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

时间:2022-03-20 02:3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建设

第1篇

举 措

一、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市美丽村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乡环境卫生指导中心,并抽调水利、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相关镇(区)、村也搭建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全面梳理、整合各条线支农项目和资金,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经费专项用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责任推进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幸福、江南典范”和“出精品、做示范”的目标定位,将美丽乡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区镇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占20分),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督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议部署规划、建设工作。各镇(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全面部署,全面推进。

部门联动体系。整合条线部门资源“一盘棋”推进,规划、住建、水利、农委、旅游、交通等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责,对各重点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分解,监督工程质量、提出专业意见、协调施工进度,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主意、作贡献、抓推进。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优村庄风貌

规划引领工程。科学选址,结合全市保留村庄建设规划,挑选地理禀赋较好的长期保留村庄,作为省级试点和苏州市级示范点建设点位,打造个性鲜明、各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对示范点周边村庄建设康居乡村、组织环境整治,做到“展示示范成果,推动面上建设,提升整体形象”。规范程序,明确区镇为美丽乡村的实施主体。规划方案经镇级初审、业务部门审核、市委市政府审批通过后,再启动建设,确保了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管理,注重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不按规划实施的,市级不予验收,且不得享受市级财政奖补政策,以此确保建设标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监察部门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和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全力打造阳光工程和优质工程。

示范带动工程。定期召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会,通过现场办公全面掌握各点位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及时发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经常采取暗访形式,不打招呼、不定期直接到建设现场进行督查督办。

宣传引导工程。营造建设氛围,制作公益广告在张家港新闻中循环播放,在《张家港日报》开设专版,编发公益短信10万余条。在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三大举措,确保高效推进

一是分类建设。坚持尊重标准与完善村庄整体功能相结合、生态自然与打造村庄特色相结合,不盲目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对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因地制宜,分四种类型建设:古村保护型,如塘桥镇金村、凤凰镇恬庄等,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增强古村活力。自然生态型,如南丰镇建农村,大新镇桥头村、新海坝村,塘桥镇牛桥村,乐余镇扶海村等,着重在完善配套设施、长效管理、突出自我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休闲旅游型,如常阴沙常兴社区、锦丰镇南港村等,彰显江南水乡特色,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现代居住型,如南丰镇永联村等,加速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对三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六整治、六提升”,即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及河道沟塘,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绿化美化水平、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道路通达水平、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对二星级和一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着重建设村庄道路、健身广场、停车场、路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整治河道沟塘、乱堆乱放等环境薄弱环节。

二是全程服务。建立以经常指导、随机检查、典型示范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目标考核和成果验收。市美丽村庄办实时跟踪各点位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汇总重点项目推进、资金投入及实施进度,掌握动态信息。

三是驻点指导。各点位设立现场指挥部,推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监督“一线工作法”。按照建设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施工步骤,遇到问题及时会商、及时解决,协调各施工队伍抓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进度不脱节,质量有保证。

四、创新三大机制,促进长效落实

坚持建管并重,落实长效措施。一是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逐步引导有市场化意向、较好环卫保洁基础、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开展试点,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目前,市场化运作村累计61个,市场化率达38.4%,保洁质量和保洁标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二是推进农村保洁队伍职业化。按户籍人口3‰以上比例,配备了2341名农村专职道路保洁员,做到“三统一、一保障”:统一签订协议、统一保洁要求、统一考核管理,提高待遇保障。三是推进农村环卫管理一体化。在有条件的镇、村,逐步将河道、道路、绿化和环卫保洁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行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打破村组界限,按卫生设施分布情况,网格化清运,逐步实现镇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

思 考

回顾近三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张家港打造了一批特色亮点村庄,带动了面上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如下经验、启示。

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必须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有责,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像抓城市建设一样抓村庄建设,像抓城市环境改善一样抓村庄环境改善。美丽乡村既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实践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风貌维护、河道保洁、生活污水处理及绿化、道路、路灯、文体设施养护等要求,落实长效机制,健全设施维护、垃圾清运、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管理制度,明确市、镇、村三级长效管理经费配套筹措机制,做到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确保建好一处、管好一处。

