中要考虑到AP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通过信号传播损耗公式计算出三个AP信号参考点与定位目标的距离。定位过程中,三个圆所处位置可能有不同的相交情况,三个参考圆可能存在唯一一个交点或三个圆两两相交,在实际定位过程中,应根据三个圆的实际相交情况选择适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保证定位精度符合定位要求。
3.2 质心定位计算法
利用质心定位计算法进行定位的过程是通过在定位区域内位置定位准确的且一定数量的参考点,定位目标设备通过收集参考点发出的信号并传输至服务器进行计算以确定定位目标设备是否处于该定位区域,如果定位目标设备处于定位区域,则根据参考点组成的多边形质心位置确定定位目标的具置。质心定位计算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简便,但质心定位计算法只适宜于小面积区域定位,对于面积较大的定位区域,为保证定位精度,需要设置较多的参考点并确保参考点在定位区域内的均匀分布,并且当参考点位于定位区域时,会造成一定的定位误差,因此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因此,在实际定位过程中,可以将三边定位计算法与质心定位计算法结合使用,在简化定位操作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定位精度。
3.3 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
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首先需要确定定位区域内的特征点位置,使特征点位置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并收集特征点发出的AP信号强度也就是RSS值,并建立AP位置信号RSS值数据库。在实际定位过程中,通过对定位目标设备收集到的APP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并与数据库中现有的AP信号进行对比,选择与目标设备AP信号特征相似度最高的信号位置作为目标设备的最终定位位置。位置指纹识别计算法的定位过程主要包括训练和定位两个步骤。
训练阶段的目的是手机特征点APP信号强度,对RSS值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建立位置指纹识别数据库。这一阶段的主要操作步骤为首先应选择参考点并确定其位置分布。由于位置指纹识别数据库是作为目标定位过程中的对比数据,因此必须保证数据库数据的精度,位置指纹识别数据的建立必须收集足够的数据,合理布置参考点的位置,对每个参考点的AP信号的RSS值进行测量和记录工作后建立RSS值数据库。这一过程中,为确保AP信号RSS值的测量精度,避免测量误差对数据精度产生影响,应对参考点AP信号的RSS值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的测量方法,确保位置指纹识别数据的精度,保证实际定位过程中的定位精度。位置指纹识别数据库中的每条数据包含七个属性,这七个属性包括参考点的x坐标、y坐标以及参考点测量APP信号的最大三个RSS值,对于参考点AP信号强度较弱的情况,可以将后两个RSS值确定为0.
定位阶段是实际过程中对定位目标进行定位的过程,这一阶段中,要针对定位目标收集到的AP信号的RSS值与指纹识别数据库中的RSS值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与定位目标AP信号的RSS值最接近的参考点作为目标位置,并根据相应计算公式对参考点与定位目标间的距离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定位目标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如果定位过程中没有与定位目标收集的RSS值相近的数据,则选择三个与之相近的参考点,将三个参考点的中心确定为定位目标的位置。
4 总结
随着我国对无线定位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大WiFi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在GPS卫星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WiFi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范围,全面提高我国室外定位以及室内定位技术水平与定位精度,对提高我国定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建飞.WiFi 定位的应用和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7):37-39.
[2]陈文周.WiFi 技术研究及应用[J].数据通信,2008,(2):24-26.
(一)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
纵观1997年物证技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物证技术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对为法律服务的物证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技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有组织的犯罪增多,犯罪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1〕对物证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民事诉讼案件中,要保证准确地执法,也越来越多的要求对案件中的各种物证进行科学鉴定。鉴于“常规的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在现场上的提取率越来越低。”〔2〕因此,广泛发现、提取、鉴定其他微量物证就显得格外重要。如爆炸残留物、纤维、毛发、油脂、泥土、涂料以及塑料、金属屑等。
2.物证技术鉴定制度的完善。随着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诉讼中占重要地位的物证技术鉴定,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紧迫。有的学者对我国现行鉴定制度中存在问题及鉴定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作了调研,写出有关论文数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还组织力量对以往物证鉴定有关条例进行研讨,业已着手制定物证鉴定工作条例。为了确保物证鉴定的准确性,有的学者对某些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措施。有的学者从法理角度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对立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还有的学者就我国现实中物证鉴定主体、鉴定资格与涉围鉴定证人、鉴定权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论述。
3.物证摄影技术。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如对玻璃横断面痕迹的拍照;变压器矽钢片油渍指印的拍照;蜡表面指印的拍摄方法;利用定向反射镜进行暗视场照相的方法;利用偏振光灯拍照灰尘印痕;以及对相对平行区颅面、颜面上对应特征水平摄影位置关系的研究;刑事录像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4.痕迹技术。痕迹物证技术方面学者们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DFO合成及其显现潜在指纹技术研究”;
“定向反射显理潜在指印技术系统研究”:“加湿502胶重显方法及器材研究”;
“微粒悬浮液显现潜在手印方法”等,使我国痕迹物证在上述技术中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97年痕迹物证技术研究又取得丰硕成果,各类学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涉及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及动物咬痕等的显现、提取、鉴定的各个方面。如有的学者探讨了足迹边缘特征的检验;足迹检验中影响特征形成的几种因素;同一人异体鞋鞋底磨损形态变异规律;手压的装足迹的检验等问题。有的学者对非原配钥匙痕迹、锯路波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枪弹阳膛线痕迹变宽机理、枪弹痕迹防护技术、弹头擦点痕迹及改造手枪的鉴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还就耳廊印痕鉴定技术、烟头上牙印痕迹、录像资料与器材的带机同一认定进行了探讨。
5.文书物证技术。实践中近年来涉及文书物证的案件逐渐增多,文书物证技术研究也有了相当的发展。97年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多种方法伪装字迹案件的检验;血书的字迹检验;反转交叉套摹笔迹的检验;编造规律性特征的伪装笔迹检验;书写相对时间的检验及文件制作时间的鉴定;电脑打印文件的打字人识别等。
6.毒物及其他微量化学特证技术。世界范围内的禁毒活动对毒物、物证技术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97年10月份召开了首届全国检验技术交流会,会议汇集论文134篇,广泛研究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进行检验的新技术。在毒物分析方面,学者研究了因相等取技术在毒物分析中的应用;毒性元素砷、汞、铅试样处理方法及等离子体光谱测试技术等。在分析方面,学者们对GC/FID测定在人体内残留时间,生物体内海洛因及其代谢物的REMEDI的快速检验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还对违禁药品的测定方法、可卡因对人体毒性作用、可卡因原子光谱、的快速检出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他微量化学物证技术方面,学者们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拓宽检验领域。一年来,学刊上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从污染的纵火残留物中鉴别石油蒸馏物的气相色谱;微量金属物证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植物粑粉证据研究;土壤科学在空难事件调查中的作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人体组织和衣服上射击残留物;胶带捉取射击残留物;微纤维;同位素标定在物证中的作用等。
