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00:4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微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让人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微课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堂”、“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不同说法,对于什么是“微课”,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微课”一词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开端和关键。在国外,“微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理论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国内,对“微课”概念研究得较早、较深入的是胡铁生和李玉平。胡铁生指出,微课是基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李玉平在开展微课程研究前,曾做过“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后来他发现,通过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效果不错,并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微课程。他所推广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每个微视频时长约为5分钟,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个微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综合胡铁生、李玉平等人的观点,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展示及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是微教案等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其课程载体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其他各种资源并存。至于学习方式,微课既支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用户自主、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正因如此,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教学灵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学。
2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极大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单独列出制成微课件或微视频供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又可以给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两次甚至多次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案例一
《繁星》是一首极富诗意和诗情的现代诗歌,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蕴含于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中极富韵味的意象很多,学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学会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赏析,在体会诗歌意象美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内容,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制成微课件,通过微课件中展示意象的能指和所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中隐含的诗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如此便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音韵美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教师也可整合微课中的多种资源,如音乐的播放、画面的呈现、诗歌的诵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与诗人的情。
2.2 教学案例二
完整的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但就目前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很多教案设计都趋于形式化,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教案,将教学过程细化、科学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这个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课本上也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学生一边听着详细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多彩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就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感,领会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技术高超。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冗长和形式化,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的传授既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也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既可接受教师的传统式教学,又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展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为第一课堂的学习做个补充。如此,既能巩固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又能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涵拓展、意境营造理解和写作兴趣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重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微课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够成熟,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创新,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县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凸现的问题是:1.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思维方法单一;真情难抒,真意难表。2.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缺乏写作教学的系统性、训练的序列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教师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机性较大。3.学校对作文教学的评价很少关注,更缺乏基于问题的有主题的写作教学教研活动,对促进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起不到引领、激励和督促作用。4.作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被忽略在语文教学的边缘,或者说只停留在应考作文的高度,更没有把它与学生生命的提升相结合。于是功利性影响了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学生的作文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也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思考,我县初中语文课题组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课标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并于2014年3月立项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试图就“基于课标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及目标指向做一阐述,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探索。
基于课标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标”指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于课标”是指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的理论支点、行动准则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都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要求去设计实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是指课程标准规定的第四学段的写作教学(7-9年级)。“教学设计与实践”指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基于课标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是想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和实验,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整体设计思路为:一是课标与写作教学模块纲要的对接;二是写作教学模块纲要与单元写作教学设计的对接;三是写作教学设计和导学案的对接。
具体操作步骤和目标指向如下:
1.从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入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块纲要,实现了由随意性、无序性教学向目的性、有序性教学的转变。以往我县作文教学呈现出无序而低效的状态,大多数老师学期之初并无完善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的布置随意性很大,常常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篇目而随意布置几篇作文,课前缺乏系统的指导,大多是选几篇优秀的范文读一读就代替了课前的指导;课后评价时也只是单一地选几篇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作为范文读一读了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课题的研究,根据崔永t博士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认真研读和梳理初中语文每册各单元写作教学部分,从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实施对策、有效评价四个方面编写了《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写作教学模块纲要》,使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及整体教学脉络,能有计划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力求体现整个学段写作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各年级的层递性,并以此设计每学期写作教学的训练目标,增强了作文教学的目的性和有序性。
2.从打磨写作教学设计入手,形成了融“目标、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学案导学写作教学模式,实现了由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主体的整体优化模式的转变。根据《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块纲要》,设计研磨了初中语文每册六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导学案,从写作教学总目标、阶段目标出发,把这些大目标落实到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中,设计出了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了“预习导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归纳写法――分享师文、内化写法――运用写法、妙笔成文”的写作教学导学模式,把目标、实施(行为)、评价、反馈调节等几个环节有机交融在一起,改变了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被动关系,建立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案导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成过程、写作方法的掌握,课前只需要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不需要其他太多的准备,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方法,基本的写作思路,当堂完成,学生在课外不再感到写作文是种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观察和阅读,拓展思维,提高素质。
