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14: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作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绵延、情感的抒发、经验的总结、事件的记叙等都离不开写作。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虽然经常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是学生的活动依然集中在步骤的操作与探讨上,很少进行学习的备忘和经验的分享。信息技术题材的写作就是要学生学会随时记录,随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将一个灵感、一种喜悦、一次成功的经历,用文字的方式储存起来,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写作、勤于反思、乐于分享的人。
信息技术题材写作的内容与特征
信息技术题材包括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如理论学习、操作应用、问题解决、活动体验以及所见所闻等。以信息技术为题材的写作是将有关信息技术题材通过叙事、议论、说明等多种形式,以文字记载或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写作。
以信息技术为题材的写作过程可以包括活动、整理、写作、交流四个阶段。其中,活动是题材的准备阶段,也是写作的源泉;整理是思路的梳理阶段,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写作是事件的表达与描述的过程,是关键的环节;交流是自我备忘以及与他人分享的阶段。
信息技术题材的写作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技术性。信息技术题材本身就与技术有关,虽然不强调技术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但技术是整个写作的基点,学生要基于自己的技术水平,对题材进行深刻的领会,还要用好专业术语来正确合理地表达。第二是逻辑性。信息技术题材的写作强调内在的逻辑性,学生必须将自己的思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比如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清晰,从问题的出现到最后的解决,字里行间应渗透出一段情感历程、一种思维判断和一次行为变化。第三是人文性。人文性是信息技术题材写作应追求的一个目标。信息技术题材远远不只是技术,它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不同地域的风俗民情,写作时要努力将题材中蕴涵的社会、文化、生活趣味和人生体会等表达出来。
信息技术题材写作案例及评析
1.案例(叙事题材)
标题:寻找广告片《演变》
关键词:搜索在线翻译
活动描述:有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介绍国外广告短片《演变》的一则报道,报道说该短片结合了化妆与电脑图像等技术将“邻家女孩”瞬间变成“超模”,震撼了人们的视觉。我很好奇,很想一睹为快。
于是,我用“广告片演变”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很快就搜索到了相关图文资料[1],但是不能看到真正的广告片。我将关键词改为“广告片演变下载”,仍然在百度中搜索,可惜还是没有结果。我又用迅雷[2]搜索影片,依然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的内容,看来要搜索国外网站才行。可通过Yahoo还是没能搜索到。正无计可施时,想到文字资料的介绍中提到该广告片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出现过,于是我用Yahoo找到了该网站[3]。网站里视频短片很多,翻页寻找简直是大海捞针。于是,我想到利用站内搜索的功能,可是“演变”的英语是什么呢?我身边又没有英汉词典。对了,网上不是有在线翻译吗?我赶紧打开在线翻译平台[4],立刻查出了对应的单词Evolution,搜索该单词,很快就打开了相应的网页[5]。
依据文字说明,这正是我要找的视频短片。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演变》广告短片精心的制作、巧妙的构思以及精彩的演绎,让我领略到化妆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神奇魅力,在欣赏视频的同时,我的内心更是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资源列表:
[1] digi.it.省略/20061110/n246317366.shtml
[2] 省略/
[3] 省略/
[4] 省略.省略/
[5] 省略/watch?v=LK1NbGRACls
活动技巧:
百度搜索――能够使用百度等常规搜索引擎。
迅雷搜索――根据不同的搜索对象选取不同的搜索工具。
在线翻译――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工具软件。
活动反思:在该事件中,需要掌握一些搜索技巧,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求解思路,一旦发现这种方法不行,就能积极寻找另外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充分利用网上各种资源,提高求解效率。
2.评析
该案例的写作就是学生将亲身体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事件、想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描述下来,形成文字材料。
标题反映了信息技术活动事件的主题,要求简明扼要,表达主题思想。关键词表示整个事件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动作,起提示的作用。活动描述是写作的主体部分,可带有技术、情感、人文色彩,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实现,力求做到技术、情感和人文的有机融合,流露出写作者的思维痕迹、问题解决的逻辑判断,迸发出内心的情感火花,体验到收获的喜悦。资源列表是对活动所涉及的资源进行归纳,可以是网址、书籍名称等。活动技巧是活动思维的剖析与整理,也可以是活动的转折点。活动反思是对文章经验性、情感性的描述,也可谈谈对活动的体会、建议和设想等。
丰富积累,提高学生以信息技术为题材的写作能力
第一,要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和规范词汇来准确描述学习情境,发表见解,既能概括又能具体地将思考表达清楚。若形成文字,则应避免出现错别字,如不能将“登录”写成“登入”、“键盘”写成“健盘”、“网页”写成“网业”、“提示”写成“提市”、“中毒”写成“重毒”、“对话框”写成“对话筐”等。使用专业术语和规范词句的表达,还应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句,如“程序坏死”、“打入某某网站”等。学生平时缺少活动的表述及写作的训练,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这正体现了开展信息技术题材写作的必要。
第二,要有生活实践的积累。开展以信息技术为题材的写作,题材的来源与获取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突破学校课堂的束缚,让学生自主地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参与探究体验活动,大胆接触电脑以外的如数码类、智能类等一些产品,并能与其他学科和领域进行整合,帮助自己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题材。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拥有更丰富的阅历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
第三,要有文化素养的积累,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习俗以及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阅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课外的阅读与学习来扩大文化积累,切身体会信息的使用价值。阅读面宽了,文化知识自然就能不断丰富。
关键词:信息技术;时间利用率;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强、专业技术深、实践要求高的工具性课程,是21世纪人类充分认识社会、深刻改造社会的有力臂膀,其多种特点告诉我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不仅要遵循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应有的实践操作,更应该有目的、有技巧地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学习的主动权。由此我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问题解决顾问”“教学中的导演”,教师要注重能力,关注“会学”,以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和谐发展”。
一、课本让学生读
一个人学习,读和悟,读是第一位,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涉及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制作、程序设计等,内容较多,知识较杂,又有其独特性,因此,读信息技术类书籍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1)读教材中主要内容,导引、定义、概念;(2)读案例,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案例,并初步理解案例方法,复习时能对案例进行归类,自我做题时认真读题,辨清题意,把握解题思路;(3)读图,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图形,可使学生更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内容,学生从图形中获得感性认识更有助于理解记忆;(4)读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实践题目的思想、方法,举一反三。
二、板书让学生写
当今,有不少教学研究者和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信息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需实践,而无需扮演。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的关系较为紧密,其核心的几大课程都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运算性、逻辑性非常强,不但需要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需要足够的过程性体验。我们在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引入板书,合理利用好板书,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地将板书让学生写,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展示平台,在互动中生成信息技术情感与智慧,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方法让学生找
要在“找”字上下功夫,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找”的意识,提高“找”的能力,能够在题目中发现“未知”的规律。基于此,学生“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慢慢聚焦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犯错的过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宝贵的“找规律”经验,没有一项伟大的发现是一蹴而就的。
四、总结让学生说
