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联战争

苏联战争

时间:2022-07-16 07:1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联战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联战争

第1篇

1、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是以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投降的日期作为纪念日。

2、1945年5月8日深夜(莫斯科时间5月9日凌晨),法西斯德国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尔斯特正式签字投降。苏联(俄罗斯)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并从那时起每年举行纪念活动,其中阅兵是胜利日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3、2020年5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红场阅兵将于6月24日举行,并命令俄罗斯国防部开始进行阅兵的各项准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尊敬的俄罗斯老战士们,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你们好!很高兴来到莫斯科出席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5年前,我曾在这里同部分参加中国人民东北战场战斗的俄罗斯老战士见面。今天再次同新老朋友见面,感到十分亲切。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各位老战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70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反击法西斯侵略者,保卫世界和平。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从保卫家园到攻克柏林,2700万苏联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英雄的苏联军民不仅捍卫了祖国的和尊严,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主战场上,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3500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中国人民以不屈的抗争和顽强的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的企图,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在这场极为残酷的较量中,包括今天在座老战士在内的大批苏联远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肩并肩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夺取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许多优秀俄罗斯儿女在中国大地上献出宝贵生命。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这种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友谊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实基础。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胜利献出生命的中俄英烈,永远铭记他们用生命铸就的历史功勋。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深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战略协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我们应该共同倡导正确历史观。中国和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铁的事实。中国人民高度评价苏联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始终牢记苏联军民在中国人民决战关头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应该共同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5年了,但我们必须铭记那场战争留下的沉痛教训。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呼吁国际社会树立和践行新安全观,增加相互信任,照顾彼此利益,坚持友好协商,尊重多样文明,共谋合作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战略协作。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有责任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我们要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相信,中俄两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道,牢记历史,开创未来,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祝愿各位老战士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第3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之时,国际社会就希望建立一个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维护长久的世界和平。1919年,英法两国提议成立国际联盟,维护战后的国际秩序。可惜,国联先天不足。

首先国联将苏联排除在外并视为假想敌,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不在这个联盟里;第二,由于无法取得领导权,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如此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不在这个联盟里;第三,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山东利益被英法出卖给了日本,中国怀着怨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在这个联盟里。当然,战败的、但还具有巨大实力的德国,也不在这个联盟里。国际联盟中的44个国家大多是英法的马仔而已。大国们各怀鬼胎,根本不把英法放在眼里,这就注定了国联不会有什么作为。

英法体系的瓦解

想维护国际秩序与世界和平?那可是要花钱的!一战使英法元气大伤,早就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国联来当和事佬,搞了个调查就草草了事;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干脆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了小兄弟。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际,先是波兰覆亡,后是挪威沦陷,紧接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些惨遭纳粹铁蹄践踏的欧洲国家,一个个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

希特勒气势汹汹杀了过来,似乎无人能阻止他的脚步,至少法国人精心修筑的马其诺防线不能,号称“陆上第一强国”的国际联盟盟主之一的法国,仅仅五个星期就遭城下之盟。众多“亡国之君”齐聚伦敦,感谢上帝勾勒出一条英吉利海峡,阻挡了德国人的步伐。

1941年6月22日,纳粹入侵苏联,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被拖入战争。德苏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视其为洪水猛兽的资本主义老大哥——英国所接纳。

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名副其实的第一强国,也放下成见,愿意与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联手,一起打击战略利益上的敌手。7月,斯大林投桃报李,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第二年初,斯大林、丘吉尔在伊朗达成共识。伊朗——为了这个地方两国已经斗了半个世纪。

1941年8月,英美签署《大西洋》,此时,两国已经在考虑战后建立一个维护和平的新制度。《大西洋》中最要紧的一条是建立国际安全保障制度。

世界由美英苏中“四警察”看管起来

早在1941年,美国尚未加入战争之时,英美就设立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来协调作战部署,并预先决定,美国一旦参战,战略是先欧后亚,也就是先消灭纳粹德国,然后再对付日本人。虽然获得罗斯福的安全保证,可是美国毕竟还没有参战,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丘吉尔才松了一口气,他对媒体说:“这一夜我安然入睡,我们终于同舟共济了。”可让丘吉尔不安的是,美国是因珍珠港事件而卷入大战的,如果罗斯福顶不住国内向日本复仇的压力,放弃先欧后亚的战略可怎么办?于是,丘吉尔带着参谋班子飞到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谈,罗斯福告诉他“美国的战略还是先欧后亚”。

