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产品营销

机电产品营销

时间:2022-12-11 02:3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产品营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产品营销

第1篇

关键词:单件小批量 机电产品

一、单件小批量机电产品的营销特点

单件小批量机电设备作为一类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要满足顾客三种需求:产品需求;服务性需求;技术需求。也就是说,产品、服务、技术构成了单件小批量机电设备的三个基本要素。这就为我们对单件小批量机电设备的营销指明了方向,它不应该是其三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把三个要素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营销。

二、A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人员营销理念不强

销售人员的实践经验较强,理论培训较少,市场全面营销观念不强,没有进行多少正式、系统的学习。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学会泵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要不断进取,自我提高,多学习了解各类型,特别是新的营销理论,并在实践中去体会、检验。

(二)对市场预测不够

A公司的销售人员是按年初片区销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所以造成销售人员只重视眼前利益,只卖公司现有生产的产品,而不了解市场动态,对客户中、长期的需求也不了解,即对市场信息不系统的收集、反馈,从而造成公司没有长期发展计划,不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不能把握行业的最新利润增长点。

(三)销售计划不周全

制订年度销售计划不够科学、周全,虽有年度销售目标和任务,但是制定目标都是以往年的业绩为参考,偶然性很大,这样造成有的片区今年超额完成,明年又完不成任务,而目标分解,仅有硬性指标,没有有效的软性措施和跟进落实。特别是督促目标完成的管理操作平台,服务平台没有健全建立,致使年度销售目标不能按按计划完成。

(四)组织结构不仅合理

现有的营销组织机构,不能较好地适应外部变化了的竞争形势和内部业已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组织结构设计不当,内部关系不畅顺,职、权、责不符,划分依据和标准缺乏科学性。

(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

现代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管理运作体制效能的竞争,谁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和有效的营销管理操作平台,并督促实施和跟进检查,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从现实情况 A公司的市场分析来看,公司的营销系统在观念上、管理上、制度上并非都做到位,有许多管度未出台,即使是已有的制度也存在某些不足,难以调动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发挥大家的潜能。特别是关键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评制度,一直没有推出,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全局、整体的营销系统布局和人员士气、斗志。A公司只有从开发新产品、改良当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通过流程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才能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单件小批量机电设备企业营销组合策略

(一)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组合策略

机电产品的设计与组合必须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在机电产品的营销策略中,作为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产品整体设计的规划构成了产品组合策略。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定位都是在整个行业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所谓产品整体延伸策略,就是企业将现有的产品大类加以拉长的一种行动。该策略可能是为了开拓新的顾客群市场,也可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还有可能是为了使公司成为经营全面的企业。产品的整体延伸主要有三种类型: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1)向下延伸策略。该策略基于原有的产品定位于高档,后来决定增加中低档产品品种,以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率。(2)向上延伸策略。该策略基于公司原有的产品定位于低档,后来决定增加高档产品。(3)双向延伸策略。定位于中间范围的公司在占据市场优势以后,可能会采取朝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延伸,一面增加高档产品,一面增加低档产品。

(二)基于顾客成本的价格策略

①顾客成本。整体顾客成本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货币成本,顾客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货币价格、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通过对顾客成本的了解,公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降低顾客成本:降低顾客的时间、体力和精神成本来降低顾客成本和降低顾客的货币成本。

②影响产品价格策略的因素产品价格策略的制订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1)定价目标。公司首先要确定的是要从产品销售中实现什么目标,定价策略很大程度上由最初的市场定位所决定。(2)需求状况。企业每制定一项价格都会对应于一个不同的需求水平,从而对其市场营销目标都会有不同的影响。(3)估算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需求为公司的产品定价确定了上限,而产品的实际成本则为其确定了下限。公司制定的价格能弥补生产、分销和销售该产品的成本,并适当取得一定的赢利。(4)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价格和项目。市场需求和产品的成本分别为产品的价格确定了上限和下限,而竞争对手的成本、价格和可能的价格反应有助于公司为产品确定合适的价格。公司需要把自己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作比较,来分析自己是处于成本优势或是成本劣势。同时,公司也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和质量。一旦公司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就可以把它作为定价的出发点。如果公司的产品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十分相似,则公司制定的价格就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价格相近;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水平较低,则它的价格就不能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如果企业产品的质量较高,则可以制定出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

③价格策略的多种选择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尤其是结合了顾客成本的因素,就可以为产品制定出可供选择的价格策略。

(1)一揽子定价策略。所谓一揽子价格策略指的是以产品整体为对象制定价格,而忽略其中的所有产品、服务等要素。一揽子定价策略形式简单,便于顾客正确理解和认识产品的价格信息。从产品的整体观来看,最能体现出其特点。但是,如果市场中存在明显的参照价格时,该价格策略就往往成为产品营销的一大障碍,顾客可能感觉该产品的价格比竞争对手的要高,因此难以接受。所以在新的产品进行市场推广时,一揽子价格策略只能作为产品的标注价格,而必须从其他的方面去说明该价格的形成。

(2)互补性价格策略。产品的组成要素之间其实就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这个特点为制定互补性价格策略提供了条件。比如产品内部的产品和技术之间、产品和服务之间。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要素制定出低价而让它的互补品定出高价来。

(3)服务价格策略。在产品整体内所包含的服务可作为一项单独的价格策略采制定,目的是降低顾客的风险成本,所以,在这种价格策略下,往往给产品的其他部分定出高价,而把产品的后续服务定出一个较低的价格,服务价格策略往往在产品投入前期,在解决顾客的疑虑上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4)旗帜性价格策略。与产品的组合策略相匹配的是旗帜性价格策略。该价格策略把某一个产品组合形式作为价格旗帜,给其制定出高价,目的是提高和显示产品的高质量和品牌形象。而其他组合形式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旗帜性价格。该价格策略实际上牺牲了作为旗帜的产品,但却为其他组合的产品起到了价格掩护作用,顾客往往对低价的产品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价格的敏感性。

(三)基于顾客便利性的渠道策略

①顾客的便利性。

(1)产品信息的获取和沟通。顾客能够及时获取最新产品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通过合适的渠道反映产品存在的问题等。

(2)营销和订货的便利性。渠道设计中需要突出渠道能够及时和广泛的争取合适的顾客,并把顾客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订单的能力。

(3)产品实施的方便性。顾客的订货能够马上在产品的营销渠道上能够实施,渠道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公司在各个方面的支持。

(4)服务的延续。由于产品交货后需要实施顾客服务支持。故渠道还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顾客的服务需求做出反应。

②企业的渠道选择策略。

在分析了基于顾客获取的便利性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后,就可以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做出相应的设计和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渠道策略:

(1)制网络。制网络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使用中间商:其二是把中间商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构筑成更大范围的产品销售网络。在产品营销中选择制主要基于以下情况:利用中间商的客户关系网络推广产品;可以节省营销费用;利用中间商的服务系统;产品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用于支付商的佣金。

(2)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种直接营销的渠道策略,所谓网络营销,是指通过网络市场来满足顾客需求的综合性营销活动过程。在产品营销中,网络营销具有以下几种优越的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迅速、及时、全面和系统地给顾客提品信息;二是交换功能。顾客可以根据企业在网络上的产品信息来做出购买决策,并做出订货指令;三是便利功能。顾客可以在最方便的时候进行产品选择和购买,包括资金、风险和信息沟通的便利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营销的局限性的制约,它只能作为产品渠道策略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渠道,并不能单独使用。