7.生物物证技术。生物物证技术方面,97年10月份召开了首届全国法医物证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八。五”期间的科研成就进行了回顾。这一领域内的DNA分析技术仍是研究的重点。
“八。五”期间在“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DNA指纹图技术、复合扩冲STR位点的DNA分型技术、人类线粒体DNA测序技术、DNA扩冲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探针研制等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跃居国际领先地位,其中有四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学者们继续开拓前进,研究的热点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的扩冲技术“。
有的学者提出“这两项技术将取代”DNA“指纹图技术”,〔3〕发挥其对微量、陈旧、污染人体检材进行个人识别的优越性。
(二)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的主要内容除继续深化物证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物证鉴定制度的改革外,还将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物证技术中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在原来指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在鉴定中应用指纹印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在法医物证的DNA分析中,有的已将分析结果用计算机扫描保存,克服了不同检材必须同步分析的缺点;学者们更着眼于物证技术鉴定中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物证技术鉴定中信息、数据为的建立以及物证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络等的研究。在痕迹物证、文书物证、微量化学物证等其他各领域中,将进一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对国外物证技术研究新成果的引进和国内外其他自然科学先进技术的借鉴,使物证技术鉴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另外,目前学者们对物证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鉴定擀量控制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将在这方面加深研究,进一步提高物证鉴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法律服务。
二、1997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1997年的回顾
1997年是我国侦查学研究深入开拓和稳步前进的一年。年初,在杭州召开了“现代刑侦工作方针专家座谈会”,对侦查工作方针进行了研讨。此外,专家学者们还就侦查体制改革、侦查措施、方法等有关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97年我国侦查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侦查工作方针。现行的侦查工作方针是公安部于1978年制定的《刑事侦察工作细则》中确定的。有的学者在分析该方针不足与过时的基础上,从制订侦查方针的依据、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专群结合、破防并举、科学办案、狠抓战机”的新方针建议。在杭州会议上,更多学者则围绕《公安学刊》1996年第三期发表的斯大孝、蔡杨蒙的《论争取把更多的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一文,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争取把更多的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认为它应作为新时期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有的学者还由此提出了对传统侦查工作的反思,主张将侦查工作置于大治安之中,强调公安机关要把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作为侦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学者认为,争取把更多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是侦查工作走出低效益的关键环节,强调以此为突破口转变思想深化公安侦查改革。还有学者进行了配套论证,认为贯彻落实“争取把更多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应树立服务观、效率观、全局观、群众观、科学观五大新观念。围绕侦查工作方针的讨论,其参与人员之众多,研究态度之务实,影响之深远广泛,无疑构成了该年度侦查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侦查体制改革。我国现行侦查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学者们总结认为,其存在着管辖分工不科学、机构设置重叠和不合理、职责不明、缺乏竞争机制、协作不力、效率低下、程序不顺等诸多问题。有的学者建议,继续完善和推广侦查人员责任制,改革侦查工作考核标准,大胆实行竞争机制。还有学者对市局刑警队和分局刑警队建制提出了改良意见,认为应将市局刑警队与分局刑警队重复的一线侦查力量进行合并,把这些侦查力量放置在基层,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效率。有的学者对派出所侦查职能改革进行评析,认为派出所虽然不再承担侦查破案的主要任务,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案件侦查,而要积极配合协助侦查部门调查取证,抓好侦查基础工作。有的学者进而提出了派遣刑警人员入驻派出所的设想与方案。有的学者还剖析了我国公安机关内部现行的侦查部门与预审部门分别专门设置及其工作互相交叉的现象与不良后果,主张实行侦查预审合一的制度,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还有学者从条块关系出发,提出建立自上而下大刑侦机制的改革设想,主张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协作。
3.侦查措施和方法。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措施和方法的运用上,且多结合实际案例或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以论述。有的从缉捕对象、缉捕人员、缉捕行动的主客观因素、缉捕保障方面探讨了缉捕行动的决策依据;有的探讨了侦查中推断犯罪分子职业的方法;有的分析了串并案侦查的前提、基础及成功保障;有的学者对新时期如何开展布控、协查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对开设侦查TV(或警察TV)、利用电视通缉令等方式的必要性和实行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侦查措施现代化与合法化的问题。
4.侦查协作与侦查信息。加强侦查协作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各部门、各警种协同作战体制建立的可能性。有的学者对现行三级破案制度进行了剖析,主张建立与各地犯罪形势相适应的侦查机构层次。在具体协作方式上,交流侦查信息是学者们议论的重点。有的学者认为,派出所应将重心放在搞好基础情报工作上。一些学者则提出要实行情报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还有学者提出应扩大情报信息库的种类等。
5.侦查谋略。关于侦查谋略的研究相对有所降温。少数学者从兵法谋略的宏观角度探讨了“孙子兵法”与现代侦查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6.具体类案的侦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团伙犯罪和计算机犯罪日益猖獗,因此这些案件的侦查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大多数文章对此研究还停留在对于具体个案的分析评论、对犯罪的情况、特点、手法的介绍以及一般性对策上。
7.涉外联合侦查制度和外国侦查制度。涉外联合侦查制度和外国侦查制度是我国侦查学的薄弱地带。有些学者从涉外联合侦查的形式与范围、原则、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学者则继续深入研究了西方主要国家犯罪侦查制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二)今后的展望
1998年我国侦查学领域内主要研究的课题应当包括:侦查学基础理论及其框架;大刑侦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刑事诉讼法生效后侦查程序及方法的科学化与合法化;侦查基本观念与功能转换;外国犯罪侦查制度;反侦查理论;暴力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犯罪案件侦查对策;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对策;新刑法确定的新型犯罪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注释:
〔1〕张新威、杨明辉:《关于我国刑事科学技术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路和设想》,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21页。
