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时间:2023-01-09 22:14:4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往往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管教不力,一种教育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真正明白你是站在他的角度在替他着想,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第2篇

一、帮助留守儿童确立远大的理想和近期的奋斗目标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是迈向成功的动力。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主动帮助留守儿童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确定出近期目标。在目标的确立上定位要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立。这些留守儿童一旦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他们在理想的指引下心无旁骛地前行,就会少走弯路。面对“问题”留守儿童,这项极重要工作更不可忽视。

二、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在平时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主动担负起家长的责任。如发现在他们思想上有了偏差,要及时指正;行动上犯错误了,要及时帮助改正。并时常教育他们在家要听监护人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要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要多角度,多范围地正确引导,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负责,使学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三、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生存

生存能力只有在不断磨炼中才能得以培养出来,教师应加强有关的“教育”。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心态来摆脱精神上的不适与紧张,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指引其另寻途径来满足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如课前听听音乐,课余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等。二要引导学生发现、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三在面对困难时,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意境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如通过学生读、教师讲中外名著《红岩》《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培养留守儿童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四、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加强自我意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必要环境,但“打工族”的子女们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它们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内动力。同时对学生实事求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使学生随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地改正。

五、不放纵留守儿童的存在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的伤害或侵犯他人的行为。据调查“打工族”的家庭子女,由于突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极少数孩子一旦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肆意打骂别人,毁坏别人的东西,故意给对方造成伤害。新监护人如果不及时管教,任其放纵,班主任、科任老师如果不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极有可能使其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积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教师应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在学生怒气冲冲时,可带他们打球下棋,以消其能量,平衡心理,使其逐渐转移其行为。

六、激发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

竞争意识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能使其逐步形成自强不息、顽强勇敢、勇于拼搏的品质,有助于学生的活泼向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留守儿童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另一方面合理组织一些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多创机会,使学生发挥潜能,受到熏陶,力争成为生活中、学习中的强者。

第3篇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第4篇

【摘 要】全国六千多万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读书环境的缺失,乡镇学校图书馆的不对学生开放,村

>>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边沿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帮助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刍议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7]张文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06-108.

[8]徐佳.试论乡镇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2009,(05):27-28.

第5篇

[关键词]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儿童学校寄宿制;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08.200

这些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一直备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在全国推广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四川省也于2008年开始推广实施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工程[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2]。在学校条件许可下,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学校室内外的空间环境,使室内空间环境美观舒适、经济适用,室外安全整洁,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住宿安全舒适。研究南充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前期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1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嘉陵江贯通全境,地理位置特殊,是四川的交通枢纽和川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总面积达12494平方千米[3]。南充市有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县五个县,农业人口达750多万,占到全市人口的60%以上;南充地区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每年的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多[4]。2003年以来,南充市各级政府针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纷纷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政策,如《乡村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总投资近5000万元,共完成26所乡镇小学的校舍建设。南充市教育局还为一些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生活补助2~3元,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5]。虽然政府的这些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由于资金有限,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上学难、生活困难的问题。

2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四川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众多,位于全国前列,农村留守儿童占总的留守儿童的大多数,高达85%以上,占总学生人数的25%左右。南充市人口总数在四川省排名第二,而南充市未成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近百万,占到总儿童人数的40%还要多[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与外界交流太少,加上在校教育落后和受到关爱太少、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喜欢说谎、不易沟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和容易染上不良嗜好等。

2.1各级政府投入不足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

虽然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经济不同,有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很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导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住宿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慢。南充市每年都要投资近千万改善主城区中小学教学环境,但用于学生人数占多数的农村资金投入却非常有限,城市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和生源,乡村学校则教师待遇低、教学条件差、人才流失严重。据调查,南充市各乡镇学校教育经费困难,多处于负债状态,这些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难于快速解决[7]。

2.2学校责任过重,教学质量不高

国家政府这些年非常重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合格人才,要求各个学校全面调查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分类管理,使学校和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紧密,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8]。农村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还要肩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每天的生活学习管理,负担较重。而农村学校每年还要疲于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效率非常低。并且很多农村学校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难以沟通,抱着一种放任其发展的管理方式,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暴自弃。

2.3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而父母亲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的缺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代沟”问题,祖父辈和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认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交流起来比较困难。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很多贫困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只能带饭去上学,有些亲戚监护人仅细心偏爱和关心自己的小孩,会区别对待监护的留守儿童,加上有的父母很少打电话交流和回家看望他们,时间一长,他们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大部分宿舍学校由于规模小、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宿舍非常拥挤,学校甚至于把教室改成宿舍,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室内环境和通风差,几乎没有热水供应。很多学校周边社会风气不正、诱惑多,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3南充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改善空间环境的发展策略

