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17:2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技术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国民生活质量日趋上升,人们在保障好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一些技术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者,技术产业是带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模块,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要性,这导致社会各阶层也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电工电子技术产业中,许多阶层人民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工电子上,而在实训教学中忽略了非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这使得电工电子技术的分级化现象的产生,也使得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较为缺乏。因此,为苛求非电类电工电子专业更大跨度的发展以及消除实训教学分级化的现象,本文立足于中职非电工电子的实训基础以及创新能力,寻求非电工电子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更大发展。
1相关理论基础
1.1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涵盖了非电类基础认识,然而其专业涉及的范围可以延伸至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这五个层面的技术都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能够涉及延伸的范围。面对现实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五大层面在我国产业的核心地位中也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们组成了电工电子工程的丰碑。
1.2分层实训教学模式
分层实训教学模式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中有着三层递进关系,实训分中职校内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实地演习教学和企业实践生产教学,三个重要模块分别以层层递进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好的循环,从而带动中职的学生从学习到生产,进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训学习。
2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归属不同,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就目前来说,非电类专业与电类专业区分较大,非电类专业不可能和电类专业一样安排那么多的电工电子实训课时。电工电子是工科专业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然而非电类的实训明显是弱于电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对于这种现象,国内学者总结得出专业归属不同导致了实训效果不佳。
2.2无法学以致用,工作的应用性不大
日趋更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使得学生们无法学以致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作为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也会因为部分教学细节问题而面临很多挫折,比如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支持和实训内容的空泛性。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盲目。就中职的实训内容来看,中职对于实训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很重视,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一个心态。这种做法只会让实训过程形成松懈心理,使得实训不认真,工作又失利。另外,在校园的实训教学中,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并不是很强,校园实训内容常常是长年以往都是那几个项目,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缺乏更新,也就是说学生实训中掌握到的只是长期以往的一种旧有学习模式,便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综合以上原因,我国中职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明显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对于工作上所更新的技术实训里,校实训方没有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训效果,在那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少,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实习后无法迅速进入岗位,甚至脱离岗位。
2.3实训教学模式单一,灵活性不高
相较于专业性较强的电工电子专业,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模式并非样样俱全。他们在实际电类实训中涉及电子技术的东西不算多。另外,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比较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缺乏注重性,这使得实训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其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几年来,工科中职一直围绕着电类实训教学的目标来实现学生学习-应用一体化的学习模式,中职教育办一直在不断改革,因此,外部政策对于实训教学是非常支持的,只是中职机构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似乎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这种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却没有被改进。一方面这阻碍了电类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失利。二方面实训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培养与发展,实训方式单一,模块简单,实训教学改革不彻底,形式也单一,且团队合作性较差。这些都已经让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障碍瓶颈。
2.4实训评分机制落后
现如今,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其评分机制是平时分加考试分,其中的平时分是可调控的,即依靠老师对学生认可度。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评分模式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实训内容多导致老师顾及不到每个学生的实训效果;其次就是实训评分机制,以最终结果来评定实训成绩,这使得实训内容存在很大的虚假性,这样的虚假情况使得实训目的显得意义不大,比如学生中途叫人帮忙代实训,甚至连实训作业都代做了;最后,就是实训场地的落后,实训场地里有些设施陈旧太久,这样的设施使得学生有些优先使用较好的设施,因而在评分成绩阶段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种评分其实是不公平的,特别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他们本来就是专业的弱势群体以及设施的不熟悉,这使得学生成绩评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3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具体对策
为改善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可遵循以下建议。一者,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学生的众多,专业繁杂且难以区分的局面,首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电类与非电类课程分开,将提高型与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注入电类实训的课程体系,并增加电类专业的实训的课时量。而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实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型甚至科普型项目中,在保证基本实训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训时间控制在一周以内。这样既符合了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又保证了大规模实训的教学时间。二者,为改善理论课程与实训项目脱节的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应大胆引入虚拟平台作为实训前期预习辅助。例如,实训室控制电路项目,很多班级在实训前没有相关的理论铺垫,长时间的理论介绍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原理,直接导致在实训过程中难度增加,检查线路时大量烧坏保险丝,引发学生的实践挫折感。而在实训项目进行前,将仿真软件以及建立虚拟实训室控制电路的教程拷贝给受训学生,通过前期仿真过程,学生更加理解实训项目的原理与注意事项,大大降低了实训过程中的元件损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针对缺少差异化教育这一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教改过程中将实训项目分为基础型、研究创新型与个性化实践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训项目面向大部分学生,完成即达标。研究创新型实训项目面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者,由于实训过程时间较长,评分考量的因素较多,其客观性与公平性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创造更好的实训评分机制,我们可以让实训监督机制变得更加严厉,对学生考勤以及平时分的记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去评平时分。再者,根据国内外教育学家的观点,引导持续性成长与学习的刺激,从课程终结时进行的评价变为持续地展开的评价成为今后教育评价变革的方向之一。实训过程的表现应该在实训成绩中得到有效的体现,这样的评分机制将更加能保证客观性与公平性。所以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实训的评分上加大过程性评定的权重,更注重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现的能力和态度的关注,消除了部分学生对电工电子实训评分客观性与公平性的质疑。总之,以上三种对策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的集中解决对策,而面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还是现代教学模式所缺乏的分层实训教学概念,即中职-实训基地-企业的三环实训模式。
4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4.1中职实训教学模式