[关键词]身份识别电子商务安全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安全保证是电子商务开展的首要前提。身份鉴别技术在信息安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安全机制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有效的身份鉴别,才能保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等安全机制的有效实施。随着电子商务建设的发展,黑客入侵电子商务体系的事件频频发生,账户被盗用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采用完善的身份鉴别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身份识别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鉴别是系统查核用户的身份证明的过程,实质上是查明用户是否具有他所请求资源的存储和使用权。人们通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鉴别,它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身份鉴别必须做到准确无误的将对方辨认出来,同时还应该提供双向的鉴别,即相互证明自己的身份。信息技术领域的身份鉴别是通过将一个证据与实体身份绑定来实现的。实体可能是用户、主机、应用程序甚至进程。证据与身份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双方通信过程中,一方实体向另一方提供这个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通过相应的机制来验证证据,以确定该实体是否与证据所宣称的身份一致。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常见的身份鉴别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口令的鉴别技术
这是目前在互联网和计算机领域中最常用的鉴别方法,当你登录计算机网络时需要输入口令。计算机系统把它的鉴别建立在用户名和口令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把用户名和口令告诉了其他人,则计算机也将给予那个人以访问权限,因为鉴别是建立在已知口令之上的,仅仅属于一种模式的鉴别。通过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进口令鉴别的安全性。如通过增加口令的强度,提高抗穷举攻击和字典攻击的能力;将口令加密防止在传输中被窃听;采用动态的一次性口令系统防止口令的重放等。
二、基于智能卡的鉴别技术
这种方法较为先进一些,因为用户需要一些物理原件,例如楼宇通行卡的鉴别方式,是只有在扫描器上划卡并通过验证的人才能进入大楼。这里鉴别是建立在这张卡之上,如果你把这张卡借给了别人,那个人也能进入这幢大楼。因此如果你希望为进入大楼创建一个更加精密的鉴别系统,你可以要求不仅提供通行卡而且要有口令鉴别。在计算机领域中,一个典型例子是智能卡和数字鉴别的混合使用。所有的智能卡都含有一块芯片,芯片中包含了一些拥有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如驾照信息及医疗信息等等,一块智能卡与标准信用卡大小相等甚至更大,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内嵌芯片的功能。有时内嵌芯片包含只读信息,芯片比起信用卡背面的磁条卡含有更多的信息,这种类型的智能卡通常只能开发一次,并且完全依赖于称为智能卡可读器来进行操作。还有一种智能卡可以不使用读卡器,它形状类似于普通的USB盘或者软件狗(dongle),这种智能卡也称作电子钥匙(e-key),可以直接插在电脑的USB接口上使用。这种智能卡具有内置的CPU,可以进行高强度的加密运算。并能保存秘密信息。使用时,用户需要首先输入PIN码(个人身份识别码),PIN认证成功后,即可读取智能卡上的秘密信息。
三、基于DCE/Kerberos的鉴别机制
Kerberos系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Athena工程而设计的,为分布式计算环境提供一种对用户双方进行验证的鉴别方法。Kerberos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双向身份鉴别技术,其身份鉴别强调了客户机对服务器的鉴别,而别的身份鉴别技术往往只解决了服务器对客户机的鉴别。Kerberos有效地防止了来自服务器端身份假冒的欺骗。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的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从加密算法上来讲,其身份鉴别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的。鉴别过程如下:
1.用户C以明文的形式向身份鉴别服务器A发送自己的名字;服务器A从安全数据库中查找到用户C的加密密钥Kc,随机生成下一阶段使用的加密密钥K1,然后将K1和用于以后向服务器A证实用户身份的通信凭据{K1,C}Ka用Kc一起加密为{K1,{K1,C}Ka}Kc传给用户C。
2.用户C得到服务器A发回的{K1,{K1,C}Ka}Kc后,使用自己的密钥Kc进行解密得到通信凭据{K1,C}Ka。由于用户C知道只有服务器A知道Kc,因此用户C可以确认服务器A的身份。用户C将得到的送给服务器A,申请访问授权服务器P的通信凭据{K2,C}Kp。当身份鉴别服务器A收到用户的请求后,它用自己的私钥Ka来解密。由于服务器A知道只有C知道Kc,所以身份鉴别服务器可以确定这个请求必定是来自C的。这样双方就进行了身份鉴别。
四、基于质询/应答的鉴别机制
基于质询/应答方式的身份鉴别机制就是每次鉴别时鉴别服务器端都给客户端发送一个不同的“质询”字串,客户端程序收到这个“质询”字串后,做出相应的“应答”。鉴别过程为:
1.客户向鉴别服务器发出请求,要求进行身份鉴别;
2.鉴别服务器从用户数据库中查询用户是否是合法的用户,若不是,则不做进一步处理;
3.鉴别服务器内部产生一个随机数,作为“提问”,发送给客户
4.客户将用户名字和随机数合并,使用单向Hash函数生成一个字节串作为应答;
5.鉴别服务器将应答字串与本机单向HASH函数的计算结果比较,若二者相同,则通过一次鉴别,否则鉴别失败;
6.鉴别服务器通知客户鉴别结果。并在时间允许范围内不断重复上述操作。
五、基于人的生理特征的鉴别技术
这种过程通常需要一些物理因素,如基因或其他一些不能复制的个人特征。到目前为止,高级生物学鉴别已经很有经验,并且在一些高安全环境中得到了实施。这种方法包括指纹,面部扫描器,视网膜扫描器和语音分析。
面像识别技术:身份鉴别机器的摄像头会自动采集来人的照片,并与电脑里的资料进行自动对比确认。这种方法比人工认识更准确,而且速度也更快,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相比,面像识别技术靠摄像头采集资料,隐蔽性最强,目前美国机场的安检已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人的指纹或者掌纹的身份鉴别技术。人体某些生物特征具有客观性和惟一性,人各有异,终生不变,绝不遗失,具有无法仿制的特点。特别是采用活体指纹读取技术,使伪造指纹更加不可能发生,基于人的视网膜的身份鉴别技术。该类鉴别技术也是利用人体特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通过每个人视网膜的特有特征来进行身份鉴别,目前美国FBI即采用了基于指纹和视网膜的双重鉴别。
基于声音的语音识别和语音验证。这种身份鉴别技术通过一次简短的语音注册过程对用户进行登记,在此过程中捕获和存储他们的声波纹,声波纹是一个数据矩阵,描绘了说话者的语音特征。声波纹被加密存储在标准数据库中。在访问该系统的来电者说话时,系统将他们的语音与数据库中的声波纹作比较来进行鉴别。
六、基于公共密钥的鉴别机制
PKI是通过使用公开密钥技术和数字证书来确保系统信息安全并负责验证数字证书持有者身份的一种体系。例如,某企业可以建立公钥基础设施(PKI)体系来控制对其计算机网络的访问。在将来,企业还可以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KI)系统来完成对进入企业大门和建筑物的提货系统的访问控制。PKI让电子商务用户或企业用户安全地从事其涉及敏感信息的行为。企业员工可以在互联网上安全地发送电子邮件而不必担心其发送的信息被非法的第三方(竞争对手等)截获。企业可以建立其内部Web站点,只对其信任的客户发送信息。在电子交易中,无论是数字时间戳服务还是数字证书的发放,都不是交易双方能完成的,而需要由一个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来完成。鉴别中心就是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鉴别服务、能签发数字证书、并能确认用户身份的服务机构。鉴别中心通常是企业性的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受理数字凭证的申请、签发及对数字凭证的管理。鉴别中心依据鉴别操作规定来实施服务操作。
身份鉴别技术是网络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强有力的身份鉴别体系已成为保障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身份鉴别技术必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泥沙预算 泥沙来源 环境变化 核素示踪 组合指纹法
流域内侵蚀掉的土壤只有很小一部分到达流域出口,而出口处泥沙则作为流域的输沙量,流域 内的总侵蚀量与流域出口处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泥沙输移比(SDR)来表示,即SDR定义为流域出口输沙量与流域总侵蚀量之比。由于地表特质及环境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国内外不同流域的SDR是明显不同的,如非洲几乎所有河流的SDR均较小,一般在10%左右[1] ,而中国黄土区各流域系统的SDR约等于1[2]。流域侵蚀产生的泥沙在输送过程中,可能在坡面、坡脚、田间、低洼地、河漫滩和河床等位置淤积,并呈临时性或永久性的沉积,使流域产沙及泥沙来源的定量研究复杂化。研究流 域侵蚀产沙和泥沙来源的时间变化对于流域治理重点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 流域侵蚀产沙定量研究
传统的通过监测河道中某一特定位置的泥沙通量或计算一定时期内湖泊(或水库等沉积区)接受的泥沙体积得到的流域产沙量往往使流域侵蚀速率的估算过低,加上泥沙沿途沉积、再移动等动力学特性,使流域产沙量和河道传输泥沙的真实特征被掩盖了。Dietrich和Dume[3]最早提出泥沙预算和运移路径研究,从而为研究流域泥沙动力学提供了一比较精确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将泥沙在流域(或更小单元)内的移动、输送及储存定量化,泥沙路径的研究集中于泥沙通过一系列地貌单元的所有运动上[4]。如有关学者分别对美国威斯康辛州Coon溪、加利福尼亚州Lore Tree溪及苏联欧洲部分Oka河上游侵蚀和泥沙输送、沉积及下游产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各个河流的沙帐形式及各种损失的位置及重要性有很大的差异,流域出口泥沙分别占侵蚀产沙的53%~55%不等[5]。泥沙预算需要识别和定量化泥沙来源 、输送过程及储存环境,并确定三者之间的联系,但通常很难在流域尺度获得建立泥沙预算的所有必要的信息,而传统的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的方法在操作上存在着大量的困难,且取样也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近年来,137Cs法在估算流域的沙帐方面显示出其优点。