随后“阿卡迪亚”的会谈变成了一场奠定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的会议,1942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号召下,26个国家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于《联合国家宣言》,罗斯福有自己的设想,1月1日,由四个大国签字:美国第一,英国第二,苏联第三,中国第四;第二天,剩下的22个国家按照字母顺序签。这绝不是一个外交礼仪,而是深思熟虑。与此同时,罗斯福提出“四警察”方案,将来打败日本之后,中国在远东看住日本,美国西太平洋看住日本;消灭纳粹之后,苏联从东方看住德国,英国从西方看住德国。英国还可以自己管着那一大块殖民帝国,美国可以看着美洲。这样一个格局,整个世界由“四警察”管起来,天下就太平了。

第4篇

别列茨基告诉记者,他在1945年4月时刚20岁出头,但已是某先锋营营长。虽然他在攻打柏林的激战中受了重伤,但最后还是活了下来,比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幸运得多”。

记者在别列茨基身边看到了一名满脸稚气的壮实小男孩。别列茨基自豪地介绍,这是他12岁的孙子伊戈尔。他说:“伊戈尔在莫斯科第一士官生学校学习。我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这一次正好赶上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带他乘坐‘缅怀列车’到柏林,就是希望他能亲眼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让他知道我们是如何战胜法西斯的。”

对于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年过。8旬的老兵别列茨基来说,4月1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老伴、女儿和孙子的陪同下,他身着节日盛装,一大早就赶到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白俄罗斯火车站。他们一行4人和其他200多人一起,登上了从莫斯科至柏林的“缅怀列车”。他们将沿着60年前攻克柏林的路线,重温战胜法西斯的喜悦。

“缅怀列车”是莫斯科市政府社会联络委员会专门为那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们组织的专列。2004年1月,为纪念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市)胜利解除围困 60周年,由莫斯科至圣彼得堡开通了第一列“缅怀列车”。从此,每逢与卫国战争有关的特别纪念日,总会有不少老战士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着“缅怀列车”前往伏尔加格勒、明斯克等地,在故地重游中感受那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

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员雷蒙多・里奇――

陈玉芬 卢 涛

“战争是整个世界的灾难。二战的战火更是燃遍欧、亚、非三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近6000万人丧生。”谈起战争,老人的声音低沉了下来。

雷蒙多・里奇是意大利一位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老兵,也是一位见证了集中营地狱般生活的老人。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页。而历史,无法改写,更不该被遗忘和回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不再犯错。”他声音浑厚,思路清晰,很难想像这是位84岁的老人。

“我是在1943年9月8日,意大利与盟军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之后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的。在那之前,我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里奇说,“当时由于意大利的投降,德国法西斯很恼火,他们占领了不少意大利城市。”

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出于对法西斯的反对,22岁的里奇和一些朋友组成首批游击队,开始了与法西斯军队的战斗。但是不久,1943年12月,里奇被捕了,法西斯分子为了从他嘴里挖出游击队的消息,并防止别人营救他,几度转移他的关押地点,最后,德国党卫军将里奇送进了奥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营。

毛特豪森集中营建于1938年7月,位于奥地利毛特豪森镇附近,主要关押重要政治犯和外籍犹太人。被送到这里的 33.5万人中,约有12,2万人被杀害。

再次谈起那段地狱般的经历,里奇的声音有些哽咽。毒气室、焚尸炉、酷刑拷问等等被无数小说和电影描述过的场景都是老人亲身经历过的。“能看到当天的日出,却无法知道能不能看到日落。”他缓缓地说着,“不少人,早晨的时候还见过,晚上就永远消失了,命如草芥呀。”

记者不忍再触动老人那痛苦的记忆,“您是什么时候知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那是我最高兴最激动的一天了,我同时也为死在集中营的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难过。”里奇讲述着他被营救的情况,“我一直相信胜利会到来,也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但当时,集中营的日子把我已折磨得不成样子,我有些绝望,以为生命快到尽头了。就在1945年5月5日,美国军队的装甲车开到集中营,把我们解救出来,告诉我们战争胜利了,我当时真有些恍如隔世。”

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瓦西里・伊万诺夫――

陈玉芬 魏忠杰

“和那些曾英勇抗击日本占领者的中国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珍贵的回忆。”曾经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后来又在远东培训过中国抗联战士的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瓦西里・伊万诺夫这样对记者说。

在卫国战争期间,伊万诺夫曾转战西线和西南线战场,3次受伤,后来被调往远东方面参谋部。1945年2月至7月,他参加了对撤退至苏联境内中国东北抗联战士的理论教学,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伊万诺夫说,他那时负责为苏远东方面军88旅军官们上有关日本军队的课程。 88旅主要是由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抗联游击队员组成的特别部队。伊万诺夫给五六十名连级以上军官讲课,主要介绍苏联方面掌握的关于日军装备、军事战术等情况。