因地制宜、惠民优先。村庄的基础条件不同,决定了村庄的建设成效也不尽相同。充分挖掘美丽乡村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凤凰镇以大恬庄形态提升工程为抓手,以榜眼福地恬庄村陆家宕自然村为核心,将老街南侧双塘村夏家坊和奚埔塘东侧等区域列入整治范围,实施旧宅改造、生活污水处理、河道生态驳岸等工程,与千年古街风貌相互融合,遥相呼应。常阴沙常兴社区着力打造苏南第一油菜花海,发展旅游休闲项目,油菜花海期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余万元。

第2篇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强乡村文化组织领导,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

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立足X等文化资源优势,推进相关题材影视节目和文学艺术创作;二是积极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x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通过举办国家新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

创新管理,扩大投入,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三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四是推广村民评议等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

丰富载体,扩大影响,不断满足农民多元文化需求。一是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建设;二是通过开展书画展、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为乡村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三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引进人才,配齐队伍,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妥善解决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归属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二是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教育与培训;三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纳各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

第3篇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乡村;环境恶化;环保意识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治理环境的力度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效果显著,两岸生态环境和乡村卫生清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核,再加上乡村生态环境基础的薄弱性,近年洪涝、干旱等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以及沿岸旅游资源的野蛮式开发等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又出现了新的特征。不难发现,漓江沿岸乡村生态的建设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恶化现象,甚至是破坏程度大于建设的严重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势必受到影响,也会极大地冲击作为桂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漓江流域绿色生态乡村迫在眉睫。

一、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乡村环境污染由生活、生产、旅游业三大污染面构成,环境现状具有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漓江流域沿岸也不例外。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流量急剧增加,沿岸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染急剧上升,漓江沿岸乡村环境污染呈现出的日趋加剧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目前漓江沿岸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的恶化与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生态安全隐患,亟需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疑难问题上,浮现出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生态林保护较好,补偿机制亟待完美。如今漓江流域的群众干部严格执行林区禁伐令,指导种植经济林,改善林民生活条件,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助工作。城市公布的《关于在漓江两岸及其他重点地段封山育林林区禁放山羊的布告》落实情况较好。同时,漓江流域严格根据要求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但目前漓江两岸农民每年保护生态阔叶林获得的补偿只有71.25元/hm2,仅仅是国家给的生态公益林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没有提供配套补贴,不少乡村居民反映需要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以调动保护生态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由于漓江沿岸土质较差(多以沙土为主),影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上经常性遭遇洪水侵袭和病虫害,出产周期减短,目前漓江沿岸农业出产(种植水稻、水果等)都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而农药化肥使用过分,粗放规模养殖等造成了漓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通过了解发现,漓江沿江大多数村庄的饮用水源都自来水和泉水,几乎没有直接抽取漓江江水。当地群众反映,漓江江水已经不适合饮用或当做生活用水,这恰恰是漓江流域面源污染扩大的结果。

(三)渔业生态环境相当恶化。由于长时间内过度捕鱼失控,特别是电鱼、毒鱼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漓江流域鱼类急剧减少。据计数,漓江鱼种现仅存68种,比建国初期减少一半且鱼群数量锐减,水生态平衡受到粉碎。虽然使用电鱼、毒江鱼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但是使用地笼的方式依然存在。加上如今成百上千的竹筏在中来往穿梭,巨大的发动力声音已经严重影响漓江流域鱼类的正常生长。据不少渔民介绍,现在漓江较浅水域基本无鱼可捕;只有在一些水深在几米、十几米甚或几十米的区域才能捕到漓江鱼类。同时,漓江沿岸农家乐餐馆中,漓江鱼作为一种颇受游客喜爱的家常菜品,售价已经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元一斤,这也导致不少农民受利润驱使偷偷捕食漓江鱼类。

(四)河堤和洪灾问题值得重视。目前在漓江流域特别是214公里干流两岸已经全线建设防洪堤,河堤防洪标准到达20年一遇。但有些防洪堤已被冲垮,有些地段一开始就未建防洪堤,据沿江居民的反映,漓江边的沙洲、农田泥土经常受河水终年累月的侵蚀,漓江边的土地与良田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乡村居民今后的农业生产。兴坪镇每年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100亩左右。造成漓江河堤损坏、河床崩塌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漓江大型游艇数量愈来愈多、排水量愈来愈大,其所形成的海浪愈来愈高、冲击河床沙洲和河堤的能量也愈来愈大。随着不少河段沙洲侵蚀面积愈来愈大,河床愈来愈宽,水深也愈来愈浅,反过来又影响了漓江旅游游艇通行。漓江每年春夏季都会遭遇一定洪水,给沿江农民的出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灾面广、救灾物质和资金有限,往往使得沿岸的救灾工作开展有限。