137Cs法建立泥沙预算的理论基础是:137Cs从大气沉降至地表有确定 的时间模式,半衰期为30.2年, 137Cs与地表物质的紧密结合使其能有效地 用于年 代学和中长期土壤侵蚀示踪等研究中。利用137Cs进行泥沙预算需要利用137Cs在环境中的示踪剂的功能。137Cs在沉积环境 中记年和估算沉积速率的原理是:137Cs的输入有一确定的时间模式,因此137Cs在泥沙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对应着这一时间模式,即剖面137Cs分布的最深处对应着沉降之初时的1950s,137Cs峰值对应沉降最多的年份—1963年,1956年Chernobyl事件使北半球的部分地区的泥沙剖面中存在一较小的峰值。137Cs的剖面分布特征产生了这几个记年时标,根据这几个时间标尺可以计算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的泥沙平均沉积速率。137C s计算土壤净产沙量的原理是:测定研究区137Cs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并与该区的137Cs沉降背景值比较,建立土壤侵蚀、沉积137Cs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计算自1950年来土壤的平均净侵蚀和沉积速率, 即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然后通过区内沉积和侵蚀面积的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的净侵蚀率。利用上述原理,可将137Cs进行泥沙估算[6~8]。Owens等[8]应用137Cs法研究英国对Start河流域时,认为农耕地仅25%的侵蚀量被输送出去,他假设流域总侵蚀量等于湖泊沉积量、田间沉积量及河漫滩储存量之和,得到该研究流域的沙帐为:土壤总侵蚀量为80tkm-2yr-1,其中田间沉积占总量的26%、河漫滩沉积量占38%、湖泊泥沙量为36%。
由此可见,137Cs法能方便地比较过去几十年来平均侵蚀量、产沙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流域泥沙预算提供了一比较快速、简便的新方法;但结果还比较粗略,运用137Cs法时应考虑137Cs在泥沙剖面的沉积后迁移、泥沙颗粒分选等因素并进行校正。
2 泥沙来源的历史变化
2.1 泥沙来源的确定方法
小流域泥沙来源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传统方法、现代地球化学方法及现代的核素示踪法。
传统的泥沙来源确定是用一系列直接监测技术,这些监测技术包括:潜在泥沙来源区的目测评价[9],调查侵蚀痕迹[10];用航片和数字地形图、GIS软件分析泥沙来源[11];侵蚀针[12]、剖面测 量计[13]、光电侵蚀针体系[14]等。另外,河流含沙量可以用单个子流域 的泥沙相对贡献来确定[15]。然而 ,利用上述方法虽然是最有效和接近实际的手段,但往往会因人为因素、客观条件及经费的限制 ,难以保证长时间采用和空间所有代表性的资料和数据的完整采集,因而得到的结果不具有连续性,一般不能为重现泥沙 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历史记录。
现代地球化学方法(又称指纹法),即利用保存在泥沙剖面中的各种地球化学记录,确定泥沙源地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应用的参数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矿物磁性参数、地球化学组成参数(如Fe、Ca、Cr、Cu、K、Mg、Na、Ni、Sr、Zn、Mn、Al及P的各种形式等)、有机质参数(如有机炭、有机氮等)、放射性同位素参数(137Cs、62a、210ex等)和物理参数(如颗粒粒径)。
核素示踪方法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使用的一门新技术,它是利用核素的稳定性、与土壤颗粒的紧密结合性、生物的低吸收性等特性加以应用的。下面对示踪法研究泥沙来源的进展略加评述。
2.2 核素示踪法研究泥沙来源
现代核素示踪方法包括稳定性稀土元素(REE)示踪法和放射性核素示踪法。REE示踪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国内田均良等人[16]在国内首次将REE示踪法应用于黄土区土壤侵蚀垂直分布的研究,石辉[17]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发现,REE示踪法可以较好地示踪小流域泥沙来源,能够有效地说明小流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规律。常用的放射性示踪核素主要 包括7Be,137Cs,210Pb和226Ra/232Th,这些核素在土壤剖面中具有独特的垂直分布特征 及分布深度,如7Be土壤表层的渗透深度一般为几毫米[18],最大不超过二十毫米[19],210Pbex主要分布在表层0~20cm内,且在土壤剖面中随深度呈指数形式减少,137Cs一般主要分布在表层30 ~40cm内[20,21],而不同的地质区则具有不同的226Ra和232Th含量。因此,根据核素的分布特征可以应用单一核素或两种、三种核素复合示踪泥沙来源。70年代初,Ritchie等人[22]用137Cs法计算了Mississippi河北部三个小流域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泥沙进入水库的泥沙量;其后,Lou ghran[23]、Walling[24]等都用137Cs法研究了小流域泥沙来源。1988年,Burch等人[25]基于7Be和137Cs在土壤剖面中不同的分布特征,提出了应用7Be和137Cs两种核素复合示踪确定和预测集水区的泥沙来源,但他没有将其定量化;Olley等[26]认为不同泥沙来源区具有不同的226Ra/232Th比值,若河流泥沙中该比值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其泥沙来源也发生了变化;He等[27]则利用210Pbex、137Cs和226Ra三种核素的数值混合模型,定量说明了Culm河泥沙的三个来源的相对贡献率;Wallbrink[28]等在Burch的基础上,将210Pbex也应用进去,以区分片蚀和沟蚀为主的两个土壤侵蚀过程及其产沙量,但这些大多限于定性地提出这些方法,而未加以实际应用;后来,Wallbrink[29]应用137Cs和210Pbex研究了Murrubidgee河中游的泥沙源地和各自的贡献率,他还根据泥沙密度及泥沙量与河道长度的关系,泥沙来源及核素含量的变化,推断河道中细粒物质的滞留时间及悬浮泥沙分离的过程;Wallbrink[30]还提出了用7Be、137Cs和210Pbex复合示踪研究不同土壤侵蚀方式(面蚀、浅细沟侵蚀、深细沟侵蚀及沟蚀)下泥沙起源的土壤剖面深度。多核素复合示踪研究泥沙来源的精度应该比单核素高,但其存在研究范围受到局限及与其他方法一样,还存在如何进行泥沙输移分选作用的校正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应用都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国内张信宝于80年代末应用137Cs法定性地研究了山西羊道沟小流域各地貌单元侵蚀强度的相对强弱,他将沟壑区137Cs对沟口坝库淤泥中137Cs的贡献率视为零,利用简单的配比公式,半定量地得到梁峁坡和沟壑区泥沙对沟口泥沙的相对贡献率[31]。其后杨明义[32]、文安邦等[33]都利用137Cs定量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单一核素示踪得到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粗糙,利用多种放射性核素复合示踪研究小流域内各地貌单元的产沙量,国内还没有人进行研究过。 2.3 指纹法确定泥沙来源
最初指纹法的应用是基于对单一诊断指纹(参数)的定性解释。但单一诊断参数在应用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单一参数往往难以完全获得,另一个是非源地泥沙的混合将影响结果的精度。因此,在最近十来年中,人们倾向于用几个诊断特性复合的组合指纹法,可以减少非源地泥沙混合的影响和区分范围更大的泥沙潜在来源。
组合指纹法确定泥沙来源的基本步骤是[34]:(1)测定可能的泥沙源地土壤中的各种地化特性,用Kruskallwallis检验评价各单个指纹特性区分源地的能力(即计算各种 地化特性的权重),选择源地之间呈显著差异的指纹特性;(2)应用逐步判别分析统计程序,确定源地指纹特性的最佳组合;(3)应用多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各泥沙源地的相对贡献率。模型由一组线性方程组成,通常用最小二乘法来解(即使方程的残差平方和最小),方程可以表示为
式中Res为线性方程的残差平方和,Cssi为泥沙样品中示踪特性i的浓度,Csi为s源地示踪特性i的浓度,Ps为s源地的相对贡献率。
当然,方程(1)只是最基本的表达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泥沙的粒度、有机质含量等的校正。
利用组合指纹法的原理,Coffins[35]、Walling等[36]研究了英国几条河流中悬浮泥沙的来源。Collins等通过采集不同季节和洪水事件的不同时刻的悬浮泥沙样,确定Exe河和Severn河流域三大主要地质地层区对泥沙贡献的空间定量变化。Walling等研究了1994~1997年这一时段内Ouse河及其主 要支流Wharfe河悬浮泥沙的来源,他通过建立不同支流的指纹特性,确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的表层土与河岸侵蚀、不同地质地层区对各支流泥沙的贡献,同时还得到各支流对干流泥 沙的贡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定量解决大流域内泥沙的起源信息;缺点是河流泥沙样的采集(特别是人工采集)很难代表流域内泥沙的整个变化过程,特别是洪水时期河流泥沙特性显著变化,正确确定采样的次数和采样时间间隔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2.4 泥沙来源历史变化及其包含的环境信息
过去不同时期内泥沙的来源包含着许多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历史变化信息,而过去时段内的泥沙来源又不可能用上述现场取河水泥沙样的办法来确定,同时长时期的泥沙连续监测、测量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否找到稳定的泥沙沉积物,利用储存在沉积物中的信息确定泥沙沉积的年代和泥沙来源的时间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河道系统中输送的泥沙一般有两个重要的沉积地点: 河漫滩和河床。一般来说,细粒泥沙在河床中储存的时间很短,很可能不到一年时间又重新被启动、运移,而河漫滩上沉积的泥沙储存的时间却长的多,可以达100~1000年。Owens等 [37]比较了苏格兰Tweed河主要河道系统中泥沙在河漫滩和河床中细粒泥沙的沉积量后发现,两者的沉积量分别占年细泥沙输移量的40%和4%,而Walling等[38]认为英国Ouse河和Wharfe河的溢岸泥沙分别为39%和49%,而两者的河床中储存的泥沙只占总量的10%和8%。由此可见,河漫滩沉积为河道泥沙输送损失的一个重要场所,且沉积以后相对稳定,研究河漫滩沉积物的来源可以明确河流泥沙来源的历史变化。
