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16:4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形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醉翁亭文化与文化形象分析
醉翁亭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琅琊古道旁的一个亭子,其历史悠久,文化寓意深厚。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此亭便以“醉翁”为名。该亭紧靠峭壁,飞檐凌空挑出,小巧精致,极具江南亭台特色。其依据欧阳修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而闻名,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该亭因其特有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作为一处巧夺天工的人工建筑,却积淀出怎样深厚的醉翁亭文化。该文化形成于一个不断积淀的历史过程,其不单单等同于“亭”文化,亭只是该文化的媒介载体形式之一,它以“在乎山水”、“与民同乐”的人本思想为精髓。琅琊山中漫布的诗赋、书法、石刻、建筑等都是该文化的具体载体形式,其涵盖的文化内容相互交融渗透,浓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醉翁亭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形象,泛指社会大众对其文化载体的综合感知与印象。醉翁亭文化形象,是指以滁州琅琊山文化的代表醉翁亭为主,依附于现存的诗文、亭院、石刻、建筑、自然山水等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其蕴含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其赋予的“人本”精神思想,笔者愚见,将醉翁亭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为“亭文”文化,园林建筑文化、书法石刻文化。
2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原则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诸如建筑艺术、古典园林、工艺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形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文化的归纳与形象的总结,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就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而言,必须依据醉翁亭独特的形象符号、鲜明文化特色、文化的形象设计要坚持历史文脉的延续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虽各有侧重,但在具体的设计中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符号化是形象设计的造型语言,其特点是以造型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手法是纯粹的语言无法企及的。在文化形象设计中,常常采用“标志性、形象性”的符号的方法来表现。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因其以琅琊山中山水、诗文、石刻、亭院建筑等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极具代表的具体形象,形象符号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化形象的设计必须遵循符号化这一基本原则。
特色是文化的灵魂,醉翁亭文化的形象设计必须以醉翁亭文化独具的鲜明文化特色为依据。在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形象塑造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而战略的核心在于营造差别优势,以突出文化的特色。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需要从多方面挖掘其个性,将其特征进行“聚焦”突出,这样既突出其“人本”的文化精髓,又把幽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诗文石刻、特色的亭宇建筑等优势凝聚到这一特色之中,使其特征都依附于它。因此,鲜明文化特色是该设计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形象塑造的使命。文化之所以形成都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形象需要逐步地进行更新。在形象塑造中,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除了保护有形的文物古迹,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发展无形之物――文化内涵。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必须延续文化的历史文脉,真正使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3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元素的提炼
醉翁亭文化形象包含着许多印象,而且每个印象均有其独特的特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就有很多载体元素。署名为石上松人的作者将醉翁亭文化归纳为:亭、泉、山、隐、醉、乐、让、艺文化形象;裘新江老师在《醉翁亭文化初论》中总结醉翁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为:园亭文化、山水文化、隐逸文化、醉乡文化、礼让文化等等。笔者通过该文化形象的研究,将醉翁亭文化形象提炼为:亭文形象,石刻形象、园亭形象和一本蕴藏丰富“文化”的书。
(1)以醉翁亭为元素提炼。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其蕴涵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丰富文化的结晶,而且也记载着跌宕的历史变迁。笔者认为以亭的造型为元素来进行形象定位,通过醉翁亭文化特有的亭文化形象进行设计,才能充分体现醉翁亭文化的形象。
(2)以摩崖石刻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可谓书法精髓,山中的摩崖石刻汇聚了自唐朝以来的楷、行、草、篆等书法字体,共计三百余块。其中“真、草、隶、篆”碑刻寄居于山中各条古道、古建筑中,构成醉翁亭文化一大人文奇观,直追“书法圣地”兰亭。以石刻为该文化的设计元素,通过石刻的形象符号,侧重字体、图形等符号运用,围绕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中典型的石刻文化为主体设计。使其承载琅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这一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的瑰宝。
(3)以琅琊山的建筑风格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亭台小巧,独具江南园林特点,但却有醉翁亭、保宋斋、冯公祠等九处景致,互不雷同,整体上相得益彰、气势宏伟。千百年来,南北文化的交融,滁州即形成了独特的南北建筑融合,琅琊山建筑既有江南楼宇的清秀,又有北方建筑的宏伟,凝聚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更统一传递着官“梅”思想,即就是没官思想,官民同乐、和谐为民的思想文化精神。建筑与“官梅”融合,作为该文化形象设计的元素。
(4)以书的造型为元素提炼。醉翁亭文化是集诗文、崖刻、碑刻、书画、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遗产。历史名人感怀时世,赋诗作画;书法爱好者石刻撰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建筑艺术家们巧夺天工,醉建亭台楼榭,各种文化形象浑然一体。这样的丰富的文化,只有通过知识的获取才能取得。因此,将醉翁亭文化的总体形象表述为一本正在翻阅的书。
4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意义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主导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不仅仅在于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其和谐为民的精髓。
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通过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借用信息平台、塑造醉翁亭文化,将纯熟的地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滁州的醉翁亭文化精髓,使其更好的传播。地方文化直接影响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会使“醉翁亭”文化在受众范围和感知度方面达到新高度,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旅游乃至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2008.
[2] 邹瑾琳.城市的脸――海报设计实践[J].装饰,2012(5).
[3] 琅琊山志编撰委员会.琅琊山志[J].黄山书社,1989(1).
1昌吉市品牌形象视觉标识形象的设计研究
城市形象是一个多元系统,包括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窗口形象、建筑形象、环境形象、文化形象、发展形象等一系列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形象。[1]而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有着不同,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概括性表达,是城市形象的视觉化符号化的表现。城市品牌是对城市形象的提炼,是对城市形象特征的核心把握,它具有对城市形象的再加工再设计性,具有一定的城市推广营销理念。广大的城市消费者不会象城市经营者或者城市研究者一样去了解城市形象的多元化系统化的全部,而一个城市恰恰能够被消费者普遍了解、辨别、认同并得以记忆的是对该城市最具特色、对公众最具价值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也正是这些要素使得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了区别,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消费者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记忆。城市的品牌不是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强行改变消费者心目中已存在的记忆,而是把一个城市中被消费者零散记忆的碎片通过有利于城市发展、信息传达的方式系统起来,更加具象化、明确化、条理化、差异化,进而在城市消费者心理建立起一个更具明确的、典型的形象引导城市的更好更快发展。昌吉市“飞马转盘”是昌吉的城市的标志建筑雕塑,已深入昌吉市乃至全疆民众心里。为此“飞马转盘”雕塑形象就是一个值得被关注和采纳的设计要素,可以通过艺术加工、地域文化的再融入来再建构一个被升华的视觉符号;以此来承载新疆昌吉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让其附上昌吉周边民众的心理夙愿代表昌吉城市,为其建立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当然昌吉市还有其他的城市名片,如“回民小吃街”。“回民小吃街”也正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历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等的缩影,昌吉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周政府驻扎所在市,理所应当要承载和展示回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通过以上的阐述无疑以回族优秀文化的语言来诠释昌吉市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是顺理成章的,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在视觉语言元素的提取中也正遵循了品牌设计的差异化原则,这于品牌的设计要领不谋而合。昌吉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元素对回族民俗文化的关照,也正是对作为全国仅有两个回族自治州的一种优秀文化的有利传承与保护,这也符合我国当下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夙愿。当然市标构思的意象还可能有好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地理环境资源、生活民俗等来发掘,不论市标的构思信息提取取其那类,但总的构思意象要围绕昌吉市本土地域而寻求。构思以及相关语言符号的提炼,在具体的视觉形象符号的整理与设计上应该遵循品牌标识的准确性、易识别、时代性、简洁性。在追求满足以上原则为的同时为达到地域性、民俗化、贴心化还应该在形态样式上力求地域元素形态的彰显、民俗元素的凸显、造型形态样式的贴近当地民众的心理。
2彰显昌吉市特色产业推广宣传设计研究
