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9:1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本土化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因此,我们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策略的意义和潜在科学贡献在国内已经广为接受,不容质疑。国内案例研究者也普遍对案例研究的规范有了_定了解。佐证之一就是过去五届案例论坛的论文质量的大幅提升和学术影响的不断扩大。在基本解决了案例研究的认可和初步规范问题之后的此时,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案例研究是否提出了有趣的研究问题?数据分析过程是否足够严谨?是否做出了应有的理论贡献?目前答案还并不十分肯定。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外管理学界则相对比较肯定。构建理论和检验理论被认为是实证研究论文广生理论贡献的两条根本途径(ColquittandZapata-Phelan,2007)。国际顶尖管理学期刊之一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MJ)在1963~2007年近5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理论检验型和理论构建型的论文数目都在逐年增长(ColquittandZapata-Phelan,2007)。理论构建型研究通常指案例研究、扎根理论、民族志等归纳式研究,也包括假说演绎式的实证论文。理论构建型论文虽然一直少于理论检验型论文,但差距越来越缩小,到2007年,两者的数量几乎接近。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高水平国际期刊以及学者对包括案例研究在内的定性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然而,近5年来本土案例研究在哪些具体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为此,在对本届案例论坛回顾之后,本文对近五届论坛报告的研究型案例论文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若干薄弱环节给出改进步骤。
二、论坛的主要观点和概况
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JeffreyA.Martin教授等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Martin教授具有丰富的案例研究经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KathleenEisenhardt教授,曾和StephenBarley和RobertSutton等著名案例研究专家一起工作过。他为论坛做了两场主题报告,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Martin教授从一般定性研究入手,介绍了定性研究的几种类型,特别强调定性数据的研究、归纳研究、比较案例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等虽属于不同类别的定性研究方法,但相互之间有重叠。在实际运用中,研究者常常组合运用这几种研究类型,但如何组合,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模板"。这并不是说各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随便地堆砌在_起,而是需要"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得出更有意义的真理。Martin进一步指出对定性研究而言:⑴分析层次可以是个体、团队和组织;(2)样本规模可以是_个、几个或者许多个;⑶数据收集可以通过民族志、文档或者面对面访谈;⑷数据分析的手段可以是归纳法、演绎法或者两者相结合,可以用定性数据分析,也可以用定量的统计方法;(5)最后的理论模型可以是过程模型,也可以是因素模型,或者两者的结合。事实上,案例论坛的稿件中也有一些是基于定性数据的研究但并非案例研究。Martin教授重点介绍了多案例比较研究,作为定性研究的—个主要类型。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说明了从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到最后写作和发表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收集方面,Martin教授认为,访谈时要使被访者专注于叙述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或亲眼看到的其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应该防止让他们去描述那些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参与的事情,例如在他们没有参加的会议上发生了什么。此外,通常要避免提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为找出事件背后的原因不是被访者的任务,而是研究者自己的工作(分析数据、解释关系,从数据中推导)。此外,数据收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次的数据收集工作应能转化为几篇论文。
在数据分析方面,Martin教授认为,所收集数据/证据的力度来源于跨案例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复制逻辑。从相似的案例中找出相同的模式,能保证作者不会因为某个鲜活的特例而心猿意马。
Martin教授特别强调了寻找能指导案例研究的理论的必要性。他认为几乎没人能够宣称某个研究没有现存理论依据,文献中总能找到一些相关理论,可在某种程度上应用到数据分析中。因此,研究者应该去探寻现有文献的缺陷,而不能说没有相关文献。这样做有两重意义。首先,这能给读者——我们的最初评审人个框架来理解我们的研究贡献;这也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贡献。如果没有聚焦,那么研究者就容易在自己的工作可能产生的众多贡献中摇摆不定,导致最终没有完整地建立基于其中任何一个发现的理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潘善琳(ShanLingPAN)教授做了题为"将企业实践提炼为学术论文:结构化、实用化、情景化(SPS)案例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李平(PeterPingLi)教授分享了其倡导的阴阳案例研究方法。他认为案例研究是开展本土化研究所必需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当某个学术研究领域内存在差异较大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理论观点相互冲突时,阴阳案例研究法非常适合研究人员创建整合式的新理论。