3.遵循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的教学原则,实现了由单一写作教学向多方位写作教学的转变。在写作教学设计时,遵循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课本及课外资源,既不脱离文本,又超越文本,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课本中的范文是学生学习作文的最好典范,教师恰当利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综合性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自身实践活动及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提炼出既具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来,促使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
4.贯彻以评促行、评价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形成了写作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学生评价等一系列评价量规,实现了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以评促行、评价先于教学设计、评价贯穿始终的理念,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关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用评价规范和引领教师的写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获得和情感体验,给学生尽量多的表现机会和交流平台,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过程性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从教师和学校发展入手,形成了集观课、议课为一体的写作教学教研模式,实现了由传统的听评课向有主题的观课议课教研活动的转变。从教师发展入手,以研究课、观摩课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教研沙龙(观课议课)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形成了基于问题的有主题的写作教学教研模式,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王文莲,语文教师,现居青海大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对策
一、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语文专业知识安常守故
有调查发现,我国大多语文教师目前的知识储存量贫乏老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导致这一现象从一方面而言是因为我国初中师资队伍多由专科示范学校毕业学生培养而来为主要来源,这些学生毕业后仍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真正涉及语文多方面知识的人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任教后依旧刻板死守课本知识,切身实地的去感受经典文学读物的教师历历可数。从另一方面而言,初中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功利化,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考试成绩上,从而影响教师知识结构得不到创新,同时知识面的扩充又得不到改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途径就更加受到限制。
(二)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信念
教师树立自我专业发展的信念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明确的是,教师最自我的关注和关注学生是同等重要的,而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面的不断扩充是教师责无旁贷的硬性要求。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认知上十分薄弱,多数教师依旧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足够应付学科内容,再花时间提升自我完全没有必要。除此之外,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也受限制与外界环境,例如教学任务重、追求考试成绩、科研经费有限等原因,导致很多自我信念较充足的教师也无法自主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三)认证形式单一,缺乏监控、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考评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存有多处缺陷。首先是教师资格认定方式单一化、形式化,要求放的较低,不利于掂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心理状况等。其次,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忽略了教师专业的差异性、地域性以及任教科目的独特性。除此之外,针对教学成效若缺乏一定的监控体制和评价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的有效对策
(一)丰富专业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主体知识的巩固。所谓的主体性知识旨在强调教师应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其中囊括课本内容、知识大纲、学科特色、课程目标等,稳固的主体性知识是语文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广博文化知识。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发展,知识的数据量不断更新和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特别快,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渗透越加明显。因此,教师在专业知识不断的扩充同时,还应对学科以外涉及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艺术分享都进行广博汲取,有目的性的实行知识整合,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性。
3.丰富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性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客观背景的价值,通过教师的实践案例分析,逐渐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对于一个受^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师而言,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控不在话下,那么丰富的实践知识积累一定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知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
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目标从“生存”走向“生涯”,从“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的职业规划是对教学未来发展目标各个途径进行合理设置,其中包括对任教岗位、科目,所在学校、班级的期望。采取自我认识和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实际行动探讨,从而进行总结分析的模式来规范自己的教学生涯。完整的发展规划有助于教师不断的处于紧迫感,时刻要求自己的综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三)完善认证体制,加强监控力度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体制不符合具体情况,使教师之间的评估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因此,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体制必须遵循国家教师资格认证的标准,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预备再认证制度,实现针对地域性、文化差异性、学科特性不同的认证标准。同时,对任岗授教的教师给予后期的监控和跟踪,时刻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工作以弥补专业素养所缺少的部分。
三、总结
新课改下变革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师不论从自身条件或外在条件都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提高技能水平,逐渐使自己的专业水准更加完善和巩固。虽然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要得到全面的提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为了语文教学更加辉煌,教师们必定会全力以赴,结合多方面人力、物力、精神资源,积极主动丰富自我修养,开拓自身的学习实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林润之主编.新课程下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M].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即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和诵读。
1、结合生活,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并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
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耀眼的野花点缀其中,而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学生理解时,我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明”和“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2、放声诵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作品,通过诵读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意在每天的早读给学生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时间,此外,还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并推荐了课外书籍,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体系;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25-02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抽象的语文概念难以理解。②逻辑思维失衡,在初中阶段虽然学生伴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其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逻辑思维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特点。③思维存在定势,初中生由于综合能力缺乏,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
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往往不能灵活掌握,使思维受到限制。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被忽视了,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体系理念