二、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着其特殊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以上调研的若干现状是漓江流域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我们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如何抓好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建设是当前漓江流域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村民、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漓江流域乡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责任考核。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同时能积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机构部门,协调各部门和有关乡镇、村,以确保生态环境开发、保护等相关工作的科学实施。在村一级设立环保宣传监督员或协管员,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强日常工作的督查,切实做到任务、人员、质量、考核等相关方面的落实工作。在实施相关的环保规划过程中,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允许修改补充,使之更完善、更科学,避免中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完善科学的乡村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绿色 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法,修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对重度污染和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漓江流域产业定位的起点和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在工业项目的审批、规划和运营等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动作用,保证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建设的同步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破坏。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制定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协调和管理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往往只是对防治对象勾勒了底线,原则性太强。针对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和季节性强等特点,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壤污染、塑料污染、水污染、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消除乡村生态保护的死角与盲区。要加大乡村环保执法力度,杜绝执法腐败现象,注重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加大违法成本,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避免有人钻法律的空挡,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次认知。

(三)合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漓江流域的农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形态,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抓好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工程的建设,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提高村民退耕、退林等补助补贴。正确处理生态资源和渔业、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山体,加大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其次,要统一管理和保护漓江水资源,建立漓江流域监控监测系统,加快漓江中上游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加快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建设,防止水土资源流失;再次,根据漓江流域地域特色,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合理发展毛竹、金桔、橙子、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最后,要引导漓江流域乡村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型、循环型农业,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柚子、金桔、柿饼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科技生态住宅,利用漓江流域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庭院式住宿环境,注重农业的旅游功能,丰富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消费,引导村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围绕高质量、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中心,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等现代农业项目,突出乡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等特色乡村农业旅游内容,从而丰富漓江旅游业的内涵,提高沿岸村民的经济收入,以达到开发和保护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

(四)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生力军,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的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以开放式旅游环境为背景,漓江沿岸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觉醒,然而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保护的矛盾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开展多样式的精神文化活动,对村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再培育。首先,加大乡村生态环境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专题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其次,在生态乡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先进模范,引导广大村民自主学习生态农业经济知识。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掌握现代知识的自身优势,通过其日常工作,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这样,通过政府的引导,基层部门的落实,以及村民的实施,其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建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漓江流域沿岸的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现阶段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鹏,李凯,袁艳平,刘立军,马晓河. 我国生态农村建设之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Z1期.4-7

第4篇

根据武人常办字[2014]10号文件的指示精神,镇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辖区内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情况展开调研,突出强调“实事求是,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本质”,现将我镇人大对辖区内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验与成果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国土所、规划所、林管站、新农村办、“乐居家园”公司、各村村委会为成员单位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根据各自承担的规划建设监管职责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监管任务。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我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依靠村民的智慧与力量,逐步推进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

〈3〉乡村统筹,规划先行

以规划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乡村统筹发展体系。

〈4〉服务大局,加强整治

依据乡村统筹规划,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增减挂”政策,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加快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打造优美村容乡貌。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建设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小微型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水准。

〈6〉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了镇有规范化卫生院、村里有合格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了免费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7〉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

自从我镇制定“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目标,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长期困扰我镇的“三农难题”随之得以破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

首先从农业方面上说,我镇共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14个,投入790万元;现代化养殖基地14个,投入3115万元。另外,坐落在漾都村的箬溪生态科普旅游观光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院士工作站、鲟鱼高值化研发中心,还有金雨森景观园林苗木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1000亩,极大丰富了我镇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让人既能纵览秀美的山水风光,领略惬意的农村生态,又能享受到精致的田园生活。

其次从农村方面上说,我乡共有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公路110公里,建成水库18座、渠道108条,建成沼气池144个、自来水管道2.5万米,建成学校8所、卫生医疗点7个、老年人活动场所6处、农家书屋5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69万元。全乡共有新农村点35个,累计投入资金达948万元,特别是我镇重点打造的养老山庄和养竹木葱郁、碧水长流、清雅别致、环境优美,立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家别墅,或红瓦白墙,或回廊飞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农家别墅内的各项生活起居设施均达到星级宾馆标准。

