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4:5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就业工作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Taking Travel Dispatcher for Example
Ye Yali;Chen Xuechun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摘要:该文介绍了CETTIC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兴起的职业背景,阐述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的构建情况与具体实施流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ETTIC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rise, also expou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键词:CETTIC 旅行社计调师 职业技能培训
Key words: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vocati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14-02
1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兴起的职业背景
CETTIC职业培训认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以新职业、新岗位、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工艺、新协作为特色的在全国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开展的职业培训、师资培训、远程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
计调是旅行社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项目的总策划、总设计和总指挥,是旅行社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岗位。在旅行社工作中计调承担着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定价报价、旅游服务项目的采购,旅游活动全过程的监控等工作。计调工作有一整套的运作流程,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目前计调人才供不应求,培养渠道不畅,旅行社本身不愿意出钱培训员工,很多高校没有开设《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缺乏国家级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缺乏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大多数计调没有学历,职业能力低下,靠经验和习惯操作旅游业务,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计调的从业素质、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10年9月首次开发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实施。该项目直接面对旅行社计调岗位,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旅行社计调人才。
2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构建
2.1 旅行社计调师的申报条件旅行社计调师是指具有现代旅行社计调管理素质,掌握现代旅行社计调管理全新理念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旅行社计调人才。旅行社计调师分为助理旅行社计调师、旅行社计调师、高级旅行社计调师三个等级。2.1.1 初级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中专、职高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从事相关工作一年以上或有一年实习经验者,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②中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从事相关工作两年以上者,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③大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
2.1.2 中级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中专学历、相关专业毕业,从事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②大专学历,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两年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所在单位证明原件),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③本科学历层次及以上相关专业人员(含自学考试)报考,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四级以上,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④非本专业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四年以上,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所在单位证明原件),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
2.1.3 高级的条件(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相应领域工作或从事研究、教学8年以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两位以上教授推荐;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关文章2篇以上;提供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项目系统方案设计;须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20学时。
2.2 旅行社计调师的考试级别①初级。初级的申请人须通过考试以展示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初级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初级证书。②中级。中级的申请者须通过考试以展示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且持有初级证书,从业经验达到三年以上,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3000字以上的论文,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中级证书。③高级。高级不设统一考试,实行由专家委员评审的办法,具体申报条件:相应领域工作或从事研究、教学8年以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两位以上教授推荐;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关文章2篇以上,提供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项目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以上要求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高级证书。
2.3 旅行社计调师的鉴定方式旅行社计调师鉴定方式可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两种。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取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 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可采用百分制,两门皆达到60 分以上为合格。
3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
3.1 培训目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课是计调职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学员具有计调基础知识、计调实务操作能力、计调业务管理能力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旅行社计调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日常工作内容;具备计调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熟悉计调常用的各种工具、合同及表格,学会制定旅游行程、对旅游产品做出正确的定价和报价;能熟练地掌握计调工作流程及计调部的各项管理工作。
3.2 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理念,力求突出板块化教学,突出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包含了三大模快,第一模块旅行社计调师基础知识篇;第二模块旅行社计调师实务操作篇;第三模块旅行社计调师业务管理篇。理论教学采用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专用教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地接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国内组团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出境组团计调业务操作流程、专线计调业务操作流程、会展计调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
3.3 培训的流程
3.3.1 确定培训模式旅行社计调师培训项目必须要有旅行社的参与,采取校企合作。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①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旅行社计调业务》这门课,学生既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实践经验,培训时只能先理论后实践。如我校与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联合举办了第一期《旅行社计调》职业技能培训班,先在我校上完理论课,然后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部分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取得《旅行社计调师》证书后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负责安排工作。②针对旅行社在职员工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对象均是旅行社在职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系统地提升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理论课和实践课可以同时上,边讲理论边讲实践。理论知识较强的章节就由高校老师担任,实践性强的就由旅行社相关部门经理担任。如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全部由该旅行社员工组成,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3.3.2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最好与旅行社一起共同制定。我校与四川康辉旅行社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起制定了培训计划。共同确定了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及培训教师。