1.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开放式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学生必须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应突出生活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这样通过学生已具备的一些经验,再加上已有的知识,就能够轻松地探索出语文的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到的语文知识印象深刻,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3.互动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语文的学习不是死板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各个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一道难题,彼此之间就会增进感情,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课堂效果也会达到良好的状态。
4.分类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等存在差异,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要对这些进行充分考虑,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应按照不同类型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以求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构建
1.开放式的课堂导入。开放式的课堂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闲情记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动画、笑话等多种手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或无意注意,使学生快速地转移到教学活动中。第二,逐渐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授《闲情记趣》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回忆、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有趣事件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该优点在复习式导入的课堂更能明显的体现,例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教师可以结合席慕容先生的《乡愁》进行导入,建立学生对于“乡愁”的情感联系。第四,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题,这是导入最直接的作用。例如,讲授《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直接导入“五柳先生”的相关内容。
2.开放式的课堂内容。现代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并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在于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语文,以解决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使其能够较为积极和主动地融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规律,选取一些具体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我儿子一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家的生活,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爸爸妈妈,通过学生的回忆与描述,可以将学生自身的家庭生活与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相结合。
3.开放式的课堂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多样、灵活的课堂组织应逐步替代填鸭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成为当前的重要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交互教学、集体教学等,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强师生、生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自由讨论、自由争论的学习气氛,营造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深层意思: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4.开放课堂式的实践。开放式教学不仅要在课上进行开放教学,还要延展课堂,突破课堂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的封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将小教室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实现由单面向立体转变,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例如,讲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将文中的景色与学校周围的某个景点相结合,可以将作者的政治抱负与学生自身的人生观相结合。
5.开放学生式的评价。开放式的评价通过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考察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考能力,观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考量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当面对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教师在课堂开展学生之间的作业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进来。例如,《范进中举》课文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的设想,要求学生对其各个人物表现进行描述与写作,通过学生即时的描述与写作,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其学习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生银.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11.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教育一直都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变化。而对于语文这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建立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很重要的。根据目前的现状,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枯燥,还在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学子,找到一种新模式可以说是很重要,但现阶段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被有效地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新式模式之一,它可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不忽略每一个学生。
二、初中语文建立互动式教学的原因
(一) 传统教学方式出现弊端
针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状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他们感到无趣,即使教师用再多的人文熏陶,也无济于事。如果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变换一种方法教学,建立互动式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那么我们将会解决这一现状。
(二) 受语文学科特征限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语文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为基础,熏陶学生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其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其三,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三个重要特点将决定初中语文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我们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错误的,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三、如何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情感与情感的碰撞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教师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这种碰撞将擦出知识的火花,火花的绽放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妙。
(一) 学生自主学习是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很薄弱的。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将变得更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思考将变得更多,在产生了问题之后还要以自己解决为主。
(二)教师创设情境是关键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才是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比如说,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社戏》一课,这是鲁迅的名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类似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自主探索是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各方面抓起,不能一味地空喊口号。现代的教学模式已经将参考答案变成了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学生明明有想法却不敢说出口。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语文课堂开始。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呢? 由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素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把握大的方向。
四、经典教学案例
好的论述需要实际案例的支撑,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运用为经典案例。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十三岁的际遇》为实例。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些名家的著作出名,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初中生的实际心理。这篇课文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很正确的选择。首先,教师在上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由于这篇文章内容较为丰富,并且贴近生活,学生很愿意自己课前阅读,因此,就要求学生要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接下来,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与梦想有关,让学生积极地发言,叙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很有利于理解文章。接下来,学生探讨分析才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探讨大家都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文中的精辟语句,充分体会作者田晓菲对北大的眷恋及对梦想的追随之情。这篇文章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可以说将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作者为朱自清。注释①: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作者为老舍。注释①: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①: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①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之后附上“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改善对策
