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18:3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学素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探讨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素质的现状和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做好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素质;现状;教育改革
一、科技素质的含义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 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启动与实践,需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观,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论文;多层类;论文定位;项目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毕业论文属于科研学术论文,为此在评价标准中常常列有“创新性强或理论前瞻性好、新颖的求解思路、有应用价值、有硬件实验验证”等关键指标。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精英教育转入为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仍Υ笱П究粕毕业论文这种高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行不通的。此外,不同科研素质水平的指导导师在这些模糊的、空泛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指标标准的理解和把控上也具有相当的差异化和争议性。
[关键词]科研育人;创新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45-02
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面对全球化的新技术革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课堂的教学,还应强化科研实践的训练,即将科研育人融入教学过程。[1]
大学生通过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等。同时,科研育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包括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对大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作用。[2]
一、科研育人概念提出的背景
早在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的第二个职能是科学研究,大学人才培养应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科研育人概念的起源,其对我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如同“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的思辨,赋予其教学创造性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最新知识,并激发大学生的灵感。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实现。[3]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在科研育人的功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的大学在教学育人的同时,就很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并付诸实践。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大学生的科研被纳入教学计划中。在伯克利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必须有5门以上的研究型课程,伯克利的大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为120,其中1/6以上的学分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后参加课程考核所取得的。
我国的一些名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也体现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让他们在科研训练中学习和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4]浙江大学从1993年起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DMB(登攀节),旨在检验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评选出优秀学术标兵。华南理工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和解决实际难题。中国科技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制订了详细的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计划,一些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甚至有的大学生还能进入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
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看,科研育人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组织管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
二、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但科研与教学可以有效结合,体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科研。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将科研融入教学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应成为人才质量培养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2.科研育人可以反哺教学育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大学的育人水平,要落实在研究型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力度上。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的内涵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果,以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效地实现科研育人反哺教学。
3.科研育人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目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点和难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能得到激发,攻克科研难题的能力能得到加强,而这些训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可见,重视科研育人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研育人工作实施途径及能达到的目标
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申报三小课题、综合性实验设计、毕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科研思想融入教育理念、将科研方法演变成教学内容、把科研平台延伸为教学平台、以科研成果强化教学深度、把科学研究型实验导入实验教学等[6][7],这些都是科研育人工作实施的途径。
目前,大学生科研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正确进行文献检索。一些大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不熟悉本专业学科的国内外的重要期刊,对文献检索系统没有实践的机会。第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能力较差。面对众多的文献资料,文献归纳和综述能力差。第三,学术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把自己或他人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达清楚,用词不严谨、图表不规范、结构不完整,等等。这些问题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科研育人可以取到如下效果。
1.通过科研育人,可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必一丝不苟,认真地对待,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能唤起大学生的原始创新冲动。
2.科研育人能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科研成果来自于团结协作,大学生应谦虚谨慎,尊重别人的劳动价值,明白科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奋斗的结果。
综上所述,科研育人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延伸。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认知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所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实干精神、探索新知的钻研精神、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这正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所应要达到的目标。[8][9]
四、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
首先,要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科研能力真实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科研的需求状况,对南昌航空大学能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的平台资源进行调研(包括实验室、科研项目及数目的调研),学生的科研需求与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应达到一个最佳配比。
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这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检查,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教学的传递模式,其实质是从书本到书本。当科研融入教学[10],教学方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研究―知识创新―信息反馈―发现下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把书本、实验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断在纵深方向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循循善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交流研讨平台。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项目的情况,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的情况,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进行科研的情况,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以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等。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对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发明创造、科研获奖折算一定的学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保送就读研究生。
3.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对经过答辩评审后有价值的课题予以资金支持,获得项目的学生应尽快融入教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
4.举办科技文化节,评选优秀学生论文,举办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为学生学术和科研成果交流提供平台。
总之,科研育人理念的提出,有助于高校对目前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反思和改进。科研育人融入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丰富和完善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教育技术学与21世纪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5(8):38-41.
[2] 张军华,李振春.传承与创新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举 立德与育人并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3-44.
[3] 王建民,李明姝.发挥科研创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理论研究,2015(4):116-117.
[4]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0-134.