再次从农民方面上说,我镇共有农户数4115户,人口数为16931人。实施秀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前,镇村民的收入途径主要是外出打工、林木采伐、耕种田地等,现在我乡村民不但仍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接待游客、到旅游景点工作、参与本镇项目建设等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达到8200元,富裕起来的镇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困难与问题

〈1〉村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我镇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村民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东西开口就要钱,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2〉项目的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资金几乎是靠镇、村两级筹措来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

〈3〉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行政村把规划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方法与对策

〈1〉加大宣传,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仅取决于动力大小,而且取决于阻力大小。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最大受益者是镇广大村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广大村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秀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全力做好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进而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秀美乡村”的热情。

〈2〉拓宽渠道,解决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资金难题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然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但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导有实力的公司投入资金,还可以鼓励镇辖区内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同时,对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3〉建章立制,注重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期管理

第5篇

为了解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韩国政府于1970年倡导和推动了建设新乡村运动,并经过改善环境、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韩国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成功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心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其扶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农村立法

韩国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立法,它以《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宪法,同时配之以水产、畜产、山林、土地改良、耕地保护、农耕营农、农产品价格、批发市场、治山治水、农业机械化、农业组织、农业银行等100多部法律。为促进新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韩国先后制定了《农村振兴法》、《农村近代化促进法》、《农渔村发展特别法》、《促进农村所得源开发法》、《农渔村电气化促进法》、《农渔村振兴公社及农地管理基金设立法》、《环境保护法》、《工业开发法》等法律,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确保了农业生产各方面、各环节和新乡村建设各项事业都有法可依,走向了依法治农治村的道路,较为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建设新乡村运动的顺利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韩国对农业进行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支持;采取了整理耕地、开发水利、改善排灌设施、开垦海涂等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加强了农作物和家禽的良种繁育、推广和普及(“绿色革命”),加快了温室栽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普及(“银色革命”);坚持粮食自给方针,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农产品价格,推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绿色农业、商品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及和推广科学的种田技术,推进了农业经营科学化和畜产企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不断开发非农收入来源;在大中城市兴建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加强其机能,加速农产品在全国的流通,兴建和扩建农产品综合联合商店,并鼓励这些商店同产地的销售组织直接交易,促进消费地零售机构的现代化;改善库存管理,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价格预示和合同收购制;以先进单位组合为对象,成立标准化协会,制定46个标准化交易单位,确保公平交易秩序,提倡“身土不二”;在农水产部系统设立“综合流通状况室”或“流通对策本部”、“流通对策状况室”,在26个主要批发市场和60个联合销售商店设立经销洽谈会,并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计算机化。

政府投资和融资支援

韩国推进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以财政投资和融资支援为后盾的。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取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直接投资的措施,而且投资额也较大。据统计,从建设新乡村运动开始到1980年4月为止的10年间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达27521亿韩元。为使农村金融事业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农协成为农村唯一的金融机构,并使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协向农业经营提供的资金中75%来自农民的存款。为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还设置了水利资金、新农村综合开发事业资金、扶持贫困农民自立事业资金、农村住宅资金、营农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农村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基金、促进农业机械化基金、营农后继者育成基金、农渔村地域开发基金。民间团体也设置了畜产振兴基金、蚕业振兴基金、农地基金、农药管理基金、振兴农水产品基金等专项基金。此外,政府在农协中央会设置农林水产业者信用担保基金,专门为一些有困难的农林水产业者提供使用担保。

完善农业协同组合

对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农协”)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为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韩国农协成立于1957年,是由国家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1961年,韩国政府决定将农业银行和旧农协合并,组建成综合性的新农协。1986年,经过调整后的单位农协达1463个,特殊农协41个,组合人员达200万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民组织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农协在保证政府对分散农户新乡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指导,组织农民按照自助、自立原则进行互助生产和联合销售,通过购买、销售、农产品加工、金融、信用、共济等经营和管理活动,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发农民精神

韩国政府坚信,农民一旦精神焕发,也可以成为满怀信心和自豪的新型农民,就可以做到勤勉、勤俭、节约、自助与合作。为此,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向农民反复宣传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性质和目的,提出 “只要干,我们也能成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等口号,使广大农民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建设新乡村运动是让农民富裕、农村富裕起来的运动。政府虽大力支持建设新乡村运动,但不包办,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注重激发农民在建设新乡村运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使建设新乡村运动向纵深发展,政府成立新村研修院,举办骨干农民培训班、新乡村指导员班等24种培训班,培养和训练了新乡村运动指导骨干和中坚农民16.5万名。政府依靠奖勤罚懒的政策,即对自己努力、合作的村庄给予支持,对不努力、不合作的村庄不给予援助方针,从根本上打掉了数千年的依赖思想,唤醒其自助、自立精神,发挥其主体作用。政府将全国的35000多个村庄分为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三种类型。这种划分使农民们产生一种如果掉以轻心,全村就会落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氛围培养了农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刺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81年的增收目标提前在1977年实现,全国35000多个村庄有98%成为自立村,而基础村几乎一扫而光。