(四)基于顾客沟通的促销策略

①顾客沟通

顾客沟通是立足于顾客的角度,设计最能体现出沟通效果的沟通组合方式。一般来说,顾客沟通都呈现出整体化的特点,立足于对目标顾客心理的影响。

②促销策略的组合

(1)产品业绩促销。通过产品业绩的展示,用产品在用户使用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起到促销的作用,往往在产品作为新产品投入阶段尤其重要。(2)公共关系和宣传。公共关系可以避开那些对广告和销售人员的疑心者,商品信息是以新闻而不是以与销售有关的宣传形式传递给购买者。(3)推荐会。通过产品所处行业专家的推荐来证明产品的科学性和独特性,权威的证词是最有效的广告。(4)人员营销。人员营销是购买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种促销手段,特别是对顾客产生偏好、信服并最终购买。它有三个突出特性:人际接触。人员营销涉及两个人或是更多的人之间即时和相互的关系,每一方都能方便地观察对方的需要及特点,并迅速做出调整;培养关系。人员营销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关系,从仅仅是购买的关系到深厚的友谊。人员营销使买方感到有听取陈述后作出反应的责任。(5)直接营销。包括主要的三种形式:直接邮件、电话营销和电子营销等。它们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非大众化。产品信息能够直指目标对象而不是其他人,对象非常明确;二是习惯性的。信息可以是习惯性的以吸引传递的对象;三是最新的。信息可以是迅速准备的以传递给某个人。

参考文献:

[1]刘斌立.大客户销售――赢得大客户和提升销售业绩的最佳途径,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

[2]晁钢令.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

第2篇

[关键词] 机电产业 出口竞争力 分析

一、重庆机电出口现状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作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和外贸进出口的支柱产业的机电产业,也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入WTO后,重庆市机电产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就重庆市机电产业发展来看,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和潜力,但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竞争力还较弱,需要进一步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7.83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15.39亿美元,增长25.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1.1%,较去年同期净增3.1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净增值的73.7%,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12.6个百分点。进口12.44亿美元,同比下降5.7% ,占全市外贸进口总额的 70.2%。

但是,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对传统市场出口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势头较好。对传统市场东南亚、中东出口同比下降15.6%,下降金额为5888万美元;对欧盟、美加等发达地区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5452万美元、8699万美元,分别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5%、5.7%;对新兴市场拉丁美洲、非洲、独联体等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增幅分别为97.5%、95.5%、270.2%,共增长5891万美元,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8%。其次,2008年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仅增长1377万美元,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0.9%;民营、三资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8582万美元、11630万美元,分别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2.1%、7.6%。 第三,产品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实现一般贸易出口138427万美元,同比增长25.8%,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0.0%;进料加工出口14908万美元,同比增长66.9%,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7%;来料加工出口341万美元,同比增长51.0%,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0.2%。

二、重庆机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国际贸易实际是各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面就通过重庆市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和市场占有率来分析其国际竞争力。

1.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根据贸易竞争指数可以对重庆市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表1)。从表1中数据来看,全国和重庆市的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在0.5~0之间,说明全国和重庆的机电产品的竞争力较强,但是,全国的机电产品竞争力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而重庆市的贸易竞争指数忽高忽低,竞争力增强的趋势不明显,说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稳定。如2008年TSC值增高并不完全是出口额增加造成的,而是进口额大幅度下降导致的。所以,重庆市还需要进一步构筑机电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2.市场占有率分析

用重庆机电产品出口总额除以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可以得到市场占有率。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不断增长,但是出口额占全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并不突出,均不足1%,可见竞争优势不强,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重庆市支柱性产业的机电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并不突出。重庆市机电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统计年鉴、重庆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统计年鉴、重庆海关统计

三、结论

由于重庆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机电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等原因,重庆市机电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但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竞争力还较弱,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2)资本实力雄厚,但融资困难;(3)机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导致恶性竞争,严重削弱竞争力。

面对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和对策来提升重庆市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保持竞争优势,带动其他竞争因素共同发展

重庆市机电产业的比较明显的优势是成本优势和需求充足。现阶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机电产业的同时也要继续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业,更要致力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机电产业,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立足重庆和国内广阔的市场,机电企业仔细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赢得市场分额。

2.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推进机电产品结构调整

针对重庆市目前机电制造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机电制造企业应提高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政府对一些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与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一支“产学研”技术创新队伍,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走出低水平模仿进口产品的出口途径。通过差异化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

3.学习掌握国际贸易技巧,增强竞争力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互相协调,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合力;学习掌握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和应诉技巧,维护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机电产品出口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加强自我约束,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团结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开展绿色包装及绿色营销,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市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对世贸成员机械制造业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就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和立案方面的措施和工作方法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5):27~32

第3篇

关键词:中韩;机电产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2日

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约了中韩自贸协定。2015年12月9日,中韩双方共同确认此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2016年1月1日,中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20%,主要包括部分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矿产品等;韩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50%,主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化工产品等。从中韩总体的贸易数据来看,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552.6亿美元,但是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下降额为12.0%;从贸易品类来看,2014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额度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达到659.4亿美元,而中国出口到韩国最多的产品也是机电产品,其额度为388.9亿美元。因此,研究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借此契机扩大中国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按照中国海关对商品的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HS编码为85);第十七类,车辆(HS编码为86、87)、航空器(HS编码为88)、船舶(HS编码为89)及运输设备;第十八类,光学(HS编码为90)、医疗等仪器(HS编码为90)、钟表(HS编码为91)、乐器(HS编码为92)。为使本文的分析更为明确,特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HS编码85的第十六类机电产品。

一、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现状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3月期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表1中的第一大类机电类总值达76.76亿美元,占比34.4%;另一方面,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机电类总值达128.18亿美元,占比37.8%。(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和自韩国进口的前几类商品中有三大类(HS编码分别为85、84和90)产品贸易的贸易额度相接近,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中,机电产品(HS编码为85)是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最大的品类,同时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也将对此品类的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商务部提供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在中韩双边贸易中无疑是处于逆差地位,机电类产品更是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韩国在机电产品生产的优势较之中国更强,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关税缩减后来自韩国的进口增加,这将导致中国国内机电产品的产出减少,逆差困境加大。但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公布的协定关税数据来看,中韩之间HS编码为85的机电产品的关税缩减在所有品类的机电产品中幅度最小、过渡时间最长,大部分产品在2016年的协定关税为6.9%,将于2029年关税缩减为0,部分产品在2015年协定关税为0。这说明,中国在相对缺乏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尽力将韩国的优势产品所带来的冲击降到最小。

同时,双方相互投资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中国对韩国机电产品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1~6月,韩国对中国实际投资额27.9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额仅有7.08亿美元,但同比增长689.6%。同时,从投资方向上看,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表现在韩国通过对华FDI将其优势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中国,在本国保留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而中国对韩投资方向则主要在房地产租赁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上。可见,中韩之间投资结构十分不平衡。这种格局形成了中国从韩国进口大量零部件产品,而最终产品却很少返销韩国,导致中国对韩国中高端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逆差也因此扩大。

二、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效应

根据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实现贸易自由化以后,成员方之间取消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将被其他成员方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所取代,新的贸易得以创造,从而导致贸易规模扩大,即为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关税缩减后,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成员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其结论是,关税同盟的净效应等贸易创造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的损失。若结果为正,那么关税同盟于成员国有利;反之,则不利。(图1)

利用图1作为分析工具,纵轴表示产品价格P,横轴表示产品生产量Q,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假定P1、P2、P3分别表示其他国家、伙伴国和本国产品价格。当本国产品价格为P3时,本国生产OQ2,进口Q2Q3;关税缩减后,价格降为P2,本国生产OQ1,进口Q1Q4,生产成本减少了SACM,福利增加SBNI,政府关税收入为SAMNB,总的福利收入为SACIB。但与此同时,本国将Q2Q3的进口从其他国家转移到伙伴国,产生了SMFHN的净损失。所以,自贸区关税缩减所带来的总收益是SACIB-SMFHN。由以上分析可知,关税缩减的贸易效应最终是由S曲线和D曲线的斜率以及P1P2和P2P3的大小决定的。