昌吉有着六大支柱产业,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电建材制造、纺织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神东天龙五彩湾煤矿、华电昌吉热电已初具规模;南山屯河化工、特变电工已享誉全疆;天山纺织集团、溢达昌吉棉纺、中粮屯河番茄、天山面粉、天山生物、笑厨食品、麦趣尔等都将诠释着昌吉特色产业的发展足迹。除以上之外还有以旅游、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业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都将为昌吉市的发展乃至昌吉州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而这些产业、文化、民俗都需要对外的宣传与推广,只有他们的循序渐进发展才会有昌吉市的长足发展,怎样将这一系列的资源对外宣传推广出去也便是昌吉市品牌形象对外宣传的根本实质是在。时下视觉传达的措施与手段众多,传统的有静态平面二位广告媒介,如户外大型高杆广告、灯箱广告、报纸广告等;新兴的有网络媒体广告、电视视频广告等。通过运用提取的昌吉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昌吉特色产业广告,这样可以使受众群体更为迅速的产生认识和联想,使图形图像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许多优秀的广告创意都是采用了一些被受众见惯不惯的形态形象进行巧妙的应用和设计,从而产生不平凡的视觉效果和宣传意义。每个地方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将赋予我们对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这也将带给我们在对事物认知上所产生的特有的群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正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对自我价值的强烈确认。在具体的设计构思中若巧妙地把带有某种地域的、历史的、时代性的符号溶入现代具体的设计之中,使其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完成画面视觉效果的受众心理认同。这种刺激受众心理的认同也只有承载厚重的地域文化语言元素才能达到。在具体的宣传广告的设计上可以重点打造地域性的特色化、主题化、类型化,突出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在具体的广告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另类,设计出具有一定地域性差异化的视觉画面来吸引受众群体。
3“回民小吃街”地域文化一条街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昌吉回民小吃街始建于2006年6月,分三个功能区,特色饮食区、旅游购物区和休闲文化娱乐区。“回民小吃街的建筑风格以传统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相结合。在民街出入口各建两个具有典型的回民风情砖雕大门,整体造型庄重优美,风格新颖、气势雄伟。”[2]目前已成为昌吉市旅游、美食、娱乐的重要场所,对于外地游客来昌吉不到回民小吃街已是遗憾之事。虽说这里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旅游人员来说要想心存记忆、留下好感势必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地域特色、环境导视、品牌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回民小吃街作为昌吉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地域文化导视系统设计上就显得更为重要,相对一个空间导视导向系统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旅客的游览线路以及兴致。回民小吃一条街的导视系统设计应该遵循昌吉市品牌设计的总指导设计。由于回民小吃街的建筑、装饰主要以回族的传统建筑造型典型形态、青砖雕刻纹样为主要视觉形态样式,所以在具体的尽区域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上应该尽可能配合打造地域文化浓郁的特色导视导向设计系统。回民小吃街虽建立不早但具有古色古香的“历史年代感”,为此也可以在导向系统设计上从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浑厚的年代成分,让其承载起昌吉市曲折的沧桑历史,让新城回归历史。通过这样一种设计构思,最终达到不论城市表象的视觉形象具有地域性在具体的城市区域闪光点上赋予深层次的历史地域性,营造渲染出昌吉在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烂漫的历史文化感。通过具体的、明晰的承载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的回民小吃街导视系统给旅客在轻松舒适的指引下留下回味无穷的深刻记忆,让回族文化住进旅客心里,这对于昌吉的城市形象的宣传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对外推广与宣传只有着眼于全局、着手于局部,那么在对外的整体形象就会映入受众的脑海而并且深入受众心里。陕西省西安市有着整体的大唐文化对外推广形象、又有着细致入微的曲江文化景观带的盛唐点缀;四川省有着整体的蜀文化对外宣传形象、又有着清代川西民居特色以及北方满蒙文化的宽窄巷印染,无疑把成都的历史诠释的尽善尽美。这些也许就是一个城市在对外宣传与推广中值得借鉴和深思的地方是在。而有着浑厚的地域特色文化的新疆大地众多的地、州、市缺少的不是特色的、历史的、文化的珍奇斗艳的文化,而是缺少被关注的眼睛、被感悟的心。
作者:黄伟斌
【关键词】 文化建设;成都形象;文化资源;个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64—4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已经获得了“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的“一体化”)的辉煌成就。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成就,可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三大领域,却在“文化建设”方面,却明显缺失。因为,就当下的中国发展的国策而言,需要的是“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按照这个标准,成都市应该及时跟进,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
文化建设的内容甚多,城市文化设施如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基础性设施的硬件建设,已经被很多人认识到了。中国的每个城市、包括成都市,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确实,这些硬件设施为广大市民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活动,提供了条件,为提升普通市民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社会的文明公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为文化创造者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支配下,中国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包括成都市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大多雷同,缺乏自己的特点。例如,成都市体育中心、四川省与成都市图书馆、成都市娇子音乐厅等大型文化设施的外观形制,如果把其标牌名称去掉后,换上任何一个城市的名称都可以。像天府广场这样的不可置换的城市文化形象设施建设,在成都街头还太少。一个城市的精魂和个性呈现,就在于其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张扬——这才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最困难的所在。
城市建筑的任何一种具体物质形制,都应该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里弄,就是不同文化风格的民居;同样是皇宫,北京的紫禁城与巴黎的凡尔赛宫,却具有东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内涵;伊斯兰文化圈的的穹隆建筑以及尖拱窗形式,与西方哥特式高耸的尖塔构成鲜明对比;即使是现代化建筑,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楼,都有各自的文化韵味。城市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而且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独特文化内涵。
事实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点。一个区域的禀赋受到地理、资源、文化传统、民族、基础设施、市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又往往集中体现于一个中心城市的形象之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禀赋、构成因素及分布状况、由之而来的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这些前提条件决定而形成的文化、制度、人口规模等,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城市都是独特、不可互换的。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体现自己对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验,展示自己独特的社会图景和地域文化气象。这种图景和气象,固然展示着这个城市当下的社会面相和精神世界,更要呈现出特定地域社会的文化面貌。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的认知,要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互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和缩影”,要将这个地域空间中多重因素叠合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物质化的建筑设施,进行显像化的展现。于此,这个城市动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时间历程,通过不同街区的各种物质化手段,得到立体的‘‘全息化”展示。也就是说,通过对“地域空间”的历时性的过程和场景的重建与再现,常常更有助于广大市民与外来者,对这个区域社会历史脉络与文化创造历程及其特色精妙之处的感悟与理解。
特定的区域,既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空间中生存的历史过程单位,同时也是他们基于特定自然条件禀赋而进行生存活动与文化创造的空间。这个具体的时空,一方面为该区域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但同时也是他们进行独特历史创造的“场”,一种独特的历史就在这种特定空间展示了自己的过程。作为巴蜀大盆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市,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因为位处巴蜀大盆地的成都,有着自己漫长的发展历史,一直是内陆大都市、大陆型农耕文化圈城市的典型。
成都形象定位是“文化、历史之都”,这早已被四川省与成都市政府、本土学术界与广大市民所确认,成都市为这种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也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把这种品牌形象特征用物质化、视觉化的方式,外显出来,昭示世界。在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文殊院、大慈寺、宝光寺、都江堰与二王庙、青城山等历史文化保护地的完美化建设等方面,投入极大并获得很好效果;在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等街区的文化形象设施建设上,也取得较好成绩。
但是,可以被称为“文化、历史之都”的城市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文批准并对它们进行重点保护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截至今天至少已经有113座。所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城市建设,必须探索一条自己的路子。
关键词:社交媒体;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形象;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4012408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是关系到我国软实力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着力推进的战略和政策路径。随着近年来以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崛起和纵深推进,国际传播的格局和特征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和转型,Web2.0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具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和作用。美欧等国所致力的“推特外交”(Twitter Diplomacy)或“YouTube外交”、西亚北非等地的“社交媒体革命”和“茉莉花革命”、国家之间的社交媒体舆论战、《江南style》和《The Fox》等全球性的文化事件及传播,诸多新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可见到社交媒体的深刻烙印。全球社交媒体的传播给国家文化战略带来重要冲击,也给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传播、E外交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Twitter、YouTube、Tumblr、Google+、Flickr、Reddit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抽样对象,以其具有高点击量或受众评论、反馈量的“热帖”为样本,研究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构成和呈现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选取的这些社交媒体在全球都具有居于前列的影响力,并且各自具有特点。Twitter是微博类社交媒体,YouTube是视频类,Tumblr是轻博客类,Google+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综合性社交网络,Flickr是图片性的网络社交媒体,Reddit则是新闻类的自媒体。根据GlobalWebIndex基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网民的全球社交网络市场调查报告,就社交平台的渗透率而言,YouTube、Google+、Twitter分别居于第2、3、4位,Tumblr位居第10位,Reddit居于第12位;WeAreSocial的《2015数字、社交和移动报告》显示,在不包括即时通讯和聊天工具的社交网络平台中,Google+排第3,Twitter排第5,Tumblr排第6。在2014年8月1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位列全球第3位,Twitter居第7位,Tumblr居第39位,Reddit居第50位,Flickr居第102位;而在2015年2月2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Twitter、Reddit、Tumblr、Flickr依次分别居于第3、8、26、31、127位。总体来看,本研究所选取的媒体都是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站,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也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