在案例教学方法模块,厦门大学的沈艺峰教授剖析了案例教学的本质。复旦大学的包季鸣教授提出案例教学要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学员的现实需求,通过即时性、进行性、追踪性案例来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吉仁教授对案例教学的定位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香港浸会大学MichaelYoung教授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付莘研究员分享了教学案例写作和课堂使用的经验和教训。
本届案例论坛共收到来自海内外94所院校的123篇稿件。经过程序委员会的初筛和评审专家的"双向匿名评审",最终收录论文集65篇,其中研究型案例45篇,理论构建研究论文13篇,教学型案例7篇。分论坛报告研究型案例23篇(实际录取率为26%);理论构建研究8篇;教学型案例7篇。论坛程序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以双向匿名方式经过两轮投票排序,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其中6篇研究型案例、3篇教学型案例)。
因篇幅关系,本文仅简要介绍6篇获奖研究型论文。其中周江华等(2011)通过多案例研究(7家企业)深入剖析了我国山寨手机行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BoP(BottomofPyramid,金字塔底层)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于天远和吴能全(2011)以珠三角地区的三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为样本,结合使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组织文化变革模型”阐释了"政商关系的非人格化水平"与组织文化变革历程的关系。王世权等(2011)针对理论上关于母子公司关系网络作用于子公司创业的内在机理尚未理清的事实,对海信集团及其主要的13家子公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构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于春玲等(2011)以上海家化、云南白药和晨光文具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了中国情境下成功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郑晓明等(2011)基于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以海底捞公司发展历程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促进企业服务敏捷性形成的特征、过程和原因。王欢和汤谷良(2011)通过案例研究发掘了双汇成功实施MBO的一系列要素,通过双汇MBO"路径创新"的典型案例验证和补充了原有的MBO理论框架。
三、近5年案例研究论文规范性分析
这里,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毛基业和张霞(2008)借鉴Dub6和Par6(2003)的方法所归纳的案例研究规范性指标,来评估近五届论坛报告的研究型案例论文的质量。这套指标便于"使得案例研究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在严格的控制下进行,尽可能避免研究人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些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是我们进行案例研究时的参照,也可以用来评价一项案例研究是否达到了规范化要求〃(毛基业、张霞,2008,p.118)。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5年来论坛的研究型案例在各项规范性指标上几乎逐年提高。进步最为明显的方面包括明确的研究问题、说明相关理论、基于团队的研究、采用多种收集方法、引用原始证据。而有些方面相对仍然不足,特别是数据收集程序、数据分析过程,以及与现有理论的比较。考虑到有些规范性指标是笼统的评价,为获知更多的细节信息,以本届论坛报告的论文为样本,我们有如下进一步的发现。
研究问题方面。研究问题可以具体说明研究者试图想要知道或理解什么(Maxwell,2005),此外还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帮助研究者聚焦研究和指导实施研究(MilesandHuberman,1994)。可喜的是本届论坛报告的案例中只有个别的没有清楚表述其研究问题;但也有个别论文,虽然提出了研究问题,但过于发散。研究问题所引致的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也必须是读者读完研究论文之后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Maxwell,2005)。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案例研究都应该回答一个或若干具体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最好在引言中就明确告诉读者。
理论基础方面。案例论坛_贯强调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重要性(毛基业、李晓燕,2010)。我们看到本届论坛报告的每篇案例都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但也发现一些研究在指出缺乏对某现象的研究之后,所回顾的理论仅是走过场,没有指出现
有理论能够解释哪些方面、缺口在哪里、为什么现有理论没有对该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案例研究的研究问题可以是理论驱动型,也可以是现象驱动型(EisenhardtandGraebner,2007)。对于那些由现象驱动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者必须强调此现象的重要性和现有理论的贫乏(EisenhardtandGraeb-ner,2007)。
理论抽样方面。数据收集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数据来源,即案例对象的选择。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理论抽样(GlaserandStrauss,1967),而非统计抽样。有些研究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不太考虑案例与研究问题的匹配性,而是有选择知名企业的倾向。
本届论坛中案例对象更加多样化、有趣和独特,但是多数作者却没有清楚交代选择该案例的理由,即没有说明理论抽样过程。
