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时间:2023-01-21 18:3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物理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一物理 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1.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忆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2.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差异;教学策略;学习习惯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差异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洁,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

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

二、高一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1.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旧教材第一章是力,起点高、难度大,使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头一章学下来,便有一小半打起了弃学物理的退堂鼓。现在新教材把难学的静力学放到了第三章,且适当降低了难度,而把旧教材的运动学拆分为第一、二两章,使之更好地与初中教材衔接,降低了高中物理的入学门槛。

2.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

3.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本届高一我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 创设入门台阶,排除学习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研究重视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第4篇

关键词:梯度;物理模型;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3]郑德辉.怎样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零陵学院学报

第5篇

一、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三、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第6篇

一、要教育学生重视实验

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牛顿管实验等,教材中安排的小实验也要让学生认真去完成,如课本中用橡皮绳测量书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等。课本后面安排的课外实验活动的8个小实验,简单易做,又有利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要有计划地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如估测自行车受的阻力:在平直的公路上,有自行车、米尺、秒表即可进行。这个实验学生做起来兴趣很浓。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三个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问题,前面已有叙述。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因为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平日在教学中重视不足,但这两个能力恰恰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本领。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突出强调这两点。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是一项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能力更是青年学生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教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而达到用不着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学生会自学。而学生由依靠老师这条拐杖,转化为独立行走,从高一起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工作。除了经常向学生说明自学的重要性外,在具体方法上要进行指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1)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课本。每节课教师都应抽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去看书。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在书上标出采。开始时教师在课前或上课时留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初步含义和得出概念、规律的实验基础及正确思路。

(2)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这一步教师要引路。如学习物理运动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中一速度时间图像时,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图线的作法、物理意义以及图线的应用。(即:A、求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B、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时间;C、求加速度;D、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对于能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能动脑筋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这样坚持下去同学们便习惯看书和提问题了。在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后,一位同学根据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要有一个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指向圆心的向心力作用在物体上的道理,提出砂轮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靠什么来提供?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运用力学中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它们的合力可以作为向心力,但解释不通这一现象。此时教师点出砂轮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相互作用力有限所以砂轮的转速不能过大。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砂轮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又靠什么来提供呢?启发大家的兴趣。

(3)要给学生们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邻坐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去争议,为他们的争议创造条件。当对一些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主动、活泼地学习气氛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一些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通过争议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如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条件等通过争议的方式进行教学后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2、总结知识的能力

总结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技能。它是建立在对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后,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寻找内在联系、系统概括等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会总结知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从高一起就要抓好这件工作。

第7篇

一、充分认识物理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1.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渡。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

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

4.学习方法上的变化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相比,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教师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教师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

(1)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图形分析,用实际问题和小实验表演编制饶有趣味的习题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助以手势等各种方法,加强形象思维的效果,并注意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尽量做到抽象思维形象比。

(2)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具体办法是编制小型的基础训练题,这些训练题概念性强,不需要什么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上的弱点,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台阶。

4.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研究性实验的教学。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

第8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相配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建立,深刻理解和巩固掌握;实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有效措施。

一、实验验证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验证。物理实验能够创造出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物理环境,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对中学生来说,可对物理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二、实验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通过实验教学,体现设计思想,训练思维方法

1. 转换法。物理学科是一门精确的定量化的学科,在物理实验中需要准确地测定物理量,但许多物理特征,过程或物理量要想直接观测有困难,可以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他间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转换法。高一物理教材中体现转换法的学生分组实验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实验要求学生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根据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与加速度之间满足的关系把对a的测量转换为s与T的测量。

2. 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而广泛用于物理实验中,从而来探索物理规律。在高一物理教材中,“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中运用演示实验将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相比较,从而说明了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较易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了。

3. 控制法。在高中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一些不变量,依次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之为控制法(或控制变量法)。例如,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受的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演示实验中,为了弄清楚外力F,质量m两个因子中的每一个分别对物体加速度a的影响,必须这样来进行实验:在m一定的条件下改变F,考察a-F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在F一定的条件下改变m,考察a-m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由此可见,控制实验条件的思想是物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之一。事实上,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都必须适当地控制实验的条件,控制条件是为了创设有利于物理规则推导的物理环境,突出反映研究对象本质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进行有目的研究。

4. 留迹法。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象等,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些物理现象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测量或观察来进行研究,这就是留迹法。高一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就是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和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移,从而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和重物的速度;又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中,利用闪光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轨迹来研究物体平抛运动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上述两例都是在物理实验中采用了留迹法。

科学的实验方法,本身就是要求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事实,忠于实验数据,反对弄虚作假;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踏踏实实地进行实验操作,逐步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第9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 学习策略 过渡

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反而使高、初中之间的“台阶”加高了。并且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相比在衔接上坡度大;初中物理直观的知识多,高中物理推理、论证部分多;高中物理应用的数学知识面宽,难度也大;在学习方法上,高中与初中有所区别。因而高一物理历来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那么,如何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特别是在高一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过渡难的主要原因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由于教学内容的要求较低,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指导性,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做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高中物理虽然内容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并且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高中物理教学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

二、解决过渡问题的策略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标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了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由于没能很好地区分新旧知识的不同和练习,学生经常会弄错,例如下面的例题。

[例1]有两个质点A和B分别作S■=3+2t-5t■和S■=4+5t-3t■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两者加速度的关系为:

A.A的大于B的; B.A的小于B的;

C.A的等于B的; D.无法确定.