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中职教学体系,中职应该遵循成果转换的结果。中职实训教学主要是由电路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组成,这四个模块分别是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稳固与提升。因此,在设置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应该需要有针对性。其中电路基础是磁场及电磁感应、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工技术是常用电器、普通车床控制电路、现代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是常用半导体器件、整流及稳压电路、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子技术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应用。中职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学上可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需要与应用模块相关。如:制作“电路图识读实训”,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快速识图的能力。接着是对照任务上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安装与调试基本环节电路或对照已经安装好的电路进行识图和检修训练。最后对基本环节电路进行分类归纳,对同类电路进行类比,比较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点和缺点等,并通过电路图任务单”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
4.2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电工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包括嵌入式实训和单片机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包括电子综合实训、综合布线实训、智能交通综合实训、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包括中职生科技创新基地和电子创新实训等。其中的几个实训模块可针对实训学生来选择,但实训体系需遵循基本-专业-综合应用-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如:制作“工艺任务单”,循序渐进地训练“维修电工技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将电气工程电路的安装要求及操作规范等制作成“工艺任务单”,在安装电路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任务上的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3企业实训教学模式
现代企业的实训模式是针对生产应用而产生的,就如国内南车一样,他们是先做培训,再上岗实践,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因此,对于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我们可有以下建议:一是优先采用行业模块方式,选择组合培训,节省企业成本;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实训形式,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途径;三是开放性教学,理论实训同步进行,评分要跟进,设施要更新。综合以上的实训建议,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学习-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学习内容,并不断循环学习下去,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进而实现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目的。如:让学生读懂“企业实训内容”,理解实训任务单上的要求,自觉地按任务单内容反复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训练中如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操作或工艺达不到任务单上的标准则令其返工,直到达标为止;学生掌握“实训任务单”上的单项技能后,再进行单项技能的链接训练;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基本控制环节电路安装与调试后,再加大训练强度,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进行实战训练,即复杂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
5结语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中职、实训基地、企业形成稳定的沟通模式,即学习与工作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电工电子技术产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中职能完成教育办的文书目标,而企业则能达到企业生产的目的。在未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也将被普及开来,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艳,张伟宏,贾旭,王帅.依托电工电子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05).
[2]刘浩,解宁,吴建华,沈兆奎.电工电子实训考核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06).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训“六步”教学法教学改革实践
《电子技术实训》是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内容占总课程学时数的70%以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能够认识和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会设计简单电子产品,会焊接和安装小型电子电器产品,会调试和维护小型电子系统,操作现代化电子产品制造设备的能力。
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通过对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得出实际岗位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总结出本课程的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技术实训的基本过程和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方法,掌握电子新电路和新元器件及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制作工艺。
能力目标:掌握单、双面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及表面安装电路设计制作的技能。能从事电子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以及电子产品的辅助设计与开发。
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操作习惯、信息获取能力、良好的职业行为、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三种目标进行归纳,以3个电子产品为载体,以电子技术实训流程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出3个学习项目,根据学习任务开发出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将综合素质细化,与能力训练项目相对应。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教学单元设计
1、《工作任务单》及《学习工作单》设计
一个《工作任务单》对应一个教学单元,将每个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问题阐述、任务布置、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教学单元设计中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如表2所示。
学习工作单是学生在实践完成后,对各知识点、技能点的回顾,需要以作业的形式上交。
2、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采用8节课连排,这样有利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实训室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实施
该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任务布置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下发工作任务单。通过实物、图片、现场录像等,展示该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2、相关知识讲解
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相关知识点、技能点传授给学生,熟悉教学设备,使学生获取并掌握所需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3、工作方案制定
在计划与决策阶段,学生小组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设计工作方案,列写工作计划表。
4、任务实施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工作计划表中的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学生设计并制作印制电路板,在生产流水线上模拟实际生产程序(包括生产组织、生产管理、质量监控、物料管理)进行电路的焊接调试,完成电子产品的制作。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的考核。
5、成果展示
任务完成后学生小组制作PPT进行成果汇报。
6、产品检验与点评
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产品进行检验,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板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整个制作过程,点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及制作、仪器设备的操作、团队协作及语言表达情况。
四、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所以要加强过程性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学生自评、教师对小组评价、教师对个人评价及作业考核。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作业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如下所示:
综合成绩=(学生自评20%+教师评学生30%+教师评小组50%)÷学习任务总数(n)×70%+作业考核30%
五、课程特色
1、以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的生产流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发出体现电子产品制作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学习任务,并增加安全用电常识、质量控制及经济成本内容,将其融合贯穿到学习任务中。
2、操作能力强
每个学习任务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按照生产工艺流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亲自动手完成。
3、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以电子技术实训流程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教学组织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效果
1、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自制出3个电子产品。学生自制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成功,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2、学生通过自制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直接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辛岚.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研究,2006,(8).