过去泥沙来源的信息可以用组合指纹法和核素示踪法相结合来确定,即利用137C s、210Pbex等核素确定泥沙沉积的年代,然后利用指纹法确定不同时期沉 积的泥沙来源。如Owens等[39]测定了Ouse河及其三个主要支流泥沙剖面中137Cs和210Pbex的剖面分布特征,根据137Cs和210Pbex的记年原理,确定泥沙的沉积年代和自1963年以来30余年来和自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来100年的泥沙沉积速率,虽然河漫滩横断面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较大,但表现出 随离河床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某一横断面的沉积速率可以用其平均值来表示。Owens 发现同一地点30年与100年的平均沉积速率非常近似,表明过去100年来和悬浮泥沙通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然后在流域内适当取样,测定土样和泥沙样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依照前面所述的组合指纹法,用数学混合模型求解,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1960年的泥沙主要来自表层土,最近几十年来底层土和河道侵蚀产生的泥沙贡献率增大的结论。因此根据泥沙来源的历史变化,可以推断流域内的土地质亚区在不同时期对各河流泥沙的贡献率也可定量地表达出来,结合各地质亚区在流域内的利用及土地管理措施的历史变化,而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与管理历史的调查,可以评价环境变化对流域产沙的影响。
Collins等[40]也对英国的其他河流的泥沙信息作了相似的研究。他利用137Cs的记年结果,估算了河漫滩的平均沉积速率并将此结果加以外推,同时利用组合指纹法得到了Exe河和Severn河流域55年和100年来各个年代各种地质亚区对相对泥沙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受内因(如极端水文事件)和外因(如土地利用变化)的控制。沉积泥沙源地类型及空间变化所包含的丰富的环境信息,为预测和建立合理的水保设施提供了科学基础。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Owens的研究中认为百年来河流泥沙通量没有变化,由于泥沙输送过程的复杂性,并不能说明上游侵蚀速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30年与100年来沉积速率相似也许因为两个时间段并不是排斥的,100年也包括了1963年以来的30余年,某一短时期内由于单个洪水事件沉积速率突然变化,多年平均沉积速率并不能反映;另外,Collins的沉积速率外推结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能比较细致地反映泥沙来源的历史变化,但由于沉积速率的外推结果不一定准确,由此得到的年代的精度值得商榷。
同样,湖泊沉积物通常因保存着自然变化、人类扰动等的信息而成为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者。入湖泥沙的沉积速率用核素记年方法确定,并推算流域的产沙量,以此评价人类扰动作用的影响。
3 新方法需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对土壤侵蚀、泥沙产量的影响可以用第四纪研究方法来解决,但百年来或最近几十年来环境变化的侵蚀效应,却难以用第四纪研究方法解决。210Pbex、137Cs核素示踪技术与组合指纹法能明确近代泥沙在流域中的分配状况、重建泥沙通量及泥沙来源的历史信息,为侵蚀环境治理重点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还需提高核素示踪技术的精度,如应注意核素分布的空间分 异性,正确采样并确保样品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核素建立泥沙剖面的年代时,要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并用几种确定年代学方法互相验证;泥沙沉积速率的计算应考虑颗粒校正和压实校正;可以用核素示踪泥沙来源与组合指纹法确定泥沙来源相结合,提高可信度;进一步分析流域侵蚀环境变化与泥沙来源、产沙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影响因子(如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构造运动等)与 结果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分析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对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黄土区由于其特殊的降雨、地貌条件,从长期来看,流域侵蚀与产沙基本达到平衡 ,泥沙输移比约等于1[2],于千沟万壑中建立的淤地坝,在拦沙淤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很多小型坝被冲毁,但大多数骨干坝依然完整,坝库沉积物相对稳定,可以利用坝库这一稳定的沉积环境, 研究流域产沙、泥沙来源与侵蚀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预测流域的侵蚀、产沙与侵蚀环境变化,评价流域整治效应。
参考文献
[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1979.A provisional methodolog y for soil degradation assement. Rome,Italy.
[2] 陈浩.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侵蚀与产沙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0 ,55(3):354-363.
[3] Dietrich, W.B., and T.Dume,1978. Sediment budget for a small ca tchment in mountain terrain. 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igie, Supplememtband. 29: 191-206.
[4] Swanson, F.J., R.J.Janda, T.Dune, and D.N.Swanston, 1982.Sedime nt budgets and routing in forested drainage basins.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PNW -141,Forest Service,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ortland, Oregon.
[5] R.Lal 主编.土壤侵蚀研究方法[M].黄河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译.科 学出版社.1991.P60.
[6] Loughran, R.J., Campbell, B.L., Shelley, D.J.,& Elliott, G.L. De v eloping a sediment budget for a small drainage basin in Australian. Hydrol.Proce ss,1992,6:115-131.
[7] Foster,I.D.L., Owens,P.N.,and Walling, D.E.Using reservoir depos its to reconstruct changing sediment y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catchment of the Old Mill Reservoir, South Devon, UK,over the past 50 years. Hydrol.Sci.J.1994,39 :347-368.
[8] Philip N.Owens, Desmond E.Walling, Qingping He, et al. The use o f caesium-137 measurements to establish a sediment budget for the Start catchmen t, Devon, UK. Hydrological Science\|Journal\|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1997,42( 3):405-423.
[9] Wilson, P.,Clark,R., McAdam, J.H., and Cooper, E.A., 1993.Soil e rosion in the Falkland Islands:an assessment.Appl.Geogr.,13;329-352.
[10] Boardman, J., and Robinson, D.A., 1985.Soil erosion, climatic vagary an d agriculture change on the Downs around Lewes and Brighton, Autumn 1985.Appl.Ge ogr.,5:243-258.
[11] Ritchie, J.C.,Grissing, E.H., Murphy,J.B., et al. 1994.Measuring channel and gully cross ections with an airborne laser altimeter. Hydrol.Process.,8:2 37-243.
[12] Davis, R.J., and Gregory, K.J., 1994. A new distinct mechanism of river bank erosion in a forested catchment. J.Hydrol.,157:1-11
[13] Lam, K.C., 1977. Patterns and rates of slopewash on the badlands of Hong Kong[J]. Earth Surf.Process.,2:319-332.
[14] Lawler, D.M., 1991.A new technique for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erosi on and deposition rates. Water Resour.Res.,2:2125-2128.
[15] Walling, D.E., and Webb, B.W., 1987.Suspended load in gravelbed rivers: UK experience.In:C.R.Thorne, J.C.Bathurst and R.D.Hey(Editors), Sediment Transpo rt in Gravel ed Rivers. Wiley,Chichester,pp.691-723.
