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九帝国

九九帝国

时间:2022-02-06 11:2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九帝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现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的《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就是将《宣言》放在全球史和国际法的框架中进行重新解读,从而将《宣言》发表之后的历史看作由《宣言》促成传统国家开始走向解体、现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走向普适的历史。在《宣言》发表后的几百年里,整个世界燃起打破枷锁的热忱,分离和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显而易见,全新的世界秩序已经被锻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托马斯·杰弗逊在一八二六年去世前的最后一封公开信中所做的预言—“它(《宣言》)是决定我们自身及整个世界命运的利器。”

 

由此,对《宣言》的理解必须区分两个视角,一种是国际政治或国际法上的分离和独立的视角,另一种是国家法层面上对天赋人权的保护。如果我们回到《宣言》的历史发展,它的原初解读毫无疑问是分离和独立视角,然而在一七七六年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动荡的国际环境,包括战争、革命和独立建国运动等等,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解读,人们的视角逐渐由最初的独立建国主张发展到后来对个人权利的申述。《宣言》同时也引发了针对国家权利的广泛讨论,尤其是针对美国一类的新国家:这些国家究竟如何加入国际社会。在这种讨论中,人们其实很少提及《宣言》第二段所述及的个人权利。准确地说,个人权利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波及全球的争取权利运动兴起之前,并非国际社会认可的《宣言》主要内容。在阿米蒂奇看来,当时《宣言》的核心目的恰恰是宣布独立。《宣言》首先提出了一个大前提:我们人类有这么一项“国际秩序”,即自然法内涵的规则,世界由平等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具体到每个人,每个人与其政府的关系,即“不言而喻”的真理那部分内容。其后则列举英王的种种罪行,论证英王、英帝国违背了这个“国际秩序”。最后得出结论:北美要独立。

 

我们来关注常常被忽略的《宣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在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与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取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有必要宣布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第一段)

 

因此,我们,集合在大陆会议的美利坚联合邦全体代表,呼吁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为我们的各项正当意图做证:我们以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极为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效忠英国王室的一切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理应断绝;作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有全权宣战、媾和、结盟、通商并处理独立国家理应处理的一切事务和事宜。……(最后一段)

 

第一段表述事实上涵括了十八世纪国际政治的几个假定。其中最基本的假定是政治主体,即一系列依据某些特定的外部规则(“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彼此互动的政治实体(“世界各国”)。它们彼此分离或相互独立,同时又是平等的。这些实体数目并不固定,新的实体会不时涌现。由此,美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国际性的,是现代国际秩序的产物。最初的美利坚诸联邦接受国际间协定的制约,它们的行为也无不遵守当时的国际准则。那么当时“流行的国际法准则”是什么?北美革命者们是如何认识彼时欧洲政治格局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想做的是加入这个格局,还是改变这个格局?这就需要理解十八世纪的欧洲国际法。

 

一七七六年标准的国际法准则指南是瑞典法学家埃默·瓦特尔的简明法律手册《万国公法》(The Law of Nations,1758),在他的国家定义中,独立是至为根本的条件:

 

任一群体,不论采取任何形式,如若不依赖任一外国势力而能够实现自我治理,便可称为—主权国家。该主权国家与任何其他国家享有同等的权利,主权国家是生活在国际法治下的自然社会中的道德人。任一人群欲加入这一伟大的社会,必先真正地拥有主权并实现独立,即拥有权威和自己的法律,以实现对既定人群的管辖。

 

在瓦特尔之前,从没有哪个国际法学者如此坚持不懈地强调自由、独立和相互间的依赖,并以此作为国家存在及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前提。《宣言》的作者们很快接受了瓦特尔反复重申的命题,即国家是“自由和独立的”,并以此作为自身建国的基本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说法逐步演变成了现代国际法中的标准定义,即独立是国与国之间建立关系的前提条件。

 

由此,北美殖民地不仅迫切希望独立,而且迫切希望获得欧洲其他国家的认可和援助,从而加入国际社会。理查德·亨利·李在一七七六年四月写道:“只要我们仍将自己看作大英帝国的臣民,就不会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愿意与我们打交道或与我们进行贸易。荣誉、尊严、国际礼仪都不允许这样做,除非有一天我们获得独立。”殖民地人民极有必要建立法律上的实体,这样便可与欧洲各国展开贸易并建立联盟。至此,结合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宣言》重点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独立”,即北美要脱离大英帝国,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那么,什么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指的正是共和政府,它不再效忠于英王,而是要遵从流行的国际法准则。接着第二层含义被引出,也就是“入世”,即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要加入国际社会,加入由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宣言》的对象,不仅仅是美国人、英国人,而是全世界,是“公正”的全世界。

 

北美通过《宣言》表述的国际秩序,为自己的独立获得自然正当的内涵,而《宣言》和接下来的独立革命,就是以实际行动催化并塑造着全新国际秩序的形成。那时的国际秩序就是欧洲列强殖民各地的帝国格局,而从北美独立开始,掀起的是不再附属于帝国、殖民地独立建国的主权国家格局。

 

一八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主权国家体系在欧洲的诞生。然而这仅仅是理论的神话建构,《和约》基本上没有改变当时欧洲整体的国家间关系格局,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继续维持着其法律框架和国制体系。欧洲实际上是主权国家和帝国杂糅的复杂结构,且这一结构维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宣言》恰恰是《和约》影响下的一个实际案例,同时它又超出《和约》本身,打造着主权国家秩序话语的加强版。正因为如此,阿米蒂奇认为当时的主权国家国际秩序,仅仅是“正在出现”(emerging),而《独立宣言》的意义在于催化和塑造着这一秩序的形成。

 

表面上,北美革命在当时通过《宣言》向世界宣布的,不是它的革命性,而是反过来要回归和重塑帝国格局之前的欧洲主权国家政治理念。事实上,美国从建国之时开始,想做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加入既有的世界格局,而是包含着重构世界秩序的企图。《宣言》中想象的世界已经呈现出现代世界的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最显著的互动形式是商业活动和战争。然而即使在欧洲思想家的头脑中,这种国与国之间互动观念的诞生,截至一七七六年也不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当时,人们还是会诉诸某些形而上的规范,比如“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谈论着所谓“众所周知的战争准则”以及文明与野蛮在文化上的标准。《宣言》则将国际法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从自然法推向了实证法。《宣言》中围绕国内管治、殖民地立法和国际法领域,对英王及议会进行了具体的指控。大陆会议的与会者们,在公正的全世界这一“法庭”之上,通过《宣言》打了漂亮的一仗。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北美革命取得胜利,十三块殖民地成功脱离大英帝国。由于它对全球形成公正的国际秩序具有历史性的贡献,托马斯·潘恩预言北美会“成为被压迫人民的避难所、知识与仁慈的登台和全世界范围商贸活动通用的集散地”。

 

正是将《宣言》置于全球史的视野中,阿米蒂奇将北美革命视作一次极富传染性的主权革命,而全球史就是主权国家发展的普世史。从最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到加勒比海周围的地区、西属美洲、巴尔干地区、西非和中欧。接着是“一战”之后在中欧和东亚的大蔓延,“二战”之后涵盖整个亚洲和非洲。包括一九八九年后波罗的海、巴尔干和东欧出现的大规模主权革命,甚至二八年科索沃独立、二一一年南苏丹独立,都被他纳入了以《宣言》为建国模板的世界历史之中。然而,如果我们审慎观察一七七六年之后的全球史,会发现其实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主客体,《宣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几百年来世界秩序的变迁事实上很难像阿米蒂奇那样轻松地用主权国家的普世史来叙述。

 

《宣言》把美国推入了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之中,但是与此同时,这个世界还充斥着多个帝国,既有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也有发端于欧洲的海洋帝国,整个世界秩序呈现主权国家秩序与帝国秩序交错的局势。到一八七六年,也就是北美独立一百周年之际,美洲和欧洲已有不少新的国家问世,包括墨西哥、巴西、比利时等等,而彼时《英国皇室头衔法案》(British Royal Titles Act)正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印度女王”的头衔,英第二帝国正值巅峰。从这个历史阶段来看,《宣言》并非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它更像是试图从原本帝国统治之下的世界分一杯羹的工具,新兴国家通过国家主权的话语从原先帝国的附庸转向独立、平等的国家,尽可能缔造并扩大由诸多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

 

“一战”“二战”,直至一九七五年的去殖民化运动,两次独立宣言的热潮将这种主权国家秩序对帝国秩序的瓦解与重构呈现得更加清晰。在这近百年的时间中,奥斯曼帝国、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相继崩溃,七十余个新国家从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和葡萄牙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残骸中脱颖而出,多个主权国家共同扑灭了帝国的生命力。帝国这种包含差序格局或不平等统治关系的治理模式从正当性上被彻底消解,然而世界的事实是两大阵营形成了两大帝国结构。

 

九九至一九九三年间,伴随苏联解体,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宣布独立,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帝国。直到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整个世界似乎步入了由主权国家构成的秩序之中,我们有《大西洋》《世界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公约》和《联合国》。然而如果观察这一时期的世界,美国是否只是一个在世界秩序中与其他国家平等的主权国家?过去帝国秩序中存在的差序格局、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是否真的已经消失?事实上,帝国早已卷土重来,只是这一次它的形式更为隐秘。《宣言》中自由、平等、人权的部分,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正以“普世”的标准成为帝国统治的工具。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帝国,往往是通过移民或殖民形式对领土进行正式占有,而美国作为一种新型帝国,恰恰是通过正式领土占有之外的方式,例如通过金融或商业利益等方式保持对某国的控制。如果说传统帝国看重的是统治(rule),那么新型帝国看重的是控制(control),在保证目标国家的政策服从于本国利益的情况下,鼓励其自治和建立稳定的政府体制,这不仅仅是一种减省成本的统治方式,而且能够获得更高的道德正当性。与此同时,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得更为密切,“如果可能就做贸易,如果必要就使用武力”成为这种统治形态的生动表现。

 

如果说《宣言》最初只是为美利坚的主权想象出一幅新世界的图景,而历史证明,它正塑造着整个世界。一七八三年耶鲁大学校长埃兹拉·斯泰尔斯曾这样设想:

 

一个新的主权国家在万国之林崛起,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们都会对这一新近发生的政治现象刮目相看并予以反思。我们的舰船将从此悬挂美利坚的旗帜走遍世界;我们的星条旗将出现在孟加拉和广州,出现在印度河、恒河,出现在黄河、长江……我们从各地收获知识并将其带回美国,在这里消化和完善,届时,经过完善的知识还会从美洲返回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用真理和自由把全世界照亮。

 

在今天,我们常常把世界由独立、平等、自由的主权国家构成当作自然、普世的前提,仿佛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然而必须注意到的是,这套话语背后所可能隐含的更加隐秘的帝国秩序。主权国家的均势格局从来不是一种稳定的局面,各个大国的兴衰更替正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全球的控制力正在减弱,欧盟也日益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世界秩序正在面临着巨变。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的全面复兴无疑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我们或许可透过对《宣言》全球史与国际法意义上的解读,看见未来。

第2篇

大雨·彩虹

(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04/3班·朱紫青)

磅礴的大雨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上空不知疲倦地倾注着,豆大的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敲打在海上、地上、楼宇上,发出的巨大声响宛如一首亢奋的交响曲,响彻云霄。

港湾的皇后码头,“不列颠尼亚”皇家游轮在大雨中静默地停泊着、哀叹着,并怀着不可言喻的复杂心情等候着——再过一会儿,它将载着末代港督彭定康踏上殖民者的归途;离皇后码头不远处,还是维多利亚港湾,一座雄伟的建筑——香港会展中心就耸立在岸边,一场举世瞩目的政权交接仪式正在那里举行。大英帝国的“米”字旗伴随着略显凄婉的英国国歌缓缓降下,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一道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高高飘扬!这一刻,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一个历时一百五十五年的殖民时代被宣告结束,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新香港诞生了!