结合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贸协定将对机电产品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分析结果:(1)中韩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2P3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2)韩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1P2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3)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大,S曲线与D曲线相对于横轴越平坦,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4)中国与世界其他非成员国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关税缩减后给非成员国带来的损失SMFHN越大,即贸易转移效应越大。

三、中国机电产品利用自贸协定契机进入韩国市场措施

上述分析表明,中韩自贸协定的达成势必会给中韩机电产品的贸易带来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从而进一步扩大中韩之间机电产品的贸易规模,促进中韩机电产业的良性竞争。但从当前中国机电产品实际情况来看,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对韩出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

(一)成本差异角度。(1)对于关税减让幅度较大的机电产品,即能够带来较大贸易创造效应的机电产品,如部分家用小家电、办公用电子产品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自身有很大的动力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并扩大出口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应完善对这些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出口流程的监管体系,避免其因利益驱使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或在出口流程中利用监管漏洞偷减费用,降低中国机电产品和机电企业在韩国的信赖度;(2)对于关税变动较小甚至没有变动的机电产品,即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小的机电产品,如部分电视机配件、铁道机车、电力机车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应在保证其出口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和相关补贴,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减少,提高机电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品牌效应,扩大对韩出口,以缩小甚至扭转对韩贸易的逆差。

(二)供需价格弹性角度

1、明确各类机电产品在韩国的需求弹性定位,以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目标市场战略。中国的机电产品是以挑战者的身份进入韩国市场的,要想征服韩国市场,必须要掌握该国消费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忽视了市场定位,只能生产没有特色的大路货,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自贸协定的生效,直接使两国消费者更加轻松便利地购买到对方国家的商品,比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半导体产品、擦地机器人等。那么,同样的,中国生产的特色产品也可以更低的价格进入韩国。因此,在中韩自贸区建立,韩国市场的开放这一契机下,中国产品要想抓住这个机遇,顺利进入韩国市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并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和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特色的包装,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高技术含量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特点,鼓励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扩大中韩自贸协定的贸易转移效应。目前,中国出口韩国的机电商品如平板电脑、吸尘器等销售量有大幅增长,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这种技术层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对韩国的产业内贸易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所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观念、提高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含量是极为必需的。同时,技术专利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的一大门槛,小米手机由于专利问题在印度被禁止销售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以技术为主的电子产品企业引以为戒。面对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这一有利机遇,中国企业一方面必须坚持开发自由核心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贸区建立引进的高新技术,不断改造现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促使双方的贸易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型产品转换。同时,在2015年11月初访韩促进了中韩创新合作的战略对接。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建立成都创新产业园这一契机,在中韩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合作的同时,更新思路、学习技术。

总之,中韩自贸协定的正式生效,中韩自贸区的最终成型,将使中韩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会给中国机电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扩大对韩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中国企业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票赋优势,又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韩国,并且结合韩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优化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缩小乃至改变现阶段中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实现中韩贸易的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彦林,毕大博.中韩关系新特点分析.当代韩国,2015.4.

[2]金学成,傅慧芬.全球当地化:中国家电企业攻克韩国市场的必由之路.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2.

[3]赵恩娇.全球生产网络下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亚太经济,2013.2.

第4篇

关键词:后危机;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08-031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机电产品是我国贸易的重中之重,在总体比例上占我国外贸总量的60%左右,在类型上是我国贸易中具有较强互补性和竞争力的大类产品。“十二五”作为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电贸易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内部方面,一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规模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需求能力大幅提升,拥有全球第一的国内市场;其次,我国机电产品发展速度快,目前总体规模全球第一位,其中出口额居全球第一位,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但出口效应仍有待提高,主要产品缺乏核心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相对缺乏。

在外部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机电产业的重组形式和格局也必将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和互补程度日益加深,机电产业链的竞争将是未来重点。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增强,降低了我国机电产业出口的贸易壁垒,提升了对外投资的环境和便利程度;再加上机电产业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机电产业的独特优势逐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愈加明显,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机电产业未来仍面临不确定性,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对资源依赖的增加、劳动成本的上升等,均对机电产业贸易带来风险。

2 我国机电产品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

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在贸易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则是重中之重,从出口绝对额和出口占比看,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机电出口总额分别为5494.2亿美元、5494.2亿美元、8217.3亿美元,占国内商品贸易比例分别超过56.7%、575%、57.5%;据日本机械进出口组合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可以说,机电产品贸易我国对外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我国机电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美欧企业“库存回补”需求减弱,海外市场需求有所收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应诉的贸易摩擦和预警案件51起,涉及我国通讯设备、家电、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及机械零部件等几十个行业及产品,直接涉及企业上千家。进入2011年以来,美欧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机电产品的“两反”调查有增无减。三是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上升;2011年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实体经济,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美欧等先后出台“奖出限入”措施,实施“再工业化”,鼓励产业回流。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四是企业的经营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国内投资增速降低,外部又面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接单,挤占企业利润,加上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造成企业经营压力上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国机电产品贸易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的贸易战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寻找新的战略和发展路径。

3 全球机电产业贸易趋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机电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一国或地区的贸易战略和路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3.1 贸易区域表现出集中化和规模化趋势

从现有全球机电产业贸易主体和区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的机电产品贸易,是发生在北美、欧盟和亚洲,这些区域内部的贸易集团是当前机电贸易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从机电产业贸易的比重来看,这几个区域的机电产业贸易占全球机电产业贸易额的较大比重,其中出口占全球机电产业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进口占全球的85%以上,规模化效应明显。

3.2 机电产品类型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和增幅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全球机电产品结构的改变,由以前的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竞争优势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幅度促进了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

3.3 贸易方式上产业内贸易方式逐步趋强

目前,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机点产品的全球化生产;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贸易特征则引起了机电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方式增强,原因在于机电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促进了全球机电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在不同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优化调整,进而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粗放型贸易模式,向既进口又出口的模式演变;随着贸易总量的增加,发达国家不仅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增强,也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贸易总量。

3.4 贸易冲突增多和贸易壁垒复杂化

WTO虽然为各成员国提供竞争和争议解决标准,但并无法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机电产业贸易中冲突增多,贸易壁垒呈现出新型化复杂化特征;表现为关税等壁垒作用降低,技术性壁垒日益突出,其原因在于关税等容易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而技术性壁垒以安全健康和绿色环保为理由,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反倾销力度增大,贸易壁垒复杂程度增加,例如环境附加税、机电产品的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方面,制约了发展中国家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甚至和产品的劳动关系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以劳动保护、人权问题等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

3.5 贸易主体中发展中国家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虽然全球机电产品贸易体现出区域化和集中化趋势,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劳动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仍有较大的市场,我国目前的全球第一机电产业贸易规模主要是依靠加工贸易实现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情况相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西、泰国等,将会以相似的发展模式进行机电产品贸易,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机电产品的巨大需要,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日益上升。

4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分析

基于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的趋势分析,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机电产业贸易面临的挑战,我们就有必要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机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1 现有出口导向战略的反思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贸易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弥补了外汇不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这种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收到极大影响,尤其是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大幅度下滑。据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1%、-8.2%、-20.9%、-22.8%和-18.8%,机电产品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头戏,其下滑直接导致出口额的下滑。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急剧下降,而这几个经济体的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量占我国出口量的60%;再加上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我国机电产品价格相对提高,进而使得我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受困。其次是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发展思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过高。这是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下降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中出口的65.4%是加工贸易,进口中的47.9%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方式初级产品在外,制成品在外,国内仅仅是组装加工,即“两头在外”,这种特质很容易受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三是我国机电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这就导致我国机电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企业占主体的行业状况,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信贷收紧,需求不足,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缺乏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结构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等因素,更降低了在危机下的生存能力。四是伴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各国实行各种显性和隐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导致我国机电产业出口下降。