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古典文化,还能够使学生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得到精神的熏陶。此外,学生在初中时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其后对于文言文的态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最大程度上落实高水平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切实地提高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己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谈论了提高其教学效率的相关对策。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时期,学生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并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文言文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达到提升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兴趣的目的。
文言文是经历过几千年的积淀,而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学精华,先人们在这些文章中寄予了自己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以及道德情操,学生们通过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熏陶。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现代生活时间久远,学生们在进行学习时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就文言文的教学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言,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更侧重于对于闻言字词以及文言文句法的讲解,整个文章的意思以及其中蕴含的含义通常得不到良好的疏通。这样以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只能局限于一种比较片面的字词句的接受,而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因而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者,初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还多侧重于向学生传达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对于文章知识认知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自己去总结文章的韵意,也无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接受程度的低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厌倦,使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初中语文所选取的文言文尚处于比较浅显的水平,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欣赏接受,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将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本文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论一下初中语文教师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的相关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文言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课堂放归给学生。语文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欣赏文章传达的美好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形成对于文言文的第一感受。如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文章简短且颇具韵味,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完全可以理解,从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种氛围,这样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力。此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意思,使他们形成自己归纳学习的习惯。如在讲述《愚公移山》时,学生第一次接触“诸”字的“之于”意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他文章里发现找寻“诸”字的用法,使学生自己总结其字词用法的异同。
2.、文言文教学加入趣味学习的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文章多具有一定的情境,情境中人物角色及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来对文章来进行学习。比如语文教师给学生讲授《出师表》,可以让学生作为其中角色,或者是解说人员,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其卓绝的风华。再者,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猜测文章接下来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比如教师在讲授柳宗元《黔之驴》时,可以先自己把课文的开头部分读给学生,让学生一边听其中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一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基本意思,然后到关键地方给文章来一个停顿,让学生去猜测文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黔之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并引导学生采用文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猜测。这样势必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文言文。
三、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接触中国古代文化的必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力量,积极地找寻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侠. 建构脑图 想象画面――《满井游记》教学案例[J]. 文教资料,2008(27)
语文教学中有阅读感悟,学生能主观判断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根本,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学,在预设时多思考学生的深读文本,教学时多留给学生时空去深读文本,这不仅仅需要思考而且应当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和反思。
一、革新理念,学生需要深读文本
笔者虽然从未与钱梦龙先生谋过面,也并非就是钱先生的QQ好友,但先生的多少话语浸润着我的心田,启迪着我的思考,促进着我的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应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怎么就在课堂中很少有主观判断的表现呢?更缺失的是即使有着相关的主观判断,总无法让人给予比较充分的肯定。是学生的智能满足不了阅读感悟的需要?应当说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钱梦龙先生所执教的《愚公移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先生教《愚公移山》不是教,而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深读中学,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靠的就是学生读书,学生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懂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表达的含义。学生在读时,先生也插上一问,那问可显得精彩了。精彩在何?先生那精彩的问也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去扎扎实实的读。先生在回答相关弟子的提问时,所给的答复是那样的朴实,但令人惊讶,给人启迪。能够形成学生之主观判断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必须就是一个个学生都能从读向着深读去逐步迈进的过程,更应当是学生迈实深读步伐的过程。
二、细品教材,文本需要学生深读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来自于大家之大手笔。如果从色彩角度去说,那篇篇目目就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园圃;如果从质地角度去说,那篇篇目目就是一座质地优良的富矿;如果……从诸如此类的教材特色去看,让学生产生对阅读文本之主观判断,是必须让学生去深读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主观判断努力不得以提高,就是学生没有去深读文本。学生只是草率了事地读着,只是囫囵吞枣地读着。尤其最大的问题是,本是让学生去个性化阅读感悟的,而我们却就在自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讲授去替代着学生的感悟。此时,学生所形成的是一种自觉无需进行深读的思想。因此,无论在平时,还是到中考冲刺,乃至就是到了离开学校的继续和终身学习上,学生永远看不出文本的一字一世界和一句一天地的奥秘。这怎能去形成学生主观判断的能力?又怎能让学生去主观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完全必须在自身的教学中去践行这样的结论:初中教材文本的篇篇目目都需要去深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去深读,学生便从语言的魅力中读到了语文的魅力,形成了诸多比较正确的感悟。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去读,并就是重要意义上的深读,学生便读懂《出师表》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的原因,读懂了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的原因。
三、深读文本,必须兴趣引领学生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思想,但对深读文本还多不能正确地理解,其主要原因是现在教辅资料就是那样的普遍,即使不读文本,只要进行相关的查询,那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即使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对初中学生的深读文本,讲大道理也应当无济于事,学生就不理你这一套,也没办法。凭着平时的实践,让学生深读文本,还完全必须兴趣引领学生。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雪》时,让学生比较广泛地阅读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朽故事,并利用微课程将20世纪30年代后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史的文字、图片、画面呈现出来,学生所耳濡目染的是中国革命诸多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足迹和血染的风采。学生在得以一定意义上的形象感染后,再神游于《沁园春・雪》的字里行间,学生是如何神游的呢?学生神游时,让学生抓住描写、议论、抒情,抓住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技法,抓住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壮美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情感、豪迈的气度。学生在充分神游的基础上,便比较有意义地做出这样的主观判断,《沁园春・雪》不仅仅就是那样的语言美,也不仅仅就是那样的结构美,更为重要的是充盈着理想的融合美。作品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当学生自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深读文本的兴趣才会建立起来。如果再去不断地加强实践,那么学生深读文本无论是兴趣还是功夫,也才可以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邱荣珍.以“学生视角”带领学生走进文本[J].中学语文教学,2013(9).