[16] 田均良,周佩华,刘谱灵等.土壤侵蚀REE示踪法研究初报[J].水土保持学报,19 92,6(4):23-27.
[17] 石辉.利用REE示踪法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 5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18] J.M.Olley, A.S.Murry, et al.. The use of fallout nuclides’’as chronometer s. Quaterary dating workshop,1999:51-59.
[19] P.J.Wallbrink, and A.S.Murry. Distribution and variability of 7Be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surface cover condition processes. Water resources rese arch,1996,2:467-476.[20] He,Q., and D.E.Wa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llout137Cs and210Pb in undisturbed and cultivated soils.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 opes,1997,48:677-690.
[21] Wallbrink, P.J., and A.S.Murry. Measuring soil loss using the inventory ratio of 210Pbex to137C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 ournal, 1996,60(4):1201-1208.
[22] Ritch, J.C., Sprabeery, J.A., et al.. Estimating soil erosion from the r edistribution of fallout 137Cs. Soil Sci.Soc.Am.Proc.,1974,38:137-139.
[23] Loughran, R.J., and B.L. Campbell.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tchment sedim ent sources[A]. In:I.L.Foster(ed.), Sediment and water quality in catchments[ C]. John Wiley and Sons, Chichester,1983:189-205.
[24] Walling, D.E., and J.C.Woodward. Tracing sources of suspended sediment i n river basins.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1995,46:327-336.
[25] Burch, G. J. Detection and predic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in catchments :use of 7Be and137Cs. Paper presented at hydrology and water re sources symposium, inst. Of Eng.,Aust.Nati.Univ.,Canberron,1988.
[26] Olley, J.M., A.S.Murray, and P.J.Wallbrink. Identifying sediment in a gu llied catchment us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adioactivity. Water Resouces Re search, 1993,29:1037-1043.
[27] Q.He,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provenance using unsup ported lead\|210 and radium-226: A numerical mixing model approach. In:sediment and water quality in river catchments, edited by I.D.Foster, et al. pp:207-227, John Wiley,New York,1995.
[28] P.J.Wallbrink, et al. Use of fallout radionuclides as indicators of eros ion process. J.Hydrol.Processes, 1993,7:297-304.
[29] P.J.Wallbrink, et al. Determing sources and transit times of suspended s ediments in the Murrumbidgee River,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using fallout137Cs and 210Pb.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8,vol.34,no.4:87 9-887.
[30] P.J.Wallbrink, et al.. Relating suspended sediment to its original soil depth using fallout radionuclides. Soil Sci.Soc.Am.J., 1999,vol.63,no.2:369-378.
[31] 张信宝等.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137Cs法研究[J].科学通报,19 89,(3):210-213.
[32] 杨明义,田均良,刘谱灵等.应用137Cs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J].土壤 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3).
[33] 文安邦,张信宝,Walling, D.E.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来源及其动态变化的137Cs法研究[J].地理学报.1999,53(增):124-133.
[34] Collins, A.L.,Walling,D.E., and Leeks, G.J.L.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of the fluvial suspended sediment:A case study of the Exe and Severn River basin s, UK.In:Proceedings CNRS Conference on Floods,Slopes and River Beds,Paris,1995. Geomorphologie Relief Processes Environment,1996,2:41-54.
[35] A.L.Collins, D.E.Walling, and G.J.L.Leeks. Use of composite fringerprin ts to determine the provenance of the contemporary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trans ported by river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98,23:31-52.
[36] Desmond E.Walling, Philip N.Owens, and Graham J.L.Leeks. Fingerprinting suspended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catchment of the River Ouse,Yorkshire,UK.Hydro l.Process.1999,13:955-975.
[37] Philip N.Owens,Walling, D.E., and Leeks,G.J.L. Deposition and storage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within the main channel system of the River Tweed, Scotl and.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999,24:1061-1076.
[38] Walling, D.E.,Owens,P.N., and Leeks, G.J.L. The role of channel and f loodplain storage 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budget of the River Ouse, Yokshire, UK.Goemorphlogy, 1998,22:225-242.
[39] Philip N.Owens, D.Desmond E.Walling, and Leeks, G.J.L. Use of floodplain sediment cores to investigate recent historical changes in overbank sedimentati on rates and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catchment of the River Ouse, Yorkshire,UK C atena,1999,36:21-47.
论文摘要 新羁押场所在改善办案环境的同时,给办案部门提审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从筛选提审案件、建立提审预约机制、设立远程提审机制等方面予以解决。
论文关键词 提审 预约 远程
2012年8月,青岛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第一、二、三看守所迁移至即墨市普东镇, 新羁押场所完善了硬件设施,全面提升了监管功能,使监管工作更加人性化、规范化。但在办案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给检察院办案部门提审所带来的困难也应运而生。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试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该类问题的解决做大胆设想和谨慎论证,以期为改进一线的司法工作尽绵薄之力。
一、提审现状
看守所搬迁,客观上确实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是对于人性化执法和科学执法的大胆尝试,在为被羁押人员带来良好监管环境、全面提升硬件功能、强化科技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对传统提审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路途遥远、提审等待时间漫长是最直接的影响,导致了提审效率的低下,尤其所承办的案件以几何倍数大幅上升,提审难度更加突出。以侦查监督科为例,每位办案人员由过去的一年需要提审120余名犯罪嫌疑人,到现在每位办案人员一年需要提审超过150名犯罪嫌疑人;提审一次路程时间往返由原来仅需二十分钟变为搬迁后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提审等待的时间更是从十分钟变成半个小时以上。这种案件数量多、时间消耗大,不仅是我院办理审查批准逮捕工作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其他的业务部门提审所面临的现状。
二、客观原因
(一)司法成本陡然升高
目前从我院驱车经过高速到达看守所的时间最少需要一个小时,来回至少需要二个小时。其中所包括的司法成本则是相当高的,单纯油钱和高速的费用,一个来回就需要近200元,现在提审的频率已经达到最高时一周去五天,平均一周最少去三天,这仅是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的提审的路费,而非包括其他的成本,这种成本周而复始,一年就近五万元,长年累积这种单纯性的路费的开支就是十分庞大的。
(二)司法效率呈低趋势