第5篇

关键词:海报;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13-01

一、图形语言在战争海报中的应用

(一)女性形象

温柔、慈爱、贤淑、虔诚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特点,设计师经常以柔弱的老弱妇孺的形象为载体,来引发男性保护弱小的冲动,展现其阳刚的魅力,去保家卫国。比如在1943年苏联的《你是我们的希望,战士》中,描写了被法西斯围困、失去自由的苏联人民,随时可能牺牲在德军的枪下,一名妇女扒铁丝网用渴求的眼神向外眺望,期盼苏联将它们从法西斯的桎梏中拯救出来。海报对妇女的表情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眼神透出渴望和期待的情感。

(二)偶像人物

一个偶像人物势必会对群众造成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点就从现代的广告中都会请明星做代言中可以看出来,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世纪当时的环境下,可以称为偶像人物的主要是指国家元首、将军、英雄等等。在海报中,会以他们的巨幅人物图形出现,或者在画面中处于中心位置,总之会突出他们的形象来鼓舞士兵。

(三)国家象征物

荣格在研究人类的心灵时,发现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无数的象征符号,这是人类心灵的需求。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体系,正是在这个体系中,人们获得一图像与一象征意义的对应关系,比如用国旗来象征国家是最直接的,还有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法西斯符号“卐”和鹰等等。

二、色彩语言的分析

在海报设计中,色彩通常是一种先声夺人的要素,就观看效果来说,其传达甚至更优于图形和文稿。色彩具有影响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在战争海报设计中关于色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比性

色彩在海报中的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要高度概括、简洁,以少胜多。一般以鲜艳、明快、和谐的色彩为佳,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战争海报是为了宣传对立阶级的罪行,使敌方失去民心、脱离群众,所以在色彩运用中,色彩的对比比较强烈,使人们对其产生一种憎恨的感觉,这也是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

(二)象征性

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对颜色不同的认知,所以说色彩的象征性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人眼里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在苏联的战争海报中颜色的象征性是最典型的,红色常常代表正面的积极的苏联,代表着正义的一方。

三、文字语言的分析

海报是无声的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化,在海报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字从一方面可以与视觉图形结合起来,表达出设计者准确的语义,另一方面文字的视觉特征也为造型表现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利用文字的字体设计和编排设计等等,可以给画面增色,使画面具备更加强烈的表现力,增强其说服观众的感染力。大多数战争海报的字体设计都比较简洁,字体大而清晰,绝不会笔画花哨细挑,结构繁杂,远视模糊不清。不过没有太多的突破和创新,只起到了传达思想和辅助画面的作用,对整个画面的作用也仅限于此。

四、构图方式的分析

所谓构图,就是根据主题思想和题材的要求对要表现的形象进行恰当的组合,最终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20世纪的战争海报在构图方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交叉线构图法:画面呈斜线交叉布局的形式,几个元素的交叉点可以是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画面外,充分利用画面的空间把视线引导到交叉的中心点。如法国的海报《团结一致,撕碎纳粹》中,画面四周绘制了代表不同协约国的刚劲有力的手,视觉中心点为撕碎的纳粹符号“卐”,有力的表达出画面的决心和坚决的态度。

垂直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能充分显示画面中人物或事物的高大深远,给人稳重、严肃的感觉。如1943年美国戴维·四通创作的《高度的责任感》中,是以黑人士兵多里·米勒作主图,画面中他那坚定的眼神和表情能够让人对他产生崇敬之情,激励观众的精神。

第6篇

技术发展和型号

遥控坦克,顾名思义是遥控车辆的一种。在一次大战末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这段时间里,随着车辆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世界列强多多少少都研制过一些类似的设备,并冠以“陆地鱼雷”、“遥控爆破车”等各种名称。事实上,从这些名称也能看出,它们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而苏联人最后研发出来的“遥控坦克”,则要相对复杂得多。

军事理论与研究机构

苏联人对遥控坦克的研发,始于当时苏联国内一次著名的军事理论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以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为代表的老派骑兵将领坚持认为,骑兵将是未来战场的决胜因素。而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摩托化战争。在图哈切夫斯基的某篇论述中,甚至谈到了未来机器人大战的可能性。

遥控坦克的出现,其实就是对后者观点的一种尝试。根据苏联官方设想,遥控坦克将被用于探测和清理雷场、反坦克路障,消灭据点,喷火,携带和投送爆炸物等。除此之外,还可被用于检测己方反坦克防御的效能,以及检测坦克本身的生存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最原始的战场机器人。

