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赛事管理论文

赛事管理论文

时间:2023-02-14 12:10:07

赛事管理论文

第1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体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本文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研究、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对部分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简单综述,初步探讨了体育赛事管理的方法及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 体育赛事管理 志愿者管理 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的定义及基本理论研究

黄海燕、张林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体育赛事的英文词汇“Sport Event”出发,运用逻辑学中邻近属概念+种差的下定义方法对体育赛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将体育赛事定义为“以体育竞技为主题的、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且具有一定期限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于体育赛事的起源问题,肖林鹏等学者们一致认为,体育赛事起源于祭祀活动,萌芽于体育游戏,并从运动竞赛的传统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现代的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

关于体育赛事的性质、特征以及体育赛事的资源、功能、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刘琴、李燕燕、叶庆晖、黄海燕等人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尽管关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基础性作用。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经验介绍与借鉴;二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揭示了国外具有代表性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规律,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责、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后者以国内赛事为落脚点,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在研究共识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赛事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政府职能的定位、作用的范围以及政府介入的方式却成为学者们产生分歧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赛事类别,均是制约政府与体育赛事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变量约束条件下政府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

志愿者是体育赛事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赛事志愿者的作用,从志愿者管理的各个角度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体系。

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视角较为多元,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志愿者管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管理模式问题;二是志愿者激励问题;三是志愿者地位及培训问题。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与应用特征。作为体育赛事运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的管理至关重要。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研究要紧密结合赛事及志愿者特点,凸显研究的应用性。从研究范围和数量上看,虽然已有成果对赛事志愿者管理模式、志愿者激励及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人们在谈到体育赛事风险时,常常会将风险与不确定性事件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并不相同。体育赛事风险的含义要与体育赛事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即只有那些一旦发生会延误体育赛事或者导致体育赛事损失、甚至失败的不确定事件,才是体育赛事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某些不确定性与体育赛事的目标并不相关,它们就不属于体育赛事风险范围。体育赛事常见风险事件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流行疾病、暴力犯罪、体育骚乱、重大火灾、食物中毒、政治事件、恐怖主义等。

赛事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以赛事的安全为首要前提,体育赛事的风险涵盖了赛事运行的各个方面,既贯穿赛事的申办、筹办、实施与结束等各个环节,同时又包括了种类繁复的风险类别。

五、小结

(一)体育赛事,一般指比较有规模有级别的正规比赛,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今也同样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赛事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地域以及赛事类别等会产生不同的赛事管理体制。

(三)体育赛事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等问题出发,不断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有效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第2篇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1 预警管理理论

1.1 预警管理理论

按照预警目标的不同,预警管理人员会根据预警管理理论从而制定不同的监测指标与预警指标标准,同时利用标准来监测预警管理对象,并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在管理者应对危机以及预控过程中提供参考。

1.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内涵

对大型体育赛事中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指的是组织赛事活动的相关部门在分析并监测危险因素后,及时发出各种预警信号,进而采用各种活动来预防突发事件。而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突发事件,指的是当组织赛事活动的相关部门出现突发事件,从而组织采取有关活动以解决突发事件。

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

以预警管理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中造成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三个管理因素:赛事内外部环境;赛事场馆;赛事活动的参与者。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重要因素为: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场馆因素;人为因素。

2.1 人为因素

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过程中,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预警管理的管理者。由于活动开展期间,人流量非常大,并且活动场地的范围较大,从而导致赛事充满了不安全因素。

2.2 场馆因素

在预警管理的客体当中,场馆管理是仅次于人为因素的重要因素。并且体育赛事通常在场馆举办,因此,场馆的安全就涉及到参赛者的人身安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巴西足球历史上就发生了六次由于球场坍塌而导致的群众大量伤亡。

2.3 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

论文中提到的环境因素,指的是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在交通、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情况。在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预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管理对赛事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的内部坏境与外部环境。活动举办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在预警管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为比赛创造良好气氛以及提供高质量服务。

3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过程

3.1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过程如下:

3.1.1 大型体育赛事预警监测

监测时,应该把最有可能导致体育赛事活动出现状况的因素列为监测对象,并全程监控整个赛事。预警管理监测工作需要对赛事的场地、内外环境以及参与人员进行全面监测。预警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与赛事相关的多个层面的参与人员进行预警监测,雅典奥运会期间,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监测可疑人员,希腊警方在所有奥运会场馆周围都布置了200名警官,以确保赛事开展的安全性;场馆监测的对象包括对场馆自身系统设施与配套硬件设施系统;环境监测的对象是大型体育赛事所在城市整体公共卫生情况、治安情况、交通情况以及自然环境。

3.1.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识别

之所以要开展预警识别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对引发现实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预警管理系统能够对体育赛事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的致错因素进行识别。同时,还要对体育赛事活动中一个或多个环节中已经出现的异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进行判断,也就是需要判断其导致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

3.1.3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诊断

诊断过程的任务是分析那些已经识别出来的现实致错因素,从中找出引起突发事件的源头。在针对体育赛事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对致错环境里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找到其中最具危险性与危害性的因素,并深入分析该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损失。

3.2 预控实施过程

这种预控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测、危机管理三个活动环节。

3.2.1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是由大赛组委为了在预警管理工作开展之前采取的一项组织保障活动。为了确保预控对策活动和预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项工作需要预定并实施突发事件的对策,并对预警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制订。组织准备工作不但要对预警管理体系的活动进行规定,还要准备好良好的组织训练方式和对策,以便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

3.2.2 日常监测

日常监测的任务是专门监管预警分析系统中得出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诱因。其任务内容包括:第一,日常对策;第二,危机模拟。日常对策的任务是预防并纠正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件,确保赛事能够快速恢复正常。危机模拟的任务是为了模拟和假设那些日常对策难以有效控制的赛事突发事件,以免赛事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工作。

3.2.3 危机管理

之所以要在体育赛事过程中开展危机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难以预控、情况变得非常紧急时,能够快速拿出应急方案。体育赛事的特征是参与人群规模庞大,因此万一有难以预控的突况出现,就很有可能会引发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所以,安保指挥中心必须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紧急启动预警管理系统,以便对危机情况进行处理,确保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危机应对包括危机计划、紧急应对等。在有效克服危机之后,需要对计划进行及时地调整或重新制定,并恢复日常预警工作,确保所有的赛事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同时,还要对相关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改进工作机制,使得预警系统能够有效免疫同质危机,以免再次出现危机情况。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工作,能够使得大型体育赛事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确保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体育场馆的财产安全,奠定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安全基础。由于大型赛事容易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大型体育赛事的顺利、安全开展,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亚云,钟丽萍,李可兴,范成文.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体育学刊,2009(09).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赛事;六安;文化;影响

一直以来,大型体育赛事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奥运会这种国际体育盛会,它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影响从赛前到赛后能够持续很多年的时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的展现在公众面前,赛事效应不断地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种领域升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育赛事的普及对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再到思想观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经与文化、教育、国家荣誉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体育赛事。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资料、网络阅读有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课题研究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资料得出结论。(3)访谈法:采访当地的赛事管理者和民众,从他们那里得到体育赛事对文化影响的信息。

二、体育赛事的概念

体育赛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挑战自我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理解体育赛事的基本概念归属是认识和理解体育赛事事物本质的重要理论前提,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际的管理行为受其影响和制约。目前对于体育赛事事物的认识标准不一而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将体育赛事视为特殊事件存在诸多问题。国内外将体育赛事归属的进一步分析,将体育赛事归为大型体育活动更为合理。