[分析]对于本题,不少学生错选了B,他们认为,从各自的解析式可得:A的加速度为-10,B的加速度-6,而-6>-10,故而选B。他们之所以产生上述错误观念,主要是对矢量中的负号的意义没有理解透。在矢量中,正负号只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这正是矢量与标量不同的地方,因而本题应选A。

[例2]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一个周期内,其平均速率为:

A.0; B.V; C.2V; D.V/2

[分析]由于许多学生误认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因而误选答案A。实际上,即时速率虽然是即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应是质点经历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因而正确答案应是B。

综上所述,他们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因为对标量代数和初中物理的思维定势而造成的矢量“意识”不浓,总习惯用标量的眼光看待矢量问题。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学生们总还是自觉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2.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克服前概念对学习的影响。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再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3.加强直观教学,重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便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初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在讲“力的分解应据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时,举两个常见的例子:(1)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重力产生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的两个效果(如图一);(2)重量为G的物体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绳子对支架的作用力F产生沿NO拉斜梁和沿OM压横梁两个效果(如图二)。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这两个例子中力产生的效果,宜采用实物直观演示进行教学。用台秤代替斜面演示物体压紧斜面的效果,用弹簧秤沿斜面拉物体演示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图三);或者用一薄木板代替斜面,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重力产生的两个实际效果。对三角支架问题,让学生用手掌代替墙壁,或用橡皮筋替代细绳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图四)。经过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两个例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很自然地接受了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时,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的,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然后让学生双掌合十然后对拉,让学生从掌心体验摩擦力的方向,然后我用黑板擦用力按在黑板上拉动,让学生从黑板擦的毛方向得出摩擦力的方向。再通过分析,与学生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

4.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学生习惯于初中的算术法解题,而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记死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规律”后,学生对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的矢量认识不够,在应用时只带数值,不注意这些量是有方向的,设计这样一道题: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4m/s,经1秒后速度大小为10m/s,求这1秒内物体发生的位移是多少?学生大多数没有考虑到1秒后速度大小为10m/s的方向问题,所以只得出了7米而没有得出3米这个答案;又如一辆在平直公路上以10米/秒匀速行驶的汽车,发现正前方有一障碍物后,立即刹车,刹车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经8秒后汽车的位移,不少学生就死套公式:s=v■t+■at■,结果得出错误答案s=16米。其实汽车的运动时间根本没有8秒,而是5秒钟就停止了,所以t是不能用8秒代入的。学生习惯于初中的套公式型的定向思维,我们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上当,由此训练学生多因素、全面地考虑问题,扭转定向思维习惯,逐步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材要求虽然没有提高,但更加注重了获取知识过程,教材的编排在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与高中物理的教学思路相适应。高一物理教学中就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充分加以应用,使学生能够顺利渡过高一学习物理的难关。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配合,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师生互动,师生共学,就一定能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8.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

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

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深广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学习感到越困难就越需要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很少对教材进行津津有味的阅读,当然可能跟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陈旧有关,内容不丰富,画面不直观.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仅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第11篇

一、降低“台阶”的必要性

高一阶段的物理课主要讲述的是物体的运动学、力学和曲线运动及其相关应用等知识,均属于经典力学的范畴,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以了解物理学特点.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保证.高中物理知识系统容量大,逻辑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是物理学最主要的特点.学习物理时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起来,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巧和分析理解能力,而一旦学生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不适应其学习内容,就很容易产生厌学和放弃的心理.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高中物理时,教师有必要降低物理的学习台阶,从简单入手,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怎样降低“台阶”

1.从心理上,降低“台阶”

由于初次面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复杂性,学生不自觉地就会给自己增加压力,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因无力承受而崩溃,所以降低学生心理上的台阶很重要.

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身边简单的现象吸引学生的眼球,将他们引入高中物理的学习氛围中.当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排除自卑感和畏难情绪.

此外,教师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心理压力给予不同的开导措施.

2.改变学习方法,降低“台阶”

学习方法是保障学习效率的最有力保障.面对高中物理的新内容,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思维变通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不盲目参照别人的行为,鼓励他们除了牢记定律外更要加强练习,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的运用范围和条件.