对遥控坦克的最初试验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27年的时候,苏联军事电子技术学院对使用俄版雷诺坦克进行遥控操纵的方案进行了预研,同时,苏联中央有线通讯实验室则对如何遥控操纵T-18坦克进行了研究。

后来正式参与遥控坦克研制的单位分别是军用特种技术局和通讯与电子科学试验院。在这两家单位下面具体又分了一些研究小组(如HHH-10、HHH-20等等),他们是遥控装置的主要研发者。在二战之前,这些组织研制了一系列安装在各类苏联坦克(T-27、T-18、T-26、T-37、T-38等)之上的遥控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包括坦克的行进遥控,而且还包括喷火、投弹等武器装置遥控。因为组织众多,因此遥控系统的型号也是五花八门,目前已知的便有“桥-1”、“河-1”、“氯-1”、“氯-2”、“黄铁矿-1”、“黄铁矿-2”、“臭氧”、“风暴”、“绝密技术-Ⅳ”、“绝密技术-Ⅳ”等多种型号。

起步阶段

在1929年到1930年间,苏联正式开始了基于俄版雷诺和T-18改装的遥控坦克的野外试验。特别是在1930年2月,在列宁格勒地区正式试验了加装了“河-1”远程控制系统的俄版雷诺坦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遥控坦克还是线控的,而非无线电控制。最初的控制系统只能接受和完成三种指令,而且遥控范围只有数百米,因此实际上是无法于战场条件下使用的。

在1931~1932年间,对苏制MC-1(T-18)坦克进行了测试。这次是通过无线电遥控的。在测试中,受控坦克能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并能完成前进、向左、向右和停止的指令。

苏联恰好在此时开始制造T-26轻型坦克。于是在1932年春天,在T-26上也先后安装了远程控制系统“桥-1”、“河-1”和“河-2”系统进行试验。此后,根据试验结果定制了4辆受控坦克和2辆操控坦克。

1932年的这些系统可以让受控坦克完成16种指令。在军用特种技术局HHH-20小组与全苏遥控和通讯学院HHH-10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后期的遥控系统可以完成24种指令,作用距离达到了1500-2000米。

1932年夏天,于列宁格勒军区组成了第四特别坦克分队以用来研究遥控坦克。自1933年起,在红村地区开始了坦克田野试验。在这年的1月和10月,特别分队使用多种型号的遥控坦克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演习结果显示,基于T-26平台的遥控坦克效能最佳,但价格也最贵。

1933年,在MC-1坦克基础上改造的遥控坦克被命名为TT-18。这种坦克可以完成转弯、变速、停止、启动发动机、丢炸药等16种指令。TT-18的遥控范围在几百米左右。当时改装了至少7辆TT-18,但它们都没有安装火力系统。

“绝密技术-Ⅳ”和“绝密技术-Ⅵ”

1935年,军用特种技术局莫斯科分部开发了供遥控坦克TT-26和操控坦克TY-26使用的远程控制系统“绝密技术-Ⅳ”。该系统成功定型并被列装。同年,192号工厂接到了该类系统的量产订单。在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根据设计,如果从遥控坦克上把遥控装置卸下来,这些坦克还能当作普通坦克使用。

在174工厂进行了遥控设备和坦克的总装,总计生产了33组坦克(一组两辆,一辆受控坦克和一辆操控坦克),它们中的一些参加了苏芬战争。

在战斗情况下,遥控坦克操作员需要躲入操控坦克内对遥控坦克进行操纵,而且实际上只能操纵视线内的受控坦克。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操控员往往看不见遥控坦克前方的路况。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回忆录中,还记载了将电视技术运用于遥控坦克的试验,但从后来的实际运用来看,这并不成功。

“绝密技术-Ⅳ”后来还装备了T-38、T-20和BT-7(安装了化学武器)。

为了训练遥控坦克的操作人员,在1936年成立了专门培训遥控坦克控制人员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特别技术学校(1938年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军事通讯学校并扩充了专业),学校负责培训三种专业的学生:坦克手和远超控制设备管理员、工程师和无线电控制员、小型射击和自动喷火装置专业人员。

学校于1936年9月1日开学,先后总计训练了三期学员,第一期于1938年毕业,第二和第三期分别于1939年的五月和十月毕业。

1937年,HHH-20小组针对T-26开发了“绝密技术-Ⅵ”远程操纵系统。在1938年,使用该系统生产了28组(56辆)遥控坦克。这些坦克被用来成立了两个营第217坦克营和第152坦克营,它们分别加入了第30和第36坦克旅。