4.2 进口促进战略的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在危机后形势比较严峻,无法长期支撑我国的机电产业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内需也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关键增长动力。在外部出口压力和内部需求动力的双重因素下,选择进口促进战略作为我国未来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的战略是必然选择。

我国商务部根据全球机电产业发展趋势和危机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调整机电产业发展战略。从四个层面重点阐述了进口促进战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进口结构,从根本提升我国机电产业的造血能力,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和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提升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现有进口政策进行调整,简化进口的手续和环节,提高通关效率。三是以贸易促进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系列贸易促进活动,重点解决有助于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各种进口需求。解决企业进口需求,特别是有利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口需求。四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多双边高技术领域经贸合作机制。

4.3 进口促进战略实施保障

(1)政策层面加大支持,提升机电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策性金融政策,系统完善对机电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进出口融资扶持;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简化进出口的海关流程,提高效率,营造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

(2)服务层面提高服务能级,营造公平竞争贸易环境。

通过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对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品标准等方面信息,基于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和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动和相关国家机电产品出口检验的双边互认,并逐步拓展非洲、中美洲等市场。

(3)制度层面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大保障力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创建高效的机电产品进出口联合协调机制;通过搭建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体制新型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机电产品出口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全方位信息服务的能力。二是借鉴国外经验,打造灵活的机电产品出口的调控体系;在金融方面,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5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在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其优势来源,明确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来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独一无二的国内市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环境中,发挥我国内需,在促进内需的基础上发挥本土市场效应,形成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应该是未来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有益选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大,贸易结构复杂,在短期内实现转型也是存在诸多难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此,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需要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阶段: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化。

通过优化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改变传统以低廉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行业,加强出口指导。根据的重点规划行业,具体如机床、工程机械、船舶、铁路机车、摩托车、通信设备、电子音响、家电、视像设备、半导体、冶金装备、石油设备、电力设备、重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航天、模具、印刷机械、建材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25个行业,基于每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行业特色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多元化程度。

根据不同的出口,制定具体的市场出口战略。对重点市场,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规模,发挥主力作用;对新兴市场,如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要勇于开拓,制定具体的市场开放措施;对传统市场,在巩固现有贸易规模基础上继续提升。

(3)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培育龙头企。

基于我国机电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实,推动出口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重点行业的中大型企业扩大规模,整合资源;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培育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和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二阶段:进口促进战略实施。

坚持原则,选择重点、鼓励创新等措施,逐步实施进口促进战略,扩大内需。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促进进口与维护产业安全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选择重点,即优先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尤其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相关产品;优先进口和我国重点扶持领域对应的产品,尤其是节能环保和“三新”产品,即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三是鼓励创新,要完善“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共同研发。

第三阶段:以进口促出口,进出口互动。

处理好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以出口保增长,以内需进口促出口,出口进一步带动内需。以国内市场带动国外市场,实现以内带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仅可以实现拉动扩大机电产品的内需市场,同时形成机电产品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避免给予国外反倾销的口实。

参考文献

[1]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

[2]王全意.后危机时代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3]贺姗姗,肖玉宁.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8).

[4]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5]张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1,(7).

[6]梁恺,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15).

第5篇

2012年的全球制造业颓势尽显。美国制造业PMI指数曾连续3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在8月份更是一度创下37个月新低;欧元区综合PMI从2月份开始一直未走出低于荣枯线的衰退阴影。在欧美市场需求惨淡的背景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8.7%,高出同期中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8个百分点,占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57.6%,对中国外贸出口贡献度达62.5%。

“私营企业+一般贸易”模式显活力

虽然“外商投资+加工贸易”模式目前仍然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主要模式,但份额下滑。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的增速仅为4.6%,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增速更是低至2%,均远远低于机电产品出口整体增速,二者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9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一般贸易”模式显现出更强的市场活力和抗风险能力,2012年二者的增速分别为32.4%和11.8%,高于机电产品出口整体增速,份额显著扩大。

中国香港取代欧盟成最大出口地

2012年二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出现了连续负增长,经济景气指数从4月份开始一路下滑,10月份一度跌至84.3,是2009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加之失业率不断攀升并屡创新高,短短一年时间,欧盟就从中国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跌至第三位。而在内地赴港消费热情高涨的推动下,中国香港的比重迅速上升。2012年内地对香港出口机电产品2321亿美元,增长17.5%,占19.7%,香港取代欧盟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2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高出口退税等系列政策,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退税率达17%。2012年3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将主攻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等五个重点领域。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也要求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并提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国家扶持政策有助于国内机电产业稳定运行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增长。

西迁获得发展新动力

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和土地供应方面。相对充足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更加显著。东部的加工贸易企业,尤其主要从事代工的电子电器类产品制造企业,出现了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浪潮。2012年,河南、山西、重庆、四川等省市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分别高达1.3倍、1.2倍、96.7%和49.1%,正是这一产业转移浪潮的印证。以成、渝两地为例,随着英特尔、富士康、惠普、仁宝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落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群,规模效应逐渐显现。2012年两地出口笔记本电脑合计超过6000万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内忧外患困扰行业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机电产品制造业普遍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严重缺失,甚至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目前,中国95%的高端机床来自德、日、美等发达国家,液货船、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制造能力薄弱,国产品牌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寥寥,自主品牌手机和汽车只能依靠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哪怕是全球实力排名靠前的家电制造业,中国也只是在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线更新较慢的冰洗和小家电领域优势明显,而在技术更新快、研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液晶电视机等领域仍长期停滞在低端加工环节。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012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前三名商品分别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前三名则为便携式电脑、手机和集成电路。这说明中国机电产品产业仍以组装及封装测试为主,在全球机电产品产业链中,处于价值低端,仅赚取少量加工费。根据《纽约时报》对苹果公司供应链的剖析,一部iphone4手机,苹果公司获利360美元,代工企业获得的劳务费只有6.45美元。从公司财报上看,代工商富士康公司的毛利率仅2.8%,而苹果公司的毛利率则高达40%。从台湾省到大陆沿海,再到中西部,电子业代工企业对于低成本“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路线反映出中国看似“尖端”的电子制造业从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旧疾”,从产品设计到核心技术,再到市场营销,大多受制于人,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有限。目前中国机电产品产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成本优势被削弱

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攀升、物流费用居高不下,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等因素叠加,使得中国机电产品产业的成本优势正不断被削弱,机电产品制造业正面临着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而低端产业又向东南亚等国转移的两头受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加速,政府强力推动“制造业回归”。欧盟和日本也同时出台重振本国制造业的强力政策。加之近年来欧美国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发达国家在创新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亦使得其高端机电产品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挤占了中国高端机电产品本就不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技术含量不高、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中国相关产业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却愈发凸显,大量制造业资本开始转向东南亚市场,中国机电产业在传统低端领域正在遭遇来自周边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挑战。

贸易摩擦增多

第6篇

一、调研目的

找准中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方法与途径,合理、科学地编排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提升职业学校服务学生、企业、社会的能力。

二、调研思路与内容

(一)调研思路

成立专业调研工作小组,确定本专业的调研流程、调研区域、调研对象、调研方法,收集相关原始资料。

1.确保调研工作力度

为加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工作的力度,提高调研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运用各校在本地区的调研优势来开展企业调研,以确保调研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调研区域及对象

调研区域为江苏省,对象为江苏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大、中型机电技术应用类企业及部分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调研

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被调查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及对应岗位职责与能力素质要求;被调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2.毕业生调研

毕业生基本情况;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的评价;被调查人的工作岗位、胜任情况;被调查人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调研方式与对象

(一)企业调研的方式和对象

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进行调研;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调研。