到达看守所,进行登记提审,提审一个人需要等待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一个小时的时间。根据看守所要求,看守所中午11时就停止提押犯罪嫌疑人;对正在提审的犯罪嫌疑人,要求办案人员必须在11时30分前将犯罪嫌疑人送回,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局面,早上9时点从单位出发提审,10时到达看守所进行登记提审,最快10时30分提出嫌疑人,11时30分前必须送回。下午看守所13时开始上班,16时之前又必须结束提审。这就使两名干警一天至多可以提审三到四名犯罪嫌疑人。与目前陡然增加的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数量严重不成正比,势必在案多人少的基础上,又为侦查监督工作增添困难。
(三)司法风险不断加大
上述的困难是一种有形的、可以计算的,但是还有一种无形的、更具有风险性的困难,一是干警每天身心疲惫的干着精密工作,把握着每个被提审嫌疑人的罪与非罪、社会危险性的轻重、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自由甚至是一生,而目前这种提审现状就好比让一个内科主刀大夫在做开颅手术前都要先跑上一万米一般,这样日积月累,任何有着娴熟技术的医生,都难免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无疑这种现状给办案人的身体与心理带来了双重压力;二是保密性差、路途远,出现状况的可能性就高,每次带卷外出提审来回的过程就如同开着运钞车押运的过程,每次提审都可谓是一次“绝密押运”,路途越长风险越高,这个过程将办案人员置于一种身负千金重担如履薄冰的境地。
三、提审对策
案件的数量是不可控的,可以说是在长时间内都是居高不下的,这是由于现在本院管辖区域扩大所必然出现的状况;而办案人员数量在现阶段也是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而且现在所面临的困难,诚如前文所涉及到的,也并非是单纯增加办案人员所能解决的,这就如经济学中所提出的粗放发展和集约发展一般,我们不能单纯通过粗放式的增加办案人员来简单的面对现状,而是要寻求一种更经济、更长远、可持续的集约型解决方式,由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一)筛选提审案件
对于目前提审案件,新《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已经明确了对于提捕阶段,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对于规定情形之外的,是属于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而非“应当”,对于案件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严格遵守法律的情况下,适当合理的筛选提审案件,也是值得思考的。
(二)提审预约机制
对于所面临的提审难的情况,从短期来看,由于等待提押时间过长所带来的的困境,就如同医院就诊难一般,所以可以借鉴医院就诊的预约机制,实施预约提审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这种方法花费成本低,效果立竿见影。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一天将所需要提审的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通过邮件传输或电话传真等方式,与看守所方面进行提前沟通和预约;然后,从看守所方面得到的回复或是认可,将需要提审的犯罪嫌疑人提前提押出监,这就为办案人员节省了大量等待犯罪嫌疑人出监的时间,但需要注明的一点,对于同案犯,办案人员必须要提前向看守所方面注明,由看守所方面妥善安排提审顺序和分别看管。
提审预约方式,将大大缩短办案人员的等待时间,提高入所后的提审效率,这样也可有效避免犯罪嫌疑人的临时突发状况影响提审安排,如:临时就医或辨认现场等不在所的情况,如果事先提审预约,这就为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办案工作中,相互配合,协调工作,从而即保证侦查进程,也保证提审安排,进而避免司法成本的浪费,可谓一举多得。但这方面在现实操作中,还需要检察机关与看守所方面的协调和认同,并非一方努力可以实现的。
(三)远程提审机制
预约提审机制,只是解决了,等待提审时间过长的现状,但从长期提高办案效率、节省司法成本、以及降低办案风险的角度看,实施远程提审机制才是大势所趋。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建,以及对于看守所安全性的考虑,将看守所迁至郊外将是一个必然的走向,而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又必然是在交通便利的繁华区域,时刻要接地气、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这就使得看守所与司法机关在空间上就无法产生交集,甚至看守所将“越走越远”,这种情况下,前文所列举对办案机关的掣肘,将是越发凸显,而且还呈现一种常态化、持久化的趋势,要妥善解决这种现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现有发展较为成熟的科技手段如:虹膜技术、指纹技术和远程视频等技术手段都是可以为远程提审提供技术支撑的。因自身技术业务水平所限,在此只能提出一个较为框架式的构思,目前现有的单人单房的提审环境,已经为实现远程提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保障,在目前的提审房间内,当犯罪嫌疑人进入房间接受讯问时,首先通过虹膜技术识别该身份,确定身份的真实性,这一点比传统的人对人,只是通过已有纸上信息核实嫌疑人的身份又多了一层保障,整个提审过程可以通过双屏视频同步进行,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办案人员提审整个核实案件信息和证据过程中,如何将此核实的证据全程保存并固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保存和固定,并非单纯意义上将整个远程讯问过程保存下来,若仅限于此,就与一般的同步录音录像无区别了,材料关注的是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意思的真实性是如何保存的,大胆设想,可以通过指纹技术来得到实现,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当提审开始时,办案人员通过自己的指纹,开启视频对话系统。然后,在办案端向犯罪嫌疑人表明身份、宣布权利和义务后,嫌疑人认可这次讯问活动,由犯罪嫌疑人通过自己的指纹在远程提审房间内开启讯问系统,整个讯问的过程可以通过视频和鱼眼监控系统,进行全程的录像取证。最后,通过远程提审房间内的同步屏幕,让犯罪嫌疑人再一次核实提审内容,如果犯罪嫌疑人对这次的讯问过程以及讯问内容是认可的,就由犯罪嫌疑人自己用指纹封存这次远程提审的内容,不可更改。犯罪嫌疑人之外的人员,包括办案人员,对于此讯问内容在权限设定上只有“可读”权限。这样既保证了案件提审的效率和安全,也保证了讯问结果的真实性。
关键词:智力;大学生;atd角;运动员选材
人类掌纹atd角是皮纹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皮纹是指皮肤表层出现的纹线图形,它是遗传的结果,是在胎儿发育的第13周开始出现,到第19周发育完成,之后终身不变,并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和遗传性的特点[1]。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健康水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智力因素等都与人的皮肤纹式有关[2-3],研究人员也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暴露在外面的遗传因子”[4]。有报道指出,各种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遗传性病人都有掌纹atd角明显增大的特征[5],因此,atd角甚至被人们赋予了“智力角”的美称[1]。
迄今为止,有关atd角与智力关系的研究着实不少,多数报道均指出二者存在负相关,但对其相关系数的大小却未见报道。有研究指出:atd角将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小[3]。因此,对atd角与人类智力关系的研究更有必要以成人为对象开展。而当人们谈及运动员或体育类学生时习惯于将其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相并论,这显然有驳于事实,特别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拟对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atd角与智力进行测试、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的相关程度,比较分析体育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的异同之处,为人们智力的预测及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在校三年级本科学生60名,其中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各30人(男女各1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等资源,查阅了大量与皮纹及智力相关的论文、论著,整理归类后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智力(iq)测定
依据研究目的,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权威iq测试题[6],将33个试题编入一份测试卷,打印后组织60名被试作答,时间为30分钟。之后由专人将所有被试所做答案逐个输入上述网络iq测试题,并记录每位被试的得分。
1.2.3 掌纹atd角拓取
本研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拓取60名被试左右手掌纹。拓取时,用沾有稀释油墨的海绵均匀的涂在被试的手掌,要求印掌纹时前臂紧挨白纸,手腕上翘,手指自然张开,从掌跟依次下压印至指跟部。油墨干燥后借助放大镜找出每个掌纹的a、t、d三点,然后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对被试左右手atd角进行测量并记录。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被试iq成绩及掌纹atd角度等数据进行有效整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然后运用spss13.0对其进行均数t检验及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60名大学生的iq平均得分为93.63分,左手、右手及两手atd角平均值分别为40.71°、40.32°和40.51°。通过检验后发现,大学生左手、右手及两手atd角均值与智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且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5、-0.306及-0.332。此外,通过对大学生智力水平与两手atd角均值进行等级相关检验后发现,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其相关系数为+0.44。
2.2 体育与普通专业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的对比
体育专业平均智力得分较普通专业少1.8分,分别为92.73分和94.53分,但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专业大学生右手atd角和两手atd角均值未达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左手atd角明显较普通专业大学生左手atd角小(p<0.05)。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体育与普通专业男、女生无论是在智力、左手atd角、右手atd角及两手atd角均值等四个方面均不存在专业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atd角与智力相关性的研究
人类在两千年前就懂得用指纹来鉴别人,并作为订立契约的凭证。后来,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将皮纹研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检测[7]。直到19世纪70年代,前苏联谢尔基因科等人发表《柔韧性发展的遗传前提》一文,并指出指纹可预测人类柔韧性及其潜能[7],皮纹研究才逐渐涉入体育领域。我国对运动员皮纹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对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皮纹选材将是其五大发展趋势之一[8]。