3.3.3 制作招生宣传资料招生宣传资料要突出办学的亮点,把办学的亮点展示在招生简章中,增加吸引力。我校在制作招生简章时突出了几个亮点:一是人保部首次开展《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我校是首批授权基地 ,二是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理论课由学校承担,实践课由企业承担。三是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学完规定课时后参加统一考试,合格者由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旅行社计调师》证书, 学生持证书者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安排计调工作。
3.3.4 多渠道组织招生工作一是利用网络招生。在学校网站上《旅行社计调师》认证培训的相关信息。二是在附近各校建立招生。三是在大学校园内张贴海报。四是通过校内老师的宣传。
3.3.5 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要求每个教师严格按照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培训教材进行教学;二是聘请班主任强化管理,负责每天的考勤,要求学生到课率要达到90%以上。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培训的情况,便于改进教学方法。
3.3.6 组织考务工作首先是考场环境布置,在考场门口设明显标志说明,制作横幅挂在教室,体现考试的正规性。如我校制作“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考试成都纺专考场”横幅挂在教室外面,在考试内张贴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考试规则”,并在在黑板上写了“诚信考试”等标语。二是安排考场座位,按准考证号安排考生座位,每个座位上张贴了考生准考证号,单人单座考试。三是安排监考老师,每个考室不少于两个监考老师,四是安排相关领导巡考。
4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运作的几点体会
4.1 《旅行社计调师》培训市场前景很好从市场需求来看:《旅行社计调师》培训针对的是具体的旅行社计调岗位,它的诞生正好填补了计调没有专门培训机构的空白,受到了高校学生和旅游企业好评,市场前景很好。如四川康辉把我们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办成了他们的岗前培训班,今后用人就直接选用有《旅行社计调师》证的学生。四川国旅的一些部门经理明确表示拥有《旅行社计调师》证的人员优先录用。从员工自身的发展来看:《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诞生是对计调工作和计调员自身身份的认可,能够获取一个计调师总比当一辈子计调员要好些。所以旅行社的员工和即将从事计调工作的人员也愿意参加《旅行社计调师》培训,获取相关的证书。
4.2 《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必须和市场结合才有生命力《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是针对计调岗位的,不能脱离市场,必须和旅行社联合,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旅行社用人之间的零对接,使旅行社愿意接收参加《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的学生。如果单纯地为了获取一个证书,不与旅行社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4.3 学校通过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获得很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校企合作共同举办《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由旅行社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第一手资料,讲课时课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学生。如四川康辉旅行社一些部门经理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该部门使用的各种表格和资料,列举了计调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CAD/CAM 计辅专业 专业体系建设
1 计辅专业现存主要问题
1.1 本专业从开办至今,多数年份未完成年招80名计划的任务。每年就业招聘会上很少有单位指明招收计辅专业的学生,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出现招生和就业两难境地。
1.2 专业体系建设不够明确,专业缺乏特色,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计辅专业应是以现代化的计算机作为平台,熟练使用机械设计和制造相关专业软件,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然而现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数控专业却区别不大,甚至相同。
1.3 课程内容过时陈旧,与当今先进制造技术不能适应。仍以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作为教材主要的内容,传统的加工内容和方法所占篇幅太大。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最好能零距离上岗,而我们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存在单方面的行为,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愿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明显落后当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无法学到先进的制造技术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岗位发展要求。
1.4 实践环节薄弱,上机课时偏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所学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等专业知识与软件不能有效对接,所学相关软件与当今实际生产不能有效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无法掌握相关软件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全过程应用,只是通过软件完成实体建模继而生成数控加工程序,无法直接与数控机床对接,缺乏全过程了解和认识《CAD/CAM》软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 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必须全面掌握《CAD/CAM》相关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深入企业接受锻炼,丰富生产实践经验,达到真正意义“双师型”教师素质,能联系企业现行的生产实际,独立指导学生应用相关软件完成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机械零件设计制造。
2.2 突显计辅专业特色。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熟练运用《CAD/CAM》软件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因此应以《CAD/CAM》课程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作为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
2.3 以企业典型实际生产案例,开展一体化教学。选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应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设计和制造,使学生完全掌握从实体建模到运动的分析、自动编程、实体加工全过程技术应用,有条件让学生到真正意义的企业生产实际中去,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现从学生到职工身份的转换,逐步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CAD/CAM)在生产实际中的全面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建立选修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和发展空间。计辅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相关软件容量很大,如Pro/E,UG,SoldWorks,CATIA 等,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只能开设其中一到两门常用课程,造成学生掌握的相关软件与企业现行使用的软件不一致,就业后不能熟练使用企业所使用的软件,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甚至因此被企业拒接。因此根据企业的需求,重点开设一到两门常用三维软件课程,其他三维软件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向学生介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学院机房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并将选修课程也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岗位技能。
2.5 完善计辅专业实训条件。建立满足要求的实训室,使机房与数控机床联网,相关软件生成的数控程序能驱动数控机床工作,完成对零件的加工,使学生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应用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选用企业典型生产实例,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CAD/CAM》软件应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效果,并在全国3D大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因此有必要不断探索计辅专业体系建设,以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晓峰.经典案例在《CAD/CAM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2.5.