第6篇

一、推动民宿提档升级。鼓励发展精品高端民宿,打造我国北方民宿品牌。完善民宿产业公司化运营模式,组建专业运营公司。积极探索“民宿+N”产业,打包餐饮、住宿、观光、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民宿集聚化发展。推动衍生民宿游、采摘游、美食游、垂钓游等系列产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目前,盘锦市共建成民宿、农家乐1000余户,接待床位超过5000张。

二、打造国际化乡村环。境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家居乡村建设成果显著。实现了农村道路黑色路面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排水体系,村村通燃气,村村有连锁超市、公立卫生所、大众浴池,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各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村”标准。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年接待人数超过80万人,占重点景区年接待人数的48%。

三、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依托城乡公交一体化4个枢纽站,22个中心站和上百个村级站,规划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旅游服务窗口前移,构建旅游服务中心体系。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交通指示、功能指示及服务指示等标牌均实现双语化。

四、完善提升接待服务水平。设立150万元旅游购物零风险基金,通过快速处理平台,先行赔付,充分保障旅游消费者、经营者权益,积极打造国内首个旅游消费零风险城市和最具安全感的旅游城市。

五、强化政策资金支持

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委,组建盘锦文旅集团。相继出台了《盘锦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旅施意见》、《盘锦市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工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列支用于主题宣传、民宿建设、特色活动、市场开发等专项经费超过5000万元。

第7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3]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江苏:苏州大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新农村建设;启示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所提出的著名的乡村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农业发展、乡村教育为中心,由此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需求。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起源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起源于我国抗战时期,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并就我国文化衰弱问题提出了以社会为主体的理论基础。同时,作为我国20世纪儒学家的梁漱溟先生,运用儒家文化为手段,实现对社会进行改良的目标。从中国农村开始切入,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国情而定,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是消极的,是没有政治可言的,是没有国家地位的,因此必须改变由上而下的国家建设之路,转而开展社会基层建设,从广大的乡村开始。

二、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实践

1.以农村为切入点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中阐述了以农村为切入点的三大原由。首先,中国是以家的聚集形成乡村,进而以乡村的汇聚形成国家,所以乡村是开展建设的根基;其次,绝大多数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占到全国人口的80%,而且乡村有几十万个,因此乡村具有巨大的发展基础;再次,符合当时的国情,乡村是用理性维系,而城市是靠武力维系,加之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保持的重要基础,保持着淳朴民风。所以,进行新民主义改革就必须由乡村建设开始。梁漱溟提出:“没有农村的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我们只能从农村的新生命里来救中国的新生命,却不能希望从中国的新生命里来要求农村的新生命。”

2.运用教育为手段措施

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中,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根本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在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合二为一。梁漱溟在邹平乡村建设实践中,对乡村理事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措施,就是遇事公开讨论,以求得到多数人的了解和赞同;引导群众监督公事;接受学长的规劝;善于将县政府的意思传达于众等。同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还就乡村教育提出了两点主要任务。首先,进行乡村教育必须以乡民自愿自觉的开展,也就是要使得广大乡民充分了解乡村教育的意义,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乡村建设,是对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不要像过去那样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其次,化解西方文化对广大乡民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为了消除这种冲突,就要充分发挥广大乡民的智慧,重新了解古人总结的道理与掌握全新的精神方向,进而逐渐找回失去的传统观念,使得传统观念成为一种观念习惯,让他们看到未来与前途,抛弃消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全民快乐发展、充满斗志。如此做法,有效的保障了乡村建设改造的顺利进行,让广大的乡民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队伍中。