[3]王建,赵金周.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从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将汽车实际应用电路融入到实训项目中,在实训中传授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项目;职业能力;实训板
现代汽车的先进技术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因此《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汽车技术专业领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新能源技术等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各高职院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努力提高课程内实验实训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师生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重新调整教与学的目标。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非过多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那么,课程的实训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培养职业与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实训板开发思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兼具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汽车电路原理的渗透的任务,在实验实训设备的配备上,有的高职院校注重打基础,与汽车电路联系过少;有的高职院校注重品牌,实验台涉及电路功能只针对个别品牌车辆。在新形势下,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要满足企业、学生、教师三方面的需求,做到既符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节约成本。
1.1调研
要对企业、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可以获得企业对实训项目内容的建议和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可以了解学生对现有实训条件的满意度和对实训内容的需求;可以了解任课教师(包括本课程任课教师和后续课程)对实训操作的建议与意见。调研可通过企业专家座谈、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教研讨论的形式进行。
1.2实训项目设计
实训项目设计要从课程教学内容出发,联系实际车辆中电工电子电路的应用。实训项目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实训电路要在实现汽车应用电路功能的基础上,将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灵活应用于其中。比如汽车玻璃升降器控制电路中应用了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继电器、直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等知识内容。实训项目还要留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也就是要给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与实训项目相配套的实训指导书设计,也是实训内容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训指导书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指导学生实训的步骤,实训过程和任务安排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电路图的识读、表格和曲线的分析与绘制、统筹安排时间等。
1.3实训板制作
实训电路要先经过软件调试,选择合适的电路元件参数;然后再在面包板或简易电路板上做硬件调试,检验电路功能的同时还要检验实训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电路元件要实现即插即拔,易于更换;合并掉多余的电源;保险丝便于拆卸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要制线路板了。由于技术问题,这部分任务可由专业制板人员完成。基本电路元件的焊接,可以让参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还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的热情,因为学生会从他们使用实训板的角度来提出更好的修改和创新的意见。
1.4实训板试用与反馈
实训板开发制作完成后,应该在学生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用,然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考验实训板可操作性的同时,能够及时地发现实训板的不足之处。
2开发成果
依据上述实训板开发思路,确定并制作了10个实训板,并编写相对应的实训指导书。
3总结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作用,构建课程平台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等内容。该课程以高等数学为工具,在电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直流、交流稳态及暂态模拟电子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系统建立物理模型和列写数学方程式的方式进行模拟电子技术的分析与计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是训练科学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重要知识平台,也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明确课程作用的同时,构建与理论教学想配套的实验实践实习条件,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配套的实训场地和设备从教学任务上基本可划分为三方面:
(一)电子CAD实验室,主要用于与理论教学配套的仿真教学工作;(二)PCB制板室:当仿真任务完成后,学生可将自己设计好的电路在此加工制成实际的敷铜板,已备下一步工作的进行;(三)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用于学生的开发性实验、实训,如将在电子CAD机房和PCB制板室自行设计制作好的印制电路板,在此进行具体电路的组装、调试和测试,完成最终的工作任务。
通过以上措施,做到了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将传统教学、现代教学与实际操作技能融合在一起,更加接近于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向。
二、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模拟电子技术》以放大电路为主要内容,引入半导体知识,建立信号放大等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基本的电路分析能力和基本电路调试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由半导体知识入手,逐步引入三极管放大电路、负反馈电路等,强调课程理论知识的层次性,而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和应用目的不突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很难认识知识的整体应用性,很难理解课程的学科体系,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多年的总结与探索,我们深入研究了该课程与前后续相关课程关系,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比如,将与频率特性有关的内容作为一个模块,将LC、石英晶体振荡电路放在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避免了重复教学,优化了课程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电子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宽”“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图1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上,已形成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手段上将常规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辅之EDA教学。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模拟试题、自测题、习题及解答等均已上网。
三、课程教学采用试点创新教育工作
(一)将EDA技术引入课堂,变抽象为具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因此容易出现学习疲劳现象,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在一些章节中适时地增加了Multisim(EWB)应用举例,这些举例或者具有研究性质,或者在实际实验中难以实现,且举例尽量涵盖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
(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模拟电子技术试验基本上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实践教材上给出试验原理,试验室提供统一的元器件和仪表,学生只要来照图连线测量即可。而通过增加设计性试验,不给出具体模拟电子技术或参数,由学生自己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和参数,通过试验结果体会模拟电子技术定理。它和传统的验证性试验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尖子学生。20%左右的尖子学生能进入实验室和授课教师的科研梯队,接受和研究生一样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这些学生在国内外重大学科赛事或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系代表队院获得全国二等奖。
四、结语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提高,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有一些好的做法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市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之间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大力加强课程组教师对外学术交流,抓住教改立项这一机遇,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孙剑.模拟电子技术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J].黄山学院学报,2006,(6):49-50.