TT-ъT-7

1938-1939年间,在BT-7的基础上开发了遥控坦克TT-ъT-7(A-7)。它的控制系统重量不超过147千克。坦克上装有7.62毫米机枪,但主战装备是KC-60毒气发生器。该发生器被安装在炮塔两侧,长度为2250毫米,宽度为330毫米,可以侵染7200平方米的区域。此外该遥控坦克还可以形成300~400米厂的烟雾带,正常天气条件下,形成该烟雾带只需要8~10分钟。坦克上还安装了含一千克TNT的爆炸装置,如果落入敌手,坦克可以自爆。

该坦克可以完成17种指令。遥控距离最远可达4千米,不间断控制时间长达4~6小时。

TT-ъT-7的试验也检测出许多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经过试验发现,通过远程操控来让机枪进行面积扫射,是毫无战场实效的。

T-38-TT

此外,还试验了超轻型遥控坦克,即以3.34吨重的T-38改造而成的T-38-TT(3.37吨)。该型遥控坦克的武装是7.62毫米дT机枪和KC61-T火焰喷射器,此外还带有烟雾发生器。火焰喷射器射程为28米,携带的燃料可以喷射15~16次。此外,该坦克也可以投掷炸药。操控坦克的武器和受控坦克一致,只是机枪弹药多一些。操控坦克的乘员为两人。

该坦克组最远操控距离为2500米,可完成发动机点火、加减速、左右转弯、刹车、机枪准备开火、机枪开火、火焰喷射、准备爆破、爆破等指令。

T-38-TT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最后并没有列装。

最后,苏军还曾尝试在其他坦克基础上开发遥控坦克,这些坦克包括T-27、T-37-A,甚至多炮塔的T-35等。

战场表现

1939年秋,驻扎在雅罗斯拉夫的第217坦克营参加了波兰战役。当年冬天又参加了苏芬战争。

在苏芬战争中,217坦克营被归入20重型坦克旅。在这个旅的序列里,除了217坦克营外,还有一个装备了遥控坦克的第七特别坦克连。

12月17日,该营1连携带3辆遥控坦克配合123步兵师作战,但最后无功而返,还损失了一辆遥控坦克。该营2连和3连则携带5辆TT-26随20坦克旅一起行动,结果遭到了芬兰炮火攻击,5辆遥控坦克全被击中。后来2连和3连的坦克被调去协助650步兵团行动,但这次他们拆除了遥控坦克上的遥控装置,把它们当普通坦克使用了。12月21日,217坦克营撤回后方修整。

在这些战斗中苏军发现,由于T-26装甲薄弱,往往是在接敌过程中就被击中丧失战斗力,因此他们开始紧急进行改进研制。1940年2月,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下线了一种新的“炸弹”遥控坦克组。该坦克组的遥控装置不变,但是却对T-26本身进行了一些改装,一是为其加装了50毫米装甲,二是使其同时能够携带300-700千克的爆炸物。改装后的坦克达到了13~14吨重。

1940年2月28日,“炸弹”坦克组来到了卡累利阿地峡前线,3月12日,实验组加入战斗并获得了良好效果。有一次,T-26遥控坦克用300千克炸弹对由5列反坦克障碍物组成的反坦克路障实施爆破,破开了8米宽的通道。在另一次使用700千克炸弹对芬兰据点的爆破中,整个芬兰据点被夷为平地。

苏芬战争结束后,经过机构调整,217坦克营被更名为51坦克营,并驻扎在莫斯科附近作为新型坦克试验之用。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坦克营被并入莫斯科军区。在1941年11月的时候,该坦克营有62辆坦克,其中包括32辆遥控坦克。

1941年10月到1942年1月,该坦克营在西方方面军序列内参加了莫斯科战役。但在实际战斗中,该营是拆除了遥控坦克的遥控装置,将它们当普通坦克开上了火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遥控坦克参战。

当年秋季,该坦克营被疏散到塞兹兰,1943年11月解散。该营专业技术人员被送到坦克厂工作。

第7篇

1、《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2、《巴黎圣母院》: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3、《童年》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武器装备出口三个阶段

西方的军事专家通常将中国的武器出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以“支援社会主义革命”的名义无偿向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兄弟国家提供小型轻武器,这些武器多数是前苏联武器的仿制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1991年,中国武器出口进入第二阶段:出口政策变得更加务实,产品也趋于多样化,出口对象则主要是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中国的武器出口进入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俄罗斯开始积极对外出售各式先进武器,加之中国近年来对武器出口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制政策,中国的武器出口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由于中国本身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军售产品也有了相应的质量变化。

武器装备出口三大特色

中国武器出口还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恰恰是中国可以迅速在武器出口市场崛起的重要因素:

价廉物美,简单易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在一份关于中国武器出口的报告中曾指出:1996年,一架俄罗斯米格29战机的售价为2500万美元,而一架中国产F-7M战斗机的最高售价仅为450万美元。

兰德公司指出,中国的出口武器大多是苏式装备的套路,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苏联武器的使用者,所以使用易上手。

交易方式灵活。《简氏防务周刊》曾评论说,中国已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愿意与中国进行能源和经济合作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愿意在武器交易中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不附加任何额外政治条件。中国武器出口不会附加任何额外政治条件这一特点,是中国在国际军售市场上拥有特定份额的一大主要原因。

遵循不损害和平的出口原则

西方国家的武器出口似乎有着给局部战争和“热点地区”煽风点火的趋势。如美国把武器销往哪里,该地区的局势就会稍加紧张。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不遗余力地演示了各种先进武器和装备。

而在中国武器装备对外出口日渐增长的情形下,中国绝不会与他国出售武器装备的意义相同。中国不会忘记武器是杀戮的代名词,“和平”依旧是中国紧攥手中的橄榄叶。

第9篇

美国人从不认为德、意、日轴心国的这些街头小混混真能成大事,美国一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就比3国之和还高50%。战争毕竟打的是钱粮。轴心国都是后起的工业国,缺乏海外殖民地所提供的军事基地和原材料补充,世界大战最后拼的是资源消耗。仅英、法、苏、中这几个大国,就足以耗尽轴心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储备,而英帝国的庞大海外资源,将源源不断地提供战争补给,战争拖下去将对盟国越来越有利,最终美国参战则必然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美国就如同一个精明的商人,拨打着实力对比的算盘,计算着何时参加战争对美国最为有利。美国人并不真正担心徳国最终会胜利,或者苏联会扩张,恰恰相反,美国更忌惮战后大英帝国的实力。所以,美国希望在战争中尽可能地削弱英国的实力,这样战后的世界将是美国一家独大。

大英帝国面对德国的两次挑战,应付起来越来越困难。正如英国没有料到法国在战争中如此不经打,美国同样也很吃惊英国的衰弱远比美国估计的要严重得多。英国是工业国中较早走出衰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镑区的庞大市场。到1938年,英国居然拥有高达40亿美元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了,比30年代初高出了4倍!但战争爆发仅仅一年时间,到1940年9月,英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就急剧下滑到10亿美元。到了11月,丘吉尔不得不私下告诉罗斯福,“英国现金流断裂的时间已经不远了”。罗斯福虽然暗暗吃惊战争消耗的速度,却也不会轻信英国的说法,毕竟英帝国的家底子还厚实得很。罗斯福一面宣称“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一面暗示买军火还是要掏钱的。

面对丘吉尔的哭穷,罗斯福不急不慢地建议,要说服国会,英国人的确耗尽了一切资源,美国必须马上伸手相助,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英国情况真的紧急,倒是有个快捷的法子,那就是将英国人持有的美国主要工业公司的股份卖掉。

美国的银行家们对此心领神会,英国在海外还有数百亿美元的“闲置资产”,此时正是英国用钱的时候,迫使英国跳楼大甩卖,银行家们将会赚得盆满钵满。

1941年3月,就在国会讨论《租界法案》的关键时刻,罗斯福通知英国,必须立刻将一些最重要的企业股份卖给美国人。在英国被迫出售的企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人造纤维公司”,这是英国科特奥兹纺织帝国在美国的超级赚钱机器,该公司在美国拥有1.8万名雇员,7家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造丝企业。美国人只给英国政府72小时的时间宣布企业出售的消息。当英国政府代表怀着沉痛的心情,向科特奥兹宣布这一决定时,这位老牌英国绅士只问了一句:“这个决定是基于国家利益,而不管对我和我的公司会造成什么样的痛苦吗?”当听到肯定的答复后,老绅士瘫倒在座椅上。他只有36个小时召开董事会,宣布企业的出售计划。这可以算是世界公司并购史上最短的记录了。这笔生意自然由摩根公司出面打理,摩根给了英国人5400万美元,转手就在市场上卖了6200万美元。战后,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声称,这家公司仅有形资产价值就超过了1.28亿美元。“科特奥兹,这家伟大的英国公司在美国的资产,应美国政府的要求,被廉价出售了,然后在资本市场又被高价卖出,英国并没有从中受益。”当摩根公司看到这段描述,大惊失色,连忙通过各种关系疏通,希望丘吉尔不要这样严厉的苛责。令丘吉尔郁闷的是,这仅仅是英国资产被美国讹诈的冰山一角。

为了支持民主和自由的战争,美国要求英国人廉价出售资产的消息在美国不胫而走,一大批美国投机商激动得彻夜难眠,其中就包括神奇的哈默博士。哈默本是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由于犹太人天生的商业机敏,他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倒卖药品,在学生期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后来他只身前往十月革命后不久的苏联,在那里结识了列宁,从此在红色苏联做起了贸易。在发了大财之后,又在苏联廉价收购了许多沙俄时代的艺术品倒腾回美国,又再次发了横财。这回听到英国资产将跳楼大甩卖的消息,他很快就琢磨出一个连摩根公司这样的国际大投行都不敢想的大生意。这就是倒卖英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基地!