每学完一个章节,都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或者书右侧的空白部分写出本章节或近几个章节的知识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事项。“学信息技术还要写总结?”开始,学生议论纷纷,深感奇怪。我便大力宣传写总结的好处,使他们懂得,写总结的过程就是复习、归纳、整理、巩固知识的过程,它能培养、提高自己独立整理知识的能力与独立自学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发现和创造世界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以后,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学习活动中。针对学生开始不知如何下手去写的问题,我采用教师多作具体指导和逐步提高总结要求的办法进行训练。开头几次,每学完一个章节,我都同学生一道来写知识总结。具体步骤一般是先通过阅读课本和启发谈话,让他们提纲挈领地口头讲述本章节的重要内容以及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口述,再工工整整、有条有理地将这些重要内容制作成PPT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讲解。这样,学生便很快地掌握了写法,并从总结中体会到,这能使他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而清晰的轮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只有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中去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与幸福,进而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信息技术课程最终实现本真回归。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小学阶段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创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向有益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一点,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观。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它的大容量、形象直观的特点给了老师们很多的体会。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的领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它,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它就会极大地阻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的设计与使用上,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等方面,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资源来帮助我们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通过网络,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但是,我们要知道:网络只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助手与工具,它并不能代表一切。大家可以试想:如果网络都能代表一切,那我们教师还能做什么?在这方面,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信息更新的速度正在加快,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越来越多,这对教师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难免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知识的更新速度正在加快,这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己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第二点,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们的教学,这也是我们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明确标准。那么在信息技术下,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我们的教学的效果呢?这也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思考,我觉得应当从“为什么使用”“用什么”“怎样使用”这三个问题上去思考。
为什么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和网络有很多优点,具体到每一节课上,我们是否想过,这节课用了多媒体与不用多媒体,它们的差别在哪?用与不用有哪些区别。用之后它对我们的教学有哪些帮助?这些问题在进行备课时就应当想到,尤其在课后更应当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反思。通过自己的分析、实践和总结,总能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必经的过程与方法。有些课堂上用了多媒体比不用多媒体的效果好,但在有些课上不用反而比用了效果更好。这也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和实践。
用什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学目的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多方面我们都应当考虑,比如需要学生动手去做的,我们可以用展示台:需要一些动画或视频的,我们就用到了计算机和投影仪等。我们用哪些多媒体工具,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在什么时候用多媒体、用什么媒体也要考虑到教学设计中去。
怎样用?这也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用投影仪,哪个环节用展示台,这节课用的时候是教师操作还是学生上台示范等一系列的问题也要引起老师的思考,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环节就有可能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处理和把握好这些问题。
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使自己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点,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发展的趋势。那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通过自己的使用和学习,积累一些实用的经验和体会。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与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学会在平时学习一些新的技术与方法,把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充实起来。我们通过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与方法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思维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用先进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自己的实践,我们的课堂才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学科整合;信息素养;学科知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置身于“网络信息时代”中的一名教师,无论是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往往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这样做可以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中去。
二、转变思想,寻求学科教学新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思想,不要拘泥于以往固定的模式般的教学方法,尽量使每个人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要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缺乏,面对这种状况,我尽可能选取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练习,例如,在教学Fals制作内容时,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尝试先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操作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组内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更便捷、更省时,且效果最好。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与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于网络等媒体,及时了解、搜集、获取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仅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切身体会,我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赵宏.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探讨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信息化时代己经到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需要我们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诞生了新的课程——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正真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4、教学操作时的注意点:A、在速度上要适当,不宜过快B、指针不能随意移动,有影响学生的注意力C、语言与动作要协调。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
1、信息技术工具性强,符合计算机的层次性,创新性;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本着“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思想,从整个教学内容上考虑可行性,有效性,就目前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形成自己的信息素养,选取学习、生活中的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可行性的有效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教师,共同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的实现策略采取“问题策略”,提炼问题,形成任务,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形成,实施过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应用新知运用。