抽样过程是在上述每种社交媒体的首页以“china”和“culture”为复合关键词搜索帖子,并加以软件辅助的自动采集。所有抽样获得的内容,不包括其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内容,只限于文字文本部分。Twitter的首页搜索结果,按最相关顺序排序,得到2014年7月4日至2015年1月11日的推文共计6 699条,按照转推数+收藏数的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得到转推数和收藏数复合指标居于前400的帖子;YouTube在2015年1月28日被检索,得到的首页检索结果,依据视频被点击观看的次数进行排序,去除重复内容和广告内容后得到643条,根据研究需要取前400条,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达到90多万次,最少的达到1 018次;Tumblr的抽样方法是每天晚上11点在首页检索最新更新的帖子并抽取20条,自2014年8月6日至2015年2月5日,为期半年,过滤删除其中的重复帖子后得到1 560条,按照note的人数排序,选出其中最热的前400条帖子;Google+是在首页检索出按时间顺序更新的帖子,得到2011年6月30日到2015年2月5日的内容,删除重复选项后得到4 671条帖子,依据为此帖子点加的人数、评论条数、分享人次三个指标进行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后,再按传播热度排序,选取居于前400的帖子;Flickr在2015年1月23日进行最热门照片内容的首页检索,得到最热门的帖子3 827条,过滤掉照片说明文字为空的帖子之后,选取观看次数为前400的帖子;Reddit是在2015年1月21日进行首页检索,由系统返回最热门的帖子852条,依据帖子本身的point指标和评论条数做等权、标准化处理,过滤出居于前400的热门帖子。
本研究的抽样所得帖子样本根据分析软件的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包括把英文的大写字母一律转为小写、中文的繁体字一律转化为简体字,以便于分词和词频统计、内容挖掘等。研究中采取ROST ContentMining软件进行分词处理,用ROST NewsAnalysis Tools进行中英文的词频统计和词语挖掘,用NetDraw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用SPSS进行对应分析。其中,在用ROST ContentMining和ROST NewsAnalysis Tools分析时,针对所得的样本内容,构建了中英文词库并设定了中英文过滤词。
二、热点内容的高频词分析
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高频词体现着传播的重点构成内容。通过对每种媒体400条帖文的抓取和整理,结合ROST NewsAnalysis Tools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6种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各自前50的高频词(见表1,其中加粗体的词是在不同的媒体中重复出现的词)。由于本研究中全部帖文抓取的关键词是china和culture,因此在词频表中,china、chinese、中国和culture、cultural、文化都具有高频词,且缺乏不同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应在所列的词频序列中予以剔除。此外,对一些无明显意义且在不同媒体中都共同出现的高频词予以剔除,包括by,in等介词,i,you,they,we等人称代词,please,because,must,then,while等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无意义的字符如rt,html等,而主要留下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每种媒体的词频表中去掉自身的网站名称,如Twitter的词频分析中把Twitter关键词去掉,YouTube的词频统计结果中则去掉YouTube,以此类推。在YouTube的词频分析中,电视台、频道等词经查主要用于标注媒体来源,而和中国的文化内容无关,因此予以剔除。在具体分析的文本对象中,Twitter词频分析的对象是推文正文,没有标题;YouTube词频分析的对象包含标题和正文;Tumblr的词频分析中包含标题、正文和标签词;Google+分析的为帖子正文;Flickr为标题和正文;Reddit为标题和正文。通过上述处理,能够更好地考察在国际社交媒体热帖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
从高频词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社交媒体中重复出现也即出现次数大于1次的词(表1中为加粗字体标出的部分),在300个词中占到了153词次,比例达到51%。这些共同的高频词或侧重于历史文化传承,如history,ancient;或关注艺术文化和语言文化,如art,language;或侧重地域和地理文化,例如city,shanghai;或关注社会生活文化,如festival,family,food,life;或涉及国际间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关系,如world,japan,korea,western。
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感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Twitter中的文化内容与政治性的关联相对较大,tibet,tibetan,peaceful,propaganda,institutes等词的词频居于前列。YouTube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较大,traditional、中国历史、诗人、music、性文化等词汇具有比较强的历史文化传承特征。Tumblr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如dynasty,history,tea和现当代文化如mao,movement等。Google+的热点内容涉及艺术、历史、工艺、语言等多方面,language,history,art,city,pearl,bonsai等都是其关心的高频词。Flickr作为一种图像社交媒体,比其他社交媒体更多地聚焦在景观、城市、风土等方面,temple,buildings,roof,hill,macau,shanghai等词显著地居于前列。Reddit的词中与其他媒体重复出现的词较多,自身也有的高频词较少,其热点内容特征主要反映在时政、国际等方面,japan,ameirica,asian,western,government,war等所占比重较大。
三、热点内容的共现词分析
单个词频如果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媒体的内容特征的话,那么,二元的共现词则可以更进一步呈现出主要的关注对象和文本内容。在上述分词的基础上,剔除过滤词后,并将china,culture等搜索的主题词包含进来,则得到上述6种媒体的共现词频,按出现的频次高低依次取前50组,详见表2所示。
从表2所示的高频共现词来看,Twitter中关于tibet,freetibet等地域政治类的话题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而peaceful,beautiful等修饰词也占有较大比例,beautiful,freetibet,peaceful甚至kill都具有较多的共线性,其政治色彩也相对浓厚。在YouTube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占到多数部分,ancinet culture,art chinese,culture traditional等众多共现词组都体现了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呈现的正面和积极色彩也较浓,比如culture grat,chinese great这样的共现词组都是高频词组。通过高频共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Tumblr的热点内容中同样也侧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呈现,china history,chinese dynasty,art people等诸多共现词都是这方面内容的反映;Tumblr对中国文化的关切还被置于邻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更大的国际文化关系背景下,因此asian china,asian culture,cultural korea,cultural exchange等具有比其他社交媒体更为显著的呈现。同时,culture red,chinese red,art red等与red相关的共现词在50组中占到了6组,这与中国现当代的红色文化以及文化有关。Google+对艺术文化涉及较多,art culture,art chinese,art use,art people等与art相关的高频共现词组在50个中出现了11次。从共现词组来看,Flickr的热点帖文其内容对象侧重于地点和地方文化空间,ama temple和妈祖文化是其中突出的重点热词,city,place这样与地点有关的词出现频次也较多。Reddit的热点帖文与纯粹的艺术、文化内容关联度较弱,而与国际关系、国家或政治行为相关的词较多,例如japan japanese,american go等。
四、热点内容的语义网分析
在前文所进行的高频词和共现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NetDraw软件对ROST得出的共现词VNA文件进行语义网络构建分析,进一步呈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效果特征。
从图1的Twitter语义网可以看出,围绕china和culture的中心节点,是tibet,freetibet,peaceful,stop,kill,western等构成的子节点群落,体现了在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接受格局。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 in the Content of
Global Social Media:Based on the Content Mining of Web Text
XU Xia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勿庸讳言,当今国际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一西方马首是瞻,一个奥斯卡大奖勾动了全世界六十亿人口中多少人的眼球。而纪录片界的各种奖项,数十年来大多都是洋人的天下,这不能简单以“不公平”来下结论,但其中的窍门也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NG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要“捕捉正在发生而且在可预知的范围内行将消失的有价值的现象”,这个现象包括人物、事件、自然过程等等;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从我熟悉并且热爱的NGO(非政府组织)工作中发掘合适的题材,用摄像机为NGO组织建立尽可能完善的、真切感人的影像文化形象。
这种方式一方面向社会大众推广当前NGO的存在现状、发展理念、受助人群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以科学、客观的视角和讲述方式使这些作品具有时代特征、领域发展的文献性价值:
我在公益NGO工作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丰富的经历产生的全新的人生体验使我认识到当前中国NG0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2008年发生的许多事情使得中国人的公益精神得到了一个空前的释放,国内数百家新草根NGO、NPO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
当前,按我自己的看法,简直就是草根非公募NGO的“战国时代”,当然这个“战国时代”不是说NGO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只是我感觉这个词汇可能能够更加清晰表述当前NGO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很多机构随着这两年的外部环境应运(或者应“劫”)而生,各种认识、看法、理念都尚未完成重要的具体验证;更多的NGO也正处在探寻、摸索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存在状况肯定在个适当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改变,重新洗牌:我觉得如果能够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完善阐述这样一个“正在发生和行将消亡”的历史节点是我们的幸遇。