南充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把分散的生源重新集中一起,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过于薄弱,校舍条件过于简陋,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怀。针对这些情况,2008年以来,南充市共投资几千万在全市修建和改造了近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但南充市有几千所农村小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改造。除掉已经建成的约五十几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南充市还需要投资大约八亿多元建设和维修约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以满足全市三十几万中小学生读寄宿的需求[8]。

3.1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强辅助生

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南充市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农村人口实际分布情况和特点,合理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面积和数量建设,统一学校宿舍床位、食堂、开水房和后勤保障人员的配备标准。加强辅助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学生宿舍床铺安全舒适,并配有可以洗漱的卫生间,饮食和热水保障等,教室有充足的课桌椅供学生学习。政府还应积极为寄宿制学校的生存创造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3.2加大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给予足够的编制、经费支持

有些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少,教师工资待遇差,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备非常不完备,教师人员少,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差。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处于建设初期,近年来虽有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但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应多方面筹集资金,和民间企业相互合作建设校舍。办学经费不足时,学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勤工俭学解决暂时的困难。

3.3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作为最大的教育公共建筑,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应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资源的整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应打破传统界限,整合社会周边学习资源,和各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为居民业余生活提供闲置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4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寄宿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山区留守儿童每天长途跋涉上学之苦和读书难的现实问题,让其父母没有安心地进城务工,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的决心。本文通过研究改善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空间环境,合理设计好农村学校的环境空间,使其利用得更加高效,更好地解决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4]王秋香.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6]康辉,刘建中,赵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桂全林.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

[8]李志民.震后灾区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重建标准与理念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第6篇

[关键词]优势视角;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工作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87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吴霓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叶敬忠,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笔者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孩子委托给长辈或亲戚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

优势视角是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维希提出,优势视角从批判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开始,注重对人们及其所处环境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焦点,从优势和资源出发,帮助处于痛苦和困境中的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优势、增权、成员资格、抗逆力、自愈和整合、对话与合作、悬置怀疑。优势视角注重对留守儿童潜能的挖掘和运用,整合自身及周边的资源,从而可以找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家长重视度不够

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得很少,更多时候父母能给孩子的只有物质上的满足。造成父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少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他们自身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只有初中水平,对于辅导孩子的学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常年在外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只能寄托于照顾孩子的人身上。

12父母的爱匮乏

出门在外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父母大都通过电话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父母仅通过对子女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来了解子女的近况,这种沟通方式以父母为主导,而子女一般只是附和父母的回答。父母很多时候觉得和子女之间代沟很大,很难做到对子女情感上的关怀,他们通过对子女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情感关怀的不足。

13长辈溺爱严重

父母是把子女交给长辈或亲戚照顾的,所以这些长辈理应是留守儿童临时的监护人。因为监护人的身份是临时的,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也不敢大加约束,甚至任由留守儿童发展。再者,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基于这种情况,临时监护人对他们也会存在呵护心理,不敢打骂留守儿童,孩子做错事了通常也是简单地教育一顿,这种溺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4家-校沟通机制不畅

学校方面,学校很少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般只有在学生严重违反纪律时,学校才会跟家长联系,把家长叫到学校去,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学生,这种方式让家长很没有面子,家长回去了对留守儿童又是一顿打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认为达到了处罚学生的目的,但采取这种方式很难解决问题;在家长方面,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家长就没有教育责任了。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留守儿童身心受到伤害。

2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成因

21留守儿童优势得不到关注

“教育素质是内化了的教育成果和学习体验,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基本素质,是个体素质和国民素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教育素质不仅体现在受过多少教育,还体现在对教育的看法上。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希望家长关注到自己,所以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家长对自己的重视。处在学龄期的留守儿童,更希望自己被人关怀和表扬,家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具有的优势。留守儿童具有的优势:父母不能都在留守儿童身边,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更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不是衡量留守儿童好坏的标准,他们在才艺、智力、接受新事物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22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缺乏力度

“一般来讲,可以把抗逆力理解为,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压力和困境也不会退缩,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缺乏对其抗逆力的培养,很少让他们独自面对压力,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独自面对特定压力时,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反应。“家长溺爱一方面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养成自我中心、骄横跋扈、疏散懒慢的“霸王”心态,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家长溺爱的保护伞下,认为有困难家长都会为他们解决,自然很少自己去思考怎么面对困难,面对压力和挫伤,就缺乏抗逆力。家长忽视对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一是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二是不利于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23农村教育资源难以整合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这可见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关心。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都比较低。农村资源也没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目前农村缺乏开发农村资源的能力,由于自然和人力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第二,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城市化的发展壮大了城市规模的同时,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广大的农村杰出人才离开农村而没有建设农村,所以城乡差距再进一步拉大;第三,政府对农村资源开发的政策少,近年来的一些惠农政策大多数侧重于对农民的补贴,缺乏对农民潜能的开发。农村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24留守儿童的成员资格被忽视