3、任务设计上要体现以下几点:A、任务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B、根据问题策略去组织教学内容,形成有效的任务。C、任务在设计上要易于操作,具有可操作性,带动理论的学习。D、任务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学平、兴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此选材、以此为基点。E、任务的设计要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F、任务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能力。
五、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实施教学
1、对于情景的设计,首先要了解、认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教学要求、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提出教学要求,及要实现的任务。
2、注意引导策略(逐步引导,渐进学习,巩固提高,熟练操作,学会应用),要让学生易于接受,消除畏惧心里,建立信心。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的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一是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当然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学习结束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二是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能力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具有学会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三是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作品的创新。
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和传统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相比在各方面显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在这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高中教学环境中,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兀。以下是笔者通过分析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所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
1、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旨在于教育学生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做准备,从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但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下,绝大多数的学校、家长、教师甚至学生都难以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只是形式化的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简单的考查科目,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漠视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传统的高中教育过程中地位极其微薄,一直处于教学的边缘位置,同时也造成了新课程在教学体系中难以顺利实施。
2、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制定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一般都只是简单的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没有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跟不上信息技术自身的急速发展,致使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甚微,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3、学生的实践操作性不强。
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可分为理论基础教学和上机操作实践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理论基础教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教材,促进其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抽象,需要配合实践操作方可更好理解,但是因为教师对上机操作实践的忽略,导致有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虽然在现时期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各种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教师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详细分析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根据学校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从而有所体会。
二、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体会
1、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快准狠的传授更多知识。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受到很大的重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仔细研究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活泼生动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2、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
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利有弊,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每种教学方法的利与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创造出一种更加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即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自主学习。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监督,丰富教学评价手段,促进评价的科学化。
3、深化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局限在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深化教学实践。用整合课代替单一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用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站代替目前孤立的教材,用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并亲身去实践的新模式代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创新教育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深化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新要求;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自2008年7月接触新课改以来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将近一年的工作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本人感受最深的还是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信息技术课的改革中多次明确提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仅要扮演一个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更要学会扮演一个知识海洋中的引导着的角色。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扮演好这个角色?如何把新课改的思想精髓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让学生能更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体会,以科学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较先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很大不同,其更人性化的理念更加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情况,从理论上上提供了科学的教学依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教学能力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认为,新课改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至少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对课程作了更科学的规划和权重分配,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模块是必修课程,另外信息技术还有5个选修模块,在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安排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兼任选修模块的教学,为了能胜任新的学科,教师光看懂教材,会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更要明确上下文存在的隐性要素,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要经得起考验,对课程目标达成具有时效性,这需要教师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2、反思教学反思是让理论与实践充分互动的良好途径,是教学绩效行为。传统的教学反思大多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优劣程度而开展的,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专业修养,加强合作对话,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环境成分单一,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事各种活动,根据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将其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现状