[2]宋凤琴,张金波.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一、课程建设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对本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高频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过程。同时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增强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使学生提高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获得了很好的提高,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确保目标、能力、技能、课程的有机统一①。
(一)现行教学计划高频电子技术的教学计划分为理论教学(40学时)和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教学以正弦波振荡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幅度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变频电路及反馈控制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为重点;以组成线性与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以及常见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为难点。实践教学围绕理论教学中每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科学的实践教学,力求把高频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反映出来。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开展高频电子技术实训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训项目为调幅调频收音机装配和调试,学生在实训周里接受了高频电子技术综合训练。实践教学分为八次实验课和一周(28学时)综合实训(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项目有演示、验证、设计、综合四种类型,对不同的实验、实训项目的要求有不同的安排。其目的都是围绕和针对理论教学中每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除了实际电路调试,还利用计算机仿真单元电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②。仿真完全可以用作一种补充。虽然它不能替代实际调试,但学生可通过仿真对单元电路有初步认识,还可以在仿真调试界面上,改变元件或电路中的参数,观察不同条件下电路的工作情况,从而达到即使没有使用真正的元器件也能达到实验所预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手段。通过仿真进一步加深了解电路原理、掌握一些复杂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从而对理论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表1中的实验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完每一个单元后进行相应的实验课,并以累积知识单元的形式为学生的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浅入深,从不同的实际应用带动实践教学和提高实验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得到正确指引的同时又能独立地完成项目,但教师需要适当地留出空间以便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充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并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单元知识前后相互联系起来,并应用到实操当中。
(二)教学模式改革虽然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我们留意到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甚至可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了脱节。高频电子技术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这是所有高校学生都公认的一门难学科。它要求有较好的数学、物理背景以及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而该课程学习的内容又偏向于技术的底层原理。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过多的理论讲解只会使得学生在技术的底层进行探讨。到了实际应用上就无处适从,只能纸上谈兵,理论与实际无法很好地联系起来。既然学生能从高频电子技术中产生对通信技术学习的兴趣,我们就需要设定合理而有趣的课程项目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一直持续下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让他们失去兴趣,如果学习成为一件趣事,继续学习的动力也就会源源不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可调整为1∶1,甚至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可更多一些。以项目应用或开发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对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是难点、重点进行讲解③。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讨论,加强电路的组成与应用方法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理论和操作的步骤,结合实际岗位的内容。对实操、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进行严格的计划和指导,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评价体系。表2对高频电子技术以项目应用或开发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概括。其中表1的仿真实验课程也可作为实践教学中的辅助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了解电子器件的高频特性;掌握组成线性与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掌握常见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实验技能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高频电子线路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基本测试技术;具备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单元电路初步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具有一定系统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把相关课程编入高频电子技术高职高专教材,其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和操作的步骤,结合实际岗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体现出高职培养目标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与技术应用、企业生产的结合
实训课程建设要针对某一工作岗位或某一具体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技能进行设置④。调幅调频收音机装配是高频电子技术实训的主要项目,而且是深入基层、贴近生产、贴近技术的实训项目。此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以具备多少能力为准。实训期间要求学生能读懂实训电路图;会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并能利用所获取的资料解决问题;能熟练使用仪表仪器检测电路;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实训的主要工序流程包括插件、焊接、调试、维修和装配。每一步的工序都要求非常严格,完成每一步后要求仔细重复检查,力争每一个步骤不出错。焊接工艺要求高,不允许存在假焊、虚焊、短路等不合格现象。装配调试收音机要求具有调幅调频功能,并且接收覆盖的频带要较宽,因此调试是本实训项目最难的部分。学生不仅要细心地按照实训指导书的步骤进行调试,还要耐心地调试出指导书中所要求的参数。当每一位学生完成由自己装配调试出来的收音机时,学生心里就会充满喜悦和成功感。在实训周里学生还到全国最著名的收音机制造企业德生收音机制造厂开展实践操作,通过听取工作人员的热情讲解以及交流互动,学生们了解到每条流水线的严格工序,感受到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企业的文化。从他们拿起第一个元器插件到安装最后一颗螺钉,学生们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完成整条流水线的工序。高频电子技术线路的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基本实验来进一步加强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的项目应因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设定。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提高,更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是开发、生产、销售产品的整体。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以及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也应该是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高频电子技术的实训项目是装配调幅调频收音机。学生可参照实训指导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收音机的装配。实训的要求不仅是要收音机能够响起来,还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来完成每一个工序。元器插件必须按顺序进行;保证良好的焊接工艺;认真且耐心地利用仪器和参照应用电子技术标准进行调试,使收音机的各项功能效果达到最佳;检测不达标的需要返回检修;装配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用以实现收音机的整体功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当然高职教学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标准来要求学生,但可以参照生产线的流程操作和产品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概括目前高频电子技术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其教学效果后,高频电子技术的课程建设调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以项目应用或开发的形式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持续下去,使学习更有动力。高频电子技术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确立了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发展,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7-02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设备和仪表操作、电子元器件检测、电路分析和设计、电子电路装配和检修技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合理地设计和设置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不但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我们针对以往电子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注重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实训环节设置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练习;实训项目单一、内容陈旧;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等问题,重新构建和设计了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