另外,学生可交流学习问题,互相讨论学习,使学习事半功倍,并充满乐趣.

3.放慢教学节奏,降低“台阶”

“慢高一、快高二,冲刺在高三”这句话非常有道理,高一新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一进入高一就想“一步到位”,把高一新生当高二、高三学生对待,急于求成,会很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运动的描述”位移矢量性的学习,高一物理一开始就遇到矢量的学习,从标量到矢量学习跨度非常大,这时候不用急,因为以后学习的量很多都是矢量,他们会慢慢地适应,如果现在强制学生接受,会给以后的学习留下阴影.

4.运用知识的迁移,降低“台阶”

例如,初中讲“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高中讲“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类比后知道两种表述不同,原因是初高中讨论的范围前提不同,初中所讨论的仅限于物体在另一静止物体上滑动,而高中所讨论的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都可运动,初中所讨论的仅是高中的一个特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从复习初中这一特例开始,再扩展到高中研究讨论的范围.

5.运用物理实验,降低“台阶”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学生很难理解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把数据直接输入数据采集器屏幕上就很清晰地画出了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曲线,从图像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这样的教学过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比较形象、牢固地建立起概念、规律,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化解学习困难,又可以促进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进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知识“形象化”,降低“台阶”

例如,在讲“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时,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使之形象化、直观化.加速度和速度跟存钱作比,把每月存钱数比喻为加速度,存钱的累计数比喻为速度:你卡上现有1000元,第一个月存800,第二个月存600,第三个月存500,尽管你每个月存的钱在减少,但存款总钱数在不断增加,即“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学生一听,恍然大悟.

7.在应用实践中,降低“台阶”

第12篇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引言

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系数本身来说就比较高,因而高中物理难学这一现象也就毋庸置疑。作为物理老师,最主要的责任应该是先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物理知识的相关储备,然后再根据学生们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将高中物理知识逐步深入地授予他们。而当前最关键的则是要分析好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合理衔接,让老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更轻松。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物理教学内容上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内容上有一处很好的衔接点,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基本都相同,都是一些关于力、热、光、电、磁的内容学习。那么在经过初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基础。然而虽然内容上相一致,但是在学习要求上却不可相提并论,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在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教学内容,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生活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就有进一步的提高了,而且高中物理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特别要注重理论逻辑上的分析和推导,因而学习起来也比较复杂困难。与此同时,由于高中的物理与数学的运算能力联系地也比较密切,而在高中的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的教学进度是远远不及物理教学的进度的,因而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时候难度系数就更大了,像高一物理教学中要运用的三角函数以及向量等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这些知识一般会比物理教学晚一个学期才教,因而学生在物理学习及应用上就比较困难。

(二)老师的教学方法上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要求不是太高,老师在教学中一般更加侧重于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相对来说考试的题目类型局限于公式的运用和模仿上,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够熟记基本公式,那么差不多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到了高中之后,不论是物理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学习要求上,都会有所提高,面对知识点的高难度、习题类型的复杂度等等,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都该有进一步的要求,那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就该有所改进了。

(三)教学的主体上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的简单易懂以及老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物理形成了直观形象、运算简单的惯性思维,考试中对基本公式的简单要求,让学生们认为只要记好公式便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到高中之后,教学内容的抽象,运算过程的复杂,初中学习物理知识的那套方法根本就不受用了,因而对学生们来讲,高中的物理知识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劲了。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途径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消除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抵触情绪

首先,许多学生进入高中时,可能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因而在生活上可能会有众多不适应的地方,自然心理上会有一些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况,因而老师就该在这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解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及障碍,作为高一老师的话,对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更应该加以关注,加以适时适量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脱离一些负面的想法。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连贯、抽象,因而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要全神贯注,所以对于学生情绪的关注就尤为重要了。其次,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就会听到一些关于高中物理难学的言论,因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那么日后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带着这种情绪的话,学习效果自然好不了,所以在开学之际,老师就该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上的学习压力,有意识地在教学初期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让学生们有一个简单的开头,日后学习物理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二)老师备课时多加用心、注重初高中物理教材编写上的不同

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而且高中的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更加有难度,所以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沿用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加以用心,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对初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初期要循序渐进,将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点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点点地接受。老师备课时也要适当地放慢教学的进度、降低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情况下,慢慢地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除了靠老师在课堂上授予外,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通过课外书籍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地感知及理解物理教材,然后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去处理实际的问题。老师在授课前,可以事先给学生们列出一个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找出学习的重点及难点,然后进行自学,这样一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列出的重点难点加以着重讲解,对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

三、结束语

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的,而具体的内容就该由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一一找出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们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台阶,使得学生们在升入高中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