3.围绕“政、教、富、卫”为核心内容

20世纪初,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等是乡村建设改造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非常多的乡村建设改造的内容,如社会调研工作、行政管理转变、基层自主管理、教育改革、技术发展、移风易俗、鼓励合作等等,简称为“政、教、富、卫”。上述简单说来,其核心包含以下四个内容,首先是充分发挥乡村力量,促进乡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其次,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广大乡民的生活水平,解决衣食住行;再次,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升乡民文化程度与文化素养;最后,就是充分运用乡村环境开展社会教育;概况的说就是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上述,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建设是解决我国问题的根本,不断大胆的探索乡村建设问题,加强民众科学知识教育、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农业技术发展、鼓励民间合作等,是对乡村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建设改造,囊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与社会方面。

1.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科学合理融入科学技术与团体组织,不仅能消除农村的腐败与陋习,提升农业科技力量,引领新农风气,同时能促进组织合作,利用新农村合作社等形式,提升农村金融环境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此类做法,有效激励了广大农民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包含了两个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就当前,我的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力量坚实,而农民主体尚未体现明显。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提升农民主动性,实现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民中自觉进行。

2.引导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知识分子与农民是关键主体,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发展就是有效融合两者。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分子的融入,极大利与农村的技术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积极引导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参与为重点。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共同建设新农村,是时展所要求,是社会成员共同进步所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梁漱溟全集(第5卷)[M].山东人民出社,1992.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第9篇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第10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为能更好更快的缩小城乡差距首先应确保农村公路畅通,即在交通领域实施科学发展观,实施公路交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公路不仅可保证社会观赏、并且能够提升文化品位以及经济效益的多方效应,而要实现该目的则应坚持公路建设养护及绿化工作,方可加速农村公路绿色生态经济通道建设,实现农村公路生态环境保护。

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在农村公路养护绿化工作中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绿化养护管理体系以保证该项工作可顺利开展,同时可考虑以农民、专业绿化公司以及相应社会团体为养护主体,改变当前养护、监管都归地方政府的现状,应使当地农民充分明白其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在绿化养护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实现民养、民享,并以此保证农村公路绿化养护能够健康发展;当地各级政府应配备专职公路绿化管理人员来负责辖区内公路绿化的规划及管理工作,改变当前农村公路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要求该管理人员掌握辖区内公路绿化规划及养护的详尽资料,以充当公路绿化养护的监护人,并应加强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以便于能更好的协调工作。布局规划措施在地方交通规划时应将绿化作为专题进行研究,确保交通建设与绿化相协调一致以确保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应结合交通业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切合实际的交通绿化发展机制,便于将绿化工作有机的融合于交通行业总体发展规划中,在实现可有效控制交通建设对环境带来影响的同时实现交通行业绿化目标同环保目标相一致的目的;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公路种类、形式等布局,并在实施中遵循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原则,当前农村公路多为一板两带式,该种布局存在机非混行的现象而不利于交通安全,因此为改变该缺点在后期公路规划中应尽量采用二板三带式,在路中间设置分车带,并在其中种植花草树木,在将上下车辆严格区分的同时可在中间形成绿色通道,并可为行驶车辆遮阴,最终达到既安全又美观的效果;若条件允许则应在公路规划中实现立体绿化格局理念,即充分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植物的原则对绿化种类进行合理选择,并尽量选用可降低噪音、降低废气污染的植物种类,若当地水源充足则可建设人工湿地以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对农村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以实现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设计控制在公路决策及设计阶段应深入分析,对公路建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设计过程中应采取先进的设计理论并优化设计方案,在选线定线过程中应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原则,同时应结合附近构造物尽可能实现地形与地貌相吻合,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并可采取多设桥隧等措施以避免大填大挖,隧道设计时应采用早进晚出的原则,并减少在隧道洞口部位的深挖现象;采取工程防护同生物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现象,同时应美化路容,增大植被面积,最终实现公路既可满足行车要求又实现其与自然景观和再造景观间的和谐统一。

建设控制在公路施工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精心做好填挖方工作的平衡分析和合理调配,并对施工废弃土渣充分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各项技术规程,实现对沿线植被最大程度的保护,对于沿线需开挖岩石地段因其不适宜植被生长而不可绿化,对于该类地段应将边坡修整平齐,并在边坡根部留置适当宽度堆积土方,可在其上藤类植物让其沿坡面生长而减缓坡面风化,而对于土质边坡则应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来防止水土流失;对公路外侧首先应将施工中产生的堆土清除,后将坡面清理整齐,避免因堆积土方导致滑塌现象发生,并可在清理后的边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或适宜当地环境的经济林木。