一、构建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因此在开发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1.明确课程定位,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具备仪器仪表和工具使用、元器件检测和选用、电路识图和分析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电路装配、制作、检修等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2.构建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子技术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设计由基础实验、拓展实验、技能实训等3个环节构成的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见下图)
在实验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拓展实验比例,从原来的以小单元局部电路为主转移到多模块、综合系统应用的拓展实验为主,训练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技能实训环节,系统地将职业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和实用技能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开发与专业技术发展相对接、与实际生产相对接的实践项目
1.实验项目注重新器件、新技术应用,与专业技术发展对接。基础性实验项目注意及时跟进专业先进技术发展,在原有的分立元件、单元电路为主转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与GAL、FPGA芯片使用并重,缩短教学内容,滞后市场实际应用的距离。例如,拓展性实验通过设计小型电子控制系统,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模电和数电知识以及对各功能电路、芯片之间的连接和匹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适当地引入现代化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将传统的电路设计方法与EDA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在拓展性实验中我们主要应用Protues软件进行设计和结果仿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需准备大量硬件器件的过高要求,便于学生不同设计思路的实现、验证和修改,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手段,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训项目注重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技能训练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集中时间段进行,项目选取不但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还要满足教学低成本和可操作性要求。因此,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选择了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两个项目,重点进行单面电路板和双面电路板、分立元件和贴片元件的电子产品装配训练,综合训练学生的七种电子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到工程实际开发的过渡。
三、实践训练和考核引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强化职业规范培养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和工艺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作用明显。因此我们将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之一——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整合、提炼,融入到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装配中,在组装过程中关键的工序环节均按照企业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在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和产品验收标准时均按照产品装配工艺和检验工艺进行验收。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了课证融合,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后期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的进行。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必须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和衔接,并且当由于经济和专业技术发展变化使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发生变化时,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2.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有利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论知识;不仅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可以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将有助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开发、设计和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辛艳凌.构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3):104.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学习方法和内容都与高中有很大的差距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大多数学生会联想起高中物理,甚至一些学生还会在笔记本和作业本的封面上留下“物理”字样。这说明他们把这门课程作为高中物理的延续。但是高中物理涵盖范围很广,比如力学、运动、光学、电学等,只起到入门作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主要注重书面学习,对于电学概念的理解也很抽象,只是不断地做题,很少有实验的机会,而电工电子技术着重对于实验测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高中学习方法相差很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高中电学注重对电学原理的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而高职阶段电工电子技术更注重对这些原理规律的应用,不注重公式推导和计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分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要从高中“重结果(理论计算正确性)”向“重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方向迈进。
2.实验效果不佳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所安排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传统的验证性试验较多,学生只是测量记录数据,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实验的步骤过于清晰,使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积极探索的动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实训的意义。
3.缺少专业内涵电工电子课程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由于各个专业要求不同,知识技能侧重点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的教学过多地向“平台课”发展,各专业学生在一个平台授课,和专业脱节,不利于未来专业课教学。还有,任课教师的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当前专业教师大都进行专业课教学,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很多来自外聘,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掌控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策
对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抓好最初两周现有的电工电子基础教材尽管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不断展示出近年来的多种教学改革成果,但内容上大致相当。学生一上来就被各种电路和数据参数定义所左右,往往在初期就遇到困难,并随之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前两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于是笔者提出一定要精选前两周的教学内容,将学生领进这扇大门。目前的教学中,第一次课除了师生介绍、课程绪论和安全用电知识以外,很难有更多令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大都在第二次课就进入直流电路。这样做很容易让学生回忆起高中教学,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毕竟他们的高中学习相对较差。这一方面要求有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的绪论部分,并且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自身有足够内涵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尽量还原人类认识电、使用电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三百年来的电学发展史分为三个层次呈现——发现之旅、智慧之光和飞越之梦。发现之旅强调对于电的发现过程,通过“静电魔力”、“存储电能”、“捕捉闪电”三个部分,讲述最初人类对于电的认识。慕欣布罗克的莱顿瓶存储了电能,富兰克林的实验捕捉了闪电,并最终证明闪电(lightning)与电(electricity)是一样的。智慧之光通过对历史上“生物电”的大论战,引出了电动势的概念,伏打电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电学研究。1808年,在伦敦的英国皇家研究所里,占据了地下室一整个房间的电堆组令两个相互靠近的碳棒间产生了一道持久耀眼的火花。这是千支蜡烛和百盏煤气灯都无法比拟的明亮,从此黑暗不再,曙光破晓。飞越之梦以电磁感应理论和莫尔斯电码为基础,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电的本质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应用“电”的研究。最终,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连接成功,赫兹的无线电技术已发了人类“飞越”的梦想。俄国一位正从事电灯推广的青年波波夫留下了这样的名句:“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电灯,对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一角,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飞越整个世界。”