对象:无锡市轨道发展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压开关技术(无锡)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方式一:实地问卷调查,或通过E-mail、QQ问卷调查形式调研不能实地走访的相关毕业生。

方式二:通过电话沟通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填写相应调研表。

对象:本专业已就业毕业生。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一)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先进制造业将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高附加值创新型制造业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有一支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技能人才队伍。

为实现“两个率先”,江苏省提出了加快建成现代制造业高地和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2011年,江苏省装备制造工业完成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26.2%,对机电类的人才需求也有所增加。

(二)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表明,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岗位:智能化产品设计辅助人员、机电类设备维修人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机电产品品质管理人员、机电设备销售人员。智能化产品设计辅助人员,公司都是选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者从具有类似学习、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中选拔。机电类设备维修人员从具有3~5年设备操作工中培养,或从具有类似学习、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中选拔。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机电设备销售人员直接从毕业生中选拔。

(三)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企业调查中发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需求调查

表1所示为调研企业本专业毕业生所在岗位及分布情况。由此可知:本专业毕业生涉及的工作领域包含机电产品设计、机电产品生产加工、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机械装配、电气维修、机电设备装配、机电产品检验与检测、机电产品销售、生产现场技术服务、机电产品设计辅助人员、技术支持、产品售后服务等。其中机电设备操作、机械加工、机电设备装配、电气维修、生产现场技术服务、设备维护维修、设备管理和维护、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的人才需求较多,机电设备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检验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机电产品生产加工―机电产品之电气控制与调试―机电产品之装配、检测、调试、维修―机电产品之质量检验与控制―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调研显示,企业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安排变动性较大,一般企业对新进的毕业生主要安排从事机电设备加工操作并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及维护,工作1~2年后,其中有一部分换岗从事设备维修(包括机械和电气维修)、机电设备改造、生产现场管理和服务等。传统的岗位分工在现代化企业中,正逐步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机电综合性任务代替。如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排除,往往涉及机械传动、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PLC、传感器检测、计算机等综合性的技术。这就对技能型人才的技术与知识结构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需要他们有复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1.通过表1可以看出,一线熟练操作技工、设备维修工、质量检测等岗位对毕业生需求是很大的,约占59%;一线管理、技术服务、生产关键岗位的操作者(高职大专生)的需求约1/4;生产管理、设计人员等高层次精英人才的需求约占8%。这说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职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制造工、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装配工、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工、设备管理员、电气维修员、质量检验检测员、班组长等工作。其他就业岗位: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机电设备自动化改装、机电产品设计辅助人员等。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一线的主管、工段长、车间主任等工作。

调查中还了解到,企业除了需要熟练的机电设备操作工,传统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也十分紧缺。

调查还发现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企业对机电应用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

(1)对一线操作型和装配型的生产岗位,要求操作或装配的技术熟练,具有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判断设备发生的故障原因,避免盲目生产造成设备的损坏。

(2)对维修、调试和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要求仪表的使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析或产品故障分析的技术能力要强。

(3)中型及以上的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工要求能熟练操作,并知道基本的维护方法。小型企业对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等设备的操作工,要求既能根据加工的技术要求进行编程,又能熟练操作。两者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型以上企业分工细,而小型企业要求技术技能全面,也就是需要多面手。

3.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企业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几乎都提到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其中以职业忠诚、团队精神、吃苦奉献精神最被企业看重,70%以上的企业认为这非常重要,30%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制图识图能力有约85%的企业认为非常重要;机械基础知识有超过80%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机电技术应用能力和机电设备装配调试能力有约50%以上企业认为非常重要;另外有70%的企业认为员工的新技术学习应用能力比较重要,要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4.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合计的占比70%以上,包括机械识图及CAD技术基础、钳工训练、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机电设备装调技术、PLC应用技术等7门课程。

5.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缺陷评价概括有:职校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奉献精神、责任心、上进心和主人翁意识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学习意识较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自立能力较差,是非观念不强,一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职校的课程和实验实习设备等教学资源、学校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不能完全匹配;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职业岗位技能还比较弱,专业技能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应用能力不够强。

对泗阳中专的调查发现:

(1)随着大量先进企业的进驻,传统的机加工逐渐萎缩,日益被先进的数控加工取代,大部分企业拥有大量先进数控设备。如苏源铁塔、江苏科盛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生产效率高,产品精度高,累积误差小。

(2)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例如,苏源铁塔2008年引进了150多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江苏科盛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每年需要30多名职校生。

(3)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而且在职业技能方面要求更高。

(4)企业一方面十分缺乏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的维护、维修人员,另一方面同样缺少传统的机加工人员。

对张家港中专的调查发现:

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是相当宽泛的,在调研表中的自动化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修工、机械装配工、电气维修工、机电产品检验工、机电产品销售员、设备管理员、生产技术服务等岗位,有81%的企业是全选的。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随着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在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线的维护人员不仅要对现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还要进行设备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这些维护人员应具备机电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对泰兴中专的调查发现:

江苏省泰兴市是“减速机之乡”,以机电设备、数控设备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生化产品、纺织服装产品、轻工产品、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等为重点的消费品制造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其特征都是以日益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为标志,这些设备的生产、售后服务、维修和维护都需要大量一线机电技术应用人才。

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明确,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仍将是主要岗位,但要求整体素质较高,这三个方面约占60%;管理及产品营销其次,约占26%。由此可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应该兼顾的是多方面能力。

调查发现所有企业都很愿意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合作,比较愿意接收学校选派教师跟班学习。

(四)毕业生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表2 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调查统计表

此外,对机床操作能力、电气控制与调修及单片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分歧;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而小型企业则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约50%以上企业认为机械识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基础、钳工训练、机械加工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机械拆装技术、质量管理、机床与电气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PLC应用技术、维修电工这几门课程非常重要。气动液压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常用电机与调速技术、机电专业英语、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这几门课程也非常重要。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合计占比70%以上的有机械识图及CAD技术基础、钳工训练、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机电设备装调技术、PLC应用技术等7门课程。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整合课程结构

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课程结构以项目化、情境化体系为结构;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选修课,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1.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PLC应用技术与自动线的调试运行相结合形成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课程。

2.传感与检测技术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也可把传感器技术融入PLC或单片机技术,根据地区不同自行组合。

3.单片机应用技术可与设备维修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区需求不同(如南通、张家港、无锡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都需要单片机应用技术),通过选修课程设置弥补地区的不同需求。

4.气动与液压技术、机床电气控制、电气与电机控制为理实一体化课程。

5.增大机械方面的综合技能实训量,如钳工技术、拆装技术,并把自动线的安装调试融入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课程,增加知识的综合性。建议这类课程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在企业现场定向培养、有目的授课。

6.电气控制、电机控制、机床电气也可根据地区需求不同,设置成电气与电机控制或机床电气控制、常用电机与调速控制。

7.地铁轨道交通相关的机电设备维修课程安排在选修课中开设。

8.为提升学生机电产品设计能力,可增设有关特色选修课。

(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校内实习+校外企业实习;

3.订单定向培养;

4.教学过程与实际项目建设结合。

(三)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聘请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给学生授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的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如机械加工训练,由教师在企业现场授课),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企业工作项目,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五)吸纳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组织协作组内专业骨干开发教学软件资源。

(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1.专业师资应是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2.聘任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色选修课讲师;

3.聘任校外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院校知名教师为工程训练项目的特聘辅导员;

4.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企业在使用新设备、新知识、新工艺过程中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八)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第7篇

1.主要目标市场的绿色壁垒状况

在传统贸易壁垒作用不断弱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及受绿色壁垒扩散效应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把绿色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外贸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正遭受不断扩展的绿色壁垒的影响,据统计,2008年全年WTO主要成员向WTO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214项,其中农食产品、机电产品、化学品影响最大,分别占通报总数的30%、23.4%、14.5%。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之一,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浙江来说,遭受绿色壁垒所带来的损失的绝对金额是相对较小的,但是损失的比例是很高,以2002年为例,广西遭受国外TBT的损失就超过当年出口总额的12%[1]。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平台的如期建成,北部湾经济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广西作为连接国内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外贸发展潜力巨大,在此过程中,受绿色壁垒影响也将不言而喻。