港湾的上空,大雨奏响的交响曲还没有谢幕,仿佛还在为港人、为国人倾力洗刷这历经一个半世纪的胯下之辱。

我是新香港的同龄人。二零零五年暑假,我八岁了,新香港也八岁了,我和爸爸、哥哥随旅游团到了香港。还是那片蓝天,还是那块热土,还是那湾海港,只是皇后码头不见了,也没看到大雨,我看到的只有雨后的彩虹。

在观赏维多利亚港湾的时候,爸爸、哥哥触景生情,争先恐后地给我讲了许多新香港的故事。从九七年的那场让港人和国人倍感慰籍的磅礴大雨,讲到金融风暴和SARS这两场使新香港经受严峻考验的疾风骤雨,讲到香港同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面对考验如何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力挽狂澜、迎来彩虹。我似懂非懂地听着、问着、思索着……天色渐晚,维多利亚港湾那美丽绝伦的夜色打断了我的思绪。尽管此前听到过许多对这“世界第一夜景”的赞誉,可当我亲眼目睹那海面倒映着霓虹勾勒的一幢幢摩天大楼,和海风吹动着海水泛起那金色的涟漪时,我依然感叹不已:东方之珠,当之无愧!

又过了两年,为庆祝新香港的十岁生日,维多利亚港湾的夜空一改十年前的大雨交响曲为今天的焰火晚会。火树银花高高地闪烁在港湾的上空,魔术般地变化着多姿的造型,把整个香港渲染得妖娆而喜气。我兴高采烈地看着、乐着、兴奋着,脑海里反复浮现出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多么想伸开双臂尽情地拥抱新香港这道雨后彩虹。

第3篇

随着世界政治中战争因素的减弱,经济增长成为各国主导战略。对于渴望经济繁荣、政治合法性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现在面临的最激烈竞争来自昔日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战友们。由于这些国家在资源禀赋、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基本上呈水平而非垂直分布,彼此之间缺乏互补性和相互替代性,因此必须为了争取外国资本、技术以及市场而不断向发达国家的资本做出让步并且相互竞低条件,自由化成了必然的选择。倡导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以及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机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九十年代肯定目睹了这样一个总体性趋势:各国采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正统理论,并且遵循着它提供的政策措施。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对政治主张以及职业观点的牢牢控制肯定是从八十年代向九十年代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发展中国家也不是均质的,在自由化时序、制度结构和取向、国内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在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几个可以集中吸引资金的“漏斗”地带——所谓的新兴市场,例如东亚、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国家。这些“漏斗”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是资本空间扩张的最后边界,在这些地区投资获利最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金融创新,八十年代以来资本的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对于实物经济的直接投资外,在全球资本流动中比例越来越大的是各种以投机为目的的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受空间的限制很大,并且没有投资基金行动灵活、赢利迅速。因此,这些“漏斗”地区也逐渐成为势力越发强大的投资基金最青睐的地方。

一九九四年的墨西哥、一九九七年的东亚和东南亚就是这样的投资“漏斗”。在这两个地区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危机爆发之前,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并且积极推行自由化措施。前国家经济转轨的重要理论家杰弗里·萨克斯早在一九九六年的一项研究中就指出,新兴市场在自由化之后容易出现两种假象:一是认为经济自由化之后货币坚挺的原因是自由化,而不是追逐高回报的资本流入。而资本流入启动了房地产价格以及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股票下跌,货币也开始贬值;另一个假象是认为国内银行从解除管制中获得的自由是无风险的,而实际上从国外借款并在国内泡沫经济

中投资非常容易受到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各国政府或者忽视了这种现象的潜在危险,或者不愿意正视被长期繁荣掩盖的制度缺陷,因此在行动上显得迟钝盲目,这实际上损害了市场的信心,直接导致了恐惧心理的多米诺效应,整个经济的信用维持和创造能力被大大削弱。所以一旦这些短时间流入的资金在套利成功之后大规模向国外转移的时候,政府面临着洪水溃堤的巨大危险。

在金融领域,犯类似错误的不只是政治家,还有“商学院、经济理论家以及政治学家”。商学院向学生传授的只是融资的专门技术,没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在融资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给金融体系和单个企业带来了什么风险。而且到处泛滥的哈佛个案研究方法把重点放在了制造业,而不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经济学家痴迷于交易成本问题,忽视了作为市场经济决定因素的技术发展,即便有人关注技术创新,但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工业所依靠的交通和通讯体系的创新上,很少注意银行使用的技术创新、金融交易创新以及银行本身的创新。至于政治学家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家,他们对于金融事务的细节问题了解的更是有限,而且兴趣不大。这些都造成了政府、公众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

金融创新包括三种形式: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程序创新。这三种形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二战”后大部分金融创新是从美国开始的,然后扩展到伦敦、东京等地。而且许多创新是在七十年代出现的。当时越南战争导致了通货膨胀,尼克松实行了美元贬值,实行浮动汇率。这些变动导致了价格和汇率的频繁变化,经营者为了避免风险、赚取利润不断创新。银行开始涉足新的服务领域,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侵入银行的服务领域。但是“没有美国政治当局的同谋(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它们的创新和技术就无法为自己带来丰厚利润,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变化”。

遗憾的是,许多研究者没有更多地重视美国政府的行为,包括其制度的漏洞以及为了补救对金融创新所做的让步。而正是这些政府行为赋予了一系列创新合法性,并且为它们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美国不仅是众多创新的策源地,而且也是创新的最大收益者。借助创新,美国大量的资本找到了新的投资目标和领域,并且在绕过政府管制上更加灵活。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实际上在金融管制上为后来者设置了一种“管制陷阱”: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和完善了金融管制,这不仅起到了规范国内资本投机行为,防止更大的风险出现的效果,而且也迫使投机资本向国外转移,实际上起到了转移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本国资本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诱逼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制度情况和实际后果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而这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管制上的严重不均衡。结果是大量投机资本蜂拥进入这些管制不力、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地区。而一旦攻击得手,就会趁对方来不及反应迅速撤离。九十年代出现的几次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这样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以及大量私人资本合谋发动了危机,在几乎一夜间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几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以“体面”的形式掠夺而去,一九九七年危机之后,东南亚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经济的停滞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与股市红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资本投资的获利者把问题的原因完全归结给受伤害者,这颇有些强盗逻辑的味道。但是,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精密的统计,任何有常识的人都懂得,在全球资本流动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获益必然是以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为代价的。

批判资本投机并不是完全否定资本流动的合理性,更不是呼吁回归封闭经济的状态,而是提醒各国政府以及公众不要被“资本神话”所迷惑,只注意金钱的炫目和虚幻的繁荣,忽视其背后的危险与凶残。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业已形成的世界市场经济来说,资本的重要性无异于血液之于身体。但是如果不随时警惕血液发生了感染以及其他病变,那再强壮的身体也会受到威胁,甚至危及生命。对于世界市场经济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个不断复杂庞大的综合体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医生,相互独立的各国政府以及受局部利益控制的国际组织在诊治病症和监控病情上基本上都是游方郎中的水平,有的不过是乱施虎狼药的“蒙古大夫”。

现在全球经济遇到的一个根本性矛盾是日益统一的经济与建立在领土分立基础上的政治管理。这种经济上的统一与政治上的分裂直接造成了经济与政治关系的不协调和不对称,资本投机有了更大的机会。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只有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实现了协调,才能保证经济的繁荣和有序发展。在过去数百年中,市场经济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民族国家与国内市场在地理界限以及管理能力上实现了和谐和统一。以领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保证了国内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跨国、跨地区,乃至全球性贸易、资本、劳动力流动在数量和广度上的发展,这种长期维持的和谐关系难以维持。而资本借助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金融创新,不仅克服了空间扩张的障碍,而且克服了时间的限制,形成了虚拟经济超越实物经济的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拘泥于领土范围的国家以及局部性的国际组织的管理能力。

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两个基本的主体:最后贷款人以及管制者。前者维护公众、企业等对金融体系的最终信心,后者惩罚和防止干扰金融秩序,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在国内金融体系中,这两个主体实际上就是国家,并且实现了较为合理的统一。但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还没有一个可以把这两种基本功能承担起来的主体。既没有所谓的世界政府,也没有类似的国际组织。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各国协调相互的行动,在防范金融风险上采取共同措施;另一种是加强现有的国际金融管制措施,特别是强化并完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在内的国际组织的能力,把它们发展成类似于全球最后贷款人和全球管制者的组织。

从理论上,这两种选择都有可行之处。但是必须考虑到它们所涉及到的问题。就第一种选择来说,如何协调各国的行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各国协调行动至少面临下列困难:第一,在谁充当领导者、救援基金提供的比例分配、如何使用这些基金等诸多问题上各国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被认为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常常在危机爆发时并不积极,因为相互讨价还价而延误了解决的时机。三十年代的危机是从奥地利的信贷银行破产开始的,而英、法、美等国出于各自的考虑并没有提供及时而充足的资金,从而诱发了一场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在一九九七年的亚洲危机中,日本这个大国邻居扮演的角色也并不光彩,不仅没有积极提供帮助,反而推动日元贬值,颇有些落井下石的味道。对于它们来说,只有等到危机殃及自己的时候,才会采取措施,而这时候往往危机已经病入膏盲了。

第二,各国合作遇到的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制度之间的差别。与此相关的是各国历史、文化、国内利益格局等其他方面的不同。因此如何去异求同变得非常重要。在斯特兰奇看来,虽然研究这种差别是比较政治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内容,但似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充分的理解。之所以这样可能因为美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在学术界处于统治地位,它经常假设世界的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美国的体制,或者它们早晚会这样做。各国的情况表明,首先在管制体制以及机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其次国内政治以及对外政治也有所不同。至于被认为是理想模式的美国体制,虽然能够消除许多缺陷以及冲突,但不一定说明它是一种好体制,因为美国能够比其他国家避免一些危险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已经形成的强大的经济优势和实力。

第三,在现有体制下,各国的合作实际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经济实力以及管制体制优势决定的。但是“二战”以后的危机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解决危机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得到优先的考虑。实际并不是这样,西方国家或者无视这些国家的利益,或者武断地把危机的原因完全归罪于这些国家内部,然后把自己的一套体制强加给这些国家。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被许多人视为惟一可以承担起解决全球问题的国家——美国。实际上对于这个夹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大国来说,其国家利益才是最根本的。用斯特兰奇的话说,“美国所有领域的政策(不仅仅是金融政策)在本质上都是国内政策。决策一直是针对国民情绪、国内问题以及国内各种利益做出的。美国历届政府至今还不善于考虑它们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另外,美国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起这种稳定的作用依然是一个疑问。

在第二种选择中,国际清算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寄予了厚望。但事实表明它们还缺乏承担起最后贷款人和全球管制者重任的必要素质和能力。长期以来,国际清算银行一直致力于制定各国中央银行都遵守的共同规则,并没有重视明确它们彼此之间的责任。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巴塞尔协定”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尽管国际清算银行在制定共同规则方面竭尽所能,但是收效不大。到一九九六年,它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资本充足率规定的失败,也放弃了建立银行监督共同标准的整个思想,因为它没有足够的权威以及威慑工具来强制这些规定的实施。

第4篇

天猫520促销活动策划一

5.20日,我爱你日,作为中国网络营销制造的一个新的情人节,无疑是店家销售额提升的重要契机。作为卖女性周边的淘宝店铺也应考虑抓住此黄金销售时段,提高销售额。那么天猫淘宝店在520情人节该如何进行促销活动策划呢?下面就为掌柜展示一个520日促销活动淘宝网店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1、 把握520促销网店策划商机,让顾客有新鲜感,刺激其消费欲望;

2、 提升网店浏览量,吸纳新客源;

3、打造网店的信誉度,提升顾客忠诚度;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0日(提前十天)20XX年5月20日(5.20日结束)

三、活动主题

我爱你,丝丝心动

四、活动对象

针对20到30岁的女性客户。

五、活动内容

我爱你,丝丝心动 特惠活动

买家真人秀,分享美丽赢好礼!