哈默算了笔账,1925年英国欠美国的战争债务是50亿美元,到1940年还欠着35亿美元没还。美国被欠债折腾怕了,于是在1934年通过《约翰逊法案》,规定凡是没有还清“一战”债务的国家,休想再从美国拿到一分钱。其实,美国对英国一直最为苛刻,连意大利这样的轴心国,都得到美国减免一半债务的慷概,德国甚至得到大笔美元投资,法国也被大幅减免债务,只有对英国是格外的吝啬,美国对英国的忌惮之深,可见一斑。正是《约翰逊法案》和《中立法案》使得美国冠冕堂皇地不能直接援助“二战”中的英国。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哈默大展拳脚的空间。哈默认为,英国不可能拿得出35亿美元先支付美国欠债,但是战争正在烧钱。因此,英国只有盘活资产来抵美债。

他想到的就是英国以其殖民地领土来抵偿债务。当然,美国对殖民地向来不感兴趣,因为统治是需要成本的,与其像英国那样铺那么大的摊子,不如卖产品给这些地方,反正都是为了赚钱。哈默商人的品味正好符合美国的商业天性。经过仔细分析,哈默列出了美国可能感兴趣的地区,如洪都拉斯、福克兰群岛、圭亚那、纽芬兰海岸的一些岛屿等。美国对直接统治没兴趣,但对于租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却不能不感兴趣。战争迫在眉睫,战后美国同样需要全球的军事基地,因为那时美国必然取代英国现在的地位,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就无法维护全球秩序。

哈默飞快地在脑海里打着算盘,首先给英国与意大利同等的待遇,这样就把英国的债务减少一半,再将若干岛屿以99年租约,按每个单价2500万美元计价,英国的债就还清了,多余的钱还可以用来购买美国武器,如即将退役的50艘驱逐舰。后来哈默称这个计划为“驱逐舰换军事基地”。

有了计划就立即行动起来。哈默到处找关系,推销他的方案,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却兴奋得神魂颠倒。终于,他的建议“通过租赁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国的岛屿领土,被国会列入议案。不过,这个议案被搁置了,原因是国会不愿意得罪国内反战的民意。哈默并不气馁,这么大的生意哪有这么简单。为了找到支持美国援助盟国的民意“证据”,他雇人将最近一段时间内各大报刊的编辑部评论收集起来,结果发现92%的编辑部评论是赞成援助盟国的,这就是民意证据!

哈默带着他的报刊剪辑,通过关系见到了罗斯福,毕竟他为罗斯福竞选还捐过钱的。罗斯福一边饶有兴趣地翻看着报刊剪辑,一边听着哈默的“驱逐舰换军事基地”对美国未来将起到何等关键作用的高论。罗斯福看到了哈默方案的价值,那就是美国未来的全球霸权计划。罗斯福明白,一个真正的霸权国家,手中仅有胡萝卜是不够的,还要有大棒。后来,罗斯福有一句名言:“说话要和气,但手里要拎着大棒。”

第10篇

是不是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呢?未必如此。

有些时候,失去却意味着得到。古往至今,很多人都有过失去,也都有过得到。

例如:《水浒传》中的李;前苏联生活在国内战争的保尔。柯察金;还有桑兰和海伦。凯勒……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东西,但他们却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李逵在送老母上山时,母亲被老虎吃了。他虽然失去了自己深爱的母亲,但他却得到了梁山众兄弟的“呵护”与“爱戴”;生活在苏联国内战争的保尔柯察金,他在战争中严重受伤,但他却得到了坚强的意志,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畏痛楚的折磨,坚持不懈的写下了巨着。

又比如:在蹦床时,桑兰不小心的失误,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梦想,让她失去了动手的能力。但也正因为她的一个不小心,锻炼了她的意志,又让她重获新生;从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黑暗中的阴霾并没有让她失去斗志,从而又让她从困苦与黑暗中重生。