关键词: 旅游计调实务;项目导向教学法
1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团队精神与合作的品质。它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1.1 可以有效地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
旅游计调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学习后,能对计调岗位清楚完整的认知,能熟悉计调工作过程及各个操作环节,具备岗位要求的基本职业能力与素质。项目导向教学法整合知识内容为模块,内化模块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有序完成,让学生在做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职业能力,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1.2 可以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计调是旅行社的技术岗位,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按项目技术操作要求亲自动手完成各项任务,不断将理论融合于实践操作中,反过来又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的学习深度,效果良好。
1.3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计调岗位需要与客户、合作单位、采购部门、导游交往,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无法开展工作。在项目实施中,每一个模块都是由学习组成员共同来完成的,使得学生逐步意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学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好,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项目导向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长期以来形成了机械化传播知识的工作习惯,成长惰性现象严重。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教师转变了角色,要想进行课堂教学,必须研发课程项目、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各项操作业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组团计调业务操作为例)
2.1 确定项目任务
根据计调岗位的职业特性,项目的选取既需注重理论知识与职业“典型性”的有机结合,又需关照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掌握度”的有效衔接。因此确定了组团计调操作相应的工作任务:设计线路-报价-发团。
2.2 制订工作计划
由各小组学生制定详细的任务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小组分工合作,指导教师点拨指导。在发团工作任务中,小组成员制定发团实施计划,包括流程、角色分工、文案书写等,按照计划切实操作与演练。
2.3 工作计划实施
在实施计划前,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分析各项目和讲解新知识,强调重难点以及学生易产生问题之处,明确要求学生以计调岗位工作过程来完成项目,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个性优化与创新能力。如发团时,首先分析发团的工作原理,每一步骤的重点,然后以案例法、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发现发团操作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之后运用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际操练,让每组学生情境形式演绎过程,深入理解发团操作程序,涵育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
2.4 评估检查
任务完成后,集中进行分析与总结。先在组内开展,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检查、答辩、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5 总结应用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该环节可以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保证项目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做项目使学生掌握计调岗位工作流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设计线路”任务单元中,教师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条旅游线路”,采用项目导导向教学法后,如果学生设计的旅游线路可行性很强,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则可推荐给旅行社并推向市场。
3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评价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学习成绩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项目导向教学法要及时评估,认真总结。分为二大模块,一为形成性考核模块,即学生工作过程考核。从参与项目完成的积极程度、解决问题时的贡献大小、完成项目时负责部分的工作量大小、相互配合的密切程度分工合理性等方面开展。二为终结性考核模块,即项目完成效果的考核,采用知识与能力二部分最终审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考核验证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考核验证学生的项目实施效果与相关成果展示。
4 结语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特别适应旅游计调岗位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内容,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它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它重视学生的发展性,使其更好的适应将来职业生涯的需要。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到旅游计调实务的课程中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值得在旅游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广泛推广的。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GG0327)《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计调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英霞,高职《旅行社外联与计调》,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7).
[2]李晓亚,高职旅游专业《计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商界,2010(06).
[3]刘丽萍,高职《旅行社计调与营销实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J].职业技术,2010(06).
[4]周慧珺,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01).
1.当今农村中小学,就其教育质量与前些年相比较,普遍存在下滑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流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中中小学校建设的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严重存在教师短缺现象,为了正常开展教学,这些学校大多数采取从乡村教师队伍中进行考试选拔或抽调精英骨干教师去弥补他们的教师队伍的缺额,来完善自身队伍的建设,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校的得力教师被调到城区学校去任教,农村学校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或教学能力相对低下,教学中缺少活力的教师,从而大大削弱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队伍,这是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1.2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教师的职称改革,或多或少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区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农村中小学大都没有名额,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进而严重挫伤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真正为农村的教育教学出力,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下滑。
1.3留守学生日益剧增且教育失控。随着社会地进步,农村过多的劳动力便涌向了劳动力市场,因而产生了过多的留守学生。他们大多由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这些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未接受过学校教育,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对留守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辅导就是一片空白,从而使学校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延伸,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而使得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得不到正常健康的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的阳光,给留守儿童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又由于留守学生绝大多数自控能力较差,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逃学等。学校教师,由于缺乏家庭参与的批评诱导,效果是那样的脆弱。如此种种,给学风教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就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
1.4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农村人对就业存在一种单一认识,就业就是国家包分配。2000年以前,农村学生只要刻苦努力读好初中,考上中师中专,毕业以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铁饭碗”。身边工作的政府干部和学校教师,基本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基于这种错误认识,面对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不分配的就业现实,许多家长、学生就产生了一种读书无用的误解。所以,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学生不努力读书,就使得教育质量的提高面临一道无形的难以逾越的认识藩篱,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就缺少动力,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
1.5农村中小学教师难以驾驭新教材。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条件的进一步加深,中小学教材也相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相对滞后,教育信息相对闭塞,获取新知识,更替旧知识的速度相对较缓,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教材教学的能力较差,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满堂灌,以知识传授为主,把教师作为中心,没有充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应有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之所在。
2.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使全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原因,教育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1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靠学校,学校发展靠教师,因此,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这就要求每个农村学校的领导和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要充分把好人事关,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挖掘一些道德思想表现好,教学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奔赴教学第一线,充分组建一个乐于教学,善于教学,能教好学的师资队伍。同时,全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加强在校教师的培训,让全体教师走出去,带进来,使每个教师无论是在业务知识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有不断地提升,真正形成一个善于教学,能教好学的坚强的师资队伍。
2.2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充分提高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而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改革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够合理的现象,它将随着改革的加深而消失。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或是学生,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合理性、正确性,不要吹毛求疵、小题大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彻底转变不良观念,进而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全面搞好教育是福民之道、强国之道,也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走在世界前列,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一、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扎实有效
开学初,结合学校实情深入开展了作风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端正了领导班子的工作态度,规范了领导班子的言行、仪表,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了岗位职责;二是班子建设更趋合理科学,在作风建设中班子成员能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能相互沟通,在中心工作上能协调配合,做到了勤政务实,讲合理求高效。三是加强了考勤管理,广大教职工的纪律意识明显增强,敬业精神显着提高;四班子团结务实、廉洁勤政、开拓进取、群众信赖、有坚强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循序渐进
(一)认真学习,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定期召开间周一次的教师例会,进行政治学习。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网、教工会议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宣传,不断强化教师思想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活动,进一步加强我校干部、教师的作风建设。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通过公开课、教学竞赛、常规检查、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11月8日至11月21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摩课活动,在这次观摩课活动中,计算机组的“做中学”的教学法,机电组“学案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语文组讲练结合法、分组练习法,理综组的情景教学法,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这次公开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达到了示范引领的目的。
2.重视骨干教师培养
学校发展需要有名师。我校一直重视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11月2日,语、数、外三科教师去三中听课, 11月18日机电组去市劳动技校听课,听了一节专业基础课,一节专业课,参观了电工、电拖、汽修、plc实验室,观摩了课间操,他们开展的任务驱动法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深入的思考,给大家今后开展工作以启迪。
根据教育局教师培训工作安排,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组织孙先刚、张引平、晁琳琳、赵丽四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拓课堂教学执教能力和专业引领能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展开
1、转变观念,重修教学计划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真正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已进行探索与实验性改革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本学期所有专业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本次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