如何让影像服务于公益事业
我比较熟悉的个机构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是个结构完善、项目运行通畅的非公募基金会,在业内的服务诚信度非常高;服务方向主要朝向中国大陆西部偏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目前运行的项目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师培训;长、短期志愿者支教;贫困教师、学生资助;贫困女高中生资助;乡村图书馆建设;乡村幼儿园建设等等;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好多不为人知的令人感动的事件和人;这些事件和人就是我所希望通过摄像机、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优良的素材。
我的想法就是从NG0当前所运行的项目中寻找合适的点(受助人、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事件)出发,由点及线(整个相关项目),再由线至面(整个基金会运行状况)来做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具有文献性、审美性、文化性及宣传性的纪录片,一方面对基金会的实际状况进行系统表述,另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尽我的努力使这个作品具有纪录片本身应有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这样的作品本身也应该同时具有多种属性:
一、宣传性:向具有公益意向的企业展示、介绍机构特点;
二、文献性:具体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镜像:以上两点是我作品计划的功利属性;
三、文化性:我个,人认为,仅仅去追求功利属性的文艺作品――当然包括纪录片――是恶俗的,我希望通过制作这些具有宣传性、文献性的作品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完善地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对于人性的哲学探索、社会现象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唯美的艺术欣赏感受等等;
四、审美性:多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带给人立体审美享受的特性必须要在每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影视艺术前人成果的亵渎;我个人比较不喜欢“乞丐袒露伤疤博取同情式”的纪实作品,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之一就是即便探索不美的现实也必须要以美的、优雅的、含蓄的方式来表现……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协助或证成国家用权力推行的文化输出行为;另一个解决方案则是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在一种“文化间性”的框架中达到一种全球主义或者世界大同的状态。笔者称前一种解决方案为“权力联姻”进路,后一种为“世界大同”进路。本文将着重剖析前一种进路可能产生的困境,以及后一种进路作为替代性方案在规范层面上的吸引力。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周宁之所以提出“权力联姻”解决方案的可能动机和原因。周宁在分析西方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着重指出了权力在这一整套知识话语体系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西方之所以会生产某种特定的“中国形象”,这与西方社会在具体时空语境中的权力发展需要是吻合在一起的。当世俗力量成长起来、需要对抗宗教势力之时,为这种力量代言的知识分子就产生了对中国的乌托邦化,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王国”。支持世俗力量的知识分子,表面上是在赞颂他们想象中的“孔教乌托邦”之中国,实际上把矛头指向了宗教势力盘踞的西方世界,为世俗权力对抗宗教势力铺平智识上的道路。到了后来,资本主义的兴起开始鼓励世俗力量把目光投向海外,开启殖民主义的征程。为了满足这样的一种权力需求,尽管中国还是那个帝制的中国,但是,知识要转换角度,转而贬损、丑化、污名化中国,为西方征服全球的权力道路提供智识上的证成和支持。于是,中国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帝国”“落后的国家”“未开化的民族”,亟待怀揣科学、文明、民主的西方来启蒙、拯救。这样的丑化逻辑在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都无一例外地沿用了下来。时至今日,西方所塑造出来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服从于其权力需求的。
既然知识要服务的对象是权力,而权力又反过来推动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了对抗西方所生产和传播的“中国形象”,我们用自己的权力,来对抗西方的权力,岂不是一种政治上可行、道德上可接受、规范上可证成的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既可以对接到我们先人提出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性正义观,又可以对接到当下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如果我们暂时撇开这种“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权力游戏不谈,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沿着两条相互交叉的(crosscutting)路线为这种“权力联姻”方案提供证成。首先,萨义德和曼海姆基本上是从批判的意义上来解读权力。权力即便不是恶的,至少它也非常倾向于同恶的势力结缘,通过压制不同意见、禁止产生歧见和强力推行自己的偏好来行事。对于这种否定性的权力观,福柯认为有矫枉过正之嫌。除了这种否定性、压制性的一面,权力亦可为善,它也有积极、生产性的一面。我们不妨把权力看成是一种生产性的网络,贯穿整个社会肌体,它带来了、形成了知识,并产生了话语。如果我们把福柯这种“权力亦有积极面相”的观点在国际层面,尤其是跨文化层面上做一个推广,那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权力虽然曾帮助强国去推行自己的偏好、价值和理念,但是,权力亦可为弱国争取话语资源,创造发声空间,表达本土诉求,形成挑战强国霸权的反话语。如果是从这个可能性出发,那么,权力当然可以用来服务弱国和发展中国家或者像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后发国家的文化诉求。在这一点上,把带有强烈后殖民主义批判色彩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同国家权力结合起来,也未尝不可,此其一。
第二个证成理由,则是在于我们运用权力来推进目的的方式。尽管“权力的积极面相”为我们从道义上证成“权力联姻”方案铺平了道路,但是,从权力政治实践出发的读者完全可以对此表示怀疑:在提出任何实际操作的标准之前,这种可能性永远停留在“假设”“设想”的层面上。因此,在运用权力推进文化影响力的层面上,国家应当采取一种审慎和克制的态度,充分运用软实力和同化实力,来对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修文德”,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就是通过国家权力的积极运作,塑造正面的形象,从而对“远人”产生影响,促成其对自己产生好感,最后达到“来之”的结果。如此一来,就可以从实践和方法的层面上为“权力联姻方案”提供证成。
尽管我们可以从“意图”和“制度设计”这两条相互交叉的路径为“权力联姻方案”提供两个“唇齿相依”的证成理由,但是,我们仍有一个强大的理由来支持我们对这种努力的质疑。这个强大的传统主要是从斯密—哈耶克的思想脉络而来,强调“未意图的后果”。的确,我们行事之时是可以心存善意,但是,“好心可以做坏事”;的确,我们在行事之时是可以进行面面俱到的“规划和设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当中,仍然会有许多问题是我们预料不到的——现实世界存在“不可预见性”,这反过来会颠覆我们计划的有效性。尽管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会在现实世界这个难以预测的战场中铩羽而归、无功而返,尽管不同的计划受不可预见性的影响程度不一,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某个计划受不可预见性影响的程度,与该计划所涉及的深度、广度、复杂程度成正比。换言之,某计划涉及的范围愈广(国际或全球范围)、深度愈深(深入到日常生活、为人处世和国际交往层面)以及复杂性愈高(跨越不同的文化、宗教、认知体系),则该计划受不可预见之因素的影响也愈大。将这种视角应用到在国际层面上应用国家权力去推广本国的文化价值,可以看到,它受不可预见性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权力来推动文化价值在国际层面上得到认同和承认,就很有可能没法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出现和预期目的相左的“反效果”。
那么,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审慎担忧”的基础上,我们才看到“世界大同”进路所可能具有的优势。和“权力联姻”进路不同的是,“世界大同”进路强调的是“文化间性”,即不同的文化开展理性、相互尊重的对话和交流,是在一个脱离了强权操纵的“民间”空间上进行。我们之所以强调“理性”和“相互尊重”,就在于可能会有人担心在缺乏公权力保证大家都在一个理性程序的规范下进行对话时,会出现不理性和非理性的情况,从而破坏了这种对话。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当存有效之时,代表国家权力的不同机构可以积极地维护公共讨论空间的秩序和程序,保证对话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到了国际层面上,则缺乏像“世界政府”这样的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机构,通过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运用,来保证对话程序的制定和遵守。当我们看到许多话语是和强烈的民族、宗教和地方情感诉求纠缠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担心就会来得更为强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借助一下哈贝马斯最近提出的一些理性标准,来规范和调整国际层面上的文化间对话。首先,各种文化(不管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包含了某种隐藏的命题内容,我们需要用世俗性的语言来将其“转译”成理性、公共的话语形式。其次,这种对话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必须对所有感兴趣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开放。第三,这种对话必须是以可证成的理由为基础,而不能诉诸某种世俗或宗教权威来进行,“我们头儿是这样说的”,或者“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都不足以成为令人信服的证成理由。通过这样的一些限定,至少我们可以在最低限度上规定这种“文化间性”的特点与样态,从而为“世界大同”进路扫除障碍。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1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有很多,以下从旅游资源遗产、人文理念遗产、文物资源遗产、城市历史遗产等方面出发,对于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进行了分析。
1.1旅游资源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遗产。在我国新城镇规划这一文件中指出了,古代城市群是新时期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平台,并且对于新时期城市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助力。此外,部分古文化都城可以以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更加有助于地区的统筹规划发展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合作,最终能够再次就此事形成集聚效率高。此外,由于古文化旅游遗产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于整体区域内的功能互补以及科学和合理的城市化宏观布局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2人文理念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实际上包括了从古到今居民的人文理念的遗产。通常来说拥有着丰富人文理念遗产的城市建设应当在进一步落实“文化城”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突出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此外,拥有着丰富人文理念遗产的城市发展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来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景观,这对于进一步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形象,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3文物资源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然有着大量的文物资源遗产。古都保护、改造与发展的中心应当放到对于文化资源遗产的合理利用上,并且将这一工作的重点放到硬件设施的规划、维护、更新、改造等环节上。此外,针对现在许多古都存在着的对于历史记忆的保护的缺失,只有将其进一步重视起来,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对古城保护的社会共识和参与的程度,最终能够起到促进为城市的发展创造空间的目标。与此同时,在文物资源遗产的应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有进一步突出文物资源的特点和其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形象,才能够真正吸引公众注意到古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1.4城市历史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历史遗产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一般而言古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都和其历史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意味着古都文化形象塑造与城市文化定位的进行需要建立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此外,城市在弘扬历史遗产的过程中还应当以新闻报道和网络评论等新的媒介进行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本地的古代文化形象更加丰满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度与赞同。