增强经济意识要加快农村公路绿色生态建设则应采取多元化融资,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安心工作,并为其提供增加经济收入的措施,引导其自觉学习公路绿化及养护知识,实现其在思想观念上能够将公路文化品位和发展公路绿色生态通道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既能养好公路又能美化公路;相关部门应增强为民服务意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在具体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经济作物同社会观赏效应的关系,正确处理公路建设中绿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当地原来植被和地被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应正确处理绿色生态经济中的责权利间的关系,避免厚此薄彼现象。拓宽筹资渠道农村公路绿化资金投入较大,而地方财政拿出固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公路绿化养护工作非常不现实,导致许多地方公路绿化养护资金存在很大缺口而无法满足资金需求,因此要实现农村公路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方式,可采取将上级财政资金用于土地征用及基础建设,将当地政府财政支出及社会融资来弥补资金不足,同时将公路绿化承包款一起组成公路绿化专项资金,将该部分资金按照实际公路管养情况按实支付,并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以解决农村公路绿化养护中资金不足现象。优选绿化品种在公路行道树种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乡土并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树种,并应尽量选用抗性强、耐修剪的树种,但应避免选用根蘖生长力旺盛或自播能力强的树种,同时应尽量实现树种的多样化,应注意品种发芽及落叶时间,应尽量选用发芽早、落叶迟及落叶期整齐的品种,应避免选用带刺或花果有毒有味的品种,以免其散发刺激性气味而污染环境及行人安全。

提高树种成活率在绿化移栽时应合理确定时间,最好在树木萌动、生根、发芽阶段进行移栽,对树木尤其是大株树木移栽时应带好土球而避免挖伤树根,并将土球外侧用草绳等捆好以免水分散失或土球散落;树塘挖设时应保证其略大于土球,在挖掘时应将内部生熟土分置以备填土时用熟土;应近两个随起随栽以免树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在移栽时尽量在树根部位喷洒消毒剂和生根促进剂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栽植前应先将坑塘内浇足水分,当根系被表土覆盖后应将树苗向上提以利于根系舒展,填土时应随填随踏实,最后应浇足水分,最终覆土应呈馒头状以防止雨季坑塘内积水;对花草类在移栽后若天气干旱无雨则应保证浇水充足,对于直播类绿化则应将土体整平、整细后方可播种、浇水以保证出苗率。加强养护管理对于植物而言后期精细管理对其成活及生长尤为重要,种植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农村种植的行道树或花草类因其生存条件较差,因此在种植后应更加精细的管理。对于大株树木应确保及时培土扶正,以免由于初期土层疏松,一旦受大风和暴雨侵袭导致树干倾斜,必要时应加设支架固定;当多雨季节水分过量应及时对其排水以免植被因渍害死亡,并避免水分过多而影响树根通气导致腐烂死亡,当水分少则应对植被尤其是新植树木及时浇水,确保其根系能吸到充足的水分而成活;应经常进行松土除草以免因浇水或踩踏导致土体板结而影响土壤透气性能,应注意对植被追肥,肥料品种及用量应结合品种及植株大小合理确定;为了保证行道树的美观及行人安全应对树木进行抹芽及修剪,对生长繁茂的树种应将其腔内部分枝叶剪掉以保证透光性;在植被病虫害防治上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结合病虫的危害规律及相关部门建议适时进行防治。如何在今后公路养护绿化工作中缓解其与公路建设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保护的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强化责任,加强对该工作的支持力度,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结合植被性能及当地环境提高移栽及养护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绿化工作,逐步规范该项工作,更好的实现公路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对策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促进我国乡村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乡村文化进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纵观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而言却不容乐观,依旧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全面建设的推进。本文针对于此展开相应论述,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1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1.1 就思想观念而言,缺乏紧迫性

由于农村地区部分基层负责人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认识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直接导致他们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个别基层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工作是赔钱的事情,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因此,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

1.2 就设施建设而言,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并且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特别是对于我国西北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建设落后,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跟上步伐,文化建设资金及设施匮乏成为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同时,部分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待遇较低,人员流动性大,从而难以保证文化服务及活动的正常开展。

1.3 就信仰价值理念而言,有待提高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其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加之受到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很多村民思想出现扭曲,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社会主义荣誉感与责任感逐渐淡化,导致农村信仰价值体系出现空前紊乱,从而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当前积极推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对策