2、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
(1)、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授课进程及内容。
(2)、每月定期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
(3)、坚持不打招呼听课及教学纪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坚持晚自习辅导到位及签到制度和校级领导值班制度,强化晚自习管理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竞争,归根结蒂,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入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 (技术、知识、复合)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程度。
二、 高职职业资格考试的意义
职业资格是表明从事某一职业的前置条件。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注重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职业资格考试为了实现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和选拔职业人才的标准,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职业资格是高职学生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统一部署,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突破口,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为核心,为高职高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须持“双证”就业的目标,是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的举措,也是中国加入WTO后人才管理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 高职职业资格考试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刍议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随着社会所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当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把教学活动与专业实践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将国家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纳入教学目标,按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和技能点组织教学,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过历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多方协调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在毕业之后与工作单位实行无缝对接。这对于尽快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训,要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为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夯实学生的求职基础以及相关的活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证书的考取等。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对于就业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提出来研究讨论,制定解决措施,并落实到人。对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表现以及将来的发展空间等,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可试行“毕业生质量‘召回制’”,对于单位反应的不满意毕业生,在征得用人单位和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安排其回校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请校内外专家对学生集中地进行职业指导,将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如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兼顾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迁,并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也为自己今后的持续发展确立目标。
要充分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地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多所职业院校调研结果表明,大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教师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双师型”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放在师资建设的重要位置。另外,对专业教师也要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就业力
教育,即教化、培育,是教育者以现有经验或学识,推己及人,为求知者解释社会现象、解答疑问的过程。它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与核心,故师德成为衡量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而特殊教育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应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关注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即师德,从而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一、师德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国素来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常将师德比做“育人基石”。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从业者都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师德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从业者普遍遵循的道德观念与品质。特殊群体是指智力、身体运动能力或感知能力受到损害,往往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智力障碍或超常等问题,由于特殊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群体,这对于教师的责任心与师德是严峻的考验。一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为了政绩采取造假行为,巧立各种名目向学生乱收费或争取政府奖励。可见,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师德是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聘用教师的首要标准。
二、师德教育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影响
就业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是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都必须从事的有偿或具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略的概念,即“就业力”,它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后获取一定技能或知识,因而获得某项工作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就业并不等同于就业力。迈过了就业这道关卡,并不代表该生已经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就业后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症,以及就业技能严重不足导致的不胜任岗位需求等现象,都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评定。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就业力不仅仅代表教师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责任心,能够胜任“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的不负责任,是一种职业道德缺乏的体现。而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更为常见。在这样一个对教师责任心和师德要求较高的院校中,教师被赋予了更加高尚的职业地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技巧、适应能力、竞争技巧和情感智商。耐心、毅力、恒心和温心,都是教学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养。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些正是就业力的集中表现。而这归根结底是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师德教育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指明了方向。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时刻注重个人言行与道德教育,是对个人职业生涯规范的目标之一。很多师范生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个人教学技能,尤其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格外重视,而忽略了德育的自我教育。面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如果不能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那么就算拥有再全面的教学技能,其教学工作也是不成功的。因此作为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基地,高校增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也就是增强了师范生的就业力。师德教育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多师范生认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从事特殊群体教育工作是一件并不光鲜的工作,甚至从内心形成一种排斥心理。对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使其在就业中明显存在不自信或就业目标不明确的心理,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就业力不足的因素。师德教育在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使师范生客观地了解了特殊教育这个行业,体会到唯有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充满责任感,发自内心地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水平,提升就业力。
三、师德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路径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人才输出口径较窄,较普通的师范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升就业力已成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同等学力和教学技能的前提下,师德成为决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成为提高就业力的关键环节。首先,师德教育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是一个对从业人员师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在面对特殊群体学生时,考验教师的不仅是耐心、智慧,更是责任心。特殊群体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与普通学生不同,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耐心与恒心。教师一旦教育不当,会扼杀特殊群体学生自食其力、回报社会的机会。作为未来奋战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会面临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困难,能否具备一颗随时准备迎难而上的决心,良好的再学习能力和对教育的责任心,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初衷。其次,师德教育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风。受应试教育影响,师范教育也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忽略了很多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仍然存在,甚至很多师范生并没有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打算,只是将大学学习作为步入社会的跳板,因而更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师德教育和自我培养。有技无德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了毕业生整体就业力下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使师范生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育情况,组织师范生在校期间深入特殊教育院校任教或参加志愿者教育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之心和熟悉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再次,提升师德教育的渗透力。特殊教育专业所涉及的科目众多,包括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专业课,以保障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掌握多种教育技能,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高质量的教育。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仅仅具备教学技能还远远多不够,还应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如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引导师范生从特殊群体的心理与心理缺陷入手,通过深入交流、实地服务等教学环节,甚至引导师范生体验特殊群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艰辛,以使师范生切实认识到师德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入手,不断升华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避免师范生对特殊教育行业形成空泛的、形式主义的认识,从教学实务和教学有效性方面提高认识,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未来教师,提升师范生的就业力。第四,重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会导致每个人对职业角色认知的不同。很多师范生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是一个并不理想的职业,甚至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使其在就业时不选择特殊教育行业。这些师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也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可见,提高这些师范生就业力的前提是加强师德教育,而师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引导师范生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客观认知,对特殊教育行业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而要做到这几点,则需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引导,深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特殊群体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师范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师德教育,通过培养师德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四、结语
师德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尤其面对特殊群体实施教育工作,师德是保障教师具备责任心、耐心和动力的源泉,是教师完成教育活动的牵引力,也是教师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的表现。特殊教育学校将师德作为招聘教师的首要标准,是为了保障特殊群体儿童的基本权益。而师范院校在用人单位需求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也将师德作为特殊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旨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师德教育对衡量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地位。
作者:王春玲 单位: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晨.师德教育的新思路———促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J].亚太教育,2015(10):192-193.