2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有很多,以下从文化空间基本概念、文化空间层次问题、文化空间差异问题、文化空间组成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于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进行了分析。
2.1文化空间基本概念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首先应当从基本概念的解释入手。在对于文化空间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时,首先应当强调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许多研究者将文化空间视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全面的概念,或者是将其描述为一种系统的效果。此外,较为常见的文化空间概念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大众文化等。正是在这些文化的互相影响下,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就开始被公众认可并且形成自身独特的综合印象,并通过独特的构件方式和通过城市氛围的形成来作用于公众的主观意识中,最终能够形成城市的文化空间基本印象。
2.2文化空间层次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存在着层次上的问题。在考虑文化空间的层次问题时,应当首先从文化形象的角度来对于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将城市文化形象定义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的层次。此外,由于人们形象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人在大脑中形成的,而文化空间层次则是这一前提下关于整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整体印象。因此毫无疑问,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多层次解读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空间的层次对于一般公众的认识、理解、记忆实际上并没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代表了城市历史的积淀,因此文化空间的层次问题实际上属于历史秩序的问题。
2.3文化空间差异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国现今许多古文化都城为了能够实现体现区域差异性,则通常会提倡多样化的文化遗产发展模式。此外,考虑到了古都文化的形象传播,许多城市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古代城市形象需要公共文化的现实,则会对于当地文化的空间进行高度浓缩和概括,从而能够让其与其他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形成差异的方式实际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与此同时,古代城市形象的本质和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城市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伦理与价值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语言、饮食、服饰、建筑,正是这些因素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古文化都城文化空间上的差异。
2.4文化空间组成结构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的组成结构也有着各自的不同。由于完整的古代文化形象由内部和外部构成,两者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意味着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有着很高的必要性。此外,由于文化空间的组成对象是古代都城本身具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因此全面保护古代文化生态,加强古文化遗产的创新,推动古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近期许多城市令人瞩目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
【关键词】 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形象
企业无论大小,总是由若干人组成的社会群体,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劳动和学习,群体成员通过反复交往与接触,人们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等都会逐步形成具有某种特征的文化氛围,形成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文化群。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产品的无限流动,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辐射着文化形象。企业形象作为企业内存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构成了现代企业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企业形象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或市场上的认知和评价,它必须受企业文化指导,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企业不能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企业形象的理性策划。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为企业形象塑造提供支撑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全面树立自己的形象,企业树立形象则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支撑。第一,企业文化造就了高素质的企业人,正是这样的企业人在为企业形象增添光彩,从而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二,企业文化造就了企业内部公众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三,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生长和培育起来的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指导思想。
(二)企业文化为企业形象战略提供氛围
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一定要具有好的氛围条件,企业文化正是这个氛围的创造者。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等功能,能够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亲切友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一,企业文化建设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使其自觉地把企业目标当作个人目标,并团结一心为之奋斗。第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与职工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第三,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寓教于乐,引导企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三)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或市场上的认知和评价,它必须受企业文化指导,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企业形象塑造在体现企业文化内涵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独立性,既是对企业文化更深层次的探讨,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构建企业文化形象的具体要求
(一)对企业家的要求
文化形象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经营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信念力量。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自己富有时代内容与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精神对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我国,企业形象战略实行至今,虽然造就了“太阳神”、“四川长虹”等知名企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权一放与利一让,就出现投资膨胀与企业分配向员工个人倾斜的现象。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责任感才能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家还应注重经营理念的变革,在经营中注入文化力和形象力,将企业形象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有的企业价值观;营造积极而富有特色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员工形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塑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以企业理念为核心,结合市场需求实施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形象战略等手段,树立高文化品位的企业形象,着力推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从而达成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对企业员工的要求
第一,企业全体员工要有创业、守业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即“作为企业人,为企业争光”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员工应以自己高度的事业心、奋发向上的进取心与责任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包括技术创新,策略创新等。第二,企业全体员工还要有团结奋斗的精神。企业员工作为“企业人”与“社会人”是不能分离的,必须凝聚在一起,同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企业全体员工还应有一种为企业生存与发展付出的牺牲精神。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其中也包括为追求高尚的精神风貌与实现自我价值而付出的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形象成为活力与合力的能量体,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开创卓越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晓东.企业家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探微[J].苏州大学学报,2001(1).
[2]王维平.企业形象塑造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吴运生.观念、精神、文化与企业形象策划[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4).
[4]徐家瑜.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文化,2002(3).