[5] 王晖慧,朱洪.构建大学生科研活动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0-11.
[6] 蒋群,何丽明,王莲芸.强化实验教学育人职能 培养科研型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53-156.
[7] 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8] 邵辉,葛秀坤,毕海普.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7.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素质教育;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大学生培养在注重为全国输送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时期,河南省大学生素质教育应适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担当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任。这主要体现在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造能力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高级专业人才。
一、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任何时候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对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的思想内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构建爱国和爱集体的和谐环境,这就需要担当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其中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是其重要的两个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日益推进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提高,在加上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这突出的表现在河南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得过且过,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逃课,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与人交往中功利主义色彩较强,日常消费进行相互攀比等一些现象中。这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现象阻碍了未来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和谐环境,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素质教育。
大学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崇尚,因此在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和传播效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大学生的此类素质教育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比较有成效的教育渠道表现为通过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特网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在网络游戏的开发中,多创作具有爱国主义和集团主义教育意义的作品;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大力弘扬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事迹,同时高校教育中通过真实事例的宣扬,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的氛围。
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大学生文明程度的旗帜,这种文化素质是通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通过大学生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整体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主要培养建设人才的河南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在注重技术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单一的技术培养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及大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河南高校中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足,这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心灵教化问题导致大学生素质降低。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言谈举止缺乏应有的内涵,心理承受能力差,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克服的信心,这些都表现为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不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在新时期国家政府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河南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河南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中应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大学生培养中,文理学科应相互渗透,使大学生具有改变自然世界之知能,又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以期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大学生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
三、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大学生自身核心能力的关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素养,即通晓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需要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因此,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应积极促进专业素质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目前,在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感觉空洞和实践能力缺乏。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理论知识空洞难以理解,感觉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有用性,这种认识使得大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更不会主动进行有关问题的思考。但事实是这些理论知识是事物现象的本质概括,是实践活动的指南,由于缺乏相关活动的活动经验,所以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中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虽然这一授课方式许多老师在做,但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划性的课程计划。同时,这一授课方式不仅体现在授课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也体现在通过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理解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能力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能使得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科研训练还会带动大学生多方职业素质的培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更易于融入社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大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了解当前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目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有很大欠缺,本科大学生尽管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有毕业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前期没有科研方面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框架设计及正式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茫然,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内容,只有经过导师的临时介绍才懂得一些,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借鉴所学知识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只是对别人相关成果的粘粘补补,起不到写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应开始在这方面的培养,如针对专业课开展科研成果的比赛,或把科研成果纳入期末成绩考核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一些大学生知识结构扭曲。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里存在的浮躁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高校学风,使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略显扭曲。大学生较为看重短期具有效益化的课程,对于类似短期培训的课程比较热衷,而对于能具有修养性质及长期能力培养的课程态度冷淡,甚至一些大学生对大部分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仅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兴趣,这种短期化倾向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扭转这种短期化的倾向,真正转变到提高大学生未来专业知识素质提高上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四、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因为创新型人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会出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都需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和新困难。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外延伸实践教学,是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可以把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以及面向社会的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链接起来,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但现状是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兴趣和创新的意志力,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唤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的意志力。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强化对大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借助大学生具有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基础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比赛和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应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新模式、培养新机制、实践新平台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存库.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关键词 理工科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11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raining Methods