1分享即有奖:上传宝贝试穿的真人图,写下内心的感受,秀出你的来。

(人人有奖)

2幸运降临奖(每月1名)

3忠诚客户奖(年终1名)

六、活动宣传

1、宣传重点时间:活动前2天;520后1天;

2、宣传手段:目标对象确定了,再用通过合适的途径传播,比如淘宝旺旺消息,签名档,宝贝题目,公告,QQ,博客,微博,贴吧,帮派,论坛,微信等等。

七、促销前工作

1、货源问题:确定促销的商品、并备好充足的货。不同的商品要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再者就是关于打折的物品要选择例如大的商品作为促销品。促销期间,货品销售会比平时快,因此,充足的备货就是保障。

2、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订单量的上升,随之带来的就是大量的售后服务方面的问题,充分与顾客沟通协调,力保每一为客户的满意

3、顾客人群的确定:找对消费人群,针对性的制作促销方案。

天猫520促销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背景:

xxx由一个乡镇小企业壮大为一个世界皆知的零售帝国,并逐步发展成为零售企业的龙头老大

其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从一九九六年在深圳开业现已有多家连锁超市也相继开业,现在沃尔玛入驻郑州的第一家分店即将开业其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二、活动目的:

1。基本目标:为庆祝本店开业及端午佳节到来之际以低价让利物美价廉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来赢取顾客,扩散商场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营销目标:通过各项活动扩大顾客的活动参与度拉动销售增加商场效益并通过娱乐营销的方式增加企业利润。

3。长期目标: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目前营销状况:

1。市场状况: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周围具有现实的北京华联金博大等大型超市等竞争者并还有可能具有潜在竞争者。

2。产品状况:产品大多数以大众化消费品为主品种繁多价格差别不大商品种类齐全。

3。宏观环境状况:消费群体大多数为流动性人口人口密度较高客流量大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很大。

四、swot问题分析:

优势:沃尔玛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而其本身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并购买卫星打造强势供应链管理具有高度规范化经营理念科学化营运营销具有特色培训体系健全化等显著特点。

劣势:运营成本高规模巨大带来管理上的更大挑战在异地发展面临问题颇多。

机会:目前零售业的发展形势很好市场机率很高及对市场的把握分析有利于企业抓住机遇引领购物新。

威胁:存在现实的和潜在竞争力市场风险因素较多。

五、价格策略:

1。以成本为基础以同类产品价格为参考并以天天低价的口号推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2。给予适当数量折扣鼓励多购。

六、促销策略:

1。综合运用产品组合策略价格组合策略销售渠道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保持本土化经营。

七、广告宣传:

1。5m原则:选择报纸和电视两媒介以告知顾客沃尔玛在郑州开张并传递物美价廉的信息以及优美的购物环境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销售。

2。并附以街头发传单的形式并向顾客传递沃尔玛的经营理念天天低价原则。

3。在刚开店期间广告预算投入多些在店开张热潮过后应立即削减广告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广告开支以压缩广告量来压缩成本同时做到保持商品的低价。

4。注重卖点的广告宣传即pop广告。

八、公共关系:

1。建立和维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正常的合作关系。

2。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商品正常运转。

3。设立科普画廊利用图文实物文体等形式向人们讲述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途径树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4。赞助失学儿童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邀请官员对企业参观考察出席新闻会等形式。

九:营业推广:

1。实施会员制促销:消费者成为会员后可享受各种特殊服务。

2。对消费者促销:赠送样品减价推销。

3。把握需求特征现在多以季节性商品和一般感性商品进行促销以刺激消费需求扩大销售额。

十、物流配送:在物流管理上采用配送中心在营业区域内最合适的地点保障促销期间商品的正常运转。

十一、策划方案各项费用预算:

促销总费用:

广告费用:

第5篇

近来,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等闹市区,经常看到几个年青人拿着很多油印的歌集,大声叫卖。我走过去翻阅一番,发现竟是《香港之夜》、《失去的梦》、《甜姐儿》之类的歌曲,有旧中国时期的,也有新从香港传来的,歌集内容可谓“纯”,全是一类的黄色。有时你在大街上,会发现一帮一伙的小伙子在唱这类的东西……

还有另外一类的信:

一天下午,一些青年女工唱起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两首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谁知道,一位来厂蹲点的干部却怒气冲冲地批评说:“太不象话了!谁让你们唱这些乌七八糟的烂歌子!”接着他又当众宣布:“今后谁也不准唱这两首歌,如果谁要再唱,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

据这个青年自己说,她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祝酒歌》、电影《小花》的插曲等非常喜欢,觉得很好听,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头。

她说:“现在有的歌唱者,热衷于模仿港澳流行歌曲的唱法,听起来,真感到有点接受不了。可在我们那里,还有不少人对我这种意见大加反对,说我是道学先生。”她带了许多疑问,想要我具体解答。

我认为这位生客这样率直地谈问题很好。我自己呢?对这些问题虽然也考虑过,并曾写过一些短文,但我的一些分析、解释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能使她满意。好在我们之间漫谈非常自由,也有不少录音带协助解释,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一,人们的喜好

我看到对方比较有耐心,我就用迂回战术。不先把这些问题谈清楚,事实上也难以一下子说得通。我说,人们的音乐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有集体的歌咏和演奏,也有个人的唱吟和欣赏。人们对于音乐风格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喜欢刚健、豪放、明快、泼辣的如《在太行山上》、《怒吼吧,黄河》等,也喜欢含蓄、柔美的如《湘累》(《棠棣之花》插曲)、《梅娘曲》等歌篇。尽管有些乐曲偏于刚健开朗,或偏于含蓄蕴藉的,但其中也常常是互相补充的。

刚健与柔美是相对的,但常常也是相成的。它们之间常常是互相辅助的,所谓“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就是这个意思。

特别是一首大型作品,刚柔并用,互相烘托,才能把情感更完整、更详尽地体现出来。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和《怒吼吧,黄河》,从其整个气质来说是偏于刚健、开朗的,而《黄水谣》则偏于柔美、悲伤。但就是《黄河船夫曲》中,也有“我们看见了河岸”那一段轻清优美的旋律;《怒吼吧,黄河》是气势逼人的,但其中也有“五千年的民族”那段很出色的沉痛、哀怨的对位。有了这些不同性格的音乐,这两首歌曲的前后更显得有力量了。

本来,客观事物、情感,都是有刚有柔,互相陪衬,才能显出胜境。画论中的“若要黑,多留白;若要白,多用墨”,乍听起来好象道理不大,但它的确有相反相成的效用。

一伙,大发妙论,只要“高、亮、硬”,不要柔美,把一切柔美的东西指为毒草,说什么“越往南越嗲(dia)”,还有什么“十大软歌”的罪名。

其实,软硬、轻重、大小、繁简只是歌曲的一种

属性,它本身不直接等于好坏。歌曲中有像一伙炮制的搞阴谋的“硬歌”,而“软歌”与轻音乐中也有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反封建的作品,有象《黄水谣》那样诉述人民的灾难的杰作。

只要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正确的,气质是健康的,刚健或柔美的风格都能反映人民向上的心思。这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整体,不能偏废,也不应偏废。

二,青年们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对柔美的东西兴趣那么浓厚呢?

年轻人听我说着,有些急了,没等我详尽地引伸演绎就问了上面这一句。

我说:造成这种状况,和一伙在中的倒行逆施是有关系的。

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其觉醒起来,奋勇抗争,出现较多的刚强有力的歌调来唤醒民众,起来求生存,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战途中,我们也创作了不少抒情优美的如《渔光曲》、《延水谣》等作品。就在解放后,也有《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荷花舞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赛里木湖畔起风波》……之类清新柔美的艺术品。

当然,应该看到,这类作品的出现,常常遇到不应有的指责。这类风格的艺术,一直发展不多,开凿不宽、不广,加上一伙的禁止、摧残,乐曲的风格就比较单一。

“”被打倒后,音乐恢复正常发展。这类抒情优美的东西增多了。群众长久未能欣赏这类作品,一旦开放,引起广泛的热爱,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国外的柔美歌曲、歌剧选曲、爱情歌曲、轻音乐,重新被介绍出来,如《晴朗的一天》、《安东尼达罗曼斯》等,也包括《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十大软歌”中《宝贝》、《梭罗河》等也恢复演唱。但同时也有一些香港的“流行歌曲”在传唱。

她听到这里就急忙地说:“你是不是想说,当大家饥不择食的时候……”

我说:是的,有点这意思。正如一个人,长久不让他尝甜的东西,一旦开禁,就觉得格外好吃。有些人,一时失去鉴别力,连《三笑》中的一些非常简单的,甚至低级的歌调,如《打牙牌》之类,都当作宝贝。其实这些歌曲,艺术性是不高的,格调也低,比起《洪湖赤卫队》中的选曲,有天地之别。你看,《三笑》中的小曲,唱几次,就腻味了。

青年人说:“是的,大家现在不大唱了。”

三,关于“流行歌曲”

她知道我刚随独唱独奏小组从香港、澳门演出回来,就提出要我谈一谈对“流行歌曲”的看法。

第6篇

风水解析:大厦立面展现出众多“X”形钢架,这是犯风水禁忌。因为在中国,“X”意味着遭殃,只有在被处决的罪犯名字上才打“X”形的大叉。好在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巧妙地把“X”横向钢梁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变成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的形象,这才过关。从远处看,高耸入云的大厦如一柄寒光四射的尖刀,有许多尖角和刀刃一样的棱线,直剌苍穹。事实也是如此,中银大厦的建成,从客观上代表着新崛起的中国金融力量,加速了大英帝国在香港地区的没落与消失。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风水解析:此楼刚好是在陆家嘴龙脉的正东方,正是风水学上所说“炳泉东架笔”。金融本身由贵金属、黄金等演化而来,属金,而东方属木,克者用材,正是赚钱的好地方。从上海金融区的龙脉走向来看,卷龙留水,水曲必有情。而青龙刀直刃入,金枯水止。一旦在这个水口中间用重金的刀刃形建筑劈开,就会造成风水中的金刃断曲水格局。此大楼建成后,中日两国因一事摩擦不断,当有所警醒。

央视新大楼

风水解析:从风水学来看,这样上重下轻的建筑缺少根基,暗含“上梁不正下梁歪”。此外,屁股太尖,过于锋芒,既没有过度,也没有修补,少了浑圆之感,失火(指大楼尚未建成就突遭一场大火,损失十亿之巨)是必然的。从五行相克相生来说,金生火,火生土,土铸大地,寓意大楼将从尖锐走向浑圆。一场大火之后,一切归于宁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也符合自然法则。

广州中信广场

风水解析:设计者巧妙运用元运的衰旺,打破中国传统以南向为主原则,立北向来达到财旺而运长效果。中信广场所在地北方近临瘦狗岭,远为白云山、南岭系山脉,南面近为体育中小广场,运眺珠江,地势为北高南低。北方有山而南方有水,中信广场如一把“椅子”坐南向北,寓意长运不衰。中信广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广州最高的地标性建筑,随着中信广场的建成,带动了周围写字楼、住宅楼的建设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中信广场为龙头的天河北商业圈,财旺如中天之日。

深圳地王大厦

风水解析:大厦位于深圳市深南大道中部蔡屋围地段。距香港边界约两公里。其势坐东北向西南,风水为“艮山坤向”。故该大厦坐山之命宫为“艮宫”,属风水学“西四宅命宫”。其楼高三百八十余米,合易经卦“三百八十爻”之寓,楼层计八十一层,纳尽卦气,有“九九八十一”之意,收天、地、人三才之气。从风水学论,该地运有一百二十年的运程周期。“七运”之中,旺财为首,吉利为次。

金茂大厦

风水解析:美国设计公司中标后,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不是研究技术问题,而是力求寻找一种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传统风水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国风水在当代超高层建筑的重要性。最终他们选定以西安大雁塔作为构思上海金茂大厦的原型,再次展示了传统风水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美国人又研究了中国另一个最著名的古建筑群――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将金水玉带的吉祥格局巧妙的引申到金茂大厦的形体设计中。今天来看金茂大厦,与外滩融为一体,寓意“一支笔、一本书”,既有“笔岸书香”之意,也暗合了“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尽财富滚滚来”境界。

北京大厦:大观

风水解析:以高192米的写字楼为龙首,三栋国际公寓、一栋七星酒店由南向北依次延伸近700米,呈“三星拱月”之势,昂首摆尾,飞龙在天。411米龙廊之上,共有66根龙柱和66颗“龙头”。六六大顺,财旺人顺。紧临“鸟巢”、水立方西侧,浑然一体。鸟者,飞也;水者,龙之所栖也。