三、研究内容

(一)体育赛事对物质文化的影响。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投入,每举办一次体育赛事都会带动相关的物质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对体育设施、装备、器材和器械的建设和研究,对体育科技和人才的投入。一次大型体育赛事能给举办地留下长期使用的场馆,为筹办赛事而建造的基础设施,能使当地居民普遍受益。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推广,能够加大赛事宣传与传播力度,促进物质文化的传播,从而提高城市品牌效应,同时对于创立城市本土文化大有裨益;合理利用赛后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场馆有效使用率;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让赛后体育设施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使用,提高场馆有效使用率,有选择地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体育赛事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参与态度,促进体育赛事与市民生活的融合;积累办赛事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办赛事的能力;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的办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的挖掘赛事内涵,扩大体育赛事的外延,将赛事拓展为节日盛会,提升赛事价值。

(二)体育赛事对精神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有活力,最为广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市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成功的体育赛事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举办地的社会凝聚力;良好的体育赛事能教给市民体育文化知识技能,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培养他们参与体育的动机,态度,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文化观念,提升审美情趣,完善心理品质;不仅如此,良好体育赛事能提高市民的社会意识,能为公众带来普遍的自豪感,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普遍的环保意识,提高当地居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认可以及参与程度,扩大当地居民的文化视野等;借着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东风,改善城市软环境,吸引媒体的关注,扩大对外交流的窗口,这将对传播六安城市形象大有裨益。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对于塑造六安城市形象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未来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传播中介。

四、结语

(一)体育赛事的影响。根据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六安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因为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诸多影响,在选择、制定以及申办体育赛事总体计划时,用公正的、联系的、总体的观点去权衡,从而获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互动,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的办赛先进的方法;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得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对举办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自己的建设和发展,争取早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

[2] 黄海燕,骆雷.近年来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进展[A].第九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

[3] 王庆伟,杨铁黎.我国体育赛事向市场化运作过渡阶段的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9-143.

[4] 肖锋,沈建华,刘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5]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武文杰.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推广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09(8):33-34.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赛事观众 服务公平 维度划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体育与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追捧。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职业赛事的举办常常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但随着市场上同质化赛事的持续增加,不少赛事运营者意识到赛事投资与规模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要素,为观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使观众感知服务公平并与之建立、保持、发展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成为赛事运作获得成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维度划分

从服务公平理论形成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服务公平维度的划分存在诸多争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服务公平理论经历了从单元论到二元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以及信息公平四个维度组成的四元论观点,并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件服务产品,具备服务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以及服务高度综合的特点。体育赛事观众通过运动员竞技表演、体育赛事现场物料、场地设备、场馆基础设施、服务人员服务技能与服务态度、赛事组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体育场馆现场氛围等要素感知服务公平。由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借鉴服务领域研究成果,结合体育赛事的特点将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

1.1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消费者成本投入与利益收获是否相当,消费者是否得到与其他人相同标准的服务体验,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需要向赛事组织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入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权利,此外,观众还需额外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距离赛事场馆较远的观众,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观众观赛成本,根据成本与风险的理论,一旦观众感知赛事组织方提供的以竞赛为主的服务达不到观众预期或与宣传效果相差甚远,观众便会产生不公平感知,而这种感知的强度取决于观众的观赛成本,即观众观赛成本高,不公平感知强烈。

1.2程序公平

程序公平是指消费者对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的公平程度的评价。美国学者thibaut,Walker(1975年)在司法研究中总结得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注重司法判决结果的公平性,而且还观众司法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它主要包括,一致性、效率、可纠错性、符合道德、无偏袒等几个维度。由此可知,程序公平是对服务过程公平的感知,对服务过程公平感知主要通过服务是否一致、服务过程是否符合道德以及服务效率、可纠错性等几个维度来衡量,服务过程公平与服务结果公平一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1.3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往公平即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对待方式的公平。狭义的交往公平是在广义的交往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方式,服务态度。谢礼珊,易婷婷在对快餐服务业的研究中将交往公平概括为具体的几点内容即服务人员友好、无偏见、诚实、礼貌、关心、热情。体育赛事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即购票、到达场馆、入场、观赛及退场,观众都无可避免的要与赛事组织方的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体育赛事现场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技巧,服务人员是否热情、礼貌、友好,服杖嗽笔欠窬弑肝观众解决困难的能力都会影响观众对服务公平的感知。

1.4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是服务公平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出的,它是从广义的交往公平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最早由Greenberg J.提出,他认为信息公平就是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得到关于产品与服务的相对完全的信息和解释。2006年,中国学者詹志方提出消费者感知信息公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消费者通过媒介,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感知信息;第二,消费者通过人际交往,感知信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信息公平将会在服务公平感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公平感知在体育赛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票价的折扣信息、球员参赛状况、赛事现场实时信息的更新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服务公平感知。体育赛事组委会在赛事运营过程中是赛事信息的和权利的主导者,这使得赛事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权利不对等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使热情高涨的赛事观众蒙受经济和情感的损失,产生不满意情绪。

2结论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关于服务公平维度的争论已经趋向一致,服务公平四维度划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信息公平得到服务管理领域广泛认同,并在饭店服务、美发服务、旅游服务中得到的验证。但是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在体育赛事领域研究者很少提及服务公平,事实上,体育赛事属于服务主导行业,具有服务行业的共性。因此,本文以服务管理领域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体育赛事观众感知内容和体育赛事的特征得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服务公平包括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维度,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感知维度划分是服务公平理论与体育赛事的首次结合,是对服务公平理论的丰富,为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M]. Hinsdal,NJ:Erlbaum,79-103.

[2] 李国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8):26-30.

[3] Clemmer E.C & Schneider B.Fairservice[J].Advances i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1996(5):109-126

[4] Thibaut J,Walker L.A.Theory of Procedure[J].California Law Review, 1978,66(3):541-566.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54-02

2013年4月,在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体育局(简称市体育局)、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体发司)、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简称武城职)联合成立职业网球学院,开设全国首创专业DD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目的在于为武汉网球公开赛(简称武网)及网球俱乐部等相关行业培养赛事运作与管理所需的合格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开设近3年。本文主要对该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成效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是全国首创专业,没有固有模式的禁锢,广纳众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形成了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1.学院、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武城职职业网球学院是在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市体育局、体发司及武城职联合成立的,学院与体发司签订了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本着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为目的,学院积极与体发司、网球俱乐部等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商讨,共同制订符合实际需要、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具体要求和非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商定所需开设的课程,共同选择和编写所需教材。企业还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并给学生上课或开展讲座。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随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标准。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毕业时,企业予以录用。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没有硬套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实行“工学结合”的创新模式。以武网订单班学生为例,第一学年的前半年在校学习;第一学年后半年开学时,学生先在校学习,从4月份开始参加武网系列赛,5月份武网系列赛结束后返校学习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开始接受武网赛事相关岗位培训(暑期不休息),并于9月下旬参加武网赛事服务,直到“十一”期间武网赛事结束后,学生归校参加第二学年前半年的学习;第二学年的4月份开始参加武网系列赛的赛事岗位培训……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毕业。

3.“市场导向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传统的“市场导向型”技术服务人才模式,主要以办学,如自学、函授、利用周末或假期开设短期培训班为主。武城职职业网球学院不仅对外办学,而且对其内容进行了拓展,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举办各种级别的网球赛事,力争成为集教学、培训、赛事于一体的网球综合基地。为了支持武汉市打造“世界网球之城”,武城职于2015年12月在联投龙湾网球公园举办了武城职首届“汤逊湖杯”网球比赛,从赛前的方案策划、活动宣传到赛事的组织宣传、裁判以及相应的后勤保障,全部由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手完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目前,该学院正忙于承办“2016年全国校长杯网球比赛”。

二、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实行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和地区的四赢局面。

1.学生方面取得的成效。学院、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工学结合”和创新式“市场导向型”技术服务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赛事的筹办及运作工作,这是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

2.企业方面取得的成效。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经济、社会的双重效应得到了相应的提升。由于政府的参与,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减少了“二次培训”的成本,解决了人力资源短缺和后备人才储备的问题;“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和场地等设施。在经济效应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由于该专业是全国首创专业,借着为武网培养人才之势,该学院及专业不断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名字也时常见诸报端,无形中为企业做了宣传。