[2]彭景海.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的预设策略[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Z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引言
我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成为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资源。古诗词通常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内心比较含蓄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心情与感受表现在诗词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果。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掌握古诗词的内涵,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美景的欣赏、赞誉等情感,了解某些处事之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自主阅读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诗词首先从读开始,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吟”就是强调阅读在培养学生感受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多读诗词,通过反复朗读,达到体会古诗词内涵的目的。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首先,学生阅读时应尽情投入,大声朗读;其次,要掌握诗词的节奏,找出诗眼或词眼;此外,阅读需要融入相应的感情,只有自己投入,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反复进行诗文阅读,一定可以从中获得感悟,读出古诗词的内涵。
2自由想象,理解古诗词描绘美景
古诗词与现代文章有着很大的不同,语言尤其精炼,基本上字字珠玑。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能比较急迫的想要对其进行翻译,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所以,学生非常喜欢教师直接进行字面翻译,但是这种学习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翻译过程较为枯燥,学生也很难由此进入诗人所创作的意境。通过使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朗诵、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进而保证学生通过诗歌学习与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在学习了诗歌以后,可以鼓励学生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探寻向往,提升古诗词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应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说将古诗词的题材进行改变,将古诗词的意境串成优美的散文,从而理解古诗词之美。我国丰富的古诗词浸润着各种不同的审美意趣,比如咏物咏史之美,边塞江南之美,友情爱情之美,经常运用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映衬渲染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需要通过学生充分的想象,才能真正体会古诗词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向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掌握古诗词欣赏的方法。
4相互欣赏,掌握古诗词情趣内涵
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积累过程,由此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以及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领略古诗词之美,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欣赏,通过课外实践的自主学习,享“渔”而得鱼。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深入的解读辛弃疾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遭遇,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表现出的内涵。
5 强化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才能够实现课堂要素的平衡和民主,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处于一个民主与和谐状态的时候,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够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升华,才能对人乃至人类的关注首先在教育对象上得到体现,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个文件里面, “主动”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是非常高的,如“积极参与”,“积极......学习”等等都是“积极的”为出发点,围绕“活跃”来进行诗词学习语境分析的。类似词语的使用,表明一个根本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教育的体现为: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这是致力于加大对学生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的发展。
6 提升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出发,进行诗歌理解广度、深度的拓展。学生主体之间就合作探究的期望和需求,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学生诗歌学习的心理特征,就诗词的流派、风格等进行探究和发现,通过合作的力量实施研究学习。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同时教师可以安排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等方式,来提升诗歌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合作与对话学习的实施力度。在课堂上通过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进而更好的实现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易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对策及创新实践[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 [2] 何明芳. 诗歌实验教学之“唱诗”课[J]. 语文天地. 2010(1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学生;兴趣
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师的引导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都是主要因素。因此,要营造趣味的课堂气氛,就必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关系的调节、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能主动地构建知识,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而动态的课堂。下面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探究。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从课前到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调动起探究的欲望是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图片或文字、动画、图片相融合的方式来导入,用故事来引人入胜,通过背景介绍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过程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要能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
以《海燕》教学设计为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海燕的形象无疑是难点,文章虽然写得优美,但要学生能有兴趣初读文章,能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就必须让学生将海燕这一形象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再简单说明理由。当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后,教师根据他们说的理由,抓住所喜欢动物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来进行引导。如:
生A:我喜欢牛!因为它憨厚老实,能吃苦耐劳。
生B:我喜欢翠鸟!因为它很漂亮。
生C、生D……
同学们喜欢的动物还真多啊!听同学们那么说,老师也喜欢你们所说的动物了。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动物可能大家都认识,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海燕)高尔基为何那么喜欢海燕?这就需要同学们去课文中找答案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和海燕一起搏击海浪吧!