澳门葡京酒店

风水解析:酒店正门一个建成狮子口模样,另一个像虎口,赌客由此进入,如同羊入虎口,万劫难逃。狮乃万兽之王,在风水上有吸财镇邪作用;老虎则是凶猛之物,有守财看屋之用。大多赌客从此两门入,必输无疑。此外,大门有一双大蝙蝠,形象生动,随时会飞扑下来吸人血般,此暗合“出多进少”。屋顶有很多小球及一些大球,其下有一个白色圆形的围边,寓意“大珠小珠落玉盘”,财富永远属于庄家。酒店侧旁有个像雀笼的赌场,寓意入场的每一个赌客即为笼中鸟。其顶部四周有很多类似镰刀状利器,剌向四面八方,意即天下赌客如羔羊,任其宰割尔。

天津津塔

风水解析:大楼位于兴安路北侧,从地理坐标来看,扼京津门户,守海河入口。在此筑一地标建筑,西可吸燕山之紫气,东可以纳黄海之狂澜。正可守基,邪不敢侵。最高的建筑是一栋336.9米高的标志性大楼――津塔,三六九等,尽纳其中矣。津塔呈风帆型,塔基略小,中部稍大,上部逐层收缩,取一帆风顺之寓意,象征天津从此腾飞于渤海之滨。

第7篇

戴蒙德教授是洛杉矶大学的地理学以及生理学教授。《枪炮、病菌与钢铁》于一九九七年发表后即风行全国,旋即获得普利策奖和Phi Beta Kappa奖,并成为很多大学专业和公司上层的必读书,影响巨大。他本人也因此书荣获国家科学奖章。

那么戴蒙德是怎样回答耶利的问题的?简单而言,他放长眼光,跳过有书写记录的人类历史,从几万年前说起。因为他发现,居住在不同大陆的不同民族的未来,其实从一开始就因为各自所在大陆的地理和生态特点的截然不同而“命中注定”了,跟他们的智力或天分毫无关系。

最关键的事件发生在上一次冰川期结束时的一万三千年以前。复杂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先进的技术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等等,跟农业社会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在此以前,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原始的生态环境,靠采摘果实和射猎动物果腹。为了找到足够的食物,人群需要不断地迁移。这种无定居的游牧生活,极大地限制了财富和知识的积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余粮”成为可能,导致人口飞速增长;飞速增长的人口又促使新技术的发明、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商人、士兵、艺术家、政府官员等等),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形成(比如国家和帝国),变为大势所趋。换句话说,农业是现代文明的源头。

但是农业的出现,实质上完全仰仗于自然生态环境中可以培植的植物和可供驯化的动物的存在。作者分析了各大陆原住居民的历史,确信他们都有培育植物和驯化动物的能力和行为,但仔细研究各个大陆的野生动植物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植物都可以被人类培植或驯化,也并不是所有的动植物都能够提供足够的供人类繁衍所需的营养!把这些条件应用到各个大陆人类社会,古代农业最早出现在西亚的所谓“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就不足为奇了。“新月沃地”包括从尼罗河向东北延伸到底格里斯河,向东南伸展至波斯湾,那里有人类培植和驯养的动植物的最早记录:粮食(大麦、小麦),亚麻为棉,家畜(山羊、绵羊、牛)。他们还从临近地区进口了马和驴作为运输工具。总结起来,欧亚大陆一共驯养了十三种大于一百磅的大型动物,而南美只驯化了一种,其他大陆则根本没有。

谈到驯化的困难,作者借用了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来解释。幸福的婚姻需要很多要素都同时满足:性吸引及观念一致。而后者包括财经管理、孩子教育、宗教以及对方家庭的看法等等,不一而足……一个因素不满足的婚姻,往往就不能够维持幸福。野生动物的驯化也是如此。食肉动物需要太多的食物喂养不划算;大象长得太慢也不成;豹子圈养起来就不能生儿育女;熊太凶猛很难驯化;斑马看着跟马很相似,挺有希望,却喜欢咬人,而且咬住就不松口,甚至用绳索套住一匹斑马也是难乎其难的事!羚羊一受惊吓就乱撞;独居动物不可能圈在一起……这么三下五除二,能够驯养成功的动物数目就少得可怜了!事实上只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人类社会大大小小的创造发明,比如农业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并非总是从无到有,“重新发明轮胎”;更多的情形是引进,模仿,再改进。因此,新技术出现后的迅速传播,还受制于地理环境的方便与否以及有没有天然屏障的阻碍。欧亚大陆幅员辽阔,而且东西纵长,气候条件大致类似,这既提供了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作为培植和驯养的原材料,也方便不同的人群往来,交流新思想新技术。相对而言,美洲大陆南北延伸,气候差异巨大,就不利于在一个气候带里成功培植出来的植物或动物被带到另一个气候带存活繁衍。其间,最大的赢家是欧洲,从公元前到公元后的两千年间,地中海地区从中东引进了那里的动物、植物和农业技术,还有字母文字,整个欧洲很快跟进。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使得技术分工,社会复杂化;后者再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些优势最终使得欧洲人率先有了“枪”和“钢铁”,得以征服其他大陆。

农业发展和稠密的人畜共处也会产生新问题,比如微生物(“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只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病菌传染致病和与之接触的人群的免疫机能对病菌的抵抗是“红皇后赛跑”的经典实例。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爱丽丝(小卒过河变皇后)跟红皇后一起当棋子,奇怪的是,她俩拼命地往前跑,却始终待在同一个棋格子里:

“咳,在我们的国家里,”爱丽丝说,仍然喘着气,“你一般都能跑到一个别的什么地方去―如果你跑得很快又跑那么久的话,像咱俩这样。”

“像一个慢人国嘛!”皇后说。“嘿,在这儿,你看,你得竭尽全力跑,才能在同一个地方待住。如果还想去别的地方的话,你起码得把速度加倍!”

这也是病菌和人的免疫机能共同进化的实质,一个敌对的而又相互赖以生存的核竞赛。当“跑得很快”的欧洲人来到新大陆时,他们随身携带的“病菌”,无意之中甚至成了比“枪”和“钢铁”更有力的武器。土著人完全没有相应的免疫机能可以对抗之,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手段能够及时阻止其传播。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转眼便是哀鸿遍野,然后万里无人烟。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大视角长距离,粗线条一般的假设和推理,以及生动的例子,给对人类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近代几百年欧洲在全球的军事和文化的任意扩张,确实让人难以抵抗“人种优劣论”。稍微想想,一边是钢枪铁炮,一边只有大刀长矛;一边是层出不穷的文学艺术音乐佳作,一边只有对“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的仰止。即双方达到的至高境界难分上下,从数量和花样翻新的角度看,却实在没有可比性。这难道不足以证明人种的优劣吗?“不!”戴蒙德教授是坚定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用了无数事例,说明各个民族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其实是相似的、不相上下的。例如,他接触的那些土著人,都ψ约褐茉饣肪车亩植物了如指掌,也都有过试图驯化野生动物和种植粮食的努力。最终人算不如天算,最早的各个大陆定居者别无选择,只能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生存办法,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登陆到澳洲大沙漠的远古亚洲人,就不得不放弃已有的“先进”农业技术,重新拾起长矛射猎为生。

那么,这是否就证明人的智力跟人类发展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按耶利和戴蒙德的观察,平均而言,新几内亚人和欧洲人一样聪明,戴蒙德甚至觉得他的很多新几内亚朋友比白人更聪明。但这就是教授的偏见和个人观察的局限了。放下争论不休的智商问题不提,即使假设当初登陆各大陆的人群智力完全相同,一万三千年不是一个太短暂的时期,无论是对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还是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技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生存挑战的适应,今天的人和老祖宗都不可同日而语,一如与病菌长期竞跑中的免疫系统与从未接触过病菌的免疫系统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也必然拥有因应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具有选择优势的遗传变异的积累。

从可以供人类栽培和驯养的动植物出现,到农业的出现,使得文明的产生变得简单而有序可循,并令人信服。但如此大手笔,自然也会有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读者还可以问,这些野生动植物的存在就足够产生现代文明吗?另外,现代文明到底指的是什么?书里描述的现代文明主要指欧洲的“枪炮和钢铁”,但“欧亚大陆”却是囊括在一起描述的。其早期文明至少包括北非、中东、中国和欧洲,而这些文明现在却处在不尽相同的阶段:欧洲的极大优势和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相对停滞和落后。这是戴蒙德收到的读者反馈中一个主要的质疑点: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征服全球?退回去一千年,中国的技术文化,至少在很多方面,确实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戴蒙德因此单独写了一章,专门讨论中国问题。中国也是最早农业化的地域,虽然考古记载比新月沃地稍晚,但种种证据表明,是从无到有的五大独立起源之一,甚至可能还有南北两个起源地:北方最早种植小米(millet),南方最早种植大米。跟其他地区一样,农业发展后,人口暴增,随之而起的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新发明。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中国就率先有了铸铁技术。除了常常提到的四大发明,中国人还驯化了野猪,学会了养蚕,并首先发明了苹果嫁接工艺,解决了种植果树的巨大难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亚洲各国尤其明显,不仅仅输出了农业技术,还有其独特的文字和文化。中国为什么没有持续领先?戴蒙德教授归咎于大一统对创新的阻碍。据书里的例子,一四三二年(?)新登基的明皇帝明文禁止建造航海船只,使得在其父亲执政时已经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功亏一篑。相对而言,欧洲一直是群雄争锋,彼此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因此更适合技术文化的革新。但这些观点、事例恰恰说明文化制度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已然偏离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8篇

 

 

广州三年,一直就在华师的校园,静默安守,每每念及香港,歆羡里总觉得遥远而陌生。待到离开时,也未曾踏足一往,只偶尔在深圳红树林,隔着那漫长的海岸,在雾气暮色里,投之一瞥而不见。离开了,距离就更加的由近及远。那城、那土地,自九七之后,仍不得亲近。其中的隔阂,在时间、在制度、在观念、在一河之隔的历史变迁。

 

本已淡却的念想,因为去年某项活动申请的机缘,重新萌发。虽然没能获得资格,倒是在匆忙周折里办好了港澳通行证。偶尔检视证件,发现去年的签注快要过期,于是就计划七月去广州的时候,顺路造访,以图见识未曾谋面的香港。

 

参团琐记

 

为方便,不明就里的报团前往。得来的,除了住宿的便省,余下的全是纠结。前此已有游客与导游打架的消息,亲历之后,觉得不打架倒是不正常。定点购物的安排索然寡味,形同地摊一样购买珠宝名表的场景,使得其中的高贵与典雅在喧嚣扰攘里沦落无底。我囊中羞涩,只好闲散围观。不能提前出去,就看着导游如特务盯梢一般在人群里忽左忽右,引颈翘盼。看那份焦虑,估计失望大于希望。更可围观者,在导游一点点撕下伪装的含蓄,那其中包含的恨爱与疏盼,令人哑然。虽然怀抱看热闹的心态,但此中的遭遇,还是郁结于心,归咎于己。思忖再三,以为被愚弄和受诱惑者,不外乎无知与求稳,此间我即不幸沦为后者。生活的路有太多的未知与动荡,于是寄希望一个稳定的前途。殊不知,稳定的前提,须以放弃自由为代价。孰轻孰重,自是个人的权衡,生活的打算。比较而言,而我还是喜欢自由多些。

 

城市印象

 

无论导游的介绍,还是眼见的景观,逼仄狭窄却秩序井然是我对香港最初的印象。大巴在城市穿行,风景大体与广州无异;低矮的店铺和繁体的招牌,又多了些许民国时代老上海的风情。见惯了黄土高原的绵延,就在此发现精致繁华里的小气,但其中也蕴含了这座城市务实有序的优长。

 

经行盘山公路,沿途见识了董建华、李嘉诚的豪宅,绿树青山掩映,面向碧海蓝天,的确是绝佳的居所。在浅水湾下车,晴空下的海水湛蓝,沙滩细软,迅速迎上去,灿烂的阳光夹杂清爽的海风,一下就让心情开阔了许多。头顶的云聚云散而停留的时间短暂,匆匆一瞥,就把一湾蓝水,许多眷恋都留在了身后,只是隔着车窗一路眺望海湾,见它忽而在一个山头出现,忽而在一个拐角隐没。听导游说,张爱玲就是在这里的浅水湾饭店,写出了那一部《倾城之恋》。

 

再到海洋公园。乘坐小火车,抵达山顶,瞧瞧憨态可掬的企鹅,围观水中轻盈的海豹,绕着玻璃水幕仰望或散漫、或迅疾的鱼群穿梭在透过深水的光线丛林之间,就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走马观花的过程里,许多的场馆未及细看,只是获知一个大概的印象,算是来过。快要离开时,望见远处缓缓的白色摩天轮,背景是蓝色的海,青灰的山,飘飞的云,不觉就陶醉其间。

 

接下来的行程,太平山顶看夕阳,紫荆广场拍照片,十足跟团的匆忙。经行里有着诸多的无奈,但是每一分钟的停驻和眺望,总是有短暂的瞬间,让过客如我,发现这座城市的美丽。虽然在小小的比照里,我觉得它总是比不上杭州的安恬温婉。

 

维港晨夕

 

船行海湾,我站在舷窗眺望,林立的高楼迎着夕阳,反射太阳的光芒,明丽灿烂。偶尔有其他游船经过,掀起的波澜向四周荡漾,缓缓地相向而错,各自东西。在维多利亚港,不觉联想到上海的黄埔滩,以及广州的珠江岸。江海之间,一样的霓虹绚烂,一样的承载了中国近代的历史烽烟。老大的晚晴帝国,就是在这里,屈辱起步,历百年而追梦,常寻路于东西,惜乎至今而未成。那时光不停,那海水不息,流过了多少的光荣与梦想,哀婉与感叹?