3.学校方面取得的成效。采用“市场导向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不仅扩大了该专业乃至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了学校及专业。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会派遣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到学院开设讲座或授课,不仅使学院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借着为武网培养赛事所需人才之势,武城职被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武城职职业网球学院承办的2015武网系列赛・城市网球俱乐部联赛武汉站比赛和汤逊湖网球论坛等,不仅报道率高,而且获得媒体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美誉度。

4.地区方面取得的成效。这里的地区主要是指湖北武汉。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该专业师生可以参与众多的赛事实践,承办或协办一系列网球赛事及论坛,对武汉打造“世界网球之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些赛事和论坛可能还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是显著的。随着这些赛事和论坛的持续开展,其经济效益指日可待。

三、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1.不足。①学生就业观。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从基层做起,积累行业经验,夯实自身业务能力,才可能得到企业的重用。现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眼高手低,自认为通过3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希望从事赛事管理工作,不愿意从赛事基层工作做起。②“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赛事运作方面的一线工作经验,授课难免容易理论脱离实践;从企业聘请的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其案例真实,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但因没有受过正规教学能力的培训,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另外,兼职教师不以教学任务为主,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尤其是教学时间长的课程[1]。③专业教材。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是全国首创专业,适用的教材极其有限,专业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国内有关赛事方面的教材大多是针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或本科生,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教材暂时还没有,更不用说有关网球赛事方面的专业教材了。

2.建议。①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社会经验、工作经验都不丰富,就业单位难以委以重任。只有扎根基层,不断积累,才可能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才可能胜任各项工作。因此,该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②与行业人士共同编写适用的专业教材。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是全国首创,专业教材相当缺乏。如何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是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以就业为导向,深入赛事公司调研,掌握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教材内容,再根据学生的程度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请有经验的赛事人员甚至赛事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2]。③为专兼职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针对专职教师授课可能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以及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及理论性等问题,建议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相听课,课后进行点评和讨论,为专兼职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以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大学社团活动可以培养调动各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有益的社团活动,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各级学生社团开展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大学社团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学社团活动方案1一、活动主题:传承雷锋精神爱心助你我他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弘扬雷锋精神,送给贫困同学一份爱心;

2、宣传本协会爱心互助的精神,使更多同学了解我们协会;

3、锻炼协会干事的组织能力,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4、与旅管专业共享资源,增强双方的影响力,对外树立协会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时间:3月14日——15日

四、活动地点:__大学南校区美食广场前、北校区电信路口

五、活动主办方:__助学协会、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六、活动对象:__大学全体师生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1)策划部(南校)于3月8日之前写好策划书并交给副团支书__,由__交付校社联审批;

2)3月12日之前由团支书__召开活动动员会议,由会长__讲解关于与旅管合作的事宜,确定工作人员名单;

3)3月13日之前由组织部(南校)副部长__负责与__联系;

4)3月14日之前由南北宣传部各做两张海报并自行张贴;(宣传板由旅管负责)

5)3月14日之前由组织部(南校)副部长__负责后勤物品的准备。

2、活动期间:

1)中午

①10:30——10:50布置服务台

②10:50——13:20正式开展活动,包括服务台记录整理捐赠物品、现场发传单、募捐;期间轮流用餐

③13:20——13:40清点物品和捐款、收台

2)下午

16:40——18:30

3、后期

15日下午由__和旅管负责人一起清点所有物品和现金本资.料来源于文秘范文www.并直接捐给__

八、负责人安排:

总负责人:__(团支书)

联络人:__(会长)负责与旅管专业的协作问题

南校第一负责人:__(组织副部长)负责南校服务台管理

南校第二负责人:__(会长助理)负责南校后勤工作,同时协助第一负责人工作

北校第一负责人:__(外联部长)负责北校服务台管理

北校第二负责人:__(副团支书)负责北校后勤工作,同时协助第一负责人工作

协助者:__(南校策划部长)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协助各位负责人顺利开展工作

九、经费预算:

工作餐………………………………12×5×4=240

宣传单………………………………1000×0.1=100

横幅…………………………………30×2=60

海报…………………………………4×4=16

不可预计费用………………………80

总计……………………………496.00

十、注意事项:

1、各负责人应加强沟通,协同工作;

2、提前查看天气预报,如果有雨须提前一天借好太阳伞;

3、尽量借得音响,宣传会场气氛;

4、第一负责人做好工作人员的考勤记录。

大学社团活动方案2一,活动题目

春季分组登山比赛

二,活动意义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前期准备

由社团组织部负责参与活动同学的组织工作,宣传部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及活动中摄象工作,外联部负责本次活动的赞助工作

四,活动内容

将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分成若干组,没组选出队长一名,负责带领各自的小组。各小组自由选择登山路线,一先到的一组为获胜组。

五,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提高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活动总结

通过成功的进行本次登山比赛活动,使我们社团的内部合作更加默契,各部门对于各自职责更加明确。也在活动中发现了社团内工作分配的成功与不足,对我们社团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社团活动方案3一、活动主题

社团文化艺术节之——母爱无疆

二、活动背景: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歌颂了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

三、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关于成长,关于母爱

(1)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2)妈妈的故事

(3)我与妈妈的故事

2、“为妈妈许愿”校园公益活动

四、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文学氛围重新回到校园,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用心灵关怀。

五、主办:

__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团体联合会

承办:启梦文学社

六、活动日期:

七、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4月16—19日确定活动方案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安排,联系其他院校争取对整个瑶湖院校进行活动

4月20—25日联系征文活动的评委老师;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

4月25—27日着手宣传工作

中期工作:

4月29日—5月6日动员各系参与本次征文比赛,号召各系同学踊跃参加。

5月6日—5月10日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由启梦文学社制作宣传板及宣传海报。

5月11日举办“为妈妈许个愿”校园公益活动,加大活动影响力。

5月12日—5月13日整理活动收集的愿望,发布在社团博客群上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广播站进行部分广播。

5月14日—5月30日收集各院各系征文稿件

6月1日—6月10日文学社组织初评,评委老师终审来稿,评出优秀文章。

后期工作:

6月11日公布征文结果。

6月13日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只要参与征文活动的班级即可免费获得一份。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等奖若干

颁发相应的证书及奖品

九、人员安排:

活动策划:__

宣传海报:___等宣传?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p>现场协调:___以及纪检部人员

十、经费预算:

海报:1_2=2元

征文奖品:70元

资料打印:0·1_200=20元

其他费用(工本费、许愿瓶、纸张等):8元

共计:100元(编制获奖作品册除外)

大学社团活动方案4一、活动主题

“走近大学生”辩论赛

二、活动目的

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及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体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发掘辩论人才,本着“公平竞争,力争第一”的精神,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团队的组织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思想感情交流。组织_院辩论队。

三、活动对象

大一新生,每个专业派出两个队。

四、活动时间

观看辩论赛录像:_月_日(即举办辩论赛观影学习交流会)

活动宣传:在学校食堂张贴画报,寝室楼、教学楼张贴海报,以及学习部城院下班来宣传此次活动。在报名之前我们将利用晚自习时间在城市管理学院各班进行宣传并组织各班于多媒体教室进行辩论赛视频的观看。观看后在各班收集参赛者名单,对其进行相关的辩论赛知识讲解以便在比赛时有更好的发挥。

抽签:_月_日

评委培训:_月_日晚自习

初赛:第四周(_号、_号每天分别两场)

复赛:第五周(_号进入复赛的班级抽签,_号复赛两场先后进行)

决赛:第六周(_号进入决赛的班级抽签,_号决出冠)

五、活动地点

教学楼

六、比赛评委

1、辅导老师、城市管理学院了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共四名)

2、每班学习委员为大众评审(共九名,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合计一票。

)

七、活动流程

初赛: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比赛组别及辩论正反方,初赛四场比赛同时进行,各场比赛获胜班级晋级复赛。