[关键词]旅游饭店;旅游饭店形象;形象建设
旅游饭店形象是旅游饭店各有形和无形要素给社会公众以及消费者的总体印象,既包括饭店建筑、客房、餐厅、设施设备等硬件形象,又包括饭店管理、服务质量、员工精神面貌、服务态度、工作效率、饭店经营理念等软件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旅游饭店形象建设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一、国内研究综述
1.饭店形象定位研究
陈红岩(2003)提出饭店形象定位是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竞争对手实情,依照宾客实际需求,确定本饭店独特而富于竞争力的形象。其包括了宾客心目中的形象定位,媒介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政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和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定位。黄前进、那士荣(2002)分析随着“绿色消费”风靡全球,饭店为提高竞争力,规划自己的“绿色行为”,竞相开发绿色饭店产品,创立自身饭店形象是当今之必然。秦恩周(2008)认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经济席卷全球,并影响和改变着饭店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与生产方式。他从绿色饭店形象的涵义出发,就树立绿色饭店形象的意义、饭店绿色形象如何塑造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企业(旅游饭店)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灿荣(2000)认为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正确认识影响其形象的因素,依此指导企业形象的塑造工程。卜时忠(2004)提出构成企业形象的基本因素有企业形象素质和企业形象标识,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因素有首次印象、企业文化、企业特色和企业形象出现的频率及影响程度。郑胜华、何一(2008)进行了基于细节服务的酒店形象影响因素研究,构建了基于细节服务的酒店形象影响因素模型,认为细节化服务、细节化产品和细节化设施是影响酒店形象的三大主要细节要素,并就如何依托细节服务提升酒店形象提出了相应对策。
3.饭店品牌形象建设研究
林巧、戴维奇(2007)认为饭店企业应首先准确界定和勾勒消费者所重视的品牌要素,并将饭店品牌要素归纳为区位和环境、设施和服务项目、价格要素和交互性因素等6个方面,提出了塑造饭店品牌形象的具体策略和建议。秦俊丽(2007)认为当今饭店发展,品牌形象塑造势在必行,并以山西省为例,提出山西饭店业品牌形象塑造应培养品牌意识、确立品牌特征、构造品牌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和扩散品牌影响,从而打造有山西特色的饭店业品牌形象。
4.饭店文化形象建设研究
陈金花、李晓丹(2006)认为旅游饭店的文化形象对于一个饭店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旅游饭店经营的好坏,而且在绝大多数的条件下,它将成为一个旅游饭店的一种无形资产,成为一个旅游饭店区别于其他饭店的一个主要的标志,并就如何塑造旅游饭店的文化形象及在塑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点看法。张立群(2006)认为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角度来看,旅游饭店是文化的聚合点和传播点,针对旅游饭店文化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饭店文化形象建设的几点建议。
5.饭店形象营销策略研究
马小玲(2008)认为在文化与管理双重思维引导下,确立以形象印证品牌的营销策略,有利于饭店提高品牌和经济效益。马小玲(2008)指出当前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竞争日趋激烈,整体形象设计已成为饭店品牌内涵和企业核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饭店业新的营销手段之一。6.饭店形象建设其他研究。胡林、黄春(1999),常鑫(2007),张威娜(2009)研究探讨了饭店形象战略和情感战略,杨菁(2006)对于饭店形象塑造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曹(2004)以杭州市十四家有代表性的旅游饭店为例,对于饭店形象对宾客忠诚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二、国外研究综述
1.企业形象定义的探讨
Bromley(1993)从形象的主观心理结构来定义企业形象,认为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断言和信念;Abratt(1989)从形象所包含的物质内容来定义企业形象,认为所谓企业形象就是指公众知觉到的员工行为、消费者服务、产品、企业名称、理念及口号等。
2.企业(旅游饭店)形象要素研究
加藤邦宏(1989)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企业形象的24个项目,进一步因素分析发现企业形象包括技术形象、市场形象、未来性形象、公司风气形象、外观形象、经营者形象、综合形象等七个因素。在影响旅游饭店形象的诸多要素中,阿金逊(Atkinson)认为清洁、安全、物有所值、员工礼貌和乐于助人是顾客选择酒店的关键因素;而卡都特和特基恩(Cadotte & Turgeon)则认为员工态度、清洁、服务质量和员工服务知识是顾客频繁提及的因素。
3.企业(旅游饭店)形象指标研究
Gustav(1995)利用语义网络和因素分析法,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发现,南非的银行形象包括四大要素:活力、稳定性(信任感)、对内外(消费者)服务、视觉识别设计。Zeithmal(1988)指出购买是顾客感知价值主观评价后的行为,运用于酒店,即酒店知名度、满意度决定顾客的购买行为;Sweat(2000)认为测量购买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所购买商品的品牌(知名度)、购买数量和支出的费用(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企业(旅游饭店)形象的其他研究
Chernatony(1996 )在研究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关系时指出,随着品牌同质化和竞争者对领导者品牌的效仿,62%的消费者已无法区别竞争对手之间的品牌差别。Heesup Han等学者(2009)研究在打造绿色饭店进程中,整体形象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认为其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启示与思考
1.旅游饭店形象建设应注重系统性
旅游饭店形象是个多元素构成体,可以分解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即常说的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具体表现为旅游饭店的外观建筑、设施设备、产品服务、饭店人员、饭店文化、管理水平、效率信誉等等。因此,旅游饭店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各要素兼顾实施,各环节统筹安排。
2.旅游饭店形象建设应注重品牌性
旅游饭店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就等同于品牌。消费者在选择旅游饭店的过程中,首要前提是必须认同该旅游饭店品牌,认同程度越高则选择几率越大。旅游饭店应在品牌塑造中突出一个“特”字,做到“人物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打造自己的特色经营,塑造自身的特色形象。
3.旅游饭店形象建设应注重文化性
旅游饭店形象的生命线是饭店文化,文化是最具魅力和持久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饭店的经营理念和水平,体现着饭店的档次和服务意识。旅游饭店只有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结合本企业实际状况,确定良好的企业文化定位,塑造企业良好的文化形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胡朝举.论酒店形象塑造的公共关系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2):116-117
[2]陈红岩.关于饭店形象定位的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67
[3]黄前进、那士荣.饭店形象新热点:绿色饭店[J].商业研究,2002,(2):122-123
[4]秦恩周.刍议饭店绿色形象[J].科技创业月刊,2008,(5):52-53
[5]杨灿荣.试论商业企业形象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思路[J].江苏商论,2000,(7):38-40
[6]卜时忠.浅谈影响企业形象的因素[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9-70
[7]郑胜华、何一.基于细节服务的酒店形象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29-35
[8]林巧、戴维奇.论饭店品牌形象的塑造:基于品牌要素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64-70.
[9]秦俊丽.论山西饭店业品牌形象的塑造[J].太原大学学报,2007,(3):70-72
[10]陈金花、李晓丹.浅谈旅游饭店文化形象的建立[J].市场论坛,2006,(3):225-226
[11]张立群.旅游饭店文化形象建设的途径[J].发展,2006,(6):55-56
[12]马小玲.饭店整体形象营销策略[J].饭店现代化,2008,(2):42-45
[13]马小玲.旅游饭店整体形象营销策略[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4):84-86
[14]胡林、黄春.旅游饭店的形象战略和情感战略[J].企业经济,1999,(12):60-61
[15]常鑫.论旅游饭店的形象战略和情感战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67-69
[16]张威娜.沈阳饭店业的形象战略和情感战略研究[J].学理论,2009,(7):100-101
[17]杨菁.饭店形象塑造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18]曹.饭店形象及形象一致对饭店宾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9]Bromley D B. Reputation. Image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M]. 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1993
[20]Abratt R.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rporate image management process [J]. Journals of market management, 1989, 5(1):63-76
[21] [日]加藤邦宏.CI推进手册[M].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989.