 

晚上在尖沙咀住下,百无聊赖,于是一个人出门,在附近走走。漫无方向里,看到重庆大厦的霓虹灯,就惊异怎么来到了这里,对于之前的新闻,依然心有余悸。继续往前,与公车站点候车的队伍擦身而过。穿行在曲折的地下通道,时不时注意下店铺的标牌,以免回来时摸不清方向。经过香港艺术馆,看到去往星光大道的路牌,转过一个拐角,就不期而遇了维港的夜景。中银大厦在如刃白光的剪影里几何呈现,远近的霓虹辉映香江。那片绚烂,彰显着她的自信与繁荣。一瞥之间,就有了邂逅的欣然。光影的交织,予我一个华贵的香港。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起床,赶去维港看日出。出门尚早,海天灰蒙,顺着星光大道,遥望对岸港岛,渐渐地等到东方的曙光。海面零星散布几艘木船,在现代建筑的映衬下,似乎其中就蕴含着历史与当下的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关联。有海鸥从水面飞过,为宁静的画面增添几许生机,飞近又离远。第一束的光芒,在如此的守候里撒在海面上,一轮朝阳从远山高楼的罅隙里显露温暖灿烂的小样,透亮可人,看到就觉得欢喜。霞光满天际,云朵却显出淡墨色,对比异常的鲜明。木船上晨作的船家,忙忙碌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由东向西,阳光洒在港岛密布的高楼大厦,玻璃墙面反射的光芒,覆盖着这座尚未苏醒的城市。

 

转身离开时,一抹清云,环绕于高楼之上,底下是深蓝的海,过往的船。就是这天地一处,承载了许多的历史变迁,世事沧桑。耳闻但未亲睹时,她是如此熟悉,却又那么陌生。她身负耻辱,又引领潮流;她血脉系于内地,而心思归乎外洋。她,矛盾地在这里纠结百余年;我,浅淡地在此凝望这一刻。

 

九龙漫步

 

脱离了团队,就有了独自行走的自由。预先比照地图,查询地铁,决定从尖沙咀走到旺角。笔直的弥敦道延伸,我背着行囊,独自走在清晨的九龙,路边的榕树,撑开一片绿荫,行人三三两两,城市的气息迎面而来。沿途可以看到清真寺、九龙公园、礼拜堂,还有港澳救世军总部等等。走马观花的浏览,有一些熟悉,更多的是陌生。偶尔看到“甘肃街”的路牌,就有了亲切的归属。

 

经过九龙政府合署,香港邮政、渠务署、教育局、运输署等八个部门就蜷缩在一栋楼,普普通通,默然无识。谦逊退让里,可以想见亲民平易的作风。近旁就是九龙中央邮政局,等到九点半准时开门,我进到柜台,请职员给我将不同面额的邮票各售一张。如此的请求略显突兀,他欣然为之,并在知道我想投递明信片时问我是否多加一元八角面额的邮票一张,行止得宜,让人觉得舒服。

 

双层巴士不时穿梭,看起来显得高大。将近十点,沿街的店铺许多尚未营业,路过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也是须等到十一点才要开门,只好作罢,继续向前。下一站,就是旺角了。

 

旺角书店

 

未到之前,特意查询了香港书店。行程仓促,与诚品无缘,就乘便选择书店聚集的旺角,作为寻书觅籍的驻站。待到走进,花花绿绿的书店招牌,夹杂着各种牌匾之间,除了商务的一间临近街面,其他几乎都在二楼。顺着狭窄的楼道进入,逼仄窄狭,顿时觉得香港书店运作之艰难。去时尚早,于是就把西洋菜街来回走遍,看招牌,寻店面,等待营业时间。

 

沿路的书店招牌,最多“买卖中学新旧课本”的宣传,商务印书馆店面一楼也开辟为教科书专柜,可知此业兴盛,学校教育也是港人所重。念及巴士巨幅的辅导班广告,重教成才总是两地共通的传统。其中的几家,尚书房专售国内书刊杂志,我自然不必舍近求远;间隔相近的两家,灵风书社基本以宗教书籍为主,香山学社则汇集了国内地方志略和香港乡土文献,很有一番特色。我最推重者,当是田园书屋。推门而入,虽然空间不大,但明亮整洁,从烈日下走到书店中,一下清爽了许多。陈列的书籍,分门别类,文学艺术、社会时政,还有较高的折扣,符合我的想望。章诒和《最后的贵族》,之前看过电子版,拿起牛津版,手上的厚重连着心底的轻松,因为一个无删节的版本,因为一种无限制的阅读。其他种种,有的《改革历程》、高华的《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以前的耳闻,变作抚页而观的欣喜。本打算多买几本,想到过关可能的麻烦,以及需要的急缓,只是收入了高华先生的著作,以得其书,而念其人。

 

中大即行

 

从旺角东搭乘地铁至大学站,就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喜欢读钱穆先生的著作,知道作为中大组成部分的新亚书院就是先生创办,自是仰慕里多了一份亲切。并且,有刘璐学妹在此就读,料想可以是一位好的向导,可惜时机不恰,余下擦肩而过的遗憾。

 

走出地铁,就看到树立校园中的一座雕像,怀抱书籍,手持火炬。近前端详,旁边斑驳木牌上张贴破损的介绍,一边的文字撕去若干,断续仍然可知梗概。原来这就是“新民主女神像”。不必说其中的政治权衡,之前的纷扰争取,此刻的卓然独立,会呈现一个有精神的大学。这种理念,有历史同情之奠基,有普适价值的汇入。静默落寂里,想到我在的浙大,想到风雨中行的竺像,想到之前的校长风波……南北相隔,但总有精神各自呼应,区别只在有的快些,有的慢点。

 

访友不遇,只好信步随行。背着行囊爬坡,充分感受了在山上的中大。经过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康本国际学术园、中大建筑学院,走走停停,对其就有了大概的印象。校园的建筑趋新,外部的空间格调也与内地的大学城无异。在地盘有限的香港,它也没有浙大紫金港校区的那般大气,但它就这样成长为亚洲大学的标杆,其中的缘由,自是值得我们深思。看到路灯柱上挂着中大五十年校庆的招贴,更让我感慨于它的年轻,叹服于它的成就。

 

顺着校园绿道拾级而下,不经意就看到大学书店。推门而入,优雅的布局和着偏暖的色调,让我在这个陌生的校园发现一处归所,一如在扰攘的旺角寄身静默的楼上书店,完全就消除了隔阂与陌生,而在字里行间获致久违的聚首。仓促里不容细读,瞥见柯文的《历史三调》,内地的书店已不见其踪,欣然买下,心里暗想,这也算是一种“出口转内销”。同样的还有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在中大校园买到曾为中大校长的金先生反思大学的著作,也是值得。最后一本董桥的《这一代的事》,还是很久前与鲜峰谈起那篇内地鲜见的《马克思先生论香港一九九七》留下的印象,于是就打算买回去和他分飨。其实,与每本书的结缘,都会是一个传奇,亦是一种邂逅。

 

偶尔翻读,就看到金耀基从海德堡致董桥的一段话: “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哪里了!”恰好,可以形容我眼见心思里的中大。

 

回返罗湖

 

第9篇

亚太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

中国城市旅游杂志社

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

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

中华口碑中心CPPC

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及联合研究评价课题组

二、支持机构: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国家形象与地方形象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三、媒体:

《中国城市旅游》杂志

中国城市旅游网www.ZClCSlyw.com

四、说明:

(一)、2011年7月,本课题联合主持机构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国家形象与地方形象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共同召开中国国土避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座谈会,确定本课题由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形象与地方形象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给予研究经费公益资助,成果总榜名修订为“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联合课题组名称更改为“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及联合研究评价课题组”。

(二)、本课题连续八届的中外避暑旅游资源禀赋调研纪录,将全部以合作交流形式提供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形象与地方形象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国土避暑气候资源禀赋优势区域、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深化研究的参考。

(三)、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及联合研究评价课题,从2004至2011年,已八个年度成果。对中国与全球避暑旅游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局之年,本课题将继续加强避暑旅游优势资源地的中外比较研究,加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避暑名山在海内外的创新传播,继续为中外旅游者提供避暑出行参考,亦期望有关研究成果能对促进中国避暑生态气候优势资源功能区系统、细化、深化研究、选择与规划,促进避暑生态旅游、避暑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与补益。

(四)、本届听取多方专家意见,确定对原“避暑旅游城市”八项基本指标修订为:

1、具有特色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优势;

2、具有夏季热月避暑型气温、日照、紫外线、风力、雨量、空气湿度、空气质量、高负离子量、避晒等综合气候环境舒适度优势;

3、植被覆盖率与土地绿化率较高、沙尘气象影响较小、消暑休闲环境较好;

4、主要水系水体水质较好或综合治理成效较明显、公众与旅游者可获得较好亲水感受;

5、旅游吸引物与品牌塑造、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市场组织实效明显,重视通过规划与投入发展避暑生态旅游与避暑生态经济;

6、生态环境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育较好;

7、生产生活与旅游休闲追求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重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省地,高效利用土地空间,倡导低碳出行与低碳生活;

8、中外旅游者通过亲身感受对当地夏季旅游舒适度给予较好口碑赞许。

(五)、本届确定对“全球避暑名城”评价增设:

1、国际旅游开放度;

2、国际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备度;

3、国际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旅游者口碑赞许度”等考量条件,要求属于口碑及评价证明是海外旅游者避暑出行走进中国、中国旅游者避暑出行走向海外的优选目的地。

对于全球避暑旅游名城榜,本课题的目标是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努力调研、悉心保护、合理利用全球各地的避暑生态气候资源,尽力促进其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旅游度假休闲。

(六)、本届确定对“避暑名山”在继续执行原“地域文化系统的特色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暑气候系统的优越性、山地旅游资源的可塑性”等四个方面考量条件基础上,增设“四可”即可到达性、可进入性、可观览性、可休闲性,“六亲”即亲山、亲水、亲林、亲绿、亲氧、亲凉,

“六宜”即宜游、宜憩、宜攀、宜赏、宜摄、宜保(保护)等考量条件。

(七)、同时,本届继续参考应用“贵阳指数”

(城市避暑旅游评价体系)、

“阿西里西指数”

(山地避暑旅游评价体系),合作研究新的低碳生态避暑人居评价体系。

(八)、中国避暑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省区,大都比较重视全球气候变化视阈下的避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立足全球生态安全,加紧了低碳绿色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系统建设与国际合作,更加凸显区域黄金避暑旅游带、城市群、名山群之强劲之势。联合课题组通过2010年7月一2011年7月口碑随机访问、网络普遍调查、实地抽样体验、专家复合评鉴、指标终审考量等既定流程,最终完成第八届(2011)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评价排名。