从大环境看,当前高中教学主要体现学科性、理论性、应试性三大特点,学科性有利于资源规划和课程配置,但不利于整合教学、综合思维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理论性有利于环境安排和评价操作,但不利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试性有利于操作简约化和低成本化,但不利于个人实际问题求解、受挫力和竞争力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改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新课程一改过去只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过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变过去重知识的传授,重机械重复训练,重考试过关率,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和创造性。
2、搞探究性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会进行科学探究,善于进行科学探究,若还按照旧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示,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3、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科技越来越发达,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几点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整合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高三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要通过变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相关考点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从而更能深刻的记忆和掌握,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又能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将英语单词、短语、句式及相关考点结合起来,更直观、有效地展现英语学习的特点。
以上是我对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思考探索。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学校中心工作要求,以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管理,提高全校教师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意识与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使小学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1、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成立以赵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戴维波、小学部副校长李淑霞为副组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头实施,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我校TL。se9阳光教育管理体系。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养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广大教师具有信息化的意识。我部要求教师,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一体机,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源,会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探索一体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一体机在教学各环节切入点的探索,力争做到有创新、有特色。要求教师熟练运用笔记本电脑,将自己的教学课件(每学期不少于10个)、计划总结、教育随笔、反思体会等材料存放在E盘中,教务处随机检查。
3、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发动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和使用教学课件,依托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资源库提供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4、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小学部全员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同时组织开展学生计算机运用,使学生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上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具体措施。
1、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小学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如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可将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几何证明的背景等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动态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中《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节是教学的难点,在讲解参数对图象变化的影响时,传统方法是用“五点法”作出变化前后的函数图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变化的结果。尽管教师花了不少时间作图、讲解,学生往往还是一知半解。若借助几何画板来演示,我们可以设置参数随意地调整大小,还可以设置动画操作按钮,连续变化图象,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它们对曲线的影响,总结出图象变化的规律。
2.动态演示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极限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苏教版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中导数、定积分都是利用极限思想定义的。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若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就能生动地展示出随着小矩形的个数的增多,各矩形组成的图形逐步逼近曲边梯形,各小矩形的面积和逐步逼近曲边梯形的面积,就可以使学生真正动态地领会“以直代曲”“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动态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例题教学和习题评讲中,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展示数学中的美与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美,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中蕴含有大量数学美的素材,其中以圆锥曲线的统一美、和谐美最为典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三种圆锥曲线的共性。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圆锥曲线的其他共性,如相似的光学性质、几何性质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种圆锥曲线之间内在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是客观世界统一性的反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与真。
三、进行模拟试验,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算法是新增的必修课程内容,算法作为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算法思想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各相关内容中, 新课程十分重视算法的教学,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算法整合的要求。教学中,可结合“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中的VB编程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概率一章中用EXCEL撒豆子模拟试验估计值,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Rnd是生成0~1之间的随机数函数,要由此得到-1与1之间随机数的生成方法,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应适当给予点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成m~n之间的随机数的方法。
1.教学内容空洞,较为形式化
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能学到具体的知识,老师的讲解枯燥乏味、单调无趣,这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在课堂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有的教师而过分关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别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没有特点,照本宣科,课堂设计较死板;还有一些教师不按照教学大纲走,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课程,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
2.学生水平有高有低,教学较为被动
根据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一些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已经掌握,与其听课浪费时间还不如玩游戏。还有学生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太难了,根本听不懂,又怕自己盲目练习把电脑弄坏。所以,学生的水平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然而老师并不能脚骨处于两级边缘的学生,这使得老师在教学中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3.学生沉溺网络游戏,不重视学习