CAO Jiayin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national and educators of great concern, the paper hopes to analyze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majors occurred during the issue, objective, targeted, actionable solut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人文”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养。“人文”映射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上时,表现出的就是人文素质。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文素质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时代人们常常提到的人文素质“缺失”,本质是公民人文素质的发展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物质的快速和大量丰富,使人类沉醉其中,并且更加追求科技和经济进步,失去培养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当人类对科技的使用和发展方向失去控制,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文素质的缺失。
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共通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①
1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
在21世纪初期,主张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用“五精五荒”来描述当时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②早在1995年,我国就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在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却依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完善的人格修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良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贯彻
理工类高校在成立之初往往没有文法、艺术、管理等学科,缺少人文精神的沉淀,高校教育者也会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伴随着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理工类高校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然而,受制于薄弱的人文学科基础、沉重的科研压力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水平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是即时显现的,没有论文数量、竞赛得奖的显示度高,但它的长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高校各类评估和排名中,人文素质培养指标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科研水平、论文数量、竞赛奖项、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有效利用指标体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模式;一味唯指标论,却容易走入发展的怪圈,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贯彻,人才素质培养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形式。
1.2 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水平仍需提高
培养计划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各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安排上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以某理工科“211”高校培养计划为例,大学本科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个性发展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就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军事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课程,共计36个学分,占理工科学生总学分的21%,但其中“两课”、外语等国家规定课程占了学分。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水平是重要的,但是人文素质包括了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内容,仅仅依靠“两课”、外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在选修课程中,人文素质选修课有127门,但是没有系统培养关联,一般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缺乏承接性和针对性,而且每个学生最多只能修两门,这对完素质的培养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1.3 教师观念需要改善
理工科高校教师大致可分为教授理工科课程和教授人文科学课程两类,教师多数精于自身专业学科,缺乏科学精神或者人文精神积累,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课堂上的融合程度较低。更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两种精神互补互助的内涵,甚至会引导学生排斥另一种学科精神,这不仅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提高,还让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学生缺乏尊重其他学科的精神。此外,教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师会出现照搬教材、生硬晦涩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很难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1.4 学生自我培养的意识及途径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自我意识、功利意识急剧增强,一些希望在自己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理工科学生,将精力大部分放在理工科课程上,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放弃人文素质课程,依然选择科学素质课程,再加上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平乏无味,常常应付了事,因此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就显得非常薄弱。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希望多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但是理工科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其需求。
1.5 校园和社会氛围亟待加强
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相对薄弱,文科教师和学生较少,很难自发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教育管理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安全、课业成绩、科技竞赛等,在营造文化氛围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社会舆论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对大学生的认知指标主要定位于专业水平和就业率,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氛围。
2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这个课题上做了大量研讨、探索。本文希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这个群体,提出一些路径分析。
2.1 明确目标定位
大学,是连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掌握科学技能,也要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成为具备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理工科大学需要正视大学生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摒弃功利思想,把对“人”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2.2 创新培养方案
制订培养方案要有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充分整合资源,合理借助外部资源,跳出传统桎梏,高屋建瓴,目标长远。理工科大学可以借鉴国外课程设置方法,规划制作人文素质课程组,实现素质教育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建设文科理科结合的课程模式,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精神和价值;发挥慕课、多媒体课程的优势,扩大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优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以及人文素质课学分设置,提高人文素质课时量;正确处理“两课”与人文素质课之间的关系,坚持“两课”的指导地位,创新“两课”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素质课的补充及强化作用。
2.3 重视实践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在实验室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和锻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和交往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找到书本与现实的结合点,提高对知识的认知。理工科大学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学生活动场地和经费,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建立社团,自主举行课外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生中间,为学生开设主题丰富的讲座、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
2.4 提升教师素质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教师和理工科教师独立性较强,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在各自的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理工科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探索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从人本角度和时代角度思考科学规律,不仅可以加深课程内涵,还能提高教学的品位和质量。文科教师要自觉理解理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将时代精神、民族气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将社会、自然、人类中的点点滴滴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既能吸引理工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又能使文科教育成为理工科高校办学水平的增长点,获得更多尊重和投入,实现良性循环。
2.5 营造人文氛围
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引导,人为引导是一方面,环境氛围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式。要重视人文素质类图书资料积累,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文化氛围;要重视人文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时刻可以接触人文活动或宣传;重视“仪式”的作用,合理利用“仪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更容易激发其奋斗、拼搏等积极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仪式”将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和校园氛围中。
该论文为南京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KT14033
注释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关键词]法学专业 法律文化节 优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142-02
当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提升法学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向和重点。根据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文化环境作用的研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法律人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就业文化往往不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所以就业文化往往不受高校重视。其实,加强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创新就业文化形式,是推动我国法学教育发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提升法科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就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就业文化是高校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就业理念总和。就业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就业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高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对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高品位的校园就业文化体现着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长期感染和熏陶下,校园就业文化能够使大学应届毕业生淡泊名利,响应国家“先就业、后择业”的政策。高校校园文化还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在校大学生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目标。因此,推动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的重要载体,是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形式。