[22]李力昌、邓雅如、李明聪.运用市场区隔模式评量观光客对旅馆服务之满意度研究――以耕丁地区为例[D].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观光与餐旅管理研究所,2006
[23]Gustav P.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corporate image of South Africa banking institution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95, 13(3):12-17
[24]Zaithma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2):2-22
在当今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不仅讲硬实力,也讲软实力,更讲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面对“红海战略”、“蓝海战略”以及各种竞争的战略,一个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不但能强烈的吸引顾客,而且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从企业品牌形象的各构成要素来说明其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产品形象——企业的根基
产品形象是由产品的视觉形象、产品的品质形象和产品的社会形象三方面构成的。产品的视觉形象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从视觉、触觉、和味觉上对产品形象的最开始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直接的认识;产品的品质形象对产品形象来说就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层次。所以,有些商家通过过度的包装、具有轰动效应的宣传和高知名度的形象代言的方式以赢得竞争,从而长远的发展。其实,这只是对设计的过度依赖,是对企业品牌形象的不全面的理解。产品的社会形象是产品的视觉形象和产品的品质形象的综合提升,消费者通过产品体验对产品的认知、评价从而形成产品的社会认知、社会评价、社会效益和社会地位。众所周知海尔集团一直坚持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理念,同时海尔集团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张瑞敏砸冰箱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他用实际行动保证海尔集团产品的高品质,这无疑给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基础。产品形象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基,企业品牌形象的好或者不好,都取决于产品的质量的好与不好。因此,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首先要牢固其根基——提高产品的水平和质量。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的更新技术,善于启用高科技人才,研发新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
二、品牌信誉——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
品牌信誉是消费者品牌信誉形象是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其实质来源于产品信誉。一个企业品牌信誉的建立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贯穿于整个品牌经营活动,在质量上不仅要做到“人无我有”而且要做到“人有没有我都最优”;在服务上不能只是口头承诺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不推脱、不找借口、不糊弄;在包装上更要做到表里如一,最忌讳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有些企业经营想通过给产品穿上华丽的外衣不讲求产品的质量,以此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等等一些无信誉的方式,都是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即便是眼前形势一片大好,最终还是会毁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使公司的利益受损、资产贬值。品牌信誉是维护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前提,也是品牌维持其魅力的法宝。能够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持续发展的企业无一不是具有良好品牌信誉的,上面提到的海尔集团是以“真诚到永远”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他们所宣传的“一条龙服务”、“24小时热线咨询”、“五星级标准服务”等承诺,正是海尔的切实行动为海尔集团赢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得海尔集团在市场中公信力不断上升。
三、品牌文化形象——企业精神风貌的体现者
品牌文化就是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企业品牌文化形象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企业品牌文化形象依托于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管理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行为准则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是企业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优秀的品牌文化形象可以引领消费大众的消费潮流,影响大众的生化方式和购买行为。因此,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文化形象,有助于赢得员工的忠诚、顾客的忠诚,赢得稳定的市场,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企业可以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四、品牌视觉——企业形象的传达者
企业品牌形象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品牌识别就是最外在、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传达企业形象的传达者。品牌视觉识别就是通过视觉方法,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将品牌识别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和经营项目表现出来,便于消费者认识、分辨、接受和理解,使品牌识别的经营项目、经营理念和经营宗旨得以实施是贯彻。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是平淡无奇的,那么它的品牌形象就有可能在无情的商海之中被淹没,也就是意味着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项目、经营理念等信息都无法很好的向消费者传递,企业在竞争中将不占优势。所以企业,尤其是一个成熟的品牌企业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视觉冲击的、简洁易读的、由内涵的品牌视觉形象。虽然品牌视觉识别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品牌视觉识别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但是一些老品牌对于品牌视觉识别理念还是不够重视。尽管它们的品牌信誉仍旧值得广大的消费者信赖,但是面对竞争者的新形象时,还是会失去些许的优势,在竞争中显得被动和力不从心。一个具有鲜明品牌视觉形象的企业可以对外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形象,通过视觉符号将企业的产品信息、服务理念、经营项目等等信息高效的传达给消费者,不断的强化消费者的意识,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认同感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品牌视觉是企业形象的传递者,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是增加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牌视觉识别将文字、图形、符号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视觉引导性,更是表达着企业的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的品质,经营的项目、经营的理念等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增强消费者的好感与忠诚度,对于企业的持久发展,对于品牌形象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使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的理念带入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中,企业品牌形象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产品、文化信誉和企业视觉识别,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王黎芳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 东京动漫节庆业产生的文化动因
一般意义而言,节庆是特定区域内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围绕某一主题而自发或组织形成的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仪式性、周期性、娱乐性、参与性、暂时性、集中性等特点。现代节庆业的发展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形式、内容及产生动因方面具有新的特质,成了一种快速发展的产业形态和文化形式。[1]东京动漫节庆产业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东京国际动漫节、日本动漫软件展、东京电玩展、秋叶原娱乐节、同人志展销节、动漫主题曲夏日演唱会、东京玩具节、东京玩具展、手办模型展销节、C3玩模展等十大动漫节庆活动,不仅成为了可独立于动漫创意产业并与之互动的产业形式,也成为丰富东京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东京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东京动漫节庆产业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东京城市自身的文化产业形态看来,动漫节庆产业是动漫创意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发生。在这个层面来说,东京动漫创意产业是孕育动漫节庆产业生长的土壤。东京有着雄厚的动漫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根据日本动画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日本动漫产业制作企业收入为1581亿日元,而整个动画市场创造产值约为1兆3393亿日元。[2]而东京则聚集了日本78.8%的动漫企业和92.1%的日本动漫公司总部,生产了世界上近60%以上的动漫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动漫文化之都”。在形成的产业链条中,动漫节庆产业是下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动漫产品的生产与制作,它的生长与形成适应的是东京动漫企业乃至世界动漫企业集体性展示、交易和交流的需要。也就是说,动漫节庆产业是创意产业为实现自身从产品生产到销售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整个动漫创意产业链自身完善和优化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发展中承担着营销和传播动漫产品的重要职能。
另一方面,从东京城市文化发展这一层面来看,动漫节庆活动的开展是培育城市文化活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日本在“二战”之后将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视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理念。2000年东京实施了“目前东京都的文化政策手段的转换与着手”方案,将以充满创造性和文化活力的世界文化都市作为东京的发展目标。基于城市的目标定位和城市的产业文化优势,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东京市政府和相关动漫企业在东京举办了首届东京国际动漫节,并作为每年一届的主题性文化活动,这标志着东京动漫文化成为东京走向世界和向世界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桥梁、纽带和平台,动漫节庆产业和动漫节庆文化被纳入到了东京世界城市文化体系的整体构建之中。2006年在东京政府颁布的《十年后的东京――东京在变化》中提出大力发展动漫文化和动漫产业,将其作为一种优势文化来提升东京的城市魅力及国际影响力。 2007东京政府出台的《东京都文化振兴方针》作为一个规划至2015年的发展方针,确立了要将文化魅力感受型、文化富裕型和具有丰厚文化创造底蕴的都市作为东京走向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为进一步推动东京城市文化的发展,2011年在东京推出的《〈十年后东京〉2011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将动漫文化和其相关的节庆、会展、观光、旅游等行业作为提升东京的文化魅力和产业能力,促进东京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发展层面而言,东京动漫节庆产业顺应了世界城市文化竞争的呼唤,不仅有利于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且作为一种具有产业优势的文化,承担着东京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走出去”的使命。
从整体而言,东京动漫节庆产业和节庆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融合了东京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双重因素。在产业经济层面奠基于动漫创意产业的强大推动,是动漫创意产业在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与拓展,成为动漫产品从上游制作走向下游市场营销的关键性环节。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层面,推动着城市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肩负了传播东京城市文化形象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任。尤其是在“大事件”策略日益成为当代城市形象塑造、传播和营销的有效途径的背景之下,[3]东京的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迈向世界城市的文化经营和文化竞争中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林生:动漫节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
二、 东京动漫节庆产业的文化类型及组织形式
现代节庆产业具有极强的黏合性,尤其是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之下,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经济活动,不仅体现出较强的文化经济化,也表现出经济文化化的时代表征。由于节庆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最大限度地集中展示行业的发展成果,达到吸引投资、扩大影响的目的,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行业所重视。据统计,世界将近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举办不同文化主题的动漫节庆活动。依据目的和性质的不同,东京动漫节庆业在文化类型上可以大致划分为展销性、综合型和专项综合型三种。[4]
展销型动漫节庆,以东京国际动漫节(TAF)为主。东京国际动漫节作为东京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际动漫文化活动,自2002年举办首届起至今共举办了11届(2011年因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停办)。这种类型的动漫节庆活动以产业导向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侧重产业内部的对话,参与对话的双方是动漫产品内容提供商和版权购买方,用以实现供、需双方的顺利衔接,从而保持动漫创意产业链的流畅和顺利。如东京国际动漫节为动漫从业人员开辟专场,为其提供优良的展示平台和贸易洽谈场所,在展销会开始的前两天,只有动漫从业人员才能参加。同时为了吸引国外企业参展,动漫节有时还通过设置国家馆的方式以方便某一国家的动漫企业集中展出。展销型动漫节庆在动漫文化较为发达和产业链比较完善的国家较为常见,比如法国昂西动画节。由于很多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会选择在展销型动漫展会活动中,所以东京国际动漫节每年会吸引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画商,他们来这里采购节目,或者购买最前沿的技术设备,或者购买动漫周边产品权等。
而随着市场化运行的不断规范,作为一种产业形态,节庆产业对其他行业和区域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动漫节庆会展为核心,集旅游、培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辐射周边乃至整个日本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业态。如东京国际动漫节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动漫展销型主题展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动漫节庆产业以其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东京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娱乐生活和文化服务,为动漫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生长培育了市场空间。
第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特色文化城市是缓解城市发展中因工业生产而给城市带来的资源紧张、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有效手段,也是破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同质化现象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中,城市的文化特色以一种富有差异性的张力来体现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动漫节庆作为东京构建特色文化城市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别致的可供观赏和体验的文化景观,它最大限度地依托于东京固有的动漫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动漫文化要素的产业转化和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生活的基本架构。东京的动漫节庆产业培育了城市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激发了城市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的氛围,重塑了城市的文化地理和文化生态。如为了与秋叶原街区繁荣的动漫文化相一致,增添节庆期间及平时的动漫文化氛围,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一批以动漫为主题的咖啡屋纷纷出现,如COSPLAY动漫咖啡屋、EVA主题咖啡屋、奥特曼主题咖啡厅等。
同时,动漫节庆作为一种品牌文化成了“酷日本战略”提升东京城市文化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和途径。[9]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中,还通过设置与城市相关的文化活动,彰显动漫节庆与城市的互动交融关系。如在东京2010年的同人志展销节中,设立了以“Comike城市振兴”为主题的特别展览,并规划每五年举办一次。这一活动以动漫作品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传播渠道,以动漫文化对东京城市文化的塑造、培育为旨归,以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产来拓展东京文化的特色性建设,增强动漫文化在东京城市文化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彰显了动漫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集聚和根植。
总体来看,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其所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形态和类型,构成了东京城市文化外在显现的重要表征,展示了东京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国际前沿的文化视野。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下,动漫节庆产业形成了包蕴着巨大文化价值的文化活动。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节庆产业所产生的节庆经济对东京城市文化资源的转化、开发、策划和包装等层面,还在于它通过一种文化表述参与东京城市文化的构建,将自身的文化生产植入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使动漫节庆产业本身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具有了重要的关联性、叠加性和沟通性,拥有了同步生长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Getz, D.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 J. Jafari. ed. New York: Routleledge, 2003: 209211.