东盟、欧盟、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其中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是设置绿色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欧盟是最早意识到利用绿色壁垒的组织,其制定的绿色壁垒标准最苛刻,绿色壁垒运用到的范围也是最广的。其他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到欧盟市场,必须至少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第一,要获得欧盟安全认证标着CE,才可出口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第二,产品涉及到欧盟指令的,要符合指令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可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第三,要符合欧洲标准委员会的认证标准,即欧洲标准。欧盟有统一的技术、法规体系,其成员国也各有各的严格的标准,他们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来选择进口的产品。以对欧盟出口的农产品为例,2007年4月欧盟茶叶委员会了欧盟及德国茶叶新农残标准,增加了10个农残项目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残项目的新限量。茶叶农残项目,更新后达227项,目前仪器最低检测底线的标准限量就有207个,占总项目的91.2%。这些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广西农产品的出口。以广西的产茶大县――昭平县为例,截止到2009年该县茶园面积达到12.5万亩,干茶5500吨,总产值3.85亿元。在出口过程中,一旦遭受欧盟的绿色壁垒,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

美国是各种贸易壁垒最多、体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以技术标准和法规为例,美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几乎涉及到生产、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已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条例达2300个,很多都属强制性法规和标准。美国不仅要求进口的产品符合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还附加了许多附加的条例规定。我国成为美国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例2002年1月到3月,我国被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产品12025批次,占被扣留总数的94.8%。

日本从2006年5月底开始针对食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的“肯定列表制度”,规定了所有食品中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量,限量的标准更为严格,设限数量大幅增加,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日本,中国农食产品出口总量的32%都是销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直接影响到将近80亿美元的出口额。多年来果蔬菜罐头一直都是广西的大宗出口商品,目前,由于农残超标等原因,加上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使得年创汇3000万美元的罐头出口贸易遭受严重打击。

2.绿色壁垒对广西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2.1 对广西出口地理贸易方向的影响

从出口的洲际区域情况看,广西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外贸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0%左右,其中亚洲从2006年至2011年连续7年来稳居第一位,所占比重在60%以上(见表2.1),而欧洲和北美洲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2011年1-11月,东盟、美国和欧盟分列广西前3大贸易伙伴,广西对着三大贸易国(地区)的出口较上一年涨幅分别为33%、19.4%、-7.7%,虽然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对欧盟的出口额有所下降,但是这三大国家(地区)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出口国家中,对越南、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的出口成为新亮点,尤其是对越南的出口,从2007年对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7.8%,上涨到2011年的47.8%,涨幅72%。从1999年始越南已经连续13年来成为广西第一大出口国。

表2.1 广西与三大洲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情况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亚洲 60.00% 62.00% 64.0% 68.0% 71.30% 76.00%

欧洲 18.10% 16.50% 15.30% 12.10% 10.00% 8.40%

北美洲 12.00% 11.60% 9.90% 10.40% 9.10% 7.50%

数据来源:广西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可见,广西外贸出口国较集中,其中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是绿色壁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大多数都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他们往往通过制定相关的环保法规标准来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低于其本国标准的产品进入,广西许多出口产品往往因达不到他们的“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广西产品出口的地理贸易方向决定了广西外贸企业不得不直接面临绿色壁垒的威胁。

2.2 对广西行业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

从商品结构来看,广西外贸出口中的农产品、机电产品占主要比重,同时这两行业出口也是最易受到绿色壁垒影响,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农产品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我国农产品往往受到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包装、动植物物种保护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包装材料、包装技术来看,目前广西的环保产业还处在初始阶段,农产品在生产装上,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包装。而国际上是按照发达国家国内的消费偏好和资源条件等来确定的绿色包装制度的,规定禁止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材料,强制包装材料的再循环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广西农产品受到限制。

从检验检疫制度来看,广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等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农产品中的农药及有毒物残留量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要求的标准,进而导致广西水海产品、种植产品、畜产品等屡屡遭到禁入、退货或索赔。并且发达国家可随时根据本国的情况来制定新的规定,这种情况将会长时间存在。

从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来看,广西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强制要求的标准,欧盟市场不允许广西的牛肉进入;另外美国也禁止牛肉、猪肉、龙眼、苹果、柑桔、香梨的进口。

(2)对机电产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是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广西也不例外,机电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外贸出口的大宗贸易商品,是主要的外汇创收来源。广西机电产品近5年来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呈现良好的态势,特别是2009年,全国机电产品的增长率为-13.4%,而广西机电产品的增长率却高达40.4%(见图2.1)。

图2.1 广西机电产品与我国机电产品增长率情况(2007-2011年)

数据来源:广西南宁海关数据统计与我国海关数据统计整理

随着广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广西的机电产品在外贸出口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2007年广西机电产品的增长率58%,而到2011年下降到39%。这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措施,也是给广西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困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工业品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获得CE标志,从1996年1月1日起欧盟各国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进入。另外,环保要求、技术标准和法规、安全认证和质量认证及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对机电产品的影响较大。如日本则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多高于国际标准的技术标准来限制机电产品进口;美国也设置了针对机电产品的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

2.3 对广西外贸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广西外贸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外贸出口增长强劲,增长率分别达42.3%和43.8%(见表2.2)。但是2008年后,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外贸出口疲软,增长幅度开始回落,2009年达近十年来最低,比重为13.9%。

表2.2 广西外贸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值 出口 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 累计比上年同期±%(出口)

2002 24.3 15.08 62.1 22.0

2003 31.92 19.70 61.7 30.7

2004 42.88 23.96 55.8 21.6

2005 51.83 28.77 55.5 20.1

2006 66.74 35.99 53.9 25.1

2007 92.78 51.13 55.1 42.3

2008 132.4 73.5 55.5 43.8

2009 142.5 83.7 58.7 13.9

2010 177.4 96.0 54.1 14.7

2011 233.3 124.6 53.4 29.7

数据来源:广西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另一方面,环境与贸易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标准法规也将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区域化与贸易自由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广西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越来越多,目前绿色壁垒扩展效应不断增强,广西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总的来看,除了2007年和2008年广西外贸出口速度达40%以上,其后广西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下滑幅度较大,虽然在2011年有所回升,但是总体上广西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呈下滑并缓慢的增长的趋势。广西外贸出口速度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广西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及建议

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当今各国不容回避的问题,绿色壁垒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与环境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广西要解决外贸出口的所遭受的绿色壁垒问题,必须要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摈弃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循环经济就是一种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是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的根本途径。

3.1 宏观层面

(1)要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要使得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广西各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各种促进循环经济观念认可的活动,倡导消费者在生活中注意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倡导广西企业在生产中使用低耗、节能和清洁的生产技术,对产品的进行循环可利用处理,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绿色营销。在全社会中营造绿色环保的观念,为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广西应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契机,带动全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落后工艺、技术的步伐,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加快环境保护地方立法步伐,严格环保执法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还不够完善,环境法规标准不建全,同国际贸易与环境立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广西应该按照国际标准,符合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地方资源条件和贸易环境状况相一致的地方环境保护法,缩小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广西贸易伙伴的环境保护水平的差距。绿色壁垒的产生伴随着一系列的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广西只有通过完善地方环境立法,才可为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法律上指导。另外,应该严格执行环保法,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主体进行严厉的惩罚,逐步形成环境污染“抱团”共同治理,增收环境污染费用的环境管理机制。