成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成员资格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必须让服务对象走出被压迫的环境,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在教育、福利、经济发展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虽然近年来,一些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但在农村教育方面,还是被社会关注得太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长学校的缺失。上级教育部门把家长学校的部署一般放在城市里,政府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政策很少;二是社会媒体很少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社会媒体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同情农村教育的落后,赞扬山村教师的坚守上,很少有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节目;三是政府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政府把农村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中小学上,没有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紧迫性。

3优势视角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仅靠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31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提高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父母和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少,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要改变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第一,加强父母和子女的亲子沟通。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这导致留守儿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在和留守儿童沟通的过程中要加强感情方面的沟通,多关注他们在一段时间的成长和进步;第二,加强家校沟通。家庭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家庭,学校也承担了一部分的家庭教育责任,因此,当家长在教育留守儿童遇到困境时,可以和学校老师进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很多老师也希望家长能和他们交流,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32政府层面,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但这些政策大多数是向孤儿、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倾斜,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比较少。因此,政府在促进农村家庭教育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留守儿童的群体超过六千万,而政府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还比较缺失,政府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责任,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保障;第二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在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对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通过这些促进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的提高。

33学校方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实施学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第一,学校应该组织老师或表现好学生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实行帮教,这可以是留守儿童周围存在的Y源,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教,找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特别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身心得到放松,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增加对自己表现的肯定,从而更加关注自身的优势。

34农村社区方面,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互助小组的目的是关注他们的优势,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好互助小组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并引导他们用优势的眼光看待其他人,学会赞赏别人;社会工作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创伤,并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让留守儿童表达当时的感受,引导他们找到克服创伤的办法,提高面对压力事件的抗逆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农村大学生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2]袁海军何谓“教育素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

[3]魏凤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学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第7篇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通过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获悉,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留守儿童由于处在“留守”状态,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教育出现了滞后现象。虽然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有一极小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的学生,但这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较落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心事时,他们通常首先选择同伴,其次是教师,再次才是临时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的对象来进行倾诉和正确的引导。但是因为和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及时良好的交流,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矫正就比较困难。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3、行为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导致产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们总有一种被别人欺负的感觉,与人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保持警惕,对别人充满敌意,小事也会计较当真,容易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他们不致于发展到触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烦”,其他无论大错小错监护人都懒得去纠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儿童不听劝导,分不清事物的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反映: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图片、视频、音像制品等,因年龄太小无法抵御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某小学生,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行为和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辨别是非的意识,所以,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令人满意。对正处在成长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力并抵制诱惑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父母的监督是一个影响学习意愿的关键问题。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家庭学习奖惩机制基本废弃,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长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馈环境下,学习热情的衰减是无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监护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由于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远不能起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担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由于年龄偏大,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手段和行动能力远不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中重养轻教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龄相隔较大(一般在40岁—50岁之间),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有差异,导致沟通交流不畅。老年人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学规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难对此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些都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学无术。3、学校和社会力量缺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仍然处在教育部门主导的状况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人(通常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重视程度,而缺乏应有的机制。第一,缺乏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教育部门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对这些行动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人口的关注上,存在着重视农村青年劳动力而忽视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门手中,农村社区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政府资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给社区组织,导致他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行动中,缺乏表达他们自身需要的相应机会,这便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而在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架构中,农村社区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对政府部门资源上的依赖性则决定了他们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不能自发地、主动地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实施效果也未能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范围中,致使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资源共享机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中,加强资源共享,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浪费,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门间优势互补,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其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农村科普、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资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动员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行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惠和奖励。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我国农民相对分散,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工作,不可能单独面对每一个农村家庭和每一个留守儿童,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进行沟通和协调,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使社会动员机制在留守儿童与社会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连接。要组织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农村的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文化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等要积极配合社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做好规划和协调,使社会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还要通过民主监督,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作者:马微微 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8-181.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21-2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47-50.