[2] 日本のアニメ市(界・)の推移[EB/OL]. http://aja.gr.jp/.
[3] 费爱华. “大事件”策略的城市形象传播机制[J]. 现代传播,2012,(12).
[4] 金元浦. 动漫创意产业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4.
[5] 景宏.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 日本学刊,2006,(4).
[6] 吕云. “世界动漫王国”――日本如何打造文化影响力[N]. 广州日报,20100714.
[7] 余艳琛. 与刀的交错――谈日本动漫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J]. 福建论坛,2007,(S1).
关键词:全球化;城市形象;文化形象;生态形象;科技形象
一、全球化与城市形象
1.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世界发展进入新的格局。这些新变化引发了新一轮城市革命的蓬勃兴起,城市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城市民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城市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真正步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以城市为中心的新的改革发展战略正在进行。一场更大规模、更深刻的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并以城市发展为突破口,引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族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2.全球化的重点在城市
全球化使得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发生变化,城市的作用增强。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各民族趋向融合,国家间的对立减弱,相应地,相互谅解、彼此合作、共谋繁荣的国际环境正在形成,国家“边界”逐渐淡化,国际事务向纵深发展,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并更多地承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不仅仅依赖军备竞赛和政治纷争,而更多地重视经济实力的竞争、稀缺资源的占有、社会运行效率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城市由于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使得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保持其先进性、领导性和区域代表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涉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于是,城市被推向国家竞争的前沿。
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三要素——文化、生态、科技
城市形象要素包括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多个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上所呈现特点并不显著,此时软实力的竞争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同时,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作为“世界工厂”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更有责任落实环保问题,注重城市生态形象。此外,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以及城市文化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要素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应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加强我国城市的文化、生态及科技形象。
1.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如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我国而言,这是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有利途径,也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一部分。例如巴黎作为法国的著名城市,其浪漫与时尚的气息举世闻名,也因此而使得整个法国成为了浪漫的代名词,从而提高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扩大了国家知名度,并大大促进了法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应当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发掘与扩大城市特色,从公共艺术、城市历史、新旧结合三个方向进行落实,并有效借助媒体的通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然而我国的大多城市现状为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积淀。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建筑设计为例,虽然整个校园充满现代化设施,但建筑仅仅是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欧洲许多名校的建筑都富有历史的韵味,从而增加了人文情怀,使得校园整体氛围更加浓烈。
2.城市生态形象
生态型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符合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发达城市的象征。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并且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效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让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同时造就出一代胜过一代的生产力。
近年来生态足迹的概念逐渐产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某一地区、某一城市乃至某一国家的人们,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直观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转变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从而对目前的全球生态问题及城市生态形象塑造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我们应当力求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均衡“发展”不能仅用狭隘的经济指标——如GNP(国民生产总值)或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它还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福利以及环境等综合性指标。第二,奉行正确的消费观。尤其要大力抵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礼品过度包装问题。第三,构建生态文化体系。针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构建城市生态文化体系。第四,广泛的市民参与。环保问题人人重视、环保举措人人落实,积少成多方能改善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形象。
3.城市科技形象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词汇便是“科技”。那么,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城市科技形象也就成为城市面貌的重点之一。
首先,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的质量。美国硅谷之所以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其高新科技的快速研发。今天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高新科技产物——从智能手机到轨道交通、从网上购物到电子政府,科技早已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次,科技是城市文化与生态的有力支撑。如果没有科技的力量,许多城市的文化与生态形象便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在近期的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挖掘过程中,倘若没有科技手段,那么便无法进行准确的挖掘工作与细致的出土保护。再如前文提及的“生态足迹”理论,如今生态足迹的网络测量方式早已普及,世界各地的每个人,只要拥有网络,便可在线测试所在城市的生态足迹,从而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健康情况。由此可见,城市科技形象的塑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方面。
三、各国城市形象分析
由于笔者曾至几国走访,因此现以美国、欧洲、中国的几座不同城市为例进行探讨。
1.美国奥兰多——游乐园之城
奥兰多在过去只是美国的一个不出名的地方,除了地处美国南部气候适宜之外并无特色。然而随着迪斯尼乐园的诞生,奥兰多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奥兰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迪斯尼乐园(Walt Disney World,沃特迪斯尼世界),从而招揽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尤其是以家庭形式出游的游客居多。之后,该州陆续建起了海洋世界、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等多个主题乐园,从而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主题公园旅游胜地。
在城市文化上,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可以明显感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开放,而在科技形象上,迪斯尼乐园的各种娱乐设施及管理情况,无一不体现出当地(或本国)的科技发达水平及科学管理的氛围。
2.欧洲巴黎与瑞士——浪漫之城与安逸之都
法国巴黎是著名的时尚之都,其经典市标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都令人叹为观止。瑞士则是一座如画般城市,四处可见的高山碧水、田野农庄,以及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与颇具特色的瑞士小镇等,都给人以“慢生活”的感觉,甚至连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安逸。可以说,欧洲人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欧洲人十分注重城市形象的保护。如由于欧洲大多建筑为古老建筑物,在整修的过程中,为了不破坏城市建筑整体美感,在大楼外搭的脚手架上,人们会附上一层与原建筑一模一样的平面挂布,从而将脚手架对历史建筑造成的视觉上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欧洲所塑造的城市形象是艺术与安逸,这与过去文艺复兴时期对它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欧洲把握住自己各国各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与文艺产业,从而进行城市形象塑造的良性循环。
3.中国杭州与上海——江南特色与国际都市
杭州是江南的著名城市,市内的西湖更是远近闻名。近年来,杭州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所作出的努力清晰可见。从城市整体形象看,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西湖”大型表演令人赞不绝口;从城市生活细节看,行走在杭州街头,细心人会发现所有路边的铝制电缆箱都被附上了可爱的卡通画,从而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一抹生动与活力。此外,杭州市标随处可见,似乎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该标志充分体现出杭州的江南特色,字体上强调了江南建筑元素,色彩上强调了山水画中的青绿色,在这一点上值得上海学习。 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一直都是“国际大都市”。笔者认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已经塑造的比较完善:有以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外滩、田子坊等为代表的文化形象;有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2010上海世博会(EXPO)为代表的科技形象;有以崇明岛为代表的生态形象。总体而言,现在急需改善的问题是——环境问题及市民形象。
环境问题与市民形象其实归根结底又是同一个问题——市民意识。在环境问题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管理必不可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便是让每个市民树立并落实正确的环保观念。而在市民形象上,我认为已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做到热情待客、诚信友好,为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增添了一笔色彩,但仍然不可忽视有些市民的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不雅用语等问题。
此外,上海的个性化正在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而渐渐淡化。有时为了建造现代化写字楼,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人们会舍弃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或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虽然在短期利益上看的确是增长了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是上海本地文化的一种流逝。因此,我们应当摆正观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有时候其力量甚至会大于经济力量。
从理论分析到现实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形象的理想状态应主要从文化、生态、科技三方面着手,致力于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切合当地实况的城市形象,并以中国实际国情与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为主、以国外城市形象塑造先进经验为辅,科学改善我国城市形象,创建未来和谐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褚云茂,黄耀诚.大都市形象文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2).
[2]趁苏柳.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