(4)应建立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广西频繁遭受绿色壁垒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广西政府应该建立关于绿色壁垒信息网,收集最新其他国家关于绿色壁垒技术法规标准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外贸企业已经获得了信息,但是出口仍然受阻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帮助外贸出口企业更好应对绿色壁垒。

(5)财政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给予绿色产业优惠的鼓励政策

政府要大力扶持那些科技含量高、低耗能、高附加值、少污染的产品和产业的出口;把环保因素作为银行信贷的考虑的重要条件,拒绝污染型产业和产品项目的信贷支持;进行广西“绿色银行”的试点,支持绿色行业发展;通过外汇储蓄采购或引进急需的环保设备和技术。

3.2 中观层面

(1)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内外行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参与谈判

行业协会是比政府更加了解行业情况,它们是同行业企业利益的代表,了解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因此它们能够正确及时的了解行业状况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产品环境标准。随着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或指导逐渐减弱,社会民间组织,如行业商会或协会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广西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会员间、国内外行业组织间的交流与沟通,尽快与海外接轨,充分了解国际惯例,向广西企业传授海外市场经验,积极参与绿色壁垒纠纷谈判,做好对绿色壁垒的认识与应对。

(2)行业协会应当提供行业内咨询、培训和信息等多元化的服务[4]

行业协会首先可为行业内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引进相应符合环境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其次,行业协会由于更加了解企业情况,因而收集的信息业更具专业性,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也更加迅速。因此,行业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付费的信息平台,通过收集最新的绿色壁垒信息,及时向政府和企业公布。再次行业协会可作为企业与科研院的中介,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就企业遭受绿色壁垒制定对应的措施与长远的发展计划。

3.3 微观层面

(1)企业应积极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开展自身环境标准建设

目前国际环境标志认证已经成为国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规范和评估,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继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效益, 这是企业面对 WTO 的环境政策,打破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重要工作[5]。企业在积极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的同时,应开展自身环境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使自身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或高于国际标准,规范对自身产品的生产,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2)企业应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

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应该通过环境审计对发生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评价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报废给环境造成的负载,分析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情况,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选择最适合企业控制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又能使环境协调发展的法案。这可为企业打破绿色壁垒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法。企业在控制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可通过清洁生产的方法,实现环境成本控制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走循环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绿色壁垒[6]。

(3)企业应实现绿色市场多元化,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产业正方兴未艾,它的兴起带动了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营销和绿色市场的形成。据估计未来10年绿色产品将会主导全球市场,广西企业应该顺应这一绿色潮流,投入到绿色产品的开发中,使产品的设计、包装、质量达到各种环境、技术、卫生安全标准,满足绿色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开发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的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红彬,李斌勇.绿色贸易壁垒对广西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极其法律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7(1):99.

[2]李莎莎.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

[3]柳杨青,杨文进.产业演进中的循环经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8(6):23.

[4]陈擘.应对绿色壁垒中的行业协会职能研究―以浙江外贸为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2):122-123.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 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 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附加值;竞争力

1 出口商品结构及其优化的必要性

1.1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有关概念。优化的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商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出口贸易总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工、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地位和贸易利益份额荣获得上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贸易国的贸易条件随着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尤其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结构比例的递增而逐渐改善。

1.2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必要性。

1.2.1 出口商品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一国出口商品结构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该国的产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可以推动和保证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可以促进和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

1.2.2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和制约。①我国部分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源扩张的潜力已大不如前;在工业化初期,靠加倍增加资源的投入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数量型增长方式为加快经济发展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种增长只能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只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资源的储量很有限。必须依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来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生产领域,使得发展中国家拥有廉价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将逐步丧失。此外,高新技术还会影响到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新技术革命不仅使新材料,新能源大量出现,并逐渐地代替传统的材料和能源,同时也使得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原材料、能源都有减少的趋势。可见,新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构成了对我国现行出口商品结构的严重威胁和挑战。③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从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亚、非、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他们发展外贸出口也必然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而使国际市场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凭借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的凭借具有较高质量和附加值的产品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相反,我国进人9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其他一些政策因素而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断攀升,从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已在相对地甚至绝对地下降。④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供给不足而导致国内工资的上涨,以及由于产业升级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他们必然会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更强的贸易保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且,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也明显增多。

2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2.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更是发生了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在1998年的出口额为1631.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8.7%,到了2007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94.9%,在出口中占据绝对_优势。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已经由低附加值产品向中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另一次重要的飞跃。

2.2 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从2007年的出口商品构成来看,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是机电产品。虽然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有了较大改善,但就其中实质性的内涵而言,发达国家均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精、尖”的机械设备为主,而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为手用工具、机用工具等小五金,轴承、链条等基础件,以及柴油机等小设备,这些产品的档次是中低档商品,附加值很低。

2.2.2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大量采用了加工贸易方式。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其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主要部分。我国的加工贸易和发达国家从事的高级形式的加工贸易不同,仍以初级形式为主,而且产品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这种初级阶段的加工贸易对中上游产业带动作用小,组装环节的加工增值率较低。不利于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而且只要加工的产品本身是深加工产品。反映在统计中,就是精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实际参与的加工过程很短暂。另一方面是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大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均来自境外,加工后出口,国内仅赚取少量工缴费,大量的贸易利益被外商带走,由于外商控制着购销渠道,中方参与者难以直接接触到国际市场上的客户以及信息,难以掌握先进的营销方法和管理经验,这也不利于我国更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2.2.3 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的压力日益严重。出口创汇的需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性,而这类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的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却比较大,尤其一些外向型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优化和升级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建议

3.1 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档次。近年来,机电产品的总出口额约占世界出口商品总额的1/3,直接影响和决定世界贸易的结构和规模。中国要看到这一国际市场趋势,采取措施来促进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机电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国家应加大对机电产品企业的技术改革投人,调整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向,提高技术改造资金的使用率,加大对成套设备出口的金融支持,增加中长期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3.2 培育和创造名牌产品。出口企业要有名牌意识,加大培育名牌产品的投资,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企业在创造,名牌产品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的高质量,选择好目标市场,做好产品市场定位,完善售后服务,强化品牌宣传。同时,企业要有品牌的保护意识,谨防商标被抢注,失去商标就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档次,创建良性的出口格局。

3.3 调整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比重。虽然加工贸易在开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收取的只是一点加工费。对国家的外汇收入贡献远不及一般贸易。应运用政策向导加速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化,贸易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应限制和取消各种优惠政策、强制性出口替代措施等,逐步实现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结构调整。

3.4 有效利用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总的来说,必须体现资源节约型特点,限制资源耗竭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保护本国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保证眼前利益和长期发展不发生冲突,通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使贸易、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第10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机电设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而设备安装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转与发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设备安装是企业生产工作相当重要的一环。要想利其器,只有通过完善加强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效能,不断改善设备状态,延长使用寿命,为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涉及到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包括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给排水、电气、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虽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兴技术。大型工程对吊装、装配、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与建筑构筑物相比较,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质量评估方法、工程验收和售后服务手段的区别。但由于建筑机电的施工安装技术工种、材料的多样性和工艺的复杂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施工单位及相关工程单位有丰富的施工经历和经验。机电安装工程贯穿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部分在结构工程结束以后开始施工,并在装饰工程开始以前基本结束,所以对整个工期有重要影响;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对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功能有着关键作用,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

2.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电设备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采用自动化以及电子计算机的设备,其安装方法以及调试过程都较为繁琐,而且机电设备的安装需要专业型人才,安装工程也正逐渐向技术型转变;这就给机电设备安装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会影响安装工程的工期,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编制施工计划时,要仔细考虑每个安装施工环节,以便能够满足工期要求。机电设备安装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机电设备的连接螺栓的问题