二、“法律文化节”的功能分析
(一)“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法律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精英职业”。因此,需要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培养出高素质的精英式法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重智商、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变。高等院校中法学院系沦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培训班”,绝大多数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本科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判断高校法学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追求司法考试通过率的当代,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被普遍忽视。事实上,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提升。
“法律文化节”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学生才华的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法律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法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培养法科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具有过硬法律知识和技能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
(二)“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形成和确立的。因此,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法学院系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就业指导重要载体的“法律文化节”活动,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从文化价值的导向来看,“法律文化节”是指通过举办一些带有法律职业因素的节目和活动使高校法学院系的法科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产生一种认同,进而实现对法科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构建良好的法律职业文化氛围,对法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理智地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三)“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增强就业信心
法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充足的就业信心则是法科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法律文化节”可以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使就业指导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就业指导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法律文化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提前体验法律职业,让学生感受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尽早做好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文化节”让法科学生对未来的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他们为这一职业奋斗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三、“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
本文认为“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拟法庭审判赛
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使法科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所在。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法科学生可以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职业性质。
具体而言,高校法学院系的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选择程序较为完善的刑事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是某个法学院中几个班级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也可以是多个法学院法科学生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
(二)法科学生演讲赛
卓越的法科学生应当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讲比赛是培养法科学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径。“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科学生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可以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演讲能力的法科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可以为法科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律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法科学生演讲赛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与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学生之间的比赛。培养法科学生演讲的才能,不仅应当鼓励法科学生参加不同高校法学院系之间的演讲比赛,而且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英语类演讲比赛。因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节”演讲比赛中可以设置法科学生的英语类演讲比赛。
(三)法科学生辩论赛
2007年,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企事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中将“有效的口头沟通”排在毕业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把握和职业发展。善辩是优秀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自古以来,律师就有“讼师”名号。在现代社会,律师行业也有“铁嘴铜牙”的职业形象。“法律文化节”中应当有辩论赛这一活动内容。
一般而言,法科学生辩论赛应该以社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为辩题。辩论赛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法科学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非法科学生模式。为了促进地区高校之间法学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学高教园区内法学院系之间的法科学生辩论赛模式。
(四)法学论文写作赛
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法律人才,除了具备演讲和辩论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目前,很多法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因此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往往失去较好的工作机会。
为了培养法科学生的写作能力,“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学论文写作比赛。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可以由法学专业老师担任评委,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奖。法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文化节期间的论文比赛以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训练,在他们毕业时就掌握了较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论文写作经验的积累,法科学生在参加各类企事业招聘时就能从容应对。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大学生就业文化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6):75.
[2] 蒋毅.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就业[J].理论月刊,2005,(12):180.
[3] 郑纯,凌辉剑.加强就业文化建设 提升就业竞争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16.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实验与高中实验的不同,认识到进行主动学习对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将带教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实验改革组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法进行。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
生按照讲解和演示的过程完成实验内容。对于部分小组提出设计的可行的部分操作的改进方案,鼓励引导学生按照新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实验课堂不能够满足新方案的要求,将给学生提供教师药物化学科研实验室和相应实验条件,在课后时间完成。对照组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方案进行实验。第四,讨论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实验完成后,在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对于部分实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并上交实验改进方案。在下次实验课堂前,教师将针对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进行评述。对照组学生只需递交普通实验报告,而实验组的实验报告形式和内容形式自由。上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未参与改革组相比,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学习积极性也要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要强,同时也让部分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2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
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0R413019,2011R413025,12R413020)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3小结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培养
一、大学生素质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承载着希望,预示着未来。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曾讲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企业家曾讲过他招聘过程中的一个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应聘大学生,其中有位男同学的条件比较突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种资格证都比较不错。于是这位企业家就亲自打电话给他,通话中告诉这位男同学明天可以直接来找他,并告诉这位男同学他的电话号码。一份优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可是这位男同学的一个小细节却让这位企业家改变了主意,拒绝了这位同学。是什么情况使得工作机会瞬间丧失呢?原来在对方要告诉他电话号码时,这位同学说:“请您稍等,我拿张纸记一下。”事后这位企业家解释说:连这十几个号码都不能瞬间记住的大学生,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有些细节也能暴露出些问题。论文指导老师发短信通知学生论文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后,有位同学回电话问老师是不是准点到。