第8篇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

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二,监护不当。王敬峰(2010)在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教育,大多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在50岁左右,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精神上的管束引导;而学校则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并将其责任归咎于家长,因为家长外出务工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王敬峰(2010 )认为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农村文化、治安环境较差,加上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习惯,有的沉迷于网吧而无法自拔,有的受凶杀、暴力、色情等游戏或录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学校教育的乏力。贾勇宏(2013)在其《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指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的弥补只是一种职能的部分转移和替代,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全部教育职能,进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方面研究

王秋香(2008)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运用社会化的研究视角,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困境、学校困境、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农村社区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等方面研究了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各种问题,在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内容中,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卢晓军(2016)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中主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学校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双方要经常联系,共同教育。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在家庭缺少有效监护人时,学校就是他们的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针对留守儿童学校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期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中有明显的改善。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学校要善于发掘,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这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无疑为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但上述研究由于种种限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研究假设存在片面性。绝大多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险;二是研究范式仍需要完善和丰富。从当前研究来看,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占主流地位,从政策研究、经济学角度研究极少,跨学科分析视角尤为欠缺;三是近两年量化差异性研究渐成气候,但是,仅仅利用统计数据、单纯的量化比较分析,而缺少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实际场景的考察,因此,其结论令人质疑,甚至研究结论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四是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性差异研究尚属空白。由于多种原因,即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教育问题侧重点有所侧重,应区别对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更具针对性解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教师,2009

[5]王秋香.强势与弱势的错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7(1).

[6]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3).

[7]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1)

[8]卢晓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教育科学,2016(04)

第9篇

1.1 城镇化快速膨胀,打工经济潮导致的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我国在加快推进土地城镇化的同时,人口,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能实现相同的城镇化。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此产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反映在教育上,其突出表现是: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支撑。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 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弱化了。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或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父母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教育的弱化。例如,有些家长只想着外出打工挣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几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等;有些家长很少与孩子、临时监护人和学校沟通,根本不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到青春期后产生叛逆情绪,家长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发现为时已晚。所以,相对于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正常家庭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相对弱化了。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空间的间隔,进城务工或经商的父母既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子女进行交流,不能对子女进行亲身的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水平和精力的不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监护人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不能严格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监管和教育,无法营造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氛围。看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无法在享受亲情的基础上感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精心指导的教育。事实上,家庭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已经被严重弱化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亲子分离,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和良好的教育,在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消极变化,如小偷小摸,违反校纪,抽烟喝酒,赌博抢劫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又很难有称职的可以替代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新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留守儿童大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许多孩子沾染了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的不良引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城镇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协调的必然后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家长缺席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从实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1.2 基本状况

1.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1.2.2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及其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从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从大的方面而言,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提高父母意识,强化父母责任

首先要增强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变留守儿童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 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树立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家庭教育观。

2.2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补偿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2.3 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社区和社会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要发挥社会组织教育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作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呵护的缺失。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f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第11篇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第12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 成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道德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很多孩子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并能以此作为鼓励自己的动力,不断努力学习。但是其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问题,首先,有部分儿童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知识和行为分离的现象。这些儿童就会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习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抽烟、偷盗以及迷恋网吧等行为,由于自身的控制较差,在不知不觉中就染上了恶习,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上;其次,正确的价值体系缺失。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时间不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心理存在内疚感,因此用金钱弥补这方面的缺失,逐渐的引导孩子错误的价值取向,造成孩子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并且有的家长还存在错误意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就应该由学校教导,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儿童思想行为的变化,最终导致出现各种留守儿童问题。[1]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和弱化

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儿童时期是孩子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长辈父母的关爱。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了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性降低,最终促使孩子不良性格和心理的形成。而不良的心理和人格因素又会导致学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例如逃课、说谎、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失当

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资金都比较紧缺,在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校的正常运转方面。再加上县级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费用紧缺,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教育经费供给严重不足,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将办学的重心放在了升学率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比较少也比较保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伤害到留守儿童学生脆弱的心理。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欠缺

主要表现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不高,首先,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外出打工和农村的留守儿童处在社会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其在教育系统中也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关注度不高;其次,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的冲击。这些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是如今在农村地区很多网吧逐渐兴起,且经营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孩子,很多学生逃课来网吧玩游戏。有些留守儿童心理感到孤独,将精神寄托在网络游戏中,逐渐的诱导儿童走向了不归路,这些社会方面道德因素会导致学生身心产生严重的变形,最终有可能会诱发犯罪。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农村留守儿的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外出打工的时间或者缩短外出打工的时间,尽量保证至少有父母中的一方在家抚养教育孩子,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和社会的不良运动对孩子思想道德产生影响,提高教育方式的科学性,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顺利实施。外出的打工的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电话、网络视频和短期回家的次数,避免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心理和性格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2.重视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应该深入开展农村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各项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的从活动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学校还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引导师,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同时还可以尝试建设寄宿制学校,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留守儿童在接受正常的智力教育的同时,思想道德方面也得到不断的培养。[2]

3.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1发挥政府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已经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人的职责进行明细,切实保证儿童的各项权益。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开始实行,实现了农民工和城镇人真正的平等,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制度,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解决贫困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3]

3.2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各个领域,应该扎实的开展工作,逐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媒体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引起社会关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全面的关注,积极的调动社会方面的一切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

参考文献

[1] 关丽兰,李斌雄. 提高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理论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6)

[2] 王小果.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10(07)