复赛:晋级班级抽签决定比赛组别及辩论正反方,两场比赛同时进行,各场比赛获胜班级争夺冠军,余下两队争夺第三名。

决赛:晋级班级抽签决定辩论正反方,决出比赛第一、二、三名。

八、辩论赛程序

1、主持人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

2、由正方开始,各个参赛队员依次进行自我介绍

3、主持人介绍评委

4、主持人介绍比赛程序(总计28分钟)

开篇立论双方一辩(先正方)各3分钟

攻辩阶段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和反方三辩共提出三个问题(每次提问不超过1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20秒)1分30秒

攻辩阶段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和正方三辩共提出三个问题(每次提问不超过1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20秒)1分30秒

小结攻辩阶段正方三辩1分30秒

小结攻辩阶段反方二辩1分30秒

自由辩论双方开始进行自由辩论(正方先)各5分钟

总结陈词双方四辩总结陈词(反方先)3分钟分钟

5、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6、主席宣布比赛结束

7、评委代表点评本场辩论赛,并评出双方得分

8、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九、奖项设置

比赛决出前3名,优秀辩手3位,优秀班级组织奖1个。颁发证书,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十、经费预算

多媒体教室租借费___元。(__元一次,看辩论赛录像一场,决赛一场)

大学社团活动方案5一活动目的

响应校团工委提出的繁荣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号召,旨在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意识,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实践课堂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增强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市场的意识,同时切实地为新校区同学提供方便。

二、主办单位

广东__学院__年科技节组委会

大学城团工委学生会

三、协办单位: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四、活动内容

同学们自行组合成立营销小组,采取“注册、经营、管理”完全仿真市场的形式,以摊位为单位成立形式各异的营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有形或无形的产品进行销售活动。

五、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学院在校班级学生;

2、参赛时间:为期小天初定为_月__-__日;

3、参赛地点:大学城饭堂之外环绕及到宿舍间的校道两旁;

4、参赛条件:

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组织1个以上的小组(人数不限),采取“注册、经营、管理”完全仿真市场的形式,对摊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注册:指所有营销单位必须向组委会申请注册,通过注册获得营业执照才能开张经营。

2.经营:指经营者必须按照“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进行经营,按程序上缴、税收、管理费用和保证金;

一切交易必须填开收据。

第7篇

2005年前后,中国理财产品规模实现井喷式增长,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变革中不断前行,资产管理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40%。理财师作为一个承载大众创富梦想的独特群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服务寻常百姓家,并被市场寄予厚望。

2009年,怀揣“为广大理财师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竞争、学习的平台,为促进中国本土理财行业发展而助力”的朴素理想,作为公募基金老十家之一的富国基金携手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中文版)率先在中国内地推出了“福布斯・富国中国优选理财师”评选这一品牌活动(以下简称优选理财师评选)。评选参与对象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及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的理财专业人才,旨在选拔国内顶尖金融理财师,为促进中国本土理财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2016年12月9日,第八届“福布斯・富国中国优选理财师评选”总决赛在北京圆满落幕。来自招商银行的田惠子脱颖而出,最终摘得“年度财富管家”的金奖;来自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易梅、许新发分别获得银奖;来自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张智怡、邓治华和丁扬获得铜奖。至此,历时近4个月、辗转四大赛区的第八届优选理财师评选完美收官。

在连续8年的评选中,评委会恪守专业、勤勉、真诚、严谨的准则,从国内第一财师参评,到2016年评选落幕,共吸引全国30多家机构的2万余名理财师报名,近400余名精英理财师登上领奖的舞台。本届比赛更是吸引了8000余名选手报名,创历史最高。

独特的平台运行机制

以本届比赛为例,经过最初的资格评定与网络答题环节,遴选出200余位优胜理财师,进行4个分赛区决赛。经过激烈的区域角逐后,又评选出全国TOP60,并有14位选手脱颖而出,参加最终金、银、铜奖争夺。可以说,品牌活动打造至今,优选理财师评选已在理财师业内形成较为深刻及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秉承着“为中国金融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助力”的初衷,中国优选理财师评选每一届比赛的结束并不代表一切的终点,而是另一段精彩的新起点。

主办方通过精心打造承前启后的精英社群,并邀请每届获奖选手入社,为优秀的理财师提供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切磋、成长的活动平台。在主办方的持续推动下,平台已经容纳了近500位精英获奖人士,平台建设已臻于完善。另外,本届评选还特别邀请往届优秀选手作为观察员莅临比赛现场,给予比赛选手专业的赛前指导,以及比赛过程的发问、点评,让卓尔不群的理财师精神薪火相传。

分赛区亮点不断

本届比赛无论在比赛形式、辩论主题还是奖项设置上都亮点十足。

开放式比赛

本届评选打破以往的封闭式比赛机制,首次进驻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并对高校学子开放观摩,邀请同学们聆听最前沿的市场解析,感受精英理财师的风采。截至目前,已与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展开合作,成功举办华东、华北、中西部和华南区域决赛。传播更全面、更专业的财富管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职业方向的宗旨,也受到了师生们的热切欢迎。

不仅如此,本届评选还隆重邀请各大高校学术领军人物担任评委,从金融综合理论上给予选手专业点评,旨在提高参赛选手实践和理论双重领域的金融理财专业素养。

主题型辩论赛

优选理财师评选一向以专业和深度著称,基于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下,本届评选根据各赛区地域热点,明确区分四大赛区的辩论主题,营造主题突出、内容充实的辩论氛围。

华东赛区辩论赛的主题为“十字路口的房价”。该主题针对当前中国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未来中国房价将何去何从。

华北赛区辩论赛的主题为“有形之手”。该主题围绕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股市、楼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等的影响展开。

中西部赛区辩论赛的主题为“当下理财工具的选择”。该主题选取市面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围绕银行理财、香港保险、FOF、美元资产及P2P产品展开。

华南赛区辩论赛的主题为“细分领域投资价值”。该主题覆盖当前市场上的热点话题,针对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价值投资、香港保障型保险、智能投顾技术及婚前财产协议等展开。

在激烈唇枪舌剑之中,也充分展现了理财师们对时事热点的掌握程度,以及逻辑应变、沟通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方方面面无不是理财师们的日常写照。

最佳人气奖

为提高赛事的互动性,本次分赛区决赛还首次开通了现场投票系统,评选“最佳人气奖”。观众在观看比赛同时,组成大众评审团投票选出5名当日最佳人气选手,比赛结束后当场公布,最佳人气选手将获得由组委会精心准备的礼品。

总决赛精彩纷呈

总决赛环节的竞争更是尤为激烈,不少选手的精彩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群雄逐鹿,问鼎之战

本次总决赛辩题针对最近一段时间险资举牌事件进行延展和讨论,辩题紧贴资本市场热点,充分考察选手的专业基础、思辨性和现场表达能力。此次问鼎之战现场,14位分赛区佼佼者你来我往,群雄舌战,对辩题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并存,智者之争让我们看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

大咖云集,顶级圆桌

值得一提的是,优选理财师评选一向以专业和深度著称,本次总决赛邀请三大业内专家就“新格局下的资产配置”进行圆桌论坛,深度探讨目前人民币汇率、全球资产配置等民生热议话题,提供最具前沿性的市场分析。

群英再会,职场心声

总决赛还特别新增理财师职业发展探讨的分论坛,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分享职业发展故事。7位嘉宾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经过优选理财师平台的晋升和自我不断努力,在工作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优选理财师评选在时间的积淀中而历久弥新,也离不开各大参赛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为表彰各参赛机构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本届评选还向3家机构颁发了奖章――中国农业银行获得“最佳组织奖”、中银行获得“卓越机构奖”、招商银行获得“杰出团队奖”。

燃情八年,感恩同行

优选理财师评选历时8年,在富国基金与《福布斯》(中文版)的精诚合作下,已成为国内最顶尖的理财师评选赛事之一,业内影响力不断扩大。本届决赛现场,特别举办八周年庆,感恩一路同行支持我们、参与我们、关注我们的所有人。

