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11:1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工基础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221
国内刊号:34-1240/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电子专业 项目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程的设置与企业要求脱节,课程内容缺少企业需求的技能,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课程设置的框架是按照传统的电子专业的框架体系进行构件的,没有考虑电子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传统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
3、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教师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或公式的推导,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电子专业的实际意义,即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知道机械的掌握知识,而不知道怎样运用知识和发展自己,适应企业、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改革的措施
我院从2003年就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以《ProtelDXP》课程的教学为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许能起到借鉴或参考作用。
1、项目设置
将ProtelDXP这门课程分为两个项目: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这两个项目进行,完成了项目的教学,就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对于教材,我们没有按照常规从第一页开始给学生讲解,首先是让学生明白,教材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件辅助工具,用来解释我们中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根据目录,简单讲述教学的内容结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查寻资料的方法。
2、准备工作(地点:EDA机房和电子实训中心)
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主要以上机为主,在电脑上安装ProtelDXP软件即可。我们采用机房配多媒体上课,学生边听边操作,教学效果很好。该课程以制作电路板并安装调试,制作出电子产品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电脑上机设计;第二步,进入实训中心进行手工制作。
3、动员工作
ProtelDXP是英文软件,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进行充分有效的动员工作至关重要。
4、教学实施过程
ProtelDXP的教学总体分两步:电路设计与仿真;PCB板制作。
再将ProtelDXP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小项目:电路原理图绘制、原理图元件库的制作、印制板图制作、印制板元件封装四个分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灵活地穿插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实战的方式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同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查找书籍,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一味的听老师讲,而是学会了自己学习,学会了找资料,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些技能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是很可贵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考核
该项目教学的考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制作出来的电路板进行调试,检验功能能否完成;第二,从布局、布线上检查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布局、布线方法;第三,从制作出的产品的性能进行检查,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6、教学总结和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师父,以教会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清晰。
三、应用电子专业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
多年来,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改革方式,撰写过教学论文“谈电子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电工基础》课模块式教学研究……”,05年我们承担了重庆市教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这一课题,但我通过项目教学的实验,使我深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对电子专业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在此简要讲一下我们的开发思路。
1、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依据――职业需求
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以职业任务和实践步骤为导向进行的。首先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哪些职业活动,开展这些职业活动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和包含哪些职业行为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以指导课程体系的开发,
2、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建的方法
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建的关键是项目的设置。我们认为这种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应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阶梯式项目框架结构。
四、实施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加强学校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
学校无相应的电子设备或设备的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项目教学各过程的效果;另外在设备的配置上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普遍需求。
2、教师的理论与技能水平应大幅度地提高
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项目教学的内涵,同时教师应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的实际状况有所了解,应当说项目的来源是企业的生产实际, 因此,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技能贮备,才能很好地把握项目教学的过程。
总之,想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实现,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理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其教学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瑾.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探究[J].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教育教学中,邱伯聪坚持将“研究者即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即研究场所”和“教学实际问题即研究内容”进行结合,并确定为课题研究。2008年,他被评为“增城市第二届教研、科研先进工作者”。他主持过国家级、省市级多个课题研究,已发表或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上百篇,涉及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心理健康、督导、师德教育等多个学科与领域。
“我爱农村,爱农村学校,这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
成名之后,增城市和广州市区的不少学校都向邱伯聪抛出了橄榄枝,其中不乏名校,待遇和条件都相当优厚。但邱伯聪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当问及他原因时,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爱农村,爱农村的学校。我对农村和农村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要尽我之所能,去向世人证明,农村教师同样出色,农村学校同样优秀。扎根农村教育,这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神异常坚定。是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你是“技术狂”吗?