作为掌纹研究重要指标之一的atd角,研究人员历来都非常重视,甚至把它生动地称为“智力角”或“智慧角”[1]。
目前,将掌纹atd角称作“智力角”的观点已被多数的业内人士所接受,认为该角的大小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关,其值愈小,智力水平愈高。普通人群掌纹atd角为41-42°,而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atd角明显大于普通人群,由于各种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遗传性病人都有atd角明显增大的特征;此外,优秀运动员atd角显著低于一般的普通人,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既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又要应付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技术战术变化,承受超人的心理负荷,因此具备一个聪慧的头脑是必需的。因此优秀运动员的atd角与普通人相比,其值明显更小,有必要将其列入运动员的重要选材指标[1]。同样,有研究指出正常5岁以下儿童atd角为48°,由此可推测,人类掌纹atd角在成人前将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这与刘洪珍的报道[3]相一致。但翟桂鋆等在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掌纹atd角在10岁左右趋于稳定[9]。因此,人类掌纹atd角随年龄变化的特征还需更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然而,虽然多数人认为掌纹atd角与个人智力相关,但至今并未见有关二者相关系数的研究报道,况且少数学者还对二者的相关性提出了质疑。赖荣兴等在1992年报道中指出atd角与智商无相关性[10];刘洪珍等在研究中指出:“atd角与iq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明显”[3];罗桐秀等的调查结果表明,科技班学生与专科班学生atd角分别为39.7°和39.9°,指出人类智商与atd角无相关性[11]。本研究中,大学本科生智力与atd角的相关系数及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和﹢0.44(p<0.05),这表明,智力与atd角之间存在着低度的线性负相关,它既不是少部分学者认为的“毫无相关”,也不是人们所认为的“atd角就是智力角”。此外,通过对60名研究对象智力和atd角等级相关系数的检验,二者之间表现为低度的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在智力预测与运动员选材中atd角可作为测试指标之一,但仅仅提倡将其作为辅助指标,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如其他皮纹指标,生理、生化及心理指标等。
3.2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掌纹atd角与智力的差异分析
目前,有关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智力及atd角的研究非常有限。刘宏对体育学院足球队及理工大学普招足球专选班学生进行调查后指出,二者atd角分别为38.42±2.46°和39.3±3.51°[12],但作者并未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徐广指出,大学生优秀男篮队员atd角明显小于普通人atd角(p<0.01)[13]。周洪超等对29名田径专修学生研究发现,田径专修班学生atd角小于普通人群,并得出atd角越小运动能力越强结论[14]。本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由汉语言文学及数学、应用数学组成的普通专业大学生在智力、右手atd角及两手atd角均值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左手atd角显著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左手(p<0.01),其内因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推敲。此外,本研究还显示,不论是智力,还是atd角在不同专业相同性别间均未体现明显的专业差异(p>0.05)。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这个层面上来说,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在智力方面并无差异性,所谓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说法显然是毫无理论依据的,且智力本身就包括了思维力、记忆力、反应力、悟性创造力等诸多因素[9]。
4 结论
4.1大学生智力水平与掌纹atd角大小呈显著的低度线性负相关;掌纹atd角可作为智力预测与运动员选材的一个辅助指标。
4.2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相比,右手atd角、两手atd角均值与智力水平相差不明显,但左手atd角明显小于普通专业。
4.3相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智力与掌纹atd角两方面不存在专业差异。
参考文献:
[1]邵紫菀,刘健生等.皮纹与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乔鹏,刘萍萍.皮纹选材法及其在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0,(1):142.
[3]刘洪珍,张怀春等.应用皮纹进行早期智力选材可行性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2):22-25.
[4]毕加摘译.苏发现指纹可预测柔韧性.国外体育动态[j].1985,44:5~6.
[5]王培林.遗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智力测试题网址:qqjia.com/test/iq1.htm.
[7]薛岩松,徐广.皮纹学选材的现状综述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8,(31):183
[8]张春甫.对新世纪运动员科学选材发展趋势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23-25.
[9]翟桂鋆,梅建等.皮纹与智力测量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8):107-109.
[10]赖荣兴,冯绍桢等.皮纹与智力的相关分析[j].遗传,1992,14(5):20.
[11]罗桐秀,许名宗等.科技班学生皮纹的调查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2,25(1):83-85.
[12]刘宏.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皮纹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71-72.
关键词: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人脸细微动作,3D人脸重建、红外人脸检测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虹膜识别、指纹扫描、掌形扫描等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通用的摄像机作为识别信息获取装置,可以非接触的方式完成识别过程。但是正是这些应用场景的优势,被一些人用照片、视频、人脸模型等方式进行人脸复制,欺骗系统。在人脸识别系统应用推广中,活体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系统的必要核心技术。
当前活体人脸检测技术主要是基于人脸细微动作、3D人脸重建、红外人脸检测三个领域上的研究。
1人脸细微动作
由于照片、模型中的人脸不具备细微等动作的可能,那么我们在获取人脸的连续一系列细微动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线索来判断是否是真实的人脸:如眼睛眨动、嘴唇的离合、面部肌肉细微动作以及人脸周边场景的细微变化,这些我们可以将其设为相应的特征值存储在人脸特征值中,并设定这些值设置波动范围,如果这些值没有变化,就判定这是伪造的人脸。
对于以上归类的细微动作可以采用以下几类人脸经典算法进行特征值提取和判断:霍夫变换法、变形模板法、边缘特征分析法和对称变换法等,利用这些算法,从一个较大的特征集中选择少量的关键的特征,产生一个高效的强分类器,再用瀑布算法将多个强分类器合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层叠分类器,使图像的背景区域快速地丢弃,而在有可能存在目标(人脸)的区域花费更多的计算,其在人脸检测方面速度快且具有鲁棒性 [1]。
2 3D人脸重建
平面的人脸图像,不管是视频还是图片,都是无法恢复出此特定人的 3D 结构,因此出现了基于3D人脸重建的活体检测技术。
3D人脸重建的原理是:人脸都被标准化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向和位置,人脸的形状由数百个顶点表示,为简化计算,均匀采样这些顶点,在球面谐波函数算法中,对形状和纹理按照不同的策略分开处理。根据算法理论,人脸的姿态只与一些关键特征点的位置有关,通过将形状和纹理分开处理,避免了复杂的优化过程,节省了计算时间,稀疏统计模型的建立过程。我们将人脸的 n 个顶点的 X、Y、Z 坐标串接起来,组成形状向量来描述人脸的 3D 形状:我们可以重构得到对应于输入人脸的 3D 形状。为得到更加精细的3D 形状的解,我们按照给定 2D 图像上的特征点的坐标来对 3D 形状顶点进行进一步调整,一旦得到了人脸精细的 3D 形状信息,再结合此特定人的纹理图像,姿态的校正就可以简单地通过旋转3D 人脸模型来实现了[3]。
3 红外人脸检测
在人脸活体检测研究中,由于图片和视频画面或者戴有面具时其表面是没有温度的,而根据人体温度产生的人脸红外感应成像就成为一个新的人脸活体检测的研究热点,它的基本原理是:由于人体血液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温度,会被皮肤发散,从而使皮下血液系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部信号。这种信号可以被红外照相机获取,通常就称之为面部热像图。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根据脸皮下面复杂的血管末梢产生同温线而形成的特征值提取来实现识别,可以采用同温线匹配方法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进行红外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于人脸皮肤下面的血管分布信息,使用热灵敏度小于或等于0.7℃的红外照相机所拍摄的人脸照片,每张脸一般含有数百个或者更多的封闭的同温线。提取同温线特征,用包含该特征的区域的标准模板进行提取:用几何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同温线形状,分析的结果产生的特征值就用来进行人脸活体检测[2]。
4结束语
以上几个活体检测技术主要基于人脸的各项生理特征来进行设定识别,其各自存在局限性,如人脸细微动作:在光线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可靠性目前还无法保证; 3D人脸识别在检测戴有头套的伪装模型或者当某个目标试图采用三维模型或面具试图欺骗该系统时,也可以让系统难以察觉和受骗;而红外人脸检测时,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和人自身身体状况如运动,情感等因素使得面部热像图是否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同时结合上面三种活体检测技术,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识别率,实现真正的活体检测。
参考文献
[1]《人脸识别中的活体检测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 博士论文2010年 孙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