[2]李权超,于泱.特殊群体健康知识及健康素养调查[J].现代医院,2009,9(10):150-151.
[论文摘要]从小城镇的职业教育现状出发,探讨职教的困境,并提出促进职教健康、良性发展的举措,力图寻找职教发展的有效出路。
职业教育“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到底受什么因素制约?本文结合笔者从教的所见所识、所思所悟,从小城镇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尝试进行剖析,并拟出可选可行的拙见。
1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县小城镇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迂回曲折,不断发展壮大:从踩着破旧木板办职高,学生寄宿在农户家,到拥有可容纳500人的学生住宿公寓;从只有一个财会职高,演变为设有计算机及应用、会计电算化、卫生保健、药剂、工艺美术、幼师等专业,还兼办“闽侯电大”的市重点职业中专学校。职业教育一路蹒跚走来,却实现了零的突破与质的飞跃!然而,时至今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与当今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比较而言,就显得很不相衬了。目前,职教健康发展的软、硬件“生态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
1.1 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校园校舍建设迟滞
小城镇职业教育办学起点较低,一般都是初中学校改制而成,或仍兼办初中校(或高中课程试验班),职校不过只是隶属关系而已,办学条件差,规模普遍较小,无论是学校占地面积,教学用房,还是学生宿舍、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硬件设施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本来职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社会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倾向于普高教育,财政经费资金投入相当有限,特别是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实验实践能力不强,“双专型”、“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1.2 社会认同度低,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倾向
1.2.1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独生子女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过高等因素,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教的认同感偏低,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三等生入职高,职教汇集着太多的“落榜生”。这无疑影响了职教的声誉与质量,职校的收费又一般高于普高;家长也认为职教只是“次等”教育,“次品”教育,“学”的没有,“用”的没学。再者,这几年,企业转制、职工下岗、大学生难就业、学历高消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职教遭受冲击,职业教育面临极为严峻的“重重困境”。
1.2.2中央文件没有很好落实,政府组织、教育职能相关部门重视不够。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2004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正是由于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大大推进了职业教育的进程,然而各地方对于文件精神的实施仍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性和随意性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
1.2.3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 职业教育也应该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目前已发展到博士教育阶段,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级上移,现在已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对职业教育这样的定位,其结果是,由于继续深造无望,不少学子热衷于“专升本”,走继续升学的道路,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又大打折扣。
1.3 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在归口管理方面,模糊不清,职能交叉错位。特别在县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里,普教掌管着涵盖所有的教育工作,职教机构形同虚设。
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明确,盲目攀高升格,套用普高办学模式,重学历、轻技能,并参照传统的课程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没有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没有紧密结合实际需要,未能形成适合本土乡情的、区别于普高、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推进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教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定位培养目标,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人才具有层次性,社会需求呈现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流,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单一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确立以就业为核心,就业、升学二者互相结合的目标模式。职业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2.1.1实行弹性学分制
职校学生的职业理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到专长,快速就业,自谋发展,在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手绝活”;另一种继续升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职校特别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开展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职校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但实际上,许多职校都是在两年内就将学生推荐就业,学生就业后以实习生的身份保留学籍,等3年后再取毕业证。由此看来,普遍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当前的“3年制”太长,从经济、时间上都不合算。但如果只是2年,对于想参加“高职单招”考试的学生来说,又可能时间不足。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实行弹性学分为妥,“留得住、送得出”。在校期间,学生只要修完规定课程的学分,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能够获得毕业证书。
2.1.2 重视就业推荐工作
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一环,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职校的命运。因为大多数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就是学会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外出谋生。学生就业受挫,必然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对职校办学的不满意。因此,职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网络,使学生这一学校“产品”出口通畅,使职校办学朝着“订单式”的教育方向发展。
2.2 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立法、统筹管理,形成合力,加大资金的投入
职教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部,加强职校实验实训场所、器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
政府组织及教育职能等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立法、统筹管理,采用政策引导、专项资金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建立职业教育公积金等宏观手段,经费上适度倾斜,切实改善职校的办学条件,扶持城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当地政府牵头,联合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形成合力,开创多部门合力解决职教发展问题的格局,在县城依托职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整合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县级职教中心”,实施“阳光工程”,实施紧缺人才培训,扩大县级职教中心的幅射力度,以加快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主管职能部门应研究出台一系列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并发挥其作用的政策措施。包括:⑴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⑵加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变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重用的倾向。⑶尊重、提升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地位,吸纳优秀的毕业生充实职教队伍,实现构建人才库,沉淀适合职业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⑷健全、规范激励机制、奖励制度。在职称评、聘上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具有真才实学的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使得各类人才迅速成长。如每学年的年度考核,应侧重对教师的敬业态度(诚信、操守)、教学教育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教研、课改、进修等)、学生评教等方面评价,并与职称晋升相挂钩。⑸着力机制创新:鉴于县级职校专业课教师人数少,其所教学科的技术更新快,业务进修、培训、教研、课改等活动又没有与职称、工资挂钩,职教专业课教师的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可考虑将专业课教师的人事、职称、业务考核等纳入省(市)级职教中心统一管辖,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技术的前瞻性、时效性与统一性。
2.3 办学模式上突破
技能、技艺、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主线与主轴,职业教育与技术永远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教脱离了技术,则行将成为“空壳”。所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贯彻“够用、实用、能用、会用”方针,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场所及器材、器具,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适应能力的要求,制订出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3.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职校的实践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时效性,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着“必需、够用”为原则,删“繁”就“简”,确定每学年(学期)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适时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重在实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2搭建竞赛平台
技能竞赛是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载体。开展技能竞赛,既向社会、广大的学生展示各类技术人才的精湛技艺,也为技能优异者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岗位成才的平台。职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每一学期最少一次),使一些技能能手脱颖而出。
2.3.3建立有效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分数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起与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推行实验考试制度,每一课程的成绩以实验考试结果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所、时间、按项目要求内容测试实验实训操作技能。二是加大实验实践课的时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元到综合实训逐步展开、着力提高实训效果。