第8篇

1.1研究目的

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站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来阐述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实现途径。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对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达到实现资源数据存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通过信息库的形式使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有关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信息库构建的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Internet和中国期刊数据库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详尽的检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网络查询来设计体育场馆与周边宾馆的数据结构,构建数据库,利用GoogleMapsAPI进行可视化系统设计,在系统中嵌入GoogleMaps,并在地图上叠加自己的数据,实现体育场馆及周边宾馆数据的标注、展示、叠加及统计等功能。

1.2.2系统设计法

根据收集的资料及信息库的构建思路,利用开源的基于PHP+MYSQL技术,并结合电子地图技术进行可视化系统设计,在系统中录入收集的民间体育赛事信息数据,并在系统中嵌入GoogleMaps,在地图上叠加自己的数据,实现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系统。

2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建设内容

2.1设计构想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设计根据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点,并借鉴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而设计。该信息库系统地、分门别类地搜集和整理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信息材料,建设成一个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信息内容,并面向公众普及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知识,弘扬民族文化的信息库;同时又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可便捷使用、开放式的、集成性的、多种媒体资源并存的有较大规模的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综合性资源库。由于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数据量大、分散性、时序性等特点,因此该信息库在设计时除了一般的数据库技术外,更多地要考虑到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共享。另外还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信息库数据量庞大,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要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需要解决好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法。

(2)要保证各种复杂数据之间对象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信息的同步性。

(3)由于信息库本身包含多种形式的数据,要实现数据的查询就需要采用特征匹配和模糊匹配的查询机制和方法,如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采用目前流行的B/S架构,即把信息库部署在服务器并放置在因特网上,用户只需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即可浏览信息库内容。开发技术采用开源的PHP+MYSQL技术,目前该技术成熟且使用广泛,例如百度、淘宝、谷歌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是采用此项技术。该信息库由文字库、图片库与视频库三个子库组成,基于这三个字库,分为前台信息展示与后台信息维护两个模块。前台信息展示又分为传统浏览模式与地图浏览模式,可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查询、浏览、检索及对比。后台可进行赛事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平台采用PHP语言作为网页开发语言,利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

2.2信息收集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组织采集、分析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名称、民族、区域、规则、特点、历史”等专业数据信息,建成一个完整且信息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所需建设的内容即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由于该领域信息目前分布广泛,有口口相传、文字记录、图片视频等记录形式,研究目标数据量庞大且分散,信息收集具有很大的难度,本次研究需利用多种方式,通过网络、图书馆及实地考察收集赛事相关的图书、论文、报纸文章、网页资源、图像和视频等资源。

2.3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属性定义

通过与专家访谈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一个单独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需包含如下属性:①名称;②参与民族;③分布区域与省份;④规则;⑤特点;⑥发展历史;⑦功能;⑧资源开发,⑨相关资料。

2.4信息分类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根据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分类,每一个项目需包含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分别建立民间体育赛事项目的文字库、图片库与视频库。其中文字库需进一步分类,根据文字所描述的内容细分为项目的各类属性。各类数据建立信息索引,方便录入信息库。

3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功能设计

3.1前台信息展示

3.1.1信息浏览

信息录入以后,按照相应的数据模型组织到数据库中。系统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可被各种用户共享。在信息库前台首页可以查看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列表,点击进入后,可查看该赛事项目的具体信息,如名称、特点、规则、参与民族、发展历史、赛事功能、资源开发等。该信息库同时也可对图片与视频进行展示,用户可在系统中查看体育赛事的图片以及在线观看。

3.1.2信息搜索

在信息库前台可对信息进行高级查询,既可以通过关键字检索赛事信息,也可根据条件对信息进行筛选,例如选择某一省份,某一民族有哪些体育赛事。系统对各查询条件使用“交”的关系操作。如:关系R和关系S的交,就是同时在R和S中存在的元素的集合。

3.1.3数据对比

由于某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某些方面,比如流传区域、规则、使用器材等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却又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两个或多个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有更细致的认识,本系统专门设计了可以对这些民族民间赛事进行一些参数的对比功能。可以在系统中选择任意两个或者多个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进行对比,可以展现出这些赛事在哪些方面是有相同性的,在哪些方面不同。

3.1.4集成地图模式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还与googlemap相整合,在googlemap中定位到中国的版图中,即可显示在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分布区域、省份等信息,点击进入某一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中,即为本项目的详细信息。

3.2后台信息维护

3.2.1信息录入

可在信息库后台分别录入赛事的名称、参与民族、分布区域及省份、规则、特点、发展历史、相关图片与视频等信息。信息的录入采用人工录入与网络采集两种方法。人工录入即为在信息库后台中直接输入赛事的相关属性信息,录入完成后直接放入系统数据库中,用户可在前台直接查看。网络采集为采集互联网中关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相关数据。由于机器采集到的信息质量相对不高,并不能立即使用,故不首先放入系统数据库中,而是放入采集库中,再经过人工修改及确认之后放入系统数据库中。

3.2.2信息修改

如果遇到以前上传的信息需要更改、更正或者添加其他属性值时,可以利用该功能对录入的信息进行修改。

3.2.3信息删除

可以对录入的无效信息进行删除操作。

3.2.4用户管理

信息库管理采用了多角色、多权限的灵活管理方式,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权限用不同Session值进行控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各种不同的角色,并且给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优化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4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意义

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4.1为构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针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点设计信息库的功能,对构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4.2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信息资源的整合

目前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很多信息都散布于各处,无法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也不利于信息的长久保存和流传。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有利于维护民族体育赛事信息资源的整体性与共享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4.3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资源开发

电子地图综合应用了数字制图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把各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适合运用到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展示之中。利用电子地图技术,其可视化效果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空间分布明细,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保护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遗产。

5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排球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原本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模式,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具体所指,而把其引入到体育的发展中来,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价值和意义也有了不同。作为一项具有体育运动一般特征的运动项目,排球运动从属于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带有一定产业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它既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活动,又不同于普通的社会活动,更不同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将很难从具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着力点、且学科限制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三大方向的研究中获得直接的借鉴和启迪。

一、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由原挪威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界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该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将其理念与体育结合后,形成了拥有体育特点的发展理念,北京体育大学的潘迎旭在200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使排球运动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而从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对其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的目标及其过程。

二、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特点

第一、与经济等社会活动相比,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直接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发生联系,它的环境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的排球运动要持续发展,就不能超越现实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及其承载能力的限制。

第二、与同为“三大球”运动的足球和篮球相比,排球运动蕴涵着包容、协作和团队精神等文化、教育价值,并且在竞技场上有过攀登世界顶峰的辉煌经历,而其普及程度和市场规模却不如这两个项目,因此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将有别与足球和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排球运动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助于政府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发展竞技排球运动,但却限制了社会和个人力量对整个排球运动发展过程的参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排球运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1997年11月24日,“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排球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成立后,对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有自我发展活动、以“依靠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为特征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职业化发展现状

1,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排球人才

十几年来,张越红、陈静、王丽娜、冯坤、杨昊、刘亚男、周苏红、张娜、赵蕊蕊、张萍、李珊、宋妮娜等一批优秀排球运动员脱颖而出,迎来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的辉煌局面,楚金玲、王一梅、马蕴雯、薛明、徐云丽等新人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女排的主力军;中国男排历史上获得的4次亚洲冠军有三次是在实行职业联赛以后获得的,周建安、卢卫中、安家杰、王贺兵、张利明等新一代年轻教练相继走上了国家队及各俱乐部的主教练位置。

2,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

中国排球协会在十几年的办赛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联赛《技术手册》等规章制度和文件,并逐步完善,是、使参赛队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并与国际排联赛事接轨。