在机电设备中,螺母和螺栓是基本的配件,若二者连接的力过大,在长期的电磁力和机械力作用下会使螺栓出现机械疲劳,导致因螺栓和螺母连接过松而出现螺帽滑丝或者剪切破坏的情况出现,使得设备因连接松动而出现事故。若连接的螺栓和螺母是用在导流设备上,这时不仅需要考虑机械效应的影响,而且应注重可能出现的电热效应;当螺母挤压力不够时,就会加大设备的接触电阻,在通电以后就会使电阻发热量过大,严重时可能会使连接处熔断,进而导致断开以及接地短路等生产事故的发生。对于母线以及一次设备来说,连接线的接线、设备线夹、T型线夹、并沟现夹等相等时,都会引起安全生产事故。

2.2机电设备的振动问题

对于机电设备中的泵而言,比较常见的有壳体与转子同心度差、定子与转子相互摩擦、轴承间隙大以及转子不平衡等问题。对于电机而言,比较常见的有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不均匀、定子与转子之间相互摩擦、转子不平衡等问题。在泵操作过程中因实际参数与泵所标注的额定参数相差较大,就导致泵的不稳定运行,因此操作人员使泵在规定的额定参数下运行。

2.3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超电流问题

对于泵而言,当泵内存在异物、壳体与转子相互摩擦、轴承损坏等都会引起超电流问题。对于电机而言,当电机电源缺相、线路电阻偏高、过载电路整定偏小、功率偏小时都会出现超电流问题。对于工艺操作而言,当泵实际送介质远大于设计水平时就可能出现超电流问题。

2.4电气设备安装存在问题

在隔离开关的安装时,若操作不当、接触面积不够、开关松动等都会使接触面发生氧化,进而增大电阻,导致触头出现烧蚀或者灼伤问题,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触头未按照要求进行装配,分合闸速度、同期性、接触压力以及插入形成等不合要求,会出现熄弧时间过长,引发机电设备的绝缘质出现分解,进而可能导致断路器发生爆炸。

3.机电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3.1机电设备安装观感差的预防措施

(1)强化质量意识

管理人员应正确处理工程质量、工期、成本三者关系,使全体施工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建筑品牌效应十分重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项目部管理人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抓好产品质量。同时应配备(或者兼职)一名测量技术人员。测量技术人员专门校核土建、装修提供的机电安装基准线―标高线、轴线、吊顶线是否正确,并依此基准放出具体机电产品安装的基准线。质检员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所安装的设备和管线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当然,制定严厉的工程质量奖惩制度也是很必要的。

(2)合理地综合布置楼层走廊内的各种管线

施工单位应根据通风空调管道、消防喷淋管道、电气线槽、照明等设计图纸进行综合布置,绘制吊顶走廊内各种管线综合布置图。通风主管道、喷淋主管道、电气线槽尽量不要居中布置,尽量给灯具安装留出足够的空间高度。喷淋头、风口、灯具、烟感探测器安装时,要在走廊两端吊顶上部居中位置用细钢丝拉线安装,使之吊顶上的机电产品安装成一直线。对于客房小走道内的各种管线、阀部件亦要综合布置,风机盘管安装要尽量贴近楼板,一定要保证冷凝水管道的坡度要求,避免管道倒坡或集水盘溢水淋湿吊顶面板,留下水痕迹。

(3)制定切实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在安装风口、卫生洁具、五金配件、开关、插座面板、喷淋头等机电产品时,要戴白手套,用专用工具仔细安装,切勿破坏机电产品的表面。机电产品完成后,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组织专门成品保护队伍加强巡视,保证已安装完的机电产品完好如初地移交给业主。

3.2建筑机电设备噪声与震动大的预防措施

首先,设备机房内吊顶和墙面做隔声、吸声处理,机房门边用高隔声性能隔声门;对于安装在楼层顶部室外的设备机组,应增设消声器、消声百叶,必要时设置隔声吸声屏等措施;对于空调通风系统,合理选用和配置消声器、消声弯头、消音静压箱等消声装置,并控制管道内的气流速度,以避免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其次,正确合理地选用隔振元件,并采用最佳隔振形式,保证有较高的隔振效率;在机器设备下做隔振基座,使隔振元件受力均匀,降低隔振系统重心位置,增加隔振系统整体稳定性,使设备振动受到控制并减少机组本身振幅,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基座应独立,不宜多台设备合用一个基座;最后,设备层平面应合理布局,设备应尽量布置在结构(梁)刚度大的部位,以减少振动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为防止和减小空调机组、冷却塔、冷冻机组、风机、水泵等产生的振动沿层面、梁柱、墙体振动传递,在设备底部安装隔振元件(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管道采用橡胶挠性接管(或金属波纹管、金属软管),风机进出口与设备和管道连接处用帆布接头等,变刚性连接为柔性连接。并对管道支架、吊架、托架等同时进行隔振处理,以达到防止或减少振动的传递。

4.结束语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在建设工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机电设备安装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常见问题出现的原因,以便在设备的安装调试期间能够予以避免,而且要全面提升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素质,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机电安装水平,保证安装工程质量,确保安装工程按期完工。

参考文献:

[1]聂志满.如何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进行项目管理[J].中华民居:学术刊,2011(1),142-143

第11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行业需求调研分析

通过对福田公司等三十多家机电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我们归纳出本专业有车床操作工、质检员等17种工作岗位,这17种岗位可概括为4种典型工作岗位,包括一线操作工(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加工与装配)、初级管理人员(主要从事材料、设备、质量及生产管理)、初级技术员(主要从事机械绘图、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市场营销员(主要从事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而这些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可概括为“两掌握一了解”即了解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专业专项技能;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可概括为“两品质四能力”,有吃苦耐劳和服从意识的品质,有终身学习、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和分析,我们确定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设计能力、掌握机电产品应用能力,从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并要兼顾专业特点,本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涵盖机械和电工电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在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很难全部掌握,为解决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短的矛盾,要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决定采用“搭建框架、分流培养”的模式,并从2008级试行。

所谓“搭建框架”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和技能框架,目的是为专项技能训练和以后的岗位迁移奠定基础;所谓“分流培养”是指根据行业需求和办学条件灵活设置技能方向,再根据学生所选方向分别组织教学,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精熟一技,为初次就业准备好敲门砖。

四、构建教学体系

机电专业的教学体系由课程体系、质量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三部分组成,从以下三方面说明。

1.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为能够胜任这些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可概括为:基础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可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素质结构可概括为: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

理论课程体系由“3平台+2模块”组成,“3平台”是指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平台。“2模块”是指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有公共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实践教学体系有军训、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内容,主要按照学院的统一安排进行。实践教学的进程安排:第二学期在《机械制图》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一周的装配体测绘。第三学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另外安排四个周的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搭建技能框架。第四学期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流培养安排为期六个周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四个周的校外教学实习。第五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2.质量考核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既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管理措施,又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理论考核:必修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作业加平日表现的考核方法。选修课的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

实践考核:装配体的测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考核,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绘图、说明书质量和答辩结果确定成绩。

实验、实训及实习考核: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出勤、任务完成和实习报告等情况确定成绩。

技能等级考核:分为应知考试和应会考试。由劳动部门组织实施,本专业要求学生至少获取一种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

总之,各种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考核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3.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主要由系主要领导组成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分工负责,各教学班级设两名教学信息员,形成覆盖全系的教学信息网络,在学院教务处、督导室的具体指导下全面监控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有:1)学院教务处督导室督导检查。2)系督导小组“三查”。即期初、期中、期末检查。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进度和各环节教学质量,期末主要检查各项计划的落实。3)学生信息反馈。班级设信息反馈联络员,随时反馈相关教学情况;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交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学生网上评教。学院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在期末教学检查时,由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评教。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按照企业上岗要求,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制定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专业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计划,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构建“零距离”上岗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 翁兴旺,陶永进,胡国安.“零距离”上岗的调查分析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