数据分析方面。样本论文中多数作者都会交代自己的数据分析方法,但有些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步骤。即使有些作者宣称自己采用了扎根理论中的二步编码法(StraussandCorbin,1998),或者是采用从经典案例研究文献中归纳出的其他数据分析方法,但读者看到的只是机械的模仿,而没有看到诸如以下信息:理论如何指导了作者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中间构念和最终构念(甚至要给出数量),构念与构念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
与现有理论比较方面。案例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构建新的理论,理论构建的一个特征是将涌现的概念、理论或假说同现有文献进行比较(Eisenhardt,1989)。样本论文中有很多尽管理论回顾很到位、案例数据也很丰富、数据分析也很严谨,但最后_步,只是匆匆做个总结便以此结束,以至于读者无从知晓此案例研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理论贡献,例如对哪些现有理论进行了修正或情境化。
化妆品工业是全球化的最好注脚,如今它的发展势头已经足够让所有关注它的人士进行新的评估和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化妆品行业每年的销售额都保持了30%左右的增幅,众多国际著名品牌化妆品全都进入中国,有的在中国建厂,有的是定牌加工,有的是产品进口。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的化妆品市场与世界各国相似,以护肤产品为主。护肤产品约占36%,美发产品约占31%,美容产品约占18%,在可预计的将来,我国市场将仍以护肤品为主导。化妆品目前在国内的销售渠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场形象专柜及超市专柜、货架销售;
2、 区域商及终端渠道销售;
3、 化妆品专卖店及化妆品连锁超市;
4、 美容院销售及整店输出销售模式。
专卖店的产生和发展
专卖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独立化阶段、专业化阶段、成熟化阶段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独立化阶段
最早开设店铺的是手工工匠,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专门从事店铺经营而不从事商品生产的商人出现,独立化的专业商店开始出现。
早在路易十三时代,就有一些游商告别浪迹生涯,在城市中开小店铺,与工匠为邻。到十七世纪,受商店自身规模、店主的经营能力和当时商品丰富程度的限制,一般商店都以主要经营一类主要商品为主。
2.专业化阶段
十八世纪,西方零售业的主要形式是杂货商店,常采取物物交换和赊销的形式,提供日常所需用的物品。十九世纪上半期,是西方专卖店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但大多以小店铺为主。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居民产生了对特定产品的选择性需求,各类专业化销售应运而生。
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兴起,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大有变化,专卖店随之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专业店,例如:肉店、面包店、鞋店、帽店和食品杂货店;另一部分成为满足人们新潮消费的精品店,例如:时装店、珠宝店、首饰店、香水店、化妆品店等。
3. 成熟化阶段
随着零售业发展多样化,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商店愈来愈多,商品种类也琳琅满目。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脱颖而出成为赚钱的关键,集中销售专一领域的商品、提供相关深度产品的新型专卖店,适时抓住了市场的脉搏获得很大发展。
从营销学的观点看,专卖店是大型卖场中的产品经过市场区分之后再加以细分化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专业商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提起专卖店,在人们脑海中已不是肉铺、菜店和粮店,而是时装店、香水店、电器店等,甚至有的专家将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商店排斥在专卖店之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型百货商店为了与各类自选市场竞争,放弃了过去价廉货全的特色,开始突出专业化,并提高商品档次,重点经营女用饰品和装饰用品,每个商品部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商店。这样使百货商店走出了困境,但使专卖店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一些世界级名牌时装专卖店,品质牌单一、顾客有限,只好靠开拓其他高利产品维持经营,这也是许多时装店老板兼做香水生意的重要原因。
综观海外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各类不同专卖店已存在多年。我国国民收入逐年增加,专卖店的前景亦随之拓展攀升。
而随着商品经营形态转变,坐在雅致的服饰店内享受悠闲的下午茶已成为趋势;咖啡店内各种精美的摆饰也都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诸如此类采取多元化经营且各具巧思的复合店,已逐渐取代传统单调而缺乏规划的商店。
专卖店的定义类型
专门经营销售特定商品,这些商品具有极强的关联度,或者同一个品牌的商品,或者一个系列专门的商品的商店,其特征为,非常讲究店面装饰,给人以精品的感觉。
专卖店必须具有这样几大特征:
1、着眼于特定顾客群的需求。
2、商品成系列、紧凑,且有品质保证。
3、实施特色经营,讲求个性化。
4、与顾客有较强的联系,并能加以控制。
5、专业化的服务包括提供购买建议、实施概念营销、售后服务等。
6、售货员有丰富的商品知识,有较强亲和力。
专卖店主要有以下类型:
1、贵重品专卖店。包括专营钟表、皮革、金银首饰、手工艺品商店。
2、耐用品专卖店。包括专营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商品商店。
3、规格型号要求严格的商品专卖店。包括专营五金、电料、药品的商店。
4、花色品种选择性强的商品专卖店。包括专营棉布、丝绸和服装的商店。
5、生活用品专卖店。包括专营粮、鱼、肉、煤炭等商品的商店。
6、信息类产品专卖店。这类专卖店特意列出来主要是因为这类专卖店随着IT产业的发展,发展极为迅速,像电脑专卖店、软件专卖店与各种耗材专卖店。
化妆品专卖店的兴起
中国的专卖店模式大约是从1980年前开始操作的,它在日本运作得非常成熟,比大百货渠道做得还要好,来到中国以后,这种经验慢慢的被逐步移植。专卖店作为一个崭新的销售渠道出现。
在中国,化妆品专卖店还是一个新业态,所占市场销售份额微乎其微,70%的化妆品仍然是通过商场专柜或超市货架的形式来销售的。