3,排球市场逐步扩大,联赛形成稳定的规模

排球联赛在创办初期,由于错过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曾处于没有杯名等非常困难的境地,贴上了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积蓄的800万元才得以顺利进行,在度过了创办初期资金匮乏的艰难后,排球联赛的身价从第三届起每年都有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中国的联赛拥有男、女俱乐部共32支,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招纳世界各地运动员参加的意大利国际性职业联赛。

四、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实际和对有关专家的调查访谈意见,影响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化程度、市场化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竞赛规则的修改、科研的介入情况等六项。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排球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通过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管理部门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对一些具体活动的操办上,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全国排球运动开展的监督、指导等管理工作。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排球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加强对基层排球运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做到全国的排球协会统一组织,发挥其指导全国排球运动发展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我国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改革,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此,我国应该大力促进专业运动队的改制,走职业化改革之路,同时大力发展俱乐部,加,强俱乐部的制度建设,完善转会制度,促进球员的自由转会和流动

第三、由于我国排球赛事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不同赛事的关系和排球竞赛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首先要巩固全运会排球赛的最高地位,理顺全运会与联赛的成绩目标,其次,通过完善联赛赛制吸引国际选手加盟,促进中国选手在与不同风格的交融中成长。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全球化;篮球;职业联赛;运营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7日

一、前言

篮球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篮球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篮球职业联赛在很多国家也在不断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在飞速发展,但是与目前世界上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联赛NBA相比还相差甚远。NBA作为世界顶级的世界篮球联赛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同时也成为全世界职业联赛学习的榜样。我国的CBA联赛从1995年创立至今仅仅才经历了1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5年里中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才使得CBA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的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都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所以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CBA也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比赛质量不高、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识不强等等都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通过对CBA与NBA运营体系的比较分析,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促进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与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运营体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研究CBA和NBA运营方面的文章、著作、教材等。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多家网站的方式来收集有关NBA和CBA运营策略方面的资料,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CBA与NBA的运营体系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到CBA与NBA的不同之处以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3、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与分析等方法,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逻辑归纳与分析。对论文中的有关论点进行了逐层的论证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机构组织

1、NBA机构组织。NBA实际意义上是一个庞大的篮球商业公司,拥有30支篮球职业俱乐部。董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30支球队的老板或指定的代表组成。NBA董事会和NBA总裁是雇佣关系,NBA组织机构设有10个部门。NBA联盟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因此,为NBA联赛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框架支撑。NBA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它在确保NBA联盟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同时做出最高决策。NBA董事会由各个俱乐部老板或是老板指定的代表组成的。NBA总裁的职责是监督和管理NBA大联盟下属的公司。而各个俱乐部经理则负责所属俱乐部的日常工作和确保俱乐部的正常运行。

2、CBA机构组织。CBA联赛拥有15支篮球俱乐部。CBA主要有篮协、盈方和俱乐部三大主体结构。篮协下设竞赛部、球员管理部和经营开发部,通常统称为篮管中心。篮协主要负责球员注册及管理、俱乐部管理、赛制的安排等,主要履行管理职责。瑞士盈方主要负责经营。俱乐部主要负责球队的日常运营、球员管理和俱乐部的经营等等。由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体制,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CBA职业篮球联赛是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全权负责管理,它既是管理部门办事机构,又是将决策、管理和实际操作集于一体的同时又具有行政能力的一个事业机构。而篮球协会作为CBA的运营者与管理者,它的人员构成与篮球管理中心的人员构成大部分重合,即两套机构,一班人马。这就形成了一种垄断现象,一种独裁的局面。而由于篮球管理中心和CBA俱乐部之间不存在那种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就导致了篮球管理中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往往忽略CBA俱乐部的经营状况。

(二)品牌策略

1、NBA品牌策略。NBA一直致力于品牌的发展,NBA有30支球队,30支球队就是30个品牌。每个球队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和球迷,NBA这30支队伍分布在美国的各个不同区域,每支球队所在区域的球迷也喜欢不同的篮球明星,这可能不是自己所在地区球队的队员,但是和他们同处一地的球队却是被他们看作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品牌,他们所在区域的品牌。就如“芝加哥公牛”、“迈阿密热火”、“休斯敦火箭”等等的球队,在它们的队名里都含有球队所在地区的名字,这就使得球迷有着一种强烈归属感。在每支球队的主场比赛中,当地的球迷毋庸置疑的都是支持主场作战的球队,每一次主场球队胜利之后,主场球迷会发自内心的欢呼,无论球队胜负,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支持他们的球队,这就是一个品牌。同时,闻名世界的NBA标识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以NBA球员杰里-韦斯特为原型设计制作的。NBA联盟还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一些附属产品,使NBA这一品牌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2、CBA品牌策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CBA作为一个体育联盟,其本身也是一个商业主体,但是CBA在自身品牌推广方面存在误区误区,其通常是和赞助商配合来完成其推广活动,赞助商一般更注重其自身的利益,在CBA的品牌推广活动中,赞助企业可利用赞助CBA联赛的名誉、门票及曝光回报,开展大量直接覆盖及渗透到营销渠道的大量推广活动,也可用CBA门票与各地市场的目标人群(如购房一族、政府主管等开展互动),还可通过有奖销售等方式,直接拉动终端销售,而CBA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的提升并不高。所以,对CBA的品牌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三)比赛体制与质量

1、NBA比赛体制与质量。NBA由东部和西部各15支球队组成,每支球队整个赛季有82场常规赛,每年11月初开始,常规赛结束后按胜率高低排出东西部前8名进入季后赛,季后赛采取七局四胜制,直到决出总冠军。NBA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上水平最高的球员,而且每年都会进行NBA选秀,一些顶尖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会通过选秀的方式踏上NBA这个舞台。他们在NBA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杰出的技术,强壮的身体,以及对篮球的热爱。NBA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打开,因此NBA的比赛质量是世界篮球职业联赛的最高水平。

2、CBA比赛体制与质量。赛制由最初的赛会制改为赛季制,CBA联赛不断地学习NBA成功的经验,将整个赛季分为常规赛和季后赛两个阶段。常规赛阶段,每只球队共进行约45场比赛。通过常规赛季的比赛排出南北两区的前四名队伍,在排出南北两区各自的前四名队伍后,季后赛制采取交叉淘汰制,直至决出总冠军。CBA比赛对每支队伍的外援数量有严格的限制,国内球员在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方面和世界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运动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比赛的质量,但近几年NBA的大牌外援的加盟使得比赛质量和精彩程度有所好转。但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希望通过外援来提高我们联赛的比赛质量,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培养我们的后备人才,我们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大批的优秀人才流失。只有我们自己拥有充足的后备人才,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联赛的比赛质量,才能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四)宣传策略

1、NBA宣传策略。NBA发展成为现在闻名世界的顶级篮球职业联赛,影响力覆盖全球,与媒体的宣传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媒体的宣传和鼓动下,加速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对篮球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比赛和球员、观众也通过媒体联络到一起,拉近了球员和观众了距离,增加了球迷对球员和球队的了解,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电视、网络等渠道将NBA的精彩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还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球星走进社区当义工等公益活动,同样也是一种宣传。

2、CBA宣传策略。CBA联赛从发展早期的没有电视转播,只有少量的报纸报道,发展到现如今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报道方式。通过媒体,CBA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比赛。但是CBA的宣传缺乏一定的创新,渠道单一,一味地学习NBA。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第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的主要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篮球人才大量流失;第二,外援引进制度不合理,影响比赛质量。CBA的外援引进都是自己俱乐部做决定,这会导致球队实力不均衡。严重地影响到比赛的激烈程度;第三,品牌营销策略不够成熟。CBA一味地通过与赞助商的合作来提高曝光率,没有真正地抓住品牌推广的核心,导致市场开发较为缓慢。

(二)建议。第一,努力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为我国职业联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篮协统一外援引进制度,均衡各球队实力;第三,加强与媒体合作力度、加强创新,开拓新的渠道推广自己的品牌;第四,从自身出发,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制定有中国特色适合自己国情的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永鑫.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运营策略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10.