通过以上事例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的很扎实。但是社会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证了“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说法。
第二,有些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过重。时时刻刻不忘强调自己的权利,那么也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体现。比如在强调任何一个主体权利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其自身义务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质和社会道德的体现,比如尊师重教。
第三,有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有前几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高校内的自杀、自残等事件。以上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此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好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会有些不适应。从原来气氛紧张、监管严格的大环境下猛的释放出来很不适应,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白白让废掉很多大好的时间。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从而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正如《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个人修养是作为一个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说“大学小社会”,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那么,我们就应当好好利用这个过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和具备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步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虽然,因专业的不同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会有所差别,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些基本素质是大家都应当具备的。
(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商品品种、规格、花样丰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很大的诱惑。有些人的行为超越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容忍范围,很多个性化的行为,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所受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当重要。
记得我在接受大学入学教育时,系主任老师曾告诉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会两样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当时不太明白,后来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若没有才华但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能够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会。但是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即使他很有才华可能也无益于社会,甚至他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正如《孟子・尽心上》中告诫我们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大家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所学专业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觉得很枯燥,将来也不想从事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证本专业能顺利毕业的同时,开拓学习第二专业。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既要结合兴趣,又要符合社会需求,有益于社会。
此外,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正如哲人所说“看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深度,看非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广度。”也就是说“开卷有益”。当然一切真知灼见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有怀疑的精神,没有质疑也就没有进步。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三)求真务实,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使得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当代大学生同样也存在着浮躁的情绪。表现为学习目标短浅功利性较强,很少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识不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将来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必然要逐渐进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岗位,历史需要他们担负起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从经济方面来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们能肩负起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们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完成将来的社会责任。据报道山东省将于2012年增加体育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这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问题,此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可能头脑一热会有些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能及时疏导压力,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问题中就能解决。为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战,大学生更应具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先进的知识、科学的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悉心培养。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打好基础。首先要做到的是专业知识教育,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系统、符合逻辑关系的理论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是在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建立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即使是专业必修课程我们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时间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而且各门专业课共同组成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我们的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鉴于经济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期间不可能学完本专业的所有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因此,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科学选择选修课,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单靠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全面的。任何问题都和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只懂专业知识,面对现实问题时,就无法从整体和全局着眼,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开卷有益”原则,大量开展课外阅读。另一方面的科学选择选修课,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以上的数据和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当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予以概括,大学生应当吸收、传播“正能量”,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更差一些。于是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应运而生。同时,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体育考试,体育不过关学校不予录取。然而,在大学里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锻炼身体。但是,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2]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2期。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从总体上看,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 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 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本页关键词】自然科学 工程 财会 会计期刊征稿
【正文】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从总体上看,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 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 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但是, 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今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新的问题, 不应忽视。其主要表现是:1.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价值观扭曲目前, 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他们往往将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相联系。在知识学习中, 学生们特别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从而, 大学校园内出现了辅修热、外语热、计算机热、考研热、出国热等等。当然, 这无可厚非。但这样一种过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 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于狭窄、功利, 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普遍下降, 出现了一些专业成绩好, 公民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个人主义思想较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行为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 表现得无所适从。加之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市场领域渗透到人际关系上, 加剧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化、孤立化和情感淡化倾向, 致使一些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 自主观念意识增强, 却冲淡了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3.考试作弊泛化, 诚信失范, 社会公德意识差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数量的急剧攀升, 高校疏于管理, 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已形成了风气, 考试不作弊就等于吃亏。因此, 在大学校园里, 每逢一场考试下来教室以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夹带, 甚至伪造证件, 雇佣“”代考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有些学生不讲信用, 随意拖欠学费, 不偿还助学贷款等大学生诚信失范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另外,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讲社会公德, 诸如卫生习惯差、酗酒、斗殴、语言不文明、不爱护公共财物、浪费严重; 不尊重老师和同学, 在课堂上聊天、吃东西、听音乐、接打电话、互发短信取乐等。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文章来源】/article/65/3199.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