2011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TOP50)

01、避暑之都――贵阳市

02、国际春城――昆明市

03、柔软时光――丽江市

04、夏日圣地――哈尔滨市

05、海天送爽――青岛市

06、昆仑夏都――西宁市

07、山海仙邦――烟台市

08、浪漫海角――大连市

09、紫塞皇苑――承德市

10、河清海晏――秦皇岛市

11、丝路夏宫――兰州市

12、徽学地标――黄山市

13、凉都秘境――六盘水市

14、幸福海岸――威海市

15、洞天湖地――毕节地区

16、水电新都――昭通市

17、风花雪月――大理州

18、丝路花域――阿勒泰地区

19、和熙龙城――太原市

20、鸭绿先知――丹东市

21、云水仙渊――玉溪市

22、清凉坝上――张家口市

23、北国之春――长春市

24、心中日月――迪庆州

25、歌海舞乡――鄂尔多斯

26、宜居爨府――曲靖市

27、爽然和顺――晋中市

28、大香巴拉――甘南州

29、碳汇林都――伊春市

30、雄瀑飞虹――安顺市

31、茶马首府――普洱市

32、碧野千河――呼伦贝尔市

33、动感海韵――日照市

34、藏羌秘境――阿坝州

35、万峰竞美――黔西南州

36、好花永红――黔南州

37、翡黄翠绿――保山市

38、雅字三绝――雅安市

39、雅雨邛月――凉山州

40、康定情乡――甘孜地区

41、太阳宝座――林芝地区

42、美丽江城――吉林市

43、船歌迎曦――佳木斯市

44、红土彝乡――楚雄州

45、圣水神泉――兴安盟

46、天堂草原――锡林浩特市

47、神州北极――大兴安岭地区

48、阿佤新歌――临沧市

49、北疆商关――双鸭山市

50、林海镜泊――牡丹江市

2011中国避暑名山榜(TOP100)

01、万尊显通――山西忻州市五台山

02、报国无尘――四川乐山市峨眉山

03、神峰迎日――安徽黄山市黄山

04、炎凉已忘――河南信阳市鸡公山

05、晨春夜秋――浙江天目山暨莫干山

(莫干山属于天目山余脉之主峰)

06、天下奇秀――江西九江市庐山

07、国山之首――山东泰安市泰山

08、中央龙脉――陕西秦岭太白山

09、岸然道貌――湖北十堰市武当山

10、浮屠7石――贵州铜仁地区梵净山

11、白龙弄玉――云南丽江市玉龙雪山

12、华首放光――云南大理州鸡足山

13、阿西里西――贵州毕节韭菜坪

14、木阿落白――云南昆明市轿子雪山

15、登东小鲁――山东临沂蒙山

16、浙中凉界――浙江金华市金华山

17、世界鹤乡――云南昭通市乌蒙山大山包

18、云天雾海――台湾嘉义市阿里山

19、烟雨皋兰――甘肃兰州市皋兰山

20、孝悌之标――陕西西安市秦岭王顺山

21、珠水神源――云南曲靖马雄山

22、清凉步道――台北阳明山

23、包蕴万机――福建武夷山

24、欢喜道场――浙江奉化市雪窦山

25、九九龙潭――云南丽江市老君山

26、粤西首峰――广东肇庆市怀集新岗大稠顶

27、绿海百珍――吉林长白山

28、十三太子――云南德钦县梅里雪山

29、浩然在胸――台湾玉山

30、双峰捧月――山西晋城珏山

31、座势久远――山西大同市浑源县恒山

32、炎暑消遁――四川成都大邑县西岭雪山

33、道法兹出――江西鹰潭市龙虎山

34、鸡鸣三省――河南商城黄柏山

35、金莲野樱――北京密云一河北兴隆雾灵山

36、有仙则灵――湖北咸宁九宫山

37、峰中三玉――江西玉山一德兴三清山

38、矾峰霁雪――北京门头沟区一河北怀来灵山

39、西域圣境――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博格达峰

40、精神徽标――山西大寨虎头山

41、镇山海岳――山东潍坊沂山

42、飞泉送凉――安徽池州市九华山

43、地貌标本――安徽休宁县齐云山

44、紫檀卧鲵――贵州黔南三都县尧人山

45、山海画屏――四川西昌邛海泸山

46、气壮楚汉――湖北大洪山

47、悬天玉瀑――河南焦作云台山

48、重拾远古――湖北大巴山神农顶

49、青青自在――内蒙赤峰市大青山

50、太白故里――湖北孝感市白兆山

51、一派仙风――四川成都青城山

52、原始老古――滇西高黎贡山

53、生命宝库――云南屏边大围山

54、桃源至深――重庆酉阳金银山

55、京铜古道――云南会泽牯牛寨山

56、七美留簪――湖南浏阳大围山

57、不啸亦威――黑龙江海林威虎山

58、鬼谷谈兵――北京密云云蒙山

59、大翮飞书――北京延庆县海坨山

60、云衫绿屏――宁夏银川贺兰山

61、碧海万璞――河北秦皇岛市青龙县都山

62、红都绿国――江西井冈山

63、藏传圣地――四川稻城三神山

64、超凡脱俗――河北邢台市紫金山

65、大禹祭天――四川邛崃市天台山

66、灵光黯聚――河北张家口市小五台山

67、梵音重地――辽宁锦州市北普陀山

68、弃轿换马――青海湟源县日月山

69、富氧之仓――河北涞源县白石山

70、二乔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

71、万古霍岳――山西太岳山

72、翡翠万锥――黔西南兴义万峰林

73、龙脉显通――甘肃平凉市崆峒山

74、辰光先睹――山东日照太阳山

75、耕云播雨――黔东南施秉县云台山

76、华北屋脊――山西左权县北天池山

77、品茶论经――四川雅安蒙顶山

78、花陀旭望――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

79、爽朗一方――福建泉州市清源山

80、三河并流――河南洛阳白云山

81、嘉陵之母――甘肃小陇山

82、佛道共谐――四川洪雅县瓦屋山

83、鸟鸣山幽――湖南永州市阳明山

84、天下铁骑――甘肃山丹县焉支山

85、别有洞天――湖南宜章县莽山

86、一登驰怀――安徽滁州市琅琊山

87、琼台华顶――浙江台州市天台山

88、百里玫瑰――北京门头沟区―昌平区妙峰山

89、雄奇大器――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苍岩山

90、万松之宗――天津蓟县盘山

91、关山清凉――北京密云县云峰山

92、雄关如铁――贵州遵义大娄山

93、全真宗奉――山东省烟台市昆嵛山

94、诗画苗疆――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

95、通天之举――山东日照市五莲山

96、秦巴古栈――四川广元市曾家山

97、天鹅之腹――黑龙江山河屯林业局 张广才岭凤凰山

98、纳凉至胜――河北平山县驼梁山

99、帝子乘风――湖南宁远县九嶷山

100、神书天授――河南新乡九莲山

2011全球避暑旅游名城榜(TOP100)

01、世界夏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

02、美泉夜曲――奥地利/维也纳(Vienna)

03、地球北都――冰岛/雷克雅未(Reykjavik)

04、悠扬风笛――英国/爱丁堡(Edinburgh)

05、情牵丝路――意大利/科莫(Como)

06、爽爽山城――中国/贵阳(Gulyang)

07、贵族诗意――瑞士/卢塞恩(Lucerne)

08、南亚之门――中国/昆明(Kunmlng)

09、静美如闺――芬兰/赫尔辛基(Helslnkl)

10、欧洲桅杆――荷兰/鹿特丹(R0tterdam)

11、东瀛屋脊――日本/长野(Changye)

12、温泉岁月――意大利/蒙特卡蒂尼(Hontecatini)

13、满城书香――新西兰/达尼丁(Dunedin)

14、清凉墨府――澳大利亚/墨尔本(Helbourne)

15、生活摇篮――中国/丽江(lijiang)

16、森林之都――俄罗斯/莫斯科(HOSCOW)

17、百般品味――加拿大/渥太华(Ottawa)

18、夏日圣地――中国/哈尔滨(Harbin)

19、魅在横丁――日本/札幌(Sapporo)

20、豪宅之最――黑山/布德瓦(Budva)

21、海州蝶恋――美国/夏威夷檀香山(Hawall)

22、浪漫天赋――法国/巴黎(Parls)

23、淡啤蓝调――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Belfast)

24、雪藏圣城――智利/圣地亚哥(Santlago)

25、快乐花街――比利时/布鲁塞尔(BRUSSELS)

26、非洲之巅――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Addls Ababa)

27、玫瑰美女――泰国/清迈(Qingman)

28、夏令美港――英国/朴茨茅斯(Portsmouth)

29、珍宝千藏――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

30、百水千桥――荷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31、海天送爽――中国/青岛市(qingdao)

32、城在花间――新西兰/基督城(克赖斯特彻奇) (christchurch)

33、消夏乐土――中国/西宁(xining)

34、午夜太阳――挪威/特罗姆瑟(Tromso)

35、石街慢履――瑞典/斯德哥尔摩(Stockho]m)

36、蜜月梦乡――印度/斯利那加(SRINAGAR)

37、帆船总部――新西兰/奥克兰(Auckland)

38、四时怀春――加拿大/温哥华(Vancouver)

39、东西合璧――波黑/萨拉热窝(Sarajevo)

40、千岁百塔――捷克/布拉格(Prague)

41、伟人摇篮――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

42、古堡奇情――爱尔兰/都柏林(Dublln)

43、天上国都――厄瓜多尔/基多(City of Qulto)

44、会展之母――德国/莱比锡(LeiDzig)

45、全球舞台――瑞士/日内瓦(Geneva)

46、世遗之城――法国/里昂(Lyon)

47、郁金香城――德国/慕尼黑(munich)

48、海员之家――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海参崴)

49、全球大岛――丹麦/格陵兰努克(NUUK)

50、龙桥飞天――斯洛文尼亚/卢布尔亚那(Ljubljana)

51、南美之钻――哥伦比亚/圣菲波哥大(Bogota)

52、冲浪观豚――澳大利亚/拜伦角(Cape Byron)

53、南亚净土――不丹/廷布(ThlmDhu)

54、和平地标――玻利维亚/拉巴斯(La Paz)

55、香槟情致――英国/曼彻斯特(Hanchester)

56、欧元中心――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

57、细雨峡湾――挪威/卑尔根(Bergen)

58、苹果之都――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A1ma-ata)

59、第十三泉――捷克/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

60、乌东之端――乌拉圭/埃斯特角城(Punta del Este)

61、醉在角城――南非/开普敦(CaDe Town)

62、蜜月行宫――越南/大叻(Dalat)

63、蓝色狮子――爱沙尼亚/塔林(Tallinn)

64、茵河虹桥――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ilnsbrucK)

65、印加故都――秘鲁/库斯科(Cusco)

66、天鹅故乡――澳大利亚/珀斯(PERTH)

67、修学摇篮――乌克兰/辛菲罗波尔(S1mferopol)

68、雪山陡街――哥伦比亚/马尼萨莱斯(Hanlzales)

69、红茶之乡――斯里兰卡/努瓦拉埃利亚(Nuwalaellya)

70、赤道凉山――卢旺达/基加利(klgall)

71、绿满百礁――斐济/苏瓦(Suva)

72、世界滋味――德国/汉堡(hamburg)

73、南欧之星――保加利亚/索菲亚(Sophla)

74、红土中央――秘鲁/卡哈马卡(Cajamarca)

75、交易之镇――白俄罗斯/明斯克(H1nskaja)

76、清新爪哇――印度尼西亚/万隆(Bandung)

77、红土石城――津巴布韦/哈拉雷(Harare)

78、琥珀王国――波兰/但斯克(Gdansk)

79、东非瑰宝――肯尼亚/内罗毕(Nalrobl)

80、烟草帝国――马拉维/姆祖祖(HZUZU)

81、温萨宝石――哥伦比亚/通哈(Tunja)

82、羊皮传奇――亚美利亚/埃里温(Yerevan,Thtdfy)

83、斑斓海陆――阿尔及利亚/安纳巴(Allnaba)

84、红城绿国――朝鲜/平壤(Pyongyang)