第11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型体育赛和举办地环境关系进行概述,得出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形态具备不固定特性,文明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赋予举办地自然环境新的属性与职能,使举办地自然环境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主动性、紧急性与重要性发生变化,举办地自然环境经历非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到蛰伏利益相关者的转变。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大型体育赛事 自然环境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界研究逐渐形成了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入21世纪,“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进一步认同并运用于体育赛事研究。体育赛事具有时间和空间聚集性,因而由体育赛事聚集性引起的体育赛事的外部性成为研究热点。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三个方面给举办地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并由当地政府与居民承担,即体育赛事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还会通过赛事申办前对举办地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申办和举办期间对举办地居民的环境宣传与教育,培养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给举办地环境带来福音。

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赛事与环境的研究方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与举办地环境承载力及评估体系构建、体育赛事对环境的改善、体育赛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体育赛事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较少涉猎。研究体育赛事与环境关系的演变,了解体育赛事与环境的发展历史,分析技术、政治格局、时代热点赋予环境新的属性与特点,掌握举办地环境在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方案,使体育赛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理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与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

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但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还得追溯到1984年《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的问世,书中,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一个组织目标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全过程影响的所有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在弗里曼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学者陈宏辉进一步明确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即“对企业进行一定的专用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与收益的个体与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黄海燕结合中国国情与当前体育赛事运作的实际提出: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包括举办地政府、赛事所有权人、赛事主办组织、主办社区、媒体、赞助商、赛事观众、赛事参与者(运动员、裁判员及教练员)。

(二)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地环境

本文提到的体育赛事主要包括:奥运会、世界杯、洲际运动会等单项或综合运动会。环境,是指研究主体以外的,构成其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它是生命有机体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环境还是体育赛事举办的基础条件,以环境为依托的大型体育赛事对环境具有能动的影响。

三、大型体育赛事与自然环境关系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

本文以主动性、紧急性、重要程度三个维度为依据将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分为具备不固定特性多种形态,文明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赋予举办地自然环境新的属性与职能,使举办地自然环境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主动性、紧急性与重要性发生变化,举办地自然环境经历了从非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到蛰伏利益相关者的转变。

(一)第一阶段:非利益相关者(1896-1956年)

外部条件是有利于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因素总和,包括技术、制度法规、政治经济条件。本文提到的技术条件包括媒体技术、动力技术以及场馆建造技术等,现代体育赛事自建立以来便和媒体建立紧密的关系,根据范帆的奥运会媒体服务历史演进划分标准,在非利益相关者阶段,奥运会的媒体传播以平面媒体主导(1896-1956)为主,其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奥运会影响力较弱;此外,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政局的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和平与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大型赛事发展条件的不成熟,赛事与环境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这一阶段自然环境在赛事举办过程中主要发挥着资源与能源提供的职能。

总的来讲,早期的现代奥运会的举办给的举办城市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但这种环境问题并没有超过举办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它不会对举办地环境构成威胁。在认知上,顾拜旦创办奥运会的初衷是通过赛事的举办促进人类和平共处,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追求和平的愿望更加强烈,加之,处在发展初期的奥运会规模和影响力均比较有限,在这一时期,相对于环境问题,人类更加关注和平问题。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大型体育赛事对环境关系非利益相关者。

(二)第二阶段:边缘利益相关者(1960-1988年)

这一阶段,体育赛事从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影响举办地自然环境,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环境带来的影响,萌发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使体育赛事组织人认识到环境保护在体育赛事运作中的重要性,赛事改变环境的主动性开始强化。此外,工业污染的教训历历在目,20世纪70、80年代,一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察觉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大型体育赛事筹办期间体育场馆的建设会破坏举办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赛事举办期间人流的聚集还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音污染,在边缘利益相关者阶段,电视媒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媒体技术的革新使体育赛事全球化成为可能,现代交通工具与场馆恒温系统的排放的废气也会造成大气污染,体育赛事对环境影响变得如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此外,尽管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体育赛事对环境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人们并没有将这种认知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为,最典型的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赛事组委会保证每个赛事参与者都能够得到一颗加拿大的枫树苗并带回自己的祖国种植,然而这并不能掩盖这届奥运会因场馆的大量建设为赛事举办地带来的环境的破坏以及场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悲剧几乎葬送现代奥运会。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环保理念开始渗入大型体育赛事,但只得到零星的体现,因此,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边缘利益相关者阶段。

(三)第三阶段:蛰伏利益者阶段(1992年至今)

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体育赛事参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体育赛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得以实现,另外交通、建筑与恒温技术的革新使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成为可能,稳定的政治经济格局为赛事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赛事的商业化创造了条件。但是伴随赛事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进程,体育赛事举办地环境所承载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破坏环境与环境治理的博弈过程中,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迫使人们对环境问题做出调整,体育赛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单方向影响向双方面影响发展,举办地环境可以通过消极反馈主动影响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对环境影响在广度与深度扩大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得到制度的保障与群众的拥护,1994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保护条款写进了《奥林匹克》,体育与环保通过文件的形式得到人们的认同,环境通过制度间接影响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赛事与环境双向影响开始形成。1999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确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此外,奥组委还规定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必须提交一份环境评估蟾妫环境通过制度与规定开始影响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环境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得到制度上的确立。

四、启示

自然环境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其变化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可以预见,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外部条件的改变会继续强化体育赛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在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的影响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型体育赛事产业化趋势愈发明显。大型体育赛事的现代化、全球化与产业化加剧了体育赛事人流、物流的空间聚集性,给举办地环境带来更大的挑战。第二,体育赛事商业化进程加快,在利益的驱动下,市场经济自发性与盲目性的弊端日益暴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市场行为屡见不鲜。第三,体育赛事研究与环境经济学相互渗透,体育赛事环境影响评估成为新趋势,量化赛事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环境于体育赛事将变得更加不可替代。第四,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奥组委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奥林匹克三大支柱表明体育赛事与环境依然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经济、技术、政治条件的发展与改善从主动性、紧急性、重要性三个方面改变了举办地自然环境在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的角色,了解体育赛事与环境的发展历史,分析环境被赋予的新属性与特点,从而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方案,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

[2] 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分析[J].体育科研.2008.05:25-28+36.

[4] 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5:584-586.

[5] 翁锡全,吴燕波,林文|,王玉昕.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05:53-55.

[6] 于萌,荆雯.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述评[J].体育学刊.2014.01:57-60.

[7] 于晓勇,郭春东,黄璐,朱东华,郜磊.试论科学技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04:155-158.

第12篇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大型体育赛事;办赛危机

中图分类号:G80-05;G8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2-0047-05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遭到巴西民众强烈抵制、越南政府宣布放弃2019年第18届亚洲运动会主办权、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逐个退出、仁川亚运会关注度普遍降低,甚至连财大气粗的西亚富豪巴林都拒绝举办F1大奖赛。一系列的迹象表明当前的大型体育赛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系列承办危机?大型体育赛事暴露出了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1 大型体育赛事“遇冷”的表现

1)申办热情已大不如前。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全球瞩目的事件,其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际形象、展示国家实力的最佳平台,因而成为各个国家不惜重金争取的对象[1]。但自2014年以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寒潮”,各国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热情已今非昔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当属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举办权的争夺,2013年尽管日本东京成功获得2020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但日本国内民众的支持率还不到70%,与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北京95%、2012年奥运会的英国伦敦73%相比,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多年申办奥运会未成的美国尽管想在2024年卷土重来,但国内争论也非常之大,当华盛顿向美国奥委会提交申请时,许多经济学家都表示“举办奥运会绝对是一笔超级不划算的投资。”更令人担忧是2019年大学生运动会最终只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个城市申办,2020年欧洲杯原本打算交由一个国家主办,现在也改为让欧洲不同国家的城市联合主办。种种迹象表明,各国对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热度锐减。