一些学生说,在机房,很容易被电脑中的游戏吸引,而且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忽略学习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即使在机房中设置上网限制,学生仍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玩游戏,一旦老师对学生上网疏于管理,就可能出现学生在上课期间成群结队玩网络游戏的局面,完全把学习信息技术抛之脑后。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耳朵计算机水平都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有助于合理分工,本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的局面。这样让本组成员在完成每一项任务时根据本组成员的优势自由分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2.择优选择,培养组长
对于一个学习小组来说,小组长在整个小组中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小组长,应该做到领导、管理整个小组,并能科学地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而且要求小组长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对较高,这样在本组的其他成员遇到问题时可以给予帮助,也有利于督促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小组长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同,本组成员的尊重。
3.择优奖励
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备课,精心安排课堂内容,活跃上课气氛,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表格、演示文稿定形式来让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中选出最好的给予合理的奖励或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老师要促进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学习他人经验
在展示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制作的方法,借鉴好的学习经验,且小组长要与本组成员多交流、多沟通,提高本组成员的集体意识。学生处于相互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老师适当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提出正确的指导,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压力感和恐惧感,进而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5.安排活动,提高兴趣
研究发现,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的感兴趣,才可能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学好。所以,老师不仅要讲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也要试图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么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及时总结,定期反馈
在完成小组的活动之后,每个成员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每个成员可以表达一下对于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写自己活着所在小组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自己或者本组成员是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又有哪些。不要求字数太多,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三、结语
信息技术高中生任务驱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全面发展。就个人十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体会,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自身的特殊性,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两项任务应该完成。现就此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与交流,以求共同进步。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约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影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协调作用、促进作用,为学生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1.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在学习计算机软件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功能具有共通性,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喂”给学生吃,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吃。教师示范具有代表性的操作,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些思考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插入一张图片,通过演示,学生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提示性的问题:“既然我们学会了怎样插入一张图片,那么插入一个电影片段或一段声音该用什么方法完成呢?这几个操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插入’操作。”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安排适当的任务,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大胆地去尝试,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那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示范。
2.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通过完成相关任务和电子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常用软件的操作技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实践中充当助手的角色。
例如,给学生布置电子报刊和演示文稿的任务时,有的老师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模版和素材,使得全班学生的作品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一样,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发展。
相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主题,通过使用微机教室的电脑上网搜索并下载相关素材,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为学生演示一些类似于“组合”、“背景”等特殊效果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基本操作技能实现不同效果的制作。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能完成的创意,教师可以协助其完成。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软件的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二、德育教育的渗透
社会道德滑坡和西方主流价值等的侵蚀,造成了高中生在心理、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多数学生缺乏爱国主义情操,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喜欢攀比、浪费。
课堂是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渗透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在日常的课堂管理中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和机房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例如,上机时对电脑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爱护,下课后对电脑设备及椅凳的整理等,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培养。例如,在Excel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中学生日常消费统计表”,利用排序及创建图片等操作,分析并总结自己在日常消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给出对策。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方法,同时又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自觉抵御不健康的内容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然而,在这个开放的、共享的超大型信息世界里,信息鱼目混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因特网,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用社会上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体会到不正确使用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在学校机房安装“电脑妈妈”和“网络爸爸”等电脑控制软件,限制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另一方面,教师多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音乐,结合爱国、团结合作、孝敬父母等积极向上的主题,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电子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高中生说脏话、随地吐痰、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已习以为常。虽然这些现象与家庭影响不无关系,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遵守公共道德,这是身为教师的一份职责。
例如,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输入一些“某某是大笨蛋,某某是大”等攻击性语言,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其他同学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保护学生的文档,把学生的文件上传到教师机或专门的文件服务器中保存,为每个学生建立用户并设置密码保护;另一方面,对那些违规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地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像春雨般细致入微、持之以恒。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参考文献:
[1]要志东,钟和军.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