从这一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教师没有用多媒体,但通过问题引导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动物过渡到课文中的动物,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其朗读课文的兴趣,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调节关系,和谐互动
当然,光是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课文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而进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那么,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语言等就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的引导而去积极的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调节也是尤其重要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师生间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的关系,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理解。其实,语文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生成过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从“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于是,学生更多的则是随着教师的步伐而去阅读,如果学生的思路和教师有些不同,那么,这就可能被看作是错误。其实不然,尊重学生就体现在这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还是以《海燕》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从黑色的闪电一句中你读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勇猛和矫健,但学生不一定就能一下子感受到这一点,而说出其他的一些理解,此时,教师就需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
其次,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激励上。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地存在差异,这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让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以最简单的生字词的学习为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在数量上多一点,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高一点,而对基础差一点的则可在数量上少一些,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低一点。这样,当教师所提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了,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师生间的沟通也才能更和谐。
三、引导探究,逐步深入
当学生满怀激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应得到较好地体现。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但这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自主地学习。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知识基础、经验方面还不足,在学习习惯上还有待进一步养成,学习方法上还需继续,这些都决定了学生无法摆脱教师的引导到独立学习。换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就是对学生的控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不是告诉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以八年级下《藤野先生》第一段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来引导学生“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这一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如此,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从读到逐步理解,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去理解,从而做到对文章深入理解。当然,在引导阅读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拓展延伸,培养技能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对学习内容有了掌握,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尝试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但总显得有些浮夸。其实,语文并不和生活割裂的,语文教学在提倡追求工具性的同时同样关注人文性。拓展延伸,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一步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具有较多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所提供的文本的理解程度,而没有让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去写读后感、或就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某一主题、某一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也可,讨论也可,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抒发,那就是一种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以此来熏陶自己,让其精髓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式。常见的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班刊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但在活动中需要注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活动开展要以任务的形式去进行,从而保证学生能按计划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还要保证整个活动的有效性,能长期进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对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作用,但课堂氛围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教师还要立足学生主体,多角度、多方法地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喜欢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陆爱华、熊忠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的作用[J],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刘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第20期
小组合作学习的无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要求就是倡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通过动手去获取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很多一线的教师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在“作秀”,并没有明确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小组合作过程的学生分工是如何协调的?小组合作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效果?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主的教学理念,但是小组成员根本不知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根本不知其“需要”是什么?有些学生在小组中虽然经过了思考,经过了交流,但是在交流中并没有形成共识,其讨论无价值而言。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并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虚设,而一定要务实,使学生的小组合作走上正轨,同时也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课程整合的无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要求。可是,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并没有严格按照课程与课程的特点去整合,只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没有起着正面的作用,反而起着“负教学”的作用。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散步》的课堂教学,这位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要领就没有掌握好。授课的地点是电脑房,他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及目标告诉学生后,简单地让学生诵读了课文,然后就要求学生去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提出相关的问题,安排学生给文章寻找朗诵的配乐,把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背着妈妈,妻子背着儿子,通过电脑绘画出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看似把语文教学和音乐、美术进行课程整合,但是这样的整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无效果的。这是一堂无序的课程整合教学,学生只是在电脑上作了一些无用功,并实际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课堂算不上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它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品味语言,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没有启发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思考,只是让学生去讨论一些问题,做些表演、画些画,将语文课堂演变成了一堂音乐课、美术课。
所以,在课程整合时,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去进行无目的整合教学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
赏识教学的无序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方面作了如此的规定:“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赏识教学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尺度,运用不当。例如下面的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一位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是个爱美的人。”这位老师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笔者认为,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无可置疑,但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问题的方向,可是教师仍然对她的回答作了表扬。这样的赏识教学不值得推广,作为一个初中的学生,在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出现错误,教师如果给予鼓励,一定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迷失方向,而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回答问题时已经出现了错误,更不用说知道错在哪里了。
所以说,在赏识教学时,积极的肯定对于提高学生参入教学的热情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度”的掌握,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述,而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