2.1 重点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重点把握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与多元化发展,并能够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主旋律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主旋律引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建设主旋律与多元化的有机整合。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要始终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构建乡村文化服务整体体系,以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其文化素养提升为服务目标,以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团队以及文化机制建设为重点内容,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其合法文化权益为核心内容,坚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党委都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建设工作,并将乡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到重点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中来,在乡村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度,以制度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规范化。

2.2 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及方式的创新

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成为推进其整体工作顺利开展的重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依据当前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创新性工作策略,凸显农村当地文化特色或民族特色等。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尽管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弊端,然而整体状况却是提升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农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所推进的,并且当下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准确把握其文化需求方向成为顺利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首先,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要深入乡村,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体会乡村文化生活同城市文化生活的不同之处,从而以此为基础不断创造出符合乡村居民审美需求的文化作品;其次,在乡村文化内容方面要贴近普通民众生活,表现同乡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主题,如劳动与生产,热情讴歌新时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丰富现代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内容,真实体现其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能够给农民群体以思想观念上的启迪与审美的享受;最后,在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也要进行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文化形式限制,以当代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现与宣传,还可以定期组织乡村文化艺术节等,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宣传,进一步充实乡村文化生产与表现方式,从而增强乡村文化对于村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还要促进当地优秀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与共同繁荣发展。

2.3 进一步夯实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阵地

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就是基础文化设施,对于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而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广大村民要想开展广泛的文化传播活动必然离不开相应的文化场地,如文化馆、图书馆等,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坚持因地制宜与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依据功能完备、设施全面与渠道方便快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步伐,目的在于为所有乡村居民构建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从而改变乡村文化设施匮乏、现代化文化网络硬件不足的窘境。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工作社会办的原则,构建活动共办、人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民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模式,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积极的文化政策,支持并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浪潮中来。充分发挥相关主导部门的带头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乡村特有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从而切实提升其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此外,还要强化乡村文化团队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的组织架构,解决工作人员的培训、待遇以及编制等实际问题,为保障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2.4 推进乡村文化相关产业发展与完善

伴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文化水平日益提升,同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这使得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开展建设的必然选择。针对于此,当地政府部门首先理应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全面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能够将该战略切实纳入到区域经济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规划之中,积极出台一系列有利的规章与政策,从而在法律方面明确当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还要积极培育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企业,强化乡村文化产业园区的筹建工作,积极打造出凸显乡村特色的文化企业品牌;其次,大力推进对于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对于本地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及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开展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加工与精加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重点抓好乡村文化中的龙头企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强大辐射与带动作用,相关文化产业部门还要注重新品的开发与研究,从而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与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日益提上日程,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乡村文化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及品牌经济优势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带动作用,乡村经济与文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家德.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2]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03)

[3]谭建跃.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X乡村为例[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第12篇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幸福指数;农民;资金;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幸福指数”的内涵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词在社会上被广泛运用。指数,本是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其最初含义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逐渐演变为一个大众词汇。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美好的生活;另一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由于每个个体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这种幸福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幸福指数所针对的幸福,显然接近于人们对幸福的后一种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幸福感。 

美好乡村建设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指数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两层意思: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精神层面的建设,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占领农村市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一)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

(二)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应把加快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的幸福指数,就要正视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

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二)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而现实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三)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置换、流转调控手段。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在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每年都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即使这样,对于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投入。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好乡村,多为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集资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这种先借钱建设,后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普遍存在。

建设美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一)因地制宜,重视群众利益

乡村的建设和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乡村的建设必然遵循一点,它应该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的发展不能够分离开来,它们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分割成两个部分,那么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

展。由此可以看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让乡村逐步的向城镇靠近,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让农村的人口集中在一起。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农村的土地经营更加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造福与乡村人民,换句话说,它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创造一个高水平的生活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在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好整体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实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以安徽省为例。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安徽省首先按照当地情况制定好了整个项目的规划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分步骤的实施,这样就让整个项目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方面的建设统筹的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整体之上把握全局。特别是要将当地的旅游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让建设的规模扩大。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少不了政府财务的支持,因此要想顺利的推动乡村建设,必须加强财务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让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处。

(三)注重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的政府应该重视产业的发展,向外引入一些产业项目,推动乡镇产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需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在乡村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乡村人民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是符合他们的切实利益的。并且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乡村人民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够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结语

综上,美好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解决困难,这样才能够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创新、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的幸福感量表即幸福指数,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

[2]蒋勇.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措[J].施科技信息,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