85、王者离宫――巴基斯坦/穆里(H urree)

86、珊瑚岛国――马尔代夫/马累(Ha]e)

87、万裸竞美――斯威士兰/姆巴巴内(Hbabane)

88、好客海滨――爱尔兰/高威(Galway)

89、土地尽头――法国/布雷斯特(Brest)

90、飞轮奶酪――荷兰/豪达(Gouda)

91、狐猴家园――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Antananarlvo)

92、科学之光――俄罗斯/新西伯利亚(NOVOSlblrsk)

93、马茶古道――马来西亚/金马伦(Cameron H1gh]ands)

94、南陆边城――阿根廷/乌斯怀亚(Ushuala)

95、五洲航标――美国/安克雷奇,阿拉斯加(South Central Alaska)

96、考究生活――匈牙利/修普伦(Sopron)

97、木宅大观――智利/蒙特港(Puerto Hontt)

98、童话海滩――莫桑比克/马普托(HaDuto)

第10篇

一、唱机的留声原理与中国音乐文化采录

19世纪中叶之后,美、英、德、法、俄、日等国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过工业生产空前增长期,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慑于这些资本帝国殖民扩张的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变被动为主动,采纳魏源等近代启蒙学者“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等西学为用的主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学习和适应西方现代文明。19世纪末,国人有幸初见留声装置。

1892年(光绪十八年)6月13日,时任中国驻英、法、意、比(比利时)公使的薛福成也在日记中记述:“近又有美国人爱迪生者,制成纳音器,开其机轴,装以蜡筒,一人口向皮带语之,则声留蜡筒上”[2]。

当中国城市中出现留声机器的时候,商驻上海的丰泰洋行就尝试引进薛福臣提到的这种爱迪生发明的圆筒留声唱机。1877年,爱迪生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社公开演示了他的第一台实用型留声机——圆筒式留声机——即录即播的功能,轰动世界。这是人类技术史上对声音留存再现无数设想后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自此,更多的发明家投入到声音再现产品的研制中。1887年,一位名叫埃米尔·伯林纳(Emil Berliner)的德裔美国人申请了横向记录圆盘式唱机的专利。虽然这种圆盘唱机只能通过预先灌录母盘的方法复制唱片,无法即时录音,但体积更加小巧轻便,唱片的大批量生产使留声技术产业化成为可能。

1.声音记录原理

八音盒通过发条带动轮轴制动旋转,拨动长短不同、位置不同的撞针来重现高低乐声,展示出最初级的留声原理。留声机技术则是利用了机械式采集及解读声音微振动波的方法。通过功率放大器上的收音薄膜收集声波振幅和振速,通过连接薄膜的唱针在蜡筒或蜡盘上留下高低错落的凹槽,这样就把声音的振动轨迹“记录”下来了。

这模子看来的确有些古怪。在一个木底上有一个金属干,干身上有一条线路(像一个平螺丝),一端有个摇手,这金属干能在一 个金属的鼓型里穿行,鼓面上刻着螺旋形的槽。鼓的两面装两个小管子,在管子的内一端各张着一张纸制薄膜。两薄膜的中间各有一个尖钢针。[3]

当机械带动唱针在凹槽上走动的时候,通过功率放大器再将声音的振动播放出来,以达到声音的再现。(图一)

这仅仅是一个原声录音原理的简单解释,当唱片在市民音乐娱乐市场大行其道的时候,各个唱机唱片公司为了获得唱片声响的清晰度以及最接近原声的效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收音技术经验与独特的秘诀,收音所需设备也不尽相同。当然,这一切是各唱片公司的商业机密,公司收音部和机械部的设计和工作流程一般是不能让外人参观的。

凡收音须有一特别的收音室。将室内外分隔成两部。外面是收音部。(见图二)内面是机械部。通常的收音部,长约二十尺,宽约十四尺,高十八至二十尺(也有高只十二尺而能得极好的效果的)。室内的壁角,宜略带圆凹形。因恐方角有碍音波的连续。壁上装有喇叭。喇叭材料最好不用金属。若是金属的务须格外注意。因为由这金属振动所起尖音,很会伤片子的音味,成为一种怪难听的音响(有用布片裹住喇叭以防这种弊病的)。所以最好是用厚纸等材料做喇叭。此外还装有红色电灯泡(或用指示灯),以表示时间的经过及收音的起讫。

壁后的机械部装有收音机械是重要的秘密关键。用壁隔开的目的,其一是令各种音波都由喇叭口中收进来。其他就是便于掩藏这秘密关键。收音机械的装置,大抵是将蜡片平放在中央。发动机是利用重锤(weight)的压力(或用电力,当时有极个别的唱片公司刚刚引入电力技术用以录音机械),装有正确的齿轮与完全的整速器,令蜡片依一定的速度旋转(每分钟平均约八十转)。片上放有特种的记音针。将由喇叭传来的声音的变化,在蜡片面上,刻成涡状的音纹……。这机械部的温度需在华氏七十度以上。温度若低,蜡不会软,不便刻记音纹,但也要看蜡的性质如何。有一种特别配制的蜡,即无加温的必要。在物克多公司,有时似用这特种的蜡。[4]

这段颇为珍贵的资料非常详尽地记述下当时原声录音技术和唱片制作工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从圆凹形的房间壁角,纸质的喇叭以及蜡片制作所需温度等细节来看,在原声录音时期的唱片灌制都是严格依照音响学原理进行科学操作的。

2.中国音乐文化资料的采录

20世纪初,中国传统音乐如戏曲、器乐的即时采录主要通过圆筒唱机。虽然从市场的推广和销售的发展情况来看,最终是唱片机占了上风,但是圆筒唱机可以即时存声放声的重现功能在早期录音功能阶段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采集、保存、交流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西方民俗学家和文化学者在中国笔录民歌,将中国民歌作品介绍到西方。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学者、传教士利用记声器具采集中国民间音乐和歌曲,使中国民间音乐形态的传播有了原声原貌的表现。

今知有比利时天主教神父万·欧斯特(Joseph van Oost,中文姓名是彭嵩寿,1877—1939)于1902年被派到中国内蒙古地区传教。欧斯特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当他到达中国以后,于1912年以前到达鄂尔多斯(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地区收集民歌并记谱,除以法文记录汉语方言语音,以法文意译外,并附有录音唱筒(绝大部分今已不存)。[5]

当时的录音唱筒现如今大多已不存在,但欧斯特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民俗学研究者,能将中国民间歌曲用法文谐音记录,并且还能有意识地将歌曲原态用留声筒采录。这种对文化记录、整理和对留声技术功能利用的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比较音乐学奠基人王光祈的记录说:“德人飞侠(又译费舍尔,E·Fischer)君,一九九年之博士论文,题为中国音乐之研究,曾载于国际音乐会杂志第十二卷。其材料系取于柏林大学留音机片部,所藏中国音乐片子。”[6]飞侠“取于柏林大学留音机片部”的录音资料中,就有奥地利学者荷尔波斯特(Hornbostel)与上海同济大学生物学教授德国人鲍伊斯-雷芒(Marie du Bois—Reymond)的夫人合作采集的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国城市器乐作品和庙堂音乐。

当一九O八年左右,上海同济大学生物学教授,德人谛普氏(又译鲍伊斯-雷芒,Du Bois-Reymond)偕其夫人,寓居沪滨。其夫人性喜音乐,常将在华所听调子录下,寄回德国。事为柏林大学比较音乐学教授,奥人荷尔波斯特氏(Hornbostel)所闻,乃寄采音机器一架(现在每架价值一百马克左右,其采法甚为简易,人人皆可为之)到沪,嘱其采制。于是谛普夫人遂代为采制百余片。今春余曾往晤夫人,询其当时采制手续,据云:或者邀请中国音乐名手,在家演奏,与以若干酬金。或者前赴各处庙堂,听僧道奏乐,将其采下。惟七弦奏之音太低,不能采上片子云云。[7]

因为荷尔波斯特们对中国音乐形态和风格的关注,以及对留声技术产品录音功能的及时开发和利用,及时地将各民族音乐文化原声留存,以备历史记忆完全再现的行为,为后来民族间、国家间音乐比较研究工作储备了珍贵的有源声音资料。

因此,王光祈对留声机的采音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针对国乐非但不能“古典、罗曼、印象、表现各种主义”,且连“制谱”都无从入手的现状,提出三条改革意见。其一,国内要建立音乐美学研究的学科;其二,要广泛搜集国内音乐资料并进行整理;其三,要统一国乐的乐制、律制。在第二条中他大力推介使用留声机留存民歌资料的方法:

用“自备留音片采音机”一架,旅行各省,遇有民歌,即将其制成片子。然后再由片子,录成五线谱。此种采音机,价值不贵,手续简单。西洋研究“比较音乐学”者多用之。[8]

此外,一些中国的戏迷票友也非常中意此物:

清末民初,此器显然已引进了中华。连小小的南通州(今江苏通州市),当年居然也有一些昆曲迷,用它来录、放自己的演唱。

可见有录音功能的留声机除了被研究音乐文化的学者们及时发现其留声价值、媒质价值并有效利用外,也开始显现这种器物可以聚拢文化受众族群的力量,从而也显示出留声技术在文化保护、传承、交流等方面的价值。

二、市民娱乐需求与戏曲留声

20世纪初留声技术产品能走进中国市民家庭的主要原因是留声机器的放声功能。唱盘机(图三)体积较小,形似家具,移动方便,而且每部机器盒中都可携带几张唱片,这些特点使作为家庭娱乐和装饰的唱盘机在未来留声市场上才有了普及的可能。唱盘机的制动由时钟的发条装置完成,内部的发条装置与外部的手柄连接,当手柄摇动,就如同给钟表上了弦,再把唱针放在旋转的唱片上,声音就会通过扩音喇叭传出。作为流通商品,留声技术的放音效果实际上起到更容易推广的效果。

1.留声机的娱乐功能

一切文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和工具,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玩意儿”的性质,即娱乐的功能。直到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音乐百科词典》和英国有名的《钱伯斯词典》,还把唱机这东西释为“一种玩意儿”。但是,在中国人的词典里,“玩意儿”并不带有轻视和贬斥的意思,很多事物都可以归到“玩意儿”的行列里,这种称谓甚至夹杂着倾羡和赞叹的情感。像唱机这样能将隔时空的声音重新再现的媒介,无论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其技术形态都给人带来“新奇异”的感受。在这种“新奇异”感受的刺激下,留声技术产品的娱乐功能便呼之欲出了。

在清末有一张“著名”的老唱片叫做《洋人大笑》——“在轻音乐伴奏声中,从头到尾是一阵阵洋人的谈笑之声,七嘴八舌,嘻嘻哈哈,笑得越来越凶。最后的,是一阵似乎肚肠也笑断了的哄堂绝倒……。当年,不论城乡(富裕)人家,办喜事,一个少不了的助兴节目,即是翻来复去放这张《洋人大笑》。”[9]

简单、反复的信息,可以令人不假思索、不费脑筋接受并使情绪愉悦,让留声机最初因逗笑功能成为可流通的产品。

留声机20世纪初在中国是个新鲜玩意儿,北京人把留声机叫话匣子。放话匣子当时是走街串巷的娱乐行当;放话匣子的背着唱机和唱片在胡同里吆喝,谁家要听他就打开话匣子给放。一般多是逢年过节,或者有喜庆事请放话匣子的;有的店铺开张或促销为招徕顾客也大放话匣子,可见当时听话匣子也挺吸引人的。[10]

因为留声产品最初产量极低,价格也不是一般市民家庭能够问津的,所以,架构在留声传播上的音乐文化功能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无论是富裕家庭中出现的“奢侈品”留声机也好,还是街头巷尾的流动“点唱机”也好,它展示的最主要魅力还是科技的奇迹——声音的重现。

根据现存唱片资料可见,“20年代以前录制的唱片,内容几乎都是戏曲和曲艺。”[11]最先在中国城市流通起来的唱片,基本收录的都是些市民耳熟能详的戏曲唱段和曲艺小品,这也与早期唱片与唱筒的录音时长有关。这些早期的戏曲和曲艺唱片,虽然掺杂着封建糟粕,但其主要功绩在于传播和保存了当时传统与新创剧目中的精华,让更多的民众聆听到了中国艺术家的录音传声。