2.4 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注意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上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尊重各类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一整套适应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可涉及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惩、教师流动等环节),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等功能,促进学校教学教研改革的正常进行,使广大教师都能安心教学,乐于育人。正所谓“三尺讲台,能者居之” ,继而“名师出高徒”,职校才有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培养“双师型”教师,注意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改善教学方法。此外,还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选调心理健康专业的专职教师,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针对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狭隘、封闭、缺乏诚信等不良品格,对职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教育,校正职校学生不良的心理阴影,并适当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5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宣传,努力培植生源
2.5.1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开展职教师生技能大赛、职校生风采展示、宣传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组织文艺宣传队,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宣传,深入开展咨询、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其陈旧的观念。
2.5.2调整招生政策,实行宽进严出,推广对初三分流学生实行“整体移动、集中培训”等措施。
此外,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使职教与普教实现“互通”,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幅射作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多种多样的职业培训,开创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3结语
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描绘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千千万万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召唤,方能昭示崭新的希望。然职教渴望汲取养分,企盼着社会、政府、有识之士的呵护与人文关怀,职教自身也须不断求实创新。惟有如此,职教方能吐露幼芽,萌发新枝,终成大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学校发展具有了一定规模。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对就业渠道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缺少竞争意识,就业工作中专业对口的不多,对口就业的仅为25%,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定,就业变动率为49%。[1]因此,更进一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既不具备学历的优势,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如何才能在竞争中顺利踏入职场,实践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越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越早清晰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把握三年的学习时光,毕业后能较好较快的融入职场。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应该做好准备才能谋得一份理想职业呢?
(二)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社会上部分人对高职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高职是托管所。高职很多学生对学校和自己都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学习中比较消极,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获得一份理想职业。
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高职生在设立人生目标的时候,要根据立足整个人生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机遇,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高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尚未受到社会、学校的足够重视,生涯教育融于职业指导或德育课程之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实施效果不明显,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重要影响。目前,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高职学校生涯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高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情况,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而忽视了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一般是由德育组负责,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指导,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参加面试等。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多,只是学生在三年级快要毕业时候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此外,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考评制度、活动制度、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也不够重视,再加上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上课的时候课程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内容、途径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高职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与探索阶段,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自己不能正确认知,身心不完全成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学校对高职生主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实践,而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开展的是就业指导、讲座,而学生的职业活动课程、职业体验、企业参观等实践安排的比较少。高职学校教学方法、内容、途径过于单一,直接影响高职生接受内容的多少。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座或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职场、就业指导等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了解规划的重要性及如何做生涯规划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但是很少能真正把这些理论具体应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在这类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和互动性[2]。纯粹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和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既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不能轻易唤起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不能让高职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较少,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担任该课程的老师有班主任、德育课老师,这些老师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但明显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和专门知识,有少部分老师学习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大部分教师只是学习过该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职业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去企业、行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安排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比较少,因此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缺乏第一手的职业环境、就业环境等资料,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缺乏鲜活的职业生涯教育素材,影响职业规划课程与实践接轨的效能[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一般拥有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后才可上岗。而我国职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及系统的职业生涯课程,难以在教学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4]。
三、高职学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有了提升职业生涯课程的层次作为基础,可以在高职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在高职生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做出一定的调整,突出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更新,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一,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识。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安排大量专业课的学习。高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对于该行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是比较了解的,同时专业课教材中有很多职业生涯成功的案例,高职专业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巧妙的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学生树立切实的职业目标,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实践环节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不仅能学到专业实践知识,还能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生涯,切实体会感受到的以后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更应该抓住社会实践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提高职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有重点、有步骤的向高职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使中职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科学地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们把生涯规划课分解为以下几个主题: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与行动计划、求职准备模拟面试、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八个主题。
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课堂延展到课后的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的多感官学校法”,即包括深度对话、分组探究、场景再现、角色扮演、辩论比赛、活动指南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较快进步。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体验:活动第一步:由教师设计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参加,如“异性人缘”活动课,学生评价出自己班级中的人缘较好的“男神”“女神”,让同学体验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人缘好受人欢迎?成长:活动第二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出你们所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分享小组同学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每位同学反思自己身上有多少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升华:活动第三步,通过今天活动,总结自己的收获。