2)申办国退出现象频现。

如果说,申办国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热情降低,让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存在隐忧,那么投入巨资获得举办权后选择退出的现象足可说明当前承办危机的严重性。为了争夺亚运会的主办权,越南人民为此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终如愿,举国上下为获得越南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亚运会,这样高级别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权而倍感自豪!但遗憾的是,越南政府于2014年4月突然宣布放弃2019年第18届亚洲运动会主办权,引起外界的震惊。与此同时,先前非常激烈的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之争也出现了意外,德国的慕尼黑和瑞士的达沃斯先后因公众投票反对而放弃了申办,随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波兰的克拉科夫又分别因对开支的担忧和民众的反对退出申办,而乌克兰的利沃夫也因国内局势危机而选择退出。事实上,不仅是奥运会,其他一些大型赛事同样有“遇冷”迹象。例如:土耳其和韩国政府分别表示,今后政府将不会补贴在本国举行的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锦标赛,由于赛事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两国都被取消了在该国的赛事。事实证明,当前的大型体育赛事正遭受严峻挑战,昨日大家争相争抢的香饽饽,如今已变成了烫手山芋,申办国退出现象频现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3)未来的巨大挑战。

部分大型体育赛事的出现和持续开展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现代奥运会发源地,欧洲将于2015年6月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办首届欧洲运动会,非洲青年运动会也连续举办了两届,但这仍旧难掩当前大型体育赛事整体发展的颓势。当前,除了夏季奥运会、男足世界杯以外,冬奥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2014年10月4日,刚刚结束的韩国仁川亚运会暴露出观众上座率低,市场反应冷淡的窘境。衡量一届体育大会关注度最直接的指标是门票收入,根据仁川亚组委的预期目标是350亿韩元(约合2.442亿人民币),但截至10月3日(10月4日闭幕),来自组委会的数据是销售了130万张门票,票房收入270亿韩元(约合1.56亿人民币),只有当初目标的77%,同时,主办国韩国的3大电视台赛事直播的平均收视率仅10%。事实上,仁川亚运会是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生存危机的缩影,这标志着艰难前行的大型体育赛事将迎来巨大的挑战[2]。

2 “遇冷”的原因

1)民意成为各国政府权衡是否办赛的重要因素。

如今各国在决定是否办赛的问题上,将民意选择推向了新的高度。尊重民众的意愿、赋予老百姓更多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更彰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越南退出亚运会主办权为例,早在2014年3月底,越南国会就曾举办听证会,在国会论坛就是否主办亚运会进行了热烈讨论,今年4月初,越南知名门户网站VNExpress进行民意调查,参加调查的近8.5万网民中有87%的人认为,越南应该放弃亚运会主办权[3]。同样,德国的慕尼黑和瑞士的达沃斯也先后就是否申办2022年冬奥会开展公众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两国政府决定顺应民意,最终决定退出申办权之争。可见,尊重民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各国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2)大型体育赛事的绩效评估不够准确。

当前,各国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态度表现出对赛事直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而忽略了赛事的综合效应,这种功利主义蔓延之势愈演愈烈。一方面,赛事组委会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绩效评估不够全面,过于注重直观收益,忽视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举办地城市影响力、经济推动力、市民认同感,旅游业、餐饮业、交通等其他方面的贡献和价值。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在统计赛事的整体绩效时不够科学、准确,在计算经济收益时,对于大型赛事组委会运行支出中的赛事运行预算与城市资本投入没有进行区分,事实上很多城市投入的预算资金并不仅仅服务于赛事,其对城市的价值、贡献是长久的,如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前举办国前期投入的交通、通讯、市政改造等基础建设费用不应该完全纳入赛事的总投入费用的计算。

3 应对承办危机的策略

1)加强舆情管理,打造以“尊重民意”为核心理念的制衡机制,提倡理性办赛。

越南弃办亚运的决定宣布之后,越南《青年报》的头版大标题是“一个赢得人心的决定”。尽管他们失去了办赛机会,但赢得了民心。举办国应打造以“尊重民意”为核心理念的制衡机制,做好赛前的民意评估,遵从民意的呼唤,出台积极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普世权利,打造以民为本、高效廉洁具有现代品格、能够承担时代使命的政府。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社会环境。

2)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科学的效益评估。

当前,各国在评估体育赛事效益问题容易走入过渡关注经济效益,忽略赛事隐性效益的误区。事实上,体育赛事是媒体事件,可以提高市民的城市认同与政策认知、改变城市的社会环境、构建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社会冲突。同时,体育赛事也是文化盛事,扩大民众参与、提高国际地位[13]。各国不仅要关注大型体育赛事的直接、间接投入与产出,调研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交通、住宿等其他行业的相互关联度,我们还应该拓宽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评估维度,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国家、城市的社会效益,如大型体育赛事对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关注度、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市民认同感、提高政策统合度等方面的影响,多方向、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估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效用、价值。

3)政府在办赛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权利,加强监管,推进赛事的市场化运作。

各国政府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手中的权利,积极调配资源,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开展双向监督,加强赛事组织主体的自我监控能力,防止腐败、违法乱纪等越轨行为影响赛事的整体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将“大政府、大社会”的办赛理念贯穿于赛事实践中,即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的办赛形式,转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的轨道上来,出台相关政策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提高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降低政府的办赛投入和风险。

4)做好办赛成本预算,多策并举,降低办赛风险。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比赛的投入与收益能否成正比、比赛对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国内民众对比赛的支持度、赛后设施处理与运用、赛后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面对、解决,如果处理不当,今天希腊政府所背负的“奥运债”就是最好的反面样板。因此,在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前,国家应整合人力、智力、财力资源,建立各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等智库体系,对赛事的办赛条件、内外环境、资金投入、效益评价等进行科学论证,降低办赛风险。同时,办赛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开源节流、多策并举”的理念,在场馆筹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入资金,增加与公益性组织的合作,保证办赛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办赛投入。

5)科学规划场馆布局、设计,注重赛后场馆的经营开发、利用。

在体育建筑设计向多功能化、综合化发展的今天,体育场馆如何科学的设计和赛后进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像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这种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事,更加是将赛后利用的效率作为考察一座场馆设计成败的基本要素之一[14]。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场馆设计为各国树立了典范,在场馆建设上,英国人将可持续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很多建筑可轻松拆卸和再循环利用。伦敦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大型体育比赛的场馆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精心设计,以举办地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加强赛后场馆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型体育赛事赛后场馆的经营难题可以找到最佳的解决路径。

6)加强赛事资源整合,促进赛事产业的多元开发。

随着大型体育赛事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体育赛事主办方也必须改变策略、转变思路、有效整合资源,促进赛事产业的多元化开发[15]。一方面,主办方要在赛前、赛中、赛后制定不同的商业开发策略,在对赛事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开展不同形式的赛事包装、宣传推广,对电视转播权、特许经营产品有针对性的进行转让,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制定更灵活的购票策略,充分利用举办地及周边国家、地区资源为观众、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举办地要重视赛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台专门性政策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物质和精神遗产的开发,加强赛后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培育城市体育文化,将赛事遗产与城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多元促进赛事产业的开发。

7)提高赛事管理水平,创新办赛模式,提升赛事的吸引力。

大型体育赛事如何更具吸引力只有思“变”,才有生路。因此,举办国应提高赛事的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措施、学习发达国家的办赛经验,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领域,在加强办赛程序透明化、创建良好的资金管理机制、构建严谨的监管制度、制定多元化的效率评价体系、建立独立道德委员会等方面做好文章。同时,为了更好的迎合观众的需求,大型体育赛事应创新办赛模式,在赛事的项目遴选、规则制定、赛制、商业开发、文化构建等方面开展实践调研,推动奥运会冷门项目的自我更新、加强热点赛事、体育明星的商业包装,促进体育赛事与新兴传媒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升赛事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