专卖店在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新的模式却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势必会对传统的化妆品专柜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在屈臣氏、莎莎等国际化妆品连锁专卖在国内市场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娇兰佳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动作激起了鲶鱼效应,众多国内品牌纷纷自建渠道,广东和江浙部分中小企业也纷纷跟进,大力开拓化妆品连锁专卖店渠道。
专卖店的兴起使许多传统的商、经销商不敢小觑它的实力,他们纷纷进行转型,以直营店或供货渠道与专卖店结盟合作,直接导向终端。
炙手可热的化妆品专卖店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但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在与商超大型卖场争夺客源、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化妆品专卖店还要面对同行之间本区域、跨区域的竞争,谋求自己的发展之路。
从化妆品专卖店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现有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的挑战。由于品牌结构和层次的丰富、化妆品专卖店的公信力、品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消费者对化妆品专卖店的认可度、忠诚度、信任度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顾名思义,作为专卖店,就要体现一个“专”字。经营者就要在“专”字上下功夫,一方面以专业的美容咨询,专业的皮肤护理来抗衡商场超市的冲击,另一方面可考虑形成精细化的品类专卖店,如彩妆专卖、眼部用品专卖、男士化妆品专卖等。
化妆品专卖店现状与特性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全世界第化妆品市场,行业内品牌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日益成为集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1980年代中期化妆品专卖店蓬勃兴起,并于19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然而19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大卖场、连锁超市等新型终端的强势挤压下,化妆品专卖店生存空间日趋狭窄。并面临新的危机:比如消费多极化导致客源流失,比如恶性竞争和劣质服务引发顾客信任危机。
于是,化妆品专卖店面临发展征途中新的转折点:单体化妆品专卖店和连锁化妆品专卖店将面临向具有“服务品牌”的品牌专卖店转变。规模比较庞大、网络比较健全的大型化妆品专卖店将逐步挤占单体化妆品专卖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经销商自有品牌和独家专卖品牌也在专卖店,特别是连锁专卖店中,成为争夺市场的一个重要角色。由于许多化妆品连锁专卖店有着自己比较庞大的销售网络、较强的销售能力,他们在实现由普通专卖店向具有“服务品牌”专卖店的转变,需要提供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和服务,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市场。
目前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上,中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据,本土企业无一入围。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芳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这其中又数欧莱雅的市场份额最大、实力最强。仅剩的低端市场则由几千家本土中小企业瓜分。
化妆品专卖店模式未来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的专卖店经营比重极小,只不过刚刚起步,化妆品专卖在国内市场潜力仍然深厚,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今后我国化妆品连锁专卖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上,如: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面、商业街、商业中心地区、仓储商场会成为化妆品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根据不同的目标顾客设立不同层次的专卖店。
化妆品专卖店在我国会有长足发展。它们会在化妆品的品牌、经营方式、规范服务等方面形成自身的风格。其中一部分精品店、名品店会进入到大型百货店中设址;化妆品专卖店将进一步向个性化的发展。随着化妆品专卖店的扩张,今后要不断的增加化妆品专卖店的网点,逐步摆脱地域概念、规模扩大、集中程度提高,出现一批优质的、服务好的化妆品专卖店面。体现化妆品专卖店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
随着化妆品国际化的竞争,化妆品行业越来越快的变化,在化妆品企业的规模扩张过程中,化妆品连锁专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大型具备实力的化妆品企业,通过连锁专卖店的营销方式发展速度最快,业态创新成为化妆品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任何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尽管我国各种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不断完善,以及我们对各种零售业态内涵的逐步理解,使这些业态完成本土化的过程,再加之国外规范化的零售业态的示范效应,我国的各种零售业态必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专卖店经营模式的引入化妆品行业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专卖店的营销方式将成为众多化妆品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参考,专卖店的经营模式将成为化妆品行业的主流模式。未来的化妆品专卖店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有一点可以肯定:越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业态,越有可能成长为主导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