(三)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具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格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能力。其次,参加企业实践,了解职业就业环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在企业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素材。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多是由德育课教师来兼任,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所以,要想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培养一批熟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 侯振营,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J],学园(教育科研),2013(3)。
[2] 王丽,高职院校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7)
一、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毕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其就业率,下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概述
1.内涵:从当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所推荐的就业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反映的指标有很多,但是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就需要使用一个综合性指标――就业质量,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体现和展示。就业质量从定性的角度来说,就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感受、流向和待遇等综合进行反映,以便有效的展示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效果。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可以使用量化形式体现学生就业的质量,也就是选择多种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衡量的指标,分别考核与测算,然后得到不同指标的具体数据,使用科学、合理与实际的手段,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计算,得出可以量化、具有可比性的综合数据信息。
2.指标构成。根据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现实情况,就业质量由一系列指标构成。主要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毕业率,主要是按照高职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考核的标准,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毕业证书的具体情况,因为学生学习和表现会不同,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率也会不一样,相对来说,学生的毕业率如果高,其就业率也会更好,但是也不一定,要视具体专业而定。第二:专业对口率,就是说毕业生可以从事的行业与所学的专业之间符合的程度。应该注意行业和专业之间对应的关系,如果毕业生工作的行业属于某个职业群体,那么这一职业就可以列入职业群对应的专业,也就是专业对口。第三:薪酬水平值,是指用人单位给毕业生初期工作时工资水平的平均数值,可以按照专业分别进行计算,这样有相当的可比性。第四:工作适应性:是指毕业生对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单位适应的情况,可以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对其适应性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五:学生就业率,就业率主要是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总人数减去等待就业的人数,再除以毕业生的总人数,乘以100%,其中,待就业的人数包括在该年八月底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和申请不参加就业的人数。第六:职业稳定性,主要是毕业生就业后,在工作单位工作和上岗的稳定状态,一般把工作时间为半年作为标准,对毕业生跳槽现象进行考察,以便反应其就业的稳定性。第七:雇主满意度,主要是指录用、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对其工作和表现满意与否的程度,通常在毕业生就业满三个月后,借助对单位的人事主管或者领导进行调查而得到。
三、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1.首先从思想上出发,从认识上加强毕业生工作就业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学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做到统一行动、统一思想与统一意志,利用就业促进招生,利用就业促进教学,利用就业促进管理。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父母的保护下缺乏磨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比较自由,对专业课学习不太重视,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课余时间的锻炼,因此也造成就业难的问题。所以,要把学生的就业当作重点工作来抓,统一进行部署,并分别进行工作。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把就业工作指导做实、做细和做早,对学生心理的健康进行关注,减轻学生就业的压力,使他们放下包袱,进而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就业质量。
2.要调动学校内外全部力量,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之中。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动所有力量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出教师的力量,教师和辅导员是学校中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的想法比较理解,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还可以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学校的校外关系,为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进行服务,切实发挥出学校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第一,学校的教师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提供各种就业信息。第二,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资源,在大学期间,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和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以便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要充分使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强化对毕业生就业的技能管理,在具体教学时,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3个零距离,专业的设置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之间零距离;教学的内容和职业的需求之间零距离;实践活动和职业岗位之间零距离,以便展示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还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毕业时期的特别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提高其就业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
4.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工作责任制度。可以按照职能的分工和目标管理的需求,建立起有效的责任制度,具体任务到具体部门,责任则具体到个人。学校的主要领导需要起带头作用,系、部主任是第一负责人,要切实发挥作用,相关领导要明确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切实发挥出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管理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发挥出主导的作用,做到整体部署和安排,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案计划,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进行联系的责任人。
5.需要想办法解决毕业生面临的各种困难,以便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就业,各级领导干部和老师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班级的辅导员要准确、全面的了解学生状况,注意对学生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就业预案,对就业的时间表进行落实。还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关系,建立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创建平台,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升。但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这一问题既影响中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和生产,最终甚至会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问题。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
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当前国内学者已达成一致意见,即: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1】对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概念,它不仅要反映就业的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劳动者工作环境、稳定性、满意度以及所得报酬的优劣程度等,是一项量与质的综合性范畴。
(二)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
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应当科学、合理,更多、更全面地考虑人的价值实现的诉求。笔者认为,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这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指标,也是最核心的指标。二是一次性就业率。即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 非待业状态学生数/ 应就业学生总数*100%。[2]]三是对口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否在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就业岗位群内。四是就业稳定率。主要考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工作的连续性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五是劳资双方满意度。既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是否满意;也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人际氛围、职业发展前景等是否满意。
二、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在就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岗位流失严重。二是就业观念歧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歧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等不正常社会观念。
(二) 学校原因
中职学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需求符的合格技能人才,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1.. 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当前有些中职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盲目的设置专业,造成了许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教材使用陈旧,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等等。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企业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职业学校偏重技能的讲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工作,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待遇不高,造成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很难吸引进来。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生产实践经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践课都未能按质量完成,而是变成了观摩实习,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 毕业生自身原因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在校学习不努力,对一些机器设备操作不熟练甚至根本不会;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就业观念,固守旧的择业观念,导致学生想去的地方不要人,要人的单位没人去的矛盾局面;同时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不积极进取。
三、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