——我是“技术狂”,源于我喜欢动手的特质和富于研究创新的能力。我一直将自己的专业和技术当成热恋时的女朋友和结婚后的老婆来爱。
——支持你连续二十多年做实验和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搞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为教育事业、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韩亚兰,这位在职业教育机电专业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师,继获得了“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南粤技术能手”称号、“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称号等荣誉后,今年教师节前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他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对专业刻苦钻研、不断探索。
艰难求学路,不言放弃
韩亚兰的求学经历坎坷,由于身处特殊时代,他曾是失学少年,也曾是高考落榜生。从初中到下乡期间,出于浓厚的兴趣,他坚持学习维修方面的知识,想方设法弄来一些代用工具,照着杂志上的知识自己动手自学。在青海省兴海县水电站当工人时,他因技术好、悟性高,成了大忙人。“放映机我也修,电动机我也修;赶马车、喂马、和水泥等等我都做;内线、外线、高压、低压我都会。”韩亚兰说。他坚持自学,喜欢研究《电工学》之类的书,每次到兴海县县城,他都找这些书看,所以他的知识和技术日益提高。三年学徒期还未满,他已经成长为水电站技术最好的一个工人了,其他人都尊敬地叫他“韩师傅”。恢复高考后,韩亚兰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1978年高考,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
巧干加苦干,成果斐然
1982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韩亚兰被分配到青海省师范专科学校任物理系教师。在那里,他将电工实验室从无到有建立了起来,提高了该校的应用物理水平。任教9年,韩亚兰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获得青海省师范专科学校优秀教师奖和青海省青年科技教育新秀奖,“三相电动机多功能全电子保护器”等三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991年,韩亚兰被调到佛山市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机电专业教师。职业学校的性质和特色决定了其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并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需要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熟练运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韩亚兰老师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突出代表,他热爱职业教育、熟悉职业教育和研究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他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他对课程十分熟悉,每一道题、每一个学习和训练的项目或任务,他都要自己先理解了、会做了、做好了、做精了才去辅导学生,而且他的教学有变化、有创新,上课充满激情,总是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操作辅导,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此他的教学质量很高,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1998年10月,韩亚兰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校进修,三个月的时间,不仅提高了他的教学技能,更开拓了他的职业教育视野。回校以后,他着手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他亲自设计图纸,亲自制作、装配、调试设备,总共设计、制作了实训器材十几套。他开发的几套工业自动化项目,参加了广东省和全国的职教成果展,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职业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些实训设备还销售到广州、江苏和吉林等地的职业院校,得到了职业教育同行的高度赞誉。在开发专业实训设备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共设计了一百多个机械零件,画出了两百多张图纸。多年来,韩亚兰主持、参与学校专业、实训室、实验室建设,使得该校的专业设置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韩亚兰长年坚持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每年都订阅十几种的专业报刊和杂志,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他在家中布置了一间专业技术开发工作室,自己购买了数字万用表、数字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仿真器、交流伺服驱动器、电子传感器等一大批试验仪器、仪表和器材,还购置了氩弧焊机、电钻、沙轮机和台钳等专业工具。用于工业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器材和工具价值已超过了35000元,他的工作室俨然是一间自动控制技术试验室。
专业领军人,桃李天下
在同行的眼中,韩亚兰是位亲切、谦逊的好老师。他秉承敢于改革、自我超越的工作思路,经常带领学校教务处和专业教研组同事下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等方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及时反映到教学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先进性、综合化、模块化和层次化。构建起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实训与职业资格对接的课程体系。调研时,他非常注重了解一线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对质量、责任、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以便开发适合企业要求的课程。他作为广东中职学校机电职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的负责人,教学指导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就是以企业调研结果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05-03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在新方法、新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成为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机电创新中心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基地以创新课程为牵引,以科技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为横向基础,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综合创新平台和各项科技赛事支撑平台。
创新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其宗旨是“倡导科技创新,投身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心具有几个资源平台,如全国机器人大赛、每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国际雪雕大赛。借助这些平台,我们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开设了TRIZ概论、机器人概论、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机械创新、竞赛机器人探索、雪雕艺术设计等课程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的构建模式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使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得到良好的有机结合,要想使课外科技活动日常化、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热情参与进来,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平台的构建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很难得到长期、有效地开展。根据赛事和科技活动内容的不同,学生们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大不相同,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与课内教学发生冲突,学生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反而会影响其正常学业。在这些年的实践及与相关兄弟院校的学习的交流中,我们总结出如图1的创新教育模式,并根据该创新模式,扩展以下几点。
(一)构建知识基础,课程引导实践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仅靠热情,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萌发出更好的想法。几年来,机电创新中心在设计方法学的创新技法和创新思维方式、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等方面引入创新的思想。比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内对各种机构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种机构能完成什么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全天开放机构模型展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各种典型机构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并举一反三,通过课程设计和大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课程内,训练学生如何根据需求完成一个机械系统的概念设计,掌握原理图的设计方法,PCB图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教学生完成如何将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真实系统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开设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专门教授学生创新方法与创新原理,尤其是TRIZ理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例来讲解介绍创新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训练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开放实验环境,提供创新温床
实践是教育教学最有力的支撑与补充,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和场地设备支持。通过科研立项、科技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实验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实验室内外、精品课网站、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实验室空间的约束,扩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目前,中心将各创新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中心实验室尽量做到时间、内容、对象上的全面开放。实验室日平均开放8小时;设计、综合、创新实验项目71%开放。中心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开放管理系统,中心实验室管理全面开放,井然有序。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校园里最时尚的事情,学生们以科研立项为荣,以从事创新为乐。
(三)大赛激发兴趣,成绩考验政策