2.早期戏曲唱片

美国人弗雷德·盖斯伯格(Fred Gaisberg,又译为弗瑞德·盖斯堡)受胜利留声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c Company)派遣,于1902年走遍亚洲,制作了一千七百张以上的“原土”音乐唱片。1901年10月,唱盘机的发明者埃米尔·伯林纳(Emil Berliner)与约翰逊(E,R,Johnson)合作,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坎顿成立了胜利留声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c Company,也就是RCA的前身)之后,将唱盘机及唱片的生产中心迁移到美国。胜利留声机公司实验室的录音及重放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03年3月18日,盖斯伯格到达上海,灌录了中国首张唱片——孙菊仙的《捉放曹》。他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十八日,星期三,我们灌录首批唱片。连同乐师约十五名中国人到来,其中一人灌唱时,出尽了全身力气来嘶叫……两曲过后,她的喉咙已沙哑……音乐像是拚命的敲锣打鼓。”[12]这次录音给盖斯伯格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存世的《捉放曹》唱片和盖斯伯格的上海手记,似乎可证孙菊仙是“中国留声”第一人,但胜利公司早年冒牌赝品比较多,再加上孙菊仙本人“每逢大家唱戏录音时(任君备有特别的留声机一座,蜡筒比较大,录音时间能达到三分钟左右),孙从来不肯参加,即使请他随便来一二句,也坚决回绝不干。由此可知,孙不但不肯灌唱片,连蜡筒也是不肯灌的。”而且“那次录音所邀的角色中如冯二狗,他学孙菊仙几乎可以乱真。”[13]因此,考证中国灌音“第一声”确如雾里看花,难以辨别真假。但是,谁是第一声对于中国大众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以留声技术为依托,京调、昆腔、广调、蹦蹦调(评剧形成之前的小戏种)等地方戏,相声、吹戏、大鼓等各种曲艺开始步入厅堂,在留声机旁渐渐聚拢起巨大的中国受众群体,为中国音乐流行化传播进行了序曲式的铺垫。

唱片公司在考察过中国市民的娱乐习惯后,抓住戏曲文化市场热点,从开始只有京调、徽调、昆腔、广调几类节目,逐渐增加了越剧、沪剧、淮剧、豫剧、秦腔、评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曲种,在曲艺方面则出版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快书、山东快书、莲花落、相声、苏州文书、评弹、四川琴书等30多个曲种的节目。有了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留声机不再被民众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玩具。中国戏曲界的名角们也开始重视唱片传播对个人声腔艺术影响力的推动。

3.早期灌音的中国戏曲名家

中国戏曲界的角儿们很快就体会到灌录唱片的好处。

谭鑫培为百代第一批唱片灌录了《洪羊洞》和《卖马》,就得了两只“大土”(约合五十两银子)的报酬,其他名角也各有其价。更多的戏曲演员为了提高知名度,开始与唱片业热络起来。20世纪20年代前即已开始参与唱片灌制的演员,真可谓“名家荟萃”。当时在百代协助业务的罗亮生先生将这一时期录音留声的演员罗致如下:

皮黄方面:老生有谭鑫培、许荫棠、李顺辛(大李五)、王雨田、乔荩臣、贵俊卿、王风卿、邓远芳、张毓庭、孟朴斋,花脸有何桂山(何九)、金秀山,青奏有陈德霖、孙怡云、姜妙香、王琴侬,花旦有路三宝,老旦有谢宝云、龚云甫,小生有德辖如、朱素云,武生有李吉瑞。梆子方面:老生有元元红(即郭宝臣),旦角有十三旦(即侯俊山),大鼓方面有刘宝全。[14]

吴小如先生根据所藏唱片认为,还应该有刘鸿声、汪笑侬,“老生尚有韦九峰、德健堂、周春奎、周华庭等,花脸尚有梅荣斋,讷绍先等,小生尚有张宝昆,青衣尚有陈子方,老旦尚有罗福山、宝幼亭等。”[15]

梅兰芳从1920年前后开始与百代合作,第一期唱片就灌录了《虹霓关》《汾河湾》《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木兰从军》《黛玉葬花》中的经典唱段。[16] 待他于1925年与胜利公司合作《玉堂春》时,灌录三张唱片的酬劳就达到“二千元”了;其后,每年还可以抽取唱片税。“梅兰芳在敌伪时期,蓄须明志,其间生活陷于极度窘迫,所赖以挹注者仅是几家唱片公司的唱片税。”[17]

胜利唱片公司除了网罗梅兰芳至麾下外,还有孙菊仙、高庆奎、小达子、郭仲衡、金少梅、德珺如、龚云甫、蒋君稼、杨宝忠、金秀山、李吉瑞、时慧宝、贵俊卿、言菊朋、马连良、程艳秋、王又宸、汪筱侬、陈彦衡、谭小培、王凤卿、卧云居士、谭富英、祝荫亭、黄玉麟、小杨月搂、恩晓峰等合作名角。[18]

高亭公司(本名利喴)是百代、胜利唱片公司之外颇有权威的大厂,而且,在把握市场热点方面有独到之处,常常抢占唱片市场的先机。为求唱片的市场效应,在邀请名角灌片时从不惜重金。1923年,荀慧生应高亭公司之邀,以八百元代价灌录《醉酒》和《玉堂春》(二六转大段流水)两片,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玉堂春》一直是高亭公司出品中销数最高的唱片。[19]

梨园中独树一帜的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还有一段为自己唱片埋伏营销“噱头”的趣闻。1929年,马连良应蓓开、开明唱片公司之邀录音时,主动要求在唱片前除了报自己名号和演唱剧目(在录制唱片时,开头录上演员姓名和剧目段落,是当时各公司灌录唱片的习惯)以外,再加报一句“民国18年”,因为马连良深知这一阶段处于自己嗓音的黄金时期,为唱片未来的增值空间留下可辨认信息。几年后这批加报了“民国18年”的唱片果然销路更旺。唱片公司老板不禁佩服地称道:“足下待我,情深义厚,千言万语,感激不尽。另外,以后您千万别干唱片这行,否则我们就都快没饭了,哈哈……”[20]这段佳话正显示了中国的戏曲演员在适应近代科技传播手段的同时萌发出的商品价值意识。

三、留声传播与民众音乐文化生活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陈述了他以科学强国、以产业立国的治国思路,主张朝廷重视西学、奖励创新发明,提出了把包括“留声筒”在内的,曾经被视为“西洋巧”的诸多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到可改变“民生国计”的地位上。

其余电线、显微镜、德律风、传声筒、留声筒、轻气球、电气灯、农务机器,虽小技奇器,而皆与民生国计相关……。工院既多,图器渐广,见闻日辟,制造日精,凡有新制绘图贴说,呈之有司,验其有用,给以执照,旌以功牌,许其专利。[21]

康有为等维新派即便未曾意识到所列物品中的“留声筒”将要对民生的改变起到什么样具体的作用,但是对这样的器物关乎“民生”、关乎“国计”的判断具有前瞻性目光。百余年后世界各国之间文化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较量,的确在这些媒介物上呈现出白热化状态。“留声筒”仅仅才是留声技术产业萌芽时期的初级商品,但也显现出留声技术在改变文化传播方式的过程中,对新文化、新习俗的建立产生的巨大影响。

1.流动起来的中国音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浪潮。两次后,中国东南沿江沿海的城市汉口、天津、宁波、青岛、哈尔滨、上海、福州、厦门、南京等相继被迫开埠。在清末民初时期,由清政府开辟的华北地区自开商埠城市,属于沿海口岸的就有秦皇岛、龙口;陆路口岸有济南、潍县、周村、张家口以及归化等城市,“从而使华北的自开商埠城市数量超过了约开商埠城市。这些城市的对外开放,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封闭式结构,不仅对华北区域城市的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随着约开埠和自开埠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江浙、广东、两湖等地的商贾以及华侨、侨商纷纷涌入这些城市,改变了过去城市封闭式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不仅仅是城市人员结构模式,还有资本形态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中西文化、新旧习俗混杂的奇特城市文化风格。新贵们努力表现出一种与新社会阶层相辅的新型生活方式,留声机这种先进技术产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代表城市高端生活方式的消费品。根据留声机最初的商品定位来看,唱片公司不可能考虑去录制那些承载社会底层民众意识形态的民间音乐。不过,最初进入中国的西方歌剧、轻音乐与流行歌曲唱片,虽然能带来异域文化“红酒”和“咖啡”的气息,但国外进口唱片毕竟不接地气,终归会因水土不服让唱片停留在“玩意儿”的地位上。留声产品唯有与中国传统的市民音乐娱乐方式接轨,才能使其产品生命得以延续,因此,“国戏”京剧的留声尝试便首开风气。当然,只要唱片有卖点,很快就能被唱片公司关注到。在城市新贵们不同地域文化习俗的需求下,南北地方的戏曲曲艺渐渐丰富了中国音乐唱片家族。尽管在留声技术产品落户中国的初期阶段,唱片上传播的多为戏曲门类的音乐内容,但就其传播之力也让中国民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发生了悄然变化。

2.文化身份的通融

中国传统社会是集法制、行政、家族组织、宗教四者合为一体的宗法制社会。历经几千年,宏观的宗法制一体化组织,演化成为社会结构中微观细胞单位,是为基本的乡村家族和城市小家庭。其中“主妇守中馈”是社会和家庭宗法制度的体现之一。20世纪以前,在中国汉文化圈的城市中,与各地语言、文学、艺术文化密切相关的地方戏曲是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音乐艺术形式。大户人家在生辰、节庆时可以请戏班来演出,亲朋好友可以不拘男女共聚一堂,作为一种“合庆”的仪式共赏戏曲音乐。戏曲在公共场合的传播基本就成为一种仅供男际和消遣的方式了。在茶园表演戏曲技艺的艺人几乎都为男性,在茶园戏院聚集的看客也一概是城镇中上人家的子弟。在视女性为男性依附品的社会里,音乐的确难有大众化“流行”的通道。留声媒介将一种原本属于男性群体共享和交流的音乐娱乐方式带入家庭,使得戏曲音乐的传播和交流不再限于男性范围,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性别隔阂,对于音乐文化大众流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意义。虽然民歌和小调不能登大雅之堂,唱片中鲜有民风民俗的趣味;不过,城市中产阶级花“十八元”〔按,百代公司在《申报》宣统二年三月十九日登告白云:“百代公司即柏德洋行(新到头号)金刚钻针留声机器每只售洋十八元。 ”〕大洋买回的唱机与街巷中、乡宴上的唱机同样在播放《洋人大笑》,唱着《文昭关》《卖马》和《朱砂痣》。即使在文化趣味上民众无法做更多的选择,但是一种共同的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在留声媒介中散播开来,孕育出一种大众化的氛围。声音再现的世界里,模糊了文化的高低贵贱之分,模糊了权威和阶层的社会概念,一切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悬殊都在受众的娱乐需求中得到些许通融,也预示着一个真正广而大的文化群落即将形成。

注释:

[1]何晓兵:《论留声机与唱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二)》,《中国音乐》,2011年9月第2期,第7页-20页。

[2][3]清·薛福成:《薛福成日记》,蔡少卿整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4]王云五、江铁编纂:《万有文库第一集——千种留声机》,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0年版,第73页-75页。

[5]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6][7]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第104页。

[8]王光祈:《通信》,《音乐教育》(第2卷第8期),1934年第8期;冯文慈、俞玉滋:《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9]辛丰年:《乐迷闲话》,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0]高芮森:《吃喝玩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11]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中国的唱片出版事业》,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12]Pekka Gronow. The Record Industry Comes to the Orient[J].Ethnomusicology,Vol. 25,No. 2(May,1981-05-01),pp,251-284.

[13][14][15]罗亮生:《戏曲唱片史话》,《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一)》;中国人民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页,402页,399页。

[16][17]《梅兰芳唱片与录音资料统计》,《上海戏剧》,1962年第08期,第9页—11页。

[18]吴小如:《罗亮生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中国人民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页。

[19]江上行:《六十年京剧见闻》,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145页。

[20]马龙:《我的祖父马连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21]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5-2;郑大华等:《强学——戊戌时论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