2.改变实训模式笔者一直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增加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力度,目前的实训现场感不强,没有专业特点,始终停留在高中物理延续的实验室阶段。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要引入专业特性,运用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点,或者专业实际应用电路进行实践分析。比如汽车类专业在进行整流滤波电路实训中,完全可以采用汽车用整流器作为实训最后一环,一方面是理论应用,一方面是专业设备,两者结合效果显着。
3.从现象到本质在理论内容开始授课之前,用专业实践和实训现象入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RC串联交流电路中,首先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不同频率下RC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电容电压和总电压的数值关系,进而分析数据产生差别原因;与熟悉的电阻串联进行比较,进一步要求学生扩大实验范围去寻找不同,并适时提出对于实验现象的有效解释,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并升华为理论。
三、未来方向
通过近年来对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充分分析高中物理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衔接问题之后,对于未来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1.研究学生,异步教学当前学生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以学生为本,这要求对于学生的研究精力要超过对于课程本身的研究。尝试去了解学生现状,尝试进入他们的思维模式,尝试去用学生的眼睛看待课程,才能真正完成好教学任务。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不再进行全班同步的教学,利用异步教学法、分级教学法等,让学生有个性发展。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实践
一、高职院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这是高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堂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按照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课以“应用为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解决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内容的复杂性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之间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设计
1.制定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教材
在学期开课之前,深入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形式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确定实践、理论一体化的课程标准,设计好每一教学单元。教学单元设计一要突出能力培养;二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三要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十大项目为基准设计。①日光灯电路连接与安装;②调光台灯组装;③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④变压器与电动机;⑤电子助听器安装;⑥万用表组装;⑦晶体管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制作; ⑧汽车蓄电池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⑨时序逻辑电路;⑩组合逻辑电路。
2.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集中指导法:在实训过程中,对于出现较多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示范和指导。表扬与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全体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
(2)巡视指导法:在实训过程中,对各实训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指导,注意发现学生中能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安全等各方面的典型,学得快、操作好、有创意、构思独特的典型学生,及时总结表扬,以点带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个别指导法: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需准确地发现个体的差异,针对个别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指导,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鼓励个性化发展,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4)总结指导法:是指实训课题结束后,教师对实训小组及学生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综合提炼感性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加深认识理解。这是指导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关键的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是否达标、如何达标。
3.创新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EWB虚拟实验设计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意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可提高学生出勤率,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
4.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
针对学时缩减与内容剧增的矛盾,我们的解决思路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基础理论和概念。在教学中使用仿真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仿真虚拟实验的过程,从构思、建设调试到出结果,使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也是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与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带动教师的课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创造条件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器件和电路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和实践二者截然分开,使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程机械式、教学方法灌输式的弊端,缺乏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索、直观地操作展示,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理论教学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在实践教学中,又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时间不同步的弊端,使学生不能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紧跟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更要有实际操作经验。不但要讲解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各种参数、公式的计算等抽象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调试,维修的能力。由于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高,会导致学校实验设备不全,设施条件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开展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呢?例如在中职一年级《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学习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时,就可以选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包含对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等方面的电路设置。各部分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能设计出稳压电源成品,一举两得。在此过程中通用反复的实验学生学会应用万用表、学会检验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是否一致,学会观测电路的静、动态电流的改变情况,知识也就牢牢的被学生吸收和应用。
二、深入浅出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学习过程中理论抽象深奥,在电子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方面比较多,此时就需要实训场地,如果能把教室和实训场地相结合,老师就可以根据一边实体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实际操作。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电脑、手机、汽车及现代一些高科技的电子设备中实用电路模块,并展示相关的电子器件、电路板,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对照实物来学习,从中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认识和理解每个电器工作的小小电路板的巨大作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的难度以实物参照降到最低,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利用多煤体把静态变化为动态,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示让学生理解电子技术。这样通过实物的对照下更好的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对照实物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能力。在意义上真正达到了,电子技术基础和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三、多措并举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大部分内容不适宜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现有教材,注重资源整合。讲元器件内容时,以器件内部分析为主转向外部性和应用为主,重点介绍实用方面的知识,适当精简模电部分,加强数电部分内容。