他们都是失去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但在失去的同时,上天有赠给了他们另一样东西,那就是坚强与乐观。不是说所有的失去就意味着再也得不到了。也不是说失去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那只是“不择手段”。

今天掉了钱,我们可以再赚,但流失的时间却换不回青春;树枝剪了,它可以更好的生长,但失去的生命却换不回任何东西。

有些人为了一点点的失去就寝室难安,哭闹个三四天。

失去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它有时还会锻炼人的意志和信念。

有失才有得,那才是快乐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宜兴市张渚第二中学初二:爱的专属

第11篇

而今天,我们还要讲一个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伟大女性,她就是坦克手玛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可能是世界上最牛的女司机了。

10个孩子的妈报名参军

玛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卡娅1902年出生在一个穷苦的乌克兰农民家庭,原本是一名罐头厂女工,平时还得帮父亲干农活。通过上课培训,她成为了一名话务员,结识了丈夫奥克佳布里斯基,一名参加过革命战争军官,婚后还生了10个孩子。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的丈夫作为一名政委,在基辅保卫战中战死沙场。这时候她已经39岁了。

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在得知这一噩耗后,怒不可遏,先后三次报名参军,要到一线去杀德国鬼子。然而她年纪实在是太大了,征兵办公室每次都拒绝了她的请求。

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变卖家产,给斯大林写信,要求购买一辆T-34坦克!

她的信是这么写的: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我的丈夫在保卫祖国母亲的战斗中牺牲了。为了我死去的丈夫,为了死去的千千万万苏联人民,我申请购买一辆坦克,用它杀死法西斯狗、野蛮人,实现报仇的心愿。”

斯大林也被这股报仇的狠劲震惊了,回信道:“谢谢你,玛利亚,你是如此地关心的装甲部队。你的愿望很快会实现的。致以问候,约瑟夫・斯大林。”

终于,国防人民委员会批准她购买一辆T-34坦克,并且让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参加了坦克驾驶员和机械师的培训。1943年10月,这辆T-34-76 M1942型坦克(也就是俗称的“米老鼠”型)正式入列,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和其他坦克乘员均为女性,这辆坦克也被命名为“女战友”号。

1943年11月20日,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所在的营在一个叫新谢洛的村庄遇到了德军,其中还有一门自行反坦克炮。“女战友”号和其他苏军坦克冲入村庄,战斗开场就打爆三辆德军卡车。

德军像没头苍蝇一样用迫击炮和机枪向“女战友”号射击,而那辆自行反坦克炮则惨遭围观,被迅速击毁。战后这个功劳算到了“女战友”号身上――不过这不是重点,因为我们的主角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是一位驾驶员,并不能射出炮弹。

那么,作为一名女司机,应该怎么杀敌报仇呢?

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给出了答案。她驾驶着“女战友”号,压碎了迫击炮、压碎了机枪,然后向着德军士兵冲了过去!

德军步兵被苏联打得慌了神,徒劳地用手雷和燃烧物阻挡“女战友”号。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他们哀嚎着,被滚滚而来的履带吞没了……

战后统计,“女战友”号杀死了50多名德国士兵,而被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碾死的就有30多名……

女英雄战死沙场

大仇得报,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和“女战友”号继续作战,和战友一起击毁了多辆坦克,彻底出了名。不过,“女战友”号就和千千万万的T-34坦克一样,是在用自己的身躯抵抗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战场上,没有男女之别。

1944年1月17日,冰雪覆盖着大地。在距离克伦基火车站12公里远的地方,部队停下来准备最后的进攻,而这也将是奥克塔波斯卡娅的最后一战。

1月18日,“女战友”号再次投入战斗。这一次,奥克佳布里斯卡娅不再那么幸运了。在打死20多名德军后,“女战友”号被德军火炮打断了履带。

奥克佳布里斯卡娅作为驾驶员的同时,还是一名机械师。她跳出坦克抢修履带,不幸被地雷炸成重伤。战友们迅速将她送往斯摩棱斯克前线医院抢救。

战士闻讯后,纷纷写信表达对女英雄的敬意。“玛利亚,我们的母亲!我们祈祷您能够早日康复,驾驶‘女战友’号打到柏林去!对于您的受伤,我们将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一个小时后,我们将投入战斗。我们拥抱你们,向‘女战友’车组表达问候。”

第12篇

1、欧洲第二战场指的是1943年11月底,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来,由于登陆规模扩大,实际登陆日期就推迟到了1944年6月6号。诺曼底登陆的最终实施,不但缓解了苏联的压力,而且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早在1941年9月, 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英国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击败,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无法应对日本的强大攻势,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这个必要,于是欧洲第二战场就这样开辟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