1、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健全中职学校就业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吸收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改变长期形成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就业评估体系,对中职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既要从数量上考核中职学校的就业,又要从质量上考核学校的就业情况,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就业质量。
2、深化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3、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
由于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的特殊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关注。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乃至企业都应当对他们投入更大的关心、更大的投入:教育部门要像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抓好职业教育,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企业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毕竟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总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会更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
相信只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社会认知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差异、学校分布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雷同、办学定位和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处在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国家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如何挑战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吸引学生、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现基于社会就业市场对中专学生的需求,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加强自己的教育品牌建设,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规划、进行学校教育的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l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2个部分:一是学历性的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培训,近几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就属此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初中文化基础的群体中进行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的应用型操作人才的学历性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近些年来由于市场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有了创新,即出现“2+1”或“1+1+1”学制。不论实行什么学制,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Www.133229.COm
1.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采
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2006年在2005年扩招总量的基础上继续扩招100万,人数达到750万。力争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达到1:1。就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言,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从2007年起,国家对中专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资助2年;从2009年起,甘肃省政府对中专学生每生资助500元。
1.2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001~2002年是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低谷期,个别中等职业学校当年的招生人数仅为4o多人。从2003年起,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始止跌回升,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344所,招生人数达4.8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1.8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29.12%和73.37%。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达到了4.2:5.8,2008年则达到了4.5:5.5,实现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中等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如雨后春笋;(2)一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脱颖而出;(3)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一批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5)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6)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对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促进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辐射推广“双元制”教学、加强学生实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
1.3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1)招生困难,招生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2)生源质量差,大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只有200分左右。
(3)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匮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6)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实践机会少。
(7)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尽管各专业、各类学校或各地区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上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1.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难的情况下,中专学生的就业情况却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以上,医、工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好些,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能达到100%。以财经类的甘肃银行学校为例,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就业岗位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自2008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很大,农民工返乡率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然看好,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
(2)就业质量(专业对口就业)逐年转好。银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甚至出现毕业生主动放弃或尽量不到电子企业生产线去就业的现象。
(3)就业当年的流失率逐年降低。以往由于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就业环境不好,毕业生就业后不到3个月就有一半的人流失了,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近3年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年内学生就业后很少有流失的。
(4)技能特色和技术专长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哪一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抢占就业市场,靠的就是你的“状元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是工科学校,就要能出“汽修状元”、“焊接状元”:如果是医科学校,就要能出“护理状元”、“药剂状元”;如果是农科学校,就要能出“种植状元”、“园艺设计状元”;如果是财经学校,就要能出“点钞状元”、“营销状元”等。这样,良好的就业市场和最好的就业岗位就是你的。这里说的“状元特色”就是“品牌”。
2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建议
面对既复杂又单纯的社会就业市场,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始策划起了自己的营销战略,其中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便成了“先行官”。这里就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设计和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些建议和设想。
2.1着重考虑的一些因素
(1)学校地点:指学校所在地交通的便利程度。
(2)学校设备:包括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教学设备。
(3)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生活环境、校舍布局、学校景观和读书环境等。
(4)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特色、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风气、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定位等。
(5)学校的营销能力:学校的营销方法有公共宣传、提升学校形象的活动等。从媒体角度,增加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的广告宣传,增加电话招生等。
(6)学生及家长: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对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受关心的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生和家长对外界的宣传、学生的认同、同类学校中优先选择本校的理由,这些均属于学生和家长对本校品牌的忠诚度。学生因素方面还包括学生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态度、学业成绩等。
(7)教师:教学品质、教学与服务能力、师资阵容(“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教师经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属于教师素质方面因素。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在业内的声誉、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
(8)行政服务:行政支援的提供、行政服务的品质以及行政效率都属于行政服务质量的范畴。
(9)领导者:包括领导者的支持度、办学理念、对绩效的监控能力等。
(1o)社会大众:大众的良好评价、对口企业的好评、政府主管人员的支持、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也是学校品牌发展的重点。
(11)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的提供和提供金额均属于学校品牌管理的范畴。
(12)学费:合理的学费也是学校品牌管理的指标。
(13)校友联系:校友在工作中表现杰出也会给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14)就业率:包括该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潜力、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毕业进修和求职是否顺利、学生毕业后对学校的态度、毕业率和就业率等。
2.2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2.2.1观念品牌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特定的办学理念及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重要。
2.2.2教材课程品牌独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优质课的比率。
2.2.3专业品牌具有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
2.2.4管理品牌具有在同类学校中更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2.5就业品牌企业信任,对口就业率高。
2.2.6教学方法品牌有学校自己探索、创造出的特色教学方法。
2.2.7技能品牌各类、各级别技能竞赛中均有能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