对便于理实一体化的教程,边实践边理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只简单介绍工作原理及装配调试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后思考。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努力他们先看书,再听课,自然就加深了对基础理论和实际知识的理解。如OTL功放电路装配中,学生可以先测试每只放大管基极、集电极、发射极静态电压值来看三极管的工作状态,随后学生理解了三极管的放大、饱和和各状态的偏置电压要求。教师也要及时总结、考核、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析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会自动分析在实训中学到了什么,是否还可以改进、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由实践到理论,边实践边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样边总结边学习,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结语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针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材结合相关实践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涉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整合、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赵华中职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2013(01)
[2]陈娇英三极管电流放大特性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2012(06)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材改革;电子化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学的著作,也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内容,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大多数高职高专教材类似,目前使用的《电子技术》教材也存在以下问题[1,2]:①教材内容大多数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偏重本科教材的特点,追求理论化、系统化,内容多,理论深;②实践内容缺乏,没有单独的与实践、实验和实训配套的教材,影响学生技能的培养;③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应时代特点,没有体现新技术、新工艺,脱离生产实际;④没有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察的内容联系较少;⑤相应的多媒体和电子教学资源还比较匮乏。
1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方面做了以下改进[3~5]:一是在教材的内容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淡化理论,增加实用性内容;二是在教材的结构编排上,普遍采用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实用项目为载体,将项目的完成过程分解为多个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促使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三是在教材的具体形式上,由传统的纸质教材组建发展为立体化教材,即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纸质教材、电子教学课件、实验实训软硬件和网络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当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倾向于采用“互联网+电子教材”的形式。其优势在于教材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时效性强,便于视频、动画等内容的链接,也能及时采用互联网资源拓展所学内容,开展师生互动,甚至发展成为开放的精品课程资源。在这样的教材改革过程中,高职高专类《电子技术》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6]。但是由于电子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现有的新型教材仍然存在时效性差、电子资源匮乏、信息化技术利用不足等显著缺陷。此外,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差距巨大,学校的实验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实用的配套教材。提供时效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成为该类课程教材建设和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突破点。
2《电子技术》课程电子化教材建设的方案
近两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鼓励校企合作,推动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基于此,各类高职院校广泛试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引导教师掌握“微课”、“慕课”和“互联网+”等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这些新的元素为当前高职教材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我们的《电子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展开的。
2.1教材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以就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实用性好、时效性强的教材。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2.1.1制定课程标准[7]
高职课程标准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而制定的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安排课程进度、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对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指导的作用。高职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要突出高素质、高技能等具有高职特点的培养目标。
2.1.2编写全彩色的纸质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8]
目前我国彩色版图书已经越出越多,但彩色版高职教材却非常少。虽然彩色图书的成本比黑白图书高,但彩色书比黑白书的表现力丰富,视觉效果要好,这一点对于电子技术等专业尤为明显。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制作彩色的高职教材,是今后教材发展的大趋势。
2.1.3建立多媒体电子资源库和互联网平台[9]
多媒体电子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的素材、课件、程序和案例等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学生能够从网络平台上下载老师授课时的讲义、教案、电子课件、作业、补充材料和其他有关参考文献资料,还能够借助于教学资源库中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报告或者论文的书写。专业教学资源库要具有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备课与分享的环境。此外,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不同地方和院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均可从多种角度来提供某一些共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及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1.4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制作数字化电子教材。
2.2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实施方法:①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编教材,为我们提供最基础的设备资料,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职业标准,以及生产一线的照片、视频等电子资源;②根据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同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资源,制定课程标准;③以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结合“项目-任务驱动”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编制全彩的纸质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④整合学校各系部相关资源和人才,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构建电子资源库和网络平台;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教材内容,同时融合上述的纸质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制作数字化的电子教材。实施过程和步骤:①明确某专业生产一线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其工作过程,以及对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和职业素质的要求;②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子项目和子任务,以便学生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地掌握操作流程;③根据上述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框架,初步编写纸质教材(包括实验实训内容)的文字部分;④以生产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为基础,建立多媒体资源库,采用Flash、3DMax、Dreamweaver等工具,设计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等内容;⑤将多媒体资源的内容充实到纸质教材的文字版,编写全彩的纸质教材,同时制作精美的PPT作为配套的电子课件;⑥构建互联网平台,以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⑦整合以上资源,制作“互联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的电子教材。
[参考文献]
[1]薛春玲.浅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教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汪立亮.职业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6).