各项大赛的举办,对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前沿化、创新化具有积极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兴趣。随着国内外各项学生科技赛事的蓬勃发展,赛事难度的加大对参赛学校及参赛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考验了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在连续六届全国大学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得了两次亚军、两次八强及一次特别表演奖,参赛队每次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正是学校政策具有创新性与时效性的良好验证。参加一届机器人大赛需要15-25个学生投入近十个月的时间做赛前准备。因为大赛只提供比赛规则,而设计方案和机器人的制作,甚至连比赛场地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在参加完第一届比赛后,课题组立刻调整参赛模式,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参赛学生在参赛时间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为比赛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连续三年的黑龙江省大学生TRIZ大赛中,创新基地辅助学生创新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2项。
(四)建立传承社团,扩大横纵交流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社团有助于将已形成的发展体系传承下去。通过各类特色的科技创新社团,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新颖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得以实现。中心的TRIZ协会是黑龙江省创新方法会在哈尔滨高校协助创建的第一个学生创新社团,在每年举办的TRIZ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机器人协会社团则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这些社团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新之风,吹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灵感。社团活动带领新学生尽快融入科技创新之中,也为学生横向与同年级、纵向与高低年级学生的相互交流辅导提供了便利。
(五)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奖励制度
校方的大力支持与奖励制度能够激发起师生们的创新热情。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学校制定了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2003年学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试行)》,经过三年的实践,于2005年末将此文件废止。在此基础上,为表彰在校内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教师参与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九大体系”、“十大工程”文件汇编》中关于“教育教学激励体系”的有关规定,颁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表彰奖励办法》。在新的奖励办法中,根据赛事的不同,学生可获得0.5至7个创新学分,并可获得100元至15000元的表彰奖励金,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学校讨论决定后可直接以科技创新人才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课题组成员所指导的学生中已有10多人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学校的发展,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教务处、校办、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进行指导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加强本科生的创新基地建设,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根据机械学科的特点,根据我校坚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心指定了以下建设发展思路。
(一)优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创新中心的作用
为创新基地配备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导师队伍,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聘请校内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做理论上的指导,选择具有很强工程背景经验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考察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学生的指导需要耐心和方法,把这样的教师充实到队伍里。尝试定期对导师在创新基地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业绩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指导的工作热情;对缺乏热情的教师及时淘汰,对全身心投入的教师及时引进,形成导师队伍有进有出、有序流动、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基地要形成积极向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这对于引发大学生创新激情,促进创新基地发展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校际交流活动,如听取专家报告、参与相关的学术论坛等;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外校、外国专家来基地讲学;努力支持基地的大学生参与重要的国际大赛,这些大赛提升学生了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浓厚的创新氛围的形成;筹划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实施创新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形成热衷创新、争相创新的局面。
(三)创新基地实践项目设置是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核心,是大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桥梁
实践项目设置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延伸,教师把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多人密切配合协作才能完成的综合项目,通过任务分解,确立创新实践项目,并从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学生来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通过所主持的风力发电、康复机器人等项目,指导大学生参与了几项大赛,均获得佳绩,这对基地的运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种是建立创新性项目题库,学生自己提出创新性实践项目。基地每一年都向各专业的教师开展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征集活动,并邀请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所征集的课题,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题目纳入课题库。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主要从课题库中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定课题,再经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进入课题库。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选题立项应考虑项目课题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创新项目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以及学生对该项目开展研究的可行性等。学生可以组织研究团队从课题库中选题申报立项,再由创新基地教师进行评审,确定是否提供资助。其中,提供资助的项目可分为重点资助项目和一般资助项目。基地实践项目的设置首先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要优选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发创新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项目。实践项目设置不仅要注重体现自身专业背景,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创新理解和运用,还要注意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实践项目要杜绝低水平重复,注意及时更新。
四、取得的成果
创新中心支持启航杯、五四杯、全国大学生TRIZ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雪雕比赛、全国“挑战杯”等各种赛事的校内创新立项,2011年共指导86组350人进行创新活动;支持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协会、TRIZ协会、机器人3636363协会、救援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的科技创新活动,2011年共有300人常年在基地进行创新活动;举办主题为“机电工程学院科研立项专题指导及专利申请指导”、机电工程学院“五四杯”专题指导、“科创之路与你同行”等科创沙龙,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共有913人参加科创沙龙活动。2011年中心开设5门实践课程共计420学时,有1255名学生选修。将课外培训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使分散、无序的课外培训规范化、有序化。中心以课外科技小组、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为主体搭建科研平台。中心组织学生科研团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2011年度共有五件作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第一批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4个,重大型9个;第二批科研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9个,重大型8个,共有221名学生参加立项、26位教师参与指导立项。各个协会的科技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协调指导为辅,这构成了创新基地的活动主旋律之一。以组织和参加机械类、工业设计类为主的重大学科竞赛为检测平台,中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际雪雕比赛、校“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赛事活动。通过竞赛来检验中心的培训效果,继而形成以竞赛带培训、竞赛促培训的培训模式,以完成创新基地检测平台的构建。
中心将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团队合作模式和高素质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基地建设成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为学生们自主学习与实践、积极创新与创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心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发表的教学论文19篇,中心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14项。
五、结束语
创新实践基地是探索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其建设和运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项目设置、奖惩机制、资金保障、软硬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作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实践基地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其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顾秉林,王大中,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5.
[2] 刘思华,李际平.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个培养创新基地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