[3]王东.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4]余凤翎,张穗钰,余靖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
[5]包芳,潘永惠.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材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4).
[6]江捷,王铁流,赵影,等.依托教材建设推进“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7]郭宗莲,张舒.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8]叶涛,程文卫.彩色版教材的色彩、插图及成本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电工电子;课程体系;专业技能;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64-02
现在的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不高,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低,较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的本专业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困境,本文拟对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课程教材,讲究实效
目前中职电工电子教材过于注重学科体系,专业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理论多,技术实践少,缺乏职教特色,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岗位目标,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和专业,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加强课程实用性。课程教材的编排要适应电子行业的发展需要,要适应现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减少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灵活增加一些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教材课程内容应有所完善,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及时反映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电子技术发展、新材料制作工艺、国家新标准等,教学时,理论要求应适度降低,必需、够用就行,不必讲究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进行三极管的教学时,应以讲清三极管的功能用途,以及注意事项为主,对其内部NPN的结构形成,载流子的分配规律等微观内容可一带而过,甚至不讲。
增设电子工艺实训课。现在的中职电工电子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元器件测试、焊接、组装调试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增设电子工艺实训课,增加实训课课时,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测量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电路焊接与装配技术,使我们的专业培养更具中职特色,更加符合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就业需求。
编写校本教材。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争取按岗位编写校本教材,这样开发出来的教材既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能增强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现在我国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持证上岗,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及“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考电工上岗操作证和初级电工证、中级电工证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设置专业选修课。目前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设置选修课,今后可以增加专业选修课,增设工厂电器控制、数控车床等课程,使本专业的课程更能体现电工电子行业就业的多方向性,满足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拓宽了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电子行业的新发展。
二、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实践
电工电子专业实践性很强,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上好实验实训课。专业教师要做好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制定实验实训课程教材,实验、实训要切合实际发展,学生在参加专业技能实验实训时,教师应采用检查、评讲、比赛等方式,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实训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好专题实践报告,专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情况做出鉴定,并及时将鉴定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实验实训的掌握程度,保证我们的实验实训教学达到本专业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开放实验室。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复杂,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在完成正常专业学习的前提下,中职学校还应面向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使用实验室,如开放家电维修实验室和多媒体电子实验室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实验室不仅能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动手试验,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直至调试出合格产品,同时还大大扭转了职业学校学生无所事事、容易打架斗殴的不良局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加强技能训练。专业教师平时应让学生到实验或实习基地逐个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让他们在实验室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电工电子操作技能,定期组织大型的技能操作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技能节”“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等竞赛活动,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家电维修”、“电子设计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
增加专业实习课。专业实习是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过程,是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和实习单位要认真落实好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教师,明确实习要求和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评价机制,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保证实习质量,不能以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听专家讲座、观看教学录像等形式来代替实习实践,与此同时,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应尽可能全部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个人要完成课题总结、实习单位做好鉴定。
三、密切校企合作,改善实训条件
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 引校入企” “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课。其中引校入企(企业作为职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层次较高,最有助于职校的培养目标。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更能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有助于将来学生就业后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另一方面企业又会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尽快地物色到合适的员工,学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增强了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突出了专业和职业的对接,教学的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岗位职业要求的对接,使中职学校的专业化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目前,笔者所在校本专业已与多家在本市电工电子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技术先进、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不同时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生产顶岗实践,这些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探讨与大型企业深入合作,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合约,改善学生的实验实训条件,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承担科研任务,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培训从业人员,支持企业发展,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
综上所述,本轮课程体系改革,应树立正确的专业课程理念,探索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创新专业课程,突出区域职教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雷正光. 《职教课程实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